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之旅科幻小說視頻
『壹』 寫地心之旅的作者是什麼博士
埃德加·賴斯·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1875-1950)美國作家,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雖然不高,但是他的《人猿泰山》長篇系列小說卻可稱得上是經典之作。自問世
泰山之子
以來,一直經久不衰,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巴勒斯開始寫作是在上世紀的一十年代,除寫《人猿泰山》系列之外,還著有《火星》等系列科幻小說。其文風觀點介於樂觀與悲觀之間,作品兼有科幻、冒險成分,至今仍膾炙人口。
『貳』 關於科幻的作文怎麼寫題目是地心之旅
有許多神話傳說而來的一些千百年來認為,地球上的自然為中心中空的,在這個空洞存在另一個世界領域,人口與人類或人類就像是烏托邦式的時裝眾生。在傳說中的「香巴拉」是這一概念的這些版本的設想。這是通過廣泛宣傳,在過去的海軍上將伯德簡單到在南極地球內部門戶邊緣飛行在20世紀初深奧的圈子。 有人說,他拍他從飛機上...一個似乎是猛獁象放牧對植物茂密的植被看到。這沉默,非常原始的電影是在美國各地的電影院放映的前美國政府短期內制止它。阿誰看到了當時電影的人進行了面談,在1950年的前死亡。不管這一切實際發生的情況,我不知道。 約在30年前我就開始與地球的內部,我自己的經驗...或者我相信(現在仍然這樣做)。我經歷在我的腦海,生動「內政部之旅」,這當然是本來可以想像。但是,同時我也接到宇宙科學和其他阿卡西信息被許多不同的方式驗證。幾位科學家(其中兩人已被愛因斯坦protégées)相當感興趣的科學,我收到。我要提到的,因為「地球內部」經驗,這一點,是發生在我的科學探險同時,似乎借給一些信譽前者。 1980年,我開始為季刊,我名為「源。」它開始是嚴格對地球內部,但經過數年擴大到這問題,並於1989年,成了「廟門」,而進入1999年進行。 我希望這個地球內部,除了「地球編年史」的精神神話部分,介紹關於這個星球及其居民的內部域我阿卡西觀點。我強調(我與我的工作都這樣做),這是我的看法...我到地球阿卡西的個人見解。 首先,為了理解我的「地球內部知覺,」我提出以下。根據我的見解,我們通過不斷搬遷宣傳照片(4張),不僅空間,而且時間和尺寸。當我們拿起我們的叉或步行從沙發到廚房,我們正在改變我們的時間和三維區在一定程度上。這為這么小的運動,變化是非常,非常少。不是作為一個數學家,我不能給你有真正的分數,但它是如此分鍾效力的只是1原子的旋轉%的輕微調整!不過,小的可能,「小」可以有力當涉及到轉移的看法,從而現實。 當我們從紐約前往開羅,我們創建了一個更多的時間和三維的轉變(我不是針對既定的時區變化)。它仍然分鍾,但它確實影響我們的看法。我相信你已經注意到,在長期服用這種長途旅行,但也許以為這只是時差調整到另一個你身邊的文化生活方式。當然,這些都是促成因素,但據我了解,這些額外的因素,實際上是注意力從真正影響你的時間/三維轉變是在你的生物系統有。宇航員的經驗,產生更大的影響這...特別是在月球旅行的日子。 現在讓我們看看到旅程的內在此相同的看法地球空洞。北部和地球的形成旋渦門戶內政部南極。然而,這種渦旋是高度扭曲的磁場和地球的兩極,而不是一個簡單的門漫步,可以說適合。地球表面探險標記被放置在「確切點」北方「」和「南方」在這些地區,宣布的實際兩極這幾點。 然而,從我的想法中,我們整個地球...我們的整個宇宙,所有它的領域,在各個不同的旋轉和路線旋渦能量相互作用,形成了我們的經驗,「固體物質。」在這種情況下,高磁「兩極」經我們沿磁殼我們選擇的經驗「問題的中央軸線地球的能量。」當我們走在我們地球上的磁極我們真的只是四處磁螺紋的邊緣/渦或飛行。為了進入我們必須這樣做「捉浪潮」恰到好處,因為海軍上將伯德可能無意中在20世紀初完成。 會發生什麼,如果我們做什麼?假設你在附近飛行的飛機的渦唇,你會發現將打開一個線程。顯然,這樣做的一個意外的可能性很小,但顯然(如果伯德故事是真實的)並非子虛烏有。什麼招呼你...嚼著乳齒象?不一定。首先,只移動內部的渦唇不放到你的空心地球。在這個項目非常外部區域你會遇到(我相信伯德可以做)的空間位移場/時間通過它你可以看到和體驗無論是過去還是這個星球的未來。 如果你知道如何跟著空間/時間通過渦唇線程(超一樣,內地面merkabah /車),你最終將會通過並經區空心地球。在這里你會找到一個仍略從我們自己的三維世界,因為它不僅比從沙發到廚房較遠,但它是在一個更為密集和更積極的磁區也(或區域內的地帶),該放大器的整個空間/時間/立體轉變。 這有一個有趣的文章異常的Pravada網站,還有其他方法來達到...通過溶洞內政部,導致部分自然,部分人為的隧道。然而,同樣的變化會作出這樣的艱難征途的個人進行。如果沒有一個地球內部指導,他們可能會滅亡的細胞變性,因為他們通過不穩定的磁區移動。我相信,在「幫助」之後,地球表面誰走過這條路已經向內政部在過去的成功人士。 有許多洞穴,城市和社區在下降,然而,當內政部長好了,一個是提出了一個非常令人難以置信的美麗和非常不同的世界。戲劇性的多樣性,主要源自內地的「太陽所帶來的種種異常和強磁場」在內心世界的中心,它包含了非常具體的脈動磁場的影響周圍的環境。這可對內心世界的偽太陽圍繞太陽旋轉的地球素質。也有不少分歧,以及很多。如果只是從一個密集茂密的熱帶森林5公里,到達相當突然(幾乎就像穿牆行走)內顛倒渦冰晶天空較貧瘠,珀馬-磨砂沙漠。 時間/空間/尺寸是相當鬆散的室內。有些地區的行動自由,以便通過來回的時間,他們沒有人居住的,除了那些具體是誰一道努力,並在這些「時間線程」地帶。 最後 - 我要強調這一點 - 物理深入到作為人生目標,地球內部的,是不是我想鼓勵。作為在這個世界,我們生活在目前是重要得多。意識到許多領域構成了塵世的經驗,就是我的精神與神話整個郵件。這種認識可以幫助個人認識到,所有這些方面都在其中也。沒有必要外出的自我地找到您正在尋求。事實上,我不相信,可以發現這樣。在目前的一刻就是大家坐在一起,他們對我們每一個人和集體整個世界
『叄』 法國科幻小說大師儒勒·凡爾納的巨作《地心之旅》哪裡有下載
我對這個問題是這樣看的那儒勒ω凡爾納的科幻故事好好看Ω
『肆』 很久以前看過一部電影好像叫《地心之旅》,分上下兩集,一群人進入地心,有看到極光,在地
好像在影視大全里可以看到
『伍』 18世紀儒勒寫的著名的科幻小說《地心之旅
有部同名電影:《地心之旅》,感覺還可以吧,你可以去看看,
夢幻天堂.
