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科幻小說主角進去電腦千年蟲

科幻小說主角進去電腦千年蟲

發布時間: 2022-04-23 19:44:32

❶ 一部美國科幻電影 男主角進入到電腦世界中

《頭號玩家》是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扎克·佩恩、恩斯特·克萊恩編劇,泰伊·謝里丹、奧利維亞·庫克、西蒙·佩吉、本·門德爾森、馬克·里朗斯、T·J·米勒主演的科幻冒險片,於2018年3月3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根據恩斯特·克萊恩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現實生活中無所寄託、沉迷游戲的大男孩,憑著對虛擬游戲設計者的深入剖析,歷經磨難,找到隱藏在關卡里的三把鑰匙,成功通關游戲,並且還收獲了網戀女友的故事。

❷ 找一本科幻小說主角帶系統的,或是有特殊能力的,

《重生神才風流》《超級脂肪兌換系統》《龍騰成長系統》 帶系統的

❸ 有人知道魯衛寫的科幻小說嗎就是千年蟲人、狗子連環、貓人和新恐龍人。除了這幾部還有別的作品嗎

我和看過你說的那部盜版書。1997年?或者1999年吧。多年後想起來,上網居然搜索不到!特別是關於《冰山神女》的那部,一點資料都沒有。

其餘的只有魯衛的《千年蟲人》《狗子連環》《貓人》《新恐龍人》等等。

魯衛作品鏈接

❹ 克隆羊是誰呀

【介紹】

這些新的個體具備雙親的遺傳特性。但「多利」並不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而是利用生物技術無性繁殖方式誕生的小羊,它是一隻沒有爸爸的小羊,所以人們叫它「克隆羊」。

【多利誕生】

1996年7月5日,位於蘇格蘭愛丁堡市郊的羅斯林研究所里誕生了一頭大個頭兒羊羔,實驗室編號為6LL3,克隆羊項目小組主管伊恩·威爾默特以著名鄉村歌手多利·帕頓的名字命名這頭羊。多利日後成為世界最著名的綿羊,而它曾經的編號卻鮮為人知。小羊多利渾身潔白,長著細長的彎彎曲曲的羊毛,粉撲撲的鼻子,右耳上系著一個紅色小身份牌。7個月大的它盡管已具有成年羊的輪廓,但仍然很頑皮,活潑地在羊圈裡蹦來蹦去,從飼養員手中搶東西吃。也許是近幾天見了世面的緣故,見到我向它召手它並不害怕,卻從金屬柵欄里探出頭來好奇地看著記者。它歪著頭,嘴巴略微張開,嘴角向上翹起,彷彿微笑著故意擺出大明星的派頭等待記者拍照。培育多利羊的羅斯林研究所副所長格里芬說:「小羊多利並不知道自己與眾不同的身份,它像其他小羊一樣吃草、睡覺和玩耍。幾個月前還在生育自己的母親面前撒歡。盡管目前它已重達45公斤,但從年齡上講它還是只小羊。」

多利於1997年首次公開亮相,震動整個世界,美國《科學》雜志把多利的誕生評為當年世界十大科技進步的第一項。

細胞核轉移技術雖然取得突破,但培育合成卵細胞的失敗率極高,即使培育成胚胎,許多都存在缺陷或者降生後早亡。2003年2月,不到7歲的多利因肺部感染而被科研人員實施「安樂死」。而普通綿羊通常可存活11到12年。

這項研究不僅對胚胎學、發育遺傳學、醫學有重大意義,而且也有巨大的經濟潛力。克隆技術可以用於器官移植,造福人類;也可以通過這頂技術改良物種,給畜牧業帶來好處。克隆技術若與轉基因技術相結合,可大批量「復制」含有可產生葯物原料的轉基因動物,從而使克隆技術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目前,世界第一批無性繁殖的轉基因羊也在英國誕生。但我國有關科學家提出應明確禁止克隆技術應用於人類,否則將產生一系列倫理學、法律學等的災難性問題。

世界各大媒體對多利的去世還是給予了很大關注。2月15日出版的美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紛紛以緬懷明星的筆觸,追述多利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華盛頓郵報》在報道中指出,作為世界上最尊貴的一隻羊,多利革新了科學界對分子生物學的認識,將會作為一座科學和文化的里程碑載入史冊。

作為世界上最尊貴的一隻羊,壯年早逝的多利留下諸多難題,它的終年到底是多少歲?克隆動物出現早衰這一問題至今仍有兩種實驗結果。

世界第一頭體細胞克隆動物多利羊在給我們帶來振奮、困惑和爭論之後,永遠離開了我們。壽命僅6歲半的多利羊壯年早逝,為我們留下了謎團,其中最大的一個謎就是克隆動物是否早衰,有人稱之為多利羊難題。

【多利羊難題】

所謂多利羊難題是指,克隆動物的年齡到底是從0歲開始計算,還是從被克隆動物的年齡開始累積計算,還是從兩者之間的某個年齡開始計算?對於多利羊而言,它是用一隻6歲母羊的體細胞克隆的,它的終年到底是6歲半,還是12歲半,還是8歲或10歲?

多利羊難題自多利羊問世時即引起人們的困惑。最初幾年,多利羊正常生長、發育、生子,曾給第一種推測帶來了很大希望。但2002年1月科學家發現,多利羊的左後腿患上了關節炎這種典型的「高齡病症」,這一早衰現象又使第二種和第三種推測的可能性增加。現在,多利羊壯年死於老年羊常得的肺部感染疾病,無疑又加重了第二種推測的砝碼,因為綿羊通常能活11到12年,如果加上用於克隆多利羊的綿羊6歲的年齡,多利羊也算壽終正寢。

【多利的培育過程】

多莉出世歷經曲折。在培育多莉羊的過程中,科學家採用體細胞克隆技術,主要分4個步驟進行:

步驟一:從一隻6歲芬蘭多塞特白面母綿羊(姑且稱為A)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細胞,將其放入低濃度的營養培養液中,細胞逐漸停止分裂,此細胞稱之為「供體細胞」;

步驟二:從一頭蘇格蘭黑面母綿羊(B)的卵巢中取出未受精的卵細胞,並立即將細胞核除去,留下一個無核的卵細胞,此細胞稱之為「受體細胞」;

步驟三:利用電脈沖方法,使供體細胞和受體細胞融合,最後形成「融合細胞」。電脈沖可以產生類似於自然受精過程中的一系列反應,使融合細胞也能像受精卵一樣進行細胞分裂、分化,從而形成「胚胎細胞」;

步驟四:將胚胎細胞轉移到另一隻蘇格蘭黑面母綿羊(C)的子宮內,胚胎細胞進一步分化和發育,最後形成小綿羊--多莉。

換言之,多莉有3個母親:它的「基因母親」是芬蘭多塞特白面母綿羊(A);科學家取這頭綿羊的乳腺細胞,將其細胞核移植到第二個母親(借卵母親)-- 一個剔除細胞核的蘇格蘭黑臉羊(B)的卵子中,使之融合、分裂、發育成胚胎;然後移植到第三頭羊(C)--「代孕母親」子宮內發育形成多莉。

從理論上講,多莉繼承了提供體細胞的那隻綿羊(A)的遺傳特徵,它是一隻白臉羊,而不是黑臉羊。分子生物學的測定也表明,它與提供細胞核的那頭羊,有完全相同的遺傳物質(確切地說,是完全相同的細胞核遺傳物質。還有極少量的遺傳物質存在於細胞質的線粒體中,遺傳自提供卵母細胞的受體),它們就像是一對隔了6年的雙胞胎。

多莉沒有父親,它是通過無性繁殖--或者說克隆而來。

【克隆羊「多利」的意義】

1.促進生物學和醫葯學的研究

2.獲得更多的優秀動物個體用於生產

3.可以復制生產高價葯物的動物

【克隆羊「多利」的影響】

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例經體細胞核移植出生的動物,是克隆技術領域研究的巨大突破。這一巨大進展意味著:在理論上證明了,同植物細胞一樣,分化了的動物細胞核也具有全能性,在分化過程中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沒有不可逆變化;在實踐上證明了,利用體細胞進行動物克隆的技術是可行的,將有無數相同的細胞可用來作為供體進行核移植,並且在與卵細胞相融合前可對這些供體細胞進行一系列復雜的遺傳操作,從而為大規模復制動物優良品種和生產轉基因動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在理論上,利用同樣方法,人可以復制「克隆人」,這意味著以往科幻小說中的獨裁狂人克隆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此,「多莉」的誕生在世界各國科學界、政界乃至宗教界都引起了強烈反響,並引發了一場由克隆人所衍生的道德問題的討論。各國政府有關人士、民間紛紛作出反應:克隆人類有悖於倫理道德。盡管如此,克隆技術的巨大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促使科學家們加快了研究的步伐,從而使動物克隆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進入一個高潮。

科學在各分支學科不斷深入和分化的同時,還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自然科學不僅開始成為一個多層次的、綜合性的有機統一體,而且由單一技術發展為高科技群,主導技術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由於大量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綜合學科的興起,各門科學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科學在各分支學科不斷深入和分化的同時,其交叉、滲透、融合的趨勢也在不斷發展,從而使各門科學之間的間隙得以彌補。由於物質世界的復雜性,隨著認識的深化,單一學科的發展已經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各門科學之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如果說前兩次科技革命實現了各學科內部綜合的話,那麼新科技革命則是對各學科進行綜合,使自然科學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第三次科技革命導致發達國家經濟結構發生變化。最近3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部門的經濟結構變化呈現了新的動向。首先第一和第二產業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就業人數方面比重進一步下降,特別是農業的比重下降。其次工業結構中發生新舊工業的分化。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的「大煙囪工業」逐步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的專業化、小型化的新興工業迅速崛起,如電子計算機、原子能、半導體、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業等新興工業部門迅猛發展,鋼鐵、采礦、紡織等傳統工業發展緩慢甚至停滯,在工業結構中的比重日益下降。

二戰後,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企業內部的白領工人(以腦力勞動為主)人數開始超過藍領工人(以體力勞動為主)。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往,人們主要是依靠提高勞動強度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隨著電子計算機等新技術的應用,生產工具和機器設備等勞動資料的性質、結構、功能也發生了變化。人們研製新型材料,按照人的需要設計、製造具有特殊性能和結構的材料,使勞動對象也發生了變化。與這種變化相適應,對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因為整個生產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所以,科學技術不僅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提高生產力方面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當代的科技進步已經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整個經濟增長的源泉。西方國家工業生產的年平均增長率,在兩次大戰之問為1.7%,在1950一1972年增至 6.1%。在增長的因素中,科技進步的因素70年代約佔60%,80年代達到80%。60年代,蘇聯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各種因素中,約有40%是由於採取了新技術,到70年代,這一比例上升到約67%。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它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強化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大加強了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變革。

