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出版的航空科幻小說
Ⅰ 國內首本科幻小說
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基地》系列、《時間迴旋》、《守夜人》,《城市和城市》、《發條女孩》(這兩部為2010年雨果獎的最佳長篇),《原始人類》(個人覺得沒什麼意思,但我不敢保證它對你沒用)、《出賣月亮的人》。阿瑟·克拉克曾這樣形容他監制的作品《2001-太空漫步》:「如果有人完全明白了它的含義,那麼我們就失敗了,我們所提出的問題超出我們所能想到的」。
Ⅱ 中國最早出版的科幻小說集是哪部
中國最早出版的科幻小說集是:《
和平的夢
》
Ⅲ 中國大陸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的名字
1951年,鄭文光回到了北京,開始擔任中國科普協會編輯,同時開始了科幻創作。1954年,他發表了新中國的第一篇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在這一時期他的科幻作品以天文學為主,包括《第二個月亮》《征服月球的人們》《太陽歷險記》《飛上天去的小猴子》《火星建設者》等,這主要是作者的專業使然。1957年他還發表過以普及地質常識為目的的兒童文學作品《黑寶石》等。其中《火星建設者》獲得了1957年世界青年聯歡節大獎,是我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科幻小說。鄭文光的早期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那個時代其他科幻作家一樣,他的作品有濃重的科普教育味道和兒童文學味道,大多使用天文題材也是他的重要特點。
1979年在中國的第二次科幻浪潮中,鄭文光再次成為中流砥柱,在這一年他發表了中國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飛向人馬座》,這部小說講述了在一艘意外發射的宇宙飛船上的三個年輕人的宇宙探險經歷,小說情節緊湊引人入勝,人物形象鮮明,書中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大量的天文知識。這部小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獲得了全國少年兒童文學創作一等獎。鄭文光還在這一時期發表了《古廟奇人》《太平洋人》《史前世界》《蚩尤洞》《命運夜總會》等重要作品。
Ⅳ 有關飛機誕生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人類征服天空的歷史,就是不斷探索、在失敗基礎上不斷努力的歷史。所以,對於年輕人來說,永遠保持探索精神,是人類生命意義的象徵。直到今天,我們在飛機的發展上已經取得了100多年以前人們幻想都想不到的成就,然而,人類至今也沒有停止繼續探索飛行奧秘的腳步。
1874年,法國海軍軍官克魯瓦研製的載人飛機,在布雷斯特由一位年輕水手操縱,從山坡上往下助跑起飛,作了最早的短距離「跳躍飛行」(即因升力不足形成的非持續性離地飛行,所以一概不視為成功的飛行)。該機由一台蒸汽機驅動,單層機翼,已經設計有平尾及方向舵等部件。
1876年,俄國的「飛機之父」、海軍軍官亞歷山大·菲德羅維奇·莫扎伊斯基的飛機模型載著他的那柄佩劍,公開作了穩定飛行表演。1881年,莫扎伊斯基在俄國獲得「飛行機」設計專利。1882年夏季,莫扎伊斯基發明的飛機由戈盧別夫駕駛,在彼得堡市郊的練兵場上,沿一個設置在斜坡上的導軌向下滑動助跑,進行了又一次著名的飛機飛行嘗試,但只跳躍了幾次,並未持續離開地面自由飛行。所以除前蘇聯之外,不被認為是一次成功的載人動力飛行。該機翼展12.2米,全重943千克,擁有21.1千瓦英國制蒸汽機2台。
1875年,英國人托馬斯·莫伊的一架54.5千克重的以蒸汽機驅動的串翼(前後翼)飛機,在地面環形滑軌上不載人離地0.152米飛過一段距離。該機名為「空中汽船」。1877年,羅什提出用動態系統穩定性分析的著名理論,為飛機的穩定性研究建立了最早的理論基礎。
