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西洋兩棲人的科幻小說
『壹』 關於海底人的科幻小說
《海底樂園》英國萊昂內爾.戴維森著作。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世界科幻小說精品叢書》第二輯
『貳』 求和海洋有關的科幻小說!!!!!!!!!!!!!!!!!急!
《未來水世界》
《海底兩萬里》
《鯨歌》
《胎動之星》
《紅色海洋》
《深淵》
《海人》
《冰下海》
《入海之門》
《老威爾的行星》
『叄』 兒童科學文藝的源流與發展
科學文藝作為一種獨立的體裁出現,雖然為時不長,但是把科學和文學結合起來卻有久遠的歷史。在古代,許多科學家就是文學家,文學家也是科學家,科學和文學沒有明顯的界限。相傳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為古希臘盲詩人荷馬(約公元前9至8世紀)所作。讀了這兩本書,可以得知荷馬時代全部的科學發展情況,科學和文學好像一對姊妹老早就並排走著了。有人認為《舊約聖經》中,《以西結書》講到的公元前6世紀猶太先知以西結所談空中飛輪的故事,是人類最早的關於飛碟的傳說。羅馬著名詩人盧克萊修(公元前99?~公元前55?),將詩、哲學、科學融為一體,寫出了長詩《物性論》6卷,這是一部規模宏偉的哲理詩,用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生動的比喻,描述宇宙萬物和人類的起源,用字母與詞的關系去比喻原子與物的關系,形象地解釋了原子說。馬克思稱他為「朝氣蓬勃、叱吒世界的大膽詩人」。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時期的希臘語作家盧奇安(亦譯琉善135~200,?)寫的海上旅行記《一個真實的故事》,也可以說是一部科幻小說。它描寫一陣巨風把正在海上航行的水手卷上了月球。雖然情節荒誕,但其想像是很可貴的。到了中世紀,義大利著名詩人但丁(1265~1321)的巨著《神曲》,通過他與地獄、煉獄、天堂中遇到的許多名人的談話,反映了中古文化領域的成就和許多重大問題,無怪人們把它看作歐洲中古的「網路全書」。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人文主義作家拉伯雷(約1494~1553)的小說《巨人傳》中的一些章節,也帶有科學幻想的色彩。英國的哲學家和自然科學研究者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所寫的《新大西洲》類似一部科幻小說,它描繪了一個大西洋中已經沉沒了的小島——阿特蘭提斯島,曾出現過的科學理想國及種種科學奇跡。培根時代的一位天文學家德國的開普勒(1571~1603)也寫過一本科幻小說《夢》,這是一個幻想登上月球的故事,主人公是被一個助人為樂的魔鬼帶上月球的,在月球上他還見到了那裡奇異的居民。18世紀,德國的歌德(1749~1832)既是科學家,又是著名詩人,他的代表作《浮士德》磅礴著科學的創造精神,關於「人造人」的幻想情節膾炙人口。至於俄國的羅蒙諾索夫(1711~1765)不但是俄國科學的創始人,也是俄國文學的創始人。他用詩的形式描繪哥白尼的體系,講述瓷的生產、北極光以及太陽的構造等問題。
可見科學和文學常常結合在一起,二者之間並不是涇渭分明、互不關聯的。
任何事物的發生和發展,都離不開特定的歷史條件。科學文藝的真正興起還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19世紀。
19世紀,由於工業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科學技術一方面給人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一方面也給人們帶來苦惱和驚惶,人們開始考慮未來世界的狀況,想像未來的科學還將給人類帶來些什麼樣的結果。在這種社會心態下,科學幻想小說便應運而生,並出現了一大批科幻小說作家和作品。英國女作家瑪麗·雪萊(1791~1851)所著的《佛蘭肯斯坦》應用了科學知識,表現人類對知識的追求和渴望,被認為是世界第一部科學幻想小說。
儒勒·凡爾納(1828~1905)一生寫了近百部科幻小說,總計有七八百萬字。他的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和《神秘島》,對科學幻想小說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與凡爾納同時代的法國另一位世界上享有盛譽的科學文藝作家是讓·亨利·法布爾(1823~1915)。他的10卷巨著《昆蟲記》,用滿蘊詩意的筆觸,生動風趣地向讀者展現了一個絢麗多姿、奧妙無窮的昆蟲世界。他還為少年兒童撰寫了《化學奇談》、《科學的故事》、《家常化學談》等,被譽為「昆蟲界的荷馬」。