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科幻小說超空間引擎

科幻小說超空間引擎

發布時間: 2022-04-29 22:46:20

Ⅰ 人類什麼時候可以發展到外太空住

人類進入太空已有近50年歷史,但時至今日,月球仍是人類足跡所能達到的最遠區域。是什麼阻礙了我們探索宇宙的腳步?人類該向什麼方向發展技術,才能對真正意義上的深空進行探索?英國《新科學家》雜志日前刊登文章,對未來可能幫助人類進入深空的10種外太空飛行技術進行了分析。
除了預算問題和政治意願這兩大因素外,太空探索計劃面臨的另一個巨大障礙,就是當前占據統治地位的太空飛行技術----化學燃料推進火箭----尚無法將人類送上更遠的星球。

阿波羅10號月球探測器是歷史上速度最快的載人航天器,其最大時速為39895公里。照這個速度,它需要12萬年才能抵達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統。要對真正意義上的深空進行探索,我們就必須研發出新技術。以下列舉的是十大最令人著迷的太空飛行技術,其中一些在未來很可能成為現實,另一些則可能止於幻想。

1.離子推進器

傳統火箭通過尾部高速噴射氣體產生推進力,離子推進器的工作原理也一樣,不同的是,它噴射的不是高溫氣體,而是帶電粒子流。目前離子推進器產生的推進力較小,但消耗的燃料遠低於火箭。一些飛船已採用離子推進器,如日本的「隼鳥」號小行星探測飛船,以及歐洲的「智能1號」撞月飛船。

令人欣慰的是,這種技術正穩步提高。離子推進器一個特別有發展前景的變體是可變比沖磁等離子體火箭(VASIMR)。離子推進器利用強大的電場加速離子,而VASIMR則利用射頻發生器----與用於播放電台節目的發射機類似----將離子加熱到100萬攝氏度。離子在VASIMR的強磁場內以固定頻率旋轉,射頻發生器隨後也改為這個頻率,將額外的能量注入離子,並極大地提升推進力。

可能性:幾年後有望成真。

2.核脈沖推進

核脈沖推進聽起來是一種「全然不計後果」的方式----定時從後部將核彈扔出艙外並引爆,利用核爆威力推動飛船前進。

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曾開啟秘密研製核脈沖推進動力飛船的「獵戶座計劃」。即使按照今天的標准,這項設計也可以用「巨大」來形容。他們建議研製一種巨型減震器,同時用厚重的輻射防護屏障保護乘客。

核脈沖推進似乎可以發揮作用,但行進途中產生的輻射塵讓人擔憂。上世紀60年代,隨著第一批核試驗禁令生效,獵戶座計劃被束之高閣。現在,一些研究人員仍在提出與核脈沖推進類似的想法。從理論上說,依靠引爆核彈推進的飛船速度可達光速的十分之一,允許人類在大約40年內造訪離地球最近的恆星。

可能性:極高,但存在一定危險性。

3.核聚變火箭

核火箭是另一項利用核能量的太空飛行技術,它能利用飛船所攜裂變反應堆產生的熱量驅逐空氣,進而獲得推動力。但如果比拼能量,這種方式與核聚變火箭相比顯得黯然失色。

核聚變過程中,原子核結合成更大的核,同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絕大多數核聚變反應堆設計利用托卡馬克裝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性容器)將燃料約束在一個磁場內產生核反應。但托卡馬克重量極大,因此,核聚變火箭設計趨向於採用另一種觸發核聚變的方式----慣性約束聚變。

這種設計利用高功率能量束取代托卡馬克的磁場,通常採用的是激光。能量束猛烈轟擊燃料,使其外層發生爆炸,爆炸威力隨後傳導到內層並最終觸發核聚變。在此之後,磁場引導產生的熾熱等離子體從飛船尾部噴出,進而產生推進力。

