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盲視電子版
① 「好書推薦」 —彼得·沃茨:腦洞大開顛覆三觀的《盲視》
本書簡介: 雖然是一本科幻小說,但卻是回答了一個人類的終極哲學心理學的問題:人為什麼會有意識?我們的大腦里為什麼會有一個「我」?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會感受到有一個「我」在看在感受這個世界呢?
作者簡介 :彼得·沃茨( Peter Watts),加拿大著名硬科幻小說家,同時也是一位專攻海洋哺乳動物的生物學家。經典作品《海星》、《島》、《怪星》,多次入圍雨果獎、軌跡獎、坎貝爾紀念獎的科幻大獎
推薦理由 :科幻小說並非科幻。
內容簡介 :《盲視》背景設定在21世紀末到22世紀初,差不多一百年後的未來,發達的技術能滿足人類的一切需求,還為他們製造出完美的 幻境 ,讓他們沉浸其中。漸漸地,他們徹底喪失了與現實的一切聯系,人類在死亡。但新人類在崛起—吸血鬼基因的人、多個意識並存於一個身體的 組合人 、任何時候都能保持絕對客觀的人……以正常人的標准,他們是絕對的 怪物 ,甚至不太能夠稱之為「人」。但是,當外星人現身太空、普通人渾渾噩噩的時候,正是這幫畸人挺身而出,努力拯救我們的世界。他們所面對的外星人對手神秘莫測,不可理喻。一次次強硬的試探性交流,最終不可避免地引爆了毀滅性的決戰。
本書共分四大部:第一部分序章,第二部分忒修斯,第三部分羅夏,第四部分為卡律布狄斯。
本書在科學技術的細節上豐富又過硬,是最典型的 硬科幻, 因為作者沒有向讀者交代密集的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專業名詞,也沒有交代小說里無比復雜的背景設定。理工男科幻作家的傲嬌之氣撲面而來。為便於閱讀,下面從時間、地點、人物、故事情節進行展開介紹,而非依本書章節順序。
第一部分:時間。 2082年2月13日,格林尼治標准時1035時。
第二部分:地點: 地球及太陽系最邊緣的奧爾特雲。
第三部分:主要人物:1.席瑞·基頓 (小說中的我):小時因治療癲癇而切除了半邊大腦,失去了正常的人類感情,但也因此而能客觀地觀察、轉述別人的事情,不摻雜任何個人的主觀偏見。隨時隨地把別人有意或無意的表情、言行、肢體動作等等綜合成生物形態結構,洞察其中的真實想法,又叫綜合觀察者、政委。 2.艾薩克·斯賓德 :生物學家,負責分析了解外星人的生物基礎、生理機能。他的視覺、觸覺、味覺等感官經歷了全面改造,比普通人敏銳科多,而且還擁有一般人沒有的感覺能力。 3.蘇珊·詹姆斯 :語言學家,負責解譯外星生命,以及與外星生命溝通。她的大腦實際上通過腦神經手術分裂出了四個不同的個體意識,分別為蘇珊、薩沙、蜜雪兒、克朗切次級人。各有不同個性,都是語言學家,輪流醒來主導與外界的溝通,但必要時可四個意識同時工作,效率極高。 4.阿曼達·貝茨 :軍事專家,負責防衛和必要的主動攻擊,保護自己人的安全,消滅可能造成威脅的敵人。她除了可以調遣一批精密的軍事人以處,在主動出擊的行動中也有指揮其他人類進退的指揮權 。5.朱卡·薩拉斯第 :吸血鬼,忒修斯飛船的真正指揮者(本書中他是超級厲害的正面人物)。具有「十字架障礙」,即若他突然看見十字架形狀的東西,容易觸發最強烈的正反饋,導致中風。自然界原來一直沒有什麼兩條線互相垂直的東西,所以吸血鬼生存了許多年,世代都沒有問題,但自從基督教的十字架風行於世,吸血鬼就漸漸絕跡了。 6.羅伯特·坎寧漢 :艾薩克·斯賓德的替補,在艾薩克·斯賓德死後,他結束冬眠,接替工作。 7.攀爬者 :外星人,形狀似大蜘蛛,有九條腿。
第四部分:故事情節: 2082年2月13日,65536個 外星探測器(螢火蟲) 突然降臨地球,並給地球拍了照,然後就在大氣層里焚毀了。那麼,這些外星探測器是來偵探地球,然後將其毀滅嗎?不知道,人類全蒙了。
直到很多年以後到了22世紀初,人類忽然在太陽系最邊緣的奧爾特雲截獲了一個信號。這個信號很有可能跟當年降臨的探測器有關。於是人類派出了忒修斯飛船前往調查。經過幾十年的飛行,飛船終於到達目的地,船員們從冬眠里被喚醒之後,果然在這里發現了一艘巨大的叫 羅夏的外星飛船 。飛船重量1.8×1010千克,體積2.3×1010立方米。在接近羅夏時,四人合體 蘇珊·詹姆斯 以四個不同的次級人:蘇珊、薩沙、蜜雪兒、克朗切分別與其進行交談,以其獲得有用信息,但得到的回復就一句話:你們真的不會喜歡這里。
於是五個主要人物冒險抵達外星飛船羅夏,在它的頂部鑿開一個大洞,進入到飛船內部,結果在裡面與外星人攀爬者發生了正面沖突。在軍事專家 阿曼達·貝茨 的的精心設計和指揮下,經過激烈的戰斗,最終抓住其中的兩只外星攀爬者-大蜘蛛,把他們帶回到了自己的忒修斯飛船上。語言學 蘇珊·詹姆斯 破譯出了外星攀扯者的一部分語言,於是建立起了跟他們溝通的方法。