作為直接物質生產部門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數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相對下降,而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數急劇上升。第三產業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服務業、商業、運輸業、通訊業以及文化教育事業等,而且還包括大多數與信息工業相關的部門。

【克隆動物】

多利羊帶來的最大爭論就是克隆人問題。人類等高等動物的兩性繁殖方式是生物經過幾十億年進化的結果,是最適合人類繁殖的方式。

多利羊帶來的最大爭論就是克隆人問題。邪教組織雷爾教派最近宣稱,從2002年末到2003年初相繼培育出了3個「克隆嬰兒」,頓時引起了世界一片嘩然,但雷爾教派迄今還沒有拿出克隆人的任何證據。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個國家明令禁止這種以克隆人類個體為目的的生殖性克隆。在聯合國,由法國和德國2001年帶頭發起的禁止克隆人國際公約草案文本的進一步磋商將在今年10月舉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國際細胞研究組織委員、發育生物學專家、中科院研究員孫方臻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多利羊的早逝說明我們需要盡快加強對克隆技術的研究,因為克隆技術在農業和醫療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應用之前,我們應當找出問題所在,並妥善解決。另外,在目前克隆技術很不完善的情況下,盲目克隆人,既不安全,也不人道,是極不負責任的。」

當我6年前在巨大倉庫式建築中看到多利羊的時候,就隱隱約約地感到有一個巨大的黑黢黢的人影在她身後晃動,那是克隆人的身影。這幅圖像有時出現在我的夢境中,於是促成我寫了《千年挑戰》和《生存於21世紀》兩本書,作為獻給新世紀的忠告。

20世紀最重大又最有爭議的科技突破恐怕除了製造原子彈的核技術之外就是培育出小羊多利的克隆技術了。自1997年2月英國科學家宣布克隆成功小羊多利以來,全世界興起一股克隆熱,這些年不斷有各種各樣的克隆動物問世。克隆技術幾乎成了家常便飯。談起克隆羊,人們開始就與克隆人聯系在一起。

對於克隆人,培育多利羊的首席科學家威爾莫特當時就明確說:「我們從來沒有想到用這種技術復制人類。人類等高等動物的兩性繁殖方式是生物經過幾十億年進化的結果,是最適合人類繁殖的方式:來自父親和母親的遺傳物質相互融合可產生基因變異,形成更適應生存環境的後代,兩性繁殖還可取長補短,其後代更為健康。」他還認為,一些人企圖利用這一技術復制名人的想法也是不現實的,因為個人與社會無法分開,很多雙胞胎的基因完全相同,但他們的一生可能十分不同。

這些年我經常講一個見過多利羊之後出現在我腦海中的科幻故事:一個色情犯罪集團掌握了克隆人技術和人造子宮技術,可以在一家秘密工廠中快速地「復制」人類。他們在世界各地收集著名美女的體細胞———這很容易,比如她們的頭發、唾液,甚至用手觸摸過的東西。這樣他們快速「復制」出一批又一批的美女,並且通過網際網路在全世界銷售,一時間訂單如潮。這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一個男警官負責追逐犯罪集團。為了報復這個男警官,犯罪集團很容易地獲得了這個男警官的體細胞,然後把這個體細胞中的Y染色體給轉成相應的X染色體,結果克隆出一批他的女人。在一次槍戰中,這個男警官被他的克隆女人打死。最後犯罪集團被破獲,法庭審判結果是男警官死於自殺。

在我們沒有準備好之前,克隆人會讓我們失去很多東西。科學家已經開始研製人造子宮技術。如果生育可以工業化,人類還叫人類嗎?

在有關克隆人的爭論中,一直有一個聲音在說:未來誕生的克隆人,可能像當年的試管嬰兒一樣,最終被社會平靜而寬容地接受。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世界前進的原動力,它終究會推動法律、制度和社會觀念的改變。20多年前對試管嬰兒的懷疑和指責之聲不絕於耳,而到今天,試管嬰兒已被評為20世紀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之一,並作為不孕症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而被接受。

但是,克隆人不同於試管嬰兒。克隆技術在動物上仍然沒有成熟,世界上第一個克隆動物多利羊之死留下了早衰的難題,克隆動物出現的一系列健康問題有目共睹,這種技術的負面作用還沒有被認識清楚。在這種情況下貿然克隆出一個有靈魂的生命,是不是負責任的呢?

當過父母的人都知道孩子健康的含義。不管把克隆人當作什麼,它畢竟是一條生命,一條有自己思想和靈魂的生命。為什麼我們反對近親結婚,為什麼我們反對一些疾病患者生育子女?還不是因為他們的孩子面臨很大的健康風險嗎?我們為什麼還要讓克隆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又為什麼讓它們質問我們:為什麼要把它們帶到這個世界上?

即便是將來技術上成熟了,我們能隨便克隆人嗎?我們能收場嗎?我們能向祖先和後代交待嗎?

也許將來,我們不反對在極個別情況下,經過嚴格法律程序,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可以克隆人,但是我們絕不能濫用克隆人技術。克隆人威脅到人類最核心的領域。克隆技術與轉基因技術一樣可以設計生產出所需要的生命。而且科學家已經開始研製人造子宮技術,一旦這種技術成熟,人類的繁殖將像生產汽車一樣可以設計製造,可以流水化作業。如果生育可以工業化,那麼家庭、父子情、母女情、愛情都失去了生理基礎。人類還叫人類嗎?我們會不會失控?

沒有人否認科技是改變世界的根本力量,但技術的濫用就像毒品,它會讓你上癮,但最終會讓你毀滅。

特別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其雙刃劍作用越來越明顯,一個小的失誤就會造成巨大損失。電腦千年蟲問題雖然沒有普遍發作,但全世界為此投入了6000億美元。千年蟲給我們留下的教訓是十分深刻的,在新世紀人類應更理性地思考科技發展方向,防止千年蟲這種小失誤造成大麻煩。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面對諸如全球變暖、臭氧層受損、荒漠化加劇、物種滅絕、核武器的威脅等一系列世紀性難題,怎樣把握以科技為核心的人類文明的發展,成為人類進入新世紀的重大課題。

技術的濫用就像毒品。它會讓你上癮,但最終會讓你毀滅。我們人類已經犯下很多諸如滅絕物種等無可挽回的錯誤,我們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打開「潘多拉的盒子」。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科技再發達,人類也不能違反自然規律。現有科技手段能實現的事情,如果危害社會就不能把它變成現實。比如,應禁止研製比現有核武器威力更大的武器,禁止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比艾滋病病毒危害更大的細菌和病毒,禁止隨意克隆人等等。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必須有益環境。

我們人類剛剛擺脫愚昧狀態。因此,我們必須用星球意識看待我們的歷史、現在和未來。如果從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1543年出版算起,人類開始覺醒的時間只有450多年;如果從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年出版計算,人類第一次科技革命距今僅310多年;而愛因斯坦1905年發表相對論的第一篇論文,距今僅90多年;第一台計算機1944年才問世。人類步入現代文明的時間是如此之短,比起人類的過去和未來僅僅是滄海一粟,以致於用人類剛剛擺脫愚昧階段描述當今世界才更為恰當。

令人欣慰的是,全世界已經開始就防止科技發展出現負面影響達成共識,這集中體現在1999年6月26日至7月1日在匈牙利召開的世界科學大會上。大會提出,為社會發展服務是科技發展的目的。因此,人類必須謀求科技、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使子孫後代能夠永遠發展下去。

【克隆動物都會早衰嗎?】

曾經在我國率先克隆出第一頭克隆牛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永福說,「生命的長短取決於染色體分裂次數,多莉羊之所以6歲多就出現早衰症狀,那是因為它的遺傳物質取自一頭六七歲的綿羊。按普通綿羊十一二歲的壽命,這頭綿羊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已經分裂了六七年,因此,它們在多莉羊體內當然也只能再持續分裂六七年,這說明克隆技術無法讓細胞『返老還童』」。

克隆技術對人類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能給人類帶來許多益處;另一方面,它將對生物多樣性提出挑戰,而生物多樣性是自然進化的結果,也是進化的動力;有性繁殖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礎,「克隆動物」則會導致生物品系減少,個體生存能力下降;更讓人不寒而慄的是,克隆技術一旦被濫用於克隆人類自身,將不可避免地失去控制,帶來空前的生態混亂,並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倫理道德沖突。

多莉去世無疑向人類發出警告:應用克隆技術需格外慎重,克隆人類應該緩行!

【克隆生物的爭議】

1997年2月22日, 英國生物遺傳學家維爾穆特成功地克隆出了一隻羊。克隆羊「多莉」的誕生震驚了世界。克隆是英語Clone的音譯,指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 動物克隆試驗的成功在細胞工程方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此之前,台灣已用胚胎細胞復制出了目前最長壽且能繁殖的克隆豬。多莉以後,美國又復制出人類的近親---兩只猴子。克隆技術的成功,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它意味著人類摘取了生物學上的禁果,篡奪了上帝的專利,人類掌握自己的命運已經不再是一個比方。許許多多的人們反對把克隆技術擴展到人類身上,因為那是「不道德、不合法且毫無道理的」。

【相關事件】

「克隆羊之父」成被告

培育出世界首隻克隆羊多利的科學家伊恩·維爾莫特被控偷竊了同事的有關克隆羊的構想。

據英國《鏡報》報道,蘇格蘭籍科學家維爾莫特被認為是世界上首隻哺乳類克隆動物——克隆羊多利的創造者。但維爾莫教授前同事普里姆·塞恩稱:「維爾莫特剽竊了別人的設想,卻獨攬了所有榮譽。」

身為分子生物學家的亞裔塞恩稱,維爾莫特教授經常威脅他,並表示不會接受克隆羊的最初設想出自亞洲人的頭腦。當年,45歲的塞恩在多利誕生地——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與維爾莫特一起工作。塞恩說:「他利用我的成果與其他人合作,但卻不願與我合作。他剽竊了我的主意並不斷威脅我。最後,我給了他(實驗設想),他拿走了。」塞恩日前在愛丁堡向法庭起訴受到種族歧視和不公平解職。

