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中國科幻小說發展脈絡

中國科幻小說發展脈絡

發布時間: 2023-02-01 02:22:35

① 為何提起中國科幻,人們想到的只有《三體》,未來中國科幻世界該如何發展

引言:說起中國的科幻片,大家第一時間就想到了三體系列。三體為讀者們構建了一個虛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 ,能夠遇到很多遇不到的人。做很多做不到的事情。不僅在中國,三體在世界也十分暢銷,美國總統奧巴馬就非常喜歡三體。前兩年,流浪地球影片上映後。引發了一波科幻影片的狂潮。網友們都說,科幻片就應該這樣拍,隨著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我國的科幻小說也會越來越好。

回顧三體的創作背景,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力宣傳科教興國,科技事業不斷發展,創造科幻小說的條件比較充足。有很多作者都開始創作科幻小說。掀起了一股科幻熱潮。如今,即使有作者在創作科幻小說,但是知名的卻很少很少,導致大家一提到科幻小說就只有三體映入腦海。最重要的就是缺少科技的背景,作者們都遇到了創作瓶頸。相信隨著中國科技的不斷發展,科幻作者們能夠創作出優秀的科幻小說。

② 中外科幻發展史,誰能說一下

中國科幻小說的歷史

(Ⅰ) 背負起普及科學的重任

與瑪麗·雪萊夫人的《弗蘭肯斯坦》相比,中國的科幻小說創作起步是比較晚的。據有史可考的文獻紀錄,中國第一個關注科幻小說的人是被尊為"一代文豪"的魯迅先生。

1902年,當時的中國正處在民族危亡與大變革的前夜,青年魯迅遠渡東瀛,在日本的弘文書院補習日文期間,魯迅根據日文譯本轉譯了法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凡爾納的名篇《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可以說是開中國翻譯科幻小說之先河。至於他的那句"導中國人之前行必自科學小說始",也早已廣為流傳。只可惜魯迅先生,自己並沒有一部原創的科幻小說作品流傳後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至於各中緣由,還有待遇進一步考證。

一般認為中國的第一部原創的科幻小說是1904年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說》,關於作者具體的其他資料便沒有尋找到。不過同時期的還有一位鮮為人知先驅式的人物是值得一提的,他就是徐念慈先生。

徐念慈(1875年-1908年),今江蘇常熟人,別署東海覺我。通曉日文和英文,擅長數學和寫作。思想進步,受西方啟蒙及科學思想影響頗深。1904年前後,與友人曾樸在滬創設小說林社和《小說林》雜志,並曾任譯述編輯。

本世紀初,徐念慈開始關注科幻小說。它先是翻譯了美國的西蒙鈕加武(我懷疑這是傳統譯法,但由於沒有找到通譯,所以只好採用原譯法)創作的《黑行星》,之後又參與審校了另外八部類似作品。1905年小說林社出版的《新法螺》一書中,收入了徐先生自創的一部隨筆性質的中篇小說《新法螺先生譚》(需要說明的是《新法螺》共收錄了三篇科幻小說,其餘兩篇是包笑天從日文本轉譯的德國科幻小說《法螺先生譚》和《法螺先生續譚》,這是兩篇文章都是談話體小說,"譚"通"談",原作者不詳)。在這篇文章中,徐先生運用了大量的筆墨描述了主人公縱橫於多姿多彩的月球、金星、火星等組成的外太空世界之間,並將諸如"衛星"、"磁極"、"離心力"、重力加速度、萬有引力乃至"造人術"、"腦電"、"循環系統"等這些即使是現在看來也並不落伍的概念運用自如,巧妙的穿插於文章之中,可見其功力不俗。我提醒需要大家注意,1905年的中國還處在晚清末期,在當時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下,能夠創作出這樣的文章確實是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關於清末民初的其他科幻小說作品及其作者的情況,可以參見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的《清末民初小說書系·科學卷》。

民國以後,直至解放初期,中國科幻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沉默期,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深刻的聯系。但是,即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科幻小說性質的文藝作品。其中老舍先生的《貓城記》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實上,《貓城記》是一篇映射當時黑暗社會現實的諷刺體的預言故事,但是由於它的背景是火星上的"貓社會"所以憑添了幾分科幻小說氣氛。據說,老舍先生曾經因為這篇文章而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只可惜先生在"文革"中不堪迫害,憤然自盡,於是便與大獎失之交臂。這只是一種傳言,並不足取,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篇文章的份量。

另一部有史可考的作品是1940年出版的顧均正所著的小說集《和平的夢》,共包括《和平的夢》、《倫敦奇疫》、《在北極的光》三部分。據我所知,這部小說集的科幻小說色彩要比《貓城記》濃的多,幾乎可以看作是正統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另有人認為這部作品更接近於文藝式的科普作品)。由於准備倉促,有關這方面的其他資料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考證。

回顧科幻小說在中國的前半個世紀,我們並不難看出仁人志士們翻譯、創作科幻小說的目的,無外乎希望把科學知識,以一種通俗的形式向大眾普及,使大眾"獲得一斑(般)之知識,破遺傳之迷信,改良思想,補助文明。"(魯迅《月界旅行·辨言》)以達到救國救民的目的。這對中國科幻小說後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Ⅱ)走向大眾的"兒童文學"

解放後,特別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中國科幻小說開始以兒童文學的形式的走向大眾。我們必須承認一點中國科幻小說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蘇聯科幻小說的發達與傳統(事實上,中國作家在國際上所獲得唯一的一個科幻小說獎項就是在這一時期的蘇聯拿到的)和當時親密的中蘇關系。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在中國這樣一個缺乏科幻小說傳統的國度里,如果不是受到外來的強烈影響,是根本不會有科幻文學發展的餘地的,特別是在計劃經濟和農業生產處於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時代。由於研究的局限,我無法斷言中國對於科幻小說的少兒性與科普性的定義是否與蘇聯科幻小說發展思想有直接的聯系(事實上也並非如此),但這種影響不應該被忽視。

在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作家有鄭文光(代表作有《從地球到火星》等)、劉興詩、肖建亨、遲叔昌等。其中,鄭文光先生的成就最高,這不僅是因為他的《從地球到火星》為中國科幻小說在世界上贏得了榮譽,更是因為他數十年筆耕不輟,為我們留下了不少可以傳世的佳作。在這一點上,我們稱其為中國科幻小說的"泰斗"是不為過的。

但是,由於"十年浩劫"對於文藝界的無情摧殘,再加上中國並沒有對於科幻小說的傳統以及認為兒童文學處於從屬的地位的認識,使得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道路被徹底封殺了。科幻小說和她的讀者與作者,都不得不開始在漫長的"冬夜"里靜靜的等待……