凡爾納稍後,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把科學幻想小說的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他一生寫了一百多種作品,影響最大、聞名於世界的,還是他的科學幻想小說。英國偉大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麥克爾·法拉第(1791~1867)的《蠟燭的故事》,可以說是專為少年兒童寫的一部優秀科學文藝作品,其內容新穎,故事生動,既講清了科學道理,又富於形象性、趣味性,一直流傳至今,始終為少年兒童所喜愛。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科學文藝在前蘇聯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比安基的生物童話和《森林報》,瑞特柯夫描寫動物和技術的科學故事,尼查葉夫的《元素的故事》,別利亞耶夫的科幻小說《水陸兩棲人》等,都深受廣大小讀者的歡迎。享有世界聲譽的科學文藝作家米哈依爾·伊林(1895~1953),無論在科學文藝創作實踐上,還是在理論的研究探討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創作了大量兒童科學文藝作品,如《五年計劃的故事》、《人怎樣變成巨人》等,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我國,科學和文學的結合也由來已久。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有許多關於動植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在《詩經》中提到的植物有132種,動物也有一二百種。書中還記載了公元前780年的西周三川地震,公元前771年發生日食等自然現象。偉大詩人屈原詰問蒼天的《天問》,是文學史上的一篇奇文。詩人用四言詩句提出了有關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170多個問題,把科學家的懷疑、批判精神和詩人豪放雄渾的氣魄融為一體,啟示和激勵人們不斷地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戰國時記錄成文、秦漢期間又加以增補的《山海經》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實際上都是富於神話色彩的古代地理書。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總結記錄了我國古代多方面的科學成就,也是一部文辭優美的科學散文。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既是一部葯典,也是一部文學書,清新流暢,頗有文采。至於明代小說《西遊記》中的「龍宮探寶」、孫悟空上天入地的故事,自然更帶有科學幻想的色彩。
我國科學文藝作為一種獨立的體裁出現,是在20世紀初,從譯介外國優秀作品開始的。最早介紹到我國的是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對我國科學文藝產生很大的影響。
「五四」時期,啟蒙主義者高舉「科學」「民主」的大旗,使科學進步受到社會的重視,學校教材中也輸進了民主與科學的內容。這又為我國科學文藝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於是,便產生了兒童文學的新品種——兒童科學文藝。
魯迅先生在他譯的《月界旅行》的序言中,高度評價了科學文藝的意義。他說:「我國說部,若言情談故刺時志怪者,架棟汗牛,而獨與科學小說,乃如麟角。智識荒隘,此實一端。故苟欲彌今日譯界之缺點,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始。」魯迅不僅大力呼籲提倡科學文藝創作,自己也親自從事科普創作,寫了《人的歷史》、《科學史教篇》、《蜜蜂與蜜》等科學小品。現代文學巨匠茅盾也是我國科學文藝的拓荒者。1917年,譯寫了威爾斯的短篇小說《巨鳥島》,題名為《三百年後孵化的卵》,並冠以「科學小說」名稱。此後,又譯寫了科幻小說《兩月中之建築譚》、科學小說《理工學生在校記》等,還撰寫了一些科學小品。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看到了科學文藝於少年兒童的重要。1931年,他提倡科學下嫁運動,主張把自然科學的研究推廣到社會,特別是推廣到兒童中去。1933年,他邀集高士其、戴白桃、董純才、方與岩、陶宏等在上海創辦了一所兒童通訊學校,編寫了一百多種兒童科學課外讀物,受到廣大小讀者的歡迎。
