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科幻小說的創意
⑴ 《三體》創作靈感哪裡來,聽劉慈欣怎麼說
「雨果獎」創辦人是雨果·根斯巴克,該獎項起源於他在1926年創辦的世界上第一份科幻雜志《驚奇故事》。「雨果獎」是科幻界最著名的創作獎項之一,堪稱「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
1.我眼中的科學作品
科幻創作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有一天你真正得到靈感,那種幸福感是無法比擬的。你寫的小說要讓自己感到興奮,你覺得好看,你覺得震撼,才能拿給讀者去看。要是自己都興奮不起來,就別指望讀者有什麼反應了。可是說到靈感,不是一瞬間就有的,尤其是外人認為有門檻的科幻創作,它是像植物那樣,日積月累,慢慢生長,時候到了,你自然就看到了。
(本文出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2015年7月刊《科幻:玩轉科學之美》一文,作者:劉慈欣)
⑵ 劉慈欣科幻小說的中國特色表現在哪裡
他的小說新穎之處正在於提出某種跟個人主體相對應的集體性形象,對西方經典現代性「文學性」的標准進行了改寫,這個改寫回到文化政治的角度,就是第三世界的位置,或者帶有中國特色的高度政治化的第三世界的位置,並非僅是區別於西方的「第三世界」。必須把科幻文學放置在當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政治中,才能理解劉慈欣科幻小說以及當代中國科幻文學的潛力,科幻文學正是藉助對「整體性」的世界的想像與書寫達到了其他文學不能達到的力度。
劉慈欣作品的啟示是不要寄希望於強力,而要從第三世界反抗殖民的歷史中找到解決混亂的葯方——第三世界知識人在反抗殖民、守護鄉土中彰顯的「游擊隊員」品性,以及中國在第三世界獨立運動中保持先鋒隊位置。
⑶ 被吹爆的《三體》到底有多好看呢書中講述了哪些人類無法想像的科幻創意
《三體》作為一部科幻小說,獲得了雨果獎。雨果獎也是一個全球性的獎項。它和星雲一樣著名,被譽為科幻小說中的諾貝爾。最好的小說是最重要的獎項之王。這是第一次來自亞洲的獲獎者站在最高領獎台上。圍繞幾個概念展開,分別是技術爆炸、懷疑鏈、黑暗森林。這三個概念貫穿整部作品,並不是出於大腦,而是從現實中提煉出來的。首先是技術爆炸,這無疑是工業革命的變種。
“三日凌空”的灼熱,“三飛星",大撕裂”的嚴寒,“三日連珠”造成的引力疊加災難。這種晝夜不規律交替的階段稱為“混沌時代”,而恆溫、晝夜平衡的階段稱為“恆定時代”。為了解開這個謎團,玩家們貢獻了“宇宙橄欖球”、“進化演算法”、“人類計算機”等手段,但無解。三體人只有依靠“脫水”和“泡水復活”的功能來適應這種多變的環境。在每一次工業革命中,人類都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創造了更多的財富,當然也創造了殺傷力更大的武器。從步槍和大炮的普及到絞肉機機槍在凡爾登,的應用它們是來自至廣島和長崎的核彈然後還有氫彈、高斯槍、中子彈.人類在死亡的路上越走越遠。
⑷ 不必為眼前而焦慮,劉慈欣的新書,給了孩子贏在未來的能力
「雙減後沒有補習班,孩子在家總是玩手機怎麼辦?」
「不允許布置太多作業,不給刷題,野蠻生長的孩子,未來還有競爭力嗎?」
您會有這樣的擔心嗎?
時代正在飛速的變化,要與時俱進地培養孩子,就不該保持固有的 育兒 思維。
我們得想一想,到底該培養孩子哪些軟實力,讓孩子適應未來,甚至改變未來?
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年輕人重要的關鍵能力有3個:解決重要問題,問出好問題和創造有趣的作品。
也就是說, 想像力和創造力 ,是讓孩子贏在未來的能力。
在眾多讀物中,要數科幻類作品,是集創造和想像於一身,可以帶孩子踮起腳尖展望未來,了解科學知識的前沿讀物。
美國科幻大師阿西莫夫曾說: 「兒童應該盡早閱讀科幻作品,不能晚於11歲。」
所以不管您家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是接觸過科幻還是沒有,我都推薦您用一套好書,幫孩子打開科幻視野。
如果說市面上哪一套科幻書,更適合青少年,《劉慈欣科幻小說少年版》我不得不提。
01
三大理由讓我堅信
讀中國科幻,先讀劉慈欣
第一,劉慈欣的作品在科幻界的標志性地位,大家都很熟知了。
著名的 《三體》 風靡全球,拿下科幻界zui高榮譽 「雨果獎」和「星雲獎」。
劉慈欣也因這部作品成為亞洲首位「雨果獎」得主,也是wei一一位同時入圍「星雲獎」和「雨果獎」兩項國際大獎的中國作家, 在國際上撐起中國科幻的牌面, 央視更是花8分鍾報道力薦。
劉慈欣可不止《三體》一部獲獎作品哦,其他的科幻作品也是拿獎拿到手軟。作品曾 連續9年蟬聯 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
第二,劉慈欣的作品內容,是真的超前!極富想像力。
我家大寶讀劉慈欣,突出的感受就是,「劉慈欣叔叔的小說跟其他科幻小說都不同」。
他能用zui新的物理學知識,發揮驚人的想像力,突破邊界,放眼未來,引發人文思考。
足以讓口味刁鑽、思維天馬行空的孩子們滿意——這就是科幻小說真正的成功!