無奈的是兩只外星大蜘蛛,嚴刑逼供之後也沒有什麼收效。只好測試他們的智力水平。經過測驗之後,卻發現,外形大蜘蛛的智商比人類不知道高多少。但是,在智力測驗過程中, 蘇珊·詹姆斯 發現了一個很詭異的現象。外星大蜘蛛的智商很高,當 席瑞·基頓 問他窗口中有哪些物體?外星大蜘蛛會說他看見的每一個地球船員,但是唯獨沒有他自己。
就是說這些智商驚人的外星大蜘蛛,居然是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完全實現了無「我」。他們的身體里邊是沒有一個我,他們完全沒有自我意識。就像下圍棋的那個人工智慧阿爾法狗。他下圍棋的水平是天下無敵,但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下圍棋。
小說進展到此,核心顯現: 想像你擁有智力,卻從不知道,你有行動日程,卻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 腦洞大開,顛覆三觀。
也就是說,可憐無知的地球人只會浪費能量與處理能力,我的自我中心主義已經發展到了神經病的地步。人類管自己叫智人,擁有智慧且揚揚得意,可你真的知道它是什麼嗎?你真的知道它的用處是什麼嗎?而外星攀扯者卻用人類自己的認知能力對付你。因為他擺脫了自我意識糾纏的智力。
書中舉例:每個鋼琴演奏家都知道,要想讓自己演出失敗,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意識指揮手指的動作。每個舞者、每個雜技演員都知道要放鬆心靈的鉗制,讓身體自由發揮。也就是說盡可能擺脫主觀自我意識對你的主導。
別跟我提什麼學習曲線。別跟我說什麼在無意識的表演之前必須經歷好多個月的刻意練習,又或者在靈光閃現之前總少不了許多年的實驗與研究。就算你所掌握的知識全都是有意習得的又如何?你以為這就能證明它是唯一的方式嗎?啟發式軟體會從經驗中學習,這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機器成了象棋高手、圍棋高手,汽車學會了自動駕駛,統計程序會遇到問題,然後設計各種試驗去解決它們,而你卻以為通向學習的唯一道路名叫 自我意識 ? (機器根本沒有自我意識) 。
而更讓人無語的是,本書作者認為人類睡覺實在是一件沒有任何實效的事情: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無知無覺、身體消耗燃料卻不從事生產。想像一下,假使我們不需要每十五個鍾頭陷入無意識狀態,假使我們的大腦能從嬰兒期便始終保持清醒,直至一百二十年後大幕落下,我們將成就多少事業?讓人一聲嘆息。實際上從佛學的角度的來看,當人證到「無我」後,行住坐卧,明明了了,確實可以達到無需睡眠的程度。
當 阿曼達·貝茨與席瑞·基頓 進入到羅夏內部後,腦子出現幻覺,也是自我意識的「功勞」。因為當外星大蜘蛛攀爬的速度太快時,大腦無法整合,僅能抓住一幅定格的畫面,此時眼睛處於「歇業」狀態。這也容易理解,比如當速度達到光速時,時間也空間同時就不復存在了。所以大腦是只葡萄糖做的大豬玀,它乾的所有事都是不靠譜,也就是說人類進化到現在,仍是個徹頭徹尾的大傻瓜。你將知曉真相,而真相將讓你瘋狂,腦洞大開!而從龍樹《中論頌》二十一品中的第十一頌:若謂以眼見,而有生滅者,則為是痴妄,而見有生滅者。就是你認為我現在用眼睛看見了有種種的滅,我就認為這個生命是存在的,那麼龍樹說你這就是傻瓜一個,從這里也可以得到印證。
有意思的是書中的觀察者 席瑞·基頓, 也並非真正的觀察者,為什麼?因為他的自我意識仍然是存在的。如果按照佛學中的唯識觀點,人類有八個識,分別是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而依六祖的「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來看,修行過程中,首先運用的是第六識,這也說明修行是從分別、造作入手。前五識都是傀儡,都是因為第六識和第七識在支配它們。比如說第六識睡覺了,眼睛就看不見,耳朵就聽不見。但是睡覺的時候耳朵還會聽得見聲音,對不對?這是因為什麼?因為耳識一部分還沒有關閉。但是如果意識關閉了,耳識即使聽到聲音,而第六識不發生作用的話,那我們其實仍然是不能辨別聲音是什麼。就像我們看那個東西,每一個人看出來同一個東西卻都是不一樣的,這其實也就是因為我們的第六識、第七識是不一樣的。我們有不同的閱歷、背景、經驗,所以我們看出來的東西都是不同的。所以先將分別的第六識的轉為妙觀察智,這才是真正的「觀察者」,第七識轉了平等性智,達到「無我」,前五識就轉為成所作智,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大千世界,有情無情,無論巨細,皆可同時顯現。
意識和智能其實完全是可以分離的嗎?既然自我意識並不是高智慧生物所必需的,那麼我們人類身體里邊的這個「我」到底在干什麼呢?作者認為,人類現在正好處在一個進化的過渡期。在這個過渡期里邊,人類的注意力資源是不夠用的,而意識的作用無非就是分配注意力而已。比如大家看過內克爾立方體是不是能看出兩個不現的立方體。但眼睛同一時刻只能看出一個,而不能同時看到兩個。
