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科幻小說瞬間傳輸

科幻小說瞬間傳輸

發布時間: 2022-04-26 11:27:30

㈠ 人體能否實現「瞬間轉移」嗎

星球戰士從某一地點突然消失,而瞬間出現在遙遠的另一點。《封神演義》中的土行孫,會突然消失,一轉眼又從別的地方冒出來……

這些只是科幻電影和神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現實生活,能找到這樣的奇妙隧道,讓我們真正實現瞬間轉移嗎?

量子物理學的發展,無疑一步步為人類鋪就了這樣一條從幻想走向現實的道路。或許有一天,人類就將帶著自己的喜悅、痛苦,甚至打著噴嚏就被瞬間傳輸到遙遠的外太空。

要想具體了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從量子說起。

所謂量子,是物質粒子的非連續運動。量子態是指原子、中子、質子等粒子的狀態,它可表徵粒子的能量、旋轉、運動、磁場以及其他的物理特性。1993年,美國物理學家貝尼特等人提出了「量子態隱形傳輸」的方案:將原粒子物理特性的信息發向遠處的另一個粒子,該粒子在接收到這些信息後,會成為原粒子的復製品。而在此過程中,傳輸的是原粒子的量子態,而不是原粒子本身。傳輸結束後,原粒子已經不具備原來的量子態,而有了新的量子態。

德國科學家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測量到通過量子信道「逃離」原子的電子,而且發現每個電子「逃離」的速度極為驚人。

量子信道在微觀世界普遍存在,「量子信道指的就是量子在裡面傳輸不受影響的通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韓正甫教授告訴記者:「量子信道在量子物理學中相當於光學里,光纖這樣的光學信道和通信中一般的電線。」但電線是有形的,量子信道迄今為止卻從未被觀測到。

由於電子帶負電荷,在帶正電荷的原子核的吸引下電子被束縛在原子內部。如果電子沒有在一段時間內獲得足夠的能量,它就無法「逃離」原子核的束縛。但量子力學可以提供另一種方法,電子可以直接通過量子信道逃脫出來,這在物理學中叫遂穿效應。

打個比喻,這就像在大碗中放一個小石子,石子不會出來。除非石子的能量很大,大過碗壁的能量時,它就會從碗的上面跳出來。

但是量子物理學上有一個非常奇怪的效應,當碗壁足夠矮,非常薄,即便碗壁的能量依然大於石子的能量,石子也會莫名其妙地跑出來,究竟它是怎麼出來的誰也不知道,就像變魔術一樣。而這個跑出來的「石子」實際上是通過一個隧道跑出來的,這個通道就是量子信道。

德國科學家最新的實驗成果就是利用百億分之一秒的阿秒激光級脈沖攻擊氖原子從而觀察到了隧穿效應的全過程,而且證明了量子信道的存在。韓正甫教授解釋說,這就像我們看運動員跳高或者跳遠的時候,眼睛並不能看清楚他們的身體在騰空過程中的每個細小變化,而通過慢動作我們卻可以把每一瞬間看清楚。

通過量子信道,電子能瞬間逃離原子,小石子莫名其妙就穿過了碗壁,難道所謂的「瞬間轉移」和「穿牆術」這些曾經只出現在神話和科幻小說中的場景果真是可以實現的?

《封神演義》中的土行孫,他會突然消失,一轉眼又從別的地方冒出來。在科幻系列電影《星際旅行》中,發送人體是一件最平常不過的事情。在一台魔術裝置中,宇航員的身體忽然一閃,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之後他會出現在任何一處希望抵達的地點,甚至是外星球。只要那個地方有一台類似的接收器,除了平淡地說一句「發射我吧,蘇格蘭人!」之外,沒有人會把它當做話題來談論。

想像一下,如果這樣的技術有一天能夠普及,那麼我們出門旅行再也不用費力的轉乘各種交通工具,而只要運用這種傳送工具,瞬間就能把我們「轉移」到任何我們想去的地方。

雖然理論上這樣的場景是可以實現的,物理學上叫做量子態隱形傳物。從物理學角度,可以這樣來想像隱形傳物的過程:先提取原物的所有信息,然後將這些信息傳送到接收地點,接收者依據這些信息,選取與構成原物完全相同的基本單元,製造出原物完美的復製品。

