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以前的科幻小說人死之後

以前的科幻小說人死之後

發布時間: 2023-01-13 00:24:18

㈠ 有個科幻小說寫的是一個人因為死而復生後有了超能力後為了地球和別的星球戰斗誰知道

只剩大腦而且腦死亡然後被別的星球的人復活了這叫死而復生不,《三體》里的雲天明就是這樣...

㈡ 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一部科幻小說是說地球受到宇宙的輻射,只有小孩能生存,大人全死了 麻煩告訴我一下書名

人類之子

㈢ 找一篇科幻小說,在科幻大王上發表,大概是什麼導彈在地球上爆炸,然後大人全要死去。留下孩子們來接管世

這是《超新星紀元》

《超新星紀元》是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寫於1991年的長篇科幻小說。

1999年末的一天,位於御夫座的一顆超新星突然爆發。在漫長的歲月里,這顆巨大的恆星被星際塵埃所遮擋,沒有被人類發現。這次超新星爆發,給人類帶來了一場近乎毀滅性的災難,人類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超新星紀元。
由於距離超新星太近,強烈的輻射使人類普遍患上了輻射病,人類開始大量死亡。而人們也發現孩子,特別是12歲以下的孩子症狀很輕或根本沒有。後來知道這與基因的自主修復功能有關,年齡越大這種功能就會越差。幾天後,地球上13歲以上的人全部死亡。
世界上只剩下了孩子,這個社會已經完全改變了。
在經歷了短暫的混亂後,孩子們開始重新讓世界變得有序。兩個孩子曉夢和華華擔負起了拯救國家的使命。超新星的能量使孩子們暫時擁有了無盡的電力資源,在超級計算機「中華量子」和遍布全國的信息網路的幫助下,國家政權迅速地重建起來,並在這極其關鍵的時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孩子們令人吃驚地克服了重重困難,建立起超新星紀元最初的新秩序。全國的孩子們在較大的孩子們的指導下首先解決了生存問題,然後通過全國網路召開了超新星紀元第一次全國大會,孩子們一致通過了「建立好玩的國家」的決議。隨後經歷了美夢時期,沉睡時期等幾個歷史時期,逐漸成熟起來。
世界上眾多由孩子領導的國家之間開始進行接觸,矛盾沖突也逐漸明顯。在大人們的思想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們開始掌握越來越多的武力,使用大人留下的各種武器,孩子們想玩游戲一樣進行戰爭。戰爭愈演愈烈,最終甚至發展到動用核武器的地步。
在孩子們真正長大以前,新的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㈣ 如題,原文即可

Unit 8 sectionA
起初,這對人們絕對是個震驚。
有消息稱科學家已經成功克隆了一隻成年哺乳動物,一項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成就。這一傳聞引發了每個人的想像。
克隆多莉(一隻相貌無奇的綿羊)的實驗過程,從理論上說也同樣適用於克隆人類。
一個克隆人的世界突然間近在咫尺,
科幻小說變成了現實。

此消息宣布之後,為了一個未知世界,一個充滿各種不可思議的可能性的未來,各國政府立即起草指導方針。
柯林頓總統命令一個全國委員會研究克隆在法律和道德上的含義。
在歐洲,大多數國家都已禁止克隆人類,各國領導此時也開始研究克隆其他物種的道德含義。

就像相對論、原子裂變和第一次太空飛行一樣,多莉的出現給科學家、政治家和哲學家們提出了一長串難以解答的難題。
關於克隆的奇怪問題不斷涌現。

首先,為什麼有人想克隆人類?

專家們考慮得最多的關於克隆人類的情形可以分為兩大類:1)父母想要克隆孩子,要麼是想為面臨死亡威脅的孩子提供移植器官,要麼是想代替那個孩子;2)成年人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想要克隆自己。

是否可能克隆死去的人?

有位專家說,如果是剛死去不久,也許就可能。
所使用的克隆方法要求將一個卵細胞和一個含有被克隆人的DNA的細胞核相結合。
(DNA是一種含有我們的基因信息的狹長帶狀分子。)
這就意味著細胞核必須保持完整。
而人死之後,細胞死亡,細胞核就開始分裂。
但是,的確,至少從理論上說克隆死去的人是可能的。

克隆的人會和母本一模一樣嗎?

