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常用第一人称
㈠ 中国最早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的长篇小说是哪部作品
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
㈡ 小说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写法有什么不同
取决于主人公是用“”这个人称代词还是直接用名字作为人称代词
例如 1.刚一醒来,就觉得头好疼,像被谁打晕了一样。
此为第一人称
2.刚一醒来,小明就觉得头好疼,像被谁打晕了一样。
此为第三人称
区别在于 第一人称能更细致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其内心想法,代入感较强。
而第三人称描写更真实,从旁边者的角度给予人不同的感受。
㈢ 古代第一、二人称的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
除了帝王,第一人称没有尊称。寡人、朕,是帝王专用的自称,也不是尊称。(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
第一人称一般用谦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其他还有:哀家、吾、我、予、余,等。
第一人称,一般都是尊称。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
还有:女、汝、尔、若、而(通尔)、乃、卿。
㈣ 古代史称第一人称是怎么叫
现代常用的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有我、我们,是比较单纯的。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比现代汉语要复杂,经常使用的有“余、予、吾、我”四个,还有“朕、昂、侬”等,这些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区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我们”。
“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经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复数。如《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被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说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如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我父亲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后就成为只能用于皇帝的专用代词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我是始皇帝)。
“昂”多用在《诗经》中,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昂否,昂须我友”(别人涉水过河,而我却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侬”属于吴地方言,魏晋南北朝时开始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
㈤ 第一人称是什么
可作为第一人称的字词
我(普通话)、
俺(地方话)、
孤(古代皇帝的自称,与朕相近)、
朕(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
人家(常用于女性称谓)、寡人(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爷们(男子汉、男人,又读爷们儿)、
余、予、吾(辈)、
在下(谦称在下,例:盖聂常常就自称在下)、
鄙人(对自己的谦称)、
私人、咱(自称之词)、
洒家(是宋元时关西方言,犹咱)、
小生(读书人自称)、
本座(有特殊身份地位的人或大人物的自称)
在英文中的第一人称
单数:I,me,my,mine 复数:we,us,our,ours
㈥ 现代人用“我”表示第一人称,古代人用什么字表示第一人称
诸侯、君主多以“孤”“寡人”自称。实力较强的诸侯,自称“寡人”。“一种最常用的汉字之一我”字是。在小学我们就学过,第一人称是“我”,第二人称是“你”,第三人称是“他(她)”。无论是在文学作品里,还是现实生活巾,都自称“我”是一种很普遍的做法。但在古代,耍是一个人公共场合或者是社交场合,简单自为“我”,能被讥笑为不懂礼貌。最早出现的“我”字在甲骨文上,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诸侯实力较弱的,自称“孤”。东汉末年,在担任冀州牧时的袁绍,有过给公孙瓒写信:“孤与足下,既有前盟旧要,申之以讨乱之誓。”意思就是:我们曾经有过友好盟约,一起发誓讨伐叛乱。到了秦朝,第一次采用了“朕”的说法的是秦始皇,并将它变成了天子、皇帝的专用自称。除了天子和皇帝,其他人全部不可以自称为“朕”。不然的话,人头落地轻者,诛灭九族重则。
㈦ 写古代小说用第几人称好
第一人称。真实生动,有韵味直抒胸臆。感人
但第三人称写条理清晰。还是看楼主心情写。
其实也可以第一第三混合写。只要转换视角好就行
㈧ 写古代言情小说用第一人称好还是第三人称
用第一人称好。第一人称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而且可以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更生动形象,还能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综上所述,用第一人称好~
㈨ 散文,小说中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1、汉语人称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除“我,我们,你,你们”的其他主语。
2、这三种人称各有其表达效果与优点。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㈩ 求解,小说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都是怎么称的
[第一人称 / first person]拼音:dì yī rén chēng
叙述人称的方式之一。
在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以“我”自称的即第一人称。
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发生种种关系,并对人物\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这种叙述方式常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但笔触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师》记的是真人真事,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蔡芸芝先生“慈爱”“公平”之心的敬仰。《故乡》是小说,文中的迅哥(“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过第一人称手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渴望。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或宣泄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第二人称
在言语活动中﹐指称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
如"你"﹐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是较少见的叙述方式。
古文中“尔”也为第二人称,意为"你"。或者“汝”也可做“你”看。
作品理解
一部分人认为,文学作品根本不存在第二人称的形式。即便是第二人称,以“你”等来做叙述,也需要存在“我”的第一人称叙述形式,所以从根本上讲,依然是第一人称。也有人认为是第一、二人称兼用。
当然,还有另一种理解。第二人称便是以配角来作为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这便是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第三人称
在言语活动中﹐指称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的﹐为第三人称。如"他"﹑"她"﹑"它"﹑"他们"等﹐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松骨峰战斗”——对敌人的恨,体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火中救小孩”——对朝鲜人民的爱,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话”——高尚的苦乐观,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三个典型事例,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战斗场面,有战地日常生活。正是由于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作者才能这样全方位地表现主题。但是,第三人称也有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防空洞中战士的对话,就很真实地展示了战士的内心世界,让人有亲切感。
当然,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糅合起来的叙述方法——平时用第三人称叙述,而到了关键的内心描写的时候就转用第一人称叙述。
另外,第二人称叙述的作品相对很少,因为它比第一人称叙述的限定范围更加狭窄,举例说明:
“又走了一段时间,当我来到碰面地点时,他已经在那待着了。”
“你不会做这么鲁莽的事情。于是你果断的启用了腰带上系着的毒药瓶。”
这种表述方式比较适用于散文。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