人類要想實現瞬間轉移,還有三大技術難題尚未解決。

難題一:人的身體是由物質組成的,如果用光速把人的身體移動到另一個地點,那麼,就必須將它「唯物質化」。經物理學家計算,單單突破原子核內部的限定力,就必須把身體加熱到1萬億攝氏度——這比太陽內部的熱度還要高幾百倍。只有在這一溫度下,物質才能變為光,並通過光速輸送到任何一個地點。而對每一個被輸送的人來說,所使用的能量要超過迄今為止人類全部能量消耗的大約1000倍。

難題二:發射儀器必須在目的地將人重新組合起來。為了知道如何組合,它就需要獲得人體所有原子結構的精確信息。如果每一個原子約為1000位元組,描述人體的所有原子總共需要10的31次方的位元組,而目前世界上全部圖書所含有的信息約為10的15次方位元組,僅是完整描述一個人所需要的信息的1億分之一。僅傳輸這些數據對於今天速度最快的計算機來說,也會花去比宇宙年齡還要長2000倍的時間。

難題三:精確描述人的原子結構是最棘手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根據海森伯測不準原理,我們不可能獲得一個粒子的全部信息。例如,如果我們想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那麼我們就會失去所有關於它的速度的信息,反之亦然。

㈡ 物理學大師曾預言:在本世紀末人類可能用量子傳輸機實現瞬間移動,可能嗎

瞬間移動常出現在科幻作品中,能夠瞬間隱形轉移到某個位置。一直以來,人們都希望能夠使用科學技術,實現人類的瞬間移動,

近日,迷信家提出了一個新的想像,或許應用量子傳送機可以完成霎時挪動。從迷信角度來剖析,傳輸量子需求兩個對應的傳送門,一個放置在終點,一個放置在起點。

霎時挪動的本質就是量子的隱形傳輸,運用量子糾纏景象完成遠間隔的傳輸。在這種狀況下兩個粒子會互相糾纏,兩個粒子的形態也會互相影響,致使量子隱形的同時停止超遠間隔的光速傳輸,以到達瞬移的目的。許多學者都對此停止了深化研討,證明了應用光纖可以完成量子的隱形傳輸。


看來,需求處理的技術成績仍有很多,紐約大學的物理教授曾預言,量子傳送機或將於本世紀末成為理想中的瞬移機器。真的可以完成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㈢ 量子態隱形傳輸和瞬間移動

