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笔记小说指的是
Ⅰ 古代笔记小说有哪些
而笔记小说中的民间文学因素也是十分浓郁的,如在笔记小说相对较为成熟的魏晋、唐、宋时期以来的《搜神记》《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等,则是这方面的代表。尔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笔记小说,又达到了相当高度。
Ⅱ 笔记体小说是什么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Ⅲ 什么是传统笔记小说
中国的所谓笔记小说,由来已久,汉晋已有,就是先秦经籍中,也有类似的断片。至唐、宋而大兴,推演至明清,这种书籍,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杂列并陈,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占有很大的部分。
“笔记“小说”是二个概念。笔记是笔记,小说是小说,不能混为一谈。就是合编在一本书里,也应有所区别。古时,把这种文章是称为笔记的,如《西京杂记》、《太平广记》,后人才加上小说二字。
我们按照今天小说的含义,去分析古代的笔记小说,其中大部分是笔记,但也有一小部分,可以称为小说。例如《西京杂记》、《酉阳杂俎》这些古书,里面就包含一部分小说。
中国小说史,把《世说新语》列为小说。因为这部书主要记的是人物的言行,有所剪裁、取舍,也有所渲染、抑扬。
而且文采斐然,语言生动,意境玄远。至于后来这一体系的书,如《续世说》、《今世说》、《新世说》、《唐语林》、《何氏语林》等,因既无创造,亦无文采,就只能称之为笔记,不能再称为小说了。
亦有虽标笔记之名,而实为小说者。如纪昀之《阅微草堂笔记》。乍看也可算是笔记,然所记中,既有作者的主观寓意,又多想象描写,文采副之,实是文学作品,不是零碎材料。流风所至,清朝末年产生了一批仍以笔记相称,而实际已脱离笔记轨道的小说,如《淞隐漫录》等。其中上乘者少,下乘者多,内容与形式,都流于肤浅无聊。
笔记主要是记载一朝一代的军国大事,朝政得失,典章文物。或是记述一代人物的思想言行。其目的都标榜是为补正史之不足,或是以世道人心为念,记述前事,作为借鉴,教育后人。文字都是简短的,每条自成起讫。
详细可见孙犁的《谈笔记小说》http://www.my285.com/xdmj/sunli/slsw/248.htm
Ⅳ 历史中的笔记小说有哪些
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的源流嬗变,治专门史者可以从中挖掘资料,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笔记小说可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另外还有北宋的《太平广记》,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Ⅳ 笔记小说集中的笔记是指
刘叶秋先生的《历代笔记概述》把笔记分为3大类: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辨证类。也就是说,小说故事类的笔记就是笔记小说。周勋初先生的《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则只讲历史琐闻类的笔记,似乎把笔记小说只限于古人所说的杂史笔记或“杂事小说”。按“笔记”一词本指散文的一体,如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说:“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说:“笔记尤尽典实。”以笔记为名的书大概始于宋祁的《笔记》(原名为《景文笔录》,又称《宋景文笔记》),继而出现了《老学庵笔记》、《芥隐笔记》等。到了清代以笔记命名的书更多,如记志怪故事的《阅微草堂笔记》,也有谈考据辨证的如《双砚斋笔记》,还有内容很杂的《庸闲斋笔记》等,可以说笔记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容。而笔记和小说连称,大概始见于宋人史绳祖的《学斋占毕》卷二,他举的例子是《〖EA5E〗真子》,那是一本考据辨证性的书。“笔记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的类目,似乎兴起于清末,民国初年进步书局编印了《笔记小说大观》之后,更是大为流行。《笔记小说大观》收书很宽,收到了《能改斋漫录》、《武林旧事》、《九国志》乃至《画墁集》(大概因误认为《画墁录》而误收)等,似乎绝大多数的笔记都能说是小说。嗣后“笔记小说”的名称被人用得越来越滥,如近年台湾新兴书局编印的《笔记小说大观丛刊》,收到了《韩诗外传》、《独断》乃至《曲海总目提要》等书,简直是泛滥无边了。
“笔记小说”最初宋人史绳祖用以指考据辨证性的笔记,到了清末民初才扩大到无所不包的各种笔记。《笔记小说大观》起了无限扩展的影响,对目录学造成了一些混乱。
http://www.guoxue.com/gjzl/gj385/gj385_01.htm
笔记小说
qiou.com 大陆作家作品集 更新时间:2005-8-22
