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nature科幻小說傳送運輸

nature科幻小說傳送運輸

發布時間: 2022-12-26 03:35:45

A. 氣象預報科幻故事500

今天的科幻作品,很大程度上繼承了近代冒險作品的血統。只不守,在冒險作品裡,主人公騎馬乘船就可以出行,而在科幻作品裡,科幻作家們先要賦予他們前所未有的先進運輸工具。

在海陸空新交通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地球環境里,科幻作家們對析運輸工具的幻想。奔向太空的夢想也要由宇航技術來實現。而星體飛船雖然是宇航技術的一部分,但它比較特殊,故而單獨介紹。

第一節:海陸空新交通

要想飛得更高、跑得更快,要想上天入地,看清大自然的每一處秘境,更為先進的交通工具必不可少。於是,交通工具的進步便成了科幻小說的經典主題。

鐵路是工業革命帶給世人的第一批禮物。在科幻小說誕生的年代裡,鐵路運輸已經成為了現實。而科幻作家要作的,是將它「鋪」得更遠。與鐵路時代幾乎同時,在法國誕生了科幻文學的一代宗師儒勒·凡爾納(JulesVerne 1828、2、8——1905、3、24)。他在出版於1892年的《克洛迪斯·邦巴納克》中,竟然描寫了一條宏偉的歐亞大陸橋。

這條鐵路從塔什干鋪向中國的和田,穿過平均海撥三千米的帕米爾高原,然後再經蕪恙、新州、蘭州、西安、鄭州、魯南,最後到達北京。盡管凡爾納對中國地理不算太熟悉,其中有些地段明顯標識錯誤,但這部作品更多地留給我們的,是將科技進步推廣到世界每個角落的激情。在同時代的的滿清政府里,就是最面向世界的洋務派官員,恐怕也沒有勇氣設想出,在自己的國土上能出現如此宏偉的景觀。

一八九五年,凡爾納的《機器島》出版了。這部作品將當時已經出現的巨艦巨輪誇張到了極限。機器島的製造者是美國人。凡爾納在開篇時講明了自己的看法:美國人就是好大喜功!所以,小說里把機器島描寫得越大,越能體現作者的創作意圖。

機器島本名「模範島」,由二十七萬只鋼箱連接而成,表面積達二十七平方公里,超過陸地上的許多小城市。島的表面鋪滿腐植土,生長花草樹木。模範島的首府叫「億兆城」,這名字聽上去就象如今中國大陸某地開發的某個樓盤,透著濃厚的暴發戶色彩。

島上的房子採用當時還很貴的鋁,還有空心玻璃磚和人造石等材料建成。島的動力系統設在兩舷,由兩座各500萬馬力的發電廠提供。憑著強大的動力,機器島終年航行在赤道附近,保持於溫暖的天氣中。

當然,這么豪華的機器島不是給普通人住的,島上住宅都出租給美國的富翁,共一萬人左右。機器島的附屬設施也極盡豪華,估計作者參考了當時頂極郵輪的布置。不過,左舷以坦克登為首的一群島民想把「模範島」改造成商船,右舷以考伐蘭為首的一群島民想保持它的休閑本色,結果引起爭端。在全島人民「美式民主」投票無效的情況下,兩大勢力分別指揮兩舷發動機向兩個方向運動,最後竟然扯碎了巨島,使其變成散落在大洋深處的鋼箱群。

凡爾納的第一部科幻傳奇小說名叫《氣球上的五星期》。1861年該書出版之後,凡爾納在一次講話中預言了航空業的未來發展,並以驚人的准確性提到了現代飛機有可能出現。到了1886年,在《統治者羅伯爾》一書中,凡爾納通過主人公的嘴明確地宣布:航空的未來屬於飛機,而不是飛艇。凡爾納甚至暢言,他出版這本書後,便「等待著聽到氣球支持者們的尖叫聲」。不過,凡爾納在這本書中預言的飛機卻不是後來成為主流的有翼機,而是直升機。

有了高明的航空機器,不僅能把人帶上天空,也可以給社會帶來其它變化。1904年,英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拉迪亞德·基普林(RudyardKipling,1865、12、30——1936、1、18)創作了以飛艇為題材的科幻小說《夜班郵船》,其中就預言了航空信的產生。不久,航空郵件便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只不過它的主要載體換成了飛機。