瞬間移動從字面上來看它是一個形容詞,指物體移動速度快到一瞬間便能完成。但如何達到這種效果呢,瞬間移動這個詞最常見於西方魔法名詞,被認為是一種可以使人在一瞬間到達另一點的魔法。但根據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瞬間移動已被認為是可能的。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來看,如果物體的引力或能量足夠大,那麼它將有足夠的力量使空間發生扭曲,而使三維空間中的兩個點被拉近,那麼如果這種能量強到能讓兩個點幾乎重合,那麼我們就可以想像出這樣的情況:從幾乎重合的三維空間的兩點之一穿過,將直接跨越兩點間的三維空間而在同一時間出現在另外一點,這樣便達到了瞬間移動的效果。另一種理解則是,在蟲洞效應擴大范圍的內心。也就是時間表,時間表是在我們和宇宙中存在的時間計算器。如果一個人死了,他的時間表就停止不動。而地球的時間表還在繼續運行計算,在兩面鏡子中間你能從一面鏡子里看到無限的重影。而這個空間就是不受時間計算的空間!也就是說,瞬間移動就是要把唯一的時間計算器暫停或搞壞。讓時間計算器自我維修修復,用高壓電流來讓某部分的時間表超負荷這樣自我修復開始。這時候你的運動不會算做時間,而你自我認知卻實在時間內運動。當你移動到另一點的時候,其實你在運動進行其實沒有算做時間內。所以在旁人看來你在瞬間移動。 「瞬間轉移」和「穿牆術」是否能實現? 通過量子信道,電子能瞬間逃離原子,小石子莫名其妙就穿過了碗壁,難道所謂的 「瞬間轉移」和「穿牆術」這些曾經只出現在神話和科幻小說中的場景果真是可以實現的? 《封神演義》中的土行孫,他會突然消失,一轉眼又從別的地方冒出來。在科幻系列電影《星際旅行》中,發送人體是一件最平常不過的事情。在一台魔術裝置中,宇航員的身體忽然一閃,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之後他會出現在任何一處希望抵達的地點,甚至是外星球。只要那個地方有一台類似的接收器,除了平淡地說一句「發射我吧,蘇格蘭人!」之外,沒有人會把它當做話題來談論。 想像一下,如果這樣的技術有一天能夠普及,那麼我們出門旅行再也不用費力的轉乘各種交通工具,而只要運用這種傳送工具,瞬間就能把我們「轉移」到任何我們想去的地方。 韓正甫教授說,理論上這樣的場景是可以實現的,物理學上叫做量子態隱形傳物。從物理學角度,可以這樣來想像隱形傳物的過程:先提取原物的所有信息,然後將這些信息傳送到接收地點,接收者依據這些信息,選取與構成原物完全相同的基本單元,製造出原物完美的復製品。 人類瞬間轉移面臨三大難題 隱形傳物雖然理論上可行,但要真正實現人的隱形傳送,目前還有許多技術難題尚未解決。 難題一: 人的身體是由物質組成的,如果用光速把人的身體移動到另一個地點,那麼,就必須將它「唯物質化」。經物理學家計算,單單突破原子核內部的限定力,就必須把身體加熱到1萬億攝氏度———這比太陽內部的熱度還要高幾百倍。只有在這一溫度下,物質才能變為光,並通過光速輸送到任何一個地點。而對每一個被輸送的人來說,所使用的能量要超過迄今為止人類全部能量消耗的大約1000倍。 難題二: 發射儀器必須在目的地將人重新組合起來。為了知道如何組合,它就需要獲得人體所有原子結構的精確信息。如果每一個原子約為1000位元組,描述人體的所有原子總共需要10的31次方的位元組,而目前世界上全部圖書所含有的信息約為10的15次方位元組,僅是完整描述一個人所需要的信息的1億分之一。僅傳輸這些數據對於今天速度最快的計算機來說,也會花去比宇宙年齡還要長2000倍的時間。 難題三: 精確描述人的原子結構是最棘手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根據海森伯測不準原理,我們不可能獲得一個粒子的全部信息。例如,如果我們想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那麼我們就會失去所有關於它的速度的信息,反之亦然。 相關研究:美奧科學家將原子隱形傳送 早在2004年,美國和奧地利的物理學家就通過實驗成功實現了隱形傳物,論文發表在《自然》上,引起國際學術界的極大興趣。 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通過激光,將三個帶有正電荷的鈹原子的量子態復制到8微米外的另一個原子上。整個過程由計算機控制,僅耗時4毫秒,傳輸成功率達到78%。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的另一個研究小組則採用鈣原子,同樣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輸,成功率為75%。基本原理也是利用第三個原子為輔助,用激光將一個原子的量子態傳遞給另一個原子。也可以這樣,用儀器進行多維跳躍,就像科幻小說中的飛船一樣,也可實現瞬間移動。

㈣ 什麼是量子瞬間傳輸技術看完你就懂了

相距遙遠的兩個量子所呈現出得關聯性。科學家早就發現,處於特定系統中的兩個或多個量子,即使相距遙遠也總是呈現出相同的狀態,當其中一個量子狀態改變時,其他量子也會隨之改變。量子瞬間傳輸技術就是基於此的傳輸技術。

一個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我們就說這個物理量是量子化的,把這個最小單位稱為量子。光子就是光量子,一束光至少包含一個光子,再少就不存在了。實驗發現,原子中電子的能量不是連續變化的,而是只能取一些分立的值,也就是說,原子中的電子能量是量子化的。量子化是微觀世界的普遍現象。20世紀上半葉(主要是從1900年到1930年),普朗克、愛因斯坦、德布羅意、玻爾、海森堡、薛定諤、狄拉克、玻恩、泡利等偉大的物理學家們創立了量子力學,這是我們目前對微觀世界最准確的描述。相對論幾乎是愛因斯坦獨力創造出來的,量子力學卻是群星璀璨的產物。愛因斯坦在其中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出光量子,這是他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原因,居然不是相對論!),但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兩個貢獻者是普朗克和海森堡。不過上面無論哪一位,都比在世的物理學家偉大多了(楊振寧可能跟泡利相差不是很遠?),這是時代的垂青,個人無法改變的。

