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硬科幻小說
1. 硬科幻和軟科幻區別是什麼
硬科幻是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心理學、醫學等科學為基礎的,軟科幻相對於硬科幻,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
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心理學、醫學等「硬科學」為基礎的,以嚴格技術推演和發展道路預測,以描寫極其可能實現的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與之對應的有軟科幻。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試圖重置這個定義: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的。
特點
硬科幻作品的核心思想是對科學精神的尊重和推崇,在手法上,硬科幻以追求科學(可能的)的細節或准確為特性,著眼於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硬科幻的共同特點是故事情節依靠技術來推動和解決。作者也會盡量讓故事中的科技與出版時已知的科學保持一致,這是科幻界尤其是讀者對硬科幻的主要看法。
歷史上在談及「硬科幻」時,還使用過另外一個詞 Hardcore SF,按照科幻界的解釋,該詞與Hard SF本不盡相同。
它往往指那些「沿襲科幻黃金時代創作流派風格並重復某些主題的科幻作品」——從主題限制上講與上述硬科幻大同小異,而從「流派風格」上的限定來看實際是指一種敘述方式——也就是說,上述重置的定義更接近這個定義。
2. 世界著名硬科幻小說
【釋義】
硬科幻: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心理學、醫學等科學為基礎的,以嚴格技術推演和發展道路預測,以描寫極其可能實現的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與之對應的有軟科幻。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試圖重置這個定義: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的。
【代表人物】
【區別】
所謂軟科幻就是將暢想中可能的未來/過去科技為背景,重點關注人文、生活的科幻作品;硬科幻是要求立足現有科學技術成果進行完備推演的可能未來/過去科技,對人類形態、社會生存、自然環境的重大影響和交互作為重點的科幻作品.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較注重科學根據,對科幻因素的描述與解釋也較為詳盡,令讀者不禁信以為真,這便是所謂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請注意「硬」在此並非指「生硬」)的非「機關布景派」莫屬。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沒受過理工方面的訓練,在描寫科技內容時便會避重就輕,而盡量以故事情節、寓意與人物性格取勝,他們的作品自然而然屬於「軟科幻」。像星際之門,特別是星際之門SG1中的前幾個季度,便屬於硬科幻。而其後續作品SGA,包括SG1的後面幾個季度,硬科幻的程度越來越低,逐漸變為了軟科幻。
【世界著名小說】
《我,機器人I, Robot》(1950)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較注重科學根據,對科幻因素的描述與解釋也較為詳盡,令讀者不禁信以為真,這便是所謂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的則非「機關布景派」莫屬(請注意「硬」在此並沒有「生硬」的涵義)。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沒受過理工方面的訓練,在描寫科技內容時便會避重就輕,而盡量以故事情節、寓意與人物性格取勝,他們的作品自然而然屬於「軟科幻」。 」所謂軟科幻就是以關注人文為重點的科幻作品,硬科幻是以科學技術為重點的科幻作品。
《海底兩萬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1870)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是科幻小說的先驅,他的這部小說問世60年後,「科幻小說」這個詞才正式出現在公眾文化中。《海底兩萬里》是儒勒·凡爾納最具預見性的作品,其中的潛艇戰、水肺潛水甚至泰瑟槍之後都成為現實。美國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的名字「鸚鵡螺號」就源自《海底兩萬里》。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是科幻小說的先驅,他的這部小說問世60年後,「科幻小說」這個詞才正式出現在公眾文化中。《海底兩萬里》是儒勒·凡爾納最具預見性的作品,其中的潛艇戰、水肺潛水甚至泰瑟槍之後都成為現實。美國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的名字「鸚鵡螺號」就源自《海底兩萬里》。
《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1895)
