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第一次接觸科幻小說

第一次接觸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3-23 19:44:44

⑴ 盲視  三  科幻篇

  那麼我們再進入第二主題:我們以往對於外星人的想像,為什麼很可能是錯的?

小說里的這個與外星智能第一次接觸的故事,與我們以往看到的科幻小說幾乎是完全不同的。它描寫的這個外星智能人類幾乎無法理解。

我們以往看到的科幻小說和科幻影視,其中的外星智能往往就像是套了個皮套的地球人。比方說《星球大戰》里那些皮膚藍藍綠綠的外星人。他們也是兩只手兩只腳,也有眼睛鼻子嘴巴。想要表現的異質一點的,就長得像昆蟲或者海里的什麼東西,比方《異形》那樣的,長得很像昆蟲,行為方式也完全是動物。在那些科幻作品裡,外星人和地球人最根本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使用的是同樣的一套概念體系;外星人也有語言,有文字,是單獨的、有自我意識的個體,他們與人類思考和交流的方式是相同的。

最偷懶的設定里,他們也使用聲音來交流,與人類接觸不久就學會了人類的語言,還基本上都是學會的英語。而這種假設實際上是毫無根基的,我們就算發現了外星智能生命,也很可能完全無法理解它們。

在小說情節里,飛船載著一船人飛到了外星智能那裡,船上的語言學家開始與這個外星智能聯系,這個外星智能是能夠理解地球語言的,稱自己為羅夏。這個名字同樣是有深意的:它來自於心理學的羅夏墨跡測試。這個測試是這樣的,志願者看著一系列由墨跡組成的圖片,來說出他們覺得這個墨跡像什麼。而他們眼中墨跡的形象,也就代表了他們的心理活動。外星智能從地球所泄露的無線電波中挑選了這樣一個名字,預示的或許是,他們只是一面鏡子,而人類眼裡的外星智能,都是這面鏡子投射的人類自身的觀念。

這里人類的自身觀念,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博弈論。說到這里,要提一下劉慈欣在《三體》里提出的「黑暗森林」理論,根據三個基本假設,可以推導出全宇宙的智慧文明的基本行動准則,這就是從博弈論里來的。而《盲視》里就認為,博弈理論僅適用於理性的參與者,或者人類參與者,對外星智能很可能根本就是離題萬里。

在與外星智能聯系的過程中,船員們發現,他們在回答中沒有辦法獲得任何有效的信息,羅夏彷彿就像是一個中文屋,他能根據預訂好的規則給出回復,卻不能理解自己在說什麼。

這里的中文屋也是人工智慧和認知哲學中的一個著名的概念,是由美國哲學家約翰·賽爾提出的。它是這樣的。比方說你是一個不懂中文的美國人,在一個小房子里,外面會有一個小窗口遞進來一些紙片,上面有奇怪的圖案;你的工作,就是依據手頭的一本手冊,按照規則將圖案翻譯成英文,並且回復,再按照規則將回復組合成另外的圖案,寫在紙片上遞出去。這些圖案其實就是中文,在外面的人看來,你是在使用中文回答問題,而實際上根本不懂中文。

而這個外星智能的表現就是這樣的。其實這對於現在的讀者來說很容易理解,因為它的表現實際上跟聊天機器人是一樣的:聊天機器人這樣的程序就是一個典型的中文屋,它能夠按照規則處理語句並且給出回復,但是沒有能力真正理解你的意思。

實際上,小說的主角,也自稱是中文屋:對於他來說,其他人的情緒和反應都是一種規則,他可以按照規則去做出反應,但是他並不真正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情緒。

說回故事情節,科考隊員發現外星智能羅夏的本體處在一個小行星上。在登陸小行星進行勘查的過程中,船員們抓到了一個死的智能生物和兩個活的智能生物。檢查的結果是這個智能生物的構造與人類完全不同,這種生物有很多的肢體,連在一個中軸上面,更像是海洋生物,比方說章魚和海星。作者彼得·沃茨又在這里顯露了他作為海洋哺乳動物學家的專長。他在書里寫到,這種生物全身上下有 30%的身體結構是神經組織,感光點也是分布在整個身體表面,感光的同時可以顯示各種各樣的圖形。這種生物被取名為攀爬者,而隊員們並不知道這種生物在外星智能羅夏那裡是一種什麼地位。他可能就是智能本身,可能是集群智能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智能手底下的某種自動機器,這需要更多的研究。

在研究攀爬者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攀爬者有著驚人的智力。他們能夠解決非常復雜的計算問題,比人類強得多。但是在測試的時候,他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隊員們要求攀爬者列出向它展示的測試窗口中的一些東西的名字,攀爬者能夠列出多面體,恆星,羅夏,但是不能列出攀爬者自己的名字。

這種現象非常奇怪。實際上這就好像是這種生物是盲視的,大腦能夠處理信息,能夠看見,但是它自己不知道自己能看見。 從本質上來說,盲視就是這么回事:運行的是大腦,而不是人的自我意識。而對於攀爬者來說,盲視侵蝕了它的每一種器官。它自己知道答案,但是它不知道自己知道答案。它有非常高的智能,但是沒有自我意識。這就好像是一個夢游的人,他能夠走路,能夠開車,甚至能夠跟人對話,但是他自己不知道。

在這里,作者是將自我意識和智能分開的,而這也正是這本書中最核心的一個觀點。所有以往的科幻小說里都假設,人的智能與自我意識是一體的,所謂「我思故我在」;那麼照人類的標准推理出去,外星智能生物肯定也有自我意識,能夠意識到「我自己」的存在,並且依據我自己的意識去行動。任何一種智能生物,都是在個體層面上意識到「我」的存在。而科幻里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也是這樣的,計算機覺醒過來,意識到了「我」這個個體的存在,並且依據個體的意識來行動。

而羅夏則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他有著極高的智能,但是意識不到自我的存在。智能在宇宙中的意義,在於模式識別,發現規律,和做出決策;而實際上這三件事情都不需要自我意識的參與;這就好比AlphaGo作為一種演算法,它沒有自我意識,也能夠在圍棋上遠遠超過人類。在小說的最後,吸血鬼說,這樣或許才是能夠在宇宙中生存發展下去的更好的形態,而自我意識實際上是拖後腿的。而這也正是小說的核心論題所在。

第三部分

那麼到這里就進入本書的第三個主題了:自我意識有什麼用?