相同的基因不會復制出相同的人。任何認識一些雙胞胎的人都知道這一點。
事實上,雙胞胎相像的程度勝於克隆人,因為他們至少在母體內分享過相同的環境,通常也在同一個家庭里被撫養長大,等等。
父母可能克隆出一個面貌與第一個孩子相似的人,但是所有的證據都表明,這兩個人的個性會有很大差異。
一出生就被分開的雙胞胎,有時可能有相同的個性特徵,但是這樣的特徵出現在克隆的兒子或女兒身上,卻只能令人想起失去的孩子。

即使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克隆人也不會和「母本」一模一樣。
比如,克隆人的細胞可能會有來自卵子而非被克隆人的能量加工機制。
然而,在母體和克隆體之間存在的身體差異大部分都很小,需要在設備精良的實驗室里才能測定。
唯一可能的例外就是生育能力。
成功地實施了克隆多莉的科學家們也不敢肯定多莉是否能生育。
他們會等到多莉到了生育年齡時再確認這一點。

如果父母決定克隆一個孩子以獲得器官,那會怎樣?

多數專家都認為,如果一個孩子感到自己只是作為一個器官捐贈者來到這個世界,那他的心理可能受到傷害。
但也有為了進行一些非致命器官的移植而生育第二個小孩的父母,對此許多專家也並不反對。
克隆可以將組織適配率從25%提高到將近100%。

如果把被克隆的動物用作器官捐贈體,那我們就不必擔心為器官移植而克隆雙胞胎了。
例如,豬的器官就和人類的差不多大小。
但是人體會排斥並破壞來自其他物種的組織。
為了克服這一障礙,一家公司正在試圖改變豬的基因碼,以避免豬的器官受到排斥。
如果該公司的技術人員成功的話,那麼用克隆技術來繁殖這樣的豬比用現行的方法更為有效。

克隆的人將如何稱呼其DNA捐贈者?

稱呼「媽媽」不正確,因為提供卵子並生下嬰孩的女子才更有資格被稱為母親。
稱呼「爸爸」也不對。
傳統意義上的父親只提供孩子身上一半的DNA。
朱迪斯•馬丁在用筆名「禮儀小姐」撰寫的著作里建議這樣稱呼:「尊敬的先生/夫人」。
為什麼呢?
「不論他們用什麼方式將你帶到這個世界,」她說,「人總得尊敬自己的祖先。」

這樣做還是留下了一些詞彙上的難題。
一本詞典的主編說,名詞「被克隆者」聽起來不錯,但卻不夠明晰。
他更願意用「母本」和「副本」。

克隆對社會還有什麼其他含義?

最讓人擔心的不是克隆本身,而是基因工程——即根據特定的要求故意改變基因來創造人類。
具體地說,有些專家擔心會出現一個新的(和不被尊重的)社會階層,即「克隆階層」。
有位專家相信,這一情形類似於16世紀時的一種情況,當時的歐洲人對如何對美洲的陌生居民進行歸類感到困惑,並無休止地爭論他們究竟是不是人類。

問題不勝枚舉,而人們只是剛剛開始探詢克隆技術出現後的世界的未來。

Unit 8 sectionB
上星期的新聞報道說,科學家已經克隆了一隻綿羊。這一消息引起了學術界和公眾的恐慌,他們預想下一個就輪到克隆人類了。
這種反應是可以理解的。
克隆向生物學最基本的規律發起了一次根本性的挑戰,因此有理由擔心這或許是威脅人類社會和人類尊嚴的活動的序曲。
然而,這種道義上的反對大多出自一種本能的、未經思索的厭惡。
這種拒絕對此問題作理性思考的行為,甚至使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和其他專家也難以看清這件事的實質。
雖然克隆人類可能不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好處,但也沒有人能提供有力的論據證明它會帶來真正的危害。

保守派的宗教領袖宣稱,克隆人類是對人類尊嚴的一次重大挑戰。
假如克隆的人被當作一種次等動物,權利小,地位低,事實就會的確如此。
但是為什麼會想到保護人類權利和尊嚴的法律不適用於被克隆的人呢?
一名權威律師提出,克隆將會違犯「基因唯一身份權」。
他從何處得來這一權利?
未經通知並徵得本人同意,成年人有權不被克隆,這是完全合理的。
但是,如果事先得到允許,那又會侵犯誰的基因身份「權」呢?

