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小说 » 中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小说题材类型是

中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小说题材类型是

发布时间: 2025-04-06 20:30:49

①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有哪些类型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古代小说的发展情况,我们把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分为六个时期:

1、准备期(从远古至先秦两汉):我国最早的叙事文学,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等,虽然不是小说,但从思想上、题材上、语言艺术的表现方法上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2、成熟期(魏晋至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是中国小说的雏型。但他们仍然没有摆脱依附历史著作的状态,作家也不是有意为小说,形式较简单,只是“粗陈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说开始成熟,形成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作家开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是我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对后代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转变期(宋元):宋元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从短篇向长篇、由史传体向说唱体的发展和转变。小说创作群体扩大,题材增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就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经过世代积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

4、繁荣期(明代):明初,古代小说发展处于停滞阶段。明嘉靖、万历年间到明末,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代表作是《西游记》、《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白话短篇小说集。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成为小说的主潮。这一时期,小说作家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小说从描写历史、英雄转向描写市井细民;人物塑造由类型化向典型化过渡。长篇小说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发展。作品风格鲜明,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繁荣阶段。

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清初,《聊斋志异》异峰突起,成为文言小说的又一座丰碑。接着《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出现,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推向了高峰,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小说作家把自己的生命熔铸在艺术作品中,从对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转向对封建意识形态的认真反思;人物形象达到高度个性化。出现了反映个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对封建社会的失望,使作家作品带有更浓重的感伤和困惑情绪。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近代小说尚未出现,这一时期兴盛的公案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是古代小说的余波,所以也在高峰期介绍。

6、演进期(1895-1911):是近代小说时期,也是古代小说终结演进为近代小说时期。小说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战斗号角,大量繁荣,近代小说从内容上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倡改良主义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艺术上在继承古代小说传统的同时,逐渐接受西方小说的影响,人物、结构、语言方面都有重大的变化。

② 我国第一部长篇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什么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与讲史有直接的关系:章回小说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的“回”来自于讲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说的回目来自于讲史开宗明义的题旨;章回小说由“话说”、“看官”等构成的虚拟的说书场景来自于讲史的叙述方式。我国章回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五种类型: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侠型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上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三国演义》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简称,描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兴起与灭亡的历史过程。《三国演义》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三国结束后不久,就有了陈寿的《三国志》,刘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引用魏晋人的著作达二百一十余种,资料详实,极大地充实了《三国志》的内容。与此同时,关于三国的各种传说、故事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到元代时,便形成了一部《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三国故事的第一部小说定本。罗贯中正是综合《三国志》、民间传说和《全相三国志平话》等最终写成了《三国演义》。可见《三国演义》是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整理完成的。即所谓“世代累积型”小说。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目前知之甚少。明代无名氏的《录鬼簿续编》记载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此可见他籍贯太原,大约生活在1310至1385年之间。相传他颇有政治抱负,而且是施耐庵的“门人”。其材料如果可靠,他的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是有一定影响的。他写的作品很多,除《三国演义》外,今传世的还有长篇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一说《水浒传》是他和施耐庵合写而成。《三国演义》的版本较多,其中明代的嘉靖本,是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三国演义》版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节。每节有七言回目一句。而《三国演义》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一百二十回修改本。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英雄传奇,但它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融合了传统、官方、民间与作者个人的各种思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几种思想倾向:第一,极力突出拥刘反曹倾向。在《三国演义》中,以刘关张及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方面,是正义的代表。而曹魏集团则代表了邪恶。这种倾向并不是罗贯中首创,而是早已存在于民间,罗贯中只不过是继承了民间的观念。这样的倾向对于吸引读者的感情投入是必需的。这种倾向固然沿袭了传统的道德标准,但另一方面,拥刘也表现了对仁政和明君的向往,反曹则是对暴君和暴政的痛恨。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糅合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来表现对昏君贼臣及黑暗统治的痛恨,对圣君贤相和清平社会的渴望。所以,生活于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奉蜀为正统,不仅因为对否定蒙元正统地位,在“人心思汉”的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反映了人民的政治道德理想。因此,不能简单地视之为封建观念而加以否定。第二,强调建立在“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基础上的“义”。所谓“义”,本来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在《三国演义》中,简单地说就是友谊。《三国演义》中“义”的观念特别突出,“桃园三结义”、“义释曹操”等成了“义”的经典表现。“义”,其实是一种民间观念,作者是用民间的想象来描写三国时期的某些人物,并将这种观念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集中地表现在刘备、关羽、张飞身上。“义”,使他们变君臣为兄弟,平等相待;“义”,令他们相互救困扶危、同心协力;“义”,让他们舍己救人、知恩图报。特别是关羽成了“义”的化身,虽然关羽身上的“义”被绝对化,而产生了重私情忘大义的弱点,但总的来说,并不损害他忠肝义胆、光明磊落的形象塑造。这在高层政治斗争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它虽然未必符合事实,但切合民间心理。第三,十分崇尚智慧。就写人而言,小说中,诸葛亮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传奇人物,他懂政治、精军事、通外交,是典型的智慧的象征,另外,周瑜、司马懿等人身上也突出地表现了这种观念。作者突出这些智者,使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智力的竞赛与角逐,因而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就叙事而言,《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被人们称为全景性军事文学。其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突出智斗,是这一作品的特色。作品写战役,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关系交织在一起,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这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但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一些情节,使小说虚实结合。实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虚使小说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并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端。比如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仁厚、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等,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所以《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400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数十。毫无疑问,这是《三国演义》最突出的成就。 第三,叙事结构上,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结构无数的故事,虽事件复杂,却不琐碎支离,有曲折变化,然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 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三国演义》的语言与《水浒传》等小说是不同的,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这种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使它既能发挥白话之长,又能避免纯粹的文言之短。 《三国演义》不仅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广泛流传。

