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小说 » 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体制特点与艺术风貌

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体制特点与艺术风貌

发布时间: 2024-09-13 07:56:39

① 中国评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是什么

评书是中国民间优秀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但学术界对评书的研究相当有限。相对于诗歌、小说、戏曲的研究,评书研究显得更加寥落。正统的学术界和艺术界并没有给它应有的地位,偶有学者涉及,也是在研究小说、戏曲、曲艺时顺便提及。如倪钟之的《中国曲艺史》①,蔡源莉、吴文科的《中国曲艺史》②,姜昆等主编的《中国曲艺通史》③、《中国曲艺概论》④,他们在梳理源远流长而又纷杂旁乱的曲艺的起源、发展、流变、分类时,是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涉及曲艺中的评书这一较大的门类。

早在20世纪30年代,连阔如发表了《评书的起源》一文,引发了一场学术争鸣。1934年8月9日《新北平报》文艺版刊登了署名金禅雨的文章《与阔如先生研讨“评书”的发源》,在一个月内分五次连载,连阔如又以《答禅雨先生研讨的“评书发源”》为题,也分五次在报纸上连载,给予回应。他们的辩论,使评书艺术的起源研究走向深入。“这是距今整整70年前,媒体上第一次公开探讨、争论评书理论问题,可以说开了中国评书理论研究、探讨之先河。”⑤但这种良好的开端并没有引发评书研究的热潮,之后,学术界对评书的理论研究依然冷寂。

笔者搜罗各种和评书有关的研究,发现只有几部专著:

孙楷第在1953年《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一文的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⑥,收入了五篇论文,其中《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与艺术上的特点》对从唐代“转变”、宋代“说话”到明代“短篇小说”的演变轨迹及其艺术特点作了系统的论述与分析;《宋朝说话人的家数问题》讨论了宋代说话四家的门类;《说话考》、《词话考》论述了宋代说话、元明词话的渊源、沿革以及因承关系,点明元明词话即宋代说话,并论述了词话的体制和词话之“词”的三种解释。《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主要探讨了唐代讲唱经文中的唱经、吟词、吟唱与说解之人、押座文与开题、表白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此书对后人研究中国古代说唱文学的发展、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郑振铎在此书第一版《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序言中称赞此书:“许多见解是很精辟的,许多材料是第一手的,足以供研究者作为依据的。”⑦

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⑧,1957年出版。宋元明讲唱文学在曲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唐代的俗讲,下开近代说唱艺术的先河。该书对宋元明讲唱文学的系统论述,受到后代曲艺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全文分“讲唱文学的一般情形”、“乐曲系讲唱文学”、“诗赞系讲唱文学”三个大部分。“讲唱文学的一般情形”说明了乐曲系和诗赞系讲唱文学的特点,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乐曲系讲唱文学》论述了乐曲系讲唱文学的发展和流变,介绍了宋元以来的小说、叙事鼓子词、覆赚和诸宫调、驭说、说唱货郎儿的情况,也分析了当时流行的陶真、叙事乐曲道情、叙事莲花落等的特殊情况。《诗赞系讲唱文学》论述了诗赞系讲唱文学的发展和流变,介绍了宋代的涯词和陶真,并以主要篇幅论述了词话的体裁特点,以及从词话到弹词、鼓词的发展过程,指出明代诗赞系讲唱文学主要是南北通行的词话和流行于南方的陶真,陶真一系嘉靖年间改名为弹词,词话一系在明清之际的北方称为鼓词。

陈汝衡早在1936年用文言文写过《说书小史》⑨,1958年在《说书小史》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写成《说书史话》⑩,本书和《说书小史》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和提高。陈汝衡的主要贡献在于详尽地描述了说书艺术的历史轨迹,从先秦到隋代做了简要的勾勒,但对于“唐代说书”、“北宋说书”、“南宋说书”、“元明说书”、“清代说书”则有较为详尽的说明,脉络清楚,论证严密,在很多地方都有独到的见解,后世学者凡要阐述说唱艺术的历史和发展轨迹的,大都要参照此书。不过这里的说书不单包含现代意义上只说不唱的评书,更包含只唱不说或又说又唱的弹词、鼓词、子弟书、快书、河南坠子、道情、四川竹琴、广东的龙舟和南音等。1979年陈汝衡又出版了《宋代说书史》B11,按照《说书史话》划分的几个阶段“断代”去写,原计划分别写成《宋代说书史》、《元明说书史》、《清代说书史》之类,可惜只完成了《宋代说书史》。陈汝衡还关注说书艺人,写成《大说书家柳敬亭》B12、《说书艺人柳敬亭》B13两书。作为几十年来一直对说书艺术倾心研究的理论家,陈汝衡的成就是不言而喻的。

程毅中于1964年出版了《宋元话本》B14一书,该书介绍了说话的渊源、宋元的说话、话本的编写和流传;对“讲史”的名目、体制、题材、主题思想、讲史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小说”的题材、篇目、本制、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说经”的诸多问题作了精当的分析,本书还从话本的历史意义、话本在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话本对其他文学作品的影响诸方面来强调宋元话本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80年出版的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B15追溯了说话的起源和演变,辨析了“话”、“说话”、“话本”的概念,说明了话本与小说、话本与平话、话本与诗话、话本与词话的关系,唐传奇、通俗文学与话本的关系,元、明的说书与话本的关系,清代说书与拟话本的关系。该书也考证了宋代说话的家数,点明了宋代话本的政治倾向和艺术特色,对公案小说和讲史也有专章论述。该书作者从六十年代起四易其稿,至1980年才出版,可谓精心结撰。全书十八章,作者旁搜博引,资料翔实,研究透彻,使得内容非常丰厚,赵景深先生曾评价此书是“研究话本的网络全书”。

