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科幻小說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氣候變化

科幻小說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氣候變化

發布時間: 2021-06-17 23:37:34

Ⅰ 地區雪量的衛星照片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氣候變化

我們可以根據雪量的多少以及這時大氣溫度指數來判斷氣候的操作變化。
未來的幾天天氣可能會大氣影響的產生。

Ⅱ 人類從何時開始關注氣候變暖問題

1.對氣候的影響
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IPCC1995年報告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

——蘭姆

將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所造成的危害,誰也無法確切地說明將來會有多嚴重?科學家正在估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害。按目前的技術水平計算,2004年才能闡明大氣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機理,這樣就能發現溫室效應是如何產生的。2006年才能准確的預知因地球升溫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這一切要到2050年。顯然,科學家和政治家都不會等到進一步的結果出來才採取防治措施,現在的觀察和研究成果應該都讓公眾了解,才不至於使人們不得不在50年後自咽苦果。

溫室效應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表面就會寒冷無比,溫度就會降到零下20攝氏度,海洋就會結冰,生命就不會形成。因此,我們面臨的不是有沒有溫室效應的問題,而是人類通過燃燒化石燃料把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層,致使溫室效應與地球氣候發生急劇變化的問題。

溫室效應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黃榮輝院士說:「由於礦物燃料的燃燒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由於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溫室效應,在過去100年裡,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大約已升高了0.3——0.6攝氏度,到2030年估計將再升高1——3攝氏度」。

當全世界的平均溫度升高1攝氏度,巨大的變化就會產生:海平面會上升,山區冰川會後退,積雪區會縮小。由於全球氣溫升高,就會導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區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區降水減少。如西非的薩赫勒地區從1965年以後乾旱化嚴重;我國華北地區從1965 年起,降水連年減少,與50年代相比,現在華北地區的降水已減少了1/3,水資源減少了1/2;我國每年因乾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

由於氣溫升高,在過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預計到2050年海平面將繼續上升30——50厘米,這將淹沒沿海大量低窪土地;此外,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旱澇、低溫等氣候災害加劇,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約數百億以上美元的經濟損失。

因此,全球氣候變化預測不僅成為國際上重要的科學研究課題,而且已成為我國政府在制定政策與進行經濟建設決策的依據。特別是1992年6月聯合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許多國家已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並於1995年3月已開締約國第一次大會,這標場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我國政府為促進本國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所發須考慮的一個重要的科學和有關環境政策問題。

早在1987年的氣候分析就說明,發生在衣索比亞、蘇丹和索馬里等非洲國家的日益嚴重的飢荒和降雨模式的巨變是一致的。據4月27日法新社記者報道,位於衣索比亞南部的歐加登地區是一個生活著約300萬游牧民的半荒涼地區,3年來一直沒有下雨,牛、羊,甚至駱駝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乾旱奪走近100萬人的生命。現在,800萬人等待著食品緊急援助。在將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氣候測量資料與近幾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變動對比後,結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沒有什麼變化,到了50年代,經過相對雨水較多的一段時期之後,北非和中東降雨量極大地減少。」近40年來,乾旱持續,並且出現得更加頻繁,同一時期「歐洲的降水量顯著增加」。這40年的氣溫變化趨勢是造成反復、持久飢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員擔心,這一趨勢只是全球變暖的早期結果。

西班牙氣象局的數據顯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來西班牙最乾旱的冬天。大量種植區已不可能恢復在今後幾個月中形勢將更加惡化。水庫的蓄水量僅達到50%,水消費量的80%已用於農業。事實上,目前每7名歐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飲用自來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說:「水的缺乏將成為今後25年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必須立即改變目前導致生態系統惡化的習慣。」

氣候專家蘭姆針對上述薩赫勒地區最近40年的氣候變化趨勢及隨之而來的飢荒和逃亡狀況說,「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盡管氣候學家們還是不願意把全球變暖和這些災難明確地聯系起來,但這並不影響以下的必然結論:不管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在現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會正多多少少由於氣候型態的變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難。目前,對於受難的人們,世界上其他地區除了修修補補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決辦法。而且,雖然幾乎全世界的科學界都在大聲疾呼,人類文明的現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氣候條件發生巨變,其後果很可能數倍於近10000年來人類所經歷過的後果,我們對於正在形成的災難的主要成因卻仍然毫無作為。

事實上這一結果現在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正如IPCC1995年報告中說:「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塞義德·哈斯內恩

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賽義達·喬杜里

1998年是美國東部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年份,這一年南極2850平方千米的冰蓋從威爾金斯和拉爾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極巨大冰蓋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線後撤之中。

