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鼎盛時期
① 《銀河邊緣002:冰凍未來》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銀河邊緣002:冰凍未來》(楊楓)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銀河邊緣002:冰凍未來
作者:楊楓
譯者:denovo
豆瓣評分:7.6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1
頁數:288
內容簡介:【名家推薦】
幻想文學大師
喬治·R.R.馬丁 劉慈欣 江南
傾力推薦
【中外作家陣容】
雨果獎 星雲獎 軌跡獎 銀河獎獲獎作家
聯手呈現中外科幻盛宴
邁克·雷斯尼克、南希·克雷斯、喬治·R.R.馬丁、丹尼爾·F.伽盧耶……
世界科幻大神璀璨雲集
寶樹、王諾諾、段子期
中國科幻作家將科幻融入荒野之地
第三類接觸、物種變異、廢土科幻、後啟示錄、幻圈秘聞……
用不一樣的科幻點燃未來無數個日日夜夜
—————————————————————————————————————
【內容介紹】
《銀河邊緣》科幻叢書由八光分文化與人民文學出版社聯合出品,由東西方專業科幻人共同主編。書中內容大部分選自美國《銀河邊緣》雜志中最精華的部分,同時也有三分之一篇幅展示優秀的中國原創科幻。
《銀河邊緣·冰凍未來》是叢書第二輯,收錄了喬治·馬丁、南希·克雷斯、羅伯特·謝克里、寶樹、王諾諾、段子期等十餘位中外科幻作家的優秀作品,涵蓋第三類接觸、物種變異、廢土科幻、後啟示錄等諸多題材,用不一樣的科幻點燃未來無數個日日夜夜。
《銀河邊緣》第二輯《冰凍未來》不僅有科幻鼎盛時期的經典作品和中外最新銳最前沿的流行佳作,還有一大亮點是,《中國科幻新勢力》刊發了首屆冷湖獎一二等獎三篇作品,三位科幻作家圍繞冷湖這一極富傳奇色彩的地區進行了非凡的暢想,按照本屆冷湖獎評委劉慈欣的話說:這些作品令我很意外,也很驚喜。
作者簡介:邁克·雷斯尼克,美國著名科幻作家,自1989年至今,先後獲得過五次雨果獎和一次星雲獎,以及雨果獎37次提名。1993年,獲得科幻小說終身成就獎「雲雀獎」。邁克·雷斯尼克不僅是多產的作家,也是傑出的編輯家,曾主編過40多部科幻選集,培養了眾多優秀的科幻作家,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楊楓:現任八光分文化CEO,編審,原科幻世界雜志社副主編,多次榮獲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編輯獎、世界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編輯獎。在科幻世界工作十餘年間,率領團隊贏得多項榮譽。
喬治·R. R.馬丁,世界幻想文學大師,四度贏得雨果獎的榮譽,世界科幻大會特邀嘉賓,當前最炙手可熱的暢銷書作家。2014年9月,根據其小說《冰與火之歌》改編的電視劇《權力的游戲》創紀錄地拿下19項艾美獎。
寶樹,中國科幻代表人物,重度科幻綜合征患者,民間哲學家,死理性派的非理性主義者,悲觀主義的夢想家,最沉迷於與時間有關的故事。出版有《三體X:觀想之宙》《時間之墟》《古老的地球之歌》《時間外史》等。
王諾諾,劍橋大學土地經濟系碩士,新人科幻作者。現於騰訊擔任研究員。
段子期,90後電影人、編劇、新人科幻作者。原創科幻劇本《破冰者》獲得「中國新編劇」季度賽冠軍,目前已進入影視開發階段。
南希·克雷斯,美國著名科幻作家,自1976年開始創作生涯以來,先後獲得6次星雲獎、2次雨果獎,以及坎貝爾紀念獎和斯特金獎。本書收入的《牢獄之花》為作者獲得1997年西奧多·斯特金紀念獎及1998年星雲獎「最佳短篇小說獎」作品。
羅伯特·謝克里,美國著名科幻作家,以短篇見長,以機智幽默著稱。他的作品被認為是「通往奇異想像世界的單程車票」。他曾提名雨果獎和星雲獎,並因對科幻的突出貢獻,2001年獲得美國科幻與奇幻作家協會頒發的「榮譽作家獎」,2005年獲得世界科幻大會授予的「榮譽貴賓」稱號。
C. L.摩爾,1933年憑借經典短篇小說《香巴里奧》在科幻文學界首次亮相,創作了「西北史密斯」和「喬芮爾」等深入人心的形象,成為歷史上第一批創作科幻與奇幻小說的女作家之一。C. L.摩爾曾提名「美國科幻作家協會大師獎」,並於1998年榮登「科幻與奇幻作家名人堂」。
丹尼爾·F.伽盧耶,美國科幻大師,曾以一票之差惜敗於羅伯特·A.海因萊因的《異鄉異客》,因此失去了雨果獎。然而,那一票其實是他自己投給對方的,如果丹尼爾投給自己,也就是說《異鄉異客》少一票,《黑暗宇宙》多一票,那麼,他的第一部小說就會與這個領域公認的大師所創作的、六十年代最暢銷的小說平分秋色。
戴維·傑羅爾德,著名科幻作家,暢銷書作家,也是一名電視劇和電影編劇。他的中短篇小說《火星之子》獲得了1994年的星雲獎和1995年的雨果獎。他為《星際迷航》撰寫的《毛球之災》,被評為該系列劇集中最受歡迎的一集。
梅賽德斯·萊基,世界上最高產的科幻與奇幻作家之一,平均每年創作五至六部作品,其史詩奇幻代表作「瓦爾德馬系列」深受廣大讀者歡迎。
格里高利·本福德,科幻作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物理學教授,當代科學家中能夠將科幻小說寫得很好的作者之一,也是當今時代最優秀的硬科幻作家之一。獨特的風格使他多次獲獎:星雲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和澳大利亞狄特瑪獎等。曾擔任美國能源部、NASA和白宮委員會太空項目顧問。
尼克·迪查里奧,曾獲雨果獎、坎貝爾獎和世界奇幻獎多次提名。除科幻作家這一頭銜,迪查里奧還有許多其他身份:他經營著一家獨立書店,也在神學院做洗碗工;他是一家非營利文學機構的教務主管,也在全球500強公司擔任編輯。
② 文學流派的分類是什麼啊~
:「一個流派不一定要有社團、刊物和宣言,只要在藝術上有共同的追求而且有一定的社會影響的作家群體,就可以算作一個流派。像文學研究會的提倡寫『血和淚�,創造社的崇尚主觀抒情,語絲社的注重社會諷刺,論語社的鼓吹幽默,都是他們的共同藝術追求,並且有一定的影響,顯然可以作為流派看待。」——《中國現代文學流派藝術研究》主編邱文治
文學流派是個很寬泛的概念,有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同劃分,中西方文學流派不同,古代、近現代和當代文學的流派也不同,關鍵看怎麼個分法咯~`
③ 《戈勃林禁區克·西馬克科幻小說選》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戈勃林禁區》(克·西馬克)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JoDgr3vEXM0F42rzij5zKw
書名:戈勃林禁區
作者:克·西馬克
譯者:葉余益
出版社: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1
頁數:357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西馬克的長篇科幻小說《戈勃林禁區》和《是誰在地層深處》、《鄰居》、《幻境》、《一桶鑽石》等四部中短篇科幻小說。
作者簡介: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田園派科幻的代表人物。西馬克是個捷克血統的美國人,生於威斯康辛州。由於當時經濟危機的影響,他的大學沒有讀完。退學後,他做過記者和編輯工作。西馬克的科幻小說,大多是在業余時間創作的。處女作發表於1931年,但這篇作品和稍後的幾篇均不甚成功,這時他毅然停止了寫作。後來,在著名編輯坎貝爾的鼓勵下,擱筆達六年之久的西馬克才又開始了科幻創作,並以修訂出版的《城市》一舉跨人著名科幻作家的行列。50年代——60年代是西馬克的鼎盛時期,他創作了一系列佳作,並逐漸形成了其田園派風格。代表作除了獲得國際幻想小說獎的《城市》(1952年)外,還有《驛站》(獲1964年雨果獎)和《群星的遺產》(1977年)等。
④ 有一本宇宙科幻小說,說主角在實驗室被電之後,發現自己可以控制細胞
人在活著狀態的時候必定會想到的幾個問題,比如「宇宙是什麼?有多大」,「世界是怎麼產生的」,「我是誰?你是誰?為什麼有你我之分」等等這些看似無聊卻
又誰都思考過卻又無法想透的問題。從古至今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的模型,有上帝創世,有真主創世,有梵天夢世,有一切皆空,有一切皆無,無論是那種宗教都是
圍繞這個何生何為何滅的疑問而發,讓人難以理解和如此的神秘。在此文中「我」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來解釋這一問題,希望和每一個思索這些問題的朋友們進行討論。
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淺藍色的地球是惟一一顆布滿了生命的星球,在它的高山、海洋、森林、藍天、兩極,活躍著近二百萬種生命,它是當之無愧的
生命樂園。可是,生命為什麼這樣鍾愛地球呢?
