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读中国网络小说
1. 中国网络小说有多强美国小伙苦读半年,竟成功戒掉了毒瘾了吗
中国对外输出最成功的文化是什么?可能很多人会说是功夫或者京剧等等。但近年来中国文化真正流行全球的只有一种,那就是网络小说,尤其是其中的玄幻和修仙小说。外国人有多喜欢这些小说呢?他们有专门的网站翻译小说,翻译速度经常跟不上读者阅读的速度。其中《星辰变》、《我欲封天》、《盘龙》是佼佼者,热度居高不下。尤其是《盘龙》,竟然帮助一个美国小伙成功戒掉了毒瘾。
林雷
为了表示感激之情,凯文特意在中国网络小说论坛里写了一封长信,声称中国网络小说救了他的命。他希望自己能够和小说的主人公林雷一样,遇到一个心爱的人,成为一个专注家庭的好丈夫,过上积极健康的现实生活。
2. 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网络玄幻小说
由于地区,文化差异,各国对中国网络玄幻小说,看法各有差异。
总的来说,外国人对这类小说,持支持,好评的态度。认为,极大的改观了他们原本对中国人缺乏想象力的看法。
同时,也有相当部分,并不看好,认为这类小说的泛滥。极大影响了下一代的三观,认为丛林法则才是世界的真谛。
使得人情冷漠,社会沦为空想,虚无状态。
一句话:好坏参半,莫衷一是。
3. 中国网络小说异常繁荣,真的有外国网友看我国的网络小说吗
肯定有看的啊,只是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也应该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高吧。毕竟从洋务运动开始我们就向西方学习他们的文化技术,像那种世界名著几乎没有中国的,在某些方面,我们还是有所欠缺的吧,不过网文算是我们中国自己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国内也是很受大家的追捧。
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称,一个美国小伙子,因为沉迷于中国小说而戒掉了毒瘾。“过去我回家后只想着吸毒,现在我回家后满脑子想的都是中国小说。”美国小伙凯文·卡扎德这样说。这则新闻引发大家的广泛关注,中国网络小说竟如此强大,让老外如此着迷。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的网文小说在外国还是有很大的一批粉丝的。
我们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如果把中国的网文小说翻译成英文或者其他语言的图书,不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人肯定不能有一个很好的体验感。而且我们中国有多年来形成的歇后语等,这些都不是很好翻译的,有些翻译过去就不是原来的那种语境了,文章的流畅度大打折扣,这也是导致中国网络小说在国外收到限制一个因素。不过,这么好看的中国网络小说,自然是有很多的外国人观看的。
4. 老外是怎么读到中国网络小说的 是通过什么渠道
外国应该没有到处墙中国网站吧,而且肯定也有人搬运啊,我们网络贴吧不也有很多大佬搬运国外小说吗
5. 外国人怎么看中国网络小说
看到有人说中国网文在国外的欢迎度,实际上挺火的,现在有很多人都是专门翻译过去,让老外看的,评论上不少人都惊讶这种小说太神奇了,完全比哈利波特厉害多了。
国外的那些奇幻小说,说白了就是网文,这一点不得不佩服国内是个奇迹发生的地方,什么脑洞的网文都能出来。
真要全部拿到国外真正网站上,一定也能比肩那些国外吹捧的奇幻之作。
说白了也是盗版网站,只是国内不太在意,他们主要翻译的以玄幻为主,其他的可能代入感比较差吧。
尤其是中原五白的书评区,不少人啊,评价都不错。
补充一下,听人说已经得到了阅文的授权,作者有分成的,这我还就不知道了,一直以为是盗版网站来着,盗版还收费,价格还这么高,厉害,不过好像不光有阅文的书,纵横的也有。
其实很多网文都被翻译过去了,老外很喜欢的。
最火的是番茄吧,盘龙、星辰变、吞噬、莽荒纪……看到评论好多都提到番茄的作品,很且好评很多
6. 老外看中国网络小说戒毒瘾,这是真的吗
最近,美国小伙凯文·卡扎德追更中国网络小说半年成功戒掉毒瘾的事件走红。事件中,凯文曾因失恋心痛染上毒瘾,并一度无法自拔,但在同时追更15部连载的中国网络小说英文版的过程中成功“入坑”并最终戒掉毒瘾。
通过“网瘾”戒掉毒瘾,就没有危害了吗?
实则跳出浅坑,又入“深渊”
研究表明,可卡因对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都有损伤作用,尤其作为剂量依赖性肝毒素,可导致肝细胞坏死。
同样,网瘾的危害也不小,长时间沉迷网络小说,迷恋于虚拟世界,会导致自我封闭,与现实产生隔阂,不愿与人交往,长此以往甚至导致人格异化。而网文中热血暴力、色情等场景的描写极易给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并诱发犯罪。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在押性犯罪的未成年犯中有90.82%与网络色情信息的不良影响有关。而暴力犯罪中,高达三分之一的未成年人犯罪与长期沉迷网络游戏有关。
因此,简单的用一个“不良嗜好”去戒掉另一个不良嗜好的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毒瘾要戒,网瘾更需防范!
