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研究背景
1. 为何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很多都在宋代以后
江湖上流传很广的一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正好是金庸先生作品首字组成,加上《越女剑》便是金庸先生所有十五部武侠作品。金庸先生从1955年开始创作至1972年封闭,共作793万字,在要纯手写的年代,平均每天写1278字。金庸先生的粉丝下至街头平民,上至学府教授。
2. 金庸小说故事背景的共性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十四个字分别提到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武侠小说:
《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
《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
《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
《倚天屠龙记》《侠客行》《碧血剑》《鸳鸯刀》
写作顺序:
1955 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金庸」笔名首次出现
1956 《碧血剑》开始在《香港商报》连载
1957 写《射雕英雄传》连载于《香港商报》
1959 《神雕侠侣》开始在《明报》创刊号连载
《雪山飞狐》连载于《新晚报》
1960 为《武侠与历史》杂志撰写《飞狐外传》
1961 《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3 为《东南亚周刊》撰写《连城诀》
《天龙八部》开始在《明报》连载
3. 金庸一系列武侠小说背景年代
1、《书剑恩仇录》——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创作年代:1955年。历史背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
2、《碧血剑》创作年代:1956年。历史背景:崇祯六年—崇祯十七年或顺治元年,公元1633年—1644年
3、《射雕英雄传》此为“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创作年代:1957年—1959年。历史背景: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公元1199年—1221年
4、《神雕侠侣》——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创作年代:1959年—1961年
历史背景:南宋理宗绍定五年或六年—开庆元年,公元1232年或1233年—1259年
5、《雪山飞狐》——《雪山飞狐》《飞狐外传》是金庸现实主义最强的小说
创作年代:1959年。历史背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
6、《鸳鸯刀》——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创作年代:1961年。历史背景:约公元1644年—1796年
7、《白马啸西风》——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创作年代:1961年。历史背景:清初顺治年间
8、《飞狐外传》——《雪山飞狐》前传
创作年代:1960年—1961年
历史背景: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
9、《倚天屠龙记》——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创作年代:1961年
历史背景:南宋末—元末明初。公元1262年—1363年
10、《连城诀》
创作年代:1963年
历史背景:清朝,由书末“反清复明”推知
11、《天龙八部》创作年代:1963年—1966年
历史背景: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或绍圣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
12、《侠客行》
创作年代:1965年
历史背景:明朝中叶
13、《越女剑》
创作年代:1970年
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时期
约公元前473年—前463年
首发连载杂志:明报
14、《笑傲江湖》创作年代:1967年
历史背景:明朝
15、《鹿鼎记》——金庸封笔之作,亦是他的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创立“反武侠”情节,被称为“中国的《堂吉诃德》”,武侠史首次以诙谐、反讽、批判观写作的巨著,代表了金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创作年代:1969年—1972年
历史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1669年—1687年
附:其中《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在小说中没有指出明确年代(表示没有历史背景,类似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这几部小说年代是从书中的一些细节推断的。
4. 武侠小说比较常用的历史背景
唐:《大唐双龙传》...
宋元:《射雕》《倚天屠龙》...
明清:金庸的很多很多
还有更多的应该是“历史架空”吧,比如古龙的
个人觉得,武侠小说的背景设置大体上就几类:
1.乱世出英雄,不管是历史的还是架空的乱世
2.与政治全不无关的纯江湖英雄美女戏(历史背景就不怎么重要了...)
5. 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为何大多设定在宋代以后
金庸武侠小说可以称之为现象级,从发行之初,一直被读者所追捧,影响深远。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角深入人心,每部小说既能单独成篇,又相互关联,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金庸武侠小说的时间轴虽然清晰,但是除《越女剑》之外的十四部小说的历史背景都设定在了宋朝以后,不免让人心生好奇,金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呢,有何深意?