③ 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什么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与讲史有直接的关系:章回小说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的[回"来自于讲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说的回目来自于讲史开宗明义的题旨,章回小说由[话说".[看官"等构成的虚拟的说书场景来自于讲史的叙述方式.我国章回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五种类型: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侠型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上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三国演义>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简称.描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兴起与灭亡的历史过程.<三国演义>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三国结束后不久.就有了陈寿的<三国志>.刘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引用魏晋人的著作达二百一十余种.资料详实.极大地充实了<三国志>的内容.与此同时.关于三国的各种传说.故事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到元代时.便形成了一部<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三国故事的第一部小说定本.罗贯中正是综合<三国志>.民间传说和<全相三国志平话>等最终写成了<三国演义>.可见<三国演义>是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整理完成的.即所谓[世代累积型"小说.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目前知之甚少.明代无名氏的<录鬼簿续编>记载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此可见他籍贯太原.大约生活在1310至1385年之间.相传他颇有政治抱负.而且是施耐庵的[门人".其材料如果可靠.他的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是有一定影响的.他写的作品很多.除<三国演义>外.今传世的还有长篇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一说<水浒传>是他和施耐庵合写而成.<三国演义>的版本较多.其中明代的嘉靖本.是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三国演义>版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节.每节有七言回目一句.而<三国演义>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一百二十回修改本.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英雄传奇.但它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融合了传统.官方.民间与作者个人的各种思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几种思想倾向:第一.极力突出拥刘反曹倾向.在<三国演义>中.以刘关张及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方面.是正义的代表.而曹魏集团则代表了邪恶.这种倾向并不是罗贯中首创.而是早已存在于民间.罗贯中只不过是继承了民间的观念.这样的倾向对于吸引读者的感情投入是必需的.这种倾向固然沿袭了传统的道德标准.但另一方面.拥刘也表现了对仁政和明君的向往.反曹则是对暴君和暴政的痛恨.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糅合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来表现对昏君贼臣及黑暗统治的痛恨.对圣君贤相和清平社会的渴望.所以.生活于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奉蜀为正统.不仅因为对否定蒙元正统地位.在[人心思汉"的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反映了人民的政治道德理想.因此.不能简单地视之为封建观念而加以否定.第二.强调建立在[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基础上的[义".所谓[义".本来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在<三国演义>中.简单地说就是友谊.<三国演义>中[义"的观念特别突出.[桃园三结义".[义释曹操"等成了[义"的经典表现.[义".其实是一种民间观念.作者是用民间的想象来描写三国时期的某些人物.并将这种观念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集中地表现在刘备.关羽.张飞身上.[义".使他们变君臣为兄弟.平等相待,[义".令他们相互救困扶危.同心协力,[义".让他们舍己救人.知恩图报.特别是关羽成了[义"的化身.虽然关羽身上的[义"被绝对化.而产生了重私情忘大义的弱点.但总的来说.并不损害他忠肝义胆.光明磊落的形象塑造.这在高层政治斗争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它虽然未必符合事实.但切合民间心理.第三.十分崇尚智慧.就写人而言.小说中.诸葛亮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传奇人物.他懂政治.精军事.通外交.是典型的智慧的象征.另外.周瑜.司马懿等人身上也突出地表现了这种观念.作者突出这些智者.使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智力的竞赛与角逐.因而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就叙事而言.<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被人们称为全景性军事文学.其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突出智斗.是这一作品的特色.作品写战役.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关系交织在一起.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这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但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一些情节.使小说虚实结合.实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虚使小说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并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端.比如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仁厚.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等.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所以<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400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数十.毫无疑问.这是<三国演义>最突出的成就.
第三.叙事结构上.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结构无数的故事.虽事件复杂.却不琐碎支离.有曲折变化.然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
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三国演义>的语言与<水浒传>等小说是不同的.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这种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使它既能发挥白话之长.又能避免纯粹的文言之短.
<三国演义>不仅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广泛流传.

