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科幻小說
⑴ 推理小說的類型介紹
推理小說流派劃分 (by 納蘭潛艇)
我用分類學方法制定了一個相對完善、普遍適用的推理小說流派劃分系統。 1. 解謎總派
1-1 古典啟蒙派
1-2 本格派
1-2-1 偽社會派亞派
1-2-2 偽硬漢派亞派
1-2-3 仿古典啟蒙亞派
1-2-4 孤島亞派
1-2-5 本格亞派
1-2-5-1 純邏輯解謎系(奎因流)
1-2-5-2 舒適推理系(沙發流)
1-2-5-3 不可能犯罪系
1-2-5-3-1卡爾分支(卡爾流)
1-2-5-3-2 炫學分支(小栗流)
1-2-6 廣義變格亞派
1-2-7 本格鬥智類亞派
1-3 新本格派
1-3-1 敘詭流(亞派)
1-3-2 島田流(亞派)
1-3-3 小栗流(亞派)
1-3-4 靈異流(亞派)
1-3-5 動漫流(亞派)(輕小說系)
1-3-6 日常推理亞派
1-3-7迪弗亞派(鬥智類亞派、高智商犯罪亞派)
2. 狹義變格總派
2-1 歷史推理派
2-2 驚悚懸疑派
2-2-1 大逃殺亞派
2-2-2 間諜小說亞派
2-2-3 傳統驚悚懸疑亞派
2-3 狹義變格派
3. 寫實總派
3-1 法庭派
3-2 硬漢派
3-2-1 本格化亞派
3-2-2 鬥智類亞派(羅賓亞派)
3-2-3 警察程序亞派
3-2-4 傳統硬漢亞派
3-3 社會派
3-3-1 本格化亞派
3-3-2 新本格化亞派
3-3-3 旅情推理亞派
3-3-4 意識流亞派
3-3-5 傳統社會派亞派
3-3-6 頹廢系亞派 /* 檢索表使用說明:後面的「——X」表示滿足前面敘述條件的作品,其流派的進一步劃分見第X條。
比如植物的劃分:
1.孢子繁殖——2
2.不形成維管束——藻類植物和苔蘚植物
2.形成維管束——蕨類植物
1.種子繁殖——3
3.種子、胚珠裸露——裸子植物
3.種皮包被種子,珠被包被胚珠——被子植物
這里,「1」劃為「孢子繁殖」和「種子繁殖」兩種大類,所有植物全部都可以劃到兩類之中的其中一類,滿足「孢子繁殖」的,就跳到「2」進一步查看,滿足「種子繁殖」的,跳到「3」進一步查看。然後所有用種子繁殖的植物,種子與胚珠都是要麼裸露,要麼不裸露。3按照種子和胚珠是否裸露劃分對1的後半條進行進一步劃分。 */
1.小說以推理解謎為第一要素。小說的主旨娛樂性高於其他屬性;通常淡化謀殺的血腥性。——2 解謎總派
2. 偵探採用福爾摩斯式調查進行線索搜集和解謎。即先搜索後假設,立即逮捕定罪。——3
3. 案件為偵探個人形象的塑造而服務,故事著重描寫偵探本身的行動。——4
4. 類硬漢派寫法。現實主義感和寫實性很強並在故事中地位突出,動作性強。 ——本格派-偽硬漢派亞派
代表作家:克勞夫茲等。代表作《桶子》。
4.本質不是硬漢派的寫法。——5
5.案情通過偵探行動展開。現實感相對不很重要,存在打鬥等動作性,但不很重要。——古典啟蒙派
代表作家:愛倫坡、柯南道爾等。代表作《福爾摩斯斷案集》。
5.案情通過警方行動展開。敘事風格和調查方法類似社會派,但沒有社會派的深邃立意,主旨依然是娛樂和解謎。寫實感相對稍強,打鬥等暴力元素少見。——本格派-偽社會派亞派
代表作家:鯰川哲也、高木彬光(部分)。
3. 偵探及其他人物形象塑造為案件服務,案件本身(兇手和手段)成為第一要素。——本格派-仿古典啟蒙亞派(見一些本格作家轉型作品或早期作品)
代表作家:福翠爾、高羅佩等。代表作《逃出13號牢房》。
2. 偵探採用波洛式調查進行線索搜集和解謎。即先假設再搜索,先逐個懷疑再找證據:先後做出各種假設,每種假設都對應嫌疑人,再由假設來找線索,最終定罪。——6
6. 強調絕對的公平至上和邏輯解謎至上,絕不架空現實。絕不允許違法科學的設定。——7 本格派
7. 暴風雪山莊或孤島,所有人全被殺,或倖存者不超過兩個。——本格派或新本格派-孤島亞派(暴風雪山莊亞派或「無人生還模式」)
無特定的代表作家。代表作《無人生還》。
7. 不是暴風雪山莊或孤島,或有暴風雪山莊的條件,卻不發生特徵性連續殺人或者有較多的人生還。——8
8. 以猜兇手、猜作案手段或破解詭異謎團為製造意外性主要手段,並重視之。——9 本格派-本格亞派
9. 猜兇手為製造意外性的主要手段。——10
10. 極端地強調邏輯推理,極端地重視結局前推理出解答的可能性與唯一性。——本格派-本格亞派-純邏輯解謎系(奎因流)
代表作家:奎因(第一時期)、有棲川有棲、法月綸太郎。代表作《希臘棺材之謎》。
10. 對邏輯推理的依賴並沒有到極端的地步。——本格派-本格亞派-舒適推理系(沙發流)
代表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塞耶斯、奎因(第三、四時期)、大阪圭吉等。代表作《尼羅河上的慘案》。
9. 破解詭異的謎團及猜作案手段為主要的製造意外性手段——11 本格派-本格亞派-不可能犯罪系
11. 不可能謎團依賴於心理詭計,或並不復雜的機械詭計,及兩者的混合。不刻意、大規模炫學,不涉及復雜難懂知識和操作——本格派-本格亞派-不可能犯罪系-卡爾流
代表作家:卡爾、勞森、海倫-麥克羅伊、二階堂黎人等。代表作《三口棺材》。
11. 不可能謎團依賴於很復雜的機械詭計,解釋頗長,涉及復雜難懂知識和操作,進行大規模炫學以解釋原理。——本格派-本格亞派-不可能犯罪系-小栗流
代表作家:小栗蟲太郎、竹本健治、中村英夫等。代表作《黑死館殺人事件》。
8. 以詭異、恐怖的氣氛和緊張驚悚的環境來製造閱讀效果,對閱讀過程的刺激與獵奇的重視超過了意外性的製造。通常涉及大量恐怖、驚悚、亂輪元素。——本格派-廣義變格亞派(即傳統意義上的「變格派」)
代表作家:橫溝正史、三津田信三。代表作《獄門島》。
6. 強調公平性和邏輯解謎至上,但並不予絕對化。允許架空現實,甚至允許違反科學的設定。——12 新本格派
12. 主線劇情和最終解答中,不允許靈異現象的出現(哪怕是事先聲明的)。—13
13. 主詭計或核心意外為敘述性詭計。——新本格派-敘詭流
代表作家:綾辻行人、折原一等。代表作《十角館殺人事件》。
13. 主詭計或核心意外不為敘述性詭計。——14
14. 追求謎團復雜性和華麗性,通常遵守邏輯解謎和公平性原則。——15 新本格派-不可能犯罪系
15. 案發背景、情節和解答的設定架空現實或涉及大量現代科技,顯得接近科幻小說。——新本格派-不可能犯罪系-島田流
代表作家:島田莊司、森博嗣、北山猛邦(限城系列)、東野圭吾(限伽利略短篇)等。代表作《斜屋犯罪》。
15. 謎團和解答依賴於頗為復雜機械詭計或性格、精神疾病設定以及難懂知識及操作,進行大規模炫學以解釋原理。——新本格派-不可能犯罪系-小栗流
