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
『壹』 内江师范学院怎么样
简介:内江师范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所在地内江市位于“天府之国”——四川省的东南部,居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成渝经济区中心,坐落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沱江之滨,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结合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素有“大千故里、书画之乡”的美誉。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经教育部批准创办的四川省初中师资训练班,后更名为内江师范专科学校、内江专科学校,1962年停办后,部分师资分流组建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校,与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办学。1978年内江师范专科学校恢复重建,1992年更名为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江教育学院(含创立于1905年,1998年并入的内江艺体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内江师范学院。 举办高等教育61年来,特别是2000年升本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逐步发展成为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并存、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 学校现设文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体育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开设58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17个,应用型非师范专业41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占地1005亩,现有校舍35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图书资料173.2万册,长期订阅的中外文期刊1379种,电子资源数据库23个。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招生,2011年开始与四川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0余人,有在校硕士研究生44人,留学生近100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教学理念,形成了以“做”为核心、“教、学、做”统一的育人模式。大力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不断培育教育教学成果。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7个,省级教改项目13项,四川省专业(群)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项目1项,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2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拥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1门,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 学校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牢固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第一二三课堂有机结合,不断深化“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特色育人模式,深入推进“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育人质量不断提升。近五年来,内师学子在国家级、省部级赛事中有1100余人次获奖,其中,在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国际设计美术大奖赛等赛事中荣获国际特等奖1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5项,全国一等奖11项;在“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竞赛中获得国家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在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12项,二等奖8项。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获得社会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和社会一致好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并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受到用人单位青睐。10余万名毕业生活跃在各行各业,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突出的工作业绩,为地方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已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专任教师936人,正、副高级职称448人,硕、博士646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名、后备人选4名,省教学名师1名;内江市首批“三百计划”创新人才1人,创新人才团队1个;聘请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高校的院士、教授、专家学者30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教师们崇尚真理、一丝不苟,敬业奉献、甘为人梯,形成了科学严谨、诲人不倦的教风,铸就了良好的师者风范。 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注重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现建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数据恢复实验室”;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张大千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廉洁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数值仿真”“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果类废弃物资源化”等平台(基地)。拥有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6个、省社科联高水平团队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近5年来,学校获资助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共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部级11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67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860余篇、被四大检索机构收录460余篇;出版专(编、译)著近200部;获授权专利150余项,软件著作权100余件;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5项。 学校依托多学科的优势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积极谋求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延伸科技优势,促进成果转化,建立健全产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科技服务地方的能力不断提升。近五年,与企业共建实验室3个,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等30多个学术机构,与亚马逊、雅马哈等70多个行业机构和企业,与内江市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凉山州越西县、自贡市、遂宁市等30多个地方政府或部门,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其中,“数值仿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发的“人民币冠字号码及防伪特征识别算法”由温州瓯南电子公司在点钞机生产上投入使用;铁皮石斛、特色花卉种苗的克隆研发助推四川千草生物科技挂牌上市;“张大千研究中心”和“张大千彩墨艺术研究所”成为支撑内江市“大千故里、文化内江”的重要平台。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新平台。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匈牙利、马来西亚、瑞典、泰国、老挝、台湾等国(境)外多所大学与教育机构建立了校级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各类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30余个,并与美国、韩国、泰国、老挝、新加坡、阿联酋、尼泊尔等国家构建了国际化的学生实践、就业平台,每年派出百余名学生赴美国、英国、泰国等合作单位交流学习。学校先后成功举办“纪念赵贞吉诞辰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张大千艺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今年,学校在“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位列479名,再创新高;学校作为四川唯一一所高校,入围教育部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30强。近年来,学校还先后获得“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四川省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园林式单位”“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面对百舸争流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学校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积极按照24000人的远期办学规模,占地2280亩、校舍面积约75万平方米现代化生态园林式智慧校园的宏伟规划,扎实推进新校区建设,绘就了一幅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发展蓝图。 沱江黉门,弦歌铿锵。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双一流”建设的深入实施,内江师范学院在“十三五”时期,将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综合改革、社会合作、错位发展”办学思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守大学本质,彰显办学特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不断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成立时间:2004-03-08
企业类型:事业法人
『贰』 孙昌武的翻译作品
《巴甫连柯的创作道路》(俄译中)(前苏联)别里科夫著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8月
《杜甫的诗论与诗》(日译中)(日)吉川幸次郎著《唐代文学丛刊》第七辑1986年1月
《中国诗歌原理》(日译中,合译)(日)松甫友久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台湾洪叶文华实业有限公司1993年5月
《中国的神话传说和古小说》(日译中)(日)小南一郎著中华书局1993.6;2006年11月再版
《凤凰与菲尼克斯》(法)桀溺作《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1--2期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
日本第三十一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1986年5月东京·京都)京都会议特别讲演《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唐代文学讲演会(系列讲演)(1988年4月美国MADISON)主讲人
中国学术研究承传与创新研讨会(1989年12月香港)论文《自性的发现与丧失》
日本第三十七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1992年5月东京·京都)论文《中国文学中的维摩诘》
