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基地是科幻小說嗎
1. 阿西莫夫科幻小說《基地》將拍劇版,原作曾獲得過哪些獎項
阿西莫夫的小說一直受到大家的歡迎,其中《基地》這本小說也是獲得了非常多優秀的文學獎項。同時這本小說也將拍攝劇場版,所以要喜歡這本小說的粉絲非常期待。小說的主要背景是科幻題材的,給許多天馬行空愛好外太空的影迷們一份很好的寄託。
對於這本小說拍攝電影粉絲們怎麼看?這部小說拍攝的導演曾經指導過,非常優秀的影視作品,所以對於這部影片粉絲們也是充滿信心。希望在選還有場景製作方面能夠下足功夫,將小說當中的情景更好的展現出來。
2.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主要作品
阿西莫夫所著小說類作品共201種,含科學幻想小說38部、探案小說2部、短篇科幻和短篇故事集33種、短篇奇幻故事集1種、短篇探案故事集9種,此外還主編科幻故事集118種。 其中最有名的是「大基地系列」,即基地系列、機器人系列、帝國系列三大系列。
大基地系列
本來「銀河帝國三部曲」系列是獨立的故事,「機器人系列」也跟「基地系列」沒什麼關聯,到了阿西莫夫晚年,他將三大系列的宇宙歷史觀溶進「基地系列」,於是便誕生整個「大基地系列」。 年代英文名中文名注釋機器人系列1954年The Caves of Steel鋼穴以利亞·貝萊的第一部科幻推理小說1957年The Naked Sun裸陽以利亞·貝萊的第二部科幻推理小說1983年The Robots of Dawn曙光中的機器人以利亞·貝萊的第三部科幻推理小說1985年Robots and Empire機器人與帝國「以利亞·貝萊三部曲」續集1993年The Positronic Man正子人改編自早期短篇《雙百人》銀河帝國三部曲系列1950年Pebble in the Sky蒼穹一粟銀河帝國第三部,最早出版但是故事年代最晚1951年The Stars, Like Dust繁星若塵銀河帝國第一部1952年The Currents of Space星空暗流銀河帝國第二部基地系列基地三部曲1951年Foundation基地基地三部曲第一部1952年Foundation and Empire基地與帝國基地三部曲第二部1953年Second Foundation第二基地基地三部曲第三部基地前傳1988年Prelude to Foundation基地前奏基地前傳第一部1992年Forward the Foundation邁向基地基地前傳第二部基地後傳1982年Foundation's Edge基地邊緣基地後傳第一部1986年Foundation and Earth基地與地球基地後傳第二部其他科幻小說
下面所列的是阿西莫夫的其他較有名的科幻小說,包括小說和小說集,一般不屬於「大基地系列」。 年代英文名中文名注釋1950年I, Robot我,機器人短篇小說集,收錄阿西莫夫最早的機器人短篇小說,一般來說不列於「機器人系列」1955年The End of Eternity永恆的終結長篇小說1956年The Last Question最後的問題短篇小說1966年Fantastic Voyage奇妙的航程長篇小說1959年Nine Tomorrows九個明天短篇小說集1972年The Gods Themselves神們自己長篇小說1989年Nemesis復仇女神1990年Nightfall日暮和羅伯特·席維伯格合作,改編自英文同名短篇1992年The Ugly Little Boy丑小孩和羅伯特·席維伯格合作,改編自早期短篇小說 場景宏大
阿西莫夫借鑒《羅馬帝國衰亡史》所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說中的「未來的歷史」,發生在非常非常遙遠的將來。那時候,人類文明已遍及銀河系的兩千五百萬個行星,總人口也人大膨脹,出現了一個橫跨整個銀河系的「銀河帝國」。這一系列與《機器人》、《帝國》等系列相互貫串起來,其時間跨度超過兩萬年。在這三大系列中,阿西莫夫通過銀河帝國的興亡史討論了人性與政治、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比起一般的科幻作品更加充滿人文關懷。
語言朴實
阿西莫夫在自傳中曾說:「我有意識地運用一種非常平實的寫作風格,甚至是口語式的風格,這樣寫起來可以很快,而且很少出差錯。如果誰認為簡明扼要、不裝腔作勢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建議他來試試看。」他提出了「鑲嵌玻璃和平板玻璃」理論:「有的作品就像你在有色玻璃櫥窗里見到的鑲嵌玻璃。這種玻璃櫥窗很美麗,在光照下色彩斑斕,卻無法看透它們。同樣,有的詩作很美麗,很容易打動人,但是如果你真想要弄明白的話,這類作品可能很晦澀,很難懂。」