代表作家:京極夏彥、文澤爾等(部分)。代表作《姑獲鳥之夏》。
14. 不追求謎團的復雜性和華麗性轉而追求動漫化人物情節的塑造,情節描寫流水賬化和視覺化現象嚴重,人物刻畫漫畫化、誇張化嚴重。部分作家輕視、無視公平性和可推理性。——新本格派-動漫流(輕小說系)
代表作家:東川篤哉、恩田陸、道尾秀介(部分)等。代表作《請勿在此丟棄屍體》。
12. 主線劇情和最終解答允許靈異或超自然因素的存在。——新本格派-靈異流
代表作家道尾秀介、山口雅也、綾辻行人(部分作品)、清涼院流水。代表作《活屍之死》。
1.小說不再以推理解謎為第一要素。——16 狹義變格總派和寫實總派
16. 既不以推理解謎為第一要素,也不以反映生活、反映揭示社會現象為第一要素。——17 狹義變格總派
17. 歷史推理。——歷史推理派
代表作家:陳舜臣等。代表作品《時間的女兒》。
17. 不是歷史推理。——18
18. 追求詭異、恐怖、驚悚的氣氛與環境製造,以及其帶來的高度緊張感和快節奏,或壓抑的敘述風格為吸引讀者的第一要素。推理解謎淪為次要,甚至極少出現。——19
19. 書中有貫穿始終的大懸念或系列懸念,節奏感快,懸念感強。但不以追求感官刺激或獵奇感為手段,而是通過上述懸念的破解為吸引讀者手段(只需必要條件,不需充分條件,即可以線索不夠,但必須唯一並服人)。——20 驚悚懸疑派
20. 主角通篇一直遭到追殺,故事圍繞追殺與逃亡、反追殺的過程展開。驚悚性強,節奏感快,推理多為臨場、即時性的,部分作品很少推理。——驚悚懸疑派-大逃殺亞派
20. 大部分劇情中,主角沒有追殺或流亡的遭遇——21
21. 戰爭或冷戰背景,對手為敵國軍事機構或敵國間諜。——驚悚懸疑派-間諜小說亞派
21. 背景不為戰爭或冷戰,對手不帶有軍事或情報屬性。——驚悚懸疑派-傳統驚悚懸疑亞派
19. 以對閱讀過程中感官的刺激與獵奇為小說第一要素。推理和公平合理性的要求,一般比驚悚懸疑派更低;常充斥著恐怖、靈異志怪、亂倫元素。——狹義變格派(圈子裡比較流行的變格派定義)
代表作家:江戶川亂步、夢野久作、岡本綺堂等。代表作《腦髓地獄》。
16. 以反映生活,反映社會現象為小說第一要素。首先把小說作為文學作品看待而非游戲看待。重視對社會、對人物、對人性的寫實,娛樂性降為次要因素(小說對人物、社會的寫實刻畫地位高於娛樂性)。通常不再把血腥的謀殺當做遠離生活的游戲。——22 寫實總派
22. 偵探採用波洛式調查進行線索搜集和解謎。即先假設再搜索,先逐個懷疑再找證據:先做出或先後做出各種假設,每種假設都對應嫌疑人,然後再根據假設來找線索,最終定罪。——23
23. 非社會派敘述風格。調查、解謎者多為小市民型偵探,案件多不為兇殺,或由小事件起始,到後期才牽出兇殺。推理針對日常生活細節為主。——新本格派-日常推理流
代表作家:米澤穗信。代表作品《尋狗事務所》。
23. 典型的社會派敘述風格。調查、解謎者多為警方,案件基本為兇殺,多開場即發生。推理針對兇殺本身或確定搜索方向而展開。解謎雖不是第一要素,但地位依然非常重要,甚至和小說反映的主題並列為第一要素。——社會派-本格化社會派亞派
代表作家:森村誠一(出道早期)。代表作《高層飯店的死角》。
22. 偵探採用福爾摩斯式調查進行線索搜集和解謎。即先搜索後假設(含法庭派的「已搜索再假設」),證據足夠再去懷疑:先搜集大量物證人證,再從已有證據出發確定調查方向,繼而確定嫌疑人,一旦確定,立即逮捕定罪(因為證據前面都基本找齊了)。——24
24. 高度強調偵探在小說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突出偵探個性、魅力。案子是為了塑造偵探形象而存在。偵探常常單打獨斗,且多為單身。警方(或同事,如果偵探是警員的話)常常不配合偵探甚至私吞信息進行阻擾。黑幫對手和JC內鬼常見,經常有暴力打架場景。——25 硬漢派
25. 解謎地位相當重要,小說常有強力誤導、逆轉、意外性及強力本格、新本格詭計(或變種)。推理多為臨場性、即時性的,部分作品不乏本格型長篇推理。——26
26. 反派開場即登場,且常為連環殺手或慣犯,常布置獵奇現場或進行開放場景特徵性連環犯罪。小說交替轉換偵探方和罪犯方的視角,輪流寫雙方的博弈、分析、行動。推理多為臨場的、即時性的。——硬漢派或新本格派-鬥智類亞派(迪弗亞派+羅賓亞派)
代表作家:傑弗里-迪弗(新本格)、莫里斯-勒布朗(硬漢派)、東野圭吾(部分作品)。代表作《棺材舞者》。
26. 反派通常開場不登場(個別例外),大部分筆墨主要集中在偵探言行以及形象塑造上。——硬漢派-本格化硬漢派
代表作家:文澤爾(自由意志系列)、比爾-普羅尼奇等。代表作《迷霧》。
25. 解謎地位不重要或不很重要,小說有時有誤導、逆轉,但不是重點(重點在人物,尤其是偵探形象塑造上)。本格詭計較少。推理也多為分析、預測罪犯行動規律、動機、心理狀況等。——27
27. 主角在司法機構工作,工作中相應的司法或律師機構會予以全力配合。——28
28. 調查方式為先搜索後假設,搜索過程為重心。主角為JC或JC團體,故事主要場景不在法庭——硬漢派-警察程序亞派
代表作家:邁克爾-康奈利、瓦舍爾-法勒夫婦等。代表作《大笑的警察》。
28. 調查方式為已搜索再假設,搜索通常開局就已由他人完成。法庭辯論為重心。主角為檢察官或律師,故事主要場景在法庭。——法庭派
代表作家:厄爾-加德納、高木彬光(部分)等。代表作《破戒裁判》。
27. 主角多為執業偵探,不在司法機構工作,或已從司法機關退休、轉行。常單打獨斗,司法機構常不配合甚至進行阻撓。——硬漢派-傳統硬漢派亞派
24. 高度弱化單個人(尤其反對神探)在破解案子中的作用。偵探多為警方集體,或者是不起眼的小角色,有時則是犯罪者、受害者本身。偵探作為個人在故事中的地位不很重要甚至可有可無。不主張或否定單打獨斗和名偵探模式。強調破案過程中多方協作,即團體(社會)的力量。對手牽涉官商勾結、政界陰謀者多見,藉以揭示社會陰暗面和人性陰暗面。——29 社會派
29. 採用魔幻現實主義寫法。小說主線或主角中有靈異、超自然元素的存在。 ——社會派-新本格社會派亞派
代表作《龍眠》。
29. 採用現實主義寫法。嚴格遵守公平性原著和諾克斯戒律。不存在靈異或超自然元素。——30
30. 案件多伴隨主角旅途而發生,故事風格比較清新。主角通過搭乘各種交通工具,沿途採集人情、風情並進行調查,多見時刻表詭計。——社會派-旅情推理亞派
代表作家:內田康夫、西村京太郎(後期)。代表作《終點站殺人事件》。
30. 案件多和旅行無關,故事風格比較嚴肅或者沉重。——31
31. 非常重視對心理變化過程的詳細描寫,主角(尤其反派)具高度的社會典型性。通過細膩心理刻畫,即人的因素來揭示人性問題或社會弊病。——社會派-意識流亞派
