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英國科幻小說作家安樂死視頻

英國科幻小說作家安樂死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4-23 14:51:35

❶ 死亡的感覺

有一種叫頻死體驗的東西,就是有些人已經停止心跳了,但是經過搶救又復活了。那些人的腦電波顯示他們臨死時很快樂。

❷ 死時是何感覺拜託各位了 3Q

當意識慢慢離自己遠去,當生命之門關上的時候,我們感覺到的是恐懼還是平靜?這個問題千百年來讓無數哲學家、科學家頭痛不已,畢竟你知道,沒有人能死了之後再思考一下。 在那個要你命的時刻到來之前你永遠不會知道答案,但是少數一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人也許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有趣的信息。況且現在醫學進步,這樣就更能明白一些關於死亡的事情。 想死很容易,但不管你選擇哪種方式,是心臟病、溺水、窒息或別的什麼,死的真正原因一般是因為腦部缺氧。那就是說人是因為神經元細胞缺氧,造成腦電波活動停止,不管你願不願意,這樣你就死了,至少生物學上是這么定義的。 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如果攜氧的血液停止為你的大腦提供氧氣,在失去直覺之前,你還有大約10秒鍾的時間,那之後你還可能活一會。雖然可能會有些出入,但一般來說是這樣的。 如果你不介意多聽一點可怕的細節,那讀讀下面這個指南,你會了解到多種多樣的死法。 溺死 水面上的掙扎喘息 溺水而死是殘忍而浪漫的:無數文學作品中的英雄們在巨浪的環抱下向自己的生命終點優雅得下沉。可事實上,溺水窒息而死既不美麗也不輕松,而且它快的很,基本沒什麼時間用來抒情。 多塊時間能淹死取決於你的游泳能力和水的溫度。在英國,那的水很冷,55%的溺水發生在3米這個看起來還算安全的深度。三分之二的遇難者游泳技術不錯,很明顯不管你會不會游泳,生與死只在一線間。英國普思茅思大學海邊救生隊的生物學家MIKE TIPTON說。 很典型的情況是,當人們發現自己不能把頭伸出睡眠呼吸的時候,他們會很恐慌,這就是所謂的「水面掙扎」。Tipton說,他們伸出睡眠呼吸空氣,在水下摒住呼吸。因為忙著掙扎,他們甚至想不起來要求救。他們的身體直立著,手臂虛弱的揮舞,好像在爬一個不存在的梯子。紐約救生員組織在50、60年代發現,這樣的過程只有20到60秒鍾。 當溺水者最終沉下去,他們拚命得憋著氣,一般是30到90秒。然後水進入肺里,猛烈的咳嗽之後吸入更多的水。水進入肺里之後會阻塞毛細組織的氣體交換,同時還會切斷氣管,造成一種叫喉肌痙攣的反應。Tipton說:根據以前的救生員描述,當水進入氣管的時候會有一種想哭,而且胸部燒灼的感覺。過一會,你就什麼感覺也沒有了,異常平靜。 這種平靜是缺氧引起失去直覺的表現,它最終會使心臟停止跳動,然後腦死亡。 心臟病 最常見的死法 好萊塢電影里這種鏡頭見多了:突乎起來的痛苦,雙拳胸前緊握,猝死等等,這種事情現實中確實發生過。但是醫學上所謂的「心肌梗塞」是一種缺乏戲劇元素的慢性病,開始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身體輕微的不適。 最常見的症狀是胸部疼痛:胸部發緊,壓迫、擠壓感,經常被比喻成「大象正壓在我胸口上呢」,這些症狀有時候很快就消失了。這種情況表明你的心肌正在缺氧中掙扎,這種疼痛會擴展到下顎、喉嚨、背部、腹部以及上肢。其他的症狀與表現包括呼吸短促、反胃和出冷汗。 大多數人在發病時都沒有得到及時醫治,它們平均得拖上2到6個小時。婦女更慘,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會有一些不太常見的症狀,比如喘不上氣、背部下顎疼痛或者反胃,哈佛醫學院的傳染病專家joann manson說。倖存者說當時他們覺得可能只是消化不良、勞累過度或者肌肉抽筋什麼的,根本沒覺得自己得了心臟病,沒啥大不了的。然後,一些受害者也否認自己得了心臟病。 拖延時間是致命的。大多數心臟病死者還沒到醫院就挺不住了。致命的原因是心律不齊,換句話說就是正常的心臟撥動節奏被打亂。 及時是不太嚴重的心臟病也會使控制肌肉伸縮的脈沖遭到傷害,從而使心臟停止跳動。在大約10秒鍾里人就會失去意識,一分鍾後人就會死亡。 只要你能挺到醫院,你也許就有救了,在美國和英國,超過85%的心臟突發患者在醫院可以活超過30天。醫院能通過電擊裝置使心臟恢復正常的心率,並提供溶解血凝塊的葯物和動脈手術。 失血致死 血流成河時間到了 加拿大亞伯塔卡而加里大學的john kortbeek說:失血的速度或者失血致死的快慢取決於血液是否充足。如果主動脈-即從心臟輸送最主要的血管受損,人會迅速的失血而死,比如說一次嚴重的墜落或者車禍之後。 假如你只是受了點小傷,比如一個小血管破裂,那你可以挺很長時間而不死去。這樣情況下你可最好不要有暈血症什麼的。一般成年人體內有大約5公升血液,失血在750毫升左右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任何人失血超過1.5公升,不管是內出血還是外出血,就會感到虛弱、口渴、焦慮、呼吸急促。失血2公升人就會感覺暈眩、迷迷糊糊得,最終失去知覺。 有暈血症的倖存者會描述出不同的感覺,從恐懼到相對比較平靜的都有,kortbeek說。很大程度上這取決於你的傷看起來有多重。一條大腿上的動脈出血,在感覺上會比一場摩托車車禍的傷痕累累好一點。 火災 你經常不是被燒死的 而是被毒死 巫婆和異教徒總是被燒死的命運讓我們覺得被一堆火烤死一定非常痛苦。濃煙和火光把眼睫毛和頭發統統燒光,它還嗆傷喉嚨,致使呼吸困難。燃燒通過皮膚里的神經讓我們感覺無比疼痛。更糟的是,燃燒還會引起發炎反應,它讓傷口和傷口旁邊的地方更加疼。 火燒在繼續,我們會失去一些感覺,但並不多。卡爾韋斯頓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燒傷護理專家david herndon說。「三度燒傷並不會比二度的嚴重多少,都是表面的神經被破壞了。但分別在於字面上,大面積燒傷在任何時候都疼的可怕。 很多嚴重燒傷的患者說他們處於危險或者救助別人的時候並沒有感覺自己受了傷。一旦緊張和恐慌過去,疼痛馬上就來了。怎樣控制疼痛仍然是燒傷護理中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 很多死於火災的人並不是被燒死的。大多數的死因是因為吸入了有害氣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甚至是氫氰酸,它們都能讓人缺氧而窒息。一份挪威1996年研究火災死亡的報告發現,在286個火災死者中,幾乎有75%死於一氧化碳中毒。 取決於火災的程度以及你的位置,一氧化碳很快會使你感覺到頭痛和暈眩,最終導致失去直覺。根據美國國家火災防護中心的報告,40%的家庭火災死者,都是還沒有醒來就被有害氣體毒死了。 斬首 就在一瞬間 被砍頭,雖然有點惡心,但它應該是最快、也是最沒有痛苦的司法,只要劊子手夠熟練、刀夠快,當然最重要的是,被砍頭的傢伙要老實。 也許很快,但被砍頭之後人被認為依然會有點知覺。一份1991年的研究發現,動物的大腦消耗掉心臟輸送來的血液需要2.7秒鍾,人類相應的需要大約7秒鍾。 一些法國大革命後的恐怖報告里根據眼球和嘴的活動得結論,說在出在手起刀落之後人還能活15-30秒。但這也許是人死之後抽搐性反射現象。 