有關克隆人類前景的科幻小說所發出的種種真切的警告,仔細想來,卻變成了無稽之談。
例如,有人擔心,父母克隆孩子是為了「備用器官」,以備原來的孩子器官移植之需。
但是,同卵雙胞胎的父母並不會把一個孩子看作另一個孩子的器官作坊。
為什麼克隆孩子的父母會有所不同?

另一個讓人不安的想法是,克隆會使人們致力於培育具有理想基因特質的個人(如數學天才、足球運動員等)。
這樣的想法很令人反感,不僅僅緣於一種下意識的厭惡,還因為納粹分子以優化種族之名實施的恐怖行為。
但是,某些團體實施的培育項目和在民主社會里已有先例的更為無害的培育方式之間存在著天壤之別:前者迫切地培育某類人因而對其餘的人進行毀滅,而後者,比如說律師,則是通過自由地選擇與別的律師發生性關系得以實現。
已經有了貯存天才的冷凍精子的精子庫,但它們還沒有生成一個優等種族,原因是很少有婦女排隊等候以這種方式懷孕。
為什麼我們要認為克隆人類是與此不同的呢?

那麼誰可能從克隆技術中受益呢?
也許是瀕臨死亡的孩子的父母。
這在心理學上似乎不可信。但是,和一個正常生育的孩子相比,被這樣的可疑的父母所克隆的孩子,被關愛或被拋棄的機會卻是完全一樣的。
患不孕症的夫婦也可能求助於克隆。
這樣的夫婦當然也有其他選擇(人工授精,或收養孩子),但這不能作為剝奪他們克隆權利的借口。
或者不妨考慮一下理查德•波斯納法官舉出的例子:有一對夫婦,丈夫不幸有某種基因缺陷。
目前,如果這對夫婦想要一個具有自己遺傳基因的孩子,他們有四個不甚令人滿意的選擇。
他們可以自然生育,但卻要冒著把疾病遺傳給孩子的風險;
他們可以去精子庫,冒險嘗試不知名的基因;
他們也可以人工授精,然後在將受精卵植入母體之前,或在生育之前,放棄有遺傳缺陷的胎兒——盡管這也可能引起反對;
或者,他們還可以請孩子父親的某位男性親戚捐獻精子——如果有這么一位親戚的話。
在這個例子中,就連不願意在顯微鏡下創造孩子的人也可能認為克隆不是最壞的選擇。

即使克隆人類不會給人類提供任何明顯的好處,為什麼要禁止它?
在民主社會里,除非有證據證明某件事確實或可能產生危害,否則我們通常不會立法禁止它。
在我們尚未繼續前進之前,最好是先要求暫時停止克隆人類的研究,以便系統地研究它所引發的深刻問題。
當克隆研究重新開始時,克隆人類應該仍然會是一項歷時長久的研究活動。
而且,如果試圖研究,它就應當——而且毫無疑問地將會——在謹慎的檢查和層層的法律監督之下進行。
最重要的是,約束人類克隆行為的,應當也是現在保護人權的同一法律。
對於克隆人來說不安全的世界,也會是一個對我們其他人同樣不安全的世界。

Unit 9 sectionA
一位即將結婚的男子希望能夠確保即使婚姻失敗,他仍可以把他珍愛的冰淇淋藏品好好儲存在冰櫃里。
一名女子堅持要求明確婚後由誰來遛狗。
一名男子要求,如果他未來的新娘婚後體重增加15磅以上,他有權離婚。

以上這些都是婚前協議中一些比較荒唐的條款。
但是不要弄錯了,大多數婚前協議涉及到的都是錢——以及一旦離婚該怎樣分配財產。
而且,離婚及其帶來的錢財糾紛,在美國是很常見的事。

婚前協議——簡稱prenup——就是用來處理這些問題的。
婚前協議由即將結婚的男女雙方的律師共同協定,然後由雙方在牧師宣布他們結為夫妻之前簽署。
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婚前協議在美國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因為當時越來越多的州開始通過關於離婚財產分配的法律。
這些法律要麼是基於「共有財產」(平均分配),要麼是基於「合理分配」(法官認為怎樣「公平」就怎樣分)。