龍網地心游記.地心游記3D.地心歷險記3D.地心冒險.地心探險記BluRay中英字幕720P高清
迅雷下載地址:ftp://down2.killman.net:2014/地心游記/夢幻天堂·龍網[www.killman.net]地心游記.地心游記3D.地心歷險記3D.地心冒險.地心探險記BluRay中英字幕720P高清.rmvb
直接復制地址迅雷下載即可!
『陸』 地心跟地球表面的進口在哪請高人回答,由衷感謝(奉上我所有財富)
沒有進口。
地球由外到內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
地殼是岩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為33千米。
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岩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地震波傳播速度減慢的層(莫霍面),岩石圈(岩石圈指地殼和上層地幔頂部)以下稱為軟流層(Asthenosphere),推測軟流層是由於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使岩石高溫軟化,並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漿(Magma)的發源地。軟流層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組成部分。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
地核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有3470 km,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高密度,平均每立方厘米重12克。溫度非常高,約有4000~6000℃。地核又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外地核的物質為液態,內地核現在科學家認為是固態結構。
參考資料:
通往地心的探索之路
張少泉
在20世紀末,地球科學家可以講出一個關於地球內部以及關於地球演化歷史的絢爛多彩的故事。這個故事十分精彩,同時也是真實的。
從儒勒·凡爾納的「地心之旅」說起
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在1864年創作出版了著名科幻小說《地心游記》,這是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科幻小說。《地心游記》講的是:萊得布洛克教授和他的侄兒阿克賽在一位向導的幫助下,經由冰島一個暫時沉寂的火山口,沿岩石中的洞穴而下,歷經險阻,終於抵達地心,最終奇跡般經由一次火山爆發,從地中海那邊的另一個火山口噴回到了地面。
根據今天的知識看,小說中的探險者們去的地方遠不是地心。
地球物理學告訴我們:固體地球的平均半徑長度為6371公里,而由岩石構成的表層,厚度不過幾十公里。許多火山的本源就在這層岩石中間,聚集在那裡的熔融物質可以來自更深的地方,但遠離地球的中心。小說中的主人公,僅僅在這層岩石中轉悠了一趟。他們看到一堆恐龍和亞特蘭提斯古城,便以為游過地心了。這是因為凡爾納當時對地心的認識,受那個時代科學發展的局限。但凡爾納仍不失為科學幻想的先驅人物。在眾人翹首仰望太空時,唯獨凡爾納把目光轉向了地下。
誤區:地殼包裹著岩漿,偽科學:地球空心說
在儒勒·凡爾納的時代,地質學作為一門學科已建立起來,但對地球內部深處的了解,仍僅處於起步階段。
地質學家根據火山噴出大量熔岩和氣體的現象,建立了地球是由一團熾熱的星雲凝聚而成的假說,設想有一種叫做「岩漿」(magama)的液態物質充滿著岩石層下的地球內部。這種岩漿,被認為是以硅酸鹽為主,並含有許多氣體和水分的高熱熔漿。按照這一假說,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外部散熱快,先冷卻,凝結出一個由堅硬的岩石構成的殼層。
山嶽高原的隆起,是岩漿上涌推動的結果;在一些地方,岩漿突破封閉沖出,是為火山爆發;並首次將人們看得到的岩石表層,稱為「地殼」(crust)。在英文中,這就是蛋殼的殼字,譯成中文時,在前面加了個「地」,成為一個專有名詞。這樣理解地殼近乎一層薄殼,幾乎是「皮」;殼下為尚未凝固的岩漿所充滿,火山熔岩是地下岩漿在出口的凝固物。這種假說當時就有人懷疑。後來的發現和研究結果更證明,岩漿是在一定環境中和一定的條件下才會產生的局部熔融現象。
「地球空心說」過去風行過。如今仍有市場。地球是中空的嗎?關於地球內部狀況,人們的認知確實進展不如對宇宙的認知進展快,還有許多未解之謎。這也給不科學或反科學的奇談怪論留下藏身之地。其中之一就是「地球空心說」。
地球內部難以直接觀察,但是從其他途徑可以了解它。譬如可以用物理學的方法計算出來整個固體地球的體積和質量,從而求得它的平均密度。假使地球內部是空的,那麼固體地球的平均密度應低於地面岩石的密度。早在1799年,出生於法國的英國科學家卡文迪什(1731-1810)應用萬有引力定律,和他製作出來的扭秤,就已測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為水的5.48倍,超過岩石的密度。他還提出,這個密度隨著深度增加而增加,地球中心的密度最大,而並沒有什麼空心一說。
卡文迪什的實驗和理論,後來為許多人的重復測定所證實,並取得更精確的數據。現代測定的地球平均密度為5.517克/立方厘米;上部岩石圈的平均密度為2.65克/立方厘米。
顯然,「地球空心說」不是什麼科學假說,只是在科幻電影和小說中用來虛構離奇故事的「背景」。至於散布希么外星人或恐怖分子就住在空心的地球的裡面,並在那裡控制著地球,更是蠱惑人心的邪說。
一個探測地心的最新的科學設想
科學幻想影響到科學家,也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太空探測已經引不起世人的興趣,那何不用核彈炸開一條路到地心去探險呢?這類似於科幻小說的情節,出現在權威科學期刊英國《自然》雜志的一篇文章中。這就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達維史蒂文森(Daavid Stevenson)在今年5月15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提出一種探測地心的構想。
他的構想是:先在地表引發威力達數百萬噸黃色炸葯爆炸力的核爆或類似地震的高能,挖掘長與深各300米,但寬度只有一米的壕溝,然後注入數十萬噸的熾紅熔鐵,熔鐵像巨大的刀鋒切開地球的岩層,讓探測器隨著熔流而下,同時「熔鐵刀」頂上的岩層冷卻封合起來。史蒂文森表示,這個過程可比擬成火山作用,只是過程相反。在這個構想中,向裂縫中注入的鐵水至少要灌10萬噸,大約相當於今天全世界1小時的鐵產量。使用熔鐵來做「切刀」,原因是鐵便宜又充裕;另外,熔鐵不會與富含鐵礦的地殼、地幔岩石化合,呈熔化狀態是為了減少摩擦阻力。
灌入鐵水的同時,科學家會在其中放入一個葡萄柚大小的由特殊材料製成的探測器。探測器隨著熱的鐵水逐漸滲入地球內部,大約1個星期之後能夠到達地球外核附近。
這個方案盡管聽上去相當美妙,但是仍有一些難以克服的技術障礙。科學家除了要籌集到10萬噸鐵水和足夠的炸葯——比如一顆核彈外,還面臨著相當大的挑戰,比如應該用什麼材料(如鑽石)製造這樣一種耐高溫高壓的探測器。史蒂文森表示,因為高熱,不能使用傳統的微電子器材,唯有鑽石外殼才堪用。地心探測器將攜帶各類探頭,以測量溫度、探測有無其他元素存在以及電磁活動。史蒂文森表示,地底下除開鐵之外,是否有硫、硅、氫、氧等元素,目前科學界並不清楚。史蒂文森相信探測地心一樣會帶來前所未有的知識,或許能解釋地球電磁場的產生方式及某些地震、火山的源頭。
當然,地心探測計劃可能有很大危險,譬如製造出新的火山,或者引發地震,然而這些風險可經由詳細研究而減到最低。
一些稱贊這種大膽設想的科學家也質疑其可行性。有人提出,主要仰賴重力來打穿地殼、地幔,下沉的過程當中,裂口的四壁會生熱、融化,探測過程也許得耗時數千年。其理由是盡管鐵水的總重量十分巨大,但在強大地核壓力的作用下,裂縫會在鐵水流下之後被強大的壓力閉合。同時,人類想利用地震波來取得信息或測量出溫度等參數,實在難以實現,因為這么一個小小的探測器,怎麼能夠形成強大的地震波,將有關數據傳回地面呢?
