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科幻小說清華大學

科幻小說清華大學

發布時間: 2022-06-24 23:11:42

❶ 大家覺得中國科幻 誰的作品比較好

這個很多,眾口難調,我只說我自己喜歡的。目前中國科幻公認的「最強」當屬劉慈欣(《三體》已經為中國科幻樹立了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再退一步,比較出名的(其實到了這里已經不為大眾所熟悉了)還有王晉康、何夕、韓松等,他們與劉慈欣並稱「中國科幻四大天王」。我們在此先不談這些公認的「大神」,只談我自己的見解:

  1. 江波,2003年出道的「更新代作家」,14年來筆耕不輟。他的文風偏向通俗、硬科幻,擅長宏大敘事,能夠在讀者閱讀的過程中張開想像力的翅膀。代表作「銀河之心」系列和「洪荒世界」系列。

  2. 阿缺,目前年輕一代中國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文風風趣幽默。大多數作品打「感情牌」,結局大多比較憂傷,然而卻總是留有希望,屬於「光明派」,這和大多數科幻小說中的「黑暗向」形成鮮明反差。阿缺的作品中主角多為兒童、青少年等群體。

  3. 陳梓鈞,新一代中國硬科幻接班人,清華大學學生,寫的小說偏向深奧,比較「燒腦」,但故事情節比較完整,人物也比較鮮明,文風也很優美,沒有中國科幻小說中的一些「通病」。代表作《卡文迪許陷阱》《咒語》《海洋之歌》和《閃耀》等。(註:不要把小說《海洋之歌》與電影《海洋之歌》混淆,小說版是科幻題材,發表於《科幻世界》2016年第一期,比電影版出現時間要早,而且是國產;電影版則是外國進口的奇幻動畫電影,於2016年暑期上映,和小說無關)

❷ 為什麼現在中國科幻小說沒落了

27天決定科幻界命運起伏
陳潔

80後們今天或許已經沒幾個聽說過專有名詞「清污」(清除精神污染)了。經歷了一個運動不斷的時代之後,作為那個時代的尾聲和迴光返照,「清污」運動來勢迅猛卻短平快,後勁不足,短短27天後便銷聲匿跡。除了留下些許談資話柄外,似乎不留痕跡。

但就是這場驟雨,在事實上改寫了中國科幻小說創造和出版的歷史。

方興未艾正當時

1978,改革開放元年。隨著風氣漸開,科幻文學也迎來了春天,創作和出版呈現出飛速發展的兩旺勢頭。

對科幻人來說,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年代,也是一個不可復制的高峰。從葉永烈發表十年動亂後第一篇科幻小說《石油蛋白》開始,科幻創作可謂風起雲涌。直到今天,中國科幻代表作和經典之作,無論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小靈通漫遊未來》、《珊瑚島上的死光》,還是科幻文學界普遍認可的《飛向人馬座》,幾乎都是那幾年集中誕生的。

葉永烈在文革前完成的《小靈通漫遊未來》,1978年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成為整整一代人的科學啟蒙書,首印100多萬冊,先後發了300萬冊,這個原創科幻小說的發行紀錄至今沒有被打破。我們今天還在用的通訊設備「小靈通」,名字即出自這里。

童恩正創作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出版後,科學的幻想色彩、民族情懷、愛國主義和反抗國際敵人的正義,這樣的配料足以令國人熱血沸騰。對那時候的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1980年拍成的同名電影是他們平生看過的第一部科幻電影,現在的歸類屬「驚悚片」。而今天,互聯網上流行著同名網路游戲,玩手眾多。

《飛向人馬座》則被認為代表了科幻小說在文學領域的最高成就,作者鄭文光兩次獲得全國少兒文藝創作一等獎。1999年,已經成為中國科幻作品刊載平台龍頭老大的《科幻世界》在清華大學慶祝創刊20周年,並舉行銀河獎頒獎儀式。「科幻小說銀河獎」是中國科幻界唯一重要獎項。《科幻世界》破例在那一年的獎項中單獨設立唯一「終身成就獎」,頒給已經退出科幻創作舞台十多年的鄭文光,以表彰他對新中國科幻小說創作事業所作出的無可替代的傑出貢獻。

