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航天
㈠ 《月圓之夜》——關於月球的科幻小說 第一章
文/袁一笑
一、演講(上)
「仰望夜空,你們是否曾感慨於月的皎潔與光輝?這一輪明月承載了中國多少兒女的柔情蜜意?又承載了多少文人雅士的離愁別緒?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太白看到月亮,想起了他的故鄉。而我陳某人卻想起了月亮的故鄉。你可能會說,這個月亮還有啥故鄉?他不就是地球的天然衛星么?沒錯,月球是我們的衛星,不過它的來歷卻十分神秘。也許也不那麼天然。自1961年阿波羅首次登月,到1972年最後一次登月。人們共計登陸了6次。在月球上,人們進行了大量研究,並從月球上帶回了大量的月壤樣本。以當時的人類科技來看,月球除卻是一片荒涼的不毛之地外,還有它十分神秘的地方。比如說,按照地月同源說和撞擊說,月亮應該小於或者等於地球的年齡,但事實並非如此。從帶回的月岩上看,月球岩石的年齡為43億年,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的年齡不過37億歲。而且月岩的年齡沒有月壤大,即使月面最年輕的地區月壤的年齡也有53億年之久。月壤彷彿是從別的地方搬過來的一樣。還有證據表明,月球的組成成分與地球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且月球還曾出現過強大的磁場,有著較高的輻射和玻璃化的表面,甚至那麼乾燥的月表上空還出現過大量的水汽。美國航天局竟然聲稱是冰箱漏水導致的。那得多大的冰箱呢?而最令人費解的是,當月球遭受到大物體撞擊時,還會發出一種空心球特有的悶響。科學界都說,解釋月亮不存在比解釋月亮存在要難得多。我的想法是,月球是外星人的產物,下面請看我們的調研... ...」
2050年,北京天文台的報告大廳內,一名銀髯皓首的老者,手裡捏著翻頁筆,在大屏幕前為滿屋500來號人講演著的他的科研成果。他的每一句話,都足以吸引每一位聽眾用心細聽。這個顛覆性的天文觀點,震撼著來自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和愛好者們固有的天文觀念。
演講持續了3個小時,但直至演講終止,500個人中只有少數彷彿被說動,懷疑起月球的起源和天然性。大多數人還是堅信月球就是地球的天然衛星,而陳明久令人匪夷所思的論點只不過是這位著名學者的一家空想罷了。僅有的幾組照片和數據彷彿不能印證他的觀點。
下午4點,陳明久教授走出天文台的大門。他看了看被霧霾籠罩著的城區,心裡也是些許失落與悵然。從霧霾雲里艱難透出的陽光,輕撫在這位老者身上,給他以安慰。陳教授帶上口罩,剛要起步回家,卻被一名年輕人叫住。他一回頭,只見那人黝黑的麵皮,發型略顯凌亂,一副眼睛更顯得臉有點消瘦。陳教授遲疑了一會,在腦子里搜索著是否認知這個略顯頹廢的傢伙。
「陳教授你好,我叫樂羿,是一名天文愛好者。今日聽了您精彩的科學演講,十分拜服。」
陳明久客氣的回應道:「你好,樂羿。」然後他笑問道:「你找我有什麼事情么?」
樂羿說:「是這樣的,我認識一位朋友,她的一些想法和經歷可能對您的科研方向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想請您一起共進晚餐,一起探知求真,再受教益」接著,年輕人朝四周望瞭望,小聲說道:「我的朋友是月球人!」
陳明久一輩子研究月球,他篤信月球是外星人的產物。歷經數十年的探索,終於獲得一些成績。雖然他對月球起源的理論觀點和天文界主流觀點向左。但他依舊對自己的理論深信不疑。突然間,從這么一個邋遢的年輕人嘴裡說出了月球人。不免讓他心中一震。他仔細的端詳了樂羿一會兒。看到樂羿堅定的眼神和文雅的談吐,不像個精神病患者。他笑了笑,說道:「月球人?我還是第一次聽說。我憑什麼相信你所謂的月球人呢?」樂羿也笑了笑,他說:「您今天所講的,我在去年就知道了。不怕您生氣,您今天講的一切簡直就是我那位朋友的提綱,但是沒有她的具體。」陳教授愣了,他數十年的心血,雖然此前有過發表,但直至今日才通過演講的方式進行系統性闡述。沒想到竟然要成了別人的翻版!老人的鬍子微微揚起,臉上閃過一絲不快。不過,很快就恢復了往常的慈祥。他轉念一想,天上的月亮人人得見,有人和他持同樣的見解,他自己也不至在科學的世界裡形單影只了。雖然「月球人」有些玄乎,但是見一見還是不礙事的。他說:「哦,若真有此人,老頭我可真要見識見識了。月球人願意吃羊蠍子不?我請客。」樂羿笑了笑,說道:「陳教授,謝謝您的好意。不過作為小輩兒,還是我來請你倆吧。哈哈。」
言罷,二人上了陳明久的車,駛向位於北京某處的著名羊肉館——全順昌。
㈡ 關於飛天有哪些小說
公元160年,希臘著名作家盧基阿諾斯寫了一篇神話小說《伊卡羅?米尼朱波斯》,說的是:主人公米尼朱波斯巧妙地把鷲的右翼和禿頭鷹的左翼取下來裝在自己的肩上,腰裡帶了食品,就從奧林匹斯山飛了出去。開始時,他隨著不斷的升高而感到頭暈,但不久就習慣了。他飛過了5500千米的高空,到達了月球。在月球世界,他和哲學家恩培多克勒相會,並向他請教加強視力的方法,好從月亮遙望地球。從月亮上看,希臘只有四個手指頭那麼大,人小得簡直像只螞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西方人想像的飛天工具竟是鳥類的翅膀,而且他們認為月球離地球只有5500千米。
1639年,德國的朱安?波德旺寫了一個題為《德米尼克?岡扎萊斯的月球旅行》的故事。主人公岡扎萊斯乘船在大西洋中航行,後來他病倒在聖赫勒納島上。他和僕人分開住,兩人之間用鵠來聯絡。在鵠的腳上捆上小包,代替信鴿。據說鵠這種鳥很聰明,經過訓練之後,它們飛回了歐洲大陸。這種鵠來自月球,後來到了返回月球的季節,就帶著岡扎萊斯飛到了月球世界。在岡扎萊斯所訪問的地方,居住著身高3米以上的巨人,壽命長達5000年,一個名叫伊盧多茲爾的皇帝統治著這個月球世界。