畢竟這是一個建立在現代科學和技術基礎上的大膽構思,仍可以稱為科學設想。
照亮地心的明燈和地心旅行的信使
要實現探測地心的設想,首先要了解從地面到地心的介質狀態和結構。這就要先派個「探路者」。這個「探路者」就是地震波。早在我國東漢時期,就有張衡發明的地動儀記錄遠在數百公里之外的隴西地震。那時人們只能從龍口吐珠的方向得知地震發生地的方向,還不可能得到震動發生時大量的地下結構信息。直到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能記錄地震波的地震儀器,才為英國、德國和俄國的科學家發明並用於觀測。
科學家發現,地震時人們感到的震動,是從震源傳出的彈性波在地殼中傳播的表現,並識別出在這地震波中包含著兩種波動:一種是質點震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縱波,一種是質點震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橫波。橫波傳播時,要求傳播它的介質改變形狀,所以它在氣體和液體介質中不能通過,而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縱波則沒有這種要求,在固體、氣體和液體中都能傳播。
1897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維歇爾特(Wiechert·JohannEmile,1861-1928)通過理論計算,推測地球只是核心部分為液態,其成分主要是鐵,而在這個液態的地核之外,全為岩石質的固體物質所包圍,其厚度可達1500公里。他把這部分命名為Mantle。開始有的中國地學家將其譯為「地肉」,後來又有人提出應譯為地幔。1906年英國地質學家、地震學家奧爾德姆(Oldha·RichardDixon,1858-1938)以地震觀測得到的結果,證實了這個推測,但界面所在的深度與維歇爾特相差很大。1913年,時在德國後來移居美國的地球物理學家古登堡(Gutenberg·Beno1889-1960)經過反復研究,確定地核與地幔的分界面在地下2900公里深處。以後的研究未再有大的修改,這個分界面被命名為古登堡面。
1935年,丹麥女地震學家雷曼對地震波中微弱信號做了研究,認為在液態的地核中,還存在著一個固態的內核。1954年,澳大利亞的地震學家布倫對地球密度和彈性系數分布做了研究,進一步證明這個假設的可能。
於是我們得知,地球內部大部分是固體。僅地幔就要佔去固體地球體積的82.3%。這樣一來,地殼似乎失去了提出時的意義。人們也自然會想到,地殼和地幔既然都是岩石或岩石質的物質,它們之間的界限如何劃分呢?
1909年,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研究了發生在庫爾帕河谷一帶的地震記錄,發現縱波在地下50公里界面上速度突然增大。進一步的研究得知,這種在地下幾十公里深處地震波的變化,是全球性的現象,不過深度不一。陸地下面通常為三、四十公里,海底下面一般不到十公里。此界面顯示明顯,被命名為莫霍洛維奇面,簡稱莫霍面。現在一般都以莫霍面作地殼與地幔之間的分界。
莫霍面以上的地殼,是以硅酸鹽礦物為主體組合而成的岩石構成的,上層的岩石含鋁較多,花崗岩是它們的代表;下層含鎂較多,玄武岩是它們的代表。這種化學成分差異,也表現為比重、顏色等物理性質的不同,花崗岩色淺,重量較玄武岩輕;玄武岩色深,中文譯為玄武。由於存在差異,地震波在通過時速度也就不同,在從花崗岩層進到玄武岩層時,便會在地震記錄上表現出來。1923年,奧地利地震學家康拉德發現了這個界面,科學界將這個界面命名為康拉德面。
莫霍面以下,和地殼緊貼在一起的地幔上部邊緣,也是以硅酸鹽礦物為主體組合而成的岩石構成的,只是含鎂更多了,比重更大,橄欖岩是其代表,它和地殼中的岩石一樣堅硬。
再往深處去,是不是也是這種情況呢?分析地震波帶來的情報,經過幾十年的積累,科學家們確定在地幔上部100公里上下一帶,存在著一個地震波傳播速度減緩的「低速帶」,對此現象的解釋是這里的岩石雖仍是是固體,但具有塑性,即可以改變形狀而不破裂,這一層被稱為「軟流層」。
因此,分布在地幔上部邊緣一帶的岩石,其厚度也有限,現在人們常把它和上面的地殼合起來稱為岩石層,也有人將地殼作為岩石層的同義語。軟流層的厚度也是有限的,其邊界還不那麼清晰和確定。軟流層裡面又是剛硬的岩石。
關於地核尤其是內核的分析探索,近年來得到重要進展。中國學者宋曉東與美國同事合作,利用地核穿透波發現內核相對於外核和整個地球在旋轉。其運動速度在地面的投影是板塊運動的幾十倍。這一結果對於解釋地球電磁場成因和變化有重要意義。
科學鑽探:聯合給地球打洞
地震波可以穿透地心,可以獲得地球的精細結構,但是所有有關地球密度、溫度、組成的結論都是間接從地震波的波速計算得出的。要獲得直接證據,必須從地下採取岩樣,也就是說,需要進行科學鑽探。同時,通過鑽探工程實踐,也可以在地面劃出「裂縫」將探測器送入地心。
科學鑽探始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提出的「深海鑽探計劃」(DSDP),它與「人類登月計劃」被譽為人類在20世紀60年代的兩大壯舉。1985年1月,美、英、法、德等國拉開了「大洋鑽探」(ODP)的序幕。1995年,德國與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NSF)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決定成立ICDP。中國也在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後,加入了國際深海鑽探計劃組織(ICDP)。1996年,中國與美國、德國正式成為ICDP的三個理事國。