以上介绍的几位学人在评书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然而,就其研究的对象来说,基本上是“古代说书”,用广义的说唱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还不是对现代意义上的评书的研究。严格地说,现代意义上的“评书”研究只有以下三部专著:

一是谭达先的《中国评书(评话)研究》B16。

谭达先是著名的民间文学专家,他自1953年开始研究中国民间文学,1982年出版了《中国评书(评话)研究》。他一生出版专著40余部,《中国评书(评话)研究》一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探讨“评书的特点”,“评书的作用”,“评书的产生、发展”,“评书的种类”,“评书的传统艺术形式:无韵评书”,“评书的新创艺术形式:有韵评书”,“评书的情节结构”,“评书的人物描写”,“评书的语言特色”,“评书的表现手法”,“评书的套语、赞赋、韵语”共11个部分;下篇收有中国近代评书传统作品选:《武松大闹石家庄》(山西有韵评书)、《李太白赶考》(四川评书)、《古城相会》(苏州评话《三国志》的一回)、《打黄盖》(扬州长篇评话《三国》的一回)、《天波府比武》(苏州长篇评话《杨家将》的一回)、《武松打虎》(扬州评话)、《西门豹治邺》(吉林评书)等,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南北方评书、评话作品的基本面貌。书中还附录了八个城市评书(评话)的活动资料选:1914年北平的书馆和艺人简况、20年代北平的评书和唱曲、20年代的江苏无锡书场、20年代苏州书场和名家一览、30年代上海说书场、30年代的福州说书场、30年代的山西太原说书场、30年代安徽芜湖说书简况、20年代以来广州粤语说书简介等。这些资料虽为一鳞半爪,但勾勒了当时书场说书的概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南北评书和南方评书的演出状况。作者还介绍了扬州评话的流派,广州粤语说书的“十忌”、“十要”、“八法”、“七情”。作者用功甚勤,搜集颇细,资料翔实,这是非常可贵的。但把评书归为有韵评书和无韵评书两大类似有不当。比如狄来珍是著名的竹板书演员,他的《武松大闹石家庄》乃是竹板书作品,竹板书和评书乃是两个不同的曲艺曲种,不宜把竹板书和评书混为一谈。

二是汪景寿、王决、曾惠杰于1997年出版的《中国评书艺术论》B17。

该书侧重于北方评书,对于南方评书和南方评话则不作论述。全书用十二章——“历史源流”、“发展过程”、“美学意蕴”、“艺术特色”、“龙蛇笔法”、“结构手段”、“表演手段”、“杰作赏析”、“书目评介”、“名家评点”、“新人点将”、“前景展望”——来论述北方评书艺术。全书最有分量的是对“梁子”、“柁子”、“扣子”、“开脸”、“赋赞”、“摆砌末子”、“拨口”、“定场、收场”的结构手段的具体论述,对“说”、“演”、“评”、“噱”、“学”等表演手段也有具体分析。此书还挖掘了评书的美学意蕴,把评书的艺术特色归结为细腻、逼真、传神、幽默。对《岳飞传》、《三国演义》、《兴唐传》、《三侠五义》、《聊斋》等著名书目也有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此书是迄今为止评书研究中比较有分量的著作。

三是张啸涛于2008年出版的《评书——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全书分为“可溯之源长——评书溯源篇”、“遗失的龙票——形成发展篇”、“江山代有才人出——繁荣兴盛篇”、“吐故纳新——改革创新篇”、“评书界的新生代——晨光熹微篇”、“评书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历久弥新篇”六大部分,以时代发展为线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评书艺术的形成、发展、繁荣、革新和现状,线索清晰,简单明了;以说书艺人为重点,介绍了莫后光、柳敬亭、双厚坪、石玉昆、潘诚立、连阔如、王少堂、王杰魁、陈士和、袁杰英、品正三、固桐晟、陈荫荣、马连登、袁阔成、李鑫荃、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连丽如、何祚欢、田战义、刘朝、张少佐等各个时代杰出的评书艺人。“中国国粹艺术读本”旨在“向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传播我们传统的民族艺术,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粹”B18,因此,该书也就带有介绍性、描述性和普及性的特点,学术性不足。

相隔十年甚至二十年才出一本专著,可见评书研究的寥落。这种局面相对于诗文、戏曲、小说的研究不能不令人慨叹。

近年来有关评书的论著很少有对评书的本质特征、评书的文本文学、评书的表演技巧等内部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者的目光集中在对评书艺术家的关注上,成果则多为传记,如宫钦科的《刘兰芳说书的故事》B19、李微的《刘兰芳评传——中国说唱艺术丛书》B20、萨仁图娅的《声贯九州田连元》B21、徐勍的《口舌人生:评书艺术家徐勍自述》B22、单田芳口述、奚青汶编的《单田芳说单田芳:磨难篇》B23、邢绍忠、王成禄的《单田芳评书艺术研究》B24、簔笠翁的《醒木惊天连阔如》B25、张继合的《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B26和《评书大师单田芳的传奇一生》B27等。

专著如此,有关评书的单篇论文也集中在对评书艺术家的生平介绍或艺术评价上,如王满仓、牛双喜的《叛逆者——访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B28、郝衞群的《连氏父女的评书缘》B29、李小娟的《著名评书家何祚欢笑说人生》B30、徐勍的《评书少年闯江湖》B31、崔金生的《评书大家连阔如》B32、陈连升的《献身曲艺无怨无悔——忆恩师王决》B33、苏运生的《刘兰芳:曲艺幽兰声名流芳》B34、马岐的《忆恩师——评书艺术家陈荣启》B35、程汪红的《献身评书痴情不悔——徐勍从艺60周年研讨会综述》B36、王池良的《南北评书评话交流的使者——我的老师刘兰芳》B37等。当然,对评书演员本身的关注是应该的,对他们的研究有助于让我们了解他们如何成长为著名的评书艺术家。他们的出身、经历、对人生磨难的正确对待等,都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他们对评书事业的执着追求、在艺术上的转益多师、精益求精,更值得后人学习。不过,对评书艺术本身研究的缺乏却是不应该的。