量子力學描述世界的語言跟經典力學有根本區別。經典力學描述一個粒子的狀態,說的是它在什麼位置,具有什麼動量。不言而喻的是,在任何一個時刻這個粒子總是位於某個位置,具有某個動量,即使你不知道是多少。量子力學描述一個粒子的狀態,卻是給出一個態函數或者稱為態矢量,這個態矢量不是位於日常所見的三維空間,而是位於一個數學抽象的線性空間。在這里我們不需要深究這是個什麼空間,關鍵在於兩個態矢量之間可以進行「內積」的運算。內積是什麼?在三維空間中,兩個長度為1的單位矢量a和b做內積(a, b),得到的是它們夾角的餘弦,即兩個矢量方向相同時得到1,方向相反時得到-1,互相垂直時得到0,所以內積也可以理解為一個矢量在另一個矢量上的投影。對兩個態矢量也可以求這樣的內積,結果是個復數(即有實部虛部,不一定是實數),而這個復數的絕對值小於等於1。

現在不可思議的新概念來了:對於任何一個物理量P(例如位置、動量),態矢量都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具有確定的P,稱為P的本徵態,P的取值稱為這個本徵態的本徵值;另一類不具有確定的P,稱為P的非本徵態。非本徵態比本徵態多得多,如同無理數比有理數多得多。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情況下,一個粒子是沒有確定的位置的!等等,什麼叫做「沒有確定的位置」?是因為粒子跑得太快了,我們看不清嗎?量子力學說的不是這種常規(而錯誤)的理解,而是說:非本徵態是一個客觀真實的狀態,跟本徵態同樣客觀真實,它沒有確定的位置是因為它本質上就是如此,而不是因為我們的信息不全。來打個比方,有些狀態可以用指向上下左右的箭頭來表示,於是你定義「方向」為一個物理量,但是還有些狀態是一個圓!圓狀態跟箭頭狀態同樣真實,只是沒有確定的方向而已。

但是讀者還會困惑,因為我們總是可以用儀器去測量粒子的位置,測量的結果總是粒子出現在某個地方,而不是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或者哪裡都測量不到。好,下面就是量子力學的關鍵思想:對P的本徵態測量P,粒子的狀態不變,測得的是這個本徵態的本徵值。而對P的非本徵態s測量P,會使粒子的狀態從s變成某個P的本徵態f,概率是s與f的內積的絕對值的平方|(s, f)|^2,發生這個變化後測得的就是f的本徵值。用上面的例子來說,對箭頭狀態測方向,狀態不變,得到的就是箭頭的方向;對圓狀態測方向,圓狀態會以相同的幾率變成任何一個箭頭狀態,得到的是這個新的箭頭狀態的方向。對位置的非本徵態測量位置,就會測得粒子出現在某個隨機的位置,而出現在空間所有位置的幾率之和等於1。怎麼知道測量結果是隨機的呢?制備多個具有相同狀態的粒子,把實驗重復多次,就會發現實驗結果每次都不一樣。沒錯,量子力學具有本質的隨機性,同樣的原因可以導致不同的結果,這是跟經典力學的又一大區別。
你也許會覺得上面這些說法簡直莫名其妙,但是現在絕大多數科學家都對它們奉若圭臬。為什麼呢?因為這套奇怪的理論跟實驗符合得很好,而經典力學卻不能。當然,這是哲學性的原因,而操作性的原因很簡單:現在的科學家受的都是量子力學的教育。普朗克有一句非常有趣的話:「新的科學真理並不是由於說服它的對手取得勝利的,而是由於它的對手死光了,新的一代熟悉它的人成長起來了。」