在外國作家及其作品的影響下,在魯迅和陶行知的倡導下,30年代,我國現代科學文藝的翻譯和創作曾相當活躍。董純才翻譯出版了伊林的《十萬個為什麼》。1932年出版了賈祖璋的《鳥與文學》,1936年以後,他又出版了《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生命的韌性》等科學小品集。顧均正也於1936年前後,連續出版了《科學趣味》、《科學之驚異》、《電子姑娘》等科學小品集。1936年前後,是高士其創作科學小品的旺盛時期,先後出版了《我們的抗敵英雄》、《細菌大茶館》、《細菌與人》、《抗戰與防役》等科學小品集。此後不久,郭以實發表了科學童話《太陽請假》,孫銘勛也發表了科學童話《自然太太》。總之,這段時間,雖然我國的科學文藝尚處於萌芽階段,但創作十分活躍,成績喜人。
40年代初,開始有人寫科幻小說。1940年出版的《和平的夢》是我國最早的科幻小說集,作者是顧均正。書中共收三篇作品:《和平的夢》、《倫敦奇疫》、《在北極底下》。其特點是構思巧妙,故事曲折,文筆生動,且每篇都以科學為依據,富有科學啟迪意義。在解放區,在老一輩革命家徐特立的倡導下,溫濟澤、彭昭慶等也寫了大量的科學小品。
我國科學文藝的真正發展,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50年代中葉,黨中央提出「繁榮兒童文學創作」和「向科學進軍」號召後,我國的科學文藝創作也進入了繁榮時期,作品的數量、品種明顯增多,創作水平大大提高。老一輩科學文藝作家高士其、董純才、顧均正、賈祖璋等煥發了青春。一大批有才能的年輕科學文藝作者,出版了不少科學詩、科學童話、科幻小說和科學小品集。
粉碎「四人幫」後,科學的春天來了,首屆科學大會特別提出要加強對青少年的科學知識教育。科學教育受到學校和社會的重視,許多科技工作者、科普作者和兒童文學作者,共同墾殖荒蕪了十年之久的兒童科學文藝園地。這時又涌現了一大批像葉永烈、尤異、金濤、謝礎、郭治等兒童科學文藝作家,他們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受到少年兒童的歡迎。自此以後兒童科學文藝顯示出了蓬勃的生機。如今,我國已有《少年科學畫報》、《我們愛科學》、《少年科學》、《小學科技》、《少年科學報》、《少年網路知識報》等刊物,許多省市的出版社已陸續出版適合各個年齡階段兒童閱讀的知識叢書、知識畫庫,這是十分令人歡欣鼓舞的。
『肆』 求一部電影:90年代一部關於海洋科幻的電影,故事情節是主人公的器官被他的父親(科學家)換成了鯊魚的器官
那個部隊是不是最後只剩下一個還是兩個人,其他全被機器人殺了,那個機器人原來是男主角的戰友,被改裝成機器人的。,最後其實是機器人理智覺悟,自己引爆的。
『伍』 暢想未來兩棲人科學研究前景誘人發揮想像如果哪些人實驗成功帶來怎樣的好處
科學家秘密實驗「兩棲人」將開辟水下新戰場
文章導讀: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科幻電視劇《大西洋底來的人》曾經風靡一時,電視劇中那位既能在海洋中生活,又能在陸地上生活的兩棲人邁克成為無數青少年的偶像。不過,「兩棲人」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科幻電視劇《大西洋底來的人》曾經風靡一時,電視劇中那位既能在海洋中生活,又能在陸地上生活的兩棲人邁克成為無數青少年的偶像。不過,「兩棲人」並不僅僅是科學幻想,40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秘密研究能使「兩棲人」成為現實的技術,並已在人身上進行過實驗。
人造腮的秘密
1962年,著名海洋學者加克奎斯伊夫斯·考斯圖曾經說過,關於「兩棲人」的幻想極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成為現實。考斯圖認為,等到那時,只需把一個能夠為血液提供氧氣的小型裝置植入人體,人類將不必攜帶復雜的裝備也能在海底暢游。現在,41年過去了,考斯圖預言的「兩棲人」時代卻並未到來。
實際上,創造「兩棲人」的實驗一直在悄悄地進行,只不過實驗結果被嚴密封鎖。美國海軍醫學研究實驗室主管喬治·邦德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裝上「人造腮」,他將獲得不可思議的潛水能力——從理論上說,他能下潛到水下3500米。然而時至今日,人類實際能夠下潛的最大水深從未超過505米。
邦德的這一驚人論斷究竟是來自精確的實驗數據,抑或只是他自己的構想,人們不得而知。不過即便是美國海軍真的進行過「人造腮」人體植入實驗,那也一定是個必須嚴密封鎖的軍事機密。
肺在「水中呼吸」
也有科學家認為,想要使「兩棲人」成為現實完全可以採用其他方法。比如,荷蘭萊頓大學的約哈尼斯·基爾斯特拉博士認為,人類的肺可以勝任腮的功能。基爾斯特拉博士說,人類的肺的工作原理與腮的工作原理相當近似,他指出,如果水中溶解的氧氣足夠多,人類也能在水下呼吸。
在對動物進行過一系列實驗後,美國人弗朗西斯·法雷奇克志願成為全球第一個「兩棲人」。研究人員先對法雷奇克的喉部進行麻醉,並將一根有彈性的導管插入他的氣管,然後通過這根導管將一種特殊的溶液灌入法雷奇克的肺部。實驗中,法雷奇克顯得很平靜,並打手勢表示自己一切「OK」。實驗進行得相當順利,法雷奇克在肺部灌滿水的情況下呼吸了4個小時。不過,此後有關這項實驗的情況很少為人所知。