長久以來一般人所默認接受的意識的理論,被稱之為「身心二元論」:就是說,我們的意識和我們的身體是兩個分立的系統,我們的意識影響著我們的身體,而反過來則不行。這個理論是很古典的,但是現如今已經被證明,這是完全錯誤的。不但意識會影響身體,身體同樣會影響意識。身體對於意識的影響,有個專門的術語, 「具身認知」。現代認知科學就有這樣的實驗:你心情好,所以你會微笑,但是如果把一個人的臉擺成笑臉,而人的心情也會變好。微笑和心情好實際上是個互相影響的過程。

現代的認知神經科學實際上也證實了很多書中的觀點,人類的意識實際上是被潛意識所驅動。認知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就有一個比喻,叫做「象與騎象人」:我們的意識是騎象人,我們的頭腦是大象。騎象人偶爾能夠把握大象的方向,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大象自行其是。

這里還有個很淺顯的例子,就是減肥。很多人覺得,減肥的辦法就是不吃飯,靠著意志力扛著 。但是認知科學說,這基本不會成功,因為你的大腦在做決策的時候就受到了整個能量系統的影響,這會扭曲你對於食物的判斷,你會被飢餓感逼著不停的想吃東西。科學的減肥方式並不是挨餓硬扛,而是順著你的身體的潛意識走,吃低熱量的食物,用飽腹感來減少大腦對於高熱量食物的渴望。

小說的核心論點則在這點上又進了一步,就是自我意識在演化上是個騙局。

這里就比較接近於哲學了:我們的自我意識實際上就是一個將我們所接收到的信息匯總起來的過濾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並不是真相,而是那些演化上有利於我們生存的東西。之前所說的盲視就是其中一例:你的大腦看到了,但是你的意識沒有看到。而相反,有一種眼病叫安通綜合症,得這種病的患者已經瞎了,但是你的大腦認定你沒有瞎,於是編造出了視覺的景象。而實際上你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乾的事情,跟這個也差不多。

舉個例子,顏色不就是人類定義的嗎?你憑什麼說色盲就是一種病呢?他們僅僅是對於顏色的感知與一般人不一樣,而一般人對於顏色的感知為什麼就是對的呢?有很多物種可以看到紫外或者紅外線,那麼對這些物種來說,紫外或者紅外也能算一種顏色。說到底在整個光譜中,人類能夠看到的只是極小一部分,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顏色不過是一種幻覺。你看NASA發的那些哈勃望遠鏡拍攝出來的星雲圖,很漂亮的顏色,實際上都是假的,它是用了一套演算法,將某個波長指定為某個顏色而渲染出來的。真實的星雲或許沒有那麼漂亮的顏色,但是他們發出來的光本來就大多數在人類的感光波段之外,憑什麼人類所看到的顏色就是全部的真實?

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書里說了這么一個例子。在抓捕攀爬者的過程中,主角發現攀爬者是隱形的,他看不見。後來經過研究,生物學家最終搞明白,為什麼當初主角看不到那個攀爬者了:實際上人的視覺只有中央部分是清楚的,而邊緣則全部是模糊的。人需要不停的移動眼球,來將整個視野的圖像縫合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眼球移動的時候,所形成的模糊圖像大腦就直接丟棄了。而攀爬者則能夠直接觀察到大腦神經的沖動過程,它只在視覺的空白期運動,大腦就會對它視而不見。這種生物有著極其強大的能力,看上去是人類抓住了這兩個攀爬者,實際上是羅夏故意讓它們被抓的,人類才是被研究的對象。

從這里推下去,這就是小說的結論了:自我意識非但不是一種進步,而是對於智能的阻礙。在這個宇宙中,智能和技術當然是生存下去的關鍵,但是自我意識並不是,而智能實際上就是發現規律和模式識別。而就算是人類,也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證明,沒有自我意識也能生存下去。 夢游或者醉酒的人也能執行很多任務,比方說與人說話,走路,甚至是開車,當然這很危險,但是他們是在沒有自我意識的情況下做這些事情的。

而很多需要極端的專注和創造力的職業,對於自我意識的需求更為淡薄:比方說一個鋼琴家,他彈鋼琴的時候肯定不是有意識的指揮自己每根手指的運動,如果他真的這樣做了,那麼他的演出註定失敗。同時,很多情況下,做研究或者解決難題的靈感也不是來自於有意識的探究:你苦苦思考一個問題,得不到解答,但是你這個時候放下它,讓它在潛意識里孕育一段時間,突然某天你可能就會靈光一閃,得到新的突破。最近很流行的「心流」理論實際上就是講的一種極端專注,自我意識被抑制的狀態。

小說里的吸血鬼實際上就是這樣一種自我意識稀薄的生物,相比於人類,吸血鬼等於是時時刻刻都處於心流狀態,能夠更加客觀的面對現實,做決策更快,更准。

在小說的結尾,吸血鬼隊長也得出了結論:他們必須在這里阻止羅夏,否則羅夏將會攻擊地球。最終,吸血鬼隊長送走了主角,乘坐一個逃生艙回返地球,其餘人則與飛船一起,自殺式的撞上羅夏。

為什麼羅夏要攻擊人類,實際上是因為他們在本質上是不能理解自我意識的:對他們來說,自我意識只能帶來空耗的程序循環和浪費認知資源,所以人類的任何交流,對他們都是一種攻擊。書里暗示了,這樣的智能在宇宙中才是主流。而在書最後,主人公席銳逃回地球,在漫長的旅途中,他發現地球的通訊越來越少,這說明,地球也慢慢被沒有自我意識的智能所佔據,人類最終走回了宇宙的正軌。

《盲視》這本小說的本質是非常悲觀的,某種意義上,比劉慈欣在《三體》中的「黑暗森林」理論更為悲觀:劉慈欣說人類必須保留獸性才能在宇宙中生存,而《盲視》則說,人類要擺脫人類自己才能在宇宙中生存。這無疑是更加釜底抽薪的斷言。

⑵ 求書名,很小時候看的科幻小說,講的是一艘已經被遺棄在宇宙的飛船,經歷漫漫歷程後變成了具有智能的生命

《星際旅行系列--首次接觸》作者:吉恩·羅登貝里

⑶ 外星人到底存不存在有些人說地球上的生物是外星人帶來的,是真的嗎

肯定存在。地球相對於宇宙來說只是一顆微不足道的微小塵埃,地球能孕育出生命,應該說是「銀河系模式的生命」,其他數之不盡的星系也能夠以它們特有的模式來孕育出生命。隨著人類認識到宇宙的浩瀚無涯,而我們身處的這一世界,只是宇宙中極小的一部
分,思想敏銳而又富於想像的心靈,便開始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天文學的研究既告訴
我們。滿天璀璨焰耀的星辰,每顆都是一個像我們的太陽一般,自行發光發熱的龐大天
體;那末這些光和熱,是否都是自白的浪費掉呢?宇宙之大,是否只有地球這渺小得難
以形容的角落寸孕育著生命?人類在宇宙中是孤獨的嗎?