印度尼西亞的卡斯坦茲山是熱亞洲唯一山頂常年積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幾個世紀以來,卡斯坦茲山的冰川已明顯地縮小,結果使雪線上升了大約100米。

除兩極地區的冰冠以外,喜瑪拉雅冰川是世界冰體最大的組成部分,共約有1.5萬條冰川。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與恆河的水源。如果這兩條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漸減少為涓涓細流,農業社會的基本組成元素就會遭到徹底的破壞。

近年來,人們對從巴塔哥尼亞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川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普遍認為的溫室效應而融化的情況進行了觀察。在南亞地區,問題並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雖然全球變暖的許多不良影響可能要到21世紀末才會變得非常嚴重,但是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會給人們造成麻煩。

國際冰雪委員會(ICSI)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喜瑪拉雅地區冰川後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繼續下去,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國際冰雪委員會負責人塞義德·哈斯內恩說:「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位於恆河流域的喜瑪拉雅山東部地區冰川融化的情況最為嚴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從不丹到克什米爾地區的冰川退縮的速度最快。以長達3英里的巴爾納克冰川為例,這座冰川是4000萬——5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發生碰撞而形成的許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來,它已經後退了半英里。在經過了1997年嚴寒的亞北極區冬季之後,科學家們曾經預計這條冰川會有所擴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進一步後退了。

孟加拉國環境與森林部長賽義達·喬杜里指出:「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華盛頓州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員、氣候專家魯比·倫發現,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山區從11月下旬到來年3月下旬的降雪將變為降雨,從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線上升到1250米。這將不僅僅使卡斯卡德山脈中部的滑雪勝地變為泥漿,重要的是將給乾燥的山脈東側的農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因為這些農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來灌溉他們的蘋果樹和小麥。

3.疾病肆虐
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保羅.受潑斯坦

哈佛大學新病和復發病研究所的保羅.受潑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隨雪線而移動,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隨著山巒頂峰的變暖,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後在盧安達.尚比亞.衣索比亞.斯威土蘭和馬達加斯加的高海撥地區都出現過傳染性瘧疾。1988年馬達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發殺死了10萬多人。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氣象影響專家歐文.傑元遜認為,升溫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斷增加的抗葯性,這幾種因素的協同一致,促成了這些疾病的流行。

在瘧疾、黃熱病和登革熱這樣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擴散中,氣候是個關鍵的因素,因為它既影響帶病昆蟲的安居之地,也影響疾病的傳染性本身。傳播瘧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溫度15.5攝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瘧原蟲的活躍與感染,需要17.75攝氏度,如果平均溫度增加2.5至3.7517.75攝氏度,就會使登革熱的傳播速度加倍。同時遷移的還有攜帶黃熱病和登革熱的伊蚊,它們此前局限於赤道兩側緯度大約35度的區域,全球升溫將使它的活動范圍擴展到紐約、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爾和馬德里。

這並非聳人聽聞,1999年7月,西尼羅病毒首次登陸西半球,襲擊了紐約市,令市民和醫療衛生組織大為震驚,當局動用直升機和地面人員在市內大面積噴灑殺蟲劑來消災滅病。長期跟蹤研究這種疾病的流行病學家和衛生專家把這種疾病的爆發流行照咎於全球氣候大規模長期變化對當地氣候的影響。專家們對一個日益談暖的地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越來越擔以,並提醒人們應該人新的疾病的爆發和它因氣候變化的關系中吸取教訓。據2000年元月報道,一個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出現流感以後,包括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弗吉尼亞、馬里蘭和首都華盛頓在內的19個州都有這種疾病流和。引發上次流感的是一種稱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導致的死亡率在美國呈上升之勢,據一周內122個美國城市的數據,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數占死亡總數的7.8%。這不啻是2000年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的一個警告。

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等熱帶傳染病自1987年以來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密西西比、德克薩斯、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和科羅拉多等地相繼爆發,一再證實了專家們關於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的科學推斷。

4.新冰河期
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戴維·蒂爾曼

關於全球變暖的另一項研究結果更令人吃驚,由北極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風的類型的不斷改變,大量淡水正匯入北西洋,從而對墨西哥灣暖流造成破壞。正是這些暖流把溫暖的表層水從加勒比海帶到歐州西北部,並使歐洲形成溫暖的氣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變暖被切斷後,歐洲西北部溫度可能會下降5-8攝氏度之多,歐洲可能面臨一次新的冰河時代!