H·G·威爾斯H.G. Wells的這本小說有點自我剽竊的意味—那台機器的操作原理似乎是直接從《頑固的亞爾古英雄The Chronic Argonauts》中搬過來的。H·G·威爾斯的這篇短篇小說出版於1888年,比《時間機器》出版時間早七年。盡管如此,《時間機器》仍是部出色的科幻作品,因為這部小說傳播了這樣的理念:時光旅行可以靠科學技術手段實現,而不是像早期的穿越故事那樣依賴於魔法。近幾十年中物理學家們爭先恐後進行理論上時光機器的研究,就證明《時間機器》關於四維宇宙中時光旅行的描寫極具預見性。
《震盪波騎士The Shockwave Rider》(1975)
賽博朋克小說的開山之作,比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發表《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還要早九年,甚至賽博朋克cyberpunk這個詞也是在這部小說發表五年後才出現。雖然,《震盪波騎士》中沒有描寫一個虛擬現實的華麗網路空間,但小說中的電腦黑客在全球計算機網路上釋放了一個可以自我復制的程序,約翰·布魯勒爾John Brunner把這個程序叫做「蠕蟲」。1982年,施樂帕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在分布式計算領域所作的工作和約翰·布魯勒爾小說中的描述驚人地相似。1988年第一個現實中的蠕蟲病毒在互聯網上出現並迅速擴散,感染了數千台電腦。
《天堂的噴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1979)
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的這本小說描寫了「太空升降機」—從位於10000公里高處的地球軌道上,將一條纜索放到地面上。通過這條纜索,人們乘坐特殊的纜車或升降機進入宇宙空間。如果這樣的「太空升降機」有一天成為現實的話,其預見性可以和《海底兩萬里》中的鸚鵡螺號潛艇媲美了。阿瑟·C·克拉克沒有發明出太空升降機的實物,不過他進行了嚴謹的演算,證明太空升降機是可行的。他甚至預測出碳纖維將是製造升降機纜索的理想材料。二十年後,這一預測成為現實,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首次將太空升降機研究付諸行動時,碳納米管成為核心材料。
《賽亭星Cyteen》(1988)
C.J.切瑞C.J. Cherryh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嚴酷的星球,那裡的定居者和地球居民關系惡劣。《賽亭星》的矛盾主線是推動克隆人超越基因復製品限制的嘗試。故事中科學家通過創造類似的童年經歷,試圖塑造他們社會中最有價值公民的性格。切瑞通過這部作品,巧妙地探討了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孰重孰輕的爭論。
《火星三部曲The Mars Trilogy》(1992-1996)
作者金·斯坦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把故事中對火星的殖民化開始於2026年,200年後結束,那時火星的地形改造基本完成,人類邁出了走進星際空間的第一步。火星三部曲著重描寫火星殖民者的日常生活細節,並且密切關注火星的地理環境,彷彿我們中的每個人都會登上這個紅色星球一樣。
《鑽石年代The Diamond Age》(1995)
故事情節是一個下等民小女孩偶然間獲得了一本世界上最前進的繪本啟蒙書,這本書在各種情況下一直指導小女孩的成長。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塑造這本啟蒙書和小女孩生活的整個世界時,借鑒了埃里克·德雷克斯勒Eric Drexler關於分子納米技術的一些觀念,那就是微型機械過特定時間就會創造新奇跡。
《彩虹盡頭Rainbows End》(2006)
第一次讀這本小說時,主要內容中遠超現實的科技讓讀者感覺作者弗諾·文奇Vernor Vinge把故事背景設定在2025年似乎過度樂觀。「隱形眼鏡」佩戴者的周圍覆蓋著網路上的數字信息—「網衣」。個人社交網路資料可能出現在他們的頭邊,完整的景象也可能被投射到幻想的世界,在汽車或飛機上噴塗怪物或龍的圖案。不過現實世界的科技發展速度遠比我當時想像的迅猛。
《熾熱Incandescence》(2008)
格雷格·伊根Greg Egan把年代設定為:遙遠的未來,背景:跨星系的文明—這部作品似乎無可爭議地屬於太空歌劇的范疇,不過格雷格·伊根之前還寫過一本廣義相對論和天體物理學的啟蒙小說。故事情節大多發生在工業革命前詭異的世界,文中的角色需要盡快發現某些先進的物理學原理,否則他們就會有大災難。
3. 《三體》是軟科幻還是硬科幻
硬科幻的比例大一點。比如量子糾纏之類的還是比較靠譜。但是作為推動劇情的關鍵,比如太陽電磁放大這一類不太現實。不過劇情都還算合理吧
4.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為什麼很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三體》如此受讀者們喜愛?那就是因為它有著豐富精彩的故事和天馬行空的幻想,並且它內容新穎。語言優美,能吸引讀者的好奇心,故事結構完整,以及給讀者的代入感比較強。
在角色描述方面:羅極可敬,維德不可饒恕,葉文潔深陷痛苦,程欣,讓你傷心,卻殺不了她。至於三體社會,沒有具體的形象,這讓你的想像飄忽不定;在技術觀方面:一滴水的攻擊就足以讓人感受到非同尋常的唯美主義,甚至破壞都是那麼的平靜和美麗。與西方科幻小說中的角度模塊化星際飛船相比,我們不想進行比較;在宇宙關系方面:黑暗森林理論涵蓋了所有針對外星生物的應對機制,已經成為宇宙社會學的公理,因此你無法反駁它,也無法走出這個籠子。這種天馬行空的幻想,令讀者們非常喜歡。
以上就是小編要說的了,大家覺得怎麼樣呢?
