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小說芳
① 關於中國科幻小說發展簡史
擁有幻想一直是人類最美好的、不同於其他生物的特質之一。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幻想過自己的未來,並為之奮斗,為之陶醉。當然其中有一些在今天看來是虛無飄渺的空想,但當幻想與科學聯繫到一起時,誰又能保證它們不會成為現實呢?
透過小說形式的探討,科幻創作可以加深我們對人、科技、社會、自然等相互關系的了解。在科技正在沖擊著人類每一活動領域的今天,這種了解無疑是急切和必需的。科幻小說就是人類幻想與科學的完美結合,它將科學技術巧妙地溶入引人的故事情節之中,令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激發對科學技術的濃厚興趣。
談到科幻小說(ScienceFiction),我們不能不說及它的發展歷史。世界科幻的發展著文甚多,筆者無需贅言。而回首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恰已百年。在這百年發展過程中,我們通常把1949年以前的近五十年稱作中國科幻小說的萌芽期。在這半個世紀期間,中國科幻小說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不過,那段歷史由於年代久遠,許多事情不為普通科幻愛好者所知。筆者現將收集到的資料整理出來,與大家共享。
簡單地說,中國現代科幻文學的發展是以翻譯西方(包括日本)的科幻小說拉開序幕的。
1900年,中國世文社出版了由逸儒翻譯、秀玉筆記的《八十日環游記》(即《八十天環游地球》法~儒勒·凡爾納),這是目前有史可查的中國發行的第一部科幻小說作品。
1902年,盧藉東譯意、紅溪生(真實姓名不可考)潤文翻譯了《海底旅行》(即《海底兩萬里》法~儒勒·凡爾納),發表於1902年1期至1905年6期(1902年11月14日——1905年7月)的《新小說》雜志上,但只有21回,未完。
同年11月,飲冰子(梁啟超)翻譯了《世界末日記》,在《新小說》1902年1期(1902年11月14日)發表。
1903年,飲冰子(梁啟超)和披發生(羅孝高)合作編譯並縮寫了《十五小豪傑》(即《兩年假期》法~儒勒·凡爾納),分十八回連載在《壬寅新民報》上。這部小說轉譯於森田思軒的日文版;對原著進行了較大的壓縮,大約刪減了四分之三的篇幅。並使用章回體結構。其中飲冰子譯前十回,披發生譯後八回。
同年5月,楊德森翻譯了《夢游二十一世紀》(荷蘭~達愛斯克洛提斯),最初發表於《綉像小說》1903年1期至1903年4期(1903年5月29日——1903年7月9日),後作為說部叢書的一種出版。
同年6月,包天笑翻譯《鐵世界》(法~儒勒·凡爾納),由文明書局出版。
同年10月,魯迅先生將井上勤由英文版翻譯的日文版《月世界旅行》轉譯成中文版《月界旅行》(即《從地球到月球》法~儒勒·凡爾納),由日本東京進化社出版,但本書的作者被誤署為美國的培倫並且結構改為章回體。在此書序言中魯迅指出:「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將科幻小說對中國的意義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出來。
此月,東莞方慶周譯述、我佛山人衍義、知新主人評點的《電術奇談》(即《催眠術》日~菊池幽芳)在《新小說》上連載,共24回。
同年,佚名翻譯《空中旅行記》(即《氣球上的五星期》法~儒勒·凡爾納)。
大量的外國科幻作品湧入中國給中國科幻的發展注入了養分。這種現象的出現也不是偶然的,當時改良主義的變法運動方興未艾,維新志士們認為小說可以使民開化,以梁啟超為先導為小說爭得了正宗文學的地位。而介紹新意識、新思潮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翻譯。並且洋務和頻繁外交以及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都使得大量外交人才被培養出來;譯書局和印刷廠的廣為開設、報刊期刊的大量出現都極大地豐富了翻譯作品的陣地。當然翻譯科幻作品的大量出版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需要的是中國自己的原創科幻小說。同時,正是因為翻譯作品的引入,使得中國原創科幻小說也深受西方作品的影響。
於是,1904年3月,這應該是中國科幻迷永遠記住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中國科幻史上的第一篇原創科幻小說誕生了。荒江釣叟(真實姓名不可考,很是遺憾!)在《綉像小說》雜志的1904年21期—24期、26期—40期,1905年42期、59期-62期(1904年3月——1905年11月)上連載了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共35回,13萬余字,但沒有結束。小說記述了一個叫龍孟華的人殺人避禍逃至南洋。在那裡龍孟華遇到了架氣球探險的日本人玉太郎。於是,龍孟華展開了他的氣球之旅,從南洋飛至紐約,途中游歷了月球。
同年7月,日本的井上勤翻譯了《環游月球》(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
同年,海天獨嘯子創作了《女媧石》,分別於1904年和1905年由東亞編輯局出版了甲卷和乙卷,但兩卷只包括16回,並沒有終結。
1905年,周桂笙翻譯《環游月球》(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廣智書局出版。
同年4月,奚若翻譯《秘密海島》(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小說林社出版。
同年6月,另一篇優秀的中國原創科幻小說問世了。東海覺我(徐念慈)通過上海小說林出版社出版了《新法螺先生譚》。這本書由三篇小說構成:《法螺先生譚》、《法螺先生續譚》和《新法螺先生譚》。前兩篇是吳門天笑生(真實姓名不可考)從日本岩谷小波的德文日譯版轉譯的,原著者不詳。而《新法螺先生譚》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原創科幻小說。全文13000字,主要寫一名為新法螺的人御風而起,周遊了月球、水星、金星,最後返回地球的故事。徐念慈先生創辦了《新舞台》雜志,刊載了大量科幻小說,他曾說過,「小說之進步,而使普通社會,亦敦促而進步。」在此後不久,中國便陸續出現了二十多篇科幻小說。
同年7月,東海覺我翻譯了《黑行星》(即《世界的終結》美~西蒙·紐卡姆),由上海小說林社發行。15章的《幻想翼》(美~愛克乃斯格平)在《綉像小說》1905年53期至55期上連載。
同年8月,老少年在《南方報》(1905年8月21日——1905年11月29日)上連載了11回的小說《新石頭記》,包含有科幻的成分在其中。
同年,索子(魯迅)翻譯了《造人術》(美~路易斯·托侖),在《女子世界》1905年4、5合刊上發表。
1906年,之江索士(魯迅)翻譯的在《浙江潮》雜志上連載的《地的旅行》(即《地心游記》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普及書局發行。同樣,這本書的作者也屬錯了,標為英國的威男;結構仍為章回體,分為12回。