对评书作品本身、评书的内容和风格的研究比较少,只有下列论文有所涉及:杨佩琴的《单田芳评书的艺术风格》B38从干净利落的快节奏、融汇情理的知识、跌宕起伏的情节、通俗简练的语言四个方面高度评价了单田芳的艺术才华。方珍平、詹秀华的《单田芳说书艺术风格——兼谈评书的特征》B39从语言艺术独具的魅力、声情并茂的现场表演、借今说古的时代色彩三个方面细致分析了单田芳说书的高超的艺术造诣。潘伊川的《民本思想与民族意识是传统评书的底色——与曲艺专家戴宏森一席谈》B40以对话的形式探讨了评书的起源、评书题材的变化、怎样看待传统评书“脸谱化”、评书怎样表现老百姓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评书中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以及评书对国民价值体系的建构的影响等,虽然涉及问题很多,但因是谈话形式,显得不够深入和透彻。吴文科的《刘兰芳评书说演的声韵美及其当下意义》B41多方面分析了刘兰芳激情洋溢、豪迈雄浑的声韵美特点,认为这种特点对目前不够重视声韵美的曲艺舞台是一个启示,并能给更多从事评书表演的女评书演员增添信心。

2000年后,探讨评书传播的文章逐渐增多。史艳芳的《电视评书的形式开拓》B42以大型电视评书《辽沈战役》为例,说明“三说一评”和声画结合的形式使得电视和评书达到了双赢,这是拓展电视评书表现功能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蔡连卫的《“杨家将”故事传播情况综述》B43从历史上的杨家将到正史、野史中的杨家将,从通俗小说中的杨家将到戏曲、评书中的杨家将,再到电视、电影乃至网络中的杨家将故事的传播资料作了系统的搜集和整理,并认为目前杨家将故事的传播相对萧条的主要原因在于,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并张扬个性的功利时代,使得人们不再关注杨家将故事承载的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李春瑜的《单田芳“三卖”评书与商业模式》B44虽然是站在经济管理的立场上谈商业模式,但对评书如何与市场经济挂钩、评书如何适应现代传媒手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评书表面“火爆”的背后,评书艺术的濒危,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他们把评书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王晨波的《当评书成为往事》B45描述了评书危机的现状,现在的评书演员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从事评书工作,有的评书演员甚至改行,冲进影视圈,评书的断层不只断了一代,而且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执着态度也很罕见。王晨波的另一篇文章《田连元:“评书不会死”》B46则让人稍微有点乐观,田连元认为评书主要通过一个人、一人多角的形式讲述故事,这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没有的,因而评书具有不可取代性,评书自有它固定的受众群,只要人类存在,评书就会存在,因为人不能不听故事。吴文科的《中国曲艺——当下困境与发展对策》B47认为缺少具有经典品格的新节目、缺少高素质的创演人才、艺术传承的传统机制被破坏、对曲艺传统的误读和专业知识的缺失、对曲艺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不够、曲艺理论和评论的薄弱等是包括评书在内的曲艺目前面临的大问题,并提出了国家政策扶持、兴办各级各类曲艺学校、营造正确舆论等一系列的措施。吴文科的《按照文化事象的自身规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曲艺曲种的保护为例》B48、庆遂增的《学会念曲艺生意经——曲艺走向市场之我见》B49、冯光钰《曲艺学学科建设与曲艺音乐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20周年感言》B50、蒋慧明的《传播与传承——略谈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传媒促进传统曲艺的保护与发展》B51都在为曲艺的保护和发展出谋划策,不过这大多是就整个曲艺而言,并非针对评书。

至于评书与姊妹艺术之间的关系,更是少有人关注。翁偶虹的《北京话旧》B52一书中有《评书与戏曲》一文,认为评书的“最忠实的听众,当属戏曲演员。他们对于听书的爱好,不仅是娱乐消遣,而是汲取营养、解疑求知。”B53他还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评书与戏曲,可以说是血缘相依的姊妹艺术。戏曲演员能于评书中吸取营养,而评书艺人也能于戏曲中吸取营养。”B54这是目前笔者所见唯一一篇把戏曲和评书相提并论的文章。作者本身是戏曲剧作家,所述之事均为自己亲身经历,此文有很重要的价值。蒋方才的《论评书与小说的联系及区别》B55认为:小说与评书有相同的渊源,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评书艺术,评书从明末清初的小说中分离出来;小说与评书又是两个不同的艺术概念,它们在欣赏方式、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的方法、环境描写、语言等方面都有区别。无论他的论述是否准确,都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这样的文章数量极少。

总之,曲艺理论的研究非常薄弱,全国只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所一个专门研究曲艺的机构,曲艺所的研究人员长期以来只有蔡源莉和吴文科两个人,况且蔡源莉已经退休。专门发表曲艺文章的刊物也只有《曲艺》一家。大学校园里也很少有开设曲艺课的。曲艺如此,评书更是如此。评书作为曲艺中比较大的曲种之一,虽然依然活跃,但面临很多困境。对它的研究,除了评书演员的传记之外,专著只有三部,单篇论文也不很多,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不过,这种局面也让我们后学者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空间。

在我们对评书的研究现状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才能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评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可以增进对社会史、文化史、曲艺史的认识和了解。