「血紅蛋白氧氣分離器」
1976年,美國生物化學家西利亞和約瑟夫·本圖拉發明一種能從海水中分離出氧氣的小型裝備,並為此申請了專利。這個背囊狀的小玩意兒只有一本書大小,它可以附在潛水員身體上,隨時為他們提供所需的氧氣。
這種設備之所以功效神奇,根本原因在於它使用了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的作用是給人體各個器官運輸氧氣,而在「血紅蛋白氧氣分離器」中有一層海綿狀聚氨酯材料,材料中浸滿了血紅蛋白。當海水從海綿層中通過時,在低電流作用下,血紅蛋白能將海水中的氧氣分離出來。
不過,這種構思新穎的裝置從未投入批量生產,據消息靈通人士推測,這種裝置極有可能在五角大樓的控制下。
「兩棲人」戰爭
由於生理原因,人類自然而然在水邊構建了社會基礎,而海洋環境又與人類出生前的胚胎羊水如此相似,令人終身難以忘懷,因此,法國物理學家米歇爾·奧湯說,人類是「潛水的靈長類」動物。
人們不禁要問,同為冷戰時期的超級大國,前蘇聯是否也進行過類似的實驗?不久前,俄羅斯電視台在一套電視節目中向人們展示了新式武器,其中有一種是水下機關槍,它可以在水下發射子彈。據電視節目介紹,目前除俄羅斯外還沒有誰擁有類似的先進武器。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推動戰爭領域不斷拓展。作為一個特殊而神奇的軍事領域,海底正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一些軍事大國為在新世紀能掌握廣闊的戰場主動權,正在積極從事海底戰場裝備技術的研究開發,加緊建立海底戰場作戰系統和作戰設施,以求掌握戰場主動權。
『陸』 求一篇科幻小說的名字 不記得了
地球戰場(Battlefield Earth) ,我也很喜歡這個~~
『柒』 求一篇很早以前的科幻小說!關於海底人的.
<<深淵>>,
『捌』 被稱為蘇聯科幻之父是誰
別里亞耶夫(1884-1942)
這位學過法學和音樂當過演員、教師和圖書管理員的年輕人,一場重病後開始走上了科幻創作之路,從1925年發表第一篇科幻小說後,共創作發表了17部長篇和幾十篇短篇科幻小說,成為蘇聯科幻小說發展的奠基人。別里亞耶夫著名的科幻作品有:《沉船島》、《兩棲人》、《康采星》、《躍入虛空》等。
『玖』 求一部科幻小說
安德的游戲
安德系列很不錯
簡介
作者:【美】奧森·斯科特·卡德
譯者:李毅
ISBN:7-5364-5326-4/I·38
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
字數:250千字
頁數:327頁
【圖書簡介】
可怕的外星怪物――蟲族越來越嚴懲地威脅著地球,可是地球各國卻把大量金錢和物資花在為小孩子在太空修建游戲基地上,並不斷挑選年幼在孩子前往其中進行各種對抗游戲。游戲的難度不斷被加大,不斷有人被淘汰,教官有意孤立成績突出的人,優秀的學員不擇手段、拚命競爭……這一切的最終目的就是挑選出一個心理狀態最穩定、神經最強悍的孩子。地球當局將賭注押在了這個最終的游戲天才身上,此人將獲得地球遠征艦隊的指揮權,與蟲族展開決戰。 安德·維京成為了這個游戲天才,但是,大決戰以他完全沒有想到的方式開始了……
【作者簡介】
奧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
奧森·斯科特·卡德是當今美國科幻界最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在美國科幻史上,從來沒有人在兩年內連續兩次將「雨果」和「星雲」兩大科幻獎盡收囊中,直到卡德橫空出世。1986年,他的《安德的游戲》囊括雨果獎、星雲獎,1987年,其續集《死者代言人》再次包攬了這兩個世界科幻文學的最高獎項。
卡德生於華盛頓州里奇蘭,在猶他州長大,分別在楊百翰大學和猶他大學取得學位,目前定居於北卡羅萊納州。卡德堅信小說具有教化意義,應該向讀者傳遞積極上進的信息。「安德」系列小說便充分反映出作者的這種觀念。這個系列還包括《安德的影子》《霸主的影子》等。
【相關書評】
奧森·斯科特·卡德和他的《安德的游戲》
姚海軍
奧森·斯科特·卡德是一個深受讀者歡迎的科幻作家,同時也深得各類評獎委員會的青睞。從1977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開始,在二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中,僅雨果獎和星雲獎他就獲得了24次提名,並有5次最終捧得了獎杯。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坎貝爾獎和世界幻想文學獎。
