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家和哲學家
『壹』 科幻小說作家有哪些
西方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瑪麗·雪萊、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小約翰·坎貝爾、哈伯德、莫爾、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魯斯、弗雷德里克·波爾、安德森
中國的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王晉康、何宏偉、凌晨、劉維佳、柳文楊、米一、潘海天、星河
『貳』 哲學家布拉德萊的主要思想
你說的是不是以下這位
雷·布拉德伯雷
雷·布拉德伯雷(Ray Bradbury,1920~)出生於美國伊利諾斯州的沃基甘,從小愛讀冒險故事和幻想小說,尤其喜愛根斯巴克主編的《奇異故事》。十二歲時有人送他一架打字機作為生日禮物,他從此練習寫作,早在中學時代就選修了如何寫小說的課程,井天天練習寫一、二千字。一九四一年起他開始給幾家雜志投稿,一九四三年起當專業作家,三年後獲得了「最佳美國短篇小說獎」。他雖然也寫過幾部長篇小說,如《華氏451度》也頗著名,但他主要以短篇小說著稱,迄今已出版短篇小說集近二十部,其中較著名的有:《火星紀事》(1950)、《太陽的金蘋果》(1953)、《R代表火箭》(1962)、《明天午夜》(1966)等。
布拉德伯雷不僅是世界聞名的科幻小說家,而且還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數一數二的文法家,他的短篇小說幾乎已譯成全世界的文字。他除了寫科學小說外,還寫劇本和社會小說,曾把美國古典文學名著麥爾維爾的《白鯨》改編成電影劇本。他本人也從古典文學中吸收營養。他自稱受愛倫·坡影響很大,還說他之所以寫科幻小說,主要是為了讓自己的想像力有更廣闊的天地可以馳騁,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他的文體簡潔流暢,形象豐富,描寫生動,英國著名作家金斯萊·艾米斯說他是最有才華的科幻作家,美國著名文藝評論家伊哈布·哈桑稱贊她的創作富於詩意,但說他的作品中略帶傷感主義色彩,往往通過幻想故事隱射社會現實,提醒人們提防那些能夠避免也必須避免的危險。
『叄』 黃金時代的科幻大師都有誰
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大致有以下特點:
一、出現了一批科幻活動家。在他們的積極組織下,才產生出作家、作品輩出的繁榮景
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國的書商就看準了科幻小說這一品種。當時,有一套書籍非常廉價,
叫做10美分叢書,只要一角錢就能買一本,中間全是內容、插圖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說:外
星人來了,和罪惡勢力進行了斗爭,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這類思想藝術性極差的作品,
敗壞了科幻小說的聲譽,在讀者中產生了不良影響。
第一個出來扭轉這一局面的是美國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
程師,負責主編《科學與發明》雜志。為了開拓刊物的功能,也為了恢復科幻高雅的名聲,
根斯巴克從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乾脆發行了科幻小說專號。
專業雜志整本地刊登文藝作品,無疑對讀書界產生震動。在事後的民意調查中,支持改版的
讀者有32644人,占讀者總數的98.52%,而反對者僅為498人,佔1。48%。
根斯巴克再接再厲,在刊物上開辟了「討論」專欄,由讀者自己發表意見。這樣,對科幻小
說的認識得到了深化。
如果說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啟蒙讀者上,那麼小約翰·坎貝爾(1910-
1971)的功績則主要是團結和培養了作者。從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裡,坎貝
爾主編了主要的科幻小說雜志《驚奇科幻故事》。他從來稿中發現作者,不辭辛苦地指導他
們,安排新作家之間的交流聚會,改寫他們的稿子,甚至給他們設計寫作題目。正是在這三
十三年裡,他發現了包括阿西莫夫、萊斯特·德爾·雷伊、海因萊因、西奧多·斯特金、A·E·沃
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馬克等許多作家。
為了紀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約翰·坎貝爾的貢獻,人們以他們的名字創立了兩種科幻
獎項,其中雨果獎已發展為當今最有權威的科幻小說獎。
二、出現了大量作家和優秀作品。
由於根斯巴克掃清的讀者道路,在小約翰·坎貝爾的《驚奇科幻小說》的拓展下,順利
地推出大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難數清黃金時代佼佼者和他們的傑作,我們僅從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編年史中擷取一
些。它們是史密斯(1915-1966)的《雲雀叢書》,萊斯特·德爾·雷伊的《海倫
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蘭人》(1940)、《非A叢書》(1945-194
6),西奧多·斯特金的《微觀世界的神》(1941)、《超人類》(1953),羅伯特·海
因萊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艾
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喬
治·奧維爾的《1984年》,小約翰·坎貝爾的《月球是地獄》(1950),雷·布拉伯
雷的《火星記事》(1950)、《華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遊》(1968),約翰·溫代姆的《三尖樹時代》(1
951)、傑克·威廉姆森的《時間軍團》(1952),哈爾·克萊門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爾丁的《蠅王》(1954)。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叢書》(1963
-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馬克的《驛站》(1963),等等。
此外,還有哈伯德、莫爾、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魯斯、弗雷德里克·波爾、安德森、
謝克利等等的作品,無法勝數。他們的小說水平很高,質量也很整齊。由於篇幅所限,這里
我們僅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進行介紹,他們是:美國的海因萊因、英國的克拉克和美國
的阿西莫夫。
羅伯特·安森·海因來因(1907年-1988年)是美國作家,受業於密蘇里大家和安娜阿
波利斯海軍學院。在部隊服役五年,後又進入洛杉磯加洲大學攻讀物理。1939年開始創作。
主要作品有《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星球獸》(1954)、《雙星》(1
956)、《星船傘兵》(1959)、《異鄉異客》(1961)、《月球是個嚴厲的婦人》(1
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獸的數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來因是講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別追求過高的文學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筆寫故事。
中篇小說《傀儡主人》發表於1951年,描寫一群專門附著在人體上、控制人類行為的外
星人。它們象蟲子一樣吸住人體,然後進入腦部。於是,無能的人只能俯首聽命,成為傀儡。
評論認為,這種蟲子樣的異星生物,只不過是海因萊因用來表達人類對死亡恐懼的一個誘因。
《雙星》是一部驚險小說,講一個演員如何捲入一場政治陰謀,充當首腦替身的故事。
由於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銀河共和國。小說對當今政治舞台上的領袖們進行了不露聲
色的諷刺。試想,當一個根本不懂政治事務和外交法規的演員,居然能夠在星際世界的談判
桌成功進行磋商,那麼,職業外交家和政治家就變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這部作品於195
6年獲得雨果獎。
《入夏之門》寫於1957年,是關於時間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與時間打交道,
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變。最後,他終於成功地在歷史和未來之間進行旅行。這部小
說的情節,一定對八十年代初曾轟動一時的電影《回到未來》有所啟發。在電影中,主人公
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當婚姻介紹人。
海因萊因是真正的美國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語和民間格言。他雖然塑造過各式各樣
的主人公,但人們總是感覺到這些傢伙屬於一個階層,這就是處於社會底層和上層之間的那
一類人。他寫的科學家、工程師、軍官、工人甚至總統都是如此,風風火火,講起話來好象
挺有見地,其實並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稱為黃金時代的支柱,恐怕是因為著述的豐富和廣泛
的讀者群。無法否認事實是,海因萊因的作品構思就是絕妙,懸念不斷;加之,他不象別人
那樣關心機器勝過關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國作家、科學家,國際通訊衛星技術的奠基人。他在1
945年發表的論文《地球外的中繼》里,第一個講述了衛星地球通訊的可能性及方法。他
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與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
游》(1968)、《與拉瑪相會》(1973)。以及後來的《天堂的噴泉》(1980)、《2
010年太空漫遊》(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遊》(1987)、《大堤上的幽
靈》(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學預見、東方式的神秘情調和海明威的硬漢筆法著稱。是唯一
頗具哲學家韻味的科學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討論了當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
地球文明進程時發生的情況,人類的各種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無疑。《城市和星星》沿
襲了這一主題。最後,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為宇宙的一員。
克拉克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來,肯定存在著高於人類的生命
形式,這種形式人類根本無法理解,於是,最好的文學表現手法就是神秘主義。這在196
