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科幻小說織纖維讀後感
A. 《信使》劉慈欣讀後感
讀《信使》有感:生活是一場責任與使命同行的旅行
《信使》是最近從圖書館借的一本書。當時從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時,它簡潔明亮的封皮吸引了我,另外就是封面上的英語單詞(Messenger)讓我一下子聯想到曾經讀過的《致加西亞的一封信》一書,翻閱目錄的時候果然發現收錄的故事中包括了「致加西亞的一封信」。全書只有140頁,除了「致加西亞的一封信」以外,收錄了「海娃:一封雞毛信」、「郵差弗雷德」、「玄高堵秦救趙」和「王順友20年」五個成功勵志的故事。
在作者看來,使者,受命於此而達成於彼;信者,言必行,行必果。任何一個員工都應該具備「信使」精神。作者基於這五個故事,旁徵博引,從中外成功者身上身上提煉出「信使」所具備的21條品質。它們分別是責任、靈活、不輕言放棄、奉獻、服從、結果之上、講究效率、忠誠、善於合作、重視細節、愛崗、熱情、認真、追求完美、勇敢、執行到位、高速度、積極主動、勤奮、敬業、使命感。
上個周末和一同事去爬千佛山,遇到不少的信男善女在跪求菩薩。同事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每個人各有所求。不由在想人活著到底在追求什麼?什麼樣的追求才是最有意義的?其實,這是個所有人常常不由自主思考的問題,也是一直困擾著人類的哲學命題。自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因此也誕生了與之相適應的多種生活方式。有人追求金錢,有人追求名譽,有人追求彪悍(漂亮)的形體,有人追求內心的富足,有人追求虛無,有人活了一輩子卻一直不知自己到底追求什麼。詩人臧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對於那些活著如同行屍走肉的人來說,雖生猶死;而對於那些死得其所的人來說則是雖死猶生。
在一個健康的社會里,人們所嚮往和贊賞的美好事物是具有普世性的。雖說物質是保證人們健康生活的必須品,但人們追求的終極目的絕對不是物質,因為物質並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長久的快樂和幸福。真正給人們帶來快樂和幸福的還是一個人的精神財富,包括人們的信仰、道德觀念、知識視野、意志力等,這正是目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被忽略的東西,也是當前社會眾多詬病的根源。一個人若想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內心的快樂,必須具有樂於奉獻的博愛精神、勇於承擔的責任之心和放眼世界的使命感。
海娃因送信成功而成為令人尊敬的抗戰英雄;羅文上校將信及時送往加西亞手中而被授予傑出軍人勛章;普通郵遞員弗雷德若干年如一日將顧客放在心上,實現了從平凡到偉大的超越,成了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中國春秋時代的趕牛人弦高因敢於擔當,勇敢堵秦救鄭挽救國家而留名青史;四川某鄉郵遞員王順友因20年如一日風餐露宿毫無差錯將信送到主人手中而成為2005年「感動中國」人物。他們在奉獻中踐行著自己的責任與使命,與平凡中創造了非凡。「Give and take」是亘古不變的真理,只為自己而活的人最終只會毀了自己;為了他人的人最終會成全自己。我愛人人,人人愛我。沒有犧牲和奉獻,就不會有所得,對待別人的方式恰恰就是如何對待自己。
擁有責任之心,才會愛崗敬業,不言放棄、認真做事、講究效率、關注細節、追求完美;相反,缺乏責任之心就會麻痹大意、不計後果。長江沉船事故的發生固然是天災,肯定與有關人員的麻痹和疏忽和常識匱乏有關;上海外灘的踩踏事故固然因人多而致,肯定與事先對問題的預估不足有關。愛默生說「責任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它是一種偉大的品格,在所有的價值中,它處於最高的位置。」
教師的職責不僅僅在於育分,也不僅僅局限於學校教書育人,而且還在於服務和引領社會。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教師不是簡單地從事於訓練一個人,而是從事於適當的社會生活的形成。每個教師應當認識到他的職業的尊嚴;他是社會的公僕,專門從事於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並謀求正確的社會生長。...... 教師總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國的引路人」。教學工作是平凡的,教師如同魯迅筆下的「孺子牛」一樣默默無聞,但平凡的工作中卻孕育著偉大,因為教師在用一生的時間踐行者責任與使命:播撒愛與思想的種子。
