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小说 » 古代白话小说欢喜冤家李渔

古代白话小说欢喜冤家李渔

发布时间: 2022-04-17 17:37:28

⑴ 李渔的生平事迹

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1672、1673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说起李渔,一开始几乎是几个男人之间的谈资,稍稍有点隐私,关于如何挑选女人、关于《金瓶梅》的版本,诸如此类,以为都是秘不示人的。可是后来发现,喜欢李渔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男人喜欢,连女人也很欣赏。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喜欢李渔,几乎出于男人的本能。因为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并且生活得很艺术的人。而且他能够把生活的经验又很艺术地写成书,这也是他高出许多风流才子的地方。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时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
李渔的戏曲论著存《闲情偶寄》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闲情偶寄》除戏曲理论外,还有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李渔在给礼部尚书龚芝麓的信中说:“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托之空言,稍舒蓄积。”可见此书足能反映他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 夏李村人多地薄,“流寓于外者几三分之二”,其族中不少人在江苏如皋古城经营药材,有“冠带医生”头衔的李渔伯父李如椿在如皋城内的药铺也开得红红火火。李渔父亲李如松在李渔出生后不久,便举家迁往如皋居住,以助其兄照顾生意。自幼聪颖的李渔,襁褓识字,“四书”、“五经”过目不忘,总角之年便能赋诗作文,下笔千言。他每年在自家后院的梧桐树上刻诗一首,以警戒自己不要虚度年华。15岁时在梧桐树上刻的诗是:“小时种梧桐,桐本细如艾。针尖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长亦奚怪。好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
为了让儿子能静心攻读,光宗耀祖,李渔母亲学孟母“三迁教子”,将李渔安置到李堡镇上的一座“老鹳楼”里读书。但正当李渔在书山学海中奋读攻研、学有所成的时候,他父亲因病不幸去世,家庭突然失去顶梁柱,全家人顿陷困境。
迫于生计,也因自己要回原籍浙江参加科举考试,李渔决计扶柩回乡,回到故乡兰溪夏李村,这年,李渔十九岁。同年,娶了距夏李村约十华里的生塘徐村(今属水亭乡)徐氏女为妻,并白头偕老。李渔多次出游,都靠她主持家政有方,得无后顾之忧。李渔在其作品中亲切地叫她“山妻”。 父亲的去世更坚定了李渔谋取功名的决心,崇祯八年(1635年),李渔去金华参加童子试,一举成为名噪一时的五经童子。首战告捷,使李渔尝到了读书成名的甜头,他信心更足,读书也更加刻苦。崇祯十二年(1639年),29岁的李渔稳操胜券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竟名落孙山。科场失利的沉重打击,他满腹牢骚,在寄给同试落榜友人的信中写道:“才亦犹人命不遭,词场还我旧时豪。携琴野外投知已,走马街前让俊髦。酒少更宜赊痛饮,愤多姑缓读《离骚》。姓名千古刘蕡在,比拟登科似觉高。”次年元日作《凤凰台上忆吹箫》叹功名不就:“昨夜今朝,只争时刻,便将老幼中分。问年华几许?正满三旬。昨岁未离双十,便余九、还算青春。叹今日虽难称老,少亦难云。闺人,也添一岁,但神前祝我,早上青云。待花封心急,忘却生辰。听我持杯叹息,屈纤指、不觉眉颦。封侯事,且休提起,共醉斜曛。”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王朝举行最后一次乡试,李渔再赴杭州应试,由于局势动荡,李渔途中闻警返回兰溪。不久,社会局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清朝的铁骑横扫江南,明王朝已成风雨飘摇之势。国难当头,自己求取功名之路化为泡影,此时的李渔心灰意冷,惆怅不已。这年的清明节,他在祭扫先慈墓时,百感交集,内心愧疚,长歌当哭:“三迁有教亲何愧,一命无荣子不才。人泪桃花都是血,纸钱心事共成灰。”
不久,受新任婺州司马许檄彩之盛请,做了幕客。后又结识新任知府朱梅溪,两人志趣相投,来往甚为密切。一次,朱梅溪盛邀李渔去城东南隅的八咏楼赏景,并要他为此楼题联,以弥补该楼有诗无联的缺憾。八咏楼原名元畅楼,因齐梁时沈约的一首《元畅楼咏》而得名,唐代后改名,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之盛地。南宋李清照曾登临此楼,并作《题八咏楼》。因为有了前人的名篇,后人便不敢轻易吟诗撰联。李渔当即作了“沈郎去后难为句,婺女当头莫摘星”一联,令人拍案叫绝。朱梅溪命人制匾后悬于楼柱上。三年后,清兵攻入金华,楼遭灾,联遭毁,李渔也被迫离开金华回到了兰溪。 清顺治三年(1646)8月,清军攻占金华,“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功名不遂、身经战乱的李渔归隐故乡,回夏李居住。清廷颁布了剃发令,所到之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李渔对这一伤害民族自尊心的暴行虽强烈不满,但为了保命,还是剃了,并自称为“狂奴”,奋笔写道:“髡尽狂奴发,来耕墓上田。屋留兵燹后,身活战场边。几处烽烟熄,谁家骨肉全?借人聊慰己,且过太平年。”
李渔自誉为“识字农”,在伊山头的“先人墟墓边”,“新开一草堂”,构筑了自己的乐园-伊山别业(即伊园)。伊园是李渔展示其园林技艺的最初杰作,园内经他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安排,构筑有廊、轩、桥、亭等诸景,自誉可与杭州西湖相比,“只少楼台载歌舞,风光原不甚相殊。”并写下《伊园十便》、《伊园十二宜》等诗篇咏之。“此身不作王摩诘,身后还须葬辋川”,他决定学唐代诗人王维,在伊山别业隐居终生,老死于此。在这之前,他还写过《归故乡赋》,里面写道:“至乃鸡犬欢迎,山川相识。农辍锄以来欢,渔投竿而相揖。骚朋韵执,索佳句于奚囊;逸叟闲夫,访新闻于异国。家无主而常扉,草齐腰而没膝。燕迁旧垒之巢,鹊喜新归之客。虫网厚兮如茧,蜗迹纷兮如织。书破蠹肥,花稀棘密。妻颜减红,亲发增白。幸犹归之及今,悔长征之自昔。”“男子生兮,弧矢四方。世莫予宗兮,盍归父母之邦。采兰纫佩兮,观瀔引觞。与鼎食而为萍为梗兮,宁啜菽而为梓为桑者也。”深感行迈之艰,字里行间表露出了归隐之意。 李渔非常关心村上的公益事业,以他为首在村口的大道旁倡建了一座凉亭,取名为“且停亭”,并题联曰:“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此亭此联一直为后人传颂,被列为“中国十大过路凉亭”之一。他还倡修水利,积极为首兴建石坪坝等四处堰坝,挖掘伊坑等沟渠六华里,使易旱的黄土丘陵地带形成“自流灌溉”,改善了农田水利,村民至今受益。据《龙门李氏宗谱》载:“伊山后石坪,顺治年间笠翁重完固。彼时笠翁构居伊山之麓,适有李芝芳任金华府刑订厅之职,与笠翁公交好,求出牌晓谕,从石坪处田疏凿起,将田内开凿堰坑一条,直至且停亭,复欲转湾伊山脚宅前绕过。公意欲令田禾使有荫注,更欲乘兴驾舟为适情计也。”石坪坝后人誉为“李渔坝”。
顺治八年(1651)李渔被推为宗祠总理,手订下李氏宗祠《祠约十三则》,又主持修了《龙门李氏宗谱》,深受村民敬重。这一年,李渔在一次兴修水利过程中介入了与生塘胡村的一场词讼之中,后因“胡姓刁诈,事不如愿,结讼中止”。此事使李渔萌发了到杭州发展自己事业的念头。于是他写下《卖山券》,卖去自己悉心营造、终日游乐其间的伊园,举家移往杭州,去寻找新的创业之路。 李渔为其在杭州的寓所题名为“武林小筑”,并在此暂居下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虽美丽如画、胜似天堂,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尽管有朋友的接济,但仍然举日维艰,穷途欲哭,处境十分尴尬。然而,李渔并没有气馁,他知道,偌大的杭城,定有他的谋生之道。一段时期,在杭城的大街小巷、戏馆书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他在不断接触、不断观察、不断了解中发现,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从豪绅士大夫到一般市民,对戏剧、小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自己正好有这方面的专长,“卖赋以糊其口”,一方面可以解决一家人生计,另外一方面还可使自己在杭城立住脚跟,隐逸于市井间。主意一定,他毅然选择了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被时人视为“贱业”的“卖文字”之路,开始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卖赋糊口”专业作家的创作生涯。
他以旺盛的创作力,数年间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这些通俗文学作品虽在当时被正统文人所不齿,视为末技,但由于通俗易懂,贴近市民生活,寓教于乐,适合观众、读者的欣赏情趣,所以,作品一问世,便畅销于市场,被争购一空。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集,更是受到读者的欢迎,成为抢手货。
李渔称自己的作品是“新耳目之书”,一意求新,不依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他努力发现“前人未见之事”,“摹写未尽之情,描画不全之态”,故事新鲜,情节奇特,布局巧妙,语言生动。他的小说重在劝善惩恶,同情贫穷的下层人物,歌颂男女青年恋爱婚姻自主,谴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批判假道学为主题,具有一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后人在评论他的小说成就时,称他的《无声戏》、《十二楼》两个短篇小说集是继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之后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 关于李渔的戏剧创作,据他本人和同时代人郭传芳说,有“前后八种”、“内外八种”共十六种,但编写时可以肯定的却只有十种。李渔写作传奇是他生平最大的“癖嗜”,自称是“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他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联系观众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词坛上一举成名,“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李渔的作品因为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故遍行于坊间,不少作品还被翻译后流入日本及欧洲国家。从1651至1668年,李渔在流寓杭州、南京等地期间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等大量剧本。他把《风筝误》等十个剧本合称《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此书一经问世,便洛阳纸贵,抢购一空,并被当时的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清朝)第一”。
《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在李渔之前戏曲创作上重“曲”轻“剧”,重填词轻宾白的风气。为了加强舞台演出效果,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他主张“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十种曲》的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这是李渔传奇最突出的地方。他说:“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 李渔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 李渔在杭州居住数年之后,随着作品的不断问世,“湖上笠翁”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坛新人。他的作品以惊人的速度向各地流传,杭州、苏州、南京等地的一些不法书商千方百计进行私刻翻印以牟取暴利,在缺少交通工具的当时,数日之内,三千里外的地方也能见到笠翁新作。有的就干脆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的作品,挂上“湖上笠翁”的名进行发行,蒙骗读者。不法书商不择手段牟取暴利的行径,不仅侵犯了他的著作权,还极大地影响到他的声誉和经济收入。为捍卫著作权,他勇敢地站出来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一边请求官府为他主持公道,传札布告;一边与女婿沈心友四处奔走,上门交涉。他曾在《闲情偶寄》里说道:“至于倚富恃强,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六合以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即以是集为先声。总之天地生人,各赋以心,即宜各生其智,我未尝塞彼心胸,使之勿生智巧,彼焉能夺吾生计,使不得自食其力哉!”
可以说,李渔是中国最早具有版权意识的出版家,也是最早捍卫自己著作权的作家。然而由于当时社会没有形成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盗版现象仍防不胜防,屡屡发生,使李渔忙于交涉,兴叹不已。而其中以金陵(今南京)的盗版者为最多,为了便于交涉,李渔索性在1662年左右离开了杭州,举家迁往金陵。 清顺治十七年(1660),李渔五十岁,亲朋好友欲为他举行五十岁寿辰,被他谢绝了。李渔联想到自己已年过半百,仍无子无成,顿生感叹。他在《五十初度答贺客》中写道:“尽日为农曲水边,偶因客至罢耘田。穷愁岂复言初度,衰病空穷祝大年。艾不服官今已矣,岁当知命却茫然。纷纷燕贺皆辞绝,止受心交一字怜。”
此事过后一个月,侧室纪氏为他产下一子,这是他盼望已久的事。晚年得子,为他寥落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李渔为他取名将舒,大摆宴席以示庆贺,并作七绝《五十生男自题小像志喜》:“年逾四十便萧条,人说愁多面色凋。欢喜若能回老态,十年霜鬓黑今霄。”七律《庚子举第一男,时予五十初度》:“五十生男命不孤,重临水镜照头颅。壮怀已冷因人热,白发催爷待子呼。”
李渔给第一子取名“将舒”,从他所写《名诸子说》中的 “天下事莫妙于将,而莫不妙于既”一句中可以理解其用意,他说:“将者,将然未然之词也。既,则令人观止矣。”又说:“吾欲诸子顾名思义,人各用将,凡事皆然,不独功名富贵。富而不将,则以满致溢;贵而不将,则由高得险。戒之哉。”
自从李渔五十岁添第一子后,次年,纪氏又生一子取名将开;五十二岁时,纪氏再生一子取名将荣,过了一个月,侧室汪氏也得一子取名将华;后来又得将芬、将芳、将蟠三子,共七子,将荣、将芬早殇,实存五子。 大约1662年前后,李渔告别了风景如画的西子湖,来到文人荟萃、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南京,开始了他文化事业上的全新时期。李渔先在金陵闸暂居了一段日子,后来在孝侯(指晋人周处)台边购得一屋,因“地止一丘”,故取名为芥子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小小园庭经他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倒也别有情趣,有栖云谷、月榭、歌台、浮白轩等诸景,并都题有楹联。如书室联:“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琴夜听歌。”月榭联:“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西东。”等。
此时,李渔一家连同奴仆少说也有几十口人,为了维持一家人的衣食需求,他不得不与官吏打交道,常常外出“打抽丰”,以寻求保护与馈赠。 “打抽丰”是明清时代风行的一种社会现象,就是一些未曾做官的文人,凭文艺上的某些特长,出入士大夫之门,以求得到馈赠;士大夫也借这班人来获取美名。“我以这才换那财,两厢情愿无不该”,于是李渔常与达官贵人打交道,交朋友,为他们赋诗撰联,谈文说艺,度曲演戏,设计园亭,把他们的书信、文案等选编出版等。出众的才华,加上善于交游,他不但能“混迹公卿大夫间,日食五侯之鲭,夜宴公卿之府”,还经常获得丰厚的馈赠,为他的文化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
当时有的正统文人看不起李渔,说他是“有文无行”。面对世俗偏见和世人的不理解,他无由辩白,信誓旦旦地认定:“是非者,千古之定评,岂人之所能倒”,“生前荣辱谁争得,死后方明过与功”,他相信历史将会对自己作出公正的评判。当然,李渔“打抽丰”也是有自己的原则的,绝不折节自辱。一次,有同学来信说,有个大官要他去见见面,他回信说:“弟虽贫甚贱甚,然枉尺直寻之事,断不敢为。……且此公之欲见贫士,岂以能折节事贵人乎?有缘无缘,听之而已。” 李渔居金陵期间,结交了很多文友,他们中有雅慕李渔之才者,有自己喜爱舞文弄墨而与李渔相往来者,而当地官吏结交李渔者也不在少数,但绝大部分不过故作风雅,借李渔之名以饰门面的达官贵人为多。居金陵二十年,李渔以文会友,以戏会友,与整个社会有着广泛而频繁的接触,交游面极广。他曾经为时任江宁织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撰赠过对联,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成为忘年交;与《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互赠诗词(当时蒲31岁,李61岁);在苏州百花巷、金陵芥子园内,经常可以看到李渔与他的文友、戏友一起观剧切磋技艺。清初的吴伟业、钱谦益、龚鼎孳等“江左三大家”, 王士祺、施闰章、宋荔裳、周亮工、严灏亭、尤侗、杜濬、余怀等“海内八大家”以及“燕台七子”、“西泠十子”中的多数都与他有过交往。
李渔交友有道,深明“君子朋而不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胶如漆”等古训。他在《交友箴》中写道:“饮酒须饮醇,结交须结真。饮醇代药石,交真类松筠。”还写道:“交道戒纷纭,交情忌稠密。神交千里通,面交九嶷隔。宁寡无滥觞,宁淡无胶漆。”当时有个潘一成,和他一样也是“府痒生”,明亡以后,也不再应试。此人恣情游览,到处题咏而不署名,李渔神交已久。一次,李渔在南昌东湖酒肆中,认出他的题句,经过访问,知他是湖南东安人。1668年,李渔游桂林,特地绕道去东安访潘一成。遍寻不着,一日偶泊林树下,见一蓬门草屋,门上有副对联,李渔笑道:“此有尘外之致,定是他的住处了。”进门相见,果然是他,两人意气相投,言谈融洽,留叙二日方才依依道别。
在与他交往的、有文字记载的800余人中,上至位高权重的宰相、尚书、大学士,下至三教九流、手工艺人,遍及十七个省,二百余州县,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文化人中交友最多、结交面最广的文人。众多的朋友,使李渔能自由往来于朝野文人之间,也使他增加了不少知识,懂得了许多人情世故,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文学素材。 为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向大自然汲取营养,李渔与古代许多文人一样,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行万里路。居金陵期间,他一方面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走,交结官吏友人,以取得他们的馈赠和资助;另一方面,他每到一地,都要游览山水胜地。“生平锢疾,注在烟霞竹石间”,他把大自然称为“古今第一才人”。他说:“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还说:“不受行路之苦,不知居家之乐。”在古代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他携带家班远途跋涉,走遍了燕、秦、闽、楚、豫、广、陕等省区,“三分天下几遍其二”,“名山大川、十经六七”,“四海历其三,三江五河则俱未尝遗一”,中华大地的奇山秀水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李渔“过一地即览一地之人情,经一方则睹一方之胜概。且食所未食,尝所未尝。”在长期的漫游中,他对大自然作了深入的观察研究,对各地风土人情作了详细的调查,不仅进一步孕育了自己对各方面艺术的情趣,而且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创作素材,经过他精炼细微的艺术加工,从而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曲、赋,既有写实的、抒情的,也有联想的、议论的,语言精炼,韵律优美,深得世人称颂。他还将这些从游历四方获得的素材移植到小说、戏曲创作和造园艺术中去,为后人留下了一批丰富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晚年的李渔思乡之情日切。60岁的时候他有一次经富春江逆流而上,回到兰溪故里。在经过桐庐县严子陵钓台时李渔写下一首词《多丽·过子陵钓台》,深刻地剖析了自己的一生。词曰:
过严陵。钓台咫尺难登。为舟师,计程遥发,不容先辈留行。仰高山,形容自愧;俯流水,面目堪憎。同执纶竿,共披蓑笠,君名何重我何轻!不自量,将身高比,才识敬先生。相去远:君辞厚禄,我钓虚名。
再批评。一生友道,高卑已隔千层。君全交,未攀衮冕;我累友,不恕簪缨。终日抽风,只愁载月,司天谁奏客为星?羡尔足加帝腹,太史受虚惊。知他日,再过此地,有目羞瞠。
李渔回到兰溪故里,物是人非,感慨万千,写下了《二十年不返故乡重归志感》:“不到故乡久,归来乔木删。故人多白冢,后辈也苍颜。俗以贫归朴,农由荒得闲。喜听惟涧水,仍是旧潺湲。”当时的兰溪县令赵滚十分敬重李渔的德与才,闻讯后,送去“才名震世”牌匾,并悬挂于夏李村李氏宗祠。
为了便于儿子回原籍应试,康熙十六年(1677) 67岁的李渔迁回杭州。在当地官员的资助下,李渔买下了吴山东北麓张侍卫的旧宅,开始营建“层园”。由于搬家的劳累,一次失足从楼梯上滚下,伤了筋骨,从此李渔贫病交加,甚至正在修订的《笠翁一家言》也难以继续了。他为此向京师老友写了一封公开信《上都门故人述旧状书》,要求援助,其所述景况,所兴感慨,无不让人痛心怜悯。许是这封公开信起了作用,李渔在朋友、官员们的资助下,次年层园修成。此园缘山而筑,坐卧之间都可饱赏湖山美景。“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李渔贫中寻乐,准备安享晚年了。
可好景不长,由于长期奔波的劳累,李渔再次病倒。康熙十九年(1680)农历正月十三,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凌晨,这位奋斗一生、立志创新的老人与世长辞了。李渔死后,被安葬在杭州方家峪九曜山上,钱塘县令梁允植为他题碣:“湖上笠翁之墓”。