代表作家:橫山秀夫、湊佳苗等。代表作《告白》。
31. 重視故事的精心布局和情節的戲劇化,故事本身或發生場景具有高度的社會典型性。通過情節的發展,即事或物的因素來揭示人性或社會弊病。——32
32. 主角為小市民型偵探(或助手)或者警察,警察團體。主角在故事中充當偵探或助手。故事風格比較嚴肅;深刻反思社會問題或者人性的善惡。——社會派-傳統社會派亞派
代表作家:松本清張、森村誠一、宮部美幸等。代表作《砂器》。
32. 主角為犯罪者本身,或者受害者(或親屬)。主角群形象較負面,性格較陰沉;故事異常陰暗、壓抑、頹廢。——社會派-頹廢系亞派
代表作家:東野圭吾(部分)、小元峰等。代表作《白夜行》。
⑵ 「好書推薦」 —彼得·沃茨:腦洞大開顛覆三觀的《盲視》
本書簡介: 雖然是一本科幻小說,但卻是回答了一個人類的終極哲學心理學的問題:人為什麼會有意識?我們的大腦里為什麼會有一個「我」?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會感受到有一個「我」在看在感受這個世界呢?
作者簡介 :彼得·沃茨( Peter Watts),加拿大著名硬科幻小說家,同時也是一位專攻海洋哺乳動物的生物學家。經典作品《海星》、《島》、《怪星》,多次入圍雨果獎、軌跡獎、坎貝爾紀念獎的科幻大獎
推薦理由 :科幻小說並非科幻。
內容簡介 :《盲視》背景設定在21世紀末到22世紀初,差不多一百年後的未來,發達的技術能滿足人類的一切需求,還為他們製造出完美的 幻境 ,讓他們沉浸其中。漸漸地,他們徹底喪失了與現實的一切聯系,人類在死亡。但新人類在崛起—吸血鬼基因的人、多個意識並存於一個身體的 組合人 、任何時候都能保持絕對客觀的人……以正常人的標准,他們是絕對的 怪物 ,甚至不太能夠稱之為「人」。但是,當外星人現身太空、普通人渾渾噩噩的時候,正是這幫畸人挺身而出,努力拯救我們的世界。他們所面對的外星人對手神秘莫測,不可理喻。一次次強硬的試探性交流,最終不可避免地引爆了毀滅性的決戰。
本書共分四大部:第一部分序章,第二部分忒修斯,第三部分羅夏,第四部分為卡律布狄斯。
本書在科學技術的細節上豐富又過硬,是最典型的 硬科幻, 因為作者沒有向讀者交代密集的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專業名詞,也沒有交代小說里無比復雜的背景設定。理工男科幻作家的傲嬌之氣撲面而來。為便於閱讀,下面從時間、地點、人物、故事情節進行展開介紹,而非依本書章節順序。
第一部分:時間。 2082年2月13日,格林尼治標准時1035時。
第二部分:地點: 地球及太陽系最邊緣的奧爾特雲。
第三部分:主要人物:1.席瑞·基頓 (小說中的我):小時因治療癲癇而切除了半邊大腦,失去了正常的人類感情,但也因此而能客觀地觀察、轉述別人的事情,不摻雜任何個人的主觀偏見。隨時隨地把別人有意或無意的表情、言行、肢體動作等等綜合成生物形態結構,洞察其中的真實想法,又叫綜合觀察者、政委。 2.艾薩克·斯賓德 :生物學家,負責分析了解外星人的生物基礎、生理機能。他的視覺、觸覺、味覺等感官經歷了全面改造,比普通人敏銳科多,而且還擁有一般人沒有的感覺能力。 3.蘇珊·詹姆斯 :語言學家,負責解譯外星生命,以及與外星生命溝通。她的大腦實際上通過腦神經手術分裂出了四個不同的個體意識,分別為蘇珊、薩沙、蜜雪兒、克朗切次級人。各有不同個性,都是語言學家,輪流醒來主導與外界的溝通,但必要時可四個意識同時工作,效率極高。 4.阿曼達·貝茨 :軍事專家,負責防衛和必要的主動攻擊,保護自己人的安全,消滅可能造成威脅的敵人。她除了可以調遣一批精密的軍事人以處,在主動出擊的行動中也有指揮其他人類進退的指揮權 。5.朱卡·薩拉斯第 :吸血鬼,忒修斯飛船的真正指揮者(本書中他是超級厲害的正面人物)。具有「十字架障礙」,即若他突然看見十字架形狀的東西,容易觸發最強烈的正反饋,導致中風。自然界原來一直沒有什麼兩條線互相垂直的東西,所以吸血鬼生存了許多年,世代都沒有問題,但自從基督教的十字架風行於世,吸血鬼就漸漸絕跡了。 6.羅伯特·坎寧漢 :艾薩克·斯賓德的替補,在艾薩克·斯賓德死後,他結束冬眠,接替工作。 7.攀爬者 :外星人,形狀似大蜘蛛,有九條腿。
第四部分:故事情節: 2082年2月13日,65536個 外星探測器(螢火蟲) 突然降臨地球,並給地球拍了照,然後就在大氣層里焚毀了。那麼,這些外星探測器是來偵探地球,然後將其毀滅嗎?不知道,人類全蒙了。
直到很多年以後到了22世紀初,人類忽然在太陽系最邊緣的奧爾特雲截獲了一個信號。這個信號很有可能跟當年降臨的探測器有關。於是人類派出了忒修斯飛船前往調查。經過幾十年的飛行,飛船終於到達目的地,船員們從冬眠里被喚醒之後,果然在這里發現了一艘巨大的叫 羅夏的外星飛船 。飛船重量1.8×1010千克,體積2.3×1010立方米。在接近羅夏時,四人合體 蘇珊·詹姆斯 以四個不同的次級人:蘇珊、薩沙、蜜雪兒、克朗切分別與其進行交談,以其獲得有用信息,但得到的回復就一句話:你們真的不會喜歡這里。
於是五個主要人物冒險抵達外星飛船羅夏,在它的頂部鑿開一個大洞,進入到飛船內部,結果在裡面與外星人攀爬者發生了正面沖突。在軍事專家 阿曼達·貝茨 的的精心設計和指揮下,經過激烈的戰斗,最終抓住其中的兩只外星攀爬者-大蜘蛛,把他們帶回到了自己的忒修斯飛船上。語言學 蘇珊·詹姆斯 破譯出了外星攀扯者的一部分語言,於是建立起了跟他們溝通的方法。
無奈的是兩只外星大蜘蛛,嚴刑逼供之後也沒有什麼收效。只好測試他們的智力水平。經過測驗之後,卻發現,外形大蜘蛛的智商比人類不知道高多少。但是,在智力測驗過程中, 蘇珊·詹姆斯 發現了一個很詭異的現象。外星大蜘蛛的智商很高,當 席瑞·基頓 問他窗口中有哪些物體?外星大蜘蛛會說他看見的每一個地球船員,但是唯獨沒有他自己。
就是說這些智商驚人的外星大蜘蛛,居然是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完全實現了無「我」。他們的身體里邊是沒有一個我,他們完全沒有自我意識。就像下圍棋的那個人工智慧阿爾法狗。他下圍棋的水平是天下無敵,但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下圍棋。
小說進展到此,核心顯現: 想像你擁有智力,卻從不知道,你有行動日程,卻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 腦洞大開,顛覆三觀。
