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寫科幻小說
①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科幻小說《西洋》
評價:《西洋》是一篇描述虛構的未來社會的幻想小說,不像科幻。劉慈欣的這本小說的價值,就在於通過一種荒誕的方式,將歷史倒轉,破除了人們頭腦中被植入的思想鋼印。
劉慈欣承襲了古典主義科幻小說中節奏緊張,情節生動的特徵,並且在看似平實拙樸的語言中,濃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學和自然的偉大力量。
敘事特徵:
劉慈欣擅長將工業化過程和科學技術塑造成某種強大的力量,作品中洋溢著英雄主義的情懷。例如小說《流浪地球》,該作品綜合了自然災害、技術進步和人類生存的宇宙困境等宏大的主題,地球因為太陽的毀滅而必須進行逃離太陽系的悲壯遠征。
劉慈欣還擅長使用「密集敘事」和「時間跳躍」的手法,在作品中無限加快敘事的步伐,使讀者的思維無法趕超作者的思維,並在敘事過程中留下大量的時間空缺,將未來發展呈現到讀者面前的機會,產生一種獨特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歷史感。
如在《地火》《吞噬者》和《夢之海》等小說中,密集化的敘事提高了作品的可讀性,還增加讀者對大自然瞬息萬變的感受,增加了讀者對科學技術應付危機的信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劉慈欣
② 當代科幻第一人劉慈欣的代表作有哪些
我知道劉慈欣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不能共存的節日》、[7]《全頻帶阻塞干擾》等。其中《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
劉慈欣2015年獲雨果獎,也已三年時間還沒有新作。他怎樣重建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超越自己的過去,確實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我們都期待著。
③ 劉慈欣是著名的科幻小說
1999年,劉慈欣在《科幻世界》雜志發表了他的處女座《鯨歌》,這是他在1979年開始科幻創作以後,時隔20年,發表的第一部作品。
很多人問大劉,為什麼對自己的創作,這么不上心,大劉表示,自己就是個愛科幻的普通人,寫科幻就是愛好,不為出名不為牟利,當然是以自己的個人生活為主。離開科幻,
大劉只是個安靜的工科宅男
不是商人,不炒作,不出風頭,這就是大劉。
《人物》雜志給他的定義是「裝在格子襯衫里的人」,而大劉自己則說,自己是個「普普通通的工科男」。
④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地火》
「過去的人真笨,過去的人真難」,小說的結語,可謂是全篇的注腳。劉慈欣以自己熟悉的角度,構建了一則革新的寓言。從這篇文章,讀者可以體會到劉在實現技術革新遇到的重重現實考驗。最需要革新的地方反而不支持革新,這種令人費解的矛盾在文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今天的人們,不要忘記了那個至誠熾熱又不得不走向火海的劉欣,不要忘了無數笨拙探索的前輩,不要忘記那個揮舞骨頭的猿人。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是人類不可遏止的天性。是智慧生命為了實現自己價值的有力體現。
大劉用無比精彩而感人的《地火》來展現了這種精神,展現了人類成長道路上每一個渺小而偉大的探索者。
精彩片段:
以後的事情就索然無味了,老師給我們講汽化煤的歷史,說這項技術是在八十年前全面投入應用的,那時,世界石油即將告罄,各大國為爭奪僅有的油田陳兵中東,世界大戰一觸即發,是汽化煤技術拯救了世界……這我們都知道,沒意思。
我們接著參觀現代煤礦,有什麼稀奇的,不就是我們每天看到的從地下接出並通向遠方的許多大管子么。不過這次我倒是第一次進入了那座中控大樓,看到了燃燒場的全息圖,真大,還看到看監測地下燃燒場的中微子感測器和引力波雷達,還有激光鑽機……也沒意思。
⑤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我國科幻書的里程碑,對我國科幻世界觀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我國在國際科幻上能打得出手的著作。
⑥ 劉慈欣是怎麼寫出《三體》這本科幻小說的
剛看到這個提問,我先回顧了一下三體這本書所描述的具體內容,這是一本恢弘的,跨度非常大的科幻巨著,如果你沒有看過三體前兩部,那麼強力推薦你看完之後再來看三體3,不然看不懂得,浪費時間而已。單論三體3而言,其對於零道德宇宙的想像力即便放到世界范圍內也無人能出其左右,完全不遜色於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萊因等世界科幻大師,讀完之後可以給人一種精神上的極度刺激,讓人大呼過癮,而且還有開闊心胸之妙處。如果每當你仰望星空的時候都有種莫名的好奇和恐懼感的話,那麼這本書非常值得一看!