因此,金庸小说时代背景的设置是有其深刻的原因,说明金庸不仅很懂历史,能够很好把握时代背景下的矛盾点,而且善于洞察读者的需求与爱好,所以才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经典的武侠小说,深受读者喜爱和追捧。
6. 金庸创作小说任务及背景分析
自五十年代中期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问世以来,此后十余年,他笔耕不辍,总共发表了十五部作品,其中十二部是长篇,另外三部是中短篇。四十多年来,金庸的作品广泛流传于华人社会,先是在香港,继而是东南亚、台湾,七十年代末在大陆出现了金庸作品的盗印本,九十年代有了全套的三联版正式授权本在大陆发行。毫不夸张地说,金庸的作品拥有最多的读者。香港著名红学研究专家林以亮说:“凡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据不完全统计,大陆、台湾及海外的金庸读者超过了一亿人。与此同时,金庸的作品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北大严家炎教授撰文指出,金庸作品“实际上是以精英文化去改造通俗文学所获得的成功。”并认为是继“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殿堂的另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陈平原教授说,金庸“把儒释道、琴棋书画等中国文化通俗了,所以金庸小说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入门书来读。”红学专家冯其庸先生说:“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金庸本人在一九八八年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头衔,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名誉教授,一九九四年被北京大学聘为名誉教授,一九九九年被浙江大学聘为文学院院长。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中,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一川更是将金庸列于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位列老舍、郁达夫、王蒙之前。金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确实是个震憾。本文试图从人物塑造、文化修养、语言风格及创作心态四方面对金庸作品作一探讨,以分析金庸成功的原因。一金庸的写作相当自觉地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并在新的环境下进行了努力的探索与创新。因此,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方面具有悠久文学传统所造就的独特趣味;另一方面,他又有许多创新的地方,特别突出的是他注意刻画和表现人性,因而全面提升了武侠小说这一类型作品的品味,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刻画人性的过程中,金庸既坚持了善恶是非分明的价值传统,又为表达分明的具体价值观念带来了新的时代内容。中国传统文学价值的核心是求善,讲究善恶分明,扬善惩恶,读者也期望在作品中体会到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心理快感。作为传统文学模式之一的武侠小说,其价值取向自然不能例外。在金庸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倒退的对决场面,其结果大都是善战胜了恶,正义压倒了邪恶,如此写作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望,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如仅止于此,那么金庸的小说与别人作品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事实是,金庸在坚持传统的是非分明价值观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充满时代感的改造,这突出表现在对人物刻画方面的求真上。于是,在金庸的笔下,善人身上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而从恶人的表现上也照样能看出人性的闪光点。其实,人性本是复杂的,多侧面的,用正、邪,善、恶这样简单的标签去概括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是不真实的。