名人的婚前協議總是新聞頭條:傑奎琳•肯尼迪•奧納西斯的律師在亞里士多德•奧納西斯死後拿出兩人的婚前協議對簿公堂,據說她後來在庭外和解中得到了2,600萬美元。

但婚前協議也適用於那些不甚有名卻很富有的人。
「這是因為離婚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後果,而再婚又如此常見,」一位家庭法律師說。

典型的想簽訂婚前協議的人是那些積累了大量財富、曾吃過苦頭的男性,他們想減少日後的麻煩。
「他們想自己安排解決,而不想讓法庭裁決,」 美國婚姻法律師協會紐約分會的會長說。

保護前一次婚姻的孩子是簽署婚前契約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人可能有價值10億美元的財產,而他又不想讓第二個配偶分得5億美元。他可能想多留一點給自己的孩子,」一名律師說。
為了將財產傳到自己的兒孫手中,六、七十歲的退休喪偶老人在找老伴時,訂立婚前協議也很常見。

另一種要求簽訂婚前協議的情況大多是,未來的丈夫或妻子已經或即將繼承巨額遺產或家庭產業,而未來伴侶卻家產不多或一貧如洗。

但是,即使雙方簽訂了這樣的協議,如果不遵循正確的指導方針,還是不可能在法院實施它。
協議應當由律師起草,因為文字錯誤——哪怕只是介詞放錯了位置——也可能是災難性的。
但婚姻法顧問警告說,永遠不要選擇你未來伴侶的律師來做你的律師。

另一個問題是出於壓力而簽訂的婚前協議。
為避免這類問題,有些律師不願在婚期已定之後起草協議。
「我認為他們的頭上懸著一把劍,那就是壓力,」一位律師這樣說道。
這些律師會建議自己的當事人絕不要在雙方簽訂協議之前發出結婚請柬。

但不是每個人都採納這一建議。
律師們援引的一個經典例子是:「婚禮那天,某人——通常是女方——面前突然出現了一份協議,於是,她看都沒看一眼就簽了字。」
還有一位律師回想起一件尷尬事:男女雙方還在修改協議,爭論哪些該保留,哪些該刪除,卻有150名賓客陸陸續續來參加婚禮。
結果由於協議無法確定,婚禮取消了。

如果夫婦決定離婚時正住在國外,或兩人擁有不同的護照,那也可能因婚前協議產生糾紛。
倫敦一家經常為分處英美兩國的夫婦處理離婚事宜的律師事務所的一名律師指出,在英國,法院「基本上忽視」婚前協議,因為英國的法律認為婚姻狀況不是靜態的,因此應由法官來決定資產怎樣分配。

這就可能導致「逛法庭」的現象,因為問題的關鍵在於夫婦辦理離婚時所在國的法律。
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位富有的艾德•史密斯先生和史密斯夫人結了婚,而且在紐約簽訂了婚前契約。
可他們住在英國,後來他們決定離婚。
英國律師會對史密斯夫人說『不行,那個契約無效。』而史密斯先生卻想把它當作一樁美國案例來處理。
案子將在何處受理,這可能大大增加達成協議所需的時間。」

這些律師認為,婚前契約是一個商業協議,浪漫的愛情與此過程無關。
他們的理由是:在美國,50%的婚姻最終將被扔進垃圾堆。

另外,有關婚前協議的討論將使兩個人的錢財完全公開化,有時這可以使一對夫婦避免一樁可怕的婚姻。
一個律師說:「它使人們看清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日後可能擴大,並導致離婚。」

然而希望還是有的。
這位律師接著說:「很多人一簽好協議,就把它扔進抽屜,然後再也不看它一眼。」

Unit 9 sectionB
整個世界,不論是在窮國還是富國,家庭生活的結構都在發生著極大的變化。這是對許多國家作了新的研究分析後得出的結論。

這份研究報告的一位主要撰稿人朱迪斯•布魯斯說:「認為家庭是個穩定有序的單位,父親是經濟支柱、母親是情感給予者的觀點已經不現實了。
事實上,像未婚媽媽的出現、離婚率上升和家庭變小這樣的趨勢,並不是美國獨有,而是發生在世界各地。」