盡管目前學術界還無法准確地給生命下一個定義,但生命是一個復雜的現象,它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能夠自我復制;二是能夠新陳代謝。這兩種活動的進行,都需
要能量,就動物和植物而言,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太陽。
如果行星距離太陽過遠,比如冥王星,接受到的太陽光芒極少,彷彿傳說中的陰曹地府,生命由於得不到足夠的能量而無法生存;如果行星距離太陽過近,比如金
星,接受到的太陽光芒極多,白天黑夜的溫度都在400攝式度以上,就像神話中的煉獄,生命也難以生存。
地球距離太陽既不太近,也不太遠,接受的光照適中,植物可以自如地利用太陽光能,進行光合作用,儲存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當素食動物吃植物時,這種被儲存
的能量便到了素食動物體內,當肉食動物吃素食動物時,能量又到了肉食動物體內……就這樣,是太陽的光能開動了地球上動物和植物的生命機器,使動植物子孫興
旺、生生不息。
地球上適宜的溫度,是生命活動必需的。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是通過新陳代謝供給的,而過冷或過熱的環境都不利於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只有在適宜的溫度下,植
物才能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
地球有大氣層保護,這對於棲息在它上面的生命而言,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大氣層擋住了來自宇宙空間的強烈的紫外線,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傷害;大氣層擋
住了大部分撞向地球的隕石,地球表面才沒有像月球表面那樣坑坑窪窪;大氣層就像一床厚厚的棉被,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陽光不會散發到太空中去,地球上的溫
度才不會劇烈變化;假如沒有大氣層保護,地球上就不會有刮風下雨,也不會有江河湖海,地球將是一個死寂的荒涼星球。
地球上有繁榮的生命,這與它是一顆岩石星球也不能截然分開。地球的核心是融融的岩漿,岩漿的主要成份是鐵。在地球自轉過程中,鐵質核心產生了強烈的磁場。
這種磁場包繞著地球,保護著地球。當太陽風暴,也就是來自太陽的高速帶電粒子流,向地球猛烈襲來時,這種包繞著地球的磁場把它擋在了太空,從而保護了地球
上的生命。
對於生命而言,地球上的條件可謂得天獨厚。然而在浩淼無垠的宇宙中,太陽系只不過是滄海之一栗,太陽不是茫茫太空中惟一的恆星,地球難道就是茫茫星海中惟
一有生命居住的行星嗎?
地球的原始水環境使地球上有了有意識的物體,經過漫長的演變以及一些環境因素,水生生物開始在陸地生息,以至到恐龍的鼎盛時期,由於小行星的撞擊使大多數
的物種滅絕(目前支持率最大的解釋)約有99%,使一些先天弱小的生物有了發展的機會,在經過漫長的時間猿猴進化,有了一些智慧,經年的累積才有了現在的
知識.漫長的歷史,還有現在暫時主宰地球的人類。
由於在此回答有限,你可以點擊九天靈舍頭像 >> 查看看多資料,裡面有郵件可以聯系,把非公開資料發給你。
⑤ 擬人機器人的文學作品
如果要推選科幻小說中的「元老級題材」,恐怕非機器人莫屬了。這類故事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人類使用鋤頭和刀劍的時代。可以說,創造出和人一樣有靈性的機器,幾乎是人類最古老的夢想之一。
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經典《列子·湯問》中,有一篇名叫《偃師》的小故事,今天已經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說:一名方士將一個木偶進獻給君王。這個木偶不僅能夠翩翩起舞,而且能夠歌唱,「配置」齊全。最後,它竟然向王妃遞媚眼,最終惹惱君王,將它大卸八塊。雖然《偃師》被編入介紹民間方術的集子里,但其本身卻是一篇完全的技術類幻想小說,它大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機器人題材科幻小說了。
幾乎同時,古希臘神話中出現了能工巧匠代達羅斯的形象。在他的諸多發明創造中,有一個牛首人身的銅制僕人泰洛士。這個銅人的職責是在克里特島上守衛著米洛斯王的寶藏,但最後被訪尋金羊皮的「伊戈爾號」眾英雄毀滅。泰洛士大概也要算一個機器人吧。
猶太人的民間傳說中,則有一種由泥土製造的假人「哥林」。只要把一張寫上了上帝名字的字條放到一個「哥林」的口中,它便會像真人一般的活動起來,並任勞任怨地替它的主人效勞。
唐朝時一部名叫《樂府雜錄》的文獻中,也有一篇象《偃師》那樣,把機器人和性暗示結合起來的作品:冒頓單於帶領匈奴兵攻打西漢。劉邦無法抵禦,便採納謀士陳平之計,讓一個機器人美女在城樓上歌舞。結果冒頓單於的妻子閼式大嫉,生怕老公打進城後收此美人作妾,硬是讓他撤了兵。在唐代文獻《大業拾遺記》中,作者竟然虛構了隋朝皇室歌舞盛況中,二百名機器人大會演的場面,十分壯觀。
當然,最終把機器人題材發揚光大的,還是近現代的西方科幻作家。1816年,德國作家霍夫曼創作了短篇科幻小說《沙人》。小說里,眼鏡製造商科佩柳斯博士創造了一個女機器人。她美麗而又神秘,男主人公納撒內爾深深地迷戀上它。由於女機器人被描寫得來無影去無蹤,使故事充滿夢幻、隱喻色彩。這篇小說被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選中,作為證明潛意識存在的案例而聞名於世。
1886年法國作家利爾亞當在他的小說《未來的夏娃》中將外表像人的機器起名為「安德羅丁」(android),它由4部分組成:
1.生命系統(平衡、步行、發聲、身體擺動、感覺、表情、調節運動等);
2.造型解質(關節能自由運動的金屬蓋覆體,一種盔甲);
3.人造肌肉(在上述盔甲上有肌肉、靜脈、性別特徵等人身體的基本形態);
4.人造皮膚(含有膚色、機理、輪廓、頭發、視覺、牙齒、手爪等)。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卡佩克發表了科幻劇本《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在劇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語「Robota」寫成了「Robot」,「Robota」是奴隸的意思。該劇預告了機器人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悲劇性影響,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被當成了機器人一詞的起源。在該劇中,機器人按照其主人的命令默默地工作;沒有感覺和感情,以呆板的方式從事繁重的勞動。後來,羅薩姆公司取得了成功,使機器人具有了感情,導致機器人的應用部門迅速增加。在工廠和家務勞動中,機器人成了必不可少的成員。機器人發覺人類十分自私和不公正,終於造反了,機器人的體能和智能都非常優異,因此消滅了人類。