參考喜馬拉雅魏知超對本書的解讀:心理學有過一派觀點,認為意識其實就是注意力,這兩個詞描述的其實就是同一個東西。一旦生物進化跨過這個坎,大腦的處理能力夠用了,他能夠同時看見兩個立方體。那時不但不再需要意識,意識反而會成為一個累贅。為什麼呢?因為一旦人腦中出現了一個我,那麼滿足我的體驗就變成了一件顯得特別重要的事情。比如說人腦里邊有一個神經迴路,它一旦被有節律的聲音刺激,就會有釋放出一些化學物質,讓神經系統得到安撫。
這個神經迴路是用來做什麼用的呢?是用來監控心跳的。而因為心跳,如果有一個穩定的節律,就說明你的身體沒有問題。那麼這樣一個神經迴路,對人的生存當然是有益的,但是,一旦我們對這種感受有了一個主觀體驗,我們就會主動去找各種有節奏感的東西來讓自己快活。這樣一來呢,這個神經迴路的作用就再也不是監控心跳,而是用來讓我們享受音樂。
於是,那麼多的音樂家出現了,我們聽著美妙的音樂在主觀感受上當然很美好啊,我很爽,難道還不好嗎?但是站在物種進化的角度來看,這些東西都是對大腦資源的極度浪費,欣賞音樂,這樣的大腦資源本來可以用來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這樣一來,人類往更高級的物種進化的歷程,就被嚴重地拖了後腿。反過來看,書中的那些外星大蜘蛛,他們可能在進化的很早期就消滅了自我意識,於是他們就在智能發展的道路上一路遠遠把人類甩了N個世紀。
而我們人類呢?在本書里,卻因為歷史上一個很偶然的事件,很無厘頭地阻斷了進化的歷程。導致自我意識在人類身上一次被保留了下來,所以,人類這種有自我意識的文明心態,放在全宇宙里是一個極其罕見的特例。
在宇宙中其它的文明,他們其實早就跨過了這一關。對於那些外星文明來說,意識只不過是在進化這條歷史長河中的一瞬間。於是當大蜘蛛這個外星文明在茫茫太空里偶然接收到從地球上散發出來的那些無線電信號的時候,他們完全被嚇到了。
因為這些信號,里邊包含著大量描述人的主觀體驗的信息,什麼我快活極啦,什麼這才是真正牛X的搖滾樂,什麼我覺得應該這樣來欣賞現代藝術!外星人一開始完全看不懂。但他們憑借他們超高的智能很快就分析出來這些主觀體驗,一旦在他們自己的神經系統中又發出意識,就會使他們智能的效率大大的降低,這是一種會讓阻礙外星人進化的病毒。毛骨悚然。
你若能看見他,他多半並不存在。
那些外星大蜘蛛非常聰明,卻沒有任何的主觀體驗。智能和意識完全分離,這到底有可能嗎?要回答這樣的一個問題呢,我們就必須要退回到一個更加本質的問題,意識到底是怎麼樣產生的呢?
朱利奧·托諾尼《意識與腦》認為,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植物等一切生物都是有意識的,區別僅僅是強弱的差異。意識是生命物質的一個根本的基本屬性,與組織精微的物質系統一起出現,它內在於系統的組織,是復雜存在物的屬性,且不能被進一步還原為更基本屬性的活動。人的意識在什麼時候形成?在一個受精卵產生時就有。
但南懷型瑾在《易經雜說》引用佛家的觀點論證「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時指出,人的身體叫作正報。而物質世界,如山河大地,乃至房屋桌椅等等物質,名為依報,附屬的意思。一切植物乃至泥土,是有生而無命。命是有靈性、有感情、有思想,有感覺是命,即是有意識的。生命是生與命兩個東西的結合,精氣為物是生不是命。與朱利奧·托諾尼《意識與腦》認為植物也有意識而不同。
那意識到底是什麼?《意識與腦》指出意識就是信息。那麼有信息就能產生意識嗎?朱利奧·托諾尼認為意識包括兩個維度,一是信息量,二是信息的整合程度。一部手機裡面存儲了很多照片、文檔,就有意識嗎?沒有。因為它沒有整合。當人在全身麻醉時,大腦的各個區域仍然在活動,信息依然存在,但意識卻並不存在或很微弱,為什麼?因為大腦的各個區域沒有被整合。人在昏迷時也是如此。只有兩個條件同時具備,意識才會顯現。
那麼《盲視》里的那些外星大蜘蛛他們的智能那麼高,卻沒有「自我」,這種情形有可能出現嗎?按照整合信息理論是不可能的。因為智能極高而意識為零,就意味著他們大腦的每一個區域都能很好地解決單個問題,也就是信息量極大,但是所有這些大腦區域之間完全不整合,相互沒有任何一點信息交流。顯然不可能。外星文明要發展到攀爬者這種級別。期間必然要解決大量很復雜的問題。也就是需要綜合不同腦區的能力來共同解決眼前遇到的那一個困難。只要這樣的情形一發生,大腦不同區的信息就一定要發生交流,一旦信息整合意識就必然產生。
而佛學卻並不認同整合信息理論,為什麼?因為當人達到證悟狀態後,第六意識轉為妙觀察智,對萬事萬物不再分別,但「第六意識」還是存的。而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實現萬物平等的「無我」。
那麼佛學的第六意識雖然存在,卻「無我」有道理嗎?