上世紀70年代,英國行星際協會在其「代達羅斯計劃」中對這種核聚變火箭進行了研究。它能幫助人類在50年內抵達另一顆恆星,在這段飛行時間內,宇航員能繼續生存的可能性極高。而當前的現實是:盡管努力了數十年之久,但科學家們仍未研製出一個可以工作的慣性約束聚變反應堆。

可能性:可能實現,但要等待數十年。

4.巴薩德沖壓式噴氣發動機

所有火箭均面臨同樣的基礎性問題:為獲得更高加速度,需要攜帶更多燃料,但這樣就提高了航天器重量,反過來降低加速度。

巴薩德沖壓式噴氣發動機能巧妙地解決這個問題。它也是一種核聚變火箭,但獲得推動力的方式不是依靠核燃料,而是將來自周圍空間的氫離子化,再利用巨大的電磁場將氫離子吸入體內。但由於星際空間中的氫數量極少,電磁場的寬度可能不得不達到數百甚至數千公里。一種可能的「手段」是按照計算出來的軌道提前從地球發射燃料,讓飛船在無需巨大電磁場的情況下沿路「拾取」燃料。然而這也意味著,沖壓式噴氣發動機背離了最初的設計。

可能性:在技術上面臨巨大挑戰。

5.太陽帆

這是另一種無需面對燃料攜帶問題的技術。與風帆借用風力的原理一樣,太陽帆從太陽放射的光線中獲取能量。這項技術在地球真空室測試中已取得成功,但在軌道進行的測試卻每每發生不幸。

2005年,美國帕薩迪納行星協會發射了一艘名為「宇宙1號」的太陽帆飛船,但負責將飛船送入太空的火箭因發生故障土崩瓦解。美國另一項在太空建立太陽帆的任務「NanoSail-D」,也因火箭故障以失敗告終。

盡管面臨一系列問題,太陽帆仍是一種非常有發展前景的太空飛行技術,至少對太陽系內的太空飛行來說是如此。

可能性:有可能,但存在局限性。

6.磁帆

磁帆是太陽帆的一個變體,利用太陽風獲得推進力。太陽風是一個帶電粒子流,擁有自身的磁場。

磁帆或類似技術可用於在行星磁場上進行「沖浪」,使飛船能夠變軌,甚至擺脫行星際空間。然而,無論是太陽帆還是磁帆都不是進行星際旅行的理想方式,一旦遠離太陽,所能獲得的陽光和太陽風強度便急劇下降。

可能性:可能,但只限於短途旅行。

7.能量射束推進

如果太陽無法提供足夠能量,我們也許能靠自己的力量做到這一點,具體方式就是向太空釋放強大的能量射束。激光燒蝕便是這樣一種技術----飛船的金屬板在從地面發射的強激光照射下逐漸汽化,而金屬汽化能為飛船提供推進力。

星際旅行最理想的方式可能就是藉助強激光推進的光帆了。能量射束推進面臨一系列挑戰,其中包括射束必須在極遠距離內實現准確聚焦,飛船必須在幾乎不浪費的情況下使用全部所獲能量,以及產生射束的設備需要達到巨大功率----在一些情況下,需要的能量超過整個人類社會當前輸出的能量總和。

可能性:面臨極大挑戰。

8.埃爾庫比爾引擎

埃爾庫比爾引擎實際上就是電影《星際迷航》中出現的曲速引擎,最初由英國物理學家馬格爾·埃爾庫比爾於1994年提出。這種引擎利用的是至今未被發現的「奇異物質」----擁有負質量並具有極大負壓(比大氣壓更低的氣壓狀態)的粒子。曲速引擎能扭曲時空,讓飛船前方的空間收縮,後方的空間膨脹。在這種情況下,置身於一個「曲速泡」內的飛船能在不違背相對論的前提下超光速飛行。

然而埃爾庫比爾引擎面臨大量問題,其中之一就是維持曲速泡所需的能量超過宇宙的總能量。此外,曲速引擎會產生大量輻射,威脅宇航員的生命安全。更為重要的是,當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奇異物質」確實存在。2002年發表的計算結果顯示,飛船無法向曲速泡前方發射信號,這意味著機組人員無法操控飛船。

可能性:看上去似乎不可能。

9.蟲洞

經常在科幻小說中出現的所謂「蟲洞」是指類似隧道的捷徑,進入之後可穿越時空。蟲洞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我們是否能在蟲洞中穿行?