但是機器人不知道如何製造它們自己,認為它們自己很快就會滅絕,所以它們開始尋找人類的倖存者,但沒有結果。最後,一對感知能力優於其他機器人的男女機器人相愛了。這時機器人進化為人類,世界又起死回生了。
卡佩克提出的是機器人的安全、感知和自我繁殖問題。科學技術的進步很可能引發人類不希望出現的問題。雖然科幻世界只是一種想像,但人類社會將可能面臨這種現實。
1872年,從英國移民到紐西蘭的作家薩默爾·勃特勒(SamuelButler)發表了科幻小說《虛幻國》。這個國家嚴禁使用任何機器,因為它的統治者害怕機器會一天天進步,最終取代人類。這是科幻小說最早出現的「機器生命」取代人類的噩夢。不過,在工業時代的初期,這種恐懼普遍流傳在被機器奪去飯碗的工人中間。到了一九0九年,比爾斯(Ambrose Bierce)的科幻小說《莫桑的主人》中,明確地出現了一個殺死主人的「自動化的機器」。
在1938年科幻短篇《凱倫·奧洛》出現之前,機器人在科幻小說里一直是反叛者的形象。在德爾理創作的這篇小說里,兩個年青科學家合制了一個有如仙女般美麗的女機械人,並且使之有情感能力。她愛上了其中一個科學家,並經歷一些波折後終成佳偶。多年後,這位科學家身故,而原本可以長生不老的機械人妻子也殉情了。這個題材如今看來毫不新鮮,但在那個恐懼機器文明的時代卻是有突破性的。
到了二戰以後,偉大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總結經驗以往科幻小說對機器人題材的描寫,將其上升到了系統和理性的高度。他創造了著名的機器人工學三定律:
1,機器人不可傷害人,或任人受到傷害而無所作為
2,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與第一定律相抵觸時例外。
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與第一、第二定律相抵觸。
圍繞著這三大定律,阿西莫夫構造了一系列巧妙的機器人故事。其中一些短篇機器人小說收集在《我,機械人》(I,Robot,1950),和《機械人續篇》(TheRestoftheRobots,1964)之中。較後期的則見於《二百周年紀念的人及其他故事》(TheBicentennialMan&OtherStories,1976)。此外,阿西莫夫還以機器人為主題創作了多本長篇小說:一九五三年的《鋼窟》(TheCavesofSteel),一九五六年的《赤裸的太陽》(TheNakedSun),等等。
另外,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屬於「人偶形機器人」。這類機器人它們只是大體上象人,大致可分軀干、頭顱和四肢,甚至分不那麼清楚。不管它們的精神世界發展到什麼程度,從外觀上一望而知與人類有明顯區別,是一個金屬器件的綜合體。當機器人幻想從古代發展到現代,有一個從「類人機器人」發展「人偶性機器人」,再回歸到「類人機器人」的螺旋上升,阿西莫夫創作鼎盛時代,科幻中的機器人多是這種傻乎乎的鐵皮筒。
阿西莫夫的機器人故事裡基本不存在前人構造的血腥陰暗氣氛。他給我們的機器人朋友勾畫出幽默智慧,甚至有些樸拙的形象。比如要程序員說「謝謝」才肯開工的機器人(KeyItem,1946);安排妙計去競選總統的機械人(Evidence,1946);因厭倦鎮壓任務而企圖自殺的機器人 (AlltheTroublesintheWorld,1959);為了追尋人的定義而最後不得不把自己也包括在內的機器人 (……That ThouArtMindfulofHim,1974)。
這其中最為恢宏的,是伴隨宇宙本身走向終點,最後以神的姿態出現,在虛無中重建這個宇宙的電腦《最後的問題》(TheLastQuestion,1959)。那個電腦本身就是由前輩電腦製造出來的。可以說,它已經擁有了一切生命的本質特徵:自我進化能力。
阿西莫夫關於機器人的科幻小說不僅在科幻迷中間,就是在專業科學家中間也產生了極大反響。任職於麻省理工學院的美國著名人工智慧專家明斯基曾經邀請阿西莫夫前去參觀他的研究,但被阿西莫夫拒絕,理由是擔心自己的想像力「會被這些令人討厭的現實所壓抑」。
機器是無靈魂的,而機器人有沒有靈魂,這恰恰是機器人題材的關鍵所在。描寫機器人發狂搗亂的題材,是科幻作品中的擦邊球,這類故事裡的機器人介於「有靈魂」和「無靈魂」之間。從理論上,機器人發狂是因為程序出現錯誤,屬於機械故障。但它們發狂後的行為,又往往具有人的特點。在作品裡,發狂機器人通常充任反面角色。
影片《鐵人特工》就是這么處理的。那裡的機器人本來是個電子游戲玩具,可以和半大小子玩打仗的游戲。但它的程序是其設計師用一個軍用機器人程序改造的,包含著「為殺死對手不惜一切手段」的原始命令。最初,它用無害的塑料球和孩子們打仗。慢慢地換成了鋼珠、餐刀、鋸和電流!而且隨著學習能力的提高,鐵人特工的行動越來越隱蔽。
這類發狂故事裡,英國科幻作家奧爾迪斯1958年發表的《誰能取代人呢?》頗為幽默。全篇的角色都是智慧機器:田地耕作機、種子分發機、文件執筆機、開鎖機……它們聽說人類在戰爭中自我毀滅了,就想進入城市去取代人。直到故事最後,才出現一個可憐巴巴的活人。而這個飢餓的逃難者一聲令下,本來氣勢洶洶的機器人們便立刻去照辦了。
在阿西莫夫的作品《兩百歲人》中,機器僕人安德魯服務於馬丁家族四代人之久,最終放棄機器身體,換成人形,與心愛的人相伴致死。這個故事除了本身感人致深外,體現著人造人題材的變革潮流:從人偶形機器人回復到最初的類人機器人。所謂類人機器人,就是外觀和人一模一樣,以至於旁觀者無法分辨的機器人。
七十年代的中國,是一個剛剛走出單調色彩的年代。那時,有成千上萬人湧入電影院,觀看一部名叫《未來世界》的美國電影。那是中國人第一次看到科幻電影。哇,和真人一模一樣的機器人!追殺,較量……當然,真人最終戰勝了他們的機器替身,但觀眾們手心裡已經滲出了汗水。
在那個沒有多少娛樂方式的年代裡,這部電影反復上映了許多次,電台(電視尚未普及)也不停地播放它的錄音剪輯。雖然它只是一部二流的美國科幻片,但在那個特殊年代裡,它擁有了後來任何一部科幻電影所沒有的中國觀眾群。而「機器人威脅人類」的概念也跟隨這部電影來到中國,雖然比西方晚了幾十年。
《未來世界》其實是一部名叫《西部世界》的科幻電影的續集,只不過正集晚到八十年代末才被引進中國。由於娛樂手段已經大為豐富,竟然沒有多少人注意過它。《西部世界》描寫了一個類似迪斯尼的樂園。那裡的一切生命,包括毒蛇猛獸都是機器。最後,由機器人組成的西部牛仔演員們失去控制,開始屠殺遊客。
《未來世界》把機器人這個題材帶給了中國科幻作家。一大批描寫機器人的中國科幻作品隨之問世。和這部電影一樣,它們也多是描寫類人機器人。不過,大部分這類科幻小說里,機器人只是一種點綴,或者是工人,或者是家僕,有特色有深度的作品比較少。其中,《溫柔之鄉的夢》(魏雅華創作)較為出色,甚至獲得了中國最佳短篇小說獎。