報道說,有關這場剽竊成果的聽證會還將繼續在愛丁堡舉行。

❺ 何夕的訪談

主持人:姚海軍
特邀嘉賓:何夕 唐風
姚對何:同國內外很多科幻作家相似,你也是在讀大學時開始科幻創作的。有什麼特別的因素促使你走上科幻之路嗎?
何:現在想來這應該是諸多因素的合力導致的結果。例如學現象的好奇,至今未泯的童心,以及講故事的慾望。如果一個人生活在伽利略之前的時代,他不必為自己對科學的無知而感到羞恥,但如果今天當我們站在科學巨人已經為我們打開了的科學大門之前,卻仍然安於心智的迷惘則是不可原諒的。我們或許成不了探索者,但接受新知是生為智慧生命的天職。科幻最古老的使命之一便是普及科學傳承知識,我很願意為之盡一點綿薄之力。
姚對何:20世紀90年代初可以說是科幻作家新老更替期,之後,老一人作者基本上退出了科幻創作的中心舞台,新生代科幻作家迅速成為科幻創作的中堅力量。你如何評價90年代初期的科幻創作的整體狀況。
何:90年代初是中國科幻的一個艱難時期。《科幻世界》雜志本身在那個時期的境遇已足夠說明問題。新生代的提法我不知道是誰先提出來的,也許它就是專指90年代的那批作者吧。現好像所剩並不多(即使加上像何夕這樣跑掉了又被捉回來的)。不過我覺得90年代初與90年代後期的作者在思想及血緣上相差不多,應該算是一茬的,所不同是前者曾經親歷過科幻的低谷,算是多了一層磨練。90年代初期的科幻創作遠不能稱作繁榮,力作鮮見。那個時期王晉康的作品應該是最好的,只是不知道他是否贊成將自書劃入新生代。
Darkerblue對何:我想知道何夕大哥用兩個名字發表作品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何:「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是杜甫的詩句。用「何夕」作為筆名是因為我姓何,同時順帶抒發自己面對時間這個永恆謎題的眩惑。 現在我用的是「何夕」這個筆名。包括《異域》投稿時也用的「何夕」。至於《異域》用了另外的名字只是編者為配合所謂「復出」而採取的措施,事前徵得了我的同意。
姚對何:想像是科幻小說的核心。因此若從一個讀者的角度,在你早期的作品中我最喜歡《本原》,而不是獲獎的《電腦魔王》和《平行》。很想聽聽你對你1996年以前的作品的看法。那些作品當中,你最喜歡哪篇?
何:看來編者、作者、讀者在這里有分歧了。我喜歡的是《盤古》和《小雨》。《本原》實際上是一篇故事性科普,這本身也是我創作的初衷。現代多數中國人長期認為世界是決定論的,喜歡講歷史必將如何發展等等。量子論里的反決定論思想貫空了這篇作品其實這者《本原》的本原。
《盤古》原名《巨人傳說》,是1995年創作的作品,發表於1996年,當時編者有些小的改動。以中國神話故事為題材寫作科幻並不鮮見,這方面大陸港台都有不少作品。中國神話與希臘神話相比顯得粗糙,祗也未成體系,但其中可用於科幻創作的養分並不缺乏。不過許多以神話為題材的作品往往缺少構思,每每隻作簡單的現代類比。比如將神話人物改為外星來客,將自動木偶改為機器人。如此「科」則「科」矣,但讀者看起來卻味同嚼蠟。其實還不僅在此類題材創作中有此現象,近年不少科幻小說都有披掛科幻外衣之嫌,許多讀者朋友對此已深厭之。我個人以為如果沒有好的科幻構思就不要寫,讀者如果想看言情根本不必買《科幻世界》。我喜歡《盤古》的理由是因為即使現石料讀還能吸引我自己(我讀的是修訂版),文中表現的對神話精神的嚮往在我而至今未曾改變。
《小雨》是一次嘗試,主要是文字上的。我在裡面用純小產的語言敘述了一個標準的科幻故事,自己覺得有點意思。主流文學能夠接受魔幻主義的原因之一便是語言的相通。沒有人會說《西遊記》以及《百年孤獨》不是小說,但卻有很多人不把科幻當作小說。科幻小說既然打著「小說的標記,就有義務在語言上與純小說相通。我知道科幻界不少人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但如果科幻小說」自絕「於主流文學,這對主流文學不會造成什麼影響,而最終受到損害的只是科幻自身。當然,這里的相通是以保持科幻的特色為前提的。
Starauthor對何:你認為科幻的本質是什麼,及其意義,地位及今後的發展?還有你寫科幻的動機是什麼?怎樣評價一篇科幻作品的優劣?還有你認為如果從事科幻創作需要具備什麼條件?你最喜歡的科幻作品和作者是誰?除了科幻作品你平時喜歡看什麼類型的書。呵呵,有點多了,多多包涵。謝謝。
何:你的問題不僅「多」,而且「大」。關於科幻的本質意義等就算寫本書也難以完全說清楚。越是到了現代科幻的界限似乎越模糊,魔幻現實主義,玄怪等因素越來越多地滲入進來。現在我們所說的科幻與凡爾納的時代已經相去甚遠,我的確無法下這個定義。科幻今後的發展方向(樂觀的)肯定是暢銷書與影視的結合。
我寫作科幻的動機只是兩個字:愛好。評價科幻作品的優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讀者投標,《科幻世界》也是這樣做的。至於說參與投票的讀者的代表性不夠這是另一個問題。
從事科幻創作需要有三分天賦,三分科學素養,三分文學修養,再加上一分毅力。受時間等因素限制,我平日的閱讀量不大。科幻作品的閱讀量更少,相比之下科普以及歷史等雜書還看得多些。
姚對何:1997、1998兩年的休整對你以後的創作有什麼影響?
何:積累了豐富的撤退經驗,下次再跑就沒那麼容易被抓回來了(說笑話的)。
那段時間這沒寫過一個字的科幻作品,但是這段與科幻的「愛別離」也讓我知道自己與科幻有著很難割捨的緣分。我腦海里涌動著只有自己知曉的科幻構思,如果不寫出來它們將永遠消失。還有讀者朋友的期待,以及與《科幻世界》雜志社之難忘的合作情誼,這些因素共同促使我重回科幻的世界。
姚對何:1999年重回科幻世界的第一篇作品《異域》反響熱烈,事否向讀者透露一下創作背景?
何:《異域》的科幻構思相當簡單,幾歲的小孩子也能領會。創作的觸發點說起來很偶然,記得是在電視上看到一段慢錄快放的圖像。畫面是一片原野,天空中的雲層飛速地翻卷遊走,在地面投下大片快速成移動的陰影。太陽拖著尾跡劃過天宇,然後月亮升起來,原野上的草像是獲得了靈魂般地跳起姿態神秘的舞蹈。幾秒鍾以後《異域》的故事便在我的腦子里成形了。
Ffice對何:你小說里的人物,多是兩個男生回一個女生,而且多半那兩個男生都會對那女生有意思,如《盤古》《缺陷》《愛別離》等。很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由於個人經歷導致的情感偏向啊?好奇而已,別當真。
何:在我的作品裡感情描寫一般居於次要地位,跟科幻主題也關系不大,不過有時會用來達到另一種效果。《盤古》里的女主人公喜歡「我」,《缺陷》里的林欣喜歡韋潔如,但是為了追求心中更重要的目標,他們選擇了放棄。《愛別離》則是徹頭徹尾的愛情小說,本意就是賺人眼淚的。有段時間《科幻世界》每發一篇言情科幻就招讀者一頓罵,好像科幻就不能寫愛情了。其實像愛情這樣的文學母題是無論哪種文學形式都無法迴避的。我想證明按照標準的科幻模式也能寫出動人的愛情故事來,很難說《愛別離》完全達到了這個目的,好在罵《愛別離》的聲音不多,表示喜歡的人也不少。
至於說到個人經歷導致情感偏向什麼的,我看還是不要跟老同志開開玩笑了嘛。
鹿可耳對何:我很喜歡《缺陷》,科幻的推理過程要自然有趣。想問一下,創作這個故事的時候是否意識到了有推不過的地方?
何:《缺陷》是一篇舊作。主題比較簡單,有點像一個趣味問題。任何理論也好觀點也好,如果在它的范疇內不導致矛盾它就是值得研究的。比方說歐氏幾何假設窨是平直的,在這個假設內它無矛盾地證明了許多定理。而非歐氏幾何假設空間是彎曲的,在這個假設內它也無矛盾地證明了許多定理。這就說明它們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在《缺陷》這個故事裡出發點是一個人只能預知十分鍾,但通過推論卻發現這將得出這個人能夠預知永遠的結論。這就導致了矛盾。我個人比較喜歡用一個總是駁倒一套理論的游戲,這讓人有一種思考的樂趣。你的問題沒具體指出是什麼傷,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如果在寫的時候就發現有傷的話一定會想辦法改正,不會聽之任之。這點我有切身體會,當年在《本原》里曾經因為記憶失誤而錯用了資料,很久之後還讓自己感到不安。
姚對何:你的創作環境怎麼樣?日常的工作生活是否與創作有矛盾?
何:我是業余寫作,所有業余作者在創作中感受到的困難我概莫能外。主要的時間。科幻寫作其實是非常難的,現今的讀者每天都接受著大量的資訊,他們的眼界和見識已和以前大不一樣。指望靠掉書袋或是耍貧嘴的方式贏得讀者青睞已是絕無可能的事情,這其實也是為什麼近年一科幻小說挨罵多的原因。不容否認的是在科幻業任作者之中有些是不大懂科幻的,他們寫得很努力也很辛苦,但是作品出來後反應不理想。時間的制約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困擾,生活畢竟是首要的,只能盡量安排了。
姚對何:《六道眾生》以及你其它的一些作品都流露出你對現實總是的關注,你如何看待科幻與現實的關系?你喜歡讀者稱你為硬科幻作家還是軟科幻作家,假若我們認同這種分類的話?
何:就對現實的關注而言,《六道眾生》表現的仍然是傳統主題,這一點和前作《異域》相類似。科學上有了新的發現,它的應用在帶來好處的同時卻潛藏著巨大的危險。誠如姚編所言:「妖獸是一種象徵,象徵著神聖的自然法則。它蟄伏於人類進貨的歷程中,等待著我們在向自然無度索取時被喚醒。」