同年,蕭然郁生創作《烏托邦游記》在《月月小說》1906年1、2期上刊載,只有四回並沒有完結,小說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
1903~1906年間,日本科幻作家押川春浪的《空中飛艇》、《新舞台》、《秘密電光艇》、《白雲塔》、《千年後之世界》等作品被陸續翻譯成中文;其中《空中飛艇》由海天獨嘯子翻譯(1903年,明權社)、《新舞台》由徐念慈翻譯(1904年)、《秘密電光艇》由金石和褚嘉猷合譯(1906年4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1907年2月,陳鴻璧翻譯的25章《電冠》(英~佳漢)在1907年1期至1908年8期(1907年2月——1908年1月)的《小說林》上發表。周桂笙翻譯的《飛訪木星》在《月月小說》1907年5期(1907年2月27日)發表。
同年11月,周桂笙翻譯的《倫敦新世界》在《月月小說》1907年10期(1907年11月20日)上發表。
1908年1月,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翻譯了《新飛艇》,由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共35章。
同年2月,吳趼人創作了《光緒萬年》,發表在《月月小說》1908年13期(1908年2月8日)上,體現了一定的反帝、反封建思想。這篇小說被標為「理想科學語言諷刺詼諧小說」。
同年4月,《易形奇術》(英~斯蒂芬森)被翻譯出版,共10章。
同年8月,天笑(包天笑)的《世界末日記》在《月月小說》1908年19期(1908年8月)上發表。
同年10月,吳趼人以我佛山人的筆名創作了40回的《繪圖新石頭記》,由上海改良小說社發行了單行本。笑(包天笑)在《月月小說》1908年21期(1908年10月)上發表《空中戰爭未來記》。同期的《月月小說》上還發表了闓異的《介紹良醫》。
同年,肝若創作了《飛行之怪物》,此文抨擊了支那外務大臣包媚骨以退讓討洋人歡心,表達了對腐敗的清政府的無比憎恨;碧荷館主人的《新紀元》由上海小說林社出版,20回未完。
1909年,無名氏創作《機器妻》,是一篇挺清新的小說。
同年,陸士諤的《新野叟曝言》由上海改良小說社出版,共20回。
同年10月,高陽氏不才子(許指嚴)的《電世界》在《小說時報》1909年1期(1909年10月14日)上發表,共16回。
1911年6月,心一翻譯了《黑暗世界》,在《小說時報》1911年10期(1911年6月11日)上發表。
1912年6月,《小說月報》(1912:3:3)上刊載了《秘密室》。
1915年,李薇復翻譯出了《洪荒島獸記》(即《失落的世界》英~阿·柯南道爾)。
1917年9月,《小說月報》(1917:8:9)上刊載了《科學的隱形術》。
同年,茅盾先生翻譯了《三百年後孵化卵》(即《巨鳥島》英~H·G·威爾斯),分三次連載於《學生》雜志。
1918年6月,《小說月報》(1918:9:6)上刊載了《不可思議》。
1923年1月,勁風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小說世界》第一卷第一期上刊登了《十年後的中國》,是對帝國主義暴行的痛恨的一種反映。
1932年8月,《現代》雜志開始連載老舍先生的《貓城記》,次年載畢,並由現代書局發行了單行本,共約十一萬字。《貓城記》寫了「我」流落到火星後在貓國的種種奇遇。作者藉助於幻想,辛辣地諷刺了當時的社會,有著很深的思想內涵。
1934年陳望道在上海創辦了《太白》半月刊,「以反映社會現實,並使科學及歷史與文藝相結合的刊物」,特辟「科學小品」一欄,每期皆有科學小品創作,希冀以小品文形式來普及科學,至1935年停刊止,共出版24期,合計發表66篇。
1940年,顧均正先生將其發表於《科學趣味》雜志的科幻小說選出三篇編入《和平的夢》科幻小說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這本集子含有《和平的夢》、《在北極底下》和《倫敦奇疫》。當時中國抗戰烽火正烈,世界大戰的危險也正在逼近,顧均正的上述作品均能夠及時反應時代特點。同年,在《科學趣味》1940年第二卷1、2、4、5、6期上還連載了顧先生的《性變》。
同年,施洛英譯述了《兩年假期》(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啟明書局出版。
1942年2月,許地山先生在《大風》半月刊發表了《鐵魚的鰓》,這篇小說以潛水艇中的氧氣提取裝置為科幻創意,通過對一名科學家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舊社會科學家報國無門的悲慘處境。
同年,王晉翻譯了《老朱漫遊物理世界》(即《湯普金斯先生奇遇記》美~G·蓋莫夫)。
中國科幻小說發展是從翻譯外國優秀科幻小說開始的,這符合發展的規律。許多當時世界上有名的科幻作家的作品均不同程度的被譯成中文,如: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押川春浪、瑪莉·雪萊等等;尤其是儒勒·凡爾納的作品被翻譯的最多,這也使得人們一提到科幻小說總是會先想到他。
這些西方優秀作品的傳入,使得中國科幻從中汲取了許多養分,再加上眾多第一流的文學名家對科幻小說的推崇和倡導(魯迅、梁啟超、徐念慈、茅盾、老舍……),因此,當中國自己的科幻小說出現時,起點並不低,時間也不算很晚。但由於客觀歷史條件所致(如政治環境、人文環境、科學氛圍、國民整體素質等),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原創科幻小說的數量並不太多。科幻小說的作者也大多是偶然而為之,屬於個人行為,並沒有出現專業的科幻小說作家,因此科幻文藝的規模還不大。
縱觀這50年中國科幻的發展,我們可以大致的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晚清時期,二是民國初至建國。這兩個階段的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既有其共性,也有很大的不同。
晚清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政治上處於上升期,這種上升表現的一個方面就是企圖使中國人民有近代科學的概念。其科幻小說創作或翻譯的題材大多集中在科學救國的呼籲、民族意識的覺醒、政治改革的寄託和女權思想的促發等方面。魯迅就曾經說過,「導中國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這便是一種進化論思想的體現,借科幻小說以激勵人們奮斗、進取、圖強,最終改良社會。正是由於這個思想,此時的科幻小說大多還是以傳授觀念為主,而且科幻小說作家也並不是真正的科學工作者或者說是職業科幻小說作者,所以大多作品都是作者從大眾媒體獲得一些科學術語或者粗淺介紹,並引此薄弱的科學知識作為科幻推理的依據;這就導致這個時期的科幻作品往往是對科技成就的直接幻想,迴避了科學原理的說明,甚且還虛構出一些科學理論作為個人科幻推理的基礎。