除了這三大力作,當時熱門的科幻小說還有魏雅華的《溫柔之鄉的夢》,金濤的《月光島》,劉興詩的《美洲來的哥倫布》,蕭建亨的《密林虎蹤》,童恩正的《雪山魔笛》,葉永烈的《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丟了鼻子以後》,鄭文光的《太平洋人》和王曉達的《波》等。

1979年,嚴文井主持召開兒童文學創作會議,與會的高士其、冰心一致提議編選《中國30年(1949年-1979年)兒童文學作品選》,其中「科學文藝」與「小說」「散文」一樣,單獨列為一卷。同年,「第二屆全國兒童文學獎」在人民大會堂頒獎,科學文藝作品入選24部,一等獎是《小靈通漫遊未來》和《飛向人馬座》,獲二等獎的有葉至善、蕭建亨、童恩正和魯克四人的作品,當時的科幻創作和出版之旺盛和強勢由此可見一斑。

據科學普及出版社的編輯白金鳳回憶,當時是有一個科幻創作界的,一個群體,很團結也很高產,有老作家,也有劉佳壽、魏雅華、宋宜昌等新秀,包括還只是中學生的吳岩。

圍繞著這個群體,科幻文學的發表和出版也很紅火。那幾年,幾乎所有的文學刊物和科學報刊都爭相發表科幻作品,幾乎所有的科技類出版社對科幻小說的出版都是敞開大門的。內地的科幻刊物有5-8個之多,海洋出版社的《科幻海洋》、江蘇科技出版社的《科學文藝譯叢》、四川省科協的雙月刊《科學文藝》、科學普及出版社的文摘性刊物《科幻世界》、新蕾出版社旗下創辦的中國第一份科幻專刊《智慧樹》。哈爾濱市科協動議創辦中國第一份科幻小說專報,從1981年開始,先在《科學周報》的副刊上設8版增刊作為試刊,名之以《中國科幻小說報》。除了這些專門發表科幻文學的陣地,還有《少年科學》、《科學時代》、《科學畫報》等積極刊發科幻作品的科普雜志。

中國出版界很快形成了科幻出版「四大重鎮」:北京、上海、四川和黑龍江,集中地同步展現著中國原創科幻的水準。而自從1980年2月19日鄭文光、童恩正、葉永烈、蕭建亨四人在《光明日報》發表關於科幻小說創作談,科幻界有了「四大金剛」或「四大天王」的說法。後來,「四大金剛」的陣容有所改變,蕭建亨創作漸少,慢慢淡出,劉興詩補進來,坐了第四把交椅。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科幻小說創作的真正繁榮不完全表現在多產,文學質量也全面提升,積極探索自我角色定位,旗幟鮮明地尋求本土特色和民族化。較之1949年到文革前那段時間的科幻創作,這一時期的科幻小說,人物姓名普遍中國化,少見「托馬斯」和「安妮」了,故事場景也每每設在本土而非S國。鄭文光就是憑借寫中國歷史的《地球的鏡像》,打入英文世界的《Asia2000》雜志,並被香港報道為「中國科幻之父」,雖然這個稱號後來也給他帶來了好些麻煩。

科幻創作的題材也趨於現實。鮮為人知的是,文學圈流行過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等,都有相應的科幻版本。比如《星星營》引用《白毛女》「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寫文革期間,造反派給「牛鬼蛇神」注射反激素,激發其返祖現象,長出尾巴來,變成半猩猩。

科幻作品當時已經開始獲得主流文學界的承認,《珊瑚島上的死光》發表在《人民文學》,並躋身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飛向人馬座》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不管怎麼說,當年的中國原創科幻正處於青春早期,生命力蓬蓬勃勃,蓄勢待發,醞釀著巨大的突破和成熟。但就在這時候遭遇到的歷史寒流,幾乎釀成滅頂之災。借用魏雅華在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上的話說:「1980年,中國至少有三四十種專業科幻刊物和報紙,還有兩百多種文學期刊、一百七八十種科普期刊,中國一千多種報紙都在競相發表科幻小說,每年都有數百篇上千篇原創作品問世,那樣的輝煌留給我們的,是一種近乎凄美的記憶。」「中國的科幻小說一跤摔倒,二十多年過去,元氣大傷的中國科幻至今沒爬起來。」