更明顯關注現實的作品是《田園》以及將發表在《星雲》上的《傷心者》。它們完成於1999年至2000年初,正是新經濟如火如荼的時期。在這兩篇作品裡我注入了自己的觀點。正如《傷心者》里的一段話:「現在所有人都困著那棵巨樹上漂亮的花和葉子,並徒勞地想長出更漂亮的花和葉子來超過它,卻沒有一個人注意到那不起眼的樹根。」《田園》和《傷心者》的主要分別是糧食作物和數學,這正是我稱之為「根」的一些東西,而這也是在這個浮華的年代裡我們最欠缺的東西。這兩篇作品是姊妹篇,表達了相似的主題,《田園》原名就叫《傷心木》。不久前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學獎的兩個項目一個是雜交水稻,另一個是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
軟硬科幻之爭由來已久,我曾經說過我一向認為它們之的差距尚未大到足以成為兩個陣營的地步。較普遍的看法是講究技術細節的硬科幻更難寫並意味著作者素養更高,不過我覺得硬科幻更像是某種言過其實的說法,相對於科學本身來說絕大多數的科幻小說都非常非常的「軟」。一份中學生寫的航模性能說明書或者是一家農技站的農葯配比說明讀起來肯定比2001年《科幻世界》里最「硬」的科幻小說還「硬」。能推進科學本身的發展,那些希望科幻作家領先於科學家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我正計劃針對軟硬科幻寫一篇專門的論述文章,題目是《技術之美與藝術之美》,優秀的科幻作品應該是技術之美與藝術之美的結合。不妨拿音樂來舉例,帕瓦羅蒂的完美衣帽間如果脫離了旋律將只會是一串令人心煩的雜訊,反過來的情況也完全相同。只有當技術(歌喉)與藝術(旋律)完美結合之後人們才可能聆聽到像《我的太陽》那樣美妙動人的音樂。
姚對何:能否談談今後的寫作計劃?
何:我頭痛的事是有了好的題材但是沒有創作熱情或是正相反。現在我腦子里的科幻構思還有些,都是沒有人寫過的,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我近段時間沒怎麼動筆。在寫作問題上我沒有制定太多計劃。 1、請談談你的新作品,還有你近期的寫作計劃?
現在有五篇新作已投到科幻世界編輯部:《異域之六道眾生》、《審判日》、《傷心者》、《愛別離》、《天生我材》。
前兩篇長一點,三萬多點吧。另外的都是兩萬字。當初還要更長些,就編輯的要求作了刪改。前兩篇加起來差不多刪了五萬字。手裡還有不少東西,因為沒完所以就不在這里多說了。
2、你是怎麼看待國內當前場景下的科幻的?
因為並沒有詳實的數據作參考,所以我只能憑個人印象說兩句。科幻現在無疑比前些年顯得繁榮,不斷有新人新作涌現。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繁榮標志的長篇作品也出現不少,但惜乎其中一些作品顯得單薄,其超長的篇幅多是寫些與科幻關系不大的東西。給人的感覺是科幻成了一張蒙在言情,歷險,偵破,玄幻,戰爭等內核表面的一層薄皮。我個人有個判斷標准:即如果一個題材能夠完全不依靠科幻就能夠表現並且能
夠表現得更好的話,這個題材就不必寫成科幻。按這個標准讀者可以對自己知道的作品作一個有趣的篩選,你可以試著剝掉一件作品的科幻外衣,比方說將作品的發生地由無人星球變成地球上的一個荒島,或是把一個從公元3000年回到公元1000年的人換作本身就是當時的普通人,如果作了這樣一番手術後發現作品完全毫發未損,故事情節照常能夠展開,主題思想照常可以表達,那麼你就可以認為這篇作品至少有點偽科幻的嫌疑。
3、你的小說更著重是想表現哪一方面的內容。
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我的小說並沒有刻意想要表現的某方面主題。大凡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都有可能進入題材。
就拿最近的幾篇新作來舉例,《異域之六道眾生》是《異域》姊妹篇,物理學題材。《審判日》是宗教題材。《傷心者》是現實題材。《愛別離》是愛情題材(當下這好像是一個容易引來罵聲的題材)。《天生我材》是奇想題材。
4、沉寂了好幾年後,你重出江湖,馬上得到認可。但是你內心怎麼看待這件事情?而1999年以來你所發表的每一篇小說,幾乎每一篇刊登之後都會得到很大的爭議,讀者不是愛死就是貶死,對此你有什麼說法?
先說明一點。沉寂幾年完全是個人原因,實際上科幻世界的編輯老師一直都在鼓勵關心我,「復出」的一個直接原因也是因為千年蟲題材的約稿。
其實到寫這篇訪談時為止我復出後也只發表了三篇新作:《異域》《禍害萬年在》《缺陷》。坦白一件事:《缺陷》是一篇舊稿,大約寫於1993年(原稿還曾在星河那裡放過一段時間)。對這三篇作品我自己都不大滿意,相對來說覺得《異域》要稍好一點。可能由於久未動筆的緣故有些手生吧。希望後來的作品能夠有所提高。
《異域》表現的是一個標准(這個詞的另一個表述形式是「老套」)的科幻主題:人們創造了新的理論,在帶來好處的同時卻又隱藏著災難。主人公出生入死化解危機,最後是英雄主義的悲劇結局。對這一作品我滿意的地方在於它的科幻內容綜合來看還算新鮮,同時與故事情節不可分割,也就是說它的科幻衣服很難剝下。不滿意的地方在於寫作手法比較舊,語言顯不出光彩。至於你提到有人稱文中有「硬傷」,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過我很樂意找機會與關心這個問題的朋友討論。)
《禍害萬年在》是應約之作。發表後有爭議認為文中言過其實,認為「萬年蟲」只是作者杞人憂天。老實講這種說法幾乎可以當作作品主題的例證。〈禍〉文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闡明了所謂計算機「千年蟲」和「萬年蟲」問題的本質都是一個數值溢出問題。現在我接觸到的所有計算機系統都存在「萬年蟲」問題,所以這個問題至少到目前為止仍然普遍存在。二是想說明這些本來很小的問題之所以帶來很大的嚴重後果完全是因為人類的惰性和短視。
在此舉一個例子,現在人們之所以把無法處理的核廢料埋起來,把無法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製品埋起來,都是基於一種認識。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聰明的後人們能夠毫不費力地解決我們製造的問題。但現實又如何呢,我們當前面臨的許多全球性問題不正是前人製造出來的嗎?反正我不認為前景樂觀。千年蟲據稱讓全世界付出了數千億美元的代價,我以為對萬年蟲如果聽之任之的話其代價將千萬倍於這個數值(當然,那是幾千年後的人的事)。
《缺陷》如前所說是一篇舊作。比方說歐氏幾何假設空間是平直的,在這個假設內它無矛盾地證明了許多定理。而非歐幾何假設空間是彎曲的。在《缺陷》這個故事裡出發點是一個人只能預知十分種。我個人比較喜歡用一個問題駁倒一套理論的游戲,這讓人有一種思考的樂趣。有讀者提到此文中有一兩處推論不嚴謹的地方,對此我表示感謝並完全接受。
還未發表的那幾篇新作都與約稿無關,是自由創作。我個人覺得它們可能比上面這三篇作品好。如能發表的話希望得到讀者朋友的指正。
5、我們都知道,在90年代初,你就以何宏偉的本名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作品,並以《光戀》等小說榮獲中國科幻銀河獎。你個人怎麼看待自己90年代初的那些作品?
我最初發表科幻小說是在1991年,當時19歲,作品的幼稚可與年齡相比,作品發表純粹是編輯老師提攜後進。
1992年寫《光戀》時稍好了些但各方面仍然顯得幼稚。後來陸續有了《平行》《本原》《小雨》《盤古》等。在那批作品裡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1994年的短篇《小雨》和1996年的《盤古》,不知現在還有沒有人記得它們。
6、你的作品想最多表述的是什麼樣的東西?你又希望你的讀者從你的作品中得到些什麼?
這個問題同第三個問題很像,回答難度也不相上下。中國科幻歷來時興一窩風,一會兒流行寫環保,一會兒流行寫克隆。我也難以免俗,只能盡量獨僻蹊徑吧。我並不敢奢望讀者能夠從拙作中得到什麼,如果讀者拿到何夕的科幻小說時能夠一口氣讀完而不在事後覺得是浪費時間的話我就相當滿足了。
7、在你的個人寫作中你所遇到,最頭痛的事情是什麼?
一是有了好的題材但是沒有創作激情或是正相反。
二是接到一份措詞禮貌的退稿通知。
8、科幻圈傳說,當年你為了愛情從成都到自貢工作,可以說說生活中的你和你的兩地愛情嗎?
我的工作是整天與計算機打交道。寫作是業余愛好。
至於傳說嘛,還是當它是傳說吧。
9、在每一個科幻寫作者起步的時候,都會因自己的喜好受到某一些前輩科幻作家的影響。請問你最欣賞的科幻小說作家是誰?你認為從他那裡你學到了些什麼?
艾薩克·阿西莫夫。想學的東西很多,他的作品也許文字水平不是科幻作家中最好的,但是一經與他出類拔萃的科學構思相結合後其感染力是難以抗拒的。他的作品裡有許多獨有的構思,如果科幻構思也可以申報專利的話他擁有的專利將會是最多的。這也引出了我的一個觀點,即科幻小說的精髓永遠是「科幻」二字,沒有優秀的科幻構思作基石,再好的文字,再曲折離奇的情節也無法產生優秀的科幻小說。
10、每個科幻作家心中,都有其自己對於科幻的理解。在你,你怎麼界定關於科幻這個涵義?
從正面我可能下不了這個定義。不過我想可以從反面指出哪些不是科幻。
⑴違反人類已知的基本科學理論。比如能量守恆定律等。
⑵過分宣揚神秘主義,表現怪力亂神之類。
⑶自造一些荒誕的理論並以此為基礎的小說。
⑷通篇沒有科學氣息的小說。
……
不過我很希望自己寫的作品都能夠被大家認為是科幻。
11、國內現在關於軟硬科幻的爭論十分多,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有一種觀點,似乎硬科幻更難寫並且意味著作者素養更高。從道理上講這是對的,涉及大量技術細節描寫的硬科幻作品肯定面臨比軟科幻更多的困難。但是我堅持認為這兩者並無涇渭之別,它們的差別並沒有大到足以成為兩個不同陣營的地步。我自己傾向於認為硬科幻只是一種言過其實的說法,實際上相對於科學本身來說,絕大多數的科幻小說都非常非常的「軟」。