直到1978年,中國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之後,科幻小說才迎來了他在中國的大地上新的春天。

(Ⅲ)新生!命運的轉折

是的,正如題目所言。"1978"對於中國科幻小說事業是一個轉折,而對於整個中國又何嘗不是一次歷史性的大轉折呢?在解放思想的號召下,中國的文藝界開始復甦,有人稱其為"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這樣的比喻雖然不算十分恰當,但這也說明了這場變革的歷史意義。正是在這樣的意識條件下,中國科幻小說開始了新的創業與變革。

1979年,對於中國科幻小說來說,應該是值得記住和紀念的一年。在這一年,著名科幻小說家、《珊瑚島上的死光》的作者童恩正正式提出了,科幻小說應該以普及科學的人生觀為己任的主張。先拋開這種觀點的正確與否不論,它的提出無疑是動搖了自魯迅以來,關於科幻小說是科普作品的一貫論調,開啟了科幻小說向文學靠攏的大門。一時間,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眾多的科幻小說作品應運而生。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大批有影響科幻小說作品,比如《飛向人馬座》(鄭文光著)、《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葉永烈著)、《古星圖之謎》和《追蹤恐龍的人》、《科學福爾摩斯》系列等。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數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這部作品曾經創下了中國科幻小說圖書的銷售紀錄。但平心而論,這部作品依然沒有脫離科普作品和兒童文學的框架,但這也許正是"小靈通"成功的關鍵。同時期,中國的科幻影視也實現了零的突破,先後出現了《珊瑚島上的死光》(根據童恩正同名小說改編)、《消失的大氣層》和《霹靂貝貝》等幾部科幻、准科幻影片,雖然數量不多,但意義非同小可。不過這個時期傳統認識對於人們的影響還是顯而易見的,單是從這幾部影片的出品單位就可以知曉。在期刊領域,也出現了《科幻海洋》(海洋出版社)、《科學文藝》(也就是如今的《科幻世界》)等專業科幻期刊和准科幻期刊《智慧樹》(天津出的,不妨把他算作科幻兒童刊物)。可以說,80年代初的熱潮是真正意義上的"春天與高潮"。

③ 中國科幻的發展史

第一時期起源於1902年,而第二時期起源於1979年。

1902年,魯迅在《月界旅行·辯言》中透露出非常欣賞西方的科學技術,希望能向國人廣泛傳播的態度。由於過分懼怕科學讀物的文本在的中國讀者中無法獲得接受,魯迅希望科幻小說這種載體,能以糖衣炮彈的方式將先進的西方科學技術傳達給國民。

1979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學》發表了《我對科幻文藝的看法》。這個短文結束了「功利主義」時期,開創了第二時代。第二時代要求科幻小說找到比科學普及更加根本的價值觀念,童恩正疑惑地認為,這種新的價值可能是去「普及科學的人生觀」。

2016年,在央視節目《2015科幻盛典》中,科幻作家韓松與生產出液態機器的科學家進行了科幻與科學的一次握手。

(3)中國科幻小說發展脈絡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科幻小說:

中國最早的原創科幻小說是1904年發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說》,作者筆名「荒江釣叟」。中國最早的純文學刊物《小說林》的創辦人徐念慈不僅翻譯國外科幻小說,本人還創作有科幻小說《新法螺先生譚》。著名作家老舍也創作過一本名為《貓城記》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說。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科幻文學仍然以欣欣向榮的姿態發展。這一時期的文學體裁更接近科普小說,大多是向低年齡段讀者普及科學知識和預構社會主義國家的美好未來。在主題上比較接近於同時期的蘇聯「社會主義文學」風格。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國大陸的科幻文學的發展陷入停滯。

④ 關於中國科幻小說發展簡史

擁有幻想一直是人類最美好的、不同於其他生物的特質之一。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幻想過自己的未來,並為之奮斗,為之陶醉。當然其中有一些在今天看來是虛無飄渺的空想,但當幻想與科學聯繫到一起時,誰又能保證它們不會成為現實呢?

透過小說形式的探討,科幻創作可以加深我們對人、科技、社會、自然等相互關系的了解。在科技正在沖擊著人類每一活動領域的今天,這種了解無疑是急切和必需的。科幻小說就是人類幻想與科學的完美結合,它將科學技術巧妙地溶入引人的故事情節之中,令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激發對科學技術的濃厚興趣。

談到科幻小說(ScienceFiction),我們不能不說及它的發展歷史。世界科幻的發展著文甚多,筆者無需贅言。而回首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恰已百年。在這百年發展過程中,我們通常把1949年以前的近五十年稱作中國科幻小說的萌芽期。在這半個世紀期間,中國科幻小說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不過,那段歷史由於年代久遠,許多事情不為普通科幻愛好者所知。筆者現將收集到的資料整理出來,與大家共享。

簡單地說,中國現代科幻文學的發展是以翻譯西方(包括日本)的科幻小說拉開序幕的。

1900年,中國世文社出版了由逸儒翻譯、秀玉筆記的《八十日環游記》(即《八十天環游地球》法~儒勒·凡爾納),這是目前有史可查的中國發行的第一部科幻小說作品。

1902年,盧藉東譯意、紅溪生(真實姓名不可考)潤文翻譯了《海底旅行》(即《海底兩萬里》法~儒勒·凡爾納),發表於1902年1期至1905年6期(1902年11月14日——1905年7月)的《新小說》雜志上,但只有21回,未完。

同年11月,飲冰子(梁啟超)翻譯了《世界末日記》,在《新小說》1902年1期(1902年11月14日)發表。

1903年,飲冰子(梁啟超)和披發生(羅孝高)合作編譯並縮寫了《十五小豪傑》(即《兩年假期》法~儒勒·凡爾納),分十八回連載在《壬寅新民報》上。這部小說轉譯於森田思軒的日文版;對原著進行了較大的壓縮,大約刪減了四分之三的篇幅。並使用章回體結構。其中飲冰子譯前十回,披發生譯後八回。

同年5月,楊德森翻譯了《夢游二十一世紀》(荷蘭~達愛斯克洛提斯),最初發表於《綉像小說》1903年1期至1903年4期(1903年5月29日——1903年7月9日),後作為說部叢書的一種出版。

同年6月,包天笑翻譯《鐵世界》(法~儒勒·凡爾納),由文明書局出版。

同年10月,魯迅先生將井上勤由英文版翻譯的日文版《月世界旅行》轉譯成中文版《月界旅行》(即《從地球到月球》法~儒勒·凡爾納),由日本東京進化社出版,但本書的作者被誤署為美國的培倫並且結構改為章回體。在此書序言中魯迅指出:「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將科幻小說對中國的意義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出來。