這個故事除了仍想像藉助鳥的飛行能力飛天外,還想像月球上有著智能生物,很熱鬧,這同我國的「嫦娥奔月」完全不同。
所有這些神話和故事雖然都表達了古代人對太空的嚮往,但卻沒有一點科學依據。
3.不再是神話:凡爾納的科學幻想
19世紀,歐洲的科學技術有了較快的發展,出現了以一定科學知識為基礎的科學幻想小說。
當時,最有名的科幻小說作家是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凡爾納生於法國南特市的一個法官家庭,19歲到巴黎學習法律,畢業後不願當法官,就為劇院創作劇本。凡爾納一生創作66部小說和若干劇本,所寫范圍從地球到宇宙空間,從地質、地理到航海、航天,包羅萬象。著名的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和《神秘島》是其代表作。其他重要作品還有《地心游記》、《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等。他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大膽地設想和預言未來,他所作的許多科學幻想,已為後世的實踐證明為基本正確。
凡爾納寫了不少科幻小說,其中有兩本是關於太空飛行的,一本是《從地球到月球》,另一本是《環繞月球》。這兩本書都描寫了主人公從地球出發飛到月球,再從月球返回地球的整個冒險過程。
書中寫到,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一批大炮創造發明家成立了一個大炮俱樂部。戰爭結束之後,這個俱樂部的成員設想製造一門巨型大炮,把炮彈發射到月球上去。根據計算,炮彈應該用鋁質材料製成,重8.7噸,直徑2.74米,大炮應該長270米。把炮彈放在大炮里發射,可以獲得11千米/秒的飛行速度,最終可到達月球。
但是,要在地面上製造能放這么長的炮彈的大炮是很困難的。於是,他們在佛羅里達州的坦帕郊外垂直地挖了一個深達270米的坑,在坑裡鑄造大炮。經過精心策劃,大炮終於造成了。誰來乘坐炮彈呢?法國人米歇爾?阿當主動提出了申請。最後決定由俱樂部主任巴比康、裝甲板製造家尼恰爾和阿當這三人來乘坐炮彈。
炮彈的造型像一條船,裡面放置了溫度表、氣壓表、月球圖,還有用來對付月球野獸的步槍。此外,還有鋸子、鏟子和各種植物種子。三個人帶了兩條狗和幾只雞,在12月1日上午10點46分40秒乘炮彈離開地面,向月球飛去。
炮彈以預定的速度接近月球。可是,途中遭遇到了流星的襲擊,炮彈偏離了原來的飛行軌道,沒有在月球上登陸,而是飛到了月球的背面,又奔回地球,最後落在太平洋上。
凡爾納的科幻小說不再是純粹的神話,裡面有以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為科學依據的計算。雖說用大炮發射炮彈抵達月球的做法顯然是不現實的,但用燃料化學反應的爆炸力作為飛天動力的方案,可以說是孕育了現代空間技術的基本思想。
㈢ 虛空之舟:科幻作品中的宇宙飛船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07分,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起航。這是人類第一次乘坐宇宙飛船,實現太空飛行。而泛舟於群星之間,一直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夢想。
古埃及人相信他們的太陽神荷魯斯能夠泛舟於天上的銀河之中。而居住在地球另一邊的阿茲特克人則宣稱他們的祖先神乘坐著巨船從群星出發來到地上。類似的古代神話傳說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流傳,展現了古代人豐富的想像力。
直到近代早期,人類對於太空飛行的想法仍舊充滿著浪漫主義的色彩。天文學家開普勒在1634年創作的小說《夢》中,主人公靠巫女的魔法飛上了月球。法國人西哈諾在1650年寫出了《日月兩世界旅行記》,小說中的主角是靠著玻璃瓶中的水蒸氣的推動,到月球和太陽上游歷了一番。
到了1835年,美國作家埃德加•海倫•坡在《漢斯•法普爾的奇妙旅行》中,用熱氣球把主角送上了太空。當然,相對來說,比較靠譜的還得說是法國的科幻先驅儒勒•凡爾納在1865年出版的小說《地球到月球》,其中的宇宙飛船被塞進了一門大炮中,直接射向了月球。這個經典的場面在1902年被電影先驅、法國人梅里埃搬上了銀幕,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電影《月球旅行記》。
然而,第一艘揚名世界的宇宙飛船卻是美國通俗小說家愛德華•史密斯筆下的「雲雀」號。在愛德華•史密斯的筆下科學家理查德•西蒙發現了一種神秘的「X」金屬能夠與銅反應,產生巨大的能量。於是,在富商朋友的資助下,西蒙造出了以金屬反應能推進的宇宙飛船「雲雀」號。在經歷了一系列陰差陽錯後,雲雀號載著西蒙和他的未婚妻來到了距離地球5000光年的歐斯納姆星。在那個星球上,兩大帝國已經進行了長達6000年的戰爭,西蒙等人幫助其中一方獲得了勝利,歐斯納姆星終於恢復了和平。西蒙因而獲得了貴族頭銜,並與未婚妻結婚。最後,得到了補給的雲雀號飛回了地球。但這並不是雲雀號故事的終結,後來西蒙駕駛著改進後的「雲雀3號」再度遠征太空,聯合歐斯納姆、烏爾瓦尼亞人,並藉助諾爾拉明星人的先進科學,打敗了妄圖稱霸銀河系的腓那克倫人。
