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中的哲学
『壹』 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如何
武侠小说的价值
----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
武侠小说是从我国颂扬狭义精神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小说发展而来。武侠小说作为中国小说类型中极为重要的一大类别,长期以来受到了诸多的非议。特别是现代武侠小说,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它曾在文坛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这可以说明武侠小说有其自身的价值和魅力。本文以金庸小说为例,分析武侠小说的“文化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
一, 文化价值
金庸,无疑是现代武侠小说的泰斗。从五六十年代至今,金庸这个名字更是家喻户晓。他的小说一直以来都深受读者的喜爱,以他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更是数之不尽。从金庸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武侠小说的文化价值。“侠”文化的精神被武侠小说继承了下来,在金庸小说中,比如郭靖、乔峰等人身上就有着“狭”的品质。金庸把儒家的进取精神,道家的自在旷达和佛家的修身自律引入武侠世界中,处处渗透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天龙八部》渗透着佛的精神,《神雕侠侣》体现道家的冲虚淡泊和直面生死。小说中渗透着大量的“出世、入世、无为”的思想,这体现着中国的哲学思想。金庸武侠交织着对历史的反思。如《碧血剑》以明末农民战争作为背景,深刻揭示出中国历史的一些特点:“鸟尽弓藏”;“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金庸的小说中,我们读到了历史、哲学、古人的文化价值观。
二, 认识价值
武侠小说虽是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可它的认识价值却不减。我们能够从武侠小说中学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书剑恩仇录》中,阿凡提借驴子讽刺那些带官帽的人,其实也告诉世人,为官之人不要总想着骑到人民的头上,否则迟早会被人民拉下来的。《鹿鼎记》又是对中国官场斗争的险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不遗余力的揭露,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再看《倚天屠龙记》中的周芷若,她为得到张无忌的爱情而不折手段地迫害别人,注定她的爱情是不长久的;这也告诫人们,与人为善,真心实意的爱,才会有回报。
三, 审美价值
武侠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进行了雅俗融合。武侠作者广泛汲取了戏曲、电影、文学等多方面的特点,呈现出独具一格的审美特征。从叙事技巧来看,金庸跳出情节模板的约束,成功地运用现实主义辨证地处理人物与情节关系的经验,以性格发展变化作为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其结构宏大严谨,一气呵成。如《神雕侠侣》,以宋朝为大背景,以杨过的成长为线索,表现杨过性格、价值观的变化,推动情节发展,环环相扣,构成宏伟的社会画卷。从小说语言来看,金庸小说用词凝练、典雅、清新,融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此外,爱情在武侠小说中站了很大比重。金庸小说也以爱情作为主旋律贯穿始终《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与喀丝丽的爱情,《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读来让人荡气回肠。作者推崇的这种性灵之爱,抛弃世俗之利,以情义为尊的思想带给人们美的感受。
武侠小说的魅力是不可低估的,武侠小说深受各种人的喜爱。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很多武侠小说以影视的形式出现,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在武侠小说发展的过程中,但愿它不失去自身的精神才好。
『贰』 有关笑傲江湖的人生哲理的文章,复制即可。
《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