评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条件,对评书的研究,自然有助于对社会史的了解。在人类文化史的演进过程中,“雅”与“俗”始终扭结在一起,既对立又互相渗透,雅文化经常接纳俗文化中的雅化部分,俗文化时时转化为雅文化。评书是通俗文学,小说是被雅化了的俗文学,但它们一开始是扭结在一起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大多由文人在“说书”的基础上加工而成,而这些小说形成之后,又影响着“说书”艺术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反应着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关系。评书作为曲艺中的一个大的门类,它的发展、变迁反映着曲艺史的发展变迁。因此,研究评书有助于对社会史、文化史、曲艺史的认识和了解。

(二)有助于推动评书艺术理论的建设。

目前,导致评书低迷的原因很多,其中学术界对评书艺术关注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学术领域的“缺席”和“失语”使得评书理论自身建设不足。评书艺术发展的不自觉和理论的不自觉不无关系。笔者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学界高度关注评书理论的建设。

(三)有助于评书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评书长时间以来吸引着众多的听众,让人们如痴如醉,这和评书自身的优秀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但是,目前评书却遭遇了寒流。通过对评书的研究,尽可能多地发现评书艺术的优长,寻找它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对于评书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四)可以树立并坚定评书艺术在未来社会继续存在和发展的信心。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的科学技术不断产生,也不断催生新的艺术样式,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有变化和提高。作为传统文化的评书艺术在客观上受到严峻的挑战,评书目前的低迷状态,让人们怀疑它的生命力。评书是否可以长期存在,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成了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评书要想生存,就必须认识到时代的特征和自身的不足。评书如何充分表现自身的审美内涵,如何更好地跟上时代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口头文学是评书最本质的特征,它以讲故事为己任,通过对评书本质特征的挖掘,我们应该坚定评书可以继续存在的信心。评书是口头语言,只要人们用以交流和交际的口头语言不消失,评书就不会消失;只要人们还有听故事的愿望,评书就有存在的必要。

(五)可持续开发的研究项目。

对评书以及评书研究的现状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以后,可以拓展研究的视野,并进一步深化研究。

一个时代的评书有一个时代的面貌,如“清末民初的评书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评书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评书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评书研究”等,都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做深刻的挖掘。对具有代表性的评书作品本身也可以作深入、细致、具体、系统的探讨,如对《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可以对比评书和小说的关系,发现它们的相同和差异,在对比中揭示评书与小说两种文学样式的内部特征以及它们的本质区别。而对《三侠五义》、《岳飞传》、《杨家将》等评书可以结合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探讨它们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对评书演员的研究、对戏曲和曲艺的关系等问题,也有必要继续深入。

注释:

①倪钟之《中国曲艺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②蔡源莉、吴文科《中国曲艺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③姜昆、倪钟之(主编)《中国曲艺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姜昆、戴宏森(主编)《中国曲艺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簑笠翁《醒目惊天连阔如》,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⑥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⑦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2页。

⑧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后又被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收入,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⑨陈汝衡《说书小史》,中华书局,1936年版。

⑩陈汝衡《说书史话》,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B11陈汝衡《宋代说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B12陈汝衡《大说书家柳敬亭》,上海四联书店,1954年版。

B13陈汝衡《说书艺人柳敬亭》,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B14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1964年版。

B15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B16谭达先《中国评书(评话)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年版。

B17汪景寿、王决、曾惠杰《中国评书艺术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B18白庚胜(主编)、张啸涛(编著)《评书——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B19花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B20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B21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B22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B23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

B24中国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B25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B2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B27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

B28《当代电视》,1996年第5期。

B29《中华儿女》(海外版),1997年第7期。

B30《今日湖北》,1999年9月号。

B31《红岩春秋》,2002年第5期。

B32《北京档案》,2005年第11期。

B33《曲艺》,2007年第11期。

B34《党员干部之友》,2007年第12期。

B35《曲艺》,2008年第2期。

B36《曲艺》,2008年第2期。

B37《曲艺》,2009年第2期。

B38《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B39《阅读与写作》,1997年第2期。

B40《曲艺》,2008年第3期。

B41《曲艺》,2009年第3期。

B42《中国电视》,2000年第8期。

B43《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B44《中外管理》,2005年第8期。

B45《新闻周刊》,2002年11月4日。

B46《新闻周刊》,2002年11月4日。

B47《北京观察》,2004年第3期。

B48《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B49《曲艺》,2007年第1期。

B50《曲艺》,2007年第2期。

B51《曲艺》,2008年第4期。

B52翁偶虹《北京话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B53翁偶虹《北京话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B54翁偶虹《北京话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B55《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作者:李小红 来源:《艺术百家》

② 唐人用文言文写的短篇小说指的是什么

唐传奇:传奇本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著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主要作品:
初、盛唐是唐传奇的发轫时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的过渡。作品数量不多,现存有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张鷟的《游仙窟》,内容近于志怪,艺术上也不够成熟。

中唐是唐传奇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作家和作品数量最多,而且颇有名家名作涌现。如陈玄佑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内容题材涉及到爱情、历史、政治、豪侠、志怪、神仙等,但大多作品体现了较强的现实精神,创作方法与艺术技巧更加成熟。

晚唐是唐传奇的衰落事情。虽然作品数量不少,并出现了专集,如牛僧孺的《玄怪录》、皇甫枚的《三水小牍》、裴鉶的《传奇》等,但内容较为单薄,艺术上也较为粗俗。唯有豪侠题材的作品成就较高,如传为杜光庭的《虬髯客传》就是最著名的作品。

其他介绍:

