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优秀
1. 金庸武侠小说排名
1.《鹿鼎记》(倪匡称之为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说)
2.《天龙八部》
3.《笑傲江湖》
4.《神雕侠侣》
5.《雪山飞狐》
6.《倚天屠龙记》
7.《射雕英雄传》
8.《书剑恩仇录》
9.《连城诀》
10.《侠客行》
11.《飞狐外传》
12.《碧血剑》
13.《鸳鸯刀》
14.《白马啸西风》
2. 金庸、古龙、梁羽生,你认为最优秀的是哪位的作品
个人认为金庸的作品是这三个人中最好的。金庸,古龙,梁羽生,可谓是近代文坛三座不容忽视的“泰山北斗”。可以说,任何一个对武侠感兴趣的朋友,必然听说过这三大宗师的鼎鼎大名;也必然或多或少的读过他们三人的作品。从上世纪四十年代,白鹤拳陈可夫与太极拳吴宗仪的那场比赛开始,“武侠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就被梁羽生,金庸等人赋予了崭新的生命力。“金古梁”三大宗师,他们谁才是武侠小说领域真正的“NO.1”呢?
而金庸,无疑是这三人中,最杰出的一位武侠宗师。金庸本人儒释道三教皆通,对传统文学的掌握虽然略逊梁羽生,但也堪称出色;他出身于乱世,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明显优于梁羽生。可以说,他综合了古龙,梁羽生两人之长处,是新派武侠毋庸置疑的“巅峰”。
3. 金庸武侠小说里排名前10的是那几个。说明理由。
张三丰 100 <倚天屠龙记> 太极拳,九阳真经….
2 独孤求败 99 < 神雕侠侣> 独孤剑法……
3 扫地神僧 99 <天龙八部> 少林72绝技
4 王重阳 98 <射雕英雄传> 先天功,一阳指…..
5 张无忌 97 <倚天屠龙记> 九阳真经,乾坤大挪移…..
6 杨过 96 <神雕侠侣> 黯然销魂掌,九阴真经……
7 东方不败 94 <笑傲江湖> 葵花宝典……
8 萧峰 94 <天龙八部> 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
9 周伯通 93 <射雕英雄传> 九阴真经,左右互搏……
10 郭靖 92 <射雕英雄传> 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
4. 金庸武侠小说那部最精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最喜欢《笑傲江湖》,其次《鹿鼎记》,曾经看《飞狐外传》时流过泪,看《神雕侠侣》时揪过心。
如果想看大英雄豪杰,就看《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
如果想看故事,看情感,就看《神雕》、《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
5. 求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排行榜
绝顶高手: 达摩祖师,少林无名老僧 逍遥派祖师,黄裳,独孤求败(太监文化代表人物1人:《葵花宝典》原作者那位前朝太监;历史传说代表人物1人:越女阿青——出自《越女剑》。
6. 金庸都有哪些经典武侠小说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1972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金庸作品集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7. 金庸各部武侠小说里牛逼程度好像都不同啊
众所周知,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按年代的进步成退步趋势,即:北宋》南宋》元》明
》清。
先温习一下各个作品的时代背景:
天龙八部——北宋
射雕英雄传——南宋
神雕侠侣—南宋
倚天屠龙记——元末明初
碧血剑——明末
鹿鼎记——清代康熙年间
书剑恩仇录——清代乾隆年间
飞狐外传——清代乾隆年间
雪山飞湖——清代乾隆年间
《笑傲江湖》等有意不点明时代背景的作品不在此讨论。有人硬将《笑傲》的背景考证
为明或清,已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根据公认的金庸武功第一定律,武功越高,对于兵器的倚仗程度越低。
在《天龙》(北宋)、《射雕》(南宋初)中,第一流的高手都是空手过招,只有二
、三流人物(如全真七子,江南七怪)才整天把兵器带在身边。到了明末之后, 《碧血剑
》、《飞狐》等书中的第一流高手,手里有没有兵器,底气完全不一样。胡斐在父母的墓
前本来被田归农逼到走投无路,突然得到一把冷月宝刀,战斗力指数立马飙升,居然反败
为胜。这要放到《射雕》的年代,只怕给郭靖那些人提鞋子都不配。
从这一定律来看,从《倚天》发生的明初到《碧血剑》发生的明末,武学的衰退尤其
严重。
再来比较《天龙》的武功和《射雕》三部曲(指《射雕》、《神雕》、《倚天》三部
)的武功。神雕与射雕基本在一个年代,以“五绝”的武功为最强(包括新“五绝”中的
郭靖、杨过),而《倚天》中冠绝当时的张三丰,自认为还比不上当初的郭靖大侠,我们
姑且认为老张是在谦虚,他的武功与郭靖为代表的五绝应该在伯仲之间。可见,五绝代表
了《射雕》三部曲武功的最高水准。
《射雕》五绝与《天龙》中群星璀璨的高手相比,又如何?