1886年開始,法國電話工程師阿代爾先後研製過四架不同的蝙蝠形飛機,其中第一架「阿維昂-1號」翼展6米,裝有14.7千瓦蒸汽發動機2台,可惜在試飛中撞上了障礙物,造成發動機破損。1889年,「阿維昂-4號」在試飛中只離地跳躍了幾下。直到1890年10月9日,他駕駛一架「伊奧利」號蒸汽動力單翼機,才首次在阿爾曼維利耶林苑平地上,依靠自身動力水平起飛成功,並短暫地向前「躍飛」了一段距離(一說50米)。因為仍然不屬於水平持續飛行,與發明人類第一架飛機之殊榮失之交臂。但阿代爾依然是航空史上一位著名的先驅人物。
1891年,美國航空先驅者蘭利教授在華盛頓出版了《空氣動力學試驗》。他在連續試驗了80餘個飛機模型之後,終於在1896年5月6日試飛了第一架採用0.735千瓦蒸汽發動機作為驅動的串翼布局飛機模型,該機的螺旋槳直徑1.2米,轉速1200轉/分鍾,翼展4.3米。經彈射起飛後可飛出1600米遠。1898年,他得到政府50000美元的資助,於是投入到載人飛機的研製中去。1891年,德國航空開拓者李林塔爾發表了《鳥類的飛行—航空的基礎》一文並正式開始研究滑翔飛行。他每次飛行一般為半分鍾,滑翔距離在200~300米。1894年,他用改進後的滑翔機從山坡上跳下,竟然滑翔了350米遠,獲得巨大的成功。1896年8月9日,李林塔爾在試飛中受傷,於次日去世。在6年中間,他堅持進行滑翔實驗達2000餘次,先後使用過18架滑翔機,其中12種是單翼機。李林塔爾是人類早期探索飛行史上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並為後人發明飛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892年,俄國航空學者茹科夫斯基的《論鳥類的飛行》一文發表,分析了鳥與飛機飛行的理論拋物線,並預言了空中翻筋斗飛行的可能性。
1893年,英國人菲利浦製成由50塊彎板組成的獨特的「百葉窗型」飛機,名為「威尼斯百葉窗」。飛機翼展5.7(一說6.7)米,翼弦長僅0.038米,全重150千克,裝4.1千瓦發動機1台。在用沙袋代替人體試飛時,飛行距離達到4.5~75米,飛行高度0.3~1米,但仍然屬於不成熟的「跳躍飛行」。菲利浦為了給飛機選擇翼型,用風洞找到9種上凸下凹的翼型方案,是曲面翼型理論的倡導者。
1893年,澳大利亞人哈格里夫為美國氣象局建立了17個風箏氣象站,並使用他發明的箱式風箏,直至1933年。這種結構後來廣泛用於雙翼飛機的機翼設計。
1894年7月31日,旅英美國人、機關槍發明人馬克辛姆研製了一架四座大型飛機,在600米長的鐵軌上作了「受升力限制」的(不載人)滑行,測出升力有5000千克。該機翼展31.7米,翼面積511平方米,機長44米,全高10米,採用132千瓦蒸汽機2台,凈重2268千克、總重3629千克,採用多張線布局。由於試飛時僅離地跳躍前進,並且掀翻了導軌,所以還沒有達到可以載人飛行的程度。
1896年5月,美國人蘭利經5年試驗後,他的第五和第六號動力模型飛行成功。兩個模型都飛到20米高,而且飛了3圈,距離760多米。11月28日,在又一次試飛中,飛行時間長達1分45秒,距離1800米。這是重於空氣的(無人)飛行器首次用自身動力作了持續而穩定的飛行。
1896年,美國土木工程師、滑翔飛行者查紐特開始試飛自己的滑翔機。第二年,其最大飄飛距離可達120米。他的滑翔機的構型是早期滑翔飛行器中最先進的。查紐特曾於1894年出版了《飛行機器的發展》一書,這是歷史上第一部航空史著作。
1896~1897年,美國人夏尼特自行設計並試飛了滑翔機,試飛次數多達1000次。1898年,其助手赫林加裝了壓縮空氣發動機,改成一架雙翼機,但沒有飛行成功。
1897年,俄羅斯航空先驅人物齊奧爾科夫斯基建成俄國第一個風洞。1902年,俄國聖彼得堡大學建成全俄第一個屬於官方使用的風洞。1897年,美國人卡帕特森設計出帶側板的氣墊飛行器,被認為是現代側壁式氣墊飛行器之父。1897年10月14日,法國航空先驅人物阿代爾的雙螺旋槳3號飛機在巴黎郊外跑馬場上的滑跑中,曾在300米距離內數次「躍離地面」,作了斷斷續續地飄飛。由於他的飛機一直沒能研製成功,軍方撤銷了對他的資助。
1901年,美國的萊特兄弟製成一座風洞,用雙缸煤氣機進行抽風,以實現吹風實驗。其模型實驗段的橫截面達到103平方厘米,長2.4米,為萊特兄弟後來研製和發明飛機提供了有效的空氣動力實驗手段。
1901年,中國最早專門介紹飛機的文章《飛機考》被收編在《皇朝經濟文編》中。這是中國人撰寫的第一篇研究航空和飛機的文章。
1901年8月14日清晨,旅美巴西人懷特海德經多年努力,駕駛自製的單翼飛機在美國布里奇波特海灘試飛成功,據稱飛行距離達800米,高度16米。該飛機造型呈蝶形,翼展10.7米,長4.9米,有雙座封閉機身,採用15.7千瓦乙炔發生器動力2台。韋斯科普夫雖早於萊特兄弟首次飛行二年,但因缺乏見證,未獲世界公認。