也就是說,可憐無知的地球人只會浪費能量與處理能力,我的自我中心主義已經發展到了神經病的地步。人類管自己叫智人,擁有智慧且揚揚得意,可你真的知道它是什麼嗎?你真的知道它的用處是什麼嗎?而外星攀扯者卻用人類自己的認知能力對付你。因為他擺脫了自我意識糾纏的智力。
書中舉例:每個鋼琴演奏家都知道,要想讓自己演出失敗,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意識指揮手指的動作。每個舞者、每個雜技演員都知道要放鬆心靈的鉗制,讓身體自由發揮。也就是說盡可能擺脫主觀自我意識對你的主導。
別跟我提什麼學習曲線。別跟我說什麼在無意識的表演之前必須經歷好多個月的刻意練習,又或者在靈光閃現之前總少不了許多年的實驗與研究。就算你所掌握的知識全都是有意習得的又如何?你以為這就能證明它是唯一的方式嗎?啟發式軟體會從經驗中學習,這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機器成了象棋高手、圍棋高手,汽車學會了自動駕駛,統計程序會遇到問題,然後設計各種試驗去解決它們,而你卻以為通向學習的唯一道路名叫 自我意識 ? (機器根本沒有自我意識) 。
而更讓人無語的是,本書作者認為人類睡覺實在是一件沒有任何實效的事情: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無知無覺、身體消耗燃料卻不從事生產。想像一下,假使我們不需要每十五個鍾頭陷入無意識狀態,假使我們的大腦能從嬰兒期便始終保持清醒,直至一百二十年後大幕落下,我們將成就多少事業?讓人一聲嘆息。實際上從佛學的角度的來看,當人證到「無我」後,行住坐卧,明明了了,確實可以達到無需睡眠的程度。
當 阿曼達·貝茨與席瑞·基頓 進入到羅夏內部後,腦子出現幻覺,也是自我意識的「功勞」。因為當外星大蜘蛛攀爬的速度太快時,大腦無法整合,僅能抓住一幅定格的畫面,此時眼睛處於「歇業」狀態。這也容易理解,比如當速度達到光速時,時間也空間同時就不復存在了。所以大腦是只葡萄糖做的大豬玀,它乾的所有事都是不靠譜,也就是說人類進化到現在,仍是個徹頭徹尾的大傻瓜。你將知曉真相,而真相將讓你瘋狂,腦洞大開!而從龍樹《中論頌》二十一品中的第十一頌:若謂以眼見,而有生滅者,則為是痴妄,而見有生滅者。就是你認為我現在用眼睛看見了有種種的滅,我就認為這個生命是存在的,那麼龍樹說你這就是傻瓜一個,從這里也可以得到印證。
有意思的是書中的觀察者 席瑞·基頓, 也並非真正的觀察者,為什麼?因為他的自我意識仍然是存在的。如果按照佛學中的唯識觀點,人類有八個識,分別是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而依六祖的「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來看,修行過程中,首先運用的是第六識,這也說明修行是從分別、造作入手。前五識都是傀儡,都是因為第六識和第七識在支配它們。比如說第六識睡覺了,眼睛就看不見,耳朵就聽不見。但是睡覺的時候耳朵還會聽得見聲音,對不對?這是因為什麼?因為耳識一部分還沒有關閉。但是如果意識關閉了,耳識即使聽到聲音,而第六識不發生作用的話,那我們其實仍然是不能辨別聲音是什麼。就像我們看那個東西,每一個人看出來同一個東西卻都是不一樣的,這其實也就是因為我們的第六識、第七識是不一樣的。我們有不同的閱歷、背景、經驗,所以我們看出來的東西都是不同的。所以先將分別的第六識的轉為妙觀察智,這才是真正的「觀察者」,第七識轉了平等性智,達到「無我」,前五識就轉為成所作智,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大千世界,有情無情,無論巨細,皆可同時顯現。
意識和智能其實完全是可以分離的嗎?既然自我意識並不是高智慧生物所必需的,那麼我們人類身體里邊的這個「我」到底在干什麼呢?作者認為,人類現在正好處在一個進化的過渡期。在這個過渡期里邊,人類的注意力資源是不夠用的,而意識的作用無非就是分配注意力而已。比如大家看過內克爾立方體是不是能看出兩個不現的立方體。但眼睛同一時刻只能看出一個,而不能同時看到兩個。
參考喜馬拉雅魏知超對本書的解讀:心理學有過一派觀點,認為意識其實就是注意力,這兩個詞描述的其實就是同一個東西。一旦生物進化跨過這個坎,大腦的處理能力夠用了,他能夠同時看見兩個立方體。那時不但不再需要意識,意識反而會成為一個累贅。為什麼呢?因為一旦人腦中出現了一個我,那麼滿足我的體驗就變成了一件顯得特別重要的事情。比如說人腦里邊有一個神經迴路,它一旦被有節律的聲音刺激,就會有釋放出一些化學物質,讓神經系統得到安撫。
這個神經迴路是用來做什麼用的呢?是用來監控心跳的。而因為心跳,如果有一個穩定的節律,就說明你的身體沒有問題。那麼這樣一個神經迴路,對人的生存當然是有益的,但是,一旦我們對這種感受有了一個主觀體驗,我們就會主動去找各種有節奏感的東西來讓自己快活。這樣一來呢,這個神經迴路的作用就再也不是監控心跳,而是用來讓我們享受音樂。
於是,那麼多的音樂家出現了,我們聽著美妙的音樂在主觀感受上當然很美好啊,我很爽,難道還不好嗎?但是站在物種進化的角度來看,這些東西都是對大腦資源的極度浪費,欣賞音樂,這樣的大腦資源本來可以用來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這樣一來,人類往更高級的物種進化的歷程,就被嚴重地拖了後腿。反過來看,書中的那些外星大蜘蛛,他們可能在進化的很早期就消滅了自我意識,於是他們就在智能發展的道路上一路遠遠把人類甩了N個世紀。
而我們人類呢?在本書里,卻因為歷史上一個很偶然的事件,很無厘頭地阻斷了進化的歷程。導致自我意識在人類身上一次被保留了下來,所以,人類這種有自我意識的文明心態,放在全宇宙里是一個極其罕見的特例。
在宇宙中其它的文明,他們其實早就跨過了這一關。對於那些外星文明來說,意識只不過是在進化這條歷史長河中的一瞬間。於是當大蜘蛛這個外星文明在茫茫太空里偶然接收到從地球上散發出來的那些無線電信號的時候,他們完全被嚇到了。
因為這些信號,里邊包含著大量描述人的主觀體驗的信息,什麼我快活極啦,什麼這才是真正牛X的搖滾樂,什麼我覺得應該這樣來欣賞現代藝術!外星人一開始完全看不懂。但他們憑借他們超高的智能很快就分析出來這些主觀體驗,一旦在他們自己的神經系統中又發出意識,就會使他們智能的效率大大的降低,這是一種會讓阻礙外星人進化的病毒。毛骨悚然。
你若能看見他,他多半並不存在。
那些外星大蜘蛛非常聰明,卻沒有任何的主觀體驗。智能和意識完全分離,這到底有可能嗎?要回答這樣的一個問題呢,我們就必須要退回到一個更加本質的問題,意識到底是怎麼樣產生的呢?