這項研究是位於阿伯丁的蘇格蘭海洋實驗所分析了設在蘭群島海域到法羅群島海域之間自1893年以來的1.7萬多次海水鹽度測量結果得出的。在過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層海水鹽度變得越來越小,濃度越來越低,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從大西洋北部匯入了該地區。這些新數據第一次充分證明了德國科學家在大約3年前設計的計算機模型。

對這一問題嚴重性的認識,用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受德華·O·威爾遜的話來說,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升高,而世界人口將在2050年之前達到100億。「我們的世界正在朝著由人造設施來代替現有免費自然資源的方向發展」,明尼蘇達大學的戴維·蒂爾曼說。但是,我們還沒有掌握自然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在2.4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中,96%的物種滅亡了。後來隨著許多新物種的出現,地球上終於恢復了豐富的種群,但是這個過程足足經歷了一億年。威爾遜說:「一些人認為,自然界會復興人類所毀滅的一切」 。諺語雲:「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萬物皆可應運而生。」或許自然界真的能夠恢復一切,但這個漫長的過程對於現代人類無論如何是沒有意義的。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天氣最動人的特質就在於它的變化多端。1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在為准確預報天氣情況而努力,在控制氣候方面卻收效甚微;然而,對環境的破壞卻是史無前例的。

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主任邁克爾·麥克拉說,或許有一天人類將不得不認真考慮做一種完全不同的氣候實驗。全球變暖是由於燃燒化學物燃料,過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設置巨大鏡子來使陽光輻射解度發生偏轉。然而,正如新澤西州拉特洛斯大學環境預測中以主任羅尼.阿維薩說,「要控制氣候的想法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在對氣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說前,我們必須做力所能及的事

Ⅲ 為什麼說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的一大災難

全球變暖的後果
1.對氣候的影響
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IPCC1995年報告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

——蘭姆

將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所造成的危害,誰也無法確切地說明將來會有多嚴重?科學家正在估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害。按目前的技術水平計算,2004年才能闡明大氣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機理,這樣就能發現溫室效應是如何產生的。2006年才能准確的預知因地球升溫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這一切要到2050年。顯然,科學家和政治家都不會等到進一步的結果出來才採取防治措施,現在的觀察和研究成果應該都讓公眾了解,才不至於使人們不得不在50年後自咽苦果。

溫室效應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表面就會寒冷無比,溫度就會降到零下20攝氏度,海洋就會結冰,生命就不會形成。因此,我們面臨的不是有沒有溫室效應的問題,而是人類通過燃燒化石燃料把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層,致使溫室效應與地球氣候發生急劇變化的問題。

溫室效應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黃榮輝院士說:「由於礦物燃料的燃燒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由於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溫室效應,在過去100年裡,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大約已升高了0.3——0.6攝氏度,到2030年估計將再升高1——3攝氏度」。

當全世界的平均溫度升高1攝氏度,巨大的變化就會產生:海平面會上升,山區冰川會後退,積雪區會縮小。由於全球氣溫升高,就會導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區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區降水減少。如西非的薩赫勒地區從1965年以後乾旱化嚴重;我國華北地區從1965 年起,降水連年減少,與50年代相比,現在華北地區的降水已減少了1/3,水資源減少了1/2;我國每年因乾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

由於氣溫升高,在過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預計到2050年海平面將繼續上升30——50厘米,這將淹沒沿海大量低窪土地;此外,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旱澇、低溫等氣候災害加劇,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約數百億以上美元的經濟損失。

因此,全球氣候變化預測不僅成為國際上重要的科學研究課題,而且已成為我國政府在制定政策與進行經濟建設決策的依據。特別是1992年6月聯合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許多國家已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並於1995年3月已開締約國第一次大會,這標場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我國政府為促進本國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所發須考慮的一個重要的科學和有關環境政策問題。

早在1987年的氣候分析就說明,發生在衣索比亞、蘇丹和索馬里等非洲國家的日益嚴重的飢荒和降雨模式的巨變是一致的。據4月27日法新社記者報道,位於衣索比亞南部的歐加登地區是一個生活著約300萬游牧民的半荒涼地區,3年來一直沒有下雨,牛、羊,甚至駱駝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乾旱奪走近100萬人的生命。現在,800萬人等待著食品緊急援助。在將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氣候測量資料與近幾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變動對比後,結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沒有什麼變化,到了50年代,經過相對雨水較多的一段時期之後,北非和中東降雨量極大地減少。」近40年來,乾旱持續,並且出現得更加頻繁,同一時期「歐洲的降水量顯著增加」。這40年的氣溫變化趨勢是造成反復、持久飢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員擔心,這一趨勢只是全球變暖的早期結果。

