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發展的因素
㈠ 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有什麼關系
1、科幻小說與科技的關系在於作者對未來科技幻小說中的科技與是趨勢上的關系,未來的趨勢會向著小說中的設置發展。3、科技的落後才促使作者對未來對科幻的嚮往,也只有科幻小說中才能實現作者的期望。
㈡ 簡述科幻電影與科幻文學之間的關系 詳細
1、科幻電影最早改編於科幻文學。
2、多數科幻電影以科幻文學為基礎。
3、科幻電影對科幻文學作品進行電影化改造。
4、科幻電影進一步影響科幻文學。
㈢ 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有著怎樣的關系
後者是基礎,前者是體現。
首先,你要明白並不是所有的科幻小說都能跟科技發展聯繫上。科幻小說也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很多軟科幻的作品反應的都是社會人文方面的事物,只是借科幻這個舞台來表達小說主題而已,並沒有太多對科學的描述。然而硬科幻的作品卻不然,它們多是有著大段的科學描述,著重以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為題材,語言嚴謹准確。而小說的故事性反而成為了附屬品。
但無論是哪類,小說所虛構的情節、人物等等,根據自然科學或是社會科學的原則來看,都應是大體可能產生的,而不是同已被揭示或是尚待揭示的自然規律或社會規律相背離的。也就是說科幻首先要以科學為基礎。
總的來說,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了科幻小說一個發揮的空間,若沒有科技發展這巨大潮流,科幻小說就失去了生命。
眾所周知,有很多寫作科幻小說的作家既是作家又是科學家。如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儒勒·凡爾納及眾多現代的美國科幻小說家等等。他們大都身處在一個科學氣息較濃厚的環境里,所以他們有預見本領域甚至是科技發展方向的能力,能把握住時代跳動地脈搏。他們小說里所提到的事物或是正處在研究中不久就能實現的(只是借小說將時間提前一下)或是他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會被研究出來的。科幻小說家們只是將這種在大眾看來還不明朗的科學趨勢具象的表現出來而已。
科幻小說理所當然有它的科學預見性,就像儒勒·凡爾納的作品中所描繪的潛艇、電視、飛機都給後世的科學家很多的啟發,這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科學的發展。
但這種預見是有其局限性的,談了幾十年的太空旅行我們現在不還是只能在月球上留下我們的足跡嗎?
事實上,單一考慮作用的話。科幻小說對科學的促進作用並不十分明顯,要知道小說家的預言沒有實現的要比已經成為現實的多的多!但它對社會的科學啟蒙以及文明傳播方面的貢獻卻是巨大的。它給了人們想像的翅膀,你盡可以想像你未來的生活是什莫樣子,而不用擔心它不會實現。不是有句話嘛,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㈣ 科幻小說與科學發展之間存在什麼關系
個人覺得,科幻小說是以當前的科學水平為基礎進行幻想的。而科幻小說的世界也能為科學發展提供不錯的想法(似乎有點勉強),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中,有不少東西在之後都實現了。科幻小說受科學發展影響大,科學發展與科幻小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㈤ 科幻片的發展歷程
首先,我們也許可以把「科幻片」(science fiction film)定義為包含著某種因素的電影:這些因素是基於科學(包括現有的科學和假設的科學)而假想出來的;在今天的世界中,它們是不可能發生的,或還沒有發生的。科幻片與魔幻片、靈異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其被幻想出來的因素必定有一個科學理性的支持,哪怕這個科學依據看起來很瘋狂。比如《時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1980)可以被稱作一部科幻片,因為片中的主人公回到過去是藉由一種在影片中被科學證實了的催眠術。而《土撥鼠日》(Groundhog Day,1993)就不是科幻片,因為影片並沒有把男主角突然被迫反復過著同一天的理由告知觀眾;如果影片向我們解釋:那是因為他的時間機器出了故障,那麼這就能成為一部科幻片。喬治里葉的《月球之旅》是電影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幻片。
科幻片,顧名思義即「科學幻想片」,是「以科學幻想為內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點是從今天已知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成就出發,對未來的世界或遙遠的過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 科幻片從誕生之初便與科幻小說締結了不解之緣,如梅里愛拍攝的《月球旅行記》,改編自兩部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和《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威爾斯的《隱身人》、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柯南道爾的《失去的世界》等科幻小說被搬上銀幕後,引發了系列電影拍攝,科幻文藝中常見的題材,如科學狂人、星際旅行、時空穿梭等在此時出現,形成最初的套路。好萊塢則延續了改編科幻小說的傳統,如《侏羅紀公園》、《人猿星球》、《少數派報告》、《星際艦隊》等,並將其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片種。
目前國內對科幻片的態度基本是從科學與幻想相結合的角度,或者電影的奇觀本性進行談論。如邵牧君在評論中稱「科幻電影的妙處即在於只要某種科學設想一露頭,它就能虛構出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人和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活躍了人們的想像。」