十六世紀中葉,哥白尼以地動說取代了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地心說。其中一位地動
說的熱烈支持者布魯諾(GiordanoBruno),把這個新的宇宙觀更推前一步,提出了多元
世界的觀點。按照這個觀點,在其他太陽的照耀下,還有許多像地球般的世界,這些世
界孕育著不同形式的生命,甚至別的人類、別的心靈。然而,正是為了這些「異端邪說
上布魯諾於一六00年被當時的羅馬教廷以火刑處死,成為科學界在神權統治下的第一
個殉道者。

但酷刑不能摧毀人們探求真理的精神。「地球只是眾多世界中的一個」這一事實,
終於逐步為知識界所接受。以惟導出行星運動三大定律而知名的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
在其一六三四年出版的著作《夢游記》中,即大膽地假設了月球上也有生物存在。故事
里,月球上生長著一些「朝」生「暮」死,周而復始的古怪植物(月球上的一天約等於
地球上的兩星期);此外又有一些巨大的人面蛇身的動物,日間在月球表面活動,而在
慢漫的長夜裡,則躲到月球表面下的洞穴中以避嚴寒。這篇二百多年前的作品,可說是
對外星人作出臆測和描寫的首次嘗試。

一七五二年,法國哲學家伏爾泰(FrancoisVoltaire)在它的一篇著作中,描寫了分
別從土星和天狼慧來的兩名星球人。但我們除了知道這些星球人的個子比地球人高出很
多外,其他的可說一無所知,原因是伏爾泰並非著意探討外太空生命這一題目。他塑造
這兩個外星來客,只是藉以揭示和諷喻當時社會上各種道德、倫理和政治等問題而已。

相反,在一七五五年出版的《宇宙體系論》這本嚴肅的學術者作里,德國的著名哲
學家康德(lmmanueiKant),則以認真的態度寫了一篇《以人的性質的類比為基礎對不同
行星上居民進行比較的一個嘗試『他以各行星的受熱程度不同出發,認為比地球離太陽
近的水星和金星,其上的居民必是較為粗笨和遲鈍;相反,地球以外的行星如土星、木
星等,其居民則輕巧和靈活。雖然康德的這種推論不大符合科學,但他將事實和臆測、
推理和想像結合起來的這種嘗試,實已具備了良好科幻構思的特質。可惜當時科幻小說
尚未流行,否則他可能成為一個十分出色的科幻小說作家呢!

然而,個別的學者雖有思索外太空生命這個問題,但對一般人來說,這一觀念仍是
十分陌生甚至難以接受的。法國的凡爾納雖足現代科幻小說的鼻祖,但它的作品並沒有
觸及這一題目。真正的突破來日一八九八年出版的《宇宙戰爭》(TheWar of the
Worlds)一書。在這部筆觸生動、扣人心弦的小說里,英國的科幻宗師威爾斯描繪了一
幅火星人侵略地球的驚心動魄景象。看過這本著作的人,都不會忘記書中首章里的這一
段話:「… 然而,在茫茫太空的彼端,存在著另一族類,他們之比我們先進,就有如
我們比諸地球上各種生生滅滅的走獸一般;他們智慧高超、冷峻而又至無憐憫之心,此
刻正以貪婪的目光注視若地球,並慢慢地擬定出一個征服人類的計劃……」

故事的內容十分簡單,它敘述火星上有一個古老而又科技先進的文明。由於火星的
氣候日趨乾涸,這些火星人雖然建造了規模龐大的運河系統,但仍解決不了日益嚴重的
水源問題。為了逃避因缺水而滅亡的厄運,他們決定移民到地球這個環境遠為宜人的星
球。

一艘一艘的飛碟開始降落在倫敦的市郊,地球上的武裝防衛一一被飛碟上射出來的
「死光」所摧毀。就在人類節節敗退,整個地球眼看就要被征服之際,進侵的火星人卻
突然離奇地死去,人類亦因此倖免於難。原來那些火星人的武器雖足所向無敵。但他們
本身卻因為不適應地球的環境,對地球卜的病菌毫無防禦能力幾最後竟死在一些很普通
的地球病菌手上!

《宇宙戰爭》一出,「火星人」這個名詞遂不脛而走,而「外太空生物侵略地球」
這一意念更是大行其道,成為「往後數不清的科幻小說的題材。此外,書中描繪的飛
碟、死光(原書中叫「熱射線」)以及貌似八爪魚的星球人,都成為科幻界中的樣板。這
書實不愧為科幻小說的經典之作。

以《大國民》一片傳頌於世的美國戲劇鬼才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在一
九三八年的萬聖節而夕,以《宇宙戰爭》為藍本,在電台廣播中煞有介事地報導了火星
人突然侵略地球的消息.。不少人聽後信以為真,紛約惶恐萬狀的奔走相告,有些甚至
駕車逃走,成為了廣播史上一個最大的惡作劇。

一九五三年,荷里活正式將這本小說搬上銀幕,令更多人對這個故事更為熟悉。

另一方面,科幻小說的不斷向前發展,已大人地超越了《宇宙戰爭》一書的范圍。
好了,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自這書出版至今的大半個世紀,以外星人為題材的-些傑
出作品吧。

《宇宙戰爭》出版後十四午,以塑造泰山這個傳奇人物而聞名於世的作家巴勒
斯,創作了一系列有關火星的歷險故事。雖然嚴格來說。這些作品只是一些驚險和歷奇
性質的幻想小說,並不以探討外星人這個題目為中心,但其間所描述的火星人。稀奇古
怪、多姿多采,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更開創了所謂「突眼怪」(REM, bug-eyed
monster)這一外慧人形象的潮流。

故事的主人公約翰·卡特抵達火星的方法 -憑一股神奇的精神意志 -是毫不科學
的,但在他抵達之後。巴勒斯所描繪的火星,卻是盡量以當時的天文學家洛韋鋼所推想
的景象為藍本。在那兒,居住著很多不同的部族,其中的綠人族,身高達三公尺,有四
條臂胳和滿嘴白森森的獠牙,眼晴則長在一對觸須之上;除此之外,還有文化最高的紅
人族,以劫掠為生的黑人族,以狩獵為生的黃人族,其餘還有無頭族、吃人族等等極盡
古怪的族類。這些部族互為水火,在火星那抑極度乾涸和空氣稀薄的環境下拼個你死找
活,

自一九一二年直至一九五0年的三十多午間,巴勒斯共寫了十一部以火星為背景的
小說,先後風魔了成千上萬的讀者,並觸發了小少人閱讀甚至創作科幻小說的興趣。

一九三四年,一個寂寂無名的年青作家溫鮑姆(StanleyG.Weinbarlm)發表了《火星
漫遊》(A Malrtian Odyssey)這個短篇小說,轉瞬間受到「熱烈的歡迎和一致的贊
譽。這個短篇被公認為外星人科幻中的經典,究其原因。是溫鮑姆在故事中所塑造的火
星人,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們既不是一心只顧征服地球的八爪魚,也並非只是加
上了三頭六臂,但基本上和人類無異的外星部族。他們有著與我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
生活態度和不同的思維方式。但在這種種奇特差異的背後,這些活像駝鳥般的火星土
著,卻又誠實得可愛。它們對地球人的友善和信任,最後卻換來「狡詐和欺騙,千令他
們失去了歷代相傳的聖物,使人覺得既可笑又可憐。