郑春元(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具有丰富性、整体性、深刻性的特点,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主
要有生存哲理、成长哲理、权利之争哲理、识人哲理及武功哲理。这些哲理增加了作品的理性负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笑傲江湖;人生哲理;深刻意蕴中图分类号:I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09)01-0069-06
收稿日期:2008-09-03
作者简介:郑春元(1949—),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从事武侠小说及侠文化研究。
《笑傲江湖》是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之面的启示。人生哲理有丰富和单一之分,深刻与前的一部作品,已有的系列武侠小说已经如同浅显之别。一则寓言一条哲理,单一明确,容易连绵的群峰,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此时他对武领悟。而有些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则丰侠小说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力求有所超越。富而深刻,能给人以深邃的启示。
〔2〕(35)
《笑傲江
他通过对中国社会历史的透视和洞察,反思历湖》描写的是化外的武林天地,是一个虚拟的世史,拷问人生,力求更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和界,具有幻想性的特征,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有人生,增加作品的哲学意蕴、历史意蕴、政治意丰富的隐喻意义和哲学意蕴,蕴含着丰富的人蕴、道德意蕴、审美意蕴,增加作品的深度,增加生哲理。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具有丰富性、整体其理性负载,使小说富有人生哲理。正如作家性、深刻性的特点,所描写的江湖规则、江湖中自己所言:“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人的欲望追求、武功的学习苦练、各门派的拼杀但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争斗、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不同的人有不同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的结局和下场,等等,无不蕴含哲理意蕴。作品法。”〔1〕(149)金庸以其非凡的文学功力和艺术才中有大的人生哲理,也有小的人生哲理。大的人华,实现了自己的这一愿望,使《笑傲江湖》寓有生哲理蕴含贯穿于全书中,只有读完全书,细细丰厚的哲学意蕴,成为饱含哲理的作品。
品味,才能领悟得到。如读完全书你会对“人怎所谓哲理,是指对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样才能笑傲江湖”这一问题的答案有所领悟。理性概括。文学作品中的哲理往往是蕴涵在形《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的深刻性表现在涵盖象之中的,人们通过阅读作品可以得到哲理方
的广阔性,既反映了古代某个生活领域的现象,
069
渤
海大学学报
二九年第一期
1/6
070
也反映了现代及将来某个生活领域的现象。例如东方不败被任我行等所灭,任我行重新登教主之位时,东方不败的原下属揭露东方不败的罪行说,东方不败荒淫好色,强抢民女,淫辱教众妻女,生下私生子无数。作者通过这一事件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是:权势使言论失真。这里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是言论者为讨好新主子,二是屈从于权势。东方不败别的罪行是有的。但他练《葵花宝典》之功,早已自宫,失去性功能,怎能生出无数私生子来?这种权势使言论失真的现象古往今来比比皆是。比较典型的,古代赵高导演了指鹿为马的闹剧。现代大跃进中有一亩地能产一万斤粮食之说。“文化大革命”中的权势使言论失真的现象更是数不胜数了。而且将来这种现象仍会出现。这就是《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的深刻性。