西班牙氣象局的數據顯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來西班牙最乾旱的冬天。大量種植區已不可能恢復在今後幾個月中形勢將更加惡化。水庫的蓄水量僅達到50%,水消費量的80%已用於農業。事實上,目前每7名歐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飲用自來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說:「水的缺乏將成為今後25年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必須立即改變目前導致生態系統惡化的習慣。」

氣候專家蘭姆針對上述薩赫勒地區最近40年的氣候變化趨勢及隨之而來的飢荒和逃亡狀況說,「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盡管氣候學家們還是不願意把全球變暖和這些災難明確地聯系起來,但這並不影響以下的必然結論:不管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在現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會正多多少少由於氣候型態的變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難。目前,對於受難的人們,世界上其他地區除了修修補補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決辦法。而且,雖然幾乎全世界的科學界都在大聲疾呼,人類文明的現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氣候條件發生巨變,其後果很可能數倍於近10000年來人類所經歷過的後果,我們對於正在形成的災難的主要成因卻仍然毫無作為。

事實上這一結果現在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正如IPCC1995年報告中說:「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塞義德·哈斯內恩

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賽義達·喬杜里

1998年是美國東部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年份,這一年南極2850平方千米的冰蓋從威爾金斯和拉爾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極巨大冰蓋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線後撤之中。

印度尼西亞的卡斯坦茲山是熱亞洲唯一山頂常年積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幾個世紀以來,卡斯坦茲山的冰川已明顯地縮小,結果使雪線上升了大約100米。

除兩極地區的冰冠以外,喜瑪拉雅冰川是世界冰體最大的組成部分,共約有1.5萬條冰川。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與恆河的水源。如果這兩條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漸減少為涓涓細流,農業社會的基本組成元素就會遭到徹底的破壞。

近年來,人們對從巴塔哥尼亞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川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普遍認為的溫室效應而融化的情況進行了觀察。在南亞地區,問題並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雖然全球變暖的許多不良影響可能要到21世紀末才會變得非常嚴重,但是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會給人們造成麻煩。

國際冰雪委員會(ICSI)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喜瑪拉雅地區冰川後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繼續下去,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國際冰雪委員會負責人塞義德·哈斯內恩說:「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位於恆河流域的喜瑪拉雅山東部地區冰川融化的情況最為嚴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從不丹到克什米爾地區的冰川退縮的速度最快。以長達3英里的巴爾納克冰川為例,這座冰川是4000萬——5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發生碰撞而形成的許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來,它已經後退了半英里。在經過了1997年嚴寒的亞北極區冬季之後,科學家們曾經預計這條冰川會有所擴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進一步後退了。

孟加拉國環境與森林部長賽義達·喬杜里指出:「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華盛頓州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員、氣候專家魯比·倫發現,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山區從11月下旬到來年3月下旬的降雪將變為降雨,從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線上升到1250米。這將不僅僅使卡斯卡德山脈中部的滑雪勝地變為泥漿,重要的是將給乾燥的山脈東側的農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因為這些農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來灌溉他們的蘋果樹和小麥。

3.疾病肆虐
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保羅.受潑斯坦

哈佛大學新病和復發病研究所的保羅.受潑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隨雪線而移動,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隨著山巒頂峰的變暖,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後在盧安達.尚比亞.衣索比亞.斯威土蘭和馬達加斯加的高海撥地區都出現過傳染性瘧疾。1988年馬達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發殺死了10萬多人。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氣象影響專家歐文.傑元遜認為,升溫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斷增加的抗葯性,這幾種因素的協同一致,促成了這些疾病的流行。

在瘧疾、黃熱病和登革熱這樣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擴散中,氣候是個關鍵的因素,因為它既影響帶病昆蟲的安居之地,也影響疾病的傳染性本身。傳播瘧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溫度15.5攝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瘧原蟲的活躍與感染,需要17.75攝氏度,如果平均溫度增加2.5至3.7517.75攝氏度,就會使登革熱的傳播速度加倍。同時遷移的還有攜帶黃熱病和登革熱的伊蚊,它們此前局限於赤道兩側緯度大約35度的區域,全球升溫將使它的活動范圍擴展到紐約、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爾和馬德里。

這並非聳人聽聞,1999年7月,西尼羅病毒首次登陸西半球,襲擊了紐約市,令市民和醫療衛生組織大為震驚,當局動用直升機和地面人員在市內大面積噴灑殺蟲劑來消災滅病。長期跟蹤研究這種疾病的流行病學家和衛生專家把這種疾病的爆發流行照咎於全球氣候大規模長期變化對當地氣候的影響。專家們對一個日益談暖的地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越來越擔以,並提醒人們應該人新的疾病的爆發和它因氣候變化的關系中吸取教訓。據2000年元月報道,一個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出現流感以後,包括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弗吉尼亞、馬里蘭和首都華盛頓在內的19個州都有這種疾病流和。引發上次流感的是一種稱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導致的死亡率在美國呈上升之勢,據一周內122個美國城市的數據,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數占死亡總數的7.8%。這不啻是2000年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的一個警告。