进而,真实的人生,也往往不是我们想象和期望的那样简单和完美,没有那么多的大团圆结局,真实的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既大义凛然、旗帜鲜明地反清复明,充满英雄之气,在对个人感情的处理上,又表现出对霍青桐、喀丝丽的自私与狭窄胸襟。《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既行侠江湖,又处事偏激,性格乖戾。《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天生仁厚,但缺乏临机决断的领袖气魄,所以不能担当大任,不得不让出明教教主之位。金庸小说里,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人生归宿,“拔剑四顾心茫然”而退隐江湖的人也不在少数,如陈家洛、袁承志、张无忌、狄云、令狐冲等。从金庸的小说中,我们体会到了人生的欢乐与悲凉,事业的成功与迷茫、情与仇、爱与恨交织在一起。金庸的小说虽无一例外地写古人古事,并且也确实写出了历史的情境与古典风貌。然而,在精神里却又与众不同且出人意料地写出现代人生的神韵,表现出个人的人文情怀及现代人生的深刻品味,并以此与现代的读者产生广泛的共鸣。正是因为金庸利用武侠小说这一传统的载体形式,诠释了现代人情感,或曰用现代的手法改造、提升了武侠小说这一传统文学类型的层次,才使他真正跨越了古今,沟通了雅俗,从而赢得了绝大多数人的喜爱。二人们普遍认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中国文学,最突出的成就是语言形式的变革,即运用白话文来打倒文言文,推进了自清末以来的语体文运动,使得白话文在教育领域迅速普及,扩大了新思潮在知识阶层的影响力,构建了新的白话文学的语言体系,从而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学言文分离的不良传统。但事实上,“五·四”文学革命所造成的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白话文,而是新体白话文,它与当时的启蒙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其明显特征是采用大量音译或意译新词、欧化的语言表达、新思潮的价值观。由于新文学在文坛的绝对主流地位,这种欧化的白话成了书面语言的主流,加之新文学采取新诗、话剧、短篇小说等外来的文学形式,它的欧化程度更加严重。即使是提倡新文学的人,也不满意新文学的白话文上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中国的白话文源远流长,自宋元时代起中国就有了白话文的传统,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就将白话文学的源头追溯到宋元话本,且长期以来,白话文学的读者一直是社会的普通民众。大众使用的语言、大众喜爱的形式、大众认同的趣味,与白话文学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金庸承继了中国传统白话文的优点,进而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使传统的白话文闪烁出耀眼的光辉。金庸小说的语言表述,初期的《书剑恩仇录》从雅,其中有大量诸如“丽若春梅绽雪,神如秋蕙披霜,两颊融融,霞映澄塘,双目晶晶,月射寒江”之类的骈体文言,中期的《雪山飞狐》、《飞狐外传》是从新,内有许多所谓的“新文艺腔”,自《射雕英雄传》开始趋向成熟,至《天龙八部》、《鹿鼎记》而臻化境。总体来看,金庸小说的语言真正做到了口语化,明白流畅,言文一体;语言优美,生动活泼,继承了古典诗、词、曲、赋的优秀语言传统并将其融入小说的叙事语言之中,发挥了汉语特有的诗化优点;语言丰富多彩,将成语、方言、俗语全部归入现代化的口语之中。清末民初之时,传统文学的白话文虽然也有少数比较清新自然,但大多数市井气味较浓。至三十年代,出现了张恨水,他的小说非但能流畅地叙事,也可以自然地描写,使白话文的市井味稍减。金庸小说中的白话文,继承了白话文接近大众的特点,并且消除了它在早期艳俗的弊端,丰富了白话文的表现力,从而造就了一个现代白话语言的宝库。横向比较,金庸小说中的语言没有新文学所造就的白话文的欧化腔及各种各样的政治腔,纯粹是地道的白话,因而更能为大众所喜好,被大众所接受。在思想文化阵地西风劲吹的今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受到严峻挑战的时代,金庸重振民族文化价值的语言选择对我们不无启迪。三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侦探小说等其他通俗文学类型的重要区别在于,武侠小说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它可兼容政治与社会、文化与历史,有足够的空间供作者纵横驰骋。