《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增添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内涵。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到,现实中某人如用钱买到了官,用不正当手段得到了权力,他绝不会去为人民服务,而是要疯狂地捞钱,大肆犯罪。《笑傲江湖》中的自宫者们并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整个江湖,也就是以丧失人性为代价,并没有得到所求的东西。他们获取的是因罪恶所受的惩罚,是自身的毁灭。左冷禅率众偷袭华山时被令狐冲刺死,岳不群设计加害令狐冲被仪琳所杀,东方不败被任我行等所杀,林平之为复仇杀人无数,与世为敌,双目失明,被令狐冲废去双臂,囚禁于西湖水下石室度其余生。
在现实生活中,自宫之事子虚乌有,但为私利、权力、金钱而舍弃人性、道德之事却比比皆是。以有人心甘情愿引刀自宫来隐喻功利欲对人性的破坏摧毁力之强,实在是太妙了。金庸用这一虚构的故事把人生哲理讲得形象深刻。这是文学大师的伟大创造。
人在江湖,身要由己。
《笑傲江湖》中有一句话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3〕(700)这已成为经典名言,人人耳熟能详。
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生存哲理
人生所求必须通过正当手段获取。人在不同阶段都有所求,求名、求利、求权、求爱,等等,人的一生就是通过努力获取所求的一生。人的所求要通过正当手段去获取、去实现,如想得到金钱,就要通过正当劳动去赚;想有武功,就要下苦功去练;想得到权力,就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才能并得到众人的认可。如失去道德人性,用非正当手段去获取,去偷、去抢、去
『叁』 看金庸武侠小说,你学到了哪些人生道理
看完了金庸武侠小说之后的我,目光不是停留在那些绝世武学上面,还幻想着成为一代大侠什么的;也不是爱慕里面的情投意合、长相厮守之情,感悟最深的就是里面的佛法意境。
金庸武侠小说之中,既是以历史为主线,符合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故事,同时其中还蕴含了许多佛家教义,金庸先生就是利用那些高僧如扫地僧、空见大师、一灯大师和三渡等高僧为代入人,像我们展示了许多佛家教义。
最后——空即是圆,圆即是空,人相我相,好不懵通:
渡厄道:“你过来,老僧收你为徒。”谢逊道:“弟子不敢望此福缘。”他拜空闻为师,乃“圆”字辈弟子,若拜渡厄为师,叙“空”字辈排行,和空闻、空智便是师兄弟称呼了。渡厄喝道:“咄!空固是空,圆亦是空,我相人相,好不懵懂!”谢逊一怔,登即领悟,甚么师父弟子、辈分法名,于佛家尽属虚幻,便说偈道:“师父是空,弟子是空,无罪无业,无德无功!”渡厄哈哈笑道:“善哉,善哉!你归我门下,仍是叫作谢逊,你懂了么?”谢逊道:“弟子懂得。牛屎谢逊,皆是虚影,身既无物,何况于名?”谢逊文武全才,于诸子百家之学无所不窥,一旦得渡厄点化,立悟佛家精义,自此归于佛门,终成一代大德高僧。
因此金庸武侠小说之中,真正最值得我们欣赏的应该是这些佛家教义,其中像谢逊和裘千仞这些诚心悔过和萧远山和慕容博放下仇恨的都是最好的例子。
『肆』 论武侠(引子)-金古梁温
喜欢武侠剧的朋友大都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那就是:“金庸小说中究竟谁的武功排第一”。
众所周知,从上个世纪8、90年代(可能更早)开始刮起了一股武侠风(我出生的那个年代之前暂不论)而其中最具代表,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新武侠四大宗师: 金(金庸),古(古龙),梁(梁羽生),温(温瑞安),人称金、古、梁、温四大家 ,当然还有其他比较有名有影响力的,如黄易(他的代表作《大唐双龙传》《寻秦记》《覆雨翻云》)都是存载着我们青春记忆的作品,光是《寻秦记》就被翻拍了好几个版本。他们每一位都曾是武侠界的泰斗,传奇人物,如今除了温瑞安,其他四位都已仙逝,深感遗憾!再次为他们祈祷,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一样精彩绝艳,续说自己的传奇……
话说回来,武侠,文学,历史等都有自己的体系和渊源,如果脱离了轨道,将历史事件,人物,甚至家国情怀,爱恨情仇都抛却了,那武侠也就不再是武侠,只会沦为人们匆匆一瞥的笑谈罢了,上面的每位大家都代表了一种风向,一种趋势和一种领域,将自己的个人情感,经历,独特的情怀和对武侠,对侠客的理解融为一体,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念。
读者数以亿计,持续时间之长,覆盖地域之广,读者文化跨度之大,超乎政治分歧之上,中国内地最早的读者可能是谁?一系列难以索解之谜!
若问当今华文作家中拥有读者最多的是谁,大概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金庸!”
金庸作品造就了千千万万个“迷”,也带来了许许多多个“谜”。
我曾经以为男性青年学生才喜欢金庸小说。谁知一调查,出入非常大,许多女学生照样爱读。而且他们的父母亲和许多上了年纪的华人也同样喜欢读。真是到了不分性别、不分年龄的地步!