国际东方学会第三十四届会议(1993年8月香港)论文《中国文学中的地狱巡游》
韩、中、日古籍交流国际学术会议(1995年11月韩国大邱)论文《中国所传韩中国佛教古文书现状》
慧能与岭南文化研讨会(1997年1月澳门)论文《“心镜”考》
第二届宗教与文学学术研讨会(1997年7月香港)论文《唐代文学中的禅与净土》
国际东方学会第三十五届会议(1997年8月匈牙利Budapest)论文《中国文人的维摩信仰》
中国佛教艺术研讨会(1998年4月台北)论文《六朝小说中的观音信仰》
慧能与岭南佛教研讨会(2001年9月澳门)论文《王维〈能大师碑〉笺释》
第四届宗教与文学学术研讨会(2002年5月香港)主题讲演《心性之契合与文字之因缘》
美国东方学会西部分会(2002.10美国Tucen)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7次大会(2004年7月香港)论文《中国文学与宗教》
道教与辽金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11香港)筹委会主任主题讲演
异民族文化交流讲演会(2005年5月日本京都)讲演《古代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
佛教与中国文化系列讲演 (2005.10 捷克布拉格) 主讲人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 (2009.4 无锡,台北) 论文《中国民众的观音信仰》
二十世纪中国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香港 2009.7) 论文《作为传记文学的僧传》
文学典范的建立与转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9 台北) 论文《明晰“文学”观念:佛教的贡献》
中外宗教与文学里的他界书写国际学术会议 (2010.12 香港) 论文《中国文学里的地狱巡游》
“中国东北和日本百年关系史的整理与再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3) 论文 《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与佛教:文化交流与融合
宋元佛教与文学国际会议 (2012.4 香港) 主题讲演《元代的僧诗:中峰明本的僧格与诗作》
第五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 (2012.10 香港) 主题讲演《禅宗“革命”与宗教“复兴”
『叁』 谭邦和的学术论文:
学术史系列
1.《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术史初议》(1.25万字),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在乌鲁木齐举办的世纪之交中国古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11。
2.《跨世纪古典文学研究:呼唤学术的独立品格》(0.6万字),《湖北大学学报》1998.2,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6期全文转载。
3.《明清诗文研究述评》(1.5万字),载作家出版社99年11月版《中国文学年鉴》。
李贽研究:
4.《论李贽对专制社会文化空间的拓展》(1.1万字),《李贽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首都师大出版社1994.10。
5.《精神世界的生态平衡与李贽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李贽论丛》,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明清小说研究系列:
6.《诸葛亮悲剧形象的文化解读》(1.12万字)《明清小说研究》1996.1。
7.《乱世英雄的喜剧悲歌--〈三国演义〉的复杂文化蕴涵刍议》(0.7万字),载《三国演义新论》,华中理工大学版1999.5。
8.《三国演义新校本前言》(1.35万字),载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初版的《三国演义》
9.《潘金莲的人格心理自我防御机制及其文化诠释》,《通俗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10.《小说的小字史议》,《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6期。
11.《说岳全传论略》,《唐宋元明清文学讲座》,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12.《小说补天论——笔炼阁主人小说观念初窥》(1.1万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13.《幻情浓处态千般——第二十三回赏析=,《红楼》1989年第1期。
14.《漫论读法说金瓶》《高师函授学刊》1989年第6期。
15.《贞女神庙的尴尬与自嘲--读<聊斋志异·金姑夫>》,《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6。
16.《论清代小说的分类及其演变》,《高师函授学刊》1996.7。
17.《儒林外史二题》,《高师函授学刊》1991年第11期。
诗文研究:
18.《竟陵派诗论的现实土壤与历史渊源》,载《竟陵派与晚明文学革新思潮》(论文集),1987年5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19.《论元代散文的文化境遇--兼释元代散文的跌落》,《华中师大学报》1999.6,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全文转载。
20.《中国书信体文学史论略》,《荆州师院学报》1999.4,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
21.《论明末清初文化启蒙思潮中的廖燕散文》,《华中师大学报》2000年第4期, 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12期 全文转载。
22.《元明清散文发展论略》(一),《高师函授学刊》1992年第3期。
23.《元明清散文发展论略》(二),《高师函授学刊》1992年第9期。
24.《元明清散文发展论略》(三),《高师函授学刊》1992年第11期。
25.《明代散文论纲》,《明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黄山书社2005年7月。
26.《<历代名人名简>(丛书)总序》,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全书5册。
戏曲曲艺研究:
27.《元杂剧漫论》(上、下);《唐宋元明清文学讲座》,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28.《论夏雨田的相声创作与中国优语文化》,载《幽默人生效应--夏雨田作品评论集》,1993年11月武汉出版社出版。
29.《死的历史与活的当代--在通俗文学学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通俗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高阳研究系列:
30.《高阳:一个刚刚打开的话题》,《长江日报》1995.5.3发表时有删节,后在《中国经营报》1995.9.5全文发表。
31.《高阳历史小说创作的方法与思想刍议》,1998《华中师大学报·高阳研究专集》。
32.《大厦将倾时的铁腕女性--论高阳<胡雪岩全传>中螺蛳太太的艺术魅力和文化蕴涵》,首发于《通俗文学评论》1995.3,后收入《解读八面人生》,中国工商联版1997.2。
33.《决胜岂止在战场--读高阳的<大将曹彬>》,首发于《通俗文学评论》1995.4,后收入《解读八面人生》,中国工商联版1997.2.
语文新课标及语文课程改革:
34.《关于高中“小说与戏剧”课程目标的问答》,《语文建设》,2004年第5期。
35.《文学研究的新理念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语文》,东北师大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学术随笔:
36.谈谈文学的人格品味(《长江日报·江花》1995.2.8)。
37.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辞典》出版(《文艺报》1995.1.21)。
38.《铁腕女性螺蛳太太》,《中国经营报》1996年1月16日。
39.游记成了流氓(《长江日报·读书》1996.3.24)。
40.《枯树吟》(散文),《武汉晚报·白云阁》2002.4.23。
41.《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应该成为研究型教师》,《华中师大报》2004年11月30。
『肆』 陈大康的学术论文
1 、论李纨判词之谜,《社会科学家》 1986 年第 2 期
2 、论荣府的管理机构与制度,《红楼梦学刊》 1986 年第 3 期
3 、人物性格的数学抽象与定量分析,《当代文艺思潮》 1986 年第 4 期
4 、从数理语言学看后四十回的作者,《红楼梦学刊》 1987 年第 1 期
5 、论长篇小说结构形态的演变,《社会科学家》 1987 年第 4 期
6 、《红楼梦》“成书新说”难以成立,《华东师大学报》 1988 年第 1 期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 1988 年第 2 期摘要刊登
7 、“有是理乃有是数,有是数即有是理”,《红楼梦学刊》 1988 年第 1 期
8 、“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梦学刊》 1988 年第 4 期
9 、文学、数学与电子计算机,《自然杂志》 1988 年第 12 期
10 、论明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明清小说研究》 1989 年第 1 期
11 、《红楼梦》不是飞来峰,《红楼梦学刊》 1989 年第 3 期
12 、《樵史演义》作者非陆应暘,《明清小说研究》 1989 年第 4 期
13 、汤显祖、虞淳熙序《西湖一集》考,《华东师大学报》 1989 年第 5 期
14 、论贾府经济体系的崩溃,《红楼梦学刊》 1990 年第 3 期
15 、明代通俗小说理论的发展脉络,《文艺理论研究》 1990 年第 3 期
,人大复印资料 ( 古代文学 )1990 年第 12 期转载
16 、论小说史上的二百年空白,《华东师大学报》 1990 年第 5 期,《文汇报》( 1990 ? 12 ? 2 )发表此文论点摘要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1年第2 期转载,《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 1991 年第 1 期发表论点摘要
17 、拟话本二论,《文学遗产》 1991 年第 2 期
18 、漫谈小说“识语”,《明清小说研究》 1991 年第 2 期
19 、关于熊大木字、名的辨正及其他,《明清小说研究》 1991 年第 3 期
20 、论通俗小说的双重品格,《上海文论》 1991 年第 4 期,《新华文摘》 1992 年第 1 期发表论点摘要,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 1992 年第 1 期转载
21 、论明清之际的时事小说,《华东师大学报》 1991 年第 4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转载
22 、宝珠?死珠?鱼眼睛,──论赵姨娘兼谈贾府婢女归宿 ,《红楼梦学刊》 1992 年第 2 期
23 、唐寅与“庚黄”,《红楼梦学刊》 1992 年第 2 期
24 、论《金瓶梅》作者考证热,《华东师大学报》 1992 年第 3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 1992 年第 9 期转载
25 、也是一首《临江仙》,《红楼梦学刊》 1992 年第 3 期
26 、鲁迅关于历史遗产的理论和实践,载《扬弃与发展》,湖南出版社 1993 年 1 月版
27 、从繁荣到萧条,──论清初小说创作的发展,《学术季刊》 1993 年第 3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 1994 年第 1 期转载
28 、宋教仁与《石头记》,《红楼梦学刊》 1993 年第 3 期
29 、论明清小说的宏观研究,台湾《中国文化月刊》 169 期
30 、书生的困惑、愤懑与堕落,──从小说笔记看明代儒贾关系之演变 ,《华东师大学报》 1994 年第 1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历史) 1994 年第 5 期转载
31 、王晫与他的《今世说》,《明清小说研究》 1994 年第 1 期
32 、论古代小说研究中的纷争及其意义,《明清小说研究》 1994 年第 3 期
33 、明代的商贾与书生,《书城杂志》 1994 年第 3 期
34 、明代的商贾与官僚,《书城杂志》 1994 年第 5 期
35 、关于明清小说研究格局的思考,《明清小说研究》 1995 年第 1 期
36 、应当重视古代小说的史学价值,《中外作品研究》 1995 年第 1 期
37 、读李延昰《南吴旧话录》,《书城杂志》 1995 年第 3 期
38 、许筠与中国明代小说(合作),《明清小说研究》 1995 年第 4 期
39 、四部明代小说成书年代之辨正,《社会科学》 1995 年第 6 期
40 、论古代小说的史学价值,《华东师大学报》 1995 年第 5 期
41 、刘烈女本事等六则,《明清小说研究》 1996 年第 1 期
42 、《金瓶梅》传入朝鲜李朝时间考(合作),《延边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2 期
43 、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李朝(合作),《华东师大学报》 1996 年第 4 期
44 、《剪灯新话句解》明嘉靖刻本辨(合作),──兼谈该书在朝鲜李朝的流传与影响 ,《文学遗产》 1996 年第 5 期
45 、“文学史”的评判及其他,《文汇报》 1996 年 9 月 4 日 学林版
46 、洪楩嫁女等四则,《明清小说研究》 1996 年第 4 期
47 、从比较看研究体系的演进,《复旦学报》 1997 年第 1 期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1997 年第 5 期转载