中国的所谓笔记小说,由来已久,汉晋已有,就是先秦经籍中,也有类似的断片。至唐、宋而大兴,推演至明清,这种书籍,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杂列并陈,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占有很大的部分。在寒斋的藏书中,也占很大的比重,几几乎有三分之一。
这原因是,我学习小说写作,初以为笔记小说,与这一学问有关。后来才知道,虽然历代相沿这样一个题目,其实是两回事:笔记是笔记,小说是小说,不能混为一谈。就是合编在一本书里,也应有所区别。古时,把这种文章是称为笔记的,如《西京杂记》、《太平广记》,后人才加上小说二字。
再后又有人汇刊为《小说大观》、《说郛》、《类说》、《稗海》等书,就以为其中都是小说了。古时既以街谈巷议为小说,因此类似街谈巷议的笔记,也定为小说,自无不可。但从此笔记和小说含义也就混同起来了。笔记小说的含义,和后来小说的含义,有很大不同。
我们按照今天小说的含义,去分析古代的笔记小说,其中大部分是笔记,但也有一小部分,可以称为小说。例如《西京杂记》、《酉阳杂俎》这些古书,里面就包含一部分小说。
中国小说史,把《世说新语》列为小说。因为这部书主要记的是人物的言行,有所剪裁、取舍,也有所渲染、抑扬。
而且文采斐然,语言生动,意境玄远。至于后来这一体系的书,如《续世说》、《今世说》、《新世说》、《唐语林》、《何氏语林》等,因既无创造,亦无文采,就只能称之为笔记,不能再称为小说了。
亦有虽标笔记之名,而实为小说者。如纪昀之《阅微草堂笔记》。乍看也可算是笔记,然所记中,既有作者的主观寓意,又多想象描写,文采副之,实是文学作品,不是零碎材料。流风所至,清朝末年产生了一批仍以笔记相称,而实际已脱离笔记轨道的小说,如《淞隐漫录》等。其中上乘者少,下乘者多,内容与形式,都流于肤浅无聊。
所以,今天中华书局等出版部门,整理这类书籍,都已经正其名曰“笔记”,如唐宋笔记、明清笔记,不再称“小说”。
笔记主要是记载一朝一代的军国大事,朝政得失,典章文物。或是记述一代人物的思想言行。其目的都标榜是为补正史之不足,或是以世道人心为念,记述前事,作为借鉴,教育后人。文字都是简短的,每条自成起讫。
我的唐人笔记,有十几种。宋人笔记有数十种。宋人的笔记,流传下来的这样多,是因为印刷术的进步。也因为有很长时期,国家太平无事。
这些书,有些是过去商务编印的丛书集成的零种,有些是涵芬楼校印的线装宋元笔记,有些是近年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的新印本。元、明、清的笔记,也有几十种。其中石印本的清人笔记,多已送人。但重要的著作,近年新整理的本子,还有不少。还有一些木版的笔记,大都是过去木版丛书的零种。其中知不足斋丛书零本最多。
既然购置了如许多的笔记,当然也看过一部分。我的印象是:唐人的笔记,多系名家作品,文笔好,内容也扎实,有意义,最可读。宋人的笔记,多出自名公臣卿,内容也充实,有史料价值。但有些已经杂乱起来,因此有高下之分。要之如司马光之《涑水纪闻》,欧阳修之《归田录》,识见,文笔,取材,都高人一等。因为这些大人物既能见闻大事,所记能存真,又有修养,对材料能取舍,有判断。不像后来明、清的一些笔记,以山野草茅,妄谈朝堂宫苑之事,辗转传闻,致有千里之失。笔记也像其他著作一样,越古老越可观,因所记材料宝贵也。明清笔记虽多,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汰,还处在一种糠米不分的状态。
有笔记式的小说,有小说式的笔记。如《夷坚志》,笔记式的小说也。如《东轩笔录》,则有很多条目,是小说式的笔记。
笔记以记载史实,一代文献典故为主,如宋之《东斋纪事》、《国老谈苑》、《渑水燕谈录》,所记史料翔实,为人称道。
如《梦溪笔谈》、《容斋随笔》,则以科学研究学术成绩,及作者之见解修养为人重视。
笔记,常常也有所谓秘本、抄本的新发见,然不一定都有多大价值。有价值之书,按一般规律,应该早有刊刻,已经广为流传,虽遭禁止,亦不能遏其通行。迟迟无刻本,只有抄本,自有其行之不远的原因。我向来对什么秘籍、孤本、抄本,兴趣不大。过去涵芬楼陆续印行之秘籍,实无多少佳作。
有的笔记,名声赫赫,印刷亦精,但也不一定就证明其杰出。如清之《两般秋雨庵随笔》,各种印本,一再发行,只为其文字浅近,内容亦为浅识者所喜而已。亦有虽系名家所记,然内容杂乱无章,比较零碎,如《随园随笔》。
元明笔记,就其内容规模而言,仍以《南村辍耕录》及《万历野获编》为佳。
笔记以内容真实客观,作者态度端正为主。文胜于质,不如质胜于文。金刘祁《归潜志》中,载《录崔立碑事》一则,对自己参与为叛将撰写碑记,详叙经过,自我反省。人以为诚信,推重其著作,所记史实,多为正史所收取。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多文过饰非之作,正与其处世为人同。然此等书,不可因人废言,认真察看,亦有可取之处。
清代的笔记虽然多,我认真地即是通篇读过的,有《啸亭杂录》、《永宪录》、《郎潜纪闻》等。《郎潜纪闻》共“三笔”,作者陈康祺。文字流畅,叙述亦生动,能读下去。但在第一部,发见两处墨笔眉批。一处记作者经历,眉批曰:“毫不知耻,抑何厚颜!”一处记他人事迹,眉批曰:“阁下愧此多矣,何仍作欺人语耶?”这恐怕是同时代人阅读时批注的,愤愤之情,溢于言表。当然不能根据两处眉批,就否定这部书的价值,但也不能怀疑,这种看来深知作者底细,推敲文字并揭疮疤的人,是出于“嫉妒”或是报复。总之,著述要修辞立诚,立身尤其要谨慎端正。
以上所谈,当然都是古道,会被时髦文士,看作四旧陈言。时髦文士,专攻时文,闻鸡起舞,举一反三。他们在“四人帮”时代,初露角刺,已经写下不少造谣生事,伤天害理的文章。有人至今秉性不改,仍以善观风向气色自居。对过去文字,不只无刘祁的良心发见,悔恨之辞,别人偶有触发,仍惯于结帮连伙,加以反噬。不怕云山罩,就怕老乡亲。
