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小说 » 中国古代小说的主题

中国古代小说的主题

发布时间: 2021-06-17 14:46:40

① 中国古典小说的特征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形式;

一、政治特征

中国文学有着关心政治的传统,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政治的关心成为心理定势。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不亚于政治家的理想,因此,古代文学特别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 “教以化之”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并由此形成一个鲜明地主张“有为而作”、“有补世用”的优良传统。如王充就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苏东坡也提出文学创作要“有为而作”,“言必中当时之过”。[1]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其主体是政治家和准政治家,他们都是致力在政治方面有所作为,当政治之路走不通或者走的坎坷时,才开始搞文学,成为文学家的,而文学在这些文学家手中主要是用来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或者派遣政治郁闷的消遣品。这是由中国古代文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模式决定的,“立言”是最低层次的人生理想,搞文学是读书人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因此可以说,文学一方面是屈原、司马迁、曹植、陶渊明、李白、孟浩然、陆游等政治失意者的事业[2],一方面是政治得意者的消遣,形成了文学史上的上官体、花间集,台阁体、西昆酬唱集和玉楼春、金缕曲、玉树后庭花等。

二、补史特征

每个作家的作品,大多是作家自己的亲身履历事件和某种情感历程的记录。这是由文学的功利性决定的,在中国古代,还没有专业文学作家,人们或者是把文学当作言志、咏物、抒怀的工具和消遣手段,或者是把它作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工具。从屈原的作品里可以找到他的出生、发展、理想、政治遭遇,以及他的被流放和思想上的矛盾斗争直至最后的自杀;从李白的作品里可以再现他少年时代如何心高气傲,喜欢旅游“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中年时代如何可以政治进取、自信恃才、坚持“天生我材必有用”,以及政治失意后的苦闷和惆怅,晚年时如何在超脱和苦闷中度过。[3]杜甫不仅用诗歌记录了他自己的生平大事,而且也记录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战乱和苦难,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中国古代小说也是如此,明代商业繁荣,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便有了反映市民生活情趣和人生价值观念的小说,“三言”、“二拍”等作品对于好货逐利的肯定、对于金钱的崇拜、对于商业道德的推崇都是那一时代的缩影。

三、地域特征

古典文学的语体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对此,历代不少学者都曾论及。中国古代文学“北雄南秀”的风格差异,与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方文学雄浑刚贞艺术风格的形成,得力于本地区多种文化基因的母育和熏陶,而这种艺术风格又在地域文化的互补中呈现出既守恒又转换的趋势。有中国古典文学阅读经验的人,常能指认出所读作品中或浓或淡的地域民俗特征。就诗歌而言,《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读中国古代小说的文言笔记小说,便可窥见北派南派的分野。最出名的北派风格的笔记小说要推《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纪晓岚有流徙新疆的经历,因此他书中故事的发生地就最远到达了伊犁、乌鲁木齐。袁枚的《子不语》、《续子不语》,朱梅叔的《埋忧集》中的人物,多出入无锡、杭州、江阴、吴江、广东、义乌等地方。在上海墨海书馆混过事的王韬的《淞滨琐话》,也基本都写江南的故事,最远的写到了闽、桂、湘。这三位作者的文言小说集,可看做是南派笔记小说的代表。

四、哲理特征

天地人心,精理为文。理趣美是古典文学的一种最高境界。它是情感美、画幅美和气韵美的大融合、大升华。其表现形态可以归纳为思接千载,探求常理;内省外视,揭示奥秘;定格瞬间,显示永恒等。这种理趣美的形成,源于作者对世界外物的整体性感悟,对人生意义的普遍性揭示和哲理性思考。而且还与作者借以承载这种思考而展示的景、事、物、场面所呈现出的审美特质密切相关。《周易》居于六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哲学体系上。《周易》试图对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的历史发展等等范围极其广泛的问题作一总括和说明,由此而呈现的《易》道精神,如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阴阳互动的建构方式与通变致久的发展观点等,均对古代文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特别指出的是,宋代的诗文的哲理性特征尤为明显,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王安石的散文游记《游褒禅山记》记褒禅山后洞之游,因受“怠而欲出者”的影响,‘不得极夫游之乐’,回来以后,自悔之情不能已,同时悟治学之道,庶几类此,因以作文,劝喻人们在学习中必须深入思考,谨慎选取,而不可浅尝辄止,人云亦云。

