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科幻小說的銷售量

科幻小說的銷售量

發布時間: 2022-04-20 01:20:10

1. 電影《流浪地球》帶動了科幻小說銷售嗎

2月19日晚9時許,電影《流浪地球》官方微博發文,宣布電影票房已正式突破40億大關。至此,《流浪地球》成為繼《戰狼2》後,中國影史第二部破40億的電影。有人說2019年是中國的科幻元年,不得不說由於《流浪地球》電影的關系,大多數人對於中國的國產科幻作品有了很大的信心的提升,同時有更多的人關注到科幻這個領域。不僅僅是電影,國產科幻小說也成為了大家關注的重點。

另一本值得關注的本土科幻新作《AI迷航》,來自讀客文化和上海文藝出版社。小說在「如果人工智慧失去控制,世界將會怎樣?」這樣一個科幻設定前提之下,為讀者構建了一個機器覺醒、倫理混亂、文明重構的人機共存新世界。《流浪地球》中主人公帶著地球流浪的中國式精神內核,在《AI迷航》中同樣存在。書中的男主角程復經歷艱難險阻,一心想要帶著飛船的人員回歸祖國,血液中流淌著國人對於家國的特殊眷戀之情。

「中國式故事、中國式表達,這是本土科幻作品能夠打動大眾的地方。畢竟國外科幻小說、科幻電影發展了幾十年,和他們相比,我們整體還有很大差距。」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江曉原教授評價,《AI迷航》「可以視為中國青年科幻作家和國際潮流接軌的努力成果之一」。

2. 科幻小說好在那裡

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科幻小說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涉及到許多尖端的科研項目,當然也經常出現似是而非的假科學。因此,科幻小說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視和指責。

「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原本是外來詞,由西方傳入我國;最初被譯為「科學小說」,後來演變為「科幻小說」。其實,即使在西方,「科幻小說」一詞一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廣泛流行。它最初出現在雨果·根斯巴克主編的《科學奇異故事》雜志第一期,雖然埃德加·愛倫·坡、埃德加·佛塞特和威廉·威爾遜等作家很久以前就曾對一種類似科幻小說的文學類型進行過界定,不過對「科幻小說」真正比較一致的看法,卻是專登科幻小說的流行雜志確立以後的事情。

那麼,究竟什麼是「科幻小說」呢?應該說,「科幻小說」是個動態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科幻小說」的定義也不斷發展變化。

最初,根斯巴克用「科學小說」(science fiction)一詞指這種文學類型。他在第一期《科學奇異故事》(1926年4月)的社論里這樣寫道:「我用『科學小說』指的是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和愛倫•坡那種類型的故事——一種非常吸引人的傳奇故事,穿插著科學事實和預見……這些驚人的故事不僅產生極有趣的閱讀,而且總是給人以某種啟迪甚或教育。它們以適合讀者趣味的方式提供知識。……今天科學小說為我們描寫的冒險,明天很可能變成現實。旨在表示歷史興趣的偉大的科學故事仍然有許多人在寫……後世的人會說,它們不僅在文學和小說方面,而且在人類進步方面,都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顯然,根斯巴克認為科幻小說是一種教育的、進步的文學。但他這種看法很快被其他流行雜志的主編們作了修正。40年代主宰科幻領域的雜志《驚奇故事》的主編小約翰•坎貝爾提出,科幻小說應該被視為一種與科學有密切關系的文學媒體:「科學方法論包括這樣的命題:一種嚴謹的理論不僅解釋已知的現象,而且預見新的尚未發現的現象。科幻小說試圖完成同樣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寫出這種理論用於機器、尤其用於人類社會時會產生什麼效果。」

實際上,「科幻小說」這個術語問世不久,很快就演化成一個亞文化的文類名稱。這種亞文化包括科幻作家、編輯、出版家、評論家和科幻迷。其故事和小說不僅有一些共同的設想、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主題規則,而且有某種脫離外部「世俗」世界的感覺——因為它們的規則對那個世界顯得神秘而陌生。具有這種特點的小說以及最初引發這種特點的小說的文本,逐漸被統稱為「科幻小說」。

這個范疇確定之後,讀者和批評家便用它指更早的作品,把一些類似的故事都歸於這個范疇。於是,許多研究者和作家試圖對科幻小說重新界定,使這種形式既標示當代的一個文類,同時又納入從理論上適合這個文類的早期的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朱迪絲·麥里爾的看法,她用「推測小說」這一術語來代替「科幻小說」:「科幻小說是一種『推測小說』,其目的是通過投射、推斷、類比、假設和論證等方式來探索、發現和了解宇宙、人和現實的本質。這里『推測小說』旨在說明利用傳統『科學方法』(觀察、假設、實驗)的方式,檢驗某種假想的現實,將想像的一系列變化引入共同的已知事實的背景,從而創造出一種環境,使人物的反應和觀察揭示出有關發明的意義。」