9年他與斯坦利·庫布里克合作的電影《2001年太空漫遊》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現。整部
電影分成四個互不相關的獨立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遼遠的古代,猿人成群結隊地棲息在樹
林里,忽然有一天一個超自然的長方體降落下來,它探索人猿也啟蒙了人猿,拉開了其與大
自然抗爭的序幕。人類從此誕生。緊接著,鏡頭切換到了未來,二十一世紀的太空站,美國
政府官員正奔赴月球。在那裡,宇航員們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物體,它埋在地球萬年不變的塵
土下面,但是無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為,它正是我們見過的長方體。在蒼白的陽光照射下,
長方體忽地發出了聲音。第三部分的影片顯得有些沉悶。講的是宇航員正飛向土星,控制了
飛船的大型計算機不知怎麼厭倦了繁重的腦力勞動,發生了「反叛」。它設計謀殺了大批宇
宙船中的成員,切斷了人與地球的聯系。唯一倖存的宇航員不得不與計算機較量。取出了它
的記憶元件,奪回了決策的主動權,在這同時,飛船已經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觀眾們驚奇地
第三次看到了飄浮在空中的長方體。電影的最後一部分是最為激動人心的。飛行員在宇宙長
方體的協助下,穿越了億萬光年的空間,他在星座絢麗的海洋中漫遊,終於來到一個火焰熊
熊的星球內部。在這里,他找到了一間寧靜的小屋,並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嬰兒。
《2001年太空漫遊記》出現在黃金時代的後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現手法。
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傑出產品,同時,也是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直接評價。無論是外星人長方
體的介入、人類的科技成就,還是計算機的反叛,都體現出現代科學技術所創造和認識的世
界,是一個多麼冰冷的世界。這種技術的冰冷感,加上對外星人類無法理解的行為的懼怕,
使人們喪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塊黑糊的長方體面前,摸到了它堅實的表面,但卻無法超
越它,你只能頂禮膜拜。《2001年太空漫遊記》獲得1969年奧斯卡獎多項提名。
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國人,專業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
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學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說》(1942)、《我、機器人》(1950)、
《鋼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機器人》(1976)、《奇妙的航
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後的續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沒有文風」著稱。他每天在打字機前坐著的時間超過八小時,在這八小時
里以每分鍾90字的速度打字,沒有間斷。他創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學、歷史、化學、
等等。在這樣雜燴式的商業氣氛下,「沒有文風」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這種「沒有文
風」又成了一種獨特的文風,使不少人為之著迷。
阿西莫夫有駕馭大場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說《黃昏》里,作者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在有
六顆太陽照耀下的雷蓋什星球上永遠沒有夜晚,因為太陽可以輪流拋灑光和熱。但是,終於
有一天,這是千年不遇的時刻,六顆太陽全部進入日蝕狀態,而人類脆弱的心靈根本無法忍
受這種絕對的黑暗。於是,為了尋求光明,他們精神崩潰,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評論家戴
維·哈特威爾(1987)認為,這是黃金時代的經典作品,它留給人們的宏大場面非常難
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與帝國》(1945)和《第二基地》等組
成(1948)。據阿西莫夫自己回憶,當時,他正在研讀羅馬史,發現整個古代的事件完
全有可能在未來、在銀河系那樣廣大的時間范圍內重演。於是,他構思和創作了這部龐大的
作品,前三部在《驚奇科幻小說》連載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
落的,為了挽回這種失落,挽救即將崩潰的銀河帝國,他設計了兩個保存人類文明的秘密基
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個特色是喜歡推理。把推理小說的寫法和機器人故事結合起來,形
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機器人》和《鋼窟》。在這里,阿西莫夫煞
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謂的「機器人工學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
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二定律。
(《我,機器人》,科學普及出版社)
與其說這些定律是貢獻給機器人學的,倒不如說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
是利用這三定律做為起點,把他的每一個機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進退維谷的境地,要服從第
三定律就得違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從第二定律就得違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後,那些
阿西莫夫「化身」的機器人開支腦筋,圓滿地解決問題,逃出困境。
隨心所欲的商業化寫作,有時也能創造出非常絕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開拓題材的
天才。1966年,他重新復活了《格列佛游記》。為了治療病人頭腦中的血栓,他把一隻
潮水艇連同幾個海軍士兵、醫生,用科學的手段「縮微」到分子大小;然後讓他們進入人體,
隨著血液流進大腦,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來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邏輯性之外,黃金時代有特色的
科幻作家還有長於諷刺的謝克利,田園風格的西馬克,黑色幽默的克萊門特,反烏托邦主義
的奧維爾等。
三、對科幻小說的認識逐步統一
黃金時代佳作濟濟,人才輩出,推動了人們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作者
們不再象萌芽時期那樣心中沒底地左右沖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這個模式是:(1)
必須有一個帶有懸念的好故事;(2)這個故事必須與科學發展或科學家的工作有關;(3)要有
幾個恢宏的奇異場面;(4)無論結尾是樂觀還是悲觀的,最好能給人一定思考。
對科幻小說的定義也開始趨於一致。比如:小約翰坎貝爾和布萊特納就都認為,科幻小
說是表現科學對人類影響的作品。布萊特納寫道:「科幻是科學以及由此產生的技術對人類
影響所作的理性推斷為基礎的小說。」萊斯特德爾雷伊進一步闡明,科幻實際上是在寫「變
化」。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採取娛樂的手段,以理論和推理試圖描述種種替代世界的可能性。
它以變化作為故事的基矗」很顯然,這種「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種科技和文明下的世
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這種看法,在稍早些時候,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文學的一個分支,
主要描繪虛構的社會,這個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科技發展的性質和程度。」
黃金時代使科幻作品在讀者心目中站穩了腳跟。但是,正統的文學殿堂還沒有正式接受
這一形式。
三節新浪潮時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黃金時代」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統一以及
創作方法的標准化,給科幻小說帶來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幾十年間國際政治、
軍事和科技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冷戰、左翼興起、東方宗教的傳播、美國在東南亞的捲入,
生態環境的破壞、流行藝術的產生以及毒品泛濫等等,特別是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的
上天給人們極大的震動。公眾發現,科幻小說中那些美妙故事要麼缺少現實性,要麼比現實
還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長期以來,科幻作品屬於通俗文學范疇,得不到主流文學界的重視,
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這樣,一場變革的風暴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編輯家米切爾·莫考克(1939-)出任英國《新世界》雜
志主編。他一上台,立刻對整個英國科幻界產生了新的影響,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部分
作家的革新作品。這些作品與傳統科幻小說對立,它不再把物理學一類的正統科學當成主要
內容,而是重視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神學。它的寫作手法極力接近正統的主流文學。
它不再象過去的科幻小說那樣熱衷於二千年、三萬年以後的世界,而是極力想表現最近的將
來,甚至表現當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沒有了,片斷的、瑣碎的、意識流的,幽默嘲
弄式的、象徵主義的手法出現了。初看起來,這些小說晦澀難懂,但仔細品味,其中的寓意
十分深遠。1968年,編輯家朱迪·梅麗爾選編了這樣一本集子,並把它們正式稱為新浪潮
作品。新浪潮運動由此產生。
『肆』 初一必讀的18本名著是哪些
