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關於折疊的科幻小說

關於折疊的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4-21 00:43:31

㈠ 獲大獎的《北京折疊》寫了些啥

這個月,中國科幻作家郝景芳的科幻小說《北京折疊》獲得了第74屆雨果獎的最佳中短篇小說獎。雨果獎堪稱是世界科幻界的「諾貝爾文學獎」,分量非常重,這是亞洲人第二次獲獎。前一次獲獎的亞洲作家,是咱中國寫出《三體》的劉慈欣。


《北京折疊》這部小說兩萬多字,很多人可能還沒看過,如果您不打算專門抽時間看,那我就給您快速轉述一下。

小說描繪的是未來某個不確定的時間。那時候,北京已經是超級大城市,一共住了8000萬人口,啥概念呢?現在咱北京的常住人口是2000多萬,那時候人口差不多是現在的4倍。這么多人怎麼待在一個城裡呢?小說里給的解決方案是「把城市分層」——6環以內的北京城區,變成了三層,像夾心餅干一樣,三層只有一層能露出地面,大家得按48小時為一個大周期,輪流到地面上來。比如說,第一層住了500萬人,都是城市裡的精英階層。他們從早上6點到第二天早上6點,露出地面24小時。第二層住了2500萬人,基本是公司白領什麼的中產階級,他們第二天早上6點到當晚10點,能露出地面16個小時。第三層人最多,5000萬人,都是城市底層平民,但他們露出地面的時間最短,只有晚上10點到轉天凌晨6點這8個小時,也就是說,他們幾乎看不見真正的太陽。

那沒露出地面的時候,大家怎麼生活呢?這就和小說名字「北京折疊」有關了——每層空間被翻轉到地下的時候,建築物都會像變形金剛一樣自動折疊,居民都鑽進自家的休眠艙里,被氣體催眠,睡到下一次露出地面為止。這樣算起來,每48小時里,第一層的人要被催眠24小時,第二層的人被催眠32小時,第三層的人最慘,要被催眠整整40個小時。

故事就在這樣的城市裡展開,情節其實非常簡單,講的是生活在第三層一個叫老刀的垃圾工人。為了賺錢給孩子上學,冒著坐牢的風險,幫第二層的男學生給他在第一層的暗戀對象送情書。為啥送個情書要坐牢呢?因為在那個時候,不同空間里的人有截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你要是敢隨便跑到另一個空間去,就是犯法。

這三個空間的差距有多大,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老刀在第三層算混得不錯的,當個垃圾工,每月賺1萬。但和第二層那位男學生比就差遠了,人家實習期工資就是他的10倍。第三層更不得了,高檔酒席的一個菜就抵得上老刀三四個月工資,普通人的月收入是他的40倍。

通過各種奇遇,老刀揭開了這個折疊城市的最大秘密。原來,那個時候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智能機器時代,機器比人工便宜,生產線一改成機器的,效率蹭蹭往上漲,根本不需要人來幹活。人沒活干,造成大面積失業怎麼辦?兩個辦法:一是把一些低層次手工勞動故意留給人去干。比如那個時候技術上早就實現了垃圾自動化處理,但就是為了讓第三層的人有事干,城市管理者硬是雇了2000萬垃圾工人,讓他們手工分揀整個城市的垃圾。即使這樣,還是不行,最後的解決方案是,乾脆所有人都催眠、睡覺,徹底減少每個人的生活時間,明白了吧。最終被折疊的不僅僅是城市,還有每個人的生命。

這篇作品在科幻領域里叫反烏托邦式小說,啥叫反烏托邦呢?烏托邦是人類思想意識里最美好的社會,就像世外桃源。反烏托邦小說就是把黑暗悲劇的一面撕開給你看,警醒你、刺痛你,讓你沉思。

這個小說表面上說了很多階層分化的東西,但深層次凸顯了對人類進入機器智能時代的擔憂,當機器真正取代人以後,人類該往何處去呢?

