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與打字機科幻小說
Ⅰ 如果說有足夠多的時間給猴子打字,猴子總有概率可以打出一本莎士比亞的著作。那麼給老師足夠的時間,總有
猴子和打字機(Monkeys and Typewriters) 引用: 另一個在流行文化中佔了很大分量的思想實驗是「無限猴子定理」,也叫做「猴子和打字機」實驗。定理的內容是,如果無數多的猴子在無數多的打字機上隨機的打字,並持續無限久的時間,那麼在某個時候,它們必然會打出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機的設想在20世紀初被法國數學家Emile Borel推廣,但其基本思想——無數多的人員和無數多的時間能產生任何/所有東西——可以追溯至亞里士多德。 解讀: 簡單來說,「猴子和打字機」定理是用來描述無限的本質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的大腦很難想像無限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無限猴子定理可以幫助理解這些概念可以達到的寬度。猴子能碰巧寫出《哈姆雷特》這看上去似乎是違反直覺,但實際上在數學上是可以證明的。這個定理本身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重現的,但這並沒有阻止某些人的嘗試:2003年,一家英國動物園的科學家們「試驗」了無限猴子定理,他們把一台電腦和一個鍵盤放進靈長類園區。可惜的是,猴子們並沒有打出什麼十四行詩。根據研究者,它們只打出了5頁幾乎完全是字母「s」的紙。 引用完畢。 Das曰: 二十年前第一次看到這個思想試驗,是在一個日本人寫的小冊子里。名字忘了,是《五角叢書》中的一本。十年前翻箱倒櫃找這本小冊子,未果。誰如果保存著二十年前那本五角叢書的話,不妨轉讓給das,你五毛錢買的,我出一枚袁大頭,或者一個紫砂壺也行。 不需要無限多個猴子,不需要無限長的時間,房間里放一台打字機,然後關一隻猴子進去,猴子碰巧也會跳到打字機上,碰巧也會打出幾個字母,有人計算過,假以2000億年,從概率上講,猴子會打出一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這道理很簡單:猴子隨意踩踏打字機,總會打出一些字母,這些字母隨意組合,只要字母足夠多,總會有一些單詞,只要單詞足夠多,總會有一些句子,只要句子足夠多,總會有一些有意義的句子,有意義的句子足夠多,總會有一首詩,詩足夠多,總會有一首十四行詩,十四行詩足夠多,總會有一首和莎士比亞的作品一摸一樣。 這道理簡單明了,就是一些概率和排列組合的簡單計算。 但是我有一點想不通,猴子比大自然聰明多了,人體比十四行詩復雜多了,猴子胡蒙瞎碰,打一首十四行詩都要2000億年,大自然胡蒙瞎碰,打造個人體卻只用了50億年。究竟是我瘋了,還是達爾文瘋了? 現在還不清楚,反正兩個人總有一個瘋了。
Ⅱ 求幾個經典的悖論
1、生日問題是指,如果在一個房間要多少人,則兩個人的生日相同的概率要大於50%? 答案是23人。 這就意味著在一個典型的標准小學班級(30人)中,存在兩人生日相同的可能性更高。對於60或者更多的人,這種概率要大於99%。
從引起邏輯矛盾的角度來說生日悖論並不是一種悖論,從這個數學事實與一般直覺相抵觸的意義上,它才稱得上是一個悖論。大多數人會認為,23人中有2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應該遠遠小於50%。計算與此相關的概率被稱為生日問題,在這個問題之後的數學理論已被用於設計著名的密碼攻擊方法:生日攻擊。
2、唐吉訶德悖論是指記載在唐吉訶德小說中的一個涉及悖論的故事。桑丘·潘薩在他治理的島上頒布一條法例,規定過橋的旅客必需誠實地表示自己的目的,否則就要接受絞刑。有一個旅客在見到橋上的告示後,宣稱自己過橋是要接受絞刑的。
這使執法者感到為難:如果旅客的言論為真,則他應被釋放並不得受絞刑,但如此一來旅客言論即變為假。如其言論為假,則他會被絞死,但如此一來其言論即變為真。該旅客被帶到桑丘面前,而桑丘最後把他釋放。
3、說謊者悖論,在哲學和邏輯學中,古典的說謊者悖論是指一個說謊者聲稱自己正在說謊:例如,聲稱:「我在說謊」或者「我所說的皆為假」。如果他確實在說謊,那麼他所說的就是真的,但如果他所說的就是真的,那麼他就是在說謊。
在「這個語句正在說謊」的悖論中,為了強化悖論,使悖論更經得起嚴格的邏輯分析,「說謊」的概念往往被「真假」的概念所取代,僅僅保留「說謊者」這一名稱來指涉關於古典二值邏輯會推導出矛盾的悖論。
如果「這個語句為假」為真,那麼這個語句為假,但是如果這個語句聲稱它為假,且它為假,那麼它一定為真,如此一來悖論於焉成形。
4、祖父悖論是一種時間旅行的悖論,科幻故事中常見的主題。最先由法國科幻小說作家赫內·巴赫札維勒(René Barjavel)在他1943年的小說《不小心的旅遊者》(Le Voyageur Imprudent)中提出。情景如下:
假如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但此舉動會產生一矛盾的情況:你回到過去殺了你年輕的祖父,祖父死了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不會有你,那麼是誰殺了祖父呢? 或者看作:你的存在表示,祖父沒有因你而死,那你何以殺死祖父?
5、小城裡的理發師放出豪言:他只為,而且一定要為,城裡所有不為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但問題是:理發師該為自己刮鬍子嗎?如果他為自己刮鬍子,那麼按照他的豪言「只為城裡所有不為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他不應該為自己刮鬍子;但如果他不為自己刮鬍子,同樣按照他的豪言「一定要為城裡所有不為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他又應該為自己刮鬍子。
Ⅲ 尋找一本科幻故事 大概說的是主人公去了一個由猴子統治的星球
猴子的故事