不幸的是,兩個問題的答案可能都是「不」。蟲洞需要藉助埃爾庫比爾引擎使用的奇異物質保持自身穩定,而這種物質可能並不存在。

上世紀90年代,物理學家提出了另一種可以穿行的蟲洞設想----蟲洞處於自我維持狀態,能產生自己的奇異物質保持洞口張開。但這種設想同樣遭遇嚴峻挑戰:如果可以用於太空中的物質運輸,這種蟲洞也可用於製造時間機器,如此一來就違背了因果律(任何一種現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

可能性:幾乎不可能。

10.超空間發動機

如果宇宙擁有更多維度,而不是我們觀測到的3個維度,採用超空間發動機的飛船以極速穿行於多維空間的可能性便是存在的。超空間發動機立基於德國物理學家巴克哈德·海姆提出的一項宇宙構造理論----如果超空間發動機能創造一個足夠強大的磁場或重力場,身處其中的飛船便可進入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多維空間。

海姆在世時,這一理論從未得到同行的認同,絕大多數現代物理學家也以「非常難於理解」為由將之棄置一旁。

可能性:目前看不到可能性。

Ⅱ 找一本關於宇宙飛船的科幻小說

今天推薦5本宇宙星際類小說,主角與宇宙飛船合為一體,在宇宙中不斷進化 第一本:《深空之下》

Ⅲ 超空間引擎、曲速和《三體》無工質核聚變引擎,哪個最可能實現

這三種都是在科幻大片和小說經常出現的引擎,無論是超空間引擎還是曲速引擎,以及獲得“星雲獎”的《三體》中無工質核聚變推進引擎,這些聽名字就是高大上的技術,哪種最容易實現?哪種的推進效率最高?

就三者而言,相對來說“無工質”的核聚變推進可能性還是大點,這不ITER不是有了一點新進展么,也許只要再過十年八年的就實現了呢!

Ⅳ 空間跳躍的最基本條件是什麼

跳躍星門(下文簡稱星門)的建造是基於人工蟲洞,且由雙星系統中的引力共振形成的。該共振相當於恆星天體引力波之間的摩擦。天體質量越大,它們之間的共振就會越強烈。恆星系中行星的位置以及大型行星體塵環的復雜結構都受到這種共振現象的影響。
由於雙星系統存在強烈的共振現象,因此在一個穩定的雙星結構星系中,兩顆恆星的引力場會相互干擾,就像從兩個波源發出的波會相互影響一樣。這些穩定的波形成了一連串的駐波,就好像吉他彈奏時琴弦振動所形成的波一樣。最強的共振是1:1共振(稱為第一諧波),該力場存在兩個穩定點,兩顆恆心的中心各存在1個。次強的共振是1:2共振(稱為第二諧波),其穩定點存在於兩顆恆星連線的中間點(假設兩顆恆星質量相等),之後的依次類推。

在節點上,兩個快速振盪的反引力場形成的一對反向動力張量產生了強大的切變力。通常情況下,這對切變力之間的互相作用通過高頻引力輻射發散出去,不產生任何顯著的宏觀量子現象。但如果該應力(上文所述的相互作用)被限制於一個有限的范圍中,那麼這個張量場最終會形成一個不斷延伸的高曲率觸手,就像時空連續體中的結構一樣。具體來說,這個觸手會構成了一個自迴避四維流型,使觸手不斷向外延伸。就如同時間-空間中的磁場一樣,觸手的頂端曲率達到最大點,且足夠大的曲率會使得在遙遠高密度星域中形成一個小觸手,兩觸手會觸及並自然融合。在生活中與之類似的現象是當閃電劃擊地面的時候,劃落的閃電頂端實際上產生了一個自地面向上發散的小閃電,兩者在地面上方某處融合,從而形成了一個封閉的電流環路。