如果你是被斬首而死的,即使是一把鋒利得近乎完美的刀,假如砍的時候你從斷頭台上摔了下來(意思是那樣頭就不容易被砍掉),那很不走運,你不得不多受點罪。1587年被斬首的蘇格蘭瑪麗皇後就屬於不走運的,那個揮舞斧頭的劊子手砍了三遍都沒把皇後的頭砍下來,他最後不得不拿了把匕首完成工作。 最倒霉的還數不上這位皇後,在早十年的1541年, 索爾茲伯里的女公爵Margaret Pole在倫敦塔被處決。她被拖到斷頭台,可拒絕低下頭,那個冒失的劊子手沒有瞄準她的脖子,反而向她的肩膀來了一斧子。根據記載當時的情況是這樣:她從斷頭台上倒了下來,劊子手追著她,最後砍了11刀才把這位祖宗砍死。 觸電而亡 心臟和大腦都完了 在觸電事故中,肇事者經常是家用的低壓電,最常見的致死原因是點擊造成心率不齊使心臟停止跳動,跟著就會失去直覺。芝加哥拉什大學的心臟病專家richard trohman說。來自加拿大蒙大拿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92%的死者都是因為觸電引起的心律不齊。 高壓電流會使人迅速的失去直覺。電椅就是這么設計的,迅速、無痛、有效。這比以前的絞刑可文明多了。 要達到這一步可不容易。1950年在狗身上做的試驗發現,把電極放在頭的兩側能讓電流更快的通過腦部,迅速導致死亡。在這之前被電死的罪犯可沒這么走運,他們往往需要被電好幾次才能安息,有的被電的頭上光芒四射,有一次一個被浸濕的人造海綿被放到犯人的頭上,這個法子是不錯,可是海綿是個糟糕的導體,沒一會犯人頭上就燒著了。 2005年一份針對驗屍報告做的研究顯示在43名被電死的罪犯中,他們最明顯的傷口是在頭和腿被放置電極的地方。這個報告的資深醫學專家william hamilton總結說,因為死亡只在一瞬間,這些傷口是在死後才造成的。 然而,范德比爾特大學的生物學家john wikswo補充說道,人體又硬又厚的骨骼是絕緣的,它們可能會阻止電流抵達腦部,這種情況下犯人可能死於腦部過熱或者呼吸肌肉麻痹造成的窒息。但不管是哪種情況,反正不會是什麼好事。 高空墜落 如果可能的話,盡量讓腳先著地 從高空墜落也很可能迅速的死去。從145米以上的高度掉下來到地面時能達到200公里的時速。德國漢堡一份墜落而死的統計顯示,75%的遇難者在落地後幾秒或幾分鍾後死去。 墜落的死因得取決於地面情況和人落地的姿勢。不管是10米以下還是25米以上,一旦你的頭先落地,那一般來說就不用去醫院了。1981年的分析報告調查了100個在舊金山金門大橋上的自殺者,大橋75米高,落水時的時速120公里,迅速致死的原因包括肺部大面積淤血、肺部塌陷、心臟爆裂、大動脈傷害和肺被肋骨刺穿。 一些倖存者描述這一過程時候說:時間好像停止了。跌落時本能的掙扎著想雙腿落地,這樣經常導致腿部骨折、擠壓脊椎和致命的骨盆破裂。落地時的沖力通過身體破壞大動脈和心房。盡管沖力被集中在雙腳上,這依然是最好的一種落地方式:腳和腿可以行程一個「彎曲地帶」,這樣保護了內在主要器官不受太大的傷害。 一些有經驗的登山者和高空跳傘者提供了一些高空墜落事故中求生的心得,集中精神,保持警覺,盡量以最好的姿勢著地:放鬆,腿部彎曲,如果可能做好後續的翻滾准備。這也許能有些幫助,但如果你不幸從高空墜落,記住最重要的一條,要使自己盡量「軟著陸」。一份1942年的報道說,一個婦女從她28米的公寓摔了下來,可幸運的是她落在一片剛犁過的土上,只是斷了根肋骨、扭了一下腰。 弔死 死的速度取決於行刑人的技巧 老式的自殺和行刑都是用絞刑,繩子勒緊通往大腦的氣管和動脈。這能讓人在10秒鍾里失去知覺,但如果繩打的不對那就得多花點時間。絞刑的旁觀者經常提起死者在繩套上痛苦的「舞蹈」,在窒息的時候劇烈的掙扎。在真正死去之前還會有好幾分鍾,有不少人被救下之前甚至已經吊了15分鍾。 在1868年的英國,當眾行刑是違法的,行刑人員不得不找個人少的地。為了快點完事,他們想出了「長落」的法子,他們故意把繩子弄的稍微長一點,這樣犯人就會靠下落的沖力快一點死去。但這也有門道,如果繩子太長犯人的重量可能會把繩子拉斷,對於一個專業的劊子手來說,沒有比這更丟臉的了。 盡管十九世紀末的英國有不少自詡高明的劊子手,但一份1992年的報告對34名犯人的死亡報告的分析表明,大約一般的人完全或部分死於頸椎傷害,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死因是典型的絞死症狀--即第二與第三根頸椎間隙碎裂。其他人相當程度上死於窒息。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倫敦分校的人類學家michael spence發現在美國的死者也是這樣。他總結道,窒息致死甚至佔到很大一部分,墜落的沖擊可以造成所有人失去直覺。行刑者都在找一種可以迅速了解的方法,他說。犯人們都知道自己死定了,沒有人心存僥幸,他們害怕的不是絞刑而是被砍頭。 安樂死 美國政府許可 但它真的安樂么? 安樂死1977年出現在俄克拉荷馬州,相比於坐電椅來說,它被看作一種更人道的方法。醫療審查者和麻醉學機構確定了安樂死的三個步驟。首先用戊硫代巴比妥麻醉,讓人快速失去痛感,接下來用叫做溴化雙哌雄雙酯的作用物使人停止呼吸。最後注射氯化鉀致人死亡,氯化鉀很毒,被注射者幾乎在瞬間就死了。 每一種葯物的計量都能致命,剩下的部分會使人死的更快也更人道。然而,目擊者也說,受刑者在注射期間會發生抽搐、起伏並試圖做起來。看來致命雞尾酒不總是有效。 關於個中原因,邁阿密米勒醫學院的Leonidas koniaris說,是因為戊硫代巴比妥的問題。他和他的同事分析了41個北卡羅來納和加利福尼亞的安樂死病例,並比較了麻醉劑在動物比如豬身上的效果。不同體重的人接受同樣計量的注射,比較重的人對麻醉劑的反應要輕一些。 「我認為很大一部分接受安樂死的人是有知覺的」這種知覺可能包括肺部麻痹造成的窒息和氯化鉀注射造成的灼痛。然而,麻痹的作用應該是讓目擊者差距不出受刑者有任何痛苦的跡象。 最高法院現在正在考量這種死刑方式是否合法。 爆發性減壓 它讓你窒息 身處真空中而死亡是科幻小說中常見的情節,不管是從氣壓過渡倉被扔了出去還是抓破了自己的太空衣。 在現實生活中只有一起致命的太空爆發性減壓事故。它發生於1971年蘇聯的Soyuz-11計劃中,當飛行器入口處被暴露在地球大氣層時,封閉倉發生破裂,降落後發現三位宇航員死於窒息。(when a sealleaked upon re-entry into the Earth's atmosphere; upon landing allthree flight crew were found dead from asphyxiation.也許有錯誤) 大部分減壓的知識來自動物試驗和飛行員在高海拔地區發生的事故。當外部的壓力突然降低,肺里的空氣會急速膨脹,撕裂脆弱的氣體交換組織。如果遇難者只顧摒住呼吸而忽視了吐出空氣平衡壓力,那尤其危險。你血液和肺中的氧氣會迅速流失。 上世紀50年代在狗身上做的試驗顯示。失去外部壓力30-40秒鍾後,盡管人緊密的皮膚可以避免水份"爆裂」但不可避免的,肺組織中的水開始蒸發,人的身體開始浮腫。心率先是加快,然後大幅減速。血液中的水分迅速蒸發,然後通過循環系統波及全身,阻塞血液流動。一分鍾後,你的血液循環系統結束了。 從急速減壓事故中倖存下來的人中包括一名飛機突然失壓的飛行員和NASA一個脫掉宇航服進入真空倉勇敢的技工。他們事後描述說感覺到一種像被人猛擊胸部的疼痛,然後空氣迅速脫離他們的肺,以致不能呼吸。在15秒鍾內就能讓人失去知覺。 美國軍方位於新墨西哥州的航空醫學研究實驗室60年代中期的時候做了一個試驗,他們發現大猩猩在缺氧之後11秒鍾它們依舊意識清醒。 讓人驚訝的是,經過了這么多人類的折磨,只要90秒鍾內恢復壓力,動物們通常會完整無缺的活下來,簡直可以說是若無其事。

