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与文化的关系
1. 文学与文化有何区别
文学
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一)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二)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三)指辞章修养。 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四)官名。 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五)期刊。 ①左联机关刊物之一。1932年4月25日在上海创刊。半月刊。刊有冯雪峰、瞿秋白关于大众文学的文章。仅出一期,即被国民党政府查禁。②文学刊物。1933年7月在上海创刊。月刊。郑振铎、傅东华、王统照先后任主编。发表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是30年代影响较大的文学刊物。1937年11月出至第九卷第四期停刊,共出五十二期。
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关于文化的分类 H. H. 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高级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自20世纪初以来,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差异之大,足以说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难度。
<原文> 什么是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义:文化的定义很多,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下过定义,曾作过统计:自1871——1951年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条之多,人类学的鼻祖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
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
此意义是否合理:W.H.Kelley对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评:
(1)定义的方式有毛病,这种方式永远不能将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都罗列出来,"其他"虽可概括未罗列出的东西,但如果没有别罗列出来,就容易被人忽略.
例:定义中没有列出"语言",而语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体一词不合适,文化的组成部分之间是有矛盾的,强调整体就只突出了和谐.
(3)人类创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坏的一面,例:核武器.
这种批评是否合适
(1)如果把语言包括进去,该定义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整体一词并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总体.
(3)人类创造的文化是有破坏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愿与实际的偏差,文化的创造本来是为了适应和改善生活,但结果相反,因此,张凡月先生认为,如果加上语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 则从抽象的定义角度对文化作了如下的定义:一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就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人们通过观查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万而学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此定义的前两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对于人类来说,就象是本能对于动物一样,都是行为的指南.
Robin FOX更进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质相通:
(1)二者都为某一种族成没员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为也象本能一样,是潜意识的,不必通过思考而才学到.将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应.
因为:个人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在不知不觉间将社会现存的生活方式及习惯保存入脑,形成文化密码,由于这些离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经过大脑而得出种种行动,这一点上,与动物受到体能的支配一样.
(3)后天学习而得.
二,文化的构成及社会化.
1,文化的构成.
DAvid总结文化的要素主要为3个:
符号,定义和价值观,这些是用于解释现实和确定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标准:包括语言和符号.
(2) 规范准则:对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应该怎样思想,感觉和行动作出的解释,包括习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质文化——实际的和艺术的人造物体,它反映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包括:机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2,文化的演化.(先讨论)
(1) 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使人类能根据它的有利条件来改变环境,以及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条件,在产生文化以前,人类只能通过生物进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文化使人的适应过程加快了许多.
例:当一种猎物灭绝后,猎手猎另一种动物的战术又会产生.
(2) 文化促进了人体生物进化.
例:人脑越来越发达,人手越来越灵活.
(3)文化本身成为人类环境中的一种力量,它无论是范围上,影响上都变得和环境一样重要,而且自己也处于动态进化过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镇——城市——国家——全球化经济这一发展历史中,文化贯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术.
第二节 符号与语言
一,符号.文化的存在依赖了人们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
1,什么是符号 指能有意义地表达某种事物的任何东西.
例:字,数字,一把斧头和镰刀
2,符号的功能
(1)传递和保存复杂的信息.
(2) 借助符号人类可以创造文化和学习文化.
(3)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义,爱国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摘编)
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考古学上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有时文化也指文明。
虽然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形成的第一次分工,产生了农业民族和畜牧民族,但早期文化都是在农业民族中产生的,因为畜牧民族要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不容易产生大规模的聚居,对文字没有迫切的需要;而农业民族容易形成大部落,兴修水利需要大量协同工作的人群,所以最早的大国家和奴隶制都产生于农业民族。有了大国家和奴隶制才能产生大批聚集的有闲阶级,他们发明了文字,促使形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类第二次分工。从而产生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指所有人类的活动,都可以叫作文化)。
目录 [隐藏]
1 文化的概念
2 对文化的一些观点
3 文化的特点
4 文化的分类
5 参看
[编辑] 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此后,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克莱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个文化的定义。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或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同时这一规范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中得到体现),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编辑] 对文化的一些观点
不同的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