星門主要是由一種被稱作超大玻色子球體組成,基於中等質量的基礎力場,且與引力波強烈作用。該天體中充滿了超大玻色子等離子體,它們會反射引力波,這與鏡面的光反射非常相似。通過調整該等離子體的密度,反射高頻引力波從而抵消切變張力,產生的輻射會被貯藏在天體中,共振點的內部重應力會如網狀穩定增長,最終形成高曲率的觸手。與之相類似的是激光,通過反射空腔中的共振產生極強的干涉性密集電磁能量光束。

兩個蟲洞末端的距離取決於雙星系統中恆星的質量以及星門位於哪個共振點上這2個因素。為了連接兩個星門,試錯法的應用就必不可少,而且通常需要持續多年時間。這是因為我們無法預計張量場所形成的觸手會在哪裡出現。但我們可以通過在臨近星系內建立重應力場,無須抵達臨界點,觸手也在不斷延伸。盡管還需要不斷嘗試,但這樣連接兩個星門的可能性就增大了。這與雷雨天使用避雷針的道理是一樣的。

翼人作為首先使用星門技術的種族,建造的第一個星門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一旦形成了蟲洞並已有一艘艦船從此穿越,那麼另一艘艦船想穿越,就必須形成另一個蟲洞。由於重新連接兩個星門需要幾天甚至幾個月的時間,所以艦船通過星門會花費很多時間去等待觸手重匹配。而之後建造的「星門跳躍」能夠保持蟲洞長時間敞開,現代的星門可以保持蟲洞之間的連接在其重置前敞開長達數十年。此外,翼人建造的第一個星門一次只能連接並保持一個蟲洞敞開,而如今,可以保持幾個蟲洞同時敞開,且星門能夠一次與其他多個星門連接。

在一個普通的雙星系統中,星門的有效跳躍距離大約是5光年,例外的情況是星門建立在恆星與恆星間的第二個共振點上。這是因為這些節點距離恆星系非常遠(通常距離達0.5光年),而且較難被使用,直到最近它們開始慢慢被開發。從另一個角度說,在這些點上建立的星門比一般的星門的距離范圍就大得多。

當然,穿越星門也有一些嚴格的限制。首先,由於星門須要建造在共振點上,所以只有在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恆星的星系中才能實現。這樣的話將有三分之一的星系不具備建造星門的客觀條件。

其次,在一個星系中,相同時間內只能啟用一個星門。這是由於超大玻色子球體產生的共振場內會發生無規則振動,如果在相同時間內同一星系內活躍著一個以上的球體,那麼它們就會變得極其不穩定,難以控制。

要使艦船航行於蟲洞之間,兩個蟲洞的末端必須分別連接到對應的星門。這就意味著艦船隻能在能夠創建蟲洞的常規空間中進行跳躍。因為觸手在經度方向上會有極度擴張,也就意味著在空間坐標上,蟲洞在經度方向上也會有擴張,同時射線呈環狀。如果艦船穿越蟲洞時,會有很大傾斜,這必然會危及到艦船的整體構造。當然這也可以被臨近艦船的反向作用力抵消。在此,超大玻色子球體對於星門的構造也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當飛船穿過超大玻色子球體時,一個超大玻色子的單原子層就會覆蓋在艦船的表面。這個表層可以防止艦船受共振場作用而產生一定程度的拉伸傾斜,這在艦船通過蟲洞時很好保護了艦船的整體構造。當然,這並不表示傾斜完全不存在,即