卡德熱衷於描寫少年天才,而在一定程度上,那些虛構的人物也是他自己的影子。安德、納菲……他們在卡德想像的世界中建立奇勛,而卡德自己則在對承載他們的世界的建構中創造奇跡。處女作短篇版《安德的游戲》(Ender′s Game,1977)不僅使卡德獲得了雨果獎提名,更為他贏得了坎貝爾獎的最佳新作者獎——除了卡德,似乎再沒有誰獲過如此殊榮;而短短數年之後,卡德的長篇版《安德的游戲》(Ender′s Game,1985)和緊隨其後的續集《死者代言人》(Speaker for the Dead,1986)便連續兩年包攬了「雨果」、「星雲」這兩大世界級科幻獎,創造了科幻史上的一個空前絕後的奇跡。
在長篇版《安德的游戲》之前,卡德出版了七部長篇小說,但他在那一階段的榮譽卻來自於短篇創作。從1977年到1985年,卡德共有五個短篇獲得了雨果獎或星雲獎提名。
1985年是卡德作家生涯的重大轉折點。憑借《安德的游戲》,卡德一舉成名,從此躋身於一流長篇科幻小說作家的行列。
卡德是個精明的作家,從不浪費任何有價值的科幻點子。他擅長將一本小說作為一個想像世界的基礎,從而去創作更多的關於這個世界的傳奇故事,這種狡猾的作法加上高超的寫作技巧,使卡德的世界呈現出立體的真實質感。在迄今為止卡德出版的45本長篇小說中,屬於系列小說的就有29部之多。
顯然,以《安德的游戲》為龍頭的「安德系列」是卡德最重要、同時也是部頭最多的系列小說。除了前面提到的兩部外,這個系列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包括《屠異》(Xenocide,1991)、《精神之子》(Children of the Mind,1996)、《安德的影子》(Ender′s Shadow,1999)、《霸主的影子》(Shadow of the Hegemon,2001)和《影子傀儡》(Shadow Puppets,2002)在內的七部曲,而它的第八部作品也即將於今年年底面市。
卡德已經開創了七個系列,其中「安德」系列是最有潛力的一個,我們現在仍看不到它終結的跡象。而在他已經結束的系列中,由《地球的回憶》(The Memory of Earth,1992)、《地球的呼喚》(The Call of Earth,1993)、《地球飛船》(The Ships of Earth,1994)、《失控的地球》(Earthfall,1995)和《地球的新生》(Earthborn,1995)構成的「回家」五部曲是卡德最受歡迎的系列小說。這個系列的前三部故事都發生在一顆名為哈莫尼的殖民地星球上,而地球早已毀於四千萬年前的一場核戰。一台名為「超靈」的超級計算機中止了人類的進化,控制著哈莫尼星的一切,但千萬年的光陰已經將這個旨在引導人們遠離戰爭的超級計算機推到了「生命」的終點。「臨終」前,「超靈」召集組建了一個由少年納菲等人組成的、結構類似於家庭的組織,他們被賦予超能力,重返地球。這個系列的後兩部順理成章地從外層空間轉回了地球。從宇宙歸來的人類後裔驚訝地發現,原生地球人已經分化成了飛人、樹人和地人;同時,擁有超能力的納菲和他的哥哥艾爾馬克的沖突也最終達到頂點。
卡德近期的獨立長篇也很出色,例如《歷史記錄:哥倫布的救贖》(Pastwatch:The Redemption of Christopher Columbus,1996)就讓人浮想聯翩,小說中,時間旅行者試圖阻止哥倫布發現美洲——至少阻止哥倫布在發現美洲後回到歐洲。
所有上面提到的這些小說都不是一般的科幻小說,它們奠定了卡德在科幻界的重要地位。雖然他沒有改變科幻小說的整體風格,但卻展現了當今科幻小說的靈活多變。卡德將宗教融於科幻小說的方式為科幻小說帶來了新面貌。卡德的重要性在於他的觀念,在於他的寫作技巧。他那明快而開放的文字,成功地擴展了我們的思想。
《安德的游戲》的科幻內核是模擬戰斗室的設想。卡德在為《安德的游戲》所作的前言中稱,他腦中的這一設想出現在他16歲的時候——1967年。十年後,卡德根據這一設想寫了一個同名短篇,並得以在本·博瓦任主編的科幻雜志《類比》上發表。本·博瓦曾斷言,安德的故事將成為卡德作家生涯的基礎。而今天,卡德在安德系列上取得的巨大成功的確用事實驗證了本·博瓦的先見之明。
模擬戰斗室的設想在1967年,甚至是1977年,還披著強烈的科幻色彩,可是到了1985年,卡德將之應用於長篇版《安德的游戲》時,日漸興起的計算機技術卻已經使它的神秘性大打折扣。卡德不可能不清楚這一點,它對一部科幻小說來說幾乎是致命的。但是卡德巧妙地將小說的重心放在了安德的成長上。顯然,他對少年人心中特有的英雄夢瞭若指掌,對讀者心理的恰當把握加上嫻熟的敘述技巧,徹底改變了小說在構思上的劣勢。結果,就像很多成長小說一樣,安德接受考驗的每一步都緊緊牽系著讀者的神經,最終《安德的游戲》獲得了比它的藍本短篇更輝煌的成功。
卡德出生於一個摩門教家庭,其創作深受摩門教的影響。在他的小說中,個人和團隊的命運息息相關,而主人公往往擁有上帝一般的感召力和洞察力,掌控著世界的未來。安德就是一個典型的卡德式的英雄。他從小就對空間定位有著超常的敏銳感覺,被軍隊從家中帶走,接受殘酷的訓練,他不斷戰勝自我,讓自己在各種挑戰面前都立於不敗之地。安德最終贏得了那場戰爭游戲,但直到此時,他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他徹底毀滅了一個外星種族。
