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隨筆
A. 【隨筆】初評《宇宙躍遷者》(三)
在這本書一開頭,就拋出了「神秘信號」的問題,然後果然,是外星文明到訪。當然,與此同時,2080年地球所面臨著的全面戰爭風險也是一個涵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解決方案依然是,外星文明所帶來的——「躍遷」到更高級「協作文明」的方案。
在書中,提出了「信息子」這樣一個從「量子糾纏」延伸出來的一個科幻概念。雖然蠻有道理,但是卻不那麼有新意,不是那麼的吸引人。人腦之間地無障礙溝通,乃至互相施加影響,在許多科幻小說中,都已經見過多次,少了許多新鮮感。因此,這里推出的「信息子」以及「協作文明」等等構想,遠不如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心理力學」那麼卓爾不群,深入人心。甚至,哪怕是大劉在三體中所推出的「黑暗森林」理論也更讓人過目不忘一些(雖然我不贊同這理論)。
書中竟然還大筆墨描述了區塊鏈,不知道景芳老師是不是有和長鋏深入交流過,各種細節,讓我這個自詡為「區塊鏈」愛好者的傢伙也覺得寫得頗為中肯。但是,60年後,在這個領域還只進展到這般?是不是有些太慢了呢?
總體而言,在科幻創意上,這本書看起來有些平淡。我甚至懷疑,這是因為景芳老師本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比較平和中正導致的結果。既不那麼左,也不那麼右,結果就顯得不那麼醒目。
在我印象中,作者是鋪墊情緒和意境的高手。開篇2080年地球所面臨的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臨戰危機感,給我觸動頗多。也可能只是因為在魔幻的2020-2021的現實世界中,這「風滿樓」的感覺也越來越明顯的緣故吧。
可是,通篇讀完,除了江流,這個「沒有追求」的富三代故事比較合理,一心為父贖罪的雲帆有一定故事發展的內驅力、齊飛、常天兩人所面臨的沖突、故事情節都表現得有些生硬。
不知道是不是常天所展現出來的那種「心理咨詢師」的狀態導致。這些角色的內在張力被寫在了紙面上,於是回顧起來,每一個角色,都不是那麼大立體(或許是我讀太快了所致)。讀者由於站在了上帝視角,還有常天在一旁剖析,導致這些角色本身故事的戲劇化程度,被相當大的弱化。
對比起來,我更喜歡《冰與火之歌》裡面的每一個人物刻畫之精細,故事起承轉折之驚嘆。馬丁叔叔真的是在他的那部小說中做到了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而這本書呢,意料之外的點並不多。如今回顧起來,竟然想不起有哪些驚嘆之處。
所以,在人物故事弧線上,我依然只能給出個「比較普通」的評價。
這方面的結合,作者顯然下了頗大功夫。雖然結合得不錯,但由於科幻創意、人物故事這兩者本身不是那麼驚艷。回顧起來,竟然也覺得有些人工痕跡。
這是我最喜歡的部分,我喜歡蘇軾,喜歡王陽明。不緊緊是這些文化經典,這次還藉由這本書了解了許多關於三星堆、秦始皇陵的新知識。這里就不詳細劇透了,最值得翻看感受一下。
總體而言,按我的「嚴苛」不合理標准,這《折疊宇宙》系列的第一本《宇宙躍遷者》,得分介於3星4星之間。而且,由於在寫書評之前,聽了景芳老師一節關於《科幻寫作》的課,不由自主把標准拔高了更多。
一句話,想要看一個好故事,並收獲一些啟發與思考的,建議買來讀一讀。
這才第一本,期望景芳老師的後面幾部能越寫越好,想必會有什麼超出期待的東西,在我的意料之外等著我呢。超越《三體》,依然可期。
這本書,我想有空能再細細讀一遍,不然這樣走馬觀花一遍後,有很多評價會頗為偏頗,導致這篇初評里,留下了自己太多挑刺兒習慣帶來的東西,許多觀點,可能只是先入為主、未免偏頗。
B. 劉慈欣是誰﹖
劉慈欣,中國當代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中國科普作協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1963年6月出生於北京,祖籍信陽市羅山,山西陽泉長大。1985年畢業於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現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電工程系。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地球往事」系列(《三體》,《三體II:黑暗森林》及《三體Ⅲ:死神永生》)等;中短篇《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帶阻塞干擾》等。曾多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
C. 劉慈欣:最好的宇宙,最糟的地球