Robert ·Wright著的《佛教為什麼是真實的:冥想與啟蒙的科學與哲學》中,將人的大腦分為七個模塊: 自我保護模塊和避免疾病模塊 ,這兩個模塊是讓我們躲避危險,讓我們能活得更久一點; 社交模塊和爭取社會地位模塊 ,這兩個模塊是讓我們想辦法活得比別人更好一點,從而獲取更多的生存繁衍資源; 擇偶模塊、留住配偶模塊和育兒模塊 ,這三個模塊是讓我們把基因給傳下去。
人的意識其實更像是一出舞台劇。舞台劇的主角,是大腦里的各個模塊,它們輪流上場,不同的時機,由不同的模塊占據舞台的中央。例如你被飛馳而過的汽車濺了一身臟水,很生氣,這時自我保護模塊啟動引起憤怒。
也就是說呢,這個舞台劇,是沒有唯一的主角的。所以,佛學認為「我」的確是一個幻覺,因為沒有「我」,只有「我們」。其實「我們」也不存在。因為所謂的」我們」也只是一些模塊交替出現的結果,與外界環境是有交互關系的。所以,「外息諸緣,內心無喘,方可入道」,也就是說你的意識完全不受外界環境的任何影響,才具備入道的條件。比如文天祥,殺頭時,內心也絲毫不動,沒有任何恐懼。
你以為有一個唯一的」自己」在思考,但你擁有的其實是腦子里的一個個小人。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多重人格。例如 蘇珊·詹姆斯 就有四個人格。《盲視》說你若能看見它,它多半並不存在。其實應該是你若能看、聽、觸、嗅到的,其實根本不存在。
精典語句摘錄:螞蟻總在打仗,這只說明它們活著,除此之外別無意義。
生命沒有絕對,只有程度。
等我回家時,我或許會成為宇宙中最後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生物。
只有在迷失之後,我們才開始了解自己。
大腦是有欺騙性的,它進化出反饋迴路好增強心跳的穩定性(血液循環系統),卻時不時受到節奏與音樂的誘惑。
你將知曉真相,而真相將讓你瘋狂。
睡覺實在是一件沒有任何實效的事情,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無知無覺,身材消耗燃料卻從不從事生產……
如果你願意品味更多精彩內容,請閱讀《盲視》。
② 盲視 二 科幻篇
下面我們就開始先講述這個小說的背景。
小說設定的背景在不遠的未來,技術高度發達,人類也逐漸走出了地球,開始殖民太陽系。然而這個前景並不樂觀,並不是一個技術發達就讓所有人的生活都變得很好的世界,而是一個實際上很陰郁的未來:在那樣一個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普通的人類,在書里叫做基準人類,是沒有任何生產力的,他們沒有工作,沒有知識,也沒有技能,是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所說的「無用階級」,只能腦後插根管子,在虛擬天堂混吃等死。因為技術發達到普通的人類已經完全跟不上了,你可能需要一個愛因斯坦那樣的大腦才能理解那個時候的科技,才能真正能夠在社會上出頭。在這種激烈競爭的氣氛下,當時還能夠工作的人,全都是被改造過的超人類,以及人類所開發出的量子計算機強人工智慧。
有一天,地球上來了一些外星的探測器,這些探測器現身之後,將收集到的信息發送給太陽系之外的一個坐標,便在大氣層中燒毀了。這是人類第一次意識到外星智能的存在。於是人類派出了一個科考隊,坐上造出來的最先進的飛船,奔赴外太空與外星人進行接觸。這個科考隊由什麼樣的成員組成呢?
嚴格的說來,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類,有一個甚至就不是人:船長實際上是這艘科考船本身,它的量子AI名字叫忒休斯;而指揮官,則是一個吸血鬼;聽到這里你可能會奇怪:為什麼一個科幻小說里會出現吸血鬼這樣的東西?這個設定很有趣,我們之後會詳細說明。
再說回科考隊,還有語言學家詹姆斯,她的腦袋裡有多個人格可以協同工作;有生物學家斯賓德,他的大腦皮層接的全是各種各樣的感測器,能夠跟品嘗甜味那樣品嘗到各種化學物質,但是代價就是幾乎對自己的身體完全喪失了控制能力;還有一個特種部隊指揮官,是一個類似於游戲里那樣的超級戰士,有各種各樣的增強能力;最後就是這本書的主角,也是第一人稱的敘事者,他是一個「綜觀者」。什麼叫綜觀者呢?就是說,他能夠將這些超人類的行動和極其復雜的事件記錄下來,加以整合,這樣就可以寫出報告,讓後面的大人物可以理解他們在做什麼。
主角小時候有癲癇,被切除了一半的腦子,這讓他變成了一個沒有感情的孤獨症和反社會人格:他沒有情緒,無法與他人產生共情。而這個設定也成為了小說之後的關鍵。
說到這里,你應該明白了,能夠參加這個科考隊的,沒有一個是正常人。
從小說的基本設定開始,我們可以看到,在小說里所描述的這些人,實際上都是「非人」。那麼,我們就要進入關於本書的第一個主題:在這個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競爭的下一步,改造人類自身將是無可避免。
這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基於競爭的改造」。我們現在也會改造自己,比方說,我有近視,我要去做一個手術或者戴上眼鏡,這是一種廣義的改造;但是這是因為我有了生理缺陷而去改造,而不是說我本來視力正常,而為了能夠在某些比賽里勝出,就去讓自己的視力變得超常。
而在書中,這種為了競爭獲勝的改造是很正常的。比方說生物學家,就為了能夠更好的操作儀器,在自己的大腦里接上了各種各樣的感測器。他說過:他必須不停的做改造。如果不改造,那麼就不能重新訓練;不重新訓練,一個月之內你就落伍了。一旦落伍,你就再也跟不上,就變成了無用的人,只能進入虛擬天堂混吃等死。
在這里,小說引入了一個關於吸血鬼的設定。在書的設定中,吸血鬼實際上是一種史前人類亞種;由於他們的基因出了一個錯誤,所以他的大腦產生不了人類專屬的一種蛋白質,這讓這種人類亞種不得不變成食人怪物。而也是因為這樣,吸血鬼的大腦結構與正常人差別很大,這讓他們獲得了超凡的模式識別能力和智力;但同時,他們一旦看到了直角,就會引發癲癇。也正是如此,當人類進入到定居時代,大量直角出現,吸血鬼就滅絕了,這就是為什麼吸血鬼會害怕十字架的原因。而先進的基因技術則將這一族群帶了回來,利用他們的超凡智力,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
