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幻小說之父
1. 八十天環游地球的作者是誰
儒勒·凡爾納是19世紀法國作家,被譽為「科學幻想小說的鼻祖」
1828年,凡爾納生於南特,1848年赴巴黎學習法律,寫過短篇小說和劇本。
1863年起,凡爾納開始發表科學幻想冒險小說,並以總名稱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異的漫遊》一舉成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其他一些主要作品還有《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機器島》、《漂逝的半島》、《八十天環游地球》《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隱身新娘》、《昂梯菲爾奇遇記》、《魯濱遜叔叔》、《馬丁·帕茲》、《旅行基金》、《哈特拉斯船長歷險記》等幾十部長篇科幻歷險小說。
凡爾納的作品形象誇張地反映了19世紀「機器時代」人們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並成為西方和日本現代科幻小
說的先河,我國的科幻小說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啟發和影響。
凡爾納的作品情節驚險,人物生動,熔知識性、趣味性、創造性於一爐,他提出自然科學方面的許多預言和假設,至今還啟發
著人們的想像力,他的作品被譯成數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深受數億讀者的喜愛
2. 這個作家是誰
日本科幻之父——海野十三
資料:(1897年12月26日-1949年5月17日),原名佐野昌一,別號丘丘十郎。日本科幻小說家、推理小說家、科學解說家,創作了大量科幻小說、推理小說和冒險小說,人稱「日本SF的始祖」,同時亦是日本「科幻推理小說」的開創者。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41059.htm
3. 世界科幻小說之父是哪國人
儒勒·凡爾納 (又名: Jules·Verne)
職業 : 原著
所屬地區: 法國
出生地 : 法國
生日 : 1828年
凡爾納(Jules·Verne,1828-1905)是19世紀法國作家,被譽為「科學幻想小說的鼻祖」
1828年,凡爾納生於南特,1848年赴巴黎學習法律,寫過短篇小說和劇本。
1863年起,他開始發表科學幻想冒險小說,以總名稱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異的漫遊》一舉成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主要作品還有《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機器島》、《漂逝的半島》、《八十天環游地球》等20多部長篇科幻歷險小說
4. 海野十三的人物生平
日本四國德島縣人。早年畢業於東京早稻田大學理工系。從事創作前,一度是通信省電氣試驗所的技師,研究無線電通信技術。受江戶川亂步的作品啟發,創作《遺書廣播》等純科幻作品,在無線電雜志上發表。特殊的職業背景使其小說得以和其他作家不同。非但具有迥異常人的驚悚構想,更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他擅長將先進的科學知識結合謀殺,以此挑戰讀者,小說的靈感特殊又別具風味,故事環環相扣,如九曲黃河一般,總是前往出人意料的方向。因此被歸類至「變格派」作家范疇,但實際上,就像小栗蟲太郎一樣,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本格派」作家,總是孜孜追求謀殺案件的切實可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全面禁止推理小說的出版,海野十三被迫轉向,開始用「丘丘十郎」的名字大量創作軍事小說、冒險小說和科幻小說。其實,他創作科幻小說的時間,比推理小說還要早上一些,「海野十三」這個名字,最初就是用來發表科幻小說的,哪知卻成了聯結科幻、推理兩大文學類型的一道橋梁。據說他創作這種小說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以此來教育讀者接受科學。而他的科幻小說亦頗具推理小說的懸疑色彩,成就甚高,故有「日本科幻小說之父」的美譽。
二戰」結束後,他亦用「丘丘十郎」的名字發表過一些偵探小說,另曾以川柳號「海十齋」創作川柳、俳句。
1949年5月17日,因肺結核辭世,享年51歲,下葬多磨靈園。德島市的德島中央公園特設「海野十三文學碑」以示紀念。
在日本動漫作品《名偵探柯南》中,目暮警部(目暮十三)的「十三」二字正是來自海野十三。
5. 2、世界科幻小說之父是誰他是哪國人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年-1905年),法國小說家,科幻小說的開創者之一。他一生寫了六十多部大大小小的科幻小說,總題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漫遊》。他以其大量著作和突出貢獻,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
[編輯]生平