从哲学角度解释文化,认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由于哲学的时代和地域性从而决定了文化的不同风格。一般来说,哲学思想的变革引起社会制度的变化,与之伴随的有对旧文化的镇压和新文化的兴起。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们存在于自然中,同时也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时间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会、国家和民族(家族)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文化不仅用于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为,文化特别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的心灵意识和感知方式。一个人在回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时的一种自我的对话、观察的方式。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号系统,如文字。各文字体系有相应的认知心理。
[编辑] 文化的特点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才能了解文化的特点。
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文化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没有文化的社会。在同一社会内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会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龄、职业、阶级等之间也存在着亚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学习得来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满足方式是由文化决定的,每种文化决定这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从这一角度看,非人的灵长目动物也有各种文化行为的能力,但是这些文化行为只是单向的文化表现如吃白蚁的方式警戒的呼喊声等。这和人类社会中庞大复杂的文化象征体系相比较仅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参考:濡化
文化的基础是象征。这些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和文字,但也包含其他表现方式如图像(如图腾旗帜)肢体动作(如握手 吐舌)行为解读(送礼)等我们几乎可以说整个文化体系是透过庞大无比的象征体系深植在人类的思维之中而人们也透过这套象征符号体系理解解读呈现在眼前的中种种事物。因此如何解读各种象征在该文化的实质意义便成为人类学和语言学等社会学科诠释人类心智的重要方式之一
此外,文化作为相互关系的整体而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编辑] 文化的分类
史前文化
古代文化
黄河流域文化
尼罗河流域文化
两河流域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化
中古文化
古希腊、罗马文化
古波斯文化
古印度文化
古代中国文化
中世纪文化
基督教文化
伊斯兰文化
印度文化
儒家文化
近代文化
帝国主义文化
殖民地文化
现代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资本主义文化
第三世界文化
后现代文化
发达国家文化
发展中国家文化
最不发达国家文化
未来文化
2.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传承关系
仅举一例:晋代前后时期志怪故事——唐传奇——宋传奇——明代、清代小说。
3.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
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
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而中国小说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开始具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种不同的小说系统。文言小说起源于先秦的街谈巷语,是一种小知小道的纪录。在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唐长期的发展,无论是题材或人物的描写,文言小说都有明显的进步,形成笔记与传奇两种小说类型。
而白话小说则起源于唐宋时期说话人的话本,故事的取材来自民间,主要表现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识。但不管文言小说或白话小说都源远流长,呈现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小说的特点
1、价值性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4. 古代诗词与小说的关系
抛弃一个省
邂逅一个省
遭遇另一个省
半小时内,我游离在三省交界处
把这个村庄交给四川
那个山头扔给重庆
脚旁的小河随手赠与陕西
我手握重兵
三千汉字可轻取汉中
可越秦岭
在高速路上评点山川
把乱侃的嘴巴封为万户侯
把三省草民唤作良民
这是昨日的山河
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山村
村旁的小河,一座茅屋
给我三个省我也
不放弃任何一个伸懒腰的早晨
这是老四诗集《岁月书》中的一首诗,题为《秦岭道上》,曾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上。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其作品《寻觅中华》中把中国文化人格分为三种:第一种,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第二种,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第三种,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在老四的这首《秦岭道上》,我们感受到了三种文化人格的重叠。“我手握重兵,三千汉字可轻取汉中,可越秦岭”,他仿佛是一个英雄,金戈铁马,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这是昨日的山河,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山村,村旁的小河,一座茅屋”,我们又感觉他是一个文人,不怕惊世骇俗,但求幽虚飘逸;“给我三个省我也,不放弃任何一个伸懒腰的早晨”,其实在内心深处,他向往着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既没有英雄间的争斗权谋,也没有文人的反叛和幽虚,就是在过自己安然自立的生活。
从人类情感而言,诗歌是表达内心的最好的一种文体方式,可以宣泄情绪,也可以抒发内心的优雅之态。老四说,“诗歌之于我,不再是具体的文体工具,而是文化人格的组成部分;不再是名词,而是动词,是我思想流动的方式。”
一个人的诗歌史
老四以诗人的身份在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演讲时,讲述了关于自己的“一个人的诗歌史”。“一个人的诗歌史”是诗人刘春出版的一套书的名字。他说,他把这个书名拿过来,不是像刘春一样向外看,而是向内看,挖掘自己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真正严肃地写作,是从上大学开始的。2005年秋天,他每天都在图书馆里翻阅诗集、诗歌刊物。墨西哥诗人帕斯的《太阳石》找不到,便从网上下载了跑到打印店打印成册。那时,他还当选学校《拓荒者》文学报的主编,和文学社团的一帮同学办《拓荒者》文学报,断断续续办了两年。那时他刚20岁。
从20岁到34岁,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在诗歌中度过。在这期间,他经历了毕业,经历了就业,成了一名记者、编辑,经历了娶妻生子。对于诗歌创作而言,他仍是一个年轻人,但已不再是那个可以呼朋引伴深夜喝酒、没有工作、没有家庭的“赤裸裸”的年轻人。
老四说,用诗歌记录一个时代,这是他一直在做的,但更多的还是直面剖析自己——你看到的诗人老四,披上记者编辑的外衣,就成了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拥抱着他所鄙夷的所谓成功学,向人生的顶点攀爬。而当脱去外衣,在台灯底下,将松散的文字分行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焦躁不安的灵魂。
成为诗人不是我的野心
而是我独处的方式
“天空的圆环量出我的光荣,东方众多的图书馆互相争夺着我的诗篇,帝王们把我寻找,要用黄金填满我的嘴,天使已牢记下我最后的诗句。而我才艺的工具,惟有耻辱与痛苦;但愿我生来就已死去。”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这首名为《诗人表白他的声名》的诗道出了诗人的职责、写诗的意义和荣光,以及痛苦的来源。老四说,痛苦和自由是相通的,这个世界有那么多诗人,在各自的世界里痛苦和快乐。正像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人,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痛苦和快乐。
相对于博尔赫斯,老四更倾向于葡萄牙诗人佩索阿,佩索阿给了他创作的方向。佩索阿说,“成为诗人不是我的野心,而是我独处的方式。”这句话道出了老四的心声:诗人只不过是一个符号。正如他,在众多符号——儿子、丈夫、父亲、媒体记者、编辑中,诗人这个身份藏身其中。在他看来,写诗只不过是一种爱好,和打篮球、踢足球、户外运动一样,是排遣身体和思想的剩余价值的一种方式,不可能成为安身立命的工具。
写诗的目的,若为赚钱,可以当作玩笑来看。老四认为,诗不是饥寒时扔过来的一块馒头、一件大衣,而是馒头之外的酒,是大衣里的羊绒。
古语吟诵的诗
是我的第四种语言
这几年,之于诗歌,老四最大的收获就是重新认识了杜甫。他曾在一首题为《母语和流放地》的诗里写道:“有一天我听到古语吟诵的杜诗,那是我的第四种语言,是我流放的终途。”他认为,中国诗歌,只有到了杜甫,才真正有了现代性,将天地与个人紧密结合,后世诗人都能在他那里找到归属。
可以说,杜甫的生命历程,支撑着他现阶段的文学人生;杜甫的文化意义,成为语言延续千年传递的一个符号。通过阅读杜甫的诗,他挖掘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在他的体内有着与俄罗斯、波兰、葡萄牙以及古代中国的诗歌巨人一脉相承的因子。他们通过文字,传达出庞杂的“砖头”,每一块“砖头”上都镶刻着文化人格的脉络,他要做的,就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将这些基础的“砖头”搭建成属于他个人的大厦。