此月,東莞方慶周譯述、我佛山人衍義、知新主人評點的《電術奇談》(即《催眠術》日~菊池幽芳)在《新小說》上連載,共24回。

同年,佚名翻譯《空中旅行記》(即《氣球上的五星期》法~儒勒·凡爾納)。

大量的外國科幻作品湧入中國給中國科幻的發展注入了養分。這種現象的出現也不是偶然的,當時改良主義的變法運動方興未艾,維新志士們認為小說可以使民開化,以梁啟超為先導為小說爭得了正宗文學的地位。而介紹新意識、新思潮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翻譯。並且洋務和頻繁外交以及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都使得大量外交人才被培養出來;譯書局和印刷廠的廣為開設、報刊期刊的大量出現都極大地豐富了翻譯作品的陣地。當然翻譯科幻作品的大量出版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需要的是中國自己的原創科幻小說。同時,正是因為翻譯作品的引入,使得中國原創科幻小說也深受西方作品的影響。

於是,1904年3月,這應該是中國科幻迷永遠記住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中國科幻史上的第一篇原創科幻小說誕生了。荒江釣叟(真實姓名不可考,很是遺憾!)在《綉像小說》雜志的1904年21期—24期、26期—40期,1905年42期、59期-62期(1904年3月——1905年11月)上連載了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共35回,13萬余字,但沒有結束。小說記述了一個叫龍孟華的人殺人避禍逃至南洋。在那裡龍孟華遇到了架氣球探險的日本人玉太郎。於是,龍孟華展開了他的氣球之旅,從南洋飛至紐約,途中游歷了月球。

同年7月,日本的井上勤翻譯了《環游月球》(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

同年,海天獨嘯子創作了《女媧石》,分別於1904年和1905年由東亞編輯局出版了甲卷和乙卷,但兩卷只包括16回,並沒有終結。

1905年,周桂笙翻譯《環游月球》(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廣智書局出版。

同年4月,奚若翻譯《秘密海島》(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小說林社出版。

同年6月,另一篇優秀的中國原創科幻小說問世了。東海覺我(徐念慈)通過上海小說林出版社出版了《新法螺先生譚》。這本書由三篇小說構成:《法螺先生譚》、《法螺先生續譚》和《新法螺先生譚》。前兩篇是吳門天笑生(真實姓名不可考)從日本岩谷小波的德文日譯版轉譯的,原著者不詳。而《新法螺先生譚》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原創科幻小說。全文13000字,主要寫一名為新法螺的人御風而起,周遊了月球、水星、金星,最後返回地球的故事。徐念慈先生創辦了《新舞台》雜志,刊載了大量科幻小說,他曾說過,「小說之進步,而使普通社會,亦敦促而進步。」在此後不久,中國便陸續出現了二十多篇科幻小說。

同年7月,東海覺我翻譯了《黑行星》(即《世界的終結》美~西蒙·紐卡姆),由上海小說林社發行。15章的《幻想翼》(美~愛克乃斯格平)在《綉像小說》1905年53期至55期上連載。

同年8月,老少年在《南方報》(1905年8月21日——1905年11月29日)上連載了11回的小說《新石頭記》,包含有科幻的成分在其中。

同年,索子(魯迅)翻譯了《造人術》(美~路易斯·托侖),在《女子世界》1905年4、5合刊上發表。

1906年,之江索士(魯迅)翻譯的在《浙江潮》雜志上連載的《地的旅行》(即《地心游記》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普及書局發行。同樣,這本書的作者也屬錯了,標為英國的威男;結構仍為章回體,分為12回。

同年,蕭然郁生創作《烏托邦游記》在《月月小說》1906年1、2期上刊載,只有四回並沒有完結,小說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

1903~1906年間,日本科幻作家押川春浪的《空中飛艇》、《新舞台》、《秘密電光艇》、《白雲塔》、《千年後之世界》等作品被陸續翻譯成中文;其中《空中飛艇》由海天獨嘯子翻譯(1903年,明權社)、《新舞台》由徐念慈翻譯(1904年)、《秘密電光艇》由金石和褚嘉猷合譯(1906年4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1907年2月,陳鴻璧翻譯的25章《電冠》(英~佳漢)在1907年1期至1908年8期(1907年2月——1908年1月)的《小說林》上發表。周桂笙翻譯的《飛訪木星》在《月月小說》1907年5期(1907年2月27日)發表。

同年11月,周桂笙翻譯的《倫敦新世界》在《月月小說》1907年10期(1907年11月20日)上發表。

1908年1月,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翻譯了《新飛艇》,由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共35章。

同年2月,吳趼人創作了《光緒萬年》,發表在《月月小說》1908年13期(1908年2月8日)上,體現了一定的反帝、反封建思想。這篇小說被標為「理想科學語言諷刺詼諧小說」。

同年4月,《易形奇術》(英~斯蒂芬森)被翻譯出版,共10章。

同年8月,天笑(包天笑)的《世界末日記》在《月月小說》1908年19期(1908年8月)上發表。

同年10月,吳趼人以我佛山人的筆名創作了40回的《繪圖新石頭記》,由上海改良小說社發行了單行本。笑(包天笑)在《月月小說》1908年21期(1908年10月)上發表《空中戰爭未來記》。同期的《月月小說》上還發表了闓異的《介紹良醫》。

同年,肝若創作了《飛行之怪物》,此文抨擊了支那外務大臣包媚骨以退讓討洋人歡心,表達了對腐敗的清政府的無比憎恨;碧荷館主人的《新紀元》由上海小說林社出版,20回未完。

1909年,無名氏創作《機器妻》,是一篇挺清新的小說。

同年,陸士諤的《新野叟曝言》由上海改良小說社出版,共20回。

同年10月,高陽氏不才子(許指嚴)的《電世界》在《小說時報》1909年1期(1909年10月14日)上發表,共16回。

1911年6月,心一翻譯了《黑暗世界》,在《小說時報》1911年10期(1911年6月11日)上發表。

1912年6月,《小說月報》(1912:3:3)上刊載了《秘密室》。

1915年,李薇復翻譯出了《洪荒島獸記》(即《失落的世界》英~阿·柯南道爾)。

1917年9月,《小說月報》(1917:8:9)上刊載了《科學的隱形術》。

同年,茅盾先生翻譯了《三百年後孵化卵》(即《巨鳥島》英~H·G·威爾斯),分三次連載於《學生》雜志。

1918年6月,《小說月報》(1918:9:6)上刊載了《不可思議》。

1923年1月,勁風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小說世界》第一卷第一期上刊登了《十年後的中國》,是對帝國主義暴行的痛恨的一種反映。