聽完《北京折疊》,不知您有沒有隱隱感覺到一絲焦慮:它彷佛是我們的生活,但又不是,而且誰也不知道,將來會不會真的是。

㈡ 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和北京折疊這兩部小說是多會出的

你好 《流浪地球》是劉慈欣在08年出版的一部描繪人類逃離地球的科幻小說 《北京折疊》是郝景芳在12年所著一部科幻小說 兩部小說都值得一讀

㈢ 求北京折疊txt雲盤……科幻小說

這是精校完整版的,這是部中篇小說,只有21000字。

㈣ 求《北京折疊》這部科幻小說下載

這是精校完整版的,北京折疊是中篇小說,只有21000字。

㈤ 跪求《我們去遠方》讀後感,急急急

《去遠方》讀後感(一):她的《遠方》是一個童話
一句話總結——這本書適合做小朋友的科學啟蒙或者成年人的廁所讀物。
作者前言里寫到「我的小說一直有這個問題。對科幻讀者來說不夠科幻,對主流文學作者來說不夠文學」讓她很長一段時間很尷尬。知道尷尬是好事,可為什麼不改改呢?
初讀這本書還覺得故事還可以,比較像當年看的兒童文學,勾起了我一堆回憶。因為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所以一般會挑喜歡的觀點記一下,這一回再看,就忍不住挑毛病了。通篇感覺像是看科普讀物,發現很多有趣的科學概念,記錄下來,用以漂亮的文字連接的作品。
以下吐槽涉及正文內容:

「以前的我一直以為,命運要麼是已經被設定好等我們遵循,要麼是根本不存在需要我們自行規劃。
我沒想過還有其他可能。」
這是《祖母的夏天》的開頭之中的一句話,我看這篇文章之前就一直在想,那個可能是什麼。結果看到結尾,忍不住摔書……說什麼命運它是由之前自己所選擇的事情引導的,這是其他可能?(黑人問號臉???)
好比是哲學問題里世界是可知還是不可知的,您說還有第三個答案就是部分可知,部分不可知。這個劃分大家應該都很清楚,就和數學題里半對半錯選錯一樣。