诗歌构成了一个场域,让他的生活和创作无限延伸,使他成了一位会写诗的小说家。大学毕业的第一年,他敲出了一本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后大学时代》,已经出版。至今还在写诗的同时创作中短篇小说。他希望自己小说家的身份能始终坚持下去。“当我找到静止状态的小说,或许也是一个小小的发现。”
老四说,回头看看十几年前自我组建的个人经验,在外观上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其内核却发生了质的改变。自我觉醒的文化因子,统领着之前的经验写作,这注定是一个值得欣喜的过程。“感谢诗歌,给了我冲破自我的一艘航船,在生活以及生命的大海中前行或者想象前行的姿势。
5. 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关系
由于中国的文化传承一直没有中断,所以现代文化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继承,只是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不断的吸收,同时也不断的淘汰落后的文化体系而已
6. 中国元明清小说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化纵横谈
中国古人对"文化"这一概念的限定,早在《周易》中就有所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这种规定性从汉时的"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和唐时的"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起,一直影响到明清。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1871年,英国的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一定义一直沿用至今。
根据泰勒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复合体,包含了中国不同时期的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的文化要素。虽然其主体结构是受儒家思想制约的,但其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又不断的吸收和融合了其他要素,以适应各时代的需要。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明史上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以作为目前正处于思想割裂期的我们来说,有必要对它做更深入地了解,比如它的特点以及它与其它文化的区别等等,有义务作一些概念性的总结,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和继前启后的作用。
首先是其具有的悠远性和独创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的连续发展的唯一的独立文明。它不象埃及文化曾因入侵者的变化一度希腊化,后罗马化,再又伊斯兰化;也不象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断;更不同于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从未产生过断档和空白,发生过间隔或跳跃。仅以文学而言,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诗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发展下来。更别说中国独创的方块字(从甲骨文演进为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及行书、草书),这一世界上产生既早、从未中断,至今惟一仅存且仍被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影响了多少周边国家的发展,带去了中华文明。至今韩国、日本和越南还有一定数量的汉字在使用。
其次是稳定性和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统一,延续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这一特征是在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难于找到的。
再次是兼容性和再生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这不但指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也指汉民族文化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指对外来文化也能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扬有弃的吸收、整合。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毅然学习外夷,变风易俗。至战国末年,"胡服"已成为中国服装的一部分,骑射也被中原各国普遍采用。西汉张骞通西域不仅带去了丝绸、铁器等中原文化,也使葡萄、琉璃制品等西域文化传入。唐时国力强盛,华夷文化大交融变得更为普遍和自然。而佛教的中国化更体现了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本色。虽然这种兼容性和再生性在明末清初时有所减弱,但这并不影响中国文化总体上以宽阔的胸襟接纳异族文化的特点。只要对自己有益,就乐意移植、引进、吸收和整合。
其四是保守性。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代统治者沿袭以德制天下的儒教传统。因此,任何外来宗教对儒家思想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佛教初入,中国僧人翻译佛经时就故意将佛经中违背忠孝思想的内容剔除,其后,佛教的许多派别甚至将儒家忠孝思想纳入其中。尽管如此,儒、道与佛之间也有斗争,甚至有个别皇帝还曾下令灭佛,如所谓"三武法难"即是如此。更别提与中国儒家等级制相背的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尤被历代所排斥。
最后即为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比如历史上形成的楚文化、晋文化、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以及蒙文化、苗文化、藏文化和一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文化等,都异彩纷呈,各有特色。
而任何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依托的自然环境。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往往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国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禹贡》云:"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而它的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这些复杂地貌和不同气候给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巨大影响,人们不能不依据这些条件决定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也形成了它不同于欧洲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美洲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许多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基本,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等,追求群体互助,同西方世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很不相同。中国文化突出人本主义精神,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长期以来,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并不是遵循某个神的意志,而是要合乎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所谓"天"的概念,历代帝王也有祭天的仪式,但就其实质来看,这里的"天"不过是自然而已。人们通常所说的"天道",实际上也指的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中国文化同时注重和谐与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中国哲学所说的"和而不同",就是讲各种不同质的事物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如果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偏不倚,各安其位,就能够达到"和"的最佳状态,也就是人生和社会的最佳境界。中国文化还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农业自然经济的社会,人们爱土、敬土、安土,把土地当作自己的生命与依靠,因此,人们起居有定,耕作有时,总是祈求天下太平,丰衣足食,在战乱的时候便梦想有一个"桃花源"。由安土乐天的心理而产生了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谊,凡是那些离乡背井的人,一个个都要思乡,怀旧,寻根,问祖,这同西方文化确实大不相同。