可是,在那個年頭。親善可愛的外星人仍未是科幻小說中的主流。外太空是恐怖和
死亡的來源,仍是很夠引人入勝的主題。一九三八年坎貝爾(John W.Campbell)所著的
短篇《誰赴那方?)(Who Goes There?),就是恐怖叫幻小說的代表作。故事描述一
群科學家住南極的冰層下,發現了二千萬年前抵達地球而僵凍了的外星生物。這雙形狀
恐怖的怪物在解凍後逐漸蘇醒,但迅即逃脫並藏匿起來。南極基地中的人員接著一個個
地離奇失蹤,整個基地遂陷入了疑神疑鬼的混亂之中。原來這只逃脫了的外星生物能夠
隨意變形,而且只要吃掉一個生物,便能變得跟那個生物一模一樣。基地里死裡逃生的
科學家,跟這變形的怪物進行了慘烈的斗爭,最後終於將他殲滅。一九五一年荷里活把
這故事改編後拍成一部名為《異物)(The Thing)的電影,但效果比原著可差得多了。
一九七八年,以核突和震慄效果成為賣座電影的《異形》(Alien)。其靈感基本上亦來
自這篇著作。八十年代荷里活把原著重拍。在港上映時名為《怪形》。由於特技的進
步,電影中的核突處比《異形》尤有甚之。

一九五一年,海因萊因把變形的外星侵略者這一意念繼續發揮。在它的長篇小說
《傀儡主人》(ThePuppetMasters)中,一些有如巨形變形蟲的外慧生物秘密地侵略地
球。他們以寄生的形式黏附在受害者的脊椎間。並滲透到他們的中央神經系統中去,從
而操縱他們的思想行為。由於作者的筆觸細膩,描寫真實,全書讀來不禁使人毛骨棟
然。

承襲這一傳統卻又獨樹一幟的,是奧爾迪斯於一九六六年所作的《唾液樹》(The
Saliva Tree)。這篇作品是奧氏特別為了紀念威爾斯誕生一百周年而為的。文中用了
半恐怖半幽默的手法,敘述一些隱形的外星人在一個農莊裡搗亂:一生如豬、牛等的家
畜離奇地死去,而屍體都只是乾癟癟的一副皮包骨。屍體內空空如也,就像泄了氣的氣
球。農庄的主人最先是大惑不解,後來經過了步步追查,才發現了事實的真相:原來那
些外星人不單擇肥而噬。而且能分泌出一種超級強力的唾液,可以把那些家畜體內的肌
肉和內臟先行溶化,變成糊狀,然後再由他們吸吮吞食!

在電影和電視製作中,外星人侵略地球永遠都是一個吃香的題材。除了方才提及的
《異物》和它的現代版《異形》和《怪形》外。另一部經典之作是一九五五年的《軀體
偷奪者的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在電影中,一些像巨型豆萊
般的外太空植物降落到地球上。這些植物不單可以控制附近的人的思想感情,還可以在
體內復制出與某人一模一樣的一副行屍走肉。由於電影的表現手法和氣氛營造出色,看
來使人有不寒而慄的感覺。

在電視製作中,曾在香港播映的有較早期的《侵略者》(The Invaders)和較近期
的《天魔劫》(V)。前者敘述男主角目睹外星侵略者的飛碟秘密降落地球,但到處也無
法說服周圍的人相信這一事實。後者則敘述外星人以友善的姿態來到地球。並取得了地
球人的愛戴和信任。到後來才揭示,他們原來包藏禍心,一意要勞役人類。征服地球。

在眾多以外慧人為題材的科幻製作中,外星人也不盡是以惡魔或是侵略者的姿態出
現的。雖然友善的外星人確是較為難以構成戲劇性的沖突,但近年來科幻電影的一股趨
勢,正是把外星人描繪成友善的使者。帶動這一潮流的,是史提芬·史匹堡一部充滿童
真和溫情的《外星人》由於這部電影風魔全球。往後的電影大都以人類能夠和外星人建
立友誼作為大前提。在一部較近期的電影《天繭》(Cocoon)之中,外星人不單跟地球人
建立友誼,並且能幫助一群老人回復青春,前往另一個世界重過新的生活。由恐懼外星
人會帶來死亡和災難,到渴望外星人能帶來恩賜與奇跡。科幻電影所反映的這種奇妙的
心理轉變,實在是社會心理學一項十分有趣的研究課題。

能夠打破友善與敵對的框框,把人類與外慧人的關系提高到一個嶄新境界的。不;
是別人,正是享譽世界的科幻作家克拉克。他於一九五三年出版的《童年的終結》
(Childhood's End),至今仍有不少讀者認為是他最出色的作品。

故事的開場,是著似俗套的外星人抵達地球。龐大的太空船紛紛在世界各地的上空
出現。但跟以往的作品不同,作者極其合乎邏輯地指出,由於外星人的科技比人類的高
出很多,後者根木毫無反抗的餘地即被徹底地征服。但這些外星人的目的不在於勞役或
是掠奪。他們只足以近乎神一般的威力,禁絕「地球上的一切壓迫、殘殺以及各種紛
爭;他們以監護人的姿態,帶領人類步上理性和繁榮的康莊大道。到了全書的下半部,
情節卻峰迴路轉:原來那些外星人的智能和科技雖然都比地球人超出很多,但他們實已
到了一個進化上的死胡同,不能再有突破。相反,地球人這一較為落後的族類,卻擁有
特殊的天賦和潛質。這些外星人到訪地球,實在負有一個非常重大的使命。那就是引導
人類攀上一個進化上他們可望而永不可即的高峰客。書末,人類逐漸蛻變。終於脫胎換
骨,躍升至精神上的一個新境界。外星人眼看自己一手栽培的孩子童年已逝。遂黯然功
成身退……

全書意境深遠,想像高超,最後外星人悄然引退一幕,更是動人,筆者初看時竟禁
不住潸然淚下。

霍爾(Ered Hoyle)是劍橋一位赫赫有名的天文學家,他在五十年代提出的恆穩態
宇宙論,曾經是近代宇宙學中一個主要的理論。雖然這理論已為科學界所揚棄。但他在
另一方面的成就,卻是至今仍享有崇高的地位,那就是他在一九五七年所為的長篇科幻
小說《黑雲》(The Black Cloud)。