更有趣的是,小說里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擁有超級智力的人可能會是什麼樣的。或許在我們的想像中,一個非常非常聰明的人就是一個能夠很快的思考,很快的解決問題的人;但是,一個有超級智力的人,可能並不是這樣。他們可能是從一個完全不同的高度在觀察這個世界。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他們可能一眼就能看出答案。這就好比桌子上有四個蘋果,一般人是不會去數的。你一眼就能看到這是四個。但是要做兩位數的乘除法運算,就要動動筆了。而有著超級智力的人,他可能直接看到答案,就跟我們看到四個蘋果不需要數一樣。
這也讓人思考技術的進步所導致的競爭觀念。現在的家長要送小孩去學奧數,去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他們未必不知道,這些東西很可能是沒有用的;但問題在於,人家學了但是你沒有學,你就要落後。實際上這就是一種軍備競賽。那麼,在未來,這種軍備競賽持續下去,你就需要用技術來改造你自己。比方說你想要成為一個鋼琴大師,沒准你就要多接幾個手指。如果你不甘願淪為小說里所設定的在虛擬天堂里混吃等死的無用階級,那麼你就不得不改造你自己,直到自己都認不出來為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改造就等於進化。這樣一個社會,對人類究竟是好是壞呢?或許,在這里,我們必須承認,為了在這個宇宙中生存下去,我們必須繼續進化適應。
③ 《盲視》書評——自我意識與進化
這本書閱讀順序在《三體》之後,在知乎中看到了一個關於「比黑暗森林法則更殘酷的科幻小說推薦」的話題,於是購入了這本《盲視》。
《盲視》的閱讀難度很大,很多時候都因想像力的匱乏和無法理解作者所述而一度無法繼續閱讀,這也導致了《盲視》是我所有科幻小說的紙質書讀完後書頁最臟的,因為很多段落你不得不讀個三四遍。但不管是與作者文化背景的差異帶來的晦澀還是書中大量對自我的思考和剖析,都不影響這本小說帶來的反思,也是一個從未思考過的問題—— 自我意識有什麼用?
除此之外,整部小說對吸血鬼等一些神話元素披上嚴謹的科學外衣也是令人贊嘆不已的,作者將他生物學的專業知識融入進了整本小說,使得很多時候有種在讀學術論文的錯覺。
《盲視》所揭示與討論的並不是「生命的意義」又或是「人與機器人」這種很多科幻小說和影視作品所普及的廣而大的思想,僅僅是「人類的自我意識有什麼用?」這么簡單。但其中又折射出很多顛覆性的思維, 很多在人類中已經固化的思想被挖掘出來加以剖析 ,因此帶來的閱讀體驗非常震撼與爽快。
但也正因為如此,很多未曾深入接觸科幻的讀者無法理解作者所拋出的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太過於平常又太過於新奇,很多人從未思考過自我意識到底有什麼用。
神秘的外星飛船造訪太陽系,地球派出了一支奇怪的小隊,成員分別是:
如果你以為作為觀察者角色的主角是一個正常人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主角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增加」,而是「缺失」,由於小時候的意外失去了一部分大腦,喪失了共情的能力,這也是成為觀察者最重要的條件,也就是 客觀 ,收集到的信息不含有收集者主觀的情感,只有這樣的信息才是准確無誤的。
每個人對外星接觸時的幻想都不盡相同,但卻肯定都是以溝通作為開始,但這次這艘外星飛船「羅夏」打破了這個常規,看上去「羅夏」回應了小隊們的和平問候,但其實事實上「羅夏」的回應卻是與日常生活中的智能客服一樣,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用對方的語言組合成適合當時場景的回復。無論小隊如何嘗試都無法獲得有意義的回復,不得不嘗試深入「羅夏」內部抓一個活體,但隨之而來的真相卻令小隊成員大吃一驚。
「盲視」一詞的意思是飛船內部的外星生物利用人眼的盲區達到隱身的效果,這也正是擁有自我意識的缺點,你的大腦會自動刪掉「大腦以為的沒用的信息」。而正如作者拋出的問題所述,人類引以為傲的自我意識有什麼用?使人類成為智人從而比其他物種更加高級的自我意識,是否真的決定了進化?
進化的道路有很多,而人類卻以為只有自我意識這一條。
「羅夏」中的物種就是這樣的沒有自我意識存在的個體,一切試驗都證明這些外星生物是存在智慧但卻沒有自我意識的,它們可以認出物體,卻無法認出自己,它們沒有「自己」這個概念,只是接收信息,然後作出本能的回應而已。面對這樣的真相,小隊成員們無可奈何,正如前文所引用的,「當語言本身等同於挑起戰爭,你該如何告訴對方我們為和平而來?」而對方更是沒有自我意識存在的個體。
不僅僅明白了自我意識並不是進化的唯一道路,隨著對外星生物的深入研究小隊成員們發現了一個事實—— 自我意識阻礙了進化
自我意識幫助你專注於你想要關注的問題上,但卻沒法幫你兼顧其他方面,這可不利於進化。更嚴重的是,自我意識越來越關注於過程,消耗資源但卻什麼都不生產,自我意識處理問題變得遲緩,並且自我意識還對結果進行篩選,即便有時候篩選的結果是錯誤的。
因為缺失的那部分大腦,主角席瑞的自我意識要比其他成員都弱。但也正因為如此,席瑞產生了其他人沒有的「幻覺」,在還未深入飛船「羅夏」內部的時候,席瑞眼前就閃過了外星生物的圖像,而這被認為是幻覺的圖像,其實就是真正的外星生物個體的樣貌。
席瑞在親眼見到外星生物前,大腦就通過收集來的飛船「羅夏」的信息,自行構建出了飛船中外星生物的特徵,這正是無自我意識的優勢,收集全部信息,再進行處理,不會因為這些信息看似沒用就刪掉它們。而自我意識則不會處理飛船相關的這些「冗餘」的信息,因為自我意識的關注點不在於飛船。
避開了自我意識對信息錯誤的篩選和遲緩的處理,才是進化的下一階段。
最後的最後,地球上的吸血鬼率先開始拔除自我意識的存在。當小隊成員已經與「羅夏」同歸於盡,而孤獨返航的席瑞聽到地球各頻段的廣播已經僅僅只剩下交通路況時,席瑞意識到自己可能是全宇宙最後一個還留有些許自我意識存在的個體。
整本書精彩的地方不僅僅在於隨著對「羅夏」的深入而展開的對自我意識與進化的剖析,紛繁的支線等也包含了對社會、人性、心理等等這些問題的思考,席瑞的家庭和「虛擬天堂」也是整部小說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同於《三體》帶來的更廣更深維度的認知,沒有文明與文明之間的較量,《盲視》更多是通過對方來認知自己,試圖讓每一個讀者去思考自我意識有什麼用,是否進化真的是依靠自我意識?如果進化必須要拋棄自我意識,那麼進化的意義又是什麼?