1932年8月,《現代》雜志開始連載老舍先生的《貓城記》,次年載畢,並由現代書局發行了單行本,共約十一萬字。《貓城記》寫了「我」流落到火星後在貓國的種種奇遇。作者藉助於幻想,辛辣地諷刺了當時的社會,有著很深的思想內涵。

1934年陳望道在上海創辦了《太白》半月刊,「以反映社會現實,並使科學及歷史與文藝相結合的刊物」,特辟「科學小品」一欄,每期皆有科學小品創作,希冀以小品文形式來普及科學,至1935年停刊止,共出版24期,合計發表66篇。

1940年,顧均正先生將其發表於《科學趣味》雜志的科幻小說選出三篇編入《和平的夢》科幻小說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這本集子含有《和平的夢》、《在北極底下》和《倫敦奇疫》。當時中國抗戰烽火正烈,世界大戰的危險也正在逼近,顧均正的上述作品均能夠及時反應時代特點。同年,在《科學趣味》1940年第二卷1、2、4、5、6期上還連載了顧先生的《性變》。

同年,施洛英譯述了《兩年假期》(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啟明書局出版。

1942年2月,許地山先生在《大風》半月刊發表了《鐵魚的鰓》,這篇小說以潛水艇中的氧氣提取裝置為科幻創意,通過對一名科學家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舊社會科學家報國無門的悲慘處境。

同年,王晉翻譯了《老朱漫遊物理世界》(即《湯普金斯先生奇遇記》美~G·蓋莫夫)。

中國科幻小說發展是從翻譯外國優秀科幻小說開始的,這符合發展的規律。許多當時世界上有名的科幻作家的作品均不同程度的被譯成中文,如: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押川春浪、瑪莉·雪萊等等;尤其是儒勒·凡爾納的作品被翻譯的最多,這也使得人們一提到科幻小說總是會先想到他。

這些西方優秀作品的傳入,使得中國科幻從中汲取了許多養分,再加上眾多第一流的文學名家對科幻小說的推崇和倡導(魯迅、梁啟超、徐念慈、茅盾、老舍……),因此,當中國自己的科幻小說出現時,起點並不低,時間也不算很晚。但由於客觀歷史條件所致(如政治環境、人文環境、科學氛圍、國民整體素質等),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原創科幻小說的數量並不太多。科幻小說的作者也大多是偶然而為之,屬於個人行為,並沒有出現專業的科幻小說作家,因此科幻文藝的規模還不大。

縱觀這50年中國科幻的發展,我們可以大致的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晚清時期,二是民國初至建國。這兩個階段的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既有其共性,也有很大的不同。

晚清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政治上處於上升期,這種上升表現的一個方面就是企圖使中國人民有近代科學的概念。其科幻小說創作或翻譯的題材大多集中在科學救國的呼籲、民族意識的覺醒、政治改革的寄託和女權思想的促發等方面。魯迅就曾經說過,「導中國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這便是一種進化論思想的體現,借科幻小說以激勵人們奮斗、進取、圖強,最終改良社會。正是由於這個思想,此時的科幻小說大多還是以傳授觀念為主,而且科幻小說作家也並不是真正的科學工作者或者說是職業科幻小說作者,所以大多作品都是作者從大眾媒體獲得一些科學術語或者粗淺介紹,並引此薄弱的科學知識作為科幻推理的依據;這就導致這個時期的科幻作品往往是對科技成就的直接幻想,迴避了科學原理的說明,甚且還虛構出一些科學理論作為個人科幻推理的基礎。

進入民國時期直至建國,中國的科幻小說的創作環境沒有什麼突破性的改善,科幻小說的創作也還是屬於偶然的個人行為。五四時期所倡導的「科學」思潮,雖然未能直接促進科幻小說的發展,卻為中國的科學文藝創作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社會基礎,至三十年代起,各種科學文藝形式開始嘗試創作,科幻小說也展現了新的風貌,濃厚的西化色彩與嚴謹的科幻態度成為這個階段科幻小說的特徵之一。政治改革的寄託、民族意識的覺醒、封建迷信的破除、科學運用的反思等等題材也大量被體現。在這期間,抗戰與內戰延阻了科幻小說的發展,直到三四十年代,隨著科學環境的成熟,以顧均正為代表的一些作家擁有了更扎實的科學素養,在科幻創作中無論是科學原理還是科學推理都更加准確合理、嚴謹詳實。

顧均正曾經強調「尤其是科學小說中的那種空想成份怎樣不被誤解,實是一個重大的問題。」這是中國首次對如何進行科幻構思發出了呼籲,從某種程度上承認了科學幻想的存在價值。這段時期,人們賦予科幻小說的科普目的仍沒改變,並沒有分辨出科幻小說與科普讀物的差異,沒有真正認識到科幻小說的文學性。

不管怎樣,中國早期科幻小說的發展受西方科幻小說的影響很大。例如《月球殖民地小說》模仿了《氣球上的五星期》,《和平的夢》近於凡爾納的風格、《貓城記》則威爾斯的意味很重、《新法螺先生譚》更是連名字都承繼了《法螺先生譚》。

中國早期科幻小說的代表作有:《月球殖民地小說》、《貓城記》、《和平的夢》、《鐵魚的鰓》等。

⑤ 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急)

我認為我們是從90年代以後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進入到非常新的時期,1956年到1957年政府當時講「向科學技術進軍」,繁榮科普、繁榮兒童文學,科幻也跟著走向高潮。通過一些兒童讀物,當時的科幻非常家喻戶曉。

我覺得在這個時代,最紅的明星還是上一代的劉慈欣。他在粉碎「四人幫」後最早的那個10年就已經開始寫了。從《三體》開始,科幻作為類型文學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開始出現。以前科幻小說不是類型文學,沒有類型文學的一系列特點,特別是粉絲文化,過去是沒有的,今天粉絲文化已經非常強烈了。