幾乎就是在愛德華•史密斯書寫自己的太空傳奇的同時,被尊為「火箭之父」的俄國人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使用多級火箭把人類送入太空的構想。可惜,當時正是俄國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時期,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暫時無暇顧及宇航事業。但是以列寧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對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科學研究仍舊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和幫助,盡可能地提供便利,並幫助他組織演講活動來宣傳他的思想。而齊奧爾科夫斯基的演講最終點燃了一位青年作家的幻想火焰,他便是被稱為「蘇聯科幻小說之父」的亞歷山大•別列亞耶夫。1933年,他完成了自己的長篇科幻小說《躍入虛空》。小說中,一群懼怕革命浪潮席捲全世界的大資本家們,共同出資製造了一艘名為「方舟」號飛船,以便能在革命風暴來襲時逃離地球。最終,「方舟」號飛離了地球,來到了火星,但是養尊處優慣了的資本家們無法適應外星球的艱苦生活而抱怨連連。此時,廣播里傳來了地球聯邦成立的消息,人們都已經過上了富足安定的生活。於是,他們最終決定駕駛飛船返回地球。這部小說最精彩之處,就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失重環境下,宇宙飛船中發生的種種情況。還描寫了人們如何在宇宙飛船中培育作物以獲得食物和空氣。這在20世紀30年代都是非常超前的科學構想。可以說,別列亞耶夫已經用自己的小說撬開了星際旅行的大門——盡管只是一道縫隙,但對人類而言,仍舊彌足珍貴。
20世紀50年代,隨著UFO熱潮在全世界的流行,碟狀飛行器成了宇宙飛船的標配。在1951年上映的經典科幻片《地球停轉之日》里,外星人乘坐著表明光滑的碟狀飛行器來到地球。本來抱持善意的外星人,卻遭到了地球人的猜忌和襲擊。憤怒的外星人准備對地球人展開報復,但最終兩個文明種族還是達成了和解。
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20世紀60年代,載人航天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隨著「宇宙,人類最後的邊疆」,這段經典台詞從電視機里傳出。一部名為「星際迷航」的系列科幻影視劇呈現在世人面前。而人們自然也就記住了其中的超級飛船企業號。事實上,在整個影視劇幾十年的製作過程中,企業號的形象始終在變化。而人們最熟悉的就是前段一個巨大的圓盤形主體,由支架與後端的兩台「V」字型布置的碩大圓筒相連的造型。其實,那兩個「圓筒」就是大名鼎鼎的曲率引擎——傳說中能夠讓飛船實現超光速飛行的神器。正是在這兩台強大引擎和影視編導們無盡的想像力的推動下,企業號縱橫星海,成就了無數太空傳奇。
然而,另外一些影視編導傾向於寫實性的太空旅行呈現方式。號稱「哲人導演」的庫布里克在他的名作《2001:太空漫遊》中,創造了能夠在行星間穿梭航行的宇宙飛船「發現」號。這艘飛船採用核動力,因此成員的住艙距離動力裝置很遠,以免宇航員遭到核輻射。同時,飛船能夠通過自身旋轉的離心力來模擬重力,使得宇航員能夠在正常重力環境下工作和生活。飛船上甚至還裝備了人工智慧計算機「哈爾9000」(HAL9000)。當然,大家都知道,它也就是在科幻電影中最早叛變的人工智慧之一。正是因為「發現」號最大程度地展現了未來宇宙飛船的樣貌,所以後來美國航空航天局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架太空梭。
從古至今,中國人也對星空充滿了嚮往。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的科幻作家也寫出了大量優秀的太空科幻作品。1954年,新中國科幻文學的奠基者鄭文光先生創作的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里,就講述了幾位少年乘坐飛船飛向火星的故事。小說問世後,反響強烈,眾多青少年爭相前往北京市天文台,通過望遠鏡觀看火星。從此之後,眾多神奇的宇宙飛船出現在了中國科幻作家的筆下。當然,其中想像最為大膽的當屬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小說中,整個地球變成了一艘巨大的飛船。
相比之下,郭亦潔的《歸來》中描寫了一艘能夠在多重宇宙間穿行的飛船。宇航員們從地球出發,卻來到了另一個宇宙中的未來地球。而這個宇宙中的未來地球,已經瀕臨滅亡。生活在此的未來地球人想藉助穿越過來的地球飛船,回到過去的地球上去。小說構思巧妙,懸念迭起,非常耐讀。
從人類首次進入宇宙空間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六十年,當年出現在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中的太空飛船,很多仍舊還停留在幻想中。但這種局面終將改變,只要人類依然抱有縱橫星海的夢想,那麼遠征星辰大海的一天,必將來到。
(本文刊載於《知識就是力量》2018年第11期)
㈣ 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急)
我認為我們是從90年代以後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進入到非常新的時期,1956年到1957年政府當時講「向科學技術進軍」,繁榮科普、繁榮兒童文學,科幻也跟著走向高潮。通過一些兒童讀物,當時的科幻非常家喻戶曉。