朱利奧·托諾尼《意識與腦》認為,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植物等一切生物都是有意識的,區別僅僅是強弱的差異。意識是生命物質的一個根本的基本屬性,與組織精微的物質系統一起出現,它內在於系統的組織,是復雜存在物的屬性,且不能被進一步還原為更基本屬性的活動。人的意識在什麼時候形成?在一個受精卵產生時就有。
但南懷型瑾在《易經雜說》引用佛家的觀點論證「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時指出,人的身體叫作正報。而物質世界,如山河大地,乃至房屋桌椅等等物質,名為依報,附屬的意思。一切植物乃至泥土,是有生而無命。命是有靈性、有感情、有思想,有感覺是命,即是有意識的。生命是生與命兩個東西的結合,精氣為物是生不是命。與朱利奧·托諾尼《意識與腦》認為植物也有意識而不同。
那意識到底是什麼?《意識與腦》指出意識就是信息。那麼有信息就能產生意識嗎?朱利奧·托諾尼認為意識包括兩個維度,一是信息量,二是信息的整合程度。一部手機裡面存儲了很多照片、文檔,就有意識嗎?沒有。因為它沒有整合。當人在全身麻醉時,大腦的各個區域仍然在活動,信息依然存在,但意識卻並不存在或很微弱,為什麼?因為大腦的各個區域沒有被整合。人在昏迷時也是如此。只有兩個條件同時具備,意識才會顯現。
那麼《盲視》里的那些外星大蜘蛛他們的智能那麼高,卻沒有「自我」,這種情形有可能出現嗎?按照整合信息理論是不可能的。因為智能極高而意識為零,就意味著他們大腦的每一個區域都能很好地解決單個問題,也就是信息量極大,但是所有這些大腦區域之間完全不整合,相互沒有任何一點信息交流。顯然不可能。外星文明要發展到攀爬者這種級別。期間必然要解決大量很復雜的問題。也就是需要綜合不同腦區的能力來共同解決眼前遇到的那一個困難。只要這樣的情形一發生,大腦不同區的信息就一定要發生交流,一旦信息整合意識就必然產生。
而佛學卻並不認同整合信息理論,為什麼?因為當人達到證悟狀態後,第六意識轉為妙觀察智,對萬事萬物不再分別,但「第六意識」還是存的。而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實現萬物平等的「無我」。
那麼佛學的第六意識雖然存在,卻「無我」有道理嗎?
Robert ·Wright著的《佛教為什麼是真實的:冥想與啟蒙的科學與哲學》中,將人的大腦分為七個模塊: 自我保護模塊和避免疾病模塊 ,這兩個模塊是讓我們躲避危險,讓我們能活得更久一點; 社交模塊和爭取社會地位模塊 ,這兩個模塊是讓我們想辦法活得比別人更好一點,從而獲取更多的生存繁衍資源; 擇偶模塊、留住配偶模塊和育兒模塊 ,這三個模塊是讓我們把基因給傳下去。
人的意識其實更像是一出舞台劇。舞台劇的主角,是大腦里的各個模塊,它們輪流上場,不同的時機,由不同的模塊占據舞台的中央。例如你被飛馳而過的汽車濺了一身臟水,很生氣,這時自我保護模塊啟動引起憤怒。
也就是說呢,這個舞台劇,是沒有唯一的主角的。所以,佛學認為「我」的確是一個幻覺,因為沒有「我」,只有「我們」。其實「我們」也不存在。因為所謂的」我們」也只是一些模塊交替出現的結果,與外界環境是有交互關系的。所以,「外息諸緣,內心無喘,方可入道」,也就是說你的意識完全不受外界環境的任何影響,才具備入道的條件。比如文天祥,殺頭時,內心也絲毫不動,沒有任何恐懼。
你以為有一個唯一的」自己」在思考,但你擁有的其實是腦子里的一個個小人。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多重人格。例如 蘇珊·詹姆斯 就有四個人格。《盲視》說你若能看見它,它多半並不存在。其實應該是你若能看、聽、觸、嗅到的,其實根本不存在。
精典語句摘錄:螞蟻總在打仗,這只說明它們活著,除此之外別無意義。
生命沒有絕對,只有程度。
等我回家時,我或許會成為宇宙中最後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生物。
只有在迷失之後,我們才開始了解自己。
大腦是有欺騙性的,它進化出反饋迴路好增強心跳的穩定性(血液循環系統),卻時不時受到節奏與音樂的誘惑。
你將知曉真相,而真相將讓你瘋狂。
睡覺實在是一件沒有任何實效的事情,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無知無覺,身材消耗燃料卻從不從事生產……
如果你願意品味更多精彩內容,請閱讀《盲視》。
⑶ 月球的知識。
http://ke..com/view/1984.htm
這是樓上的
還有:
月球
從地球觀測到的月球
軌道資料
近地點: 363,104 公里(0.0024 AU)
遠地點: 405,696 公里(0.0027 AU)
軌道半長軸: 384,399 公里(0.00257 AU)
軌道周長: 2,413,402 公里(0.016 AU)
軌道離心率: 0.0549
恆星周期: 27.321 582 d (27日7時43分1秒)
朔望月: 29.530 588 d (29日12時44分)
近點月: 27.554 550 日
交點月: 27.212 221 日
分至月: 27.321 582 日
平均公轉速度: 1.022 公里/秒(2286 英里/時)
最大公轉速度: 1.082 公里/秒(2420 英里/時)
最小公轉速度: 0.968 公里/秒(2165 英里/時)
軌道傾角: 5.145°至黃道面
(至地球赤道介於 18.29° 和 28.58°)
升交點赤經: regressing
18.6年
近地點輻角: progressing
8.85年
衛星所屬星球: 地球
物理特徵
平均半徑: 1,737.103 公里(地球的0.273倍)
赤道半徑: 1,738.14 公里(地球的0.273倍)
兩極半徑: 1,735.97 公里(地球的0.273倍)
扁率: 0.00125
赤道圓周: 10916 公里
表面積: 3.793×107 km²(地球的0.074倍)
體積: 2.1958×1010 km³(地球的0.020倍)
質量: 7.3477×1022 公斤(地球的0.0123倍)
平均密度: 3,346.4 kg/m3
赤道表面重力: 1.622 m/s2(0.1654 公克)
宇宙速度: 2.38 km/s(5324 英里/時)
恆星自轉周期: 27.321 582 日(同周期)
赤道旋轉速率: 4.627 m/s(10.349 英里/時)
軸傾斜: 1.5424°(至黃道)
赤道傾斜角: 6.687°(至軌道面)
反照率: 0.12
表面溫度:
赤道
85°N 最小 平均 最大
100 K 220 K 390 K
70 K 130 K 230 K
星等: 最高 -12.74
角度尺寸: 29′ 至 33′
大氣
密度: 107 particles cm-3(日間)
105 particles cm-3(夜間)
月球,俗稱月亮,古稱太陰,是指環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星。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顆衛星和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84,400千米。天文學上用來代表月球。
1969年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成為最先登陸月球的人類。1972年12月美國「阿波羅17號」太空梭返回地球,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束,從此再未進行過任何載人登月任務。
目錄 [隱藏]
1 月球與地球距離
2 正面與背面
3 軌道
3.1 公轉軌道
3.2 偏心率變化
3.3 拱線運動
3.4 軌道傾角變化
3.5 交點西退
3.6 中心差
3.6.1 幾何天秤動
4 月球的起源
4.1 分裂說
4.2 俘獲說
4.3 同源說
4.4 大碰撞說
4.5 人類造就學說
4.6 核反應失控說
5 特徵
5.1 成分
5.2 表面地理
5.3 水的存在
5.4 磁場
5.5 大氣
6 月食
7 月球與日食
8 月球的觀察
9 月球的探索
10 人類對月球的理解
10.1 神話與民俗
10.2 神秘學賦予的意義
11 作品
12 參考文獻
13 外部鏈接
[編輯] 月球與地球距離