基普林的這篇作品還預言了無線電導航和電台廣播氣象預報。當時還沒有電台廣播,而直到三十年後,人們才考慮用無線電為飛機導航。

要想飛得更高更遠,僅有好的飛行機器是不夠的。於是,一套嶄新的管理體制也出現在基普林的筆下。他於1912年創作了《夜班郵船》的續集《航空控制板真簡單》。在這部科幻小說里,作者全面設計了未來的航空管理體系。

一九一九年,英國飛艇「R34」號首次飛越大西洋成功。機組人員當時隨身只帶了一本書——基普林於1909年出版的《作用於與反作用》,因為其中就收錄了《夜間郵船》。飛行員們在美國降落後,便在那本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送給成功的預言家本人。

能夠上天以後,潛入深海便成為科幻作家下一個發揮想像力的目標。凡爾納在《海底兩萬里》中描寫的巨型潛艇,今天已經成為現實。更令人贊嘆的是,小說中的那艘「鸚鵡螺號」潛艇後來有了它的「孿生兄弟」——1954年下水的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設計者們如此取名,自然是為了向這位預言家獻上自己的敬意。

在交通工具方面,凡爾納更大膽的設想到今天還停留在小說中。在他晚年創作的《世界主宰》里,試圖統治世界的神秘人物駕駛著三棲飛行器,穿梭於陸地、海洋和天空中,處處挑戰人類的現存秩序。至今,人們只能建造出水陸兩用的坦克,與空海一體的水上飛機。

汽車曾經是工業時代的驕子。然而,幾十年過去了,汽車還只能在地上跑。科幻作家們不滿意了,他們描繪出了能夠飄行的汽車。葉永烈的名作《小靈通漫遊未來》里已經出現了飄行車。它們既可以在道路上行駛,也可以在低中飛行。當科幻巨片《銀翼殺手》、《第五元素》和《星戰前傳》拍攝完畢後,我們在銀幕上也能夠看到「飛車」了。那穿梭在樓群中的行行飛車令觀眾目不暇接。

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是人類去不了的呢?那就是地層深處!科幻作家們一直希望先於現實「到達」那裡。當地質學家們已經證明,大地深處不可能象《地心游記》中描寫的那樣呈中空狀後,科幻作家們便放棄徒步旅行進入地下世界的簡單方法,轉而去創造能在地層中航行的「地行器」。它用燒融的方法打通岩石層,進入地心。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在他的短篇《帶上她的眼睛》,美國科幻片《地心救險》中都出現了地行器。

不過,除了為探險家服務,朝著更高更快更遠的方向發展外,科幻小說中還出現了專門為懶人提供的交通方式。被稱為「美國科幻之父」的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A.Heinlein,1907——1988)在《道路必須壓平》中,設計了一種新奇的傳送帶公路。這種公路由許多條貼緊的平行傳送帶構成。由外到內,相鄰兩條傳送帶之間有每小時五公里的速度差,和普通人步行的速度一樣。於是,一個人便可以安全地從一條傳送帶跨上另一條,最後站到核心部位每小時幾十公里的傳送帶上,以車的速度旅行。如果哪位讀者在翻開本書時,剛剛揩去為長途步行流下的汗水,你是否會喜歡上這樣的公路呢?

第二節:奔向太空

無論是宇航事業處在高峰還是低谷,它在科幻作品裡受到的關注從未減少。

十九世界以前,地球的許多角落還處在人類視野之外,但飛向太空就已經成為科幻先驅們的夢想。當時,氣球還是惟一能夠離開地面的人造物體。但早在1650年,德伯傑勒(CyranodeBergerac)發表了《月球邦國的世界》(,1650),其中最後一部就提到了用火箭來作太空探險的工具。

比現實中的第一艘無人登月飛船「阿波羅九號」提前一百年,在幾乎同樣的地點,以十分相近的軌道,載著宇航員的飛行器就已經被「發射」向了月球。當然,它是在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中被「發射」的。這部作品並非最早的宇航技術預言,但它在科學細節方面計算得十分認真、扎實。所以經常被後人提到。許多現代火箭和宇航之父們都說,他們正是在儒勒·凡爾納的啟發下,才開始思考太空旅行的可能性的。

今天的人們會說,《從地球到月球》里的預言在各方面都很精確。唯一的缺點,就是使用大炮作為技術前提,沒有預想到後來的多級火箭。不過,且慢下結論說這部作品已經過時,因為如今的科學家們正在設計巨型電磁炮,向太空發射不載人的飛行器。他們認為,這種長達數公里的電磁炮雖然製造起來很復雜,但是使用起來遠比運載火箭方式要經濟。