事實上,現在仍然有不少人對量子力學提出各種各樣的挑戰,包括不少專業科學家,民科就更多了(當然挑戰相對論的民科更多)。歷史上,挑戰量子力學的勢力更加強大,其中的帶頭大哥就是--愛因斯坦!老愛堅信粒子應該具有確定的位置和動量,世界的演化應該是決定性的,對前面說的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和隨機性十分不滿。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相信「沒有人看月亮的時候,月亮仍然存在」,以及「上帝不擲骰子」。

如果是一般人,表達完信念也就沒事了。但愛因斯坦是超級偉大的科學家,神一樣的人物,他不會滿足於只做口舌之爭,而是要設計一個判決性的實驗,以可驗證的方式證明量子力學的錯誤。於是乎,1935年,愛因斯坦(Einstein)、波多爾斯基(Podolsky)和羅森(Rosen)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後人用他們的首字母稱為EPR實驗。你可以制備兩個粒子A和B的「圓」態,使得在這個狀態中兩個粒子的某個性質(如電子的自旋角動量、光子的偏振)相加等於零,而單個粒子的這個性質不確定。這樣一對粒子稱為EPR對。然後你把這兩個粒子在空間上分開很遠,任意的遠,然後測量粒子A的這個性質。好比你測得A是「上」,那麼你就立刻知道了B現在是「下」。問題是,既然A和B已經離得非常遠了,B是怎麼知道A發生了變化,然後發生相應的變化的?EPR認為A和B之間出現了「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信息傳遞的速度超過光速,違反相對論。所以,量子力學肯定有錯誤。

這個問題非常深邃,直到現在都不斷給人以啟發。不過量子力學的正統衛道士有一個標准回答:處於「圓」態的A和B是一個整體,當你對A進行測量的時候,A和B是同時發生變化的,並不是A變了之後傳一個信息給B,B再變化,所以這里沒有信息的傳遞,不違反相對論。這個回答怎麼樣?無論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不過愛因斯坦一直都不信,以這個他參與創建的理論的反對者的身份走完了一生。

在愛因斯坦的時代,EPR實驗只能在頭腦中進行。隨著科技的進步,這個實驗可以實現了。1980年代,阿斯佩克特等人做了EPR實驗,結果你猜怎麼著?完全跟量子力學的預言符合!真的是你測得一個EPR對中的A是「上」的時候,B就變成了「下」。本來是設計出來否定量子力學的,反而驗證了量子力學的正確性。這種事在科學史上屢見不鮮。17世紀的時候,牛頓主張光是粒子,惠更斯主張光是波動。牛頓按照惠更斯的理論計算出一個現象:把一束光射向一個不透明的小圓片,在圓片的背後中心位置會出現一個亮點,而不是暗點。牛頓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宣布駁倒了惠更斯。可是別人一做這個實驗,發現真的就是如此,結果成了牛頓親手證明惠更斯的正確。

EPR現象既然是一個真實的效應,而不是愛因斯坦等人以為的悖論,人們就想到利用它。量子隱形傳態(quantum teleportation)就是一個重要的應用。英文單詞teleportation就是科幻藝術中biu的一聲把人傳過去的瞬間傳輸,tele是遠,port是傳,所以小編們報道這種新聞總是配傳人的圖片,《星際迷航》中的Spock發來賀電!可是,在量子信息研究中實際做的是把一個粒子A的量子態傳輸給遠處的另一個粒子B,讓B復制A的狀態,注意傳的是狀態而不是粒子。當然你可以說傳人也是把人的所有原子的狀態傳到遠處的另外一堆原子上,組合成一個同樣的人。OK我沒意見,只不過為了避免混淆,中國的科學家們還是小心謹慎地把teleportation翻譯成了隱形傳態。

量子隱形傳態是怎麼操作的呢?基本思路是這樣:讓第三個粒子C跟B組成EPR對,而C跟A離得很近,跟B離得很遠。讓A按照某個密碼跟C發生相互作用,改變C的狀態,於是B的狀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再通過經典的通訊手段(比如電話、光纜)把密碼告訴B那邊的人,對B按照密碼進行反向操作,就得到了A的狀態。這里的基本元素包括作為中介的C、密碼和傳輸密碼的經典信道。