這份報告是星期二由人口委員會公布的。人口委員會是一家研究兒童養育問題的國際組織,總部設在紐約。
其圖表所包含的信息來自對幾十個國家的人口和家庭所做的各種研究。

主要發現概括如下:

• 不論是因為遺棄、分居、離婚,還是因為配偶死亡,婚姻解體的頻率都在上升。
在許多發達國家,1970年至1990年間,離婚率翻了一番,而在不太發達的國家,約有四分之一的首次婚姻都在女方40多歲時解體。

• 父母在其黃金工作年間面臨著越來越重的雙重負擔:一是撫養孩子,孩子需要他們的支持去接受更多的教育;二是贍養父母,父母現在的壽命比以前長。

• 未婚媽媽越來越常見,幾乎到處都有。比如在北歐,未婚生育的孩子占出生率的三分之一。

• 單親家庭的孩子——通常是只有母親的家庭,較之與雙親一起生活的孩子,更可能遭受貧窮,這主要是因為缺少父親的經濟支持。

• 即使是在有父親的家庭,母親為孩子承擔的經濟責任也越來越多。

專家說,即使在不同的文化里,家庭改變的方式也是類似的,這一議題應當促使人們重新思考社會政策,政府的議事日程尤其應該更多地考慮家庭問題。

人口委員會的報告說,全世界的婦女,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工作崗位上,都往往比男性工作的時間長。
對17個不太發達的國家的研究表明,婦女的工作時間比男性多出30%。
從12個工業國收集的數據中發現:較之男性普通雇員,女性普通雇員的工作時間多20%。

婦女在經濟上的貢獻也越來越重要。

報告指出,在迦納,三分之一有孩子的家庭主要由婦女支撐。

在菲律賓,人們發現家庭現金收入的三分之一來自婦女,若是將她們做的諸如種糧食和撿乾草喂家裡的驢之類的家務勞動的經濟價值計算在內,那她們提供的家庭經濟支持將佔55%。

在美國,本月初公布的一項調查表明,將近一半的已婚職業女性的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一半或更多。

盡管加入工作大軍的原因可能因國家而不同,但各地的婦女都發現,要讓孩子豐衣足食,唯一的選擇就是找一份工作。
高通貨膨脹率致使物價上升到了婦女不得不自己掙錢的地步。

「在孟加拉國,傳統上一名女子需要找一份紡織工作,因為孩子年幼時丈夫就年事已高或者已經去世,」布魯斯女士說,
「在非洲,18歲的女子就可能需要一份工作,因為她還未結婚就生了孩子,而她與孩子的父親只有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或者她的丈夫可能另外結婚,需要扶養與別人生的孩子。」

「在亞洲,」她接著說,「丈夫可能會為尋找更好的賺錢機會遷移他處,一兩年後就不再給家裡寄錢了。
無論在何處,做父母的都發現很少有一份能讓一個家庭經濟上不發愁的工作。」
她還說,甚至在一些不太發達的國家的農村人口當中,對金錢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迫切了。

「全世界的父母都越來越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意識到自己的孩子需要能讀會寫,會計算,」布魯斯女士說,
「這就意味著他們6歲大的孩子不能再跟著自己在地里幹活,而是要到學校里學習字母和加減法。
由於通常沒有獎學金,學費、校服費、交通費還有必需品費,都必須父母掏腰包。」
她說,許多發展中國家經常將削減公立教育經費作為減輕債務計劃的一部分。這一事實更加重了家庭的壓力。

對於這一總體趨勢,日本明顯是個例外。在日本,單親家庭和未婚媽媽一直相對較少。

人口委員會的報告發現,盡管多數國家都對身為母親的女性做了大量研究,但對身為父親的男性,研究者們卻幾乎視而不見。
但已有研究發現,盡管父親的收入通常要超過母親的收入,母親通常會將自己大部分的收入用於家庭,而父親的多用於個人消費,如娛樂等。