進入民國時期直至建國,中國的科幻小說的創作環境沒有什麼突破性的改善,科幻小說的創作也還是屬於偶然的個人行為。五四時期所倡導的「科學」思潮,雖然未能直接促進科幻小說的發展,卻為中國的科學文藝創作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社會基礎,至三十年代起,各種科學文藝形式開始嘗試創作,科幻小說也展現了新的風貌,濃厚的西化色彩與嚴謹的科幻態度成為這個階段科幻小說的特徵之一。政治改革的寄託、民族意識的覺醒、封建迷信的破除、科學運用的反思等等題材也大量被體現。在這期間,抗戰與內戰延阻了科幻小說的發展,直到三四十年代,隨著科學環境的成熟,以顧均正為代表的一些作家擁有了更扎實的科學素養,在科幻創作中無論是科學原理還是科學推理都更加准確合理、嚴謹詳實。
顧均正曾經強調「尤其是科學小說中的那種空想成份怎樣不被誤解,實是一個重大的問題。」這是中國首次對如何進行科幻構思發出了呼籲,從某種程度上承認了科學幻想的存在價值。這段時期,人們賦予科幻小說的科普目的仍沒改變,並沒有分辨出科幻小說與科普讀物的差異,沒有真正認識到科幻小說的文學性。
不管怎樣,中國早期科幻小說的發展受西方科幻小說的影響很大。例如《月球殖民地小說》模仿了《氣球上的五星期》,《和平的夢》近於凡爾納的風格、《貓城記》則威爾斯的意味很重、《新法螺先生譚》更是連名字都承繼了《法螺先生譚》。
中國早期科幻小說的代表作有:《月球殖民地小說》、《貓城記》、《和平的夢》、《鐵魚的鰓》等。
②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成都為什麼被稱為科幻之都
成都濃厚的科幻氛圍,為科幻作家的成長提供了豐厚土壤,科幻世界雜志社就如同一個播種機,讓更多科幻作品在這里生根發芽
③ 科幻小說800字
感情化了的電視機 「這就是我所發明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最新式電視機。跟這個比起來,以往的那些電視機全都成了過時的破爛貨了。」F先生得意洋洋地向大家介紹著。 房間里擠滿了參觀了人,這當中有各個公司的經理和董事長,還有新聞記者等。其中有一個人問道: 「看上去好像和普通的彩色電視機差不多,究竟它有什麼優越性呀?」 「其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它採用的電子技術、生理學、心理學、醫學以及葯物學等各種學科的最新成果,可以說是當代科學技術的結晶體。如果用這種電視機收看節目,觀眾將會對屏幕上出現的東西產生強烈的共鳴。我就是根據這個基本思想發明的這種電視機。」 「請別吹得神乎其神,還是早一點讓我們了解這種電視機的性能吧。」 「當然可以,我正是為此而請諸位光臨的。」 F博士拿出許多類似手錶的東西來,一一分給前來參觀的人,並叫大家戴在手腕上。 「這是什麼東西呀?」人們不約而同地問道。 「在這裡面裝有各種葯劑。而且,根據裝在電視機上的這根天線所發出的電波的不同,這些葯劑會分別按照指示從微孔中出來,滲入手腕上的靜脈之中。」 「是注射器嗎?」 有的參觀者臉上現出了對打針感到害怕的神情。於是,F博士便解釋道:「不,請放心好了,決不會疼的。其作用是在播放喜劇節目時,把某種催笑葯滲入人體,使正在收看電視的觀眾樂不可支,捧腹大笑起來。」 「可是,藉助於葯物引起的笑聲一定是不太令人愉快的吧。」 「不,不會的。不管是人工催笑法還是其他什麼笑法,只要是笑,都能給人以輕松愉快的感覺。並且,在觀看悲劇節目的時候,它將會使人更加傷心,以致淚流滿面,痛不欲生。由於這種新式電視機的作用,將使觀眾的感情增強兩倍到四倍。」 「難道真的會這樣嗎?」 「要是不相信的話那就請當場試驗吧。常言道,百聞不如一見。」 F博士說著就打開了那台新式電視機的開關。電視里正在播放電視劇。與此同時,和劇情發展相一致的指示性電波從那根天線上發射出來,分別進入了每個人手腕上的那隻特殊「手錶」。 於是,那些能夠促使喜怒哀樂等各種感情強化的葯劑便有條不紊地滲入了體內。當然,指示電波要比劇情發展先走一步,因為從滲入體內到產生葯效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 果然,觀眾們都被電視劇吸引住了。看到悲傷的場面時,大家都沉浸在悲哀之中,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淚。這些特殊裝置的作用還不僅僅在感情方面,當屏幕上出現鮮花的時候,葯劑就會及時地對嗅覺神經進行刺激,從而使人嗅到陣陣芳香;而當劇中人在就餐時,觀眾也產生飽餐一頓的感覺;當電視劇中的主人公遭到人家毆打時,觀眾們的身上竟隱隱作痛;而當屏幕上出現戀愛場面時,觀眾的心隨之跳動加快。電視劇已經播送完了,大家還在依依不捨地回味剛才那種奇妙的身臨其境的感覺。 人們都非常佩服地對主人說道:「真是妙不可言。我們都為你這個偉大的發明而感到自豪。可是,這種對你佩服的心情可能也是由於某種葯劑的作用吧。」 「沒有那回事。藉助於葯物的力量來贏得人家的尊敬之類的事我是不屑一顧的。」F博士得意洋洋地笑著回答。 有一位參觀者問道:「那麼,在進行實況轉播的時候將會產生什麼感覺呢?」 「當然,這不可能和觀看電影以及電視劇時的感覺完全一樣。可是,在收看體育比賽實況轉播節目的時候,觀眾就會如同親臨比賽場地一般,情緒極為興奮。」 「確實有道理。」 「將來也許可以使這種裝置進一步微型化,把它做成膠囊的形狀埋入人體內部,用指示電波來控制其葯劑的注射量。哦,還要補充說明一下,因為本裝置每天會注射兩次中和葯劑,因此絕對不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副作用的,請諸位放心。」 「確實如此……」 參觀者們對此感嘆不已。 不久,這種新式電視機便開始大量生產了。在得到觀眾們的一致好評之後,很快便在整個社會上普及了。這種新式電視機所產生的極其強烈的身臨其境的奇妙感覺,是從前那些老式電視機所望塵莫及的。 觀眾們可以和劇中人一起痛哭、歡笑等等。不過,理所當然的是,當劇中人死去的時候觀眾們是不會跟著去死的。只不過在這個時候大家都感到心裡很悲傷罷了。 可是,有一天發生了一件出人意外的事情。電視台的線路出了毛病,因此,控制葯劑的指示電波和電視節目內容之間的同步關系被打亂了。 屏幕上正在演出喜劇。按照正常情況,觀眾們應該在葯劑的作用下捧腹大笑的。可是現在每個人都捂著胸口傷心地哭了起來。有的人同情地說道:「哎呀,怎麼會踩著香蕉皮滑一交的呀,這個人多麼可憐呀,快救救他!」 此時,電視里出現了失戀的場面,大家莫名其妙地聞到了一股什麼東西燒焦的糊臭味,並且還覺到自己的腳被什麼東西敲打得痛不可耐。 在播放反映災區難民情況的紀錄片時,電視台的故障還沒有排除,因此觀眾們都捧著肚皮笑得前仰後合,幾乎連氣都要喘不過來了。 「這有什麼值得可憐的呀。太可笑了,實在是太可笑了……」 所有的一切都陷入了混亂之中。不一會兒,電視節目中斷了。電視台的負責人出現在屏幕上,他向觀眾們表示歉意: 「親愛的觀眾們,非常抱歉。電視台發生了故障,目前正在全力以赴進行搶修,爭取盡快恢復正常。」 正在這個時候,加強憤怒情緒的葯劑注射進了觀眾們的體內,並且,由於指示電波被中斷了,所以這種催怒劑的葯效將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簡直不像話。電視台的這個傢伙可惡透頂,態度居然如此惡劣,真是豈有此理。」 所有的電視觀眾都變得怒不可遏,拍著桌子破口大罵起來。然而,片刻之後屏幕上的人像便消失了。於是,觀眾們就直接向電視台發泄自己的怒火。 人們沖出了家門,成群結隊地闖進電視台,把所有的儀器設備都砸碎得粉碎。 也許是因為這場騷亂的緣故吧,指示電波突然變換了頻率。於是,催怒葯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使人感到心情舒暢、心曠神怡的另一種葯劑。 大家都異口同聲地叫了起來: 「啊,多麼令人愉快呀!