㈤ 瞬間移動如果存在,那是怎樣做到的

以目前的科學而言,只有量子遙傳技術能夠達成瞬間傳遞量子態訊息至不同位置。
量子隱形傳態(Quantum teleportation),又稱量子遙傳、量子隱形傳輸、量子隱形傳送、量子遠距傳輸或量子遠傳,是一種利用分散量子纏結與一些物理訊息(physical information)的轉換來傳送量子態至任意距離的位置的技術。是一種全新的通信方式。它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在量子糾纏的幫助下,待傳輸的量子態如同經歷了科幻小說中描寫的「超時空傳輸」,在一個地方神秘地消失,不需要任何載體的攜帶,又在另一個地方神秘地出現。
必須說明的是,量子遙傳並不會傳送任何物質或能量。這樣的技術在量子信息與量子計算上相當有幫助。然而,這方式無法傳遞傳統的資訊,因此無法使用在超光速的通訊上面。量子遙傳與一般所說的瞬間移動沒有關系–量子遙傳無法傳遞系統本身,也無法用來安排分子以在另一端組成物體。

㈥ 求一本國外科幻小說的書名,只有梗概,熟悉這方面的人請賜教

Science Fiction Book Club的編輯宣布了他們選擇的「過去五十年間最優秀的科幻奇幻小說,1953-2002」名單。

《魔戒之主》(The Lord of the Rings),J.R.R.·托爾金(J.R.R. Tolkien)
《基地》三部曲(The Foundation Trilogy),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沙丘》(Dune),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
《異鄉異客》(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羅伯特·A.·海因萊茵(Robert A. Heinlein)
《地海法師》(A Wizard of Earthsea),厄休拉·K.·勒吉恩(Ursula K. Le Guin)
《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童年的終結》(Childhood』s End),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機器人夢見電子羊?》(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
《阿瓦隆的迷霧》(The Mists of Avalon),馬里恩·齊默·布拉德利(Marion Zimmer Bradley)
《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
《新日之書》(The Book of the New Sun),吉恩·沃爾夫(Gene Wolfe)
《雷伯維茲聖歌》(A Canticle for Leibowitz),沃爾特·M.·米勒(Walter M. Miller,Jr.)
《鋼窟》(The Caves of Steel),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原子孩子》(Children of the Atom),威爾莫·施拉斯(Wilmar Shiras)
《飛行都市》(Cities in Flight),詹姆斯·布萊什(James Blish)
《魔法色彩》(The Colour of Magic),特里·普萊切特(Terry Pratchett)
《危險幻像》(Dangerous Visions),哈蘭·埃里森(Harlan Ellison)編輯
《死鳥傳說》(Deathbird Stories),哈蘭·埃里森(Harlan Ellison)
《被毀滅的人》(The Demolished Man),阿爾弗雷德·貝斯特(Alfred Bester)
《代爾格林》(Dhalgren),賽繆爾·R.·德蘭尼(Samuel R. Delany)
《龍飛》(Dragonflight),安妮·麥卡芙瑞(Anne McCaffrey)
《安德的游戲》(Ender』s Game),奧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
《異教徒湯瑪斯·寇文能歷代記》(The First Chronicles of Thomas Covenant the Unbeliever),史蒂芬·R.·唐納森(Stephen R. Donaldson)
《無盡的戰爭》(The Forever War),喬·哈德曼(Joe Haldeman)
《門》(Gateway),弗雷德里克·波爾(Frederik Pohl)
《哈里·波特與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J.K.·羅琳(J.K. Rowling)
《銀河旅行者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
《我是傳說》(I Am Legend),理查德·馬西森(Richard Matheson)
《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安妮·萊絲(Anne Rice)
《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厄休拉·K.·勒吉恩(Ursula K. Le Guin)
《小與大》(Little,Big),約翰·科羅里(John Crowley)
《光明之主》(Lord of Light),羅傑·澤拉茲尼(Roger Zelazny)
《高塔中的男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
《重力使命》(Mission of Gravity),哈爾·克萊門特(Hal Clement)
《超級人》(More Than Human),斯多爾·斯特金(Theodore Sturgeon)
《人的再現》(The Rediscovery of Man),考德維那·史密斯(Cordwainer Smith)
《海灘上》(On the Beach),內爾·舒特(Nevil Shute)
《與拉瑪相會》(Rendezvous with Rama),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環型世界》(Ringworld),拉里·尼文(Larry Niven)
《野蠻月球》(Rogue Moon),奧基斯·巴崔斯(Algis Budrys)
《斯爾瑪萊利昂》The Silmarillion,J.R.R.·托爾金(J.R.R. Tolkien)
《五號屠場》(Slaughterhouse-5),庫爾特·馮尼格(Kurt Vonnegut)
《雪崩》(Snow Crash),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
《航向桑給巴爾》(Stand on Zanzibar),約翰·布拉諾(John Brunner)
《群星,我的歸宿》(The Stars My Destination),阿爾弗雷德·貝斯特(Alfred Bester)
《星際船傘兵》(Starship Troopers),羅伯特·A.·海因萊茵(Robert A. Heinlen)
《暴風雪使者》(Stormbringer),邁克爾·摩考克(Michael Moorcock)
《莎拉娜之劍》(The Sword of Shannara),特里·布魯克斯(Terry Brooks)
《時間軸》(Timescape),格里高里·本福德(Gregory Benford)
《走向你們散落的身體》(To Your Scattered Bodies Go),弗利普·何塞·法默(Philip Jose Farmer)