當年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時曾在月球表面放置了一面鏡片,由於月球是永遠以同一面朝向地球的,那面鏡片也亦永遠面向地球了。科學家從地球向月球上的鏡片發射激光光束,再紀錄光束反射回來所需的時間,輕易便能准確計算出地球和月球間的距離。這個測距方法精度極高,地月之間遠達384,000千米的距離,誤差僅有3厘米。全靠這么高的精度,我們才發現月球正以約每年3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1]。 一個說法是,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是地球與月球的395倍遠,而太陽的直徑也「正好」是月球的395倍,因此從地球上看太陽與月球幾乎是一樣大。注意。此說法並沒有考慮某時刻地月日的相對位置,不宜引用於嚴謹的科學討論中。
[編輯] 正面與背面
月球是一顆同轉衛星,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間中可見之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太空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徵。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正面(地球上可見) 背面(地球上不可見)
[編輯] 軌道
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我們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
[編輯] 公轉軌道
月球和地球是一對伴侶,組成地月系,共同圍繞著公共質心運轉不息,地月系質心離地心約4,671公里,因此,環繞質心與環繞地心的橢圓軌道相差不大。月球在環繞地球作橢圓運動的同時,也伴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每年一周。月球不但處於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時也受到來自太陽引力的影響,所以具有十分復雜的軌道運動。其中主要的軌道變化有:偏心率變化、軌道傾角變化、拱線運動、交點西退、中心差。
[編輯] 偏心率變化
月球軌道偏心率變化在1/15到1/23的范圍內,偏心率的平均值為0.0549,接近1/18。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671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由於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逆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逆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逆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於衛星(即月球)本身的軌道面。這個定義習慣很適合一般情況(例如人造衛星的軌道)而且數值是相當固定的,但月球卻非如此。
[編輯] 拱線運動
月球圍繞地球的橢圓軌道,在它自己的平面上也不是固定的,其橢圓的拱線(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連線)沿月球公轉方向向前移動,每8.85年移動一周。中國早在漢代,賈逵就提出月球視運動的最疾點每九年運動一周,這實際上正是拱線運動的結果。
[編輯] 軌道傾角變化
月球軌道(白道)對地球軌道(黃道)的傾角變化在4°57~5°19之間,平均值為5°09。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並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於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於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編輯] 交點西退
白道與黃道的交線,其空間位置並不固定,而是不斷地向西運動,每18.6年運行一周。這一現象早在東漢末年就為劉洪發現,並用於月食預報計算中。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附近時,便會發生日蝕;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附近時,便會發生月蝕。
[編輯] 中心差
由於月球軌道是橢圓而不是圓形,月球公轉速度並不均勻。月球運動同均勻的圓周運動比較,時而超前,時而落後,其半振幅為6°.29,周期為27.55455日。
[編輯] 幾何天秤動
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經天秤動。又由於月球的自轉軸傾斜於公轉軌道平面(白道面),而白道與黃道又有約5度的交角,因此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時,極區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象稱為緯天秤動。再者,由於月球距離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度1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周日天秤動。
[編輯] 月球的起源
《月球旅行記》:一說月球是外星人的基地月球的起源問題非常古老,也是科學界爭論不休的題目,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說:「月球大到能造成日蝕,小到仍能讓人看到日冕」,實在太過於巧合。地球的直徑是12756公里,月球的直徑是3467公里,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直徑的27%,整個太陽系中,從未有過面積比例這么大的衛星存在,木星和土星的衛星直徑比起行星本身往往很小,火星有二個衛星,較大的直徑有23公里,是火星的0.34%。土星有60個衛星,最大的一個直徑5150公里,是土星的4.27%。直徑都沒有超過母星的百分之五,這都是目前科學無法解釋的。羅賓·布列特博士稱:「要解釋月球不存在,要比解釋月球存在更容易些。」月球的形成有以下幾個觀點:
[編輯] 分裂說
這是最早解釋月球起源的一種假設。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後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這一觀點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麼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二者相差非常遠。
[編輯] 俘獲說
這種假設認為,月球本來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有一次,因為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地球。還有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像月球這樣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沒有那麼大的力量能將它俘獲。
[編輯] 同源說
這一假設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浮動的星雲,經過旋轉和吸積,同時形成星體。在吸積過程中,地球比月球相應要快一點,成為「哥哥」。這一假設也受到了客觀存在的挑戰。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人們發現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認為,月球年齡至少應在70億年左右。
[編輯] 大碰撞說
主條目:大碰撞說