五、教育特征

中国有文学教化的传统,包括“诗言志”传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传统、诸子散文说理传统、汉大赋和政论文讽谏传统等。为此,中国古代历来就要求文艺要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讲究美刺讽谏,歌颂光明正义,批评黑暗腐朽,要求文艺有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其实便蕴含有教育倾向,即作家在其文本创作、文学批评家在其理论主张中所体现和提出来的人文知识、劝导生活方式、劝戒人生不良、倡导道德伦理等所形成的具有教育指向和意义的思想内容倾向,包括地理教育、历史教育、人格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婚姻爱情教育、政治理想教育等方面。[4]这是身为士人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文关怀,热衷并致力于以文学来实施人文教育的方式来吐露自己的政治情怀与人文情怀的结果。

六、情感特征

中国古代古典文学具有强烈的情感特征。对于诗文的评价,文人也总喜欢首先从“性情”或“性灵”来着眼,把有无强烈的抒情的感动,提高为衡量文学的价值、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首要标识,这在萧绎的《金楼子•立言》中说得非常明确。在具体创作中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和作者的人生观念、生活经验、社会地位密切相联。如梁代文学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是宫体诗,一是边塞诗。如果简单地以传统伦理标准来衡量,很容易把这两种内容看作是截然对立的东西,而给以完全不同的评价。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当代文人竭力追求文学的美感与抒情性的结果。因为这两种题材在他们看来,都具有能够引起兴奋和感动的抒情强度,符合于“情灵摇荡”的文学标准(宫体诗人大都也写边塞诗,甚或将两种内容写入一篇之中,就是一个直接的证明)。古典文学偏重抒情的倾向随着文学的发展不断得到了增强,诗歌从诗经、楚辞(或称“骚体”)开始就是感情热烈的抒情诗,散文至唐代韩、柳竖立起了一道明确的界碑,此前,文多平庸、苍白,较少感染力;至韩、柳而面目为之一变,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来异常鲜明的抒情特征。

七、道德特征

更为可贵的是古典文学通常具有强烈的道德感。中国文化是一种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尤为注重人文领域内的问题。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成为中国文化关注的两大核心,从而使中国文化呈现出道德型文化与政治型文化的特征。中国古代特别强调文学创作要表现进步的思想、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对现实的黑暗、政治的腐朽、道德的堕落、不良的风尚,要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早在先秦时代的孔子就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汉代的司马谴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愤著书”的思想,后来唐代的韩愈则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不平则鸣”主张,要求文学为受封建专制主义迫害的人鸣不平。如明清小说就非常重视人物的德行节操,总是倾尽全力赞扬那些大忠大孝、品行高洁之士,人物形象的善恶良莠,有如泾渭之水,分明易辨。《三国演义》推崇诸葛亮、关羽,就因为他们忠义赤诚,肝胆照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羽的“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都足以让人们领悟到这种道德文化精神的魅力。

八、宗教特征

佛教、道教对作家思想上的影响和创作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佛教鄙视现实、尊重自然、保持自然本性的思想,道教鄙视权贵、愤世嫉俗的思想都对作家起过作用,由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柳宗元、韩愈、白居易、苏东坡这类大家及其作品为证。更有贾岛、寒山、皎然、拾得、贯休、齐已、灵一等著名诗僧以他们的作品给中国古代文学大上了宗教的烙印。由于受道家和佛家对言意认识关系认识影响,古典文学创作讲究要创造象外有象,景外有景,具有文生文外的特点,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作品富有含蓄的韵味。文学作品要做到其美在“言意之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西方很不同的民族传统特点。古典文学追求丰厚的审美意蕴、显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表现出深刻独到的人性思考,追求一种丰厚、新颖和深刻的思想内蕴。这种立意意识,对适应时代要求,繁荣文学创作,促进古典文学的蓬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九、志异特征

因尚怪奇而志异也是古典文学的以给显著特征。诗歌以为晋南北朝时期的玄言诗和游仙诗为代表,小说则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产生之日起,就或者愿意用小说来发明神鬼之不诬,或者致力于用小说来记述人们的奇异言行,如魏晋时张华作《博物志》,干宝写《搜神记》,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唐代是中国小说的自觉时代,干脆出现了《任氏传》、《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一大批传奇,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更使志异之大成,长篇小说则有《封神演义》、《西游记》,甚至像《红楼梦》也将神话故事作为小说情节的起因和外在线索。[5]