1980年,科幻學者詹姆斯·甘恩評論《我,機器人》時認為:「除了這兩篇短篇小說,《騙子》和《證據》,不是角色主導的故事,所有情節發展差不多都藉由對話,帶點動作,沒有什麼鄉土色彩或之類的特色,對白(至多是)實用,風格(至多是)直接…機器人的短篇小說,實際上幾乎所有阿西莫夫的小說,角色都是在一幕朴實無華的舞台上演出。」
敘事技巧
傳記作者米歇爾·懷特認為,阿西莫夫具有罕見的講故事的天才。他的故事情節雖然錯綜復雜但完全可信,運用對話推動情節發展的技巧更是無人能及。例如在《永恆的終結》中,阿西莫夫圍繞時空旅行的主題創造了一個完整的宇宙,包括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部書擁有構思巧妙、令人信服的情節,極富冒險、充滿懸念。阿西莫夫創造了一種完美的故事節奏,他一步步地推進著情節的發展,猶如在由淺人深地解釋一個科學原理。他的書面表達能力也很強,使讀者立即就產生了一種親切感,並被他深深吸引。
有一位記者這么評價阿西莫夫的寫作風格:「為什麼我覺得他的寫作風格如此與眾不同?讓我來告訴你,那時因為他是在與你聊天,而不是對你說教。他就在客廳里,坐在沙發上,喝著一杯晚餐剩下的咖啡。他只是順便進來打個招呼。他是一個老朋友,一個能聆聽你心聲的人。你知道,他就是那種人,握手很有勁,笑起來滿臉相子,但很親切。」
善造懸念
阿西莫夫從小就喜歡看偵探小說,這種愛好後來伴隨著他的一生。對於偵探小說,阿西莫夫有著自己的觀點:「我不喜歡現代的硬漢探案故事,太過暴力的小說,或犯罪心理分析研究。我喜歡那種現在所謂的『安逸型探案』,那種有幾個可疑人物,最後用推理而不是用槍擊來解決問題的故事。」
出於對偵探小說的愛好,阿西莫夫把偵探小說和科幻小說結合起來,創作「科幻探案小說」,如他的幾部長篇機器人科幻小說《鋼穴》、《裸陽》、《曙光中的機器人》等,講述了偵探以利亞·貝萊和機器人搭檔機·丹尼爾·奧利瓦攜手辦案的故事,結局常常出人意料。
寓意深刻
科幻史家、評論家普遍認為,《基地》系列稱得上是20世紀40和50年代以來「成熟」科幻小說的最佳典範。小說描寫的是宇宙,暗示的卻是地球,即在這個新「造」的世界裡,「重演」的實際上是人類的歷史:它深刻地反映了工業社會中人類的苦惱,人類崇拜科學而又害怕科學的心理,表達了人類對未來的希望,並指出了人類,尤其是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小說不僅融入了比現實先進得多的科學,而且還交織著復雜、高深的社會心理探討。其蘊涵的主題思想是:科學技術固然重要,是強國的基礎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哲學思想;先進的社會科學與高度發達的自然科學相結合,將會產生更為文明的生活方式。
理念新穎
《牛津英語詞典》曾提出:「正子學」「心理史學」和「機器人學」這幾個名詞首創於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
《基地》系列中,阿西莫夫借主人公哈里·謝頓之口提出了「心理史學」這個概念。心理史學是阿西莫夫以物理學的「氣體分子動力學」轉化而成的社會學說。「氣體分子動力學」不能估計每個分子的運動,但能計算出整體是膨脹還是收縮;同樣的道理,心理史學不能預測個人的命運,但把經濟及社會力量的影響導入模型後,便可准確地預測出社會的發展走向,甚至進一步在關鍵點導入適當的變數,進而改變以後社會發展的可能途徑。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曾坦陳,正是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促使他進入了經濟學領域。
在《我,機器人》的第四個機器人短篇《轉圈圈》中,阿西莫夫提出了「機器人學三定律」,並在故事裡直接引用。這也是「機器人學」這個名詞在人類歷史上首度亮相。這三大定律是: 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或因不運動而使人類受到傷害; 機器人必須執行人類的命令,除非這些命令與第一條定律相抵觸; 在不違背第一、二條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批評聲音
有批評者認為,在《基地》系列小說中,阿西莫夫極少描寫人物的生活,他們似乎都生活在真空中,周圍塞滿了機器及過去與未來的種種影像。人物所處的環境背景毫無寓意,他們的生活也毫無深度,通常只是些在銀河系這個大舞台上演戲的剪紙人物。
阿西莫夫的小說另一個經常遭人非議之處,就是作品鮮有女性出場。在1952年《火星人的方式》初稿中,這一特點被發揮得淋淳盡致:故事中沒有一個女性人物。 「背景廣闊,主線鮮明;布局得體,結構嚴整;推理縝密,敘述生動;史料詳盡,立足前沿;新意迭出,深蘊哲理」,這是跟阿西莫夫有過直接交往的卞毓麟先生對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特色的概括。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內容的廣泛性與敘述的邏輯性有著完美的統一。