1、《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是流傳世界各國的一本兒童名著,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於1886年,書的原名是《Hou re》,翻譯是「心」。它的英譯本是《Hea r t》,譯意也是「心」。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的境況不一,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每個人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掃煙窗的孩子》、《班長》、《窮人》、《虛榮心》、《感恩》、《嫉妒》、《爭吵》、《告別》等等和孩子有關的故事中,歌頌了兒童應該具備的純真感情,同時書中也表露了從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都在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塑造著兒童愛祖國、愛人民的感情。
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無法用准確的文字形容愛的定義,但是我知道,擁有愛的人,付出愛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
2、《繁星·春水》
作者冰心,原名謝婉瑩。《繁星》是詩集,由164首小詩組成。冰心一生信奉「愛的哲學」,她認為「有了愛,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斷唱出了愛的贊歌。她最熱衷於贊頌的,是母愛。除了摯愛自己的雙親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愛自己的三個弟弟。她在後來寫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讀者·通訊十三》里,還把三個弟弟比喻成三顆明亮的星星。冰心贊頌母愛,贊頌人類之愛,贊頌童心,同時她也贊頌大自然,尤其是贊頌她在童年時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頌大自然,歌頌童心,歌頌母愛,成為冰心終生創作的永恆主題。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詩組成。在《春水》里,冰心雖然仍舊在歌頌母愛,歌頌親情,歌頌童心,歌頌大自然,但是,她卻用了更多的篇幅,來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煩惱和苦悶。她用微帶著憂愁的溫柔的筆調,述說著心中的感受,同時也在探索著生命的意義,和表達著要認知世界本相的願望。
3、《伊索寓言》
伊索,生於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寓言家,傳說他是個奴隸,後獲得自由,因「褻瀆神明」終遭殺害。《伊索寓言》產生於希臘的古典時期,很長一段時間曾被認為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結構短小精悍,其內容博大豐滿。既有深刻豐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動的藝術性。適宜任何年齡的讀者閱讀,寓永恆真理與短小故事之中,是一部輕松且充滿哲理的永世相傳之佳作。
在人類社會還沒有用法典來評判是非的歷史時期,《伊索寓言》中的道德准則便成為人們的行為規范,甚至起到了代替法律的作用。
讀《伊索寓言》不僅能使人明辯真善美與假惡丑,還能增長智慧豐富頭腦,更能從中得到巨大的藝術享受。
4、《童年》
作者是高爾基,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第一部,小說主人公——阿遼沙。高爾基在這本書中真實地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徵,特別是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真實生動的圖畫。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鉛樣沉重的醜事」,還描繪了作者周圍的許多優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是這些普通人給了幼小的高爾基良好的影響,使他養成不向丑惡現象屈膝的性格,鍛煉成堅強而善良的人。
自傳體長篇小說三部曲的另外兩部是《在人間》和《我的大學》。
5、《魯濱孫漂流記》
作者是英國作家笛福,小說描述了英國人魯濱孫在海難中倖存,漂流荒島27年,憑著自己的智慧、勇氣、頑強的毅力和勤勞的雙手生存了下來,後來他與野人「星期五」為伴,幫助一名遇水手叛亂的船長,奪回船隻,重返故土的故事。
6、《昆蟲記》
作者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融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照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譯書以忠實於法文原著整體風貌及表達特色為選擇原則,讓中國讀者首次領略《昆蟲記》的真實面目。在本書中,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 《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法布爾也由此獲得了「科學詩人」、「昆蟲荷馬」、「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等桂冠。
7、《朝花夕拾》
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是「回憶的記事」,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本書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范愛農》等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8、《駱駝祥子》
作者是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於北京一個滿族家庭。1930年老舍踏上了歸程,面對滿目瘡痍的祖國,他的筆變得沉重起來。《駱駝祥子》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它揭示了「小人物」的奴隸心理和無法實現的希望的最終破滅。隨著祥子心愛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殺,祥子熄滅了個人奮斗的最後一朵火花,成為這個衰朽社會的殉葬品。
主人公 ——人力車夫祥子、車主女兒虎妞、小福子
9、《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作者是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描寫保爾·柯察金作為一個普通工人的兒子,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國內戰爭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嚴峻生活,把對舊生活自發的反抗改變為自覺的階級意志。保爾的成長不是「性格的自我發展」,而是如同作者在回憶自己一生時所說:「鋼是在熊熊大火和驟然冷卻中煉成的……我們這一代也是在斗爭和艱苦考驗中鍛煉出來的。」
保爾的英雄主義是早期布爾什維克的理性真誠,個人價值和集體事業在觀念上處於和諧狀態。小說不僅通過一個接一個的困境來塑造這位主人公,還通過激動人心的獨白、發人深省的警句格言直抒這種赤誠情懷。一次,保爾來到烈士墓前悼念為革命而犧牲的戰友時,曾默默地想到: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就能夠說:「我已把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同冬尼婭的愛情糾葛,同麗達磊落的友誼,以及對達雅誠摯的感情也表現了保爾精神世界的純潔,表現了小說人物的特殊素質。
10、《西遊記》
本書作者——吳承恩(明)。《西遊記》經無數民間藝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勞動之後,於明朝中葉,由吳承恩最後完成。它是中國神話小說中最優秀的作品。濃郁的浪漫主義是《西遊記》的基本藝術特徵。主人公——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
11、《海底兩萬里》
《海底兩萬里》是一部科幻小說,作者儒勒·凡爾納(1828—1905)是法國科幻小說家,現代科幻小說的重要奠基人。《海底兩萬里》是凡爾納著名三部曲的第二部,前有《格蘭特船長的女兒》,後有《神秘島》。作者想像力豐富,文筆細膩,構思奇巧,其作品既引人入勝,又很有教育意義,適合各種年齡的讀者。而且,凡爾納的幻想不是異想天開,都以科學為依據;他所預見到的很多器械,後來都變成了現實生活中的實有之物。
12、《名人記》
《名人傳》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19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所著《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的總稱。本書的三位傳主都是人類歷史上極富天才而創建至偉的人物,他們的人生豐富多彩,他們的作品精深宏博,他們的影響歷經世代而不衰。羅曼·羅蘭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有著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他們在憂患困頓的人生征途上歷經苦難而不改初衷的心歷路程,凸現他們崇高的人格、博愛的情感和廣闊的胸襟,從而為我們譜寫了一闋「英雄交響曲」。
13、《水滸傳》
作者施耐庵。《水滸傳》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本書描寫了北宋晚期宋江領導的山東梁山泊農民起義,真實地再現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直到失敗的全過程。這部書也塑造了魯智深、林沖、武松、李逵等一大批農民起義的英雄好漢形象。
14、《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是將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篡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說,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好幾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愛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對傅聰的愛卻沒有淪為那種庸俗的溫情脈脈,而是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對傅聰童年嚴格的管教,雖然不為常人所認同,但確乎出自他對兒子更為深沉的愛。可以說,傅雷夫婦作為中國父母的典範,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後成「家」,超脫小我,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
15、《培根隨筆》
培根是英國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本書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對他談及的問題均有發人深省的獨到之見。
16、《格列佛游記》
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十八世紀英國小說家。小說主人公——里梅爾·格列佛船長。該書通過里梅爾·格列佛船長之口,敘述了周遊四國(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智馬國)的奇特經歷。但仔細體會,卻處處揭露著英國社會的黑暗現實,並寄寓著作者的理想。