十、美感特征

对于文学的美感特征,很早就为人们所注意了。《论语•雍也》讲“文质彬彬”,虽然原本是就“君子”的人格修养而言,但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重要的文论思想,其含义就是在重视“质”——质朴自然的内容表达方式的同时,也看重“文”——华美有文采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真正获得了自身的价值。我国古代诸种文体如诗、词、曲、赋、散文、戏曲、小说都因其各具的节奏、旋律、韵调、藻饰、意境、趣味等而表现出独特的美感特征。萧统《文选序》指出,文学作品就是要成为“入耳之娱”、“悦目之玩”,文学创作就是要“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而他所确立的选文标准就是“综辑辞采”、“错比文华”。萧统文论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艺思想中“骋辞尚丽”的一端,稍有些过,但却十分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古代文学对于美感效应的特别注视与追求。

中国古典文学是一个跨时漫长、覆盖极广,而且有着深厚传统的文学存在。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6]后世文人,一般说来,或主要接受了《诗经》的影响,或主要接受了《楚辞》的影响,由此发展形成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精神的世代相传,“骚”诗传统即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代代相传,也就是西方文学理论讲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风格。前者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由此出现了文学史上的两汉乐府民歌、建安风骨、唐代新乐府运动以及宋代王禹偁、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元代的关汉卿、清代曹雪芹等文学现象和杰出作家。后者的主要特征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并由此出现了文学史上汉代的贾谊、曹植、阮籍、,两晋南北朝时的左思、鲍照,唐代的李白、李贺,宋代的苏东坡、辛弃疾,明代的吴承恩,清代的蒲松龄等优秀作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个类似于“儒道互补”的命题,以致雅俗之辨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思想史的一个重要命题。