7. 说一下,外国人是怎样看中国网络上的小说的呢
我觉得外国人看待中国的网络小说就是一定要去努力理解中国的国情,他们也觉得中国网络小说是非常有意思的。
8. 老外们为什么对中国网文这么上头
与以“守护美好的日常”为永恒主题的日本轻小说和美国“主旋律”文艺不同,中国网络小说为外国网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每个人都应该有想象现实以外的其他生活方式的能力。
“a breath of fresh air”(一股新鲜空气)是老外对中国网络小说最普遍的认同。“中国网络小说主角的强大行动力,来自于他们想改变世界,而非守护日常生活。”网名Vexram的读者如此评论。
老外爱读中国的网络小说,邵燕君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爽”。在“网络类型小说”带来吸引力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人想象力的方式也具有新鲜感。通过阅读讨论修仙、玄幻小说,Wuxiaworld也逐渐成为了一个读者学习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基地。在Wuxiaworld上还有专门的板块介绍中文学习经验和道家文化基础,有关于“阴阳”“八卦”的普及知识。并且相当一部分读者在论坛的交流中互称“Daoist”(道友),并用“May the Dao be with you”代替“May the God be with you”(愿上帝与你同在)作为相互致意的问候语。在漫长的“追更”与日常的陪伴中,中国的网络小说真正显示出其“网络性”和“中国性”的魅力。
邵燕君认为,目前,在全球流行文化输出的竞争格局中,能与美国的好莱坞、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有一拼之力的,只有中国的网络小说。当然,网络小说如何与“寓教于乐”的主流文学观磨合,成为能够负载“主流价值观”的中国“软实力”,还是需要认真探讨的命题。
吉云飞认为,中国网络小说在世界舞台上首次公开亮相并取得轰动效应的是《盘龙》。至今,《盘龙》依然是“西方奇幻”类小说在中国“通俗化”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个以“剑与魔法”为背景的西方世界的故事,从世界设定到人物命名,都基本遵循着欧美的习惯,对于英语世界的读者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的,他们能够很容易进入到小说之中。虽然“出生”在中国的互联网上,但《盘龙》做得更多的是“来料加工”
9. 外国人为什么喜欢看中国的网络小说
因为外国人(尤其是西方国家)崇尚自由和民主 人人平等的思想 以及言论自由
他们从小生长在这种环境下,及其注重 每个人所拥有的权力和尊重
西方国家是尽可能的给予每个公民,拥有自身梦想的机会
就像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男主之一拉杰(印度人在美国生活)他吐槽说道:在印度,是不会让人民拥有“梦想”这个玩意的。
所以导致,老外没有什么“阶级观念”
同时,他们十分的感性。。
我罗里吧嗦的说这些,其实是因为文化差异
大部分的老外都很“伪善” 都特别的“圣母”(婊)
你去油管上,看看老外的一些反应视频
作品里,稍微有点阴暗 残忍的剧情
他们就表现的不能接受
甚至大哭大闹
还有素食主义者,举着横幅 跑去餐厅抗议吃肉 闹的人家的店铺 都经营不下去
还有因为 死了个动物 就哭的死去活来的
而在中国的网络小说中,老外读者 可以体会到 挣脱人性和道德的束缚的快感
感受到“阶级落差”,立足于“人”
之上 权力的美妙
这些玩意,在国外作品里 是几乎没有的
10. 那个外国人看中国小说戒除毒瘾
美国小伙凯文·卡扎德读了半年中国网络小说后,成功地戒掉了毒瘾。
2014年,卡扎德失恋了,他心情苦闷,不愿出外见人,整日窝在家里,用毒品自我麻醉。一段时间后,他的胸口开始剧痛。去医院做了几次扫描,结果都是“没有异常”,卡扎德却不放心,总觉得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自己。
卡扎德喜欢读漫画。有天他正在网上读漫画,网站聊天室的对话框忽然不停地闪起来。卡扎德并不经常参与聊天,但这回的讨论似乎异常热烈。卡扎德终于耐不住性子进群围观,漫友们一窝蜂激动地劝他:“读过CD没?”“你一定得读CD!”卡扎德一脸懵圈:“CD是什么鬼?”
“CD”是中国玄幻小说《盘龙》(Coiling Dragon)的英文缩写,2014年,《盘龙》被美国网友“任我行”自发翻译成英文,在网上连载,令许多英语读者大开眼界。
“我们西方文化有哈利·波特和各种优质小说,我长这么大,什么样的小说没读过?”自诩阅历丰富,卡扎德随意点开小说链接,结果“彻底陷进去了”。一整天,他不吃不喝,一连读了五六部(《盘龙》共二十一部),相当于中文一百多万字。
2015年初,正是中国网络小说在英语世界翻译热潮的开端,许多大部头小说的翻译才刚刚开始。一部小说译者,每天甚至每周才能更新几千字的内容,根本无法满足卡扎德的胃口。卡扎德很快找到办法:他多方寻觅,找到了三个翻译网站,同时追更15部中国网络小说,就像“美国大妈追肥皂剧”。
半年后,因为沉迷中国网络小说,卡扎德彻底戒掉了可卡因。“过去我回家后只想着吸毒,现在我回家后满脑子想的都是中国小说,它们像毒品一样让人上瘾,但至少不会伤害身体。”卡扎德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像卡扎德这样“满脑子想着中国小说的”的国外读者越来越多。2017年3月,南方周末记者委托全美排名第三的网文翻译网站沃拉雷小说网站主艾菲尔(etvolare)在站内发布采访征集令。“6个小时之内收到上百封邮件。”艾菲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这些读者来自亚非欧美的18个不同国家,大部分是大学生,此外,多是软件开发等理工科职业的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