也有部分觀點認為科幻片與神話故事有關,或將「神話」作為一個描述性詞彙,用以形容「科幻片」,但均認為科幻片與科學無關,只是恐怖片的變種。如美國電影理論家V.索布恰克及其著作《銀幕上的外層空間——美國科幻電影》,稱科幻電影與科學「根本沒有關系」;周傳基則發表評論,指「所謂的科幻片只不過是現代封神榜」,《星球大戰》是「最古老的神話故事,亦即沒有任何信息量的陳詞濫調,騎士與公主」。
盡管如此,普遍的觀點還是認為,「當科學觀念、藝術想像和電影手段三者結合時,科幻電影隨之產生。」 H.弗蘭克給科幻片下的定義是:「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其主題基本有如下四種:宗教與反叛主題、凡爾納式科學享樂主義主題、權力與秩序主題、罪惡與拯救主題。
從電影史的發展來看,盡管「科幻電影」一詞出現於1926年左右,但是早在電影誕生之時,科幻片的雛形就已隨之產生,如法國導演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1902年)、《太空旅行記》(1904年)和《海底兩萬里》(1907年)。縱觀科幻片的發展,除了早期的法國電影之外,美國科幻電影自誕生後,就以迅猛的勢頭成為主力,無論是資金、技術,還是經驗和文學積累,其他國家都無法望其項背。
20世紀50年代是科幻片的第一個高潮。為其繁榮提供動力的,是科技尤其空間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以及二戰結束之後冷戰思維的影響和人類對前途的恐懼感,如羅伯特.懷斯的《地球停轉之日》(1951年)。
隨著越戰結束,各種運動蓬勃興起,以及電腦技術的迅速發展,70年代迎來了科幻片的第二個高潮。以法國的《阿爾發城》、前蘇聯的《索那裡斯》以及庫布里克的《2001:漫遊太空》(1968年)為先導,直至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年)形成氣候,科幻片也從B級製作逐漸升為A級大製作。
80年代中後期以來,數字技術的飛速進步,工業化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以及消費觀念的變化,科幻片在掀起第三次高潮的同時也被末世情結所佔據。以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1984年)拉開黑色序幕,經過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1993年)、凱文.雷諾茲的《未來水世界》(1995年)、呂克.貝松的《第五元素》(1997年)等影片的綴聯,直到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國》(1999~2003年),均呈現出注重視聽、表象的特點,末日景象紛紜而至。
與此同時,為了最大限度上迎合各種口味的觀眾,類型的拼貼和融合已經成為科幻片的一個重要特徵,許多影片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科幻片,但卻在某種程度上毫無質疑地具備科幻元素。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實現幻想提供了保證,也能成為新的科學幻想的源泉。科幻電影的有趣現象是,它在想像空間中,最先進的科技所表現的,常常與古老的神話有關,甚至直接選取神話為己所用,如《黑客帝國》、《少數派報告》、《X戰警》等。恰如皮洛所言:「一個發展電影和神話的比喻手段的新時代已經開始。」
我們可以把好萊塢科幻片的歷史劃分為這樣幾個階段 一、19世紀末到192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長期。
19世紀末,帶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幾乎和娛樂電影同時在法國誕生,比如1895年的《機器屠夫》,1897年的《一位20世紀的外科醫生》等。但這些影片也許更像是在使用電影技術變魔術。直到1902年法國人梅里埃推出《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才標志著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出現。1910年代,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和英國,似乎在拍攝關於外星人和未來戰爭的題材的科幻片上一馬當先。不過隨著好萊塢製片廠制度的出現和發展,美國在科幻電影製作上奮起直追,生產了《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10)、《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13)等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於1916年生產的一部長達105分鍾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它開創了水下攝影的先河。到了1920年代,美國科幻片開始和歐洲分道揚鑣。和德國《大都會》(Metropolis,1927)等歐洲科幻片相比,好萊塢科幻片更注重傳奇的情節、快捷的節奏、驚險的動作和高超的特技。這一時期好萊塢科幻片代表作有《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和《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 二、1930年代和194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熟期。
從1930年代開始,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偏愛帶有恐怖、悲觀和浪漫色彩的瘋狂科學家主題,並且開始連篇累牘地拍攝科幻電影系列片。比如,這一時期出品了《科學怪人》(1931)、《科學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和《科學怪人的兒子》(The Son of Frankenstein,1939),類似的還有《化身博士》系列和《飛俠哥頓》系列(Flash Gordon)。而《隱身人》(The Invisible Man,1933)和《金剛》(King Kong,1933)都是當時產生的名作,它們延續並發展了好萊塢電影在特技運用和情節安排上的長處,並已經產生了獨特的程式。到了1940年代,由於二戰的影響,好萊塢科幻片處於一個止步不前但卻相對穩定的狀態,在這個十年中生產的科幻片幾乎都是從前題材的「後續系列」,比如《隱身女人》(The Invisible Woman,1940)、《隱身人歸來》(The Invisible Man Returns,1940)和《隱身人復仇記》(The Invisible Man』s Revenge,1944)。不過,這也同時鞏固了好萊塢科幻片的敘事模式。在1943年上映的《蝙蝠俠》(The Batman)中,日本科學家成為了邪惡的敵人,將好萊塢科幻片和戰爭宣傳結合在了一起,這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三、1950年代和196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繁榮期。