小說中,頗有大男子主義傾向的主人公希望得到一個真正百依百順的老婆,在現實中得不到,便去購買一個機器人妻子。這位嬌妻完全惟丈夫馬首是瞻,以至於他醉酒後燒掉自己的研究成果,機器老婆還幫著他點火。
類人機器人既然與人如此相似,作替身再好不過。台灣科幻開拓者黃海曾經創作過一篇名叫《時間公司》的科幻小說。講的是某公司發展出一種業務,給工作繁忙的人士提供替身,等於是在販賣時間。巧得很,二十多年後,大陸科幻作者馮志剛也發表了類似題材的科幻小說《替身》。
機器復雜到什麼程度算是人,這或許是人造人此類題材中最大的問題和最主要的懸念了。在科幻電影《霹靂五號》中,機器人成為人的標志是聽懂了幽默故事。在《生命之歌》中,機器人要擺離線械性,成為人,秘訣是一首DNA譜成的音樂。
《生命之歌》由王晉康創作,是中國科幻作家在類人機器人題材上的經典作品。故事裡的機器人「元元」是個永遠具有孩童形象的機器人,但他的智慧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成熟。終於,他找到了能夠使自己邁入生命界線的法寶——由遺傳基因密碼組成的音樂。元元想把這曲「生命之歌」輸給他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的機器人夥伴,而那是否就意味著人類的末日,作者給予了完全出人意料的回答。
當我們說某個人象台機器時,多半含貶意,指他作事不知變通,只懂得服從命令。而機器人在故事裡通常就盡力展示這種「機器性」。在《終結者》里,機器人被燒去外殼、炸斷身軀,仍然要執行刺殺任務。不死不休。
與「終結者」那種無堅不催,不可戰勝的機器人相反,科幻作品裡還有相當文弱的類人機器人。在《異形》里,類人機器人沒有什麼法力。他們象人一樣脆弱。格鬥時抵不過一個壯漢,更抵不過剛猛的「異形」。他們進行科學研究時,也象人一樣需要通過儀器設備,而不是將儀器配在身體里。 電影里僅有一次讓他們表演了一次。在第二集開始,類人機器人師傅把手平攤在桌面上,用利刀快速擊刺指縫,顯示其准確性。但就是這次也演砸了:機器人刺破了皮膚,流出白色人造血,被女主人以看穿了身份。
菲利·普迪克在《銀翼殺手》(The Blade Runner) 中描寫的類人機器人介於兩者之間。單獨格鬥時,人類個體在格鬥時,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但他們的力量也很有限,壽命更只有四年。故事將機器人擺在被人們同情的位置上。它們中的優秀者突破人類的防線回到地球,試圖延長生命,並最終獲得人類的情感。但人類卻派出代號「銀翼殺手」的特工人員,將這些血肉之軀毫不留情地一個個除掉。
影片最後,機器人領袖雖然能夠制服「銀翼殺手」,卻未取其性命,而是傾訴內心痛苦之後,在冷風冷雨中逝去。在這部作品裡,機器人反而比人類更尊重生命。
⑥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1Q84》。《1Q84》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2009年所發表的長篇小說。故事以雙線(BOOK3為三線)進行,並以村上春樹較少用的第三人稱全知觀點來說故事。
《1Q84》借用宗教團體「先驅」探討社會問題。村上春樹以描述「先驅」宗教團體的創立、運作過程的偏激、狹隘與陰暗、通過宣傳奴役和控制「信徒」思想和行為,揭示「信徒」把自我拱手讓給他們的「領袖」、放棄自我的思考而一步步誤入歧途的真相。
(6)科幻小說鼎盛時期擴展閱讀:
《1Q84》是村上春樹經歷了30年多寫作生涯之後,被譽為集大成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所有長篇小說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人物角色愈多,年齡層涵蓋出生到死亡,寫作手法包含寫實和超現實,結合推理小說、歷史小說、愛情小說於一身,是一部可以從多方面解讀和欣賞的綜合小說。
在《1Q84》中,村上春樹並沒有將所有的重點都放在對物語的建構上,而是仍然將一些慣用的寫作技巧融入其中,並且大膽嘗試了許多新的寫作技巧。而這其中的多模態隱喻更是引人注目、耐人尋味。
從聽覺隱喻到視覺隱喻更是村上春樹的一系列大膽嘗試,也正表明了在涉及大膽奔放的性愛以及家庭暴力、校園虐待、不倫、離家出走、背叛、同性戀、失蹤等各種繁復復雜的離奇情節時,村上春樹在細部文學技巧的運用上變得更加的細膩和成熟。
⑦ 新時期文學的各種文學流派及作家作品
現代文學流派的詳細資料如下:中方和西方
一、西方近現代文學流派的概念、分期與特點
歐美現代主義文學(又譯現代派)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在歐美出現的諸多文學流派的總稱。現代主義具有強烈的反傳統傾向,它大膽探索,銳意求新,表現了強烈的挑戰意識和先鋒精神。
現代主義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線,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的主要流派有: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後期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等。後期的主義流派有: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新小說、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等,有人將後期的文學稱為「後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與條件:
1、兩次世界大戰,加深了西方人的危機意識,蘇聯革命與建設中的失誤與曲折,使西方知識分子陷入了更深刻的困惑。
2、科學技術的進步,加速了人的異化。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進一步趨向對立。
3、嚴酷的社會現實,助長了非理性主義思潮傳播《叔本華的「唯意與論」;尼採的「自我擴張」的超人;柏格森略帶神秘意味的生命哲學;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法國薩特的存在主義等都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產生與發展有影響。
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徵:
1、創作主題上,著力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物的對立關系和現代人的自我探索和思考。
2、在表現手法上,以「表現法」代替「再現法」,強調藝術表現內心的生活和心理的真實,較多使用象徵、隱喻和顛倒時空順序的自我聯想;注重表現瞬間的復雜多變的情緒和印象,挖掘深層的潛在的意識世界;善於採用怪誕、荒唐、反理性邏輯的描寫方法。
二、現代主義的主要流派