儒勒·加布里埃爾·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於1828年2月8日,生於法國南特。他的家族有航海傳統,這一點深深地影響了他日後的寫作。童年時期,他曾私自出走到一艘商船上,企圖隨船出海,但被發現送還父母,從此更被嚴看管;他為此向父母保證以後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1847年,他被送到巴黎學習法律。但繁華的巴黎卻激發了他對戲劇的狂熱。1850年末,他的第一部劇作發表了。凡爾納的父親得知兒子無意繼續攻讀法律後大發雷霆,決定斷絕經濟援助。從此,年輕的凡爾納不得不靠寫作來賺錢,維持生計。
在巴黎圖書館花費了相當時間鑽研地理、工程和航天等科學後,凡爾納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說《氣球上的五星期》(Cinq semaines en ballon,1863)。但他試圖出版這本書的過程並不順利——連續16家出版社拒絕了凡爾納,屢戰屢敗的凡爾納一氣之下把書稿投入火中,但他的妻子把書稿搶救出來;幸運的是,第17家出版社終於同意出版本書。隨後,他又很快開始寫作後來成為早期科幻小說經典的作品:《地心游記》(Voyage au centre de la terre,1864)、《從地球到月球》(De la terre à la lune,1866)和《海底兩萬里》(20,000 lieues sous les mers,1873)
小說大獲成功,成了暢銷書,在歐洲大受歡迎。凡爾納也成了一位富翁。1876年,他購置了一艘大遊艇,開始環游歐洲。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是1905年出版的《大海的入侵》(L'invasion de la mer)。
教皇利奧十三世1884年接見他時曾對他說「我並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學價值,但我最珍重的卻是它們的純潔、道德價值和精神力量。」
儒勒·凡爾納於1905年3月24日失去知覺,25日晨8:00去世。
[編輯]作品
主要作品出版於19世紀末,其科幻小說中的許多設想和描述在20世紀成為了現實,所以他的一些作品現在讓人讀起來感覺並不「天馬行空」。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在《海底兩萬里》中尼莫(Nemo -- 這個名字在拉丁文中有「無人」的意思)船長的巨型潛水艇「鸚鵡螺號」(Nautilus,過去有的中文版中曾按其發音譯為「諾第留斯號」)。美國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USS Nautilus SSN-571,1954年下水)雖然名承自一艘1803年時的美國海軍多桅縱帆船(Schooner)與之後襲名的兩艘傳統動力潛艇,但由於核動力潛艇擁有如小說中虛構的鸚鵡螺號般超長的蓄航力,因此使用此命名多少帶有影射小說中之鸚鵡螺號的雙關意味。
就據此命名;法國的無人駕駛機器人潛水艇也以此命名。此外,<從地球到月球>當中,哥倫比亞號飛船(或炮彈)的發射地點,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坦帕,竟然與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所在地)幾乎位於同一緯度線上,兩地之間直線距離僅一百二十英里,前者座落在佛羅里達半島的西海岸,後者在東海岸。
他的主要科幻小說作品有:
三部曲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
《海底兩萬里》
《神秘島》
探月兩部曲
《從地球到月球》
《環繞月球》
探險
《八十天環游地球》
《氣球上的五星期》
《征服者羅比爾》
《太陽系歷險記》
《地心游記》
《兩年假期》
民族獨立和革命
《桑道夫伯爵》
《烽火島》
《多瑙河領航員》
其他
《漂逝的半島》
《十五歲的船長》
《機器島》
《隱身新娘》
《昂梯菲爾奇遇記》
《印度貴婦的五億法郎》
近一百年當中,凡爾納的多部作品曾不止一次地被搬上過屏幕,比如《格蘭特船長的兒女》(1936年,由前蘇聯拍攝),《海底兩萬里》(1954年電影,1997年電視重拍),《地心游記》(1959年),其中最近的一部影視作品當屬成龍主演的《環游地球八十天》(2004年),但該片對原著的修改甚大
6. 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是誰
1、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19世紀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
凡爾納出生於法國港口城市南特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依從其父親的意願在巴黎學習法律,之後開始創作劇本以及雜志文章。在與出版商赫澤爾父子合作期間(1862年至凡爾納去世),凡爾納的文學創作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里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的統計顯示,全世界范圍內,凡爾納作品的譯本已累計達4751種 ,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譯次數最多法語作家 。在法國,2005年被定為凡爾納年,以紀念他百年忌辰。
2、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英國著名小說家,尤以科幻小說創作聞名於世。1895年出版《時間機器》一舉成名,隨後又發表了《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爭》等多部科幻小說。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革家和預言家,曾是費邊社的重要成員,會晤過羅斯福和斯大林,撰寫了《基普斯》、《托諾-邦蓋》、《波里先生和他的歷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預測》、《世界史綱》等大量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的作品。