唐传奇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一、唐传奇的思想内容唐传奇题材广泛,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其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
这类作品表现了对婚姻爱情生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抨击了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门第等级观念。其次有讽刺批评社会的一些现象的作品,如《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体现了一定的现实批判精神。还有政治历史题材的作品,如《高力士外传》、《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等,往往借历史表达思想情感。此外,描写义侠刺客的题材的作品也不少,如《聂隐娘》、《红线》、《昆仑奴》、《虬髯客传》、《谢小娥传》等,反映了反抗强暴和侠义的思想精神。另外还有一些描写神仙鬼怪的作品,如《古镜记》、《补江总白猿记》等。
二、唐传奇的艺术成就唐传奇的创作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唐传奇在小说发展史上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对生活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走向了细致化的艺术境地,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精神心理的展现,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具有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并且开始注意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娱乐功能。
其次,唐传奇是“有意为小说”,因此在创作手法上较六朝志人的偏重写实增强了虚构性,较六朝志怪的偏重记述传闻增加了再创作性,作家真正开始自觉地进行艺术想像和艺术创造,而且在艺术构思、情节结构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此外,唐传奇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以及语言、词采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采用散体古文,适当吸取了民间口语,也常插入诗词,提高了小说的表现力。唐传奇的地位和影响
唐传奇作为文学史上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的短篇小说,难免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譬如史传为传奇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营养,但同时传奇也就往往采用史传的简洁笔法,而省略必要的交代和细致的描述,有时更用归纳的方法写人物,这对小说而言,其实是不合适的。又譬如《云麓漫钞》说士子欲以传奇显"史才、诗笔、议论”,确实唐传奇作品中普遍存在议论成分,有的还夹有众多诗篇,这也造成小说文体的不纯。
但尽管如此,唐传奇毕竟展开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通过虚构的故事和虚构的人物,它比以往的任何文学样式,能够更自由更方便更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趣味,由此而言,它在文学史上有著非常深远的意义。传奇这种文言小说样式在宋代一度衰落,到元、明又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较唐传奇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创作,并被改写为白话小说。事实上,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与传奇体有很大关系。
由于唐传奇的兴起本身与民间文学有一定关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吸收民间的素材,这使得文人创作同大众的爱好有所接近,这对于文学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在众多的传奇作品中,我们看到追求自由的爱情成为中心主题,而妓女、婢妾这类低贱的社会成员成为作品歌颂的物件,这裏面就反映著大众的心理。所以它为后世面向市井民众的文艺所吸收。
最显著的是在元明戏曲中,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故事进行创作,诸如王实甫《西厢记》源于《莺莺传》,郑德辉《倩女离魂》取材于《离魂记》,石君宝《李亚仙诗酒麴江池》取材于《李娃传》,汤显祖《紫荆记》取材于《霍小玉传》等等,不下于数十种。可以说,唐传奇为中国古代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提供了基本素材。
唐传奇也形成了独特的散文体式。较之六朝骈文,它是自由的文体;较之唐代"古文”,它又多一些骈丽成分和华美的辞藻。这些特点从小说的要求来看未免过于于文章化,但对后代散文却不无有益的影响。唐传奇的兴起
以"传奇”为小说作品之名,当始于元稹,他的名作《莺莺传》,原名"传奇”,今名是宋人将此篇收入《太平广记》时改题。后来裴鉶所著小说集,也叫《传奇》。但这时"传奇”只是用为单篇作品或单部书的题目。大概是受了元稹《传奇》即《莺莺传》的影响,宋代说话及诸宫调等曲艺中,把写人世爱情的题材称为"传奇”,这是故事题材分类的名称。
至于把"传奇”明确地用为唐人文言小说的专称,现存资料中最早见于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作而戏曲继。”以后就这样沿用下来。顺带说明,"传奇”一名,应用的范围很广,不但后代说话、讲唱中有"传奇”一类,南戏在明以后也叫"传奇”。
唐传奇源于六朝志怪,但两者又有根本的区别。尽管六朝志怪并不完全是为宣扬神道而作,它也有娱乐的目的,但总体来说,受神道意识的影响毕竟很深,作为文学创作的意识反而不明确;其中(特别是后期)虽然也有一些情节较为曲折的作品,但基本上还是粗陈梗概而缺乏深入细致的描绘。
到了唐传奇,情况才有根本的改变。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他已经注意到两者之间写作态度的不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更明确地指出,传奇与志怪相比,"其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正因如此,在唐传奇中出现了较六朝志怪更为宏大的篇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小说结构,其情节更为复杂,内容更偏于反映人情世态,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划,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由此,唐传奇宣告中国古典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唐传奇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同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受到除六朝志怪以外许多因素的影响。