1、未來主義:20世紀出現最早、反叛精神最強的一個文藝流派。十年之間,來去匆匆。以「否定一切」為基本特徵。否定國家機器,否定傳統文化,主張徹底拋棄藝術遺產和傳統文化,歌頌機械和都市混亂,贊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張打破理性的形式規范,用自由不羈的語句隨心所欲地進行藝術創造。創始人是〈意>馬里內蒂,主要成就是詩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爾的《醇酒集》,馬雅可夫斯基的《穿褲子的雲》等。
2、超現實主義:源於法國,鮮明的先鋒精神,1916年的達達主義「破壞一切」「清除一切」給它有力的啟示。1924年《超現實主義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運動的正式發端,20-30年代在法國形成高潮,40-50年代拓展為世界現象,1969年結束。強調表現超現實、超理性的無意識世界和夢幻世界,它們超越了現實世界的各種束縛,重直覺,認為潛意識、夢幻才是最真實的;主張無意識的寫作,不必有什麼主題。廣泛使用「自動寫作法」和「夢幻記錄法」。作品怪誕,誇張、晦澀、神秘。對後來的荒誕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現實主義產生了影響。代表人物有布勒東(1869-196 6)、阿拉貢(1897-1983)、艾呂雅(1895-1952)等。
3、後期象徵主義:是19世紀末象徵主義的繼續和發展,20世紀20年代又一次高潮。提倡憑直覺把握內在真實,尋找思想的「客觀對應物」,以可感的形式去體現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徵中隱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徵主義視野更開闊、思考更深沉。主張通過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聯想等藝術手法表現人的復雜微妙的主觀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撲朔迷離和帶有神秘色彩的藝術效果。英國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此外還有法國的瓦雷里(1871-1945)的《海濱墓園》,奧地利的里爾克(1875-1926),梅特林克的戲劇《青鳥》,俄國勃洛克的《十二個》和葉賽寧,愛爾蘭的葉芝(1865-1939),美國的龐德(1885-1973)等。
4、表現主義:20世紀初起源於德國的繪畫,後擴展至音樂、文學等領域。它的理論綱領是「藝術是表現而不是再現」。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現事物內在的實質;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而揭示其內在的靈魂;突破對暫時現象的抒寫而展示永恆的品質與真理。在藝術方法上,由於強調永恆,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徵;由於強調寫內心活動,直覺和夢幻,多採用內心獨白、夢景、潛台詞等手段;情節離奇,變化突兀,以誇張、扭曲、變形、荒誕的寫法,突出主觀的感受,追求強烈的藝術效果。代表作家與作品有卡夫卡(1883-1924)的《城堡》、《變形記》,美國奧尼爾(1888-1953)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1890-1938),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的戲劇《到大馬士革去》,德國的戲劇家布萊希特(1898-1956)等。
5、意識流:以無意識活動作為文藝的表現對象,提示不同層次的心理活動,強調人的意識的矛盾性及復雜性。在作品中,情節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內心活動,不按情節而是按人物意識流程結構作品,打破了以時間為序的敘述方式,隨著人物意識的流動,通過自由聯想來表現主題,組織情節,不受時間限制,過去、現在、未來相互顛倒,彼此滲透,相互重疊,網狀式的主體結構。代表作與作品有愛爾蘭的喬依斯(1882-1941)的《尤里西斯》,法國的普魯斯特(1871-1922)的《追憶逝水年華》,美國的福克納的(1897-1962)《喧囂與憤怒》,英國的伍爾夫(1882-1941)的《到燈塔去》等。
6、存在主義文學:產生於30年代的法國,日漸流行於歐美。它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揭露資本主義世界的荒唐丑惡;另一方面表現人的不幸和毀滅的命運與孤獨、絕望、恐懼的思想情緒,同時也激勵人們面對現實的重壓而奮起抗爭。藝術上多保留傳統風格,思想上開掘哲理深度。代表作家與作品有薩特(1905-1980)的《惡心》,加繆(1913-1960)的《局外人》等。
7、荒誕派戲劇:50年代興起於法國。思想上師承存在主義「荒誕'觀念,藝術上吸收超現實主義手法。以荒誕的戲劇形式表現世界和人生的荒誕性:人生的無意義、人的異化、人與世界的隔膜、人與人之間的疏遠等。故意採用與傳統戲劇相反的手法,製造強烈的荒誕效果。以模糊的背景,象徵、寓意、誇張、非邏輯的片段場面,抽象化、普遍化的人物,非理性的、無意義的語言。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國尤奈斯庫(1912- )的《禿頭歌女》、《椅子》,貝克特(1906- )的《等待戈多》,俄國的阿達莫夫(1908-1970)的《彈子球機器》,英國的品特(1930- ),美國的阿爾比(1928- )的《動物園的故事》,法國的讓 日奈(1910-1986)的《陽台》等。
8、新小說派:50年代興起於法國。「懷疑的時代」的「懷疑精神」的產物。反對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的藝術模式。認為小說應主要描寫物的世界,應透過平常瑣碎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的潛意識活動,表現「潛在真實」。非意義化,非情節化,非人物化是新小說派的三個基本論點。文體革新。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娜塔麗·薩洛特(1902- )的《無名氏肖像》、阿蘭·羅伯-格里葉(1922- )的《橡皮》,米歇爾 布托爾(1926- )的《米蘭巷》,克洛德 西蒙(1913- )的《佛蘭德公路》等等。