难得有知其老底之人,将其前前后后文字,汇编成册,批注点明。如此一来,或将使其通体虚伪善变之情状,暴露于读者眼前。
http://www.qiou.com/quan/w/w9/200508/37527_2.html
Ⅵ 中国古代第一部笔记小说集是什么
刘义庆,南朝宋代小说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这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的笔记小说
Ⅶ 文人的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
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又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使其优势十分明显。
中国的所谓笔记小说,由来已久,汉晋已有。《搜神记》《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等,是这方面的代表。尔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笔记小说,又达到了相当高度。此外还有很多,如:《涑水纪闻》、《归田录》、《夷坚志》、《西京杂记》、《酉阳杂俎》、《续世说》、《今世说》、《新世说》、《唐语林》、《何氏语林》、《东轩笔录》、《东斋纪事》、《国老谈苑》、《渑水燕谈录》、《梦溪笔谈》、《容斋随笔》、《南村辍耕录》、《万历野获编》、《啸亭杂录》、《永宪录》、《郎潜纪闻》、《归潜志》、《铁围山丛谈》等。
另外,笔记小说可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Ⅷ 中国古代笔记体小说的发轫之作是
解释如下
中国古代笔记体小说的发轫之作是:《世说新语》
所谓发轫之作,就是指首次出现的作品或第一部作品。发轫本义拿掉支住车的木头,使车启行。借指出发。轫,支住车轮转动的木头。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笔记体小说集,也就是中国古代笔记体小说的发轫之作。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Ⅸ 在古代,什么是笔记文
笔记文是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 始于魏晋,盛于宋.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 宋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不少是朝廷大臣,他们常用笔记记叙本朝的轶事和掌故.而所记又多是他们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所以,宋代的史料笔记比较发达,所载史料一般都比较可靠.宋初的五代旧臣记叙唐五代故事的,有郑文宝的《南唐近事》、《江南余载》,张洎的《贾氏谈录》,钱易的《南部新书》等.入宋,有司马光的《涑水纪闻》,杂录了从宋太祖到宋神宗这一历史时期的国家政事.欧阳修的《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风尚和士大夫的趣事轶闻.李廌的《师友谈记》,记载了作者与苏轼、黄庭坚、范祖禹、秦观等人的交游和治学为文的言论.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分17个门类,记述哲宗绍圣以前的轶闻杂事.何薳的《春渚记闻》,多是仙道异事、民间奇闻.卷六《东坡事实》、卷七《诗词事略》有不少文学方面有价值的史料.赵令 的《侯鲭录》,诠释名物、习俗、方言、典故,也有诗词创作、文人交往方面的内容.其他还有苏轼的《东坡志林》、彭乘的《墨客挥犀》、范镇的《东斋记事》、张耒的《明道杂志》、王君玉的《国老谈苑》等.南渡以后,不少笔记追述北宋的旧闻,如朱弁的《曲旧闻》、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等.记载南宋朝政得失的有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岳珂的《史桯》、王明清的《挥麈录》等.张端义的《贵耳集》、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周密的《齐东野语》、罗大经的《鹤林玉露》等都是南宋有名的笔记.其中有很多关于文学的记述和评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梁录》、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了都市的繁荣及生活习尚.考据笔记最有名的要数沈括的《梦溪笔谈》,从故事、考证以至器用、技艺,涉及面极广.洪迈的《容斋随笔》、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吴曾的《能改斋漫录》、黄朝英的《靖康缃素杂记》都是考据与记事间杂、多有可取的笔记.笔记小说有洪迈的《夷坚志》、吴淑的《江淮异人录》等,保存了不少小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