⑵ 谁有自学考试《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考试大纲

绪论

一.中国古代小说史可分为准备期、成熟期、繁荣期、高峰期、演进期。

二.中国古代小说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两大系统。

三.中国古代小说题材可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人情世态、讽刺谴责、灵怪神魔这六大类,又可归为讲史、世情、神魔三大类。

第一章 志怪传奇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志怪传奇小说

二、志怪传奇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一、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

二、《搜神记》、《博物志》、《拾遗记》的作者、作品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

四、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小说史上的意义

第三节 唐代传奇

一、唐传奇兴盛的原因

二、唐传奇发展的三个时期,各时期的代表作

三、《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简介

四、《南柯太守记》《枕中记》简介

五、《虬髯客传》《红线传》《聂隐娘》简介

第四节 宋元明传奇小说

一.《剪灯新话》《剪灯余话》简介

二.明中叶至清初传奇小说主要反映了哪些社会生活

三.明中叶至清初传奇小说承前启后的意义

第五节 《聊斋志异》

一.作者生平,版本

二.歌颂自由幸福的爱情婚姻方面有哪几篇代表作

三.揭露科举制度弊端方面的哪几篇代表作

四.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有哪几篇代表作

五.《聊斋》在人物描写上的成就

六.《聊斋》在故事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

七.《谐锋》《萤窗异草》《夜雨秋灯录》简介

第六节 《阅微草堂笔记》

一.作者

二.它与《聊斋志异》在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

第二章 白话短篇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话本兴盛的原因

二.“说话”可分为小说、铁骑儿、说经、讲史四家

第二节 宋元话本小说

一、话本的体制

二、宋元话本散见明代哪些本集中

三、《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志诚张主管》《快嘴李翠连》的思想内容

四、《错斩崔宁》《简贴和尚》《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的思想内容

五、宋元话本的艺术特色

六、宋元话本在小说史上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三言”和“二拍”

一、“三言”,“二拍”简介

二、商人生活的生动画卷。代表作为《施润泽滩阙遇友》《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叠居奇程客得助》等

三、惊世骇俗的市民爱情观。代表作有《卖油郎独占花魁》《玉堂春落难寻夫》《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四、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灌园叟晚逢仙女》等

五、“三言”、“二拍”在人物塑造方面较宋元话本有哪些发展

第四节 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

一、李渔生平及白话小说集《无声戏》与《十二楼》

二、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五节 明清其它白话短篇小说

一、《鼓掌绝尘》《石点头》《西湖二集》《幻影》简介

二、《清夜钟》《醉醒石》《豆棚闲话》《五色石》简介

第三章 历史演义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讲史”话本的特点

二.《新编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是现存的“讲史”话本

三.古代小说理论家对历史演义小说的不同意见

第二节 《三国演义》

一.作者与版本

二.成书过程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价值

四.《三国演义》是震撼人心的道德悲剧

五.《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成就与不足

六.《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成就

七.正确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第三节 列国志系统的历史 演义小说

一.从《列国志》到《东周列国志》

二.《孙宠演义》《乐田演义》简介

第四节 隋唐系统的历史 演义小说

一.隋唐系统小说的演变过程

二.《隋史遗文》《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简介

三.隋唐系统小说的演义的启示

第五节其它历史的演义小说

一.《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简介

二.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之后的历史小说多数不成功?原因何在?

第六节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

一.什么是时事小说

二.反映魏忠贤祸国殃民的小说有哪几部

? 三.《辽海丹忠录》简介

四.《樵史通俗演义》的评价

第四章 英雄传奇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有何区别?

二.英雄传奇小说可分为表现草莽英雄,表现民族英雄,表现帝王英雄发迹变泰这三类。

第二节《水浒传》

一.成书过程,作者,版本

二.《水浒传》主题

三.《水浒传》塑造传奇式英雄的基本经验

四.《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较《三国演义》有哪些进步?

五.《水浒传》的民族特色

第三节《水浒传》的续书

一.《水浒传》三部续书简介

二.《水浒后传》的思想价值

三.如何评价《荡寇志》

第四节 杨家将系统的小说

一.如何评价《杨家府演义》?

二.杨家将系统的小说有几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节 《说岳全传》等民族英雄传记小说

一.“说岳”系统小说的发展概况

二.《说岳全传》评价

三.《于少保萃忠全传》简介

第六节 以帝王发迹变泰为题材的小说

一.《飞龙全传》简介

二.《英烈传》简介 第

七节 其它英雄传奇小说

一.《禅真逸史》简介

二.《禅真后史》简介

第五章 神魔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神魔小说兴盛的原因

二.神魔小说的定义

三.神魔小说的三种类型:由说经故事演化而来的,由历史故事演化而来的,由民间故事演化而来的

第二节《西游记》

一.成书过程与作者

二.《西游记》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奇幻的神话世界

三.《西游记》对立统一的辩证艺术

四.《西游记》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西游记》的续书

一.《西游记》续书的简介

二.《西游记》续书的讽喻

第四节《封神演义》

一.作者与成书

二.《封神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五节 历史幻想的神魔小说

一.《平妖传》《女仙外史》《西洋记》简介

二.《归莲梦》《希夷梦》简介

第六节 民间故事演化的神魔小说

一.《四游记》简介

二.《雷峰塔传奇》简介

第七节 《绿野仙踪》

一.《绿野仙踪》的作者

二.《绿野仙踪》的成就

第六章 人情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何谓人情小说

二.人情小说包括家庭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狭邪小说,儿女英雄小说,猥亵小说

三.《金瓶梅》前后长篇小说的重大变化

第二节《金瓶梅》

一.作者,版本

二.《金瓶梅》人物分析: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陈经济,宋惠莲,宠春梅

三. 《金瓶梅》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四.《金瓶梅》续书简介

第三节 《醒世姻缘传》《岐路灯》等家庭小说

一.《醒世姻缘传》的思想内容

二.《醒世姻缘传》的艺术特色

三.《林兰香》对《金瓶梅》的继承

四.《歧路灯》的作者

五.《岐路灯》的思想内容

六.《岐路灯》对转变中人物的描写

七.《蜃楼志》简介

第四节 才子佳人小说

一.什么是才子佳人小说

二.才子佳人小说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三.才子佳人小说的历史地位

第五节《红楼梦》

一.作者与成书

二.两种版本系统

三.《红楼梦》的三重悲剧

四.《红楼梦》人物塑造的成就

五.《红楼梦》意境创造与象征的应用

六.《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第七节 狭邪小说

一.《品花宝鉴》《花月痕》《青楼梦》简介

二.狭邪小说的认识价值

三.狭邪小说的艺术风格

第八节 儿女英雄小说

一.《野叟曝言》《儿女英雄传》简介

二.对《儿女英雄传》的评价

第七章 讽刺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讽刺小说

二.讽刺小说可分为魔幻化讽刺小说,写实性讽刺小说,讽谕式讽刺小说

第二节 魔幻化的讽刺小说

一.《斩鬼传》《何典》《常言道》简介

二.魔幻化讽刺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儒林外史》

一.作者与版本

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三.《儒林外史》人物分析: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王玉辉

四.讽刺艺术的发展

五.《儒林外史》对晚清小说的影响

第四节《镜花缘》

一.作者

二.《镜花缘》的思想内容

三.《镜花缘》的讽刺艺术

第八章 公案侠义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公案小说中清官形象的演化

二.侠义小说侠容形象的演化

三.公案侠义小说在小说史上表现了逆转的趋势

第二节 公案小说

一.宋元公案小说一类是民间艺人创作的公案小说,一类是文人编写的“公案书”

二.明代几部公案小说简介

三.包公形象的演变

四.《海公案》《大红袍》《小红袍》简介

第三节 公案侠义小说

一.公案侠义小说兴盛的原因

二.《施公案》《彭公案》简介

三.《三侠五义》的评价

四.《三侠五义》续书简介

第四节 武侠小说

一.何谓武侠小说

二.武侠小说分为写实型与幻想型两类,各举出其代表作

⑶ 中国古代性小说

金瓶梅

⑷ 李渔的作品有哪些

一、李渔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
《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错记》、《补大记》及《双瑞记》等19种。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一剧。此外,有白话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肉蒲团》以及杂著《闲情偶寄》等
二、《闲情偶寄》是他主要的对自己的生活所得所闻见的事物的总结性的书。包含有对戏曲的看法,批评。从舞台的实际出发,注重戏曲的结构、中心事件的选择安排等,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还涉及到生活中的如饮食、作卧等方面的审美感受。
三、作者简介: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市)。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
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⑸ 毕业论文需一篇关于李渔拟话本小说的外文文献,但学校数据库里面找不到,大家有相关的文献请求共享,跪谢

第一讲 绪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中国古代小说最特别的地方应当是它具有文言和白话两种不可混淆的系统。文言起于先秦时代稗官杂记,是流行在街头巷尾说长道短的简短记录,是所谓的随笔文学。通俗白话的小说则是开始于唐宋时期说话人的话本,是对说话人口中丰富多彩的故事再加工、纪录,名清时期,更由于大量文士的积极参与而造成巨大的发展。形成了数种流派的小说,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浪漫爱情等各方面。它们面对的,是广大的平民百姓。基本上来说,两种小说不论是文体、渊源、演变等各方面发展都有着不同的系统。

一、最初的小说观念

其实,小说在最初的阶段是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早已奠下的基础。第一次读到「小说」这个名词是在庄子的文章中:「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远矣。」《庄子_231;杂篇_231;外物》在这里,庄子把「小说」和「大达」做一相对比较,而其中小说指的是浅薄而不重义理的学说,这个观念和古代文人眼中的小说观念很类似。

但是到了汉代,「小说」这个名词被用来作为古代和当代典籍的总称。东汉班固《汉书_231;艺文志》子布中就有列出『小说家』这个门类,并且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说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其实,、这是相对应于帝王之道、政教得失等高士文人的话题。所谓的小说,只的应当是乡亲父老、食衣住行等和自己切身有关的话题罢了。

二、小说的起源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到是有提到,小说起源于人们闲暇休息时所讲的神话故事。基本上来说,我是相信这个说法的,那是因为上股时代的人们,对大自然存着敬畏且恐惧的心,聘且一直认为宜切自然界的现象都听命于神的旨意,而这个「神」,无所不在,他在冥冥之中安排了一切。而后人所认为复杂的问题,在上古的人们看来,却都以「万物有灵」的这个说法给解释了。并且以自己和大自然艰苦搏斗的历程给形象化、艺术化了,塑造出一个英雄的形象。而在古代神话中则有着两类神话,一是英雄神的,令一则是自然神的。后者如雷公电母、风师雨伯,前者则是如后羿射日、女蜗补天等。其实在这里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神话被小说所吸收后,并没有保持原貌,这一点从西王母神话的演变历程就可以的到验证。《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其壮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三分约人,七分似妖,可怕极了。且在《山海经》里我们无法断定西王母的性别。到了战国时期《穆天子传》中,西王母俨然成了一为人主。后来到了《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已成了『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资掩霭,容颜绝世。』的美人了。神话被改造的过程中常被后人一点一点的加入道德的教训、人生的哲理和人情世故,在此时,神话演成了历史,中国古代的神话资料长失其粗犷原貌,我想原因应是在此吧!