日前,看到一則關於猴子的笑話,其文中言道:「猴子一向被人津津樂道的是其聰明與機靈,可是,知道耍猴人是用什麼方法捉到那些山中的野猴的嗎?他們在樹洞中放一些花生,或者其它猴子喜愛的食物,來誘捕猴子,這個方法很靈驗,猴子一準逃不出人的手掌心,並且捕猴的人不費絲毫的力氣,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猴子太貪婪了,它把手伸進樹洞,攥住食物的拳頭便不能從窄小的樹洞里抽出來。很簡單,它只要放棄那誘人的食物,就能逃脫人的誘捕,可嘆,象猴子這么聰明的動物,竟然也因為貪欲失去了自由乃至生命。」 其實,寫這篇文章的作者的目的在於,警告那些為官者,掌權者,手摸伸,伸手必被捉。手伸進去了,能夠及時抽手,前提是放開那些不可能拿到手的食物,也未嘗不能逃出一條生路。更可嘆的是,比猴子的智商要高出千倍百倍的人,也無法抵禦自己心中的貪念,前赴後繼的奔向監獄刑場。即使身敗名裂,被千夫所指,萬人唾罵也不思悔改。可見,心魔一旦控制其思想,膨脹的慾望是這么可怕。什麼國法黨紀,統統拋擲腦後,是僥幸心理在作怪,或者,是妄想背靠大樹好乘涼吧。對於貪官,老百姓只有怒目而視,除此之外,又將之奈何,因為,每個人都有其生存之道啊!奴顏卑膝者並不可憎,一切都是為了討得別人的一點歡心,求得一點恩賜的食物來維持生計罷了,人生就是這么可悲。這使我又想起另外一件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 若干年前,我和老公、妹妹去動物園遊玩,走到一座關猴子的牢籠跟前,一隻看起來很可愛,很調皮的猴子,突然翻了個跟頭,接著在一個小單杠上,做了一個高難度動作,我們都被它那滑稽樣逗樂了,可是,這只小猴子接下來的舉動卻讓我們匪夷所思,瞠目結舌。它伸出小手,向我們討要食物,按理說,人家那麼賣力的表演,給一些食物作為報酬,也不過分,可是,我們已經兩手空空了,我攤開雙手,那隻小猴子看到後,失望的離開了。 我一直很後悔,為什麼沒有想到,去買一些東西呢?這只小猴只是想憑借自己的技藝,來換取一點可以果腹的食物,說其獻媚也好,說其賣弄也罷,但我知道,它的行為也許只是出於本能,以為付出勞動定然會有收獲,可是,在人的面前,它的思維顯得太幼稚了。不,不是猴子的思維幼稚,而是人的思維太復雜了。君不見,如今付出勞動得不到報酬的人還少嗎?他們難道也如那個小猴子一樣幼稚?顯然不是,那為什麼?又到一年終了時,有多少人在展轉哀號著,最引人注目,最典型的應該是農民工的生存狀態了吧,剝削者與被剝削者從來都是對立的。國家也加大力度,幫助農民工討要被拖欠的工資,我們拭目以待…… 回頭來還說這猴子,其實,在生命面前,任何物種都是平等的,可惜的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往往要凌駕於其它動物之上,隨意剝奪它們的生命權,把它們當作玩物一般蹂躪。殊不知,在動物王國里,它們也有著和人類一樣的真情。 記得曾經看過的一個記錄片,說的是猴子的部落里,老猴王被一個年輕力壯的新猴王所代替,所謂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老猴王在部落里再也沒有立錐之地了,它被其它的猴子追趕的無路可逃,連她曾經的寵愛的王妃也加入到那個行列里,終於,精疲力竭的老猴王溺水而亡,其它的猴子都走開了,只有它的妻子,一個瘦骨嶙峋的老母猴,失寵很久的王後,守在老猴王的屍體旁,泫然淚下,最後絕食而亡。 這些鏡頭都是實地拍攝的,並非是記者的杜撰。比較一下,人類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本來,物竟天擇,優勝劣汰,這是大自然的法則,自然法則就是這么殘酷,這也沒什麼好感傷的。可嘆的是,當他們在最榮耀的時候,將自己的糟糠之妻視如弊帚,流連於溫柔鄉里,樂不思歸,豈不知,當某一天,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大權旁落時,其結局會怎樣,還不是如同那個被追趕的狼狽逃命的老猴王一樣。或許,人類的文明不至於使其喪命,但至少,那種失落感是必然而然的。到末了,陪伴在自己身邊的還不是同樣老邁的妻子…… 似乎覺得意尤未盡,還想說些什麼,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我聽到一聲嘆息,想尋找,卻原來是發自內心深處的……
Ⅳ 尋找一篇科幻小說
未來孩子
張三被李小龍踢了一腳。他暈了一會,腦袋裡嗡的一下,像醍醐灌頂,忽然就記起了小時候的那個感覺。
六七歲時的張三呆頭呆腦,每天晚上看星星,白天睡覺。下午醒來的時候,他會在昏沉的陽光中呆坐片刻,然後開始號啕大哭。哭的時候這孩子悲憤莫名,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母親跑過來在其頭頂猛拍一掌,喝道,又犯病!才悠然停住,跳下床,打著嗝洗臉去了。當時的小張三對發生的一切都不明所以,只記得有一股巨大的悲情稍縱即逝。那感覺頗為奇特。後來張三歷經數十年成長,漸漸把那感覺淡忘。再後來張三被李小龍踢了一腳,猛然才又將其記起。
張三身高一米六零,也曾機敏過人。但當他看到李小龍對著自己抬起右腿,一愣神的功夫,下巴上卻已經著實挨了一下。李小龍的腿就像兩根彈簧,游擊不定,十分厲害。至於這么厲害的腿為何來踢一位中年作家的下巴,還得從張三的兒子說起。
張三的兒子今年十四歲,今天早些時候問他父親,阿三可看見我的UPU? 張三摘下頭盔說沒有。那小子就暴躁起來,嚷嚷道,哎呀怎麼辦怎麼辦,我的寶貝都不飆了!張三瞟了一眼他兒子的寶貝,那像一堆色彩斑斕的積木堆在一起,光怪陸離。張三嘆一口氣,便又想起了當年。
張三21歲時是2006年,那是多麼淳樸的年代啊。那時候人們根本不知道什麼CPU、GPU,只須坐到電腦前來回敲打幾個鍵子,咔咔咔,就都能得到幸福,臉上露出微笑了,正是所謂天高雲淡,浮生人人閑的境界。但是那麼安逸的環境下,年輕的張三卻起了非分之想……張三一生起過無數的非分之想,就數那一次最令他追悔莫及,以後的種種麻煩皆由其引發,其中包括眼前這個孩子。
張三的兒子賊眉鼠眼,喜怒無常,屬於未來一代。未來一代的孩子都是這個樣子。他們在新時代里成長,從小像玩積木一樣玩電腦,接觸大量叵測的信息,養成種種惡習,結果乾出來的事情都十分討厭。張三的兒子動不動稱其父為阿三,這就讓張三頗為反感,覺得簡直無禮之極。而現在這小子一暴躁,竟然在屋裡轉起圈來,嘴裡還直哼哼:阿三呀阿三,可知誰,能把我的UPU歸還,我可愛的阿三……張三終於忍無可忍,猛然一拍桌子喝道,這孩子怎麼這么沒禮貌!孩子他媽被聲音驚動,跑出房間說你吼什麼張三,還不都是你自找的么?張三頓時無言以對。
張三本不叫張三。雖然時代進步至今男人有幾個名字都不足為奇,但所謂張三就太沒新意,是人所不喜的了。張三前幾年突發奇想要搞文學,搞來搞去卻把自己搞成了張三,結果被妻兒恥笑,顏面掃地。究其原因,正是因為多媒體文化的迅猛發展導致了傳統文學的急劇衰落。現代人聚斂聲色的途徑何其紛繁,誰還會在那種原始的符號堆砌上浪費時間?張三跑去搞文學那一年,學界卻只剩下一種文學仍在流行,即幽默文學,俗稱笑話。張三在文學沒落時搞文學,正如他在電腦未興時琢磨電腦。事實證明,他這一輩子盡在自找麻煩。
2006年年輕的張三忽起非分之想,他要深入的理解一下電腦這個東西。那年頭民智未開,他的這一想法還挺危險,於是他只能小心翼翼地展開行動,好像黑客一樣神秘兮兮。其實現在看來,那又算什麼呢?現在的黑客,據說隨便到誰的腦袋裡逛一圈都不成問題了,而當年的張三隻不過想試一試IPC$入侵另一台電腦。他把目標定在了他的旁邊的一台機器。當時學校的機房裡數百台電腦並排而放,張三一心鑽研技術,全然未顧他的目標機器前正坐著一個長頭發女子。
張三21歲時差點成為一個黑客,而21年後的如今張三卻憎恨黑客。因為他始終懷疑曾有黑客之流光顧過自己的腦袋並做了什麼手腳,否則沒理由他現在是張三,而不是王二。他甚至懷疑自己的兒子也是一個黑客。那小子在電腦前張牙舞爪的樣子實在是不成體統,俗話說有其母必有其子,他什麼事情干不出來呢?所以張三決定不告訴那小子他的UPU的下落,讓他著急下去得了。此時的張三斜眼瞧著自己的妻兒,鼻孔圓張,心中已萌生戾氣,但他又怎能料到即將有一隻李小龍的腳踢到自己的下巴上呢?