17、《簡·愛》
這是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小說主要描寫了簡愛與羅切斯特的愛情。簡愛的愛情觀更加深化了她的個性。她認為愛情應該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礎上,而不應取決於社會地位、財富和外貌。只有男女雙方彼此真正相愛,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追求個人幸福時,簡愛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純真、朴實的思想感情和一往無前的勇氣。對羅切斯特說來,簡愛猶如一股清新的風,使他精神為之一振。
18、《讀讀泰戈爾》
泰戈爾(1861―1941),出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一個富有文學教養的家庭。泰戈爾一生共寫了《吉檀迦利》等50多部詩集,12部中篇和長篇小說,100餘篇短篇小說和20多部劇本,並於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泰戈爾對中國懷有崇高的感情,曾於1924年訪問中國。中國人民也把他看作印度文化的傑出代表,郭沫若、鄭振鐸、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創作,曾受到過他的影響。泰戈爾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紹到中國,幾十年來翻譯出版了為數不少的他的作品。
『伍』 阿西莫夫是()國的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
阿西莫夫是美國的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
讓·保羅·薩特 是法國哲學家,作家,評論家。著有哲理著作《《存在與虛無》》等。
《《蠟燭》》的作者是蘇聯作家西蒙諾夫
《《蘆花盪》》的作家是孫犁「白洋淀記事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說《荷花澱》《蘆花盪》。
『陸』 雪崩的內容簡介
第一本以網路人格和虛擬現實的初步暗示為特色的塞伯朋克小說。另外,你會喜歡上那個叫Hiro Protagonist(日本名)的主人公,他是一名黑客、日本武士兼披薩餅快遞員。 網路世界的崛起為科幻作家的思想提供了一個馳騁萬里的絕妙空間。同時,科幻小說也為網路世界的發展和網路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功效。今天的很多術語都源自於這些天才文學家的靈感。比如「賽伯空間」(Cyberspace)這個名詞,就是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短篇故事「整垮珂蘿米」(Burning Chrome,1981年)中所創造,隨後在他最有名的小說《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1984年)化為實在的例子。這本典型的計算機科幻龐克小說,科幻、性、迷幻葯加上搖滾,加上這個新鮮的詞彙,對電腦迷們有著特別的吸引力。但是對今天的互聯網更真切的演繹和解釋,「虛擬實境」(Metaverse)可能比「賽伯空間」更勝一籌。「虛擬實境」來自科幻小說家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1992年寫的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書中,斯蒂芬森描繪了一個超現實主義的數字空間「Metaverse」,為地理空間所阻隔的人們可通過各自「化身」(avatar)相互交往,度過閑暇時光,還可隨意支配自己的收入。
與威廉·吉布森和Rudy Rucker等的早期賽伯朋克(cyberpunks)小說不同,《雪崩》加入了更多的黑色幽默。同時,史蒂芬森曾做過計算機的編程員,非常了解電腦網路和黑客生活。可以說,《雪崩》將賽伯朋克的世界、復雜的語言學理論和後現代主義的諷刺強行結合在了一起,堪稱第一本以網路人格和虛擬現實的初步暗示為特色的塞伯朋克小說。在2003年《商業2.0》雜志推出的「每位CEO必讀的偉大書籍」中,文章對此書如此評價道:「舊媒介產品中幾乎很少能夠像這本書那樣,為新媒介世界注入如此多的東西。被企業化的政府和送比薩餅的敲詐勒索景象簡直令人頭暈。《雪崩》引發了「賽伯朋克」的產生,而後者依然能夠從這本有趣且令人心醉神迷、讓人愛不釋手的書中獲得靈感。」
《雪崩》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不久的21世紀的美國。那時,美國社會徹底公司化,美國政府已經垮台,政府經商,淪為二流企業,為大財團大公司跑龍套。主人公Hiro Protagonist,是一名天生的黑客和日本武士兼披薩餅快遞員,靠為黑手黨遞送皮薩餅謀生的。當致命的雪崩病毒,開始戰勝黑客,並且威脅到虛擬現實本身時,Hiro就成了制服病毒的人。《雪崩》確實是一本光彩奪人的小說:混合了賽伯空間的狂歡作樂、宗教、異乎尋常的幽默、以及刺激的冒險情節,以及黑手黨、潛在的致命、遞送皮薩餅的30分鍾期限、半智能的核動力的看門狗,琳琅滿目。與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神經浪遊者》(NEUROMANCER)和帕特·卡蒂根(Pat Cadigan)的《合成人》(SYNNERS)等傳統朋克小說形成鮮明對照。1959年10月31日,史蒂芬森出生於美國馬里蘭。雖然,史蒂芬森很早就開始寫小說,但直到1992年出手《雪崩》,才一炮走火,一舉確立了科幻小說大師的地位。此後,平均四年出版一本大部頭的巨著。1995年,描寫納米技術的《鑽石年代》(The Diamond Age: or A Young Lady's Illustrated Primer)。1999年,推出描寫數據密碼的1000多頁的《編碼寶典》(Cryptonomicon),全書綜合了歷史小說和科技驚險小說的要素。以二次大戰的密碼破譯員和計算機研製和東南亞建立的「信息天堂」(data haven)這兩個傳奇故事作為線索,平行展開。書中的「信息天堂」中沒有政府乾涉電子郵件、線上金融交易和網路,客戶將享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安全感,隱私獲得充分保障。2003年,他推出《巴洛克記》(「Baroque Cycle」)(共三卷)的第一卷《怪異的人》(Quicksilver)。長達927頁,追述了1656至1714年間發生的故事,其中無處不閃爍著思想的火花。該部小說的故事像茂盛的枝葉一樣,朝四周伸展開來,豐富的敘述中時時透出褻瀆神靈的態度,向讀者傳達了一個永恆的真理:科學不可逆轉地改變了整個世界。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有牛頓、萊布尼茨(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數學家)等曾為科學作出過巨大貢獻的人物,他們和史蒂芬生筆下的那些性格怪異但才智超人的虛構人物一道推動著小說的發展。
『柒』 世界科幻史上第一部描寫人與外星人交戰的著作是哪位作家寫的哪部作品
世界公認的第一部科學幻想小說是英國浪漫派女性小說家、年僅20歲的瑪麗·葛德文·雪萊創作的,書名叫《法蘭肯斯坦》,又名《現代的普羅米修斯》、《科學怪人》。
瑪麗·葛德文(1797-1851)是英國哲學家語錄廉和英國女作家、女權運動家瑪麗·弋德溫夫婦的女兒。1814年5月,她結識了年輕的著名詩人雪萊。兩個月後,他們一起離開了英國,僑居在日內瓦附近的鄉村裡。當雪萊的第一個妻子在1816年去世後,他們才正式結婚。這段時間,她常聽雪萊談古論今:從工業革命談到未來社會的美好;從生物進化談到鬼怪離奇的故事……瑪麗被這些妙趣橫生的話題深深吸引住了,暫時忘卻了喪子的余痛。閑著的時候,她就為自己勾畫出一幅幅兒子復生後的幻境,想像出一個個以科學造人的動人情節……正是這些想像賦予瑪麗豐富多彩的創作靈感。
1818年,瑪麗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她共寫了四部)問世了,立即引起文壇上的轟動。書中講述了一個「人造生命」的故事 :弗蘭肯斯坦是位科學家,他通過實驗利用不同人的屍體,拼湊成一個怪物「活跳屍」。怪物本來心地善良,樂於助人,但是因為相貌醜陋,不為人類社會所容,沒有人願意接受他的好意,所有人都拒絕他、驅趕他;他嚮往愛情和幸福,但得到的卻是諾言和追捕,他請求科學家再給他造一個同類,卻遭到了拒絕,他的一生悲慘勝過快樂。因此,他不顧一切地向人類復仇,最後與他的創造者一起同歸於盡。
這部小說距今已有將近190年的歷史。自它問世以來,一直吸引著廣大讀者,影響著廣達哲學、科學、文學和影視等眾多領域,成為人們愛科學、求探索的里程碑。直到今天,這部小說所反映的主題仍然沒有過時。
科學家對宇宙、海洋、大地的神秘早已抱有好奇心,並企圖揭開它們的奧妙。當瑪麗的小說刊出後,不少科學家開始研究她的幻想,在每個章節的字里行間尋覓實現這些幻想的蛛絲馬跡。經過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迄今為止,《法蘭肯斯坦》中的一部分幻想已經變成了現實。比如給器官壞死的人移植另人的器官;用人的細胞科隆了令人驚嘆不已的綿羊「多莉」,並進爾創造出新新人類……這與科學怪人所想像的生命源能幾乎一樣……也就是說,近兩個世紀前的瑪麗·雪萊就預見到克隆人(科學造人)的可能,也預見到克隆人可能帶來的災難。
由於這本書構思獨特、方法創新,為世人所喜愛,現在已經被翻譯成100多種語言,96次被改編為戲劇,平均不到10年重拍一次電影,還被改編成無數卡通片、電視片和電腦游戲節目。
『捌』 儒勒.米十萊和儒勒.凡爾納有關系嗎
沒關系,就像你姓張我也姓張一樣
儒勒·米什萊 法國19世紀著名歷史學家儒勒·米什萊(JulesMichelet,1798—1874)在近代歷史研究領域中成績卓越,被學術界稱為「法國最早和最偉大的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歷史學家」。他以文學風格的語言來撰寫歷史著作,令人讀來興趣盎然;他以歷史學家的淹博來寫作散文,情理交融,曲盡其妙。在米什萊筆下,山川、森林、海洋、禽鳥、昆蟲,一草一木,無不洋溢著深沉的詩意的凝思,但是卻一直沒「引進」到我國來,因此,這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在中國並不著名。
米什萊少年時代是困苦的。他生在巴黎,父親起初是印刷工人,後來自己經營一家小印刷店。1800年拿破崙一世限制報刊和印刷業的法令頒布後,小店負債累累,瀕於倒閉,父親曾因此多次入獄。米什萊一度輟學,做徒工,揀鉛字,排版,整天「在陰暗潮濕的地窖里幹活」。但是貧窮困苦沒有能阻止他上進的決心。他堅忍自強,憑著智慧和勤奮,讀完了中學、大學,以優異成績於1819年獲得法國最高學府——高等師范學校文學博士學位,後來又受聘於這所學校,成為哲學、古代史和考古學教授。他精心研究歷史哲學,特別推崇義大利哲學家維柯(Vico,1668—1744),奉之為「理性先驅」,並譯出其著作《新科學》。1830年革命後,米什萊的傑作之一《羅馬史》出版,隨即被任命為法國國家檔案局歷史部主任。這個職務為他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方便,於是他著手寫《法國史》,他為此工作了四十年。1833年出版首卷,至1867年才全部出齊。