我覺得在這個時代,最紅的明星還是上一代的劉慈欣。他在粉碎「四人幫」後最早的那個10年就已經開始寫了。從《三體》開始,科幻作為類型文學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開始出現。以前科幻小說不是類型文學,沒有類型文學的一系列特點,特別是粉絲文化,過去是沒有的,今天粉絲文化已經非常強烈了。
今天其實應該全方位發展科幻,不能放棄少兒科幻這一塊。劉慈欣的書為什麼賣的不好?就是因為現在的社會還不知道科幻這個東西。
㈤ 10本國外經典科幻小說
國外有很多科幻小說,就選幾本經典的來讀讀吧。下面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10本國外經典科幻小說,希望你喜歡。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1本:《海底兩萬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1870)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是科幻小說的先驅,他的這部小說問世60年後,“科幻小說”這個詞才正式出現在公眾 文化 中。《海底兩萬里》是儒勒·凡爾納最具預見性的作品,其 中的潛艇戰、水肺 潛水 甚至泰瑟槍之後都成為現實。美國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的名字“鸚鵡螺號”就源自《海底兩萬里》。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2本:《震盪波騎士The Shockwave Rider》(1975)
賽博朋克小說的開山之作,比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發表《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還要早九年,甚至賽博朋克cyberpunk這個詞也是在這部小說發表五年後才出現。雖然, 《震盪波騎士》中沒有描寫一個虛擬現實的華麗網路空間,但小說中的電腦黑客在全球計算機網路上釋放了一個可以自我復制的程序,約翰·布魯勒爾John Brunner把這個程序叫做“蠕蟲”。1982年,施樂帕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在分布式計算領域所作的工作和約翰·布魯勒爾小說中的描述驚人地 相似。1988年第一個現實中的蠕蟲病毒在互聯網上出現並迅速擴散,感染了數千台電腦。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3本:《天堂的噴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1979)
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的這本小說描寫了“太空升降機”—從位於10000公里高處的地球軌道上,將一條纜索放到地面上。通過這條纜索,人們乘坐特殊的纜車或升降機進 入宇宙空間。如果這樣的“太空升降機”有一天成為現實的話,其預見性可以和《海底兩萬里》中的鸚鵡螺號潛艇媲美了。阿瑟·C·克拉克沒有發明出太空升降機 的實物,不過他進行了嚴謹的演算,證明太空升降機是可行的。他甚至預測出碳纖維將是製造升降機纜索的理想材料。二十年後,這一預測成為現實,NASA(美 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首次將太空升降機研究付諸行動時,碳納米管成為核心材料。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4本:《賽亭星Cyteen》(1988)
C.J.切瑞C.J. Cherryh將 故事 背景設定在一個嚴酷的星球,那裡的定居者和地球居民關系惡劣。《賽亭星》的矛盾主線是推動克隆人超越基因復製品限制的嘗試。故事中科 學家通過創造類似的童年經歷,試圖塑造他們社會中最有價值公民的性格。切瑞通過這部作品,巧妙地探討了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孰重孰輕的爭論。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5本:《火星三部曲The Mars Trilogy》(1992-1996)
作者金·斯坦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把故事中對火星的殖民化開始於2026年,200年後結束,那時火星的地形改造基本完成,人類邁出了走進星際空間的第一步。火星三部曲著 重描寫火星殖民者的日常生活細節,並且密切關注火星的地理環境,彷彿我們中的每個人都會登上這個紅色星球一樣。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6本:《鑽石年代The Diamond Age》(1995)
故事情節是一個下等民小女孩偶然間獲得了一本世界上最前進的繪本啟蒙書,這本書在各 種情況下一直指導小女孩的成長。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塑造這本啟蒙書和小女孩生活的整個世界時,借鑒了埃里克·德雷克斯勒Eric Drexler關於分子納米技術的一些觀念,那就是微型機械過特定時間就會創造新奇跡。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7本:《彩虹盡頭Rainbows End》(2006)