讀過劉慈欣的孩子,家長反饋的都是好評:
第三,劉慈欣的多部作品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和高考閱讀題,是每個孩子繞不過的閱讀類型。
2018年,劉慈欣的《微紀元》入選高考閱讀題;
還有《帶上她的眼睛》入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教材;
《不能共存的節日》出現在北京12區中考語文二模中。
讀了不僅能發展孩子的想像力和思維能力,考試說不定還能歪打正著地遇上。
所以說,不管從孩子的精神需求、作品本身的質量,還是應試要求,劉慈欣的科幻作品都值得一讀再讀!其實大人讀一讀,也很有益!
02
劉慈欣親自改編
市面收錄zui全科幻讀物
我今天推薦給大家的這一套是新出版的。
劉慈欣特意精選了38部作品, 親自改編 原文中不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內容及表達方式,降低了原文的閱讀難度。
這才有了這套專為 7-14歲孩子 打造的《劉慈欣科幻小說少年版》。
全書一共12冊,是市面上超全面的、適合孩子閱讀的科幻讀物。
其中不止有很多人都知道的經典。
還有 6部「新面孔」 :《圓》《黃金原野》《太原之戀》《時間移民》《不能共存的節日》《人生》,還是在市面上很少能看得到的版本!
比如,《圓》是劉慈欣的「三體」設定下的新作。
是關於人類計算機的故事,中文文字版還沒發表過,這也是孩子第一次能在書上看到它!
而且還重新做了編校,並推出了極具收藏價值的簽名卡牌。
這套卡牌是科幻屆「四大天王」 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松 的定製版簽名卡牌。
卡牌選取了這四位作家經典作品中, 超具代表性的句子 ,巧妙的融入畫面之中。
對於喜歡科幻的孩子來說,這簡直就是 「同學間的硬通貨」 、增進社交友誼的神助攻!
不僅如此,這套書還邀請了 《流浪地球》電影美術組 ,來設計插圖;邀請了國內科幻插畫界「鬼才」趙哲恩來設計創作封面。
選取了超震撼的場面, 盡力還原了書中描述的情節和場面 ,呈現出想像之美,科學之力,為孩子呈上一場視覺盛宴。
03
科幻情節刷新想像力邊界
擴大孩子的格局
這套書 體系宏大 ,幾乎可以說是將孩子的幻想世界拓展到極限。
這套書 一共12本,每冊8萬字左右,共計差不多90萬字。
大到宇宙邊際,小到微縮紀元。
從空間來說,視野拓展到整個人類地域板塊,橫向拓展到兩級,縱向挖掘到地心。
比如說《地球大炮》。
在人類爭奪資源的未來,一個中國人帶領人們製造了從漠河穿越地心,貫通到南極的隧道,巧妙利用地心引力,在不浪費能源的情況下,從地球的一端旅行到另一端。
後來人們又利用地磁技術,把這條隧道作為炮筒將人類運輸到太空。
從時間的角度,劉慈欣嘗試在科幻小說里,追問人類的過去,審視人類的當下,思考人類的未來。
比如《十億分之一的文明》這篇小說。
開篇人類就陷入警報,一個外星文明已進入銀河系,不久將吞噬地球,人類打算拚死捍衛自己的家園,和外星文明代表大牙進行了數輪的談判後,人類為自己爭取到一線生機,同時,人類也發現了這個外星文明的驚天秘密……
而這個秘密則關乎於地球史前文明,在人類尚未誕生的時候,有物種已為了種族的延續開始了星際流浪。
劉慈欣創造的科幻世界,想像力奇特,跨越時空,縱橫物種文明,在一遍遍的閱讀中,想像力的邊界不斷被刷新。
不僅如此,劉慈欣的科幻作品,還 飽含人文關懷 。
一個孩子評價的很深刻: 「用科幻的小刀,雕琢人性之光。」
正如2018年高考語文閱讀《微紀元》閱讀答案所說:
科幻小說中的「科學」是「幻想」的基礎,科幻小說中的「幻想」雖然立足於「科學」,但更要突破具體 科技 的限制,充分發揮想像力,將人文關懷與科學意識融匯在一起。
再比如,《朝聞道》中,科學家為了追求真理獻身;《贍養人類》刻畫了一個極度資本化的 社會 ,連呼吸新鮮空氣都要錢。
孩子在不同年齡,都能讀出不一樣的味道,連我們大人捧起書,都會捨不得放下。
04
緊扣學科知識,直擊前沿科學