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是現代宇航技術的奠基人,他創作了幾篇科幻小說。其中《到月球去》於1892年發表在莫斯科的《環球》雜志上。後來還寫了《宇宙的召喚》(1895)、《地球之外》(1920)等。這些作品都在宣傳他設計的火箭工作原理——不依靠外在介質推動,以及設立多級而不是單級。後世真正能夠飛上太空的火箭莫不以這兩點為基礎。

1929年,德國電影導演弗里茨·朗格拍攝了《月亮上的女人》,令觀眾大為著迷。影片中的場面更接近現代的火箭發射情形。片中的火箭由真正的火箭科學家赫爾曼·奧伯特和威利·雷共同設計。雷後來叛逃到美國,而奧伯特則為納粹研製了V2火箭。他們在影片中的工作太逼真了,以至於二戰期間出於國家安全考慮,《月亮上的女人》在德國被禁止上映。這部影片的另一貢獻,在於創造了如今所有火箭發射中都要用到的倒計時。

在科幻小說中,火箭的速度越來越快。亞光速火箭已經成了許多描寫「銀河文明」的作者的首選。那麼,可不可以超過光速呢?中國科幻作家查羽龍在《光明之箭》中,就「創造」了一艘能夠超過光速的飛船——光明之箭。整部作品就是圍繞著兩個科研團隊爭先研製超光速火箭的故事展開的。

除了火箭,科幻作家們還構思了種種奇異的宇航技術。一個最簡單的途徑,就是使用反重力或者磁力裝置。科幻小說里最早出現的運輸技術幻想,大概要算《格利佛游記》里的「勒皮它飛島」了。那位倒霉的格列佛隨船航行於北太平洋時,遇到海盜,被綁起來扔到荒島上。危難關頭,太陽忽然被一塊巨物遮住!那是一座飛島,飛行在兩英里高空,航向可以隨意操縱,或者乾脆懸停在空中。上面生活著許多人,有大量建築物、花園、樹木。

格列佛被救上飛島上後,慢慢了解到它的構造:飛島直徑達七千八百三十七碼。底盤是一整塊碟形金剛石,上面覆蓋著一層層礦物,最上面是土壤。飛島中央有一個直徑五十碼的「天文學家之洞」,裡面安置著長六碼,最大處直徑三碼的磁石,懸在金剛石軸上面,圍繞著它轉動,即使瘦弱無力的人也可以隨便轉動它。正是這顆巨磁石發出的磁力線,和地球磁場作用,導致飛島升降和平移。

在十七世紀那個農業、手工業環境下,這座飛島體現了作者驚人的想像力。勒皮它飛島構思之奇特,不僅在當時堪稱神妙,對後世讀者也是如此。不久前,日本卡通大師宮歧峻還將這個題材改編成卡通電影。只不過,影片中的「勒皮它」已經荒蕪敗落,成為天空中飄零的廢墟和傳說。

把反重力概念推到極至的,是英國科幻作家詹姆斯·布利殊(James Blish,1921——1975)。1950年到1962年,他創作了科幻經典《飛行城市》系列。馳騁於星空中的不是太空船,而是整座城市!這些「飛行城市」靠一種叫「陀螺轉」的推動器來推動,而「陀螺轉」的原理,基本上就是「反重力」或「慣性的抵消」。於是,紐約、倫敦等大城市帶著下面的基岩,紛紛離開地球,在宇宙空間飄浮著。這些飛城甚至可以達到超光速。它們象流星一樣遍布宇宙,把人類文明的種子撒向四方。有一些則成為太空海盜。有趣的是,在《飛城系列》里,紐約城飛上太空時,還帶著它那聞名於世的「雙子塔」。

五十年代,醉心宇航技術的英國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1917——)在短篇《太陽風帆》中,提出了一項大膽的設想:利用太陽系裡無處不在的「光壓」作為宇航的動力。在人們常識中幾乎沒有重量的陽光,其實也給被照射的物體施加著極其微弱的壓力,在太陽系裡,到處都充滿了這種「太陽風」。如果能展開一張面積達幾平方公里,厚度僅幾微米的太陽風帆,那麼陽光便會推動著它,產生一個微弱的加速度。慢慢積累,幾天之後它便可以獲得類似宇航飛船的高速,卻不需要消耗一克燃料。