三、先秦小说

小说做为一种文体的名称虽然一直到汉代才出现,但小说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但可惜的是,这些书早已亡佚。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小说,都是在名清时期才得以逐步确立其地位的。《山海经》今存十八卷,晋人郭璞注。至于作者是谁,至今尚无定论。但从其内容上看来,应当是战国中后期巫祝方士采古代神话和地理博物传说而成的,一直到秦汉时期才被订为一书,名曰《山海经》。书中包含了很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山川博物等事迹奇怪的风格,相对的,其地理博物性质又使古人相信它是可靠的地理书。相同的,《穆天子传》也是如此。而《山海经》又被后世人认为是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四、汉代小说

《神异经》,成书于汉代,但作者至今尚不确定。此书是在《山海经》的影响下产生的,不论是在内容、笔法等各方面都有模仿《山海经》的部分,只是作者加入了神仙方术和儒家思想的观念。《汉武故事》,此书记汉武帝一生遗闻,叙述他求得成仙的部分尤其详细,由于《汉武故事》把历史和幻想结合在一起,并且所表现出来的文笔较幽雅,以成了较典型的志怪小说了。较为人所知的,应属《燕丹子》了吧!他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至今仍无法正确推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其为汉代作品,应是肯定的。书中写的正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只是由于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在「道听涂说」的过程中又加入了不少的内容和情节,使剧情愈加生动曲折,但却与史实愈来愈远,这正是基于民间的传说得基础上写的。

五、魏晋六朝的轶事小说

所谓的轶事小说又称叫志人小说(这是鲁迅根据志怪小说的命名推论而来的),而轶事小说首推应当是《世说新语》了,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集其门下客所共撰,刘孝标作注。分政事、德行、言语、文学等三十六篇,记载东汉到东晋的奇闻轶事,其内容虽然琐碎,带却真实的将魏晋士大夫的思想及生活状况,很生动的表现出来,并且写出了士人消极厌世,放浪形骸的风气。其中有许多故事是成为后代戏曲小说的题材。

六、魏晋的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的兴起渊源应起于《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先秦时代的志怪小说。其中《博物志》即是如此,与《山海经》相同,记载地理博物琐碎杂文的作品。志怪小说最高的成就作品应当是《搜神记》了吧!他和记地理博物的小说不同,他以记录鬼怪神仙的故事为主,同时也包括一些野文杂记。作者是晋朝的干宝,他作《搜神记》是有感于父亲之婢和兄长死而复生的神异经历,一方面『考先志于载籍』,另一方面则『收遗逸于当时』。干宝在写此书时,有滥收他书所造成的错误,亦有他自己的意见进行加工,当然还是会有一些的遗漏缺点,所亦鲁迅成他为『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搜神记》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干将莫邪」、「东海孝妇」、「仙女下嫁董永」等故事,其中亦有不少作品都被改编成为剧曲了。

七、唐朝五代的小说

在唐代,坊间流行的小说有传奇和话本两种。唐代传奇,基本上是源自于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但其用来写做的笔法则是用写使的传记方式来写的。在全盛时期则有《枕中记》、《李娃传》、《莺莺传》和《南柯太守传》这些较有名的作品。但反观唐代话本,宋明时期风行的话本小说的前身,它是讲故事的,它也有可能是由于当时,唐都城长安佛风盛行,不论在公理或民间都很盛行,而僧人对世间讲法时又有分僧讲和俗讲,僧讲当然是对出家人讲说佛经,而俗讲就是对世间人阐述佛法教义,同时亦兼具有化缘的目的。由于俗讲的对向适一般大众百姓,所以必须吸取民间的说话技巧,并且演化为形式完备、内容丰富的一项技艺了。这无疑是对宋元的说话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了。

唐代小说,真正使传奇开始发光发热的应当是沉既济的《任氏传》。写的也是神话鬼魅因为相爱通过了层层的考验殉人相随的故事。但沉既济较为我们熟知的名篇并不是这一部,而是《枕中记》,歧视会发觉以前的小说写的都是具有正面的教化意义的小说,藉以讽谕那些热中富贵、权势的仕人豪强。用旧的题材加上些心的创意,在用上自己的想象力丰富情节,这实在是对后事的表演艺术影响很深的一件事,如汤显祖《邯郸记》即是如此。
唐代传奇最伟大的作品,应当举白行简的《李娃传》。此篇应见于《太平广记》中,故事中的三次转折让这故事紧紧的扣住人心,难怪会成为千古名篇,而李娃这女主角的塑造,亦表现了一个风尘女子的冷静和清醒,且她在看到荥阳公子悲惨际遇的时候,唤起的她的同情心,并且帮助他,而她比霍小玉更显伟大是在于她连八年夫妻都不要,在感情上更显洒脱,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门户之见造成了她们无法和心爱的人相结合,小说戏曲中常见到的「落难公子中状元」的熟套,就是滥觞于此的。唐代小说还有一部不可不提的,那就是影响最大的《莺莺传》,后代用它为题材写成的戏曲最多了。作者是元稹,有人说这是元稹自己亲身的遭遇,但众多考证说法不一,所以我就不加以阐述了,《莺莺传》和以往小说最大的不同即在于女主角是位知书达理的才女、名门闺秀,不同于以往尽是些妓女、妖精的角色。唐代传奇全盛时期最后一座高峰即是蒋防的《霍小玉传》。写的也是文人名士与妓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不停于以往的只是由于霍小欲不甘心,而要求李益要等八年后才能另取名门,没想到李益翻脸无情,导致霍小玉死后化为厉鬼并且报复。爱恨分明的写实性个,直接脸出人性的脆弱,成为唐代传奇的代表作之一。唐代后期的作品就大不如前了,后期中较好的作品当推薛调的《无双传》和无名氏的《灵应传》。虽然两者都有在手法上创新求变,但在实质的内容上和前期的作品相比,逊色许多了。

八、宋元时期的话本

由于宋元的小说艺术发展并不在文言的部分,所以文言小说的成就并不如通俗小说。在唐、宋、元三朝丰富的文化洗礼和经济繁荣的推动下,各种来自民间极富特色的话本形式也就孕育而生了,并且在此时期奠下了坚固的基础。

在宋代,有一门艺术叫「说话」。而表演的场地则称为「瓦舍」或「瓦子」,是一种有规模的综合游艺场,其中表演各种戏曲的地方叫做「勾栏」。当然「说话」最容易为平民百姓所接受,而其中众多题材当中最为百姓所接受的,应当是历史方面的故事了,其内容讲的多和朝代之间的兴衰、军国大政等有关的事,参考的史书中有《汉书》、《五代史》、《七国春秋》等,而其中最受人欢迎的无疑是《三国志》了。到了元末明初之际还有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且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演义体长篇章回小说的先河。而宋代亦由于国家政事的关系,百姓们喜欢听「士马金鼓之事」的内容,而其中即刻反映出宋代民族征战、平民起义、抵抗外侮入侵之事,讲的多是以英雄人物为主角,主要的代表即《杨家将》、《水浒》之类的科目最受欢迎,开创了英雄小说的先河。宋代还有另一类至今仍广受民间欢迎的体裁,那就是公案小说,其中表现出百姓对贪官污吏的不满和对「青天大老爷」的期望,「包青天」至今仍符合了人民对政府的期望。另一类白话短篇小说,即以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为代表作,并无显著的成绩。

在现存宋元话本中,爱情和公案这两类作品最多,成就也最高。爱情小说的代表作《碾玉观音》,表现出了小老百姓对爱情的坚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即使变成厉鬼也要表现的对追求自己幸福的坚决。公案小说叫具有代表性的是《错斩崔宁》。其中反映了南宋时期官吏问案的轻率、草菅人命,作者对司法弊端提出了疑义、批判。由于语词生动说话人每天面对的都是广大听众,所以熟悉平民所用的口语,且经由说话人的熟练,表现出了人物、对白的生命力,加入俗语、方言等,想必是此一时期的一大特色吧!

九、明代小说

明朝是中国小说蓬勃发展、走向成熟的时期。明代小说举四本当代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分别代表四个领域的小说,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志怪和人情小说。附带提到一点清朝人李渔江这四本书称为小说界的四大奇书。

首先我先从历史演义这个方面开始说明。就其内容而言,历史演义大多是从正史当中取材,孙楷第先生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_231;分类说明》中有提到:「演一代史事而近于断代史者」和「通演古今事与通史同者」,这两点使我们觉得历史演义小说虽然取材自历史,但内容大多和史实不同,多加以改编,因文生事、虚构创作,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希望。而宋代的说书业无疑是对三国故事的丰富和广泛的传播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三国至流传至今版本众多,现在看到的以清人毛宗冈的一百二十回本最为通行。由于成书的时间较其它书为早,所以他用的文体还是简易的文言文,而它的内容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我想是因为罗贯中的「拥刘反曹」契合了他们的道的观念,并且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人物性格,非常容易引起民众的认同。

英雄传奇小说当推《水浒传》,作者施耐庵,金圣叹他在《水浒传序》中有提到:「《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格物,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故不以为难也。」《水浒传》中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等,个个颜色鲜明、精雕细琢,是人物塑造上显现笔力的地方。由于《水浒传》讲的是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故事,草莽英雄的色彩严重,让人觉得富于生活的气息。

神魔小说这个观念最早是由鲁迅先生提出来并且使用的(见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五讲)。中国通俗小说发展到明代中期,其实神魔小说也应该要出现了。因为中国人对神仙鬼怪、灵异传说之事早在商朝即开始有此观念,因此民间神话发展至今,文人雅士也喜欢参与其中。而自卫进以来,志怪的小说就一直很兴旺,且由于中国式一个受宗教影响极深的国度,并且佛教、道教和一些西方文化入侵中国而来的宗教,相互融合、演化而来,在加上唐朝时即有「讲经」一家,所以到了明代中期通俗小说日趋成熟的时期,神魔小说的兴盛,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演绎自《大唐西域记》,数是内容其实我们都很熟知,在此不再多说。其实,在故事中不乏积极劝世的一面,鼓励人们要克服困难,积极向前,虽然有神力相助,但若没有灵活的头脑又如何能成事呢?

人情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虽然有许多人对它的印象仅止于是香艳色情的小说,但它以高妙的笔法写出的明代中后期社会的市井风情,真实的表现在具体的文字上。文中大量的运用了市井口语、俗语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让我们在阅读时格外的具有感情,因为其所应用的言语非常生活,更贴近读者的心灵。但其中间杂对于猥亵淫秽的描写,较为人所诟病,但毕竟这无法掩饰《金瓶梅》是中国通俗小说最重要作品之一的光芒,而且它也是小说界四大奇书之一呢!