1901年10月7日,由美國航空先驅者蘭利研製的第一種採用汽油內燃機為動力的「空中旅行者」全尺寸載人飛機開始試飛,但是到12月8日,他的這架飛機還是沒有飛上天空,美國政府因此終止了對他的經濟援助。
1902年1月17日,據旅美巴西人懷特海德稱:他的「22型」飛機在美國長灘海灣滑行20米後,離地升空飛行3000米後才降落在海面。後一次試飛竟飛過11200米,升高135米。但此項紀錄未獲見證和國際承認。成為後人有爭議的一個歷史研究話題。
1903年,中國開始出現航空題材的科幻小說,如明權社的《空中飛艇》和進行社出版的魯迅大作《月界旅行》等等。西方世界的飛行探索已經引起中國人的關注。
1903年3月23日,美國的萊特兄弟向政府申請飛機設計專利,該飛機設計基於他們的第三號滑翔機。不久,由他們建立的美國的第一家飛機工場在俄亥俄州的代頓注冊。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時35分,德裔美國人、自行車修造匠威爾伯·萊特和奧維爾·萊特兄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基蒂霍克一處叫做「斬魔山」的小山坡上,以重物下落形成的引牽力,將自製飛機「飛行者」號推離地面,進行了被世人公認的人類首次有動力飛機載人飛行。人類從此有了飛機。當時的首飛駕駛者為奧維爾·萊特。他在12秒的時間內飛出36.58米遠,當時的目擊者有6人,並拍下照片作證。當日共飛行了4次,最佳飛行成績為:續航時間59秒,飛行距離260米,飛行高度3.8米,速度48千米/小時。該機採用雙層機翼鴨式氣動布局,一台8820瓦的內燃機通過2副自行車鏈條帶動2副空氣螺旋槳。而飛行員則俯卧在下層機翼上操縱飛機飛行。飛機的翼展為12.29米,自重274千克。萊特兄弟與他們的「飛行者」號飛機就此名垂青史。他們因此於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這是人類在飛機發展的歷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初期的飛機都使用的是單台發動機,在飛行中,常常會出現發動機突然關車的故障。這對飛行安全始終是個威脅。
Ⅳ 最早的科幻小說是什麼
中國古代最早的科幻小說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是公認的
中國最早的科幻小說
中國近代最早的原創科幻小說是1904年發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說》,作者筆名「荒江釣叟」。
Ⅵ 中國最早出版的科幻小說集是作者誰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是公認的 中國最早的科幻小說
桃花源記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香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走,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竟然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從這里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驚訝。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後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Ⅶ 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急)
我認為我們是從90年代以後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進入到非常新的時期,1956年到1957年政府當時講「向科學技術進軍」,繁榮科普、繁榮兒童文學,科幻也跟著走向高潮。通過一些兒童讀物,當時的科幻非常家喻戶曉。