48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在异国的再现(合作),《文艺理论研究》 1997 年第 1 期
49 、明清小说研究对象窄空白多,《文汇报》 1997 年 6 月 23 日
50 、异域的反响,──朝鲜李朝士人论《三国演义》摘评 ,《明清小说研究》 1997 年第 3 期
51 、论元明中篇传奇小说,《文学遗产》 1998 年第 3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 1998 年第 9 期转载
52 、明代小说史导言,《明清小说研究》 1998 年第 2 期刊于首篇位置 , 97 ' 武夷山中国小说史国际研讨会宣读,
53 、论朝鲜李朝的小说理论,载《东亚文化论坛》,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54 、从《热河日记》看清代通俗文学的传播(合作) ,载《中韩人文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版
55 、论明中叶文言小说创作的复苏,韩国《中国语文论译丛刊》第二卷, 1998 年 12 月
56 、《樵史演义》作者考证杂谈,《学林漫录》第十四集,中华书局 1999 年 4 月
57 、《热河日记》与中国明清小说戏曲,《明清小说研究》 1999 年第 2 期 ,人大复印资料 ( 古代文学 )1999 年第 12 期转载
58 、论明初的文言小说创作,《华东师大学报》 1999 年第 2 期 ,人大复印资料 ( 古代文学 )1999 年第 7 期转载
59 、沈万三秀的命运,《解放日报》 1999 年 7 月 3 日
60 、松江明清四五七进士,《文汇读书周报》 1999 年 12 月 11 日
61 、漫谈陆士谔,《文汇读书周报》 1999 年 12 月 18 日
62 、何良俊的牢骚,《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1 月 22 日
63 、“破靴阵”与“打行”,《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2 月 19 日
64 、清租界查禁《红楼梦》,《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3 月 18 日
65 、《说郛》与陶宗仪、郁文博,《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3 月 25 日
66 、宋懋澄与他的《九龠集》,《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4 月 8 日
67 、熊大木现象:古代通俗小说传播模式及其意义,《文学遗产》 2000 年第 2 期 ,人大复印资料 ( 古代文学 )2000 年第 8 期转载
获 2000 - 2001 年《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
68 、屠隆与两起悬案,《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5 月 20 日
69 、张文虎留下一部日记,《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7 月 29 日
70 、何日得睹《云间人物志》,《解放日报》 2001 年 1 月 12 日
71 、突破小说史研究的传统模式,《文学报》 2001 年 2 月 15 日
72 、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明清小说研究》 2001 年第 1 期
73 、《近代翻译小说编年》及提交说明
载《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版
74 、近代小说及其研究的数理描述,《华东师大学报》 2002 年第 4 期
75 、一部“红楼”,半壁江山,《文汇读书周报》 2002 年 9 月 6 日
76 、研究格局严重失衡与高密度重复,《文汇读书周报》 2002 年 9 月 6 日
77 、关于《明清上海地区稀见文献五种》,《华东师大学报》 2003 年第 6 期
78 、关于古典文学研究中一些现象的思考,《文学遗产》 2004 年第 1 期
79 、《金瓶梅》作者如何考证,《文汇读书周报》 2004 年 2 月 6 日
《新华文摘》 2004 年第 9 期转载
80 、关于《西游记》的两次争辩,《文汇报》 2004 年 2 月 29 日
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5 期转载
81 、关于晚清小说的“标示”,《明清小说研究》 2004 年第 2 期
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11 期转载
82 、“小说史”的体例与重写,《解放日报》 2004 年 11 月 7 日
《新华文摘》 2005 年第 1 期转载
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5 年第 2 期转载
83 、我与小说研究的书目书,《明清小说研究》 2004 年第 3 期
84 、论晚清小说书价,《华东师大学报》 2005 年第 4 期
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5 年第 12 期转载
Frontiers , of , Literary , Studies , in , China2007 年第 1 期转载
85 、明代通俗小说概述,载《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
86 、明代文言小说概述,载《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
87 、明代小说文献,载《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
88 、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法则――以《瀛寰琐记》的出版史为分析个案
《学术月刊》 2006 年 5 月号
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6 年第 11 期转载
89 、重建文学史的基础,《华东师大学报》 2006 年第 3 期
90 、关于鲁迅文学活动的最早报道,《文汇报》 2006 年 7 月 16 日
91 、历史上的小说盗版案,《文汇报》 2006 年 9 月 24 日
92 、晚清《新闻报》有关小说编年( 1893 - 1895 ),《明清小说研究》 2006 年第 3 期
93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的价值,《华东师大学报》 2007 年第 1 期
94 、晚清《新闻报》有关小说编年( 1896 - 1902 ),《明清小说研究》 2007 年第 1 期
95 、 The , price , of , novels , in , the , Qing , Dynasty
《 Frontiers , of , Literary , Studies , in , China 》 2007 年第 1 期
96 、晚清《新闻报》有关小说编年( 1903 - 1905 ),《明清小说研究》 2007 年第 3 期
97 、晚清《新闻报》有关小说编年( 1906 - 1908 ),《明清小说研究》 2007 年第 4 期
98 、“小说界革命”的预前准备,《华东师大学报》 2007 年第 6 期
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8 年第 2 期转载
99 、《西游记》里的挑担问题,《文汇读书周报》 2008 年 1 月 18 日
·
『伍』 李建中的个人作品
(一)科研类
1、《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独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
2、《瓶中审丑》(独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3、《心哉美矣——汉魏六朝文心流变史》(独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4、《东方情结——东方文学与中国》(独著),海南出版社1993.
5、《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中国古代性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第二作者),巴
蜀书社1995.
6、《爱欲人格》(独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7、《臣妾人格》(独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8、《生命的光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合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
9、《乱世苦魂——世说新语时代的人格悲剧》(独著),东方出版社1998.
10、《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独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11、《李建中自选集》(独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12、《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3、《日月清朗,千古风流——〈世说新语〉》(第一作者),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4、《玄学与魏晋社会》(第一作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15、《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6、《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7、《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主编),东方出版社2009
18、《阳阴之间:臣妾人格》(独著),东方出版社2009
19、《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发生史丛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0、《魏晋人:弄狂以流悲》(独著),东方出版社2011
21、《百年龙学的时序与通变》(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22、《龙学档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3、《批评文体论纲》(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4、《体:中国文论元关键词解诠》(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二)教学类
1、《卓有成效的课堂管理》(译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中国古代文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国文化概论》(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文心雕龙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湖畔之舞》(散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7、《中国文学批评史》(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8、《中国文学批评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10、《中国大网络全书》(参编),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03
11、《文学理论导引》(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古代诗歌精萃鉴赏辞典》(参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13、《文心雕龙学综览》(参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4、《中国文化概论》(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5、《中国文化教程》(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科研论文
1、《论灵感的静态特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
2、《需求与满足——论文学活动中的拓扑心理学》,《批评家》1987.5.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8.全文转载。
3、《晚清小说理论中的心理学思想》,《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3.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9.全文转载
4、《论魏晋六朝作家“人心”与“文心”的分裂》,《文学评论》1989.5.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89.12.全文转载;
《文史知识》1990.1.摘要
5、《论魏晋六朝的畅情美学》,《华中师大学报》1989.9.
6、《王充文艺心理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90.2.
7、《“才性”刍议》,《四川大学学报》1990.3.
8、《〈金瓶梅〉性目的论初探》,《江淮论坛》1990.5.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2.全文转载。
9、《古典文学研究的心理学视角》,《古典文学知识》1990.6.