5. 什麼是科幻小說具體的分類
科幻小說是尊重科學結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設想(而非妄想)而創作出的文藝,那麼你對科幻小說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什麼是科幻小說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什麼是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 文化 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中文最早也有譯作科學小說。雖然從科幻史的角度來看,暫時還沒有一個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認的定義標准。在科幻 愛好 者中盛傳的一則“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說”是這樣的:“地球上最後一個人坐在房間里。這時響起了敲門聲······”可以說,這比一個精確的定義更能概括科幻小說的特質。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布哈伊·哈桑曾說:“科幻小說可能在哲學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簡單的,在美學上是有些主觀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觸及了人類集體夢想的神經中樞,解放出我們人類這具機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科幻小說(英語簡稱:Sci-Fi)全稱科學幻想小說(英語全稱:Science Fiction),是一種起源於近代西方的文學體裁,其定義為在尊重科學結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設想(而非妄想)而創作出的文藝,一般認為優秀的科幻小說須具備“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當下以敘事為重點,追求人文思考已成為科幻小說主流,科幻與奇幻小說界限日益模糊,國內科幻小說還呈現出輕科學偏文藝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各大主流網路文學平台上的科幻分類下的小說很少完全具備以上三要素,其細分類型與受眾跟本詞條所定義科幻小說均有極大差別,也不受中國科幻界和世界科幻協會的認可,屬於網路文學的一個分支,據此本詞條將不對該類型進行介紹。
科幻小說的分類
科幻小說也是通俗小說的一種,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能讓讀者間接了解到科學原理——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文筆夾雜著一絲對未來想像的感性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 潛水 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軟科幻
軟科幻小說(英語Soft Science Fiction,簡稱Soft SF)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
硬科幻
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以描寫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Hard SF)--無論我們有了怎樣創新的理解,這都是硬科幻的原始定義。
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試圖重置這個定義: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的。