② 中国古典小说有什么特色

总之,小说是内容小,形式也小,是为治国理政的政治家们所瞧不起的。
小说的三要素:
1、必须是写人的,以人为中心,比较注意刻画人物形象;
2、必须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一定矛盾;
3、具有非纪实性的特征,就是说作品在反映生活时有选择、有提炼、有虚构,有艺术的概括和集中。
一、中国古代神话是小说的萌芽阶段。
1、神话,产生于民间,是原始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劳动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借助想象解释自然现象,征服自然力,把与自然作斗争的人力加以理想化。
中国古典小说发源于神话,但神话并不就是小说,而只是小说的萌芽。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唐传奇小说,明代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再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无论题材、创作方法、表现手法,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古代神话的影响。
2、先秦诸子中的寓言故事,对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来暗寓一种道理,以达到说服人、教育人的目的。
3、史传文学也对古典小说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史传文学,是指历史著作中带有文学色彩的传记文,也可以包括历史著作中生动形象的叙事文字。
寓言主要是说理;史传文学主要是写史。但是后来的小说作品,都借鉴过神话中的故事,寓言中的比喻,历史作品中的事件作为内容。
二、中国古典小说从雏形走向成熟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代表作品是干宝的《搜神记》。
这时的小说分为“志怪”、“志人”两大类:
“志怪”记神鬼怪异之事;
“志人”记社会的人事,最主要的是记录贵族官僚和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言行轶事。
所谓“志”,就是记录的意思,这说明这个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还没有脱离“史”的性质。
《搜神记》的缺点,是缺乏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优点,是有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要求。
“志人”小说的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类小说的产生,跟当时士大夫中品评人物和清谈的风气有关。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不同,是只记社会人事,不记神鬼,所以能更直接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
诙谐幽默、讲笑话的作品,以《笑林》为代表。这本书是魏初的邯郸淳所著。
志人、志怪小说的共同特点是:短小,语言精炼,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注意描写人物。这些都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这些书创作目的主要是为了赏心而作。因此只能说成是从“丛残小语”到成熟的短篇小说的过渡。
2、唐传奇的出现才使中国古典小说真正走向了成熟。
唐传奇小说是在前代的的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包括轶事小说、志怪小说和传奇小说三类。是文言的短篇。
成熟的标志:
是作者这时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和由此而决定的小说新的审美特征:叙述宛转,文辞华艳。
所谓传奇,就是传写奇事的意思。
从神怪走向现实,这是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因此作品往往关注并且反映现实人生。
唐传奇小说的题材广、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较之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说,有很大的提高。一般篇幅都大大加长,描写细腻生动有文彩。
成就最高的题材:
1、爱情婚姻,如《霍小玉》《莺莺传》《李娃传》;
2、歌颂侠义精神和英雄,如《红线传》《聂隐娘》《虬髯客传》;
3、梦幻作品,《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是借梦幻反映现实,反映作者对现实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
三、说话艺术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开拓阶段
宋元时期,话本小说大放异彩。话本来自民间,产生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艺术。这里的“话”是故事的意思,“说话”就是讲故事。话本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和开拓。通俗的白话小说,萌芽于唐而繁荣于宋。宋元以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就出现了文言和白话两条道路。
1、话本(一般是白话短篇)。在宋代分为四家:
小说—有说有唱;
说经—包括滑稽诙谐的内容;
讲史—一般是长篇历史故事;
合生—大概是两人表演,对答式。
重要的是小说和讲史两部分。
2、话本小说引起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几点变化:
a、小说创作的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满足听众文化娱乐需要。
b、题材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主要是城市的下层人民。
c、适用于口头讲唱文学的需要,通俗性强。
d、故事性强,线索清楚,善于布置悬念。
e、特别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感情和性格。
f、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常穿插引入诗词。
3、重要的话本小说题材有三类。
爱情、公案、英雄好汉。
4、话本小说的意义:
a、为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创作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b、能一定程度的反应人民群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
四、明清小说的繁荣
小说繁荣标志有三个:
1、中国古典小说的各种形式体制都已经完备、成熟,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a、话本(民间流传而成的短篇白话小说)、拟话本(文人模拟而成的);
b、古典长篇的章回小说、文言小说中的志怪体和传记体等,各种形式体制都已成熟并固定下来。
2、作家辈出、名作如林。号称明代的四大奇书,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聊斋志异等等。
3、表现手法上丰富、细腻、深刻、成熟。 23
明清小说发展的倾向和特点:
1、从无名的广大群众与文人作家相结合的集体创作,发展为文人作家的独立创作。如《三国演义》等。到了明代中叶以后,产生了文人独立创作的《金瓶梅》。
2、在内容题材上,通过平凡的现实生活的描绘,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水浒传》等。
3、在艺术表现上,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以更贴近现实。
4、长篇小说的题材,产生了几种最具特色的小说类型(教材21页第4段)。
5、出现了两部带总结性的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
五、近代是中国小说的转型阶段(1840~1919)
这一时期表现出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衰落。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1、数量多,单行本约上千种;
2、小说与现实的社会政治斗争结合紧密。近代小说的主流,反映了中国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后,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基本特征,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黑暗;
3、艺术上提炼不够,显得比较粗糙;
4、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形式和叙事都有了新的特点,但保留了章回小说的形式,是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型。 25
形成以上特点的原因:
1、社会和时代变化是主要的。
2、小说理论的兴起,对小说社会作用的认识有了极大地提高。
3、报纸连载小说成为普遍风气。
4、翻译小说的大量出现。
近代较有影响的是晚清的谴责小说,代表作品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
《三侠五义》等等。
六、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传统
1、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2、古典小说有劝诫的传统,又强调寓教于乐,注意艺术感染力。
3、强调作家要有真情实感,强调首先感动自己然后感动他人。
七、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1、重视写人的思想性格。《水浒传》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2、早期的文言小说作者,在写作时讲求全局在胸,注意谋篇布局,主次详略得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3、讲究语言的精炼,追求一种简约的美。
4、与民间传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因而形成了讲故事的传统,情节曲折生动,首尾完整。
5、受史传文学的影响,文言小说多纪传体,实录。尊重生活而又讲究含蓄,有深刻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 。 6、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叙事中穿插诗词韵语,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都是如此。
7、中国古典小说还受到古典绘画的影响,讲究传神写意,在人物创造中追求神似,有时候甚至略貌而取神。

③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中的恐怖主题的内容可以归纳成那几大类

古代的志怪小说之中的恐怖在今天看来并无多少恐怖之感,如干宝的《搜神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还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等都属于志怪小说的范畴。就主题而言一般有一下几个成分:1.仙神(如神话故事中的仙女神将等)2.精怪(如植物或动物修炼成精代表的有狐狸山魈)3.鬼魂(为人死后所留下的怨气所化)。系统的分可归纳为:仙神临凡,精怪报恩,鬼魂复仇等这几大类主题,当然也有个别不是,但绝大多数就是这样了。