❸ 霍金成功的故事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在輪椅上坐了40年,現在全身只有面部肌肉會動,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1942年1月8日生於英國牛津的霍金剛好出生於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紀念日之時。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他因患「漸凍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盧伽雷氏症),禁錮在一把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
他被譽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另一個愛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強者」。
編輯本段相關作品:

《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史蒂芬·威廉·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讀來饒有趣味。
《果殼中的宇宙》該書是霍金教授繼《時間簡史》後最重要的著作。霍金教授在這本書中,再次把我們帶到理論物理的最前沿,在霍金教授的世界裡,真理甚至比幻想更令人眼花繚亂,繽紛多彩。霍金教授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制約我們宇宙的原理,並加之以他獨特的熱情,邀請我們一起進行宇宙之旅,做非凡的時空遨遊。
《時間簡史》(1988年撰寫)霍金暢銷書-《時間簡史》這本書是霍金的代表作。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40種語言。
在這本書中,霍金將試圖勾勒出我們心目中的宇宙歷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第一講里,他將簡要地回顧過去關於宇宙的構想,並說明我們是如何得到目前的圖像的。這或許可以稱之為宇宙史的歷史。
第二講將解釋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兩種引力理論為什麼會都得出這樣的結論——宇宙不可能是靜態的,它不得不或是膨脹,或是收縮。而這又意味著,在前200億年到前100億年之間,必定有某一時刻,那時宇宙的密度為無窮大,這就產生了所謂的大爆炸。它可能就是宇宙的開端。
第三講將談談黑洞。黑洞是當某個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體,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自行塌縮(塌陷並緊縮)時形成的。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任何蠢得掉進黑洞的傻瓜都會永遠消失,他們將無法再逃出黑洞。而有關他們的歷史,則將到達一個奇點,一個痛苦的終點。不過,廣義相對論是經典理論——也就是說,它沒有考慮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
第四講將講述量子力學如何允許能量從黑洞泄漏出來。黑洞並不像人們所描繪的那樣黑。
第五講將把量子力學思想應用於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這就得出了這樣的設想:時空可能在范圍上有限,但沒有邊緣。這或許類似於地球表面,但它多了兩維。
第六講將說明這個新的邊界條件如何能解釋這個問題:盡管物理學定律是時間對稱的,但過去與未來為什麼如此大不相同?
最後,第七講將講述我們正如何試圖找尋一種統一的理論,它能把量子力學、引力以及物理學中其他所有相互作用都包容在內。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就真正理解了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在三年工作量並不巨大的學習之後,他獲得了一等自然科學榮譽學位,之後進入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當時牛津大學還沒有宇宙學這個專業。盡管他希望能夠跟當時在劍橋的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身邊做研究,但是他的導師卻是丹尼斯·西艾瑪(Dens Scama)。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他成為一名研究員,後來成為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Gonvlle and Caius College)的教授。
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做,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
《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中文版發行於2008年年初,這本書由史蒂芬·霍金、其女兒露西·霍金、其學生克里斯托弗·加爾法德所著,是史蒂芬·霍金的「兒童科普三部曲」之一,這本書當中論黑洞以及很多部分都簡述了霍金的新想法,這本書在國內外好評如潮。
編輯本段霍金趣事:
霍金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起來有些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編輯本段獲得獎項:
霍金
1、 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
2、 是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3、 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勛章
4、 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勛章
5、 霍普金斯獎
6、 美國丹尼歐海涅曼獎
7、 馬克斯韋獎
8、 英國皇家學會的休斯勛章
9、 1978年獲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
10、與彭羅斯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11、1988年霍金的書《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獲沃爾夫基金獎
編輯本段大事年表:
1942年 1月8日生於英國牛津
1950年 舉家遷往聖奧爾本斯
1959年 入英國牛津大學
1962年 牛津畢業,去劍橋讀研究生
1963年 被診斷患(盧伽雷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
1965年 獲劍橋博士學位,與珍妮.懷爾德(簡·瓦爾德)結婚
1967年 長子羅伯特出生
1970年 女兒露西出生/開始使用輪椅
1973年 首部著作《空時的大型結構》出版
1974年 霍金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闡述了自己的新發現——黑洞是有輻射的。並成為英皇家學會會員
1977年 被任命為劍橋大學引力物理學教授
1979年 次子蒂莫西出生/被任命為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廣義相對論評述:紀念愛因斯坦百年誕辰》出版
1981年 參加梵蒂岡宇宙學大會,宣布無邊界構想/《超時空和超引力》出版/被授予大英帝國高級騎士
1985年 在瑞士病倒/實行氣管造口手術從而失去語言能力,使用帶造音器的計算機1988年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出版 獲沃爾夫基金獎
1989年 被授予大英帝國榮譽爵士
1990年 與妻子離異
1991年 《時間簡史》同名電影上映
1993年 《「黑洞與嬰兒宇宙」及其他論文》出版
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果殼中的宇宙》出版發行
2007年,霍金與露西吉高佛爾德合著的兒童科幻小說《喬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鑰匙》於9月6日率先在法國出版發行。這本書是霍金寫的第一本兒童讀物,霍金在書中向兒童解釋了自己關於時間和宇宙方面的學說。
如果現在盧伽雷氏症得到診斷,那麼,也許霍金就不是現在的「科學巨人」了.
編輯本段後感:
霍金
霍金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現年66歲,出生於伽利略逝世周年紀念日,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地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他因患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 40種語言。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本書一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時間簡史》對我們這些喜用言語表達甚於方程表達的讀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書。她長於一個對人類思想有接觸貢獻者之手,這是一本對知識無限追求之作,是對時空本質之謎不懈探討之作。