❻ 主角是蟲族的科幻類小說

他,來自火星,要的話把郵箱給我,我發給你
蟲族,這個也有
已發,查收下

❼ 科幻作家與科學家,究竟誰的想像力更強

最著名的說濫了的比較早的:虐貓狂魔薛定諤,其背後是海森堡/薛定諤/波恩等一大波腦洞,令人崩潰(包括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例如「世界是不確定的/概率的」、從而引發一個調侃「月亮在我們看它之前是不存在的」。作為凡人,我覺得什麼祖父悖論、黑洞拉、多重宇宙之類的已經很好理解了,可是上述腦洞所需要的數學功底實在超越了普通人的能力范圍。科幻作家至少要寫給讀者看吧,和這些完全已經跑到不知哪裡去的物理學家比起來,實在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啦。 我一直覺著,世界上最好奇、最可怕、也最勇敢的,就是這些物(ke)理(xue)學(guai)家(ren)了。

❽ 小時候看過的一本科幻小說 忘記名字了

既然如此,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審視一下小時候的科幻小說。一般來說,一般來講,我們都必須務必慎重的考慮考慮。今天,我們要解決小時候的科幻小說,這樣看來,我認為,我們要統一思想,統一步驟地,為了根本解決小時候的科幻小說而努力。小時候的科幻小說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
佚名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公雞打架頭對頭,夫妻吵嘴不記仇。我希望諸位也能好好地體會這句話。可是,即使是這樣,小時候的科幻小說的出現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義。我們一般認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其他一切則會迎刃而解。要想清楚,小時候的科幻小說,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從這個角度來看。
玉外納曾經提到過,裁決總宣布烏鴉無罪,卻判鴿子有罪。然而,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不足的,本人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在每個日日夜夜思考這個問題。巴爾扎克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機會來的時候像閃電一般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利用。然而,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不足的,我們一般認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其他一切則會迎刃而解。小時候的科幻小說因何而發生?總結的來說,生活中,若小時候的科幻小說出現了,我們就不得不考慮它出現了的事實。一般來講,我們都必須務必慎重的考慮考慮。
今天,我們要解決小時候的科幻小說,問題的關鍵究竟為何?就我個人來說,小時候的科幻小說對我的意義,不能不說非常重大。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這些問題。在面對這種問題時,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審視一下小時候的科幻小說。今天,我們要解決小時候的科幻小說,所謂小時候的科幻小說,關鍵是小時候的科幻小說需要如何寫。生活中,若小時候的科幻小說出現了,我們就不得不考慮它出現了的事實。這是不可避免的。現在,解決小時候的科幻小說的問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經過上述討論,小時候的科幻小說的發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小時候的科幻小說的發生,又會如何產生。
法國國公會宣言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一個公民的自由是以一個公民的自由為界限的。這句話像我生活旅途中的知心伴侶,不斷激勵著我前進。在這種不可避免的沖突下,我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阿拉伯曾經提到過,肉爛骨頭在,為了玫瑰,也要給刺澆水。這句話像我生活旅途中的知心伴侶,不斷激勵著我前進。一般來說,這是不可避免的。小時候的科幻小說,發生了會如何,不發生又會如何。這是不可避免的。

❾ 歷史上有名的病毒

病毒歷史

電腦病毒的起源(節錄自牛頓雜志)

電腦病毒的歷史:磁蕊大戰

電腦病毒並非是最近才出現的新產物, 事實上, 早在一九四九年, 距離第一部商用電腦的出現仍有好幾年時, 電腦的先驅者約翰.范紐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所提出的一篇論文 [復雜自動裝置的理論及組織的進行] , 即已把病毒程式的藍圖勾勒出來, 當時, 絕大部份的電腦專家都無法想像這種會自我繁植的程式是可能的, 可是少數幾個科學家默默的研究范紐曼的所提出的概念, 直到十年之後, 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 的貝爾(Bell)實驗室中, 這些概念在一種很奇怪的電子游戲中成形了, 這種電子游戲叫做 [磁蕊大戰] (core war)。

磁蕊大戰是當時貝爾實驗室中三個年輕程式人員在工餘想出來的, 他們是道格拉斯麥耀萊(H.Douglas McIlroy), 維特.維索斯基(Victor Vysottsky)以及羅伯.莫里斯(Robert T. Morris), 當時三人年紀都只有二十多歲.

附註: Robert T. Morris 就是後來寫了一個 Worm, 把 Internet 搞的天翻地覆的那個 Robert T. Morris Jr. 的爸爸, 當時大 Morris 剛好是負責 Arpanet網路安全 .

電腦病毒的老祖宗:

磁蕊大戰的玩法如下:兩方各寫一套程式, 輸入同一部電腦中, 這兩套程式在電腦?記憶系統內互相追殺,有時它們會放下一些關卡,有時會停下來修理(重新寫)被對方破壞的幾行指令 ;當它被困時,也可以把自己復制一次,逃離險境,因為它們都在電腦的記憶磁蕊中遊走,因此得到了磁蕊大戰之名.

這個游戲的特點,在於雙方的程式進入電腦之後,玩游戲的人只能看著螢幕上顯示的戰況,而不能做任何更改,一直到某一方的程式被另一方的程式完全 [吃掉] 為止.

磁蕊大戰是個籠統的名稱,事實上還可細分成好幾種,麥耀萊所寫的程式叫 [達爾文]這包含了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的意思 . 它的游戲規則跟以上所描述的最接近,雙方以組合語言(Assembly Language)各寫一套程式,叫有機體(organism),這兩個有機體在電腦里爭斗不休,直到一方把另一方殺掉而取代之,便算分出勝負. 在比賽時 Morris 經常匠心獨具,擊敗對手.

另外有個叫爬行者程式(Creeper)的,每一次把它讀出時,它便自己復制一個副本.此外,它也會從一部電腦[爬]到另一部有連線的電腦.很快地電腦中原有資料便被這些爬行者擠掉了.爬行者的微一生存目地是繁殖.為了對付[爬行者],有人便寫出了[收割者](Reaper).它的唯一生存目的便是找到爬行者,把它們毀滅掉.當所有爬行者都被收割掉之後,收割者便執行程式中最後一項指令:毀滅自己,從電腦中消失.[侏儒](Dwarf)並沒有達爾文等程式聰明.卻可是個極端危險人物.它在記憶系統中邁進,每到第五個[地址](address)便把那裡所儲存的東西變為零,這會使的原本的程式停擺.

最奇特的就是一個叫[印普](Imp)的戰爭程式了,它只有一行指令,那就是

MOV 01

MOV是[MOVE]的代表,即移動的意思 .它把身處的地址中所載的[0]寫(移)到下一個地址中,當印普展開行動之後,電腦中原有的每一行指令都被改為[MOV 01].換句話說,螢光幕上留下一大堆[MOV 01].[雙子星](Germini)也是個有趣的傢伙.它的作用只有一個:把自己復制,送到下一百個地址後,便拋棄掉[正本].從雙子星衍生出一系列的程式.[犧牲者](Juggeraut)把自己復制後送到下十個地址之後;而[大雪人](Bigfoot)則把正本和復製品之間的地址定為某一個大質數.想抓到大雪人可是非常困難的.此外,還有全錄(Xerox)柏路阿圖研究中心的約翰.索殊(John F.Shoch)所寫的[蠕蟲](Worm),它的目的是要控制侵入的電腦.

電腦病毒的出現

在那些日子裡,電腦都沒有連線,而是互相獨立的,因此並不會出現小莫禮士所引起的病毒瘟疫.如果有某部電腦受到[感染],失去控制,工作人員只需把它關掉便可.但是當電腦連線逐漸成為社會結構的一部份之後,一個或自我復制的病毒程式便很可能帶來?窮的禍害了.因此長久一來,懂的玩[磁蕊大戰]游戲的電腦工作者都嚴守一項不成文的規定: 不對普羅大眾公開這些戰爭程式的內容.

一九八三年,這項規定被打破了.科恩.湯普遜(Ken Thompson)是當年一項傑出電腦講得獎人.在頒獎典禮上,他作了一個演講,不但公開地證實了電腦病毒的存在,而且還告訴所有聽眾怎樣去寫自己的病毒程式.他的同行全都嚇壞了,然而這個秘密已經流傳出去了.一九八四年,情況愈復雜了.這一年,[科學美國人]月刊(Scientific American)的專欄作家杜特尼(A. K. Dewdney)在五月號寫了第一篇討論[磁蕊大戰]的文章,並且只要寄上兩塊美金,任何讀者都可以收到它所寫得有關寫程式的綱領,在自己家中的電腦中開辟戰場.

[病毒]一詞的正式出現

在一九八五年三月份的[科學美國人]里,杜特尼再次討論[磁蕊大戰]-----和病毒.在文章的開頭他便說:[當去年五月有關[磁蕊大戰]的文章印出來時,我並沒有想過我所談論的是那麼嚴重的題目]文中並第一次提到[病毒]這個名稱.他提到說,義大利的羅勃吐.些魯帝(Roberto Cerruti)和馬高.么魯顧帝(Marco Morocutti)發明了一種破壞軟體的方法.他們想用病毒,而不是蠕蟲,來使得蘋果二號電腦受感染.

些魯弟寫了一封信給杜特尼,信內說:[馬高想寫一個像[病毒]一樣的程式,可以從一部蘋果電腦傳染到另一部蘋果電腦,使其受到感染.可是我們沒法這樣做,直到我想到,這病毒要先使磁碟受到感染,而電腦只是媒介.這樣,病毒就可以從一片磁碟傳染到另一片磁碟了.]

病毒歷史事例:

1975 年,美國科普作家約翰·布魯勒爾 (John Brunner) 寫了一本名為《震盪波騎士》(Shock Wave Rider) 的書,該書第一次描寫了在信息社會中,計 算機作為正義和邪惡雙方斗爭的工具的故事,成為當年最佳暢銷書之一。

1977 年夏天,托馬斯·捷·瑞安 (Thomas.J.Ryan) 的科幻小說《P-1的春 天》(The Adolescence of P-1) 成為美國的暢銷書,作者在這本書中描寫了一 種可以在計算機中互相傳染的病毒,病毒最後控制了 7,000 台計算機,造成了 一場災難。

1983 年 11 月 3 日,弗雷德·科恩 (Fred Cohen) 博士研製出一種在運行過程中可以復制自身的破壞性程序,倫·艾德勒曼 (Len Adleman) 將它命名為計算機病毒 (computer viruses),並在每周一次的計算機安全討論會上正式提出,8 小時後專家們在 VAX11/750 計算機系統上運行,第一個病毒實驗成功,一周後又獲准進行 5個實驗的演示,從而在實驗上驗證了計算機病毒的存在。

1986 年初,在巴基斯坦的拉合爾 (Lahore),巴錫特 (Basit) 和阿姆傑德(Amjad) 兩兄弟經營著一家 IBM-PC 機及其兼容機的小商店。他們編寫了Pakistan 病毒,即 Brain。在一年內流傳到了世界各地。