10、《心物: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之纲》,《学术月刊》1991.1.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7.全文转载。
11、《论〈金瓶梅〉中的财与色》,《思想战线》1991.1.
12、《哀乐论──汉魏六朝创作心理研究》,《华中师大学报》1991.2.
13、《从品评才性到精析文心》,《社会科学研究》1991.2.
14、《〈金瓶梅〉“德色”论》,《中国文学研究》1992.1.
15、《〈世说新语〉:魏晋名士心态录》,《文史知识》1992.1.
16、《〈淮南子〉文艺心理学思想初探》,《漳州师院学报》1992.1.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2.10全文转载。
17、《心论与文论》,《学术研究》1992.2.
18、《“声无哀乐”新解——论嵇康音乐心理思想》,《思想战线》1992.3.
《中国文学年鉴》1993年号摘要发表
19、《老树如何放新花──论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转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1.
20、《中国古代文论的艺术心理学价值》,《唐都学刊》1993.3.
21、《学术研究的转型》,《读书》1993.4.
22、《晚清小说研究的文化视角》,《第34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大学1993.9.
23、《中国古代美学家的“生存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94.1.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4.4.全文转载。
24、《从“金瓶梅现象”到“贾宝玉情结”——中国古代性观念的美学嬗变》,《华中师大学报》1994.4.
25、《中国古代鉴赏心理学论纲》,《学术研究》1994.5.
26、《新潮与传统——关于儒学文化的现代思考》,《南方文坛》1994.5.
27、《中国文论的世纪性回顾与展望》,《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3.
28、《文学史方法的历史与新方法的诞生》,《河北师大学报》1995.3.
29、《自卑与超越——司马迁悲剧心理探幽用》,《唐都学刊》1995.4.
30、《文学史研究的拓荒之作》,《民族文学研究》1996.1.
31、《魏晋文学的人格生成》,《文学评论》1996.2.
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2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2、《转型时期的才性理论──刘劭〈人物志〉研究》,《苏州大学学报》1996.3.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研究》1996.4.全文转载。
33、《解剖自我》,《当代作家》1996.5.
34、《建安七子论》,《中国文学》1997.3.
35、《试论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学术月刊》1993.3.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7.8全文转载。
36、《试论陶诗的人格精神》,《华南师大学报》1997.6.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8.5.全文转载。
37、《文心“动静”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
38、《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与现代社会转型》,《第35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布达佩斯1997.8.
39、《试论西晋诗人的人格悲剧》,《社会科学战线》1998.2.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8.9.全文转载。
40、《论魏晋人格的虚静与躁动》,《湘潭师院学报》1998.4.
41、《〈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华中师大学报》1998.5.
42、《中国古文论诗性特征剖析》,《学术月刊》1998.10.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9.2.全文转载。
43、《断裂与重铸──汉魏之交的文学与人格》,《中国雅俗文学》第1 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2.
44、《玄学人格与玄言诗》,《江海学刊》1999.1.
45、《魏晋诗人的死亡意识与生命悲歌》,《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
46、《臣妾人格与文学》,《东方》1999.2.
47、《试论〈文心雕龙〉的思想史价值》,《文心雕龙研究》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
48、《本世纪魏晋思想研究的两次高潮》,《东方文化》2000.1.
49、《王国维的人格悲剧与人格理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
50、《文果载心,余心有寄》,《理论月刊》2000.1.
51、《魏晋时期儒家人格的玄学化历程》,《华中师大学报》2000.4.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研究》2000.10.全文转载。
52、《现代化与都市人格》,《中国现代化与深圳跨世纪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6.
53、《魏晋文学的人格承担》,《第36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蒙特利尔2000.8.
54、《辨体明性——关于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现代思考》,《华中师大学报》2001.2.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1.8.全文转载。
收入《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
55、《诗性传统的断裂》,《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9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
56、《魏晋玄学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国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10.
57、《神女与寡妇——关于魏晋文学女性形象的文化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2.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4.摘要
58、《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文艺研究》2002.4.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6.“论著精华”选登
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9、《儒道释文化的诗性精神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文艺理论研究》2003.1.
60、《中国文学思想的言说方式》,《中华读书报》2003.5.7
61、《摄影文学的文学性》,《中国艺术报》2003.11.20
62、《反(返)者道之动》,《文学评论》2004.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文学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学科发展状况·文学”专栏收录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5.“论著精华”选登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11全文转载
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5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3、《高天厚土水长流——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江苏大学学报》2004.4
64、《从寄生到弥漫——中国文论批评文体原生形态考察》,《华中师大学报》2004.5
65、《论〈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长江学术》(第5辑),2004.5
66、《技术理性时代的“泛文学化”回归》,《襄樊学院院学报》2004.6
67、《思之诗——汉语批评的隐喻性生成》,《文艺争鸣》2004.6
68、《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社会科学报》2004.7.22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9全文转载
69、《陈寅恪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承担》,《江汉论坛》2004.9
70、《一言以蔽之——论古代文论思维方式的整体浓缩性》,《光明日报》2005.2.4
71、《终日言,而未尝言也——中国诗性文论语言观刍议》,《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报》2005.2
72、《文之为德也大矣——关于“文”的现代思考》,《湛江师院学报》2005.4
73、《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江海学刊》2006.1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6全文转载
74、《中国文论:说什么与怎么说》,《长江学术》2006.1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6全文转载
75、《二十四诗品:中国文论的诗眼画境》,《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报》2006.1
76、《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的契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
77、《文备众体: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文艺研究》2006.3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8全文转载
78、《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文学性生成》,《三峡大学学报》2006.4
79、《中国古代文论的叙事性言说》,《福建论坛》2006.10
80、《界域·声色·体势——刘勰“文”论的文章性生成》,《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2
81、《借他人主脑走麦城——张艺谋大片批判》,《探索与争鸣》2007.1
82、《破体: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传统及演变规律》,《襄樊学院学报》2007.3
83、《两爻之间的诗性诉求——以周易、老庄、孔孟的诗性言说为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5
84、《古典批评文体的现代复活》,《中山大学学报》2008.1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5全文转载
85、《现代批评文体:在“西就”与“东归”之间》,《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1
86、《文学与批评: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以几部经典作品为例》,《文艺争鸣》2008.3
87、《论中国诗性文论的文字之根》,《社会科学》2008.4
88、《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生成语境和主体用心》,《江汉论坛》2008.4
89、《民间文学中的“误解”与“话语较量”》,《中州学刊》2008.6
《新华文摘》2009.6全文转载
90、《尊体·破体·原体——重开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理路和诗径》,《文艺研究》2009.1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5全文转载
91、《论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无体之体》,《文学评论》2009.2
92、《古代批评家的文体》,《光明日报》2009.2.23
93、《刘勰“体乎经”的批评文体意义》,《清华大学学报》2009.4
94、《汉语批评的文体自由》,《江汉论坛》2009.8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1全文转载
95、《笔谈:汉语批评的文体问题》(主持人),《江汉论坛》2009.8
96、《依经立义:作为中国文论研究方法的建构》,《思想战线》2009.6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0.4全文转载
97、《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可行性路径》,《文史哲》2010.1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2全文转载
98、《“忘”生“梦”死——从“庄周梦蝶”看庄子的生死观》,《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0.1
99、《刘勰的和声型话语模式》,《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0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4
100、《娱思的文体:宇文所安批评文体的中国启示》,《中外文学与文论》第19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6
101、《道可道,如何道——刘勰文学思想的本原之“道”与言说之“道“》,《中国文化研究》2010秋之卷
102、《文体学研究的路径与前景》,《江海学刊》2011.1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6全文转载
103、《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本体论价值》,《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4
104、《批评文体的“第二形式”》,《文学评论》2011.5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2.1全文转载
105、《中国古代文体学范畴的理论谱系》,《北京大学学报》2011.6
107、《刘永济与珞珈龙学》,《中国文化研究》2011冬之卷
108、《龙学的困境——由“文心雕龙文体论”论争引发的方法论反思》,《文艺研究》2012.4
109、《凡客的咆哮:新媒体时代的批评文体》,《学术论坛》2012.4
110、《词以通道:轴心期中国文化关键词的创生路径》,《社会科学战线》2013.4
111、《文学是文体的艺术——汉语文体学理论重构与韦勒克文体学思想》,《学术研究》2013.5
112、《汉语文体学研究的现代西学背景——基于文体与语言之关系的考察》,《社会科学》2013.12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3全文转载
113、《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武汉大学学报》2014.1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5全文转载
114、《中华元典关键词的原创意蕴与现代价值——基于词根性、坐标性和转义性的语义考察》,《江海学刊》2014.2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4.4全文转载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9全文转载
115、《关键词研究:困境与出路》,《长江学术》2014.2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8全文转载
116、《“观”之神秘性探源》,《社会科学》2014.10
(二)教学论文
1、《〈琴赋〉一曲尽雅声》,《名作欣赏》1990.6.