劉慈欣有一本不太出名的隨筆集,叫《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副標題是劉慈欣科幻評論隨筆集。
一看就不像是受歡迎的作品,科幻作家最受歡迎的肯定是科幻小說,至於隨筆當然交給散文家來寫。
事實上,這也不算是一本很出色的作品。
我也是幾年前買三體三部曲的時候隨手買的,不知道是為了湊單,還是因為折扣比較低,反正就是一個添頭。
不過,身為科幻的愛好者,就沖著劉慈欣的名頭,我也應該翻開了看看。
另外,幾年前,劉慈欣因為企業界的追捧和雨果獎在媒體上名聲大噪時,發表了一系列有趣的演講,也讓人對他的隨筆有點期待。
這本文集還挺雜的,收錄大劉大部分非小說文章,從他作為新人作家開始的評論與隨筆,到知名作家的博客文章和各種序言。
內容也異常龐雜,尤其是剛開始他還年輕,也不出名,寫起文章來真是東拉西扯,自由隨性,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沒有一點架子。讀起來很有意思,當然,也有一些不但有趣也有價值的思想。
劉慈欣說他小時候看凡爾納的《地心游記》,父親知道後不但沒有把書沒收,還對他說:這叫科學幻想小說。
他很驚訝,一直以為書中的故事是真的。問道:這裡面都是幻想?
是,但有科學根據。父親回答。
這三句簡單的對話,奠定了劉慈欣以後科幻創作的核心理念。
劉慈欣的寫作歷程也很曲折。
他是1963年出生的,78年就寫了第一篇短篇科幻小說,投稿了,卻石沉大海。之後的二十年裡,斷斷續續地寫作,期間也有過長時間的中斷。
1985年他從華北水電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於山西娘子關電廠任計算機工程師。
最艱難的時候(91年)也試圖用更迎合市場的科幻贏得發表機會,比如《中國2185》《超新星紀元》。當然,沒有發表成功。不過後來《超新星紀元》卻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
不過,在意識深處,卻仍在堅守著那篇疆土,堅持著傳統的科幻理念。
一直到1999年,他36歲,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鯨歌》。被認為是科幻創作的開端。
作為新人作家,他那時候的想法很多,當然也是因為寂寞——他的工作單位在太行山深處渺無人跡的水電站里。
有些文章談中國的科幻歷史,談80年代獨特的中國式科幻,談自己用程序造出了一個電子詩人,還有大把電子詩人寫的奇奇怪怪的詩歌。
當然,還有圖書推薦,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對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步》的推崇。
他說:
劉慈欣的的《三體》也曾給我類似的感受,讀完這部小說的那一天晚上,我忍不住走出家門,抬頭仰望頭頂的星空,不停著思索著什麼……
好吧,如你所見,《最好的宇宙,最糟的地球》這本隨筆集,若非科幻愛好者或劉慈欣的粉絲,沒必要去讀。
不過,《三體》,更准確的說《地球往事》三部曲,值得你一讀再讀,讀完後會讓你的思想更深刻、更廣闊,也許在某天晚上,你也會偶爾抬頭望一眼星空。
(全文完)
D. 三體全集的目錄
一、《三體》:
1、科學邊界
2、檯球
3、射手和農場主(對應連載第4-6章)
4、三體、周文王、長夜
5、葉文潔
6、宇宙閃爍之一(對應連載第7-9章)
7、瘋狂年代
8、寂靜的春天
9、紅岸之一(對應連載第1-3章)
10、宇宙閃爍之二(對應連載第9章)
11、大史
19、聚會
20、三體、愛因斯坦、單擺、大撕裂
21、三體、遠征
22、地球叛軍
23、紅岸之五
24、紅岸之六
25、叛亂
26、雷志成、楊衛寧之死
27、無人懺悔
28、伊文斯
29、第二紅岸基地
30、地球三體運動
31、兩個質子
32、古箏行動
33、監聽員
34、智子
35、蟲子(對應連載第10-34章)
36、尾聲遺址
12、三體、墨子、烈焰
13、紅岸之二
14、紅岸之三
15、紅岸之四
16、三體、哥白尼、宇宙橄欖球、三日凌空
17、三體問題
18、三體、牛頓、馮·諾依曼、秦始皇、三日連珠
二、《三體Ⅱ·黑暗森林》:
1、序章
2、中部咒語
3、上部面壁者
4、下部黑暗森林
三、《三體Ⅲ·死神永生》:
1、第一部
2、第二部
3、第三部
4、第四部
5、第五部
6、第六部
(4)科幻小說隨筆擴展閱讀:
1、《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於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於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於2010年11月出版。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其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2、《三體(一)》創作背景: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天文學家葉文潔在期間歷經劫難,被帶到軍方絕密計劃「紅岸工程」。葉文潔以太陽為天線,向宇宙發出地球文明的第一聲啼鳴,取得了探尋外星文明的突破性進展。三顆無規則運行的太陽主導下,四光年外的「三體文明」百餘次毀滅與重生,正被逼迫不得不逃離母星,而恰在此時,他們接收到了地球發來的信息。對人性絕望的葉文潔向三體人暴露了地球的坐標,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地球的基礎科學出現了異常的擾動,納米科學家汪淼進入神秘的網路游戲《三體》,開始逐步逼近這個世界的真相。汪淼參加一次玩家聚會時,接觸到了地球上應對三體人到來而形成的一個秘密組織(ETO)。地球防衛組織中國區作戰中心通過「古箏計劃」,一定程度上挫敗了拯救派和降臨派擾亂人類科學界和其他領域思想的圖謀,獲悉處於困境之中的三體人為了得到一個能夠穩定生存的世界決定入侵地球。
在運用超技術鎖死地球人的基礎科學之後,龐大的三體艦隊開始向地球進發,人類的末日悄然來臨 。
3、北京時間2015年8月23日下午1時許,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會議中心揭曉的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授予了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也是中國科幻小說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劉慈欣在電話中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三體》獲獎我很高興!但是我內心是平靜的,要懷著平常心看待這次獲獎的事情。」
記者了解到,劉慈欣本人並未前往美國參加本屆世界科幻大會,作為譯者的劉宇昆代表劉慈欣上台領獎。劉宇昆現場朗讀了劉慈欣的致辭:「我很高興你們喜歡它。我讀過許多雨果獎得主的作品,有些有中文版,有的則不得不去閱讀原著。雨果獎是科幻界的一座燈塔,但我從沒想到自己會得到這個獎。」
翻譯作品總是在跨越兩個不同的文化和時空,而就本書而言,這座橋梁就是劉宇昆。他的譯文非常好,幾近完美。
劉慈欣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這次雨果獎的提名中,有一位很令人尊敬的美國作家,他出於個人考慮放棄了這次雨果獎的提名。《三體》做替補、被提名。」劉慈欣認為,中國科幻文學不會因為《三體》的這次獲獎有什麼大的改變,以後的事情就是要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據悉,雨果獎堪稱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是「世界科幻協會」頒發的獎項,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年會上頒發。此前,劉慈欣作為中國科幻文學的領軍人物,受到很多國內外科幻迷的關注。美國科幻小說《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丁毫不掩飾自己對《三體》的喜愛。他曾經預測:「我認為《三體》會成為第一部奪得雨果獎的中國作品。」
劉慈欣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創作,1999年6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發表多篇科幻小說和科幻隨筆,並出版了多部長篇科幻小說,現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其主要作品包括7部長篇小說,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說,18篇短篇小說等。
作品蟬聯1999~2006年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2010年趙樹理文學獎,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10、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作家獎等。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三部曲等。此外還有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帶阻塞干擾》等。
《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將中國科幻推上了新的高度。小說主要講述了探尋外星文明的故事。許多讀者記得「按下發射鍵的那一刻,歷經劫難的葉文潔沒有意識到,她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地球文明向宇宙發出的第一聲啼鳴,以太陽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處飛馳??」的情節。