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等熱帶傳染病自1987年以來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密西西比、德克薩斯、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和科羅拉多等地相繼爆發,一再證實了專家們關於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的科學推斷。

4.新冰河期
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戴維·蒂爾曼

關於全球變暖的另一項研究結果更令人吃驚,由北極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風的類型的不斷改變,大量淡水正匯入北西洋,從而對墨西哥灣暖流造成破壞。正是這些暖流把溫暖的表層水從加勒比海帶到歐州西北部,並使歐洲形成溫暖的氣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變暖被切斷後,歐洲西北部溫度可能會下降5-8攝氏度之多,歐洲可能面臨一次新的冰河時代!

這項研究是位於阿伯丁的蘇格蘭海洋實驗所分析了設在蘭群島海域到法羅群島海域之間自1893年以來的1.7萬多次海水鹽度測量結果得出的。在過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層海水鹽度變得越來越小,濃度越來越低,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從大西洋北部匯入了該地區。這些新數據第一次充分證明了德國科學家在大約3年前設計的計算機模型。

對這一問題嚴重性的認識,用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受德華·O·威爾遜的話來說,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升高,而世界人口將在2050年之前達到100億。「我們的世界正在朝著由人造設施來代替現有免費自然資源的方向發展」,明尼蘇達大學的戴維·蒂爾曼說。但是,我們還沒有掌握自然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在2.4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中,96%的物種滅亡了。後來隨著許多新物種的出現,地球上終於恢復了豐富的種群,但是這個過程足足經歷了一億年。威爾遜說:「一些人認為,自然界會復興人類所毀滅的一切」 。諺語雲:「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萬物皆可應運而生。」或許自然界真的能夠恢復一切,但這個漫長的過程對於現代人類無論如何是沒有意義的。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天氣最動人的特質就在於它的變化多端。1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在為准確預報天氣情況而努力,在控制氣候方面卻收效甚微;然而,對環境的破壞卻是史無前例的。

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主任邁克爾·麥克拉說,或許有一天人類將不得不認真考慮做一種完全不同的氣候實驗。全球變暖是由於燃燒化學物燃料,過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設置巨大鏡子來使陽光輻射解度發生偏轉。然而,正如新澤西州拉特洛斯大學環境預測中以主任羅尼.阿維薩說,「要控制氣候的想法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在對氣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說前,我們必須做力所能及的事。

http://column.bokee.com/47529.html

Ⅳ 如何理解科幻小說的現實意義

「現實意義」的定義,現實意義就是不僅僅是用來消磨時間,而是對成長和成熟有某種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作用。
科幻小說首先是小說。作為小說下的一種亞文學形式,科幻小說自然有小說的一些共性。如果一片科幻小說在小說的意義上是好的,那麼它就會對現實產生意義。它具有科學性,前沿性,拓展性,幻想性。具體解讀如下:
科學性:科幻小說的科學性首先應該是廣義的科學。狹義的科學是指科學的知識體系。廣義的科學則還包括科學態度(世界觀)、科學方法(方法論)。科幻小說,首先是對科學的尊重,可以承認和允許自己的幻想誇張甚至不符合一些現有的科學知識的地方,但反對自欺欺人,把一些明顯的偏見或者迷信的東西偽裝為科學的事物,混淆視聽。
前沿性:雖然存在所謂的歷史科幻,但科幻無疑還是主要面向未來的。而面向未來的科幻與其說是對未來的構建,不如說是對現實的反應,尤其是現實中一些前沿的科技,一些熱點的話題的反應。如果說後者是大多數小說或文學形式的關注焦點的話,那麼前者——前沿的科技和科學理念無疑是科幻小說的特殊的關注點。
拓展性:如上所述,科幻以現實為基礎,而文學作品自然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作為科幻小說,個人感覺,它的拓展更有明確的方向性,無論從時間空間,或者思維方向,都有別於其他,顯得更為超前,更為宏大,更為具有使命感,也許這也是一部份科幻讀者自視甚高而瞧不起其他題材的文學作品的原因。
幻想性:其實這並不只是科幻單獨具有的特性,如果比幻想的自由和灑脫,一片yy文也許幻想的更好看一些,而奇幻在幻想上的成就也許更為卓越一些,畢竟奇幻甚至已經建立了幾個很著名的世界和設定,而科幻也許除了沙蟲世界,其他的更像是現實世界的有限的延展而不是幻想。但正因為科幻的幻想有其局限和嚴謹性,更易被接受,也更易在細節上出彩。

