那篇古代小说的女主叫轻若烟
① 哪些古代科技,现在的技术水平不能重新复制的
我们中国人在每一个朝代都是能人辈出,现在虽然是高科技的时代,因为受限于机器设备和电力能源等很多东西古代人确实做不到,但是在科技发明领域我觉得一点都不比现在差,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制造出了很多震惊中外的珍宝。到现在很多古代技术都失传了,那些精美文物也变得绝无仅有,就算以当今的科技也是无能为力。
二、素纱襌衣。素纱襌衣是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土的一件文物,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的巅峰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么大一件衣服重量只有49G,还不到一两,用“薄如蝉翼”、“轻若烟雾”来形容丝毫不夸张,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近代有人使用顶尖的工艺,花费13年时间,最后造出来的还比古代的重了0.5克,所以这些东西古代不一定就比不上我们。
② 有哪些小说让你看得眼泪唰唰往下流
最爱你的那十年 再没人遇见 一拜天地
③ 轻若烟雾素纱禅衣是怎样的
素纱禅衣在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代表了西汉初期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禅衣是由精缫的蚕丝织造,称得上轻若烟雾,薄如蝉翼。并且,此件素纱禅衣为交叉领口,向右系衽,和汉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极为相似,只是禅衣的袖口比较宽。除衣领和袖口边缘采用织锦做装饰外,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所以出土时命名为素纱禅衣。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发掘了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遗址是在距离长沙市中心四公里处的东郊地区,因为人们传其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所以起名为马王堆汉墓。此墓规模宏大,并且封闭十分严密。1972年4月28日,考古人员打开棺材盖,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具沉睡了两千多年却显得十分新鲜的女尸,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湿尸,出土之后震惊了世界。
其实,更令人震惊的是墓中衣物和纺织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质量之高,都是过去罕见的,仅一号墓内出土的纺织品和服饰品就多达200余种,且都色彩绚丽、工艺精湛。出土的有棉袍、夹袍、单衣、单裙、组带、绣枕、香囊、鞋、针衣、镜衣、夹袄等衣物饰品、起居用品和丝织品。织绣品种有绢类、方空纱、罗类、绮类、经锦、绒圈锦、绦、组带、金银泥印花纱、印花敷彩纱、刺绣等很多种类。考古工作者根据文物断定,此墓应该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夫人辛追墓。
这位丞相夫人出土时,可谓花团锦簇,脸上覆盖着酱色织锦和素绢,两手紧握绣花绢面、盛满香料的香囊,手上还有一副绣有“千金”字样的“信期绣”手套,足穿绢袜和青丝履,内穿“信期绣”罗绮丝绵袍,外套细麻布单衣,从头到脚包裹着各式丝麻织物共18层,横扎9道丝带,最后覆盖工艺精湛的敷彩黄丝绵袍和“长寿绣”绛红绢绵袍各一件,一共是20层包裹。在这些出土的纺织品中就有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它的出土展现了古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达,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珍宝。
纱,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种丝绸,素纱禅衣采用的面料就是以由纱为主原料,整个禅衣由单经丝和单纬丝交织而成,其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密度稀疏,质地轻薄,古人形容其是“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由此看来这一点都不夸张。
素纱禅衣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并非因其织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纱料的旦数小,丝纤度细。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禅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丝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此件禅衣的组织结构为平纹交织,其透空率一般为75%左右。制织素纱所用原料的纤度较细,表明当时的蚕桑丝品种和生丝品质都很好,缫丝织造技术也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缭绫》中写道:“缭绫缭绫何所以?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读到这句诗时,很多人都认为诗中那缥缈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的缭绫的描写不过是诗人的艺术夸张。直至闻名于世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墓中大量丝织品,特别是素纱禅衣的出土,证实了诗人的描写并非凭想象夸张而作,而是据实形象化的描写。这件素纱禅衣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边缘,重量只有25克左右,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文化的骄傲。
素纱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