第一次讀這本小說時,主要內容中遠超現實的科技讓讀者感覺作者弗諾·文 奇Vernor Vinge把故事背景設定在2025年似乎過度樂觀。“隱形眼鏡”佩戴者的周圍覆蓋著網路上的數字信息—“網衣”。個人社交網路資料可能出現在他們的頭 邊,完整的景象也可能被投射到幻想的世界,在汽車或飛機上噴塗怪物或龍的圖案。不過現實世界的科技發展速度遠比我當時想像的迅猛。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8本:《熾熱Incandescence》(2008)
格雷格·伊根Greg Egan把年代設定為:遙遠的未來,背景:跨星系的文明—這部作品似乎無可爭議地屬於太空歌劇的范疇,不過格雷格·伊根之前還寫過一本廣義相對論和天體物 理學的啟蒙小說。故事情節大多發生在工業革命前詭異的世界,文中的角色需要盡快發現某些先進的物理學原理,否則他們就會有大災難。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9本:《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1895)
H·G·威爾斯H.G. Wells的這本小說有點自我剽竊的意味—那台機器的操作原理似乎是直接從《頑固的亞爾古英雄The Chronic Argonauts》中搬過來的。H·G·威爾斯的這篇短篇小說出版於1888年,比《時間機器》出版時間早七年。盡管如此,《時間機器》仍是部出色的科 幻作品,因為這部小說傳播了這樣的理念:時光旅行可以靠科學技術手段實現,而不是像早期的穿越故事那樣依賴於魔法。近幾十年中物理學家們爭先恐後進行理論 上時光機器的研究,就證明《時間機器》關於四維宇宙中時光旅行的描寫極具預見性。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10本:《我,機器人I, Robot》(1950)
1941年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創造了“機械人工程學robotics”這個詞。短篇小說集《我,機器人》收錄了艾薩克 ·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作品—《機器人三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機器人應保 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雖然艾薩克·阿西莫夫的作品中沒有過多描述機器人的“正電子大腦”如何運作,但提出了一種思路:機器的思想運 轉正常,但指令沖突使其行為怪異。之後的計算機程序員對這種思路再熟悉不過,因為指令沖突時程序就會出現bug。
科幻小說課外書相關 文章 :
1. 5本必看外國科幻小說
2. 10本課外必讀書
3. 課外書大全
4. 不可錯過的科幻經典小說分享
㈥ 求推薦與太空梭有關的科幻小說
這是要幹嘛,寫作文嗎?這玩意快被淘汰了,科技含量沒有那麼誇張,事故率又高。。。
而且你得明白一點,對太空梭寫實的話就算不上科幻小說了,小說里的太空梭一般都能進行深空航行(而我們的太空梭根本不能做這種任務,因為沒有回程的燃料,而且他也不能在外星球降落,事實上他降落的條件也比較苛刻)電影里的太空梭也往往被誇大了。如此低下的能力就限制了其故事空間,事實上運載飛船的寫實小說還有一些比如《太空漂流記》,還有一篇前南作者寫的文章忘了叫什麼名。
如果非要一些文章的話,可以去讀一讀寫這玩意的科學美文
《誰是最可愛的人》《挑戰者號追思》《連空氣都是甜的》
在科幻小說里太空梭屬於很低端的玩意啊,一般來說都不屑於寫這個吧,電影倒有一些出場,布魯斯威利版的《世界末日》(此劇有美國航天局把關下創作的。)裡面的太空梭設計的還比較好,但是也很科幻了。離現實中的太空梭有較大差距(因為現實里的太空梭根本無法完成此類任務)比如裡面的太空梭能在隕石上降落,但現實中太空梭幾乎沒可能這么做,而且也么這么多燃料,事實上太空梭的燃料很少,空間也不大,在電影里太空梭也是在空間站里加註燃料後在啟程飛往隕石的,而俄羅斯設計的暴風雪能源太空梭更暴力,直接就取消了太空梭的主推進引擎,只有兩個小型引擎供調整軌道姿態用。
《月球陷阱》里也有太空梭作為搞笑者來襲,嘿,這就是我們的飛船。。。
即便是這樣太空梭的作用還是在電影里被誇大了,所以到現在太空梭已經走下了舞台,下一步大家都開始研製下一代的載荷工具了
㈦ 《死在火星上》—點燃生存與希望的火種。
《死在火星上》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地球突然消失,身在火星昆侖站的宇航員唐躍和空間站的科學家麥冬成了僅存的人類。兩人在太空中相互依靠相互鼓勵,和AI機器人老貓一起克服萬難,努力生存。
作為一部擁有航天背景的科幻小說,《死在火星上》的設定科學嚴謹,足夠有說服力。在第一卷結尾,作者花費了大量筆墨描寫唐躍和老貓如何對接飛船、拯救麥冬。整個過程非常詳細,畫面感十足。通過主角們一系列的掙扎,配合嚴肅而荒誕的對白和科學描述,無時無刻地對浩瀚宇宙的無盡探視,本小說給我帶來的是光速和時空組成的宇宙的荒寂的感覺。文中到處可見的插科打諢,如同唐·吉訶德般的無厘頭更像是卑微生命對宇宙的絕望呼喊。這一切都加深了這種印象:熱鬧反映了孤獨,擁有即是荒涼,笑過之後是無盡的悲傷。
這是一部絕對嚴謹、絕對科學、絕對專業同時又不失趣味和輕松的硬科幻星際文。既將孤獨的痛苦與渺茫的絕望展現得淋漓盡致,又帶給我們死中求活的樂觀精神和幽默風趣的輕松閱感。故事不是建立在空想之上的幻景,而是知識含金量極高的「科幻現實主義作品」,更有說服力。
全書主基調積極向上。盡管身處荒涼的異星,兩人一貓卻從未放棄希望。唐躍對麥冬不拋棄不放棄,每次都選擇和她一起共渡難關。麥冬在面對食物儲備嚴重不足的威脅時,也沒有選擇自暴自棄,而是憑借堅強的意志度過了五天艱難的時光。