根据公认的金庸武功第二定律,内力为王。内力越高,通常武学的修为越高。第一流
的高手,是无招胜有招。有深厚的内力为基础,任何平平无奇的招式都能发挥巨大的威力
。《神雕》末章,西域高手潇湘子偷袭少林和尚觉远,觉远虽不懂武功却内力深厚,结果
纯用内力便将对手反震成重伤。
由于有“北溟神功”这样神奇武功的存在,《天龙》中的虚竹,一人身兼逍遥派三大
绝顶高手近两百年的内力,这等修为,试问“五绝”中有哪一个能及?
更不要说那个终极pk王—--少林扫地僧了。他的内力之强,已经强到超过肉体的束缚
,可以在身体周围构成自动防护的气场,连穿墙破铁的电磁脉冲武器(鸠摩智的无相劫指
)都无法穿透。匪夷所思,真正的登峰造极。
可见,金庸小说中的武功,由北宋到南宋,再到元明清,的确是在代代衰退。
金庸武侠世界中的武功,为何会出现这种一代不如一代的违反进化规律的怪现象?
金庸对中国历史是深有了解的。到了晚年,他还跑到剑桥攻读博士学位,方向是中国
古代史。其武侠小说的背景,按照上面的排列,实际上是一条线贯穿了自宋到清的中国史
。如果他想在这条线上加进一点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是很可以理解的。我愿意穿凿附会地
解读一番。在此声明,这仅是我本人一厢情愿的理解。
金庸很喜欢宋代的中国。他曾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提到,宋代中国的科技、经济、文
明都大大超越了当时的欧洲。宋朝在军事上屡屡不得志,以致有“弱宋”之称,这是大部
分人对宋朝的直接印象。南宋是受了一次大的外来打击之后偏安一隅,而北宋主导中原力
抗强敌,是否“弱”就大大值得商榷了。香港中文大学的战略学专家曾瑞龙先生对北宋的
军事有着深刻的研究。他认为面对天生善战并且占据幽云十六州扼守有利地势的游牧民族
,北宋尽管有诸多的先天劣势,依然依靠顽强的弹性防御在大多数时间让敌人知难而退。
两宋所面临的外敌既多且强,包括人类史上穷凶极恶的蒙古骑兵(想想蒙古人的西征分队
把中亚和东欧搅成了什么样子),仍然坚持了三百年,并且开创了为后世景仰的政治文明。
金庸在演讲中同样提到,中国的落后始于明代的政治专制、思想禁锢和海禁。我们暂
且不论明代的海禁是否真的造成了闭关锁国的局面。单单注意到他对宋的褒和对明的贬,
这就很有意思了。
从《天龙》到《书剑》,武功代代衰退,主要表现为内力的没落,而内力的没落,又
首先表现为精神上的没落。《天龙》的主人公萧峰长于北宋,是一个有着契丹人血统却高
度汉化的“混血儿”,爱恨分明,敢作敢担,慷慨悲歌,叱咤风云。《射雕》中的主人公
郭靖生于南宋,是顶天立地、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到了以明清为背景的《倚天》和《书
剑》,主人公都变成了优柔寡断的小白脸,哪有前辈的英雄气慨?