9、黑色幽默:60年代興起於美國。黑色-陰郁、悲觀、冷酷、苦澀。認為世界是一片荒原,歷史是一片混亂,個人無法改變生存現狀,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既缺乏充滿自信的庄嚴的悲劇精神,又缺乏敢於蔑視對手的明快喜劇精神,只能是「苦惱人的笑」。黑色幽默,不僅嘲弄他人,更是自我嘲弄,喜劇手法不僅用於處理丑惡和畸形,也用來處理痛苦和不幸。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海勒(1923- )的《第二十二條軍規》,馮內古特(1922- )的《第五號屠場》,巴斯(1930- 的《煙草經紀人》,品欽(1937- )的《萬有引力之虹》等。
10、魔幻現實主義:拉美小說創作的主潮,發端於40年代,到60-70年代形成高潮。它根植於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又吸收了歐美現化主義的表現手法。「變現實為幻想而不失其真」,在現實生活的敘述與描寫中,引入大量超延自然的因素,奇跡、幻覺、夢境甚至鬼魂形象經常出現於情節中,時序關系被打亂,場面常帶有象徵色彩,帶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1928- )的《百年孤獨》,墨西哥的魯爾弗(1918- )的《佩德羅·帕拉莫》,瓜地馬拉的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的《玉米人》、《總統先生》,古巴的卡彭鐵爾(1904-1980)的《這個世界的王國》等。
未來主義
一、定義:
未來主義,又稱未來派,20世紀出現最早、反叛精神最強的一個文藝流派。十年間來去匆匆,以「否定一切」為基本特徵。否定國家機器、否定傳統文化,主張徹底拋棄藝術遺產和傳統文化,歌頌機械和都市混亂,贊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張打破理性的形式規范,用自由不羈的語句隨心所欲地進行藝術創造。
創始人是義大利的馬里內蒂,主要成就是詩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爾的《醇酒集》、馬雅可夫斯基的《穿褲子的雲》等。
二、發展歷程
創始人:義大利詩人、戲劇家、編輯--馬里內蒂。
義大利是未來主義的發源地和中心。人數最多、聲勢最大、涉及面最廣。首先從文學開始,繼而波及戲劇、繪畫、音樂、電影、雕塑、舞蹈等領域。
1909-2-20,馬里內蒂在法國的《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宣告未來主義誕生。次年,他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闡述未來主義的理論主張和文學創作原則。
在馬里內蒂的發起和推動下,未來主義很快由文學擴展到藝術領域,出現了《未來主義畫家宣言》、《未來主義戲劇宣言》等重要理論文獻。而且,這一運動迅速由義大利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成為全歐性的文學藝術運動。法國著名詩人阿波利奈爾於1913年發表了《未來主義的反傳統》,提出「立體未來主義」一說。俄國的馬雅可夫斯基於1912年發表《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創立立體未來主義。
到20年代中期,逐漸銷聲匿跡。
三、未來主義的精神
革命性。造反有理。
未來主義認為:大規模的機器生產、科學、技術、交通和通訊的突飛猛進,使客觀世界的面貌和社會生活的內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生活節奏的加快,使速度這個因素具有日益突出的作用。現代大都市、機器文明、速度和競爭,構成了時代的主要特徵。
外界社會的變化,勢必導致人們精神世界的徹底改觀。傳統的文學只囿於描摹外在的、死氣沉沉的現實,已經僵化。唯獨未來主義文學富於生命力,因為它以探索「未知」為己任,他們聲稱面向未來、屬於未來,因此號稱未來派。
按照未來主義的觀點,一切新的都是好的,一切舊的都是壞的。於是他們把人類的文化遺產和現有文化都當成是絆腳石、掃盪的對象,聲稱要催毀一切圖書館和科學院。
在理論上,未來主義極其雜亂。它集小資產階級的革命情緒、無政府主義、虛無主義之大成。既對工業和科學技術的新成就高唱贊歌,又發出一片反理性主義、盲動主義的鼓噪。
在隊伍上,同樣魚龍混雜,其政治傾向、世界觀、藝術觀皆不同,他們從未來主義的綱領中各取所需。因此分為以義大利為代表的右派、以法國為代表的中派、以俄國為代表的左派.
四、重要作家和作品
1、菲利普·托馬佐·馬里內蒂(1876-1944):
出生於埃及一個富裕的義大利家庭,父親是著名律師,母親是抒情詩人。馬里內蒂自幼深受法國文化的影響,又曾留學巴黎,廣泛接觸法國現代派文學藝術,尤其是象徵主義作品,深受影響。1893年回到義大利後繼續學習,於1899年畢業於義大利熱那亞大學法學系。 1905年創辦《詩歌》雜志,發表和介紹頹廢派和法國象徵派詩歌,在國際文壇上產生較大影響。從1906年開始,他創立了未來主義,先後發表了許多宣言,提出一系列主張。 1913年創辦未來主義的刊物《萊采巴》,並去俄國旅行,宣傳未來主義。1914年,他發表《未來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公開與法西斯合作。從1919年開始,他積極參加法西斯黨的活動,成為墨索里尼的幫凶。在墨索里尼上台後,被任命為科學院院士、義大利作協主席。1942年,他還隨義大利侵略軍一起入侵蘇聯,1944年因病逝世。
馬里內蒂是無政府主義思想的歌者,宣布「要把義大利從教廷、王權、婚姻、議會的桎梏下解放出來」,徹底消滅一切國家機器。
馬里內蒂是機器和技術的歌者,他認為機器是創造未來的原動力,機器的美比女性的微笑更富有魅力。對物質文明的崇拜。
馬里內蒂是超人哲學的歌者,對「力量」、「勇敢」、「冒險」、「拳頭」、「戰爭」,都贊美有加,在他看來,暴力、戰爭和科學技術一樣,都是催毀舊傳統、建立新未來的最有效的手段。尼采哲學。
--迎合法西斯思想。
代表作:短劇《他們來了》。見《未來主義》第125頁。前所未有的怪劇,根據馬里內蒂的《未來主義戲劇宣言》,以往的戲劇都是迂腐、冗長、靜止的心理分析劇,早已失去生命力。應該代之以在極端有限的時間、空間和情節里,表現「從潛意識、捉摸不定的力量、純抽象和純想像中發掘出來的一切,不管它們是如何違背真實、離奇古怪和反戲劇。」而這個戲劇正充分體現了未來主義的革命性。
A超短,全劇只有四句台詞。沒有對話和沖突。
B強調動勢。
C利用了「幻象」的作用。
2、紀堯姆·阿波利奈爾(1880-1918):
私生子,母親是波蘭貴婦人,父親是義大利軍官。他出生於羅馬,隨母親在摩洛哥長大。1899年,開始定居巴黎。朋友總結說:私生子、波蘭女冒險家的骨血以及在法國的外國人這三種畸形的狀況不僅造成了阿波利奈爾奇特的性格和氣質,而且也造成了他的藝術的獨特性。中學時,他才華出眾,顯示出對文學的熱情和天才。但經濟情況使他失去了上高等學府的機會。沒有文憑、沒有錢,窮困潦倒,只好邊工作邊寫詩。他當過銀行里的小職員、家庭教師、小報編輯、炮兵、流浪漢,艱難的生活為成為一個急進的藝術家奠定了基礎。在巴黎,結識了著名的立體派畫家畢加索,成為至交。又與一些先鋒派作家過往甚密。不斷撰文宣傳現代派詩歌和立體派繪畫,接受了馬里內蒂的主張。他一生不斷追求愛情,為之寫下了大量的情詩,其熾烈,可以和龍薩、謬塞比美,可惜總是失戀,比如1901年,去德國當家庭教師,一度瘋狂愛上了英國籍的女教師,寫了許多情詩。1912-1914年間,他再度失去了女友,生活在孤獨之中,以十分新穎大膽的手法創作了許多詩歌,後來收入《醇酒集》。他結婚剛十個月,就去世了,年僅38歲。死後發表的《意識的圖像》是又一部代表作。