那麼對於超光速飛行,我們應該給出怎樣的答案呢?我們在量子電動力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里發現了它。通過創造一個真空世界,那是一個在太空中發現的、完全沒有任何能量的絕對真空世界,然後將它膨脹直到可以籠罩一艘飛船,通過這個絕對真空泡飛船就能夠以超光速飛行。一個絕對真空泡里沒有任何摩擦力——因為反摩擦的緣故,所以物體(包括光)在其中的實際速度比在完全真空中快得多。

所有的太空飛船都配備了一個躍遷驅動器。驅動器通過在兩個極盤間重復「壓縮」真空來創造一個絕對真空,排除其中所有的能量中子和誇克(理論上一種比原子更小的基本粒子)。然後產生了一個固定的激光場保存不斷增長的絕對真空泡,一直到它包容了整個飛船為止。經過上述步驟後,飛船就可以達到超光速。盡管最初的跳躍試驗著實讓人歡欣鼓舞,但是關於航行的問題也應運而生。一旦飛船達到了超光速,它對這個世界幾乎就沒有作用和反作用,例如通訊和目標掃描就很難進行。人們嘗試了大量的試驗,諸如壓縮空間無線電,但是都沒有成功。由於量子力學不可預知的天性,所以很難產生一個足夠穩定的真空泡,也就不能有一個精確的時間尺度來改變速度。後來終於有了一個解決的辦法。人們發現重力電容器和跳躍星門時使用的控制系統十分相似,都能在飛船達到超光速的時候,很快地從「正常」空間採集引力信號。通過在其中一個信號上將電容器鎖定,飛船可以向它航行。一旦到達了重力井所要求的某個特定距離,這個真空泡就自動地消散了。唯一的問題就是這些電容器只能從重力井有效採集某個大小規格或者以上的信號,最小的限度是形成一個衛星或者一簇小行星。當然,為了重力電容器能夠在目標物體上相對於恆星的位置正確地排列,它只能沿著一條非常狹窄的路線行走,所以飛船可以行動的范圍極其有限。這也對躍遷驅動器的使用率造成了一些局限,但是因為系統中所有主要目標都能被探測到,也就不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而且,由於現在可能在空間站和跳躍星門上建立一些能被探測到的「假」重力井,通過飛船跳躍驅動器上的重力電容器就可以在上面登陸。

Ⅳ 為什麼無法超越光速

有方法來解決這個極限嗎?

有一些方法能解決這個問題。一些科學家認為諸如速子(或稱快子、超光速粒子)等沒有質量的粒子可以超過光速,光速是這些粒子的最慢速度。然而,這些純粹是假想的粒子,而且可能實際根本就不存在!

如果你有方法直接跳躍長距離空間到達一顆遙遠的恆星,那就有可能超過光速。舉個例子,如果你可以折疊或扭曲空間,你就可以從一個空間直接跳躍到另到一個空間,而不需要穿越其間的距離,也許在時空的結構中就存在一種能夠穿越其中的蟲洞,這樣就能實現超光速旅行。



文章首發:怪羅網(www.guailuo.com)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怪羅」(id:guailuo123)

Ⅵ 星球大戰和科幻小說里提到的超空間跳躍是四維空間跳躍嗎

星球大戰中的超空間是基於現實中的一種假設理論進行藝術誇張而成的。
原型是上世紀德國物理學家巴克哈德海姆提出的超空間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能製造出一個足夠強的磁力或引力場,就能讓力場中的物體比如飛船進入一個與常規空間不同維度的超空間(海姆認為是6維,而其後繼者各有各的說法),而這樣的維度中光速不再於常規空間相同,於是飛船可以在超空間中以高於光速的速度飛行,等到達目的地後關掉立場即可返回常規空間。