在六朝存在"文”、"笔”之分,而志怪虽然在今日看来荒诞无稽,当时人却是当作实有之事来记载的,它作为史部的旁支,属于"纪事直达”的"笔”而不属"沉思翰藻”的"文”,所以其文字风格偏向于简洁质朴。到唐代,文、笔区分的意识已经淡化,因而文人在写作野史及传闻杂录一类东西时,也往往驰骋文采。刘知几批评当时之史,"其立言也,或虚加炼饰,轻事雕彩;或体兼赋颂,词类俳优。”(《史通·敍事》)这对于严格的历史著作当然不妥,但各种传闻杂录,本来就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它经过有意识的"虚饰雕彩”,反而更向文学靠拢了。
唐代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达,因而产生了多种面向市井民众的俗文学形式,如说话、变文等,都是以虚构故事来吸引听众的。它们不仅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也引起文人士大夫的兴趣。如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他弟弟生日时请来的"杂戏”表演中,就有"市人小说”即民间说话。又元稿《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在“光阴听话移”一句下自注云:“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
这条注有些含糊,应该是指元稹与白居易二人一起听艺人说话吧。这一类新兴的俗文学,必然会给文人创作带来刺激,并提供新鲜的素材,而唐代贵族文化意识逐渐衰退,尽管士大夫中轻视小说的态度没有完全改变,但许多文人已经把注意力投入到这种比诗文辞赋更富有趣味性的创作中来了。
唐传奇最兴盛的时期是在中唐,这裏面也有社会心理的因素。唐代总体上说来,是富有浪漫精神的时代,这种浪漫精神曾经以充满激情、充满自信和进取意识的特点出现在初盛唐的诗歌中。而到了中唐,文人士大夫对社会对人生都不再那麼抱有期望,他们的心灵需要在现实以外的世界中求寄托。而小说正是提供了一种虚构的世界,可以让人们在其中幻想人生、解释人生,表达对于人生的种种愿望。
另外,据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说,传奇还常常被唐代举子用作“行卷”(“温卷”)—考试前投献给有关官员,显示自己在“史才、诗笔、议论”等多方面的才能。
在从志怪到传奇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史传文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前我们就说到: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主体虽非虚构,但作者为了追求鲜明生动的效果,往往有意无意地在细节描写中采用虚构手段。以《史记》为代表的历史人物传记,在敍述故事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早已为后人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唐传奇的重要作家中,有不少人是历史学家,他们很容易继承这一传统,而更自由地运用于小说创作。唐传奇中凡以写人物为主的,几乎一概题为“○○传”,这也是来自史传的明显痕迹。
还有故事化的辞赋也值得注意。辞赋最早就是在虚构的框架中展开辅陈描述的,即刘知几所谓“伪立客主,假相酬答。”(《史通》外篇《杂说》)到东汉,有些辞赋的基本内容也采用虚构的故事,如杜笃《首阳山赋》,写自己在首阳山同伯夷、叔齐的鬼魂相遇,而后来蔡邕《青衣赋》、曹植《洛神赋》等,故事更加曲折、完整。在民间,俗赋的故事化更加彻底,以六朝残存的《庞郎赋》尾段来看,那时的民间俗赋已经完全故事化。唐代也有不少这样的俗赋,至今在敦煌文献中还保存了好几篇。辞赋的故事化、通俗化,使它和小说相互沟通,并影响了小说的发展。如俗赋中每以骈文与诗歌交错成篇,这一特点在《游仙窟》一类传奇作品中仍保存著。
至于大多数传奇语言偏向于华丽、在人物外貌及景物的描写上常用辅排手法,则和整个辞赋文学的传统都有一定关系。唐人传奇-武侠小说的始祖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学领域出现了极其繁荣的局面。不但诗歌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而且古文运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此同时,随著唐代都市繁荣和适应市民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传奇小说,大量产生,这些传记小说,文采华茂,情致宛曲,为后世短篇小说开了先河,成为唐代文学中又一叶鲜丽的奇花。唐代初期及中期的传奇小说,以神怪及爱情的题材为主,作品甚多,成就极大,其最著者有《古镜记》、《枕中记》、《南柯太守传》、《霍小玉传》等篇。后期的传奇小说,则以表现豪士侠客的内容最为出色,其中最突出的当推《虬髯客传》、《红线传》、《聂隐娘》、《昆仑奴》等篇。
豪侠故事的大量出现,与唐代中叶以后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关。当时各地藩镇势大,互相仇视,彼此各蓄刺客以牵制和威摄对方。刺客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因此社会上盛行游侠之风。而神仙方术的盛行,又赋予这些侠客以超现实的神秘主义色彩。人们在动汤的社会中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出路,便寄希望于那些锄强扶弱、伸张正义的侠客身上。不畏强暴、本领非凡的侠客,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在这种情况下,反映豪士侠客的传奇故事,便得以大量产生。
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是这类武侠传奇中的一篇重要作品。作品写隋朝末年天下将乱,群雄竞起,侠士虬髯客见李世民神清气朗,顾盼生辉,大为折服,便不与他争夺天下,跑到海外去开辟了另一个王国。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虬髯客、红拂、李靖,个性鲜明,侠义豪爽,被后世称为“风尘三侠”。
此篇故事虽没用写武侠打斗,但全篇侠气纵横,写得虎虎有生气,为现代武侠小说开了许多道路。正如新派武侠小说大家金庸所说,这篇故事,“有历史的背景而有不完全依照历史;有男女青年的恋爱:男的是豪杰,而女的是美人;有深夜的化装逃亡;有权相的追捕;有小客栈的借宿和奇遇;有意气相投的一见如故;有寻仇十年而终食其心肝的虬髯汉子,有神秘而见识高超的道人;有酒楼上的约会和坊曲小宅中的秘谋大事;有大量财物和慷慨的赠送;有神气清朗的少年英雄;有帝王和公卿;有驴子、马匹、匕首和人头;有弈棋和盛宴;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的大战等等,所有这些内容,在现代武侠小说都是可以时时见到的。”金庸称《虬髯客传》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是很有道理的。http://ke..com/view/337683.htm