《三體》在我國擁有大批讀者,《三體》三部曲銷售量總計已超過100萬冊,成為幾十年來中國最熱銷的科幻小說,並將被改編成電影。2014年,《三體》英文版與國際知名的科幻玄幻出版機構托爾出版公司合作。第一部的譯者是華裔科幻小說家劉宇昆;第二部《黑暗森林》由喬爾·馬丁森翻譯,將於2015年出版;第三部《死神永生》依舊由劉宇昆翻譯,將於2016年年初出版。
E. 18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是美籍猶太人,兒童時代離開故土俄羅斯去了美國。青年時代攻讀生物化學,此後他投身寫作,並成為世界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聞名遐邇,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早在本世紀50年代就以創作撰寫科幻小說和科普讀物而蜚聲文壇。他那非凡的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不斷對虛構世界和真實世界的新探索,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名望,為他的作品贏得了廣大的讀者。他的著作題材廣泛,涉及科學、歷史、語言學理論和科幻小說。他異乎尋常的想像力同時贏得了成年人和兒童的尊敬和佩服。阿西莫夫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歡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書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在他的書中,科學不再是深奧的、難以理解的東西,只有你靜下心來,認真讀下去,就能一步一步地進入科學的殿堂,領略科學的迷人魅力。《基地》、《機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這些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相互貫串起來,竟是一部俯仰兩萬年的長篇史詩!阿西莫夫特意將科幻場景巨幅拉大,在全銀河的背景下架構他獨有的科幻世界、由銀河帝國的興亡史來討論人性與政冶、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處處閃動著關懷人類未來的筆觸,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在他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時,機器人學尚未發展出來;等到這門科技發展得相當有成果時,幾乎每一本有關機器人學發展史的書籍都提到他、他的小說與他發明的「機器人三定律」。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阿西莫夫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更是世界聞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達百七十餘本,內容廣及科學類的數理化、天文、生物、醫學,還涉及文學、宗教、史地等。如此淵博的學識使他的筆下世界具備了奇幻的想像與高度的預言性,阿西莫夫以真確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雜進偵探與推理的小說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是一部全面介紹人類以科學的方法為工具,努力探索宇宙奧秘的科普著作。其內容涵蓋了物理科學、生物科學及各個分支的發展狀況和所取得的成就,闡述了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交叉。
阿西莫夫的很多作品特別是科普作品,都已有了中譯本,在中國擁有大量讀者,甚至還有許多阿西莫夫迷。
附:
科學時代的偉大「講解員」
1992年4月6日清晨,一顆不平凡的大腦,在大洋彼岸永遠地停止了思考。全世界失去了有史以來著述最豐的作家之一——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我們永遠也無法知曉,究竟有多少第一線的科學家由於讀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或某一個小故事而觸發了靈感;也無法知曉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對科學事業寄予深情。」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兼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時這樣寫道,「我並不為他而擔憂,是為我們其餘的人擔心——我們身旁再也沒有阿西莫夫激勵年輕人奮發學習和投身科學了。」