而相对于日本的岛国文化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陆文化更具有严整性和有序性。日本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中国传统文化从思想方法、行为方式、价值判断、心理素质等诸方面,全面影响、熏陶着日本民族的国民性。这种以伦理为核心、富有人文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谦恭礼让的处世态度,重义轻利的价值判断,求同的思维方式与知足的文化心理,使日本历史"蛙跳式"的直接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成为19世纪中叶以前日本文化的中心内容和日本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维系因素,熏陶哺育着日本国民。但是,作为原发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儒家思想,是奠基于农业宗法社会之上的,是为上层建筑服务的。这种文化结构阻碍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育和成长,阻碍着近代化的产生。战后日本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方式,吸收、演绎、融合欧美文化的精华与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粹,形成了一种多元性的、混杂性的日本精神,它多受欧美文化的影响,具有征服欲。春秋、战国时儒士所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御"在唐时已经湮灭,中国儒生已成为"手无缚鸡之力""手不能提,肩不能担"的白面书生,而日本却把中国儒学加以改造,使之与日本神道相结合,继承了中国儒士这一尚武精神,亦成为日本武士道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日本对"耻辱"的敏感与重视,它调节着日本社会的平衡与和谐,而"礼"的文化则对维持中国社会长期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孔子提倡礼治,要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各级统治者都要各安己分,恪守礼制。"礼"本身明确的表达出封建礼制的详细内容,它包括"君臣父子"等社会各种等级与社会角色所应该具有的行为准则,意味着不可逾越的经济与政治上的等级制度。"礼"明白无误的向社会中的人宣布应遵从什么,应回避什么,礼表达的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国家律令、宗法族规。而日本的"耻"并不明确包括封建等级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中国,"仁"被认定为凌驾一切之上的德,而在日本,"仁"被彻底的排斥于日本人的伦理体系之外;同样是在中国,"孝"是五伦之首,"忠"是有条件的,而在日本,"忠"为五伦之首,对主君的"忠"是无条件的,在近代日本又努力使"忠"无条件的归属于天皇一人。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主张君臣关系应以道义为基础,认为臣下一味顺从是"妾妇之道",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封神演义》中也有"父不慈,子不孝;君不仁,臣投外国"的言语。这些主张虽未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但为君主权力设置了道德的制约圈,也给民众提供了一种反抗精神。中国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也与日本殊途异道,呈一种轴心式的运动,并以"吞噬方式"来吸取营养,丰富自身。日本民族由于岛国生存环境的局限,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采取的是以实际主义和现实功利主义作标准,既有吸收性又有排斥性来进行选择的。
印度是一王邦,它和中国所使用的文字不同、种族不同,它拥有自己的文字——梵文,又自称为雅利安人的后代,因此也就形成了与中国所不同的文化形式。儒家文化的宗旨和基本功能,是为了求得稳定和谐,求得"大一统"的协调。它不象印度文化那样注重人与神的关系,而是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调节人与人的现实关系。而印度文化又是一种姓制度形成的文化,等级制度更强于中国,外来排斥性较少,不强调暴力,而中国则是由宗法血缘关系形成的一大家长制的政治政体,以维持理想的纲常关系和以维护传统社会秩序为终极目的的贵族化的政治观。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原发性的文化体系,能够流传至今从未中断过,产生过断档和空白,甚至在外族入侵时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还给周边族群以深刻的影响,不仅在于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特殊主义的政治观和社会观,还在于它存在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意识形态,以体现人类追求富足和人道为终极目标的普世主义价值。
从古到今,任何国家的人民无不梦想建立一个没有贫穷、没有堕落、没有暴虐、没有杀戮、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为此还描绘了一幅幅社会和人生的理想蓝图。这种天下太平、社会稳定的理想蕴含了人类憧憬、向往与追求和平、安定、富足、有序、和谐、尽善尽美的幸福生活的情感。这种乌托邦的精神在中国同样有所体现。《礼记·礼运》中即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的有关"大同社会"的描述。在那里,人人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人人都能互助互爱,是一个秩序井然、人人为公的太平盛世。这与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描绘的颇有相似之处,是泛道德主义的理想政治模式。道家也设想了"小国寡民"的"自然世界";而在春秋战国时与儒家齐名的墨家也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治国之道。这些都是古代先哲们面对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怀抱济世救民的忧患意识而提出的变革社会、变革现实的美好设想和方案。而在此基础上所提倡的大同、仁爱、忠恕、中和则同基督教文明所梦想的一个包括人身解放、社会公正、平等博爱、宽宥和平的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古代中国,人们将仁爱作为人性价值的根本,是凌驾一切之上的德,它包括了对内的克己和对外的爱人,反映了一种互敬互爱互助的美好愿望。仁义作为道德人性的外在实践和内在要求,期望"泛爱众",人人和平相处,慈悲为怀,体现了人类追求幸福、安宁与和谐的普世主义精神。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之道来源于仁义精神,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反映了人类宽以待人、相互谅解、相互忍让、相互敬重、相互期许的仁爱精神和自立意识,这与基督教中的宽容精神是相近的。而"忍"也成为日本武士所恪守的基本道德素养。中国文化还讲求中和,即是"中庸之道"与"和为贵"思想的结合,它要求人们做任何事都要讲究尺度,要不偏不倚,既不太过,又无不及,要适可而止、以和为贵,从而创造出一种使人与人、人与物相互统一的和谐气氛。淳朴人性是天下之大本,和谐原则是天下之达道,离开中和之道,便会人性浇漓,天下大乱。只有使人的行为符合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互爱互信,互尊互谅,人得其所,事得其宜,则天下太平,表达了一种社会统一,群体和谐的共同愿望。
以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说了很多,但对于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来说仍然只是冰山之一隅。然而作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们来说,如何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果运用到当今社会的建设当中,实是当时之要务。而如何知己知彼,了解和吸收别国优秀文化为本国服务,也确是任重而道远的。
7.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谢谢大家了,最好详细点
文学
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一)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二)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三)指辞章修养。 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四)官名。 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五)期刊。 ①左联机关刊物之一。1932年4月25日在上海创刊。半月刊。刊有冯雪峰、瞿秋白关于大众文学的文章。仅出一期,即被国民党政府查禁。②文学刊物。1933年7月在上海创刊。月刊。郑振铎、傅东华、王统照先后任主编。发表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是30年代影响较大的文学刊物。1937年11月出至第九卷第四期停刊,共出五十二期。
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关于文化的分类 H. H. 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高级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满意请采纳
8. 文学作品和国家文化的关系
三、鱼眼看世界
思想对白
犯“思想”罪
因为思想而犯罪甚至献身。古代如古希腊苏格拉底,近代如“文革”的受迫害者老舍等前辈。
犯罪是一个人在做出某种行为后……这种行为可能不是人人都可做得。而思想人人都有。
如果因别人思想与你思想不符而要加罪的话,那就 是这个社会有病了!
“英雄”不问出处
中国有句话:英雄不问出处。那么为什么在写名人传记或在研究一个人时要把人家的籍贯字号……统统进行研究要从出生开始写,甚至就其到底在北京还是在南京出生进行论证考究,还要追溯到祖辈多少代是名门望族还是皇亲国戚!
看到狗的不同反应
大人看到狗会漠然,装作视而不见,因为大人知道你若一直盯着狗,狗也会恶狠狠的看你,甚至朝你大吼。而小孩们天真无邪,看到狗会非常友好的跟它汪汪叫,而且狗也会回他一声“汪汪”。
文武卓绝
当一个人离思想、内心近了后,他发现他已经与竞技场隔绝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世上搞文学、哲学的与搞体育的格格不入。走近宁静,远离喧嚣。当然我说的是大多数人,比如文武卓绝的画师兼哲学家兼武术家李小龙。
鹦鹉的故事
还记得泰戈尔的《鹦鹉的故事》吗?