他能在極其廣闊的知識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寫作的主線,從而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學性與通俗性也有著高度的統一。他經常在書的開頭,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種種引人入勝的問題,從而能在一開始就從心理上抓住讀者;緊接著的展開部分敘述之生動更不待言,結尾部分則更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韻無窮。阿西莫夫的許多作品又是現代性與歷史感高度統一的典範,血肉飽滿的科學過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讀物兼具普及功能與學術價值。
阿西莫夫還常常能夠迅速地從一個主題轉到另外一個主題,而且樂此不疲。這也是他創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種「施教能力」,總能直截了當地說明事物,准確無誤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從而創立了自己友好、坦誠地直接訴諸讀者的風格,並頻繁地運用於寫作中。
3. 阿西莫夫代表作是什麼
阿西莫夫代表作是《機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題材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與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並列為科幻小說的三巨頭。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和兩項阿西莫夫獎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定律」被稱為「現代機器人學的基石」。
阿西莫夫的代表作影響:
《基地三部曲》為科幻小說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它在這方面所做的貢獻可能要比其他任何一部科幻小說都大,60年代中期創作的《星際旅行》無疑也得益於它的啟迪。同時,它還激起了70年代的科幻影片浪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喬治·盧卡斯的傑作《星球大戰》。
阿西莫夫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時,機器人學尚未發展出來。早先關於機器人的小說多以「人類創造機器人,又為機器人所毀」為主題。阿西莫夫扭轉了這種局面,在《我,機器人》一書中,第一次為機器人提出行為法則,即「機器人學三定律」。
即使在機器人學中,這三大法則也是十分重要的,並為以後的科幻作者所遵從。有人甚至友好地稱他為「機器人之父」。
4. 美國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的三個重要小說系列分別是那三個系列
《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它們被譽為「科幻聖經 」。
5. 阿西莫夫寫過哪些科幻小說
很多。
但最著名的,是「基地」系列和「機器人」系列。
6. 有人看過阿西莫夫《基地》系列科幻小說嗎
1. 機器人全集 ( The Complete Robot, 1982)
2. 鋼鐵洞窟 ( The Caves of Steel, 1954).
3. 裸陽 ( The Naked Sun, 1957).
4. 機器人的覺醒 ( The Robots of Dawn, 1983).
5. 機器人與帝國 ( Robots and Empire, 1985).
6. 太空潮 ( The Currents of Space, 1952).
7. 似塵繁星 ( The Stars, Like Dust-, 1951).
8. 蒼天一粟 ( Pebble in the Sky, 1950).
9. 基地的序奏 ( Prelude to Foundation, 1988).
10. 邁向基地 ( Forward the Foundation, 1993).
11. 基地 ( Foundation, 1951).
12. 基地與帝國 ( Foundation and Empire, 1952).
13. 第二基地 ( Second Foundation, 1953).
14. 基地的邊緣 ( Foundation』s Edge, 1982).
15. 基地與地球 ( Foundation and Earth, 1983).