十、清代小说

清代小说成就最高的无疑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了,这是部言情的小说,写的当然不只爱情,尚有亲情、人情、厉害之情等,写进了曹雪芹的一生,用曹家的盛衰来写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更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其实这部小说在清朝干龙年间即广为流传,用的文体是白话的章回小说。清代尚有些不错的讽刺小说,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刘鹗的《老残游记》。《儒林外史》是以平实的笔触加以课化当时文人士子追逐科场名利的堕落与矫饰。由于作者对八股科举制度极为厌恶,所以用描写世故人情的笔触描写,故多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无肤泛之语、无淫秽之语。但由于多短篇衔接而成,是结构较松散的一部。《老残游记》虽名为游记,实属社会讽刺小说,而其中写的多和清朝官吏罪恶的揭发有关,当中写景的描述尤为独到,善于用具体的事物比喻声音这是他笔力精炼之处。另外提到清朝尚有一部文言短篇的笔记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的也是神仙志怪,但它虽文笔记小说,但却是有结构的,它是有系统的整理,编辑成册的。.....................。。。。。。。。。。。。(很多 关于古代四大名著的)要不?给你发过去

⑹ 除了四大名著,还有什么好看的古典小说求回答!!

西游记》明•吴承恩100回.〔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
《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120回.〔清康熙毛宗岗修订本〕
《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120回.〔程乙本〕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辑40回.〔衍庆堂翻刻本足本〕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0回.〔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2回.〔尚友堂重刊本〕
《三刻拍案惊奇》19回.〔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型世言》明•陆人龙40回.〔奎章阁本〕
《花月痕》清•魏秀仁56回.〔通行本〕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60回.〔通行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本〕
《糊涂世界》清•吴趼人12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瞎骗奇闻》清•吴趼人8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发财秘诀》清•吴趼人10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劫馀灰》清•吴趼人16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说岳全传》清•钱彩80回.〔金氏余庆堂刻本〕
《说唐》清•无名氏66回.〔通行本〕
《说唐后传》55回.〔姑苏绿慎堂藏板本〕
《说唐三传》清•中都逸叟编次90回.〔通行本〕
《薛刚反唐》清•如莲居士100回.〔通行本〕
《绣鞋记》清•乌有先生20回.〔通行本〕
《海上花列传》清•韩庆邦64回.〔通行本〕
《平山冷燕》佚名20回.〔通行本〕
《赛花铃》清•白云道人16回.〔通行本〕
《九命奇冤》清•吴趼人36回.〔通行本〕
《狐狸缘全传》22回.〔通行本〕
《二度梅全传》清•天花主人40回.〔通行本〕
《情梦柝》清•蕙水安阳酒民20回.〔通行本〕
《老残游记》清•刘鹗20回.〔通行本〕
《品花宝鉴》清•陈森编62回.〔通行本〕
《绿野仙踪》清•李百川100回.〔通行本〕
《飞龙全传》清•吴璇60回.〔崇德书院本〕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100回.〔通行本〕
《杨家将》清•佚名50回.〔通行本〕
《呼家将》清•佚名40回.〔通行本〕
《济公全传》清•郭小亭240回.〔通行本〕
《熊龙峰四种小说》明•熊龙峰刊4回.〔日本内阁女库藏本〕
《京本通俗小说》7回.〔缪荃悄刻本〕
《宜春香质》明•醉西湖心月主人20回.〔明崇祯笔耕山房刊本〕
《隋炀帝艳史》明?齐东野人40回.〔通行本〕
《清平山堂话本》明•洪楩6卷.〔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三国志平话》3回.〔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武王伐纣平话》3回.〔通行本〕
《封神演义》明•许仲琳100回.〔清褚人获序本〕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明•罗懋登100回.〔明万历二十六年三山道人刻本〕
《金瓶梅词话》明•笑笑生100回.〔万历本〕
《英烈传》明•佚名80回.〔通行本〕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蔡元放108回.〔通行本〕
《三遂平妖传》明•罗贯中20回.〔通行本〕
《禅真逸史》明•清溪道人40回.〔通行本〕
《禅真后史》明•方汝浩54回.〔通行本〕
《杜骗新书》明•张应俞24回.〔明万历存仁堂陈怀轩刊本〕
《风流和尚》明•无名氏12回.〔通行本〕
《欢喜冤家》明•西湖渔隐主人12回.〔通行本〕
《续欢喜冤家》明•西湖渔隐主人12回.〔通行本〕
《剑侠传》明•王世贞4回.〔通行本〕
《万花楼演义》清•西湖居士68回.〔同文堂刊本〕
《洪秀全演义》清•黄小配54回.〔笔记小说大观本〕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56回.〔卧闲草堂本〕
《醒世姻缘传》清•西周生100回.〔通行本〕
《怡情阵》清•江西野人编演10回.〔通行本〕
《浓情快史》清•嘉禾餐花主人30回.〔啸花轩刻本〕
《镜花缘》清•李汝珍100回.〔点石斋石印本〕
《孽海花》清•曾朴35回.〔通行本〕
《续孽海花》张鸿(燕谷老人)35回.〔通行本〕《韩湘子全传》30回.〔通行本〕
《七侠五义》清•石玉昆120回.〔通行本〕
《三侠五义》清•石玉昆120回.〔通行本〕
《七剑十三侠》清•唐芸洲180回.〔光绪二十九年集成本〕
《施公案》清•佚名180回.〔宝文堂本〕
《施公案续》清•佚名180回.〔宝文堂本〕
《刘公案》清•佚名(曲本)107回.〔车王府曲本〕
《彭公案》清•贪梦道人100回.〔清光绪壬辰京都经国堂刻本〕
《三侠剑》清•张杰鑫7回.〔通行本〕
《小八义》105回.〔通行本〕
《小五义》清•石玉昆248回.〔通行本〕
《八洞天》清•笔炼阁编述8卷.〔通行本〕
《侠义风月传》清•名教中人18回.〔萃芳楼藏版本〕
《儿女英雄传》清•文康等72回.〔北京聚珍堂本〕
《于少保萃忠全传》40回.〔通行本〕
《十二楼》清•李渔38回.〔通行本〕
《九云记》清•无名氏33回.〔通行本〕
《青楼梦》64回.〔通行本〕
《风流悟》清•坐花散人8回.〔通行本〕
《女娲石》清•海上独啸子16回.〔通行本〕
《醒名花》清•墨憨斋16回.〔通行本〕
《明珠缘》明•佚名50回.〔通行本〕
《八段锦》清•醒世居士8回.〔醉月楼刊本〕
《幻中游》清•烟霞主人18回.〔通行本〕
《五美缘》清•寄生氏80回.〔通行本〕
《醋葫芦》清•伏雌教主20回.〔通行本〕
《疗妒缘》清•静怡主人8回.〔通行本〕
《警寤钟》清•嗤嗤道人16回.〔通行本〕
《玉蟾记》清•通元子53回.〔通行本〕
《珍珠舶》清•烟水散人18回.〔通行本〕
《梦中缘》清•李修行15回.〔通行本〕
《都是幻》清•潇湘迷津渡者12回.〔通行本〕
《玉楼春》清•白云道人24回.〔通行本〕
《锦香亭》清•素庵主人16回.〔清初写刻本〕
《痴娇丽》清•情痴反正道人13回.〔通行本〕
《痴人福》清•不题撰人9回.〔上海书局石印本〕
《风月梦》清•邗上蒙人33回.〔上海申报馆排印本〕
《蝴蝶缘》南岳道人编16回.〔通行本〕
《绣球缘》29回.〔通行本〕
《九尾龟》清•张春帆192回.〔点石斋刊本〕
《石点头》12回.〔通行本〕
《野叟曝言》清•不题撰人152回.〔毗陵汇珍楼新刊本〕
《女仙外史》清•吕熊100回.〔通行本〕
《补红楼梦》清•嬛山樵48回.〔通行本〕
《后红楼梦》清•逍遥子30回.〔嘉庆白纸刊本〕
《红楼复梦》100回.〔通行本〕
《红楼真梦》清•郭则64回.〔通行本〕
《红楼圆梦》清•临鹤山人31回.〔通行本〕
《红楼梦影》清?云槎外史24回.〔通行本〕
《红楼梦补》清•沈懋德48回.〔民国三年上海共和书局石印本〕
《绮楼重梦》清•兰皋主人48回.〔通行本〕
《增补红楼梦》清•嫏嬛山樵32回.〔道光四年本衙藏本〕
《蜃楼志》清•庾岭劳人24回.〔通行本〕
《歧路灯》清•李绿园108回.〔清义堂本〕
《天豹图》清•不题撰40回.〔丰胜书坊刊本〕
《梼杌闲评》清•不题撰人49回.〔通行本〕
《西湖二集》清•周清原34回.〔通行本〕
《绣戈袍全传》清•江南随园主人42回.〔通行本〕
《粉妆楼全传》清•竹溪山人80回.〔宝华楼刊本〕
《春柳莺》南北鹖冠史者10回.〔清坊刊本〕
《蕉叶帕》清•无名氏16回.〔清刻本〕
《空空幻》清•梧冈主人18回.〔通行本〕
《巫梦缘》佚名18回.〔通行本〕
《娱目醒心编》清•杜纲18回.〔通行本〕
《永庆升平前传》清•姜振名、郭广瑞18回.〔北京宝文堂刊本〕
《昭阳趣史》明•古杭艳艳生4回.〔通行本〕
《株林野史》清•痴道人编辑16回.〔通行本〕
《林兰香》清•清•随缘下士编64回.〔道光十八年本,大连图书馆藏〕
《五色石》清•笔炼阁主人8回.〔大连图书馆藏原刊本〕
《桃花庵》清24回.〔通行本〕
《弁而钗》清•醉西湖心20回.〔通行本〕
《桃花影》清•徐震12回.〔通行本〕
《巫山艳史》不题撰人16回.〔通行本〕
《五凤吟》清•云间嗤嗤道人20回.〔通行本〕
《绣屏缘》清•苏庵主人编次20回.〔通行本〕
《锦绣衣》12回.〔通行本〕
《载花船》4回.〔通行本〕
《何典》清•过路人编定10回.〔通行本〕
《再生缘》清•陈端生40回.〔通行本〕
《笏山记》清•蔡召华69回.〔通行本〕
《岂有此理》清•空空主人12集.〔通行本〕
《廿载繁华梦》清•黄小配40回.〔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
《新中国未来记》清•梁启超5回.〔《饮冰室合集》本〕
《绿牡丹》清•无名氏64回.〔芥子园藏板本〕
《巧联珠》清•烟霞逸士16回.〔可语堂刊本〕
《白圭志》清•崔象川15回.〔通行本〕
《双凤奇缘》清•雪樵主人80回.〔经文堂刊本〕
《后西游记》40回.〔通行本〕
《新西游记》清•陈景韩6回.〔小说林铅印本〕
《后水浒传》46回.〔通行本〕
《荡寇志》清•俞万春78回.〔通行本〕
《驻春园小史》清•吴航野客26回.〔通行本〕
《负曝闲谈》清•欧阳钜源30回.〔通行本〕
《飞花艳想》清•樵云山人编次18回.〔通行本〕
《凤凰池》清•烟霞散人编16回.〔通行本〕
《雪月梅》清•陈朗50回.〔德华堂藏版本〕
《东游记》56回.〔通行本〕
《海上尘天影》清•梁溪司香旧尉60回.〔通行本〕
《海游记》清•无名氏30回.〔通行本〕
《恨海》清•吴趼人10回.〔通行本〕
《李笠翁小说十五种》清•李渔15种.〔通行本〕
《豆棚闲话》艾衲居士编12则.〔通行本〕
《续英烈传》清•空谷老人编次34回.〔集古斋梓刻,经国堂刊印本〕
《续金瓶梅》清•丁耀亢64回.〔通行本〕
《洞玄子》1回.〔双梅影龛丛书本〕
《肉蒲团》明•李渔20回.〔通行本〕
《浪史奇观》40回.〔通行本〕
《灯草和尚》12回.〔通行本〕
《痴婆子传》芙蓉主人2回.〔通行本〕
《如意君传》明•徐昌龄1回.〔明刊本〕
《赵飞燕外传》伶玄1回.〔通行本〕
《杏花天》14回.〔通行本〕
《绣榻野史》明•吕天成2回.〔通行本〕
《僧尼孽海》明•唐寅30回.〔通行本〕
《春闺秘史》10回.〔通行本〕
《姑妄言》清•曹去晶24卷.〔通行本〕
《别有香》16回.〔通行本〕
《春梦琐言》1回.〔通行本〕
《控鹤监秘记》1回.〔通行本〕
《素娥篇》42节.〔通行本〕
《一片情》14回.〔通行本〕
《妖狐艳史》12回.〔通行本〕
《两肉缘》12回.〔通行本〕
《碧玉楼》18回.〔通行本〕
《桃花艳史》清•佚名18回.〔通行本〕
《风月鉴》清•吴贻棠18回.〔通行本〕
《灯月缘》清•携李烟水散人12回.〔通行本〕
《玉娇梨》明•荑秋散人18回.〔通行本〕
《龙阳逸史》明•京江醉竹居士20回.〔通行本〕
《闹花丛》清•故苏痴情士18回.〔通行本〕