武侠小说的这一特征,对作家的学识和修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金庸在其武侠小说中,向人们展示了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与丰厚的文化修养。以致于冯其庸先生称:“一个小说家具备如此丰富的历史、社会知识,而且文章如行云流水,情节似千寻铁链,环环相扣,不可断绝,而且不掉书袋,不弄玄虚,平平叙来,而语语引人,不可或已,这已是十分难得的了。”严家炎说:“我们从来不曾看到过有哪种通俗文学能象金庸小说那样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如此高超的文化学术品位,金庸的武侠小说,简直又是文化小说,只有想象力极其丰富而同时文化学养又非常渊博的作家兼学者,才能创作出这样的小说。”金庸的小说纵横万里,其中人物南来北往,东奔西走,跟随其后,可令人们畅游万里江山,领略千种风情。金庸对祖国的名城故都、古迹名胜、名山大川、沙漠戈壁、草原海洋等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了准确、细致、生动的艺术描写。使人坐拥山水、神游乾坤。金庸的小说不但有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医卜星相,而且有佛经道藏、儒墨之书,及至摩尼教等奇异教派的经典习俗。至于文章典故更是信手拈来,俯拾皆是。除此之外,金庸最为突出的是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把握。金庸的小说上下千年,对辽、金、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历史线索、民族矛盾、政治体制、典章文物以及野史典故、神话传说均有涉猎。金庸小说的背景,大都是在朝代更替之际,如宋辽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而此时往往聚集着激烈的民族矛盾。金庸在处理民族矛盾时,充分利用了其渊博的历史学识,表现了不凡的才情与见解。表现在:他突破了严守华夷之辨的正统观念。金庸在其作品三联版序中如此说:“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王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进步之故。这在《天龙八部》、《白马啸西风》、《鹿鼎记》中特别明显。”史学家持此观点不足为怪,作为小说家,能做到这一点,实属难能可贵,而这恰恰可说是金庸小说成功的一大关键。因此,在描写国家、社会、历史时,金庸用现代意识突破狭隘的民族———国家界限,消解了大汉族主义,质疑了通行的本质化了的“中国人”定义,使得金庸的小说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梦想。四缺少自由精神是中国传统写作中的痼疾,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作家大都受“文以载道”观念的制约。多了救世之心,少了创作真文学之意,无怪乎陈寅恪当年为精神的沦亡而感叹。纵观历史,包括文学史,可见精神的独立、思想的自由乃是大学问形成、大作品出现的先决条件。金庸保持了文学的自由精神,他如同自己笔下的大侠一样,无拘无束,敢爱敢恨,堂堂正正做事,本本色色做人。他顶住了商业利益、大众趣味的诱惑,宁愿放弃巨大的商业利益,在创作的鼎盛时期时毅然封笔,继而费时十年,全面修订已发表的作品,此举在武侠小说史上可说是前无古人,金庸对文学执着的信念可见一斑。还有一点不能不提的是,金庸本人以武侠小说的创作为副业,主业是为《明报》撰写政论文章,对中国大陆六十年代因三年自然灾害发生的难民潮,文革中的左翼思潮与作法等,他均逆流而上,持批评态度,而成为众矢之的,可见其勇气。此种勇气,不仅体现于行事,也体现在他的小说写作之中,作家的作品总是与其人格紧密联系的。金庸的自由精神,使他获得了创作心态的松弛,从而达到了心理境界和艺术创作中的本质回归。使其于有意无意之间,兼具了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共同性,综合了两者之长,扬弃了两者之短,在雅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金庸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和情节,在一般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所谓的雅文学作家更是难以想象。他的小说有时比现实主义更讲究细节的真实与可信,有时比浪漫主义更讲究虚构与夸张,有时比古典主义更加古典,有时比现代主义更加现代。故事、传奇、神话、历史、寓言,他的小说兼而备之,令人耳目一新,摆脱了传统中国文学平庸乏味的局面。在审美内涵上,突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只有国家、社会、历史的单维现象,增加了神奇世界的内容。同时,在冲破了前人规范和禁忌之后,金庸并未忘乎所以,而是注意了探寻和创造自己的艺术规则,把握住艺术分寸。金庸的小说是传奇的故事,但并非一味的为奇而奇,恰恰是奇而求真,他的奇幻荒诞的情节构成了一种艺术与哲学的本真的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艺术寓言。以自由心态看待艺术,以严肃的态度从事创作,将游戏与艺术真正统一起来,将游戏的自由愉悦与艺术的求真求美结合起来,于是,便造就了金庸小说。