7. 基地的作者簡介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 是美籍猶太人,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
《基地》、《機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這些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相互貫串起來,竟是一部俯仰兩萬年的長篇史詩!阿西莫夫特意將科幻場景巨幅拉大,在全銀河的背景下架構他獨有的科幻世界、藉由銀河帝國的興亡史來討論人性與政冶、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處處閃動著關懷人類未來的筆觸,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
阿西莫夫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更是世聞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500多本,內容廣及科學類的數理化、天文、生物、醫學,還旁涉人文類的文學、宗教、史地等。如此淵博的學識使他的筆下世界具備了奇幻的想像與高度的預言性。在他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時,機器人學未發展出來;等到這門科技發展得相當有成果時,幾乎每一本有關機器人學發展史的書籍都提到他、他的小說與他發明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這法則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阿西莫夫以真確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雜進偵探與推理的小說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8. 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
《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0gJ6APJFqKj3653WxJVLRw
第一篇故事以《基地》為名,刊登在1942年5月的《驚奇》雜志上。在《基地三部曲》中則被改名為《博學者》(《基地》第二部)。
《基地三部曲》篇幅巨大,可能除了30年代早期的E.E。史密斯外,在阿西莫夫之前尚無人敢問津這樣的宏篇巨著。刊登在30年代流行雜志上的史密斯的《水晶體人》系列也是以短篇小說形式創作的,但阿西莫夫的這部作品遠超過了它。
阿西莫夫坦白承認,在創建虛構的帝國時,他借鑒了一些別人的作品。許多評論家認為阿西莫夫是從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中獲得了主要的啟示,但他還從別的書中獲取了大量的創作靈感。他後來開玩笑說,他從不用為他的《基地》叢書編寫情節,因為它們都是現成的。
系列的前三個短篇所受的直接影響來自吉本的著作及另一部大型歷史巨著、24卷的《歷史學家眼中的世界歷史》。從第四個短篇小說起,吉本的影響開始減弱,阿西莫夫又從當時流行的一套歷史系列叢書、阿諾德·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中找到了新的靈感。在創作《基地與帝國》時,他受這部書的影響很深,但當開始創作《第二基地》里的故事時,他又將這本書拋到了一邊。
《基地三部曲》的故事發生在遙遠未來中的特倫特星球。哈里·夏爾登是位數學家,他創立並完善了心理歷史科學。這門具有強大威力的學科能精確地預見人類的未來,但只有當兩個基本條件實現時,它才能起作用。第一個條件是,必須有龐大的人口,換而言之,就是只能用以10億為單位的數字來表示對未來的精確預測。這意味著整個銀河系才有可能成為心理歷史學家的研究對象,而個人或小團體則不可能。第二個條件是,預測必須在被分析的對象——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以保證他們的行為不因被預知到而受影響。
在創立這門虛構的學科時,阿西莫夫自己的學術知識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具體地說,心理歷史學的規則大致是以化學的動力學規則為基礎的。化學動力學研究的是氣體的運動,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便是,為保證測算的精確度,必須有大量分子的存在。
阿西莫夫在這套系列的第二個短篇《市長》中,實際上已經提到了這個前提條件。在《市長》中,主人公薩爾沃·哈丁說:即使是夏爾登先進的心理學也有其局限性。
它不允許有大多的變數。正如氣體動力學原理不適用於一個分子一樣,他的理論對單個人起不了作用。他的理論只能對整個星球的人群生效,並且只能『蒙蔽』那些對自己的行為將造成的後果一無所知的人。①①《基地》中的《市長》,高曼出版社1951年版。
精通心理歷史學的哈里·夏爾登的研究表明:正值鼎盛時期的帝國將很快崩潰,並將在幾百年內完全滅亡。他還進一步預測到,在此後的兩萬年內,人類將生活在野蠻狀態中,直到第二帝國的崛起。
為此,他倒有個頗為勉強的解救辦法。他建議在銀洞系的兩端各建立一個他稱之為「基地」的社會,在此囤積人類所有的知識,並孕育新的帝國,這將在理論上使野蠻狀態縮短為1,000年。
自然,沒有人相信他的預測。貴族們自然對夏爾登的理論極為不屑,但最終,夏爾登還是說服了帝國的實權人物總督林中·陳。這樣,兩個基地在「銀河系的兩端」建成了。
《基地》系列前半部重點講述了特米勒斯星球上的第一基地的故事。這個小星球在銀河系的頂端,是銀河帝國的外域。
前六個故事①講的幾乎都是第一基地的事。它們圍繞基地的歷史發展中的主要人物展開,講述了他們為創建第二帝國,如何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的故事。
①最初只出版了5篇,第六篇《博學者》是在收集成書後完成的,作為書中的開篇。