④ 好看的網路科幻小說
《冒牌大英雄》,和不出眾甚至有點垃圾的名字相反的是它的內容。
這本書絕對好看,能讓你感悟很多,而且作者語言功底很扎實。
精品,不容錯過。另外,本人看網路小說已超過六年,推薦品質有保證。
希望採納。謝謝!
⑤ 很多莫言,為什麼只有一個劉慈欣
筆者寫過一篇探討劉慈欣寫作歷程和思想發展軌跡的小文《劉慈欣進化史》,在文章的最後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只有一個劉慈欣?」這句話的含義很簡單:第一,為什麼在中國能出現劉慈欣這樣一個堪與美國科幻黃金時代三巨頭相比肩的科幻作家?第二,為什麼能出劉慈欣的中國科幻界現狀並不讓人滿意,甚至需要讓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拉到世界級水平」(復旦大學教授嚴鋒語)?科幻文學的核心價值何在?在論述之前,有必要先就科幻的「硬度」這個概念做一下詞義辨析。以現實科學理論為依據,合理的構建一個以想像的科學事實為核心展開的是硬科幻,比較強調合理性;軟科幻中基於科學技術的幻想只用於輔助情節展開,更接近於傳統文學中的幻想文學,更強調文學性。科幻文學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基於科技幻想硬核的前提,探討人類和社會在特定環境下的變換與狀態,這也是傳統文學關心的問題。然而,真正實現這一點的作品是很少的。即便是那些科幻大師們的傳世名作大多也只能偏重於一方面:艾薩克·阿西莫夫的《鋼窟》系列就常被歸類為「偵探小說」,其核心「機器人三大定律」如果換成上帝對新造物的「三戒」似乎也並無不可,在現實中也沒有實現的可能。但他的小說對「碳-鐵文明」前提下人類,機器人之間的倫理問題的探討十分深刻,對現代科學倫理都有影響。而海因萊因的《月亮是個嚴酷的女人》中對人類社會在宇宙時代的變遷的幻想十分嚴謹,《星船傘兵》中對「動力裝甲」的技術描寫甚至影響了今天的技術發展。從「基於科學的幻想」來說是非常出色的。但他的這幾本書對人性、哲學的探討就很少,甚至《星船傘兵》一書都很難說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當然,這並不是說這兩個人的作品代表了科幻的軟硬兩極,只能說在「硬度」上略有區別。相比之下,黃金年代三巨頭中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奧德賽》為太陽系內進行宇航飛行勾畫的路線圖十分貼近現實,同時此書直接探討了人類從哪裡來,我們究竟是誰,人類存在的目的如何等傳統文學關注的問題,把科學的觸手伸入哲學的傳統領域,堪稱是科幻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集大成者。科學不是神跡,不會讓你用五餅二魚喂飽幾千人,但是科學可以給你取之不盡的能源,可以帶著你穿越超過神話中所想像的最遙遠的距離到達另一個星系,甚至還告訴你有可能存在著另一個宇宙。而這一切,都可以用簡單明了的數字和公式來表達,任何人只要智力水平夠,花時間學習基礎知識,就可以理解這一切,而不必苦思冥想等待上蒼的突然啟發。在科學本身還是一系列簡明事實的時代,科幻誕生了,那個時代的人們為科學帶來的超越神話和傳說的近乎無限的可能性所激動,幾乎立刻就向上帝發起了挑戰,世界最早的科幻小說《佛蘭肯斯坦》就直接探討了人類與自己的造物的關系。在筆者看來,科幻真正的核心價值在於它與科學的聯系,否則就屬於傳統幻想文學,並沒有科幻小說的基本特徵和意義了。當然,事實上,「軟」和「硬」的界線並非涇渭分明。我們也沒有必要以這作為鐵律去衡量一切幻想作品。科幻作家劉慈欣科幻文學與時代緊密相關,是只屬於現代的文學形式科幻文學是人類文學史上很近期才出現的東西,它伴隨著近代科學出現,隨著世界的現代化而發展。在那之前,雖然也廣泛存在幻想文學,但是但丁的《神曲》和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之間卻存在著無法跨越的鴻溝。科幻文學的本質性要素是科學的內核,科學的本質是可驗證,任何科學事實都是可以重現的。因此科學精神的核心一定是可知論,是反對蒙昧主義。棲身於科學的幻想作品才能具備科幻小說所必須的時代特性。最近十年歐美國家科幻逐漸式微,從根本上說也是歐美國家產業轉移和去工業化的結果。我們已經許多年沒有看見好萊塢拍攝的那種充滿技術美感的科幻電影,而票房最好的科幻電影多數都是《阿凡達》這一類骨子裡反對技術進步的。世界科幻界最重要的兩大獎項星雲獎和雨果獎也已經許多年沒有頒發給硬科幻作品。今年的雨果獎最佳短篇小說頒發給了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按理說這是一件非常具有突破意義的大事。只是在筆者看來,其獲獎的那篇《手中紙,心中愛》(又譯《紙異獸》)在以情動人方面是夠了,但無論如何也難稱之為科幻小說——說是奇幻小說都勉強,因為其中的幻想元素事實上和故事本身幾乎毫無關系。這篇故事,更合適的去向倒是《讀者》或《知音》。克拉克曾說:任何成熟的技術看起來都像是魔法。今天的科學已經不再是19世紀時代那種人人都能理解的一系列簡單明了的原理和事實。科學技術的前沿離普通人的理解能力越來越遠。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現代科技只有象牙塔里的少數人能夠懂得其奧妙。於是西方幻想文學越來越多的出現「奧術」概念,也就是可以如同科學一樣被人們認識和利用的魔法,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就接近這個概念,所以在那個世界裡有保時捷牌的飛行掃帚。然而這樣的幻想世界終究是「不科學」的,這個世界裡的魔法還是只有那些先天能感應到魔法的人們才能運用,和廣大「麻瓜」們是無緣的。當然,哈利波特也從來沒把自己歸入「科幻作品」之中,我們就不對它再多加評論了。英國著名的諷刺小說《銀河漫遊指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普通民眾面對越來越難以理解的科學前沿探索的無奈和焦慮,在這本小說里,外星種族——老鼠創造了一個計算世界最終問題的超級電腦,經過幾億年的運算後,它對這個問題做出的答案是:「42」。然後老鼠們才發現,自己還不知道什麼是「最終問題」。普通民眾越來越不能理解尖端科學的同時,科學的發展實際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事實上,現代理論物理已經深入了神學最神聖的領域,愛因斯坦曾說:「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這實際上就是無神論的概念。科學已經接近了我們關於宇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的答案。