歷史上在談及“硬科幻”時,還使用過另外一個詞Hardcore SF。按照科幻界的解釋,該詞與HardSF本不盡相同,它往往指那些“沿襲科幻黃金時代創作流派風格並重復某些主題的科幻作品”--從主題限制上講與上述硬科幻大同小異,而從“流派風格”上的限定來看實際是指一種敘述方式——也就是說,上述重置的定義更接近這個定義。
分類爭議
雖然“硬科幻”、“軟科幻”的分法常見於諸許多雜志、網站和愛好者之口,但贊成者內部對“軟硬”的定義也存在爭議;同樣,有許多人拒絕承認這種說法,認為沒有必要去細分科幻小說。
一個典型的混亂案例是《星球大戰》(Star Wars)。起初許多保守的愛好者因為其中“原力”(Force,某種超自然的精神力量)的設定而認為它不屬於科幻,而只能算奇幻小說,或好萊塢太空電影,反正不是科幻;另一些硬科幻小說擁護者認為好萊塢太空電影都是奇幻;而公眾一般直截了當地把它們統統歸為“科幻電影”。
一般認為這類作品嚴格上是應當歸入太空歌劇的范圍,其特點是對於非科幻迷來說,因為其模仿歷史和現實的人物言行,反而有真實的感覺,所以對於公眾來說更為嚴肅。所以阿西莫夫和田中芳樹等著名科幻作家,都因為反過來利用人不知未來卻知道過去,而故意把未來和歷史類比,吸引讀者對未來和太空的嚮往。
特攝或動畫等影像媒體的盛行,使一些人相反地以荷里活太空電影或日本超現實軍事動畫為基準,倒轉來認定,模仿威爾斯強調探索和 反思 的作品不是科幻。例如認為涼宮春日系列不是科幻,而是借用了科幻詞語的校園戀愛幻想 故事 ,可見科幻的定義是隨時代和地方而變化的。
還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凡爾納是“硬科幻”的鼻祖;威爾斯則是“軟科幻”的宗師。實際上,威爾斯的作品中對科技的幻想和直接描寫一點也不比凡爾納保守;《海底兩萬里》也花費了幾個章節來描寫世界各地對神秘的“鸚鵡螺號”的猜疑與震動。因此將他們並列對立起來難免有失偏頗。
6. 關於生物學的勵志書籍
生物學的力量無處不在。生物作為一門蘊藏巨大能量的社會學科,每一次的突破都能在人類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以下是我為你推薦的關於生物學的書籍,希望能幫到你。
生物學的書籍推薦一:《進化的大腦》
戴維·J·林登 著
湛廬君敢打賭,大多數人對於人類的頭腦還是非常自豪的,因為,它讓我們從眾多生物中脫穎而出,爬上生物鏈頂端。但讀完這本書,你恐怕會有被打臉的感覺:“人腦是效能極其低下的器官”作者在一開始就亮出了自己的觀點,並在此基礎上,從感覺、情感、愛情、性、睡眠、宗教等等方面論證,他的觀點猛一看有點怪辟,但仔細想想,又覺得邏輯上說的通。甚至在人類為何維持一夫一妻的關系問題上,作者也歸結為人類那“巨大又低效的大腦”。
眾所周知,人類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金華過程,所以,人類的大腦並不是先天就被設計好脫穎而出,而是不斷在低級的基礎上發展出更高級的功能,也就是說,和小白鼠相比,我們只是多了一些功能,同樣,和小白鼠一樣的功能,我們也還保存著。
《進化的大腦》中,作者把人類的大腦比作可以疊加新成分的甜筒冰激淋,並以這一思路為主線,介紹了大腦的構成、基本發育、感覺和感情,進而描述腦如何支配學習、記憶和個性,如何決定性行為和性傾向,以及腦在睡眠和夢中的活動機制。作者還嘗試解釋腦功能和宗教的關系。書中也穿插了不少有趣的小 故事 和將近50幅插圖。
作者林登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系教授,但這並不是一本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教科書,而是面對公眾的科普讀物,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藉助林登對大腦發育和思維的長期思索的結晶打開一扇新的窗,重新認識自己的大腦。
生物學的書籍推薦二:《生命的未來》
克雷格·文特爾 著
世界上的生命多姿多彩,常常讓人感嘆造物主的精巧構思。尤其是細胞,雖然只有10-100微米,但卻可以一分為二,二分為四,生生不息,人類可以構建復雜精巧地機械去完成各種各樣復雜的任務,卻無法製造一個細胞,直到文特爾的“辛西婭”問世~
《生命的未來》是一本詳細闡述生命科學的基本原理的接觸著作,從物理、化學、生物甚至天文學角度全景展示了分子生物學的歷史沿革和未來發展方向。目前,人類正在經歷一個重大轉折點,一旦過了這個“奇點”,生命、社會甚至我們關心的一切都會發生令人震驚的變化,而這本書,正是講述了“奇點”到來之時DNA信息和計算機相結合發生的奇妙化學反應——人類能夠合成生命,扮演”造物主“的角色——不但震撼力十足,也極具說服力。