幫孩子打通課堂內外
咱們都知道,隨著新高考改革,3+1+2的選科政策的落實,孩子在物理和 歷史 兩科中必選一項,大多數孩子還會更傾向於選物理。
劉慈欣這套專為孩子編寫的科幻小說,就是7-14歲孩子打破思維壁壘,將科學與文學融會貫通的精品之作。
這些書目被人們稱為「硬科幻」。
裡面有太多的 科學知識 ,比如說天文地理,牛頓定律,電磁電波,量子力學,中子材料,中微子通訊……
《地球大炮》這篇小說,孩子在 地理課堂 學到了「地核里是滾燙的岩漿」,在 物理課 上學到了重力、加速度等,那麼文中用特製材料製成的隧道可以抵抗高溫,什麼樣的 化學材料 可以做到,原理是什麼?一系列的描寫會使孩子各學科的知識自動聯系起來。閱讀過程就是打通課堂內外,學以致用的過程。
還有《天使時代》,帶孩子暢想未來生物學的「基因編碼」;
《圓圓的肥皂泡》設想了一種又輕、又結實、能解決西北乾旱問題的新材料。
——都是融匯了課堂知識和 社會 實踐需求的內容。
不僅如此,孩子還會感受到科幻小說中傳遞出的 文學、科學、美學的融合。
比如《詩雲》在科幻中還融入了詩詞,《歡樂頌》中融入了音樂的藝術。
一個讀者讀完這套書,留下了這樣的感悟:
我想,如果孩子能讀到這一層,父母應該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語文能力和思考能力了吧。
這套書無論封面還是內文插圖,全都科幻感拉滿!
書的版式也貼近時下主流的科幻文學風格,排版疏朗不擁擠,孩子讀起來輕松不累眼睛。
⑸ 《三體》作者劉慈欣的寫作歷程中的草根趣味
以一部《三體》憑一己之力將中國的科幻小說水平推上世界巔峰的科幻大神劉慈欣,他的寫作歷程卻處處體現著令人忍俊不禁的草根性。
1989年他大學畢業以後,進入了一家央企發電廠。因為工作清閑,他經常與工友打牌,但因為老是輸,所以3個月後他就不打牌了,開始寫科幻小說作為消遣。
沒想到第一部科幻小說《球狀閃電》一炮打紅,賣了3-4萬冊,還得到了3萬元的稿費。從此他一放而不可收,創作了很多腦洞大開、膾炙人口的科幻小說:《超新星爆發》、《詩雲》、《贍養上帝》、《贍養人類》、《鄉村教師》、《中國2185》......幾乎每一篇都是精品。
但直到《三體》巨大成功之前,他坦言這些小說還養活不了自己,所以他只能利用工作時間偷偷地寫,為此也不敢和別人交流,創意只能一個人自己想。
在構思《三體》時,他並沒有想過要寫三部曲,甚至一開始他只是想寫一篇短篇小說,講述三體文明為了與命運抗爭,發明了人體計算機,但最終發現三體模型無解而失敗的悲劇故事。
但寫著寫著,他就覺得可以擴充成一篇長篇小說。但既然要擴展成長篇小說,只是寫和人類完全沒關系的外星文明,是很難吸引讀者的,所以他就要想辦法去找出三體文明和人類文明之間的關系。
最一開始設想是人類遠征科考隊到達三體行星,幫助他們實現了工業革命,最終成功造出宇宙飛船,飛出三體星系,逃出生天。但後來覺得這樣一個構思戲劇性不夠,所以最終改成了三體文明入侵地球的故事。
寫完第一本後,並沒有太大的反響。於是他本來打算寫完第二部《黑暗森林》就收官了,所以才會把濃墨重彩的人類英雄章北海在第二部就寫死了。直到第二部引起較大反響以後,他才有信心寫第三部硬核巨作《死神永生》,展現了龐大的敘事結構和驚世駭俗的想像力。
第三部的結局是整個太陽系被毀滅,而他之前的其它小說,如《吞食者》、《贍養人類》、《鏡子》也充滿了人類戰敗、被奴役、走向衰亡的悲劇結局。
劉慈欣自己袒露是因為他所工作的那家發電廠最後倒閉了,他寫作的時候多多少少也受到了不良情緒的影響。
如果沒有《三體》,劉慈欣也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畢業進入工廠當了一輩子工程師直到退休的60後普通寫作愛好者。
由此我們看到,即便是成就如此卓越的劉慈欣,寫作歷程也處處體現著鮮明的草根特色,而他的巨作《三體》也是從一個小創意開始慢慢演變成為了一篇恢宏巨作。
這就給我們每個熱愛寫作的普通人提供了極大的想像空間,當我們不斷努力的探索自身能力邊界時,這個世界很可能會給我們回報一個大大的驚喜!