宇宙大爆炸理論對哲學和神學都造成了巨大的震撼。以至於迄今為止教會和宗教氛圍濃厚的社會中的大眾對此問題只有迴避。據說在美國,中學關於「是什麼創造了世界?」的正確答案依然和中世紀教會給出的一樣:上帝。科幻作品的重大問題新世紀的科幻文藝作品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它們必須承擔起普通民眾與尖端科學之間的橋梁任務,這個任務,科普作品很難做到,有很多人試著做了,但都並不成功。用端起來給普通人上課的態度去講科學道理不行,這一任務應該由文藝作品來完成。然而至今為止,世界科幻現狀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劉慈欣能夠在中國聲名鵲起,很大程度上也跟時代因素有關。他早期的作品如《歡樂頌》、《詩雲》走的是克拉克一路的宏大描述,後期逐漸向阿西莫夫靠攏,更加註重故事情節。到《三體》三部曲才走出自己的一條獨特道路,即以科幻創意搭建小說骨架,再以好看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連綴成血肉之軀,最後用哲學思考賦予小說靈魂。他的作品既是劉慈欣本人成長進步的證明,更是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也是中國這個社會一些特殊特質作用的結果。中國是一個可以肆無忌憚的宣揚無神論而不會被當做「異端」的社會,是一個全民都有著獨特的哲學思辨氣質的社會。這兩者結合,使中國有可能成為科幻下一步大發展的溫床。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偉大的工業化進程,從建國之初的幾無工業基礎到如今的世界工廠,這樣的發展速度讓人瞠目結舌。如今的中國已經是名符其實的世界最大工業國。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都有科學技術締造的奇跡正在被創造出來,身處其中的普通中國人不可能對身邊發生的這些奇跡一無所感,劉慈欣朴實剛健的敘述性筆調和他筆下奇跡般的大場面恰好就撥到了潛藏在人們心底的這根弦上。但中國科幻界沒能在當代中國這個科學技術受到空前尊重的時代把科幻事業發展成全民族的熱點,進而締造出一種高技術時代的新文學形式,無疑是辜負了這個偉大時代賦予其的使命。當然也不應該只說科幻界如何,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界在這工業大發展的十年可曾拿出過一部基調昂揚向上,反映時代精神長篇小說或者電影作品?主流文學界的孤芳自賞和固步自封尤其令人痛心,這么多年過去了,一說中國主流作家,還是賈平凹、莫言、陳忠實等人,所寫的題材仍是幾十年不變的封閉山村黃土地上那些事兒——而且還要美其名曰現實主義題材。當然我不是說不應該寫農村、寫農民,只是,主流文學界對中國真正的社會現實的注意力明顯是不足的。這樣的現實,從根本來說源自於中國工業化的發展速度大大快過了上層建築的更新換代,從而導致了中國知識分子階層與社會現實的斷裂。披科幻的皮,賣「普世」的葯——今日中國科幻界的問題在世界延綿長達數千年的農業社會里,識字者和統治階級幾乎是可以畫等號的。在中國,識字者中的佼佼者「文學家」天然就可以和「社會管理者」這個概念重合。然而在現代,任何一個人想要精通所有學科都是不可能的。「識字」早就是全社會的一項普遍技能。但是幾千年的巨大慣性,造成了「只有文學家、藝術家才算知識分子」這樣一種認識。「公共知識分子」們,對每一個社會問題——不管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領域——都發出居高臨下的看法。但這些人的見識上存在缺陷的前提下,發表的意見往往荒唐可笑。另一方面,撐起現代社會脊樑的知識分子如科學家、工程師們往往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忙於本職工作沒有興趣來表達意見。結果,社會上科學的聲音少了,蒙昧主義的聲音就多了。科幻不是奇幻,它需要基於現實的想像力。這需要科幻作傢具有科學素質。歷史上的科幻名家中,凡爾納是博物學家,阿西莫夫長期從事科普寫作,克拉克甚至是航空航天方面的開創性專家。劉慈欣的學術水準不見得有多高,但他是實實在在作為一名高級工程師長期在一線工廠從事技術工作,對科技界前沿的信息也一直關注。所以盡管他筆下有不少科學幻想天馬行空,但總能以工程師的方式令故事具備「現實性」。相比之下,國內其他的科幻名家如王晉康、何夕、韓松等人在科學方面的知識積累明顯不足。這樣造成的情況就是中國科幻小說絕大多數都是只有一點點科學殘渣的「稀飯科幻」,披著科幻皮的心靈雞湯而已。更可悲的是大多數科幻小說作家不但不懂科技而且鄙視科技,一說起寫作便大談「科學的局限性」,要「給冷冰冰的科學賦予溫暖的東西」。有很多人既不懂得科學知識,也沒有科學思維方式,乃至對人性和社會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只把「科幻」當做掩飾自己無知的手段,這樣的狀態,怎麼可能回答得了科幻文學的重大問題呢?事實上不接地氣也是大多數中國科幻作家的通病,這些人或是尚未畢業的學生群體,或是常年埋頭書齋的老雕蟲,極少有人能像劉慈欣一樣寫好普通人,特別是普通老百姓在科幻式場景下的生活。筆者對三體第二部《黑暗森林》里的張援朝、楊晉文一對老鄰居印象深刻,作者把這兩個普通人在巨大危機面前的表現寫得如在眼前,這樣的手筆沒有與同類型人物的長期接觸,沒有充分的生活積淀是絕對寫不出來的。這跟劉慈欣長期在基層單位工作有關,也跟他善於觀察,勤於思考有關。最起碼他知道普通人想要的是什麼。反觀韓松這些科幻作家,他們是活在自己臆想的一個世界裡的,他們認為中國一切問題乃至自己的一切不幸遭遇都可以歸咎於現存體制,只要中國改旗易幟,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他們不去研究社會,不去了解普通人,只憑著自己的臆想去寫作,這就造成了他們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是心理扭曲變態或者是心智不成熟且極度以自我為中心,故事也完全是空中樓閣。中國科幻未來何處去其實中國科幻小說讀者要求並不高,他們只需要作品能夠完完整整的講好一個有點新意的故事而已,但問題是這點要求多數作者也做不到。當然把中國科幻無法崛起的原因只歸咎於從業者自身的素質能力上也是不客觀的,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文化出版行業管理者思維較為僵化的國度,科幻這種形式還並不為人所廣泛接受,在很多人眼裡科幻還只是一種面向中學生的東西。也許隨著世紀初看著《科幻世界》長大這批人成長起來以後,全社會對科幻的認識才稍有所改觀。科幻和奇幻本質上是一種夢,只是講究邏輯的科幻比奇幻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和社會素養而已。盡管當前中國科幻的現狀並不理想,但我依然相信中國科幻特別是中國科幻的未來是光明的。