今天其實應該全方位發展科幻,不能放棄少兒科幻這一塊。劉慈欣的書為什麼賣的不好?就是因為現在的社會還不知道科幻這個東西。

⑥ 中國科幻文學的科幻文學進程

科幻小說作為西歐「工業革命」後才有的文化現象,和中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打開國門,學習西方的歷史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為中國科幻敲響第一聲鑼鼓的是思想家、著名學者梁啟超。本世紀初葉,他用文言文翻譯了凡爾納的《十五小豪傑》。從那時算起中國科幻可以說已經走過了一個世紀的歷史。
五四時期宣揚「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文化思潮,客觀上為科幻文學在中國的發展、普及作出了貢獻。新文化運動為科幻在中國的萌發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著名的文學名匠都曾翻譯或寫作科幻小說。
1903年,在日本弘文書院留學的青年魯迅將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大炮俱樂部》和《地底旅行》由日文,用文言文的體例翻譯成中文。魯迅將這兩部小說改編成章回本,並配了詩詞,使其完全中國化。魯迅翻譯了很多威爾斯和凡爾納的經典小說,並在他的雜文中提倡發展科幻小說。
中國最早的原創科幻小說是1904年發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說》,作者筆名「荒江釣叟」。中國最早的純文學刊物《小說林》的創辦人徐念慈不僅翻譯國外科幻小說,本人還創作有科幻小說《新法螺先生譚》。著名作家老舍也創作過一本名為《貓城記》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說。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科幻文學仍然以欣欣向榮的姿態發展。這一時期的文學體裁更接近科普小說,大多是向低年齡段讀者普及科學知識和預構社會主義國家的美好未來。在主題上比較接近於同時期的蘇聯「社會主義文學」風格。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國大陸的科幻文學的發展陷入停滯。
中文科幻雜志《科幻世界》2004年8月號封面文革後,葉永烈的兒童科幻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標志著中國科幻文學的復興。鄭文光在大陸被稱為「中國科幻小說之父」,他50年代就致力於科幻創作。70年代他重新投入創作,發表了多部重要科幻作品,1980年成為世界科幻小說協會(WSF)成員。代表作有《飛向人馬座》。童恩正的作品《珊瑚島上的死光》曾被改編為中國內地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電影。中國其他重要的科幻作家還有:劉興詩、王曉達等人。
倪匡,出生於中國大陸的香港作家,自70年代起創作大量科幻小說,多以衛斯理和原振俠為主人公,形成了數量可觀的系列作品。他本人也以勤於筆耕著稱,曾自稱「中國寫漢字最多的人」。代表作有《藍血人》等。倪匡作品深受中文讀者歡迎,被翻拍成多部香港電影及電視劇集。
1983~1984年間,中國科幻文學被貼上「精神污染」的標簽,受到嚴厲懲處的事件,這次「抵制精神污染」的「政治運動」幾乎使整個中國科幻事業夭折。運動產生的經濟和文化後果則無法估量。再如,主流科幻作家中,鄭文光因此一病不起,葉永烈、童恩正、劉興詩、肖建亨等受到不實污衊和指控。
1978年在大陸創辦的《科學文藝》雜志成為科幻文學最主要的期刊,編輯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該雜志後改名為《科幻世界》(SFW),在20世紀90年代初成長為全球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志。在《科幻世界》雜志的推動下,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中國新生代科幻作家,如星河、劉慈欣、王晉康、唐風、姚海軍、錢麗芳、羅隆翔、何夕等人。雜志在引介國外優秀科幻作品、出版名家名作、普及科幻和科學知識方面多年來做出了大量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別於2000年在北京、1991年、2007年兩次在成都承辦了世界科幻年會。

⑦ 中國的小說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小說是與詩歌、散文、戲劇文學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中國小說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我國古代小說的形成與發展晚於詩歌,是隨著城市商業和手工業的興起和繁榮而發展起來的。到了唐代「始有意為小說」(魯迅語)。小說的基本特徵是以對人物、情節和環境的具體描繪,藉助於虛構與想像,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它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和真人真事的限制,自由地運用各種表現手法,靈活地轉換敘述角度,通過對人物的語言、行動、外貌、心理活動以及自然景物、社會環境的描寫來深入細致地刻畫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完整、充分、具體地展現一定時代的社會風貌和時代精神。小說的分類就題材的時代性而言,有歷史小說、現代小說等;就題材的內容而言,有戰爭小說、科幻小說等;就語言形式而言,有白話小說、文言小說等。通常根據作品的篇幅長短、容量大小,以及結構方式的不同,分為長篇、中篇、短篇三類。我國古代小說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從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到唐人傳奇、宋元話本、明清小說,組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藝術長廊。「五四」以來,以魯迅為開山祖的現代小說,更是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⑧ 中國科幻小說的出路在哪裡

記得以前看吳岩的科幻小說論綱說就是在國外,科幻仍然屬於小眾,屬於大男孩的,異鄉人的異世界。其實個人覺得還是慢慢積淀比較好。三體火起來應該是死神永生吧,大家更感興趣也是黑暗森林,降維攻擊這些。當時還有一篇論降維攻擊與互聯網企業的文章。小說的類別裡面有很多種,科幻也屬於其中一種。不一定非要把科幻拔高到看不起其他類別小說的地步。非科幻的粉絲不會看其實很正常,如果大家都喜歡看了,那一般就是這部書真的寫的很好,能引起很多人的興趣。像凡爾納的很多小說基本都成了推薦給學生讀的名著作品了。至於中國科幻的未來,真的不用過於擔憂。以前科幻長篇出版基本上就是只能賣幾千冊,但這幾年很多人都出了長篇,或者出了短篇選集這些,出版社也有不是只跟科幻世界相關的出版社。科幻世界好像還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類雜志,雖然這幾年這質量。科幻迷也在逐漸增多,以前讀高中在小縣城,我們班上看科幻的差不多也有十個人左右。而且這跟科學素養的關系不是很多。比如學渣的我還有對讀書不怎麼感興趣的同學這些。要走向世界的話還是要有好作品,美國能形成周邊產品這些除了跟產業相關的原因還是在於有能寫科幻的小說編劇這些。所以還是得等積淀。國外的作品看得不怎麼多,主要還是科幻三巨頭那年代的。後面的有些智商不高看不太懂。這裡面就永恆的終結看過。只是提醒一下,阿西莫夫的小說設定很精彩,但描述真的比較乏味。

⑨ 中國幻想文學的發展

1818年以來的幻想作品

想在數千字的篇幅內盡述1818年以來的幻想作品,這本身就是一個幻想。但當我們有這個機會時,我們卻無法抵禦這種誘惑。這僅僅因為,幻想,是人類本身所具有的天性……

幻想是人類得天獨厚的美麗天賦,也是人類整體創造活動和生存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它更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源泉;是不是覺得這很矛盾?其實不然。因為不管人類的最終目的是什麼,達到與否都是一種事關幻想的幻滅。正是這種痛苦成為了文學創造的原動力,於是文學在幻想中誕生了。