1950年代,也許是冷戰籠罩在人們心理上的恐懼陰影加強了人們的想像力,好萊塢在此期間產生了大量科幻片佳作,它們常以外星人、怪獸或核戰爭為主題,也更加依賴特技的運用。比如《地球停轉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X放射線》(Them!,1953)、《兩萬英尋下的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1953)、《火星人入侵》(Invaders From Mars,1953)、《外星人大戰地球》(The War of the Worlds,1953)、《盜屍者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惑星歷險》(Forbidden Planet,1956)、《蒼蠅》(The Fly,1958)和講述核戰爭的《海濱》(On the Beach,1959)等。冷戰對好萊塢科幻片的影響持續到了1960年代,比如1968年的《太空登月記》(Countdown)就以美蘇軍備競賽為想像的源泉。但正是在1960年代,產生了科幻片歷史上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這部美英合拍的影片無論在故事情節、思想內涵還是特技效果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四、1970年代和198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在特技和故事之間保持平衡的時代。
特技的使用對好萊塢科幻片而言從來都是舉足輕重的,而隨著視覺效果技術的發展,特技和故事之間的張力逐漸開始加大。究竟應該怎樣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很多導演做出了他們的嘗試。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THX1138》(THX1138,1971)和《星球大戰》(Star Wars,1977)、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1973)、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Alien,1979)無疑是70年代幾個成功的範例。到了8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好萊塢科幻片的特技效果製作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神奇體驗,而同時這些科幻電影又能提供給他們一個值得品味的故事。比如喬治·盧卡斯在80年和83年相繼推出氣勢宏大的《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星球大戰:絕地歸來》(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i),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溫情脈脈的《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終結者》(The Terminator,1984)以及羅伯特·澤米基斯(Robert Zemeckis)的《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等。 五、1990年至今:好萊塢科幻片在高科技中探索前進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大量倚賴電腦合成影像(CGI),並將其發揮至極,但在同時卻忽視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90年代以後的好萊塢科幻片在故事上乏善可陳,在視覺效果則上富有極大的沖擊力,畫面也更加精美逼真。《獨立日》,《侏羅紀公園》系列,《星戰前傳》第一部(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等影片將觀眾培養得對那些花費高昂的特技大場面甚至開始司空見慣起來。當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腦特技在銀幕上趨向於飽和的時候,好萊塢科幻片也同時開始迷失了方向。隨著科技的進步,好萊塢科幻片開始探索新的主題,比如克隆技術和智能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曾經有人說過,科幻電影是關於「變化的電影」,從上世紀30年代誕生科幻電影開始,近20年的時間里,影壇都在表現對於二戰的恐懼以及對新生科技的興奮好奇;到了60年代,科幻電影成為對冷戰揭示、批判最深刻的電影類型;80年年代,《E.T.:外星人》這樣的科幻片回應了整個時代回歸家庭與人性的主題;90年代,好萊塢樂觀積極的心態影響著科幻電影的走勢;到了21世紀,各種天災人禍不斷出現,日本強地震的威力、核輻射的危機時刻牽動人們的心臟,法美英三國炮轟利比亞的戰火讓無數平民居無定所…戰勝生命無常的無力感成為人類的生存本能giootlg_w,好萊塢的科幻電影開始著力表現不可預測的災難,《洛杉磯之戰》就是滿足了人類對憂患的心理需求:資源緊缺、暴力戰爭、人性光輝、未知外星生物,這些都在在激化人類的危機意識,類似於《洛杉磯之戰》這類的軟科幻硬寫實的災難戰爭電影成為科幻片未來發展的大勢。換句話說,科幻電影始終是和時代特點緊緊結合在一起,非常及時,同時又非常精煉地表現了時代的主題,也正是因為如此,《洛杉磯之戰》才把如此眾多的觀眾吸引到電影院去一探究竟。
㈥ 美國的科幻電影為什麼那麼成功
目前為止,史上票房最高的10部電影里,美國科幻電影獨佔7席,它們分別是《阿凡達》(27.9億美元)、《星球大戰之原力覺醒》(20.7億美元)、《侏羅紀世界》(16.7億美元)、《復仇者聯盟》(15.2億美元)、《復仇者聯盟2》(14.1億美元)、《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13.4億美元)、《鋼鐵俠3》(12.1億美元),為什麼美國科幻電影會如此成功?
