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柯伊伯帶數學邏輯科幻小說

柯伊伯帶數學邏輯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4-21 06:34:54

⑴ 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是怎樣的,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4顆像地球的內行星,由許多小岩石組成的小行星帶,4顆充滿氣體的巨大外行星,充滿冰凍的小岩石,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第二個小天體區。此外,在柯伊伯帶之外還有黃道離散盤面和太陽圈,和依然屬於假設的奧爾特雲。那麼,太陽系究竟有多大?它的盡頭又在哪裡呢?

天文學家有時會將除太陽之外的太陽系非正式地分為幾個區域。

內太陽系:是類地行星和小行星帶區域的總稱,主要由硅酸鹽和金屬組成。這個區域擠在靠近太陽的范圍內,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顆內行星,及由岩石和不易揮發的物質組成的小行星帶。

目前,科學家發現的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被稱為比鄰星,學名是a星C,它位於天空中的半人馬座。a星是半人馬座中最明亮的星星,除了天狼星和老人星,它是天空中最亮的星。a星是由A、B、C三顆子星組合而成的三合星,其中的C子星就是比鄰星。觀測計算結果顯示,比鄰星距離太陽大約4.22光年,是從太陽到冥王星距離的7000倍,就算乘坐目前最快的宇宙飛船,要達到比鄰星也需要17萬年的時間。

17萬年?又是一個恐怖數字,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人類要飛出太陽繫到達其他星系的道路還相當遙遠。

⑵ 《盲視》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盲視》([加] 彼得·沃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zUD8m7n8atHA4-YnvyIlpg

提取碼:ad1y

書名:盲視

作者:[加] 彼得·沃茨

譯者:胡紓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理想國 | 北京日報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7

頁數:464

內容簡介:

人類最終的進化方向到底是什麼?如果唯有摒棄自我意識才能在茫茫星海中生存下去,這是進化還是滅絕?雨果獎得主彼得·沃茨代表長篇,近十年硬科幻領域集大成之作,獲加拿大極光獎、法蘭西學院科幻文學翻譯獎、日本星雲獎等諸多科幻大獎。

重新定義人類與異星的「第一次接觸」,打破歷代作品中千篇一律的「外星人」形象,直接對生命形態發出拷問。以嚴肅文學的寫作手法、科幻冒險的起伏跌宕,探討存在與意識的終極命題。

十年全新修訂版,特別收錄作者專門提供的《上校》《零和》番外中短篇二則及完整版後記,以供讀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故事線和書中關於自我意識的討論。同系列續作《模仿》即將於年底出版。

內容簡介

2082年2月13日,65536個外星探測器包圍了地球,初時它們如同鑲嵌在大氣層中的無數個黑洞,其後它們一起燃燒殆盡,引發了地球以及地球同步軌道上的所有無線電同聲共鳴,每一架紅外線望遠鏡都只能看到一片雪花。一場短暫的、明亮的,來自不明生物的窺測。

地球方面探測到信號的來源,先後派出三支隊伍前往源頭——海王星軌道附近柯伊伯帶上的一顆彗星,本斯—考菲德進行勘測,前兩支隊伍均為無人探測器。在第二波無人探測器即將靠近時,星核中埋有人造儀器的本斯—考菲德爆炸了。

天火墜落兩個月後,包括主角在內的第三支探測隊出發,途中爆炸的消息傳來,飛船自行改變航向,載著船員前往大朝型星體大本。

船員們陸續從星際旅行的休眠中醒來:一個擁有四重人格的語言學家;一個以植入機械設備取代五感的生物學家;一個戰斗指揮官;一個吸血鬼;以及一個綜合家——人工去除了一半心智的拓撲信息觀察者,作為向中心匯報情報的紐帶。他們將要面對的是戰斗還是談判?他們能否解讀外星生命的密碼,揭開天火墜落的真相?