「一個蛋白質如果能留下來,那麼它就留下來了,它在歷史中將會有一個位置……」
依舊源於《祖母的夏天》。這句話讀的時候就很別扭,蛋白質?不是DNA?前面還說著達爾文進化論,後來變成蛋白質了?
還是說作者想說物質守恆,可從宏觀層面,無論怎麼樣歷史中都有它的位置,只是說下次還想變成一模一樣的蛋白質可能宇宙毀滅了也做不到。
③「我早發現了這其中最恐怖的地方,那就是恐懼本身。……」
來自《雕塑者》一長串字就不想打了(詳見第78頁)。
這段話初讀還好,就感覺這老人挺裝的,越讀發現作者就是因為圓不過來扯了一堆有的沒的,從恐懼扯到背叛、欺騙,又扯到自戀。
為什麼寫了這么多呢?整篇文章前面大部分都是因為負面情緒導致僵化,但是作者又想寫人類自身對自己的恐懼,還想要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局。那肯定得想個辦法讓老人流露出負面的情緒導致他也變成雕塑啊。想來想去,也只能給他安上自戀以至於輕蔑他人的罪名。
然後就出現了這段讀起來十分沒有邏輯的段落。
說了那麼多。倒也不是不建議大家看,作者文筆和哲思還是有的,但真的科學性不夠。看看最近雨果獎的短篇小說獲獎名單,也不意外。因為沒有像《時間機器》這樣劃時代的作品誕生,科幻小說只能往奇幻方向走,真的挺惆悵的。
這篇文章里最喜歡的是《遺跡守護者》,關於可見光的范疇不一樣所以沒有辦法溝通的想法倒是挺讓我耳目一新的(可能是我讀書太少)。最不喜歡的是《城堡》,真的太像我小時候看的童話小說了,現在就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了。
就這樣。批判是有的,肯定也是有的。所有東西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去遠方》讀後感(二):思辨,不是小說——從《去遠方》看《北京折疊》
故事不夠好,科幻不夠硬,文筆不夠美,三個「不夠」引出我對於《北京折疊》的疑問——憑什麼說這是一部好作品?於是我讀了《去遠方》——它「不但收錄了郝景芳的一些獲獎作品,也收錄了近幾年她從未出版過的短篇小說」,心想也許它們能更好的體現作者的寫作特點。看完後,我發現認為《北京折疊》不夠好這一問題的症結在於,你究竟該如何定位這一篇所謂的「科幻小說」?
14篇作品,14個故事,沒有一個讓我產生「好看」的感覺,但另一方面,它們的特點卻清晰而統一:
-哲學,或者制度-
少了精彩故事的掩蓋,作品的主題直接而突出:階級固化(《莫比烏斯》)、生命的價值(《去遠方》)、「人生贏家」的悖亂(《癲狂者》)、人性的美醜(《塑料》)、自我的探索(《城堡》)、科學的意義和人生的態度(《祖母家的夏天》)……無一不是對哲學命題或社會制度的思考。作者彷彿根本無意刻畫人物或創造故事,她急於表達的是對生命、科學、制度等深遠問題的思辨,所以在我看來,與其說讀的是「科幻小說」,不如說我是在看作者設下的一道物理題和邏輯嚴密的解題過程,它思路清晰、重點突出、重視結論。
-手段而已-
郝景芳在《去遠方》的前言里說「虛幻的意義在於抽象,將事物與事物的關系用抽象表達,從而使其特徵更加純粹」。《去遠方》和《北京折疊》似乎也是這么做的,科幻在郝景芳這里已然不是主要內容,在大多數作品裡,它轉化為為一種符號(《莫比烏斯》),甚至退化到幾乎不存在(《祖母家的夏天》)。科幻成為一種突出抽象概念、引出文章論點的手段,比如《北京折疊》里之所以有三個空間的翻轉這一科幻內容,是因為階級的劃分與固化這個抽象的主題需要通過具體的現象變得清晰易懂。
-科學和文學-
誠實的來說,我並不喜歡郝景芳的語言風格,並認為和其他新概念一等獎的80後們相比,她的語言能力並不算太強。她學物理,是經濟學博士,博覽群書(特別是哲學和自然學科的書),於是造就了她語言風格的一面——科學術語多、學科化特點明顯、簡潔明了,而另一面她又不捨得放下浪漫和文學化的風格,愛用短句、排比。這兩種風格不停切換,但任一種又無法做到足夠好,於是讓人產生了文筆不夠美這一印象。
-揭示,還是陳述-