阿西莫夫創造了奇跡,他的一生也是一個傳奇。
告別實驗室,戀上打字機
1920年1月2日,阿西莫夫出生在原蘇聯斯摩棱斯克的彼得洛維奇,雙親是猶太人。3歲時,他隨家庭遷居美國紐約州的布魯克林,1928年加入美籍。
生性聰明的阿西莫夫年方5歲就在當過會計師的父親輔導下開始自學。7歲時,他居然已能教5歲的妹妹念書了。9歲那年,他在父親開的雜貨店裡首次接觸到科幻雜志。這些流行刊物為阿西莫夫開啟了閱讀之門,使他對知識產生了一種渴求,後來還將他引入了寫作生涯。
中學時代的阿西莫夫喜歡獨來獨往,常給人以傲慢的印象。但阿西莫夫也完全能夠靜下心來學習。他有著強烈的求知慾,而且毫不挑剔,什麼都想學。他15歲便念完高中,邁進了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的課堂。課余時間,他一邊大量閱讀科普和科幻作品,一邊積極思考問題,同時內心也湧起了一種創作的沖動。18歲那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被放逐的維斯塔》。21歲時,他在著名科幻編輯約翰·W·坎貝爾點撥下,寫出了科幻短篇經典《黃昏》並一舉成名。
1939年,阿西莫夫從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畢業,其後又相繼取得了該校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自1955年起,他開始擔任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從事酶學、光化學的研究。這期間,除了在部隊服役的短暫歲月,他一直沒有中斷科普和科幻創作,並且已經寫出了奠定他科幻小說大師地位的幾部重要作品:《我,機器人》和《基地》系列。
而他在20世紀50年代初創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早期的科普創作實踐使阿西莫夫認識到,他不僅喜歡而且也非常擅長撰寫科學類題材的作品(而不只是將它們作為科幻小說的情節與對話的陪襯)。1957年,前蘇聯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深深地觸動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國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於由衛星上天所標志的當代科技水平。作為一名科學作家,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盡力而為,使這種差距盡快地縮小,於是便毅然放下早已得心應手的科幻創作,而潛心於撰寫普及科學知識的書籍和文章了(直至15年後他才「重出江湖」,再度進行科幻小說創作)。
然而,創作需要充裕的時間,教學工作顯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創作活動。另外,極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雖然自己的頭腦和專業功底並不差,但自己的前途並不是在顯微鏡下,而是在打字機上:「我明白,我決不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但是我可能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作家。我作出了這樣的選擇:去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1958年,他毅然不顧他那時尚未離婚的前妻的反對,告別了講台和實驗室,成為一名專業專家。
這是阿西莫夫事業和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那時候,他已經出版了24本書。
豈止「著作等身」
淵博的學識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數量迅速上升,並使他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和褒獎。他全身心地投入寫作,每天至少寫作8小時,有時甚至整個星期都坐在打字機旁。一年之內,他往往能推出10部或更多的著作。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當每年修訂一次的美國《名人錄》徵集有關他的條目時,他自述已出版過467部著作。