《射雕英雄传》 1950年代在报上连载,许多人争相传告,报纸发行量一下子增加很多。从那时起,可以说港澳地区就出现了“金庸热”。而且随着《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作品出现,“金庸热”四十年来竟是长盛不衰。
邓小平先生可能是内地最早接触金庸作品的读者之一, 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接见金庸时,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小说我是读了的。”
金庸小说本身还包含着一系列难以索解的有趣现象。举例说,金庸小说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却没有旧式武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再例如,金庸自己完全不会武功,却能把武林人物的打斗写得那么吸引人;金庸小说明明是武侠小说,却又有着浓重的文化气息,简直可以当做文化小说来读。又例如,武侠小说一般都以神奇、曲折来吸引人,可是金庸小说同时却又相当贴近生活、贴近人生,简直是相当生活化的;武侠小说在类型划分上无疑属于通俗文学,但如果有谁真要将金庸小说单纯归入通俗类,我敢肯定会有许许多多读者站出来强烈反对。诸如此类,金庸小说似乎充满了许多不易诠释之谜。
在武侠世界中,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疾苦怨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便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儒家与墨家,两者教人尽力为人,追求世事的公平合理,其极致是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武侠小说的基本传统也就是表达这种哲学思想。”可见,金庸确实在自觉地承担武侠小说的这种使命。金庸笔下最杰出的英雄人物,都是深明大义,自觉地为群体、为民族、为大多数人利益而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这些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种最高的人生价值观,也是金庸对武侠精神的一种新的提升。像郭靖,资质质朴,甚至有点笨拙,但他刻苦、沉稳、富有责任感,认定一个目标就坚持去做,绝不畏难退缩,自知愚钝反而加倍努力,人一我十,武功终于达到超群的地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郭靖身上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从《射雕英雄传》到 《神雕侠侣》 ,郭靖都坚持抗元,死守襄阳城,一守几十年,明知蒙古兵力强盛,自己迟早会失败,但只要能多守一天就尽力多守,绝不放弃。黄蓉原想到最后关头他俩可借汗血宝马脱身,郭靖坚决反对,黄蓉只好长叹道:“我原知难免有此一日,罢罢罢,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这种精神是可歌可泣的。郭靖之所以能坚守襄阳数十年,就因为他有一种自觉的“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射雕英雄传》末尾,郭靖和年老力衰的成吉思汗曾有一段对话。成吉思汗说:“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你说古今英雄,有谁及得上我?”郭靖答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凛凛,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泪。”在郭靖看来,英雄“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射雕英雄传》所颂扬的英雄,是质朴厚道的平民郭靖,而不是灭国无数的成吉思汗。”类似这样的英雄人物书中还有很多,在此不多做讲解,后续会逐步解说!
古龙 把武侠小说引入了经典文学的殿堂,将戏剧、推理、诗歌等元素带入传统武侠,又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融入其中,使中外经典镕铸一炉,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新纪元,将武侠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作有《多情剑客无情剑》、 《绝代双骄》 、《英雄无泪》等。很多夜都被翻排成影视剧作品。
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他的作品更多的是提现了一种“侠气”,侠骨柔肠,这点与金庸有点区别,像张丹枫,他与云蕾「双剑合璧」,无敌于天下。虽说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也有些类似,到终归还是爱金庸多了一份柔情,伤感和别离,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更加细腻,肝肠寸断。代表作品有 《白发魔女传》 《七剑下天山》《 萍踪侠影录 》《云海玉弓缘》等。
再说说温瑞安,我对他的了解不多,仅有的看过的几部作品《 四大名捕 》《逆水寒》《布衣神相》,虽说也是跟精彩,但个人觉得比之其他几位少了些许的博大,恢宏,细腻,历史,故事性,深度或有不及。言语稍嫌罗嗦,情节性稍差,兼且写男女感情实在垃圾,只能博得少数死党的喜爱。影响力自然远不及其他几大宗师。它师承古龙,虽说是又自创一派,但是在他作品中能看到太多古龙的影子,可以说古龙 爱将些哲理荣辱武侠的特点发挥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又说教之嫌。不顾情节奇诡,又写的豪气纵横,总能让读者热血沸腾,感动的一塌糊涂。
最后就是黄易,堪称是网文鼻祖,黄老爷子是喜欢周易的,学习掌相、星相、八字、古琴、洞箫、玄学、《易经》等。后来辞去艺术馆的高职厚薪,隐居大屿山这个离岛深山、藏风聚水之地,专心从事创作所以名字都改了叫黄易。
他试图讨论的境界,也的确是十分之高的——天道。代表作 《 大唐双龙传》 我认为以达到了《射雕英雄转》的级数。黄易能些这么长还能一直抓住读者的阅读欲望,并能自圆其说,实在令人佩服,最主要是他的武侠世界观是完全迥异于前代作家的,黄易小说的要旨既不执着于入世救民于水火、挽大厦之将倾,也并非执着于世俗层面上的功名利禄,他的超越性体现在“出世”也即对“天道”的追求上,黄易通过玄幻将世俗快乐与终极关怀紧密地联系起来。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上初一那会儿,我哥上高中,一天夜里他抱着黄易的大本头看到凌晨2点多,后来我妈起床上厕所时发现灯还亮着,就把灯给关了,岂料我哥他又躲到厨房去看,一直看到第二天天亮才睡觉……那么为什么黄易的书在网上相对火很多呢?