1838年他受邀於法蘭西大學院(CoilegedeFrance)作歷史和倫理講座,前來聽講者日眾。他和另外兩位知名人士:歷史學家基內和波蘭詩人密茨凱維奇的講課演說攻擊天主教,頒揚法國革命,支持歐洲受壓迫的民族,這些論述激起了社會上各階層、特別是青年們的熱烈討論,風起雲涌。他於1845年寫出《人民》,歌頌底層的勞動者,也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他對腐朽的絕對王權非常憎惡,1847年,他因此暫時放下《法國史》,去編寫《法國大革命史》,對王政復辟進行抨擊。1848年二月革命後,國王路易·菲力浦雖被推翻,但新建立的共和國並未能長治久安,於1851年被拿破崙第三所篡奪,改制帝國。米什萊堅決反對,他拒絕簽字效忠皇帝,以致被撤銷一切職務。他被迫去了義大利,後來又回到法國,仍然繼續他的歷史研究工作。他遍歷祖國山川海濱,對自然現象、動植物生活仔細觀察,寫了一系列散文著作:《鳥》(L'oiseau,1856)、《蟲》(L'insecte,1857)、《海》(Lamer,1861)、《山》(Lamontagne,1868),這些優美的篇章是作者潛心研究的知識結晶,其中既有人文學者充滿歷史意識的思辨,又有抒情詩人無限高遠的浪漫情懷,被人們稱贊為「大自然的詩」。他接著還寫了《愛》、《婦女》、《女巫》、《人類的聖經》,以表達自己對人類的愛心和對未來的希望。
米什萊從來沒有忘記過去,始終總是和人民在一起。他說:「我出身平民,跟勞動人民一樣,曾經用我的雙手勞動過,受過苦。現代人的名字,就是勞動者。我在不止一種意義上配得上這個名字。在從事著述以前,我曾親手排過書版,在凝思屬文以前,我曾自己揀過鉛字,我深深懂得工場車間的抑鬱、煩惱的漫長時間。勞動者,我比別人更有資格說,我了解他們,我要為樹立平民的人格尊嚴而反對所有這一切。」
詩人雨果是他的同時代人,同樣因為反對拿破崙第三政變而流亡海外,他在收到米什萊寄給他的新作《法國史》卷十三時,曾經寫信給作者說:
「我剛收到了你的書,我一口氣讀下去。像您這樣的人是必需的;每個世紀都有斯芬克司,那麼就應當有許多俄狄甫斯。您來到這些陰沉的隱謎面前,您用激烈的言詞講述它們。這個虛假的偉大世紀,這個虛假的偉大統治必須揭穿。撤掉它蓋在死人頭上的假發,把皇袍底下的罪惡亮給大家看吧。您做了這件事,我感謝您。對,您的確做了一件大事。我謝謝您這本書,這個路易十四也同樣壓在我心上;在一首尚未發表的詩中,我也像您一樣談到了他。我為我們兩個心靈的契合感到喜悅。您所有的著作都是行動。作為歷史學家、哲學家、詩人,您贏得戰斗。您是多麼了不起的畫家,進步和思想使您走進了他們的行列!您在斬卻這個統治之前,先把它活生生地示眾。我的信就寫到這里,但這只是為了再捧讀您的書,我決不離開您。
親愛的偉大的思想家,我抱吻您。
維克多·雨果1860年7月14日於高城居
米什萊親眼看到了第二帝國的覆亡。1874年,他著手寫一本新書《十九世紀史》的時候,溘然而逝。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巴黎拉曬茲神父公墓。今天,若是你去巴黎,若是你去到那個墓園,你可以看到在一方長方形的大理石上,這位歷史學家、詩人的石像,他仰卧著,眼瞼低垂,酣然入夢;在他上方,一位衣衫飄逸的女神輕盈地飛起,彷彿他的理想,在飛翔。
儒勒·凡爾納
【人物簡介】
儒勒·凡爾納(Jules-Verne,1828-1905)是19世紀法國作家,著名的科幻小說和冒險小說作家,被譽為「科學幻想小說之父」。曾寫過《海底兩萬里》等著名書籍。
☆【走上創作之路】
1828年2月8日,凡爾納生於南特,1848年赴巴黎學習法律,寫過短篇小說和劇本。
1863年起,他開始發表科學幻想冒險小說,以總名稱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異的漫遊》一舉成名。代表作為三部曲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 《海底兩萬里》 .《神秘島》 。
凡爾納總共創作了六十六部長篇小說或短篇小說集,還有幾個劇本,一冊《法國地理》和一部六卷本的《偉大的旅行家和偉大的旅行史》。主要作品還有《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機器島》.《漂逝的半島》.《八十天環游地球》等20多部長篇科幻歷險小說。
☆【百神護佑的凡爾納】
從地圖上看,法國略呈五邊形,有點像一個人。我們可以把法國向地中海和大西洋伸出的兩個角當成是兩只手臂,左手上捧著的明珠,是馬賽;右邊的明珠藏得比較嚴實,在胳肢窩下,是南特。這里就是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的故鄉。
小凡爾納的家就在港口附近,孩提時的好奇心促使他一趟趟地往碼頭上跑。這艘漂亮的三桅帆船是從什麼地方開來的?這艘雙桅橫帆船又要開往什麼地方?他很快地就同船上那些差不多同齡的小水手打成一片,幻想著自己也能有那麼一天遠渡重洋,到神秘的異域國度探險。
18歲那年,他的律師父親放他去巴黎學法律。這真是放鳥出籠,凡爾納玩性大發。一天在一個晚會上,意欲早退的他趁人不備,沿著樓梯扶手悠然滑下,不想正撞在一位胖紳士身上。凡爾納異常尷尬,道歉之後隨口詢問對方吃飯沒有(看來這種問候並非中國特有),對方回答說剛吃過南特炒雞蛋。凡爾納聽罷搖頭,聲稱巴黎根本沒有正宗的南特炒雞蛋,因為他就是南特人而且拿手此菜。胖紳士聞言大喜,誠邀凡爾納登門獻藝。這位胖紳士並非他人,乃是當時法國最著名能吃會寫的作家大仲馬。
從此以後,凡爾納就在大仲馬家裡連吃帶住,也似模似樣跟著大仲馬學寫戲劇。他受大仲馬影響之深,以至於小仲馬曾經感慨地說,就文學而言,凡爾納更應該是大仲馬的兒子。
原本希望凡爾納子承父業的父親知道再也拴不住這個花樣百出的兒子,加上兒子有大仲馬這么知名的人物提攜,故而全不幹涉他的選擇。不僅繼續為兒子提供生活資助,而且還在自己的案例匯編里為兒子尋找創作戲劇的題材。
好像有好父親、良師還不夠,上天還給了凡爾納一位著名的賢妻。他的處女作《氣球上的五星期》連投16家出版社而不中,凡爾納一氣之下將手稿扔進火里,凡太太空手入烈火搶出手稿,讓他有機會遇到識貨的第17家出版社。
要照中國人的說法,凡爾納還真是百神護佑,想不成功都不容易。
★【凡爾納的創作生涯】
儒勒·凡爾納(JulesVerne,1828.2.8-1905.3.25)生於法國西部海港南特,他在構成市區一部分的勞阿爾河上的菲伊德島生活學習到中學畢業。父親是位頗為成功的律師,一心希望子承父業。但是凡爾納自幼熱愛海洋,嚮往遠航探險。11歲時,小凡爾納背著家人,偷偷地溜上一艘開往印度的大船當見習水手,准備開始他夢寐以求的冒險生涯。不過由於發現及時,父親在下一個港口趕上了他。這次以受到嚴厲的懲罰而告終的旅行換來的是更為嚴格的管教,並躺在床上流著淚保證:「以後保證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這使他徹底喪失了成為冒險家的可能性。當然,蔚藍色的大海在心中的形象是永遠也無法磨滅的。也許正是由於這一童年的經歷,客觀上促使凡爾納一生馳騁於幻想之中,創作出如此眾多的著名科幻作品。
18歲時,他遵父囑,去巴黎攻讀法律,可是他對法律毫無興趣,卻愛上了文學和戲劇。一次,凡爾納自一場晚會早退,下樓時他忽然童心大發,沿樓梯扶手悠然滑下,不想正撞在一位胖紳士身上。凡爾納非常尷尬,道歉之後隨口詢問對方吃飯沒有,對方回答說剛吃過南特炒雞蛋。凡爾納聽罷搖頭,聲稱巴黎根本沒有正宗的南特炒雞蛋,因為他即南特人而且拿手此菜。胖紳士聞言大喜,誠邀凡爾納登門獻藝。二人友誼從此開始,並一度合寫戲劇,為凡爾納走上創作之路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位胖紳士的名字是大仲馬。畢業後,他更是一門心思投入詩歌和戲劇的創作,為此不僅受到父親的嚴厲訓斥,並失去了父親的經濟資助。他不得不在貧困中奮斗,以讀書為樂。他十分欣賞雨果、巴爾扎克、大仲馬和英國的莎士比亞。在巴黎,他創作了20個劇本(未出版)和一些充滿浪漫激情的詩歌。
後來,凡爾納與大仲馬合作創作了劇本《折斷的麥稈》並於1850年初次上演,這標志著凡爾納在文學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在繼續創作的過程中,凡爾納感到文學創作似乎缺乏出路,而且他發現當時文壇上的人都在找出路,都在試圖把其他領域的知識融進戲劇。比如大仲馬是將歷史學融進文學,而巴爾扎克則把社會倫理學融進文學……這時凡爾納發現,只剩下地理學還沒有被開發。
這期間,他經常上國家圖書館,開始熱衷於各項科學的新發現,同時系統地研究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等,為他想寫的科學小說積極准備詞彙。他在劇院里找到一個秘書的職位,陸續寫了幾出輕歌劇,還發表了幾個短篇小說和一部歷史小說《馬爾丹·帕茲》。
於是凡爾納利用一年的時間進行試驗,創作出《冰川上面過冬》等作品,但未發表。
1856年,凡爾納乘火車來到北部城市亞眠,遇到一名帶著兩個孩子的漂亮寡婦,一見終情並求婚,繼而結婚。接著凡爾納搬家過去,從此開始認真創作。其時29歲。
1863年,凡爾納創作出《氣球上的五星期》後,16家出版社無人理睬,憤然投入火中,被妻子搶救出來,送入第17家出版社後被出版。賞識此書的編輯叫赫茨爾,從此凡爾納遇到了知音,與之結下終身友誼。黑格爾與凡爾納簽訂合同,一年為其出版兩本科幻小說。
《氣球上的五星期》出版之後,凡爾納的創作進入了一個多方面的探索時期,他試驗多種寫法,朝多種方向進行探索,一發不可收拾。每年出版兩本,總標題為《奇異的旅行》,包括《地心游記》《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海底兩萬里》《神秘島》等等,囊括了陸地、海洋和天空……此後探索停止,開始成熟,進入平穩的發展時期,創作出《80天環繞地球》《太陽系歷險記》(中譯《大木筏》)《兩年假期》等優秀作品。隨著聲望的增高,凡爾納的財富也在迅速增長。
凡爾納的晚年不是十分幸福,創作減少並進入衰弱期,其《卡爾巴阡的古堡》有一定的自傳性,表現了生活中隱秘的側面。
1905年3月17日凡爾納出現偏癱,24日失去知覺,25日晨8:00去世。
出殯1905年3月28日大出殯,全世界紛紛電唁,悼念這位偉大的科幻作家。
【故事的特點】
凡爾納的故事生動幽默,妙語橫生,又能激發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熱愛科學、嚮往探險的熱情,所以一百多年來,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讀者的歡迎。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表明,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凡爾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通俗小說作家,有一種能夠把自己的幻覺變得能夠觸摸的本領,其感覺是全方位的,從平淡的文學中傳達出某種人類的熱情。但凡爾納的小說中人物除了少數幾個外都是一模一樣的,他似乎塑造不出更重要的人物,人物都是臉譜化的簡單的好人壞人,沒有什麼心理活動;從其作品人物性別單一化上還可看出他對女人的偏見,隱隱流露出深受其苦的心態。此外凡爾納的作品中充滿了明顯的社會傾向,是一個愛國者(法國人最好)、民族解放主義者(支持被壓迫民族斗爭),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從某些作品中表現出無秩序者),最後還是一個銀河帝國主義者(有締造宇宙帝國的慾望)。
凡爾納的作品裡充滿了知識,但他本人卻是一名宇宙神秘主義者,對世界有一種神秘的崇拜。在他的小說中,有時候思考問題不夠深刻,主題也常常重復。
但總的來說,凡爾納的嘗試仍然是偉大的。他寫的雖然都是平凡小事,但讀後仍使我們激動不已。正如1884年教皇在接見凡爾納時曾說:「我並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學價值,但我最珍重的卻是它們的純潔、道德價值和精神力量。」
凡爾納的作品,不僅以流暢清新的文筆,波瀾起伏的情節,吸引了廣大的讀者。更可貴的是,他那非凡的想像力,浪漫而又符合科學的幻想,使讀者如痴如醉,跨過時代的門檻,提前邁進了未來世界。
就拿潛水艇來說,盡管早在2000年以前,俄羅斯帝國亞歷山大一世便坐在一個密封的容器里,沉到海底一會兒,又浮出水面,然而人們一直未能製成真正能到海底航行的船隻。1976年,著名的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富爾頓著手設計潛水艇.直到1863年,人們才開始試制很小的潛水艇.光是艇上的會客室,便長30英尺,寬18英尺,高15英尺。艇里居然還有一個藏書12000冊的圖書館。這艘潛水艇可以在海底長驅2萬里,更何況那時還沒有一個人游歷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海底。凡爾納正是憑借他那豐富發幻想力,形象地描繪了未知的海底世界,使讀者如睹其狀,如聞其聲,如入其境!