2、《枣肉与橄榄——〈金瓶梅〉鉴赏心理探幽》,《名作欣赏》1991.5.
3、《魏晋人的哭》,《名作欣赏》1993.4.
4、《文艺批评的本土资源》,《文艺报》2003.3.29.
5、《文艺理论教材建设的本土化思考》,《三峡大学学报》2003.5
6、《借石攻玉,依经立论——中国古代文论教学方法新探》,《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
7、《古代文论教学的当代视野》,《中国大学教学》2009.5
8、《大学讲坛上的〈文心雕龙〉传播》,《中国大学教学》2011.1
9、《论〈文心雕龙〉“青春版”之创造》,《中州学刊》2011.1
10、《新奇考卷:变“三写”为“三创”》,《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2.1
11、《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研究(笔谈)》,《长江学术》2012.2
『陆』 曹虹的曹虹教授参著书目
《程千帆推荐古代辞赋》辽宁少儿出版社1992年9月版
《古代文化基础》岳麓书社1995年8月版
《中华文学通史》华岳文艺出版社1997年9月版
《古文类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曹虹教授发表的主要论文目录
《李兆洛的学术与文学》载《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2月)
《清嘉道以来不拘骈散论的文学史意义》 载《文学评论》1997年第三期
《更端词在赋体结构中的功能》,载《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
《“儒宗诸书”与佛教史籍——兼论〈四库全书〉子部释家类的选录标准》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四),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
《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文风的初步交融》载《中国语文学》(韩国)第30辑,1997年12月版
《李义山诗的心态》(与张伯伟合作) 载《李商隐研究论集》(1949—199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清代妇女文学的成就与女性自主意识》 载《人文科学研究》(韩国)第17辑,诚信女子大学校人文科学研究所,1998年2月版
《白云浮远盖 流彩映长安——读兴膳宏先生〈异域之眼〉》
载《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一期
《释慧远遗命“露骸松下”的意蕴》 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二期
《“江山虽邈,理契即邻”——关于慧远与鸠摩罗什的佛学对话》载《国学研究》第六卷
《慧远的念佛思想及其对中国人文传统的贡献》 载《闽南佛学院学报》1999年第一期
《论序》 《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学生论文选集》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从东晋后期沙门拜俗之争看玄佛关系的新态势》 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第三期
《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与吴承学、蒋寅合作) 《文学遗产》1999年第四期
《论〈奈城志〉的结构艺术》 《域外汉文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编辑发行 1999年9月
《道安佛学的理性姿态——兼论〈综理众经目录>的学术史意义〉》《古籍研究》1999年第四期
《略论中国赋的感春传统及其在朝鲜的流衍》 《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一期
《南朝美文的衍化》 《古籍研究》2000年第一期
《慧远与庐山》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三期
《东晋佛学史上荆州论辩的背景与意义》 《禅学研究》第四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
《论慧远与何无忌沙门袒服之辩》 《中国学术》第四辑 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
《义取春秋 文兼众制》 《汉学研究》第五集 中华书局2000年9月
《读〈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古籍研究》2000年第二期
《慧远与庐山教团文学论》 《文学遗产》2001年第六期
《陶渊明〈归去来辞〉与韩国汉文学》
《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六期(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四期)
《慧远大师早期生平寻踪》 《普门学报》第八期(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2年3月)
《从往生传看慧远在净土信仰史上的地位》 《书品》2002年第一期
《中韩诗文中的三笑题咏》 《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四期
《从〈北江诗话〉看洪亮吉对妇女德艺的评章》 《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
《关于慧远著作的流传》(译文,日本牧田谛亮撰) 《古典文献研究》第五辑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
《苏轼〈赤壁赋〉与赵缵韩〈反赤壁赋〉》 《古典文献研究》总第六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版
《谢灵运〈辨宗论〉评鉴》 载《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界标:韩、柳古文成就的文学史意义》(与陈曙雯合作)《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一期
所授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导读
中国文学史
《洛阳伽蓝记》研究
国际汉学(日本部分)
佛藏文献研究
明清散文研究
中国古代散文流派研究
研究课题
佛藏文献研究
中国辞赋源流
域外汉文学研究
『柒』 许建平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小说,明清文学,叙事学,古文献整理,尤其在王世贞、李贽、《金瓶梅》、经济生活与文学研究方面用力最勤。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金>学考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李贽思想演变史》(人民出版社2005)、《文学研究的新经济视角与分析方法》(上海古籍2008)、《王世贞与金瓶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王世贞书目类纂》(凤凰出版社2012)等著作17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已参研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古委会项目多项,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奖,河北省教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2000年7月23日,河北卫视《燕赵之子》节目播出“许建平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题片”(30分钟)。
2008年4月5日,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探索发现》节目播出《金瓶梅与王世贞》专题片,主讲人之一。
著作目录(17部)
专著7部
1、《<金>学考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山情逸魂──中国隐士心态史》东方出版社1999
3、《李卓吾传》东方出版社2004
4、《李贽思想演变史》人民出版社2005
5、《文学研究的新经济视角与分析方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许建平解说金瓶梅》东方出版社2010
7、《王世贞与<金瓶梅>》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两人合著4部
1、《商风俗韵——<金瓶梅>中的女性》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2、《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1
3、《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4、《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复旦出版社2008
编著3部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文学史方法论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小说戏曲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王世贞书目类纂》凤凰出版社2012
主编3部
1、《中国传统文学与经济生活》(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去蔽、还原与阐释——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中国传统文学与经济生活研究丛书》(5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主持课题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12(项目号:12&ZD159)
《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
2、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8,08BZW043
明清小说意图叙事与意味形式研究
3、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2005,05JA750.11-44016
李贽思想接受史——以“晚明”至“五四”的文学接受为论述中心
4、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项目子项目200
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学关系研究
参与完成的课题
1、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史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6AZW007)
2、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方法论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01JA750.11—44050
3、中国小说研究史(古委会项目)
社科成果获奖
1、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与黄霖先生等)
2、上海市第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
《货币观念的变异与农耕文学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7.2)
3、河北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
《<金>学考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4、上海市第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与黄霖先生等)
5、河北省高校(1994-1997)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
《不失时机地推进建立文学史研究的中国学派》(《中国社会科学》1996.6)
6、河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6)
《三国演义的阅读效应与民族精神》
7、河北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青年佳作奖(1994)
《试论<金瓶梅>艺术结构在中国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8、河北省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年):
《世纪之交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实现转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9、第三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与黄霖先生等)
主要论文目录
■不失时机地推进建立文学史研究的中国学派《中国社会科学》 1996.6
■货币观念的变异与农耕文学的转型——以明代后期市井小说为论述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 2007.2
■“狂怪”和“与世无争”——论李贽的双重文化人格《文学评论》 2005.6