Ⅳ 怎麼樣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和焦點問題

全球氣候變化

BIOX.CN 2005-4-14 9:41:00 來源:生命經緯

氣候變化是一個最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環境問題.70年代,科學家把氣候變暖作為一個全球環境問題提了出來.80年代,隨著對人類活動和全球氣候關系認識的深化,隨著幾百年來最熱天氣的出現,這一問題開始成為國際政治和外交議題.1992年聯合國里約環發大會上,通過並開放簽署《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氣候變化問題直接涉及經濟發展方式及能源利用的結構與數量,正在成為深刻影響21世紀全球發展的一個重大國際問題.

一、氣候變化及其趨勢
在地質歷史上,地球的氣候發生過顯著的變化.一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地球的氣候相對穩定在當前人類習以為常的狀態.地球的溫度是由太陽輻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熱後的地球將紅外輻射線散發到空間的速率決定的.從長期來看,地球從太陽吸收的能量必須同地球及大氣層向外散發的輻射能相平衡.大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氣體,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陽的短波輻射幾乎無衰減地通過,但卻可以吸收地球的長波輻射.因此,這類氣體有類似溫室的效應,被稱?quot;溫室氣體".溫室氣體吸收長波輻射並再反射回地球,從而減少向外層空間的能量凈排放,大氣層和地球表面將變得熱起來,這就是"溫室效應".大氣中能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已經發現近30種,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亞氮也起相當重要的作用(見表 2).從長期氣候數據比較來看,在氣溫和二氧化碳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見圖 1).目前國際社會所討論的氣候變化問題,主要是指溫室氣體增加產生的氣候變暖問題.

表 2 主要溫室氣體及其特徵

氣體 大氣中濃度(ppm) 年增長(%) 生存期(年) 溫室效應(CO2=1) 現有貢獻率(%) 主要來源
CO2 355 0.4 50-200 1 55 煤、石油、天然氣、森林砍伐
CFC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發泡劑、氣溶膠、製冷劑、清冼劑
甲烷 1.714 0.8 12-17 11 15 濕地、稻田、化石、燃料、牲畜
NOX 0.31 0.25 120 270 6 化石燃料、化肥、森林砍伐

引自全球環境基金(GEF):Valu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1998
本世紀以來所進行的一些科學觀測表明,大氣中各種溫室氣體的濃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維持在280ppm.工業革命後,隨著人類活動,特別是消耗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斷增長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壞,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不斷增長,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漸上升,每年大約上升1.8ppm(約0.4%),到目前已上升到近360ppm.從測量結果來看,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部分約等於人為排放量的一半.按照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IPCC)的評估,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全球表面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3℃到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許多學者的預測表明,到下世紀中葉,世界能源消費的格局若不發生根本性變化,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將達到560ppm,地球平均溫度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1996年發表了新的評估報告,再次肯定了溫室氣體增加將導致全球氣候的變化.依據各種計算機模型的預測,如果二氧化碳濃度從工業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560ppm,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1.5℃到4℃.

圖 1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和氣溫變化

二、影響氣候變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著各種溫室氣體,也在吸收或分解它們.在地球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大氣中溫室氣體的變化是很緩慢的,處於一種循環過程.碳循環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化學元素的自然循環過程,大氣和陸生植被,大氣和海洋表層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發生大量的碳交換.從天然森林來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類活動極大地改變了土地利用形態,特別是工業革命後,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應不斷增加.從全球來看,從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產就增長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應有了巨大增長(見圖2-2).迄今為止,發達國家消 耗了全世界所生產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積排放量達到了驚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國累積排放量達到近1700億噸,歐盟達到近1200億噸,前蘇聯達到近1100億噸.目前,發達國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國,美國是世界上頭號排放大國,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排放總量也在迅速增長,前蘇聯解體後,中國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為發達國家關注的一個國家.但從人均排放量和累計排放量而言,發展中國家還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見表 3).