媒體推薦

沃茨在這部令人激動的科幻小說中探索了意識的本質,將迷人的外星環境與引人入勝的戰斗完美融合。他對我們所熟知的異星接觸題材進行了令人戰栗和本質性的顛覆。——《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彼得·沃茨掌控了第一次接觸的核心並將其粉碎,最終成就了這部令人震撼又充滿創意和警示的傑作。這是一部罕見的、可以為科幻小說創作開啟全新篇章的作品。——加拿大科幻小說作家卡爾·施羅德(Karl Schroeder)

彼得·沃茨的外星人既不是有著奇怪外表的人類,也不是人類無法理解的怪異組織——它們是新事物,而且無限地令人不安,這迫使我們面對有關意識本質的難以置信的可能性。強烈推薦。——雨果獎得主、《末日奇點》作者查爾斯·斯特羅斯(Charles Stross)

作者簡介:

「每當我覺得自己的生存意志過於旺盛,我就會讀一讀彼得·沃茨。」——加拿大評論家詹姆斯·尼科爾(James Nicoll)

彼得·沃茨(Peter Watts)

加拿大科幻作家,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從事海洋生物工作多年,專注硬科幻寫作。《環球郵報》稱他是「在世最優秀的硬科幻作者之一」,作品已被翻譯成21種語言出版。1999年發表處女作《星魚》(Starfish),因其生動詳實的海洋生物與深海環境的描述廣受贊譽,後與續集《大漩渦》(Maelstrom)和《太古菌反撲》(Behemoth)共同構成「裂穀人三部曲」。《盲視》(Blindsight)是他的第六本作品。

十餘年來,彼得·沃茨曾多次入圍並獲得科幻界重要獎項:2000年,《星魚》入圍約翰·坎貝爾獎;2007年,長篇小說《盲視》入圍雨果獎、軌跡獎、坎貝爾獎,並獲當年加拿大極光獎最佳長篇及2014年星雲獎最佳翻譯長篇;2010年,《島》(The Island)獲雨果獎最佳短中篇;2011年,《怪形》(The Things)獲軌跡獎最佳短篇。

⑶ 柯伊伯帶的詳解

全稱為艾吉沃斯-柯伊伯帶(英語:Edgeworth-Kuiper belt;EKB,一般簡稱作柯伊伯帶,或譯作古柏帶、庫柏帶、庫珀帶等)。
柯伊伯帶有時被誤認為是太陽系的邊界,但太陽系還包括向外延伸兩光年之遠的奧爾特星雲。早在上世紀50年代,柯伊伯和埃吉沃斯(Edgeworth)就預言: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太陽系邊緣地帶,充滿了微小冰封的物體,它們是原始太陽星雲的殘留物,也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
1992年,人們找到了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KBO);如今已有約1000個柯伊伯帶天體被發現,直徑從數千米到上千公里不等。許多天文學家認為:由於冥王星的個頭和柯伊伯帶中的小行星大小相當,所以冥王星應該被排除在太陽系行星之外,而歸入柯伊伯帶小行星的行列當中;而冥王星的衛星則應被視作其伴星。不過,因冥王星是在柯伊伯帶理論出現之前被發現的,所以傳統上仍被認為是行星。2006年,在布拉格召開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會議上以表決的方式通過決議,剝奪了冥王星作為太陽系大行星的地位,將其降為矮行星。無論如何,柯伊伯帶的存在現已是公認的事實,但柯伊伯帶為什麼會存在著種種疑問成為太陽系形成理論的許多未解謎團的一部分。
在距離太陽40~50個天文單位的位置,低傾角的軌道上,過去一直被認為是一片空虛,太陽系的盡頭所在。但事實上這里滿布著大大小小的冰封物體,熱鬧無比,就是柯伊伯帶。柯伊伯帶上的這些物體是怎麼成形的呢?如果按照行星形成的吸積理論來解釋,那就是他們在繞日運動的過程中發生碰撞,互相吸引,最後粘附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天體,形成的樣子。
為解開這個謎團,陸續有幾個理論出現,可惜它們都有些明顯限制。如今,美國西南研究院(SwRI,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的Harold Levison教授以及法國de la Cote d'Azur天文台的Alessandro Morbidelli教授共同提出了一個理論,認為柯伊伯帶天體是在距離太陽更近位置成形後,又被海王星一個個甩出去的,所以躲開了柯伊伯帶總質量不足的問題。

⑷ 柯伊伯帶奧爾特雲

上世紀50年代,柯伊伯和埃吉沃斯(Edgeworth)就預言: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太陽系邊緣地帶,充滿了微小冰封的物體,它們是原始太陽星雲的殘留物,也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在距離太陽40~50個天文單位的位置,低傾角的軌道上,過去一直被認為是一片空虛,太陽系的盡頭所在。但事實上這里滿布著大大小小的冰封物體,就是柯伊伯帶。1992年,人們找到了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KBO);如今已有約1000個柯伊伯帶天體被發現,直徑從數千米到上千公里不等。