姓科姓文的爭論

在說中國科幻遭遇的毀滅性打擊之前,應該提到這之前的「科文之爭」。早在1979年,科幻文學姓「科」還是姓「文」的爭議就已經浮出水面。之所以產生分歧,要從中國科幻的歷史說起。

建國初期,中國並沒有科幻,只是在科普工作過程中,由鄭文光創作了新中國第一部貼著「科幻小說」標簽的《從地球到火星》,發表在1954年的《中國少年報》上,由此還引起了北京地區的火星觀測熱潮。從此,科幻作為科學普及教育的一種生動形式,被保留和延續了下來。

長期以來,科幻小說在中國更通俗的稱謂是從前蘇聯引進的「科學文藝」,是「科學」而不是科學「幻想」。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國科幻的第一個創作高峰是伴隨著周恩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出現的。改革開放初期的第二次創作高峰,也是因為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隨著「科學的春天」一起到來的。

這樣的「家庭出身」和「成長背景」,使得中國科幻一開始就打上了兩個烙印:給孩子的,配合科普教育的。在一個必須有「集體歸屬」的時代,科幻卻一直懸在科學圈和文學圈之間,沒有著落。它更多的屬於科學界,但相對於科研,科普只是科學界的一小塊,科幻則是正規科普工作的補充形式。在文學界,它只是兒童文學的一個分支,邊緣的邊緣。

事實上,中國第一代科幻作家幾乎都是科學工作者,鄭文光是中山大學天文系第一批畢業生,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員,劉興詩是四川地質學院教師,其他如古生物學家劉後一、張鋒、人類學家周國興、醫學家李宗浩等。葉永烈畢業於北大化學系,《小靈通漫遊未來》其實算科普小說,更不用說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了,所以他1979年獲得的是「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

但科幻小說家們並不認可這樣的地位和定位,他們既不是只寫給小孩子看的,也不是只為了科普,他們的寫作有更遠大的理想。有社會批判、人性洞察,他們要寫社會、寫民族、寫對科學和人類命運的思考。

於是,矛盾出現了。

開始是評論家站在科學普及的立場,批評小說中科學知識的錯誤,作家們則認為,科幻是文學,更重要的是激發想像力和對科學的興趣,不是傳授具體的科學知識。這樣的爭議漸漸升級,觸及到了科幻小說的本質,是「科」還是「文」?

《中國青年報》的「科普小議」欄目成為辯論意見最為集中、尖銳的一塊陣地。一邊是科學評論家們批評「違反科學的幻想」,一邊是科幻作家們的自我辯護。作家們沒有後援,評論界則獲得了部分科學家的支持,錢學森曾多次表示,科幻是個壞東西,因為科學是嚴謹的,幻想卻沒有科學的規范。科學和幻想是兩種不相乾的、敵對的東西。

為了應對科文之爭,鄭文光曾提出「硬科幻」和「軟科幻」之分。HardSF的代表是凡爾納,更多從哲學、社會學角度反思科學的SoftSF則有代表人物威爾斯。但這樣的理論建設並沒有化解科文之爭,更大的觀念沖擊和正面沖突已經勢不可擋。
科幻有多超前

也許我們必須了解科幻在中國有多超前,才能真正知道科幻在當時多麼不容易被正確認識和理解。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老編輯葉冰如的一段回憶可以作為當時佐證。1978年,她約到了《飛向人馬座》書稿,卻完全看不懂。當時,經過十年動亂,國家還很貧弱,買米買豆腐都需要「票」,「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仍是多數人的生活夢想,買個立櫃就算添了件大傢具,新婚夫婦惹人眼紅的「三大件」是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學生能有支鋼筆掛在胸前是很可驕傲的事情,社會上的人在談論出身、平反、四人幫,進步一些的,談論剛恢復的高考、夜校……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居然還有一群人,嘴裡蹦的詞是中微子,星際航行,轉基因,大爆炸,時間隧道,基因武器,宇宙空間站,黑洞,太空移民,智能機器人,生物工程和星球大戰……學中文、愛語言、做文學編輯,葉冰如卻無力切入科幻作家們的語言系統,一般人說「想不起來」,他們說「腦子短路」,一般人說「像木頭人一樣」,他們說「成了植物人」,這些新詞對葉冰如來說,陌生又新奇,似乎帶著另一個世界的氣息。