③ 中国古典小说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1
、中国古典小说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1
)重视写人,尤其重视写人的思想性格,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2
)受古典散文的影响,精于艺术构思。


3
)讲究语言精练,追求简约美。


4
)受民间传说和“说话“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讲故事的传统。


5
)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形成纪传体的传统和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6
)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多在叙事中穿插诗词韵语。


7
)受古典绘画的影响,讲究传神写意,在人物塑造中追求神似。

2
、我国古代小说有如下特点:

⑴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


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这是古代小说吸收民间口语、继承古代散文的传统而形成的又
一重要特点。


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叙述是表述小说生活内容的一种方式。

3
、简述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哪些时代特征
?
⑴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新特点,主要是市民(特别是商人)的生活的思想感情。如《施润泽滩阙遇友》
中小手工业者依靠劳动发家致富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丝织业的繁荣情况,以及小手工业者
如何依靠自己的劳动发家致富的具体情景。

⑵爱情婚姻小说中表现出的新思想、新观念。这主要有两类。一类从正面表现市民阶层在爱情婚姻问题上
的新观念、新追求,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另一类是描写情与礼的矛盾,或以悲剧结局来揭露和控诉封
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或以喜剧结局来否定礼而肯定情,如《宿香亭张浩遇莺
莺》。

⑶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这也可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写恶霸压迫人民,如《灌园叟晚
逢仙女》,另一类通过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揭露其凶残阴险的本性,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4
、在确立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范围时,应该考虑的三个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是:

⑴必须是写人的,以人为中心,比较着意于刻画人物形象;

⑵必须有故事,有情节,反映社会生活中一定的矛盾冲突

⑶必须有非纪实性的特征,作品在反映生活时有选择、有提炼、有虚构,在艺术上概括和集中。

5
、古代的史传文学和寓言故事对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它们都不是小说本身,它们和小
说文体的异同主要是:

⑴寓言故事和小说都重视故事,但是寓言的目的在于说理,而小说则要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表现
作者的思想倾向。

⑵史传文学和小说都重视叙事和人物描写,但史传文学要符合史实,不容夸饰、虚构,而小说则离不开夸
饰和虚构。

6
、为什么说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真正走向成熟?

(1)
传奇的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和山此而决定的小说新的市美特征,
这是古代小说走向成熟的最重
要标志。

(2)
在内容上,由志怪走向现实,题材扩大,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⑶在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提高。这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种质的新变。

7
、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的基本特点:

⑴创作目的与唐传奇有很大的不同,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文化娱乐需要。

⑵题材内容上几乎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作为听众的市民阶层的生活)的。

⑶表达根据是在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白话,通俗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色。

⑷故事性很强,有头有尾,线索清楚,生动曲折,关于布置悬念,非常引人入胜。

⑸注意写人物,特别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时,多从人物自身的语言和
行动来刻画,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动发展过程中完成,很少静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写。

④ 中国古代小说的体制特征有哪些

小说的体制形式是结合市民听众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一般由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干宝《搜神记》(志怪),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4.宋代——话本产生。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5.明代——白话小说蓬勃发展。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寻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 了一大批不朽的名著。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中国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转入以短篇小说为主。“四大奇书”在所属的各类题材的小说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吴承恩)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小说,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小说。

6.清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清代的《儒林外史》(吴敬梓)和《红楼梦》(曹雪芹)的问世,把长篇小说的创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此时的文言短篇小说著名的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成低谷状态,至晚清才又繁荣起来,晚清长篇小说有一千种以上,著名的有“晚清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作者: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来源:知乎