④ 不同时期中国文学的主题

书名:20世纪中国文学主题研究
ISBN:780230127
作者:刘忠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28
页数:326
出版日期:2006-6-1
版次:
开本:32开
包装:平装
简介:20世纪中国文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得不面对着一系列复杂的矛盾,从晚清到“五四”,从抗战到新中国,启蒙、专制、救亡、翻身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核心话题,它们之间互有隐显的结构形式决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与面貌,路径选择的不同既能够使它们同步实现,也能够使它们相互拆解。进入新时期,时代主题和文学格局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启蒙、现代、后现代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新历史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衍生主题,或呈多重并置状态,或呈分离对抗状态,共同织就了一幅色调丰饶驳杂的文学图谱。本书分为主义与文学、文化与文学上、下两编,展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和面貌。
目录:
导论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形构
一 启蒙与专制
二 救亡与翻身
三 英雄与民粹
上编 主义与文学
第一章 启蒙主义的西来与中国化
第一节 “前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启蒙选择
第二节 “五四”时期:启蒙的理性认同与现实展开
第三节 新时期:启蒙与新启蒙的双重并置
第二章 专制主义与民主意绪
第一节 梁启超的“开明专制”与蒋廷黼等人的“独裁论”
第二节 “五四”文学的唯意志论倾向
第三节 “战国策派”错开的救国药方
第四节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第三章 民粹主义与工农兵文学
第一节 民粹主义:一个与启蒙主义相对立的话题
第二节 劳工神圣: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民间去
第三节 与工农兵相结合的祈愿:从信念到精神
第四节 启蒙角色转换与主流话语生产
第四章 英雄主义的范式演进与精神向度
第一节 现代化诉求的急迫和英雄品格的营构
第二节 英雄范式的演进与转换
第三节 告别英雄:小人物的出场与狂欢
下编 文化与文学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危机背景下的文化心态和中西之争
第二节 “五四”前后文化论争的三个关键词
第三节 从西方化到本土化再到第三条道路
第四节 既定性还是创造性:文化转型的另一形态
第六章 新时期诗歌的思想生成与先锋走向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地下诗歌写作
第二节 思想生成:朦胧诗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先锋走向:实验诗与诗歌中的行为主义
第四节 知识分子、纯诗与叙事性
第七章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现代性及其走向
第一节 历史小说:政治激情与人格信仰的投射
第二节 新历史小说:现实迷惘与精神无奈的感喟
第三节 作家的主体认知与审美心态
第四节 文的解放及其现代性历程
第五节 历史叙事中的审美与审丑
第六节 史诗文体的建构与消解
第七节 革命历史小说的文体策略及阐释程式
第八章 寻根文学的精神谱系与文化属性
第一节 寻根文学的命名与知青作家群体
第二节 寻根文学的精神主旨与审美属性
第三节 寻根文学的现代视野与启蒙悖论
第四节 未完成的民族形式话语
第五节 文化保守主义与山野精神
附录一 90年代的诗学命题
附录二 90年代文学的生存状态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⑤ 中国传统小说主题经历过哪三个变迁