前面這些早期的定義都強調「科學」或至少科學方法是科幻小說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但在麥里爾的定義里,通過將重點從科學轉向推測,明顯擴大了科幻小說的范圍,因為它可以包括描寫社會變化而不必贊揚科學發展的作品。
實際上,這種小說在50~60年代非常流行,而且進一步引起了科幻小說的發展變化。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量描寫未來,使人們從未來反觀現實,給作者和讀者以更大的思想自由。它們與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的作品明顯不同,因為後者主要通過空間將小說的背景置於超常的世界。

6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的思想,重新強調科幻小說是一種全球性的文學,其根源在於19世紀,而不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由美國雜志培育出來的一種文類。這無疑是對科幻小說一種視角更廣的看法,但它不再強調科學技術的因素,甚至對「科幻小說」這一文類術語也提出批評。

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布賴恩•奧爾迪斯指出:「科幻小說不是為科學家寫的,就像鬼怪小說不是為鬼怪寫的一樣。J·G·巴拉德1969年評論說:「那種認為《驚奇故事》這樣的雜志與科學相關的看法荒誕至極。你只需隨便撿起一本《自然》雜志或任何一種科學雜志,你就可以看出科學屬於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奧爾迪斯還在他的《萬億年的狂歡》(1973年初版,1986年修訂再版)里提出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看法:「科幻小說力求說明宇宙里的人和人的地位,而宇宙處於我們發達但混亂的知識(科學)狀態,因此科幻小說以哥特或後哥特的方式鑄成。」通過將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818)視為這一傳統的源頭,奧爾迪斯有效地論證了科幻小說何以是19世紀工業和科學革命的產物。

20世紀70年代,隨著大學開設科幻課程,學術界對科幻小說的興趣也高漲起來,出現了更嚴格的形式的界定。因為若要教一門課程,你必須知道這門課究竟是什麼;而就科幻小說而言,由於它常常被模糊地列入奇幻小說、後現代小說、寓言小說、科技驚險小說、科學發明小說以及烏托邦小說,所以還需要了解它究竟不是什麼。因此在學術界定里,人們特別強調要嚴格劃清科幻小說的界限,不僅考慮它的文學策略,而且也考慮它的觀念內容,有時還運用在文學批評中發展起來的一些詞語,如結構主義和烏托邦主義的批評詞語。

1972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達科·蘇文把科幻小說解釋為「一種文學類型,其必要和充分的條件是陌生化和認識的相互作用,而其主要的形式方法是用一種想像的框架代替作者的經驗環境」。蘇文用「認識」表示對理性理解的追求,而「陌生化」則表示布萊希特的概念:「一種陌生化的表現可以使人認識它的主體,但同時又使它顯得陌生。」蘇文的定義引起了不少爭論,但他用想像的框架表示小說虛構世界,用經驗環境表示外在真實世界的做法,對理解科幻小說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70年代以後,由於高科技生產方式帶來的社會變化,對科幻小說又出現了各種新的解釋。羅伯特•斯科勒斯認為,「科幻小說提供一個明顯與我們已知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種認識的方式返回來面對那個已知的世界。」他以「結構的寓言」代替「推測小說」,認為宇宙是一個系統的系統,一個結構的結構,對過去一個世紀科學的洞察應作為小說的出發點。

結構的寓言以一種虛構小說的方式對人類的處境進行探討,其最主要的題材是人類科學或生命科學的發展或發明對人類本身的影響。《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通過研究現實世界的迅速變化指出:「科幻小說通過描寫一般不考慮的可能性——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看法——擴大我們對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聲稱「媒體就是信息」的麥克魯安認為:「今天科幻小說表現的環境使我們能夠看到科技的潛能。」而萊斯利•菲德勒則說:「科幻小說是啟示的夢想,是人類終結的神話,是超越或改變人類的神話。」1987年,科幻作家S.K.羅賓遜甚至這樣寫道:科幻小說是「一種歷史文學……在每一個科幻小說的敘述里,都有一種明顯或隱含的虛構的歷史,它將小說描寫的時期與我們現在的時刻或我們過去的某個時刻聯系起來」。1992年,評論家約翰·克魯特進一步擴大科幻小說的范疇,認為美國科幻小說傳遞的意義關繫到「西方世界線性的、由時間限定的邏輯」。