⑤ 请问中国古典小说有什么特点

最大的特点就是主角命大---------个人观点
总之,小说是内容小,形式也小,是为治国理政的政治家们所瞧不起的。
小说的三要素:
1、必须是写人的,以人为中心,比较注意刻画人物形象;
2、必须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一定矛盾;
3、具有非纪实性的特征,就是说作品在反映生活时有选择、有提炼、有虚构,有艺术的概括和集中。
一、中国古代神话是小说的萌芽阶段。
1、神话,产生于民间,是原始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劳动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借助想象解释自然现象,征服自然力,把与自然作斗争的人力加以理想化。
中国古典小说发源于神话,但神话并不就是小说,而只是小说的萌芽。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唐传奇小说,明代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再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无论题材、创作方法、表现手法,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古代神话的影响。
2、先秦诸子中的寓言故事,对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来暗寓一种道理,以达到说服人、教育人的目的。
3、史传文学也对古典小说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史传文学,是指历史著作中带有文学色彩的传记文,也可以包括历史著作中生动形象的叙事文字。
寓言主要是说理;史传文学主要是写史。但是后来的小说作品,都借鉴过神话中的故事,寓言中的比喻,历史作品中的事件作为内容。
二、中国古典小说从雏形走向成熟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代表作品是干宝的《搜神记》。
这时的小说分为“志怪”、“志人”两大类:
“志怪”记神鬼怪异之事;
“志人”记社会的人事,最主要的是记录贵族官僚和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言行轶事。
所谓“志”,就是记录的意思,这说明这个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还没有脱离“史”的性质。
《搜神记》的缺点,是缺乏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优点,是有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要求。
“志人”小说的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类小说的产生,跟当时士大夫中品评人物和清谈的风气有关。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不同,是只记社会人事,不记神鬼,所以能更直接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
诙谐幽默、讲笑话的作品,以《笑林》为代表。这本书是魏初的邯郸淳所著。
志人、志怪小说的共同特点是:短小,语言精炼,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注意描写人物。这些都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这些书创作目的主要是为了赏心而作。因此只能说成是从“丛残小语”到成熟的短篇小说的过渡。
2、唐传奇的出现才使中国古典小说真正走向了成熟。
唐传奇小说是在前代的的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包括轶事小说、志怪小说和传奇小说三类。是文言的短篇。
成熟的标志:
是作者这时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和由此而决定的小说新的审美特征:叙述宛转,文辞华艳。
所谓传奇,就是传写奇事的意思。
从神怪走向现实,这是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因此作品往往关注并且反映现实人生。
唐传奇小说的题材广、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较之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说,有很大的提高。一般篇幅都大大加长,描写细腻生动有文彩。
成就最高的题材:
1、爱情婚姻,如《霍小玉》《莺莺传》《李娃传》;
2、歌颂侠义精神和英雄,如《红线传》《聂隐娘》《虬髯客传》;
3、梦幻作品,《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是借梦幻反映现实,反映作者对现实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
三、说话艺术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开拓阶段
宋元时期,话本小说大放异彩。话本来自民间,产生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艺术。这里的“话”是故事的意思,“说话”就是讲故事。话本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和开拓。通俗的白话小说,萌芽于唐而繁荣于宋。宋元以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就出现了文言和白话两条道路。
1、话本(一般是白话短篇)。在宋代分为四家:
小说—有说有唱;
说经—包括滑稽诙谐的内容;
讲史—一般是长篇历史故事;
合生—大概是两人表演,对答式。
重要的是小说和讲史两部分。
2、话本小说引起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几点变化:
a、小说创作的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满足听众文化娱乐需要。
b、题材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主要是城市的下层人民。
c、适用于口头讲唱文学的需要,通俗性强。
d、故事性强,线索清楚,善于布置悬念。
e、特别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感情和性格。
f、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常穿插引入诗词。
3、重要的话本小说题材有三类。
爱情、公案、英雄好汉。
4、话本小说的意义:
a、为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创作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b、能一定程度的反应人民群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
四、明清小说的繁荣
小说繁荣标志有三个:
1、中国古典小说的各种形式体制都已经完备、成熟,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a、话本(民间流传而成的短篇白话小说)、拟话本(文人模拟而成的);
b、古典长篇的章回小说、文言小说中的志怪体和传记体等,各种形式体制都已成熟并固定下来。
2、作家辈出、名作如林。号称明代的四大奇书,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聊斋志异等等。
3、表现手法上丰富、细腻、深刻、成熟。 23
明清小说发展的倾向和特点:
1、从无名的广大群众与文人作家相结合的集体创作,发展为文人作家的独立创作。如《三国演义》等。到了明代中叶以后,产生了文人独立创作的《金瓶梅》。
2、在内容题材上,通过平凡的现实生活的描绘,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水浒传》等。
3、在艺术表现上,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以更贴近现实。
4、长篇小说的题材,产生了几种最具特色的小说类型(教材21页第4段)。
5、出现了两部带总结性的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
五、近代是中国小说的转型阶段(1840~1919)
这一时期表现出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衰落。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1、数量多,单行本约上千种;
2、小说与现实的社会政治斗争结合紧密。近代小说的主流,反映了中国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后,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基本特征,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黑暗;
3、艺术上提炼不够,显得比较粗糙;
4、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形式和叙事都有了新的特点,但保留了章回小说的形式,是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型。 25
形成以上特点的原因:
1、社会和时代变化是主要的。
2、小说理论的兴起,对小说社会作用的认识有了极大地提高。
3、报纸连载小说成为普遍风气。
4、翻译小说的大量出现。
近代较有影响的是晚清的谴责小说,代表作品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
《三侠五义》等等。
六、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传统
1、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2、古典小说有劝诫的传统,又强调寓教于乐,注意艺术感染力。
3、强调作家要有真情实感,强调首先感动自己然后感动他人。
七、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1、重视写人的思想性格。《水浒传》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2、早期的文言小说作者,在写作时讲求全局在胸,注意谋篇布局,主次详略得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3、讲究语言的精炼,追求一种简约的美。
4、与民间传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因而形成了讲故事的传统,情节曲折生动,首尾完整。
5、受史传文学的影响,文言小说多纪传体,实录。尊重生活而又讲究含蓄,有深刻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 。 6、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叙事中穿插诗词韵语,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都是如此。
7、中国古典小说还受到古典绘画的影响,讲究传神写意,在人物创造中追求神似,有时候甚至略貌而取神。

⑥ 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有什么样的基本特点

宋元话本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注重趣味性和虚构。

“说话”是“说话人”赖以养家活口的职业,所以必须尽一切可能来吸引听众。而听众听“说话”是为了娱乐,要讲得有趣味才拉得住他们。因此,趣味性就成了“说话”的第一原则。

第二,思想感情与市井民众相通。

由于要使听众——市井民众感到兴趣,“说话人”不但不能采取说教的态度,并且不能使话本中人物的言行、感情“高雅”得让市井民众无法理解和接受。

而必须使听众对话本里的人物产生深刻共鸣,感同身受地关注其命运,从而兴味盎然地倾听“说话人”的演述。因此,话本中人物(除了大奸大恶者以外)的言行、感情也正是市井民众在类似情况下所可能产生或向往的言行、感情。

第三,描写趋于细腻。

现在所见元代刊印或编定的话本,有的叙事粗疏,只能勉强达意甚或词不达意;有的则能显示出大致的轮廓,偶尔也注意到细部;有的描写相当细腻,但可能已经过明代人的加工。

(6)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体制特点与艺术风貌扩展阅读

话本的定义:

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后世统称为“话本”,该称谓可能唐已经出现。“话本说彻,且作散场”之类套语。可见“话本”含有故事文本之义。说明“话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格式化”。

话本的分类:

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三类:

1.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艺人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

2.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祥,可能出自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

3.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等。

热点内容
都市带点母的小说推荐 发布:2024-12-23 15:00:02 浏览:875
科幻小说的看到一般怎么写 发布:2024-12-23 14:47:20 浏览:55
仙帝重生都市弃少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4-12-23 14:42:15 浏览:83
好看文笔好的古代重生小说 发布:2024-12-23 14:34:04 浏览:856
现代医生穿越王妃小说 发布:2024-12-23 13:11:49 浏览:33
免费阅读小说护摇皇后 发布:2024-12-23 13:11:38 浏览:820
江湖小说言情女追男 发布:2024-12-23 13:04:25 浏览:11
盘点科幻小说中的新概念武器 发布:2024-12-23 12:45:01 浏览:478
现代恋戴少的心尖宠妻小说 发布:2024-12-23 12:44:56 浏览:432
都市小说男主欧阳 发布:2024-12-23 12:39:38 浏览: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