因为网文追求的就是爽啊,譬如什么斗破苍穹,斗罗大陆,星辰变,神墓,大主宰等,也可以叫爽文,IP很高,版费很高,但你绝对不可能跟我说:这部书的文笔好,质量高。像起点的一些签约作家,文笔都不差,也不一定就比之以上大师们差多少。
时至今日,武侠的地位远不如从前,大侠们已然离去,我辈中人又当如何继承先辈们的衣钵,发扬先辈们的精神呢?
唯能极于情,故能极于道,我建超世志,必登无上道。
前两句就出自《覆雨翻云》里评价浪翻云的那句:唯能极于情,故能极于剑!
『伍』 金庸的学佛之路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常宣扬佛教中的“大悲大悯”思想,这不仅增加了武侠小说的思想深度与哲学内涵,更是对于普罗大众的价值观做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引导。
北大教授陈平原给予金庸的武侠世界以这样的评价:“倘若有人想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佛道,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
中国当代的武侠小说始于金庸,一个人,一支笔造就了浩瀚江湖,金庸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奇迹。
金庸小说中蕴涵着儒、道、释、墨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中尤以佛学为盛。
金庸与佛有缘,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为了能够直接读懂佛经,他还潜心学习全世界最复杂的文字梵文。
金庸说:“我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的高僧教导,纯粹就是一种神秘经验,是非常痛苦的和艰难的过程。”
1976年,金庸收到一个噩耗,19岁的长子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对他打击非常大。
当时他觉得非常的愧疚没有和儿子探讨过生命的意义,他并不知道儿子为什么在美国要自杀,生命这么可贵,他怎么就轻易的放弃了生命?
他想和儿子能在心灵上有沟通,但却实现不了了。
之后一年,生死的终极问题他一直在思考。他看了很多的书,想探究生与死的奥秘,但很多书籍都不能回答他的这个终极问题。
最后,他觉得应该在宗教里找到答案。他曾经系统地阅读过《圣经》,很肯定圣经里并没有他要的答案。
有一天,他忽然领悟到了亡灵不灭应该去佛教中寻求答案。
中国佛经浩瀚如繁星,只读基本入门的书,他就觉得其中的迷信色彩太多,不符合他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但还是勉强读下去。
后来越读越深,读到了《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历经几个月的苦读,潜心研究琢磨,忽然就有了感悟,觉得自己找的真理就在佛经中。
只是,他觉得中文佛经太过深奥,有些古文翻译偶有一两个字有完全歧义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于是就在英国订购了全套的《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
所谓的原始佛经,就是佛教研究者认为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的佛法记录。
英文佛经读起来就没有那么深奥,容易阅读,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
由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他有了信仰,开始相信佛陀释迦牟尼确实是悟到了人生的真实道理,然后将自己悟道的内容传给世人,这就是佛法。
最终佛法解决了金庸的问题,让他从失去儿子的痛苦中走了出来,这个过程大约是一年半时间,他开始全心全意的接受佛教。
后来他又读了大乘佛教中的《楞严经》、《般若经》。问题又来了,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内容,奇异和夸张的东西,让他不大相信,并觉得超出人的常理,不大让人信服。
直到有一天读了《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终于有所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普罗大众都能听得懂,学得到。