從《吉爾迦美什》到《神曲》,從《伊利亞特》到《奧德賽》,從《理想國》到《太陽城》,從《格列佛游記》到《米克羅梅加斯》,從《天方夜譚》到《羅摩衍那》,從《山海經》到《西遊記》……這些恢宏的、不朽的著作中處處閃耀著幻想的光芒。在這里,幻想與文學似乎有著同命題的關系,互依共生,密不可分。

然而,這種親密無間的關系卻隨著十八世紀前後工業革命的開始戛然而止,現實主義文學的風頭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光芒。在這個科學時代里,誕生於法國的啟蒙運動,以其否認權威、崇尚理性思維的精神在歐洲諸國再度引起一次思想革命,對這一時期及其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科幻,這一融合了科學與文學之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在這個大背景下,悄然登上了文學舞台,二個多世紀以來,翩翩起舞,以其別致而優美的舞姿傾倒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它的始作俑者,就是英國大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

《弗蘭肯斯坦》(科幻)——瑪麗·雪萊

1818年,寓居義大利的瑪麗·雪萊在阿爾卑斯的雪夜中創作了現代意義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故事情節很簡單,青年科學家弗蘭肯斯坦利用死人的器官和組織,拼合出了一個人體;並在一次雷擊下使這個人體擁有了生命;可天性善良的巨人卻因面貌醜陋而不容於世界。整個故事自然是以悲劇收場。瑪麗·雪萊受限於時代,並沒有意識到她的這部小說創造了一個嶄新的體裁。更多的,這部小說充斥著哥特體小說的印跡。但在浪漫幻想、宣洩情感、尊崇自由、彌漫神秘的特點之下,《弗蘭肯斯坦》第一次引入了現代的科學原理和技術發明,這使得它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幻想與科學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這種基本特徵來源自特定的時代背景,同時也是科幻小說有異於其它文學體裁之處。從文本的自然價值上來講,《弗蘭肯斯坦》乏善可陳,但它畢竟開創了現代科幻小說這一體裁,無法忽視。

盡管《弗蘭肯斯坦》問世後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但在現實主義文學的洪流下,這部小小的作品還掀不起太大的浪花。三十餘年後,法國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出現才真正開始將科幻小說推向一個頂峰。而跨世紀的英國科幻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則是科幻文學界繼往開來的另一位翹楚。

《時間機器》(科幻)——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1895年,威爾斯發表了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時間機器》,就此這個題材被人們廣泛認知。小說中,一位時間旅行家乘坐時間機器來到了公元802701年的世界上,發現那時地球人分為兩個種族,一個是生活在地面的埃洛依族,智力僅及兒童;而另一個則是生活在地下的莫洛克族,他們用以前遺留下的機器飼養埃洛依族,並在夜間獵捕他們為食。時間旅行者的出現,自然打亂了這種社會結構的平衡。藉助小說中的時間機器,威爾斯帶領讀者進入了數十萬年後的未來乃至地球的末日,他用進化論的觀點向人們展示出一幅幅觸目驚心的未來畫卷。很顯然,小說中的情節是暗有所指的,這種悲觀的情緒恰恰是威爾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譏諷。

在凡爾納、威爾斯等作者的帶動下,科幻文學步入了一個更加撲朔迷離,色彩繽紛的二十世紀。科幻文學的創作重心逐漸從歐洲大陸轉移到了北美大陸上,科幻小說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優秀科幻作家和傑出科幻作品層出不窮,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茵萊因和阿瑟·克拉克這三位科幻巨頭的出現,標志著科幻文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代。

《基地》(科幻)——艾薩克·阿西莫夫

1951年,在《基地》的第一篇故事發表十年後,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正式結集出版了。這個系列可以說復演了羅馬帝國興衰史,是科幻文藝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史詩類作品之一。艾薩克·阿西莫夫一生著作頗豐,其中以科幻和科普作品最為有名,他的《基地》系列描述了心理歷史學家謝頓以心理史學計算出銀河帝國即將崩潰,於是以編纂網路全書為名將人才匯集到銀河邊陲的第一基地,隨後在銀河另一端秘密地建立第二基地;藉此希翼把黑暗時期縮短至一千年。《基地》系列為科幻小說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它在這方面所做的貢獻可能要比其他任何一部科幻小說都大。第二十四屆世界科幻大會上,這套作品獲得了為其特設的最佳小說集獎,這是空前的榮譽;而阿西莫夫本人當時還以為托爾金的《魔戒之王》會贏得這份大獎。

阿西莫夫也無法忽視《魔戒之王》的成就?是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魔戒之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們這篇文章從一開頭就聲明是介紹幻想文學的。但由於十九世紀純幻想文學的低潮,奇幻文學始終沒有出現在我們的視線所及之處。不過,奇幻文學終於在二十世紀中葉再次迸發出它的青春;這首先應該歸功於英國大學教授J·R·R·托爾金《魔戒之王》系列的面世。

《魔戒之王》(奇幻)——J·R·R·托爾金

1954年出版的托爾金的奇幻史詩《魔戒之主》系列現在被奉為所有現代奇幻文學的鼻祖,這一點似乎已經達成了共識。托爾金背離了撰寫「晚安故事」的初衷,耗費十二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這套作品。如今,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部以純熟的、盡可能宏大的筆觸描述的史詩傳奇。霍比特人弗羅多與他的同伴們為了中土的和平,與邪惡的索倫圍繞著至尊魔戒展開了殊死的爭斗。托爾金彷彿一位優秀的說書人,用語言和文本構築出一個「比真實還真實」的「中土世界」;這里的每條河流,每座山川,每個種族都是那麼栩栩如生;故事中的每個情節似乎都正在這片神秘的大陸上演繹。對於讀者來說,沒有讀過它,你的閱讀生涯肯定會少了點兒什麼。

奇幻小說與早期幻想文學(傳說、神話、史詩等)的淵源更近,在經歷了十九世紀的壓抑和沒落後,隨著《魔戒之王》的問世,奇幻文學迎來了它的全面復甦。這是幻想文學界的一大幸事。而與此同時,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科幻小說界又開始了一場變革。「新浪潮」作家的出現對「黃金時代」的科幻小說帶來了沖擊,他們企圖徹底改變科幻小說的寫作方式,希望賦予科幻小說更大的力度,創作出更富有文學性和社會道德感的作品。