葉冰如的感覺或許能折射出當時科幻對社會上普通讀者的沖擊力。科幻創作之超前還可以舉個例子:給《飛向人馬座》書稿配插圖。所有的人都認為插圖應該富有現代感,但插圖畫家很發愁,怎麼才能有現代感,誰都不知道。小說中的人物穿什麼衣服?當時人一般穿藍色制服,街上能見到的只有深藍、淺灰、純黑三種顏色,風氣才剛開放,最時髦的也不過是白色或微帶粉色的「的確良」。結果畫出來的宇航員,統統穿四個大口袋的筆挺制服。文中有一張能上下升降、全方位轉動的金屬椅子,插圖作者只見過方木椅、長木凳,再高級一點,領導幹部坐的藤椅、沙發……畫來畫去,脫不出這類模樣。「能轉動」的「金屬椅」?沒聽說過,更沒見過,也想像不出來。

那是1979年的事。

如果說科幻對於普通人來說超前了太多,那麼對於科學界恐怕也超前了幾步。《太平洋人》說從太平洋底分裂出一個行星,上面的猿人復活了。科學評論家指出,「死而復活違反自然規律」,「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的標志,新石器時代的人屬於智人」,小說里二百萬年前的猿人能製造陶罐「無論如何也講不通」,「是對人類發展史和考古學的極大不尊重」。《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描寫科考隊在珠穆朗瑪峰發現恐龍蛋化石並孵化出古代恐龍,被古生物學家批評為「偽科學」,會毒害青少年的。於是牽扯到科幻小說的社會性問題,限定給少兒看的小說,不合適寫愛情、犯罪、社會反思。否則就是「低級趣味」,但科幻作家對科學、社會、人性的反思,如何表現?

爭論的本身是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理論辨析和建設對於科幻創作本來是大有幫助的,卻在彼此惡意攻擊的吵鬧中被攪成了渾水。批評的焦點很快從這些純技術問題轉為科幻小說的性質問題、社會影響,最後上升到政治問題。評論界最集中批判的是風頭正健的葉永烈,他的高產被認定為賺稿費的唯利是圖。魏雅華的成名作《溫柔之鄉的夢》寫機器人妻子對主人百依百順,溫柔之極,卻不能讓人滿意。被批評為「反社會主義」、「一篇下流的政治小說」。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草

就在科文之爭鬧得不可開交之際,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開始了。

時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的王若水曾在《周揚對馬克思主義的最後探索》一文(收入王蒙、袁鷹主編《憶周揚》,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提到,運動的導火索是對周揚、王若水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的批判。文革結束後,全社會思想解放,對於「人」的認識和討論風行一時。1980年《中國青年報》關於「人生觀」的討論轟動一時,同年《人民日報》發表《人道主義就是修正主義嗎?》影響很大。

3月的「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學術會」上,周揚的講話稿是《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講到了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和人的異化問題。據時任《人民日報》副總編王若水的說法,胡喬木對講話不滿,但沒有直接當面表達,卻臨時調整會議安排,旋即出現理論文藝界「存在精神污染現象」的論調,稱精神污染的實質是散布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腐朽沒落的思想,散布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和共產黨領導的不信任情緒。很快,「精神污染」字樣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標題和社論中,相關文章連篇累牘。

在這場運動中,科幻在行政上被定性為「精神污染」,受到直接正面的打擊。批評科幻「散布懷疑和不信任,宣傳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人』。」「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傾向,正在嚴重地侵蝕著我們的某些科幻創作。」「極少數科幻小說,已經超出談論『科學』的范疇,在政治上表現出不好的傾向。」一時間,所有的科幻出版部門風聲鶴唳,噤若寒蟬。出版管理機關多次發文禁止刊發科幻小說,相關雜志紛紛停刊整頓,已經試刊成功的《中國科幻小說報》,申請刊號的報告再也沒有下文。最嚴重的時候,中國沒有一個地方能夠發表一篇科幻小說。

科幻創作界受到重創,鄭文光剛完成的長篇《戰神的後裔》預計作為《科幻海洋》頭條發表,雜志都已經制好版,突然接到上頭命令,《科幻海洋》停刊,海洋出版社作為科幻出版重鎮,被勒令整頓。1983年4月26日,編輯葉冰如把這個壞消息告訴鄭文光,並約好第二天去辦公室取迴文稿。