■ 货币化场景-酒宴-在明清小说中的叙事功能《文学评论》2007.4
《新华文摘》2007.18
■ 《金瓶梅》流通货币质态与成书年代补证《文学遗产》2006.5
■ 南宋词史研究的可喜创获《文学遗产》 1995.5
■ 李贽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论《文艺研究》 2004.6
■ 新时期《金瓶梅》研究述评《新华文摘》 1996.11
■ 文学生成与传播的经济动因《学术月刊》2006.5
■中国人学美学思想从理性到非理性的一次异变《学术月刊》2006.11
■A transition of Chinese humanism and aesthetics fromrationalism
to irrationalism-With a focus on the debate between LiZhi and Geng Dingxiang ring the Ming Dynasty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08年第4期
■《童心说》的义理结构与中国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之发轫《河北学刊》2005.2
《新华文摘》 2005.6
■《金瓶梅》的新叙事范式 《河北学刊》 2002.4
■《金瓶梅》作者研究八十年《河北学刊》 2004.1
■《金瓶梅》价值的经济文化解读《河北学刊》 2006.2
■ 佛经与李贽思想之启蒙《河北学刊》 2007.4
■ 李贽思想在周作人接受过程中的演进《河北学刊》2009.2
■ 文学发展动力分析 《江海学刊》 1999.3
■ 文学形式与文学研究的新方法《江海学刊》 2002.2
■ 建立心态文学史学刍议 《江海学刊》 1998.3
■ 经世致用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文化沉思《复旦学报》 1998.3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路径与方法的新思考《复旦学报》 2002.5
■ 文学评论中文本意义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辨析《复旦学报》2005.2
■《焚书》刊刻过程、版本及真伪《复旦学报》2008.5
■《金瓶梅》是一部探讨人生的小说《明清小说研究》 1991.4
■《儒林外史》:一部意在言志的诗化小说《明清小说研究》 1997.1
■《临清州志》与《金瓶梅》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明清小说研究》 2008.4
■《金瓶梅》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云南社会科学》 1998.3
■ 关于实现古代文学研究转型的方法刍议《云南社会科学》 2002.2
■ 百年《西游记》作者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云南社会科学》2004.2
■《红楼梦》作者研究的新进展《人民日报》 1994.5.7
■《红楼梦》作者研究热点透视《人民日报》副刊《大地》 1994.9
■ 元剧大团圆模式定型时间探考《中国学研究》创刊号(韩国)
■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文化悲凉《中语中文学》(韩国) 1997.12
■ 试论《琵琶记》创作的双层心理意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1
■ 试论元代南北剧曲的文化特征及其成因《首届元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版
■ 百年小说戏曲研究略论《苏州铁道学院学报》1999.5
■ 古代小说理论不及曲论发达原因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1
■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3
■《金瓶梅》中的近世文化意蕴《文史知识》 2002.7
■ 建立心态文学史学的理论思考《文艺报》(理论版) 1998.11.17
■ 切忌盲信与忙说《文艺报》(理论与争鸣) 2002.8.6
■《红楼梦》的原始作者《读书》 1995.2
■《红楼梦》作者研究又有新进展《作品与争鸣》 1994.8
■《三国演义》的阅读效应与民族精神《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1
■ 古代小说研究三十年简说《苏州大学学报》1997.2
■ 试论《金瓶梅》的艺术结构在中国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1.2
■ 从“清空”说到“自然清空“说《中国文学研究》第8辑
■ 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经济视角《中国文学研究》第12辑
■ 王忬“伪画致祸”真伪考辨——以《清明上河图》为中心《中国文学研究》第21辑。2013
■ 《金瓶梅》成书新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3
■ 《金瓶梅词话》“这五回”情节与作者探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
■ 文本分析派的创立与俞平伯在红学史上地位的重估《社会科学》2004.6
■ 王世贞与《金瓶梅》的著作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 经济生活与文学活动之关系及其研究路径《社会科学》2008.3
■ 二十世纪《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二十世纪《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 《金瓶梅》中清河县地理位置考辩《金瓶梅研究》第五辑
■ 《金瓶梅》中货币现象与审美价值的逻辑走向《金瓶梅研究》第八辑2005.12
■ 明清小说人欲表现的特征及其嬗变《河北师大学报》1999.2
■ 论小说陌生化之生成——从叙事意图的矛盾逻辑说起《社会科学》2013.3
■ 《金瓶梅》文化反思:因何经济崛起而文化衰微《东南大学学报》2013.1
■ 论中国小说叙事的神秘性 《河北学刊》2013.3
■ 明清小说叙事聚焦研究的四点新发现 《河北学刊》2012.1
■ 嵌入方式的生成及其在意图叙事中的功能 《上海大学学报》2012.3
■ 《金瓶梅》文化价值论 《明清小说研究》2013
■ 《叙事的意图说与意图叙事的类型 《社会科学》2011.1
■ 中西异质文化嫁接中的新文化生成 《学术月刊》2012.11
■ 意图力:小说叙事的内驱动力 《求是学刊》2011.6
■ 物欲幻想: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另一面 《河北学刊》2010.6
讲授课程
1、中国文学研究方法论(硕士课),
2、中国文学史
3、《庄子》选讲
4、李贽研究
5、小说经典与中国文化
6、中国小说史(硕士课)
7、中国小说文献学(硕士课)
11、中国叙事学(博士课)
8、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硕士课)
9、《金瓶梅》与《红楼梦》研究
10、戏曲的文化解读
『捌』 黄霖的科研成果
主要著作《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初版,1990.8二版《古小说论概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6《金瓶梅漫话》 学林出版社 1986.12《金瓶梅考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0《金瓶梅大辞典》(主编) 巴蜀书社 1991.10《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中国历代小说辞典》宋元明卷(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3《中国古代小说网络全书》小说理论卷(主编)中国大网络出版社1993.4《中国文论选·近代卷》(选注合作)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11《中国文学史》(主编明代部分)第四卷第1 至232 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原人论》(合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2《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8《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黄霖说〈金瓶梅〉》 中华书局 2005.9《古代小说鉴赏辞典》(合作)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追求科学与创新》 (合作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 2006《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归有光与嘉定四先生研究》(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金瓶梅讲演录》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8《<文心雕龙>导读、集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金瓶梅鉴赏辞典》(合作)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金瓶梅>与临清》(编集) 齐鲁书社 2008《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合作)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中国历代小说批评史料汇编校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9《金瓶梅研究 》(第九辑)(主编) 齐鲁书社 2009《云间文学研究》(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世博梦幻三部曲》(校注) 东方出版中心 2010《微澜集——黄霖序跋书评选》凤凰出版社 2011《人间词话鉴赏辞典》(合作)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主要文献整理《儒林外史选粹》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1《金瓶梅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7.3《日本研究金瓶梅论文集》(翻译,合作)齐鲁书社1989.10《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校点,合作)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8《金瓶梅词话注释》(合作) 香港梦梅馆出版社1993.3《水浒传》(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10《三国演义》(选评、校点)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4《脂研斋评批红楼梦》,齐鲁书社1994.7
主要论文《诗话杂谈》《书林》1979.1《<金瓶梅>原本无秽语说质疑》《复旦学报》1979.4《简论〈文概〉》《新闻战线》1979.5《一种值得注目的〈水浒〉古本》《复旦学报》1980.4《谈金圣叹〈沉吟楼诗选〉》《复旦学报》增刊《古典文学论丛》《明清小说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学术月刊》1980.11《略谈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书林》1981.2《清末革命小说家琐记》《复旦学报》1981 5《评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书林》1981.6《略谈魏晋志怪小说》《书林》1982.1《〈水浒全传〉李贽评也属伪托》《江汉论坛》1982.1《宋末元初人施耐庵及“施耐庵的本”》《复旦学报》1982.4《〈忠义水浒传〉与〈金瓶梅词话〉》《水浒争鸣》第一辑1982.4《姚莹与桐城派》《江淮论坛》1982.5《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评点初探》《成都大学学报》1983.1《金瓶梅作者屠隆考》《复旦学报》1983.3《评〈水浒〉研究中的市民说》《水浒争鸣》第二辑1983.8《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三国演义研究集》1983《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续》《复旦学报》1984.4《金瓶梅与古代世情小说论》《江汉论坛》1984.6《略谈明代的小说理论》《语文学习》1884.11《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刍议》四川《社会科学研究》1985.1《论〈金瓶梅词话〉的政治性》《学术月刊》1985.1《金圣叹“庠姓张”辨》《江海学刊》1985.1《论姚门四杰》《江淮论坛》1985.2《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答疑》《杭州大学学报》1985.2《试论晚清革命派的小说观》1986.6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张竹坡及其〈金瓶梅〉评本》1985.7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一辑《曾朴》1985.5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家评传》第六卷《金瓶梅成书问题三考》《复旦学报》1985.4《〈三国〉与古代历史小说论》1985.11中州古籍出版社《三国演义论文集》《卓然一家光彩照人--读朱东润先生〈中国文学论集〉的感想》 ,《文汇报》1985.12.10.