讀書最大的好處之一在於你可以學會辨識、學會冷靜、學會享受孤獨,不抱怨、不猶豫,堅定不移地走在正確的大路上,追尋著人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B. 星際戰爭劉慈欣的讀後感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88-1946),英國著名小說家。是現代科幻文學的鼻祖和典範,他也因此被稱為「科學幻想小說之父」.科幻小說界的「莎士比亞」。他一生創作了百餘部作品,內容涉及各個領域,是現代最多產的作家之一。
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革家和語言家,曾是費邊社的重要成員,會晤過羅斯福和斯大林,撰寫了《世界史綱》及大量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的作品。
威爾斯的科幻小說不僅僅局限與通俗的科幻小說,而是將重心放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之間所產生的矛盾,以及帶來的政治沖突,這一點是威爾斯作品的進步意義所在。
C. 《鏡子》劉慈欣500字左右讀後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鏡子》一直是我最喜歡的科幻小說之一,小說講述了一個物理學取得大突破的時代,人們發現量子效應只是物質更深層規律擾動的影子,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被確定性和唯一性取代,換句話說,當宇宙發生大爆炸的一瞬間,往後的一切都將註定。
主人公是一名生活在內地城市鄭州的軟體工程師,他率先利用超級計算機開發了宇宙演化模擬軟體,即創立一個大爆炸奇點的模型,使其在計算機中開始演化。他誤打誤撞地產生了我們生活的宇宙,創造了一個「現實鏡像」的模型,由此能夠看到地球上過去發生的任何事件,同時能夠看到遙遠的未來。由於對本地腐敗現象的深惡痛絕,他本來希望鏡像技術能夠用於司法領域,但他震驚地發現,在遙遠的未來,人類文明消亡了,正是鏡像技術在人類社會的應用導致了消亡的發生。
他發現,雖然鏡像技術一開始僅用於司法領域,但其影響已開始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一切人類社會的黑暗和骯臟的事物都暴露在鏡像的強光之下,罪惡無處可逃。鏡像技術毀滅了人類文明的一切罪惡和一切不道德的東西,使人性如一汪清水般純潔。由於沒有可描寫和表現的,人類文學首先消失了,接著整個藝術領域都陷入停滯,而以藝術為發展動力的科學領域也因此停滯。隨著地球自然資源的耗盡,人類工業文明開始衰退。
社會的活力,其實是以種種偏離道德主線的慾望和沖動為基礎的,正是在對舊道德的不斷挑戰的過程中,產生了新道德,也就生成了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一個在道德上永不出錯的社會,其實是一個死了的社會,因為它的每個社會成員都精確地按照其道德標准行事,即使道德倫理不再符合文明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也無力去推翻它。
水清無魚的道理,其實適用於社會的許多問題。在地球35億年的生命進化史中,正是DNA的錯誤進化了生命,推動了文明的進程。設想,如果DNA永遠精確地復制和遺傳,那森林古猿永遠無法直立行走,現在的的地球可能仍是單細胞生物的天下!
現在的社會仍然有許多錯誤,但不應當建立強制性的監視與監督機制來維護規避社會問題,而扼殺社會成員的思想自由。我們應當以珍視的眼光看待錯誤,在改正錯誤的同時不斷發展完善自身。
D.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山》
劉慈欣的小說《山》顯然脫胎自東德作者埃里克.西蒙的短篇科幻小說《伊卡洛斯星球》。同樣是空泡行星,同樣以輻射礦物為能量來源,同樣是和人類截然不同的技術路線,同樣是持續億萬年的對外挖掘。只不過伊卡洛斯星球最終因為內外壓差的原因碎裂成了隕石帶,全族死於探索。劉慈欣的「泡文明」則幸運的浮出水面,見到了無垠的星空。相較而言東德作者的小說包含一層政治隱喻(冷戰與柏林牆),劉慈欣的作品則添加了大量的技術細節,篇末還升華到對其他宇宙的探索上。
E. 劉慈欣的三體讀後感謝謝
《三體》系列小說分為三部,而昨天剛剛看完了第一部。作者劉慈欣在當前的科技基礎之上,向讀者們構造了一個架空的科幻世界,故事基調宏達、神秘而又悲壯。在故事當中我遇見了很多物理學的名詞,比如宇宙背景輻射,哈勃紅移,為了搞清楚故事的發展,我也隨時准備著網路,遇到不懂得名詞就查。