《安德的游戲》是一個殘酷的、充滿驚奇的故事。負責挑選和訓練地球艦隊統帥的教官們從來不給安德公平的機會,甚至任由他的生命受到野蠻隊員的威脅;而人類與蟲族的戰爭竟然以那樣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得到了了結。安德經歷了太多太多的意外,而所有這一切一經解釋都會成為必然。畢竟,安德所承擔的是整個人類的命運。
耐人尋味的是:安德成了地球的救世主,但他卻再也無法返回那藍色的家園——那裡已經變成了他邪惡哥哥的屬地,在地球人的眼中他變成了惡魔。安德只有和他的姐姐一起,占據被他無意中親手毀掉的蟲族的世界。安德保持著他閃光的人性,但世事的發展卻對此做出了非常強烈的諷刺。
《安德的游戲》以刪節版的形式在《科幻世界·增刊》發表時,受到了讀者狂熱追捧,今天我們出版的這個單行本是它的完整版。我相信你會喜歡這本書。而來自這本書本身的最新消息是:美國華納兄弟正准備將它與它的續集《死者代言人》搬上銀幕,卡德親自撰寫劇本,而執導本片的將是曾執導過《空軍一號》、《完美風暴》、《從深海出擊》等大片的國際級導演沃爾夫岡·彼德森。
☆ 美國《書評周刊》
感人至深的小說。情節出人意料,又事出必然。主人公安德·維京真切可信,活脫脫是個少年拿破崙,可親可敬,有時又令人生畏。
☆ 美國《圖書周刊》
扣人心弦的太空傳奇,對窮兵黷武思想的尖銳抨擊。
☆ 美國《軌跡》
這場游戲火爆熾烈,高度緊張。人物性格鮮明,栩栩如生。書中的外星種族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本·博瓦
在這部小說中,卡德充分滿足了讀者的預期——而且大大超過了這種預期。
☆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吉恩·沃爾夫
卡德深切理解人類的生存環境,表達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其表達方式也達到了完美的層次。
解讀:
Ender系列作品是他的代表作,目前已出版的有:
1.《安德的游戲》(Ender's Game)
2.《死者的代言人》(Speaker for the Dead)
3.《屠異》(Xenocide)
4.《精神之子》(Children of the Mind)
5.《安德的影子》(Ender's Shadow)
6.《霸主的影子》(Shadow of the Hegemon)
這是以出版順序排列的,而以最佳閱讀順序排列,則個人建議為1、5、6、2、3、4,因為這是以時間順序為排列的。
《安德的游戲》的故事背景是人類步入太空時代,但卻在短短數十年間遭到一種外星智慧生物——蟲族(bugger)的兩次襲擊,史稱「第一次入侵」和「第二次入侵」。
在「第二次入侵」中,人類的主力艦隊遭到毀滅性打擊,幾乎全軍覆沒。然而一個名叫梅澤·瑞克漢姆(Mazer·Rackham)的指揮官僅靠一支小艦隊竟奇跡般的消滅了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占據了絕對優勢的蟲族艦隊,從而挽救了人類。
現在八十年過去了,人類將面臨「第三次入侵」,而人類唯一的取勝之道是再次出現一個梅澤·瑞克漢姆式的天才指揮官。國際艦隊的高官們深知此道,他們把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天才兒童送到太空戰斗學校,希望能培養出一個理想的指揮官,但數十年的努力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
幸運的是,就在最後的十年間,太空戰斗學校的校長格拉夫上校(Graff)似乎找到了最後的一線希望——一個名叫彼得·維京(Peter·Wiggin)的天才兒童出現在他面前,格拉夫幾乎已經認定了這個孩子就是他所要尋找的目標,然而經過幾年的觀察,格拉夫發現彼得雖然還是個幼兒,卻已經表現出極其邪惡殘忍的天性。於是他勸維京夫婦第二胎生個女孩,希望她擁有其哥哥同樣的智慧而天性較為溫和。在這種情況下,維京家的二女兒瓦倫苔·維京(Valentine·Wiggin)誕生了,然而諷刺的是這個女孩太柔弱太善良了,與她的哥哥恰成兩個極端,同樣不適合成為指揮官。
維京夫婦被破例允許生第三胎(當時的法律規定每對夫婦只能生兩胎),於是維京家的「小三子」(Third)出世了,他果然如預期般在性格上是彼得與瓦倫苔的混合體。他的本名叫安德魯·維京(Andrew·Wiggin),然而他更喜歡稱呼自己為安德·維京(Ender·Wiggin),因為他的姐姐瓦倫苔自小如此稱呼他,無論如何對他即將扮演的角色來說,這個名字似乎是個好兆頭,他也許正是這場戰爭的「終結者」。
安德無疑是天才中的天才,然而他是否能成為格拉夫理想中的指揮官仍待考驗,而對此格拉夫比安德更為緊張,因為他知道已經沒有時間再選擇下一個候選人了,成敗在此一舉。
於是一場沒有硝煙但卻關繫到整個人類命運的戰爭在太空戰斗學校悄悄地展開了……
安德將面臨怎樣的挑戰?他能否成為理想的指揮官,人類的救世主?彼得與瓦倫苔的天才在地球上是否會被埋沒?蟲族為什麼會和人類開戰?」第三次入侵」的真象又是什麼?既然是一場關繫到人類生死存亡的戰爭,為什麼會被稱為「安德的游戲」?
