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潛的玄幻小說
Ⅰ 男主陳潛女主安寧是什麼小說
《婆媳持久戰》作者 追心故事
Ⅱ 《秘本三國志》下載
《秘本三國志》 新星出版社
近日,由於新版《三國》電視劇的熱播,關於該劇和三國歷史的討論,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圖書出版界最近也出版了幾本「三國書」,其中包括日本作家陳舜臣的《秘本三國志》,對於這本書,書評者們可謂仁者見仁,不屑者、追捧者均大有人在。究竟一個日本史學家是如何解讀這段歷史的呢?
陳舜臣不懂中國人
這真是一本讓人抓狂的三國小說。你能想像,一本關於三國故事的小說,寫了四分之一,「桃園三結義」才姍姍來遲,而且是劉關張偷偷摸摸地說糊話而已?寫了一半篇幅,諸葛亮還沒有登上歷史舞台,隆中對也沒有了?
可是,赫赫有名的日本歷史小說家陳舜臣先生的《秘本三國志》辦到了。在他筆下,劉、關、張、諸葛亮等都是配角,五米道、少容、陳潛才是絕對的主角。五米道教簡直就是三國時期的FBI,其信徒與分支機構四通八達,密布於全國各地,收集各類時局、戰況、人才等情報。而五米道掌門人張魯之母、教母「少容」莫名其妙地橫空出世,欲成為天下百姓的精神教主,拯救黎民於苦海;她幾乎能夠三言兩語間,就左右董卓、曹操、孫堅等天下霸主的思想意志與決策,真是讓人嘆為觀止。其養子「陳潛」簡直就是縱橫家再世,通曉天下大勢,交遊天下豪傑,神通廣大,游刃有餘。
我想,陳舜臣先生的寫作初衷是以弱勢群體的視角,假借五米道之名,參透東漢末年弱肉強食的亂世中百姓的生存、處世之道。但是,我覺得這樣的安排有點離題了。陳舜臣先生突發奇想,將「少容」、「陳潛」這樣莫須有的人物,打造成三國歷史中不可或缺的楔子人物,成為全書的重要敘述者,我實在沒法苟同。
日本人可能永遠都無法理解中國人的思想與情感,也永遠不明白亂世百姓心中的期盼。三國時代,豪傑輩出,應該會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可以寫。可是,《秘本三國志》是如此平淡,看不出任何扣人心弦的鬥智斗勇的故事。 ———黑居易
從不服氣到心悅誠服
陳舜臣的歷史小說,很詭異,《秘本三國志》尤其如此。
表面上看,日本人寫歷史文學老實得有點愚蠢,史實之翔實、細節之推敲,完全是把正史的考據功夫,放到了文學頭上,然而,即使功夫下足,也絕不留半分痕跡,更不會跳到情節之外,做出一副給你介紹背景知識的姿態,吊吊書袋,自我賣弄一番。
但從骨子裡說,他們的歷史文學又很不老實,因為在細節豐富的基礎上,他們總會將人物重新解讀,並將事件發生的邏輯完全顛倒過來,讓你覺得,在歷史的框架下,他講的完全是另一個故事……
這樣的解讀,初讀多少讓人有點不服氣,然而,陳舜臣的魔力就在於,最終他總能讓你心悅誠服。從「怎麼可能」的反詰,到「原來是這樣的」的開釋,「三國」突然變得豐富了,原來它還有另一個邏輯,還有另一個被我們忽略的世界。 ———北晨
一本真正的小說
陳舜臣是用偵探思維來重新組合歷史的,坦率說,我並不喜歡這種方法,但我相當佩服這種勇氣。這是多數中國小說家沒有的勇氣,也是不少中國讀者絕不會寬容的寫法。
然而,小說必然是智慧的,是感覺的,是不莊重的,是任性的,它有自己的邏輯,只要能給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就是好小說。可怕的到是,我們的感情已經被習慣所綁架,所以我們總執著於關羽應如何,張飛應如何,歷史應如何……難道我們不是在看小說嗎?為什麼我們不去想小說應如何,想像力應如何?寫法應如何?