有人說時代的進步就像滾雪球,滾到今天這個雪球已是龐大無匹且莫之能止了。張三竊以為那雪的本身正是叵測的象徵。所謂叵測就是,當1995年義大利那隻猴子直勾勾盯著花生流口水時,渾然未覺插在自己頭上的電線。當2006年熱氣蒸騰的機房裡張三鬼鬼祟祟敲擊鍵盤時,也沒想到自己密謀的東西另一些人卻要以此為生呢。叵測像雪一樣覆蓋真實,讓人怎麼也料不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2006年張三搞非法入侵時他旁邊那個長頭發女子正是本校網路安全專業的學生。一般來說女生學這種專業,不是機敏過人就是當初報錯了志願。很不幸此女屬於前者。她早就發現傍邊的小帥哥不太對勁,掃了幾眼後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開始的時候她微微一笑佯作不知,但過了很久都沒有動靜,她終於沉不住氣,用肘碰了張三一下,皺起眉在自己的運行框中鍵入「Net Start Lanmanserver」,猛地一敲回車,轉頭說,嘿!來吧。
二十來年後張三初入文壇的處女作是這樣一篇故事:某人年少無行,年老出獄,賊性不改,一日抓起別人桌上一塊CPU就跑,沒跑幾步趕緊扔掉,手上已經被燙出了大泡。老人氣急敗壞,開口罵道,他媽的這年頭,手機怎麼熱得跟烤地瓜似的!——愚昧至此,實乃當代阿Q。有評論家對這篇作品的評價是,幽默有餘,技術說明不足,誤導兒童怎麼辦?失敗!如此看來在泛技術化的2027年,你要寫一部嚴謹的文學作品,這樣的說明是必不可少的:新一代的個人電腦,每一個組件都相互獨立,他們通過熱波網路無線兼容工作,這既是商業化的陰謀詭計——層出不窮的功能升級使得新產品的推出可以肆無忌憚;又是高科技的神話——比如一塊CPU,一旦意外離開其工作網路的覆蓋范圍,冗餘能量無處接納,會轉化成高溫燙傷老頭的手,其精密程度可見一斑……這樣解釋下來短篇笑話成了長篇笑話,寫作的困難可想而知。張三原本還有以年輕時那次艷遇為素材搞一篇創作的想法,如此看來也只好作罷,否則他就得這么開頭:IPC$(Internet Process Connection)是共享"命名管道"的資源,是WINDOWS NT時代系統中特有的遠程網路登陸功能,某些特定情況下,常可用於非法登陸…… 錯誤號53,找不到目標路徑; IP地址錯誤; 目標埠過濾;目標LANMANSERVER服務未啟動……這樣的笑話有人看才怪呢! 。
張三對外把2006年的機房事件稱作艷遇,內心裏面卻一直對它深有餘悸。試想一名陌生女子突然解除自己的一切戒備對你說嘿,來吧!這雖然頗有幾分挑逗的趣味,但年輕的張三當時卻大吃一驚。他獃獃地望著眼前雙目放光兩腮緋紅的女人,看著她滿頭的長發竟無風而動……過了好一會張三才渾身一顫輕聲尖叫出來。他冥冥中已經意識到自己這下是撞到槍口上了。由此張三深受打擊,不但以後多年都一蹶不振,而且最終娶了那女人為妻,生下一個沒禮貌的孩子,以及被李小龍踢到下巴……這人世的叵測,誰又看得分明呢? -
以2006年的機房事件為界,之前的張三覺得生活簡直陽光明媚,到處都是機遇與挑戰。之後的張三卻整日無精打采,再也活潑不起來了。那時候有人看見張三在校園里走過,就會悄悄討論,哎,你看,那不是04級的張小猴么?他怎麼不一蹦一跳的了呢?失戀了吧……這種說法其實嚴重偏離了實際。人們只看到垂頭喪氣走路的張三,卻忽略了緊跟其後還有一個東張西望的長頭發女人呢。
往往如此,人們在看問題的時候不但不能全面,還總要自以為是。這就造成了人與外物的格格不入,以及人們之間真正的相互理解的困難。這個困難曾讓很多有識之士非常苦惱,造成古往今來大量人才的埋沒。這個困難持續了人類有史以來的幾千年,終於在張三生活陷入昏暗的第二個十年被攻破。ALCOHOL系統問世時張三已年逾不惑,他再次看見了青春、陽光之類的東西。當時張三激動不已,他在原地轉了幾圈,就決定要去搞文學了。
說實話,張三在搞文學之前,他對自己的兒子是比較滿意,父子倆的關系還算不錯的。那時候大概也是因為孩子小,尚未有自己的鋒芒,可以跟父親打成一片。張三記得有很長一段時間只要一台兒童電腦就能讓那小子別無所求了。兒童電腦只有巴掌大小,電池充電所需時間比其續航的時間還長,但屏幕和鍵盤什麼的都是全息投影出來,就是說整個機器渾然一體,還算是比較簡潔實惠的。但後來張三要搞文學,斥巨資買來了大傢伙。張三的兒子也進入了青春期開始蠢蠢欲動,父子倆的關系就出現裂痕了。比如剛才,這孩子胡鬧一通,難道他不知道UPU這種東西他父親干正經事的時候要用到,為什麼不直接好言相詢,卻要又蹦又跳的瞎扯呢?想到此處張三氣乎乎地又瞪了一眼兒子和他媽,兩者也與他怒目相向,似乎有仇。張三忽然悲從中來,想我搞文學搞得眾叛親離,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啊!張三開始在心底對那隻猴子生出怨恨.
1995年的時候張三仍然是個小孩子,但那時他已經擺脫了午睡的習慣,節省下時間用在其他地方,比如打鳥、拆電視、偷襲女生,開始顯現出他另一種性格。有一天張三的班主任終於忍無可忍,在家長通知單上如此寫道:老實巴交只是他的偽裝,這小子蔫巴壞!當天晚上義大利帕爾馬大學的奧亞科莫·里佐拉蒂實驗室就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當時他們正在測算短尾猿大腦運動前區皮質細胞的電活性。研究人員意外發現,猴子在拿花生放進自己嘴裡時,一些大腦細胞會被激活。當他看到人或別的猴子把花生放到嘴裡時,同樣的大腦細胞也會被激活。這一發現後來被廣為傳頌,因為它第一次向人們表明了鏡像神經元的存在。
世界上實在有很多奇妙的存在,只等著有心人的探索、發掘。張三小時候看見電視上一位大俠跟一隻大鳥廝混了幾天就習得一套驚世駭俗的劍法,對此他便很羨慕,也要一試。但他找來找去也沒找到任何可以利用的飛禽,最後就只好拿他家的一隻狗去嘗試了。他坐在狗的旁邊仔細觀察,三天之後果有所悟,從那以後張三看見什麼新奇的東西都忍不住先湊上前去聞一聞。這倒讓張三的媽媽很高興,認為自己的兒子終於開始謹慎做人。但後來回想,張三還是覺得這正證明了自己天生神經敏銳,是個可塑之材。
鏡像神經元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們以模仿的形式,使大腦繞過間接的推理過程而直接吸納信息。無論我們實際上干某件事,還是觀察別人干這件事,鏡像神經元都會被激活。就是說,這東西讓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經歷相似的神經活動,嬰兒咿咿呀呀地跟大人學語,張三看色情鏡頭時會心潮澎湃,大概也都是這個道理。據說鏡像神經元正是直覺、感性、移情作用的根本,人類智能進化的基礎。人們之間互相琢磨,人類社會一步步發展全靠這玩意了。所以當科學家們激昂地宣稱掌握了鏡像神經元的秘密就是掌握了人類的未來時,全世界的有識之士都大點其頭,興奮不已,並表示這多虧了當初那隻猴子。
那隻猴子只是被花生所誘惑,不料卻竟因此而出名。據說ALCOHOL系統問世時所用商標就是以它為原型設計的。無怪乎有位國內網路專家指出,啊,多麼偉大的阿爾克猴!