⑦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鯨歌》
相比大劉其他作品,《鯨歌》相當稚嫩和不完美,但我很喜歡。因為《鯨歌》寫於1999年,已經久遠了。現在看來,除了中微子探測器以外,都不夠科幻了,但是從小說角度是很具有諷刺和指導意味的。
我覺得本篇的核心思想是高科技應該加上道德的限制。沒有道德的科技,最終對使用者或別人造成很大的傷害。從古至今,很多科技的發展源於對資源爭奪的慾望,比如鐵器,馬鞍,它們會被用作武器。但它們也可以作為農具,交通工具。
文中唯二具有科幻意味的是可以跟鯨魚溝通和指示鯨魚行動的儀器,它設計之初,也是用作為軍事用途,而當軍事作用消失後,卻變得一文不值。鯨歌雖然神秘,述盡地球生命的演化,可能很有研究的價值,但那位博士在冷戰後卻被直接開除,沒有了用武之地。
這種科技一開始是用於爭斗的工具,到最後也因為科學家道德素養的缺失,淪為了科學家謀求財富的工具,那種走私毒品行為也終將導致很多家庭分崩離析,妻離子散。而科學家自己也最終葬身海底,沒有好的結局。
主角最後的笑,不是指的毒品禁令,武器廢除,海洋禁獵是很糟糕很搞笑的決定,只是說明這些禁令對於這些沒有道德的人是很糟糕的事情。恰恰說明了正是這些禁令,高科技檢測儀的發明,讓沒有道德的人在高科技社會里沒有生存空間,讓沒有道德的人陷入了內斗,這是好事。
但是毒品的研製,海洋生物武器,捕獵船和捕獵槍都是人類自己發明的東西,因為人類的貪婪,導致了這些東西的濫用。
現在雖然用高科技手段制止或政令廢除了,但問題的源頭沒有解決,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農民沒有擺脫貧困被迫種植毒品,有些科學家缺少道德觀念去研究很糟糕的發明,漁民沒有受到政府的轉業安頓和福利政策。
所以單純的想要靠禁令和其他高科技把這些行為摁死是不合理的。還是會有其他的犯罪分子或者失業人員鋌而走險破壞社會穩定。所以比起花大代價人力物力去制止這種行為,政府和國際機構不如從源頭消除這些問題。
所以對科學的合理道德約束和對人民的合理政策才是減少人類內耗,實現社會穩定,科技朝正確方向不斷進步的辦法。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啊!
⑧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全頻帶阻塞干擾》
不僅具有前瞻價值,更具警世意義。
作者虛構了一場高技術戰爭。因為交戰一方完全掌控了制電磁權,另一方被迫實施「全頻帶阻塞干擾」戰略,製造了一個完全屏蔽電子信息的全黑暗電磁空間,戰爭雙方回到電子時代以前。
在某國軍隊反攻前夕,科學家米沙控制 「萬年風雪號」空間站撞向太陽,製造了一次猛烈的電磁風暴,延長了「全頻帶阻塞干擾」時間,為某國軍隊反攻贏得了時間。軍報認為,就劉慈欣的這一作品而言,軍事科幻小說不僅具有前瞻價值,更具警世意義。
內容介紹:
21世紀的某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發起了對俄羅斯的全面攻擊。在殘酷的國土保衛戰中,俄軍的坦克洪流仍舊無力抵擋北約軍隊由高科技電子制導武器支援下開展的進攻,節節敗退。唯一的辦法,是製造一場阻塞所有電子頻帶的電磁干擾,使雙方的電子儀器同時失靈,拉回雙方電子戰領域的平衡。
於是,俄軍主將列夫森科元帥的兒子,俄宇航員米沙駕駛著「萬年風雪號」飛船撞向太陽,引起了一場巨大的磁暴,致使地球上的通訊悉數中斷。人類回到了馬可尼之前的時代,兩軍士兵們再次以最原始的方式展開了戰斗。
⑨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
很好的,劉慈欣的小說想像豐富奇特,適合學生閱讀,會激發學生探索世界奧秘的興趣。
《帶上她的眼睛》簡介:
人類使用地層飛船深入地球內部進行探險,一艘地層飛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輕的女領航員,她只能在封閉的地心度過餘生,這是劉慈欣獲獎小說《帶上她的眼睛》里演繹的故事。
小說內容:
連續工作了兩個多月,我實在累了,便請求主任給我兩天假,出去短暫旅遊一下散散心。主任答應了,條件是我再帶一雙眼睛去,我也答應了,於是他帶我去拿眼睛。
眼睛放在控制中心走廊盡頭的一個小房間里,如今還剩下十幾雙。
主任遞給我一雙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紹給我,是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獃獃地看著我。在肥大的太空服中,她更顯得嬌小,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顯然剛剛體會到太空不是她在大學圖書館中想像的浪漫天堂,某些方面可能比地獄還稍差些。
⑩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山》
《山》是一個精妙絕倫的短篇小說。從這篇短篇小說里,也能隱約看到《三體》的影子。
《山》這篇小說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馮帆的故事,一個是外星人的故事。劉慈欣極其喜歡對比,往往都是大小對比,以小見大,這次也一樣,從馮帆登山的故事引到外星人的故事,再回歸到人類本身。
介紹
劉慈欣,1963年6月出生於北京,祖籍河南省信陽市羅山,山西陽泉人,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不能共存的節日》《全頻帶阻塞干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