中國鑽探工程舉世矚目,是目前國際大陸鑽探組織資助金額最高的項目之一,也是亞洲第一口科學深鑽。鑽孔位置的選擇在江蘇北部東海縣毛北鎮,因為那裡處於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超高壓變質帶上。
所謂超高壓變質帶,是指數億年前由於地殼運動,原本處於地表的岩層向下俯沖到地幔深處,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變質,然後短時間內從地底重回地面。這種特殊岩層的發現,被公認是繼板塊學說提出以來,地球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性進展之一。我國將用3年時間打出這口5000米深的科研井。
由深部鑽探技術和地球物理遙測技術構成的科學鑽探工程被譽為「伸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對人類認識自然、探索未知領域方面的重要意義並不遜於載人航天,是當代地球科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系統工程。
『柒』 找一部地心之旅的動畫片
中文名:地心游記
英文名: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其他中文片名:地心探險記
『捌』 已入選科幻與奇幻名人堂的作家有哪些
1996年:
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1884-1967)
多本科幻雜志的創辦者,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第一本純科幻雜志《驚異故事》(
Amazing Stories,於1926年首度發行);因而譽為「科幻雜志之父」。最著名
的作品是《拉福 124C 41+》(Ralph 124C 41+)。
約翰·坎伯(John W. Campbell, Jr. 1910-1971)
擔任《驚愕科幻》(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雜志主編時,一手打造科幻
黃金時代(Golden Age)的教父級人物。從他手中拉撥的大師級作家不可勝數。
其中最為著名的有羅柏·海萊恩(Robert A. Heinlein)、埃薩克·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凡·沃果(A. E. van Vogt)、席奧多爾·史鐸金(Theodore
Sturgeon)、雷斯特·戴爾·瑞(Lester Del Rey)等人。他的名作《誰在那兒
?》(Who Goes There?)也被改編成科幻經典電影《突變第三型》(The
Thing ,該片有兩種版本,1951年經典版和1982年翻拍版)。
凡·沃果(A. E. van Vogt,1912-2000)
從1939年即開始從事科幻寫作,黃金時代三巨頭之一。也是1996年大師獎得主。
著名作品有《變種史藍人》(Slan)、《武器店》(Weapon Shop)系列和《無
理世界》(The World of Null-A)等。
傑克·威廉森(Jack Williamson,1908-)
1976年大師獎得主,1978 1980的SFWA總裁,現存最老的科幻作家。連自傳《幻
想之子:我的科幻生活》(Wonder's Child: My Life in Science Fiction)都
得過1985年的雨果獎最佳非小說類書籍。都九十幾歲了,近作《矽晶匕首》(
The Silicon Dagger)還獲得JWCMA 的特別榮譽獎。
1997年:
埃薩克·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
基本上,他不需要再多作介紹。^_^ 《機器人》和《基地》系列永遠烙印在科幻
迷的心中。不過他得大師獎是1987年的事,和他的成就、輩份比起來是稍晚了些
。
威爾斯(H. G. Wells,1866-1946)
英國作家,科幻之父之一。幾乎每一部作品都開創出新的科幻次文類。著名作品
有《時光機》(The Time Machine)、《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
星際戰爭》(The War of the Worlds)、《蒙羅博士之島》(The Island of
Dr. Moreau)等。
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1917-)
他跟艾西莫夫差不多,只不過現在還活著。1986年被封為大師,也曾受封為英國
爵士。目前英國最佳科幻小說的獎項就是以他為命名。現定居於斯里蘭卡。近作
為和新秀作家(應該說是精神傳人)史蒂芬·巴克斯特(Stephen Baxter)合著
的《他日之光》(The Light of Other Days)。
安德蕾·諾頓(Andre Norton,1912-)
她主要致力於兒童科幻奇幻文學,但作品仍廣受成人讀者歡迎。1984年獲頒大師
獎,為SFWA迄今唯一受封的女性大師。(連科幻女王烏蘇拉·勒官(Ursula K.