小說上述一團龐大無比的星際氣雲,偶然地闖進了太陽系的范圍,並把太陽與地球
相隔起來,引起了地球上空前的大災難。後來,全憑一批科學家同心協力、堅毅不拔的
奮斗,建立起一個研究基地。在他們的努力研究「終於發現那團氣雲原來是一種極其特
殊的生命形式,而且具有高超的智慧。其中一名科學家以無線電波致力與這黑雲建立通
訊。到最後,氣雲終於離開了,地球也從浩劫中復甦過來。雖然那氣雲極想幫助地球上
的人類,並企圖把它擁有的大量知識傳授給我們,但由於相互的智力水平相差太遠,心
靈上的世界又相異太大,實在難以溝通。那位企圖與黑雲建立通訊的科學家,亦終於弄
至心力交瘁,最後陷入瘋狂的境地而死去。不過,他也因此成為人類歷史上的英雄。

書中那大膽的想像構思,嚴謹的科學推理,細膩的筆觸。還有那廣闊的布局和視
野,皆足以使之成為現代科幻小說中的經典而無愧。

第二節 接觸! -人類歷史的分水嶺

自人類步上文明之路以來,先後產生了眾多不同的文化體系。在這些體系之間,存
在著極其不同的社會、經濟和政冶架構,更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字、風俗習尚、倫理規
范、宗教信仰、價值取向和文化創造等等,以至一些較悲觀的文化人類學家曾經宣稱:
生長於某一歷史和文化體系的人,將永遠無法徹底了解另一文化體系內的各種思想與行
為。

但我們不要忘記,上述的分歧,都只是源自同一族類,在同一星球表面各自發展而
成的結果。除了膚色和體形上一些微不足道的差別外,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同一大家庭
中的一分千。我們有著共同的基因結構,因此也有著共同的感官和思考能力、有若共同
的本能和欲求。有史以來最燦爛的文化、最深遽的哲學、最光輝的洞悉、最偉大的藝
術、最感人的文學……一切一切,都只是同一心靈的創造。地球上的文化盡管千差萬
別,但歸根究底都同屬一種文化:人的文化。

作為地球上惟一的高等智慧生物,人類至今未有遇上別的文化、別的心靈。

有了這個基本的認識。我們可以開始領略:在宇宙他處。在別的太陽照耀下,基於
不同的生存環境、不同的化學和生理構造、不同的進化歷史所衍生出來的高等智慧生
物,將會擁有多麽不同的思想和感情。產生出多麽不同的文化創造和價值取向……

中國與西方的相遇,成了中國歷史的分水嶺。但這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可以
想見,人類與外星文明的接觸,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分水嶺。至於分水嶺之後是
甚麽,則仍是一片完全未知的領域。

顯而易見,描述人類如何與外星文明接觸。以及這種接觸所帶來的後果,是科幻創
作中一項最大的挑戰。

科幻就是這樣一個豐富多姿和沒有規條的創作園地。在一方面。我們有不少創作,
其中的外星人,只是作為故事背景的一部分而存在。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仍不乏關於
「接觸」亦即人類與外星人首次相遇 的作品。由於「接觸」這一題材委實太過豐
富,至今未有一部作品可說能道盡個中的奧妙。 最初以較為認真和嚴謹的手法處理
接觸這個題材的,是美國科幻作家萊因斯特(Murray Leinster)於一九四五年所寫的短
篇《第一次接觸》(First Contact)。在故事裡,人類的太空船與一艘外星人的太空船
在星際問的太空相遇。由於雙方都無法確定對方是否暗懷敵意,所以都不敢輕舉妄動,
以防泄漏己方的虛實,令對方佔得上風。最後,為了打破僵局,雙方惟有換船,並交換
經談判而決定均抵押品。

人類與外星人的首次接觸,真的會由疑慮和猜忌所支配嗎?抑或這只是人類富於猜
疑的性格在科幻創作中的反映?(故事發表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剛剛結束。)無論怎樣,
這篇早期的經典是發人深思的。

外星人在科幻小說中的出現,當然遠遠早於一九四五年。但在嚴肅的學術領域之
中。外太空生命這一概念卻一直被視作無稽之談。這種情形。直到六十年代才有了突
破。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一群國際知名的科學家雲集美國西維珍尼亞州的國立射電天文
台,破天荒地討論外太空生命這個過去只屬於科幻領域的題目。與會的科學家包括了曾
獲諾貝爾獎的化學家卡爾文(Melvin Calvin)、著名的天文學家斯特魯(Otto
Struve)、德雷克(Frank Drake)、黃授書(著名美籍華裔天文學家)、薩根,還有物理
學家莫里遜(PhilipMorrison)和研究海豚均智慧而出名的生物學家利雷
(JohnC.Lilley)。會議的結果。就是著名的「綠堤方程」(The(Greenbank Formula,
因開會的地點而命名)。

⑷ 科幻小說與《三體》

  科幻小說指的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雖然在國產的科幻小說之中不乏優秀之作,但在我最初接觸之時,仍以西方的科幻小說為主流。其中要以儒勒凡爾納的作品最為著名。其中我是從《神秘島》到《海底兩萬里》再到《格蘭特船長的兒女》這樣的順序進行閱讀體驗的,這三本書我家裡都曾有過原著,可惜的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而遺失了,也因此喪失了再次閱讀紙質原著的機會。

  但單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三部曲中只有《海底兩萬里》可以稱之為科幻小說,但也僅僅只是在當時而言。因為在我閱讀的時候,如鸚鵡螺號這般的潛水艇其實已經問世了,不過單就凡爾納所處的時代來說簡直就是驚為天人了。有人說科幻小說是對未來的大膽預測,那麼《海底兩萬里》中早於實物許久的潛水艇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凡爾納經由小說描繪出的事物後來由科學家們之手變為現實。雖然這很浪漫主義,但卻是真是真實發生的。但那時候的我可不會在意這么多,對我而言凡爾納的小說就是為孤陋寡聞的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小時候的我出遠門最多隻到過十堰,平時只有在電視里中才能對外面的世界窺得一二。而正是《海底兩萬里》這本書使得我進入了一個先前從未涉及的神秘海洋世界。

  其實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凡爾納的這三部曲歸類為冒險小說更合適一些。例如《神秘島》就講述了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一群人被困在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上,最後依靠他們的聰明才智在島上種地、發展生產,將原本荒無人煙的小島改造成可以居住的天堂的故事。在這本書中給人印象最深的要數人與嚴酷環境間的斗爭,其中並沒有什麼科幻元素,完全是依靠主人公們的個人才智來客服種種困難險阻。對於少時的我而言,這種刺激而又向上的冒險故事就是最好的。除此之外這本書對於少時的我而言還有一大吸引力,因為小時候家裡條件並不是很好,一日三餐中的炒土豆片是常客。而說起荒島求生,就必然繞不開吃這個話題,雖然作者並不會過於強調其中的食物有多麼美味。但對那時的我而言,看主人公們吃東西簡直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從牡蠣到海龜再到螃蟹、椰子。看著主人公們享受這許多我從未嘗過的美味,我也時常想像這類東西吃起來究竟是什麼味道的。受這來自異國他鄉的奇珍影響,連帶著我平時吃的飯也變香了。