網路專家最討厭,張三想,他們仗著自己有一些支持者,便簡直在胡作非為了。 「張三」這個名字就是拜某位網路專家所賜。當時張三使用ALCOHOL系統一個周期後,上ALCOHOL.COM官方網站作評測,不想竟未能合格。有位在線的專家當時就說了,王二不行乾脆叫張三吧,是個二級身份,但我看也差不多嘛,算是照顧你年齡大了。於是大手一揮就批了個「張三」的身份下來。這位專家比那位認為ALCHOHOL是一隻猴子的專家更可惡。這個時代,只要有了名氣,文盲或英盲都可以跑出來當專家,實在害人不淺。
快遞公司把張三的身份卡送到那天,妻子和兒子全都咯咯笑個不停。張三咽下幾口唾沫,想來想去,決定把氣撒在他們身上。他先是責怪妻子,說你是干什麼吃的呀?還網路安全員呢,有黑客進了你老公的腦袋都不管!妻子猛一扭頭,透過飄飄發絲狠狠地白了他一眼說,你胡扯!人家黑客進你的腦袋幹嘛?再說真進去了的話,你現在早痴呆了!張三的兒子聞言打了個哈哈,嘿,痴呆!張三於是沖著兒子去了,你這孩子怎麼這么沒禮貌?大人說話你懂個球?看你成天鼓搗那堆破玩意,那是什麼東西?也算電腦么?妻子說,怎麼不算,你倒很明白電腦么,張三同學?兒子也跟著嘻嘻笑著說,張三同學,把你的那什麼猴給我玩兩天吧?反正你也用不著了,閑著也是閑著,人家說年輕人的超級反射低,其實更適合鏡像神經元的培養,沒准我倒能變成個什麼王二,一舉成名呢,行么?求求你了,嘿嘿,可愛的阿三……張三目瞪口呆了好一會,最後惱極而笑,倒突然想開了。他當時就說,隨便!我還就作我的張三好了,相信我以張三之名,照樣能搞點名堂出來!然後就奮然開始穿上這個新的馬甲,去創作一篇關於CPU與手機的笑話。
ALCOHOL系統的組成包括軟體和硬體。軟體的復雜數據洶涌於密集的電腦晶元中,硬體就是大腦連接器,俗稱頭盔的那個東西。至此,科學家們終於能夠把電腦與人腦聯系起來,所以當他們說出「掌握人類的未來」這種話,這也不一定全是在吹牛。張三的兒子那一陣子戴上其父的頭盔,每天就沉浸其中,挺長時間都不摘下來,不知道在幹些什麼。按理說未來一代的孩子對任何教育都沒好感,但當兩個月後張三反悔,把他趕開時,這小子竟還有些戀戀不舍呢。
張三反悔的原因是人家說他的處女作誤導兒童。張三一氣之下終於醒悟這年頭什麼都得靠名氣,跟王二一比,張三算個鳥?張三決定重整旗鼓。他重新戴上頭盔並且開始賊兮兮地,隨手抓來UPU、MPU等配件以強化自己電腦的效率。一時間家裡的氣氛詭異莫名,兒子開始暴躁不安,妻子的工作室不得不重新換了鑰匙。張三渾然不顧這么做的後果,只痴痴地想,無論如何,嘿嘿,得趕緊把張三升級成王二了。
王二是上個世紀末華語文學界最有成就的一位幽默大師,是ALCOHOL公司 「吸星大法」戰略計劃中提供的唯一一個文學家身份,與其他眾多專家、明星的身份並列供人選修,這證明了幽默文學在當代的碩果僅存。所謂「吸星大法」即「吸納明星思想精髓的偉大辦法」。ALCOHOL系統通過腦部連接器刺激大腦皮層的一些感官區域,同時以某種射線定向激活大量的鏡像神經元。 用這種類似催眠的方法把特定的信息灌輸到使用者的大腦中,使其深刻理解並全面掌握另一種思維模式,同時伴隨產生適量的虛擬記憶,最終達到這樣一個目的:模仿成為另一個人,不止他(她)的才華,甚至是他(她)的靈魂。
總體來看,ALCOHOL系統是非常成功的,據說許多人由此圓了自己的夢想,變成天才、一夜成名。當然,像張三這樣不太成功的情況也很常見,但屬於個人原因,卻也沒什麼辦法了。張三感慨命運的不公,憤怒於當初那隻猴子的沒事找事……然而最終,他還是決定把氣撒在妻兒身上,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事業也實在太不支持了。張三從椅子上站起來,假意伸伸懶腰,卻突然把頭轉向兒子,說,小孩子還用UPU,你到底想搞什麼鬼?
黑客入侵大腦的說法基於這樣一個傳聞:據說在研發階段的後期,ALCOHOL實驗室里的猴子們曾經做出非常驚人的舉動,其中有的猴子突然在午夜啼鳴,聲音凄厲而節奏鮮明,細聽去,分明便是時下流行的哼哈唱腔!更有甚者,個別猴子竟一度開口講話,尖聲尖氣地大呼平等、自由!ALCOHOL公司的解釋是可能工作人員誤輸入了錯誤的指令,或者程序本身不完善造成的過激反應。但民間則更傾向於認為,除了黑客,誰還有如此的創意和勇氣,敢讓猴子喊出「自由」呢?
張三的兒子果然具有黑客的反叛精神,此刻他直視父親的雙眼說,阿三你偷了別人的UPU,怎麼還這么理直氣壯?張三瞪圓了雙眼,我是你老子,你竟敢懷疑我?
當ALCOHOL的頭盔終於從猴頭上摘下,轉而扣向人的腦袋,大眾為之痴狂的同時,少數分子也保持了相當的警惕。有位網路專家就曾指出,以程序直接改造人腦,如此復雜的技術,難免會有漏洞,萬一被黑客之流有機可乘,鑽入人腦肆意而為,那還得了?這位網路專家早年是說相聲的,半路轉行來憂國憂民,技術素養上難免還有些欠缺。他不知道黑客的能力范圍終究只局限於電腦,對人腦有威脅也只能是間接的影響——比如某人戴上頭盔,見到一頭豬,然後他便感到頭皮一麻,開始在心底對這只豬生出愛慕之情……最後摘下頭盔他會嘔吐,原來電腦里的視覺信息資料被黑客掉包了,他本來選修的身份是拿破崙,眾所周知,與美麗的約瑟芬的相愛是拿破崙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樣的意外時有發生,但往往被及時發現,只算是討厭的惡作劇而已,更不會出現「黑客鑽入人腦」的嚴重問題。但是張三卻一直支持那位網路專家的言論,對其死心塌地,不光因為同搞幽默藝術的淵源,更是由於張三感覺自己現在確實問題嚴重。
ALCOHOL是如此意義深遠、利潤豐厚的項目,以至於政府出面制定了相應的考核辦法,並承認其授予身份的合法性。這一舉措推動了社會的變革——以前有段時間大學畢業生們拿著四級、六級證亂跑,現在他們拿的證書上卻往往赫然印著愛因斯坦、比爾蓋茨……時代的巨浪滾滾前推,張三身在其中,搞文學卻沒有好的身份,整天被人喚作阿三,你說他能不上火么?
張三的兒子也上火了,眯成一條縫的眼睛裡迸出紅光,說你這偷東西的阿三,還不承認么,可真無恥!張三咬牙切齒冷笑道,你小子是不是不學好,想當黑客,嗯?張三的妻子一聽激動起來,哪裡有黑客,哪裡有黑客,老娘的眼睛可是從來揉不進砂子……家裡頓時亂作一團。
UPU(Unclear processing unit)是這樣一種部件,它能加速數據傳輸的效率,增強計算機的聯網強度。這種東西對於新一代的電腦來說多多益善。張三的兒子那堆光怪陸離的寶貝當中原來有好幾個綠色的雞蛋似的就是這東西,但後來陸續的卻都不見了。他只好向他媽媽求助,他媽媽在網路上懲奸除惡,是純粹的靠電腦吃飯,配置超強,借給他一個鴕鳥蛋一樣的大傢伙,用起來頂的上原來的五塊。而現在連鴕鳥蛋也不保,電腦跑不快,ALCOHOL網站的認證系統連不上,時間緊迫,這能不讓人著急么?