《時間簡史續編》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讀來饒有趣味。
編輯本段霍金生平:
1942年 1月8日出生於英國的牛津。
1962年 在牛津大學完成物理學學位課程,搬到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1963年霍金被診斷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
1965年 被授予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表明:用來解釋黑洞崩潰的數學方程式,也可以解釋從一個點開始膨脹的宇宙。
1970年 霍金研究黑洞的特性。他預言,來自黑洞(現在叫霍金輻射)的射線輻射及黑洞的表面積永遠也不會減少。
1974年 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繼續證明,黑洞有溫度,黑洞發出熱輻射,以及氣化導致質量減少。
1980年 任劍橋大學數學魯卡斯教授(艾薩克·牛頓曾任此職)。
1988年 出版《時間簡史》,成為關於量子物理學與相對論最暢銷的書。
1996年 至今繼續在劍橋大學工作。
編輯本段霍金名言:
1.當你面臨著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2.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
3.宇宙有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過什麼?
4.宇宙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5.活著就有希望。
6.時間有沒有盡頭?
7.我注意過,即使是那些聲稱「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而且我們無力改變」的人,在過馬路前都會左右看。
8.科學家和娼妓都是做他們喜歡的事賺錢。
9.一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
10.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根據中非Boshongo人的傳說,世界太初只有黑暗、水和偉大的Bumba上帝。一天,Bumba胃痛發作,嘔吐出太陽。太陽灼幹了一些水,留下土地。他仍然胃痛不止,又吐出了月亮和星辰,然後吐出一些動物,豹、鱷魚、烏龜、最後是人。
這個創世紀的神話,和其它許多神話一樣,試圖回答我們大家都想詰問的問題:為何我們在此?我們從何而來?一般的答案是,人類的起源是發生在比較近期的事。人類正在知識上和技術上不斷地取得進步。這樣,它不可能存在那麼久,否則的話,它應該取得更大的進步。這一點甚至在更早的時候就應該很清楚了。
亞里士多德:宇宙無開端
宇宙已經存在了無限久的時間
例如,按照Usher主教《創世紀》把世界的創生定於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時。另一方面,諸如山嶽和河流的自然環境,在人的生命周期里改變甚微。所以人們通常把它們當作不變的背景。要麼作為空洞的風景已經存在了無限久,要麼是和人類在相同的時刻被創生出來。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喜歡宇宙有個開端的思想。例如,希臘最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相信宇宙已經存在了無限久的時間。某種永恆的東西比某種創生的東西更完美。他提出我們之所以看到發展處於這個情形,那是因為洪水或者其它自然災害,不斷重復地讓文明回復到萌芽階段。信仰永恆宇宙的動機是想避免求助於神意的干涉,以創生宇宙並啟始運行。相反地,那些相信宇宙具有開端的人,將開端當作上帝存在的論據,把上帝當作宇宙的第一原因或者原動力。
宇宙開端前 時間無意義
時間是絕對的,時間從無限的過去向無限的將來流逝
如果人們相信宇宙有一個開端,那麼很明顯的問題是,在開端之前發生了甚麼?上帝在創造宇宙之前,他在做甚麼?他是在為那些詰問這類問題的人准備地獄嗎?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十分關心宇宙有無開端的問題。他覺得,不管宇宙有無開端,都會引起邏輯矛盾或者二律背反。如果宇宙有一個開端,為何在它起始之前要等待無限久。他將此稱為正題。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已經存在無限久,為甚麼它要花費無限長的時間才達到現在這個階段。他把此稱為反題。無論正題還是反題,都是基於康德的假設,幾乎所有人也是這么辦的,那就是,時間是絕對的,也就是說,時間從無限的過去向無限的將來流逝。時間獨立於宇宙,在這個背景中,宇宙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
直至今天,在許多科學家的心中,仍然保持這樣的圖景。然而,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他的革命性的廣義相對論。在該理論中,空間和時間不再是絕對的,不再是事件的固定背景。相反地,它們是動力量,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確定其形狀。它們只有在宇宙之中才能夠定義。這樣談論宇宙開端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這有點兒像去尋找比南極還南的一點沒有意義一樣。它是沒有定義的。
實證主義方法研宇宙問題
我們按照我們構造世界的模型來解釋自己感官的輸入
如果宇宙隨時間本質上不變,正如20世紀20年代之前一般認為的那樣,就沒有理由阻止在過去任意早的時刻定義時間。人們總可以將歷史往更早的時刻延展,在這個意義上,任何所謂的宇宙開端都是人為的。於是,情形可以是這樣,這個宇宙是去年創生的,但是所有記憶和物理證據都顯得它要古老得多。這就產生了有關存在意義的高深哲學問題。我將採用所謂的實證主義方法來對付這些問題。在這個方法中,其思想是,我們按照我們構造世界的模型來解釋自己感官的輸入。人們不能詢問這個模型是否代表實在,只能問它能否行得通。首先,如果按照一個簡單而優雅的模型可以解釋大量的觀測;其次,如果這個模型作出可能被觀察檢驗,也可能被證偽的明確預言,這個模型即是一個好模型。
根據實證主義方法,人們可以比較宇宙的兩個模型。第一個模型,宇宙是去年創生的,而另一個是宇宙已經存在了遠為長久的時間。一對孿生子在比一年前更早的時刻誕生,已經存在了久於一年的宇宙的模型能夠解釋像孿生子這樣的事物。
哈勃發現星系飛離我們
恆星並非均勻地分布於整個空間
另一方面,宇宙去年創生的模型不能解釋這類事件,因此第二個模型更好。人們不能詰問宇宙是否在一年前確實存在過,或者僅僅顯得是那樣。在實證主義的方法中,它們沒有區別。
在一個不變的宇宙中,不存在一個自然的起始之點。然而,20世紀20年代當埃德溫.哈勃在威爾遜山上開始利用100英寸的望遠鏡進行觀測時,情形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哈勃發現,恆星並非均勻地分布於整個空間,而是大量地聚集在稱為星系的集團之中。
哈勃測量來自星系的光,進而能夠確定它們的速度。他預料向我們飛來的星系和離我們飛去的星系一樣多。這是在一個隨時間不變的宇宙中應有的。但是令哈勃驚訝的是,他發現幾乎所有的星系都飛離我們而去。此外,星系離開我們越遠,則飛離得越快。宇宙不隨時間不變,不像原先所有人以為的那樣。它正在膨脹。星系之間的距離隨時間而增大。
最重要發現:宇宙在膨脹
宇宙膨脹是20世紀或者任何世紀最重要的智力發現之一
宇宙膨脹是20世紀或者任何世紀最重要的智力發現之一。它轉變了宇宙是否有一個開端的爭論。如果星系現在正分開運動,那麼,它們在過去一定更加靠近。如果它們過去的速度一直不變,則大約150億年之前,所有星系應該一個落在另一個上。這個時刻是宇宙的開端嗎?
許多科學家仍然不喜歡宇宙具有開端。因為這似乎意味著物理學崩潰了。人們就不得不去求助於外界的作用,為方便起見,可以把它稱作上帝,去確定宇宙如何起始。因此他們提出一些理論。在這些理論中,宇宙此刻正在膨脹,但是沒有開端。其中之一便是邦迪、高爾德和霍伊爾於1948年提出的穩恆態理論。
在穩恆態理論中,其思想是,隨著星系離開,由假設中的在整個空間連續創生的物質形成新的星系。宇宙會永遠存在,而且在所有時間中都顯得一樣。這最後的性質從實證主義的觀點來看,作為一個可以用觀測來檢驗的明確預言,具有巨大的優點。在馬丁.萊爾領導下的劍橋射電觀測天文小組,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對弱射電源進行了調查。這些源在天空分布得相當均勻,表明大部分源位於銀河系之外。平均而言,較弱的源離得較遠。
穩恆態理論與觀測沖突
微弱的源比預言的更多,這表明在過去源的密度較高
穩恆態理論預言了源的數目對應於源強度的圖的形狀。但是觀測表明,微弱的源比預言的更多,這表明在過去源的密度較高。這就和穩恆態理論的任何東西在時間中都是不變的基本假設相沖突。由於這個,也由於其它原因,穩恆態理論被拋棄了。
還有另一種避免宇宙有一開端的企圖是,建議存在一個早先的收縮相,但是由於旋轉和局部的無規性,物質不會落到同一點。相反,物質的不同部分會相互錯開,宇宙會重新膨脹,這時密度保持有限。兩位俄國人利弗席茲和哈拉尼科夫實際上聲稱,他們證明了,沒有嚴格對稱的一般收縮總會引起反彈,而密度保持有限。這個結果對於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十分便利,因為它避免了有關宇宙創生的難以應付的問題。因此,這對於蘇聯科學家而言成為一篇信仰的文章。
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命運的勇士。
編輯本段公開演說:
霍金出版《時間簡史》後,多年來曾在英國、美國、日本、香港等地,向一般大眾發表多場公開演說,敘述時間起源、宇宙終結、時光旅行,演說時其受歡迎程度猶如「搖滾巨星」。茲錄部分演說:
宇宙的起源(中文)
宇宙之始(英文)
時間的開始(英文)
太空及時間扭曲(英文)
上帝擲骰嗎?(英文)
宇宙中的生命(英文)