④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按照成书顺序)这四部巨著。

1、《水浒传》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

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

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

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水浒传》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2、《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西游记》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红楼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

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4)中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小说题材类型是扩展阅读

“四大名著”名称来源

“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是“四大奇书”,中国在明末清初最先有了这种说法。李渔曾在醉田堂刊本《三国志演义》序中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

西游与金瓶梅也……”当时已有“明代四大奇书”的说法,即《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明末清初之际,“四大奇书”的提法已得到相当的固定和流行。

后来,清乾隆年间问世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逐步取代了《金瓶梅》,形成了新的“四大奇书”的说法。

“四大名著”全称“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四大奇书”的现代说法,时间自然也不会早了。因此,“四大名著”(四大奇书)的提法一定是出现在《红楼梦》成书之后。

相较于“奇书”,“名著”的称呼更有文化意味,更强调在文化上的成就,四大名著不是某个人定下来的,而是在流传过程中广大读者研究、解读、衡量后评定出来的。

四大名著承载了许多文化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对许多人的思维智慧、为人处世方式产生了影响,对往后社会思潮、社会风气、政治生态变化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的四大名著公认为:《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是上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四部名著的时候定名为“四大名著”,从此定名)。

四大名著是中国名著之一现乃至全人类共同历史悠久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一大创举。

研读中国四大名著,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

⑤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5)中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小说题材类型是扩展阅读:

时代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热点内容
中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小说题材类型是 发布:2025-04-06 20:30:49 浏览:490
武侠小说术语华山论剑 发布:2025-04-06 20:18:40 浏览:622
男主是蛇女主是人科幻小说 发布:2025-04-06 18:35:00 浏览:909
林阳素颜主角小说叫什么的都市 发布:2025-04-06 17:45:40 浏览:833
魔女穿越现代的小说 发布:2025-04-06 17:45:31 浏览:158
好看软妹子肉小说古风 发布:2025-04-06 16:24:24 浏览:198
bl校园纯爱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4-06 16:23:40 浏览:935
重生之宫廷的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4-06 13:58:41 浏览:424
评价好的后宫玄幻小说 发布:2025-04-06 13:14:17 浏览:409
国产科幻小说 发布:2025-04-06 13:01:19 浏览: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