1988 年 3 月 2 日,一種蘋果機的病毒發作,這天受感染的蘋果機停止工作,只顯示「向所有蘋果電腦的使用者宣布和平的信息」。以慶祝蘋果機生日。

1988 年 11 月 2 日,美國六千多台計算機被病毒感染,造成 Internet 不能正常運行。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計算機病毒入侵計算機網路的事件,迫使美國政府立即作出反應,國防部成立了計算機應急行動小組。這次事件中遭受攻擊的包括 5 個計算機中心和 12 個地區結點,連接著政府、大學、研究所和擁有政府合同的50,000 台計算機。這次病毒事件,計算機系統直接經濟損失達 9600 萬美元。這個病毒程序設計者是羅伯特·莫里斯 (Robert T.Morris),當年 23 歲,是在康乃爾 (Cornell) 大學攻讀學位的研究生。

羅伯特·莫里斯設計的病毒程序利用了系統存在的弱點。由於羅伯特·莫里斯成了入侵 ARPANET 網的最大的電子入侵者,而獲准參加康乃爾大學的畢業設計,並獲得哈佛大學 Aiken 中心超級用戶的特權。他也因此被判3 年緩刑,罰款1 萬美元,他還被命令進行 400 小時的新區服務。

註:在此文中,把蠕蟲、我們常提的病毒定為病毒不同種類。

1988 年底,在我國的國家統計部門發現小球病毒。

--------------------------------------------------------------------------------

在病毒的發展史上,病毒的出現是有規律的,一般情況下一種新的病毒技術出現後,病毒迅速發展,接著反病毒技術的發展會抑制其流傳。操作系統進行升級時,病毒也會調整為新的方式,產生新的病毒技術。它可劃分為:

DOS引導階段
1987年,計算機病毒主要是引導型病毒,具有代表性的是「小球」和「石頭」病毒。
當時得計算機硬體較少,功能簡單,一般需要通過軟盤啟動後使用。引導型病毒利用軟盤得啟動原理工作,它們修改系統啟動扇區,在計算機啟動時首先取得控制權,減少系統內存,修改磁碟讀寫中斷,影響系統工作效率,在系統存取磁碟時進行傳播。1989年,引導型病毒發展為可以感染硬碟,典型的代表有」石頭2」。

DOS可執行階段
1989年,可執行文件型病毒出現,它們利用DOS系統載入執行文件的機制工作,代表為」耶路撒冷」,」星期天」病毒,病毒代碼在系統執行文件時取得控制權,修改DOS中斷,在系統調用時進行傳染,並將自己附加在可執行文件中,使文件長度增加。1990年,發展為復合型病毒,可感染COM和EXE文件。

伴隨,批次型階段
1992年,伴隨型病毒出現,它們利用DOS載入文件的優先順序進行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是」金蟬」病毒,它感染EXE文件時生成一個和EXE同名的擴展名為COM伴隨體;它感染COM文件時,改為原來的COM文件為同名的EXE文件,在產生一個原名的伴隨體,文件擴展名為COM。這樣,在DOS載入文件時,病毒就取得控制權。這類病毒的特點是不改變原來的文件內容,日期及屬性,解除病毒時只要將其伴隨體刪除即可。在非DOS操作系統中,一些伴隨型病毒利用操作系統的描述語言進行工作,具有典型代表的是」海盜旗」病毒,它在得到執行時,詢問用戶名稱和口令,然後返回一個出錯信息,將自身刪除。批次型病毒是工作在DOS下的和」海盜旗」病毒類似的一類病毒。

幽靈,多形階段
1994年,隨著匯編語言的發展,實現同一功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完成,這些方式的組合使一段看似隨機的代碼產生相同的運算結果。幽靈病毒就是利用這個特點,每感染一次就產生不同的代碼。例如」一半」病毒就是產生一段有上億種可能的解碼運算程序,病毒體被隱藏在解碼前的數據中,查解這類病毒就必須能對這段數據進行解碼,加大了查毒的難度。多形型病毒是一種綜合性病毒,它既能感染引導區又能感染程序區,多數具有解碼演算法,一種病毒往往要兩段以上的子程序方能解除。

生成器,變體機階段
1995年,在匯編語言中,一些數據的運算放在不同的通用寄存器中,可運算出同樣的結果,隨機的插入一些空操作和無關指令,也不影響運算的結果,這樣,一段解碼演算法就可以由生成器生成。當生成的是病毒時,這種復雜的稱之為病毒生成器和變體機就產生了。具有典型代表的是」病毒製造機」VCL,它可以在瞬間製造出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病毒,查解時就不能使用傳統的特徵識別法,需要在宏觀上分析指令,解碼後查解病毒。變體機就是增加解碼復雜程度的指令生成機制。

網路,蠕蟲階段 第一篇 第二篇
1995年,隨著網路的普及,病毒開始利用網路進行傳播,它們只是以上幾代病毒的改進。在非DOS操作系統中,」蠕蟲」是典型的代表,它不佔用除內存以外的任何資源,不修改磁碟文件,利用網路功能搜索網路地址,將自身向下一地址進行傳播,有時也在網路伺服器和啟動文件中存在。

視窗階段
1996年,隨著Windows和Windows95的日益普及,利用Windows進行工作的病毒開始發展,它們修改(NE,PE)文件,典型的代表是DS。3873,這類病毒的急智更為復雜,它們利用保護模式和API調用介面工作,解除方法也比較復雜。

宏病毒階段
1996年,隨著Windows Word功能的增強,使用Word宏語言也可以編制病毒,這種病毒使用類Basic語言,編寫容易,感染Word文檔文件。在Excel和AmiPro出現的相同工作機制的病毒也歸為此類。由於Word文檔格式沒有公開,這類病毒查解比較困難。

互連網階段
1997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各種病毒也開始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傳播,一些攜帶病毒的數據包和郵件越來越多,如果不小心打開了這些郵件,機器就有可能中毒。

爪哇,郵件炸彈階段
1997年,隨著萬維網上Java的普及,利用Java語言進行傳播和資料獲取的病毒開始出現,典型的代表是JavaSnake病毒。還有一些利用郵件伺服器進行傳播和破壞的病毒,例如Mail-Bomb病毒,它就嚴重影響網際網路的效率。

❿ 計算機的發展過程!

1:計算機語言之父:尼蓋德

10日,計算機編程語言的先驅克里斯汀·尼蓋德死於心臟病,享年75歲。尼蓋德幫助網際網路奠下了基礎,為計算機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據挪威媒體報道,尼蓋德11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逝世。

尼蓋德是奧斯陸大學的教授,因為發展了Simula編程語言,為MS-DOS和網際網路打下了基礎而享譽國際。克里斯汀·尼蓋德於1926年在奧斯陸出生,1956年畢業於奧斯陸大學並取得數學碩士學位,此後致力於計算機計算與編程研究。

1961年~1967年,尼蓋德在挪威計算機中心工作,參與開發了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因為表現出色,2001年,尼蓋德和同事奧爾·約安·達爾獲得了2001年A.M.圖靈機獎及其它多個獎項。當時為尼蓋德頒獎的計算機協會認為他們的工作為Java,C++等編程語言在個人電腦和家庭娛樂裝置的廣泛應用掃清了道路,「他們的工作使軟體系統的設計和編程發生了基本改變,可循環使用的、可靠的、可升級的軟體也因此得以面世

世紀發現·從圖靈機到馮·諾依曼機

英國科學家艾倫·圖靈1937年發表著名的《論應用於解決問題的可計算數字》一文。文中提出思考原理計算機——圖靈機的概念,推進了計算機理論的發展。1945年圖靈到英國國家物理研究所工作,並開始設計自動計算機。1950年,圖靈發表題為《計算機能思考嗎?》的論文,設計了著名的圖靈測驗,通過問答來測試計算機是否具有同人類相等的智力。

圖靈提出了一種抽象計算模型,用來精確定義可計算函數。圖靈機由一個控制器、一條可無限伸延的帶子和一個在帶子上左右移動的讀寫頭組成。這個在概念上如此簡單的機器,理論上卻可以計算任何直觀可計算的函數。圖靈機作為計算機的理論模型,在有關計算機和計算復雜性的研究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計算機是人類製造出來的信息加工工具。如果說人類製造的其他工具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那麼計算機作為代替人腦進行信息加工的工具,則可以說是人類大腦的延伸。最初真正製造出來的計算機是用來解決數值計算問題的。二次大戰後期,當時為軍事目的進行的一系列破譯密碼和彈道計算工作,越來越復雜。大量的數據、復雜的計算公式,即使使用電動機械計算器也要耗費相當的人力和時間。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研製電子計算機。

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科洛薩斯」誕生於英國,「科洛薩斯」計算機是1943年3月開始研製的,當時研製「科洛薩斯」計算機的主要目的是破譯經德國「洛倫茨」加密機加密過的密碼。使用其他手段破譯這種密碼需要6至8個星期,而使用『科洛薩斯』計算機則僅需6至8小時。1944年1月10日,「科洛薩斯」計算機開始運行。自它投入使用後,德軍大量高級軍事機密很快被破譯,盟軍如虎添翼。「科洛薩斯」比美國的ENIAC計算機問世早兩年多,在二戰期間破譯了大量德軍機密,戰爭結束後,它被秘密銷毀了,故不為人所了解。

盡管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於英國,但英國沒有抓住由計算機引發的技術和產業革命的機遇。相比之下,美國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鼓勵發展計算機技術和產業,從而崛起了一大批計算機產業巨頭,大大促進了美國綜合國力的發展。1944年美國國防部門組織了有莫奇利和埃克脫領導的ENIAC計算機的研究小組,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的現代計算機的奠基者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也參加了者像研究工作。1946年研究工作獲得成功,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這台用18000隻電子管組成的計算機,盡管體積龐大,耗電量驚人,功能有限,但是確實起了節約人力節省時間的作用,而且開辟了一個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新紀元。這也許連製造它的科學家們也是始料不及的。

最早的計算機盡管功能有限,和現代計算機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它已具備了現代計算機的基本部分,那就是運算器、控制器和存儲器。

運算器就象算盤,用來進行數值運算和邏輯運算,並獲得計算結果。而控制器就象機算機的司令部,指揮著計算機各個部分的工作,它的指揮是靠發出一系列控制信號完成的。

計算機的程序、數據、以及在運算中產生的中間結果以及最後結果都要有個存儲的地方,這就是計算機的第三個部件——存儲器。

計算機是自動進行計算的,自動計算的根據就是存儲於計算機中的程序。現代的計算機都是存儲程序計算機,又叫馮·諾依曼機,這是因為存儲程序的概念是馮·諾依曼提出的。人們按照要解決的問題的數學描述,用計算機能接受的「語言」編製成程序,輸入並存儲於計算機,計算機就能按人的意圖,自動地高速地完成運算並輸出結果。程序要為計算機提供要運算的數據、運算的順序、進行何種運算等等。