人類不斷的從蜘蛛、蝙蝠,甚至是蒼蠅這些無意識生物身上學習它們進化出的遠超人類的能力,來製造各種外部設備用以彌補人類自身的不足,是否人類的進化真的因為自我意識而到此為止了,人類引以為傲的智慧只不過令人類上升到一個看得見的高度,但卻無法再更進一步?
其實不僅僅是《盲視》這部作品,很多脫離了科學束縛的科幻文學比如阿瑟克拉克的《與羅摩相會》中的無相互作用力飛船,《童年的終結》中對心靈感應這種玄學的解釋等等也都反映了一個問題,人類認知的科學是否是真的是科學?科學是否是抑制人類進化的枷鎖?抑或者未來的科學仍會顛覆現在的公認的諸如牛頓三大定律?沒人知道,但這也恰恰是科幻文學的魅力所在,可以不加任何的桎梏去肆意發揮。
總而言之《盲視》這本書,是一部很難讀但卻震撼的非入門級科幻著作。下一本書評大概是卡爾薩根的《接觸》,主題是「有智的崇拜」,正版書絕版了,買了本盜版純印刷字的看。科幻文學的類別里對接觸類更感興趣,但此類書籍為數不多,並且像《接觸》和《盲視》一樣很多書目的中文翻譯也飽受詬病。
④ 《盲視》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盲視》([加] 彼得·沃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zUD8m7n8atHA4-YnvyIlpg
書名:盲視
作者:[加] 彼得·沃茨
譯者:胡紓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理想國 | 北京日報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7
頁數:464
內容簡介:
人類最終的進化方向到底是什麼?如果唯有摒棄自我意識才能在茫茫星海中生存下去,這是進化還是滅絕?雨果獎得主彼得·沃茨代表長篇,近十年硬科幻領域集大成之作,獲加拿大極光獎、法蘭西學院科幻文學翻譯獎、日本星雲獎等諸多科幻大獎。
重新定義人類與異星的「第一次接觸」,打破歷代作品中千篇一律的「外星人」形象,直接對生命形態發出拷問。以嚴肅文學的寫作手法、科幻冒險的起伏跌宕,探討存在與意識的終極命題。
十年全新修訂版,特別收錄作者專門提供的《上校》《零和》番外中短篇二則及完整版後記,以供讀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故事線和書中關於自我意識的討論。同系列續作《模仿》即將於年底出版。
內容簡介
2082年2月13日,65536個外星探測器包圍了地球,初時它們如同鑲嵌在大氣層中的無數個黑洞,其後它們一起燃燒殆盡,引發了地球以及地球同步軌道上的所有無線電同聲共鳴,每一架紅外線望遠鏡都只能看到一片雪花。一場短暫的、明亮的,來自不明生物的窺測。
地球方面探測到信號的來源,先後派出三支隊伍前往源頭——海王星軌道附近柯伊伯帶上的一顆彗星,本斯—考菲德進行勘測,前兩支隊伍均為無人探測器。在第二波無人探測器即將靠近時,星核中埋有人造儀器的本斯—考菲德爆炸了。
天火墜落兩個月後,包括主角在內的第三支探測隊出發,途中爆炸的消息傳來,飛船自行改變航向,載著船員前往大朝型星體大本。
船員們陸續從星際旅行的休眠中醒來:一個擁有四重人格的語言學家;一個以植入機械設備取代五感的生物學家;一個戰斗指揮官;一個吸血鬼;以及一個綜合家——人工去除了一半心智的拓撲信息觀察者,作為向中心匯報情報的紐帶。他們將要面對的是戰斗還是談判?他們能否解讀外星生命的密碼,揭開天火墜落的真相?