佛陀用牛车、大雨等等和人们生活相关的内容做比喻宣讲佛法,为了让人通俗易懂,甚至佛陀假装中毒将死也无不可,目的就是让人懂得佛教的道理。
了解了妙法两字的意思,他对大乘佛教的那些怪异故事也就不大反感。
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他认为自己的心灵最和“般若宗”接近。
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金庸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
金庸在和友人的一次论道中曾谈到:中国近代高僧太虚法师和印顺法师都提倡“人间佛教”,主张佛教要入世,要为社会、民众做贡献。即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普度众生”,他认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思想。
『陆』 中华武侠小说特点及其文化分析
中国武侠和外国的武侠小说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中国武侠小说注重社会关系的建立,道德水准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被认可,而外国武侠小说的内容建立在对帝王的尊重和纯粹力量的对比上。在《史记·刺客列传》(不好意思,我一直将这部分当武侠看)以及我们所知道的《虬髯客》、《大铁锥传》(这两部出自那里我忘记了)还有《七侠五义》等等都比较注重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被公众认可的道德准则,这种状况在可能一直延续到了上个世纪5、60年代,从司马麟的武侠小说就可以看出来。外国武侠小说从《奥赛罗》、《三个火枪手》(在以前的我没有看过了)那样的作品来看,大多比较注重力量的对比,纯粹是一种为贵族服务的小说和戏剧,可以认为它们是文字角斗场,但是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在商业上价值激增在19世纪、20世纪的欧美武侠(甚至于不能叫武侠只能叫侠客小说)小说最具代表性的我看要属《佐罗》了,《佐罗》的受欢迎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主义的衰落使得象美国那样的文化逐渐占据了美洲大陆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文化逐渐走向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局面,东方的文化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响(《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活托托的一个奥赛罗)。西方侦探小说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武侠小说的作者逐步将在西方小说中的逻辑推理等人所众知的具有商业价值的因素加入到小说当中(如古龙的《陆小凤》、温瑞安的《四大名捕》),更有甚者看到了由于美苏太空争霸而引发的太空争夺战在商业上的利用价值,在国外他们着重探险,在中国我们着重和外星生物的争夺,或者根本就把战场开辟到太空上去。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武侠的概念已经很广泛了,特别是中国的武侠的概念。
中国的武侠有三层含义:一是孔武有力,身手敏捷,格斗技术高超;二是在某一特定的道德标准下被广泛接受的道德体现的精华(如郭靖之守襄阳不若文天祥乎?);三是,个人修养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层次,这比较符合中国近5000年的文化的遗传,这一点在武侠小说中不是以某一个主角体现出来的,而是由一部书中的一个群体体现出来的——个人认为这一点个人认为梁雨生做的很不错——所以中国的武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个人认为广义上讲武侠小说应该包涵所有那些反映通过武技来体现人类潜能的小说,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抽空我会看看有网友所说的那部《狞皇武霸》的,但是就中国的文化含义来说,最孔武有力的人并非是武功最强的人:) 另外,小李飞刀,我一直认为那是暗器:)所以在刀的评论里面我没有考虑他,有句话我很赞同就是“刀的好坏还是在于用刀的人”(燕南天之剑可比倚天、青虹更利乎?)