《怎样阅读金瓶梅》《文艺学习》1986.2《吴趼人小说论》《明清小说研究》第三辑1986.4《李毛两本诸葛亮形象比较论》《三国演义学刊》第二辑1986.8《我国暴露文学的杰构〈金瓶梅〉》人民文学出版社《金瓶梅论集》1986.11《〈开卷一笑〉与〈金瓶梅〉作者》《复旦学报》1987.4《金圣叹》(合作)中州书社《中国古代文论家评传》《〈金瓶梅〉流变零拾》《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二辑1987.11《关于上海图书馆藏两种〈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动态》第二号1988.10《金瓶梅续书三种前言》齐鲁书社《金瓶梅续书三种》卷首1988.8《〈儒林外史〉对〈金瓶梅〉的继承和发展》《儒林外史学刊》第一辑1988.10《略论林昌彝的文学思想》《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四辑1988.《天下才子必读书序》《河北师院学报》1989.4《太平天国的文化政策及洪仁玕的文学思想》《复旦学报》1989.5《王国维曲论与梁廷楠曲话》《学术月刊》1990.5《梁启超》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散文家》1990. 7《关于〈金瓶梅〉崇祯本的若干问题》《金瓶梅研究》第一辑1990.9《略论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学报》1990.9《三国演义前言》齐鲁书社《三国演义》卷首1991.1《近代文论史上的桐城派》《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一辑1991.10《近代宋诗派的“不俗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1991.10《再论笑笑生是屠隆》《复旦学报》1992.2《Motes on A Tangle of Emotions (I-PIEN CHING)》《THE CEST LIBRARY JOURNAL》1992.2《今古奇观前言》岳麓书社版卷首1992.11《西游记前言》上海美术出版社版1993.3《再谈“刘金吾”与屠隆及冯梦龙》《文学遗产》1993.2《试论〈一片情〉》《社会科学战线》1993.2《水浒传前言》 浙江古籍出版社版1993.10《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 1994.3《关于明清的艳情小说》 《文汇读书周报》1994.1.1.《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 1994年第3期。《说〈二十世纪大舞台〉》 台湾《复兴剧艺学刊》第十一期,1995.1.1《〈杜骗新书〉与晚明世风》《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论中国文学批评的近代化》,《首届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7《清末戏剧改良运动》 台湾《复兴剧艺学刊》第十二期 1995.4.1《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动心论”》 《中西学术》第一辑《意象系统论》 《学术月刊》1995年第七期《关于〈三国〉钟惺与李渔评本两题》,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第一号1995.6.30出版《文学创作心境论--虚静与怨愤》(上),《长沙水电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一期《文学创作心境论--虚静与怨愤》(下),《长沙水电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一期《元代戏曲小说史上的双璧》《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二期《中国古代的文学迹化论》《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关于明清〈三国〉的评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新刊”本《三国演义》的《前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4《古代小说研究的大势与近观》春风文艺出版社《稗海新航》 1996.7《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和主要精神》《复旦学报》1998年第2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民族性与现代转换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三人谈 陈伯海 黄霖 曹旭《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略谈丁耀亢的戏曲观》 中州古籍书社 《丁耀亢研究》1998.10《〈文心雕龙〉批本评语汇辑》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第十五卷第132-169页《关于古小说〈香螺卮〉》,1999年第3期《明清小说研究》第174-180页(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日本早期的中国文学史著作》 1999年第5期《古典文学知识》《〈文心雕龙〉批本评语汇辑》(下)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第十六卷《盐谷温对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1999年第6期《复旦学报》《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几个问题》,1999.12.10《韩国中国小说学会创立1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发表会论文集》《〈金瓶梅词话〉与杭州》 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第5号 1999.12.20日《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学卷) 2000.8《二十世纪起步的是与非——以梁启起的“文界革命”为中心》,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卷第三期 2000.9《还〈沧浪诗话〉以本来面目》——《沧浪诗话》据“玉屑本”校订献疑》,周兴陆 朴英顺 黄霖 《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追求崇高》 香港《黄世仲与辛亥革命》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1.8《再论〈金瓶梅〉崇祯本各本之间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从消解走向重构——世纪之初古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论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 《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20世纪起步的是与非》 《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2002》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清末民初的通俗文学与风陵文库》,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中国文学研究》第二十七期 2001.12《〈焚书〉原本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转载《再论〈金瓶梅〉崇祯本各本之间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第3期转载《关于明中叶文学“走向近代化变革”的问题》《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转载《笑笑生笔下的女性》 张宏生编《明清文学性别研究》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0《百余年来日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纪略》,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中国文学研究》第六辑,2002.2《中国小说现代化的一大关戾——纪念〈新小说〉创刊100周年》《求是学刊》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1期《中国小说评点研究》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学研究集刊》第22期,2003年3月《近百年来的金圣叹研究》,《明清小说研究》总第68期,2003年第2期;《“演义”辨略》,《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3期摘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时调中的清末民初世界》,《文史新澜》,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1月。《〈闺艳秦声〉与“易性文学”》,《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最早的中国戏曲评点本》,《复旦学报》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7期。《20世纪的“中国小说史”编纂》,《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谈谈“三言”“两拍”》,《上海作家》2004年第2期。《二十八宿研斋、蛾术轩与〈文心雕龙〉》,《藏书家》第9辑,2004年8月《红楼梦案——弃园红学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晚明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动及其悲剧命运——以〈金瓶梅〉为中心》,王瑷玲主编《明清文学与思想中之主体意识与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出版,2004年12月《杂谈红学史的编纂》,《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4期《徐奋鹏及其〈诗经〉与〈西厢记〉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八辑,2005年1月《谈谈1900年前后的三部〈中国文学史〉著作》,《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合作),《文史哲》2005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2期《近百年来“中国小说史”的编纂》,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五卷第一期,2005年3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百年反思》,《复旦学报》2005年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6摘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金瓶梅〉是姓“金”》,《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12月23日《一部有特色的近代文学研究史》,《文艺报》2006年1月3日3版。《〈金瓶梅〉词话本与崇祯本刊印的几个问题》,《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我看〈金瓶梅〉》,《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中国与日本:〈金瓶梅〉研究三人谈》,《文艺研究》2006.6《“人”在〈金瓶梅〉中》,《上海大学学报》2006.7 第13卷第4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2期《〈万宝全书〉是座宝库》,《文汇读书周报》2006.8.18《中国古代小说与当今世界文学》,《文汇报》2006.8.27,《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1期《作为文学新起点的经济视角》,《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由“史”而“论” 由“论”而“史”——黄霖先生文学批评史研究访谈录》,《中文自学指导》2006/9/18《辨性质 明角度 趋大流——略谈古代小说的分类》,《明清小说研究》2006/9/30《论震川文章的清人评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25《汤显祖《四书》评语一百五十则》,《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7/4/30《“笑学”可笑吗——关于<金瓶梅>作者研究问题的看法》,《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15《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体系建构——评梅新林新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文学评论》,2007/9/15《“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27《中国古代写人论中的“态”范畴及其现代意义》,《学术月刊》2007/11/20《李时珍与<金瓶梅>》 ,《文史知识》,2008/6/1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要追求“化境”——兼评李桂奎<中国小说写人学>》,《明清小说研究》2008/7/15《<唐僧取经图册>探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5《<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写作心理学论著》,《河北学刊》2009/1/20《清末民初小说话中的几个理论热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5《<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序》,《昆明学院学报》2009/3/31《大众国学、世代累作及其他——读<在书场与案头之间>有感》,《学术研究》2009/5/20《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9/7/15《清末民初时调研究现状概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7/25《另辟蹊径论钟惺——<钟惺评点研究>序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9/15《百年前的强国梦与世博会——读陆士谔的<新中国>》,《文史知识》 2010/1/1《“中国也有今日么!”