但是第二天鄭文光沒有去取稿,他早上突發腦溢血,卧床半年後,終於能夠站立並歪歪斜斜走路,但右手完全萎縮,不能正常發音。他的創作生涯從此結束——這一年,他54歲。

葉冰如說,鄭文光那時候是科幻界實際上的領頭羊,他也是第一個倒下的科幻作家,隨後,葉永烈退出科幻界,童恩正和蕭建亨先後出國,其他科幻作家紛紛封筆。有一段時間,全國沒有一篇科幻作品,果然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

「清污」很快就在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干預下偃旗息鼓了。但對於科幻來說,1978年,其興也勃,1983年,其亡也忽。雖然1980年代後期,新一代科幻作家開始成長,並時有佳作,但再也沒有恢復到1978年的「舉國繁榮」,而直到今天,2009年3月,中國的專業科幻作家仍鳳毛麟角。好像國際科幻界不在乎缺中國這一塊,中國的科幻還有未來嗎?

如果當年,中國科幻的生存環境稍微好一點,如果科幻自身的生命力和抗風險能力更強一些,如果有更成熟、更有說服力的作品產生……

❸ 郝景芳招募火星合夥人,郝景芳是誰

7月2日下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國第一輛火星車官方百家號“沒有名字的火星車”宣布:要面向全網招聘編輯,同時,雨果獎得主、科幻作家郝景芳也在其百家號發布招募視頻,並宣布出任火星車科普百家號名譽主編。星車科普百家號編輯的小夥伴,將與郝景芳主編一起追蹤火星車的腳步,實時分享火星車動態和探測資料。隨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進行,作為火星車科普百家號編輯,不僅要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而且還要通過官方百家號向全網科普火星及探測相關的知識,直至火星車光榮退役。

怎麼樣,有沒有小夥伴開始心動呀!!心動不如行動!!!快在網路App搜索“郝景芳招募火星合夥人”話題,帶話題發布應聘視頻或圖文簡歷吧,期待你們的好消息哦!!!!

❹ 請簡短說下科幻小說三體里葉文潔的一生情況

人物生平

1947年6月,出生。

1961年,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後攻讀天體物理學研究生。

1967年,親眼目睹父親被清華附中紅衛兵批鬥毆打致死,後被送往大興安嶺參加勞動,加入了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同年,妹妹死於武鬥。

1969年,於雷達峰下結識了白沐霖,並讀到了《寂靜的春天》,開始思考人類。後被白沐霖誣陷,遭到軍管代表審問,判決前被楊衛寧調入紅岸基地。

1971年,發現太陽能量鏡面增益反射效應,並首次進行了Ⅱ型文明能級的發射,但沒有迴音。

1973年,與楊衛寧結婚,組成了家庭。

1979年10月21日,收到三體世界的回信,但不顧警告再次發送信息。後發現雷志成也收到了回信,為保守秘密而謀殺了雷志成。而楊衛寧由於與雷志成一同下懸崖工作,也被害死了。也是這一天,被確定懷孕。

1980年6月,難產,生下女兒楊冬。在山下的齊家屯住了半年多,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春風。

1982年,父親被平反,離開紅岸基地回到清華大學任教。會見母親和打死父親的三個紅衛兵,發現無人懺悔,於是再不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懷疑,堅定了自己的理想。1983年在西北山區遇到了麥克·伊文斯。

1986年,向迷茫的伊文斯透露了三體文明的存在。

1989年,於第二紅岸基地「審判號」再次會見伊文斯,成為地球三體組織的最高統帥,也是精神領袖。

2004年,從清華大學退休。

2007年,在楊冬墓前,告知羅輯宇宙社會學的公理和重要概念。參加地球三體組織聚會,給汪淼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後被逮捕。得知了三體文明的真相後變得沉默,回到紅岸基地遺址望落日。

(4)科幻小說清華大學擴展閱讀

葉文潔,劉慈欣科幻小說作品《三體》中的一個人物,擔任過大學教授、天體物理學家、ETO統帥,人類毀滅的元兇。葉文潔是整部作品的靈魂人物,貫穿了全篇。她使人類第一次進行Ⅱ型文明能級的發射,並與三體文明初次接觸。雖然她背叛了全人類,但也為人類留下了一線生機。