武学至上境界,乃即武学而超武学之境界,武学与非武学,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无佛家武学,无道家武学,亦无俗家武学,无佛家、道家、俗家分别之相,乃至亦无无分别之相,佛陀所言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是也,亦可谓真如自性,大道之实性,此为一切武学非武学之源,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说,假而言之,曰武学之无极境界可也。对应于非阴非阳或无剑境界。
此无上妙境自性起用,自体自然生发而分别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谓佛家武学、道家武学与俗家武学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离,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于无与有之间,武学之太乙境界也。具体而言,九阳真经、九阴真经、独孤九剑[木剑境界(草木竹石皆可为剑)的系统化]即此境界也。九阳真经是佛而非佛:佛,是因为此武学圣典乃从佛学至上大乘禅宗正宗真传达摩祖师所传之无上佛法而化来,故一切佛门武功皆归于九阳真经;非佛,是因为此武学圣典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佛家武学也。九阴真经乃道而非道:道,乃由于此武学圣典为道家大宗师黄裳由道学渊薮道藏中化来,故一切道家武功皆归于九阴真经;非道,乃由于此武学圣典亦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道家武学也。独孤九剑则是俗而非俗:俗,是因为此武林绝学乃俗家千古奇人独孤求败以易经为总根源而化来,故一切俗家武功皆归于独孤九剑;非俗,是因为此武林绝学亦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俗家武学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万流归宗之势融汇于以上三大武学,此三大武学又以九九归一之势归于自然无为的绝顶境界。故三大宗师,达摩祖师、黄裳真人和独孤大侠,虽假借佛门武学、道家武学和俗家武学之方便,而实际心中并无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学之分也。
三大宗师之分别:就最终意义而言,独孤大侠,黄裳真人,达摩祖师三大宗师当究竟无别,皆可称绝顶境界,然细论仍可分出高下:达摩祖师当下直承,纯以自心为源而生无上武学,武学只是明心见性之方便,也就是说, 达摩祖师对武学的境界是本来超越,本来无武;黄裳真人是假借道藏为缘,以自心为因而生至上武学之果,终究有所凭借,故虽最终超越了武学,尚非本来超越之境界,不过极其接近此境界,独孤大侠则经过一生极其艰苦的修习之后,直到最后才超越了武学,踏入武学和人生乃至天道证悟的至上境界,比之于以上两位稍逊一筹.达摩祖师乃无为境界,黄裳真人乃类于无为境界,独孤大侠则是由有为而归于无为的境界.达摩祖师是当下无极,黄裳真人是由太乙而无极,独孤大侠是遍历一切有形而无极[基本上经历了剑道修习过程中的所有阶段,经历最全],不过最终无异,都是体用一如之境界:达摩祖师以真如为体,以博大无边的无量武学为用;黄裳真人九阴真经上卷明大道微妙本体,下卷为破尽天下一切武学之法门;独孤大侠的无剑境界,既是内力的无所施而不可,又是剑招的变化无穷。
『柒』 金庸的武侠小说教会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射雕英雄传》郭靖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你天资愚钝,不被人看好,出身不好,但是只要努力了,不走歪门邪道,迟早会成功。
『捌』 横剑攻于技,以求其利,是为捭;纵剑攻于势,以求其实,是为阖.捭阖者,天地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意思是:横剑以技进攻,以求得利,这叫开。纵剑以势进攻,以求得实,这叫合,开合,天地大道。
出自:鬼谷子[战国]《鬼谷子全集》。
原文:“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释义:横剑剑法专攻技巧和招式,以求得剑法的攻击和锋利,这叫捭。纵剑剑法专攻气势和局势,追求致命一击的机会,这叫阖,能够达到达到捭阖境界和水平的人,才是掌握天地大道的人。
(8)武侠小说中的哲学扩展阅读:
影响
《鬼谷子》一书,历来被人们称为“军书之宝”,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是乱世之慧说,乱世之哲学。它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讲求名利与进取,是一种讲求行动的实践哲学,其方法论是顺应时势,知权善变。
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一直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所以鬼谷子的学说没有得到后人应有的重视,因此,历代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讥诋者极多。
其实,《鬼谷子》一书并非等闲之书,它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现又成为当代商家的必备之书。它所揭示的智谋权术的各类表现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争、经贸及公关等领域,其思想深深影响今人,享誉海内外。
《鬼谷子》、《关令尹喜内传》、《本经阴符七术》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在其后的史书及其他文献典籍也多有记载。《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
《鬼谷子》共二十一篇,其中的转丸,却已失传。该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为后世了解纵横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