⑥ 求好看的科幻小說
世界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簡介: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幻大師、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他是一位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品極其豐富,代表作有《我,機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鋼窟》(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陽》(The
Naked
Sun)
等。他他於1941年發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即: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看到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二、在不違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絕對服從人類給與的任何命令;三、在不違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盡力保護自己)。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至今仍然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這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波士頓大學的副教授,先是業余寫作科幻小說,1958年開始專職寫作,以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和豐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為引人注目的科學作家。其科幻小說的代表作為「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學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學簡史》、《化學簡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識》、《空間知識》、《聖經入門》、《莎士比亞入門》等。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改變了原來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老套的奴隸工具或人類敵人的怪物面目,開始成為人類的親友,他在科幻小說中制訂的「機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為機器人科幻的經典,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進偵探與推理小說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中國作家的最好讀劉慈欣,王晉康或星河的比較好.
⑦ 求一部科幻小說的名字
大學類貼吧已全新改版,給大家提供更加自由和融洽的交流環境。
您可以去新版大學目錄查找學校,加入或創建自己的班級,和您的大學同窗好友親密暢談,分享心情。 限制級特工 冒牌大英雄 哈利波特7 母皇 小兵傳奇
人間冰器 黑暗血時代 無限未來 卡徒 文理雙修2
星際農民 機動風暴 再生在機甲帝國 我的身體有神獸 最後的地球戰神
銀河英雄傳說 超級醫生 星際盜墓 中國龍組 凶星
希靈帝國 新寂滅天驕 重生之機甲時代 無限之召喚筆記 星際判官
王牌進化 烈空 伊拉龍 末世獵殺者 末日蟑螂
廢土 stockings喵喵 星戰雷師 團隊 最終信仰
超級基因優化液 大冒險 寂滅天驕 荒島漂流記 機器人修真傳奇
星際游輪 絕地張揚 異界代碼404 武林萌主 戒指傳奇
橫星霸道 耀武揚威 黑暗森林 星際傳承 機械末日
炒貨機 末日戰線 星際之亡靈帝國 齷齪王座 金屬中毒
海底兩萬里 冰之無限 進化危機 基甲彪漢 毀滅之眼
數字進化 侵天 天國降臨 病毒君王 戰偶
重生猛禽 末世之希望樹 墨甲 唯我獨法 紫心傳說
無限裝殖 天才維修工 重啟家園 金屬世界 非典型漁夫
夢想閃光 寄宿 星空下的幻想 星群 魔法變
生化女僕兵器傳說 中國標准 尖兵悍裝 唯一男性適格者 一線生機
進化密碼 末世狩獵者 星際江湖 光速領跑者 吞噬星空最新章節列表
末日之翼 數字風暴 平凡之心 星際獵手 再世情緣
機械魔偶師 離間兩面派 無罪之城 封印 異形隕石
末世超級商人 逍遙至尊 人道天堂 翔龍傳說 星際戰神
死亡遠徵兵 星空戰紀 數字生命 末世刀鋒 虛擬戰士
暗夜裁決 掘金傳說 末日逃亡 機械帝國 極品奸佞
嶺上啟示錄 星爆 進化之途 星墓 天禍
生命覺醒之中華飛揚 虛誕跡 未來神話 獸幻世紀 一半是人
星際刺客 篳路藍縷 警備區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穿越時代的思念
科技證道 無限之致命預言 邊緣狙擊 騎士學徒 無限時空之戰
球狀閃電 超腦 科學末日 末世收割者 我克隆了一個人
苦命的小魔法師 小兵總基地 辭職報告 生化之我是喪屍 明月照大江
無限殺路 末日戰車 卡徒後傳 他來自火星 機神傳奇
生化之末世傳說 王牌機甲 星際間諜 電子超人 機甲狙擊手
時空掠奪者 武漢etc 從無限世界中歸來 原子貓 尛尛雨
answer 末世之紅警無敵 機戰重生 活捉外星人 宏宜
血弦 夠快網盤 貓同學 鷺沢一蹴 菲菲猴
契約與魔王 無淚之客1 矽谷禁書 么么到太陽下山 科幻文學
庭芳苑69號 南京骨科醫院 無限輪回空間 英雄無敵大軍在異界 只談錢不說愛
星際淘金者 涅盤中文 小說異體 瘋狂道具 星際之海盜傳奇
香港新移民 閆旭彬 愛與萌想的宅世界 和平玩鬧 人道
天津樓梯 逆俠 小葉飛魚 hero520 夢到了夢
憐憫 留戀花開 24重人格 全日空 聖槍傳奇
望樓主採納!
⑧ 推薦小說
奇才公子
小說簡介:
他擁有龐大的暗黑勢力、他擁有巨無霸的商業帝國、他還擁有著至高無上的高貴身份。
他來往於世界各地,擁有著各種掩飾的身份和面孔!
沒有人認識他,更沒人知道他到底長的什麼模樣?從何處來?