——世博会前重读<新石头记>》, 《天津社会科学》 2010/1/23《评饶龙隼<上古文学制度述考>》,《文学评论》 2010/3/15《明道之要,学术之宗——<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窥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0《民国初年“旧派”小说家的声音》,《文学评论》2010/9/15《关于编写中国文学学史的几个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覃思精研,继往开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20《关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三点感想》,《河北学刊》2011/3/1《<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汇评述略》,《戏曲研究》 2011/4/30《<西厢>名句为题之八股文的文论价值》,《文艺研究》 2011/7/10《中国文学名著汇评本的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中国文学研究》2012/7/31《“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追念魏子云先生》,《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2/12/31《<诗经>评点与<诗经>传播——以晚明时期为中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24
获奖情况《金瓶梅漫话》学林出版社1986.12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金瓶梅考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0获第五届北方十五省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 上册1982,下册1985.5,541990.8 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金瓶梅大辞典》(主编)巴蜀书社1991.10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三等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 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作为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之一,获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等。《中国文学史》(明代部分主编)第四卷第1 — 232 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获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三卷主编,撰写其中第一卷《原人论》复旦出版社2000年5月,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演义”辨略》,获200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文心雕龙汇评》,获2006年华东地区古籍图书二等奖
『玖』 李鹏飞的刊物论文
学术论文
1、1996 绝望诗人的自我拯救——李贺诗歌与创作心态,《古典文学知识》第2期;
2、1997 论家族传统对谢脁人生与诗歌创作之影响,《中国文学研究》第1期;
3、1999 汉译佛典与六朝小说,《中国文学研究》第4期;
4、2000a 从《十二真君传》看初唐仙传叙事模式之新变——兼论其与《晋书》、《搜神记》之关联,《齐鲁学刊》第6期;
5、2000b 试论庾信的创作艺术,《学术论丛》第1期;
6、2000c 论唐传奇中谐隐型精怪小说的渊源与流变,《唐研究》第六卷;
7、2001a 《游仙窟》的创作背景及文体成因新探,《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8、2001b 从《梁四公记》看唐前期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兼论小说主题、创作背景及创作动机,《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
9、2002 试论唐代人鬼遭遇类型小说的发展与演变,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
10、2004 试论唐代非写实小说中三大类型的发展与演变,《国学研究》第十三卷;
11、2005 试论唐代哲理性叙梦传奇的主题及表现手法,《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一辑;
12、2006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骗局,《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转载;《文摘报》《文史知识》刊登此文摘要);
13、2007a 古代小说研究与原创性小说理论的提出浅议,《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
14、2007b 再谈《西洲曲》,《文史知识》第9期;
15、2008a 关于多多的三首诗及其他,《新诗评论》总第7期, 2008年第1期;
16、2008b说《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文史知识》第3期;
17、2008c 古代小说文言语体研究刍议,《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转载);
18、2008d 以孤篇压倒全唐——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文史知识》第7期;
19、2008e 中国古代小说“变形”母题的源流及其文学意义,《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三辑
20、2009a 唐诗结尾艺术,《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
21、2009b “宛转相生,逢原皆给”——析庾信的《燕歌行》《文史知识》第8期
22、2009c 古代小说人物研究方法刍议,《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
23、2009d 析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文史知识》第2期,
24、2010a “名词语”句法的形成及其诗学意义,《云南大学学报》第1期
25、2010b 古代诗歌的写景佳句,《名作欣赏》上旬刊第2期
26、2010c 杜甫《秋兴八首》详析(上),《名作欣赏》上旬刊第3期
27、2010d “蛇缠水缸(或钟)致人死命”类型故事的源流及其意义,《民族文学研究》第2期
28、2010e 试论日本古代“变形”题材类型作品的因袭与创造——兼论其与中国古代“变形”题材小说的关联,《汉语言文学研究》第2期
29、2010f 古代诗词艺术鉴赏与诗学研究:从黄节到林庚,《人文中国学报》第十六期
30、2010g 古代小说的情节与情节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10年第9期转载)
31、2010h 杜甫《秋兴八首》详析(下),《名作欣赏》上旬刊第4期
32、2010i 论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上),《名作欣赏》上旬刊第6期
33、2010j“求之六朝岂易得,去矣千秋不足论”——论庾信诗文的艺术创新,《文史知识》第7期
34、2010 k论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下),《名作欣赏》上旬刊第7期
35、2010l古代咏物词的写作技巧,《古典文学知识》第5期
36、2011a 汉魏六朝隋唐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考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四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
书评及随笔
2004a 超越形式之美——评顾城《走了一万一千里路》,《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12/20
2006a 是非谁定千秋史——戏外的侯方域和李香君,《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历史纵横》3/13
2006b 历史终止的地方,小说开始了,《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历史纵横》4/17
2006c 吃吃喝喝有思想,《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历史纵横》6/12
2006d 长安一日游,《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历史纵横》8/28
2007a 像王维一样生活,《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历史纵横》1/8
2007b 回唐朝租栋房子,《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历史纵横》7/16
2007c 唐代神探 片言折狱,《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历史纵横》10/15
2008a 监考,《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历史纵横》1/21
2009a 一个故事的亚欧之旅,《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2/16
2010a 一种日本妖怪的来龙去脉:天狗振翅,《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5/10
2010b 传统文化的活力与创造力,《文史知识》第9期
会议论文
2009a 魏晋六朝隋唐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与演变论考,2009年8月提交“中国古代小说第四届国际研讨会”,在分会场宣读,并收入大会论文集;
2009b从历史学家的“文”或“文学”观念谈起——读章学诚、钱穆论著札记,2009年12月提交“中国文学史学科百年学术研讨会”,在分组会上宣读,并收入大会论文集;
2010a试论古诗的诗意跳跃性与连续性,2010年7月3日在北大中文系主办的“中国古代诗学与诗歌史”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并收入大会论文集;
2010b 唐人小说以真实人物为主人公现象考论,提交2010年10月15日至19日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唐代文学学会第15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研讨会,收入大会论文集,并在分组会上宣读;
2010c 试论古代小说“线索物”的结构、情节与叙事意义,提交2010年11月19日至21日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的“民族文化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国际研讨会”,收入大会论文集,并在分组会上宣读;
『拾』 请问谢氏南征记的作者是谁
金万重,以前常有人把它当作中国小说,是由其子翻译的,我记得这本书是第一本用韩文书写的小说.故事假托严嵩当朝的明朝,其实是针对李朝肃宗对待仁显王后的行为。
名门之子刘延寿与 妻子结婚十年,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在妻子的规劝下,娶妾齐氏. 谁知,齐氏过门后却挑拨刘谢关系,最后谢也生了孩子但是刘听信谗言最后母子被放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