为了让鹦鹉得到教育,鹦鹉的教育者们让鹦鹉吃带字的纸条,在教育的幌子下,将鹦鹉折磨至死。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讨皇帝的开心。
一切有个性的事物被砍去了棱角,成了专制制度下平庸、顺从的奴才。
那个皇帝就是“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
时事
时事——时代发生的事。
我们学习的历史,就是古代时事的编排,很遥远的时事称古代史,比较近的时事称近代史,而明天甚至明年的时事我们可称其为预言。
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可以使一个柔弱多病的人在媒体上狂刀舞剑,被称为“英雄”,而强健的真正以舞刀弄抢为生的人则要在下面观看甚至奉为偶像。
评论家
那些哲学家,艺术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们总是把他们弄得很神秘。我如果这样就肯定有人反对。因为哲学、艺术家评论都靠哲学家,艺术家混饭吃。
没有了χχ家,也便没有了χχ评论家。
民族劣根性
“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1%的人口。”中国人一度以这句话为荣,还拿着它到处炫耀,却不理睬,那些把自己说成“侵犯人权“的人。
这使我想到了民族劣根性。
钱=权
在中国,谁有钱,谁就有权。
大人有钱,所以小孩听大人的。
在校中小学生口袋里没几个钱,所以听老师的。
在校大学生出去揽活多少挣了点钱,所以经常逃课。
天下文章一大抄
天下的文章,都是抄出来的。你且别急,听我慢慢解释。
看看文学家们,哪个不是拥有藏书多少册,以致床上一半放书,甚至厕所、饭桌上也放书。
季羡林在北大有两套房子,他不把这房子别用,而纯做藏书室。
钱钟书在引用文学家的话语时,他不可能记得非常清晰,他也不可能有事没事的背书。唯一的办法是,想起某句适用的话好像在某本书上,于是翻开:“啊,在这里。”于是抄上。
他们写文章就好比我们在课下写作文时不时得拿起一本作文书翻翻,编上几句。因此,这相当于开卷作文。
这只是“抄”的一种。
另外一种“抄”是这样的。
中国话里有“默写”这个词,看了某句很好的话,但没带纸笔没法抄,于是就把它背过,当然这个背也可以不是刻意的,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待有了纸笔后再写下来,于是或添字或掉字这个句子就成了自己的,这就是你看到世界上有许多类似的话语的原因,这就是间接的“抄”。
总之,闭卷的闭多长时间都成不了文学家,如我们学生。开卷的倒成了文学家。
因此,抄袭又怎么样,只要不是明目张胆地“抄”。别人问你时你就说:“××文学家还抄袭了我们的新词‘新人类’呢!”
小孩胜过大人
如果大人看到有人无缘无故地漂游起来,则会吓得半死,别说去研究它,就连再看一眼也不敢,拔腿就跑。
因此,有些工作,小孩可以胜过大人,他们可以看到人们飘起来不会惊诧反而去看个究竟。
只因为:孩子太纯了!
摩天大楼与农民工的关系
城市职工不愿干脏活累活,乡下的农民为了挣钱到城市来打工,于是他们被称为“民工”。结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独秀。
最近,有一个丑闻,国家拖欠了农民4000万,我不知道是真是假。
不知领导们办了一天的公从“摩天大楼中走出来,回望高拔的摩天大楼时,是否想到了民工以及民工们工作时的场景。
江郎才尽
有人出了张专辑或写了本书(称之为处女作),然而到后来大众认为他再也无法创造出甚于处女作的好作品了,人们称之为“江郎才尽”。
就我个人感受,“江郎才尽”有两点原因:1、因本人有感而发的一些初始纯洁的想法,大都在“第一次吃螃蟹”中展现,而本人对自己的后来的虽然有好的作品但却超越不了从前,于是扼杀在纯乎想念中;2、因大家的吹捧,“第一个吃螃蟹”的往往会像涨潮一样被吹捧一番,然后再退潮。
江郎才尽不是“郎”之错,而是大家的错,大家给了“郎”太多压力,即使,“郎”像以前一样出好作品,大家也不会像从前一样众星捧月了。
从环保看国别
国庆日那天,成千上万的人涌上街头观看游行队伍,大人孩子几乎人手一瓶可乐或一个冰激淋。当游行都散去,地面上却见不到空可乐罐或包装纸。它们的归宿是路边的垃圾箱。
请问:这是哪个国家?
答曰:反正不是中国!
小大之辩
在井里的蛙是不可与它说“大”的,因为它们生活并适应了在狭窄的空间里观看天空。
在俗世中是不可与他们说“纯洁”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并适应在尔虞我诈中。
对孤陋寡闻的人不能与他谈论大道,因为他们拘泥于世俗,被所接受的教育束缚。
不塞不流
大禹非常聪明,懂得“不塞不流”故他治水用导引 之法疏浚而非堵塞。
而古今的暴动起义,上面都用镇压的方法,这不是说他不会用疏浚之法,而是,此时已到了平常的疏浚方法不管用的地步,“亡羊补牢”矣!
感化应是顺其自然,就似不塞不流,愈塞愈流。而今人不如古人,大抵采用后者,致“虽口辩而户说之,不能化一人。”
色之王
美术权威们规定了,“黑、白、金、银”这四色不是颜色,凡高说:黑色是颜色。
为什么白天为白,因为阳光是七彩的光叠加而成,它便成了明亮的白,而所有的颜色叠加便成了黑
所以,我称白色、黑色乃色之王。
“众所周知”不确切
世人用“三百六十行”评说行业之多,正是因此,人们对自己行业的精英很崇拜,而对别行业的精英不关心。
一个写书法的,怎么也不会熟掌IT业精英。
一个卖鸡蛋的怎么也不会知道哈佛大学的历任校长是谁。
一个国家主席,如何也不会知道这一带的“古惑仔”老大是谁。
周杰伦“众所周知”这话不确切,尽管青少年奉之为偶像,而掉了牙的老年人和还没有长牙的婴儿却不一定知道有此一人。
答案是权威
答案摆在那里,就不要自作聪明与老师作无畏的争执(比如,你问: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否则,你不但不会得逞,他会先看了答案,然后努力把你往那里转,最终把你转晕了。
在老师与学生面前,答案是权威。
中国老了
美国是个新生国家,各国的精英移民到这个国家成为一个新的民族。
1796年华盛顿告别政治舞台,并谢绝再列为下一任总统候选人。这一年,中国的乾隆皇帝传位嘉庆,在整整做了60年皇帝之后。
郑和与哥伦布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首次下西洋比哥伦布早87年,船破天荒达二百零八艘,随员两万七八千人,出于政治目的,炫耀国威,所谓“贡赐”去消耗了国家大量财力。
哥伦布首航率船三艘,船员87人,出于对黄金的追求,去掠夺财富。
郑和下西洋堪称壮举,却并未促进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哥伦布航行规模小得多,却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深远影响。
我的结论是:中国人喜欢自作多情,在希望中遭到自己的打击从而失望。
物质天下与精神天下
“许由小看天下而不肯代替尧的位置,是因为他的志向寄予了整个天下。他连尧的小天下都没有,谈何物质的大天下!”故曰儒家说得是物质,道家说的是精神。
哥伦布的对与错
如果没有哥伦布也就没有后来的欧洲移民,也就没有“美利坚合众国”。但要事先打一针,哥伦布本人是个典型的殖民强盗,他知识为了掠夺黄金……
有人说:“哥伦布使印第安人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
文明?什么是文明?掠夺即是文明?