在那時,還沒有發明電報。在凡爾納的筆下,卻不僅有電報,還有「有聲傳真」——電視了。
凡爾納在萊特兄弟製造出第一架飛機之前幾十年,便已在他的作品中寫到直升飛機。
凡爾納還用飽蘸幻想的妙筆,寫出了3位探險家坐在一顆大的炮彈里,用巨炮把他們射到月球上去了——這就是那本描述宇航生活的《從地球到月球》。
凡爾納被人們稱贊為「科學時代的預言家」。後來,許多科學家都曾談及,他們是受凡爾納作品的啟迪,才走上了科學之路的。如:潛水艇發發明者之一,美國青年科學家西蒙·萊克在1897年建造了「亞爾古」潛艇。萊克在自傳的第一句話便說:「儒勒·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飛躍北極的海軍上將伯德、氣球及航海探險家奧古斯特·皮卡德、無線電發明者之一的馬可尼,在談到他們的創造發明時,都說是從凡爾納的科學幻想小說中受到了啟發。法國的利奧台元帥甚至這樣說:「現代科學只不過是將凡爾納的預言付諸實踐的過程而已!」
凡爾納之所以成了科學時代的預言家,那是由於他正生活在資本主義上升、發展的時代。處於科學技術大發展的時代。他的作品,正是一面時代的鏡子,反映了人們對擺脫手工式小生產,實現資本主義大生產,以及對科學技術大發展的強烈願望。
凡爾納逝世時,人們對他作了恰如其分的評價:「他既是科學家中的文學家,又是文學家中的科學家。」凡爾納,正是把科學與文學巧妙地結合起來的大師。
【世人對凡爾納的贊譽】
「潛水艇之父」:「凡爾納是我生活的導演。」
俄國宇航之父齊奧爾斯基:「凡爾納的小說啟發了我的思想,使我按一定方向去幻想。」
法國院士利奧泰盛說:「現代科技只不過是將凡爾納的預言付之實踐的過程。」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年-1905年),法國小說家,科幻小說的開創者之一。他一生寫了六十多部大大小小的科幻小說,總題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漫遊》。他以其大量著作和突出貢獻,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
生平
儒勒·嘉布希勒·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於1828年2月8日,生於法國南特。他的家族有航海傳統,這一點深深地影響了他日後的寫作。童年時期,他曾私自出走到一艘商船上,企圖隨船出海,但被發現送還父母,從此更被嚴看管;他為此向父母保證以後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1847年,他被送到巴黎學習法律。但繁華的巴黎卻激發了他對戲劇的狂熱。1850年末,他的第一部劇作發表了。凡爾納的父親得知兒子無意繼續攻讀法律後大發雷霆,決定斷絕經濟援助。從此,年輕的凡爾納不得不靠寫作來賺錢,維持生計。
在巴黎圖書館花費了相當時間鑽研地理、工程和航天等科學後,凡爾納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說《氣球上的五星期》(Cinq semaines en ballon,1863)。但他試圖出版這本書的過程並不順利——連續16家出版社拒絕了凡爾納,屢戰屢敗的凡爾納一氣之下把書稿投入火中,但他的妻子把書稿搶救出來;幸運的是,第17家出版社終於同意出版本書。隨後,他又很快開始寫作後來成為早期科幻小說經典的作品:《地心游記》(Voyage au centre de la terre,1864)、《從地球到月球》(De la terre à la lune,1866)和《海底兩萬里》(20,000 lieues sous les mers,1873)
小說大獲成功,成了暢銷書,在歐洲大受歡迎。凡爾納也成了一位富翁。1876年,他購置了一艘大遊艇,開始環游歐洲。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是1905年出版的《大海的入侵》(L'invasion de la mer)。
教宗利奧十三世1884年接見他時曾對他說「我並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學價值,但我最珍重的卻是它們的純潔、道德價值和精神力量。」
儒勒·凡爾納於1905年3月24日失去知覺,25日晨8:00去世。
·1905 在《雜志》發表<海洋的入侵>(小赫澤爾給<撒哈拉的海洋>起的題目)和<世界盡頭的燈塔>,這是遭米歇爾·凡爾納改動的第一部小說遺作.3月24日,糖尿病最後一次發作.凡爾納逝世
『玖』 有多少世界聞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他們的作品是
moon008cn朋友,你好。以下是世界科幻小說發展的相關資料。
世界科幻小說發展簡史 文/吳岩
縱觀西方科幻小說一百多年的歷史,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即:萌芽初創
時代、黃金時代、新浪潮時代和新浪潮以後(塞伯朋克階段)。下面分別作些簡單介紹。
一節萌芽初創時期(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期)為什麼著名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和奧
爾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說定為1818年瑪麗·雪萊創作的《弗蘭肯斯坦》,這個問題值得
研究。因為,在這之前近兩百年,德國著名天文學家刻卜勒就曾寫過一部題為《夢》的小說,
其中有對安眠葯、宇宙飛行的超重、極低溫以及真空狀態的細致描繪。作者還想像出月球上
的巨大植物和奇異動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這些內容恰恰是後世科幻小說的典型
內容。遺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實現月球旅行的辦法超出了科學的范疇,他使用的是巫術。
我們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夢》,是為了闡明西方文學傳統中很早就有強烈的幻想成份。
早在古希臘時期,薩萊斯島上的盧西恩就創作過《真實的歷史》,柏拉圖創作了《理想國》。
以後,還有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1516)、佛蘭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喬
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這些作品裡,作者以豐富的想
象力描繪了一些超越現實的世界,在那樣的世界裡,人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正是這種充滿
想像的文學傳統,導致了科幻小說的誕生。
另一個引起科幻小說出現的因素是西方工業革命。1765年,瓦特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
蒸汽機,1807年,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史蒂文森製造了火車。在這一切產生以前,
哥白尼確立了太陽的中心位置;刻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磊規律;牛頓找到了萬有引力定
律。所有這一切,都強烈地改變著世界的面貌,沖擊著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也沖擊著人們的
心靈。人們禁不住要問道:科學到底帶來了什麼?還將帶來些什麼?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文學,這個作為社會現實的一個晴雨表的意識形態領域里,一種新
的文學門類——科幻小說產生了。1818年,著名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二十歲的瑪麗·雪
萊(1797·1851)發表了一部題為《弗蘭肯斯坦》(副題為《現代的普羅米修斯》)的小說。
在事後回憶這部作品誕生經過的時候,瑪麗·雪萊極力給我們留下這樣的印象,那就是:
《弗蘭肯斯坦》的創作,純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寫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內
瓦郊外度過的。那是夏季,天氣陰冷,淫雨連綿,每到黃昏,我們團團圍坐在熊熊燃燒的柴
堆旁邊(當時在場的還有雪萊、拜倫、拜倫的私人醫生等),間或借幾冊偶然落入我們手中
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娛。這些故事,使我們心生異趣,也想依葫蘆畫瓢湊個熱鬧。我和
兩位友人約定,每人根據某起神秘事件各寫一篇故事。(《弗蘭肯斯坦》原序;陳淵、何建義
譯,江蘇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讀整部作品,使我們打消了關於其產生於偶然「篝
火故事」的推斷。因為,它無處不透露著作者對科學與世界、科學與人類這一嚴肅主題的關
注。小說的主人公弗蘭肯斯坦是位科學家,他通過實驗創造了一個醜陋怪物。怪物在人類世
界中東奔西撞,卻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響往愛情和美好的東西,但得到的卻是謊言
和追捕;他不顧一切地向人類復仇,但終於被迫漂泊到北極冰原。
著名英國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爾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萬億年狂歡》中,曾經高
度評價過《弗蘭肯斯坦》的故事內容。他一反過去的評論僅僅將這部小說當成「人造人」的
技術奇跡的說法,而是認為它在勇敢地證明,技術可以向上帝挑戰。「在雪萊夫人的筆下,
科學家成了造物主。《弗蘭肯斯坦》的主題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於是接管了下來。這是
達爾文(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的准進化觀點,即一旦人被造出來了,進步的工作就留給其後
代的活動,上帝不再干涉了。」
《弗蘭肯斯坦》的確不是一部偶然產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書中對科學技
術的態度,使人想到了一個進退維谷的人類代表,站在新時代的十字路口時,所可能具有的
種種復雜心態:一方面,科學向上帝挑戰,創造了奇跡;另一方面,這奇跡又與人類的傳統
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來,這種尖銳的沖突在人類與技術進步之間一直沒有停止,這也就
是以《弗蘭肯斯坦》開創的科學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題。
從《弗蘭肯斯坦》開始,科學小說進入了文學的舞台。在它漫長的初創時期里,還有兩
位作家值得一提,他們是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和英國的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他們兩人從
不同的方面開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說的兩個主要派別:技術派和社會派。
凡爾納(1828—1905),寫過劇本,當過劇院秘書。他一生創作過上百部科幻
小說,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記》(1864)、《從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兩萬
里》(1871)、《八十天環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亞眠市》(187
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記》(1908)等。
凡爾納以極大的熱情去幻想一個美好的未來社會,他是科幻小說中所謂樂觀主題的最好
體現者。但是,他的這種熱情有時顯得有點作做,他象個痴獃人似地去描寫一些「狂徒」。
那些人試圖創造一個大炮飛向月球《從地球到月球》、或者為了打賭而環游世界《八十天環
游地球》。或者航行於太平洋底《海底兩萬里》。我們之所以覺得凡爾納筆下的人物是一群痴
獃人或狂徒,可能是因為他沒有沿襲瑪麗·雪萊那種哥特式小說的恐怖寫法,而是繼承了法
國文學中面面俱到的傳統。他筆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沒有深刻的內心生活,他也不試圖去表
現技術帶給人的內心沖突。結果,他的小說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覽,成了對未來的預言書。
這正也是後來一部分評論家誤入歧途,把科幻小說當成科學發展啟示錄的原因。但是,無論
如何,凡爾納開拓了科幻小說的許多領域,他所寫過的紛繁題材,至今仍被作家們重復著。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66—1946)則正好與凡爾納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