本書作者文特爾也有“測序狂人”“科學狂人”的稱號,他曾參與到著名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但中途退出,1998年創立“賽萊拉公司”,一人單挑6國科學家,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序列的測定,計劃組不得不與塞萊拉公司合作,採用文特爾更為先進的測序技術,並與他共同分享成果。
這本書的聯袂推薦人的名單也很長: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精準基因組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曾長青、著名科幻小說作家 暢銷書《三體》作者劉慈欣,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傳播教授李大光,“社會生物學之父”愛德華·威爾遜,奇點大學校長 《人工智慧的未來》作者,雷·庫茲韋爾 暢銷書《從0到1》作者彼得·蒂爾。
生物學的書籍推薦三:《先天,後天》
馬特·里德利 著
我們常說,內因是根本,那麼,一個個體的人,他是由先天內在的基因決定還是由後天的環境決定?這個問題在我們現在看來是很簡單的:先天和後天協同。所有的 經驗 結論都是經由前人反反復復推理實驗得出來的,這個答案也不例外。
《先天、後天》一書中涉及到了基因與達爾文的普遍,高爾頓的遺傳,詹姆斯的本能,德弗里斯的基因,巴甫洛夫的反射,華生的聯想,克萊普林的歷史,弗洛伊德的塑性經驗,博厄斯的 文化 ,杜爾凱姆的勞動分工和社會力量,皮亞傑的發展和洛倫茲的印刻。本書旁徵博引卻不落窠臼,究竟是什麼定義了人性?基因還是經驗?
“如果人們的專長不能在財富、性和權利等方面帶來回報,那麼所謂的精英統治就沒有什麼意義”有時候,本性就是這么坦誠或者赤裸裸。但人們卻更善於表達,善於思考,善於獲得情感上的認同,從而把不那麼光彩的本能升華為夢想或者價值。人和動物的主要區別就是,同樣是表達需求,動物會強硬地直奔主題,而我們,卻懂得如何委婉一點。
馬特·里德利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學動物學博士,曾任《經濟學人》專欄編輯。著有多部獲獎作品,包括《人類基因組》、《靈敏基因》、《紅色皇後》等。湛廬君在這里透露一個小細節:自1993年出版第一本科普《紅色皇後》以來,2010年為止,馬特總共寫了6本科普,也就是說,平均3年才出一本,慢工出細活總是有道理的。
生物學的書籍推薦四:《疾病圖文史》
瑪麗·道布森 著
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疾病,人類的世界歷史會不會重寫?艱難晦澀的醫學專業術語讓你心生懼意,但是又怕被某些江湖術士忽悠灌輸了不正確的史料?別怕,這本《疾病圖文史》的作者瑪麗·道布森是牛津大學博士,醫學史專家,牛津大學威康醫學史研究部前主任,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研究員,權威專家大牛,充分保證了內容的真實性,更難能可貴的是,翻譯由北京大學醫學史博士擔綱翻譯,保證權威、通俗、有趣。
《疾病圖文史》以30類典型疾病為主線,講述了它們所處時代的大背景和幕後故事,分析了原因、影響和結果,論述了疾病如何影響人類歷史的進程。諸多鮮活的歷史細節,隨處可見:
①疾病影響戰爭史:鼠疫加速古羅馬帝國滅亡;美軍在美西戰爭中遭受黃熱病侵襲;虱子如何大鬧兩次世界大戰等。
②公共衛生的發展:19世紀,因傳染病而掀起大掃除運動;20世紀初,療養運動興起;21世紀初前後,多國頒布禁煙令等。
③治療手段之演變:從古代的放血、催吐療法,發展到19世紀時麻醉劑引入外科手術,再到20世紀的心臟移植手術等。
④偉大的科技進步:1883年,霍亂致病菌首次被確認;1948年,氯黴素可治癒傷寒; 1972年,診斷癌症的CT掃描儀被發明等。
······
本書還收錄了30張大事表、80種知識小 網路 、200幅特色圖片、300份專業文獻,附有常用詞彙表和諾貝爾醫學獎總表,系統刻畫了人類7000年的疾病抗爭史,有圖有真相。
生物學的書籍推薦五:《為什麼要相信達爾文》
傑里·A.科因 著