葉文潔歷經劫難,一生坎坷,她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目睹父親慘死,多次被人陷害和設計。悲劇的前半生使葉文潔厭惡人類,這種觀念直到改革開放後才逐漸緩解,但她始終相信人類無法自救,必須藉助人類之外的力量才能拯救人類。

❺ 求一本科幻小說,主角一開始是在一個很牛的監獄里

破滅時空

❻ 高士其是中國科幻小說家代表作品是什麼

高士其,(1905-1988)192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1931年回國歷任中央醫院檢驗科主任,桂林盟軍服務處技術顧問、食品研究所所長,《自然科學》副主編,一級研究員。全國第一、二、三、四、五屆人大代表,中國科協顧問、常委,中國科普創作家協會名譽會長,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人民保護兒童全國委員會委員。1934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8年去世。

高士其的科學小品,語言生動、活潑、形象、清新。 個人作品
例如,高士其在科學小品《聽打花鼓的姑娘談蚊子》一文中,巧妙地用鳳陽花鼓調,寫了蚊子的危害,寫出了勞動人民在舊社會的痛苦,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說弄堂,話弄堂,弄堂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瘧蚊子,十人倒有九人慌;
大戶人家掛紗帳,小戶人家點蚊香,奴家沒有蚊香點,身帶瘧疾跑四方。
說弄堂,話弄堂,弄堂年年遭災殃,溝壑不修污水漲,孑孓變成蚊娘娘;
多少人家給她咬,多少人家得病亡,衛生不把瘧蚊滅,到處寒熱到處昏。
說弄堂,話弄堂,弄堂年年遭災殃,從前蒼蠅爭飯碗,如今蚊子動刀槍,
大街死去勞力漢,小弄哭著討飯娘,肚子還欠七分飽,哪有銀錢買金霜?
書名:高士其科普創作選集(上、下集) 作(譯)者:高士其 出版單位:科學普及出版社 出版時間:1980-04
內容介紹:我國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同志,自三十年代以來寫了大量科學文藝和科普作品,深受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歡迎。上集收載作者解放前的作品,主要選自「菌兒自傳」、「細菌與人」、「抗戰與防疫」和「活捉小魔王」等書。下集收載作者建國以後的作品,分科普作品和科學小品兩部分。這些作品,形式多樣,通俗易懂,讀來引人入勝,既普及了科學知識,又給讀者以思想啟發。
書名:高士其全集 作(譯)者:高士其 出版單位: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1-08 獲獎情況:1994年第三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榮譽獎 內容介紹:高士其同志是中國當代的細菌學家和著名科普作家。他的科普作品,尤其以細菌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膾炙人口,成為科學內容和文學形式融洽結合的典範。自30年代以來,高士其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和科學詩,並在科普創作理論和推動我國科學普及事業上做出傑出的貢獻。
《高士其全集》共四卷。第一卷為1949年以前的科普創作;第二卷為1949年以後的科普創作;第三卷為高士其一生創作的詩歌;第四卷為高士其一生的論文、講話、題詞和本人晚年撰寫的回憶錄。
《高士其全集》的大部分作品,在過去曾發表過;第四卷的回憶錄,是高士其在1981年至1985年期間親筆撰寫的,從未公諸於報刊,這次經整理,在全集中首次發表。
高士其一生著作繁多,有些在不同報刊發表的內容相近或雷同的作品,我們就不一一收入了。為了盡量保持高士其創作的原貌,收入全集的作品,大部分選用最早版本或原稿,參考以後各種版本編輯而成。
《高士其全集》的編輯和出版,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和大力支持。冰心同志親自撰寫了序言。康克清同志為本書出版題詞,經方毅同志和周培源先生的同意,將方毅在「慶祝高士其同志從事科普與文學創作五十周年暨八十誕辰」大會上的講話和周培源追憶高士其的文章《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收入全集。全集的整理出版工作,由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郭正誼研究員主持,編輯工作由副編審鄭百朋同志和高志其同志完成。

❼ 《孤獨深處》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孤獨深處》(郝景芳)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fUMo5ORSXx8U3Q7V9JyK9w

提取碼: 58tf

書名:孤獨深處

作者:郝景芳

豆瓣評分:6.4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8-1

頁數:304

內容簡介:

《孤獨深處》收錄了郝景芳在2010年至2016年間發表的一些科幻小說,從未出版過,此次是初次集結成冊。《孤獨深處》首次收錄郝景芳的雨果獎提名作品《北京折疊》。書名也是源於作者對科幻小說的感覺。科幻小說構想一個可能性的世界,人站在這個世界的邊緣,最容易感覺到出世和異化。出離世界的感覺是最孤獨的孤獨。

對於作者來說,《孤獨深處》是她在寫作上的一種堅持,作者表示寫作是生活最重要的快樂源泉,也是孤獨深處最重要的情感力量。

中國科幻作家獲得國外獎項,是中國科幻小說更多走向世界的一個標志。

——雨果獎作家劉慈欣談郝景芳

在後「三 體」時代日漸浮囂的中國科幻中,景芳的作品並不大張旗鼓吆喝,但總是吸引你去聆聽。搖曳多姿、細膩唯美的感性筆觸下,有著對世界的冷峻洞察和理性思索,而更深處是一種堅定的力量感,這並非單純是科技發明的力量,而是精神追求自身的完滿、充沛與堅韌。

——科幻作家 寶樹

作者簡介:

郝景芳,女。清華大學物理系本科,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經濟學博士。2006年開始從事寫作,其科幻作品包括長篇科幻小說《流浪蒼穹》,短篇小說集《孤獨深處》《去遠方》。2016年4月,其短篇小說《北京折疊》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提名。

❽ 除了劉慈欣,中國還有哪些厲害的科幻作家

第一:郝景芳
這個80後的女作家不僅是清華大學的物理系高材生,還在清華大學讀了兩年的天體物理學,之後還順便考取了清華財經管理專業博士證,如果論天才和智商,十個劉慈欣也趕不上郝景芳。
更重要的是,郝景芳是中國第二個獲取「雨果獎」的科幻作家,也是第一個獲得此獎的女作家。
遺憾的是「第一魔咒」的現實如此殘酷,讓她這樣的天縱奇才也在大劉的光環下顯得「泯然眾人矣」,其實她的科幻作品是公認的比劉慈欣的更出色。

第二:王晉康
只要是科幻圈子的人,沒有不認識王晉康的,作為劉慈欣都要敬仰的科幻文學前輩,王晉康不僅在科幻文學領域,甚至在經典文學領域的成就都是空前的了不起。
王晉康雖然是科幻文壇星宿,但是他起步較晚,在2000年才開始發表自己的科幻作品,但是1948年出生的他,早就在半生的磨礪中對文字藝術有了非凡的把控。
所以王晉康的科幻作品總是非常的深沉,寓意飽滿,結構穩健,大劉的《三體》雖然精彩但是經不起推敲,可是王晉康的作品雖然沒有那麼宏大,但是在思維縝密上卻遠遠比《三體》更周詳。

第三:何夕
關於何夕在中國科幻文學界的地位,很多把他和王晉康、劉慈欣並稱為中國科幻三巨頭。
其實這樣的排名既不權威,也不公道,只能說每個作家都有不同的風格和不同的受眾。
何夕是中國科幻作家中最擅長寫「軟科幻」的人,雖然寫作的質量和數量都很高,但是科幻在中國本身受眾就很窄,更不要說「軟科幻」這種不酷的風格了。
所以何夕的科幻成就僅僅是在科幻文學專家的眼中很了不起,但是在廣大讀者的眼中則是名過其實了。

熱點內容
好看的小說重生文娛小說 發布:2025-02-01 22:45:57 瀏覽:543
國際大獎小說哪個好看 發布:2025-02-01 22:40:39 瀏覽:388
女特工重生在現代軍隊的小說 發布:2025-02-01 22:32:29 瀏覽:173
現代的醫療小說 發布:2025-02-01 22:01:13 瀏覽:977
老周與小純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2-01 21:29:42 瀏覽:868
現代重生完本小說女主 發布:2025-02-01 21:15:42 瀏覽:513
聽書全本下載 發布:2025-02-01 21:04:18 瀏覽:704
中國科幻小說的代表作家是 發布:2025-02-01 20:06:57 瀏覽:884
不送女玄幻小說推倒多 發布:2025-02-01 20:05:33 瀏覽:673
主角是醫生從古代穿越到現代小說 發布:2025-02-01 19:35:10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