小说•文言小说
《穆天子传》战国•佚名6卷.〔四部丛刊影印明天一阁本〕
《燕丹子》3卷.〔平津馆丛书孙星衍校订本〕
《异苑》晋•刘敬叔10卷.〔四库全书本〕
《搜神记》东晋•干宝20卷.〔津逮秘书本〕
《搜神後记》旧题晋•陶潜10卷.〔四库全书本〕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36篇四库全书本〕
《殷芸小说》南朝梁•殷芸10卷.〔通行本〕
《游仙窟》唐•张鷟1卷.〔通行本〕
《太平广记》宋•李昉500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夷坚志》宋•洪迈206卷.〔涵芬楼排印本〕
《醉翁谈录》宋•罗烨20卷.〔通行本〕
《绿窗新语》宋•皇都风月主人辑2卷.〔通行本〕
《剪灯新话》明•瞿佑4卷.〔董康诵芬室翻刻本〕
《剪灯馀话》明•李祯1卷.〔董康诵芬室翻刻日本活字本〕
《觅灯因话》明•邵景詹2卷.〔董康诵芬室翻刻本〕
《古今谈概》明•冯梦龙36卷.〔通行本〕
《古今说海》明•陆楫等4卷.〔通行本〕
《类说》明•冯梦龙36卷.〔通行本〕
《虞初新志》清•张潮辑20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情史》明•江南詹詹外史24卷.〔通行本〕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12卷.〔铸雪斋钞本〕
《女聊斋志异》清•贾茗辑4卷.〔通行本〕
《子不语》清•袁枚24卷.〔通行本〕
《续子不语》清•袁枚10卷.〔通行本〕
《萤窗异草》清•长白浩歌子12卷.〔通行本〕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24卷.〔通行本〕
《玉梨魂》徐枕亚30卷.〔通行本〕
《断鸿零雁记》清•苏曼殊27章.〔通行本〕
http://www.douban.com/note/267246459/

⑺ 村前三更鱼跃水 (打一清代文学家)李渔

解析:

1、村前:村字的前面是木字,代表木。

2、三更:子时。代表子。

3、村前三更——代表李字

4、鱼跃水——代表渔字。

5、解释: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

人物介绍:

李渔(1611年—1680年),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金华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如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

李渔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崇祯十年(1637年),考入金华府庠,为府学生。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顺治八年(1651),迁居杭州,后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筑“芥子园”别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归杭州,在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病逝。

李渔曾设家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成为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一生著述五百多万字。

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另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笠翁一家言》等作品。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传》等。