故事假設在銀河系之外的一個天狼座中有另一個可適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名為三體。一次偶然的機會,三體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知道了對方的存在,於是雙方陷入了一種思考。而地球上,知道對方的存在的人類很少但基本是居於社會高層當中,由於知識背景的差異,他們對三體文明的看法相互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等分歧,有些人希望三體人能夠在地球上生存使地球上的丑惡消失,而有些人希望三體人永遠都不要登陸地球,因為三體人能夠給地球帶來的未必是福音等等。
盡管地球人對三體人的態度褒貶不一,但是三體人卻將地球人當做一個敵人。盡管就科技水平而言,三體文明要大大高於地球文明,但三體人要成功登陸地球需4.5個世紀,從中地球可以發生很多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其科研水準,而這對未來的三體人而言是一個大大的威脅。
這就是《三體》小說的總基調。同時這樣的基調也讓我陷入了一個思考,即兩個之前沒有任何接觸的文明碰撞時帶來的到底是和平還是戰爭。顯然,就歷史看,這個結論可能並不是那麼樂觀。當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後,歐洲文明大肆的入侵美洲,掠奪財產,殺燒擄掠,使得美洲的原始文明永劫不復,最終被歐洲人統治且殖民。我想,這是因為每個文明體都像一個個體一樣,如果讓其走入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當中時,他們便缺乏安全感,而這樣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導致一些殘酷的後果。歷史中的印第安人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個犧牲品。
而《三體》小說中也是這樣,盡管三體文明比地球文明先進很多,隨著時間過渡,未來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或許過了三四百年地球文明就會趕超三體文明,到了那個時候三體文明能不能保全自我也是一個問題了。所以作為地球人和三體人而言,最為理智的做法可能就是盡最大的努力保全自我,同時消滅對方。或許這樣的一個結論讓很多人感到悲觀,但這卻是一種最為現實的結果,尤其是生活在我們現實的社會當中,可能會常常遇到於此類似的情形或者作出於此類似的選擇。
F. 宇宙往事 劉慈欣讀後感
宇宙往事是的劉慈欣等一眾作家中短篇小說合集成的一部小說集。
多年之後,作為地球人類的倖存者,回憶起那個恐懼又雀躍的夜晚:掌聲與哭泣、飛船與雲層、太空與銀河……我仍然長時間地陷入對往事的流連之中。
誰也沒有料想到,天文基地站收到的星外信息顯示來自普卡帕星的超高級生命體即將對人類發起戰爭。不計其數的圓弧狀銀色光速戰機從天空掠過,激光子彈如暴雨般散落,南半球淹沒於一片火海之中。由地球科學家組成的雙翼艦隊發動的反擊,也在十五天後,以悲劇收場:八名科學家的身體被光劍完整切割,如拼盤一般……
G. 科普小說讀後感
嚴格地講,人類探索宇宙、飛往星空的歷史就是一個科幻史。在英國,大天文學家刻普勒曾經把自己對太空諸種可能存在的設想寫成小說,故事燃起了幾代人對星空的嚮往。100年前,為了抵抗俄國科學界的腐朽壓力,奇奧爾科夫斯基不得不把自己對編組飛船的設想寫進小說。中國人對宇航的幻想則可以追朔到更加久遠的年代。一個以天為尊、崇尚天人感應的民族,過去數千年中對宇宙探索的夢想,不會西方人更少,怕是只會更多!
到20世紀,由於技術的突破,航天逐漸從幻想脫離並走向現實,科幻作家和宇航學家也分道揚鑣。作家們繼承古老的文學傳統,繼續做著太空之夢,而工程技術人員則將目光聚焦在技術細節上。正是這種分離,導致了科幻文學和宇航技術各自的獨立突破。我記得一次參加北航的宇航知識競賽,評委中工程師和科幻作家提出的問題都「相當專業」,但內容卻相距甚遠。當時我就產生了一種想法,如果有一天,科幻作家和科學工作者能夠再度攜手,回到早先的狀態,將幻想和技術融合在一起,也許我們的太空科幻小說和宇航技術都會獲得更快的發展。
我的這個奇想終於在2003年底實現了。這一年10月15日早晨,神州5號劃破長空,航天員楊利偉在環繞地球14圈之後,於16日准確地返回地面。全中國和全世界為此而震撼、而情感沸騰。正是在這一沸騰的氣氛中,一批科幻作家和科學家悄悄地聯繫到了一起,重新開始檢閱人類過往千年對未來的宏偉夢想。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宇宙的光榮》一書,正是這一聚會的成果。