7. 金庸小说的故事背景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狐外传》《雪山飞狐》,清朝乾隆年间。这两本书主角都是一个人,所以时代背景是一样的。依据是书中出现了红花会和福康安,与《书剑恩仇录》算是一脉相承的。
《连城诀》,书中没有明确指出年代。不过书中提及宝藏是南北朝时梁武帝留下来的,且据当时有几百年,梁朝侯景之乱是550年-552年,那么应是在明朝中叶(1554)前,且书中的“知县、知府”等官名和“荆州府、江陵县”等建置,都是明清两朝所有的。所以应是明朝前叶。
《天龙八部》,北宋末年。书中提到乔峰就任帮主的时间是"大宋元丰六年五月初七日",而他又说自己继任帮主已有八年.元丰六年即1083年,若这样看来,当年为1091年.且后来乔峰救了辽道宗耶律洪基,所以应是北宋末年。
《射雕英雄传》,南宋中期,书中提到成吉思汗,并且书的末尾成吉思汗病逝(1227),南宋是1127年—1279年。
《白马啸西风》,书中没有明确提及。不过书中提到高昌国在唐代贞观十四年灭亡,且据当时已经千余年,所以当时应是清代。又提及“中原的花花世界,比这里繁华百倍,那才是人过的日子”,可见正是盛世,所以应为清代中前期。
《鹿鼎记》,清代康熙年间。很明显,书中康熙和韦小宝是好朋友。
《笑傲江湖》,书中没有明确提及。书中已有武当派,且掌门不是张三丰。可见是元朝以后,非明即清。而书中刘正风以当朝庭官员为名提出金盆洗手,武林中人并没有耻笑于他,可见是明朝。
《书剑恩仇录》,清代乾隆年间。很明显,乾隆本人都出来了。
《神雕侠侣》,南宋末年。依据是元军攻襄阳。
《侠客行》,书中没有明确提及。书中提到峨嵋派,而峨嵋派是郭襄所创。可见应是明清时代。
《倚天屠龙记》,元朝。朱元璋出来当了个配角,是张无忌的手下。
《碧血剑》,明末。有崇祯,皇太极,多尔衮出现。主角袁承志还是明末大将袁崇焕的儿子。
《鸳鸯刀》,书中没有明确提及。线索太少,我也看不出来。不过如果书中所说的鸳鸯刀是骆冰的那把的话,那就应该是清朝了。
就这样吧,考证了一下午,腰酸背疼的,抗不住了。
8. 金庸笔下的这部武侠小说取材于怎样的历史背景
基本从北宋末年到清朝初期,笑傲江湖除外
中短篇不好说。越女剑是战国时期的
9. 金庸的所有武侠小说都是以什么作为历史背景的
几乎每一部书都有不同的时代背景。
飞狐外传/雪山飞狐:乾隆年间,没有重大历史事件。
连城诀/笑傲江湖/白马啸西风/侠客行/鸳鸯刀:没有明显时代背景
天龙八部:宋,没有明显历史事件。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宋。前两部主要是讲宋朝末年,爱国志士奋力抵抗元朝入侵。射雕英雄传中讲到了成吉思汗一生的伟大功勋。后面一部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
鹿鼎记:康熙年间。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有传说中的顺治为董萼妃之死伤心在五台山出家,康熙智擒鳌拜扭转局势,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书剑恩仇录:乾隆年间。主要涉及的是民间传说,乾隆是汉人的孩子,被调换入宫,最后登基。还有回族的香香公主(香妃)的传说。
碧血剑:明末清初。涉及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忠臣袁崇焕,红颜祸水的天下第一美女陈圆圆,崇祯皇帝煤山上吊,崇祯斩断亲生女儿长平公主左手,长平公主出家名为九难。
越女剑:吴越相争时期。主要涉及到卧薪尝胆的典故,西子捧心的传说。
在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之中,综合评价最高的(同意的人居多的)应该是天龙八部。气势宏伟,人物涉及范围广,萧峰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无处不体现佛的思想,是一部意义非常深远的伟大的作品。天龙八部虽好,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却是笑傲江湖。
我觉得没有修改之前的金庸小说值得买一套收藏,可能是从小就看得是这样的武侠小说,记住的人物情节也是未修订以前的,深入我心到不能抹去。所以我推荐三联版的金庸全集!
10.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时,中国大陆的社会背景
解放后到文革
笑傲江湖 就是 影射 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权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