他本人還作過這樣一個統計:從1950年出版第一本書《天上的小石子》(長篇科幻小說)算起,他花了237個月、近20年的時間,於1969年寫完他的頭100本書;往後至1979年3月,他用113個月、近9年半的時間完成了他的第二個100本書;而當他在1984年12月寫完他的第三個100本書時,只花了69個月的時間;更令人驚奇的是,在以後8年左右的歲月里,他以更驚人的速度寫了近200本書。
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壘起來會有多高?目前尚沒有人做過計算。不過按照阿西莫夫著作中文本的第一個譯者林自新先生的說法,阿西莫夫豈止「著作等身」,肯定是「著作超身」了,而且極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紀錄。在其自傳《我,阿西莫夫》中附錄的作品分類就有:科學總論24種,數學7種,天文學68種,地球科學11種,化學和生物化學16種,物理學22種,生物學17種,科學小品40集,歷史19種,文學10種,談聖經的7種,幽默與諷刺9種,自傳3卷,科幻隨筆2集,長篇科幻小說38部,科學探案2部,科幻小小說與短篇科幻故事33集,趣味短篇故事1集,短篇科學探案故事2集,以及由他主編的科幻故事118集。
科學世界的出色「導游」
巨大的成就使阿西莫夫成了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卡爾·薩根在談到阿西莫夫時指出:「在這個科技的世紀,我們需要一位在科學和公眾之間起聯系作用的人物,沒有一個人能夠把這項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樣出色,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講解員。」
是的,阿西莫夫對科學有著精深的理解,對科學的本質有著深遂的洞察力。他不僅通曉現代科學的許多前沿課題,而且也非常熟悉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再深奧的科學知識,一經他的妙筆點綴,讀來便毫無生硬之感。
請看《檯球》中他對於極其抽象的物理學上的所謂」兩場論」的描述:「請把宇宙想像為一塊又平又薄、柔韌性極強、不會碎裂的橡膠板。如果我們把質量這個概念同地球表面上的重量概念聯系起來,就可以想到質量會使橡膠板形成凹陷。質量越大,凹陷越深」。
再請看他在《無窮之路》一書中對「黑洞」的精彩描繪:「阿西莫夫的體重是74.8公斤,假如阿西莫夫被壓縮成一個黑洞,那麼他的直徑就只有2.22×10-25米」。
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內容的廣泛性與敘述的邏輯性有著完美的統一。他能在極其廣闊的知識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寫作的主線,從而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學性與通俗性也有著高度的統一。他經常在書的開頭,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種種引人入勝的問題,從而能在一開始就從心理上抓住讀者;緊接著的展開部分敘述之生動更不待言,結尾部分則更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韻無窮。阿西莫夫的許多作品又是現代性與歷史感高度統一的典範,血肉飽滿的科學過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讀物兼具普及功能與學術價值。
更令人驚嘆的是,阿西莫夫似乎從未有過寫不下去的時候,他常常能夠迅速地從一個主題轉到另外一個主題,而且樂此不疲。這也是他創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種「施教能力」,總能直截了當地說明事物,准確無誤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從而創立了自己友好、坦誠地直接訴諸讀者的風格。
對於中國的科普作家來說,阿西莫夫是大有值得研究與借鑒之處的。我跟國內翻譯阿西莫夫作品數量最多的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探討過這個問題。例如,阿西莫夫乃生物化學家出身,何以能涉足自然科學的幾乎所有領域,又何以能寫出數以百計的優秀科普書籍和數以千計的科普文章?再如,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幾乎不必藉助於插圖,單憑文字的力量就能把科學上許多相當抽象、復雜的概念和問題講得清清楚楚。這在科普書林中,堪稱獨樹一幟;而從我國國情、尤其是當前出版、印刷事業的經濟和技術條件來看,科普書籍以文字為本、而不過分倚重大批精美彩照或豪華插圖乃是非常可取的。他山之石可攻玉,我們倘能從阿西莫夫的作品中得到某種啟示,則不亦美乎?