「天梯」,也是科幻作家提出的一個偉大設想。它看似荒謬,但原則上卻行得通。克拉克在1979年出版的科幻小說《天堂的噴泉》里,細致地展開了這個設想:人類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建立一個大型太空站,然後從太空站放下三萬六千公里的纜索,直達地面。「太空升降機」便在中空的纜索里自由升降。那時,我們乘電梯升到三萬公里高,和升到三十米高,將不再有本質的差別,都會勝似閑庭信步。人類也不再需要耗費大量的燃料,以烈焰紛飛的誇張方式升上太空。

克拉克還在小說中提到了製造「天梯」的技術關鍵:纜索所要承受的重量將會大得驚人。此外,由於纜索的不同部分處於離地面不同的距離,它們的「自轉周期」也不同,如果用普通材料製造,纜索將會被撕得四分五裂。要把「太空升降機」從夢想變成現實,必須發展出一些強度比精鋼甚至碳纖維還要大千百倍的特殊材料。

這種材料在小說里第一次出場,是在一個展示會上。研製者用它製成細線,栓住一隻金屬球。由於線只有幾微米粗,肉眼看不到,觀眾只看到金屬球「浮」在空中。可如果誰的手不慎劃過金屬球的上方就會被割斷。因為這根細線比最鋒利的刀刃都薄。

無巧不成書,就在同一年,另一位科幻作家謝菲爾德(CharlesSheffield)也發表了《天網》,講述同一題材的故事。這可算得上是英雄所見略同吧。

第三節:星體飛船

除了全部由人造材料製造的飛船和太空城外,宇宙中的星體本身也可以作為製造飛船的材料。埃里斯在《不滅的鳳凰》里,描寫了人類建造的星體巨船。未來某時,人類中的獨裁者為了轉移社會矛盾,聲稱要把人送到相鄰的恆星,進行偉大的太空探險。但由於技術限制,當時無法獲得很高的宇航速度,只好建立一個微型世界,讓宇航員在裡面一代代繁衍下去。

按照計劃,一顆長達幾十公里的小行星被當成飛船外殼,它的內部被掏空,構造出一個擁有自然風光的世界。整個建造過程就花了七十年時間!太空船出發後,更要經過幾百代人才能到達目的地。但經過許多代人以後,宇航員的後代就退化了。他們生活在狹小的飛船內部,過著農業文明的生活,把周圍的機械設備當成神跡。

台灣科幻作家黃海於1988年發表了一篇名為《地球逃亡》的科幻小說,描寫地球受到天文災難威脅,人類被迫研究巨型核發動機,將地球推離太陽系。

2001年,大陸科幻作家劉慈欣也發表了《流浪地球》,構思相當接近:天文學家發現,太陽將在幾百年裡突然衰弱下去,經過「氦閃」變成紅巨星。在氦閃時,它會膨脹到地球軌道之外,將地球完全氣化。由於人類本身尚未獲得亞光速飛船技術,並且離太陽系最近的幾個恆星系裡也沒有行星可以移居。所以,聯合政府決定將地球本身改造成宇宙飛船,載著整個人類逃亡。

整個過程要經過兩千五百年,一百代人!為了實現這一宏偉計劃。人類在大地表面建築起「地球發動機」,建成後的每個地球發動機高達一萬一千多米,超過世界上所有山峰。單個發動機運行時,可以向地球提供150億噸推動力!全世界共有一萬多台這樣的發動機。它們在使用時,向天空噴射著巨大的離子流,使得周圍的空氣保持在八十度高溫,落下的雨水可以燙壞皮膚。

由於地球質量過於龐大,即使這樣的巨物,也只不過是給地球進行軌道姿態調節而已,並不能直接推動它隨意前進。小說中的地球發動機控制中心也宏偉無比,單是一個操縱台就能容納五千人。

為了使地球在前行中不遇阻礙,人類還給月球建造了同樣的發動機,把它推離軌道!而地球進入小行星帶時,人類使用了反物質炸彈,摧毀攔路的小行星。最後,地球終於脫離太陽引力逃逸而去。由於得不到太陽光,地球表面的空氣都凝為淺綠色的固體。