他過著自在逍遙的生活,但是同時也在不斷的編織著自己龐大的勢力網路。
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妙殺忍者、收服暗世界使者、血族的臣服!
他一步一步創造著神話!讓全世界震驚的神話!
重生之完美一生
小說簡介:
一個21世紀都市宅男被外星人送到平行空間的世界,在那個世界中創造他自己的完美一生。
重生之完美人生
小說簡介:
如果我們不選擇墮落,那麼地獄的存在又有何意義?IT巨子,商界奇才,娛樂新寵,黑道梟雄,當萬千光環匯聚到他身上,是墮落?是涅盤?溫婉美人、小家碧玉、高貴明星、冷艷嬌女,當各種高不可攀的絕色繞其左右,是矜持,是放縱?且看重生的聶揚如何書寫自己...
(完結)
⑨ 很多莫言,為什麼只有一個劉慈欣
筆者寫過一篇探討劉慈欣寫作歷程和思想發展軌跡的小文《劉慈欣進化史》,在文章的最後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只有一個劉慈欣?」這句話的含義很簡單:第一,為什麼在中國能出現劉慈欣這樣一個堪與美國科幻黃金時代三巨頭相比肩的科幻作家?第二,為什麼能出劉慈欣的中國科幻界現狀並不讓人滿意,甚至需要讓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拉到世界級水平」(復旦[微博]大學教授嚴鋒語) 科幻文學的核心價值何在?
在論述之前,有必要先就科幻的「硬度」這個概念做一下詞義辨析。以現實科學理論為依據,合理的構建一個以想像的科學事實為核心展開的是硬科幻,比較強調合理性;軟科幻中基於科學技術的幻想只用於輔助情節展開,更接近於傳統文學中的幻想文學,更強調文學性。
科幻文學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基於科技幻想硬核的前提,探討人類和社會在特定環境下的變換與狀態,這也是傳統文學關心的問題。然而,真正實現這一點的作品是很少的。即便是那些科幻大師們的傳世名作大多也只能偏重於一方面: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鋼窟》系列就常被歸類為「偵探小說」,其核心「機器人三大定律」如果換成上帝對新造物的「三戒」似乎也並無不可,在現實中也沒有實現的可能。但他的小說對「碳-鐵文明」前提下人類,機器人之間的倫理問題的探討十分深刻,對現代科學倫理都有影響。
而海因萊因的《月亮是個嚴酷的女人》中對人類社會在宇宙時代的變遷的幻想十分嚴謹,《星船傘兵》中對「動力裝甲」的技術描寫甚至影響了今天的技術發展。從「基於科學的幻想」來說是非常出色的。但他的這幾本書對人性、哲學的探討就很少,甚至《星船傘兵》一書都很難說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當然,這並不是說這兩個人的作品代表了科幻的軟硬兩極,只能說在「硬度」上略有區別。
科學不是神跡,不會讓你用五餅二魚喂飽幾千人,但是科學可以給你取之不盡的能源,可以帶著你穿越超過神話中所想像的最遙遠的距離到達另一個星系,甚至還告訴你有可能存在著另一個宇宙。而這一切,都可以用簡單明了的數字和公式來表達,任何人只要智力水平夠,花時間學習基礎知識,就可以理解這一切,而不必苦思冥想等待上蒼的突然啟發。在科學本身還是一系列簡明事實的時代,科幻誕生了,那個時代的人們為科學帶來的超越神話和傳說的近乎無限的可能性所激動,幾乎立刻就向上帝發起了挑戰,世界最早的科幻小說《佛蘭肯斯坦》就直接探討了人類與自己的造物的關系。
在筆者看來,科幻真正的核心價值在於它與科學的聯系,否則就屬於傳統幻想文學,並沒有科幻小說的基本特徵和意義了。當然,事實上,「軟」和「硬」的界線並非涇渭分明。我們也沒有必要以這作為鐵律去衡量一切幻想作品。
科幻作家劉慈欣 科幻文學與時代緊密相關,是只屬於現代的文學形式
科幻文學是人類文學史上很近期才出現的東西,它伴隨著近代科學出現,隨著世界的現代化而發展。在那之前,雖然也廣泛存在幻想文學,但是但丁的《神曲》和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之間卻存在著無法跨越的鴻溝。科幻文學的本質性要素是科學的內核,科學的本質是可驗證,任何科學事實都是可以重現的。因此科學精神的核心一定是可知論,是反對蒙昧主義。棲身於科學的幻想作品才能具備科幻小說所必須的時代特性。
最近十年歐美國家科幻逐漸式微,從根本上說也是歐美國家產業轉移和去工業化的結果。我們已經許多年沒有看見好萊塢拍攝的那種充滿技術美感的科幻電影,而票房最好的科幻電影多數都是《阿凡達》這一類骨子裡反對技術進步的。世界科幻界最重要的兩大獎項星雲獎和雨果獎也已經許多年沒有頒發給硬科幻作品。今年的雨果獎最佳短篇小說頒發給了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按理說這是一件非常具有突破意義的大事。只是在筆者看來,其獲獎的那篇《手中紙,心中愛》(又譯《紙異獸》)在以情動人方面是夠了,但無論如何也難稱之為科幻小說--說是奇幻小說都勉強,因為其中的幻想元素事實上和故事本身幾乎毫無關系。這篇故事,更合適的去向倒是《讀者》或《知音》。
克拉克曾說:任何成熟的技術看起來都像是魔法。今天的科學已經不再是19世紀時代那種人人都能理解的一系列簡單明了的原理和事實。科學技術的前沿離普通人的理解能力越來越遠。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現代科技只有象牙塔里的少數人能夠懂得其奧妙。於是西方幻想文學越來越多的出現「奧術」概念,也就是可以如同科學一樣被人們認識和利用的魔法,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就接近這個概念,所以在那個世界裡有保時捷牌的飛行掃帚。
然而這樣的幻想世界終究是「不科學」的,這個世界裡的魔法還是只有那些先天能感應到魔法的人們才能運用,和廣大「麻瓜」們是無緣的。當然,哈利波特也從來沒把自己歸入「科幻作品」之中,我們就不對它再多加評論了。
普通民眾越來越不能理解尖端科學的同時,科學的發展實際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事實上,現代理論物理已經深入了神學最神聖的領域,愛因斯坦曾說:「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這實際上就是無神論的概念。科學已經接近了我們關於宇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的答案。宇宙大爆炸理論對哲學和神學都造成了巨大的震撼。以至於迄今為止教會和宗教氛圍濃厚的社會中的大眾對此問題只有迴避。據說在美國,中學關於「是什麼創造了世界?」的正確答案依然和中世紀教會給出的一樣:上帝。
科幻作品的重大問題