張三的兒子今年十四歲,今天迫不得已,他便告訴父親說,我已經通過了ALCOHOL的一個身份認證,今天是最後審核,在線測試一下我的運動神經反應速度,通過之後,我就是李小龍了!張三哪裡肯信,放屁!老子混了這么久也沒混成王二,你小子算什麼,敢叫李小龍?張三的兒子想,事到如今不露一手是不行了,於是抬腿,用腳尖輕輕去碰張三的下巴,點到為止,以示自己所言非虛。
就這樣,張三被李小龍踢了一腳。李小龍的腿就像兩根彈簧,游擊不定,著實厲害,這是一般人所假裝不了的。事實擺在眼前,張三震驚之餘,胸口一堵,眼冒金星,便像受了內傷一樣難受。
張三的兒子見父親終於被鎮住,說阿三,這回可以把UPU還給我了吧?那邊的專家還等著我呢,你到底放哪了?卻被其母訓斥道,看你這孩子毛手毛腳,把你爸嚇壞了怎麼辦!他轉頭看去,只見張三用手輕撫著自己的下巴,已兩眼發直,正喃喃自語,這,這是什麼道理……張三的兒子心中一動,悠悠開口:我們必須證明自己的價值,肯定自我的存在,在這個劇烈變動的時代,這個激情奔放的時代……一位真正的老師,不應該是真理的施捨者,他應該是領路人,是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導者,而真理則只能由你自己去發現……說這些話的時候,這個十四歲少年的腦內億萬細胞正生機勃發,率動不息,隱隱呈現出一層鏡像,模糊而深遠,這是人類偉大智慧的再現。那是李小龍。
張三被李小龍踢了一腳,暈了一會,像醍醐灌頂,他突然回到了小時候那個奇妙的感覺中。數十年的成長剎那間在他眼前倒流,只有那個午後昏沉的陽光中,那個悲憤而無助的小男孩,久久定格在時空深處。張三終於明白,那孩子是因為他莫名其妙的,在這叵測的世上的存在而放聲大哭呀。
張三轉轉腦袋,看到兒子的眼中閃爍精光,妻子的長發依舊飄揚。他突然發覺這一切都亦真亦幻,周圍的時空又要塌縮到兒時那荒謬的氣氛中。張三受不了了,搖搖晃晃的,他就向茶幾走去,拿起電話,撥了一個號碼。
張三的兒子看著父親的背影,皺了皺眉頭,對母親說,怎麼辦啊,時間來不及了!母親摸摸他的頭,說傻小子,我那裡還有一個鴕鳥蛋呢,你去拿吧。看著那小子雀躍而去,長發女人把頭轉向張三,直勾勾地盯了他好一陣,幾次欲言又止,最終悄然退去。
那個被叫作張三的中年男人正對著電話,哽咽著說,媽,能不能過來一下,我……我又犯病了。
不是我寫的,不過不錯
絕對不是我寫的,是網名「道貌岸然」寫的
Ⅳ 科學家的奇葩實驗,讓猴子打字,猴子打了5頁後怎樣了
說起猴子這種動物,看起來和人類有著很多的相似點,因此很多科學家們也是喜歡用猴子做研究對象,研究一些比較稀奇古怪的實驗。如果說猴子和打字機這兩個風牛馬不相及的東西,可能任何人都無法將其聯系在一起,但是卻有科學家們腦洞大開,將這兩個毫不相乾的事物放在了一起。
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們認為,這個科學家的實驗失敗只是個列還是註定的?認為無限猴子理論有沒有能夠成功的幾率呢?
Ⅵ '十大悖論'有哪些
1.電車難題(The Trolley Problem)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個瘋子在那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拉拉桿嗎?
2.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
認知論領域的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實驗就是「空地上的奶牛」。它描述的是,一個農民擔心自己的獲獎的奶牛走丟了。這時送奶工到了農場,他告訴農民不要擔心,因為他看到那頭奶牛在附件的一塊空地上。雖然農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還是親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間的形狀並感到很滿意。過了一會,送奶工到那塊空地上再次確認。那頭奶牛確實在那,但它躲在樹林里,而且空地上還有一大張黑白相間的紙纏在樹上,很明顯,農民把這張紙錯當成自己的奶牛了。問題是出現了,雖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農民說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時是否正確?
3.定時炸彈(The Ticking Time Bomb)
如果你關注近幾年的政治時事,或者看過動作電影,那麼你對於「定時炸彈」思想實驗肯定很熟悉。它要求你想像一個炸彈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並且爆炸的倒計時馬上就到零了。在羈押中有一個知情者,他知道炸彈的埋藏點。你是否會使用酷刑來獲取情報?
4.愛因斯坦的光線(Einstein』s Light Beam)
愛因斯坦著名的狹義相對論是受啟於他16歲做的思想實驗。在他的自傳中,愛因斯坦回憶道他當時幻想在宇宙中追尋一道光線。他推理說,如果他能夠以光速在光線旁邊運動,那麼他應該能夠看到光線成為「在空間上不斷振盪但停滯不前的電磁場」。對於愛因斯坦,這個思想實驗證明了對於這個虛擬的觀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應該和一個相對於地球靜止的觀察者觀察到的一樣。
5. 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
最為古老的思想實驗之一。最早出自普魯塔克的記載。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幾百年的船,歸功於不間斷的維修和替換部件。只要一塊木板腐爛了,它就會被替換掉,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開始的那些了。問題是,最終產生的這艘船是否還是原來的那艘特修斯之船,還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來的船,那麼在什麼時候它不再是原來的船了?哲學家Thomas Hobbes後來對此進來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來的老部件來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麼兩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6.伽利略的重力實驗(Galieo's Gravity E)
為了反駁亞里士多德的自由落體速度取決於物體的質量的理論,伽利略構造了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如果一個輕的物體和一個重的物體綁在一起然後從塔上丟下來,那麼重的物體下落的速度快,兩個物體之間的繩子會被拉直。這時輕的物體對重物會產生一個阻力,使得下落速度變慢。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兩個物體綁在一起以後的質量應該比任意一個單獨的物體都大,那麼整個系統下落的速度應該最快。這個矛盾證明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是錯誤的。
7.猴子和打字機(Monkeys and Typewriters)
另一個在流行文化中佔了很大分量的思想實驗是「無限猴子定理」,也叫做「猴子和打字機」實驗。定理的內容是,如果無數多的猴子在無數多的打字機上隨機的打字,並持續無限久的時間,那麼在某個時候,它們必然會打出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機的設想在20世紀初被法國數學家Emile Borel推廣,但其基本思想——無數多的人員和無數多的時間能產生任何/所有東西——可以追溯至亞里士多德。
8. 中文房間(The Chinese Room)
「中文房間」最早由美國哲學家John Searle於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這個實驗要求你想像一位只說英語的人身處一個房間之中,這間房間除了門上有一個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閉的。他隨身帶著一本寫有中文翻譯程序的書。房間里還有足夠的稿紙、鉛筆和櫥櫃。寫著中文的紙片通過小窗口被送入房間中。根據Searle,房間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書來翻譯這些文字並用中文回復。雖然他完全不會中文,Searle認為通過這個過程,房間里的人可以讓任何房間外的人以為他會說流利的中文。
9. 薛定鍔的貓(Schrodinger』s Cat)
薛定鍔的貓最早由物理學家薛定鍔提出,是量子力學領域中的一個悖論。其內容是:一隻貓、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氣一起被封閉在一個盒子里一個小時。在一個小時內,放射性元素衰變的幾率為50%。如果衰變,那麼一個連接在蓋革計數器上的錘子就會被觸發,並打碎瓶子,釋放毒氣,殺死貓。因為這件事會否發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鍔認為在盒子被打開前,盒子中的貓被認為是既死又活的。
10.缸中的大腦(Brain in a Vat)
想像有一個瘋狂科學家把你的大腦從你的體內取出,放在某種生命維持液體中。大腦上插著電極,電極連到一台能產生圖像和感官信號的電腦上。因為你獲取的所有關於這個世界的信息都是通過你的大腦來處理的,這台電腦就有能力模擬你的日常體驗。如果這確實可能的話,你要如何來證明你周圍的世界是真實的,而不是由一台電腦產生的某種模擬環境?