總之,對科幻小說從來沒有絕對一致的看法。但這並不是說,科幻小說在一個特定時期內沒有相對一致的特點和規則;因為如果沒有共同的特點和規則,科幻小說也就不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學類別。例如50年代到60年代,佔主流的科幻小說大都描寫未來,有一定的結構原則,並顯示出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傾向。

以美國著名科幻作家羅伯特·海因萊因為例,他所有小說的背景都是未來的世界史或美國史。在這幅奇特的歷史畫面上,他周密地安排每一個細節,使之隨著故事的展開而發展。他有一幅未來史的輪廓和圖解,人物和重要發現的日期都穿插在裡面。他曾經發表過這樣一張圖表:這張圖表以1950~2600年為歷史范圍,左側有一行日期,自左至右依次排列的其他六行是故事、人物、科技、數據、社會學和備注;第一行排著故事的題目,緊靠未來史的日期;第二行豎排各個人物的壽命;第三行是科技的發展,如「機械公路」或「精神感應」等,也與時間欄對應;第四行數據列舉具體時間發生的事件,如2060年出現「合成食物」;第五行「社會學」從野蠻時代開始,列舉社會狀況,如2020年美國出現宗教專政;最後一行是結論性的論述,例如2600年隨著「民情混亂,人類的青春期結束,第一批成熟的文明開始」。這種圖表的內容可以任意變化,但原則卻是一樣的。

3. 如何客觀全面地評價《三體》

客觀全面地評價《三體》,可從其創作背景、思想主題、藝術手法、創作水平等多個角度去鑒賞。
(一)創作背景。中國科幻小說創作一直處於低潮。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政府加強「科技興國」宣傳、科技事業不斷發展,出現了諸多有利科幻創作的條件
;同時以科技工作者為主的創作隊伍逐漸更新
,一些從科幻迷中分離出的精英化讀者也成長為作家。劉慈欣正是在從事工程師的業余進行科幻寫作。一開始,劉慈欣的創作以中短篇小說為主,正是由於中國科幻小說的匱乏,應許多讀者要求寫出長篇科幻小說。所以,一定程度上,其對《三體》的創作填補了中國科幻長篇小說長期的一個空白。
(二)思想主題。《三體》具有深切的社會意識,小說中逐漸浮現出的「宇宙社會學」,糾結在制度建構與人性道德的沖突之上,實際上也更為直接地將「中國經驗」的難題投放在整個宇宙的尺度之上。可以說作者構思的「三體世界」盡管有著上億光年的時空,其實卻並不遙遠。正是以現實情景為基點構想出的《三體》的宏大世界,明確地建立在「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麼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准則嗎?」的道德追問之上。
(三)藝術手法。在《三體》系列中,作者突破了硬科幻的傳統模式,讓其故事更好看,與此同時,在其哲學基礎上,還是沿用了地球思維的某種框架。而其採取的描寫方式具有技術主義的特點,這會使他在驚嘆「方寸之間,深不見底」之後,進一步帶讀者深入宇宙(比如奇異的「四維空間」)中去認知它的「尺寸」。尤其《三體》以全景細密的「寫實」方式加以刻畫,小說的文字精準而結實,使幻想變得栩栩如生。
(四)創作水平。從讀者接受度看,《三體》系列在創作成功不到8年的時間里,在中國的銷售量總計已超過100萬冊,而其第一部的英文版在全球銷量已超過11萬冊,目前已有5個版本的實體書在國際市場上發行,足見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評論家嚴鋒在讀過《三體》以及《三體Ⅱ·黑暗森林》以後,指出「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4. 中國的科幻小說好像不是十分火,是嗎中國好看的科幻小說有哪些

我個人不喜歡衛斯理的,大陸的比較有名的有:劉慈欣、王晉康、何夕、星河等,我這里有「大陸科幻作品掠影」壓縮包,裡麵包括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松的作品合集以及1999-2004銀河獎的獲獎作品,都是TXT格式的,壓縮成RAR文件之後3.71M,需要的話您可以發消息給我,把您的郵箱告訴我,我發給您。

壓縮包裡面的這些我都已經看過了,現在我正在看國外的,不過國外的作品實在太多了,也就看了不到200部。

5. 科幻小說和奇幻,魔幻小說有甚麼區別

科幻小說:主要描寫想像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的虛構性文學作品。 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奇幻小說:是一種文學形式,之中的奇幻一詞,是由英文的 「fantasy」翻譯而來。此一譯名之固定,乃由台灣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負責人朱學恆,於1992年在台灣的老牌電玩月刊雜志《軟體世界》中,開設為期共一年半的「奇幻圖書館」專欄時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成為通用譯名。奇幻小說與科幻小說不同之處在於之背通常較偏向非百分之百理性或是不可預測的世界結構上(內容有魔法、劍、神、惡魔、先知),以時間序區分,奇幻小說較偏向過去也就是歷史中尋求背景依據或是相似,而科幻小說則會偏向現有科技的延續,強化及加強想像。