媒體推薦
沃茨在這部令人激動的科幻小說中探索了意識的本質,將迷人的外星環境與引人入勝的戰斗完美融合。他對我們所熟知的異星接觸題材進行了令人戰栗和本質性的顛覆。——《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彼得·沃茨掌控了第一次接觸的核心並將其粉碎,最終成就了這部令人震撼又充滿創意和警示的傑作。這是一部罕見的、可以為科幻小說創作開啟全新篇章的作品。——加拿大科幻小說作家卡爾·施羅德(Karl Schroeder)
彼得·沃茨的外星人既不是有著奇怪外表的人類,也不是人類無法理解的怪異組織——它們是新事物,而且無限地令人不安,這迫使我們面對有關意識本質的難以置信的可能性。強烈推薦。——雨果獎得主、《末日奇點》作者查爾斯·斯特羅斯(Charles Stross)
作者簡介:
「每當我覺得自己的生存意志過於旺盛,我就會讀一讀彼得·沃茨。」——加拿大評論家詹姆斯·尼科爾(James Nicoll)
彼得·沃茨(Peter Watts)
加拿大科幻作家,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從事海洋生物工作多年,專注硬科幻寫作。《環球郵報》稱他是「在世最優秀的硬科幻作者之一」,作品已被翻譯成21種語言出版。1999年發表處女作《星魚》(Starfish),因其生動詳實的海洋生物與深海環境的描述廣受贊譽,後與續集《大漩渦》(Maelstrom)和《太古菌反撲》(Behemoth)共同構成「裂穀人三部曲」。《盲視》(Blindsight)是他的第六本作品。
十餘年來,彼得·沃茨曾多次入圍並獲得科幻界重要獎項:2000年,《星魚》入圍約翰·坎貝爾獎;2007年,長篇小說《盲視》入圍雨果獎、軌跡獎、坎貝爾獎,並獲當年加拿大極光獎最佳長篇及2014年星雲獎最佳翻譯長篇;2010年,《島》(The Island)獲雨果獎最佳短中篇;2011年,《怪形》(The Things)獲軌跡獎最佳短篇。
⑤ 盲視 一 科幻篇
小說講的是在不遠的未來,人類探測到了外星智能,派出一支科考隊奔赴太空與外星智能發生接觸的過程。他們接觸到的這個外星智能超越了以往任何人對於外星智能的想像。他們發現,外星智能有著極高的智力,但是沒有自我意識,而宇宙之中這樣的智能可能才是主流。
作者是彼得·沃茨, 加拿大科幻小說家,新時代硬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曾經做過動物學家,專業是研究海洋哺乳動物。他的作品建立在縝密的科學研究基礎上,主題往往是以認知神經科學為主,探討人類的大腦和自我意識。代表作有《盲視》、「裂縫三部曲」等。核心內容
本書講述科考隊與外星智能接觸的故事。隨著故事的進行,作者逐步拋出關於人類的自我意識的疑問。
作者認為,自我意識和智能並不一定是一回事。「盲視」這種神經現象指人可以視而不見,某種意義上這暗示了人的自我意識是一種沒有用的累贅。想要在這個宇宙進一步的進化,就要擺脫自我意識。
作者在書里的核心的猜想,就是「自我意識」在智能生物的進化上可能並沒有正面作用。而他自己提出了這個問題,但是他沒有辦法回答。
銀河獎等重要的科幻獎項。《盲視》是一本很硬的科幻小說,說它很硬,意思是小說情節是建立在真實科研成果的基礎上,而且邏輯上十分縝密。《盲視》不僅獲得了科幻界大獎雨果獎等諸多獎項提名,更被很多雜志選為新世紀最佳科幻小說之一。那這部小說好在哪裡呢?
我們都知道,科幻小說有幾個經典的主題,比方說人工智慧,外星人,時間機器,生物變異等等,這篇小說雖然寫的也是地球人與外星人第一次接觸,但是塑造出前所未有的外星智慧生命的形式,並且主題也是以前的科幻小說基本沒有觸及的,本書提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自我意識有什麼用?。
這正是書名「盲視」所隱含的含義,它是一個認知心理學的術語,指的這樣一個現象:某些盲人雖然自己看不到,但是你讓他們在布置了障礙物的房間里走,他們居然可以繞開障礙物,不會被絆倒。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大腦看見了,自我意識認為自己看不見。但是個體自身可以繞開自我意識,憑借大腦所給出的信息做出決策。作者用這種現象當本書的標題,就在於 「盲視」這個現象所代表的意義:也就是人類的自我意識並不一定是必要的;沒有自我意識,人類一樣可以完成工作。人類的自我意識可能是進化上的巧合和累贅。
他的每一本小說都有一個很長的後記,列出了小說中的點子來源於哪一篇研究論文,你讀一遍後記,就相當於讀了一個研究綜述。他甚至為了《盲視》這本書做了一個虛構的研究報告,講的是書中吸血鬼的科學設定。這在科幻小說家裡不說絕無僅有,也是少之又少了。這也導致了讀者對他的小說評價兩極分化:很多人都看不懂;而看懂了的讀者會非常喜歡。當然,這期音頻就是要剝開他的小說的這層堅硬的科學外殼,去向你展示其中的傑出內核。
接下來,我們先介紹一下本書的情節,再來討論書中所涉及到的主題。我們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在這個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競爭的下一步,改造人類自身將是無法避免的。那麼,未來的人類會是什麼樣?
第二部分,我們對於外星人的想像,很可能是錯的,真實的外星人可能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東西。為什麼這么說?
第三部分,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自我意識有用嗎?
第一階段:
下面我們就開始先講述這個小說的背景。
小說設定的背景在不遠的未來,技術高度發達,人類也逐漸走出了地球,開始殖民太陽系。然而這個前景並不樂觀,並不是一個技術發達就讓所有人的生活都變得很好的世界,而是一個實際上很陰郁的未來:在那樣一個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普通的人類,在書里叫做基準人類,是沒有任何生產力的,他們沒有工作,沒有知識,也沒有技能,是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所說的「無用階級」,只能腦後插根管子,在虛擬天堂混吃等死。因為技術發達到普通的人類已經完全跟不上了,你可能需要一個愛因斯坦那樣的大腦才能理解那個時候的科技,才能真正能夠在社會上出頭。在這種激烈競爭的氣氛下,當時還能夠工作的人,全都是被改造過的超人類,以及人類所開發出的量子計算機強人工智慧。
有一天,地球上來了一些外星的探測器,這些探測器現身之後,將收集到的信息發送給太陽系之外的一個坐標,便在大氣層中燒毀了。這是人類第一次意識到外星智能的存在。於是人類派出了一個科考隊,坐上造出來的最先進的飛船,奔赴外太空與外星人進行接觸。這個科考隊由什麼樣的成員組成呢?