奧爾特星雲是一個假設包圍著太陽系的球體雲團,布滿著不少不活躍的彗星,距離太陽約50,000至100,000個天文單位,差不多等於一光年,即太陽與比鄰星距離的四分一。雖然人們未曾對奧爾特星雲作直接的觀測,但從觀測得彗星的橢圓軌道,認為不少彗星皆是從奧爾特星雲進入內太陽系的,一些短周期的彗星可能來自柯依柏帶。奧爾特雲是50億前形成太陽系的星雲的殘余物質,包圍著太陽系。

⑸ 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是什麼怎麼科學的理解

在太陽系之中的海王星軌道之外,黃道面附近,有一塊區域呈現中心空的圓盤狀,其中天體密集,它就是人們所稱的柯伊伯帶。柯伊伯帶包含著很多微星,這些微星是來自圍繞著太陽的原行星盤碎片,因為沒能形成行星,所以它們形成了較小的天體,被稱為微星。

雖然柯伊伯帶的存在是天文學家們公認的一個事實,但是它存在的原因,天文學家們卻尚沒有定論。在柯伊伯帶問題中存在一個謎團就是,在柯伊伯帶的位置,如果要形成直徑達到數千公里的天體,那麼物體的總質量要達到地球的十倍,但是根據估算的柯伊伯帶總質量卻遠遠達不到如此,因此科學家們提出了很多個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但是都無法面面俱全,只有等待科技進一步發達,探測到更多的數據,才有望解決這個問題。

⑹ 第三個太陽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第三個太陽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三個太陽》
新書關鍵詞
人體基因記錄史前驚人秘密!南極冰蓋隱藏神秘金字塔!地球原非太陽系本土行星!
看太陽怎樣毀滅,看地球怎樣搬家,看人類如何浴火重生……
星際版的《泰坦尼克號》!
人類絕境中的悲壯史詩!
首屆和慧杯科幻小說大賽最佳科幻經典獎!
吳信才長篇科幻小說《第三個太陽》正式出版
2008年3月,璧山作家吳信才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由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發行,首印14000冊,目前正在全國各大書市熱銷。
該書是吳信才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歷時七年,五易其稿,增刪文字數十萬。
[內容介紹]
一天,三封絕命電文發來驚人消息:太陽系邊沿的柯伊伯帶驚現神秘天體,與月亮一般大小的塞德娜連同數百顆小行星離奇消失!
同時,江臨楓從人類「閑置基因」中破譯出一封「基因信」,由此掀開人類史前之謎的神秘一角。
前者的原因很快查明——一顆直徑很小、質量巨大的黑矮星已經闖入太陽系,速度驚人,軌跡直指太陽。
面臨毀滅,人類別無選擇,決定派……
應該是你需要的吧

⑺ 逃出柯伊伯帶by花靜開全本txt在線小說免費閱讀

鏈接:

提取碼:hyrw

《逃出柯伊伯帶》是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一部科幻類網路小說,作者是花靜開。

⑻ 太陽系的柯伊伯帶是什麼東西有什麼知識呢

柯伊伯帶在1992年首次被發現

自從天文學家在1930年發現了冥王星後,就有人提出了柯伊伯帶的概念。他們認為在海王星以外還有一片區域,聚集著大量的小天體,形成了一個類似於小行星帶的結構,但遠比它要更加寬廣。

直到1992年,兩個美國天文學家在這里發現了直徑不到200公里的小行星1992 QB1,證實了柯伊伯帶的存在。


旅行者1號是最著名也是最早的一個,它在1977年9月5日正式發射升空,並且在2013年時飛出太陽日球層,距離太陽已經超過100億公里,遠遠超過了柯伊伯帶的范圍,成為第一個穿越柯伊伯帶的人類探測器;

在旅行者1號之後,旅行者2號也同樣飛出了太陽系日球層。它是唯一一個拜訪過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人類探測器,為人類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資料;而後它飛往宇宙深處,大約再過幾年將耗盡所有能量,與地面徹底失去聯系;

1983年6月13日,NASA的先驅者10號探測器飛越海王星軌道,並於1986年10月飛出冥王星軌道。它在2003年徹底停止了信號,目前應該還在朝畢宿五飛行;