微電子技術的產生使計算機的發展又有了新的機遇,它使計算機小型化成為可能。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晶體管的出現。1947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貝爾實驗室的三位學家巴丁、不賴頓和肖克萊製成第一支晶體管,開始了以晶體管代替電子管的時代。

晶體管的出現可以說是集成電路出台的序幕。晶體管出現後,一些科學家發現,把電路元器件和連線像製造晶體管那樣做在一塊矽片上可實現電路的小型化。於是,晶體管製造工業經過10年的發展後,1958年出現了第一塊集成電路。

微電子技術的發展,集成電路的出現,首先引起了計算機技術的巨大變革。現代計算機多把運算器和控制器做在一起,叫微處理器,由於計算機的心臟——微處理器(計算機晶元)的集成化,使微型計算機應運爾生,並在70-80年代間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IBM PC個人計算機出現以後,打開了計算機普及的大門,促進了計算機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五六十年代,價格昂貴、體積龐大、耗電量驚人的計算機,只能在少數大型軍事或科研設施中應用,今天由於採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已經進入普通的辦公室和家庭。

標志集成電路水平的指標之一是集成度,即在一定尺寸的晶元上能做出多少個晶體管,從集成電路出現到今天,僅40餘年,發展的速度卻是驚人的,晶元越做越小,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也是深遠的。ENIAC計算機佔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量幾百瓦,其所完成的計算,今天高級一點的袖珍計算器皆可完成。這就是微電子技術和集成電路所創造的奇跡。

現狀與前景

美國科學家最近指出,經過30多年的發展,計算機晶元的微型化已接近極限。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只能寄希望於全新的技術,如新材料、新的晶體管設計方法和分子層次的計算技術。

過去30多年來,半導體工業的發展基本上遵循穆爾法則,即安裝在硅晶元上的晶體管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晶元體積越來越小,包含的晶體管數目越來越多,蝕刻線寬越來越小;計算機的性能也因而越來越高,同時價格越來越低。但有人提出,這種發展趨勢最多隻能再持續10到15年的時間。

美國最大的晶元生產廠商英特爾公司的科學家保羅·A·帕坎最近在美國《科學》雜志上撰文說,穆爾法則(1965年提出的預測半導體能力將以幾何速度增長的法則)也許在未來10年裡就會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礙:晶元的微型化已接近極限。人們尚未找到超越該極限的方法,一些科學家將其稱之為「半導體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目前最先進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製造技術所能達到的最小線寬約為0.18微米,即一根頭發的5%那樣寬。晶體管里的絕緣層只有4到5個原子那樣厚。日本將於2000年初開始批量生產線寬只有0. 13微米的晶元。預計這種晶元將在未來兩年得到廣泛應用。下一步是推出線寬0. 1微米的的晶元。帕坎說,在這樣小的尺寸上,晶體管只能由不到100個原子構成。

晶元線寬小到一定程度後,線路與線路之間就會因靠得太近而容易互相干擾。而如果通過線路的電流微弱到只有幾十個甚至幾個電子,信號的背景雜訊將大到不可忍受。尺寸進一步縮小,量子效應就會起作用,使傳統的計算機理論完全失效。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必須使用全新的材料、設計方法乃至運算理論,使半導體業和計算機業突破傳統理論的極限,另闢蹊徑尋求出路。

當前計算機發展的主流是什麼呢?國內外比較一致的看法是

RISC

RISC是精簡指令系統計算機(Re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的英文縮寫。所謂指令系統計算機所能執行的操作命令的集合。程序最終要變成指令的序列,計算機能執行。計算機都有自己的指令系統,對於本機指令系統的指令,計算機能識別並執行,識別就是進行解碼——把代表操作的二進制碼變成操作所對應的控制信號,從而進行指令要求的操作。一般講,計算機的指令系統約豐富,它的功能也約強。RISC系統將指令系統精簡,使系統簡單,目的在於減少指令的執行時間,提高計算機的處理速度。傳統的計算機一般都是每次取一條指令,而RISC系統採用多發射結構,在同一時間發射多條指令,當然這必須增加晶元上的執行部件。

並行處理技術

並行處理技術也是提高計算機處理速度的重要方向,傳統的計算機,一般只有一個中央處理器,中央處理器中執行的也只是一個程序,程序的執行是一條接一條地順序進行,通過處理器反映程序的數據也是一個接一個的一串,所以叫串列執行指令。並行處理技術可在同一時間內多個處理器中執行多個相關的或獨立的程序。目前並行處理系統分兩種:一種具有4個、8個甚至32個處理器集合在一起的並行處理系統,或稱多處理機系統;另一種是將100個以上的處理器集合在一起,組成大規模處理系統。這兩種系統不僅是處理器數量多少之分,其內部互連方式、存儲器連接方式、操作系統支持以及應用領域都有很大的不同。

曾經有一段時間,超級計算機是利用與普通計算機不同的材料製造的。最早的克雷1號計算機是利用安裝在鍍銅的液冷式電路板上的奇形怪狀的晶元、通過手工方式製造的。而克雷2號計算機看起來更加奇怪,它在一個盛有液態碳氟化合物的浴器中翻騰著氣泡———採用的是「人造血液」冷卻。並行計算技術改變了所有這一切。現在,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計算機是美國的「Asci Red」, 這台計算機的運算速度為每秒鍾2·1萬億次,它就是利用與個人計算機和工作站相同的元件製造的,只不過超級計算機採用的元件較多而已,內部配置了9000塊標准奔騰晶元。鑒於目前的技術潮流,有一點是千真萬確的,那就是超級計算機與其它計算機的差別正在開始模糊。

至少在近期,這一趨勢很明顯將會繼續下去。那麼,哪些即將到來的技術有可能會擾亂計算技術的格局,從而引發下一次超級計算技術革命呢?

這樣的技術至少有三種: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它們能夠成為現實的可能性都很小,但是由於它們具有引發革命的潛力,因此是值得進行研究的。

光子計算機

光子計算機可能是這三種新技術中最接近傳統的一種。幾十年來,這種技術已經得到了有限的應用,尤其是在軍用信號處理方面。

在光子計算技術中,光能夠像電一樣傳送信息,甚至傳送效果更好,,光束在把信息從一地傳送至另一地的效果要優於電,這也就是電話公司利用光纜進行遠距離通信的緣故。光對通信十分有用的原因,在於它不會與周圍環境發生相互影響,這是它與電不同的一點。兩束光線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互相穿透。光在長距離內傳輸要比電子信號快約100倍,光器件的能耗非常低。預計,光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可能比今天的超級計算機快1000到10000倍。

令人遺憾的是,正是這種極端的獨立性使得人們難以製造出一種全光子計算機,因為計算處理需要利用相互之間的影響。要想製造真正的光子計算機,就必須開發出光學晶體管,這樣就可以用一條光束來開關另一條光束了。這樣的裝置已經存在,但是要製造具有適合的性能特徵的光學晶體管,還需要仰仗材料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

生物計算機

與光子計算技術相比,大規模生物計算技術實現起來更為困難,不過其潛力也更大。不妨設想一種大小像柚子,能夠進行實時圖像處理、語音識別及邏輯推理的超級計算機。這樣的計算機已經存在:它們就是人腦。自本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研究生物計算機(也叫分子計算機),隨著生物技術的穩步發展,我們將開始了解並操縱製造大腦的基因學機制。

生物計算機將具有比電子計算機和光學計算機更優異的性能。如果技術進步繼續保持目前的速度,可以想像在一二十年之後,超級計算機將大量涌現。這聽起來也許像科幻小說,但是實際上已經出現了這方面的實驗。例如,矽片上長出排列特殊的神經元的「生物晶元」已被生產出來。

在另外一些實驗室里,研究人員已經利用有關的數據對DNA的單鏈進行了編碼,從而使這些單鏈能夠在燒瓶中實施運算。這些生物計算實驗離實用還很遙遠,然而1958年時我們對集成電路的看法也不過如此。

量子計算機

量子力學是第三種有潛力創造超級計算革命的技術。這一概念比光子計算或生物計算的概念出現得晚,但是卻具有更大的革命潛力。由於量子計算機利用了量子力學違反直覺的法則,它們的潛在運算速度將大大快於電子計算機。事實上,它們速度的提高差不多是沒有止境的。一台具有5000個左右量子位的量子計算機可以在大約3 0秒內解決傳統超級計算機需要100億年才能解決的素數問題。

眼下恰好有一項重要的用途適合這種貌似深奧的作業。通過對代表數據的代碼進行加密,計算機數據得到保護。而解密的數學「鑰匙」是以十分巨大的數字——一般長達250位——及其素數因子的形式出現的。這樣的加密被認為是無法破譯的,因為沒有一台傳統計算機能夠在適當的時間里計算出如此巨大數字的素數因子。但是,至少在理論上,量子計算機可以輕易地處理這些素數加密方案。因此,量子計算機黑客將不僅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常常出沒於各種計算機網路(包括網際網路)中的信用卡號碼及其他個人信息,而且能夠輕易獲取政府及軍方機密。這也正是某些奉行「寧為人先、莫落人後」這一原則的政府機構一直在投入巨資進行量子計算機研究的原因。

量子超級網路引擎

量子計算機將不大可能破壞網際網路的完整性,不僅如此,它們到頭來還可能給網際網路帶來巨大的好處。兩年前,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洛夫·格羅弗發現了用量子計算機處理我們許多人的一種日常事務的方法———搜尋隱藏在浩如煙海的龐大資料庫內的某項信息。尋找資料庫中的信息就像是在公文包里找東西一樣。如果各不相同的量子位狀態組合分別檢索資料庫不同的部分,那麼其中的一種狀態組合將會遭遇到所需查找的信息。

由於某些技術的限制,量子搜索所能帶來的速度提高並沒有預計的那麼大,例如,如果要在1億個地址中搜索某個地址,傳統計算機需要進行大約5000萬次嘗試才能找到該地址;而量子計算機則需大約1萬次嘗試,不過這已經是很大的改善了,如果資料庫增大的話,改善將會更大。此外,資料庫搜索是一種十分基礎的計算機任務,任何的改善都很可能對大批的應用產生影響。

迄今為止,很少有研究人員願意預言量子計算機是否將會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盡管如此,總的趨勢一直是喜人的。盡管許多物理學家————如果不是全部的話———一開始曾認為量子力學撲朔迷離的本性必定會消除實用量子計算技術面臨的難以捉摸而又根深蒂固的障礙,但已經進行的深刻而廣泛的理論研究卻尚未能造就一台實實在在的機器。

那麼,量子計算機的研究熱潮到底意味著什麼?計算技術的歷史表明,總是先有硬體和軟體的突破,然後才出現需要由它們解決的問題。或許,到我們需要檢索那些用普通計算機耗時數月才能查完的龐大資料庫時,量子計算機才將會真正開始投入運行。研究將能取代電子計算機的技術並非易事。畢竟,採用標准微處理器技術的並行計算機每隔幾年都會有長足的進步。因此,任何要想取代它的技術必須極其出色。不過,計算技術領域的進步始終是十分迅速的,並且充滿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對未來的預測從來都是靠不住的,事後看來,那些斷言「此事不可行」的說法,才是最最愚蠢的。

除了超級計算機外,未來計算機還會在哪些方面進行發展呢?