看完這本書,你將會獲得滿意的答案。
第一章 老三
「我用他的眼睛來觀察,用他的耳朵來聆聽,我告訴你他是獨特的,至少他非常接近於我們要找的人。」
「這話你已經對他的哥哥說過。」
「由於某些原因,他哥哥已經被測試過不符合需要,但這和他的能力無關。」
「他的姐姐也是這樣,我很懷疑他會不會也是這樣,他的性格太過柔弱,很容易屈服於別人的意願。」
「但不會是對他的敵人。」
「那麼我們怎麼做?將他無時不刻的置於敵人之中?」
「我們沒有選擇。」
「我想你喜歡這孩子。」
「如果蟲族得到他,它們將會發現我會是他最親密的叔叔。」
「好吧,畢竟我們在拯救這個世界,再用他做一次實驗吧。」
監視器里的女人溫柔地說:「安德,我想你已經對這個可怕的監視器厭煩了,有個好消息告訴你,今天我們要把它拿掉,相信我,一點都不會痛的。」
安德點點頭,不痛?說謊吧,他想。當大人說不痛的時候總是會痛的,他很清楚。有時候謊言比真話更加可靠。
「你過來坐在這兒,安德,坐在檢查台上,醫生一會就來看你。」
監視器關閉了。安德試著想像這個小儀器從他的後頸上被拿掉後的情形,以後在床上翻轉時就不會壓著脖子,在洗澡時也不會感覺到刺痛了。而且從此以後彼德也不會再恨我了,我要回家讓他看看,我和他一樣,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了。這倒不壞,他會原諒我比他晚一年拿掉監視器的,我們將會成為住在同一所房子里,但不會是朋友,決不會,彼德太危險了,我們不是敵人、不是朋友,只是兄弟。當他想玩太空戰士打蟲族游戲時,或許我會不得不陪他玩,或許我可以去看看書。
但安德很清楚,即使他這樣想,彼得也不會放過他的。當彼得陷入瘋狂狀態時,他的眼裡含著某種東西,不管何時安德看著他的眼神,就知道彼得是不會放過他的。安德彷彿又聽見彼得在喊,我在彈鋼琴,安德,來幫我翻樂譜,哦,這個戴著監視器的小子忙得顧不上他的哥哥了?還是他太聰明了?來殺死蟲人吧,太空戰士安德?不,不,我不需要你的幫助,我會自己做,你這個雜種,你這個多餘的雜種!