前面說到郝景芳的小說放棄了一部分故事性、可讀性不那麼強,這樣引出的另一個特點是,小說通過故事沖突和人物刻畫揭示主旨這一過程在這里被削弱了,於是主題的表達從隱喻(通過故事和人物滲透出來)轉變為明喻(直接陳述),並通過簡單的故事和人物加以概括和突出。很難說這個特點是好是壞,我更傾向於把它理解為作者的寫作風格還沒有完全成熟的表現。
這四個在我看來的特點導致的結果是,如果我們把《北京折疊》定位為「科幻小說」,難免會有「雨果獎是搞錯了吧」之類的困惑,因為它確實缺乏精彩的故事構思、深刻的人物刻畫和巧妙的主題隱喻,但是換個角度,從「哲學和社會問題的創造性表達」來看,它卻是新穎和獨特的——不是藉由現實故事表達現實問題(比如《圍城》)、不是藉由科幻故事表達科學問題(比如《三體》),而是藉由虛幻故事表達現實問題(比如《去遠方》前言里提到的《紅樓夢》《離騷》和《西遊記》)。
《去遠方》讀後感(三):行至之處,即是遠方
遇見《去遠方》純屬偶然,只不過是那一天郝景芳得了雨果獎,掌閱趁機推出免費試讀,我便隨意下載了。這是我跟作者的一次巧妙邂逅,我確實沒有料到後面我會很喜歡她的書。
讀《去遠方》的時候我想起三本書,《百年孤獨》《第七天》和《小王子》——誇張、荒誕、並且浪漫。所以說這並不是一本人人都能讀懂的書,自然也就不會使得大眾都喜愛。我在讀的時候也有不少迷惑,某些象徵和抽象的手法讓急躁的我不得認真地讀。
作者在前言的時候也很坦誠地說起自己被退稿的事情,「我的小說一直有這個問題。對科幻讀者來說不夠科幻,對主流文學作者來說不夠文學。」主流文學關注現實空間,科幻文學關注虛擬空間。而郝景芳選擇的是「一種介於二者之間更模糊的文學形式:它關心現實空間,卻表達虛擬空間。」「這種介於現實與虛擬之間的文學形式構築起某種虛擬形式,以現實中不存在的因素講述與現實息息相關的事。它所關心的並不是虛擬世界中的強弱勝敗,而是以某種不同於現實的形式探索現實的某種可能。」
以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小說《去遠方》為例。
這篇小說整體構思是有些混亂的,主線朦朧,然而每一個細小的情節,都是主題的分支。
「我的論文寫了一年,也許永遠都寫不完了。」
「因為我常常寫不下去。我坐著,面對著白紙,總會想,這么認真地寫和不認真地寫,最後有區別嗎?人總歸是要死的。說了一千句話和說了一句話是一樣的,完成沒完成也是一樣的,就好比這車廂,我們最終所有人都要到站,不管你在這車里大喊大叫還是安靜坐著,最後都一起下車,根本不因為你喊叫就有什麼不同。寫不寫終點都一樣。」
「『您怎麼想呢?』我問他,『如果您知道有一天您記下的這些數字終究化成灰,您辛辛苦苦用盡力氣說的話最終沒有一點用處,您也一樣孜孜不倦嗎?』
他在回答之前,先抬頭看了看那些厚厚的本子。白紙堆成的牆比人的腦袋還高。
『我只問你一個問題。『他平平和和地說,『有兩個預言家,一個預言了一件大危險,結果大家成功地躲過去了,另一個預言了一件大危險,結果大家怎麼躲也沒躲過去,你覺得,作為預言家,哪個比較偉大? 』
我想了想說:『什麼叫偉大呢?』
他沒有回答我,自嘲地笑了笑,說:『我就是一個看見陷阱,而自己掉進去的人。』」
小說的主人公身患癌症,一直在尋找旅伴,而這里的旅伴其實象徵著活著的意義。這一路上他遇到許許多多的人:堅持記錄並留在火車上的中年人,尋找丈夫的農婦,生機勃勃未經世事的男孩,自由晃盪的牛仔……
每個人都在尋找,心中的遠方,生存的價值,堅守的意義。
後來在火車上,他看到他的旅伴,在大風大雪中,他的旅伴一刻不停地揮動著鏟子,建房子,挖地窖。一切都將被大雪掩蓋,然而他還是感到一種由衷的敬佩。
三天以後,他決定接受治療,活下去。
「我仍然忘不了那個晚上最後的時刻,當老人彌留之際,呼吸已經平靜下來,眼睛仍然意識清醒地四處環視的時候,我問他想要什麼,他的目光投向書桌上攤開的紙,我去拿了過來,上面是他沒有完成的研究手稿。我問他為什麼到這個時候還要寫,終點就要到了,寫了又能走到哪裡呢?寫了能改變這個國度嗎?他已經說不出話了,但他伸出兩個手指,做了個交替向前的動作,做到一半,手指就墜落了下去。 能走到哪兒就走到哪兒吧。走到哪兒,哪兒就是遠方。這是我的理解,我不知道對不對,但我已經永遠無法求證。」
除此之外,瘋掉的「人生贏家」《癲狂者》,荒誕又現實得可怕的《雕塑》,浪漫憂傷的童話《城堡》,關乎時間哲學的寓言《我的時間》……這些短小的篇章都給人一種別樣的觸動。