Le Guin )都還沒有,不過她應該是輩份不夠所致,再等幾年就快了)最著名的
系列作品是《女巫世界》(Witch World)。
1998年:
羅柏·海萊恩(Robert A. Heinlein,1907-1988)
第一屆大師獎(1975年)、四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軌跡》(Locus )雜志
票選最佳科幻小說作家永遠的第一、作品永遠買得到不絕版(除了一本《探星時
代》(Time for the Stars)以外)......還有什麽傳奇是科幻先生(Mr. SF)
所沒有的?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海萊恩是在堪薩斯市長大的作家,獲選進入家鄉
子弟所設立的名人堂格外有意義。
摩爾(C. L. Moore,1911-1987)
現代科幻尚在草創時期就已出道撰寫太空冒險故事的女作家。1933年就以西北·
史密斯(Northwest Smith)系列聞名於世。常以各種化名發表作品散見當時各
雜志。與夫婿亨利·庫特納(Henry Kuttner)的合作更令人津津樂道。可惜她
的努力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肯定,入選名人堂也算是有補償的意味在。
腓德烈·波爾(Frederik Pohl,1919-)
與艾西莫夫同輩的科幻作家、編輯兼仲介人。早年和賽瑞爾·孔布魯斯(Cyril
M. Kornbluth)合作,名噪一時;後來則以「奚奇」(Heechee )系列推向另一
個人生高峰。他同時也是1974 1976的SFWA總裁,1993年的大師獎得主。
海爾·克萊門特(Hal Clement,1922-)
擁有天文學、化學、教育學學位的他,在高中任教多年。從1942年在《驚愕科幻
》發表第一篇作品《證明》(Proof )。他的創作多半圍繞在太空歷險和外星生
命之上。在1999年終獲大師獎的肯定。最有名的著作是《重力任務》(Mission
of Gravity),日前才在英國重新發行。
1999年:
梅里特(A. Merritt,1884-1943)
幻想文類未真正成形就已活躍的作家兼編輯。雖然他的作品以奇幻為主,但其浪
漫冒險故事筆觸和寫作風格影響後世科幻作家甚巨。著名作品有《月池》(The
Moon Pool)和《伊斯塔之船》(The Ship of Ishtar)。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5-1905)
法國作家,另一位科幻之父。以當代科學冒險故事著稱。和威爾斯相較,雖然寫
作面向不廣,但內容較注重科學知識的合理性。《地心之旅》(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從地球到月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均為早期科幻的重要里程
碑。
羅柏·席維柏格(Robert Silverberg,1935-)
十九歲初試啼聲就獲得當年雨果獎的「最有潛力新秀作家」(Most Promising
New Author)頭銜。史上被提名獎項最多的作家兼編輯,然而得獎數卻未成正比
。在科幻界極孚人望,提攜後進不遺餘力。他是最年輕的名人,可惜的是沒有驚
天動地的生平代表作。
雷·布萊德柏里(Ray Bradbury,1920-)
科幻迷、作者、詩人、劇作家......橫跨科幻奇幻恐怖范疇的大人物。以清新雋
永又不失深度的文字,首先將科幻提升到「美」的層次。他也是少數同時獲得主
流文學批評者青睞的幻想文類作家。1989年獲得大師獎。著名作品有《火星紀事
》(The Martian Chronicles)、《圖案人》(The Illustrated Man)、《華
氏四五一度》(Fahrenheit 451)和電影《白鯨記》(Moby Dick)劇本。
2000年:
艾力克·法蘭克·羅素(Eric Frank Russell,1905-1978)
1937年在《驚愕科幻》發表創作後,就成為首位在美國科幻雜志佔有一席之地的
外國作家(他是英國人);更誇張的是,許多美國讀者都不知道這一點。雖然只
有十四部小說和十七個短篇,但他的幽默筆風但過人的洞察力是大多數作家所欠
缺的。
席奧多爾·史鐸金(Theodore Sturgeon,1918-1985)
全美最好的短篇科幻小說家之一,科幻黃金時代的主力人物,以語不驚人死不休
著稱。但也因此和坎伯理念不合,轉戰歐洲。在他手中,兒童心理、性別情慾等
議題開始納入科幻的范疇。科幻研究中心所評審年度最佳短篇小說獎就是以紀念
他的名義來頒發。
高登·狄克森(Gordon Dickson,1923-)
以英雄式的太空歌劇聞名於世。《柴德世界》系列(Childe Cycle,或稱《多賽
》(Dorsai)系列)與海萊恩的《星艦戰士》(Starship Troopers)一同為戰
爭科幻寫下定義。《多賽》之外,《龍與喬治》(The Dragon and the George
)系列亦極為出名。
保羅·安德森(Poul Anderson,1926-)
這位多產作家從五○年代之後一直保持著很高的創作水準。雖然作品涵蓋的面向
甚廣,但一般認為他是宇宙航行和太空探險的代表作家。1998年受封為大師。著
名作品有《飛天十字軍》(The High Crusade)、《終極宇航》(Tau Zero)、
《百萬年的孤舟》(The Boat of a Million Years)等。
『玖』 法國科幻小說大師儒勒·凡爾納的巨作《地心之旅》有拍成的電影嗎
有部同名電影:《地心之旅》,感覺還可以吧,你可以去看看,
夢幻天堂. 龍網地心游記.地心游記3D.地心歷險記3D.地心冒險迅雷下載地址:ftp://down2.killman.net:2014/地心游記/夢幻天堂·龍網[www.killman.net]地心游記.地心游記3D.地心歷險記3D.地心冒險.地心探險記BluRay中英字幕720P高清.rmvb
直接復制地址迅雷下載即可!
『拾』 求10篇寫「地心游記」的讀書筆記...字數只要不少於300就行。。。。
作者:儒勒·凡爾納[法]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概括內容:登布羅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書籍里偶然得到了一張羊皮紙,發現前人曾到地心旅行,里登布羅克教授決心也作同樣的旅行。他和侄子從漢堡出發,到冰島請一位向導,他們按照前人的指引,由冰島的一個火山口下降,途中他們經歷了一個又一個恢宏而令人驚心動魄的場面:地底深處的波濤洶涌的大海,巨大的蘑菇林,遠古時期的海獸及令人心驚膽戰的搏鬥,以及原始古猿在地下森林中放牧乳齒象,海上的狂風暴雨,耀眼的電閃雷鳴,攝人心魄的岩漿奔騰等等。經過整整3個月在地底的艱辛跋涉,在完成地心穿行之後,終於在一次火山噴發中從火山口回到了地面。
好詞好句:科學的真理總是從幻想開始,展開想像的翅膀,堅定自己的信念,將智慧與勇氣結合起來,任何人都可以成功。
我的感受:
關於角色詮釋,我認為教授很勇敢,什麼也不怕,而且敢於嘗試,向導漢恩斯堅韌、執著、不達目的決不退縮,做事冷靜,這些優秀的品質都值得學習。小說裡面,主人公們如痴如醉執著追求科學的精神很讓人感動。
關於小說情節解讀,在作者筆下,我能領略到一個又一個恢宏而令人驚心動魄的場面:地底深處的波濤洶涌的大海,巨大的蘑菇林,遠古時期海獸及令人心驚膽戰的搏鬥,以及原始古猿在地下森林中放牧乳齒象,海上的狂風暴雨,耀眼的電閃雷鳴,攝人心魄的岩漿奔騰……這一切,無不緊緊扣住讀者心弦,引人入勝。
關於科學知識,《地心游記》中總是出現一些關繫到科學知識的段落,讓我能暢游於曲折生動、饒有趣味的情節外,又在不知不覺中學到許多科學知識,感受人類征服自然的堅強意志。這部小說具有作者的想像力,又有一定的科學性。
關於未來,我堅信只要朝著自己的夢想出發,就能實現最初的夢想。路在腳下,堅定往前,成功就在彼岸!
最近,我看了法國科幻作家儒爾˙凡爾納的得意之作--《地心游記》.帶給我一次奇幻的地心之旅與深厚的感悟.
本書主要講述了19世紀中期,德國科學家裡李登布洛克教授一本舊書《王紀》時發現了夾在書中的一張古老的羊皮紙,上面由阿爾納·薩克努塞姆記述從斯奈菲爾的約庫爾火山口進入就可以到達地球中心!李登布洛克教授對此深信不疑,不顧侄子阿克塞爾的反對,毅然趕赴冰島並僱用向導漢斯,三個人憑借智慧,勇氣,冷靜和執著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神奇冒險之旅.