圖 2 1950-1995年全世界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碳排放量

表 3 15個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 序號 國家 二氧化碳排放量(百萬噸) 人均排放量(噸)
1 美國 4881 19.13
2 中國 2668 2.27
3 俄羅斯 2103 14.11
4 日本 1093 8.79
5 德國 878 10.96
6 印度 769 0.88
7 烏克蘭 611 11.72
8 英國 566 9.78
9 加拿大 410 14.99
10 義大利 408 7.03
11 法國 362 6.34
12 波蘭 342 8.21
13 墨西哥 333 3.77
14 哈薩克 298 17.48
15 南非 290 7.29

世界資源所有:世界資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未來趨勢,主要取決於人口增長、經濟增長、技術進步、能效提高、節能、各種能源相對價格等眾多因素的變化趨勢.幾個國際著名能源機構--國際能源局、美國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會,根據經濟增長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種可能趨勢.從這些情景和趨勢來看,在經濟增長平緩,對化石燃料使用沒有採取強有力的限制措施的情況下,到2010年化石燃料仍將佔世界商品能源的3/4左右,其消費量可能超過目前水平的35%,同能源使用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長30-40%.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相對較快,到2010年,可能要從90年代初的不足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增加到近1/2,其中中國和印度要佔發展中國家排放量的一半左右.即便如此,發展中國家人均排放量和累積排放量仍低於發達國家.到下一世紀中葉,發達國家仍將是大氣中累積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責任者.當然,如果世界各國採取更加適合環境要求的經濟和能源發展戰略,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出現不同的前景(見表2-4).

表 4 世界能源理事會預計的能源消費和 二氧化碳排放情況(1990-2020)
高增長(1990-2020) 修改的參考方案(1990-2020) 參考方案(1990-2020) 強化生態保護(1990-2020)
經濟年增長(%)
經合組織國家/前蘇聯和中歐國家 2.4 2.4 2.4 2.4
發展中國家 5.6 4.6 4.6 4.6
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比例(%) 98 84 54 30
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過1990年的比(%) 93 73 42 5

世界資源所等:世界資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三、氣候變化的影響和危害
近年來,世界各國出現了幾百年來歷史上最熱的天氣,厄爾尼諾現象也頻繁發生,給各國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發展中國家抗災能力弱,受害最為嚴重,發達國家也未能倖免於難,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國一場颶風就造成400億美元的損失.80年代,保險業同氣候有關的索賠是140億美元,1990到1995年間就幾乎達500億美元.這些情況顯示出人類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氣象災害的適應能力是相當弱的,需要採取行動防範.按現在的一些發展趨勢,科學家預測有可能出現的影響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約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線60公里的范圍內,經濟發達,城市密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洋水體膨脹和兩極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區,特別是那些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河口和沿海低地.這些地區可能會遭受淹沒或海水人侵,海灘和海岸遭受侵蝕,土地惡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劇,港口受損,

Ⅵ 小學科幻小說如何寫

  • 開篇致勝

    好的一本小說,尤其是懸疑類科幻小說,從開篇就應該有這樣一些片段,這樣讀者才能更有趣味的閱讀下去。

    (賞析:羅伯特森·戴維斯,他在《謀殺和行走的靈魂》里是這樣開頭的:「當斯尼弗從槍套里抽出暗藏的凶器將我擊倒在地,讓我無法動彈時,我這輩子都沒有這么驚訝過!」)

Ⅶ 從《三體》中國科幻小說如何走出困境 高中作文800字

從《三體》看中國科幻小說的困境

閑來無事,看到報紙上介紹劉慈欣的小說《三體》,就去書店翻來看,不想一下就被書中一個又一個出人意料的想法吸引住了,連續三天,廢寢忘食,將他的三部曲——《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都看完了。不得不說,《三體》系列是我看過的中國科幻小說里最好的一部。
當然,這部小說也有其缺陷。《三體》系列確實是一部「硬科幻」、「科幻巨著」,這得益於劉慈欣的專業背景,但作為小說軟的方面還不夠,劉慈欣對社會、人物的觀察描寫還不到位,與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相比,甚至與網路流行的那些小說相比,它都不能稱為一部「小說巨著」。
這也是為什麼《三體》三部曲不如一部《蝸居》火,為什麼許多出了名的科幻小說作家還不被知曉,因為中國目前的科幻小說還無法被大多數普通老百姓所接受。中國科幻小說與歐美的科幻小說無論從哪一方面相比都差一截,因為中國科幻小說各方面的基礎都很薄弱,它的困境也很多。
中國科幻小說的讀者范圍太窄,局限於有「閑」階層,這類人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還要有空閑時間,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大多數是有文化的年輕人,以80後、90後居多。
從事科幻小說寫作的專職作者數量也很少,通常入門者都是從短篇寫起,但受中國稿酬總體水平較低的影響,科幻小說的稿酬更低,而且科幻小說的約稿少之又少,我了解的只有《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九州幻想》等有限的幾家雜志刊登科幻小說,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本來稿酬就低,約稿又少,因此作者也就越來越少。
科幻小說要想賺錢,最終的目標就是能將科幻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但現實是因為技術和理念跟不上,國內的導演誰拍科幻電影或電視劇誰都要虧。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科幻小說得不到主流文學和評論界的扶持,這也影響這科幻小說的長遠發展。從事科幻小說既不能像網路小說那樣賺錢,也不能像主流文學那樣出名。好在這種狀況已經有所改變,2012年第三期《人民文學》雜志,以專題形式刊發了劉慈欣的4部短篇科幻小說,意味著「科幻小說」重新回到了中國主流文學的視野之中,但還遠遠不夠。
因此,在中國目前所有類型的小說里,科幻小說的生存環境最惡劣,像劉慈欣這類能夠堅持下來的作家,那是確確實實的熱愛科幻小說。但願有一天,我們中國也能有許多的科幻小說大賣,越來越多的科幻小說被改編為電視劇和電影,涌現出一批出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也衷心希望科幻小說為各階層所喜歡。