嚴格的說來,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類,有一個甚至就不是人:船長實際上是這艘科考船本身,它的量子AI名字叫忒休斯;而指揮官,則是一個吸血鬼;聽到這里你可能會奇怪:為什麼一個科幻小說里會出現吸血鬼這樣的東西?這個設定很有趣,我們之後會詳細說明。
再說回科考隊,還有語言學家詹姆斯,她的腦袋裡有多個人格可以協同工作;有生物學家斯賓德,他的大腦皮層接的全是各種各樣的感測器,能夠跟品嘗甜味那樣品嘗到各種化學物質,但是代價就是幾乎對自己的身體完全喪失了控制能力;還有一個特種部隊指揮官,是一個類似於游戲里那樣的超級戰士,有各種各樣的增強能力;最後就是這本書的主角,也是第一人稱的敘事者,他是一個「綜觀者」。什麼叫綜觀者呢?就是說,他能夠將這些超人類的行動和極其復雜的事件記錄下來,加以整合,這樣就可以寫出報告,讓後面的大人物可以理解他們在做什麼。
主角小時候有癲癇,被切除了一半的腦子,這讓他變成了一個沒有感情的孤獨症和反社會人格:他沒有情緒,無法與他人產生共情。而這個設定也成為了小說之後的關鍵。
說到這里,你應該明白了,能夠參加這個科考隊的,沒有一個是正常人。
從小說的基本設定開始,我們可以看到,在小說里所描述的這些人,實際上都是「非人」。那麼,我們就要進入關於本書的第一個主題:在這個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競爭的下一步,改造人類自身將是無可避免。
這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基於競爭的改造」。我們現在也會改造自己,比方說,我有近視,我要去做一個手術或者戴上眼鏡,這是一種廣義的改造;但是這是因為我有了生理缺陷而去改造,而不是說我本來視力正常,而為了能夠在某些比賽里勝出,就去讓自己的視力變得超常。
而在書中,這種為了競爭獲勝的改造是很正常的。比方說生物學家,就為了能夠更好的操作儀器,在自己的大腦里接上了各種各樣的感測器。他說過:他必須不停的做改造。如果不改造,那麼就不能重新訓練;不重新訓練,一個月之內你就落伍了。一旦落伍,你就再也跟不上,就變成了無用的人,只能進入虛擬天堂混吃等死。
在這里,小說引入了一個關於吸血鬼的設定。在書的設定中,吸血鬼實際上是一種史前人類亞種;由於他們的基因出了一個錯誤,所以他的大腦產生不了人類專屬的一種蛋白質,這讓這種人類亞種不得不變成食人怪物。而也是因為這樣,吸血鬼的大腦結構與正常人差別很大,這讓他們獲得了超凡的模式識別能力和智力;但同時,他們一旦看到了直角,就會引發癲癇。也正是如此,當人類進入到定居時代,大量直角出現,吸血鬼就滅絕了,這就是為什麼吸血鬼會害怕十字架的原因。而先進的基因技術則將這一族群帶了回來,利用他們的超凡智力,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
更有趣的是,小說里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擁有超級智力的人可能會是什麼樣的。或許在我們的想像中,一個非常非常聰明的人就是一個能夠很快的思考,很快的解決問題的人;但是,一個有超級智力的人,可能並不是這樣。他們可能是從一個完全不同的高度在觀察這個世界。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他們可能一眼就能看出答案。這就好比桌子上有四個蘋果,一般人是不會去數的。你一眼就能看到這是四個。但是要做兩位數的乘除法運算,就要動動筆了。而有著超級智力的人,他可能直接看到答案,就跟我們看到四個蘋果不需要數一樣。
這也讓人思考技術的進步所導致的競爭觀念。現在的家長要送小孩去學奧數,去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他們未必不知道,這些東西很可能是沒有用的;但問題在於,人家學了但是你沒有學,你就要落後。實際上這就是一種軍備競賽。那麼,在未來,這種軍備競賽持續下去,你就需要用技術來改造你自己。比方說你想要成為一個鋼琴大師,沒准你就要多接幾個手指。如果你不甘願淪為小說里所設定的在虛擬天堂里混吃等死的無用階級,那麼你就不得不改造你自己,直到自己都認不出來為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改造就等於進化。這樣一個社會,對人類究竟是好是壞呢?或許,在這里,我們必須承認,為了在這個宇宙中生存下去,我們必須繼續進化適應。
⑥ 百分求《盲視》中文電子版小說,中文掃描版也可以
買科幻世界譯文版看吧,貌似現在網上沒有手打版
⑦ 求一本科幻小說的名字,好像叫2012,好幾年前的,但是網上沒有搜到~
《盲視》是彼得·沃茨所著的一部科幻小說。
《盲視》講述:發達的技術能滿足人類的一切需求,還為他們製造出完美的幻境,讓他們沉浸其中。漸漸地,他們徹底喪失了與現實的一切聯系。
人類在死亡。
但新人類在崛起——
吸血鬼基因的人、多個意識並存於一個身體的組合人、任何時候都能保持絕對客觀的人……
以正常人的標准,他們是絕對的怪物,甚至不太能 夠稱之為「人」。但是,當外星人現身太空、普通人渾渾噩噩的時候,正是這幫畸人挺身而出,努力拯救我們的世界。
他們所面對的外星人對手神秘莫測,不可理喻。一次次強硬的試探性交流,最終不可避免地引爆了毀滅性的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