有很多种说法史部杂传类——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何谓“小说”?这是难以下定义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小说是一种虚构性的叙事作品,如韦勒克、沃伦认为:“想象性的文学就是小说(fiction),也就是谎言”,[9](P237)巴尔扎克也把小说称为“庄严的谎话”。[10](P68)都指出了小说文体的虚构性;而作为叙事作品,通常认为“情节”是小说不可或缺的要素,如刘安海、孙文宪等学者就认为小说“必须有完整、复杂、曲折、生动、典型的情节”,[11](P148)如果持这样的小说观念,很显然,《世说新语》不适合列入小说类,胡适就批评《世说新语》:“虽有剪裁却无结构,故不能称作短篇小说”。[7](P174)
但这些都是今人的小说观念,而不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小说观念。在中国古代,“小说”一词,最早由《庄子·外物》道出:“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1](P3)这里的“小说”是与“大达”即大道、大言相对的琐屑浅识之言,还未具备文体性质。此后,小说逐渐演变成一种“记琐屑之言”的文体。东汉桓谭在《桓子新论》中说:“若夫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丛残”即聚集琐屑之事,“小语”即小言、小道,小说家采摭“丛残小语”以为“譬论”,而成“可观之辞”,这里的“小说”始有文体性质,其文体特征仍是一脉相承的一个“小”字。
2009-5-5 13:57 回复 段元妃 5楼其后班固作《汉书》,在《艺文志》中着录“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但同时指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认为小说家无甚可观,
2009-5-5 13:58 回复 段元妃 6楼评价不高。班固对小说的认识是这样的: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班固这段话从两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界定,首先从成书过程来看,小说是市井乡野、街头巷尾的谈资、闲话、杂说或异闻被知识分子(“稗官”)记录加工而成的一种文体,小说的材料取自日常生活的谈资之类;其次从小说的价值定位来看,它无异于“君子弗为”的“小道”,是游离于正统政教文艺观的,但因它是采缀“闾里小知者之所及”、“刍荛狂夫之议”而成,保存了来自民间的材料,所以也不应废而不存(所谓“弗灭”也)。
分析庄子、桓谭、班固对“小说”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的小说文体,在它形成、发展的初期,就是指那种集(空格)合琐屑之言而成的、与高品大雅相对的文学样式;它的题材多为日常琐屑杂谈,不讲求虚构;它的篇制短小,不重视故事情节;它采缀民间谈资异闻,不追求文以载道的功能。正如顾青所言:“我国最初的小说不但形制简短,而且内容在当时被认为是浅薄的小道,具言之,于史则为民间流传的不可尽信的传说,如《伊尹》、《黄帝》、《周考》;于礼则为流行于平民口中或生活中的礼法风俗;于子则为偏于耳目所及的譬喻杂谈,与治国安邦的大道自然无涉。”[12](P3)
如前所述,《世说新语》篇幅短小,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谓“琐屑之言”;它也不重视“道”的承载,远实用而近娱乐,可谓“非道术所在”;所写皆为人事,少有虚构与想象,记载魏晋士人的琐事名言,材料来源是谈资、笑柄。按中国早期的小说观念考量,《世说新语》正是典型的小说文本。《隋志》以《世说新语》入小说类而弃《搜神记》不取,意味着《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切合《隋志》编撰者对小说文体的认识,这就表明《隋志》编撰者对小说文体的认识与中国早期的小说观念一脉相承。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唐代至少是到《隋志》成书之时,人们还是秉承传统的小说观念,也就是说,作品的体式篇幅、材料来源、文学趣味、价值取向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那个“小”字,是衡量其是否为小说的主要标准。在中国小说史上,文言笔记小说在六朝就涌现出了《世说新语》等一批志人小说,无疑是中国小说的正宗,但宋元以后随着白话通俗小说的兴起与繁荣,它最终失去了小说的主导地位。与之相应,中国传统的小说观念也就为讲求情节、虚构、叙事等要素的小说观所取代了。

⑥ 中国古代列 举题文化明清四大小说及其主题

西游记:广泛地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封建社会,歌颂了对天宫、地狱统治者及危害人民的妖魔鬼怪的反抗斗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到西晋初年三国归晋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蜀魏吴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而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

水浒传: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生动的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的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揭示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⑦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___小说,作者是____。书中讲述了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__的主题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吴承恩。
讲述详细版——全书讲述了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讲述简略版——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表现了(历经磨难,取得真经)的古老主题.

⑧ 中国古代小说中有与鸟的主题类似的吗

其实你将你的问题直接用网络搜索就能找到答案了。〈精卫填海〉〈牡丹亭〉…

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1、《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2、《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3、《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4、《牡丹亭》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5、《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⑩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各自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第一次看《三国演义》的时候,还是在外公家的书架上,当时也是偶然的机会就看下去了,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其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该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热点内容
阅读小说中使用对比 发布:2024-11-28 19:43:33 浏览:785
女主穿越到科幻小说 发布:2024-11-28 19:13:27 浏览:59
类似回到恐龙时代的小说推荐 发布:2024-11-28 19:08:51 浏览:68
言情美母同系列小说阅读 发布:2024-11-28 18:12:55 浏览:55
科幻小说tx下载 发布:2024-11-28 18:05:21 浏览:425
完本都市yy爽文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4-11-28 18:02:25 浏览:118
类似查理九世的科幻小说 发布:2024-11-28 17:56:26 浏览:462
军人的科幻小说 发布:2024-11-28 17:24:50 浏览:829
推荐老书虫的小说 发布:2024-11-28 17:17:29 浏览:712
河图限制小说推荐 发布:2024-11-28 17:15:32 浏览: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