阿波利奈爾的主義成就是詩歌。他的抒情詩大多用比較自由的民歌體寫成,具有十分純朴、濃厚的抒情色彩和自然和諧的音樂性,激情、憂郁、哀傷、清新,發揚了法國的情詩傳統。如《蜜拉波橋》,《未來主義》P202。
阿波利奈爾在未來主義方面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對詩歌藝術的革新。比如:加強詩歌本身的節奏和頓挫來代替標點符號。寫作「談話體詩歌」,模擬雜亂的談話,強調聲音效果。寫象形詩,力圖把詩歌同繪畫結合起來。發展馬拉美的階梯式詩歌等。他的典型的「立體詩歌」,用詩繪成圖案,把詩歌與觀賞藝術結合成一體。
如:被殺的和平鴿。《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
3、符拉基米爾·符拉基米洛維奇·馬雅可夫斯基(Mayakovsky,1893-1930) 俄國立體未來主義的代表人物、蘇聯早期最優秀、最有才華的革命詩人。
出生在喬治亞一個低級的林務官家庭,1905年俄國第一次民主革命爆發,12歲的馬雅可夫斯基參加了學校的罷課遊行,「這就是革命,這就是詩,詩和革命不知怎的在我的腦子里結合起來了。」1906年父親因病逝世後,全家移居莫斯科,馬雅可夫斯基一邊上中學,一邊幫姐姐給手工藝店鋪「作畫和烙畫」。同時他接近了一些布爾什維克大學生,大量閱讀革命書籍,接觸社會主義者,並於1908年初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自此,他從事革命宣傳,曾三次被捕入獄,在監獄中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同時嘗試寫詩。1911年,他進入繪畫雕刻建築學校學習,結識了一批未來派的詩人和畫家。
馬雅可夫斯基的創作道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912-1917年,是他的未來主義時期。俄國未來主義蔑視一切舊的傳統,抨擊現代的象徵主義、也鄙視古典詩歌,聲稱「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人從現代輪船上丟下水去」,他們還宣布要把詞「從詞義中解放出來」,破壞語法規范,杜撰新詞。鼓吹個人主義和虛無主義。為反抗而反抗、為標新而立異。
1912年,他與布爾柳克等人共同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出版了俄國未來派的第一本詩集《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用粗糙的麻袋布製作封皮,藝術上標新立異,思想傾向上無政府主義。
1915年,馬雅可夫斯基發表了著名的長詩《穿褲子的雲》,詩歌的副標題是「四個樂章組成的樂曲」,用詩人自己的話說,四個樂章即「四個吶喊」:「打倒你們的愛情」、「打倒你們的藝術」、「打倒你們的制度」、「打倒你們的宗教」。藝術方面:非詩化、幻象。原題為《第十三個使徒》,因褻瀆宗教,改名,馬雅可夫斯基對審查官說:「如果你們願意,我就做個最溫柔的人,不是男人,而是穿褲子的雲。」所以,這題目本身也有對當局的反抗。
因為未來派與「拉普」(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協會)的排斥,加上愛情失意,1930年4月14日自殺,終年36歲。
《夜》,《未來主義》。
五、未來主義的藝術特徵
1、竭力把文學變成現代生活的「動力學」,著力表現「運動感」,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刻畫運動中事物的形態,如《致疾馳的汽車》、《飛機》、《摩托之歌》、《飛躍的都市》。在誇大的、變形的力量中,表達出大自然的生命和事物的動態、節奏。但粗暴、扭曲的筆觸,有粗俗、怪誕的特點。
2、藉助「幻象」反映現代生活。潛意識、跳躍、物體的靈性、通感。運用絕對自由的類比,把握不相似的事物中的相似特徵,表達主觀的感受,如把礦工形容成「對大地的腸胃動手術的外科醫生」。
3、更新語言。全盤否定語法規范,廢除標點符號,杜撰新詞,引入新詞。入新詞。
超現實主義
一、概念
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興起的在文藝及其他領域里對資本主義傳統文化思想的反叛運動。強調表現超現實、超理性的無意識世界和夢幻世界。他們超越了現實世界的種種束縛,重直覺,認為潛意識、夢幻才是最真實的。主張無意識的寫作,廣泛使用「自動寫作法」和「夢幻記錄法」。作品怪誕、誇張、晦澀、神秘,對後來的荒誕派、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等均產生了影響。
從1919年布勒東和蘇波合著「下意識書寫」的作品《磁場》開始,到1969年讓.許斯特正式宣布超現實主義團體的解散,共半個世紀的時間。
規模上,由一個只有十幾人的巴黎小組,發展成為跨越歐美亞非四大洲的國際性運動。
影響上,不僅對小說、詩歌、戲劇方面發生作用,而且在雕塑、繪畫、建築、電影方面產生重大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名稱的由來:阿波利奈爾在1917年發表的劇本《蒂雷西亞的乳房》的序言中說:「人當初企圖模仿行走,所創造的車輪子卻不象一條腿。這樣,人就在不知不覺中創造出超現實主義。」在阿波利奈爾看來,所謂超現實主義,只應從現實中受到啟發,而不必做照相似的模仿。布勒東為了紀念自己的精神導師阿波利奈爾,便在《超現實主義宣言》中提出了這個名字。
按照布勒東自己的解釋:
「超現實主義:陽性名詞:純粹的精神學自發現象,主張通過這種方法,口頭地、書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達思想的實實在在的活動。思想的照實記錄,不得由理智進行任何監核,亦無任何美學或倫理學的考慮滲入。
哲學背景:超現實主義的基礎是信仰超級現實;這種現實即迄今遭到忽視的某些聯想的形式。同時也是信仰夢境的無窮威力,和思想能夠不以利害關系為轉移的種種變幻。它趨於最終地摧毀一切其他的精神學結構,並取而代之,以解決人生的主要問題。」 (《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宣言》)
二、文學淵源
1、上溯到18世紀英國哥特式小說
超現實主義者認為:哥特式小說的主人公通過想像出來的事物獲取了生活中的精華,並且表達了他們想要徹底擺脫人在道德、心理、乃至生理方面所受限制的願望。他們的潛意識里顯示出一種說不情所以然的力量,這力量竭力和壓制它們的「超我」抗爭。總之,他們用解放性的「魔鬼-肉慾-潛意識」的概念來對抗壓制性的「上帝-靈修-意識」的概念。