  除此之外《神秘島》中還講述了許多有趣的科學知識,例如如何在野外生火,如何通過蒸餾法來提取淡水,如何通過植物來辨別方向什麼的。雖然這些知識我一直沒有機會付諸實踐,但同樣是非常可貴的體驗。也正是因為這種種的原因,凡爾納的作品才會成為小學生們的課外推薦書目。不僅趣味性十足,還包含了許多的科學知識,並且主人公們也都勤勞勇敢,能為小學生們樹立起正面的榜樣。

  凡爾納的作品除卻海底三部曲這樣的寫實冒險之外,還有《地心游記》這類奇幻冒險故事。我在初中時候還曾讀到過一本與《地心游記》十分類似的奇幻冒險故事,這本書就是《失落的世界》了。《失落的世界》的作者我在先前就曾提到過,正是大名鼎鼎的柯南道爾。這類科幻冒險故事相較於其它的科幻作品來說並不是十分嚴謹,但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因為不需要顧慮太多也就不會被科學常識所束縛。這樣故事的發展就會天馬行空起來,主人公們既可以在地心裡遨遊,又可以史前生物大戰,還摻雜著與反派的鬥智斗勇。仔細想來,這種小說也正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故事通常都發生在地理大發現時代,那時候的人們尚未將這個地球探索完整。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上發現前所未有的物種與文明都是常有的事情,並。而這些在水手之間口耳相傳的故事到最後也成為了推理小說家們創作的珍貴素材。《格列夫游記》中的一些奇妙冒險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但這類冒險實際上並非如表明上看到的那般美好,在那個技術落後的時代,因海難與疾病而死在航行中的水手們數不勝數。同時船員們也並非故事中一樣都是些勇敢正直的人,當時很多死刑犯都通過在船上當水手這一途徑來躲避法律制裁,其中更是不乏叛亂與暴動。只不過其中很多不好的東西都被作者們隱去罷了,恰如在閱讀《三國演義》時讀者通常不會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性,更多的則是為其中人物的魅力所傾倒。《格列夫游記》倒是沒有刻意去美化這些,也是為了突出作品的主題而表現的。

  對於科幻小說的進一步認識,則是在高中時候的事情了。我在高中時候一位書友主動向我推薦《三體》,自此我對科幻小說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此之前我讀過的科幻小說不少,但大部分都是外國作品,國產的只讀過葉永烈的一些短篇科幻。諸如《三體》這般的國產長篇科幻小說倒是第一次接觸,不過當時畢竟已是高中生了,對這本書早有耳聞。直到開始閱讀後,我才發現《三體》這本書真的很具有中國特色,雖然是展望未來的科幻小說,一切的開端卻是發生在過去。故事中對於文革的追憶甚至還有後來傷痕文學的影子。正是因為文革時候對於人性的扭曲,使得當時的女主人公葉文潔對這個世界都失望了,才決定無視警告將地球的坐標告知給三體星人,才有了後來發生的故事。

  從故事性上來講,三體的可讀性還是比較強的。關於科幻小說,在這里還要引入一個新的概念。即硬科幻與軟科幻:以 物理學 、 化學 、生物學、 天文學 、 心理學 、醫學等「 硬科學 」為基礎的,以嚴格技術推演和發展道路預測,以描寫極其可能實現的 新技術 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 科幻作品 稱為硬科幻。與之對應的有 軟科幻 。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試圖重置這個定義: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的。所謂軟科幻就是將暢想中可能的未來/過去科技為背景,重點關注人文、生活的科幻作品,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沒受過理工方面的訓練,在描寫科技內容時便會避重就輕,而盡量以故事情節、寓意與人物性格取勝,他們的作品自然而然屬於軟科幻了。

  而《三體》本身屬於較硬的科幻作品,但其中關於科學知識的描寫並沒有讓人覺得晦澀難懂,甚至我作為一個單純的文科生都能看明白其中的一些原理與現象,絲毫沒有因知識問題而影響自身的閱讀體驗。例如最開始的三體難題,劉慈欣讓讀者通過主人公的視角來一步步探索,最終得出三體文明中共存在三顆恆星這一現象,正是這一步步劇情的發展鋪墊使得讀者逐漸認識明白了三體難題這個較為復雜的科學概念。這種科學知識與敘事技巧的結合頗有一種文理合一的感覺,要寫硬科幻小說需要理科的相關知識,而想要把故事講述的有吸引力則需要文科的知識,因此大部分科幻小說家都是文理並行的人才。除此之外劉慈欣還在《三體》之中提出了許多有趣的科學理論 ,例如神射手與農場主理論,黑暗森林原理等等對於現代科學都是極具有開創性的。這樣在文學作品中出現進而影響現代科學的理論並不少見,例如美國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作品中所提出的機器人三大定律對在機器人領域的研究同樣有很大影響。

  《三體》故事中的時間跨度很長,而主人公也更換了好幾任。雖然是部科幻小說,但在作品之中對人性的刻畫很徹底,不幸的是所刻畫的大多數都是人性的陰暗面。並且將各種意義上的陰暗面都刻畫出來了,從文革時候人性的扭曲開始說起,再到智子來臨後人們的愚昧無知,在災難面前自私的丑態,享受到一絲安逸之後的偽善與變節。可以說《三體》這本書將人類的各種丑態與弊病全都展現出來了,雖然其中也不乏羅輯與汪淼、章北海這般正義、勇敢的人性之善,但一旦擴大到整體毫無疑問就會將人性惡的一方面展現出來。而《三體》的最後由於主人公程心兩次偽善的行為使得人類文明毀滅,這個結局想必會讓很多人氣憤不已,可見劉慈欣本人是位堅定的性惡論者。而再反觀人類的敵人三體文明,從一開始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而後的種種行為更是與人類這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很多讀者心理上可能也會偏向於三體這邊。