動畫顯示忒亞在地球的L5點形成,然後搖擺著進入碰撞軌道。該動畫以一年為步進,使得地球位置不變。視角為從南極看去。這是近年來關於月球成因的新假設。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頓約翰遜空間中心召開的月亮和行星討論會上,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本茲、斯萊特里和哈佛大學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的卡梅倫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設。這一假設認為,太陽系演化早期,在星際空間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大。星子合並形成一個原始地球,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相當於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這兩個天體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硅酸鹽構成的幔和殼。由於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相遇的機會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機會,那個小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而且還使那個小的天體被撞擊破裂,硅酸鹽殼和幔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極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有碰撞體的幔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質,比例大致為17:3。在撞擊體破裂時與幔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制,他們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月球,在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編輯] 人類造就學說
近些年有人提出,月球是史前人類造的,可能起源於亞特蘭蒂斯人或瑪雅人,但目前尚無考證。1954年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科學部編輯宣布,在月面的危海發現了一座橋形建築物,全長12英里。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柴巴可夫和米凱·瓦辛在《共青團真理報》上發表文章,認為月球是「空心」的,他們認為月球是經過某種智慧生物改造的星體。月球空心的說法並非無據,1969年「阿波羅12號」登陸月球時,設置在72公里外的地震儀測得月球所發出震度持續了15分鍾之久。十分像空心球體的震動。英國人威爾金斯在《我們的月球》一書中估計月球中有體積約1400萬立方英里的空洞。1970年,蘇聯科學家柴巴可夫(Alexander Scherbakov)和米凱威新(MihKai Vasin)提出「太空船月球」理論。
2007年,曾經參與過阿波羅登月計劃的NASA月球實驗室資料和照片保管署前署長約翰斯頓召開記者會表示美國太空人在月球上發現了「古代建築遺跡」,這個秘密已保守了40年之久,並有照片證明美國宇宙飛船「月球軌道環行器」2號在靜海拍攝到月面上的塔狀物[2]。
[編輯] 核反應失控說
[編輯] 特徵
[編輯] 成分
45億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體岩漿海洋。科學家認為組成月球的礦物克里普礦物(KREEP)展現了岩漿海洋留下的化學線索。KREEP實際上是科學家稱為「不相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無法進入晶體結構的物質被留下,並浮到岩漿的表面。對研究人員來說,KREEP是個方便的線索,來明暸月殼的火山運動歷史,並可推測彗星或其他天體撞擊的頻率和時間。
月殼由多種主要元素組成,包括:鈾、釷、鉀、氧、硅、鎂、鐵、鈦、鈣、鋁 及氫。當受到宇宙射線轟擊時,每種元素會發射特定的伽瑪輻射。有些元素,例如:鈾、釷和鉀,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發射伽瑪射線。但無論成因為何,每種元素發出的伽瑪射線均不相同,每種均有獨特的譜線特徵,而且可用光譜儀測量。
直至現在,人類仍未對月球元素的豐度作出面性的測量。現時太空船的測量只限於月面一部分。例如:1992年伽利略號曾於飛掠月球時測量過元素豐度。[3]
[編輯] 表面地理
月球形狀是南北極稍扁、赤道稍許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500米。南北極區也不對稱,北極區隆起,南極區窪陷約400米。但在一般計算中仍可把月球當作三軸橢圓體看待。物理天平動的研究有助於解決月球形狀問題。通過天平動研究還表明,月球重心和幾何中心並不重合,重心偏向地球2公里。這一結論已為阿波羅登月獲得的資料所證實。
月球表面有上萬個直徑超過1千米的環形山。月球環形山大部分都有上億年的歷史,缺少大氣層和氣象活動以及缺乏近期地質活動保證了它們大部分永久性的保持原樣。
南極-艾托肯盆地為月球上也是太陽系內已知最大的環形山。這環形山位於月球的背面,接近南極的地方,直徑約2 240公里,深13公里。
那些暗色和較少特徵的月球平原叫「月海」,這是由於古代的天文學家認為上面是海洋的緣故。事實上,月海由巨大隕石撞擊後從月幔流出並覆蓋表面的玄武岩岩漿形成。較淺色的高地叫「月陸」。幾乎只有面向地球的月面才有月海,月球背面的月海寥寥可數。天文學家相信這是因為月球的質心比形心更靠近地球所導致的。
在月殼上是一層表面呈塵埃狀的岩石層,稱為月壤,月壤並不是土壤。月殼和月壤在月面的分布並不均勻。月殼的厚度由60公里(月球正面)至100公里(月球背面)不等,月壤則由約5米(月海)至十多米(月陸)。
在2004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Ben Bussey博士率領的小組從克萊門汀任務拍攝得來的照片中,發現月球北極Peary crater邊沿的4個區域經常受到日照(南極卻沒有發現類似區域)。這些終年日照區的產生是由於月球的自轉軸傾角很小,同樣道理,有很多位於兩極的隕石坑底經常沒有光照。
[編輯] 水的存在
自古以來,彗星和隕星不斷地撞擊月球。這些物體中的大部分都含有水分。來自陽光的能量將這些大部分的水分分解回組成它的元素,氫和氧。兩者通常都會立即飛離月球。但是,有科學家提出假說,認為還有相當含量的水在月球之上,例如在表面或深藏在月殼里。美國克萊門汀任務顯示,一些細小的水冰冰塊(含水彗星撞擊後的碎片)可能藏在永久無日照區域的月殼里未被融化。雖然這些冰塊很小,但總水量卻可能相當可觀(約有1立方公里)。
而有些水分子,亦可能在月面彈跳其間掉進隕石坑而藏於其中。由於月球自轉軸相對於黃道面法線有1.5度的輕微傾斜,部分極區的隕石坑底部從來沒有受陽光照射,處於永久的影子中。克萊門汀任務曾測量月球南極這些隕石坑[1]並繪製成地圖[2]。科學家期望可在此類隕石坑中找到水冰,並開采及利用太陽能電力或核能來電解成氫和氧。月球上可用的水量大大影響了人類在月球上居住的成本,因為從地球運送水(或氫和氧)昂貴得不切實際。
由阿波羅號上的太空人在月球赤道附近收集的岩石並不含任何水分。月球勘探者號或其他近期研究(例如:史密森學會)均沒有找到液態水、冰或水蒸汽的直接證據。然而,月球勘探者號的結果指出在永久無日照區有氫,並可能以水冰的形式存在。
[編輯] 磁場
與地球相比,月球的磁場非常弱。部分地區上的磁場相信是來自月球本身的(例如在Sirsalis月溪上的月殼),但與其他天體碰撞亦可能令它的磁場改變。而無大氣層的天體是否能透過彗星和小行星撞擊而獲得磁場,是行星科學里一個歷久常新的問題。測量月球磁場更可提供月核大小及導電率等資料,對科學家暸解月球起源有很大幫助。若月核比地球含有較多磁性物質(例如:鐵),則月球的撞擊起源說便較不可信(不過科學家已從另外一些角度來解釋為什麼月核含較小的鐵)
[編輯] 大氣
月球有極稀薄的大氣。這些大氣的來源之一是除氣作用—氣體的釋放,例如月球表面的氡氣原先就是深藏於月球內部的。有時,太陽風也會被月球的引力擄獲,成為氣體的另一重要來源。
[編輯] 月食
參見:月食
月全食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份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現看到月球缺了一塊。
也就是說,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因此從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會被地球所掩蓋。