❹ 在三體中,雲天明這個角色讓你記憶深刻嗎

雲天明是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系列中人物。他本來很孤僻,後來患了肺癌,一直想著安樂死卻沒有成功。他一直很愛程心。

他是一個厲害人物,是他告訴地球拯救星球的方法,利用光速飛船和黑域躲過了三體。除此之外,雲天明能夠在三體艦隊里存活,並能夠像三體人要求見程心,可以看出雲天明在三體艦隊里還是有很高地位。在三體第1部結尾部分提到,在三體世界三體人不會去養活無用人,他們只養活能夠對他們有作用、有意義和幫助的人。有用就可以活,沒用就直接死,雲天明能活著,這就說明他對三體人是非常有巨大作用。因為雲天明可以做三體艦隊參謀,因為三體人不懂隱藏思維,不懂計謀,所以他需要雲天明,三體人可以利用其思維、智謀等,而他也成為了三體艦隊參謀長。另外在三體第3部中,人們做夢也不會想到,在執劍人交接那會兒,三體會突然發動襲擊。以三體人的思維,即便是他們有類似預謀,應該也很難逃脫人類察覺,所以這應該也是雲天明為三體人制定的計謀。

他不關心周邊所有一切卻只關心程心,本來性格靦腆內向,在大學時候暗戀程心,但是並沒有過多接觸,唯一一次接觸只有在水庫邊交談那次。但是他卻一直一往情深,當發現自己患了絕症時,把意外巨款都用來給程心買了一顆星星。他並不在意女神是否知道這些,但是他自己感到非常滿足,坦然接受了安樂死。看到這里是不是認為他真是一個絕世痴情好備胎呢?但是女神好像並不滿足,女神在他快死時來看他,不是為了感謝他而是讓他參與階梯計劃,將大腦送入太空。雲天明接受了這個提議,從此開始了在宇宙中的新生。在他成為三體童話作家之後還利用三體文明資源,創造了一個小宇宙送給程心,真是個絕世痴情人啊!到最後太陽系都滅亡了,程心還活著......她真的太幸運了!不過,到最後身邊熟悉的一切都遠離自己而去了,就她一個人真的能很開心嗎?雲天明用盡一切手段讓她活著真是愛她嗎?或者可以理解為是恨她和報復吧,讓她孤單的一個人帶著一切記憶活著。

❺ 科幻小說三體總共有幾部分別是什麼求全部的書名!跪謝

一共三部。分別是:《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

1、第一部《三體》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天文學家葉文潔在其間歷經劫難,被帶到軍方絕秘計劃「紅岸工程」。葉文潔以太陽為天線,向宇宙發出地球文明的第一聲啼鳴,取得了探尋外星文明的突破性進展。三顆無規則運行的太陽主導下,四光年外的「三體文明」百餘次毀滅與重生,正被逼迫不得不逃離母星,而恰在此時,他們接收到了地球發來的信息。對人性絕望的葉文潔向三體人暴露了地球的坐標,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2、第二部《三體Ⅱ·黑暗森林》

三體人在利用科技鎖死了地球人的科學之後,出動龐大的宇宙艦隊直撲太陽系,面對地球文明前所未有的危局,人類組建起同樣龐大的太空艦隊,同時(PDC)利用三體人思維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訂了「面壁計劃」。出乎意料地,社會學教授羅輯被選出作為四位「面壁者」之一,展開對三體人的秘密反擊。雖然三體人自身無法識破人類的計謀,卻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選出的「破壁人」與「面壁者」進行智慧博弈。

3、第三部《三體Ⅲ·死神永生》

身患絕症的雲天明買下一顆星星送給暗戀著的大學同學程心,而程心因參與(PIA)向三體艦隊發射探測器的工作,卻想讓航天專業背景的他放棄安樂死,作為被執行人將大腦捐獻給階梯計劃。與三體文明的戰爭使人類首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因為黑暗森林打擊的存在如臨大敵,不敢在太空中暴露自己。在零道德的宇宙中發起黑暗戰役的戰艦被誘導返航,卻受到有道德的地球文明審判。