雖然地心不可能有那樣的奇幻世界,但從幻想開始的科學真理,展開想像的翅膀,堅定自己的信念,將智慧與勇氣結合起來,任何人都可以成功。
《地心游記》憑借科學的非凡想像力、豐富逼真的景物描寫,讓讀者體驗了神秘的地底世界,彰顯了對科學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令人沉醉於凡爾納的美妙幻想之中。這本書讓我明白:生活需要探索與發現,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堅持不懈地努力,不斷地磨練自己;敢於冒險並接受生活中的挑戰,使自己更加茁壯地成長。相反,如果我們沒有探索與冒險精神,不勇敢去挑戰生活中的磨難,猶如縮頭烏龜,一有危險就馬上躲進自己的避風港里,每天提心吊膽,即使能活上幾百年或是幾千年,也不會快樂的. 試問每一個人:這樣的人生有價值和意義嗎?能體會到人生的樂趣呢?
今天的我們,從來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碰上點小問題就纏著父母幫忙解決,有時還要發脾氣,耍小性子,什麼事都依靠父母來做。很少自己經歷挫折與磨難的我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苦。在父母的庇護下,我們什麼都不用愁,一直生活在溫暖的環境中,還有的人「生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即使我們的年齡在長,實際上卻是個什麼都沒經歷過的孩子,那麼,一個人就不算真正意義上的長大。
讓我們堅強起來吧!讓我們勇敢起來吧!學習漢斯勇於冒險的精神;學習李登布洛克教授的崇尚科學;學習阿克賽爾的冷靜執著。只有經歷風吹雨打的小草,才能茁壯成長!用自己的力量,創造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地心游記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此篇為儒爾·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地心游記》講述里登布羅克教 授在一本古老的書籍里偶然得到了一張羊皮紙,發現前人曾到 [1] 《地心游記》書籍封面 地心旅行,里登布羅克教授決心也作同樣的旅行。他和侄子從漢堡出發, 到冰島請一位向導,他們按照前人的指引,由冰島的一個火山口下降,途 中歷盡艱險和種種奇觀,經歷迷路、缺水、史前生物等種種險情,也得到 了地下海、史前人骨骸等驚世的發現,經過三個月的旅行,最後回到了地 面。 小說主要內容(中文版) 小說主要內容 ( 中文版 ) 1863 年 5 月的某一天, 里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書籍里偶然發現 一張羊皮紙,他從這張羊皮紙上的字里行間得到了啟示:前人阿思·薩克 奴姍曾到地心旅行。里登布羅克教授決定也作同樣的旅行。他在某年 5 月 27 日帶了侄子阿克賽爾以及足夠的糧食、儀器和武器等。由漢堡出發,到 了冰島又請一位向導漢恩斯隨行。 他們三人按照前人的指行,由冰島的斯奈弗火山口下降,經過三個月 的旅行,歷盡千辛萬苦,最後由於岩流的沖擊,又從地中海裡面西西里北 部的斯多倫波利島上的一個火山口回到了地面。 通過這部小說,讀者可以學習堅忍不拔的剛強意志,獲得豐富的科學 知識。 全書以緊湊的筆法記載了旅途上的艱險經歷和地底下的種種奇觀,像 凡爾納的所有作品一樣,不僅文筆幽默流暢、情節波瀾起伏,而且有著浪 漫而合乎科學的非凡想像力,把讀者帶進了一個超越時空的幻想世界。 背景說明 本書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科幻小說, 《小靈通漫遊未來》是通過眼明手快的小記者小靈通漫遊未來市的所見所 聞,對未來作全景式的「掃描」。 有一些科學幻想已經實現,或者即將實 現: 小靈通前往「未來世界」,乘的是「原子能氣墊船」。如今,氣墊船 已經很普通,從上海至寧波,從深圳到珠海,每天都有「飛翔船」往返。 所謂「飛翔船」,也就是氣墊船。當然,小靈通乘的以原子能為動力的大 型氣墊船,雖然還沒有出現在世界上,但是已經不很遙遠了。 小靈通手腕上戴的「電視手錶」,已經接近於變成現實,如今,「掌 上微型電視機」已經商品化。更小的手錶大小的微型電視機的誕生,指日 可待。 小靈通在未來世界乘坐的「飄行車」,不僅能在地面行駛,而且能夠 在空中「飄行」。這種「飄行車」,也許會在 21 世紀出現。 在《小靈通漫遊未來》中寫到的「環幕立體電影」,如今已經變為現 實。把小轎車駛進電影院,坐在車里看電影,這些已經實現——雖說並不 那麼普遍,但是畢竟有了。 小靈通見到小虎子的「老爺爺」(曾祖父)下棋不戴眼鏡,很吃 驚。一問小虎子,這才明白:「他的眼睛不花,那是因為他眼睛裡裝了老 花眼鏡。鏡片是嵌在眼睛裡的,所以你看不出來他戴眼鏡。我的爸爸的眼 睛里也嵌著鏡片, 不過, 他嵌的是近視鏡片。 」這種「嵌在眼睛裡的眼鏡」, 如今比比皆是——隱形眼鏡。 這是一部科學幻想小說。作者在這部前後長達四十年所寫的作品中,塑造了眼明 心亮的小記者小靈通的可愛形象。作品通過小靈通三度漫遊未來的種種見聞,多 角度、全方位、生動有趣地展示了未來的美好景象。 賞析 1 《去年的樹》是日本已故童話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名作。作家在極為精短的篇幅 內,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十分凄楚動人的故事。幾年前我去馬來西亞吉隆坡、新山 等地講學時,每次都朗讀了這篇情真意切、蘊涵深厚的作品,許多聽眾(學生、 家長和教師)都感動得熱淚盈眶。 這篇童話的故事情節其實很簡單:冬去春來,一隻鳥兒從南方飛回,找她的好朋 友——一棵樹,但樹不見了。原來,樹被砍伐運到工廠,又被做成火柴,火柴又 點燃了火……鳥兒曾答應樹,回來後再唱歌給他聽的,沒想到只看見留在那裡的 樹根。鳥兒一次次打聽她的好朋友的下落,一次次去尋找,最後終於找到了火柴 點燃的燈火;鳥兒睜大眼睛,深情地「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接著,她就唱起去 年唱過的歌兒,給燈火聽。」 有人可能認為這篇作品的主旨在「環保」上:要愛護樹木,保護樹木,不應該亂加 砍伐。這當然也是不錯的,但我以為作為文學作品,這篇童話更為重要的,在於 非常生動地敘寫並歌頌了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深厚的愛意、純正忠誠的友誼。 童話這個特殊文體的特點是,它不像小說、報告文學那樣直接描繪和反映社會現 實生活, 而是通過想像和幻想的藝術手法, 折射出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行狀和影像, 以寄託某種情感及思想。