這種在絕境之中積極進取的精神,非常正能量,符合社會主流情緒。另一方面,本書在暢想未來的可能性的同時,也凸顯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進步。在本書的結尾,作者寫道,「謹以此書獻給人類歷史上曾為偉大的航天探索事業貢獻力量奉獻身心的人們,他們的功績永垂不朽。」
在當今網文中打著科幻旗號的玄幻古武修仙修真文實在太多,令人無奈,所以更凸顯這種硬核科幻小說的難能可貴。這本書幾乎不需要怎樣的改動就是極其優秀的電影劇本,在《流浪地球》大獲成功之後,這樣的科幻小說改編成電影似乎也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幻想。
㈧ 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有什麼關聯,各自特點是什麼
科幻小說和科技發展之間的聯系就是,可以促進科技進一步的發展。科幻小說的特點是還沒有實現的一些比較先進的技術,而科技的發展就是能夠,把人們所需要的一些技術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出來。也就是說一個是還沒有出現的,另一個是已經存在的。兩者之間可以算得上是相輔相成的那種關系,可以讓雙方更好的發展。
溫馨小提示
人們在科幻小說的時候總是對未來充滿幻想,幻想著以後能夠過上一種非常高科技的生活模式,但是現在人們的科技技術還是沒有辦法達到這種程度,所以要腳踏實地的進行發展,不能夠太依賴於幻想,只有這樣人們的科學技術才能夠有更全面的發展,才能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㈨ 《阿波羅一部看得見的航天史》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阿波羅》([英] 扎克·斯科特)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MEgFzeq5Gm9nE_-JcIWH4A
書名:阿波羅
作者:[英] 扎克·斯科特
譯者:陳朝
豆瓣評分:7.9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7-1
頁數:176
內容簡介:
【編輯推薦】
★一部看得見的航天史,NASA官方資料&全彩精美插圖,驚艷公開。
★近200幅精美原創插圖,兼具專業性和可讀性。帶你體驗登月旅行。
★18個登月計劃,12位宇航員故事,近100個NASA趣聞,帶你親歷月球旅行,體驗震撼宇宙之美。
★顏值極高。四色大開本精美 彩印 ,方脊硬精裝,可平鋪體驗宇宙之美。適合送禮、自留、收藏。
★每本都隨書附贈「登月禮包」:3款海報隨機發送(高清月球/震撼血月亮/極地星空)、1張月相圖明信片、1個1﹕48阿波羅原版登月艙紙模型。
★閱讀無門檻,適合全年齡段共讀,完善你的登月酷炫裝備。
【內容簡介】
「阿波羅」計劃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科學探索,實現了「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成為航天史的轉折點。
《阿波羅》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近資料,匯成一份對「阿波羅」計劃的全息記錄。它將帶領讀者宛如親歷一般,見證這場航天盛事——18個登月計劃、12位登月者、近100個NASA鮮為人知的機密趣聞,以及一段又一段激動人心的故事……
《阿波羅》是一本適合所有人閱讀的極簡航天史。隨書附贈「登月禮包」:3款海報隨機發送(高清月球/震撼血月亮/極地星空)、1張月相圖明信片、1個1﹕48阿波羅原版登月艙紙模型。完善你的登月酷炫裝備。
【好評推薦】
斯科特用一場迷人的視覺盛宴,巧妙地展現了文字難以企及的宇宙之美。
——BBC
這是一本關於登月計劃的非凡視覺史。從科幻小說愛好者到航天迷,每個人都會為它而傾倒。這本書信息量大,內容扎實,形式又特別時尚的書,強烈推薦給所有人。
——《物理世界》
如果你喜歡宇宙,那你一定要讀讀這本書。《阿波羅》用精美的圖文並茂形式,將原本復雜枯燥的數據和資料可視化,是一本關於登月的標志性代表作。
——《衛報》
非常有意思的書,我反復讀了三四遍。我D一次了解到宇航員都是聰明的人,他們不僅身體素質好,還都是高材生,在班上名列前茅。整本書的圖片都十分迷人。
——Goodreads讀者
作者簡介:
作者 | 扎克.斯科特(Zack Scott)
早期為英國皇家空軍航空技術專家。現為歐洲蕞炙手可熱的航天學者、科普作家和平面設計師。身兼多職,是英美罕見的跨界奇才,被稱為「最有藝術范兒的天文學家」。他攜手NASA將製作3本航天科普圖文書,一手包辦內文及設計、繪圖。
譯者 | 陳朝
曾用網名量子熊貓,活躍在科學松鼠會、豆瓣、微博和果殼網的科普達人。認知神經科學碩士。
㈩ 人類探索太空的故事3篇
在我們的地球之外是一片浩瀚無邊的宇宙,我們身外有很多未知世界等著我們地球人去發現。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探索太空的故事,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人類探索太空的故事1
俄國的齊奧爾科夫斯基(Kostantin E. Tsiolkovsky)
1857年9月17日,齊奧爾科夫斯基出生於俄羅斯梁贊省的伊熱夫斯基村(靠近莫斯科),取名康斯坦丁,他的父親是一位森林管理員,平時喜好發明,但沒取得很大的成就。他的母親瑪麗亞?伊凡諾夫娜出身於藝術家庭。他們家境貧寒,雖然齊奧爾科夫斯基自小熱愛讀書,但他的父親沒有能力送他到更好的學校學習。他受到的惟一正規教育是在伊熱夫斯基村的鄉村學校里獲得的。