㈦ 未來量子技術能實現物體瞬間移動嗎,或者說無損復制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 成功發射,預示著我國在實現物體瞬間移動的古老神話中的超能力,正在逐步走進現實。這是足以讓我們中華民族自豪的偉大成就。

如果你能擁有一項超能力,你會選擇什麼?相信「瞬間移動」會是不少人兒時的夢想。這種超能力在物理學上並非不可能。如果我們能夠對構成物體的每一個粒子進行測量,然後在目的地用同樣的粒子完全復制其狀態,就可以得到一模一樣的物體。如今,中國科學家在這項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今年2月26日,《自然》雜志發表封面文章,介紹了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項目組的「多自由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研究。通俗地說,這一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在異地瞬間獲知粒子狀態,從而開啟了瞬間傳輸技術的大門。
5日的政協小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潘建偉用一個比喻向《科技日報》解釋了這項研究:「從合肥帶到北京一個保險箱,鑰匙忘帶了。於是我請合肥的同事測量一下鑰匙,告訴我;我在北京復制它。」
理論基礎:量子糾纏
要想弄清楚「量子隱形傳態」的原理,就繞不開「量子糾纏」的概念。量子糾纏是指相距遙遠的兩個量子所呈現出得關聯性。科學家早就發現,處於特定系統中的兩個或多個量子,即使相距遙遠也總是呈現出相同的狀態,當其中一個量子狀態改變時,其他量子也會隨之改變。
愛因斯坦曾把量子糾纏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不過觀察者網曾經報道,科學家如今認為,量子糾纏其實也是需要信道的,潘建偉教授的項目組2013年也測出,量子糾纏的傳輸速度至少比光速高4個數量級。
這就是量子隱形傳態的理論基礎。在量子糾纏的幫助下,帶傳輸量子攜帶的量子信息可以被瞬間傳遞並被復制,因此就相當於科幻小說中描寫的「超時空傳輸」,量子在一個地方神秘地消失,不需要任何載體的攜帶,又在另一個地方神秘地出現。
技術突破:非摧毀性測量
但想測量一下光子,再讓遠方復制,實現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由於太小,光子「一觸而潰」,再精細的測量也讓它面目全非。
中科大網站介紹說,1997年,國際上首次報道了單一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的實驗驗證,該工作隨後與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沃森和克里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一起入選了《自然》雜志「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然而,以往所有的實驗實現都存在著一個根本的局限,即只能傳輸單個自由度的量子狀態,而真正的量子物理體系自然地擁有多種自由度的性質,即使是一個最簡單的基本粒子,如單光子,它的性質也包括波長、動量、自旋和軌道角動量等等。
潘建偉對科技日報介紹說:「測量一個自由度,不幹擾其他自由度,很困難。好比測量身高,尺子一拉,體重就受了影響。」
中科大此次就是進一步發展出了「非摧毀性的測量技術」。經過多年艱苦努力,研究人員成功制備了國際上最高亮度的自旋-軌道角動量超糾纏源、高效率的軌道角動量測量器件,突破了以往國際上只能操縱兩光子軌道角動量的局限,搭建了6光子11量子比特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糾纏實驗平台,從而首次讓一個光子的「自旋」和「軌道角動量」兩項信息能同時傳送。