《溫室》(科幻)——布里安·奧爾迪斯

1962年,「新浪潮」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奧爾迪斯出版了他的名作《溫室》。這部作品描寫了千萬年後的地球因為自轉速度下降,終於以一面永遠朝向月亮。巨大的植物遍布大地,人類已退化成原始狀態。主人公古連便是在這樣的世界上探索著自己的人生之路。小說中奇異的自然風光和神秘的原始色彩構築了這部作品永恆的藝術魅力。奧爾迪斯的作品明顯遠離了傳統的科幻題材,致力於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思考,把科幻文學推上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他曾這樣評論自己的作品,「我寫的是人類的不幸,隔絕,失望,忍受和友愛。」評論家們經常分析這句話,並對他的排列順序津津樂道:人類從「不幸」開始,導致「隔絕」,繼而「失望」,但仍「忍受」,最終達到「友愛」。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新浪潮」運動已經窮途末路,失去了其先前的革命性和實驗性,很多作品不再比自然科學作為創作的基礎,毫無情節,只是在建築空中樓閣,探討晦澀艱深的所謂哲理;可以說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種文學已經脫離了科幻小說賴以生存的基本屬性,難免遭遇失敗。

另一方面,奇幻文學在《魔戒之主》的感召下,不斷蓬勃發展,眾多奇幻作家以自己的作品能與托爾金的名著並立而倍感自豪。這其中就包括1977年推出了《沙拉娜之劍》的泰瑞·布魯克斯。

《沙拉娜之劍》——泰瑞·布魯克斯

如果說《魔戒之主》是史詩奇幻的基石,那麼《沙拉娜之劍》系列可稱得上「劍與魔法」奇幻的圭臬。正是這部作品讓布魯克斯成為作品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奇幻作者第一人,同時也替奇幻文學打開了上世紀最後二十年的興盛之門。這一系列作品一開始是以劍與魔法來包裝的;漸漸地,你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這個世界就是經過一場科技災難後的地球,精靈、矮人、巨龍等傳說中的生物開始出現在地球上,進而改變了整個地球的面貌和歷史。

奇幻文學的迅猛發展,令科幻文學界產生了危機感。我們已經說過,「新浪潮」的發展逐漸走向了歧路,使得科幻文學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在讀者對科幻小說的狀況日益不滿的情況下,另一場「賽伯朋克」運動以強烈震顫的方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演了。

《神經浪遊者》(科幻)——威廉·吉布森

1984年,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浪遊者》甫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科幻界,一時間好評如潮。這本小說是一個三部曲的第一部,同時也是導致「賽伯朋克」第一次被正視的作品。在小說中,主人公凱斯將自己的大腦與電腦網路相聯通,成為信息竊賊。小說將復雜的線索盡情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個關於未來的無法逃避的現實。《神經浪遊者》所推動的「賽伯朋克」運動是對新浪潮運動的一種反駁,它引入了資訊理論、控制論、生物工程等高科技內容,在文化價值觀點上具有反傳統性;它又一次將科技的力量展現在科幻迷的面前,從本質上體現了硬科幻小說的回歸。

科幻文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當然,這個階段不只有「賽伯朋克」,科幻文學實際上進入了一個多元化、邊緣化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科幻文學和奇幻文學的交叉越來越多,彼此之間的隔閡也逐漸消弭;也許,幻想文學的復興指日可待。

縱觀最近十年幻想文學的發展,明顯地,奇幻文學的勢頭更加猛烈。最近四年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奇幻文學三度掄元。在屢有奇幻佳作涌現的今天,有一個系列是我們不得不提到的,那就是號稱近三十年來最佳奇幻系列的《冰與火之歌》

《冰與火之歌》(奇幻)——喬治·R·R·馬丁

喬治·馬丁是一位科幻奇幻雙料作家。他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推出的《冰與火之歌》描述了一個異常豐富充足的世界、擁有令人驚訝的可愛人物。這套偉大作品的靈感直接來源於傳說和神話,同時建構在歷史和現實之上。普通讀者很難想像在短短的幾年內描寫和架構《冰與火之歌》的世界是個多麼龐大的工程,而馬丁駕馭這個龐大世界的能力又令人嘆為觀止,每一個細節都不是信手寫來的,而是一幅嚴整的鑲嵌畫中的分子,全都有其存在的具體意義。可以這么說,《冰與火之歌》有能力驕傲地站在《魔戒之王》的身邊。

⑩ 簡單介紹哈玄幻小說的發展歷程

玄幻小說是一種類型小說,通常以冒險、戰爭為主題,時代背景、世界觀等皆無拘束,可任憑作者想像力自由發揮。與科幻、奇幻、武俠等幻想性質濃厚的類型小說關系密切。

一般認為玄幻小說一詞為香港作家黃易所提出,原意指「建立在玄想基礎上的幻想小說」。

1990年代後半網路文學興起,在網路上發表的小說作品與日俱增,其中許多作品是以日本角色扮演游戲為基礎所衍生出來,帶有劍與魔法風格的冒險故事,曾一時被歸類為RPG小說。但隨著故事題材的拓展與多元化,開始有人引用玄幻小說一詞來為這些小說分類,並且迅速普及於網路社群之間。

到了2000年代前半,由於文類定義的鬆散模糊,原則上凡是不能明確歸類於科幻、武俠、恐怖等傳統范疇的幻想小說,都可以被歸於玄幻小說之類,因此其定義也明顯超出了黃易初時對此用詞的設想。

玄幻小說所涵蓋的類型大致上和英語中的"fantasy"較為接近。約莫在玄幻一詞開始普及的同時期,奇幻一詞亦被引入中文用於對譯fantasy,但由於兩者的使用社群重疊不大,因而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意涵。

對於慣於以奇幻對譯fantasy的社群而言,玄幻意指「混和奇幻、科幻、武俠等多重要素的中文幻想小說」。

對於慣於以玄幻來統稱幻想小說的社群而言,他們有時會以玄幻來統括fantasy的范疇,有時會以魔幻一詞來指稱歐美的fantasy小說,尤其是強調其偏重於超自然與魔法的特色。

玄幻小說的定義,至今仍有不少爭議。科幻小說家葉永烈說過,科幻小說、魔幻小說、玄幻小說是幻想小說的三大種類。這種分類方法目前得到較多的承認,所謂幻想小是一種建立在假想情況下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區別在於∶科幻小說注重建立在科學基礎上,以英國作家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為第一部代表作;魔幻小說是建立在神話基礎上的,以西方的《魔戒》、《龍槍》等為代表;玄幻小說最近才在中國大陸興起熱潮,它建立在玄想之上,內走得比魔幻小說更遠,更自由,不受科學依據的束縛,有更多空間可以發揮幻想,黃易可視為中國現代玄幻小說的一個代表。天,中國的玄幻小說數量之多,種類之繁雜,早已把這各種元素都收攏其中了。網路上最火紅的玄幻小說之一《飄邈之旅》開宗明義就說∶「也許會看到古代中華的延續/也許會看到先進的文明/也許會看到誘人的法寶/也許會看到仙人的遺跡/也許會看到西方中世紀的古堡/也許會看到各種稀奇古怪野獸/這就是飄邈之旅。」僅僅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玄幻的玄,和玄學沒有瓜葛,而僅僅是一種海闊天空恣意縱橫的玄想了