先驅者11號發射於1973年,比旅行者號更早,但是速度比較慢。截至2011年3月6日,先驅者11號探測器距離太陽已經有82億公里,雖然沒有飛出日球層,但同樣突破了柯伊伯帶的范圍;

新地平線號探測器是目前最有希望飛得更遠的探測器,並且在2015年成為了目前唯一一個近距離探索過冥王星的探測器,在2018年的時候飛越日球層。目前新地平線號探測器運行良好,有望持續突破人類的極限。

⑼ 什麼叫柯伊伯帶

http://ke..com/view/39710.htm

全稱為艾吉沃斯-柯伊伯帶(英語:Edgeworth-Kuiper belt;EKB,一般簡稱作柯伊伯帶,或譯作古柏帶、庫柏帶等)

柯伊伯帶位於太陽系的盡頭,其名稱源於荷蘭裔美籍天文學家柯伊伯(Kuiper)。早在上世紀50年代,柯伊伯和埃吉沃斯(Edgeworth)就預言: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太陽系邊緣地帶,充滿了微小冰封的物體,它們是原始太陽星雲的殘留物,也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

http://..com/question/8916923.html
http://www.hoodong.com/htmtopdfAction.do?doc_id=200000481090
http://www.wikilib.com/wiki?title=%E6%9F%AF%E4%BC%8A%E4%BC%AF%E5%B8%A6&variant=zh-cn

⑽ 柯伊伯帶的研究

1950年,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J.H.Oort)作了彗星軌道的統計研究,發現軌道半徑為3萬至10萬天文單位的彗星數目很多,他推算那裡有個大致球層狀的彗星儲庫,有上千億顆彗星。早在1932年歐匹克(E.Opiek)也曾提出過類似看法,因而這個彗星儲庫稱為「奧爾特雲」或「奧爾特一歐匹克雲」,那裡的彗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長達幾百萬年。更仔細研究,奧爾特雲中有上萬億至十萬億顆彗星。當然,這些遙遠的彗星絕大多數尚不能直接觀測到,只有在恆星的引力攝動下或彗星相互碰撞時,有的彗星發生很大的軌道變化,當它沿扁長軌道進入內太陽系時,才成為「新」彗星被觀測發現。
1951年,美國天文學家柯伊伯(G.Kuiper)研究彗星性質與彗星形成,認為在太陽系原始星雲很冷的外部區里的揮發物凝聚為冰體一彗星,當外行星在冰體群中長大時,外行星的引力彌散作用使一些彗星驅入奧爾特雲,但是冥王星之外沒有行星形成,他提出冥王星之外有個彗星帶一即柯伊伯帶,那裡有很多彗星,它們的軌道近於圓形,軌道面對黃道面傾角不大。1964年,惠普爾(F.Whipple)等提出,冥外彗星帶會引起外行星及彗星引力攝動,若此帶在40天文單位處,則彗星總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80%;若在50天文單位處,則總質量為地球的1.3倍。1988年鄧肯(M.Duncan)證明,柯伊伯帶是短周期彗星的主要源,而奧爾特雲不是它們的源區。
2014年8月1日天文學家宣稱在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發現了兩個新的冰凍天體。據悉,這是他們在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觀測僅兩周後就取得的發現。柯伊伯帶被認為是太陽系的盡頭所在,遍布著直徑從幾公里到上千公里不等的冰封微行星。發現的兩個天體距離地球約64億公里,名稱是1110113Y和0720090F。

熱點內容
最新完結百萬字網游小說 發布:2025-02-04 12:41:57 瀏覽:364
戰爭與和平小說好看 發布:2025-02-04 12:28:24 瀏覽:833
完結三國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5-02-04 12:28:15 瀏覽:710
無男主末世小說推薦 發布:2025-02-04 12:28:12 瀏覽:121
與男二在一起古代小說 發布:2025-02-04 12:27:38 瀏覽:201
小學科幻小說連環畫 發布:2025-02-04 12:27:34 瀏覽:78
有林靜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2-04 11:52:19 瀏覽:798
校園小說受是有病 發布:2025-02-04 11:45:21 瀏覽:770
言情鬼小說完結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2-04 11:35:25 瀏覽:891
復讎校園小說怎麼寫 發布:2025-02-04 11:26:39 瀏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