我一直觉得,这样的安排,有意无意地隐喻了一种历史观。如果要比较宋元明清这几
个朝代的“内力”,那么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便是这并非虚无缥缈的“内力”的主要组成
部分。鉴于金庸写小说时有意忽略了元代。我们便以宋、明、清三个大一统王朝为例。
宋朝良好的政治生态一直为后世知识分子追思。开国皇帝宋太祖三条遗训的其中一条
就是不杀文臣。君臣之间相互信任为两宋的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政治基础。与之形成鲜
明对照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经常污辱打击文人的气节,滥杀文武大臣,仅胡、蓝两案,就
牵连诛杀四万之众。到了明晚期,政治生态更是恶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皇帝和大臣谁看
谁都不顺眼,以致末代皇帝崇祯自杀前留下遗言:文臣个个可杀。崇祯自杀前身边无一文
臣,仅有一名太监跟随,这与南宋大批文臣跟随末代皇帝一同滔海殉国的壮烈情景相比,
反差何其大。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费尽心思,设计了一套看起来万无一失的政治制度。历代导致
亡国的因素,如外戚篡权、大臣专制、藩镇内乱等,在明朝的政治体制设计上都被最大限
度地防范了。就是这样一个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相当详尽的帝国,却在后期患上了无药可
救的癌症,并首先从内部土崩瓦解。
十年砍柴总结,明的覆灭恰恰源于这种控制术太严,为了政权的稳定,最大限度地扼
杀了体系内一切可能出现的变数,那么必然造成整个政治体制的僵化,进而必然会影响到
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效率。
然而真正将这种“专制”推上顶峰的,还是满清。这似乎是一条没有回头路的死胡同
,是中国封建时代政治体制--皇帝制度的宿命。朱明的专制已经比赵宋严密了许多,然而
满清却将明朝政治中专制的因素和自身部落统治的专制因素,杂交在一起发挥得淋漓尽致
,催生出更加专制和等级森严的政治体制。明朝直到晚期仍不乏逆龙鳞的大臣,满清一朝
则皆为奴臣。乾隆大言不惭地直告天下:本朝不需要名臣。宋朝的大臣上朝时是站在皇帝
的面前,明朝时大臣是跪在皇帝的面前,清朝时汉人官员甚至要向同级的满人官员行下跪
礼。随着专制制度对社会控制得越来越严密,它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越
来越严重。
赵宋宽厚开明的政治体制开创了有宋一代高度发达的士人政治,并造就了一个中国历
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
朱明私天下的气度和格局造就了一个虽高度成熟却日渐僵化的政治体制,尽管中途形
成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动态平衡式“共治”,也曾有过改革中兴的名臣时代,却由于先天
存在的病灶,终于在后期越来越无法应对经济层面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纠错机制越
来越迟钝,最后竟然逆向运行,完全无法应付内忧外患。
满清更加专制和威权的体制使得中国社会万马齐喑、死气沉沉,从上到下,都烂熟而
开始腐朽。清初开疆拓土的辉煌武功与所谓的“康乾盛世”,只不过重复了所有新兴王朝
都有过的“前三板”冲劲。当这股冲劲释放完毕,需要靠后续的内力来维续发展,满清便
显得力不从心了。
这是政治文明的衰落,也是王朝“内力”的代代衰落。
作为帝国“内力”的另一方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宋明清的意识形态。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 “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
徒”。立国的意识形态—儒家学说汲取佛学的营养,推陈出新,获得大发展。宋朝的学术
自由带来的是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由此释放了整个民族的创造力。王国维认为:“天水
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转折点出现在理学兴起。理学在宋朝兴起,但是始终没有取得统治地位,却在明朝获
得独尊地位。理学具有务虚不务实的致命缺点,自我更新的能力不足,始终未能替政治改
革提供思想资源。到了明后期,张居正改革失败之后,任何寻求进步的改革都遭到僵化的
儒学意识形态的坚决抵制,大明王朝等于自废武功,焉有不江河日下的道理?