《博學者》是阿西莫夫創作並發表在《驚奇》雜志上的第一個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在特米勒斯星球,當時夏爾登已經死了50年(基地建成後不到一年他就死了)。故事情節圍繞著幾個主要人物展開,其中有被子孫後代視為民族英雄的薩爾沃·哈丁與頗具傳奇色彩的基地長老。正是哈丁意識到夏爾登已安排好了基地的歷史,因此他們將定期地面對所謂的「夏爾登危機」:……未來不是模糊不清的。夏爾登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安排。我們歷史上連綿不斷的每一個危機都是預先設計的,每一個危機的開始都有待於上一個危機的圓滿解決。①①《市長》。
夏爾登死前在特米勒斯星球上建立一個「時光小屋」,每一次危機過後,不管有沒有人在場,他的影像都將在那兒出現,稱贊基地在危機中取得了進步,並嚴格執行了「夏爾登計劃」。基地中的英雄們清一色地都是預見了「夏爾登危機」的人,並且(大多)引導基地闖過了難關。
第一次危機比較簡單,是一場與基地近鄰安那克雷恩星球之間的權力之爭。
在得知安那克雷恩星球已經喪失核能力後,哈丁運用萌芽狀態的強權政治手段,挑起星球間的沖突,從而避免了基地被安那克雷恩星球奴役的命運。另一方面,《博學者》也介紹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學術、政治運作規則。基地的博學者們都是些頭腦簡單、自以為是的傢伙,根本無法勝任要職,而哈丁則是久經風雨,善於操縱時局。故事中的英雄並非一名手持激光武器的超級戰神,而是一名中年政客。
阿西莫夫可能是創造這類英雄形象的第一位流行雜志作家。他從多方面刻畫他筆下政治英雄們(哈丁是其中的一位)的性格,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他們的形象。哈丁的魅力在於,他不是個單調乏味的權欲怪人,他擅長於哲理性的思考,他的警句與他的戰略同時流行於世。如「暴力是無能者最後的避難所」這樣的警句為他乏味的獨自增色不少。
9. 《基地》主要內容50字
《基地》講述了銀河帝國逐漸走向衰亡期間,哈里·謝頓集合帝國中最優秀的科學家,來到銀河邊緣的一個荒涼行星建立「基地」,使之成為未來世代人類的希望燈塔的科幻史詩故事。
「基地三部曲」的第一部(後來發展成「基地系列」),1955年曾以《千年計劃》(The 1,000-Year Plan)為名,收錄在「雙重王牌叢書」(Ace Double),第D-110號叢書。
這部短篇集里其中的4篇故事,原載於1942年到1944年之間的《驚奇雜志》(Astounding Magazine,但是不同標題),第5篇則是集結成書時加進去的。幾十年後,阿西莫夫又追加兩本前傳,之後也授權其他作家為這個系列編寫新的故事。
」基地系列「的其他作品還有:《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基地前奏》、《邁向基地》、《基地邊緣》、《基地與地球》。
(9)阿西莫夫基地是科幻小說嗎擴展閱讀
《基地》、《機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這些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相互貫串起來,竟是一部俯仰兩萬年的長篇史詩!阿西莫夫特意將科幻場景巨幅拉大,在全銀河的背景下架構他獨有的科幻世界、藉由銀河帝國的興亡史來討論人性與政冶、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處處閃動著關懷人類未來的筆觸,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
阿西莫夫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更是世聞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500多本,內容廣及科學類的數理化、天文、生物、醫學,還旁涉人文類的文學、宗教、史地等。如此淵博的學識使他的筆下世界具備了奇幻的想像與高度的預言性。
在他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時,機器人學未發展出來;等到這門科技發展得相當有成果時,幾乎每一本有關機器人學發展史的書籍都提到他、他的小說與他發明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
這法則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阿西莫夫以真確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雜進偵探與推理的小說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10. 阿西莫夫基地系列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為後來科幻小說的典範。大師之所以為大師,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為神奇。他的三大系列――機器人,帝國,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現在我們已經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當年的創意。
《基地》是「基地」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統治銀河系達一萬兩千年之久的銀河帝國,已經逐漸走向衰亡。這時候,只有心理史學的一代師哈里・謝頓預見未來銀河人民將會經歷一段長達三萬年,充滿無知,野蠻和戰爭的黑暗時期。謝頓於是設法集團帝國中最優秀的科學家,來到銀河邊緣的一個荒涼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為未來世代人類的希望燈塔。
然而,隨著帝國的逐漸衰微,基地被好戰的強鄰包圍。人類也面臨痛苦抉擇,向野蠻的勢力投隆,甘心受控制?還是不顧被摧毀的危險起而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