  雖然我也是性惡論的擁護者,但我認為《三體》對於人類在災害下的推測並不準確。例如《三體》之中十分重要的「持劍人」這一身份,本身是作為人類威懾三體文明的唯一籌碼而出現的,但由於其自身所擁有的巨大權力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獨裁者。而在《三體》中羅輯退位之後,人類竟然是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來選取對自身存亡生死攸關的持劍人,正是這種所謂的民主導致了陳心的當選,也導致了人類的滅亡。對於這部分我是不敢苟同的,畢竟所謂的民主通常也都是僅限於和平時期。在人類的歷史上,無論是古希臘的十將軍委員會,還是古羅馬的執政官,這些人在戰爭時期都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因為人們知道和平時期的民主在戰爭時候無疑是自尋死路。這一傳統也一直延續到了現代,例如美國總統在戰爭期間擁有獨裁權,這種獨裁權甚至能讓羅斯福連任四屆總統最後死在職位上。這些連古人都明白的道理,到了《三體》中的人類那裡卻如同笑話一般。人類在特殊時期依舊恪守所謂的民主,最後喪命於此。因此我倒是覺得《三體》並沒有將人類描述得太丑惡,只是把人類描述得太愚蠢了,在特殊時期依舊被規矩所束縛,最後自取滅亡。而反觀三體這邊,雖然科技水平已經超級發達了,但權力一直都是由個體進行獨裁,最後也因此取得了短暫的勝利。可能劉慈欣也是通過《三體》來委婉地表達出自己對於民主、獨裁間的一些看法吧。

  一提起中國的科幻小說,大家總是想起《三體》。而三體也確實遠銷國外,在國際上擁有許多許多讀者,這對於整個中國的科幻小說界都是十分光榮的事情。後來我還與父母一同在電影院里看過根據劉慈欣另一部小說《流浪地球》所改編的電影,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對於劉慈欣小說的閱讀與凡爾納的不同,高中、大學時候的我已經通過各種渠道有了一定的閱歷和見識。如果說凡爾納的小說是帶我在已知過去的世界中遨遊,那劉慈欣的小說則是帶領我在未來未知的時空中徜徉。這兩者對我都是十分珍貴難得的。

⑸ 科幻小說很早以前就有了,科幻小說排行榜前十名有哪些

科幻小說很早以前就有了,科幻小說排行榜前十名有銀河帝國戰,星際迷霧,地球衛士等。

⑹ 哪些科幻喜劇小說既好看又不狗血

《球狀閃電》不錯。這本書對大劉有特殊意義,傾注了他不少心血,因為當時他寫書的時候身體不適,檢查出了個「肉瘤」,覺得自己要掛了,想留下部傳世之作。寫完後去確診,結果只是個小毛病。雖然沒得三體恢宏,但是也絕對震撼。

⑺ 盲視 一  科幻篇

    小說講的是在不遠的未來,人類探測到了外星智能,派出一支科考隊奔赴太空與外星智能發生接觸的過程。他們接觸到的這個外星智能超越了以往任何人對於外星智能的想像。他們發現,外星智能有著極高的智力,但是沒有自我意識,而宇宙之中這樣的智能可能才是主流。

作者是彼得·沃茨, 加拿大科幻小說家,新時代硬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曾經做過動物學家,專業是研究海洋哺乳動物。他的作品建立在縝密的科學研究基礎上,主題往往是以認知神經科學為主,探討人類的大腦和自我意識。代表作有《盲視》、「裂縫三部曲」等。核心內容

本書講述科考隊與外星智能接觸的故事。隨著故事的進行,作者逐步拋出關於人類的自我意識的疑問。

作者認為,自我意識和智能並不一定是一回事。「盲視」這種神經現象指人可以視而不見,某種意義上這暗示了人的自我意識是一種沒有用的累贅。想要在這個宇宙進一步的進化,就要擺脫自我意識。

作者在書里的核心的猜想,就是「自我意識」在智能生物的進化上可能並沒有正面作用。而他自己提出了這個問題,但是他沒有辦法回答。

    銀河獎等重要的科幻獎項。《盲視》是一本很硬的科幻小說,說它很硬,意思是小說情節是建立在真實科研成果的基礎上,而且邏輯上十分縝密。《盲視》不僅獲得了科幻界大獎雨果獎等諸多獎項提名,更被很多雜志選為新世紀最佳科幻小說之一。那這部小說好在哪裡呢?

我們都知道,科幻小說有幾個經典的主題,比方說人工智慧,外星人,時間機器,生物變異等等,這篇小說雖然寫的也是地球人與外星人第一次接觸,但是塑造出前所未有的外星智慧生命的形式,並且主題也是以前的科幻小說基本沒有觸及的,本書提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自我意識有什麼用?。

這正是書名「盲視」所隱含的含義,它是一個認知心理學的術語,指的這樣一個現象:某些盲人雖然自己看不到,但是你讓他們在布置了障礙物的房間里走,他們居然可以繞開障礙物,不會被絆倒。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大腦看見了,自我意識認為自己看不見。但是個體自身可以繞開自我意識,憑借大腦所給出的信息做出決策。作者用這種現象當本書的標題,就在於 「盲視」這個現象所代表的意義:也就是人類的自我意識並不一定是必要的;沒有自我意識,人類一樣可以完成工作。人類的自我意識可能是進化上的巧合和累贅。

他的每一本小說都有一個很長的後記,列出了小說中的點子來源於哪一篇研究論文,你讀一遍後記,就相當於讀了一個研究綜述。他甚至為了《盲視》這本書做了一個虛構的研究報告,講的是書中吸血鬼的科學設定。這在科幻小說家裡不說絕無僅有,也是少之又少了。這也導致了讀者對他的小說評價兩極分化:很多人都看不懂;而看懂了的讀者會非常喜歡。當然,這期音頻就是要剝開他的小說的這層堅硬的科學外殼,去向你展示其中的傑出內核。

接下來,我們先介紹一下本書的情節,再來討論書中所涉及到的主題。我們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在這個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競爭的下一步,改造人類自身將是無法避免的。那麼,未來的人類會是什麼樣?

第二部分,我們對於外星人的想像,很可能是錯的,真實的外星人可能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東西。為什麼這么說?

第三部分,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自我意識有用嗎?

  第一階段:

下面我們就開始先講述這個小說的背景。

小說設定的背景在不遠的未來,技術高度發達,人類也逐漸走出了地球,開始殖民太陽系。然而這個前景並不樂觀,並不是一個技術發達就讓所有人的生活都變得很好的世界,而是一個實際上很陰郁的未來:在那樣一個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普通的人類,在書里叫做基準人類,是沒有任何生產力的,他們沒有工作,沒有知識,也沒有技能,是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所說的「無用階級」,只能腦後插根管子,在虛擬天堂混吃等死。因為技術發達到普通的人類已經完全跟不上了,你可能需要一個愛因斯坦那樣的大腦才能理解那個時候的科技,才能真正能夠在社會上出頭。在這種激烈競爭的氣氛下,當時還能夠工作的人,全都是被改造過的超人類,以及人類所開發出的量子計算機強人工智慧。

有一天,地球上來了一些外星的探測器,這些探測器現身之後,將收集到的信息發送給太陽系之外的一個坐標,便在大氣層中燒毀了。這是人類第一次意識到外星智能的存在。於是人類派出了一個科考隊,坐上造出來的最先進的飛船,奔赴外太空與外星人進行接觸。這個科考隊由什麼樣的成員組成呢?