《去年的樹》雖然寫的是一隻小鳥和一棵樹,實際上表 現的是生活中的人, 揭示的是人的思想、 感情和品德。 其中小鳥的那種誠信守諾, 以及通過執著的追蹤尋找表現出來的她對朋友的篤厚深情,確是十分感人的。 和許多作品不同,這篇童話的故事結局不是「大團圓」,而是由於「樹」的不幸遭際 和「悲慘」結果,使整個作品蒙上一層凄婉的悲劇色調,從而更能產生一種情感震 撼的效果。 在藝術手法上, 這篇童話在情節設計上, 採用了民間文學常用的連鎖反復的形式, 加上著名童話作家兼翻譯家孫幼軍極為簡潔流暢的譯筆, 都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可 讀性。 賞析 2 童話《去年的樹》是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材上冊第 11 課。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 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 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它的朋友時, 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後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鳥站在燈火 前,唱了去年的歌,又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每個人讀完這篇童話都會有種莫名的惆悵,僅僅是被一種高尚的、令人盪氣回腸 的友情所感染和感動嗎?在一遍一遍的品讀中,我感到,這並不是這篇童話想要 表達的全部思想。它並不是在寫鳥,而是在寫樹,通過鳥這條明線,暗寫「去年 的樹」。通過寫「去年的樹」 歷經磨難變成燈火,告訴我們,生命是需要升華的, 只有升華的生命才值得朋友為之歌唱。「去年的樹」雖然沒有了,鳥還可以在燈火 中回憶起自己的朋友。那麼當我們不在世間的時候,我們是否留下了值得朋友回 憶和歌唱的東西呢?這就是這篇童話讓我們惆悵的原因。 《去年的樹》用高超的文學手法,將主角隱藏在暗線中,通過寫樹的朋友「鳥」的 活動,側面寫樹的經歷,表面上寫了鳥追蹤朋友的曲折,實際上寫了樹幾經磨練 升華生命的光輝歷程。正是這種寫法,渲染了一種哀傷但不悲涼,凄美但不惋惜 的情緒。 童話的結尾是全文的高潮,也是點睛之筆。「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 會兒,就飛走了。」鳥兒為什麼沒有掉眼淚就飛走了?是因為它並不悲傷和惋惜, 它的朋友給它留下了燈火,看著這燈火,它能回憶起它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這 就是它的朋友給它留下的最好的東西,所以它沒有悲傷,飛走了。 《去年的樹》讓我們不禁自問:我走了,要留下些什麼最值得朋友和親人回憶的 東西? 我想,財富和軀體終將像朽木一樣會腐爛掉,唯一能夠永恆的是偉大的思想和精 神,我們如果能將生命燃燒成精神的火花,哪怕只有星星之火,也可以照亮另一 顆心靈,在那顆被照亮的心靈中我們將得到永生! 去年的樹》 是日本已故童話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名作。 作家在極為精短的篇幅內, 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十分凄楚動人的故事。幾年前我去馬來西亞吉隆坡、新山等地 講學時,每次都朗讀了這篇情真意切、蘊涵深厚的作品,許多聽眾(學生、家長 和教師)都感動得熱淚盈眶。 這篇童話的故事情節其實很簡單:冬去春來,一隻鳥兒從南方飛回,找她的好朋 友——一棵樹,但樹不見了。原來,樹被砍伐運到工廠,又被做成火柴,火柴又 點燃了火……鳥兒曾答應樹,回來後再唱歌給他聽的,沒想到只看見留在那裡的 樹根。鳥兒一次次打聽她的好朋友的下落,一次次去尋找,最後終於找到了火柴 點燃的燈火;鳥兒睜大眼睛,深情地「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接著,她就唱起去 年唱過的歌兒,給燈火聽。」 有人可能認為這篇作品的主旨在「環保」上:要愛護樹木,保護樹木,不應該亂加 砍伐。這當然也是不錯的,但我以為作為文學作品,這篇童話更為重要的,在於 非常生動地敘寫並歌頌了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深厚的愛意、純正忠誠的友誼。 童話這個特殊文體的特點是,它不像小說、報告文學那樣直接描繪和反映社會現 實生活, 而是通過想像和幻想的藝術手法, 折射出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行狀和影像, 以寄託某種情感及思想。《去年的樹》雖然寫的是一隻小鳥和一棵樹,實際上表 現的是生活中的人, 揭示的是人的思想、 感情和品德。 其中小鳥的那種誠信守諾, 以及通過執著的追蹤尋找表現出來的她對朋友的篤厚深情,確是十分感人的。 和許多作品不同,這篇童話的故事結局不是「大團圓」,而是由於「樹」的不幸遭際 和「悲慘」結果,使整個作品蒙上一層凄婉的悲劇色調,從而更能產生一種情感震 撼的效果。 在藝術手法上, 這篇童話在情節設計上, 採用了民間文學常用的連鎖反復的形式, 加上著名童話作家兼翻譯家孫幼軍極為簡潔流暢的譯筆, 都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可 讀性。
<<地心游記>>
作者:儒爾·凡爾納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儒爾·凡爾納大師被尊榮為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大師手下出名的著作要數<<八十天環游地球>>,<<從地球到月亮>>.看過這兩本書的讀者,想必早已為大師那高深莫測的筆法所折服了吧.與之前的科幻小說不一樣的是,凡爾納大師似乎不是再讓我們去真正知道小說內部各個主角之間的關系,而不懈怠的他真面目是讓我們在口味小說的結構時,更把世界的風雨人情,美麗風光展示給大家.
閑話少說,還是把最近我領略到大師的天馬行空的創作用我的方式詮釋出來.<<地心游記>>故事一開始發生在德國漢堡舊城古老的街道的木樓裡面.享有盛譽的李登布洛克教授是個科學界泰斗,這和他古怪而急燥的脾氣一樣早為人所知.而那座他生活的閣樓里他的唯一親人也是侄子阿克賽爾整天在其叔叔的虎口下過著日子,像這座年久的老樓一樣,離不開李登布洛克教授,同時備受摧殘.
古怪的教授支配著他富有的財產,過著科學工作者們清靜又較為奢侈的生活.在小幢樓里他有自己獨立的博物館般的書房,裡面寶藏有幾個世紀中稀有金屬和罕見的動物標本,可想而知這些年到半旬的老教授天天與這群沒有語言和交流的石頭和骨胳打交道,他的脾氣是多麼不為人理解.