(5)英國科幻小說作家安樂死視頻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劉慈欣1999年起在雜志《科幻世界》上發表作品,此後接連創作了多個中短篇小說;在2006年1月發表短篇小說《山》時,許多讀者去信說希望他寫成長篇,於是劉慈欣就決定不再寫中短篇了;「有三顆無規則運行恆星的恆星系」這個構思他最初打算用來寫短篇,後來發現能寫成一部長篇小說。

於是把這和吳岩在《中國軌道》里描寫人們不顧一切地探索太空的歷史相結合,設定以「文革」時期為整個故事的背景,描述一些人物與外星力量間的接觸、以及華約和北約的冷戰;在一位出版人的影響下,他對原來的構思做了較大的變化,改為一個長篇的三部曲系列,敘述從20世紀60年代到五百年後人類的一段特殊歷程。

❻ 三體3,這個程心是個什麼存在

程心在三體中就是個見仁見智的人物。

大多數網友對她的感覺就是個坑:坑了雲天明,坑了維德,坑了整個地球文明。因為她,三體人打破黑暗森林威懾,幾乎成功地在到達前就佔領地球。因為她,光速曲率飛船的研究被停滯,只有一艘曲率飛船研製出來,只救了程心和A艾艾。

但作者給她的定位是代表了人類人性的一面。因為維德說的那句: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維德就是獸性的代表,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地前進!而人類終於還是在人性的光輝面前選擇了拋棄獸性,保留人性。雖然犧牲了絕大多數太陽系內的人類,但還是保留住了人性的存在。

(6)英國科幻小說作家安樂死視頻擴展閱讀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於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於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於2010年11月出版。

劉慈欣,男,漢族,1963年6月出生,1985年10月參加工作,山西陽泉人,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九屆全委會委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陽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

❼ 《三體》雲天明三個童話的含義是什麼

《三體》雲天明三個童話的含義是就是如何保護地球,為地球送來隱藏黑域、光速飛船技術的童話。雲天明,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系列以及衍生作品《三體x·觀想之宙》(寶樹)中的人物。

原來是孤僻的一個人,但在上學時愛上程心,又患上肺癌,曾經想過安樂死,未遂。通過一筆胡文給予的三百萬元參與「群星計劃」將DX3906恆星(後改為S74390E2)贈送給程心。

三體其他情況簡介。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2:黑暗森林》、《三體3: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於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於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於2010年11月出版。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其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❽ 阿西莫夫的出名作品有那些。我看過基地。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O-1992),美籍猶太人,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 阿西莫夫是一位多產得驚人的作家,自50年代初,至今已出版了300多部著作。

他的一生就是一個傳奇。
1920年1月2日,阿西莫夫出生在原蘇聯斯摩棱斯克的彼得洛維奇,雙親是猶太人。3歲時,他隨家庭遷居美國紐約州的布魯克林,1928年加入美籍。
阿西莫夫生性聰明,記憶力極強,5歲時就在當過會計師的父親的輔導下開始自學。7歲時,他居然已能教5歲的妹妹念書了。後來,父親開了一家雜貨店。由於本小利微,家境並不殷實,阿西莫夫便利用課余時間幫忙照應:站櫃台、發報紙、為固定客戶傳遞電話信息…… 常常忙得不可開交。
這段經歷對阿西莫夫的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家庭背景不同尋常,小時候又受到嚴格的管教,再加上從小就承擔起家中的一些責任,這使得阿西莫夫具有極強的責任感。正如他的傳記作者米歇爾?懷特所言:「所有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將阿西莫夫塑造成了後來那個自覺、自律、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的工作狂。在他的一生中,停止寫作幾乎能夠給他帶來生理上的痛苦。」 而且,阿西莫夫對科學產生興趣,也跟他父親開的這家雜貨店有關。
創辦伊始的《奇異故事》每期都刊載一些科學試題。這些試題以及那些充滿幻想的科學故事令9歲的阿西莫夫十分著迷。每看完一期他總是又熱切地盼望著能早一天看到下一期。阿西莫夫後來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科幻讀者就像棒球迷期待雙殺或全壘打一樣,渴望太空船或新的電子技術能產生奇跡。在和同伴玩官兵捉強盜的游戲時,我把手中的玩具槍當成激光槍,去射殺甘尼美星上長著犄角的恐怖怪物。我從前就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各位讀者可以想像出,腦筋死板、只重視普通常識的家長們,在看見我們閱讀原丨子彈、電視飛彈、登陸月球、火箭等等故事書時的滑稽模樣。對他們而言,那都是不可能發生的無聊故事罷了。」
流行雜志為阿西莫夫開啟了閱讀之門,使他對知識產生了一種渴求,並且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讀書求知和思考、鑽研問題的樂趣。這不僅給他帶來了學業上的成功,而且還將他引入了寫作生涯。
中學時代的阿西莫夫喜歡獨來獨往,常給人以傲慢的印象。在展示自己令人驚嘆的記憶力並考高分的同時,他還喜歡瞎起鬨和搞惡作劇,跟老師們對著干(他的這種鬧騰和插科打諢的「習性」,到了大學時代和踏上工作崗位伊始仍在「發展」,並給他帶來了不少麻煩)。因此,雖然阿西莫夫的功課很棒,但他卻不招老師待見。
而在這個時期,調皮搗蛋的阿西莫夫也完全能夠靜下心來學習。他有著強烈的求知慾,並且毫不挑剔,什麼都想學。他15歲便念完高中,邁進了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的課堂。課余時間里,他一邊大量閱讀科普和科幻作品,一邊積極思考問題,內心的創作沖動也越來越強烈。18歲那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被放逐的維斯塔》。21歲時,他在著名科幻編輯約翰?W?坎貝爾點撥下,寫出了科幻短篇經典《黃昏》(日暮)並一舉成名。 1939年,阿西莫夫從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畢業,其後又相繼取得了該校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自1955年起,他開始擔任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從事酶學、光化學的研究。這期間,除了在部隊服役的短暫歲月,他一直沒有中斷科普和科幻創作,並且已經寫出了奠定他科幻小說大師地位的幾部重要作品:《我,機器人》和《基地》系列。而他在20世紀50年代初創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早期的科普創作實踐使阿西莫夫認識到,他不僅喜歡而且也非常擅長撰寫科學類題材的作品(而不只是將它們作為科幻小說的情節與對話的陪襯)。1957年,前蘇聯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深深地觸動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國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於由衛星上天所標志的當代科技水平。作為一名科學作家,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盡力而為,使這種差距盡快地縮小,於是便毅然放下早已得心應手的科幻創作,而潛心於撰寫普及科學知識的書籍和文章了(直至15年後他才「重出江湖」,再度進行科幻小說創作)。 然而,創作需要充裕的時間,教學工作顯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創作活動。另外,極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雖然自己的頭腦和專業功底並不差,但自己的前途並不是在顯微鏡下,而是在打字機上:「我明白,我決不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但是我可能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作家。我作出了這樣的選擇:去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1958年,他毅然不顧他那時尚未離丨婚的前妻的反對,告別了講台和實驗室,成為一名專業專家。 這是阿西莫夫事業和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那時候,他已經出版了24本書。

