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力
① 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及意义是什么
个人看法:文学价值,史学价值,艺术价值都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
有意义的地方大概就是 塑造的人物性格 能让读者 更懂些人性吧
② 金庸小说在日本的影响力怎么样
就文化而言,金庸骨子里是中国传统士人,所以,武侠小说的文化版图就是以华夏为中心的结构。而且,金庸武侠是传统文化的反映,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所以,有射雕三部曲,高手辈出。结合金庸武侠小说的时代,日本连蛮夷的资格都算不上,何来高手,就算出现日本人,估计也是打酱油。
就小说渊源而言,影响金庸最大的是中国传统小说和西方小说,日本的影响很小,所以,日本高手也难以出现。
(为什么没有西洋大力士看为什么没有泰国拳手看为什么没有俄罗斯巨人看)
因为故事不需要他们。
天龙八部对应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当时属于日本武士文化的黎明时期,日本本国作家都几乎没有写过这个背景的武士小说,金庸干嘛要费那个劲看写写阴阳师还差不多。而且日本跟中国在古代的交流长期局限在商贸方面,人员流动基本上都是中国到日本单向的。你这么想看中国作家写日本武士的话看古龙的就好了。古龙受日本武士小说影响很深,而且楚留香系列中也有武士出现。
金庸的武侠小说系统里如果出现日本高手,一定是像西域高手一样进来客串的,还有历史事件背景。
问题来了,哪一次看古代只有明代倭寇那一次。
这里面少林棍僧VS日本剑道还有戚继光引进日本剑道的打戏确实不少。但戚继光拿特混编队干完山寨完又把过程写成极度详细的教科书,最后在教科书里实名骂所有武林人士是废物!
这么狠的盖棺定论怎么绕的过去看
写日本可以达到什么目的,起到什么作用呢看
如果是想写国仇家恨——辽、金、蒙古、后金这都是心腹之患,有灭国之仇,日本倭寇只是癣疥之疾。
如果是想写异域风情,显然西域、吐蕃、天竺、波斯更神秘更有吸引力。日本文化同中国太像了,武士们的行事风格同金庸写的一些武林中人很像。这样没有区分度。
古龙看的不多,我感觉古龙笔下的江湖人士很多都是尔虞我诈,不光明磊落,和重然诺轻生死的日本武士(如《浣花洗剑录》中的白衣人,我只看过这一部)形成了对比,所以有写日本高手的需求。
③ 金庸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为什么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由于金庸小说深受欢迎,不少文字工作者都提笔撰写感想、书评,于是就有了“金学”一词。不过金庸本身对这名称有点抗拒,认为有高攀专研红楼梦的红学之嫌。现在大多统称“金庸小说研究”。
而最先研究金庸小说,倪匡第一人。当台湾“远景”取得金庸小说版权后,出版一系列由沈登恩主编的「金学研究丛书」,由旗下著名作家分别评论金庸小说,分别有五集《诸子百家看金庸》(三毛、董千里、罗龙治、林燕妮、翁灵文、杜南发等)、杨兴安的《漫谈金庸笔下世界》及《续谈金庸笔下世界》、温瑞安的《谈笑傲江湖》、《析雪山飞狐与鸳鸯刀》及《天龙八部欣赏举隅》、《情之探索与神雕侠侣》(陈沛然)、《读金庸偶得》(舒国治)、《金庸的武侠世界》(苏墱基)、《话说金庸》(潘国森)及《通宵达旦读金庸》(薛兴国)等,其中倪匡写的《我看金庸小说》大受欢迎,一看再看直到五看才告一段落。期间「博益」及「明窗」亦出版了一系列名人谈金庸的丛书,当时任职《明报》督印人的吴霭仪亦写了《金庸小说的男子》、《金庸小说看人生》、《金庸小说的女子》及《金庸小说的情》,杨兴安的《金庸笔下世界》。当金庸小说在内地正式授权出版后,「金庸小说研究」更为热闹,除小说内容、人物、历史背景以至武功招式及饮食菜谱等,不一而足。其中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别更是研究的重点。现时只有陈墨和潘国森依然经常评论金庸小说。
④ 古龙,金庸谁的武侠小说影响力更大呢
影视作品受金庸的影响较大,但是古龙的小说不好拍成影视作品,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古龙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大多都是烂片,鲜有符合原著的。但是小说的影响则是古龙的最大了,古龙开创了武侠小说的变革,现在新派武侠小说的作家大多都受有古龙的影响。
⑤ 金庸的武侠小说的影响
从1955年第一部金庸武侠小说问世迄今,其作品的发行量已逾亿册!而全世界的“金迷”更是难以数计!