那我宁愿去山林深处以草根为食!
假如马克思还存活
假如马克思还存活,他会移居美国,在那里过消遥自在的生活。
为什么?大家不要忘了,当时他处在资本主义最困难时期,人民深处最水深火热时期,马克思只不过想要求一个福利好,人民生活幸福的社会。
而现在,假如他还活着,他一定会痛骂中国人盗用他的“社会主义”名义,骂中国虚伪,现在我们可以看看,哪个国家福利最好,民主程度最高,哪儿的人民生活最幸福。是被称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吗?
所谓“科学家”
几乎每个发明家的初衷都不是造福人类,他们不是为兴趣就是为私利。为了满足自己的平衡,于是,他们专心致至,成就愈大,成就愈大,就越被吹捧。
这是个怪圈。
不要干涉
别人说我没有集体荣誉感,这很好,说明它思考了,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想,它这么想自然有它的道理。
生在这世上,人人平等,谁的思想都是对的,只要它不违心。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既然谋不了别人的政,请你不要站在旁边说空话,瞎指挥。
我是我,你是你。
有人说我是完美主义者,说我应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我不认为这世上有什么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是人们尤其是所谓的“共产主义者”的遐想,他们利用人们渴望安定、渴望美好生活的心理,标榜共产主义美好,是让人坚持其所谓“社会主义”的领导。
贫富差距
“All zoo Animals Have Controlled Piets. Do Not Feed Them.”(动物园动物需控制饮食,不准喂食动物。)这是美国一家动物园的标语。
中国的动物园大都没有这样的牌子。园丁一般少喂食而靠游客们给它们喂食,还有街上卖小宠物的,也很少喂食给它们,饿得它们很“活泼”,贩卖小宠物者正好想让消费者看到它们“活泼”很能吃而促使其买下。
中国人不会连饲料都买不起吧!
这是小农狭隘性再加上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人拿动物作奴隶、当玩物,国外则把它们作朋友、作伙伴。
今人之进步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因此,常人很少敢去险远,所以现代城市的人们喜欢去野外……
因“人之罕至”而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去寻找美丽,真正的美丽。于是有人攀登珠峰,有人挑战罗布泊、南北极。
敢想敢做,此乃今人之进步。
警钟
“世界上现存的大约6000种语言中有一半濒临消失,而大量的人类知识也将与之消亡。来自英语、法语等的压力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使弱势语言走向灭亡。”
文化正在消亡?
“独处时方见其本性”是误
一条金块与土放在一起,才显示出金之坚硬闪闪发光,土之松沃厚实凝重。
金在真空中,亦或土在真空中,却不得见其本性。
人亦然,在人与人的斡旋中方见其人之本。
看《大染坊》
看《大染坊》,我记住了一句话:“一个国家太弱,而一个人太强会吃亏!”
惩罚
人类制造了那么多的残余物,而大自然根本无法收容它们。忍无可忍之日,大自然便会惩罚人类一下,比如弄个小“印度洋海啸”、小“台湾台风灾害”,小“沙尘暴”什么的,给人类提个醒:不要做得太绝!
画家村· 流浪画家
北京有个画家村,里面住着出名画家、未出名画家、作家、地下摇滚乐队、行为艺术“家”……
一部分学纯艺的中央美院毕业生到此聚集,想搞创作,当画家,像凡高一样成名天下,穷的穷死,挨家挨户蹭饭吃,富的富死,一幅画卖几十万,上百万。
很多人都喜欢他们尤其是“穷的”状态。
而且很多年轻人想做流浪画家。
我说:流浪画家不好当。现在还有流浪画家吗?不知道,即使有,他也会是藏着躲着不为人知。若是为人知了,大家都会找他签名,他便成了名画家了。
“流浪画家”是一个词,它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那是一种美好的残美的“感觉”,只因它是一种感觉,很多人去追求。最终人们追寻的不是“流浪画家”,而是、仅是一种感觉,就像“希望就是虚拟”一样。
记得某杂志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吉普赛人曾说,生命是用来流浪的,爱是用来偿还的,那么因为爱而流浪,生命才得以偿还吗?其实很多的流浪都是这样开始的,因爱而开始,也因爱而结束。空间的转移可以淡忘你,也可以更牵挂你。
旅行,有时是一段爱的冬眠、心的针灸,是逃离,是重生,是梦想,是沉淀,也是一块擦掉心碎的橡皮擦。即使擦不掉爱的往事,总可以清出一点点的空白吧!”
流浪……画家……
许魏《旅行》歌词
符合标准
世界上一切都有套路。
这个世界评判的标准是你符不符合套路。
纵使你懂得这个套路,你却不屑于使用,而用很创新的方法,你也不会得到应有的评价。
换一种思维:
如果说诺贝尔评委们没有把你的作品评为诺贝尔奖,那是因为他们看不懂你的作品。
用在教育上,也是再合适不过。
在权威以及权威们造就的学生中,一切都是固定的,就好像小时候看电视问爸爸妈妈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现在的教学也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对与错是有界限的。
有人知道毛泽东的很多故事,便用“善用心计”来形容他,而阅卷人评语:注意用词准确!在他们眼里,毛泽东当且仅当用“伟大”二字形容。
时代产物
恩格斯在大谈着:“拿破仑是时代的产物,是必然要产生的。”
那么他为什么不说他恩格斯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必然要产生的?
(一方面,人们在谈论别人时总是头头是道,另一方面,恩格斯很有自知之明:怎能自比拿破仑,拿破仑多有名望!)
生与死
庄周说:齐生死。
欧阳修说:一死生为虚诞。
其实生与死本无界限,只是人们很乐意去讨论这个奇妙神秘而毫无意义的话题。于是,坚持“生”的人多,这个世界便成了“生”了!