在描述科學技術支人類生活的影響上面,而對明天將產生多少種飛機和火車不感興趣,威爾
斯是個生物學家,也是政治評論家。他一生涉獵廣泛,科幻小說只是其創作早期的一個部分,
主要有《時間機器》(1895)、《摩洛博士島》(1896)、《隱身人》(1897)、《星
際戰爭》(1898)(中譯本為《大戰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類》(1901)、《神
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現的日子裡》(1906)等。
雖然威爾斯與凡爾納幾乎生活在同一時代,但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確屬兩代作家。在威
爾斯的作品中,文風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說的動作性很強,人物沒有臉譜化。通過故事的
逐步展開,我們能體會主人公在變化著的科學奇跡下的痛苦、狂喜和無能為力感。威爾斯作
品中的「科學」也比凡爾納的「先進」許多,凡爾納基本上是在憑常識寫作,而威爾斯則涉
及到時空變換、元素與化合物等更深奧的東西。幾乎每一部威爾斯的作品都讓人覺得很悲壯,
他是科幻文學中所謂「悲觀主義」的體現者。
《時間機器》可能是威爾斯最成功的作品。講的是一個掌握在時間中穿梭行走技術的人,
對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發現,在那個時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兩支,一支稱
為埃洛依,他們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勞而獲;而另一支稱為莫洛克,生活
在地面以下,他們的身體已經退化,但仍然勞作不止,為埃洛依的世界創造財富。讀者很清
楚這兩類人所對應的階級。
幾乎每一部威爾斯的小說都讓人覺得很悲觀,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謂悲觀主義的體現者。
《摩洛博士島》中的科學狂人、《隱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慘遭遇,以及《星際戰爭》中無敵
火星人的燒殺,都是如此。如果說,凡爾納捕捉住了科學給人類的歡娛,那麼,威爾斯則講
出了技術奇跡下人類的復雜感受,這一點倒是與雪萊夫人一脈相承。
萌芽時期還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國的埃德加·愛倫·坡(1809—1849),他是
偵探小說的鼻祖,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科幻小說作家。他把懸念和邏輯推理傳統帶入科幻創
作,取得了極好的效果。
萌芽時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作家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創作一種特殊的文學品種,也許他們意識到了,但不
樂意去標榜這種特殊性。他們沒有宣言,沒有給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別名稱和給出特殊定義。
這樣做的優點是,避免了來自讀者和文學界對於創新的太多責難。
第二初創期的作品沒有固定的格式,作家們盡量從各方面進行探索。雪萊夫人寫哥特式
故事;凡爾納的作品屬於「漫遊」;威爾斯把科學當成探討式社會問題的引子;而坡則是在
偵破案件。他們的這種探索,在接下來出現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中被揉合起來,形成了固定
模式。這些探索在接下來出現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中被綜合起來,形成了固定模式。
第三我們可以看到,從科幻小說的初創開始,科學和技術就沒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
位,它不是當成科普讀物或是科學預言被創作出來。作家們更關注的是人類的命運,關注整
個世界的前途。
最後,萌芽初創期確立了後世科幻小說的主要題材,它們是太空探險、奇異生物、戰爭、
大災難、時間旅行、技術進步以及未來文明的走向等。
二節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本世紀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經過眾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別
是本世紀初美國出版商的推動,使科幻小說有了極大發展。從本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
初開始,形成了一個持續的創作出版高峰,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黃金
時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爭議的,尼科爾斯·皮特將其定為1938—1946年,但是顯然
還有別的觀點,我們只能籠統地將其限定在40—60年代)。
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大致有以下特點:
一、出現了一批科幻活動家。在他們的積極組織下,才產生出作家、作品輩出的繁榮景
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國的書商就看準了科幻小說這一品種。當時,有一套書籍非常廉價,
叫做10美分叢書,只要一角錢就能買一本,中間全是內容、插圖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說:外
星人來了,和罪惡勢力進行了斗爭,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這類思想藝術性極差的作品,
敗壞了科幻小說的聲譽,在讀者中產生了不良影響。
第一個出來扭轉這一局面的是美國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
程師,負責主編《科學與發明》雜志。為了開拓刊物的功能,也為了恢復科幻高雅的名聲,
根斯巴克從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乾脆發行了科幻小說專號。
專業雜志整本地刊登文藝作品,無疑對讀書界產生震動。在事後的民意調查中,支持改版的
讀者有32644人,占讀者總數的98.52%,而反對者僅為498人,佔1。48%。
根斯巴克再接再厲,在刊物上開辟了「討論」專欄,由讀者自己發表意見。這樣,對科幻小
說的認識得到了深化。
如果說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啟蒙讀者上,那麼小約翰·坎貝爾(1910-
1971)的功績則主要是團結和培養了作者。從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裡,坎貝
爾主編了主要的科幻小說雜志《驚奇科幻故事》。他從來稿中發現作者,不辭辛苦地指導他
們,安排新作家之間的交流聚會,改寫他們的稿子,甚至給他們設計寫作題目。正是在這三
十三年裡,他發現了包括阿西莫夫、萊斯特·德爾·雷伊、海因萊因、西奧多·斯特金、A·E·沃
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馬克等許多作家。
為了紀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約翰·坎貝爾的貢獻,人們以他們的名字創立了兩種科幻
獎項,其中雨果獎已發展為當今最有權威的科幻小說獎。
二、出現了大量作家和優秀作品。
由於根斯巴克掃清的讀者道路,在小約翰·坎貝爾的《驚奇科幻小說》的拓展下,順利
地推出大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難數清黃金時代佼佼者和他們的傑作,我們僅從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編年史中擷取一
些。它們是史密斯(1915-1966)的《雲雀叢書》,萊斯特·德爾·雷伊的《海倫
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蘭人》(1940)、《非A叢書》(1945-194
6),西奧多·斯特金的《微觀世界的神》(1941)、《超人類》(1953),羅伯特·海
因萊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艾
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喬
治·奧維爾的《1984年》,小約翰·坎貝爾的《月球是地獄》(1950),雷·布拉伯
雷的《火星記事》(1950)、《華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遊》(1968),約翰·溫代姆的《三尖樹時代》(1
951)、傑克·威廉姆森的《時間軍團》(1952),哈爾·克萊門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爾丁的《蠅王》(1954)。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叢書》(1963
-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馬克的《驛站》(1963),等等。
此外,還有哈伯德、莫爾、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魯斯、弗雷德里克·波爾、安德森、
謝克利等等的作品,無法勝數。他們的小說水平很高,質量也很整齊。由於篇幅所限,這里
我們僅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進行介紹,他們是:美國的海因萊因、英國的克拉克和美國
的阿西莫夫。
羅伯特·安森·海因來因(1907年-1988年)是美國作家,受業於密蘇里大家和安娜阿
波利斯海軍學院。在部隊服役五年,後又進入洛杉磯加洲大學攻讀物理。1939年開始創作。
主要作品有《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星球獸》(1954)、《雙星》(1
956)、《星船傘兵》(1959)、《異鄉異客》(1961)、《月球是個嚴厲的婦人》(1
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獸的數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來因是講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別追求過高的文學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筆寫故事。
中篇小說《傀儡主人》發表於1951年,描寫一群專門附著在人體上、控制人類行為的外
星人。它們象蟲子一樣吸住人體,然後進入腦部。於是,無能的人只能俯首聽命,成為傀儡。
評論認為,這種蟲子樣的異星生物,只不過是海因萊因用來表達人類對死亡恐懼的一個誘因。
《雙星》是一部驚險小說,講一個演員如何捲入一場政治陰謀,充當首腦替身的故事。
由於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銀河共和國。小說對當今政治舞台上的領袖們進行了不露聲
色的諷刺。試想,當一個根本不懂政治事務和外交法規的演員,居然能夠在星際世界的談判
桌成功進行磋商,那麼,職業外交家和政治家就變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這部作品於195
6年獲得雨果獎。
《入夏之門》寫於1957年,是關於時間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與時間打交道,
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變。最後,他終於成功地在歷史和未來之間進行旅行。這部小
說的情節,一定對八十年代初曾轟動一時的電影《回到未來》有所啟發。在電影中,主人公
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當婚姻介紹人。
海因萊因是真正的美國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語和民間格言。他雖然塑造過各式各樣
的主人公,但人們總是感覺到這些傢伙屬於一個階層,這就是處於社會底層和上層之間的那
一類人。他寫的科學家、工程師、軍官、工人甚至總統都是如此,風風火火,講起話來好象
挺有見地,其實並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稱為黃金時代的支柱,恐怕是因為著述的豐富和廣泛
的讀者群。無法否認事實是,海因萊因的作品構思就是絕妙,懸念不斷;加之,他不象別人
那樣關心機器勝過關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國作家、科學家,國際通訊衛星技術的奠基人。他在1
945年發表的論文《地球外的中繼》里,第一個講述了衛星地球通訊的可能性及方法。他