收取孩子的撫養費(離了婚的父親支付的用於撫養孩子的費用)也是件難事。
報告說,在所有離了婚的父親當中,日本有四分之三,阿根廷有大約三分之二,馬來西亞有二分之一,美國有五分之二的人都不支付孩子的撫養費。
Unit 10 sectionA
我和約翰•布雷爾初次見面時,我倆都已60出頭了,不過,較之別人,他對我的人生影響最大卻是事實,並且我害羞的毛病也主要歸咎於他。

卡麗舅媽是我最喜歡的親戚,也是我最喜歡的權威人物。
她總是一臉笑容,滿口贊美之詞,隨時寬容他人的失誤。
對我而言,她只有一個缺點,即她也是約翰•布雷爾的姨媽。約翰是她住在格洛斯特郡的妹妹的兒子。
卡麗舅媽總是稱他「我的另一個外甥小約翰」,而且總是提起他。

在我意識到之前,我與小約翰可能已被比較了無數次了。
我能清楚記得的第一次,是「卡麗舅媽的另一個外甥小約翰」與我同一天上學,而且他喜歡上學就像鴨子喜歡水,
而我的第一天卻是災難性的。

而且災難持續不斷。
他是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孩子,學數學長進很快,解高等數學題輕而易舉。而我幾乎總是跌跌撞撞,連學百分數都很費力。
於是我開始害怕卡麗舅媽來訪,因為她老是比較我們倆。

時間在繼續,我們之間的比較也在繼續。
通過放假時大人們的談論,上學時大人之間的通信,我總能隨時了解約翰的進步。
在這樣的挑戰下,我終於開始尋找我最擅長的事情。
當我發現我擅長寫作時,我就用心地提高我的寫作水平,置其他一切於腦後。
我只要寫作,讓約翰去擁有所有其他的吧。

我創作的故事,多半與科技相關,本質上是科幻小說。
都是關於火箭、太空梭,諸如此類把人送上天的東西。
對自己的性格作了點分析後,我認識到我的這些故事就是自己願望的延伸,我想愈升愈高,直至超過約翰•布雷爾。

在以後的40年裡,有三四次我在報上讀到約翰•布雷爾的消息。
他當時在做支持大型科學項目的數學研究工作。
這種職業不太會招來多少公眾注意,但偶然見諸報端的報道卻描繪了他一步步成功的故事,直到退休。
另有一次,有一半專欄報道了他,說他最後的工作是將太陽能用於將衛星送入軌道。
他在波斯灣某國為一個政府部門工作。
而那時,我也在自己的行業獲得了成功,寫了30本暢銷小說,其中無一失敗之作。

後來,那一年的11月,我正在一傢俱樂部喝酒,等著吃飯。
一聲咳嗽令我轉頭張望。我看見一個矮矮胖胖的人,小小的鼻子看上去難以支撐沉重的眼鏡框架。
他叫了我的名字,顯然不太自在,而我也不情願地說是我。
自從我有了點名氣後,偶爾也有陌生人向我打招呼。
然後無論他們說什麼,我總是感到十分窘迫。

「你—不—不—認識—我—我,」這個矮小男人結結巴巴地說。
「我叫約翰•布—布雷爾。我們都—都有一個親戚,卡—卡羅琳•萊西。我過去常常聽她提起你,」他笑著說。
「你知道……我一直以為,你至少八英尺高,很英俊,生氣勃勃,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幹。」
說著話,他的笑容擴散開來。
「真的,」他說,「卡麗姨媽寫的那些關於你的信,弄得我幾乎要自殺了。漸漸地,我就不願聽到你的名字了。」

聽說他那麼多年之後突然見到他我有點吃驚。「與你母親過去常寫的關於你的信相比,」我說,「那些信算不了什麼。
每次信都告訴我你的計算題做得對。我總是把你想成一位光輝典範,九英尺高,比羅伯特•泰勒英俊,比丘吉爾聰明。
所以,那些信是互相誇獎對方的,對不對?」

「對我來說更糟糕,」他說。
「我一向是小個子,過去總是戴著這東西。」
他摸了摸自己的眼鏡。
「而你呢,魁梧、英俊,還很聰明。我總得做點什麼,而我能做的就是計算。我拚命取悅於他人,我幾乎可以說,」他似乎有點怨恨地說,「就是因為你,我做了一輩子的算術!」