Ⅷ 科幻小說的作者是如何想出他們最奇妙的想法的

斯蒂芬·金寫道,他的小說通常源於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的碰撞。他以他的第一部小說《嘉莉》為例。斯蒂芬和他的新婚妻子塔比莎(Tabby)剛結婚的時候有點落魄。收支相抵很難。史蒂夫在一所中學找了份看門人的學徒工作。那個脾氣暴躁的老看門人正在給他指點訣竅。他們走進女孩的浴室,史蒂夫注意到牆上有衛生巾/衛生棉條分配器。他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所以他問。「娘娘腔,」脾氣暴躁的老看門人說。"為了他們每個月的特殊時刻"

科幻小說里的人有難以置信的問題。想要吸出腸子的惡靈。一個邪惡的帝國懸賞要他們的人頭。一場毀滅整個銀河系的太空瘟疫。即將到來的外星人入侵。作為克隆人,或者半機械人,或者超能力變種人的情感影響和道德影響等等。但主角仍然會用老派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機智、道德勇氣,或許還有一群緊密的盟友。

我曾經讀過凱勒·卡爾(Caleb Carr)寫的一本書,講的是一個名叫弗雷德里克·湯森·沃德(Frederick Townsend Ward)的人,他是一名美國幸運兵,曾在19世紀中期參加過無數場戰爭。他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為法國而戰;在威廉·沃克在墨西哥索諾拉州命中註定的「阻撓議事」中,他為沃克而戰;然後他去了中國,為清朝而戰。沃德和他親自訓練的「常勝軍」打過許多光榮的戰役,並幫助打敗了太平天國起義。

我覺得沃德的故事很吸引人,所以我把它搬到了外太空。為了挑戰自我,我把主人公變成了一個女人——夏洛特·「查理」·沃德。

她最緊迫的問題是,她是一個剛愎自用的年輕女性,剛剛十幾歲,不知道如何領導別人,還會惹怒很多人。因此,她被「隔開」——被反叛的船員踢出氣閘,在星際間漂流。然後,她與海盜、雇傭兵和各種不體面的人混在一起,不得不迅速吸取一些教訓。

但她更大的問題是,她需要向世界(或僅向自己)證明,她是一個有能力、有能力的士兵,能夠與被戰爭撕裂的銀河中最優秀的軍事指揮官並肩作戰。要做到這一點,她必須謙卑,傾聽比她了解更多的人,變得更堅強,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身體,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獲得別人的信心,並進行一些自我反省。

Ⅸ 作為一個科幻小說作家,應了解哪些知識。

前沿科學知識、軍事武器裝備研發知識。一般來講,科幻小說的取材都來源於科學,最新的科學來源於武器科技。

熱點內容
2519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4-11-27 04:14:50 瀏覽:295
特別搞笑的穿越言情小說 發布:2024-11-27 04:04:10 瀏覽:564
最新王俊凱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4-11-27 03:46:40 瀏覽:784
推薦好看的宮女的小說 發布:2024-11-27 03:19:38 瀏覽:573
女追男小說超級撩校園 發布:2024-11-27 02:50:59 瀏覽:387
經典古代小說推薦必看不小白 發布:2024-11-27 02:49:31 瀏覽:620
甜文小說現代言情校園 發布:2024-11-27 02:35:24 瀏覽:370
2018最新完結的網路小說 發布:2024-11-27 02:30:37 瀏覽:678
小說古代言情女主高冷將軍 發布:2024-11-27 02:15:44 瀏覽:428
我國的著名科幻小說家是誰 發布:2024-11-27 01:57:48 瀏覽: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