1993年,美國的物理學家設想出了利用量子糾纏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方法。根據他的方案,奧地利的研究小組於1997年首次成功利用光子完成了量子隱形傳態實驗。2012年,同樣由奧地利等國家參與的國際研究小組在大西洋的島嶼之間創造了143公里的隱形傳態歷史最遠紀錄。

㈧ 量子糾纏發展,促使瞬間移動成真,真的有傳送門嗎

在很多人的童年裡,都有關於傳送門的幻想,這個來自動畫片的靈感,常常激發我們無限的想像力,而現實中也有很多科學家試圖將此變為現實。

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我們在短時間內不能將生命體作為傳輸的對象。因為人類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一旦發生意外,就很有可能改變人類文明的命運,所以一切都需要謹慎進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製造出真正安全高效的傳送門,將靈感變為現實。

㈨ 瞬間轉移這種空間傳輸技術真的能實現嗎

「時空隧道」將有可能成真 人和物可能會瞬間無影轉移 在很多科幻小說中,一個人或物從一個地方消失,瞬間又突然在很遠的地方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真有這樣的「隧道」讓我們瞬間轉移嗎?研究量子態隱形傳輸技術的科學家們給出了答案:「不久的將來,理論上有可能會實現傳送人類本身!」 粒子中出現的神奇「糾纏」現象,曾被愛因斯坦稱為「遙遠地點間幽靈般的相互作用」。1997年由潘建偉等首次完成的單光子量子態隱形傳輸,是量子信息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其後,各種各樣的量子態隱形傳輸實驗得到了實現,但所有的實驗都只能傳輸單個粒子的量子態。得益於復合系統量子態隱形傳輸實驗成功。 英國《自然》雜志子刊《自然—物理》10月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我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兩粒子復合系統量子態隱形傳輸的實驗實現。這種被世界科學界稱為「幽靈般量子態隱形傳輸的技術」,來無影去無蹤,有可能讓物質甚至人體瞬間實現異地轉移、傳送。這是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復合系統量子態的隱形傳輸,也是我國物理學家首次在該雜志發表封面文章。 此次,他們不僅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復合系統量子態的隱形傳輸,而且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六光子糾纏態的操縱。他們的實驗結果表明,物質的瞬間無影轉移會成為可能。 量子態是指原子、中子、質子等粒子的狀態,它可表徵粒子的能量、旋轉、運動、磁場以及其他的物理特性。「量子態隱形傳輸」通俗地來說,就是將粒子從一個地方瞬間轉移到了另一個距離遙遠的地方,好像穿越了「時空隧道」。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同事楊濤、張強等完成的這項研究成果,被《自然》雜志稱贊為「在大尺度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的長足進展」。不久的將來,這項成果還會在保密通信、量子計算機等方面有大量的應用,改變我們的生活。

㈩ 主角一開始就有瞬間移動或者類似心靈傳輸的超能力!全本小說!

熱點內容
一對一玄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8:20:24 瀏覽:424
主角修煉速度很妖孽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2-02 08:09:01 瀏覽:228
找一本校園小說女主被男主捅了一刀 發布:2025-02-02 08:07:28 瀏覽:867
腹黑會長是頭狼全文免費小說 發布:2025-02-02 07:50:10 瀏覽:351
有沒有好看的都市道士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7:17:05 瀏覽:540
俞靜雅葉北城小說的名字 發布:2025-02-02 07:08:23 瀏覽:854
科幻小說起什麼名字大全 發布:2025-02-02 06:43:40 瀏覽:48
2017完結網游類小說排行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586
鳳棲梧桐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2 05:54:54 瀏覽:549
校園男主混混成長小說 發布:2025-02-02 04:55:53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