新世紀的科幻文藝作品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它們必須承擔起普通民眾與尖端科學之間的橋梁任務,這個任務,科普作品很難做到,有很多人試著做了,但都並不成功。用端起來給普通人上課的態度去講科學道理不行,這一任務應該由文藝作品來完成。然而至今為止,世界科幻現狀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
劉慈欣能夠在中國聲名鵲起,很大程度上也跟時代因素有關。他早期的作品如《歡樂頌》、《詩雲》走的是克拉克一路的宏大描述,後期逐漸向阿西莫夫靠攏,更加註重故事情節。到《三體》三部曲才走出自己的一條獨特道路,即以科幻創意搭建小說骨架,再以好看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連綴成血肉之軀,最後用哲學思考賦予小說靈魂。他的作品既是劉慈欣本人成長進步的證明,更是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也是中國這個社會一些特殊特質作用的結果。中國是一個可以肆無忌憚的宣揚無神論而不會被當做「異端」的社會,是一個全民都有著獨特的哲學思辨氣質的社會。這兩者結合,使中國有可能成為科幻下一步大發展的溫床。
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偉大的工業化進程,從建國之初的幾無工業基礎到如今的世界工廠,這樣的發展速度讓人瞠目結舌。如今的中國已經是名符其實的世界最大工業國。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都有科學技術締造的奇跡正在被創造出來,身處其中的普通中國人不可能對身邊發生的這些奇跡一無所感,劉慈欣朴實剛健的敘述性筆調和他筆下奇跡般的大場面恰好就撥到了潛藏在人們心底的這根弦上。
但中國科幻界沒能在當代中國這個科學技術受到空前尊重的時代把科幻事業發展成全民族的熱點,進而締造出一種高技術時代的新文學形式,無疑是辜負了這個偉大時代賦予其的使命。當然也不應該只說科幻界如何,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界在這工業大發展的十年可曾拿出過一部基調昂揚向上,反映時代精神長篇小說或者電影作品?主流文學界的孤芳自賞和固步自封尤其令人痛心,這么多年過去了,一說中國主流作家,還是賈平凹、莫言[微博]、陳忠實等人,所寫的題材仍是幾十年不變的封閉山村黃土地上那些事兒--而且還要美其名曰現實主義題材。當然我不是說不應該寫農村、寫農民,只是,主流文學界對中國真正的社會現實的注意力明顯是不足的。這樣的現實,從根本來說源自於中國工業化的發展速度大大快過了上層建築的更新換代,從而導致了中國知識分子階層與社會現實的斷裂。
披科幻的皮,賣「普世」的葯--今日中國科幻界的問題
在世界延綿長達數千年的農業社會里,識字者和統治階級幾乎是可以畫等號的。在中國,識字者中的佼佼者「文學家」天然就可以和「社會管理者」這個概念重合。然而在現代,任何一個人想要精通所有學科都是不可能的。「識字」早就是全社會的一項普遍技能。但是幾千年的巨大慣性,造成了「只有文學家、藝術家才算知識分子」這樣一種認識。「公共知識分子」們,對每一個社會問題--不管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領域--都發出居高臨下的看法。但這些人的見識上存在缺陷的前提下,發表的意見往往荒唐可笑。另一方面,撐起現代社會脊樑的知識分子如科學家、工程師們往往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忙於本職工作沒有興趣來表達意見。結果,社會上科學的聲音少了,蒙昧主義的聲音就多了。
科幻不是奇幻,它需要基於現實的想像力。這需要科幻作傢具有科學素質。歷史上的科幻名家中,凡爾納是博物學家,阿西莫夫長期從事科普寫作,克拉克甚至是航空航天方面的開創性專家。劉慈欣的學術水準不見得有多高,但他是實實在在作為一名高級工程師長期在一線工廠從事技術工作,對科技界前沿的信息也一直關注。所以盡管他筆下有不少科學幻想天馬行空,但總能以工程師的方式令故事具備「現實性」。
更可悲的是大多數科幻小說作家不但不懂科技而且鄙視科技,一說起寫作便大談「科學的局限性」,要「給冷冰冰的科學賦予溫暖的東西」。有很多人既不懂得科學知識,也沒有科學思維方式,乃至對人性和社會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只把「科幻」當做掩飾自己無知的手段,這樣的狀態,怎麼可能回答得了科幻文學的重大問題呢?
事實上不接地氣也是大多數中國科幻作家的通病,這些人或是尚未畢業的學生群體,或是常年埋頭書齋的老雕蟲,極少有人能像劉慈欣一樣寫好普通人,特別是普通老百姓在科幻式場景下的生活。筆者對三體第二部《黑暗森林》里的張援朝、楊晉文一對老鄰居印象深刻,作者把這兩個普通人在巨大危機面前的表現寫得如在眼前,這樣的手筆沒有與同類型人物的長期接觸,沒有充分的生活積淀是絕對寫不出來的。這跟劉慈欣長期在基層單位工作有關,也跟他善於觀察,勤於思考有關。最起碼他知道普通人想要的是什麼。
反觀韓松這些科幻作家,他們是活在自己臆想的一個世界裡的,他們認為中國一切問題乃至自己的一切不幸遭遇都可以歸咎於現存體制,只要中國改旗易幟,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他們不去研究社會,不去了解普通人,只憑著自己的臆想去寫作,這就造成了他們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是心理扭曲變態或者是心智不成熟且極度以自我為中心,故事也完全是空中樓閣。
中國科幻未來何處去
其實中國科幻小說讀者要求並不高,他們只需要作品能夠完完整整的講好一個有點新意的故事而已,但問題是這點要求多數作者也做不到。當然把中國科幻無法崛起的原因只歸咎於從業者自身的素質能力上也是不客觀的,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文化出版行業管理者思維較為僵化的國度,科幻這種形式還並不為人所廣泛接受,在很多人眼裡科幻還只是一種面向中學生的東西。也許隨著世紀初看著《科幻世界》長大這批人成長起來以後,全社會對科幻的認識才稍有所改觀。
科幻和奇幻本質上是一種夢,只是講究邏輯的科幻比奇幻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和社會素養而已。盡管當前中國科幻的現狀並不理想,但我依然相信中國科幻特別是中國科幻的未來是光明的。道理很簡單,我們這個工業化初成的社會需要科幻,科幻也需要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劉慈欣的成功至少表明現今體制對科幻文化的阻礙沒有想像的那麼大,那麼在新一代科幻作者中出現又一個劉慈欣的時間還會長嗎? 陳穆雷:幻想文學評論者,自由撰稿人
⑩ 小說,科幻,玄幻,都市
這本書名字叫戰偶,我上傳附件給你,你看一下是不是你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