金庸的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被搬上了银幕和荧屏,有的武侠小说甚至被反复改编、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等。今天,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然而,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仍是中国银幕、荧屏不可替代的观赏热点。
经金庸剧捧红的明星数不胜数,从香港的翁美玲、黄日华到如今的李亚鹏、周迅,金庸剧令众多演员向往。
金庸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难解之谜。上至政府要员、文人墨客、学者教授,下至农夫、民工、小贩,从中国到美利坚,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层出不穷的金庸迷……
奇特的“金庸现象”已引起世界文学史家的广泛注意,并引发了海内外“金学”的蓬勃兴起。许多学者对金庸作品的理解及阐释,深刻而独特,称其为“内涵挖掘不尽的神奇之作”。想必不久的将来,“金学”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热点,并被载入世界文学史册。
⑥ 你如何看待「金庸武侠的影响力已经超越四大名著」的说法
个人觉得知名度最高的那一档,还是略有差距的。具体而言,孙悟空贾宝玉诸葛亮武松等几位,基本做到了全年龄段覆盖:即便是没读过四大名著的80岁以上老人,8岁以下儿童,基本都知道。但没看过金庸小说电视剧的老年人和儿童,可能不一定知道天龙三兄弟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张无忌赵敏。不过金庸作品的知名度已经相当可观。说起来前两天看一个考古纪录片时还被小小惊讶了一下——考古出土的一块牌子表明墓主人姓萧,拂去泥土后,几个聚在文物旁边的考古队员高兴的喊道:姓萧姓萧。这时远处一个没看到牌子的考古队员急切地问“哪个xiao啊?”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萧峰的萧!考古队员的历史知识储备应该超过普通人,但在那一刻,他们脱口而出的不是萧何、萧道成、萧衍、萧统、萧楚女等历史名人,而是萧峰,着实让我惊讶又惊喜了好久。后来自己沉下心一想,我要向别人解释一个人是姓萧还是肖,多半也会说是萧峰的萧。虽然没有佐证,肩扛录音机自带BGM的萧大侠确实有可能是萧姓名人(无论现实还是虚构)中名声最响的。(大概列一下,除了上述几位历史名人,还有近代作家萧红,当代明星萧蔷、萧亚轩、萧敬腾、萧煌奇以及古龙小说中的知名主角萧十一郎,大家可以自行判断)就像我和初见面的朋友一说起自己的姓氏,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欧阳锋后人...极个别会提欧阳修。事实上,别说欧阳、令狐、东方这些复姓的第一名人几乎已被金庸作品人物把持,很多单姓的第一名人或者排前五前十的名人也会有金庸笔下人物的身影。
⑦ 金庸武侠小说为何能影响一代人
我觉得金庸小说的成功以及风靡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缺少任何一方面 他的作品都不会火到这种程度
外因方面
上世纪6070年代是新派武侠小说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 最早的应该算是梁羽生 其后金庸古龙卧龙生等等都开始写 这个时期武侠小说创作集体井喷 写作和阅读的受众都可谓是空前的 一方面比之前的还珠楼主白羽等人的老派武侠要生动更多更吸引人内涵也更为丰富 另一方面 整个华人届是趋于一个政治和社会比较稳定的状态 人们对通俗文学的阅读较以前更广泛也更多(正因为武侠小说作为通俗文学中的一种 它的传播范围自然比一般的文学作品广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那时“有华人的地方 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这是大的环境和阅读氛围
内因方面
金庸在这个时期 确实是对武侠小说创作 整体实力最强的一个 他比古龙的写实 比梁羽生的生动好看 更关键的是 他的武侠小说不单纯是武侠小说 而是有着较为深刻的内涵 金庸个人的国学修养非常强(撰武侠小说之前就是著名的传媒人 也是《明报》创始人之一 这也为他的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滋养) 比如他的《射雕英雄传》就是以中国传统“易经”为载体创作的 《笑傲江湖》算是个政治斗争的寓言 《连城诀》探讨了人性中的恶 《天龙八部》探讨了复杂的人性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分别就儒家和道家的视角塑造了两个主人公郭靖和杨过 《鹿鼎记》分明就是半部中国历代的政治变迁史算是一部历史的一本历史视角的武侠小说 而且探讨了关于中国人国民性的问题 这些都是金庸小说在观点和主旨方面的 就细节而言 他创造的武功啊情节啊以及和真实历史的嫁接啊 等等 都可谓无人出其右 这些都是金庸武侠小说能够成功的主观方面的因素
所以说 在上世纪6070年代 那个时候 人民大众普遍缺乏精神的和娱乐的双重满足和需求 而金庸的武侠小说 恰恰在思想性精神性 和娱乐性休闲性两个方面给了华人读者满足 你说 这样的作品有可能不风靡全球华语文学界吗?
公开表示喜欢金庸武侠小说的名人有很多 甚至包括邓小平蒋经国等政治家 山野村夫就更不用说 为什么他能够争取到这两方面多层次的读者群 就是因为金庸的书 属于那种 你具备多少给养就能从中汲取多少东西的人 不同层次的人在他的小说中所得到和体会到的是不同的 有民族大义 有文化传统 有励志故事 有郎才女貌 有兵器武功 等等 这正是金庸的高明之处
而反观今日 金庸小说照当年比是式微的 但是这是人们阅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乃至主流价值观改变的结果 试问现在读书的人还有多少呢? 分到读武侠和金庸的人头上就更少 而且金庸小说里所宣扬的东西 未必都当下的年轻人认同 对吧?