不幸的是,他在10歲的時候,由於患了嚴重的猩紅熱病而使聽覺幾乎完全喪失,這使得他無法進學校學習,他的母親以極大的耐性在家裡給孩子補課,沒有正規的教育,他只能靠接到的幾本書進行頑強學習,自身的嚴重疾病使他形成了頑強和堅毅的性格。
齊奧爾科夫斯基16歲的時候,有機會來到莫斯科。他在莫斯科的3年中,幾乎完全鑽進圖書館,在自學的過程中,有關飛行和星際航行問題已經開始強烈地吸引著他。著方面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受凡爾納科學幻想小說的影響。有一天,齊奧爾科夫斯基在自學過程中,遇到了一個作用和反作用定律的問題。他通過這條定律大膽地設想:如果有一天發生了一場巨大的爆炸把地球炸成碎片,那麼這些地球碎片的引力中心將仍然保持在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這實際上就是引力中心不變定律。後來作用與反作用定律以及引力中心不變定律成了他解決宇宙航行問題的基礎,當時他只有19歲。
刻苦的自學使齊奧爾科夫斯基獲得了大量的科學知識,也為他後來的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1878年秋,他輕而易舉地過了中學教師的資格考試,被分配到波羅伏斯克縣擔任中學教師,教師工資雖然微薄,但對他來說似乎是理想的生活出路。
在之後的十多年間,齊奧爾科夫斯基對很多的科學領域進行研究,包括對輕於空氣的飛行器——飛艇的研究,對航天飛行諸方面問題,他一直在斷斷續續地進行著研究和思索,並且在1883年,他的一篇名為《自由空間》的手稿中,首次指出利用反作用裝置作為外太空旅行工具的推進動力的可能性。但直到1891年之後對太空問題的研究才占據了他的主要精力和時間。
他的有關太空飛行的思想在1893年發表的科幻小說《月球上》和1895年寫的《地月現象和萬有引力效應》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1896年,他開始從理論上研究星際航行的有關問題,進一步明確了只有火箭才能達到這個目的。1897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推導出了著名的火箭運動方程式。齊奧爾科夫斯基經過幾年潛心研究,於1898年完成了航天學經典性的研究論文《利用噴氣工具研究宇宙空間》,並於1903年發表在莫斯科的《科學評論》雜志上。接著齊奧爾科夫斯基又於1910年、1911年、1912年、1914年在《科學評論》雜志上發表了多篇關於火箭理論和太空飛行的論文。這些出色的著作較為系統地建立起了航天學的理論基礎。這些論文可以說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航天理論體系,其中有許多研究發現或論述在航天史上屬於第一,如:首次明確提出液體火箭是實現星際航行的理想工具,首次較全面地研究了各種不同的液體推進劑,並提出液氫液氧是是最佳的火箭推進劑,首次提出火箭質量比的概念,並闡述了質量比的重要性等等。
十月革命之後,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工作得到了蘇聯政府的鼓勵。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齊奧爾科夫斯基發表了太空飛行科幻小說《地球之外》,1919年齊奧爾科夫斯基發表了關於多級火箭的論文《太空火箭列車》。
齊奧爾科夫斯基為航天事業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精力。他建立了液體火箭運動理論和太空飛行基本理論,為航天學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告慰這位偉大先驅者的是,他所構想的太空飛行包括載人太空飛行目標,都首先在他的故鄉蘇聯(俄羅斯)實現。今天,齊奧爾科夫斯基這位偉大的航天先行者的大部分預言已經變成了現實。
人類探索太空的故事2
埃斯諾-貝爾特利
埃斯諾-貝爾特利1881年11月8日出生於巴黎。他的父親是一位紡織機械製造商。由於受到父親的影響,他的孩提時代就對機械問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1902年,埃斯諾-貝爾特利獲得了他的第一項發明專利,同一年,他大學畢業並投入了豐富多彩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活動。
大約在1907年,埃斯諾-貝爾特利開始進行航天學理論研究,為廣泛傳播航天學思想,他於1912年2月和11月分別在俄國的彼得堡和法國巴黎物理學會發表演講,宣傳他的航天學理論。他的演講定性地描述了火箭的工作和飛行原理,推倒出了火箭在真空中運動的方程,求出了火箭的逃逸速度:千米/秒。他又研究了月球火箭、火星火箭和金星火箭。
人們通常把航天器達到環繞地球、脫離地球和飛出太陽系所需要的最小速度,分別稱為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V1)即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時必須具備的速度,也叫環繞速度。照力學理論可以計算出V1=千米/秒。航天器在距離地面表面數百公里以上的高空運行,地面對航天器引力比在地面時要小,故其速度也略小於V1。
當航天器超過第一宇宙速度V1達到一定值時,它就會脫離地球的引力場而成為圍繞太陽運行的人造行星,這個速度就叫做第二宇宙速度(V2),亦稱逃逸速度,大小為千米/秒。由於月球還未超出地球引力的范圍,故從地面發射探月航天器,其初始速度不小於千米/秒即可。