医院奇遇记
一天,我去医院看我姥姥,寻到一人便问:“住院部在哪儿?”那人回答:“有钱的住那边,没钱的住这边。”我听了一愣,还有这种说法!
我琢磨着,我姥爷开私家车应该算是有钱的,于是去了那边,结果还真在那边的最好的院房找到了姥姥。
我于是感叹,这种方法还真绝!
但转念一想:这是社会主义吗?
京味儿
我怀疑大部分北京人,会不会是现在东北人的后代。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前是清朝,统治者是满族,满族的祖先在今天的辽宁。
北京人讲普通话都带个味儿,东北人讲话也有那么点同于京味儿又甚于京味的味儿。
印刷品
印刷品就好像是给原画加了层别色后又加了层膜(参观“全国美展”有感于印刷品的粗劣,还有看不出原画的质地,不真实)
美术考场高手
美术考场高手们就像在默画,而非在写生(言外之意就是画的不像而很机械,深入点说,他们在沿用套路),这才是真正的考场高手,只因他们遵循了套路。
就像是作文套路,他们很快就会被录取。真的!
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向大自然学习。这是一般人所无法做到的,而且他们走向另一极端:利用自然,瓦解自然。
人类和狮子吃小动物,不同的是:
狮子及其残忍地杀害他们,将他们撕裂生吃了。
可方法再怎么残忍,都不能与人类相匹敌,人类可将其先砍了,剁了,切了,再煮、炸、爆炒等方式随便怎么着了。
航天技术在科学家研究下日益商品化,批量生产。
放心,人类在没有找到适合自己践踏的第二颗“星星”前,不会停止对地球的破坏!
而越来越放心的是:人类已在月球建立了基地并且发现了人类制造的“太空垃圾”。太空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而且体积越来越大。
海浪不住的问岩石,岩石以沉默回答它;
人类不住仰头“天问”,天以沉默回答人类。
成就梦想
“成就梦想,源自教育”——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
我没有看出梦想与教育的关系,我倒看出了梦想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应试教育会将梦想推迟,20岁可成就的梦想,应试教育能将它推迟到40岁。甚至埋没、荒废。如果你真的要成就梦想, 你就不能依靠甚至要摒弃应试教育,而真正的为梦想而做。
成就梦想,是啊!成就光耀门楣,成就赚钱、当官的梦想,成就获得科学院士称号的梦想,这一切真的源于应试教育!
华尔与“洋枪队”
还记得太平天国时期。
华尔曾在美国犯罪,后逃亡到中国,混迹于上海,后在中国官员赞助下,组建了“洋枪队”,在“剿匪”(太平军)中战绩卓越,清政府特准许华尔加入中国国籍。
华尔来中国冒险真是太成功了!
弱智儿问题
如果你将政、史、地课本上的东西都背过,包括注释、后记甚至编书作者,都记住后,考满分绝对没问题!我敢打包票。
但是,人一旦到了那种愚昧的状态,即时他是个状元又有什么用?那时的他,恐怕已经成为弱智晚期了!
花生萝卜原理
同样是失水。
硬脆的萝卜在盐水中浸泡后失去了硬脆感。
大家都吃过晒干后的盐煮花生,这种花生比平常的花生更为硬脆。
这是因为使萝卜硬脆的是水,水失去了,自然蔫了!
使花生硬脆的是它本身,因为失水使它显出硬脆本色!
用这个道理,我们看出了有学位的庸者与无学位的天才!
这使我想到“依靠”二字,依靠别人生活的人如同萝卜失水,失去别人依靠就失去了生命的资本。而像花生一样的人,越是失去别人的帮助,越是显出英雄孤胆本色!
大家都快快做花生吧!
速时代
这是一个速食时代,文化快餐,速读,知识爆炸……速时代的成功就是“速成”。
不及时成功就是失败。
“是金子,总会发光”已不适用于今日,在这个竞争的速时代,要及时成功,否则就是失败。
就像你是一本内容无比深刻的精品书,但没有出版商的炒作、宣传,便苟得被束之高阁的命运。
因此,我们要速成。
童言无忌
有人说余杰只不过说了一些人不敢说的露骨的话而已!
“你敢说吗?”我反问。他无言。“为什么?”我自问。
一些正常或晚熟的人大了以后才明白了许多事理,然而大了以后,这些话便不能说了,于是它便埋在心里到能说的时代说出来甚至埋着直到死去。
人们说孩子们不成熟。是因为孩子们总是在不该说实话时说了实话,在不该做实事时作了实事。
小孩吗,童言无忌,想说什么说什么。
大人会骂你,但你不会坐牢。
所以大家趁年龄小赶紧说,大了以后就没法说了。
《铁与犁》的开头这样写道:“少年余杰的横空出世,在整个二十世纪恐怕只有五四时期的胡适先生,台湾六十年代李敖庶几可以比拟。短短几年,余杰给沉闷已久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他的文字清新,尖锐,甚至无不稚嫩,但却说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他说的一切无甚高论,无非是一些常识而已,可是在那么多德高望重、声明显赫的名流学者都不敢说真话,不敢承认常识的时候,少年余杰直言皇帝无衣当然打动了千万读者的心灵。(网上说余杰被捕,难怪啊,余杰毕竟都32岁了,然而如果一个三岁小孩在街上大喊“社会主义……”他是决计不会被捕的!顶多被大人训斥一声“闭嘴!”)。
人与人,动物与动物
人与人,就是动物与动物。
动物与动物之间,你如果表现的软弱。他就会认为你是弱者,受怕,懦夫。反之,你如果表现得很强悍,他就会觉得你很高大不可欺。比如你画的一手好画,但别人都不知道,老师也不知怎么重视你,一旦你办了画展,尽情展现了自己,不只是别的同学,就连老师、主任、校长也会对你刮目相看。
说白了,就是把你当回事!
有才能,不发挥展示出来,就不能说明你有才能!
这就是展现自己推销自己的社会!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的含义:
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
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国产品倾销市场。
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廉价原材料市场。
自豪吧!