B. 求一部科幻小說名字 大致劇情如下

這是一部電影,變蠅人。
布朗多·賽斯(傑夫·高布倫飾)是一個科學家。他自己發明了一個時空傳送裝置。在一次派對上,他認識了女記者維尼卡(吉娜·戴維斯飾)。布朗多·賽斯把她帶到了自己的住處並讓她拿絲襪做了實驗。結果出乎維尼卡的意料,絲襪從一個傳送室傳到了另一個。維尼卡看後急於將布朗多·賽斯的成果公布於眾。但是布朗多·賽斯有更好的主意,他想讓自己能夠傳送生命體的時候,再讓維尼卡對外發表。維尼卡同意了,並且答應記錄布朗多·賽斯的整個實驗過程。 二人漸漸地日久生情,而布朗多·賽斯的實驗也大功告成。他們用一隻狒狒做了傳送實驗,結果很成功。布朗多·賽斯隨後又用自己做了實驗,但是此後布朗多·賽斯發現自己似乎變了一個人似的,他變得很強壯,而且精力和性慾旺盛。更可怕的是,布朗多·賽斯的後背長出了許多尖尖的硬毛。維尼卡偷偷地拿這些硬毛做了化驗,結果表明硬毛是一種昆蟲的,這使得維尼卡非常害怕。隨著時間的推移,布朗多·賽斯也覺得不對勁了。他用電腦分析了一下,原來在那次實驗的時候,一隻蒼蠅飛進了傳送室,布朗多·賽斯和蒼蠅進行了基因融合,結果他和蒼蠅融為一體。 糟糕的是,此時維尼卡已經懷了布朗多·賽斯的孩子。她很害怕生出的孩子是個異型,所以決定做掉孩子。但是,布朗多·賽斯卻將維尼卡帶走,並要求將其與自己合為一體。維尼卡奮力反抗,最後,人性復甦的賽斯選擇了自我毀滅,用足肢抓起槍管按在自己的頭上,求她開槍,最終維尼卡悲痛地結束賽斯的生命。

C. nature hazard 這個雜志怎麼樣

這是《Nature雜志科幻小說》是一本不錯「ISIS文庫·科幻研究系列」之一。

D. 科幻片中的"物體傳送"現實中能否實現

會有的,連很多科學無法解釋的事物也會實現,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不是有這么一句話么:「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實現不了的」。像現在的國際物理界,科學家都在普遍關注於量子科技的研究,你這想法不能說是不現實。

E. 求一部科幻小說可以在不同的星球穿梭交易 建造飛船

《希靈帝國》

F. 《自然》雜志為什麼要刊登科幻小說

雖然只是「好玩」,但這可能就是真諦,它找到了把科幻與科學統一起來的力量。圖為電影《星際穿越》劇照

韓松

聽說全世界有不少科學家反對科幻小說。在這種背景下,國際著名科技期刊、英國的《自然》雜志會刊登科幻小說,是一件讓人很難想像的事。

但偏偏就是這樣。擺在眼前的這部《Nature雜志科幻小說選集》中譯本,收錄了2007年之前發表在《自然》上的66篇科幻小說。目前該系列選集已經出版了兩部,我手上的是第一部,據說以後還將繼續出下去。

「好玩」,或許才是科學發現的真正動力,是將科幻與科學統一起來的力量

《Nature雜志科幻小說選集》是由《自然》雜志的工作人員亨利吉編輯出版的。科幻進入中國一百多年了,翻譯加原創,中國現在每年出版一百多種科幻書。但這部書在我看來,的確是獨一無二的,它簡直就是一部奇書。譯者江曉原和穆蘊秋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工作。

英國《自然》雜志創刊於1869年,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它是一個極其嚴肅的、高大上的「世界頂級科學雜志」。許多———或者說大部分震驚世界的科學發現,首次面世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發表在《自然》上面的:DNA雙螺旋結構,激光原理,中子發現……但它為什麼要刊登科幻小說呢?