從地球表面發射航天器飛出太陽系所需的最小速度,叫做第三宇宙速度(V3)。按照力學理論可以計算出第三宇宙速度V3=公里/秒。需要注意的是,這是選擇航天器入軌速度與地球公轉速度方向一致時計算出的V3值;如果方向不一致,所需速度就要大於千米/秒了。可以說,航天器的速度是掙脫地球乃至太陽引力的惟一要素,目前只有火箭才能突破宇宙速度。
這篇演講當時引起很大的震動,但大部分人的反映是懷疑和否定。然而,這卻是一篇基於科學理論做出的嚴密的科學預言,幾乎不帶有任何幻想的成分。它同齊奧爾科夫斯基1903年發表的那篇論文具有同等偉大的意義。他們的這些論文被看作是航天學誕生的標志。
1928年2月1日,埃斯諾-貝爾特利還同法國銀行家安德烈?路易?赫爾共同創設了航天學REP-Hirsch獎,以鼓勵那些對航天學理論和實踐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第一屆REP-Hirsch獎授給了德國航天先驅奧伯特。
1930年,埃斯諾-貝爾特利把他過去20多年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出版了《航天學》一書,論述了火箭發動機、宇宙飛船以及太空飛行的各個方面的問題。這部著作涉及面廣、內容豐富、論述透徹、結論明確,被譽為航天學的網路全書。
埃斯諾-貝爾特利的研究工作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他研究過冶金、電子、磁學、液壓、熱力學等。他一生中曾獲得了200多項專利,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埃斯諾-貝爾特利也是幸運的,他生前看到了他的許多航天學思想和理論得到應用和實現,他還有幸看到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57年12月6日,埃斯諾-貝爾特利在法國去世,享年76歲。那一天,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卡那維拉爾角,美國在發射其第一顆人造衛星時發生了震動世界的大爆炸。這也許是上帝有意為埃斯諾-貝爾特利安排的一次隆重的葬禮。
人類探索太空的故事3
羅伯特·戈達德
液體火箭是齊奧爾科夫斯基、埃斯諾-貝爾特利等火箭與航天先驅者所極力倡導的。但由於條件所限,他們沒有完成液體火箭的研製,而只能進行一些理論研究。20世紀20年代初,另一位航天先驅羅伯特?H?戈達德終於研製成功了液體火箭。由於他的非凡工作的影響,很快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火箭研究熱潮。十幾年後,液體火箭便達到了實用化。
戈達德1882年10月5日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伍斯特城的一個新英格蘭後裔家庭。戈達德的父親厄內姆?戈達德思想開明且具有創造才能。他們家很早就安裝了電燈,並買了當時還算是奢侈品的留聲機。這兩件東西幾乎使幼年的戈達德完全著了迷,少年戈達德的腦子里經常會冒出一些奇思異想,對未知世界的強烈好奇心使戈達德在學習上刻苦努力。由於喜歡追求新奇的東西,他一直熱衷於閱讀美妙的科學幻想小說,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以及威爾斯的《星際戰爭》使他的少年時期就對太空飛行無限渴望。
1904年,22歲的戈達德考入伍斯特綜合技術學院。他把志向定在自己喜愛的物理學上。他的豐富想像力和好奇心在學校里是出了名的。1908年他在該校畢業,獲科學學士學位,不久,他又進入克拉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10年獲碩士學位,第二年又獲得了博士學位。此後,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火箭研究上。他當時的筆記本上寫下了大量研究心得、數學計算和公式推導,形成了火箭運動理論的初步框架。
1921年12月,戈達德完成了第一台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下面是之後戈達德液體火箭研究所取得的里程碑式的成就:
1925年12月6日,火箭發動機成功點火工作了24秒;
1926年3月26日,第一枚液體火箭發射試驗成功;
1926年4月3日,第二枚液體火箭發射試驗成功,飛行高度16米;
1929年7月17日,第四枚液體火箭發射試驗成功,飛行了53米;
1930年12月30日,第五枚液體火箭發射試驗成功,飛行高度600米;
1932年4月19日,首次採用陀螺控制燃氣舵的火箭飛行試驗成功;
1935年3月8日,安裝降落傘的火箭試驗試驗成功並首次超過音速;
1935年3月28日,液體火箭飛行高度達到1450米;
1935年5月31日,首次在火箭上安裝了高度計,飛行高度達到2330米;
1935年12月17日,液體火箭發動機在工作時推力達到了214千克;
1941年1月6日,新的發動機的推力達到了447千克;
戈達德在液體火箭理論和試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從另一個方面講,戈達德從1926年發射成功第一枚液體火箭,到1941年已整整15年,這么長時間的辛勤努力換來得成就並不令人滿意,影響他取得更大成就的原因之一是他本人對自己工作過於保密,不肯對外界透露工作的任何細節和遇到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