7. 愛的左邊的作者簡介
筒井康隆
Yasutaka Tsutsui
出生日期:1934年9月24日
出生地點:日本大阪
血型:B 型
日本科幻小說之父。小時候因為智商達到178,而被看成是天才學生。從大阪府立春日丘高中畢業後,筒井考入了同志社大學文學繫心理學專業,後又轉入美術史專業。一九六0年,筒井與弟弟等三人創辦科幻雜志《NULL》,得到了江戶川亂步的賞識,之後又發表了一系列前衛作品,引來廣泛關注。筒井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科幻小說領域,曾連續八次獲得星雲獎。後期,筒井開始創作一些非科幻小說,其中引發極大社會效應的《文學部唯野教授》將其雜糅了惡搞與黑色幽默、以及在純文學和通俗娛樂間純熟跨界的個人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個時期的他還得到了泉鏡花文學獎(1981年 《虛人》)、谷崎潤一郎獎(1987年 《夢的木坂岔道口》)、川端康成文學獎(1989年 《降落約帕谷》) 讀賣文學獎(2000年 《我的爺爺》)等各種榮譽。他的許多作品都曾被影視改編,其中為我們熟悉的有《穿越時空的少女》、《日本以外全部沉沒》、《紅辣椒》(又名《盜夢偵探》)和《富豪刑警》。
媽媽死了。
什麼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再也見不到了,或者她變成了星星之類的話我是不會說的。
人死了,就是什麼都沒了。
丹丹,居士爺爺,悟,志津惠阿姨,當當,歌子姐姐……
謝謝你們,曾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站在我的左邊……
——月岡愛
《愛的左邊》是一本很清淡的書,找不到任何華麗的詞藻渲染,沒有波瀾壯闊的大起大伏,也沒有高深莫測的敘事技巧,只是用一種平和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失去母親的女孩,一路尋找父親的故事。女孩雖然歷經艱辛,但始終心懷勇氣和希望,最終收獲了成長。
榮格曾說:沒有一種成長是不伴隨痛苦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我們就能看到主人公那令人抓狂的靈魂拷問和煎熬。但在《愛的左邊》里,你很難讀到那種撕心裂肺的糾結和苦楚,筒井康隆把女孩蛻變的過程處理的若清風淡雲,卻處處流淌著靜水深流的力量。
筒井康隆的中譯本作品在國內並不多見,倒是根據其作品改編的電影電視如《穿越時空的少女》、《紅辣椒》、《日本以外全部沉沒》,在影迷中頗有口碑。按理說,筒井康隆本是以寫科幻和諷喻作品見長的,而這本《愛的左邊》,則向讀者流露了其溫情和人文關懷的另一面。
被吸引的還有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洋溢著溫暖的愛,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看的《苦兒流浪記》,很是喜歡。
或許,在東方文化的語境中,愛,並不見得需要多麼熱烈而悲壯,只是在一片淡然綿長中,靜靜地守望成長。
8. 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的的三部曲是哪三本書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這三部小說被稱為凡爾納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這部小說描寫了蘇格蘭籍遊船「鄧肯」號的船主格里那凡爵士在一個悠然的機會而到了兩年前因海事遇難失蹤的蘇格蘭航海家哈里·格蘭特發出的求救漂流瓶,他請求英國政府派遣船隊去尋找。可英國政府對蘇格蘭人一直很歧視,竟拒絕了爵士的請求。格里那凡爵士對英國的這種態度感到異常氣憤,於是他依然組織了一支小型旅行隊,親自帶隊去完成尋找格蘭特船長的任務。他帶著格蘭特船長的一雙兒女,沿著南緯37度穿越了南美洲的高山和草原,橫貫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環繞了地球一周。一路上,他們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終於在太平洋的一個荒島上找到了格蘭特船長 。《海底兩萬里》寫了海面上「怪獸」出沒,頻頻襲擊各國海輪,使市民人心惶惶開始,最後鸚鵡螺號被大西洋旋渦吞沒。整部小說懸念迭出,環環相扣。
《神秘島》故事敘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有五個困在南軍中的北方人乘氣球逃亡,中途被風暴吹落在太平洋的荒島上,幾個人赤手空拳在島上建立起自足生活。荒島生活驚險重重,但是每當遇上危難,總會有一個神秘人物出現……小說以藝術手法展現了科學大探險時期人戰勝自然的頑強的精神。
9. 日本微型小說之父是誰
星新一(1926.9.6-1997.12.30),日本現代科幻小說作家,以微型小說著名,作品最大特點是構思巧妙,被尊稱為「日本微型小說之父」。
代表作有《惡魔天國》《人造美人》《聲網》和《惡魔的標靶》。其作品收錄在《星新一作品全集》中。他被稱為「日本微型小說的鼻祖」「超短篇之神」。其作品被譽為「科幻的徘句」,「新編一千零一夜」,「人生必讀書」。星新一微型小說婦孺皆讀,老少皆宜。
10. 日本科幻小說之父是誰代表作是什麼
是星新一,其代表作有人造美人,無微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