故事的發展正是得益於這間舉世無雙的書房,李登布洛克教授在無意之中從書架上得到一本古奧難懂的書籍,意外讓他發現藏匿於遠古時代的羊皮紙上的天書般的文字,這更有挑大樑的李登布洛克教授如獲至寶,古怪毛病發作,以拒絕中午飯而投入到破譯那獨特的冰島文的忘我境界中.而他的侄子阿克賽爾和家裡的女傭便面臨著艱苦卓絕的苦味日子了,這一直持續到聰明的阿克賽爾巧合地破譯那張羊皮卷古怪的符號後.
於是教授在得知這足以震驚中外的信息准備著發現之旅.同時,他的侄子也就苦惱了,原因是這次旅行對他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無理取鬧----通過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進入到地心.
無情的教授最終固執己見地踏上了十九世紀最為神奇的旅行.陪伴他走在征程的還有就是他的侄子阿克賽爾,他們是否是這世紀末里最為傳奇最為英勇的人物呢?凡爾納並沒有給我們如何有想像的餘地,接下來便是給我們完全感官上的宏大威懾,展現了自然界無奇不有的奇觀....
你會想從火山口到達地心是何其不可思議的行動,,那地下千年而存活的侏羅紀恐龍,生活在白堊紀的巨大蜥蜴和鱷魚,彷彿生來便要給這三位英雄般的勇敢者以阻擋,然而書中主人公憑借頑強拼搏的科學求真,踏上了世紀之旅........
不能不說大師的宏大想像力給我們無盡的思維空間,筆下的史詩風格再一次點亮了我們對地球和幻想的渴望熱情。還等什麼,看了下面的介紹,我們開始行動吧!
最近,我看了一本《地心游記》,真是一次奢華的視覺享受。 《地心游記》是法國科幻作家儒爾˙凡爾納的得意之作。本書主要講述了19世紀中期,德國科學家裡登布洛克教授偶然得到了一張古老的羊皮紙,上面記述從一個神秘的火山口進入就可以到達地球中心!教授對此深信不疑,不顧侄子阿克塞爾的極力反對,毅然偕同阿克塞爾與向導漢斯,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冒險旅行。《地心游記》憑借合科科學的非凡想像力、豐富逼真的景物描寫,讓讀者體驗了神秘的地底世界,彰顯了對科學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令人沉醉於凡爾納的美妙幻想之中。 這本書帶給我很大的震撼,讓我深知:要想體驗到生活的無限樂趣,情趣與精彩,就要勇於探索與發現,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堅持不懈地努力,不斷地磨練自己。敢於冒險並接受生活中的挑戰,使自己更加茁壯地成長。反之,如果我們沒有探索與冒險精神,不勇敢去挑戰生活中的磨難與攔路虎,而想成為溫室里的鮮花,一生都在溫暖的環境中度過,不經歷任何風吹雨打,就這樣平平安安的生活,那何時才會體會到人生的樂趣呢?就好比縮頭烏龜,一有危險就忙躲進自己的避風港里,成天提心吊膽。試問每一個人,這樣的人生有價值或意義存在嗎?即使能活上幾百年或是上千年,也不會快樂的!今天的我們,從來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碰上點小問題就纏著父母解決難題,甚至還要發脾氣,耍小性子,什麼事都依靠父母來做。很少自己經歷挫折與磨難的我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苦。在父母的庇護下,我們什麼都不用愁,一直生活在溫暖的環境中,生活在蜜罐子里。還有人生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即使我們的年齡在長,實際上卻是個什麼都沒經歷過的孩子,那麼,一個人就不算真正長大。 讓我們堅強,勇敢起來吧,學習書中主人公的探索與冒險精神,崇尚科學。不經歷風吹雨打的小草,怎能茁壯成長?用自己的力量,創造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地心游記》發表於1864年,是凡爾納早期著名的科幻小說之一。小說講述的是德國科學家裡登布洛克教授前人一封密碼信的啟發,偕同侄子阿克塞爾和向導漢斯,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險旅行。他們從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口下降,在地心經歷三個月的艱辛跋涉,一路克服缺水、迷路、暴風雨等艱難險阻,最後從西西里島的火山口返回地面。
在小說中,凡爾納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巧妙地穿插在小說的情節及對人物的刻畫上,在向讀者描述一個神奇的地下世界,展示曲折生動、饒有趣味的情節同時,又讓讀者學到豐富的科學知識,感受人類征服自然的堅強意志。
《地心游記》出自法國科幻作家儒爾˙凡爾納筆下講德國科學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從前人薩克努塞姆一封密碼信里得到啟發於帶著侄子阿克賽爾和向導漢斯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探險他們從冰島斯奈菲爾火9口出發一直向著地心方向下降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風暴等各種困難終於在一次火9噴發中從西西里島斯得龍布利火9回到地面
讀這本書能把你帶到地心深處去看原始人類化石和許多早已滅絕了生物以及不同時代沉積下來各種岩層你還會隨著教授他們三人一起去艱難地找尋水源在地下暗河裡漂流以及漂流途中不斷地和怪獸搏鬥隨著故事發展你還會陪著阿克賽爾渡過光亮走失四天最後終於憑著毅力藉助聲音在花崗岩間傳播找到他叔叔和向導後來他們一起隨著又一次火9噴發被噴到地面結束了這次旅行
這本書語言幽默情節扣人心弦我認為最驚心動魄第三十五章本章講述向導漢斯、阿克賽爾和李登布洛克教授在離地心不遠地下河遇到了風暴大風把他們小船吹得差點沉下河後來火球襲擊了他們這個帶電火球落下後將木筏上所有鐵器都磁化了書中寫道:「儀器和武器顫動著、碰擊著發出尖利聲音我鞋釘和一塊嵌入木頭鐵板牢牢地吸在一起難怪我無法收回我腳」
「半白半藍火球如同一刻直徑10英寸巨大炸彈慢慢移動著在風暴抽打下急速旋轉它朝來了它爬上木筏骨架然後跳到食品包上然後又輕輕飄下反彈掠過火葯箱多麼恐怖!都要被炸上天了」
這本書不僅情節使人驚心動魄更讓我印象深刻書中三位性格迥異人物李登布洛克教授精力充沛卻性格急躁人物他科學界泰斗他固執卻有著堅定信念和頑強意志正他這份對科學執著追求才使這個團隊勝利穿越地心另一位同樣可敬冰島人漢斯他誠實守信不怕困難認真踏實地履行當向導職責雖然語言不通但漢斯頭腦冷靜且動作靈敏憑著這些他幫助教授克服了種種困難作者阿克賽爾經過這次地心之旅也由毛頭小伙長成了真正男子漢
人們稱凡爾納科幻文學之父他所預言事情若干年後總能變成事實那麼此次奇妙旅行所見所聞也將會未來事實了?所以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