富有遠見的幻想家
阿西莫夫擁有科學家、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3種頭銜,但以科幻作家最負盛名。他的科幻小說大致可分成「機器人」、「未來史系列」和「科幻偵探小說」3大類,其中以「機器人為題材的科幻小說最為出色。早在20世紀40年代,在科學界遠未研製成機器人之時,阿西莫夫就在他的機器人系列小說中,富有遠見地預言了機器人時代的到來,以及機器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作用,並創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
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在人遭受傷害時袖手旁觀;第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的命令,除非該命令與第一定律相抵觸;第三,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保護行為與上述兩定律相抵觸。這3條定律明確規定了人與機器人的主從關系和相互制約關系,幾十年來已成為公認的研製和使用機器人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它們被編成程序,輸入機器人的「大腦」中。
阿西莫夫自稱是科幻小說中「屬於比較認真的那一派」,他強調作品的科學性,反對粗製濫造和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他的科幻作品不僅牢固地建立在科學的預測基礎之上,而且還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真正反映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幫助人們擴大視野,創造性地思索未來,向未知的領域延伸、拓展。
阿西莫夫無疑也是一位卓越的人文學者,他把科學看作是地球上偉大而統一的原則。他利用科幻小說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促使人們去考慮人類與科技、歷史等各方面的聯系,考慮人類與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阿西莫夫還是控制人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一位先行者,是「理性、科學和懷疑論的衛士」,也就是反對偽科學、超自然現象和宗教迷信的先鋒鬥士。他以自己的著作在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解惑釋疑的工作。
「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會死去」
阿西莫夫對寫作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熱情,他的職業是寫作,「業余愛好」還是寫作,寫作就是他的生命,「……我不為別的,只為寫作而活著。」1985年,法國《解放》雜志出版了一部題為《您為什麼寫作?》的專集,收有各國名作家400人的筆答。其中阿西莫夫的回答是:「我寫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樣;因為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會死去。」
對於阿西莫夫成為「寫作狂」或「寫作機器」的根源,有種種猜測和說法。除了興趣的因素外,阿西莫夫自己認為,只有以如此有序的方式從事寫作才能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在做一項「正當的工作」。從本質上說,這是他表明自己像父親多年辛勤工作經營的雜貨店那樣努力地工作的唯一方式。也正是這強大的工作信念,使他如此在乎著書數量,並時刻被一種危機感所驅使。而阿西莫夫的傳記作者米歇爾·懷特指出:家庭背景和兒時經歷對阿西莫夫寫作生涯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由於家庭背景不同尋常,打小又受到嚴格的管教,再加上從小就承擔起家中的一些責任,使得阿西莫夫具有極強的責任感。即便他已經功成名就、無須為錢發愁的時候,年少時就根植於他心中的對貧窮的恐懼一直還困擾著他。「所有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將阿西莫夫塑造成了後來那個自覺、自律、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的工作狂。在他的一生中,停止寫作幾乎能夠給他帶來生理上的痛苦。」
他的驚人的著書量甚至還被寫入了一部科幻作品中。這部名為《效仿》的小說有一段對話這樣挖苦阿西莫夫道:「『你看過阿西莫夫早期創作的親猶太人詩作嗎?《猶太人被放逐前》,就是他在2000多年前寫的那部作品?』『我只聽說過那個指導編撰了《阿西莫夫的銀河網路全書》的阿西莫夫,這個書名也太狂妄了……什麼?所有的5000冊都是他寫的?』『是的,他是個工作狂。這可憐的傢伙,沒有別的事干。』」
不過,阿西莫夫付出的代價也不小。長年累月地坐在打字機前對身體自然不利,而且連正常的天倫之樂也難得享受。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也多少與此相關。1969年,他在自己的第100本書《作品第100》的引言中寫道:「給一位寫作成癮的作家當老婆,這種命運比死還悲慘。因為你的丈夫雖然身在家中,卻經常魂不守舍。再沒有比這種結合更悲慘的了。」
寫這段話的時候阿西莫夫尚未離婚,但想必他已經有預感了。年輕時他「決定」要娶的那位「非同尋常的姑娘」傑特魯德,不可能永遠理解和遷就他。傑特魯德曾經這樣數落他:「有一天,艾薩克,當你感到生命快到終點時,你會想起自己竟在打字機邊花了那麼多的時間,你會為自己錯過了原本可以享受的一切快樂感到惋惜,你會為自己浪費了那麼多年的光陰而只為寫100本書感到後悔。但那時,什麼都已經太晚了。」
F. 隨筆可以寫科幻小說嗎
可以啊。
我認為的隨筆就是大家閑來無事,在紙張上塗塗寫寫,抒發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思緒,我們寫隨筆往往不帶有很強的目的性,不像小說或者文章,而是更加著重於隨心而為。
所以說,隨筆是自由的,是不受約束的。你可以寫自己憑空臆造的種種,也可以寫內心的某個想法,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運用種種暗喻修辭。
隨筆當然可以寫科幻小說,只要你寫出自己的想法和故事,只要你高興就好。重要的是你開始寫了,開始即成功的一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