郝景芳在寫作利用抽象的手法表達對哲學命題或社會制度的思考,在這里科幻變成了一種點綴,小說也只是這些思辨性問題的載體。她的文字掌控並不強,甚至故事構思能力也亟待提高,但是這種詩意的寫作手法還是讓我很欣賞。
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然而在文學作品中仍然有很多現實往往比小說更殘酷的情景,但是把現實寫得太丑惡又不被認可,於是出現了虛擬現實這種寫作手法。舉個例子,在《小王子》中,每個讀者都在嘲笑書中人物的愚蠢可笑,然而明明我們就是這群可笑的人。你不能批評否定整個現實社會,而虛擬世界打破了這種局限性,作者得以毫無顧忌天馬行空地揮墨抒寫。同時,通過虛擬世界裡誇張的手法,也更加突出了問題所在,使主題表達更深刻而純粹。
關於她的作品,有一篇更具體客觀的評價——夏烈教授的《雲上讀郝景芳》,發表於2015年9月。有興趣者可以看看。
最後希望所有科幻迷能公正地看待這個作品。廣義的科幻指「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現實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在這一點上郝景芳的作品比起許多純科幻作品還要多了許多詩意和思想性。當然豆瓣評分的准確度我已經不想說什麼了,畢竟《明朝那些事兒》評分9.0,可見我國白丁文化之強大。
行至之處,即是遠方。但願能一路帶著詩意和思考前行。共勉
《去遠方》讀後感(四):走到哪兒,哪兒就是遠方
寒假因為促銷活動我買了一套郝景芳作品全集,當時在家裡看了《生於一九八四》和《孤獨深處》兩本,前者比後者的體驗要好一點,剩下幾本帶到學校來了。今天之所以突然想看這本《去遠方》,是因為前兩天看到郝景芳和吳軍老師作為嘉賓做客《鏘鏘三人行》,聊的話題我很感興趣,比如女權、永生、人工智慧、自由意志等等,讓我覺得有必要找一本郝景芳的書來看了。
實話實說,寒假看的那本《孤獨深處》除了第一部短篇《北京折疊》有點驚喜以外,後面幾篇真的很一般,估計是出版商打著雨果獎的名號趁機撈點油水。至於今天這本《去遠方》,雖然被作者自己稱為「早期寫作嘗試的完整的總結」,但是一篇篇看下來,竟然讓我驚喜連連,比如同名短篇《去遠方》,還有《癲狂者》、《雕塑》、《祖母家的夏天》,都值得仔細研究,尤其是最後一篇《九顏色》,簡直可以看作科幻版的《九故事》,光憑這一篇就值四星了。
讀《去遠方》的時候我想起三本書,《百年孤獨》、《第七天》和《小王子》——誇張、荒誕、並且浪漫。所以說這並不是一本人人都能讀懂的書,自然也就不會使得大眾都喜愛。作者在前言的時候也很坦誠地說起自己被退稿的事情,「我的小說一直有這個問題。對科幻讀者來說不夠科幻,對主流文學作者來說不夠文學。」主流文學關注現實空間,科幻文學關注虛擬空間。而郝景芳選擇的是「一種介於二者之間更模糊的文學形式:它關心現實空間,卻表達虛擬空間。」「這種介於現實與虛擬之間的文學形式構築起某種虛擬形式,以現實中不存在的因素講述與現實息息相關的事。它所關心的並不是虛擬世界中的強弱勝敗,而是以某種不同於現實的形式探索現實的某種可能。」
郝景芳一直在堅持利用抽象的手法表達對哲學命題或社會制度的思考,在這里科幻變成了一種點綴,小說也只是這些思辨性問題的載體。她的文字掌控並不強,甚至故事構思能力也亟待提高,但是這種詩意的寫作手法還是讓我很欣賞。「虛幻現實可以讓現實以更純凈的方式凸顯出來。虛幻的意義在於抽象,將事物和事情的關系用抽象表現,從而使其特徵更純粹。」
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然而在文學作品中仍然有很多現實往往比小說更殘酷的情景(比如最近大熱的《人民的名義》),但是把現實寫得太丑惡又不被認可,於是出現了虛擬現實這種寫作手法。舉個例子,在《小王子》中,每個讀者都在嘲笑書中人物的愚蠢可笑,然而明明我們就是這群可笑的人。你不能批評否定整個現實社會,而虛擬世界打破了這種局限性,作者得以毫無顧忌天馬行空地揮毫潑墨。同時,通過虛擬世界裡誇張的手法,也更加突出了問題所在,使主題表達更深刻而純粹。