Ⅶ 是不是有了曲速引擎想到達宇宙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

不是曲速,是曲率。
1、這通常只是一個科幻用詞,曲率(curvature)就是針對曲線上某個點的切線方向角對弧長的轉動率,通過微分來定義,表明曲線偏離直線的程度。在曲線上某一點找到一個和它內切的半徑最大的圓,這個圓的半徑就定義為曲率半徑。
2、曲率是幾何體不平坦程度的一種衡量。平坦對不同的幾何體有不同的意義。
3、在動力學中,一般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做變速運動時便會產生曲率。這是由於時空扭曲造成的。結合廣義相對論的等效原理,變速運動的物體可以看成處於引力場當中,因而產生曲率。
4、三維空間中的曲面曲率對於嵌入在歐幾里得空間R3中的二維曲面,有兩種曲率存在:高斯曲率和平均曲率。為計算在曲面給定點的曲率,考慮曲面和由在該點的法向量和某一切向量所確定的平面的交集。這個交集是一個平面曲線,所以有一個曲率;如果選擇其它切向量,這個曲率會改變,並且有兩個極值-最大和最小曲率,稱為主曲率 k1 和k2,極值方向稱為主方向。這里我們採用在曲線向和曲面選定法向的相同方向繞轉的時候把曲率置為正數,否則為負的約定。
5、任意一條光滑的曲線都有曲率半徑(包括直線,曲率半徑為無窮大)。
6、
G0連續
1.一條曲線的一個端點與另一條曲線的一端點相接觸,我們可認為: 兩曲線在這一點的連接處於G0連續狀態。

2.一個曲面的一邊界與另一曲面的一邊界重合,我們可認為: 兩曲面在這一邊界的連接處於G0連續狀態。

3.如果兩者間的連續性達不到G0我們稱之為誤差,這個誤差是個絕對誤差,是以毫米或英寸為測量單位的一距離值。

G1連續

4.曲線與曲線在某一點處於G0連續狀態,且兩曲線在某一點的法線相同,在這一點的切線的夾角為零度時,我們就稱兩條曲線處於G1連續。

5.如果曲面與曲面在曲線的某一處於G0連續狀態,曲面a在曲線b的任意點的法線方向和曲面b在曲線b的同一點的法線方向相同,我們就稱兩個曲面處於G1連續。

6.如果兩者間的連續性達不到G1我們稱之為G1誤差,這個誤差是個絕對誤差,是以deg 或rad為測量單位的一角度值。

G2連續

7.曲線與曲線在某一點處於G1連續狀態,兩條曲線在在這一點的曲率的向量,如果兩條曲線向量(方向和絕對值) 相同,我們就說這兩條曲線處於G2連續。
8.當曲面與曲面在曲線A處於G1連續狀態,曲面A在曲線A的任意點的法方量和曲面B在曲線B的同一點的法方量相同,我們就說這兩個曲面處於G2連續。

9.如果兩者間的連續性達不到G2我們稱之為G2誤差,這個誤差是個相對誤差

G3連續

10.曲線與曲線在某一點處於G1連續狀態,我們從曲率梳來定義G3連續。同時顯示兩曲線的曲率梳,通過曲率梳來判斷。如果曲率梳到G1連續便可認為兩曲線處於G3連續狀態。

11.如果兩曲線間的G3連續失敗,也就是說兩者曲率梳G1連續失敗,稱之為兩曲線間的G3誤差。這個誤差是個絕對誤差,是以deg 或rad為測量單位的一角度值,兩曲面間的G3連續性是通過曲面上的曲線來定義的,方法和判斷曲線連續的方法相同。

以下是科幻設想和其餘方法: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里提到幻想的一種概念,叫「膜」。他的設定就是可以通過改變膜的張力得到引力場的加速,這也是曲率引擎的一種幻想。
目前的科技水平無法製造出這樣的超時代引擎。一般來說,主攻方向還是化學引擎,或者核子融合、核子裂變,等離子噴射,真空氣體脈沖之類。