關於這本書,湛廬君覺得很有必要先引用一下理查德·道金斯老爺子的話:我曾說過,不相信演化的人要麼愚蠢,要麼瘋狂,要麼無知。……現在,我得更新自己的言論了:不相信演化的人一定要麼愚蠢,要麼瘋狂,要麼就是還沒讀過傑里·科因的這本書。
《為什麼要相信達爾文》把遺傳學、古生物學、地質學、分子生物學及解剖學現代研究結果的許多線索 編織 在一起,嚴謹而優雅地證明了為什麼說演化論不止是一項正確的理論,更是一個事實。關於這點,最有力的證據就是那些出土的化石:長著羽毛的恐龍和擁有四肢的魚等等。生物在不斷發展,雖然方向不一,但我們可以觀察到自然選擇對動物、植物的改造事實。同時,書中也提到了很多有趣的問題,讓人興趣盎然。
人為什麼會起雞皮疙瘩?三十隻殺人蜂為什麼能在一兩個小時內把一個蜜蜂巢變成三萬只蜜蜂的墳場?作為哺乳動物,鯨魚與哪一種陸地上的哺乳動物親緣關系最近?為什麼有一種恐龍的學名會叫做中文的“寐龍”?在寄生蟲控制之下的動物真的會像科幻電影里那樣做出恐怖的詭異行為嗎?為什麼看起來極其細微的差別就能令植物被劃分成不同的物種,而外觀體形迥異的各類寵物犬在生物學家看來卻是一個物種?
傑里·A.科因是世界頂尖的演化生物學家之一,也是演化界最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為《新共和》、《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美國國家公共電台的固定撰稿人。過去二十年中他一直擔任芝加哥大學生態與演化學系教授,從事演化遺傳學的研究。
7. 寫有外星生物和變種人的小說屬於什麼類型的小說
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也是通俗小說的一種,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以描寫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Hard SF)--無論我們有了怎樣創新的理解,這都是硬科幻的原始定義。
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試圖重置這個定義: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的。
歷史上在談及「硬科幻」時,還使用過另外一個詞Hardcore SF。按照科幻界的解釋,該詞與HardSF本不盡相同,它往往指那些「沿襲科幻黃金時代創作流派風格並重復某些主題的科幻作品」--從主題限制上講與上述硬科幻大同小異,而從「流派風格」上的限定來看實際是指一種敘述方式——也就是說,上述重置的定義更接近這個定義。 雖然「硬科幻」、「軟科幻」的分法常見於諸許多雜志、網站和愛好者之口,但贊成者內部對「軟硬」的定義也存在爭議;同樣,有許多人拒絕承認這種說法,認為沒有必要去細分科幻小說。
一個典型的混亂案例是《星球大戰》(Star Wars)。起初許多保守的愛好者因為其中「原力」(Force,某種超自然的精神力量)的設定而認為它不屬於科幻,而只能算奇幻小說,或好萊塢太空電影,反正不是科幻;另一些硬科幻小說擁護者認為好萊塢太空電影都是奇幻;而公眾一般直截了當地把它們統統歸為「科幻電影」。
一般認為這類作品嚴格上是應當歸入太空歌劇的范圍,其特點是對於非科幻迷來說,因為其模仿歷史和現實的人物言行,反而有真實的感覺,所以對於公眾來說更為嚴肅。所以阿西莫夫和田中芳樹等著名科幻作家,都因為反過來利用人不知未來卻知道過去,而故意把未來和歷史類比,吸引讀者對未來和太空的嚮往。
特攝或動畫等影像媒體的盛行,使一些人相反地以荷里活太空電影或日本超現實軍事動畫為基準,倒轉來認定,模仿威爾斯強調探索和反思的作品不是科幻。例如認為涼宮春日系列不是科幻,而是借用了科幻詞語的校園戀愛幻想故事,可見科幻的定義是隨時代和地方而變化的。
還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凡爾納是「硬科幻」的鼻祖;威爾斯則是「軟科幻」的宗師。實際上,威爾斯的作品中對科技的幻想和直接描寫一點也不比凡爾納保守;《海底兩萬里》也花費了幾個章節來描寫世界各地對神秘的「鸚鵡螺號」的猜疑與震動。因此將他們並列對立起來難免有失偏頗。
為了解決上述混亂,曾經出現一種新的說法,SF不再是「ScienceFiction」或者「SciFi」、「ScientiFiction」、「Science Fantasy」之類的縮寫,而變為代表「Speculative Fiction」,即推測性小說。這個「SF」的定義比較寬容,試圖涵蓋之前糾纏不清的科幻定義