科學是實驗性的,反映真實世界的,而小說是虛構的、想像的,可以不直接與實際發生關系,何況還是科幻小說,描寫並不存在的未來。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不少科學家反對科幻小說。

在導讀中,我看到了《自然》收納科幻小說的兩個理由。一是與英國科幻大師、有「科幻界的莎士比亞」之稱的赫吉威爾斯有關。威爾斯與《自然》有很深的個人淵源,是雜志的長約作者,該雜志發表了總共66篇與威爾斯相關的文章,有26篇是威爾斯本人署名發表的,涉及生理學、心理學、人類學、通靈術等。另外《自然》還發表了許多對威爾斯包括科幻小說在內的著作進行評論的文章。因此,發表科幻小說,應視為向這位大師致敬吧。有意思的是,威爾斯常常是對科學作出批判的。

二是出於一種看起來很簡單、很不可思議的原因。在亨利吉以科幻方式寫的前言《懷念未來》中,介紹了《自然》的歷史。原來,它是由一個名叫麥克米倫的家族贊助的。《自然》的成功,與它從成立之初便一直保持的寬松愉快氛圍有關。吉說:「這種氛圍鼓勵進行新的嘗試:純粹為了好玩。」

因此,雜志在1999年11月4日(雜志130歲生日)之際開設了「未來」專欄,專門發表「好玩」的短篇科幻小說。開篇之作是英國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的作品。之後,讀者的熱烈反應讓編輯始料不及。許多人成了專欄的鐵桿粉絲。有一些作品被收入年度最佳科幻作品集。眾多科幻作家、科學家都為之寫稿,它還發表過一個11歲小女孩的作品,其父是一位科學家。

亨利吉在這篇前言中,多次提到「好玩」、「有趣」、「充滿樂趣」、「超脫的娛樂精神」等詞語。這很有意思。我們知道,科幻在中國的誕生和發展,並不是很好玩的,它最早是要擔負起民族復興的使命的。魯迅先生把科幻引進中國時說,「導中國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學小說始」,這很不錯,但是同樣也是很沉重的。

從《自然》對科幻作品主題和內容的選擇看,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有的幽默,有的嚴肅,有的荒誕,有的神奇。腦洞大開,根本沒有什麼禁忌和拘束。

我想,會不會,這才是真正的科學發現的動力?這種動力歸根到底是一種好奇心。雖然只是「好玩」,但這可能就是真諦,它找到了把科幻與科學統一起來的力量。科學

創造,是內心深處的興趣使然。

原創性的「點子」閃閃發光,展現了人類對未來的多樣性的嚮往

我覺得,江曉原他們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當然了,他們也提出了一個觀點,認為《自然》上的這些科幻寫得比較平庸。是的,按照一般主流文學標准,也許有的甚至稱不上小說。不過,在我看來,這些作品,絕不是平淡無奇,相反,它們極有意思,也極有意義,至少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震撼。

江曉原他們講到,這些科幻小說的一個重要價值,是讓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到國際上科幻創作的反思科學的主流傾向,另外,它幫助人們了解《自然》究竟是什麼樣的雜志。而我則覺得,這個集子收錄的作品的最大特點,還在於它們展現了科幻的特質和審美,代表了人類對未來的多樣性的嚮往。

這裡面,原創性的「點子」閃閃發光,在構造科幻中起到了很大作用。這些作品大都充滿對未來世界的盡情想像,並把這種想像建構在科學性上。能發表在《自然》上的,自然也基於一定的新技術、新理論。這部書的分章,也按照反烏托邦、機器人、人工智慧、腦科學、克隆技術、永生、植物保護主義、環境、核電污染、地外文明、時空旅行、多重宇宙、未來世界、科技展望等主題來設置。不少作品是很「硬」的。從中讀者看到了一個由科學技術進化帶來的千變萬化的人類未來。這是科幻最為激動人心的。

另外,我覺得,從形式感上觀察,這些作品是介於人的創作與機器人創作之間的新型文學。科幻小說是人類歷史上「自古」沒有的,至今僅僅約200年歷史,還在發展中。日本科幻研究者木村生死曾說:「斷言蘊含哲學的小說是『文學性』的人們也許會說包含科學的小說沒有『深度』。他們也許會覺得描寫宗教性質的煩惱的是『純文學』,對於科學發明絞盡腦汁去描寫只是一些皮毛。不過,這種認識是對僅僅接受文化系統的教育、只知道哲學的文學青年的偏見。」我想,或許未來的人類更願意閱讀類似於這本文集中《隨機存儲器相移2》假想的機器人寫出的那種小說吧。

下面我介紹文集中一些作品的內容,以觀其妙:

未來的城市沒有了秘密。全體市民成為泛大都市驅動體。整個城市是一隻超級硬碟,供生活在裡面的人存儲、解碼、交換信息。每個人都能盡情讀取對方的信息。(《20-2》)