⑻ 像一切古代文学遗产一样三言二拍既寓有民主进步的精华也含有封建落后的糟粕

这些是古人们的思想,为了追求善恶有报,应该客观对待。

⑼ 书荒了,本人女,书龄八年,求百万字好书,只要古言,不要现言

古典白话文学\★TXT图书《艳情世情书汇集》
《剑侠奇中奇全传》[清]佚名(繁体).txt 209.70 KB
《戏中戏》(繁体).txt 39.76 KB
《扫迷帚》[清]壮者著.txt 69.29 KB
《梼杌闲评》《明珠缘》[明]李清.txt 679.94 KB
《梼杌闲评》《魏阉全传》[明]佚名.doc 947.00 KB
《梼杌萃编》《宦海钟》[清]云江女史.txt 431.26 KB
《泪珠缘》[清]天虚我生(繁体).txt 712.08 KB
《八洞天》[清]笔炼阁.txt 238.76 KB
《八美图》[清]无名氏.txt 271.30 KB
《白圭志》[清]博陵崔象川.txt 112.80 KB
《百花野史》《百花魁》[清]不著人.txt 55.46 KB
《草木传》《草木春秋》《药绘图》[清]蒲松龄.txt 55.95 KB
《草木春秋演义》[清]云间子集乐山人纂修.txt 208.83 KB
《痴人福》[清]不题人着.txt 129.54 KB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txt 784.27 KB
《春阿氏谋夫案》[清]冷佛著.txt 337.99 KB
《春风回梦记》[民国]刘云若著.txt 429.29 KB
《春柳莺》[清]南北鹖冠史者编.txt 158.40 KB
《春秋配》[清]无名氏.txt 84.65 KB
《春雪瓶》聂云岚著.txt 896.72 KB
《醋葫芦》[清]西子湖伏雌教主.txt 287.50 KB
《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清]经纶堂梓(繁体).txt 204.12 KB
《大刀得胜传》《仙卜奇缘》[清]吴毓恕.txt 255.35 KB
《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清]经纶堂梓.txt 201.68 KB
《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txt 174.77 KB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王传]》[明]熊大木编辑.txt 427.90 KB
《第一美人传》.txt 179.82 KB
《第一奇女》[清]佚名.txt 731.27 KB
《颠倒姻缘》《换夫妻》《谐佳丽》[清]云游道人.txt 24.19 KB
《禅真後史》(繁体).txt 515.97 KB
《定鼎奇闻》《新世弘勋》《顺治过江全传》《新史奇观演义全传》[清]蓬蒿子编.txt 140.07 KB
《定情人》[清]不题人.txt 180.14 KB
《豆棚闲话》[清]艾衲居士.txt 172.42 KB
《都是幻》[清]潇湘迷津度者著.txt 115.19 KB
《都是幻》[清]潇湘迷津渡者(无标点文).txt 95.51 KB
《儿女英雄传》《续儿女英雄传》[清]文康.txt 1.40 MB
《二度梅全传》[清]天花主人(惜阴堂主人).txt 254.53 KB
《二荷花史》[清]佚名.txt 121.89 KB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txt 846.75 KB
《二刻醒世恒言》[清]心远主人编次.txt 267.23 KB
《返生香》[清]韵清女史吕逸.txt 79.29 KB
《飞花艳想》《梦花想》《鸳鸯影》《幻中春》樵云山人编.txt 138.37 KB
《粉妆楼全传》[清]罗贯中.txt 426.83 KB
《风流配》佚名.txt 47.54 KB
《风流悟》[清]坐花散人.txt 191.89 KB
《风月鉴》[清]吴贻棠(版本2).txt 100.46 KB
《风月鉴》[清]吴贻棠.txt 99.94 KB
《风月梦》[清]邗上蒙人.txt 299.04 KB
《凤凰池》[清]烟霞散人(刘璋).txt 188.08 KB
《负曝闲谈》[清]遽园著.txt 183.02 KB
《孤山再梦》[明]渭滨笠夫编次.txt 151.19 KB
《鼓掌绝尘》[明]金木散人.txt 469.95 KB
《古今情海》[民国]曹绣君著.txt 1.34 MB
《古戍寒笳记》叶楚伧.txt 296.15 KB
《广陵潮》[清]李涵秋著.txt 1.74 MB
《归莲梦》[清]苏庵主人.txt 154.21 KB
《闺秀英才传》《兰史》《美人书》[清]鸳湖烟水散人.txt 146.81 KB
《闺中秘术》[清]佚名.txt 291.71 KB
《国色天香》[明]吴敬所著.txt 505.50 KB
《海角遗编》《七峰遗编》[清]七峰樵道人.txt 92.46 KB
《海上花列传》[清]韩邦庆.txt 745.83 KB
《海上花魅影》《花柳深情传》[清]绿意轩主人.txt 163.34 KB
《海上魂》[清]陈墨涛著.txt 218.04 KB
《海外扶余》《郑成功传》[清]陈墨峰著.txt 231.38 KB
《好逑传》《侠义风月传》[清]名中教人编.txt 251.58 KB
《合锦回文传》[清]笠翁先生[李渔].txt 265.04 KB
《合浦珠》[清]携李烟水散人着.txt 175.98 KB
《轰天雷》[清]孙希孟.txt 112.07 KB
《红风传》[清]无名氏著.txt 62.16 KB
《后宋慈云走国全传》[清]无名氏.txt 299.14 KB
《蝴蝶媒》《蝴蝶缘》[清]南岳道人(青溪醉客点评).txt 192.89 KB
《花案奇闻》《虎邱花案逸史》《女开科传》《万斛泉》《花阵奇》[清]岐山左臣编.txt 132.01 KB
《花灯轿莲女成佛记》.txt 13.43 KB
《花笺记》[明]佚名.txt 62.33 KB
《花柳情深传》[清]绿意轩主人.txt 165.59 KB
《花神三妙传》[明]吴敬所.txt 57.03 KB
《花影集》[明]陶辅编.txt 117.08 KB
《花月痕》[清]魏秀仁.txt 483.73 KB
《画图缘》[清]天花藏主人.txt 210.35 KB
《欢喜冤家》[明]西湖渔隐主人著.txt 478.64 KB
《幻中游》[清]烟霞主人(刘璋).txt 114.28 KB
《幻中真十二回本》[清]烟霞散人.txt 111.66 KB
《幻中真十回本》[清]烟霞散人.txt 84.00 KB
《黄金世界》[清]碧荷馆主人.txt 166.47 KB
《会仙女志》[明]郦琥著.txt 10.31 KB
《绘芳录》《红闺春梦》[清]西泠野樵(竹秋氏).txt 1.32 MB
《绘图第一奇女》[清]无名氏.txt 735.66 KB
《绘图仙卜奇缘》《大刀得胜传》[清]吴毓恕.txt 255.36 KB
《红风传》[清]无名氏著.txt 62.16 KB
《剑侠奇中奇全传》[清]佚名(简体).txt 209.97 KB
《蕉叶帕》[清]不题人.txt 79.82 KB
《金谷怀春》[明]楚江仙隐石公编辑.txt 55.15 KB
《金兰筏》《金凤箫》《引凤箫》《炎凉岸》惜阴堂主人编辑绣虎堂主人评阅.txt 128.93 KB
《金石缘》[清]不题人.txt 217.24 KB
《金台全传》[清]佚名著.txt 609.95 KB
《金玉缘》西楼居士原.txt 640.05 KB
《金云翘传》《双奇梦》《双和欢》[清]青心才人.txt 214.53 KB
《金钟传》《正明集》[清]佚名著.txt 443.90 KB
《今古奇观》[明]抱瓮老人编.txt 913.51 KB
《锦香亭》《第一美女传》《睢阳忠毅录》[清]古吴素庵主人编(版本1).txt 198.22 KB
《锦绣衣》[清]潇湘迷津渡者(简体).txt 101.45 KB
《惊梦啼》[清]天花主人编.txt 69.56 KB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txt 742.97 KB
《警世阴阳梦》[明]长安道人国清(版本1).txt 196.04 KB
《警寤钟》[清]云阳嗤嗤道人.txt 101.50 KB
《九尾龟》[清]张春帆(简体).txt 1.46 MB
《九尾狐》[清]梦花馆主著.txt 676.17 KB
《控鹤监秘记》[唐]张垍纂.txt 5.07 KB
《跨天虹》[清]鹫林斗山学者.txt 88.62 KB
《快士传》[清]徐述夔.txt 240.22 KB
《快心编》[清]天花才子编辑.txt 856.05 KB
《快心编传奇初集》[清]天花才子.txt 253.75 KB
《快心编传奇二集》[清]天花才子.txt 264.82 KB
《快心编传奇三集》[清]天花才子.txt 334.29 KB
《绣鞋记》(繁体).txt 107.31 KB
《绣云阁》[清]魏文忠(繁体).txt 1.12 MB
《兰闺恨》[清]徐枕亚.txt 135.14 KB
《兰花梦》[清]吟梅山人著.txt 548.89 KB
《泪珠缘》[清]天虚我生(简体).txt 717.29 KB
《冷眼观》[清]王浚卿著.txt 452.06 KB
《梨园外史》[清]陈墨香.txt 579.45 KB
《连城璧》[清]李渔著.txt 346.55 KB
《连城璧外编》[清]李渔著.txt 118.05 KB
《两交婚小传》《双飞凤全传》天花藏主人.txt 225.40 KB
《疗妒缘》[清]不题人著.txt 84.98 KB
《辽海丹忠录》[明]陆人龙.txt 248.17 KB
《列女惊魂传》《巧冤家》《绣球缘》[清]佚名.txt 113.80 KB
《林兰香》《第二奇书》《美益奇观孝义传》[清]随缘下士编辑寄旅散人批点.txt 395.65 KB
《林兰香》[清]随缘下士.txt 408.67 KB
《岭南逸史》[清]花溪逸士.txt 336.61 KB
《刘公案罗锅轶事满汉斗双龙传青龙传》[清]佚名.txt 256.48 KB
《刘生觅莲记》[明]吴敬所.txt 74.87 KB
《柳非烟》[清]天虚我生.txt 45.58 KB
《龙凤配再生缘》《龙凤再生缘》[清]陈端生(版本1).txt 583.55 KB
《听月楼》(繁体).txt 131.41 KB
《绿牡丹》《四望亭全传》《宏碧缘》《龙潭鲍骆奇书》[清]无名氏著.txt 382.76 KB
《梅兰佳话》[清]阿阁主人.txt 188.03 KB
《美人书》[清]鸳湖烟水散人.txt 146.57 KB
《媚史》[明]清溪道人.txt 564.81 KB
《梦中缘》[清]学莲溪氏(李修行).txt 183.18 KB
《蜜蜂计》[清]佚名.txt 72.99 KB
《苗宫夜合花》[清]何恭弟.txt 402.93 KB
《明刻话本四种》(李亚仙、王魁、女翰林、贵贱交情).txt 52.09 KB
《明月台》[清]翁桂(原稿本).txt 60.98 KB
《明月台》[清]翁桂.txt 61.56 KB