喜歡也罷,不喜歡也罷,總之,這還算是一本真正的小說。
———唐山
三國時代,豪傑輩出,應該會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可以寫。可是,《秘本三國志》卻是一部三國花邊故事集。
至於陳舜臣在書中所要表達的三國精神與主題,更是與我的理解迥然不同。
武,乃止戈。武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化干戈為玉帛。如果能想清楚這層意思,武力才能導向善的境界。為什麼千百年來,關羽被封為聖人、英雄,諸葛亮被推崇為智慧的化身?那是因為他們堅持內心的道德原則,堅持理想與正義。在亂世中,生靈塗炭,仁義禮智信這類美好東西都扛不住殘酷現實的捶打,背信棄義者大有人在,呂布之流就是典型。而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回到了劉備身邊,忠勇信義,感天動地。可是,《秘本三國志》卻說關羽之逃,其實是曹操與關羽合謀主演的一出雙簧戲。
在亂世中,力量的角逐很重要,擁有實力與拳頭者可能成為英雄。曹操逐漸成為逐鹿中原的霸主,靠的是智謀與武力,靠的是愛才如命、用才至神。但是,曹操的兇殘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徐州刺史陶謙的地界,曹操之父曹嵩為歹徒所害,曹操假借報殺父之仇的名義,行征伐屠戮之實,其心可誅。可是,《秘本三國志》從天下大局出發,認為曹操的兇殘復仇固然不對,卻可以原諒。曹操的才能是舉世無雙的,曹操的霸業更是必須舉雙手雙腳無條件地支持,所以以「少容」為教母的五米道仍然支持曹操不折手段地完成霸業。
相比而言,陳舜臣認為,劉備的仁厚也掩蓋不住虛偽、陰險、狡詐的本質。陶謙讓徐州給劉備,劉備自知能力有限,竟然讓少容作證,與呂布玩了一次乾坤大挪移游戲,將徐州拱手送給了呂布。再如,劉備被曹操打敗,逃往袁術帳下,竟然被陳舜臣理解為一次卧底之旅,原來這一切都是曹操刻意安排劉備到袁術那裡卧底,搞垮袁術的。此後,在官渡之戰中,劉備的挑撥離間、通風報信,為曹軍大勝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些陰謀論實在太匪夷所思,著實讓我大開眼界。總之,怎樣能把劉備抹黑,就盡情地虛構。
在三國中,為什麼最強大的魏國最先滅亡呢?(晉篡魏,魏最先亡)因為缺乏仁義道德的支撐,所謂的強大也掩蓋不了外強中乾的虛弱本質。為什麼最昏庸的劉禪仍能得到諸葛亮盡心盡力的輔佐呢?因為有了仁義道德的熏染,禍起於蕭牆的故事只能是傳說。不管歷史真實如何,疑問在我心中盤旋,卻無人回答:如果劉備真是如此陰險狡詐之小人,關羽、張飛怎會心甘情願地誓死追隨?如果劉備真是如此陰險狡詐之小人,又怎會不忍心棄百姓而自逃?
我在想,真正的英雄應該是心系蒼生的仁厚之人。這恐怕是我與陳舜臣思考角度的不同所在吧。或許,他從三國中看到了崇尚叢林法則的天下,而我從三國中看到了仁義道德的可貴與重要。如果喪失了原則與道德,天下一統又有何用?如果淪喪為動物,人類社會靠什麼來重建?
然而,在國人眼裡,陳舜臣是日本史學界的一面旗幟,治史多年,撰述頗豐,作品高產,可謂功成名就。如今,來到大陸,也是一味地熱捧。我卻必須說: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須知,如果不能融入自己的心靈體驗,不能真正理解中國人的思想與情感,只是一味地在故紙堆打滾,是無法認識並還原真正的三國歷史的。太史公有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與這個要求相比,日本三國研究史學界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國人當有這份自信,切不可隨隨便便拜碼頭。
歷史就像是一名記性不大好的老人,盡管有很多刻骨銘心的事情會永遠刻在它的腦子里,使它難以忘懷,但被它忘記的事情卻往往多上百倍。因此,每當人們向歷史老人詢問一些過去的事情時,歷史老人也是含含糊糊的,它也許會告訴你曾經發生過什麼的,但是怎麼發生的,恐怕就再也記不起來了。而那丟失的記憶,便成為了好奇的人們想要拚命了解的謎團。除了有專門的歷史學家,用了嚴謹科學的方法四處求證,試圖還原出歷史老人腦中那一塊塊丟失的記憶拼圖外,還有一種小說家,卻喜歡把自己關在自己的大腦里,以己度人,想要用自己手中的筆,把那一塊塊的歷史碎片之間拼接起來,然後大聲的宣布:瞧!這就是我創造的歷史!