從生物學意義的人的基礎上,發展出的電子人,他和原來的版本,誰是正宗的?誰才是那個他?誰才是真實、完全的某人?法律裁決電子人才是。而生物人就像蛇蛻去的皮一樣,不再能視作新生命的一部分。(《終極審判》)

中央交通控制電腦控制人的內啡呔和腎上腺素,讓司機覺得堵車是種愉快。(《快樂旅程》)

有一種葯,能讓老夫老妻重回年輕時的相互迷戀狀態,結果卻很尷尬。(《愛情葯劑》)

……

從這些小說中,讀者會看到一種大膽的雜糅。它們把不同的領域連接一起,科學、技術、哲學、社會、文學混合在一起,從中產生「創新」和「趣味」,很多想法是當前我們很多科幻小說中沒有的。

除了思想點子,作品還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寫法,或者風格,就好像是未來人寫的,坦率來說,有的要看第二遍,才能抓住裡面的精妙味道。我讀的時候,好像李白來到21世紀,讀我們寫的文章。

這是真正的科幻。

G. 求一本國外科幻小說的書名,只有梗概,熟悉這方面的人請賜教

Science Fiction Book Club的編輯宣布了他們選擇的「過去五十年間最優秀的科幻奇幻小說,1953-2002」名單。

《魔戒之主》(The Lord of the Rings),J.R.R.·托爾金(J.R.R. Tolkien)
《基地》三部曲(The Foundation Trilogy),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沙丘》(Dune),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
《異鄉異客》(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羅伯特·A.·海因萊茵(Robert A. Heinlein)
《地海法師》(A Wizard of Earthsea),厄休拉·K.·勒吉恩(Ursula K. Le Guin)
《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童年的終結》(Childhood』s End),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機器人夢見電子羊?》(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
《阿瓦隆的迷霧》(The Mists of Avalon),馬里恩·齊默·布拉德利(Marion Zimmer Bradley)
《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
《新日之書》(The Book of the New Sun),吉恩·沃爾夫(Gene Wolfe)
《雷伯維茲聖歌》(A Canticle for Leibowitz),沃爾特·M.·米勒(Walter M. Miller,Jr.)
《鋼窟》(The Caves of Steel),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原子孩子》(Children of the Atom),威爾莫·施拉斯(Wilmar Shiras)
《飛行都市》(Cities in Flight),詹姆斯·布萊什(James Blish)
《魔法色彩》(The Colour of Magic),特里·普萊切特(Terry Pratchett)
《危險幻像》(Dangerous Visions),哈蘭·埃里森(Harlan Ellison)編輯
《死鳥傳說》(Deathbird Stories),哈蘭·埃里森(Harlan Ellison)
《被毀滅的人》(The Demolished Man),阿爾弗雷德·貝斯特(Alfred Bester)
《代爾格林》(Dhalgren),賽繆爾·R.·德蘭尼(Samuel R. Delany)
《龍飛》(Dragonflight),安妮·麥卡芙瑞(Anne McCaffrey)
《安德的游戲》(Ender』s Game),奧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
《異教徒湯瑪斯·寇文能歷代記》(The First Chronicles of Thomas Covenant the Unbeliever),史蒂芬·R.·唐納森(Stephen R. Donaldson)
《無盡的戰爭》(The Forever War),喬·哈德曼(Joe Haldeman)
《門》(Gateway),弗雷德里克·波爾(Frederik Pohl)
《哈里·波特與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J.K.·羅琳(J.K. Rowling)
《銀河旅行者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
《我是傳說》(I Am Legend),理查德·馬西森(Richard Matheson)
《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安妮·萊絲(Anne Rice)
《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厄休拉·K.·勒吉恩(Ursula K. Le Guin)
《小與大》(Little,Big),約翰·科羅里(John Crowley)
《光明之主》(Lord of Light),羅傑·澤拉茲尼(Roger Zelazny)
《高塔中的男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
《重力使命》(Mission of Gravity),哈爾·克萊門特(Hal Clement)
《超級人》(More Than Human),斯多爾·斯特金(Theodore Sturgeon)
《人的再現》(The Rediscovery of Man),考德維那·史密斯(Cordwainer Smith)
《海灘上》(On the Beach),內爾·舒特(Nevil Shute)
《與拉瑪相會》(Rendezvous with Rama),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環型世界》(Ringworld),拉里·尼文(Larry Niven)
《野蠻月球》(Rogue Moon),奧基斯·巴崔斯(Algis Budrys)
《斯爾瑪萊利昂》The Silmarillion,J.R.R.·托爾金(J.R.R. Tolkien)
《五號屠場》(Slaughterhouse-5),庫爾特·馮尼格(Kurt Vonnegut)
《雪崩》(Snow Crash),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
《航向桑給巴爾》(Stand on Zanzibar),約翰·布拉諾(John Brunner)
《群星,我的歸宿》(The Stars My Destination),阿爾弗雷德·貝斯特(Alfred Bester)
《星際船傘兵》(Starship Troopers),羅伯特·A.·海因萊茵(Robert A. Heinlen)
《暴風雪使者》(Stormbringer),邁克爾·摩考克(Michael Moorcock)
《莎拉娜之劍》(The Sword of Shannara),特里·布魯克斯(Terry Brooks)
《時間軸》(Timescape),格里高里·本福德(Gregory Benford)
《走向你們散落的身體》(To Your Scattered Bodies Go),弗利普·何塞·法默(Philip Jose Farmer)