(6)猴子與打字機科幻小說擴展閱讀:
悖論是表面上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含著兩個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悖論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發生,則推導出非A,非A發生則推導出A。悖論是命題或推理中隱含的思維的不同層次、意義(內容)和表達方式(形式)、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事實和價值的混淆,是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對象的不對稱,是思維結構、邏輯結構的不對稱。
悖論根源於知性認識、知性邏輯(傳統邏輯)、矛盾邏輯的局限性。產生悖論的根本原因是把傳統邏輯形式化、把形式邏輯普適性絕對化,即把形式邏輯當做思維方式。所有悖論都是因形式邏輯思維方式產生,形式邏輯思維方式發現不了、解釋不了、解決不了的邏輯錯誤。所謂解悖,就是運用對稱邏輯思維方式發現、糾正悖論中的邏輯錯誤。
用對稱邏輯解「說謊者悖論」「說謊者悖論」即「我在說謊」這句話中所蘊含的悖論。這個悖論表面上由「我在說謊」和「我說實話」這兩個對立的「命題」組成,實際上這兩個「命題」並不等價——前一個命題包含思維內容,後一個「命題」只是前一個命題的語言表達式,因此後一個「命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命題。長期以來人們之所以把其看成悖論,是由於把兩個「命題」看成等價,即都是思維內容和語言表達式統一的命題。只要把思維的兩大層次:命題的思維內容和命題的語言表達式區別開來,「我在說謊」這個悖論即可化解。
悖論是命題或推理中隱含的思維的不同層次、意義(內容)和表達方式(形式)、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事實和價值的混淆,是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對象的不對稱,是思維結構、邏輯結構的不對稱。
根源:
悖論根源於知性認識、知性邏輯(傳統邏輯)、矛盾邏輯的局限性。產生悖論的根本原因是把傳統邏輯形式化、把傳統邏輯普適性絕對化,即把形式邏輯當作思維方式。
悖論有三種主要形式。
1.一種論斷看起來好像肯定錯了,但實際上卻是對的(佯謬)。
2.一種論斷看起來好像肯定是對的,但實際上卻錯了(似是而非的理論)。
3.一系列推理看起來好像無法打破,可是卻導致邏輯上自相矛盾。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論,它們震撼了邏輯和數學的基礎,激發了人們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來許多思想家和愛好者的注意力。解決悖論難題需要創造性的思考,悖論的解決又往往可以給人帶來全新的觀念。根據悖論形成的原因,把它歸納為六種類型,所記都是流傳很廣的常見悖論。隨著現代數學、邏輯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快速發展,又有不少新的悖論大量涌現,人們在孜孜不倦地探索,預計他們的成果將極大地改變我們的思維觀念。它們分別是:
自指引發
以下諸例都存在著一個概念自指或自相關的問題:如果從肯定命題入手,就會得到它的否定命題;如果從否定命題入手,就會得到它的肯定命題。由概念自指引發的悖論和引進無限帶來的悖論。
謊言者悖論
公元前六世紀,哲學家克利特人艾皮米尼地斯(Epimenides):「所有克利特人都說謊,他們中間的一個詩人這么說。」這就是這個著名悖論的來源。
《聖經》里曾經提到:「有克利特人中的一個本地中先知說:『克利特人常說謊話,乃是惡獸,又饞又懶』」(《提多書》第一章)。可見這個悖論很出名,但是保羅對於它的邏輯解答並沒有興趣。
「我在說謊」
如果他在說謊,那麼「我在說謊」就是一個謊,因此他說的是實話;但是如果這是實話,他又在說謊。矛盾不可避免。
Ⅶ 18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是美籍猶太人,兒童時代離開故土俄羅斯去了美國。青年時代攻讀生物化學,此後他投身寫作,並成為世界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聞名遐邇,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早在本世紀50年代就以創作撰寫科幻小說和科普讀物而蜚聲文壇。他那非凡的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不斷對虛構世界和真實世界的新探索,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名望,為他的作品贏得了廣大的讀者。他的著作題材廣泛,涉及科學、歷史、語言學理論和科幻小說。他異乎尋常的想像力同時贏得了成年人和兒童的尊敬和佩服。阿西莫夫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歡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書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在他的書中,科學不再是深奧的、難以理解的東西,只有你靜下心來,認真讀下去,就能一步一步地進入科學的殿堂,領略科學的迷人魅力。《基地》、《機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這些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相互貫串起來,竟是一部俯仰兩萬年的長篇史詩!阿西莫夫特意將科幻場景巨幅拉大,在全銀河的背景下架構他獨有的科幻世界、由銀河帝國的興亡史來討論人性與政冶、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處處閃動著關懷人類未來的筆觸,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在他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時,機器人學尚未發展出來;等到這門科技發展得相當有成果時,幾乎每一本有關機器人學發展史的書籍都提到他、他的小說與他發明的「機器人三定律」。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阿西莫夫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更是世界聞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達百七十餘本,內容廣及科學類的數理化、天文、生物、醫學,還涉及文學、宗教、史地等。如此淵博的學識使他的筆下世界具備了奇幻的想像與高度的預言性,阿西莫夫以真確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雜進偵探與推理的小說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是一部全面介紹人類以科學的方法為工具,努力探索宇宙奧秘的科普著作。其內容涵蓋了物理科學、生物科學及各個分支的發展狀況和所取得的成就,闡述了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交叉。
阿西莫夫的很多作品特別是科普作品,都已有了中譯本,在中國擁有大量讀者,甚至還有許多阿西莫夫迷。
附:
科學時代的偉大「講解員」
1992年4月6日清晨,一顆不平凡的大腦,在大洋彼岸永遠地停止了思考。全世界失去了有史以來著述最豐的作家之一——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我們永遠也無法知曉,究竟有多少第一線的科學家由於讀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或某一個小故事而觸發了靈感;也無法知曉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對科學事業寄予深情。」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兼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時這樣寫道,「我並不為他而擔憂,是為我們其餘的人擔心——我們身旁再也沒有阿西莫夫激勵年輕人奮發學習和投身科學了。」
阿西莫夫創造了奇跡,他的一生也是一個傳奇。
告別實驗室,戀上打字機
1920年1月2日,阿西莫夫出生在原蘇聯斯摩棱斯克的彼得洛維奇,雙親是猶太人。3歲時,他隨家庭遷居美國紐約州的布魯克林,1928年加入美籍。
生性聰明的阿西莫夫年方5歲就在當過會計師的父親輔導下開始自學。7歲時,他居然已能教5歲的妹妹念書了。9歲那年,他在父親開的雜貨店裡首次接觸到科幻雜志。這些流行刊物為阿西莫夫開啟了閱讀之門,使他對知識產生了一種渴求,後來還將他引入了寫作生涯。
中學時代的阿西莫夫喜歡獨來獨往,常給人以傲慢的印象。但阿西莫夫也完全能夠靜下心來學習。他有著強烈的求知慾,而且毫不挑剔,什麼都想學。他15歲便念完高中,邁進了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的課堂。課余時間,他一邊大量閱讀科普和科幻作品,一邊積極思考問題,同時內心也湧起了一種創作的沖動。18歲那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被放逐的維斯塔》。21歲時,他在著名科幻編輯約翰·W·坎貝爾點撥下,寫出了科幻短篇經典《黃昏》並一舉成名。
1939年,阿西莫夫從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畢業,其後又相繼取得了該校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自1955年起,他開始擔任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從事酶學、光化學的研究。這期間,除了在部隊服役的短暫歲月,他一直沒有中斷科普和科幻創作,並且已經寫出了奠定他科幻小說大師地位的幾部重要作品:《我,機器人》和《基地》系列。
而他在20世紀50年代初創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早期的科普創作實踐使阿西莫夫認識到,他不僅喜歡而且也非常擅長撰寫科學類題材的作品(而不只是將它們作為科幻小說的情節與對話的陪襯)。1957年,前蘇聯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深深地觸動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國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於由衛星上天所標志的當代科技水平。作為一名科學作家,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盡力而為,使這種差距盡快地縮小,於是便毅然放下早已得心應手的科幻創作,而潛心於撰寫普及科學知識的書籍和文章了(直至15年後他才「重出江湖」,再度進行科幻小說創作)。
然而,創作需要充裕的時間,教學工作顯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創作活動。另外,極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雖然自己的頭腦和專業功底並不差,但自己的前途並不是在顯微鏡下,而是在打字機上:「我明白,我決不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但是我可能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作家。我作出了這樣的選擇:去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1958年,他毅然不顧他那時尚未離婚的前妻的反對,告別了講台和實驗室,成為一名專業專家。
這是阿西莫夫事業和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那時候,他已經出版了24本書。
豈止「著作等身」