《明珠缘》《梼杌闲评》《魏阉全传》[清]佚名.txt 663.36 KB
《南朝金粉录》[清]牢骚子.txt 229.14 KB
《碾玉观音话本》[宋]佚名.txt 14.52 KB
《女娲石》[清]海上独啸子(版本1).txt 93.45 KB
《皮五辣子-扬州评话》《原名清风闸》浦琳.txt 331.45 KB
《骗经》[明]张应俞著.txt 165.31 KB
《品花宝鉴》[清]陈森.txt 1.01 MB
《平山冷燕》[清]荻岸散人.txt 269.11 KB
《歧路灯》[清]李绿园.txt 1.16 MB
《祁生天缘奇遇》[明]佚名.txt 21.95 KB
《泣红亭》[清]尹湛纳希.txt 248.14 KB
《乾隆游江南》《万年青奇才新传》[清]佚名.txt 643.26 KB
《前明正德白牡丹》[清]翁山柱石琮.txt 344.65 KB
《巧联珠》[清]烟霞逸士.txt 142.96 KB
《巧冤家》[清]无名氏.txt 117.54 KB
《禽海石》[清]符霖.txt 83.33 KB
《青楼梦》(繁体).txt 432.48 KB
《青楼宝鉴》[清]许廑父.txt 815.75 KB
《青楼梦》《绮红小史》[清]俞达.txt 441.26 KB
《清风闸》[清]浦琳.txt 153.93 KB
《清平山堂话本》[明]洪楩(版本1).txt 285.35 KB
《清夜钟》[明]陆云龙.txt 102.07 KB
《情楼迷史》《霞笺记》[清]佚名.txt 68.18 KB
《情梦柝》[清]惠水安阳酒民.txt 161.48 KB
《人间乐》[清]天花藏主人著(版本1).txt 154.17 KB
《人中画》[清]风月主人.txt 200.87 KB
《赛红丝》[清]佚名(版本1).txt 164.35 KB
《赛花铃》[清]白云道人.txt 113.22 KB
《三春梦》[清]佚名.txt 415.85 KB
《三刻拍案惊奇》原名《幻影》明梦觉道人、西湖浪子辑.doc 1.26 MB
《三山秘记》《枕中秘》[清]吴贻先.txt 101.10 KB
《杀子报》[清]不题人.txt 94.32 KB
《山水情》[明]佚名编.txt 210.09 KB
《闪电窗》[清]酌玄亭主人.txt 77.51 KB
《善恶图全传》[清]佚名.txt 333.15 KB
《生花梦》[清]古吴娥川主人.txt 191.46 KB
《生绡剪》[清]集芙主人批评(版本1).txt 395.31 KB
《十二楼》《觉世名言》[清]李渔.txt 286.83 KB
《十二笑》[清]墨憨斋主人新编(冯梦龙).txt 117.34 KB
《十尾龟》[清]陆士谔著.txt 569.94 KB
《石点头》《醒世第二奇书》《五续今古奇观》[明]天然痴叟.txt 399.26 KB
《世无匹》《生花梦二集》[清]娥川主人著.txt 188.67 KB
《守宫砂》《三门街》《八剑七侠十五义平蛮前后传》佚名著.txt 572.54 KB
《双灯记》[清]佚名.txt 64.10 KB
《双凤奇缘》《昭君传》[清]雪樵主人编.txt 345.26 KB
《双卿笔记》[明]吴敬所.txt 28.78 KB
《水石缘》[清]李春荣著.txt 193.17 KB
《四巧说》[清]梅庵道人编辑.txt 108.82 KB
《苏长公章台柳传》[明]熊龙峰.txt 39.50 KB
《俗话倾谈》[清]邵彬儒著.txt 176.61 KB
《贪欣误》[明]罗浮散客著.txt 81.62 KB
《唐祝文周四杰传》[清]程瞻庐.txt 1.20 MB
《桃花鼓词》《新刻绣像桃花》不题人.txt 170.43 KB
《桃花扇》[清]不署人.txt 71.81 KB
《桃花庵鼓词》《新刻绣像桃花》[清]不题人.txt 95.40 KB
《天豹图》[清]不题人.txt 369.21 KB
《天凑巧》[清]罗浮散客.txt 62.64 KB
《听月楼》[清]佚名(参校本).txt 132.64 KB
《通天乐》[清]石成金编.txt 47.28 KB
《同治嫖院》[民国]陈莲痕.txt 140.84 KB
《宛如约》《如意缘》《银如意》[清]惜花主人.txt 163.45 KB
《万锦情林》[明]余象斗纂(版本1).txt 478.40 KB
《万锦情林全本》[明]余象斗纂.txt 615.95 KB
《魏忠贤小说斥奸书》[明]陆云龙.txt 181.63 KB
《温凉盏》《温凉盏鼓词》[清]佚名.txt 167.82 KB
《无声戏》[清]李渔.txt 260.02 KB
《吴江雪》[清]佩蘅子.txt 145.31 KB
《武王伐纣平话》《吕望兴周》[宋元]佚名.txt 102.86 KB
《五凤吟》《绣像素梅姐全传》[清]云间嗤嗤道人.txt 156.16 KB
《五美缘全传》[清]寄生氏.txt 370.91 KB
《五色石》[清]笔炼阁主人.txt 235.01 KB
《五凤吟》[清]云间嗤嗤道人.txt 156.24 KB
《熙朝快史》[清]饮霞居士编次,西泠散人校订(简体).txt 83.83 KB
《西湖二集》[明]周清源.txt 648.50 KB
《西湖佳话》[清]古吴墨浪子.txt 293.29 KB
《西湖梦寻》[明]张岱.txt 106.90 KB
《西厢记(白话小说)》山西古籍版.txt 468.01 KB
《蟫史》[清]磊砢山房主人.txt 433.14 KB
《戏蛾记》[清]齐谐山人.txt 18.49 KB
《戏中戏》《比目鱼》[清]不署人(李渔)著.txt 85.12 KB
《孝感天》[清]醉梦草庐主人梦梅叟志.txt 50.38 KB
《歇浦潮》海上说梦人(朱瘦菊)著.txt 1.95 MB
《新编百花魁》.txt 27.81 KB
《新编绘图今古奇观》.txt 1.82 MB
《新刊古列女传八卷》[汉]刘向编.txt 114.61 KB
《新刻评点第九才子二荷花史》佚名.txt 115.52 KB
《新世鸿勋》《新史奇观》《盛世弘勋》《铁冠图全传》《顺治过江》[清]蓬蒿子编.txt 138.91 KB
《型世言》[明]陆人龙著.txt 668.11 KB
《醒风流》[清]隺市道人编次.txt 209.71 KB
《醒梦骈言》《醒世奇言》[清]守朴翁.txt 269.66 KB
《醒名花》[清]墨憨斋.txt 153.09 KB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txt 1.04 MB
《醒世姻缘传》[明]西周生著.txt 1.49 MB
《熊龙峰小说四种》[明]熊龙峰.txt 39.97 KB
《绣戈袍全传》《花放春》《真倭袍》《果报录》[清]江南随园主人.txt 230.51 KB
《绣屏缘》[清]苏庵主人编次(繁简体).txt 310.65 KB
《绣像闺门秘术》[清]佚名.txt 288.20 KB
《绣像红灯记》[清]佚名(简体).txt 115.15 KB
《绣鞋记》[清]乌有先生(蝴蝶楼本).txt 106.16 KB
《绣云阁》[清]魏文忠.txt 1.12 MB
《雪月梅》《孝义雪月梅》《儿女浓情传》[清]陈朗著.txt 489.93 KB
《寻芳雅集》[明]吴敬所.txt 52.53 KB
《炎凉岸》《生花梦三集》[清]古吴娥川主人.txt 88.39 KB
《燕山外史》[清]陈球(骈体四六体).txt 75.97 KB
《燕子笺》[清]澹园.txt 82.96 KB
《瑶华传》[清]丁秉仁.txt 601.23 KB
《一层楼》[清]尹湛纳希.txt 371.02 KB
《一枕奇》[清]华阳散人(广东坊刋本).txt 110.04 KB
《一枕奇》[清]蚓天居士批评(版本2).txt 130.22 KB
《银瓶梅》《莲子瓶演义传》[清]不题人著(版本1).txt 128.50 KB
《引凤萧》[清]枫江半云友.txt 118.60 KB
《英雄记》[魏]王粲著.txt 24.71 KB
《英云梦传》《英云梦三生姻缘》[清]无名氏著.txt 358.60 KB
《萤窗清玩》[明]佚名.txt 336.59 KB
《游仙窟》[唐]张文成(张鷟).txt 21.59 KB
《娱目醒心编》[清]玉山草亭老人.txt 255.81 KB
《雨花香》[清]石成金.txt 151.81 KB
《玉佛缘》[清]嘿生著.txt 59.98 KB
《玉娇梨》《双美奇缘》[明]荻岸散人.txt 280.80 KB
《玉梨魂》[清]徐枕亚著.txt 222.27 KB
《玉楼春》[清]龙邱白云道人(版本1).txt 172.38 KB
《玉双鱼》《飞花咏》[清]天花藏主人.txt 175.46 KB
《玉燕姻缘全传》[清]佚名.txt 305.14 KB
《玉支肌》[明]沈德符抄本.txt 199.63 KB
《玉支玑》[清]天花藏主人.txt 197.62 KB
《玉蟾记》[清]崔象川.txt 190.00 KB
《喻世明言》《古今小说》[明]冯梦龙.txt 713.75 KB
《鸳鸯配》《鸳鸯媒》《玉鸳鸯》[清]槜李烟水散人.txt 88.94 KB
《云翘传》[清]青心才人著.txt 213.68 KB
《云仙笑》[清]天花主人编次.txt 102.84 KB
《载阳堂意外缘》[清]周竹安(版本1).txt 155.14 KB
《再生缘》[清]陈端生梁德绳续补陈寅恪郭沫若评.txt 1.50 MB
《章台柳》[清]佚名.txt 82.55 KB
《张於湖传》[明]吴敬所.txt 29.03 KB
《赵飞燕外传》伶玄.txt 7.32 KB
《照世杯》[清]酌元亭主人.txt 116.96 KB
《珍珠舶》《妙相寺全传》[清]鸳湖烟水散人.txt 332.50 KB
《枕上晨钟》[清]不睡居士.txt 136.64 KB
《争春园》《剑侠奇中奇全传》[清]春越溪外史.txt 301.66 KB
《钟情丽集》[明]吴敬所.txt 62.21 KB
《终须梦》[清]弥坚堂主人.txt 131.03 KB
《驻春园小史》《绿云缘》《一笑缘》《第十才子书》[清]吴航野客著.txt 118.03 KB
《妆钿铲传》[清]褦襶道人.txt 60.27 KB
《自作孽》佚名.txt 26.94 KB
《醉醒石》[明]东鲁古狂生.txt 218.62 KB
《锦绣衣》[清]潇湘迷津渡者(繁体).txt 102.38 KB
《孀妹殊遇》[清]毛祥麟.txt 16.01 KB
《橐园春灯话》[清]张起南.txt 148.14 KB
《樵史演义》[清]陆应旸.txt 342.32 KB
《云影花阴》[清]烟水散人.txt 184.18 KB
《禅真后史》[明]清溪道人.txt 577.67 KB
《禅真逸史》[明]清溪道人.txt 785.32 KB
《笏山记》[清]吾庐居士戏编.txt 476.09 KB
《跻春台》[清]省三子编辑.txt 660.40 KB
《跻云楼》[清]烟霞主人.txt 109.25 KB
《麟儿报》《葛仙翁全传》[清]佚名.doc 294.50 KB
《麟儿报》[清]佚名(康熙本).txt 180.71 KB
《麟儿报》《葛仙翁全传》[清]佚名(校对本).txt 180.75 KB
《龙凤再生缘》(繁体).txt 582.08 KB
《野叟曝言》[清] 夏敬渠 著 8.57 MB