2010-3-9 18:24 回復

土星冰環
129位粉絲
3樓

「……我不為別的,只為寫作而活著。」
全心寫作,豈止「著作等身」 淵博的學識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數量迅速上升,並使他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和褒獎。他全身心地投入寫作,每天至少寫作8小時,有時甚至整個星期都坐在打字機旁。一年之內,他往往能推出10部或更多的著作。1979年2月,他正好出版第200部作品。1985年突破300部。到了1987年8月,已上升到394部。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他曾自述出版過467部著作,但研究他的作品的專家稱,他至少出版過480部著作。而且其體裁廣及嚴肅的歷史和科學論著及輕松的戲劇、幽默小說,其內容不乏對科學的創見和預測、對歷史的解說以及對生活的調侃。 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壘起來會有多高? 目前尚沒有人做過計算。其實,阿西莫夫豈止「著作等身」,肯定是「著作超身」了,而且極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紀錄。在其自傳《我,阿西莫夫》中附錄的作品分類就有:科學總論24種,數學7種,天文學68種,地球科學11種,化學和生物化學16種,物理學22種,生物學17種,科學小品40集,歷史19種,文學10種,談聖經的7種,幽默與諷刺9種,自傳3卷,科幻隨筆2集,長篇科幻小說38部,科學探案2部,科幻小小說與短篇科幻故事33集,趣味短篇故事1集,短篇科學探案故事2集,以及由他主編的科幻故事118集。 巨大的成就使阿西莫夫成了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卡爾?薩根在談到阿西莫夫時指出:「在這個科技的世紀,我們需要一位在科學和公眾之間起聯系作用的人物,沒有一個人能夠把這項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樣出色,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講解員。」 是的,阿西莫夫對科學有著精深的理解,對科學的本質有著深遂的洞察力。他不僅通曉現代科學的許多前沿課題,而且也非常熟悉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再深奧的科學知識,一經他的妙筆點綴,讀來便毫無生硬之感。 「背景廣闊,主線鮮明;布局得體,結構嚴整;推理縝密,敘述生動;史料詳盡,立足前沿;新意迭出,深蘊哲理」,這是跟阿西莫夫有過直接交往的卞毓麟先生對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特色的概括。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內容的廣泛性與敘述的邏輯性有著完美的統一。 他能在極其廣闊的知識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寫作的主線,從而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學性與通俗性也有著高度的統一。他經常在書的開頭,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種種引人入勝的問題,從而能在一開始就從心理上抓住讀者;緊接著的展開部分敘述之生動更不待言,結尾部分則更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韻無窮。阿西莫夫的許多作品又是現代性與歷史感高度統一的典範,血肉飽滿的科學過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讀物兼具普及功能與學術價值。 更令人驚嘆的是,阿西莫夫似乎從未有過寫不下去的時候,他常常能夠迅速地從一個主題轉到另外一個主題,而且樂此不疲。這也是他創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種「施教能力」,總能直截了當地說明事物,准確無誤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從而創立了自己友好、坦誠地直接訴諸讀者的風格,並頻繁地運用於寫作中。
阿西莫夫對寫作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熱情,他的職業是寫作,「業余愛好」還是寫作,寫作就是他的生命,「……我不為別的,只為寫作而活著。」當有人問起阿西莫夫的創作量時,他總是聲稱自己是「不得不」寫。他說,寫作是一種動力,如果他離開打字時間稍長,就會犯癮。1985年,法國《解放》雜志出版了一部題為《您為什麼寫作?》的專集,收有各國名作家400人的筆答。這些回答豐富多彩,或庄或諧,但無一不反映了作家的心態與才智。其中阿西莫夫的回答是:「我寫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樣;因為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會死去。 」 阿西莫夫自知有寫作的天份,因此對自己的才能也從未謙虛過,有人認為他自我膨脹、自以為是,他卻喜歡稱自己的冒失為「阿西莫夫式的狂妄自大」。對於阿西莫夫成為「寫作狂」或「寫作機器」的根源,有種種猜測和說法。除了興趣的因素外,阿西莫夫自己認為,只有以如此有序的方式從事寫作才能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在做一項「正當的工作」。從本質上說,這是他表明自己像父親多年辛勤工作經營的雜貨店那樣努力地工作的唯一方式。也正是這強大的工作信念,使他如此在乎著書數量,並時刻被一種危機感所驅使。 阿西莫夫對著書數量的狂熱追求,被看作是他非常奇怪的性格特點,而且在他生前就頗為引人注目,同時也使他聲名遠揚。他的驚人的著書量甚至還被寫入了一部科幻作品中。這部名為《效仿》的小說有一段對話這樣挖苦阿西莫夫道:「『你看過阿西莫夫早期創作的親猶太人詩作嗎?《猶太人被放逐前》,就是他在2000多年前寫的那部作品?』『我只聽說過那個指導編撰了《阿西莫夫的銀河網路全書》的阿西莫夫,這個書名也太狂妄了……什麼?所有的5000冊都是他寫的?』『是的,他是個工作狂。這可憐的傢伙,沒有別的事干。』」

2010-3-9 18:24 回復

土星冰環
129位粉絲
4樓

艾薩克·阿西莫夫小說目錄

《空中卵石》雙日出版社1950年(即 蒼穹微石)
蒼穹一粟》(Pebble in the Sky),中國大陸譯名《空中石子》(施咸榮譯本)和《蒼穹微石》(漢聲譯本),是美國作家以撒·艾西莫夫出版於1950年的長篇科幻小說,也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雖然最早出版,故事年代卻是「銀河帝國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集,此時整個銀河系業已統一在「銀河帝國」的旗幟下。。。
故事的開頭發生在1949年6月的地球,芝加哥的退休裁縫約瑟夫·施瓦茨在人行道上突然被核能研究所因事故而產生的泄露射線擊中,來到了地球紀元12411年,銀河紀元827年[2]的芝加哥(這時的名字叫芝加)。他被農夫亞賓·瑪倫一家收留。此時地球已經遭到放射性物質的嚴重污染,只有少數地區可供人類存活,並只能供養2000萬全球人口,因此地球人在年滿60歲時都要被施行安樂死;每個家庭都被分配了嚴格的生產定額,不能勞動的殘疾人士也要被安樂死。亞賓·瑪倫的岳父格魯身患殘疾,但被瞞報。亞賓·瑪倫計劃將施瓦茨留在家中協助完成生產定額,但後來聽從格魯建議,將其送至城中,擔任核能研究所教授謝克特發明的「學習機」的人體試驗志願者。通過改造,施瓦茨無意中具備了判讀甚至控制他人思維的能力。
這時的地球屬於銀河帝國的一部分,帝國派駐總督(由外星人擔任,總督府邸在西丨藏高原),但實行內部自治,最高地方行政長官為「古人會」的首腦——地球大臣,實際權力則為其秘書巴爾基斯把持。地球人因為其星球具有放射性而遭到銀河帝國其他星球的種族歧視,從而對所有的外星球懷有敵對情緒,地球大臣秘書及「古人會」策劃用細菌武器來毀滅銀河帝國。
天狼星考古學家貝爾·阿瓦丹來到地球,試圖證實全銀河帝國的人類都起源於地球。他向地球大臣提出進入放射區進行考古發掘的申請,但是遭到拒絕。在芝加街頭,他碰到從研究所逃出的施瓦茨,以及謝克特博士的女兒寶拉,三人從此相識。
地球大臣秘書用細菌攻擊帝國的計劃被其送去接受「學習機」改造的助手泄露,從而為謝克特博士得知,並告訴了阿瓦丹。為滅口,秘書將博士父女、施瓦茨和阿瓦丹全部抓走。施瓦茨施展心靈感應技巧,操縱秘書帶領眾人逃出,阿瓦丹向帝國總督舉報秘書的陰謀。此時秘書前來,宣稱沒有任何針對帝國的陰謀,並自願留下擔當人質。地球密謀組織向銀河發射細菌火箭的最後期限即將來臨……

希望被您採納!