淵博的學識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數量迅速上升,並使他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和褒獎。他全身心地投入寫作,每天至少寫作8小時,有時甚至整個星期都坐在打字機旁。一年之內,他往往能推出10部或更多的著作。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當每年修訂一次的美國《名人錄》徵集有關他的條目時,他自述已出版過467部著作。
他本人還作過這樣一個統計:從1950年出版第一本書《天上的小石子》(長篇科幻小說)算起,他花了237個月、近20年的時間,於1969年寫完他的頭100本書;往後至1979年3月,他用113個月、近9年半的時間完成了他的第二個100本書;而當他在1984年12月寫完他的第三個100本書時,只花了69個月的時間;更令人驚奇的是,在以後8年左右的歲月里,他以更驚人的速度寫了近200本書。
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壘起來會有多高?目前尚沒有人做過計算。不過按照阿西莫夫著作中文本的第一個譯者林自新先生的說法,阿西莫夫豈止「著作等身」,肯定是「著作超身」了,而且極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紀錄。在其自傳《我,阿西莫夫》中附錄的作品分類就有:科學總論24種,數學7種,天文學68種,地球科學11種,化學和生物化學16種,物理學22種,生物學17種,科學小品40集,歷史19種,文學10種,談聖經的7種,幽默與諷刺9種,自傳3卷,科幻隨筆2集,長篇科幻小說38部,科學探案2部,科幻小小說與短篇科幻故事33集,趣味短篇故事1集,短篇科學探案故事2集,以及由他主編的科幻故事118集。
科學世界的出色「導游」
巨大的成就使阿西莫夫成了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卡爾·薩根在談到阿西莫夫時指出:「在這個科技的世紀,我們需要一位在科學和公眾之間起聯系作用的人物,沒有一個人能夠把這項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樣出色,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講解員。」
是的,阿西莫夫對科學有著精深的理解,對科學的本質有著深遂的洞察力。他不僅通曉現代科學的許多前沿課題,而且也非常熟悉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再深奧的科學知識,一經他的妙筆點綴,讀來便毫無生硬之感。
請看《檯球》中他對於極其抽象的物理學上的所謂」兩場論」的描述:「請把宇宙想像為一塊又平又薄、柔韌性極強、不會碎裂的橡膠板。如果我們把質量這個概念同地球表面上的重量概念聯系起來,就可以想到質量會使橡膠板形成凹陷。質量越大,凹陷越深」。
再請看他在《無窮之路》一書中對「黑洞」的精彩描繪:「阿西莫夫的體重是74.8公斤,假如阿西莫夫被壓縮成一個黑洞,那麼他的直徑就只有2.22×10-25米」。
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內容的廣泛性與敘述的邏輯性有著完美的統一。他能在極其廣闊的知識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寫作的主線,從而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學性與通俗性也有著高度的統一。他經常在書的開頭,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種種引人入勝的問題,從而能在一開始就從心理上抓住讀者;緊接著的展開部分敘述之生動更不待言,結尾部分則更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韻無窮。阿西莫夫的許多作品又是現代性與歷史感高度統一的典範,血肉飽滿的科學過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讀物兼具普及功能與學術價值。
更令人驚嘆的是,阿西莫夫似乎從未有過寫不下去的時候,他常常能夠迅速地從一個主題轉到另外一個主題,而且樂此不疲。這也是他創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種「施教能力」,總能直截了當地說明事物,准確無誤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從而創立了自己友好、坦誠地直接訴諸讀者的風格。
對於中國的科普作家來說,阿西莫夫是大有值得研究與借鑒之處的。我跟國內翻譯阿西莫夫作品數量最多的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探討過這個問題。例如,阿西莫夫乃生物化學家出身,何以能涉足自然科學的幾乎所有領域,又何以能寫出數以百計的優秀科普書籍和數以千計的科普文章?再如,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幾乎不必藉助於插圖,單憑文字的力量就能把科學上許多相當抽象、復雜的概念和問題講得清清楚楚。這在科普書林中,堪稱獨樹一幟;而從我國國情、尤其是當前出版、印刷事業的經濟和技術條件來看,科普書籍以文字為本、而不過分倚重大批精美彩照或豪華插圖乃是非常可取的。他山之石可攻玉,我們倘能從阿西莫夫的作品中得到某種啟示,則不亦美乎?
富有遠見的幻想家
阿西莫夫擁有科學家、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3種頭銜,但以科幻作家最負盛名。他的科幻小說大致可分成「機器人」、「未來史系列」和「科幻偵探小說」3大類,其中以「機器人為題材的科幻小說最為出色。早在20世紀40年代,在科學界遠未研製成機器人之時,阿西莫夫就在他的機器人系列小說中,富有遠見地預言了機器人時代的到來,以及機器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作用,並創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
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在人遭受傷害時袖手旁觀;第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的命令,除非該命令與第一定律相抵觸;第三,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保護行為與上述兩定律相抵觸。這3條定律明確規定了人與機器人的主從關系和相互制約關系,幾十年來已成為公認的研製和使用機器人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它們被編成程序,輸入機器人的「大腦」中。
阿西莫夫自稱是科幻小說中「屬於比較認真的那一派」,他強調作品的科學性,反對粗製濫造和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他的科幻作品不僅牢固地建立在科學的預測基礎之上,而且還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真正反映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幫助人們擴大視野,創造性地思索未來,向未知的領域延伸、拓展。
阿西莫夫無疑也是一位卓越的人文學者,他把科學看作是地球上偉大而統一的原則。他利用科幻小說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促使人們去考慮人類與科技、歷史等各方面的聯系,考慮人類與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阿西莫夫還是控制人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一位先行者,是「理性、科學和懷疑論的衛士」,也就是反對偽科學、超自然現象和宗教迷信的先鋒鬥士。他以自己的著作在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解惑釋疑的工作。
「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會死去」
阿西莫夫對寫作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熱情,他的職業是寫作,「業余愛好」還是寫作,寫作就是他的生命,「……我不為別的,只為寫作而活著。」1985年,法國《解放》雜志出版了一部題為《您為什麼寫作?》的專集,收有各國名作家400人的筆答。其中阿西莫夫的回答是:「我寫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樣;因為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會死去。」
對於阿西莫夫成為「寫作狂」或「寫作機器」的根源,有種種猜測和說法。除了興趣的因素外,阿西莫夫自己認為,只有以如此有序的方式從事寫作才能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在做一項「正當的工作」。從本質上說,這是他表明自己像父親多年辛勤工作經營的雜貨店那樣努力地工作的唯一方式。也正是這強大的工作信念,使他如此在乎著書數量,並時刻被一種危機感所驅使。而阿西莫夫的傳記作者米歇爾·懷特指出:家庭背景和兒時經歷對阿西莫夫寫作生涯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由於家庭背景不同尋常,打小又受到嚴格的管教,再加上從小就承擔起家中的一些責任,使得阿西莫夫具有極強的責任感。即便他已經功成名就、無須為錢發愁的時候,年少時就根植於他心中的對貧窮的恐懼一直還困擾著他。「所有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將阿西莫夫塑造成了後來那個自覺、自律、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的工作狂。在他的一生中,停止寫作幾乎能夠給他帶來生理上的痛苦。」
他的驚人的著書量甚至還被寫入了一部科幻作品中。這部名為《效仿》的小說有一段對話這樣挖苦阿西莫夫道:「『你看過阿西莫夫早期創作的親猶太人詩作嗎?《猶太人被放逐前》,就是他在2000多年前寫的那部作品?』『我只聽說過那個指導編撰了《阿西莫夫的銀河網路全書》的阿西莫夫,這個書名也太狂妄了……什麼?所有的5000冊都是他寫的?』『是的,他是個工作狂。這可憐的傢伙,沒有別的事干。』」
不過,阿西莫夫付出的代價也不小。長年累月地坐在打字機前對身體自然不利,而且連正常的天倫之樂也難得享受。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也多少與此相關。1969年,他在自己的第100本書《作品第100》的引言中寫道:「給一位寫作成癮的作家當老婆,這種命運比死還悲慘。因為你的丈夫雖然身在家中,卻經常魂不守舍。再沒有比這種結合更悲慘的了。」
寫這段話的時候阿西莫夫尚未離婚,但想必他已經有預感了。年輕時他「決定」要娶的那位「非同尋常的姑娘」傑特魯德,不可能永遠理解和遷就他。傑特魯德曾經這樣數落他:「有一天,艾薩克,當你感到生命快到終點時,你會想起自己竟在打字機邊花了那麼多的時間,你會為自己錯過了原本可以享受的一切快樂感到惋惜,你會為自己浪費了那麼多年的光陰而只為寫100本書感到後悔。但那時,什麼都已經太晚了。」
Ⅷ 猴子打字機和亞里士多德的哪個思想是有關系的
猴子和打字機的設想在20世紀初被法國數學家Emile Borel推廣,但其基本思想——無數多的人員和無數多的時間能產生任何/所有東西——可以追溯至亞里士多德。就是說,猴子打字機和亞里士多德的「無限產生無限」的思想有關。
簡單來說,「猴子和打字機」定理是用來描述無限的本質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的大腦很難想像無限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無限猴子定理可以幫助理解這些概念可以達到的寬度。猴子能碰巧寫出《哈姆雷特》這看上去似乎是違反直覺,但實際上在數學上是可以證明的。這個定理本身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重現的,但這並沒有阻止某些人的嘗試:2003年,一家英國動物園的科學家們「試驗」了無限猴子定理,他們把一台電腦和一個鍵盤放進靈長類園區。可惜的是,猴子們並沒有打出什麼十四行詩。根據研究者,它們只打出了5頁幾乎完全是字母「s」的紙。
Ⅸ 猴子能打出《莎士比亞全集》
今年恰逢猴年,這一期的思想實驗就讓我們來談談猴子。
在科學界一直有一個這樣的猜想,讓無數只猴子坐在打字機前隨機敲擊鍵盤,如果不限定時間,那麼它們總有一天會打出一部《莎士比亞全集》。簡單地說,在無限的時間面前,當按鍵次數達到無窮時,猴子也幾乎必然能夠打出任何給定的文字。
你信么?