㈥ 北京折疊讀後感不寫文章內容怎麼寫

《北京折疊》的英文版譯者是科幻作家兼翻譯劉宇昆,他也是《三體》英文版譯者,這是他翻譯的作品第二次獲得雨果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北京折疊》讀後感的內容現在跟隨yjbys小編一起去看看吧!歡迎閱讀!
《北京折疊》讀後感一
8月21日上午9時,第74屆雨果獎頒獎典禮在美國堪薩斯城舉行。繼2015年劉慈欣的《三體》之後,清華校友郝景芳憑借《北京折疊》再獲雨果獎!這次是中短篇小說的競選單元,《北京折疊》力壓斯蒂芬·金的《訃告》摘得桂冠。
郝景芳,清華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博士學位,2013年開始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工作。2006年開始寫作,作品有《北京折疊》、《流浪瑪厄斯》、《星旅人》等。
80後女科幻作家郝景芳憑借作品《北京折疊》今天獲得2016年雨果獎。繼劉慈欣憑借《三體》成為中國第一位雨果獎得主後,這是中國科幻作家再次得到這個科幻界的重要榮譽。
郝景芳的《北京折疊》獲得了2016年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據介紹,郝景芳在《北京折疊》中構建了一個不同空間、不同階層的北京,她筆下的北京是一個可以像「變形金剛般折疊起來的城市」,「具有更為冷峻的現實感」。她描寫的故事大多來源於自己的生活日常,反映了現實世界中的人情冷暖。
《北京折疊》的英文版譯者是科幻作家兼翻譯劉宇昆,他也是《三體》英文版譯者,這是他翻譯的作品第二次獲得雨果獎。
美國科幻小說評論家大衛·史蒂芬在對雨果獎入圍作品評論時說,我帶著非常大的興趣一口氣從頭讀到尾,聰明的前言,扣人心弦的人文故事。故事講述得很好,翻譯得也很棒,《北京折疊》是一部難得的好作品。
頒獎典禮今晚在美國堪薩斯城的會展中心舉行。郝景芳獲獎的中短篇小說類字數在7500至1.75萬之間。
2015年8月,中國作家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得雨果獎,這是中國人首次獲得這一獎項,中國科幻小說為此引起全球高度關注。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稱,「外國科幻小說在美國步履維艱,但劉慈欣的《三體》優雅而有力地證明,中國有著極佳的科幻土壤」。《紐約時報》稱《三體》系列的成功喚醒了中國的一個文學類型。
郝景芳再度摘取雨果獎必將在全球科幻文學界引起強烈反響。中國第一位雨果獎得主、科幻作家劉慈欣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現在中國的科幻受到世界讀者的關注,「這跟整個國家的發展有關系。科幻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晴雨表。世界上哪個國家成了一個強國,科幻的重心都會轉移到那個國家去。整個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整體存在感都提升很多,中國的科幻受到世界的關注,也是很自然的。」
劉慈欣認為:「美國科幻文學發展到現在,因為讀者老化等原因,漸漸失去活力,至少不再是科幻的黃金時代,美國科幻界開始更多地關注中國、巴基斯坦等其他國家的科幻。」
劉慈欣此前還對媒體表示,近年來一批中國「後新生代」科幻作家異軍突起,他們不斷地在想像力、實驗性、思想性上進行突破,努力嘗試並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為紀念20世紀世界著名科幻作家、《驚奇故事雜志》創辦人雨果·根斯巴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設立了雨果獎。雨果獎於1953年首次頒發,1955年起每年頒發一次。1992年前,其官方名為「科幻成就獎」。雨果獎分為十幾個類別,包括各種類型的書面和戲劇作品。此外,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還設立了星雲獎。在世界科幻界,雨果獎和星雲獎被認為是最權威和最有影響力的兩項世界性科幻大獎。
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布哈伊·哈桑曾說:「科幻小說可能在哲學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簡單的,在美學上是有些主觀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觸及了人類集體夢想的神經中樞,解放出我們人類這具機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㈦ 求小說《北京折疊》

㈧ 如何評價短篇小說《北京折疊》

一針見血指出了社會

㈨ 有人看過《北京折疊》么

我看過了,比較平淡。
獲獎原因:首先是翻譯劉宇昆水平高,之前獲獎的《三體》也是他翻的,而《黑暗森林》是別人翻的,質量實在是不敢恭維,導致沒有繼續獲獎。具體怎樣,我也沒看過,不做評論。其次是老外的欣賞水平,你只要是黑中國,講一些文革呀,階級矛盾呀,他們就愛看,《三體》和《北京折疊》就是涉及到這些,所以。。。你懂得。這個說法倒是很有道理的樣子。
說到腦洞,《北京折疊》說實話,腦洞一般,不夠大,還不如知乎腦洞話題里的多數小文章,更不用說神作《三體》三部曲了。而且之前2012年有過類似的電影《逆世界》,看過的同學都有感觸,所以。。沒什麼新鮮感。

㈩ 北京折疊 全文有多長 有幾章節

全文只有5章,2萬1千字。它獲得的是雨果獎的最佳短篇科幻小說獎。

熱點內容
起點玄幻小說封禁 發布:2025-02-04 13:02:11 瀏覽:705
禁慾系高品質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2-04 12:49:05 瀏覽:944
校園小說男主怕父親 發布:2025-02-04 12:49:03 瀏覽:498
最新完結百萬字網游小說 發布:2025-02-04 12:41:57 瀏覽:364
戰爭與和平小說好看 發布:2025-02-04 12:28:24 瀏覽:833
完結三國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5-02-04 12:28:15 瀏覽:710
無男主末世小說推薦 發布:2025-02-04 12:28:12 瀏覽:121
與男二在一起古代小說 發布:2025-02-04 12:27:38 瀏覽:201
小學科幻小說連環畫 發布:2025-02-04 12:27:34 瀏覽:78
有林靜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2-04 11:52:19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