8. 《盲視》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盲視》([加] 彼得·沃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盲視
作者:[加] 彼得·沃茨
譯者:胡紓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理想國 | 北京日報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7
頁數:464
內容簡介:
2082年2月13日,65536個外星探測器包圍了地球,初時它們如同鑲嵌在大氣層中的無數個黑洞,其後它們一起燃燒殆盡,引發了地球以及地球同步軌道上的所有無線電同聲共鳴,每一架紅外線望遠鏡都只能看到一片雪花。一場短暫的、明亮的,來自不明生物的窺測。
地球方面探測到信號的來源,先後派出三支隊伍前往源頭——海王星軌道附近柯伊伯帶上的一顆彗星,本斯—考菲德進行勘測,前兩支隊伍均為無人探測器。在第二波無人探測器即將靠近時,星核中埋有人造儀器的本斯—考菲德爆炸了。
天火墜落兩個月後,包括主角在內的第三支探測隊出發,途中爆炸的消息傳來,飛船自行改變航向,載著船員前往大朝型星體大本。
船員們陸續從星際旅行的休眠中醒來:一個擁有四重人格的語言學家;一個以植入機械設備取代五感的生物學家;一個戰斗指揮官;一個吸血鬼;以及一個綜合家——人工去除了一半心智的拓撲信息觀察者,作為向中心匯報情報的紐帶。他們將要面對的是戰斗還是談判?他們能否解讀外星生命的密碼,揭開天火墜落的真相?
作者簡介:
「每當我覺得自己的生存意志過於旺盛,我就會讀一讀彼得·沃茨。」——加拿大評論家詹姆斯·尼科爾(James Nicoll)
彼得·沃茨(Peter Watts)
加拿大科幻作家,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從事海洋生物工作多年,專注硬科幻寫作。《環球郵報》稱他是「在世最優秀的硬科幻作者之一」,作品已被翻譯成21種語言出版。1999年發表處女作《星魚》(Starfish),因其生動詳實的海洋生物與深海環境的描述廣受贊譽,後與續集《大漩渦》(Maelstrom)和《太古菌反撲》(Behemoth)共同構成「裂穀人三部曲」。《盲視》(Blindsight)是他的第六本作品。
十餘年來,彼得·沃茨曾多次入圍並獲得科幻界重要獎項:2000年,《星魚》入圍約翰·坎貝爾獎;2007年,長篇小說《盲視》入圍雨果獎、軌跡獎、坎貝爾獎,並獲當年加拿大極光獎最佳長篇及2014年星雲獎最佳翻譯長篇;2010年,《島》(The Island)獲雨果獎最佳短中篇;2011年,《怪形》(The Things)獲軌跡獎最佳短篇。
9. 好看的經典科幻小說有哪些
科幻小說是比較多元化的,題材與風格流派的發展都受到了大家的喜歡,你知道有哪些好看的經典了科幻小說嗎?下面是由我給大家帶來關於好看的經典科幻小說有哪些,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好看的經典科幻小說介紹
好看的經典科幻小說1.《殺敵演算法》:作者叫作劉宇昆
[美]劉宇昆著,蕭傲然等譯,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年3月
日本科幻界人士評論《三體》在美國取得的突破性成功時曾說:那是因為中國科幻不僅僅有劉慈欣,還有劉宇昆。劉宇昆是近年在美國科幻界崛起的華裔科幻作家之一,也是雨果獎、星雲獎雙獎桂冠作家。他不僅翻譯了《三體》,還將陳楸帆、夏笳、寶樹、糖匪等多位年輕科幻作家的作品譯介到美國。他的小說兼具東方哲學的深邃、堅硬的科幻內核以及純正的文學質感。《殺敵演算法》收錄了他多篇代表性佳作,極富借鑒價值。(推薦書單,提升閱讀技能,歡迎常到薦 書堂來看看~)
好看的經典科幻小說2.《死亡迷局》:典型的迪克式作品
[美]菲利普·迪克著,朱寧雁譯,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4月
菲利普·迪克生前生活拮據,去世後卻成為好萊塢的寵兒,是小說被改編成科幻電影最多的科幻作家。真實與虛幻是迪克小說的核心主題,《死亡迷局》是一部典型的迪克式作品:14位移民者被送到了一顆滿是奇異生物的星球,上面還有早在移民時代到來之前就已經存在的神秘大樓——它誘惑著所有人進入,卻在各人眼中呈現出不同的模樣。隨著殖民者一個接一個神秘死亡,倖存者發現,他們自己可能並非是清醒的,而是處於夢境之中。讀完這部作品,你會明白,為什麼那麼多評論家認為迪克是《黑客帝國》電影中的幻想世界的先驅。