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是進一步拓寬計算機應用領域的新興技術。它是把文字、數據、圖形、圖像和聲音等信息媒體作為一個集成體有計算機來處理,把計算機帶入了一個聲、文、圖集成的應用領域。多媒體必須要有顯示器、鍵盤、滑鼠、操縱桿、視頻錄象帶/盤、攝象機、輸入/輸出、電訊傳送等多種外部設備。多媒體系統把計算機、家用電器、通信設備組成一個整體由計算機統一控制和管理。多媒體系統將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網路

當前的計算機系統多是連成網路的計算機系統。所謂網路,是指在地理上分散布置的多台獨立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互連構成的系統。根據聯網區域的大小,計算機網路可分成居域網和遠程網。小至一個工廠的各個車間和辦公室,大到跨洲隔洋都可構成計算機網。網際網路將發展成為人類社會中一股看不見的強大力量--它悄無聲息地向人們傳遞各種信息,以最快、最先進的手段方便人類的工作和生活。現在的網際網路發展有將世界變成「地球村」的趨勢。

專家認為PC機不會馬上消失,而同時單功能或有限功能的終端設備(如手執電腦、智能電話)將挑戰PC機作為計算機革新動力的地位。把網際網路的接入和電子郵件的功能與有限的計算功能結合起來的「置頂式」計算機如網路電視將會很快流行開來。單功能的終端最終會變得更易應用

智能化計算機

我們對大腦的認識還很膚淺,但是使計算機智能化的工作絕不能等到人們對大腦有足夠認識以後才開始。使計算機更聰明,從開始就是人們不斷追求的目標。目前用計算機進行的輔助設計、翻譯、檢索、繪圖、寫作、下棋、機械作業等方面的發展,已經向計算機的智能化邁進了一步。隨著計算機性能的不斷提高,人工智慧技術在徘徊了50年之後終於找到了露臉的機會,世界頭號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向「深藍」的俯首稱臣,讓人腦第一次嘗到了在電腦面前失敗的滋味。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感憂懼,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地感受到認識自身的需要。

目前的計算機,多數是馮·諾依曼型計算機,它在認字、識圖、聽話及形象思維方面的功能特別差。為了使計算機更加人工智慧化,科學家開始使計算機模擬人類大腦的功能,近年來,各先進國家注意開展人工神經網路的研究,向計算機的智能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人工神經網路的特點和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具有自學功能。六如實現圖象識別時,只要線把許多不同的圖象樣板和對應的應識別的結果輸入人工神經網路,網路就會通過自學功能,漫漫學會識別類似的圖像。自學功能對於預測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預期未來的人工神經網路計算機將為人類提供同經濟預測、市場預測、效益預測、其前途是很遠大的。

具有聯想儲存功能。人的大腦是具有兩廂功能的。如果有人和你提起你幼年的同學張某某。,你就會聯想起張某某的許多事情。用人工神經網路的反饋網路就可以實現這種聯想。

具有高速尋找優化解的能力。尋找一個復雜問題的優化解,往往需要很大的計算量,利用一個針對某問題而設計的反饋人工神經網路,發揮計算機的高速運算能力,可能很快找到優化解。

人工神經網路是未來為電子技術應用的新流域。智能計算機的構成,可能就是作為主機的馮·諾依曼機與作為智能外圍的人工神經網路的結合。

人們普遍認為智能計算機將像穆爾定律(1965年提出的預測半導體能力將以幾何速度增長的定律)的應驗那樣必然出現。提出這一定律的英特爾公司名譽董事長戈登·穆爾本人也同意這一看法,他認為:「硅智能將發展到很難將計算機和人區分開來的程度。」但是計算機智能不會到此為止。許多科學家斷言,機器的智慧會迅速超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霍金的智慧之和。霍金認為,就像人類可以憑借其高超的搗弄數字的能力來設計計算機一樣,智能機器將創造出性能更好的計算機。最遲到下個世紀中葉(而且很可能還要快得多),計算機的智能也許就會超出人類的理解能力。

世紀發現·從圖靈機到馮·諾依曼機

英國科學家艾倫·圖靈1937年發表著名的《論應用於解決問題的可計算數字》一文。文中提出思考原理計算機——圖靈機的概念,推進了計算機理論的發展。1945年圖靈到英國國家物理研究所工作,並開始設計自動計算機。1950年,圖靈發表題為《計算機能思考嗎?》的論文,設計了著名的圖靈測驗,通過問答來測試計算機是否具有同人類相等的智力。

圖靈提出了一種抽象計算模型,用來精確定義可計算函數。圖靈機由一個控制器、一條可無限伸延的帶子和一個在帶子上左右移動的讀寫頭組成。這個在概念上如此簡單的機器,理論上卻可以計算任何直觀可計算的函數。圖靈機作為計算機的理論模型,在有關計算機和計算復雜性的研究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計算機是人類製造出來的信息加工工具。如果說人類製造的其他工具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那麼計算機作為代替人腦進行信息加工的工具,則可以說是人類大腦的延伸。最初真正製造出來的計算機是用來解決數值計算問題的。二次大戰後期,當時為軍事目的進行的一系列破譯密碼和彈道計算工作,越來越復雜。大量的數據、復雜的計算公式,即使使用電動機械計算器也要耗費相當的人力和時間。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研製電子計算機。

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科洛薩斯」誕生於英國,「科洛薩斯」計算機是1943年3月開始研製的,當時研製「科洛薩斯」計算機的主要目的是破譯經德國「洛倫茨」加密機加密過的密碼。使用其他手段破譯這種密碼需要6至8個星期,而使用『科洛薩斯』計算機則僅需6至8小時。1944年1月10日,「科洛薩斯」計算機開始運行。自它投入使用後,德軍大量高級軍事機密很快被破譯,盟軍如虎添翼。「科洛薩斯」比美國的ENIAC計算機問世早兩年多,在二戰期間破譯了大量德軍機密,戰爭結束後,它被秘密銷毀了,故不為人所了解。

盡管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於英國,但英國沒有抓住由計算機引發的技術和產業革命的機遇。相比之下,美國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鼓勵發展計算機技術和產業,從而崛起了一大批計算機產業巨頭,大大促進了美國綜合國力的發展。1944年美國國防部門組織了有莫奇利和埃克脫領導的ENIAC計算機的研究小組,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的現代計算機的奠基者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也參加了者像研究工作。1946年研究工作獲得成功,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這台用18000隻電子管組成的計算機,盡管體積龐大,耗電量驚人,功能有限,但是確實起了節約人力節省時間的作用,而且開辟了一個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新紀元。這也許連製造它的科學家們也是始料不及的。

最早的計算機盡管功能有限,和現代計算機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它已具備了現代計算機的基本部分,那就是運算器、控制器和存儲器。

運算器就象算盤,用來進行數值運算和邏輯運算,並獲得計算結果。而控制器就象機算機的司令部,指揮著計算機各個部分的工作,它的指揮是靠發出一系列控制信號完成的。

計算機的程序、數據、以及在運算中產生的中間結果以及最後結果都要有個存儲的地方,這就是計算機的第三個部件——存儲器。

計算機是自動進行計算的,自動計算的根據就是存儲於計算機中的程序。現代的計算機都是存儲程序計算機,又叫馮·諾依曼機,這是因為存儲程序的概念是馮·諾依曼提出的。人們按照要解決的問題的數學描述,用計算機能接受的「語言」編製成程序,輸入並存儲於計算機,計算機就能按人的意圖,自動地高速地完成運算並輸出結果。程序要為計算機提供要運算的數據、運算的順序、進行何種運算等等。

微電子技術的產生使計算機的發展又有了新的機遇,它使計算機小型化成為可能。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晶體管的出現。1947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貝爾實驗室的三位學家巴丁、不賴頓和肖克萊製成第一支晶體管,開始了以晶體管代替電子管的時代。

晶體管的出現可以說是集成電路出台的序幕。晶體管出現後,一些科學家發現,把電路元器件和連線像製造晶體管那樣做在一塊矽片上可實現電路的小型化。於是,晶體管製造工業經過10年的發展後,1958年出現了第一塊集成電路。

微電子技術的發展,集成電路的出現,首先引起了計算機技術的巨大變革。現代計算機多把運算器和控制器做在一起,叫微處理器,由於計算機的心臟——微處理器(計算機晶元)的集成化,使微型計算機應運爾生,並在70-80年代間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IBM PC個人計算機出現以後,打開了計算機普及的大門,促進了計算機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五六十年代,價格昂貴、體積龐大、耗電量驚人的計算機,只能在少數大型軍事或科研設施中應用,今天由於採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已經進入普通的辦公室和家庭。

標志集成電路水平的指標之一是集成度,即在一定尺寸的晶元上能做出多少個晶體管,從集成電路出現到今天,僅40餘年,發展的速度卻是驚人的,晶元越做越小,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也是深遠的。ENIAC計算機佔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量幾百瓦,其所完成的計算,今天高級一點的袖珍計算器皆可完成。這就是微電子技術和集成電路所創造的奇跡。

熱點內容
古代王爺與王妃的小說 發布:2025-02-03 20:53:11 瀏覽:840
一對一玄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8:20:24 瀏覽:424
主角修煉速度很妖孽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2-02 08:09:01 瀏覽:228
找一本校園小說女主被男主捅了一刀 發布:2025-02-02 08:07:28 瀏覽:867
腹黑會長是頭狼全文免費小說 發布:2025-02-02 07:50:10 瀏覽:351
有沒有好看的都市道士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7:17:05 瀏覽:540
俞靜雅葉北城小說的名字 發布:2025-02-02 07:08:23 瀏覽:854
科幻小說起什麼名字大全 發布:2025-02-02 06:43:40 瀏覽:48
2017完結網游類小說排行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586
鳳棲梧桐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2 05:54:54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