连战此人
今日看电视,有这么一个镜头:一位国民党官员在讲话,背景是一个什么堂,堂上挂着一个匾:天下为公。落笔是孙中山。
本是一个被共产党逼到台湾的国民党,此刻,似乎异常高大。
孙中山,这是国父啊!他创立的国民党要早于共产党。因此,国民党都以此为荣。似乎是在野不野的架势。
连战,我看他本人的劲头,似乎是要说:我来大陆,并不是臣服于共产党,我只要完成两岸人民早晚要完成的心愿,我给它提前完成了,我的作为就是历史性的,在台湾政界中获得地位、优势。
猛一看他,就是不服气的样子。
欺骗、麻木
“同一品质的商品,由于名声的变换而身价倍增,有人认为这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有人认为有买有卖,只要自愿,无可非议。”
当然,政治课的答案是:这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若如此,凡高当年只卖出一幅画而且只卖了几美元,而现在一张画几百万、几千万美元而成本只需几十美元,这是不是欺骗行为?
供求关系,我反其“政道”而用之: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人们需要某种商品时,也就无在乎价格,无论价格多少,欣然接受甚至努力寻求,而当供不应求时,价格日涨是在所难免,名声的变换也需要付出一定成本的。比如,同是服装,在地方上的小买卖与在每日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广告的“品牌”当然不可同语而比。“品牌”贵,只因为人家是牌子,不论是质量还是广告宣传上用的费用都比普通货高。
我就很纳闷,为什么这些权威麻木到了如此地步!
境界——师法自然
“人生不满百,常坏千岁忧”。我且活了十几岁,就担忧开人类了,不为别的,只因它太令我们担忧了。
(一)工业
务农的 人越来越少,世界人口越来越多,吃饭便成了问题。
“工业,原子核子的制造,那不是民生所绝对必须,而唯有在土地上,生长食物,是上帝当初创造生命时的基本条件”,“唯有躲开过分嚣张的工业,才能保持空气和水的纯净。”罗兰《相逢何必曾相识》
工业化的结果是:地球人将来要以买清洁的瓶装空气或饮水来生存。(然,没有工业,人类的物质世界如何发展?)
(二)动物生来平等
剧达尔文的理论,一切动物生来平等,竞争,天择。
“人类吃兽类却振振有词说是为营养,我们有时也‘振振有词’的说要保护动物,其实保护斑马或天鹅是因为不愿失去这可以赏心悦目的异兽珍禽。而假如斑玛或天鹅如老鼠或苍蝇般的危害人类,则不论它们少到何种程度,我们也决不会去保护它们。”罗兰
英国的奥威尔在他的《动物农庄》写道:以公猪拿破仑为首的动物推翻人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动物王国……
假设这个世界不是人在主宰,而是蚂蚁、猫或是别的什么动物主宰世界,那么我们人类会不会像老鼠一样,被追着打,被用各种“人夹,灭人药,老鼠危害人类健康,我们且不说。单就狮子、老虎这些猛兽,因为它们比我们人类强大,人类就要将它们关在牢笼里,牢外的人类则一副得意:“小样,弄不了你?”
假如,人做狗 的宠物,人类会不会也像狗一样被踢被踹,被怎么着了。
不用假如,早晚有一天会这样,我便骂一句:报应!
(三)、电影《后天》
21世纪有一部电影叫做《后天》,后天?说白了意即明天的明天。明天的明天人类会怎样呢?电影的海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画面:高楼大厦被海洋淹没,人类疯狂逃生。
这是美国的一部影片,显然这是极有预见性的影片。
温室效应,导致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以“文明”尔著称的城市。
这让我想起印度洋海啸,这其实是大自然给人类提了个醒“不要做的太绝!”
大自然稍稍大了个喷嚏,就使的人类乱作一团,大自然的威力足矣!
据说,美国建了防海堤,若是全世界一片汪洋时,只有美国的防海堤能够有还活着的人。
再看看中国北方的沙尘暴,每年呈越演越烈的趋势,每年中国的汽车销售量也越演越多。
风在哭诉,海在长啸,还有……
人类,醒醒吧!
9. 中国古代小说与地域文化发展的关系
中国古代小说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应该还是很紧密的,因为这些小说都是某一个地方的人写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掺杂这个地方的一些故事,或者说是传说之类的,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对于文化之间的关系很紧密,他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0.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首先,你要知道传统文化四个字的概念。传统文化,上古先秦前就有商周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其中《周礼》在祭祀,朝会,婚丧等各方便都形成了一个严格的制度甚或礼仪。而在汉武之时,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了天人感应一说。自此,董仲舒释义之儒学,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
关于小说,本意是指琐碎的言论。直至班固所著《汉书》,乃将小说列于史书之上,定义为:小说家者流,盖出於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之所造也。自此,小说一词流传至今,含义更与现代思想相近,是以笔者取之作答。
小说,本就是表现了百姓生活百态及思想意识,从最早的人物随写的笔记,到明清时期以至巅峰。展转至今,小说分为传统小说,网络小说,已经是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思想文化。
至于说到传统文化对古代小说的影响,是要区分历史时期的。如宋元时期的《西厢记》,因宋朝受朱熹理学影响,对女子进行了从身体、行为到思想,再到社会地位的束缚,是以《西厢记》这种描写在理学规范之下的团圆爱情故事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中叶,明政府黑暗到腐朽不堪,有明之士既无可奈何?又和不以书寄情呢?是以,有了《金瓶梅》。
其实说来说去,小说,有人写,有人看,皆不过是众人对现实生活的诉求。或因不满现实社会,以披露、泄愤为诉求;或为追求理想;又或为不可实现之梦所诉求……
总的来说,我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乃一脉相承,是以,中国的小说,总是脱离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如道家的阴阳学说,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墨家的非攻(反对战争),兼爱(平等相爱),明鬼(重视文化传承),天志(掌握自然规律)等,而又如法家等学说,这里还需要再提吗?君不见如今我国乃是以法治国?若有疑问提起西方国家,可我却觉得君主立宪算不得法制。
凡此种种,形成了如今的社会人文。文化的影响,催生社会的演变,社会在演变的过程中人心思乱,人心乱则山河不稳,不稳则有动荡现。动荡之时,社会礼仪崩坏,百姓遭受残酷,命运面前,既实现不得,难道还不允其诉求?
—————————————
就说到这里吧,你的命题实在太大,纵是数十万字也说之不清。更何况,我自身才学浅薄,勉强答得,亦是不全,乃非正解。哎,早上起来口渴,看到这个,忍不住胡说八道了一通,对与不对,望自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