科幻電影取材的漫畫作品和小說也很重要。像《復仇者聯盟》取材於美國漫威(Marvel)漫畫,旗下還有《鋼鐵俠》、《綠巨人》、《美國隊長》等作品,在北美漫畫與圖像小說銷量Top10里,占據榜單的半壁江山;還有《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已經創下5億冊銷量,在全球擁有眾多的哈利·波特迷。把這些科幻漫畫和小說拍成電影,自然受到廣大書迷的追捧。
㈦ 關於科幻小說的發展
科幻理論網http://www.pkusf.net/
裡面有很多關於科幻歷史和其他方面的研究文章,作者都是中國最有名的科幻研究者和科幻作家,相信對你有幫助。
㈧ 未來科幻電影和漫畫書會怎樣發展
我覺得未來科幻電影和漫畫書會發展得很好。中國科幻文化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也正處於世代相傳的轉折點。一群處於創作高峰期的新一代年輕領導者正在蓬勃發展。12月12日下午,在第二屆中國科幻電影周(展覽會)電影高峰論壇之一的中國科幻新青年領袖論壇上,科幻領域的年輕藝術家、電影製作人、知名作家、投資者等開始了科幻與傳統文化的集思廣益。
至於漫畫未來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變化。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人們仍然更喜歡看像視頻這樣的故事,現在有很多漫畫家。但是除了一些短漫畫和滑稽漫畫。長漫畫真的無法吸引人們的興趣繼續觀看,所以雖然長漫畫的情節相對令人滿意,但仍有少數人真正想看。因此,卡通未來的發展將主要是改編成卡通電影,那些非常經典的卡通電影,如《海賊王》、《火影》和《龍珠》。盡管這些作品在卡通時期獲得了巨大的聲譽。然而,在被改編成動畫電影後,它將更廣泛地傳播它的名聲。因此,漫畫的未來發展,除了好的或壞的故事,吸引一定的人氣,它將被改編成動畫電影推廣的最佳出路。所以我覺得未來科幻電影和漫畫書會發展得很好。
㈨ 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的關系
科幻的范圍很廣,對科技產生影響的多是「硬科幻」(技術型科幻)比如《海底兩萬里》提前數十年詳實地預言潛水艇的結構組成和對電的廣泛使用,「軟科幻」更多的是對文化的影響,數量也比硬科幻多,其是現在最前沿的科學聽起來就是科幻,比如弦論(因為它本身無法被證明),科技對科幻的影響大於科幻對科技的影響
㈩ 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的關系是什麼
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相互提供素材和靈感、相互印證。
科幻小說可以說是建立在現在科學的理論上的,顧名思義就是科學的幻想,對科學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比如許多科幻小說的題材在科學界是比較新穎的,裡面所幻想的東西可以給科學家們以點撥,想想也並非沒有可能。
科幻小說是對未來科技的一種嚮往,憧憬和想像,能給科技研究者一些科學上的啟示,吸引常人去愛上科學,去研究科學。
科幻與科技
科幻存在的是理論依據是經過科學證明的,科幻家通過開腦洞,構思一些這理論依託而產生的新產物,而且因為缺乏專業性,有很多理論漏洞。
所以物理學家先於科幻家發現理論的,而且經過證明,決定能製造怎樣產物。而我們產生預言的判斷是理論運用於實踐要花很多時間去驗證,反復推敲,而科幻家只要一篇文章的時間。
但是科幻存在必定有其意義,它的意義就是吸引人們對科學產生興趣,而且比科普更有趣的是它有故事情節,更吸引人。事實證明,美國很多科學家就是年少讀了科幻,所以選擇了科學這條路,只不過後來發現科學並沒有那麼簡單,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