嚴格的說來,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類,有一個甚至就不是人:船長實際上是這艘科考船本身,它的量子AI名字叫忒休斯;而指揮官,則是一個吸血鬼;聽到這里你可能會奇怪:為什麼一個科幻小說里會出現吸血鬼這樣的東西?這個設定很有趣,我們之後會詳細說明。

再說回科考隊,還有語言學家詹姆斯,她的腦袋裡有多個人格可以協同工作;有生物學家斯賓德,他的大腦皮層接的全是各種各樣的感測器,能夠跟品嘗甜味那樣品嘗到各種化學物質,但是代價就是幾乎對自己的身體完全喪失了控制能力;還有一個特種部隊指揮官,是一個類似於游戲里那樣的超級戰士,有各種各樣的增強能力;最後就是這本書的主角,也是第一人稱的敘事者,他是一個「綜觀者」。什麼叫綜觀者呢?就是說,他能夠將這些超人類的行動和極其復雜的事件記錄下來,加以整合,這樣就可以寫出報告,讓後面的大人物可以理解他們在做什麼。

主角小時候有癲癇,被切除了一半的腦子,這讓他變成了一個沒有感情的孤獨症和反社會人格:他沒有情緒,無法與他人產生共情。而這個設定也成為了小說之後的關鍵。

說到這里,你應該明白了,能夠參加這個科考隊的,沒有一個是正常人。

從小說的基本設定開始,我們可以看到,在小說里所描述的這些人,實際上都是「非人」。那麼,我們就要進入關於本書的第一個主題:在這個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競爭的下一步,改造人類自身將是無可避免。

這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基於競爭的改造」。我們現在也會改造自己,比方說,我有近視,我要去做一個手術或者戴上眼鏡,這是一種廣義的改造;但是這是因為我有了生理缺陷而去改造,而不是說我本來視力正常,而為了能夠在某些比賽里勝出,就去讓自己的視力變得超常。

而在書中,這種為了競爭獲勝的改造是很正常的。比方說生物學家,就為了能夠更好的操作儀器,在自己的大腦里接上了各種各樣的感測器。他說過:他必須不停的做改造。如果不改造,那麼就不能重新訓練;不重新訓練,一個月之內你就落伍了。一旦落伍,你就再也跟不上,就變成了無用的人,只能進入虛擬天堂混吃等死。

在這里,小說引入了一個關於吸血鬼的設定。在書的設定中,吸血鬼實際上是一種史前人類亞種;由於他們的基因出了一個錯誤,所以他的大腦產生不了人類專屬的一種蛋白質,這讓這種人類亞種不得不變成食人怪物。而也是因為這樣,吸血鬼的大腦結構與正常人差別很大,這讓他們獲得了超凡的模式識別能力和智力;但同時,他們一旦看到了直角,就會引發癲癇。也正是如此,當人類進入到定居時代,大量直角出現,吸血鬼就滅絕了,這就是為什麼吸血鬼會害怕十字架的原因。而先進的基因技術則將這一族群帶了回來,利用他們的超凡智力,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

更有趣的是,小說里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擁有超級智力的人可能會是什麼樣的。或許在我們的想像中,一個非常非常聰明的人就是一個能夠很快的思考,很快的解決問題的人;但是,一個有超級智力的人,可能並不是這樣。他們可能是從一個完全不同的高度在觀察這個世界。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他們可能一眼就能看出答案。這就好比桌子上有四個蘋果,一般人是不會去數的。你一眼就能看到這是四個。但是要做兩位數的乘除法運算,就要動動筆了。而有著超級智力的人,他可能直接看到答案,就跟我們看到四個蘋果不需要數一樣。

這也讓人思考技術的進步所導致的競爭觀念。現在的家長要送小孩去學奧數,去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他們未必不知道,這些東西很可能是沒有用的;但問題在於,人家學了但是你沒有學,你就要落後。實際上這就是一種軍備競賽。那麼,在未來,這種軍備競賽持續下去,你就需要用技術來改造你自己。比方說你想要成為一個鋼琴大師,沒准你就要多接幾個手指。如果你不甘願淪為小說里所設定的在虛擬天堂里混吃等死的無用階級,那麼你就不得不改造你自己,直到自己都認不出來為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改造就等於進化。這樣一個社會,對人類究竟是好是壞呢?或許,在這里,我們必須承認,為了在這個宇宙中生存下去,我們必須繼續進化適應。

⑻ 求一部科幻小說,是有關衛星帶回宇宙文明的

《星際旅行系列--首次接觸》作者:吉恩·羅登貝里
如果你想要 我有TXT版本

⑼ 求推薦一些中國作家寫的科幻小說要高質量的,最好自己看過的!

衛斯理《鬼子》薯旦手《透明光》
是我小遲昌時候第一次接觸科幻小說時看的
如果之前沒怎麼讀過外數嫌國的科幻作品,可以嘗試一看
還有本書《飛碟縱隊》

⑽ 很久以前新華書店內一本兒童科幻書

寫ET、還寫TNT,估計是平庸國產科幻吧?

別為了所謂的美好去浪費時間追尋,過去的不可能回來,哪怕你真的找到了,看起來的感覺也許會很奇怪——文字太幼稚,太沒真實的質感。封存在記憶的美好才能永恆。

你是資深科幻粉絲。那麼下面的你都看過沒?

《銀河系漫遊指南》,被譽為西方科幻界聖經。

喬治·威爾斯。他寫的書也多:《時間機器》《世界大戰》《月球上最早的人類》《隱身人》等等等,最好去買全集。

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機器人」系列、「帝國」系列 .

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道格拉斯的《宇宙盡頭的餐館》

羅伯特·海因萊因,他被稱為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我看過他的作品有《嚴厲的月亮》《異鄉異客》《星船傘兵》等等。

人要向前看,就像中華幾千年前的樸素哲學史觀早已不適用。我沒辦法找到你說的那本書,但是如果你找到了,再回頭看看以前幼稚的啟蒙級作品……

熱點內容
女配惡毒推薦小說 發布:2025-01-17 14:17:03 瀏覽:279
星際帝國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17 14:03:07 瀏覽:861
男女同穿越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17 13:56:57 瀏覽:355
靈武帝尊全文閱讀全本小說網 發布:2025-01-17 12:59:10 瀏覽:428
自證清白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1-17 12:36:38 瀏覽:879
校園歡愛纏情類小說 發布:2025-01-17 12:35:56 瀏覽:284
免費下載飛盧小說閱讀網 發布:2025-01-17 12:28:04 瀏覽:240
唐言蹊陸仰止小說名字是什麼 發布:2025-01-17 12:09:39 瀏覽:582
帶勁的小說言情 發布:2025-01-17 11:26:54 瀏覽:189
小說肉言情校園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1-17 11:09:19 瀏覽: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