就像是日本作家陳舜臣在《秘本三國志》一書的後記中所說的:「無論如何這都是我的三國志故事。」
確實,盡管三國的故事無論是中國還是在日本都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陳舜臣仍然創作出了一段獨特的三國歷史。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出身於推理作家的緣故,陳舜臣與其他歷史小說家富於想像的筆法不同,一方面,他對於現存可考的三國史實尊重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另一方面,對於歷史記載中缺失的部分,則將自己當成了一名歷史偵探,用歸納演繹的方法大加推理,試圖揭開三國歷史中的種種謎團。於是,讀者便會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驚呼:哦,原來是這個原因,劉備才離開曹操的啊!原來是這個原因,袁紹才失敗的啊!原來是這個原因,諸葛亮才北伐的啊!等等等等!煌煌六十萬言,生生將一段機謀詭譎的三國歷史,演繹成了一部擺不上檯面的秘密外交史。但見各類政治掮客在各個集團間穿梭往來,暗通曲款,操縱群雄於股掌之間,以達一己之私。而其中為作者所著力描寫的,便是當時地處巴蜀的五斗米教集團和剛剛進入中原的佛教集團。作為兩個沒有任何政治和軍事實力的弱小團體,如何在亂世中不至湮滅,並且能夠有所發展,便成為了它們的首要任務。於是,它們便遊走於各個諸侯之間,進行著種種的政治投機,希望能夠像不倒翁一樣左右逢源。黃巾軍?不得罪!董卓?支持!曹操?大力幫助!孫權?不能怠慢!劉備?投桃報李!於是,在漫長的亂世中,伴隨著無數的英雄豪傑黯然謝幕,五斗米教的不老教母少容卻活到了最後,而佛教在中原,影響也是越來越大。
從歷史的歷程來看,佛道二教在中國的發展壯大,顯然並非如《秘本三國志》中所描述的,是政治投機的結果。而且,與西方不同,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不論佛道,極少有能夠染指世俗政權的時刻和機會,除了個別僧侶外,它們對中國政治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但當身為日本人的陳舜臣來看待那段殘缺不全的歷史時,卻明顯有著與中國人迥然不同的想法,也很難說,這不是出於一個在夾縫中生存的小國的天然心態。
有句俗話,叫做「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如果大家一團和氣還好辦,但是大國和大國之間一旦干起仗來,夾在大國之間的小國家就難受了,輕易便會被流矢所中,對於大國來說不過是擦傷點兒皮的小事兒,對於小國可能就是傷筋動骨一百天的大事兒了。因此,如何在大國間生存,便是小國必須具備的政治智慧。做得不好,便是四面樹敵,下場可憐。譬如波蘭,地處德國和前蘇聯之間兩大強國之間,卻左支右絀,蘇德兩國,莫不是它的仇家,後來竟然被兩國所瓜分。雖然時人常慨嘆波國命運之多劫多難,但又同時被譏為「大國的擦腳布」。「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韓非子的這句話,足以為其做注。相比而言,日本也是強鄰環視,地處中國、俄羅斯和美國三大強國的環視之下,卻著實是長袖善舞,既能忍氣吞聲於俄美,又能在中國力拙時便宜占盡,中國力強時款款示好。雖然台下動作不斷,卻又台上笑顏相向。可謂深諳小國外交之道。
就如同《秘本三國志》中的五斗米教,交好於各大諸侯,卻又能奇跡般地各不得罪,無論走在哪裡都被奉為座上賓。唯一可惜的是,這離中國的三國實在是想去太遠了,更談不上是秘史。盡管和《三國演義》相比,《秘本三國志》中所用的真實史料更多,也更為尊重史實,但就好像中國人僅僅用油鹽醬醋這四樣便可炒出一盤中國菜來,而對於外國人來說,無論再使用多少中國的食材,炒出來的,恐怕也是他的本國菜吧。
而熟悉三國歷史的讀者,看到這本書中曹操與劉備的密謀,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密約等等臆想的情節,恐怕會真的忍不住哭泣吧!中國人的智慧,何時如此不堪過啊!
這書不看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