迪克的作品過去灕江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和譯林出版社都有引進。本次科幻世界雜志社與四川科技出版社聯合引進的是迪克相對早期的代表作。包括《死亡迷局》在內的這五部作品出版後,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科幻叢書“世界科幻大師叢書”也出到了第138號。
好看的經典科幻小說3.《爵》:《神經浪遊者》續集
[美]威廉·吉布森著,姚向輝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年4月
本書是美國賽伯朋克大師威廉·吉布森的名著《神經浪遊者》的續集,描寫的依舊是一個高技術、低生活的世界,充滿預見以及對技術社會的深刻剖析。賽伯朋克類科幻在我國的發展並不充分,對這類作品的引進也很有限。本書的合作出版者上海讀客近兩年持續緊抓科幻,重名家名著,出書量可觀,渠道銷量亦可圈可點,但少有開創性的選題。《零伯爵》是他們開發的新選題之一。
好看的經典科幻小說4.2014中國最佳科幻作品》:中短篇科幻這一年
姚海軍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8月
2015年出版了將近50本原創科幻選集,年度性的選集也有四種。本選集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科幻計劃的一部分,其目標是盡可能客觀展現一年來中短篇科幻創作的現狀,爭取成為權威年選版本。
好看的經典科幻小說5.《最後三顆核彈》:兒童科幻的趣與暖
左煒著,大連出版社2015年1月
80後新銳兒童文學作家左煒的這部兒童科幻,獲得了大連出版社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首屆“大白鯨”原創幻想兒童文學獎。兒童科幻在我國有較好的傳統,出現過《小靈通漫遊未來》等經典性作品。本書兼具創造性想像與兒童世界的趣味與溫暖。大連出版社以“大白鯨”優秀幻想兒童文學閱讀與創作活動為依託,正逐步發展成為兒童科幻出版的新重鎮。
猜你喜歡:
1. 2018好看的經典書籍排行榜
2. 5本必看外國科幻小說
3. 科幻繪畫作品大全
4. 好看經典的書籍推薦
5. 四本好看的經典書籍推薦
6. 好看的勵志經典書籍閱讀推薦
10. 硬科幻和軟科幻區別是什麼
硬科幻: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的、以描寫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
軟科幻:相對於硬科幻,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的科幻小說分支。 軟科幻作品中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
硬科幻小說和軟科幻小說
硬科幻小說是一種科幻小說的分支類型。作品的核心思想是對科學精神的尊重和推崇。在手法上,硬科幻以追求科學可能的的細節或准確為特性,著眼於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軟科幻小說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相對於「硬科幻」,作品中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為它所涉及的題材往往被歸類為軟科學或人文學科,所以它被稱為「軟」科幻小說。
硬科幻的側重點是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想像,這種作品一般會涉及很多技術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依據。所以叫硬科幻。代表作有《基地》三部曲,《三體》三部曲等。
軟科幻更多關心的是社會人文,就是未來科技給個人和社會施加的影響,一般來說都較為沉重,屬於反思型小說。像反烏托邦三部曲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