清朝之初,一道剃发令首先对儒家知识分子从精神上进行了残暴的集体阉割。明代晚
期民间兴起的思想解放嘎然而止,文字狱闹得人心惶惶,读书人私人信件中出现的“敏感
词汇”都可以成为判刑的依据。清朝皇帝通过八股文和文字狱,最大限度地完成了对全民
思想的禁锢。明朝尚能孕育出王阳明这样的大思想家,满清则一个都没有。
宋的弱点,与《天龙》中的段誉类似,内力高强,拳脚功夫却没练到家。一碰上打架
的事,六脉神剑时有时无,不免要吃苦头。明朝练的内功,似乎是《葵花宝典》,练到最
后才发现:倘若自宫,必不成功。满清孔武鄙陋,领会不到精妙心法,练的内功自然更为
不入流。
穿凿到此,发现居然也能自圆其说。一位深谙古代历史、总爱将武侠故事依附到真实
历史中去的作家,有意无意之间,将武功代代退化的安排,作为其个人历史观的隐喻,我
觉得,这样的解读,或许歪打正着。
8. 在金庸心中,他的武侠小说应该如何排名
金庸先生曾经用一副对联来概括他创作的十四部武侠小说,道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对于这个排名榜,不知各位意下如何,欢迎各抒己见!
9. 金庸先生所有武侠小说中,最为精彩最为动人心魄的大战有那几战
一、萧峰聚贤庄之战金庸小说中还从来没有哪一场战役如此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一位英雄,一位不为世人理解但仍然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英雄。如果说萧峰在小说中一出场就名满天下,那么经过聚贤庄一役萧峰就真正在读者心目中一战成名。他剑胆琴心,为救一个初识的少女干冒大险;他勇气十足,面对数百名高手"虽万千人吾往矣";他本领高强,孤身一人格毙数十名高
手,令武林豪杰闻名落胆;他悲情四溢,仰天长啸之际谁不同情英雄末路。这样的英雄谁能不为之心折。二、张无忌光明顶之战此战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最为悬殊。张无忌孤身一人,身后是全无战斗力的明教教众,加上小昭和周芷若两道热切的目光,这就是他的全部。而他要面对的是六大派的高手,他不能伤及对方,对方却有很多人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他可以选择置身事外,等事毕之后再与武当五侠欢聚;他也可以一走了之,但他还是勇敢地站出来了,因为他有着弥平正邪两派无谓争斗的使命感。于是就有了"排难解纷当六强"这场可歌可泣的战役。崆峒派虽弱但险些被认出真实身份;胜空性固然轻松但在此之前不因圆音的辱骂而失去理智却着实不易;华山鲜于通毒盅穿肠;四大高手联手威力无穷;最惊险的还是最后两战,灭绝师太剑利心狠,宋青书趁人之危,但无忌还是挺过来了。生死关头,他说的是"大丈夫急人之难,死而后已。多谢宋兄好意,可是在下……在下……决与明教同存共亡。"他赢了,这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青年的胜利,是勇气的胜利。三、苗人凤胡一刀沧州之战这是两位真正英雄之间的较量。他们连续五天比武激战,结成至交好友,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一人中毒身亡,一人负疚终身。这似乎更象是两位英雄在与冥冥之中的命运抗争,他们输了,却赢得了所有读者的心。我最欣赏的是苗胡二人那种睥睨天下的豪气。常常想起胡夫人初见苗人凤的情景:夫人向金面佛凝望了几眼,叹了口气,对胡一刀道:"大哥,并世豪杰之中,除了这位苗大侠,当真再无第二人是你敌手。他对你推心置腹,这副气概,天下就只你们两人。" 天下就只这两个人!