我覺得在這個時代,最紅的明星還是上一代的劉慈欣。他在粉碎「四人幫」後最早的那個10年就已經開始寫了。從《三體》開始,科幻作為類型文學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開始出現。以前科幻小說不是類型文學,沒有類型文學的一系列特點,特別是粉絲文化,過去是沒有的,今天粉絲文化已經非常強烈了。
今天其實應該全方位發展科幻,不能放棄少兒科幻這一塊。劉慈欣的書為什麼賣的不好?就是因為現在的社會還不知道科幻這個東西。
Ⅷ 中國科幻的發展史
第一時期起源於1902年,而第二時期起源於1979年。
1902年,魯迅在《月界旅行·辯言》中透露出非常欣賞西方的科學技術,希望能向國人廣泛傳播的態度。由於過分懼怕科學讀物的文本在的中國讀者中無法獲得接受,魯迅希望科幻小說這種載體,能以糖衣炮彈的方式將先進的西方科學技術傳達給國民。
1979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學》發表了《我對科幻文藝的看法》。這個短文結束了「功利主義」時期,開創了第二時代。第二時代要求科幻小說找到比科學普及更加根本的價值觀念,童恩正疑惑地認為,這種新的價值可能是去「普及科學的人生觀」。
2016年,在央視節目《2015科幻盛典》中,科幻作家韓松與生產出液態機器的科學家進行了科幻與科學的一次握手。
(8)中國最早出版的航空科幻小說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科幻小說:
中國最早的原創科幻小說是1904年發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說》,作者筆名「荒江釣叟」。中國最早的純文學刊物《小說林》的創辦人徐念慈不僅翻譯國外科幻小說,本人還創作有科幻小說《新法螺先生譚》。著名作家老舍也創作過一本名為《貓城記》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說。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科幻文學仍然以欣欣向榮的姿態發展。這一時期的文學體裁更接近科普小說,大多是向低年齡段讀者普及科學知識和預構社會主義國家的美好未來。在主題上比較接近於同時期的蘇聯「社會主義文學」風格。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國大陸的科幻文學的發展陷入停滯。
Ⅸ 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叫什麼名字
1951年,鄭文光回到了北京,開始擔任中國科普協會編輯,同時開始了科幻創作。1954年,他發表了新中國的第一篇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在這一時期他的科幻作品以天文學為主,包括《第二個月亮》《征服月球的人們》《太陽歷險記》《飛上天去的小猴子》《火星建設者》等,這主要是作者的專業使然。1957年他還發表過以普及地質常識為目的的兒童文學作品《黑寶石》等。其中《火星建設者》獲得了1957年世界青年聯歡節大獎,是我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科幻小說。鄭文光的早期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那個時代其他科幻作家一樣,他的作品有濃重的科普教育味道和兒童文學味道,大多使用天文題材也是他的重要特點。 1979年在中國的第二次科幻浪潮中,鄭文光再次成為中流砥柱,在這一年他發表了中國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飛向人馬座》,這部小說講述了在一艘意外發射的宇宙飛船上的三個年輕人的宇宙探險經歷,小說情節緊湊引人入勝,人物形象鮮明,書中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大量的天文知識。這部小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獲得了全國少年兒童文學創作一等獎。鄭文光還在這一時期發表了《古廟奇人》《太平洋人》《史前世界》《蚩尤洞》《命運夜總會》等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