「不會用很長時間的,安德。」醫生說。
安德點點頭。
「它是很容易拿掉的,不會有感染,不會有傷害,但會有一點癢。有些人會覺得他們失去了某些東西。你可能會尋找一些你找不到的東西,你不知道你在找什麼,我告訴你吧,其實你要找的就是監視器,它不在了。過幾天這種感覺就會消失的。」
醫生在安德的後頸上拔弄著,安德突然感到一種劇痛,好象有支針從他的脖子一直到肚子,他的脖子在抽筋,身體向後強烈地彎曲,頭撞到了床,他感覺到雙腳沉重,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抓得生痛。
「護士!」醫生大叫,「快來幫忙!」有個護士氣喘吁吁地跑了進來。「幫他放鬆這些肌肉,把那個遞給我,快!你還在等什麼!」
有個東西插入他的手中,安德看不到那是什麼,他跌下了檢查台。「抓住他!」護士尖叫著。
「把他固定住。」
「你來吧,醫生,他太強壯了,我抓不住。」
「不要全壓上去,你會弄死他的!」
安德感到有支針插入後頸,很痛,他的全身無處不充滿劇痛,他的肌肉慢慢的松馳了下來,現在他可以大聲的哭出聲音來了。
「你感覺怎樣,安德?」護士說。
安德說不話來,他們把他抬上了桌子,檢查他的脈搏和其它一些他不明白的事情。
醫生的聲音有點發顫,「他們把這東西放進這孩子的身體有三年了,他們到底想知道些什麼?我們可能會弄死他的,難道他們不清楚?我們可能會使他變成植物人的。」
「麻葯什麼時候失效?」護士問。
「把他留在這至少一小時,看著他,如果他在十五分鍾內還不能說出話來,立刻喊我。我們可能會永遠傷害他的,他又不是蟲人!」
在下課前十五分鍾,他回到彭小姐的課上,但腳步還是有點不穩。
「你還好嗎,安德?」彭小姐問。
他點點頭。
「你病了嗎?」
他搖搖頭。
「你看起來好象不舒服。」
「我沒事。」
「你最好坐下休息一會,安德。」
他走向他的位置,但突然停了下來,想著:我在找什麼?我想不起我在找什麼了。
「你的坐位在那。」彭小姐說。
他坐了下來,但感到還需要一些什麼東西,一些他不見了的東西。我會找出來的,他想道。
「你的監視器呢?」坐在他後面的女孩輕聲說。
安德聳聳肩。
「他的監視器沒有了。」她小聲地對其它同學說。
安德摸著自己的後頸,那兒有一塊綳帶,監視器不在了,現在他和其它人一樣了。
「你把它洗掉了?安德。」坐在走廊對面的那個男孩問。安德想不起他的名字,彼得?不對。
「安靜,史蒂生。」彭小姐說,史蒂生傻笑著。
彭小姐在講授乘法,安德在他的電子桌上亂劃,他畫了一座巨大島嶼的輪廓,讓電腦從各個角度模擬出它的立體模型,彭小姐會知道他在干什麼,他沒在留心聽課,但她不會打擾他。他常常知道問題的答案,即使他沒留心聽課。
在他的電子桌上有一行字顯示了出來,它從屏幕的上端往下移動著,在它到達屏幕下端之前,安德就看清了上面寫著什麼——「老三!」(政府只允許每個家庭生育不超兩個的孩子,安德是經過政府特殊批准生育的第三個孩子,因此其它小孩都諷刺地叫他做「老三」——譯者注)
安德笑了,他是第一個懂得如何發送信息的人,即使這個發信息諷刺他的人用的也是他教的方法,他為此感到驕傲。作為一個「老三」並不是他的錯,這是政府的主意,只有他們有權這樣做——有幾個象安德一樣的「老三」可以有機會到學校上課?現在他的監視器已經拿下來了,這說明政府的這個實驗並未成功,他想如果早知如此的話,他們才不情願授權讓他出生呢。不知什麼原因,他的實驗似乎沒有成效,好象中止了。
下課鈴響了,學生們有的關掉了電子桌上屏幕,有的倉促地往裡面輸入備忘錄,還有的往家中的電腦傳輸著作業或數據。有幾個學生在列印機上列印著東西。安德把手放在電子桌邊沿的小型鍵盤上,想著如果一個大人用這種小型鍵盤會是多麼的笨拙,當然他們用大鍵盤——但他們粗壯的手指怎麼能畫出精巧的線條呢?安德卻可以。他畫的線條非常精細,可以從屏幕的中心向邊沿繞七十九個圈。當老師在講授算術時,他就是這樣來消磨時光的。課堂上講的算術,他姐姐華倫蒂在他三歲的時候就已經教會了他。
「你沒事吧,安德?」
「是的,彭小姐。」
「你再不走就趕不上校車了。」
安德點點頭站了起來,其它的學生都走了,他們應該在等車吧。他的監視器不再壓著他的脖子,監視著他看到和聽到的一切。其他學生現在可以對他說他們想說的話,甚至可以打他——不會再有人監視著,也沒有人會來救他。戴著監視器的時候他不用懼怕這些事情,現在他倒有點懷念那個監視器了。
史蒂生還沒走,他雖然不是全班塊頭最大的,卻比安德強壯多了,而且他和安德從來就不咬弦。
「喂,老三。」
『拾』 小時候看過一部科幻小說,講的是幾個孩子到大西洋海底,發現一個高科技的新納粹國家的故事,元首是希姆萊~
我知道,一本國內科幻小說,曾經五年級在新華書店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