想去宇宙任何一個地方,在科幻里,通常有很多方式,高維航行、其他空間航行、超空間跳躍、蟲洞、超光速飛行、光速飛行、次光速飛行。
其中瞬時到達的,有蟲洞。但是我認為蟲洞的設想不科學或者不是正確的。貌似同樣也是曲率的產物。
在一般的設想里,人類會發明出深空冷凍睡眠系統,以讓人類在宇宙中的壽命變相延長。但是實際脫離冷凍時候的人類壽命還是正常期限。通過換班冷凍,可以保證飛船正常飛行的同時,讓人類壽命能夠低溫保存,原本100年的壽命可以在1000年或者幾千年分期使用。
超光速和超空間某種程度上已經推翻了很多物理定律甚至是宇宙常數,在有生之年,我們肯定無法看到了。

美國最新的宇航計劃是建造一個大型的,能夠容納一個足夠自給和提供足夠交際圈的小型社會,這樣的一個宇宙飛船,讓人類在星際航行中自然繁衍,通過一代代的出生達到星際間超遠距離航行的目的。

Ⅷ 科幻小說里的宇宙飛船用什麼能源驅動比較合理

1,無限非概率驅動飛船《銀河系漫遊指南》,啟動非概率驅動模式,飛船變為量子態,可大約控制在宇宙中任何一點的出現概率,超距傳輸進化版,理論上可一月內橫跨宇宙;

2,超空間躍遷飛船《基地系列》,尤其在基地中期後,可全息多維模式輸坐標自動制定航線不用再繁瑣計算,大為實用省力,進入躍遷模式可在超空間(可能是穿越當時假想的空間超膜)跳躍至目標,而目標所在的坐標及超空間區域已有記錄。也算超距傳輸,跨越銀河僅需半月,銀河帝國建立的基礎;

3,量子波飛船《黑太陽》,同樣使飛船進入量子態,但是隨後以波的形態傳播,直到遇到大質量物體吸引恢復正常態,有可能掉入黑洞,飛行期間所有人都是量子波無意識,真正意義光速飛行,風險大可行性低;

4,空間曲率驅動飛船《三體第三部》扭曲時空曲率驅動飛船,其效應相當於無限質量物體造成的引力加速度,飛船被加速至最大速度光速飛行,無限接近光速的飛行,相對論效應下可在有生之年穿越宇宙但外界已過萬億年;

5,反重力飛船(多種小說素材聯想整理),改變引力子自旋實現引力子之間的排斥和吸引。太空中可改變所有方向引力為一個方向,從而引力驅動飛行,理論可達光速;

6,反物質飛船《反物質飛船》飛行時搜集太空中的ct反物質和正常物質凐滅驅動飛船,最大限度接近光速;

7,核力驅動飛船(大部分小說)核聚變下最快可達光速的四分之一,飛行時最好不斷搜集虛空的氫原子維持燃料供應,幾乎所有飛船都以核力驅動為基礎,維持正常飛行。

PS:當然所有技術兼備的飛船才是最好的。畢竟是吹牛不怕吹破天,由此筆者還構思了:1,維度飛船,飛船進入高維度模式可穿越維度,比如我們可以直接穿破一張紙到另一面不用走完二維路程,同理,效應大概相當於躍遷飛船;2,熵率驅動飛船,在前方構建負熵值區域,飛船自主向無序態飛行。

熱點內容
一對一玄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8:20:24 瀏覽:424
主角修煉速度很妖孽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2-02 08:09:01 瀏覽:228
找一本校園小說女主被男主捅了一刀 發布:2025-02-02 08:07:28 瀏覽:867
腹黑會長是頭狼全文免費小說 發布:2025-02-02 07:50:10 瀏覽:351
有沒有好看的都市道士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7:17:05 瀏覽:540
俞靜雅葉北城小說的名字 發布:2025-02-02 07:08:23 瀏覽:854
科幻小說起什麼名字大全 發布:2025-02-02 06:43:40 瀏覽:48
2017完結網游類小說排行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586
鳳棲梧桐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2 05:54:54 瀏覽:549
校園男主混混成長小說 發布:2025-02-02 04:55:53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