《宇宙的光榮》是一本集文學中對太空的嚮往和科學視野中的宇宙航行為一體的新型科普讀物。該書基本按照奇奧爾科夫斯基的宇宙探索步驟:從走出地球襁褓、進入環繞軌道、探索月球、訪問周邊行星、進入深空探險……,一章一章地展現了人類在各個步驟中的飛天夢想與實踐。《宇宙的光榮》的特色在於以充滿自信的筆調談論幻想,再以濃墨重彩去描繪幻想導引的技術突破。當剝去技術給人造成的迷霧之後,許多新的幻想又會從人類的偉大成就中逐漸產生。這樣,幻想、現實、小說、故事、歷史、軼事和科學解釋交織在一起,加上著名科幻畫家和科技攝影家提供的畫片,全書便悠然自得地行走於現實和幻想的宇宙空間。
我非常喜歡這種新的科普讀物的撰寫方式,欣賞這種能將現實與未來綜合思考並表達的書刊出版方式。該書的作者中,有當代著名的科幻作家劉慈欣、王晉康、韓松、凌晨,也有兩院院士潘家錚和科學院各所的博士、研究員。有科幻畫家也有攝影方面的權威。橫跨多領域的作者隊伍,構成了作品在多方面的成功。
大約十多年以前,著名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一書中寫到,未來正在以無限快的速度向現實趨近。此後,更多後現代主義思想家把這種沖擊說成是「未來正在消解現實」。快速趨向現實也好,消解現實也好,反正未來逐漸與當前全方位的融合這一事實沒有人反對。在這樣的時代趨勢影響下,如果科普讀物仍然沿著過去的老路發展,死死地糾纏那些「已經知道的」、「確鑿的一切」,必定會失去讀者的歡迎。這一趨勢也能夠解釋為什麼象卡爾·薩根、艾薩克·阿西莫夫這樣的科普大師寧願將自己的科普讀物和科幻小說相互融合。有一次我看電視,發現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斯蒂芬· 霍金 博士到中國講演時,隨身攜帶的錄像帶竟然是美國科幻電視劇《星際旅行》。不但如此,他還將這個錄像帶放在自己的黑洞講演課程上。原來,那裡面有他客串的角色。我當時就對他這種不務正業的行動所震驚。沒想到,他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看來,在這些偉大的科學家的頭腦中,幻想與現實已經取消了界限,或者說,他們將今天的幻想當成了明天的現實。
一個對未來沒有想像力的民族,必然是會衰落的民族,這樣的民族將沒有希望。在這個意義上講,楊利偉的成功飛行和成功返回,將會重新喚起更多對宇宙太空的幻想。而《宇宙的光榮》也將為中國人未來更多的宇航實踐,奠定基礎
H. 劉慈欣,《2018》讀後感,800字!急求!
前幾日,我閑暇無聊,便讀了劉慈欣寫的小說集《2018》。去年,我讀了他寫的《三體》三部曲,深為震憾。我以前讀過兩本科幻小說,是邁克爾·克萊頓寫的《侏羅紀公園》和《神秘之球》。雖然讀起來也不錯,但氣勢遠不如《三體》恢宏。《三體》是長篇巨著,是基於一些物理假說構築延伸的一個龐大復雜的故事體系,而《2018》帶給我則是另一種感受。每篇篇幅雖短,但想像力絲毫不遜,也有各種曲折矛盾,讓人腦洞大開。不同於一些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狗血故事,他的小說,開始讓人難以捉摸,然後漸漸明晰,高潮之處終於讓人恍然大悟又驚心動魄。結尾簡略卻令人深思,給人留下無盡的想像。
劉慈欣的小說有許多都反映了人類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在高科技地外文明面前的脆弱。他的作品並不是那種一些科幻片中英雄帶領人們通過頑強抵抗得以戰勝外星人的理想主義。在劉慈欣的筆下,一個文明的誕生與覆滅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事。不過,他不是機械地描述這一過程,而是結合社會、文化生動地反映出危機來臨時人們的反映。在危機面前,社會中許多潛在的矛盾都會爆發出來,並猛烈沖擊現有的秩序。這其中所蘊含的關於社會學、心理學的道理,正是作者沉思的,也是值得讀者思考的。
即便人類渺小,但大劉筆下對人類文明還是充滿希望的。比如在《2018》的第一篇《2018年》中,提到「時代總是越來越好的」,這其實就是對發展的肯定和對未來的寄託。《詩雲》中,即使是掌握著宇宙頂級科技的文明,也難以創作出超越李白的詩篇。這其實就是對人類文明和智慧的肯定,單純的技術並不能取代一切。《地火》則現實地表達了作者對煤礦工業變革的期望。《超新星紀元》反映了孩子們肩負著重任,他們不僅是祖國的花朵,更是人類文明的未來。
具體篇目我就不加細說了,裡面的每一篇都可以引申出許多話題,引發很多思考。好的科幻小說不是胡思亂想,憑空捏造,而是作者長期思考的結晶。正如《2018》的序言中將劉慈欣評價為「第五位面壁者」。他的小說其實就是他對現實社會,對人類文明,對宇宙審美的沉思結晶。他的科幻作品不僅可以給廣大讀者帶來科學的滋養,也能帶來心靈的啟迪,而且能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對科學的熱愛和好奇。
我讀了《2018》,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對世界的認知。我也有這樣一個信念,歷史在進步,時代一定是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