四、杨过襄阳之战杨过似乎天生就是一个明星。他扮像俊美,所识少女无不对他一见倾心,他武功高强,即使在劣势下也能取得战斗胜利;他行事独特,所作所为旁人虽不能理解但也绝难忘怀。他是那种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一出场就光彩夺目、令人心折的人物。襄阳之战打到一半时他还没有赶到。此时蒙古军势大,郭靖黄药师等人苦心策划的"二十八星宿"阵法也无法解救郭襄,而且襄阳城也危在旦昔。此刻杨过到了,即使在千军万马他也能以"一声清嘶鼓风而至"而威压当场,先是迅速解决了老对手金轮法王,救下郭襄;随即全力投入主战场,飞石打死蒙古大汗,扭转了整个战局。他一个人就将一场千军万马的战斗挽狂澜于既倒,他是当然的明星。五、令狐冲梅庄之战这是八大精彩战事中最少血腥而最多文化气息的一场。黄钟公、黑白子、秃笔翁、丹青生等江南四友琴棋书画各有所受,向问天设巧计投其所好,真正出战的却是一无所知的令狐冲。除丹青生外,其余三友的武功都与各自的爱好有关。其中令孤冲用高超剑法逼得秃笔翁满腹笔意无法渲泄,跳出战团在墙壁上用葡萄美酒狂书《裴将军诗》一抒胸怀最为精彩。江湖武人的争斗竟然逼出了一幅书法佳作,你不能不叹服金庸的奇才巧思。六、萧峰等少林寺之战此战人物众多,《天龙八部》中的主要人物几乎个个到场。萧峰、虚竹、段誉三兄弟风云际会,联手出战。萧峰当然光彩夺目,虚竹段誉也大显身手力挫强敌。此战前后纠葛甚多:天竺僧盗经、鸠摩智独挑少林、游坦之对阿紫的痴情、丁春秋为害武林、慕容氏野心复国、逍遥派的恩怨、萧峰虚竹的身世、几桩命案的真相、萧远山慕容博盗经、萧氏与慕容氏的深仇,无名老僧现身说法种种事由在金庸的生花妙笔之下娓娓道来、拨云见日。读罢此役如同饮了一大瓶美酒,满室生香、余味无穷。七、张无忌少林寺之战此战主人公张无忌最为风光。他不再象光明顶一役中单枪匹马,而是拥有左右光明使者、两大护教法王、五散人、五行旗、天地风雷四门,造反起事、攻城掠地、坐拥百万之众的天下第一大教的教主。声势之大,真是"天下英雄莫能当"。少林寺大会上五行旗略加操演便震摄群雄,比武虽然小败,但因一时心软伤于旧情人之手不算丢人。随即张教主便在黄衫女子的帮助下揭破成昆阴谋,救出金毛狮王。但此战的精彩部分还在最后。元军两万人来攻,无忌利用从屠龙刀中得到的"武穆遗书"的兵法,指挥群雄调派军队,大破元军。不仅群雄归心,而且威震天下。风头之劲,一时无两。八、令狐冲嵩山之战此役情节扑朔、变化丛生,结果却又出人意料,胜利者不是代表正义的主人公,而是阴险毒辣的岳不群。蒿山派的器张气焰很快就被盈盈和桃谷六仙压了下去,桃谷六仙的插科打混使得刚刚才喋血的蒿山绝顶平添了一些喜剧色彩。然而比剑夺帅终于开始了。当读者期待着令孤冲再次以独狐九剑横扫群雄时,岳灵珊却以诡异的剑法力压群雄。连令狐冲也因旧情难忘而身受重伤。直到这时,此战的主角岳不群才飘然下场,以衰兵姿态击败基苦心孤诣的左冷禅,一跃成为五岳派掌门。事实真相直到林平之、岳灵珊中夜谈话时方才大白。
10. 哪几本金庸武侠小说最好看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天龙八部》想象力汪洋恣肆,场面宏大,剧情诡谲,我认为是金书第一
射雕三部曲,金庸巅峰的开始,使他从当时一众武侠小说家中脱颖而出,真正的使武侠小说登堂入室,成为小说的一个流派,无论是《射雕》里互补和谐的郭黄、还是《神雕》里天残地缺的杨龙,抑或是《倚天》里的一票明教英雄,都算得上是武侠小说技巧的一个巅峰
《鹿鼎记》,融史于书,金庸的最后一部作品,与其说是武侠小说,毋宁说是一部历史小说
《笑傲江湖》,金氏三奇峰之一,但我个人不是太喜欢
后面的就不细分了
如满意请采纳,营造良好问答环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