H. 想不起科幻世界刊登的一篇文章的名字了,關於傳送和無盡的時間

是2006年11月的譯文版,斯蒂芬.金的短篇小說《思動》

I. 關於寫科幻小說,怎樣把能源在太空中遠距離傳送如用中微子。(科幻,不一定是真的)

科幻的方法多了
1.用大量中微子傳輸,優點是損耗小
2.用引力波發射(也叫重力波或曲率波),優點是輸送功率大,不過損耗也不小
3.直接開蟲洞!在時空上打洞,縮短距離

其實不一定要傳送,直接從真空漲落中提取能量也不錯

J. 求科幻小說名。幾個人被傳送到一個陌生地方,成了某恐怖片或游戲中的人物,必須靠自己才能活下去。

小說我不知道,要是電影就看下面

《新鐵血戰士》
一道極強的亮光,將分處五大洲的8個人帶到了一片未知所在。他們身背降落傘從高空墜落,繼而落入一望無邊的雨林。這群人中有阿爾法特種部隊、以色列國防軍、墨西哥黑幫成員、FBI通緝的要犯、日本黑幫稻川會頭目以及一名與其他人格格不入的醫生(電影的最終可以得知其是一個變態殺人狂)。這些人都是從地球上各個角落挑選出來的冷血殺手,他們不是為錢而戰的雇傭兵就是惡貫滿盈的罪犯。總之,是地球上最凶惡的人。他們彼此互不相識,也不知道為何被帶到了這片陌生叢林。在羅伊斯(阿德連·蒲隆地 Adrien Brody 飾)的帶領下,眾人開始朝制高點進發,來到了一片平原上,抬頭往上望,看到的卻是四五顆巨大而美麗的星球,眾人驚愕的同時才發現他們竟然置身在一顆外星球中。與此同時,兇猛邪惡的猛獸接連向他們襲來,羅伊斯意識到,他們不過是一群外星生物選出的獵物,而這片雨林正是外星人的狩獵場。 在死裡逃生的一次又一次廝殺中,他們遇到了前美國士兵諾蘭德(勞倫斯·菲什伯恩 飾演)。諾蘭德幾年前就被帶到這個星球,成為鐵血戰士的捕殺對象,不過,憑借多年的戰斗經驗,他成功的生存下來,並一直躲藏在一個洞穴中。諾蘭德告訴羅伊斯等人,鐵血戰士從很多年前就把人類丟到這個星球,當作一場捕獵游戲,直到每個人都死掉游戲才算結束…….

熱點內容
張起靈吳邪bl向完結小說 發布:2025-01-20 19:58:50 瀏覽:212
關於校園霸凌的小說題目 發布:2025-01-20 19:03:33 瀏覽:833
男主在日本校園小說下載 發布:2025-01-20 18:36:18 瀏覽:800
重生古代架空yy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20 18:11:44 瀏覽:8
小說txt電子書免費下載 發布:2025-01-20 17:54:49 瀏覽:863
下載免費全本完結小說下載 發布:2025-01-20 17:49:59 瀏覽:466
好用又免費的小說app前十 發布:2025-01-20 17:24:41 瀏覽:931
無敵之英雄系統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20 17:18:49 瀏覽:481
她四處相親他大怒小說書名免費看 發布:2025-01-20 17:18:48 瀏覽:870
玄幻小說完本七界仙尊txt下載 發布:2025-01-20 17:08:25 瀏覽: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