⑹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我國科幻書的里程碑,對我國科幻世界觀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我國在國際科幻上能打得出手的著作。
⑺ 劉慈欣一個理工男為什麼能夠創造出《三體》這樣宏大的科幻文學作品
作為一名在科幻類的這個小說領域中的作者之一,或者說是作為一名科幻類的不錯的作家,許多人對於劉慈欣都有非常非常多的疑問。而他的著作《三體》也獲得了雨果獎,這也讓很多人開始產生疑問,畢竟劉慈欣作為一名理工生,能夠寫出這樣的文學作品並且得到了這么高榮譽的獎項實屬不易。
不過歸根究底,興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他有著對於科幻類的小說的興趣,和對寫作的興趣,同時又有著這樣堅忍不拔的品質,所以能夠寫出這樣的長篇小說在他的身上來說並不能算是一個意外。因為他本身具有這樣的創作潛質和奮斗精神。
⑻ 讀完了劉慈欣的一些作品,怎麼評價劉慈欣
我大概是從高一開始喜歡劉慈欣,讀過他的《三體》《流浪地球》《朝聞道》等,他的作品打開了我愛上科幻小說的大門,是太陽一般的存在,永遠被他肆意汪洋的想像力所折服。
⑼ 劉慈欣是怎麼寫出《三體》這本科幻小說的
剛看到這個提問,我先回顧了一下三體這本書所描述的具體內容,這是一本恢弘的,跨度非常大的科幻巨著,如果你沒有看過三體前兩部,那麼強力推薦你看完之後再來看三體3,不然看不懂得,浪費時間而已。單論三體3而言,其對於零道德宇宙的想像力即便放到世界范圍內也無人能出其左右,完全不遜色於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萊因等世界科幻大師,讀完之後可以給人一種精神上的極度刺激,讓人大呼過癮,而且還有開闊心胸之妙處。如果每當你仰望星空的時候都有種莫名的好奇和恐懼感的話,那麼這本書非常值得一看!
⑽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
《三體》結局是開放的,並沒有給出具體的結局。
作者給讀者們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想像空間。
書中作者在結局問到回歸運動本身究竟是高級文明發自本意的呼籲還是欺騙打擊式的清理,高級文明有沒有能力攻入各殘余文明的小宇宙之內進行清理或奪取物質。
除了地球文明之外的其他各殘余文明是否還會保留自己的小宇宙。保留的小宇宙是否會影響到大宇宙的重生。大宇宙最終是會死寂、崩塌還是會重生。
地球文明最終又是否留下了曾經存在過的蛛絲馬跡,可能的選擇太多。
讀者可以從自己樂觀或悲觀、浪漫或現實的視角出發去選擇自認為合理的結局。
《三體》創作背景:
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政府加強「科技興國」宣傳、科技事業不斷發展,出現了諸多有利科幻創作的條件 ;同時以科技工作者為主的創作隊伍逐漸更新 ,一些從科幻迷中分離出的精英化讀者也成長為作家 。
劉慈欣1999年起在雜志《科幻世界》上發表作品 ,此後接連創作了多個中短篇小說。在2006年1月發表短篇小說《山》時,許多讀者去信說希望他寫成長篇。
於是劉慈欣就決定不再寫中短篇了 。「有三顆無規則運行恆星的恆星系」這個構思他最初打算用來寫短篇,後來發現能寫成一部長篇小說。
於是把這和吳岩在《中國軌道》里描寫人們不顧一切地探索太空的歷史相結合,設定以「文革」時期為整個故事的背景,描述一些人物與外星力量間的接觸、以及華約和北約的冷戰。
在一位出版人的影響下,他對原來的構思做了較大的變化 ,改為一個長篇的三部曲系列,敘述從20世紀60年代到五百年後人類的一段特殊歷程。
劉慈欣是在正職工程師的業余進行寫作,工作不忙的時候一天寫三千到五千字,每部花了約一年的時間完成 。
第一部《三體》最初在2006年5月到12月的《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取得反響較好,於是出了單行本。第二部《黑暗森林》的標題名稱取自20世紀80年代的一句流行語:「城市就是森林,每一個男人都是獵手,每一個女人都是陷阱。」
劉慈欣原本計劃用四五個月完成,因單位工作時間不穩定寫了九個月 。
第三部《死神永生》出版後,該系列由「地球往事三部曲」更名為「三體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