[編輯] 月球與日食
參見:日食及月食
1999年的日全蝕及日冕機緣巧合,現時從地球觀看月球和太陽的平均視直徑幾乎一樣,兩者視覺上重疊時,更有時會出現日全食,有時會出現日環食。在日全食時,月球完全遮蓋了日面,使我們可以肉眼看見日冕。
因為地月距離在逐漸增加,月球的視直徑正在不斷減小。在數百萬年前,月球總是能夠完全遮蓋太陽,故此當時不會出現日環食。同樣道理,數百萬年後,月球將不足以遮蓋整個日面造成日全食。
只有在太陽、地球、月球三者連成直線才會出現「食」。日食只會發生在「新月」(朔);月食只會發生在「滿月」(望)。
[編輯] 月球的觀察
從比利時阿莫瓦(Hamois)拍攝到的滿月景象主條目:月相
當月球(和太陽)靠近地平線時看來較大。這純粹是心理作用。事實上,大氣折射使接近地平線的月球的影像變扁,視面積反而略為減少。有人認為人類的視覺在進化時不偏重測量頭頂物體,故此造成這種錯覺。[3]從地球觀看,月球的視直徑大約是半度。
每個民族對月面上光暗不同的區域(主要是月海)都有不同的想像。例如:嫦娥、玉兔、螃蟹等。此外,環形山和山脈也是月面上明顯的地貌。
在滿月期間,月球的視亮度約有-12.6等(作為參考,太陽的視亮度為-26.8等。)
月球在夜間最容易察覺得到,但它有時也可在日間看見。(例如上弦月可於下午看見,下弦月可於早上看見。)
月球大約每天推遲50分鍾從東方升起。
[編輯] 月球的探索
美國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在月球上,照片由尼爾·阿姆斯特朗拍攝。第一件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是前蘇聯的無人登陸器月球2號,它於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號在同年10月7日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號則是第一艘在月球軟著陸的登陸器,它於1966年2月3日傳回由月面上拍攝的照片。另外,月球10號於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軌,成為月球第一顆人造衛星。
在冷戰期間,美國和前蘇聯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領先對方。這場太空競賽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類登陸月球時進入高潮。美國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尤金·塞爾南則是最後一個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任務的成員。參看:阿波羅宇航員列表
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塊9英吋乘7英吋的不銹鋼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紀念這次登陸及為有可能發現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資料。牌匾上的文字為:
Here men from the Planet Earth first set foot upon the moon, July 1969, A.D.
We came in peace for all mankind
譯作:
公元1969年7月,從行星地球而來的人類在此首次踏足月球
我們為了全人類,和平而來
牌匾上繪有地球的兩面,並有三名太空人及當時美國總統尼克遜的簽署。
經常有人聲稱美國的登月計劃根本是虛構的,所謂登月照片是在好萊塢片場里拍攝的,並指出在照片中不少的「破綻」[4]。但尚未有研究過月球樣本的科學家懷疑過這些樣本的真偽。
6次的太陽神任務及3次無人月球號任務(月球16、20、24號)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樣本帶回地球。
2004年2月,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提出於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
歐洲航天局的智能1號探測器於2003年9月27日升空,並於2004年11月15日進入繞月軌道。它勘察月球環境及製作月面X射線地圖。[5] [6]2006年9月3日格林尼治時間5時42分22秒,智能1號按預定計劃擊中月球表面。[7]
中國亦積極開展探月計劃嫦娥工程,並尋求開采月球資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這種有望成為未來地球能源的元素。[8]2007年10月24日,中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
日本已初步訂出未來探月的任務。見月球-A[4]及Selene[5]。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甚至已著手計劃的有人的月球基地。2007年1月30日,日本宇宙開發委員會認可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中止月球-A探月計劃但繼續開發穿透式著陸器的決定。[9] 2007年9月13日,日本月球人造衛星月亮女神發射。
印度則會先發射無人繞月探測器月球初航一號。2006年5月9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和美國宇航局簽署諒解備忘錄,合作進行月球探測。印度的無人駕駛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將搭載兩台來自美國宇航局的儀器設備,其中1台是小型合成孔徑雷達,用來探測月球兩極地區是否存在水源,另外1台是月球礦物繪圖儀,用於了解月球表面礦物的分布。[10]
[編輯] 人類對月球的理解
[編輯] 神話與民俗
主條目:月神
在中國神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
中國歷代以來,在詩歌文學中對於月亮,有許多不同的雅稱:
和滿月形狀有關:白玉盤、半輪、寶鏡、冰鏡、冰輪、冰盤、蟾盤、飛鏡、飛輪、掛鏡、金鏡、金盆、明鏡、瑤台鏡、銀盤、玉鏡、玉輪、玉盤、玉盆、圓影、月輪。
和新月形狀有關:懸鉤、玉弓、玉鉤。
和月亮光芒有關:蟾光、方暉、金波、清光、夜光、幽陽。
和神話有關:白兔、蟾蜍、蟾宮、嫦娥、顧菟、廣寒、桂宮、桂魄、桓娥、瓊闕、素娥、兔影、銀闋珠宮、玉蟾、玉京、玉欄、玉兔、圓蟾、月桂、清虛、望舒。
其他:冰壺、冰鑒、冰魄、嬋娟、秋影、太陰。
在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叫做阿耳忒彌斯,月球的天文符號就像一彎新月,也象徵阿爾特彌斯的神弓。
在北歐神話中,瑪尼是駕駛月車的神明。
[編輯] 神秘學賦予的意義
相較於太陽的光、熱的陽性特性,月球的陰冷、柔和的陰性特性,每月固定的盈虧與女性的月經周期相似,自古至今被視為女性的象徵或是母親的形象。
星座上的月亮代表心裡層面的思考和反應,並且和家庭有關聯
塔羅牌認為月亮引起的潮汐和盈虧變化,牽動著生物的心理和生理,引申意義為懷疑、不安、內在的力量、夢想、曖昧不清
[編輯] 作品
法國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環繞月球》,利用炮火將人打到月球上去。
⑷ 推薦幾本英文原著,提高英語閱讀能力。不要太難,也不要太簡單。大學生水平。
知道高中英語的學習方法嗎?從閱讀理解開始學習
現在的孩子你們都應該都知道在英語科目中,瀏覽領會這一板塊吧,那麼你們都會做這種類型的題嗎?有的孩子看到這種題就頭疼,英語這個科目從小學就開始學習,到了高中英語,很多的孩子都不知道學習的技巧,我現在就就拿高中英語的閱讀理解板塊講一下.
高中英語試題
在上面的文章當中我給你們說了很多關於高中英語裡面,閱讀理解這一板塊的作題技巧,你們應該也都知道了吧,你們要改正之前自己不好的學習習慣,來接受新的做題技巧,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⑸ 關於月球的資料
【美】海因萊因《冷酷的月亮》
另外英語好的話去美國NASA網站,有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