❾ 銀河帝國三部曲的內容簡介

1、《繁星若塵》

《繁星若塵》(The Stars, Like Dust),是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出版於1951年的長篇科幻小說,是「銀河帝國三部曲」中年代最早的一部。

在這部小說里,人類還處於星際戰國時代,銀河帝國及其前身「川陀王國」皆尚未出現。 年輕的拜倫.法瑞爾王子,天霧星未來的牧主,在地球學習期間,險遭核輻射的傷害。

而其父受人尊敬的維迪莫斯牧主落入兇狠的太暴人手中,身陷險境。 拜倫被迫踏入浩大宇宙的征途,尋找失落了的,足以毀滅整個世界的神秘文件。

另一方面,被強權統治下的各星際人民,受到了反叛軍的煽動,團結起來准備推翻太暴星人。在分秒必爭的時間,拜倫急需找到神秘文件,並阻止反叛軍挑起全世界的戰斗。

2、《星空暗流》

《星空暗流》(The Currents of Space),是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出版於1952年的長篇科幻小說,「銀河帝國三部曲」的第二部(依出版順序則是第三部)。在這部小說里,川陀王國已經席捲半壁銀河,處心積慮繼續擴展勢力。

經過若干年的星際爭霸戰,川陀已經席捲銀河的半邊江山,只剩下富甲一方的薩克世界能與之抗衡。薩克的經濟命脈是其殖民地弗羅倫納的特產,這種稀有植物無法在其他星球生長,因而為薩克賺取了全球的財富,川陀對此覬覦已久。

愚可,一個曾經過心靈改造的白痴,無人知道他的來歷,只知道他突然出現在弗羅倫納,某一天,愚可突然宣稱弗羅倫納的未日即將來臨,即個銀河帝國亦將遭到同樣的命運。為了挽救整個銀河,薩克和川陀攜手合作,破壞陰謀者的奸計。

3、《蒼穹一粟》

《蒼穹一粟》(Pebble in the Sky),另譯《蒼穹微石》、《空中石子》,是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出版於1950年的長篇科幻小說,也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雖然最早出版,故事年代卻是「銀河帝國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集,此時整個銀河系業已統一在「銀河帝國」的旗幟下。

故事的開頭發生在1949年6月的地球,芝加哥的退休裁縫約瑟夫·施瓦茨在人行道上突然被核能研究所因事故而產生的泄露射線擊中,來到了地球紀元12411年,銀河紀元827年的芝加哥(這時的名字叫芝加)。

他被農夫亞賓·瑪倫一家收留。此時地球已經遭到放射性物質的嚴重污染,只有少數地區可供人類存活,並只能供養2000萬全球人口,因此地球人在年滿60歲時都要被施行安樂死;

每個家庭都被分配了嚴格的生產定額,不能勞動的殘疾人士也要被安樂死。亞賓·瑪倫的岳父格魯身患殘疾,但被瞞報。

亞賓·瑪倫計劃將施瓦茨留在家中協助完成生產定額,但後來聽從格魯建議,將其送至城中,擔任核能研究所教授謝克特發明的「學習機」的人體試驗志願者。通過改造,施瓦茨無意中具備了判讀甚至控制他人思維的能力。

(9)英國科幻小說作家安樂死視頻擴展閱讀:

銀河帝國三部曲(The Galactic Empire Trilogy),是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早期的科幻小說,除了三部長篇小說之外尚包含一篇短篇小說。依照寫作順序表列如下:

1、1945年,〈Blind Alley〉,短篇小說,後收錄於《The Early Asimov》

2、1950年,《蒼穹一粟》(Pebble in the Sky)

3、1951年,《繁星若塵》(The Stars, Like Dust)

4、1952年,《星空暗流》(The Currents of Space)

「銀河帝國三部曲」與「基地系列」的故事背景相同,但是彼此之間並未緊密結合,也可視為是各自獨立的作品。

「銀河帝國三部曲」比較無人所知的特色是阿西莫夫打造的未來銀河帝國,還有一些未來科技,像是「超時空躍遷」、「爆破槍」和「神經鞭」,以及著名的特殊景點,首都行星川陀。

「銀河帝國三部曲」與「機器人系列」扯上關系,是在後來的《機器人與帝國》里,阿西莫夫揭露地球為何充滿放射性時,提到了《繁星若塵》和《蒼穹微石》的故事。而〈Blind Alley〉也是唯一設定在基地宇宙背景里的短篇小說。

阿西莫夫最初並未刻意將這個系列寫成三部曲,三本書的關聯亦十分薄弱。因此,這個系列的知名度遠比另外兩個系列低很多。

後來,他重新寫科幻小說,決定統一「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阿西莫夫遇到很大的困難,因為他最初並沒有想過要這樣做。兩個系列的設定根本完全無關。

他決定擴寫兩大系列的故事,並用「銀河帝國三部曲」作為中間的橋梁。如上文所言,「銀河帝國系列」嚴格來說並非什麼三部曲。

三部小說分別講述三個在銀河帝國建立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故事。角色之間沒有特別的關系,故事強調主角的個人太空歷險過程多於討論帝國的興起。

但是無論如何,「銀河帝國三部曲」幫助了艾莫西夫統一其小說,並且開展了銀河帝國兩萬年的歷史。

這三部小說並沒有特別的聯系,從任何一本開始閱讀都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依據故事發生的順序,閱讀次序建議為《繁星若塵》、《星空暗流》、《蒼穹微石》。



❿ 求一部短篇科幻小說的名字

《沙漠奇遇》作者:[俄]伊·羅索霍瓦茨基

熱點內容
古代王爺與王妃的小說 發布:2025-02-03 20:53:11 瀏覽:840
一對一玄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8:20:24 瀏覽:424
主角修煉速度很妖孽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2-02 08:09:01 瀏覽:228
找一本校園小說女主被男主捅了一刀 發布:2025-02-02 08:07:28 瀏覽:867
腹黑會長是頭狼全文免費小說 發布:2025-02-02 07:50:10 瀏覽:351
有沒有好看的都市道士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7:17:05 瀏覽:540
俞靜雅葉北城小說的名字 發布:2025-02-02 07:08:23 瀏覽:854
科幻小說起什麼名字大全 發布:2025-02-02 06:43:40 瀏覽:48
2017完結網游類小說排行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586
鳳棲梧桐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2 05:54:54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