給隨機一個限定
讓我們暫且拋開「不解風情」的猴子,就這個思想實驗的本質,看看基於「無限」的其他嘗試能給我們什麼啟發。
近來,一個名為「口袋妖怪紅版」的游戲在知名線上直播網站中進行了一項有意思的直播實驗。游戲的主人公名為「RED」,玩家需要操控它越過一道道障礙,穿過一個個迷宮,最後方能通關。此前,能夠完成通關的玩家少之又少。這次,設計者別出心裁,決定利用玩家的集體參與共同通關。他們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網路直播,不僅如此,所有觀看直播的觀眾都可以決定「RED」該怎麼行動。觀眾們只要在聊天室里打出上(U)、下(D)、 左(L)、 右(R)、 確定(A)、 取消(B),就能讓游戲里的角色依照對應的指令行動。
按理說,當同時參與游戲的人數足夠多,指令行動足夠豐富全面的時候,RED最後總能找到一條通關的路徑。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在頻道推出不滿一周後,累計吸引了2000萬人次點擊,同時在線觀看的人數也高達10萬人。人人都想輸入指令去操縱主角的動作。甚至因為同時下指令的人太多,造成指令往往會延遲近一分鍾。這樣也間接造成了所有操控者輸入的指令經常互相抵銷彼此矛盾。甚至往往游戲角色想前進一步,都需要幾十分鍾。不論是理性想通關的玩家還是隨性惡搞的玩家,他們的指令效果都可以看作是近似隨機分布的。顯然,照此下去,想要通關幾乎是不可能了。
然而,這個看似無法通關的游戲,卻在玩家進一步引進「民主」模式後有了進展。玩家決定,每20秒鍾對所有觀眾的指令進行一次匯總,並採用多數觀眾選擇的行為模式。之後,游戲主角奇跡般地突破了一關又一關,闖過了一個又一個迷宮,雖然這期間也經歷了幾千次失敗的嘗試。最終,在游戲上線16天7小時48分鍾之後,游戲主角Red的冒險之旅達到尾聲,游戲成功通關。
這個實驗其實與無限猴子頗有些相似。設計者都認為,只要樣本數目足夠大、時間足夠長,那麼從中一定能產生一個小概率事件。但就像在闖關游戲中,如果不進行一些程序上的人為優化和控制,那麼無序的狀態則很難改變。因此,設計者引入了「民主模式」,也就是說,這個游戲必須在理性玩家多於隨性玩家的前提下才能通關。
同理,就前人做過的實驗來看,猴子也幾乎不可能在完全自然和隨機的狀態下敲出《莎士比亞全集》。除非研究人員給隨機一定條件的限制,比如:猴子按下所有字母加空格的機率相等(1/27),而在此基礎上,常見的字母(母音)又有更高的出現機率等等。否則,則很難避免幾乎全篇都是「S」的狀況發生。
「猴子與列印機」的寓言不僅僅只是「猴子能否列印出《莎士比亞全集》」那麼簡單,由此推論下去,我們的宇宙如此宏偉庄嚴、秩序井然,智慧生命的誕生更是精美絕倫,而這一切都是從宇宙最初無序亂飛的光子中逐漸誕生出來的,這樣的無序混亂為什麼能自發生成如此美妙的宇宙呢?難道真的有一個宇宙設計者存在嗎?正是有一個這樣的全能設計者,給我們的宇宙賦予了一系列的物理定律,限定了宇宙的發展方向,才使得宇宙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才使得智慧生命出現。
宇宙是否經過設計,這是一個關乎我們生存命運的重大課題。「猴子與列印機」的故事啟示了我們對宇宙根本規律的重新認知。
本文源自大科技*網路新說016年第6期雜志、歡迎廣大讀者關注我們大科技的微信號:hdkj1997
Ⅹ 如果許多猴子任意敲打打字機鍵,最終可能會寫出大英博物館所有的書
無限猴子定理:一隻猴子隨機在打字機鍵盤上按鍵,最後必然可以打出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每本圖書。
起源是:波萊爾,1909年出版,談的是概率問題。有傳說說名字最開始給翻譯錯了,不過後來延用了。
該死的wiki還是不能用,相關資料模糊,你要氣死我啊。由無限猴子定理,我現在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人,我是大仲馬,王爾德,成吉思汗,朱棣(這個可能比朱八八有文化)……的合體,你要氣死了我,那就是氣死了那麼多偉大的人,你的心靈會被壓上一個磨盤,我以某大祭司的身份詛咒你一輩子不得安生。
ps:終於查到了,無限猴子定理,說他錯誤不是說名字翻譯錯誤,是說「一隻猴子隨機在打字機鍵盤上按鍵,最後必然可以打出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每本圖書。」這個闡述是錯誤的。以下是wiki給出的解釋:
無限猴子定理說明,一隻猴子隨機在打字機鍵盤上按鍵,最後必然可以打出法國國家圖書館中的每本書。這個錯誤的名字是來自波萊爾一本1909年出版談概率的書籍,當中介紹了「打字的猴子」的概念。這個定理是概率論中的柯爾莫哥洛夫的零一律的其中一個命題的例子。不過,當波萊爾在書中提出零一律的這個特例時,柯爾莫哥洛夫的一般敘述並未給出(柯爾莫哥洛夫那本概率論的著作直到1933年才出版)。
一般關於此定理的敘述為:有無限只猴子用無限的時間會產生特定的文章。其實不必要出現了兩件無限的事物,一隻猴子打字無限次已經足夠打出任何文章,而無限只猴子則能即時產生所有可能的文章。
其他取代的敘述,可能是用英國博物館或美國國會圖書館取代法國國家圖書館;另一個常見的版本是英語使用者常用的,就是猴子會打出莎士比亞的著作。
文學的源頭,或許是強納生綏夫特1782年出版的的《格理弗游記》,第三部分第五章,教授要其學生透過經常轉動機械把手產生一些隨機的字句,以建立所有科學知識的列表。
猴子總結一下:這個定理真是很麻煩,非要扯上那麼多的事物,其實就是說排列組合的可能性:當排列組合的兩個元素在數量上達到無限個的時候,任何結果的概率產生可能性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