「把算術換成寫作,你就知道我的情形了,」我說。

我倆相對而視,臉上掛著相同的表情。
也許,我倆都明白了,我們坐著的這個地方,並不是人生失敗的人出沒的地方,對於男孩子來說,無論他們現在什麼樣,偶爾的鞭策並非一件壞事。
我們都推了推自己的眼鏡,兩人之間的對抗情緒盪然無存。
雖然都沒說話,但我知道,我們在舉杯紀念我們的卡麗舅(姨)媽。

Unit 10 sectionB
警察在大街上巡邏。
時值晚上10點,冷風颼颼,帶著雨意,把城裡的街道颳得幾乎沒了人影,
而這條空冷的大街,也幾乎沒有一點聲響。
警察走在街上心想深夜萬籟俱寂,不可能遇上什麼麻煩,更不用說拔出別在腰間皮帶上的手槍了。

警察挨戶地巡邏,查看門是否關好門,就像通常值勤那樣,一路穿過寧靜的住宅區。
在深夜的這個時刻,住宅區異常的寧靜。
倘若圍著它繞一圈,可能會不時地看到牙科急診所或諸如此類地方的燈光。但是大多數生意場所都已經打烊了。
沒有哪家酒吧的嘈雜音樂傳到街上。

走到某街區的中段,警察突然放慢了腳步。
或許,普通人需要用望遠鏡才能看清警察從這樣遠的距離外看到的東西。
但是這個警察不是普通人。
差不多20年前,在他獲得警察證書的時候,他就因目光銳利而受到稱贊。
就在這時,他看見一個男人站在幽暗的五金店門口。
警察一向他走去,那人就開口說話了。

「沒事,長官,」那人安慰地說。
「我在等一位朋友。這是20年前的約會。聽起來很有趣,是不是?
好吧,如果有興致的話,我來給你講講。
大約20年前,這里有一家餐館,大喬布雷迪餐館,就在這個商店所在的位置。」

「五年前,」警察說。
「餐館給拆了。」

站在門口的男人劃了跟火柴,點上了雪茄。
他吸了一口,雪茄閃著光,
映出一張灰白的臉,一雙銳利的眼睛。
他的褲子是黑色,上面有細細的白色條紋。

「20年前的今晚,」男人說道,「我在大喬布雷迪餐館和吉米•韋爾斯吃飯,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和他都在紐約長大。
我們是窮機器修理工,擺弄渦輪引擎,安裝發電機。
但這不是我想乾的。
第二天早晨,我就會上路,到西部去發財。
你是無法讓吉米離開紐約的,不管用什麼車,多大馬力。
哦,我們倒是答應,20年後的今晚在這里見面。」

「你在西部混得不錯,是吧?」警察問道。

「那當然!吉米能有我做的一半好就好了。
他不是最聰明的,但人不錯。
有些非常聰明的人想得到我的錢,我得跟他們斗一斗。
在紐約人會變懶,變的沒朝氣。
西部就不同了,西部的嚴峻形勢,能讓人變得意志堅強。
我一開始在汽船上工作,
最終憑借著合法的和不合法的手段做了人上人。」

警察走了一兩步。

「我得走了。如果我一整夜站在這兒聊天,局裡會從我工資中扣錢。晚安,先生。」他說著就離開了。

接著下起了大雨,風一陣比一陣緊,刮向城裡的街道。
在五金店的門口,那個男人一邊抽著雪茄一邊等人,他是從一千英里外趕來赴約會的。

大約20分鍾後,一個身穿長大衣的高個子男人從對面街道匆匆走來,
直奔等待中的男人。

「是你嗎,鮑勃?」他問道。

鮑勃,這個從西部來的男人,微笑著點了點頭。
兩個男人相互問候,然後挽著胳膊走上大街。
來自西部的男人,因為成功而自我膨脹,開始敘述他的職業歷史,描繪他的成就。
高個子男人深深地埋在大衣里,興趣盎然地聽著。