2、也可追溯到愛倫.坡的怪誕故事:
他輕視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只追求效果和氣氛,用快感原則代替了真實原則。
3、還可以把法國作家薩德奉為神明: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哥特小說:反教會態度、政治上的烏托邦觀點、對慾望之力量的贊頌、在快感中對絕對的追求、對傳統價值觀念及其體現者的蔑視、作為幻想者的才能。布勒東把薩德和弗洛依德、傅利葉並稱為「慾望的三個偉大的解放者」。
4、德國的浪漫主義詩人們也為他們開啟了大門:
布勒東承認可以把超現實主義看作是浪漫主義的尾巴,「然而卻是一根很有攫握力的尾巴」。荷爾德林、諾瓦利斯等,真實存在於夢幻、愛情和詩歌之中,想像通過夢幻和愛情才得到最自由、最廣闊、最富有創造力的發展。
5、直接影響他們的是幾位法國詩人:波德萊爾、蘭波、(內瓦爾、洛特雷阿蒙)和阿波利奈爾。
波德萊爾:藝術家只屬於他自己。神奇的事物就藏在表面看來平庸乏味的日常生活中,詩人或藝術家的任務便是通過各自的體驗去發見這些神奇的事物並把它們表現出來。
蘭波:強調「交感」,詩歌的暗示性,詩歌的力量不在於抒情或雄辯,而在於它所激起的想像和聯想。用象徵和隱喻表達內心和潛意識。「我要當一個詩人,我致力於使自己成為通靈者,這就是要通過各種感覺的錯亂來把握未知的事物, 我是他人。」
內瓦爾:(1808-1855),1855年的小說《奧蕾利亞或夢幻生活》,「夢幻是第二生活」。
洛特雷阿蒙:(1846-1870),1869年寫的《馬爾多洛之歌》,在1918年一下抓住了三個人:布勒東、蘇波、阿拉貢。下意識寫作,詩人應該把精神生活而不是日常生活作為表現對象。
阿波利奈爾:行走與輪子。
三、哲學基礎
黑格爾的辯證的統一觀點,使生活和夢幻、現實和超現實統一起來。
柏格森的生命沖動說和意識綿延說。
弗洛依德的夢幻、直覺、潛意識理論。布勒東和阿拉貢都學過醫,布還見過弗洛依德。
--加上科學的迅猛發展,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催化劑。見《未、超、魔》P98頁。
四、發展歷程
1、達達主義的准備時期(1919-1924):
達達主義:一戰期間出現的現代派文藝流派,也叫早期超現實主義。領袖是法國詩人斯特里唐.查拉。
最初是從繪畫領域開始的,1913年,杜尚把一個自行車座倒置在一張凳子上。被奉為達達的先驅。《蒙娜麗莎》。
1916年,許多知識分子不願進入「血腥的屠宰場」而避居瑞士,一位德國作家鮑爾在蘇黎世組織了一個「伏爾泰小酒店」俱樂部。2月8日,羅馬尼亞人查拉將一把裁紙刀插進一本德法辭典,然後在刀尖所指的那頁上隨意用「達達」作為流派的稱號,Dada,兒語,意思是「馬」。用它作為文藝活動的旗號,並無任何意義,又恰恰反映了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一切都具有偶然和不可知性,也就是毫無理由、毫無意義。
查拉的宣言給達達的定義「自由:達達、達達、達達,令人抽搐的痛苦的號叫,一切對立物、矛盾、怪誕和不合邏輯的事物的交織,這便是生命」。「讓每個人叫喊吧:有一件催毀性的、否定性的偉大工作要完成。清除吧,掃盪吧。」--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達達的精神--破壞一切,否定一切,甚至包括達達自身。
法國:布勒東、蘇波、阿拉貢號稱「三劍客」,1919年3月在巴黎辦了一份名為《文學》的雜志,取名文學是種反諷,其宗旨是反對一切文學傳統。同年開始接觸達達主義。1920年,查拉來巴黎組建了法國的達達主義集團,三人全部加入。在1922年宣布「拋棄達達」。
2、《第一次宣言》時期(1924-1929):
1924年布勒東發表第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以布勒東為首,阿拉貢、艾呂雅、蘇波等形成聲勢浩大的潮流,與達達不同,他們有理論、有奮斗目標、有比較成功的作品。
同年在巴黎格勒奈爾街15號,建立了常設機構「超現實主義研究辦公室」,提出以生活本身為原料,歡迎一切追求創新、和現實生活不和諧的人。
同年還創辦了機關報《超現實主義革命》雜志,在上流社會眼中是「世界上最無恥的一份雜志」。出版了十年。
傳單、小冊子,《一具死屍》,諷刺剛去世的法朗士:「隨法朗士而去的,是人的一些奴性。讓我們把埋藏詭詐、傳統主義、愛國主義、機會主義、懷疑主義、現實主義和懦弱的那一天作為節日來歡慶吧。」
逐漸轉向法國共產黨,比如阿拉貢,內部分裂。
3、鼎盛時期(1929-1941):
1929年12月,布勒東《第二次超現實主義宣言》,「純化超現實主義」。阿拉貢事件,1930年阿拉貢參加蘇聯舉行的第二屆國際革命作家代表大會,結果沒有捍衛超現實主義路線,導致與布勒東的決裂。
參加西班牙內戰。
組織十幾個國際超現實主義展覽會。
大量作品問世。
被二戰打斷。
4、戰後時期(1946-1969):
1947年,布勒東召集巴黎舉行的國際超現實
新時期文學重要作家及代表作品(中國)
新時期文學從1976年底開始,28年來的重要代表作家及作品似在如下者,請各位共同豐富完善。
劉心武《班主任》 盧新華《傷痕》 徐遲《哥德巴赫猜想》 王蒙《悠悠寸草心》《春之聲》《風箏飄帶巴金《隨想錄》 鄭義《楓》 戴厚英《人啊,人》 蔣子龍《赤橙黃綠青藍紫》《喬廠長上任記》葉辛《蹉跎歲月》 諶容《人到中年》 魯彥周《天雲山傳奇》 高曉聲《李順大造屋》 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 古華《芙蓉鎮》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⑧ 地球外有生命嗎
這個問題目前的答案是可能有。因為目前科學技術有限,人類的探測器最遠只能在太陽系內進行探測,即使是這樣,對於太陽系的整個情況目前也沒有完全摸清楚。
下面我們了解下。
地球生命如何起源?目前關於地球生命起源有好幾種可能,但這些都只是猜想,畢竟人類沒法乘坐時間機器,返回過去一探究竟。
第一種,即地球在長期的演化中自行產生的,這也被稱作自然發生論。
作證自然發生論的就是米勒-尤里實驗,該實驗模擬早期地球環境,實驗的結果表明:地球早期地表物質有水、甲烷、氨、氫氣、一氧化碳等,因為早期地球溫度高,上空懸浮大量水蒸氣,所以經常有雷雨雲的存在,而閃電促進了這些物質進行反應,從而形成了多種有機化合物,比如氨基酸、糖類、脂質以及一些可以構成核酸的原料。
(上圖:每一個圓盤都是一個星系)
這么多的星系中,難道就一個存在生命的星球都沒有嗎?因此科學家猜測,有極大可能是有的。但現在人類科技還在發展,最快的探測器僅僅剛剛離開了太陽系(旅行者一號)。所以到底太陽系外是否存在生命,目前獲取的證據難以判斷。
總結,目前太陽系內是否存在生命都沒搞清楚,何談太陽系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