玄幻與魔幻,科幻,奇幻的區別

魔幻:辭海中可查的片語為「魔幻現實主義」。注釋:20世紀60年代流行於拉丁美洲的一個重要文學流派。該派接受了原宗主國西班牙、葡萄牙文化的傳統影響,同時吸收了古老的印第安文化和黑人文化,並從西方現代派文學得到了啟迪。作品借用古老神話和民間傳說,把拉美現實政治社會描寫為一種現代神話,既有離奇幻想的意境,又不乏現實主義的情節和場景……

玄幻:這個詞辭海中沒有,不過從么「某某幻」的構詞結構可以分析「玄幻」的概念應該視基於「玄」這個背景的想像吧。那麼「玄」的意義就可查了:1、幽深玄妙、高遠莫測的道;2、精神性的宇宙本體。而縱觀被我們稱之為「玄幻小說」的文學作品「玄幻」的內容真實的的確確的「高遠莫測」。大量的「玄幻小說」裡面有西方的魔法、占星術、中國的武術和謀略、日式的人物造型,再加上科幻,或者特異功能,更有神話,而且往往是中國、印度、希臘神話並存其中。這個時候我發現「玄」這個字真的很「玄」。

科幻:可以在辭海中看出,「科幻」是「科學幻想」的簡寫,所以與原本並沒有科幻這個詞。它的意義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現、探索人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各種科學事實和預見性想像。所以看出科幻的「幻」不是單純的YY,而是有「探索」、「科學事實」、「預見」這樣的基礎的。

奇幻:辭海中查不到,在漢語的概念中還沒有準確的定義。查過相關資料,大多數的觀點認為奇幻可以解釋為「傳奇」。什麼是傳奇呢?從中國文化史角度辭海說傳奇是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越尋常的故事。從西方文化史角度說是「中世紀歐洲騎士文學中一種長篇故事詩,主要描寫騎士的愛情和游俠的冒險故事」。在現在,一談及奇幻往往被人聯想到精靈、矮人、吸血鬼等等。其實這只是狹義的把北歐神話的概念擴大了。

玄幻小說的概況

玄幻小說,可以說是近年來才興起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幻想小說」。它的創作原則就是無原則,它的幻想基礎就是無基礎。

為什麼這么說?因為玄幻小說基本上是綜合了西式奇幻、中國武俠、日本動漫、科學技術的大雜燴。

中國文化包容性極強,任何外來事物都能溶進它的懷抱中,並衍生或變形出一些新事物。

玄幻小說正是如此。大多數玄幻小說,取了西方的魔法、中國的武術和謀略、日式的人物造型,再加上科幻,再加上神話(而且經常是中國、印度、希臘神話並存……),構建出神奇的世界,精彩的故事。

論到虛構、幻想,玄幻小說是四類幻想小說中最自由的。它寫未來科技,卻不需要用科學理論驗證;它寫魔法,又不考證西方巫術學體系;它寫武術,卻比傳統武俠更神奇強大,經常超越人類生理極限……不論是虛擬世界架構,還是人物經歷,都是玄之又玄,天馬行空,自由無比。

玄幻小說經常遭人斥罵。科幻迷罵它「胡思亂想」,奇幻迷也罵它「胡思亂想」。殊不知,玄幻小說的特點就是胡思亂想,無原則,無基礎。但是,這種胡思亂想卻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設定,不管這體系能否經得起嚴謹考證。

玄幻小說,可以說與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完全對立。魔幻是以「幻」作為渲染,主寫現實事件;玄幻則是以現實事件作為情節表象,主寫「幻」。

在四類幻想小說中,玄幻小說是最「幻」的一類。因為少了束縛,所以能夠揮灑自如,隨心所欲,讀起來往往痛快淋漓,十分刺激。因此,盡管「正統科幻」和「正統奇幻」都對玄幻大加貶斥,玄幻小說仍然擁有相當廣大的讀者。

玄幻小說之所以流行,恐怕是因為,玄幻小說中的人物往往能力超凡,擁有非常大的自由,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種極大的快樂與放鬆——生活中最難受的就是不能隨心所欲,而玄幻小說給了讀者放鬆心靈、體驗自由的機會。或者說,玄幻小說「讀起來很過癮」。

玄幻小說,由於其本身特徵,很難對它下個確切定義。特別是在台灣,很少聽到「奇幻」這個詞,而是以玄幻代稱。

我們所看到的許多「奇幻」、「科幻」甚至「武俠」小說,其實應該歸入玄幻類。而市面上所售的玄幻小說,其中有極少部分實際上是奇幻、科幻小說。

玄幻小說很難獲得成年讀者的青眯,卻往往受到青少年讀者狂熱喜愛。玄幻小說的作品數量最多,平均水平也最低,到處都是垃圾作品,因此往往令人產生「玄幻小說都很差勁」的印象。實際上,玄幻小說也有出色的精品。

對於「正統」的科幻迷、奇幻迷們來說,如果敞開心扉,不帶偏見地去評析,玄幻小說也算是有存在價值的專門類別,而且不會在短期內消失,甚至還會更為壯大。畢竟,存在即合理,玄幻小說的盛行,是有其社會心理根源的。

熱點內容
穿越萬年前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1-19 16:43:52 瀏覽:390
種馬有肉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1-19 16:32:04 瀏覽:574
科幻小說標題關於愛 發布:2025-01-19 16:11:45 瀏覽:416
知名玄幻小說網盤下載 發布:2025-01-19 16:11:44 瀏覽:316
經典御姐現代gl小說 發布:2025-01-19 14:22:42 瀏覽:214
復仇小說言情 發布:2025-01-19 14:13:07 瀏覽:579
古代小說寫嚴嵩和嚴世蕃的 發布:2025-01-19 12:26:27 瀏覽:589
特工穿越玄幻小說推薦 發布:2025-01-19 11:45:31 瀏覽:480
武俠小說封面圖片 發布:2025-01-19 11:43:36 瀏覽:806
最好看的現代小說文理雙修 發布:2025-01-19 11:34:36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