⑽ 谁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

1、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代表作《笠翁十种曲》。

2、《笠翁十种曲 》简介:
《笠翁十种曲》是李渔创作的喜剧集,因附有版画,在书史上别有盛名。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不乏女性。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是剧作家反映社会生活、演绎故事情节、熔铸作品主题。强化艺术效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戏曲作品思想价值的大小、艺术品位的高低、观众接受的多少,也往往取决于剧作家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圆缺和刻画力度的深浅。

3、内容:
《笠翁十种曲》是李渔创作的喜剧集,包括《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剧作情节曲折,语言浅近易懂,在士大夫以及民间均颇受欢迎。也因杂有大量庸俗的恶诨而遭人诟病。其中的《怜香伴》是一部女同性恋题材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笠翁十种曲》因附有版画,在书史上别有盛名,《中国美术全集》版画卷收录并加称誉。此本每种剧作前均冠序言、目录、绣像,全部图像七十二幅,完好无缺。

4、特点:
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的《笠翁十种曲》长期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受到广大评论家的赞赏以及市民百姓的喜好,原因毋庸置疑是多方面的。但是,以个性解放思想为轴心,以冲击封建礼教为旨趣。以艺术创新思维为突破。以揶揄、调侃、漫画为技巧,遵循戏曲搬演的客观规律,塑造具有时代精神因子、合乎人情物理本色的女性形象,不失为其中重要的原由之一。 但是它的格调不高,表现出媚俗的倾向,但作为明清间的一种戏曲流派,也代表了一种以娱乐为宗旨的文学倾向,在剧作中综合运用了误会、巧合、错认、弄巧成拙、弄假成真等多种喜剧手法,为喜剧的创作和喜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材料。

5、意义:
《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在李渔之前戏曲创作上重“曲”轻“剧”,重填词轻宾白的风气。为了加强舞台演出效果,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他主张“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十种曲》的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这是李渔传奇最突出的地方。他说:“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

6、作者简介:
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为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夏李村人。既是清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又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和美学家。李渔自幼聪颖,少壮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擅长古文词,旁及杂艺,尤以小说、戏曲并擅。一生著述丰富,戏曲有《笠翁十种曲》,诗文杂著合编为《笠翁一家言全集》,其中《闲情偶寄》的《词曲》、《演习》等部是重要的戏曲论著。小说方面,有白话短篇小说<无声戏>和《十二楼》,还有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李渔的作品因为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故遍行于坊间,不少作品还被翻译后流入日本及欧洲国家。从1651至1668年,李渔在流寓杭州、南京等地期间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等大量剧本。他把《风筝误》等十个剧本合称《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此书一经问世,便洛阳纸贵,抢购一空,并被当时的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清朝)第一”。

热点内容
一对一玄幻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2-02 08:20:24 浏览:424
主角修炼速度很妖孽的玄幻小说 发布:2025-02-02 08:09:01 浏览:228
找一本校园小说女主被男主捅了一刀 发布:2025-02-02 08:07:28 浏览:867
腹黑会长是头狼全文免费小说 发布:2025-02-02 07:50:10 浏览:351
有没有好看的都市道士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2-02 07:17:05 浏览:540
俞静雅叶北城小说的名字 发布:2025-02-02 07:08:23 浏览:854
科幻小说起什么名字大全 发布:2025-02-02 06:43:40 浏览:48
2017完结网游类小说排行 发布:2025-02-02 05:59:23 浏览:586
凤栖梧桐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2-02 05:54:54 浏览:549
校园男主混混成长小说 发布:2025-02-02 04:55:53 浏览: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