拐角處有一家食品雜貨店,電燈明亮。
當他們走進燈光下時,兩人同時轉身凝視對方的面孔。

接著,鮑勃,這個從西部來的男人,注意到了一點怪異。
他朋友的臉有點不對勁,不是他記得的多年前的那張臉了。
在他的夾克下的襯衫上,有一個小小的麥克風。

「你不是吉米•韋爾斯,」他厲聲說。
「時間不會將人改變這么多!」

「時間有時將好人變成壞人,」高個子男人說道,一邊拔出手槍。
「10分鍾前你就被捕了,你這個壞蛋、蠢才。
現在不做聲了,是嗎?
很好。
我說,在我們繼續去局裡之前,這里有一張字條,是我受人之託帶給你的。
你可以在這兒的窗邊讀一讀。
是韋爾斯警官寫給你的。」

「鮑勃:我按時到達了指定地點。
當你劃火柴點雪茄時,我把你看清楚了。
鮑勃,你模樣變了,我幾乎認不出你是我的朋友。
但是,我認得你是芝加哥通緝的罪犯。
不知為什麼,我不能親手逮捕你,所以我去找了位警官來做這項工作。 吉米」

㈤ 以前看的一本科幻小說,貌似是外星人佔領了學校的一個教學樓,最後主角死了的

主角都能死,只怕是作者寫著寫著不想寫了,寫死主角全劇終。

㈥ 三體最後人類的結局是怎麼樣的死光了還是活下來了跑去那裡了

三體人趁著執劍人換人的當口,立刻用探測器對地球上的引力波宇宙廣播發射塔發動突然襲擊,把地球上僅有的三個發射塔全部摧毀,太陽波放大功能被全頻段壓制。作為三體人的先遣軍和前哨站,探測器和智子開始在地球實施大遷徙——把所有41億六千萬地球人全部遷往澳大利亞。

此外,100萬太空中的人類被移送火星基地軟禁,500萬人類招為地球治安軍(就是「偽軍」),200萬人類化為地球抵抗運動,與探測器和治安軍對抗。雖然三體人可以直接滅絕人類,但是他們被人類的文化所吸引,因此網開一面,給人類留了條生路,沒有趕盡殺絕。

(6)以前的科幻小說人死之後擴展閱讀

2006年長篇科幻小說《三體》開始在《科幻世界》雜志連載,很快受到科幻迷的熱烈追捧。作者又在2008年和2010年相繼出版了《三體Ⅱ·黑暗森林》和《三體Ⅲ·死神永生》。《三體》系列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虛構的「三體」文明之間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頌揚了勇敢承擔拯救人類文明使命的集體主義英雄。

《三體》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不僅在國內贏得眾多贊譽,而且成功走出國門,在海外圈粉無數,並贏得有「科幻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有效地改變了中外科幻長期以來單向交流的局面,是我國文化成功走出去的典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體》

㈦ 一篇科幻小說,內容是關於關於史前文明被戰爭毀滅,倖存的兩個史前人類講述那段歷史,後來兩個人都死了

無能為力,不過喜歡這個小說可以推薦你看一些類似的小說
《解讀生命》王晉康
(主角不是人類而是外星人,而且也不是金屬球而是宇宙飛船,而且他們的文明也沒毀滅,他們是自願來到茫茫宇宙尋找未知生命,然而當經歷了3500年的漫長太空航程到發現另一個文明「人類文明」時,他們卻遇到了極大的災難。這個我覺得和你講的優點相似。)
《永不消失的電波》江波
《流浪地球》劉慈欣
《新安魂曲》《水星播種》王晉康
《鄉村教師》《吞噬者》 劉慈欣

熱點內容
最火小說排行榜2o19 發布:2025-01-20 03:50:05 瀏覽:764
網路小說的法則知乎 發布:2025-01-20 03:49:29 瀏覽:200
完本好看的玄幻小說主角老婆多的 發布:2025-01-20 03:47:11 瀏覽:318
男主名字叫張勁的小說 發布:2025-01-20 03:19:26 瀏覽:20
主角救魔女母親的武俠小說 發布:2025-01-20 02:46:28 瀏覽:316
星際科幻小說已經出版的讀物 發布:2025-01-20 02:17:50 瀏覽:852
最好看的王朝玄幻小說 發布:2025-01-20 02:05:18 瀏覽:217
九幾年的科幻小說集 發布:2025-01-20 01:35:32 瀏覽:307
仙帝重生到都市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20 01:35:20 瀏覽:17
搞笑的恐怖的有聲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發布:2025-01-20 01:15:45 瀏覽: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