因此 我觉得被金庸武侠小说影响深刻的 确是你问题中提到的那样 属那“一代人” 金庸的小说也避免不了时代和其个人的局限性 因为谁都避免不了
⑧ 金庸的作品在众多武侠小说中的地位如何
金庸的作品在众多武侠小说中当然是无敌的存在了,谁能与它相提并论呢?这么经典的作品,是任何作品都无法超越的!我说的这些话不接受反驳!
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我儿时童年的珍贵回忆啊,伴随着我一起长大,真的是印象深刻啊,那会跟我哥天天趴在电视机前面就是看,饭也不吃的那种。
金庸的武侠小说让当时的人们在那个压抑的年代得到了一种看书的享受和快感,仿佛自己的身心得到了释放。
最后,因为金庸的这些武侠小说大部分被拍成了电视剧呀。
⑨ 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力超过四大名著了吗
金庸小说在现代通俗小说中,可以说是取得了巨大成功了的。但是与四大名著比较,仍然有差距。(我估计,如果金庸先写出小说,再去看红楼,他会一把火把自己的小说烧了)
先说红楼,四大中,红楼第一,毫无争议。很少有小说像红楼这样在许许多多小场面当中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容量。就以中学课本里选的林黛玉进贾府来说,它初步刻画了林处处小心,步步谨慎,“心似比干多一窍”的性格特点,同时大致向读者展示了贾府各色人等的形象。最突出的便是王熙凤。(想起王熙凤,觉得她的嘴实在厉害,看似在夸林,实际上却在恭维贾母,难怪她能讨贾母欢心。)再者,它又完整的介绍了整个贾府的布局,展示了以后故事的大舞台。凡此种种,用一句话说,就叫“一支笔当千万支笔用”。个人认为,在从古至今,中国小说当中,无出其右者。(注:读红楼梦千万别看通行的120回本,就是高鄂续本,而要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80回本,煞是好看,对鉴赏能力的提高绝对有好处。)
再说其余三部。西游,水浒,三国,大致可以比肩,三者各有特点。
西游,最好在成年以后,涉世较深时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孙悟空,都曾经历过叛逆的年龄阶段。然而,取经的过程(其实是我们的成长过程),九九八十一难,磨去了我们的棱角,我们不再叛逆,孙悟空也不得不皈依,乃至成为佛界的一员。同时,取经所遇无不在暗讽世态,连最后传经时也要送礼。从人物塑造来说,孙悟空和猪八戒无疑是最成功的,人物的性格无疑很丰满(这一点无需多说吧)。不为人注意的是,西游也颇含智谋策略,比如花皮怪抓唐僧用的“分瓣梅花计”与三国中诸葛亮为了抢收小麦而用几个替身吸引司马懿主力可以说是毫无二致。
水浒,第一遍读时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呢?说来惭愧,我第一遍也没看出它真正的内容宋江的险恶,比起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那简直是祖师级别的。第一遍读笑傲,只要不是呆子,读完时都知道岳不群是伪君子,但第一遍读水浒,除了老于世故,城府极深之人,极少有人能看穿宋江这个人,虽然有些人觉得宋江好像没什么本事,不过也不会去细想,而往往对众好汉的事迹津津乐道,更有不少人觉得宋江确是个忠义之士呢。如果去看一看金圣叹评点的水浒,那些不了解乃至指摘水浒的人才会真正认识它。人物塑造方面,无也不想多说,评书中水浒系列的武(松)十回,宋(江)十回,石(秀)十回,卢(俊义)十回相当受欢迎,而林冲,鲁智深,李逵等等也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国,向来有很多拥趸。人物塑造方面,稍逊于其他,但刘关张,诸葛亮,曹操,孙权,周瑜,司马懿等等也是深入人心,尤其是刘备这个人,可以说是另一个宋江,外有仁义之名,内藏枭雄之志,连生性多疑的曹操都被他骗过(虽然时间不长,但蛟龙入海,再难收服),还有临终对诸葛亮说的,什么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代替刘禅的话,算是把诸葛亮牢牢的拴在了蜀汉的战车上(这里不是贬低诸葛亮,其实本人对他还是很佩服的),可以算是厚黑学中的经典。估计很多孩子都会认为刘备很仁义吧。人物方面并不是三国的亮点,三国最优秀的是它为后世提供了场面极其广阔的实用智谋范本。举个例子,努尔哈赤,这个清朝的始祖,他的战略战术方面知识,几乎都来自于三国。而在现代,三国又在商业,企业管理方面继续显示着它巨大的实用价值,这对小说来说,简直就是个奇迹。
金庸的小说固然很好,我也喜欢看,但是要说它超过四大名著,所言太过。评价低了固然不好,而评价过高也会招来批评。对他的小说的喜欢不应该使自己失去判断力,公正客观的评价他,才是对它真正的关心爱护。
⑩ 老梁:金庸小说有多大的影响力
金庸的武侠小说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金庸的武侠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和展现社会时代风貌方面有鲜明特色,它们在创作技法上独树一帜,具有范式意义。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