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與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
游》(1968)、《與拉瑪相會》(1973)。以及後來的《天堂的噴泉》(1980)、《2
010年太空漫遊》(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遊》(1987)、《大堤上的幽
靈》(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學預見、東方式的神秘情調和海明威的硬漢筆法著稱。是唯一
頗具哲學家韻味的科學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討論了當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
地球文明進程時發生的情況,人類的各種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無疑。《城市和星星》沿
襲了這一主題。最後,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為宇宙的一員。
克拉克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來,肯定存在著高於人類的生命
形式,這種形式人類根本無法理解,於是,最好的文學表現手法就是神秘主義。這在196
9年他與斯坦利·庫布里克合作的電影《2001年太空漫遊》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現。整部
電影分成四個互不相關的獨立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遼遠的古代,猿人成群結隊地棲息在樹
林里,忽然有一天一個超自然的長方體降落下來,它探索人猿也啟蒙了人猿,拉開了其與大
自然抗爭的序幕。人類從此誕生。緊接著,鏡頭切換到了未來,二十一世紀的太空站,美國
政府官員正奔赴月球。在那裡,宇航員們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物體,它埋在地球萬年不變的塵
土下面,但是無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為,它正是我們見過的長方體。在蒼白的陽光照射下,
長方體忽地發出了聲音。第三部分的影片顯得有些沉悶。講的是宇航員正飛向土星,控制了
飛船的大型計算機不知怎麼厭倦了繁重的腦力勞動,發生了「反叛」。它設計謀殺了大批宇
宙船中的成員,切斷了人與地球的聯系。唯一倖存的宇航員不得不與計算機較量。取出了它
的記憶元件,奪回了決策的主動權,在這同時,飛船已經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觀眾們驚奇地
第三次看到了飄浮在空中的長方體。電影的最後一部分是最為激動人心的。飛行員在宇宙長
方體的協助下,穿越了億萬光年的空間,他在星座絢麗的海洋中漫遊,終於來到一個火焰熊
熊的星球內部。在這里,他找到了一間寧靜的小屋,並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嬰兒。
《2001年太空漫遊記》出現在黃金時代的後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現手法。
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傑出產品,同時,也是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直接評價。無論是外星人長方
體的介入、人類的科技成就,還是計算機的反叛,都體現出現代科學技術所創造和認識的世
界,是一個多麼冰冷的世界。這種技術的冰冷感,加上對外星人類無法理解的行為的懼怕,
使人們喪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塊黑糊的長方體面前,摸到了它堅實的表面,但卻無法超
越它,你只能頂禮膜拜。《2001年太空漫遊記》獲得1969年奧斯卡獎多項提名。
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國人,專業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
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學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說》(1942)、《我、機器人》(1950)、
《鋼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機器人》(1976)、《奇妙的航
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後的續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沒有文風」著稱。他每天在打字機前坐著的時間超過八小時,在這八小時
里以每分鍾90字的速度打字,沒有間斷。他創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學、歷史、化學、
等等。在這樣雜燴式的商業氣氛下,「沒有文風」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這種「沒有文
風」又成了一種獨特的文風,使不少人為之著迷。
阿西莫夫有駕馭大場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說《黃昏》里,作者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在有
六顆太陽照耀下的雷蓋什星球上永遠沒有夜晚,因為太陽可以輪流拋灑光和熱。但是,終於
有一天,這是千年不遇的時刻,六顆太陽全部進入日蝕狀態,而人類脆弱的心靈根本無法忍
受這種絕對的黑暗。於是,為了尋求光明,他們精神崩潰,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評論家戴
維·哈特威爾(1987)認為,這是黃金時代的經典作品,它留給人們的宏大場面非常難
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與帝國》(1945)和《第二基地》等組
成(1948)。據阿西莫夫自己回憶,當時,他正在研讀羅馬史,發現整個古代的事件完
全有可能在未來、在銀河系那樣廣大的時間范圍內重演。於是,他構思和創作了這部龐大的
作品,前三部在《驚奇科幻小說》連載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
落的,為了挽回這種失落,挽救即將崩潰的銀河帝國,他設計了兩個保存人類文明的秘密基
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個特色是喜歡推理。把推理小說的寫法和機器人故事結合起來,形
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機器人》和《鋼窟》。在這里,阿西莫夫煞
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謂的「機器人工學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
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二定律。
(《我,機器人》,科學普及出版社)
與其說這些定律是貢獻給機器人學的,倒不如說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
是利用這三定律做為起點,把他的每一個機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進退維谷的境地,要服從第
三定律就得違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從第二定律就得違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後,那些
阿西莫夫「化身」的機器人開支腦筋,圓滿地解決問題,逃出困境。
隨心所欲的商業化寫作,有時也能創造出非常絕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開拓題材的
天才。1966年,他重新復活了《格列佛游記》。為了治療病人頭腦中的血栓,他把一隻
潮水艇連同幾個海軍士兵、醫生,用科學的手段「縮微」到分子大小;然後讓他們進入人體,
隨著血液流進大腦,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來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邏輯性之外,黃金時代有特色的
科幻作家還有長於諷刺的謝克利,田園風格的西馬克,黑色幽默的克萊門特,反烏托邦主義
的奧維爾等。
三、對科幻小說的認識逐步統一
黃金時代佳作濟濟,人才輩出,推動了人們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作者
們不再象萌芽時期那樣心中沒底地左右沖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這個模式是:(1)
必須有一個帶有懸念的好故事;(2)這個故事必須與科學發展或科學家的工作有關;(3)要有
幾個恢宏的奇異場面;(4)無論結尾是樂觀還是悲觀的,最好能給人一定思考。
對科幻小說的定義也開始趨於一致。比如:小約翰坎貝爾和布萊特納就都認為,科幻小
說是表現科學對人類影響的作品。布萊特納寫道:「科幻是科學以及由此產生的技術對人類
影響所作的理性推斷為基礎的小說。」萊斯特德爾雷伊進一步闡明,科幻實際上是在寫「變
化」。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採取娛樂的手段,以理論和推理試圖描述種種替代世界的可能性。
它以變化作為故事的基矗」很顯然,這種「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種科技和文明下的世
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這種看法,在稍早些時候,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文學的一個分支,
主要描繪虛構的社會,這個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科技發展的性質和程度。」
黃金時代使科幻作品在讀者心目中站穩了腳跟。但是,正統的文學殿堂還沒有正式接受
這一形式。
三節新浪潮時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黃金時代」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統一以及
創作方法的標准化,給科幻小說帶來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幾十年間國際政治、
軍事和科技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冷戰、左翼興起、東方宗教的傳播、美國在東南亞的捲入,
生態環境的破壞、流行藝術的產生以及毒品泛濫等等,特別是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的
上天給人們極大的震動。公眾發現,科幻小說中那些美妙故事要麼缺少現實性,要麼比現實
還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長期以來,科幻作品屬於通俗文學范疇,得不到主流文學界的重視,
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這樣,一場變革的風暴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編輯家米切爾·莫考克(1939-)出任英國《新世界》雜
志主編。他一上台,立刻對整個英國科幻界產生了新的影響,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部分
作家的革新作品。這些作品與傳統科幻小說對立,它不再把物理學一類的正統科學當成主要
內容,而是重視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神學。它的寫作手法極力接近正統的主流文學。
它不再象過去的科幻小說那樣熱衷於二千年、三萬年以後的世界,而是極力想表現最近的將
來,甚至表現當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沒有了,片斷的、瑣碎的、意識流的,幽默嘲
弄式的、象徵主義的手法出現了。初看起來,這些小說晦澀難懂,但仔細品味,其中的寓意
十分深遠。1968年,編輯家朱迪·梅麗爾選編了這樣一本集子,並把它們正式稱為新浪潮
作品。新浪潮運動由此產生。
這場由英國人發起的改革運動,立刻被當時居留在英國的美國作家托瑪斯·迪什、約翰·斯
拉戴克、詹姆斯·沙立斯和薩繆爾·迪拉尼帶回美國,進一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