魔幻小說:即「魔幻現實主義小說」,是主要出現在拉丁美洲的一種文學流派。魔幻小說絕不是指「魔法幻想類」,而是有完全不同的定義,與一般人想像中的概念相去甚遠。這種 魔幻小說流派的創作手法,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迷離恍惚的幻覺結合在一起,通過極端誇張和虛實交錯的藝術筆觸來網羅人事、編織情節,以圖描繪和反映錯綜復雜的歷史、社會和政治現象。

6. 科幻小說的三要素是什麼

科幻小說的三要素是:「科學」、「幻想」、「小說」。
科學幻想小說(英語:Science Fiction)簡稱科幻小說(英語:Sci-Fi),主要描寫想像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的虛構性文學作品。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科幻小說,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參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_R-q8-U9gjymtOlfjz7Ibluwv3LEq_9UqXY3ldfkuu8fG_

7. 什麼是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一、英國有工業革命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導致真正科學幻想小說的中興;二、二十世紀初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帶來科學幻想小說的中興;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核裂變、宇宙航行、彩色電視機、電子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進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說的繁榮;四、經過二三十年的繁榮,科幻小說家從作品的主題、情節,到藝術的方法進行新的探索。
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涉及到許多尖端的科研項目,當然也經常出現似是而非的假科學。因此,科幻小說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視和指責。
西方最著名的科幻小說,有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寫的《月球旅行》,英國的赫·喬·威爾斯寫的《大戰火星人》,美國的阿西莫夫寫的《赤裸的太陽》等。
國內最著名的科幻小說,有鄭文光的《飛向人馬座》,劉慈欣的《球狀閃電》等。中國的倪匡也是一位多產的科幻小說作家,現居美國三藩市,「衛斯理」是他常用的一個筆名,代表作有《還陽》,《新武器》,《爆炸》,《另類復制》等。

8. 什麼叫做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英語簡稱:Sci-Fi)全稱科學幻想小說,直譯應為科學虛構小說(英語全稱:Science Fiction),是一種起源於近代西方的文學體裁。

其定義為在尊重科學結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設想(而非妄想,否則就是科學奇幻小說)而創作出的文藝,一般認為優秀的科幻小說須具備「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當下以敘事為重點,追求人文思考已成為科幻小說主流,國內科幻小說還呈現出輕科學偏文藝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各大主流網路文學平台上的所謂的科幻分類下的小說很少完全具備以上三要素,其細分類型與受眾跟本詞條所定義科幻小說均有極大差別,也不受中國科幻界和世界科幻協會的認可,屬於網路文學的一個分支,據此本詞條將不對該類型進行介紹。



(8)科幻小說的銷售量擴展閱讀:

在大陸,鄭文光、童恩正這些作家是最早能 寫出科幻故事的。《珊瑚島上的死光》當年為什麼 轟動一時,還被改編過廣播劇和電影?因為那是 戲劇沖突很飽滿的故事。

葉永烈最早寫《小靈通 漫遊未來》,1.0階段科幻的經典。後來他寫《金 明戈亮探案集》,就進化到2.0階段科幻。那是偵 探加科幻的類型,每個故事都是一個案子,有時 甚至是案中案,葉永烈把情節梳理得很順暢。

到了20世紀50—60年代,歐美科幻基本都 發展到2.0階段科幻,不敘述完整的故事,編劇 都不會給發表。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科幻 也基本完成了這個轉變。

9. 科幻小說體載的特點是什麼

科學幻想小說(英語:Science Fiction)簡稱科幻小說(英語:Sci-Fi),主要描寫想像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的虛構性文學作品。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科幻小說,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科幻小說也是通俗小說的一種,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軟科幻
軟科幻小說(英語Soft Science Fiction,簡稱Soft SF)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
硬科幻
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以描寫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Hard SF)--無論我們有了怎樣創新的理解,這都是硬科幻的原始定義。

10. 科幻小說有哪些類別

都市言情類:
《我的高冷大小姐》《完美女上司》《兵鋒天下》《天職能手》《低調高手》《總裁媳婦愛上我》《絕品闊少在都市》《低調高手》源自-有!看!書!社!公!眾!號
仙俠武俠類:
《醉枕江湖》《飛刀問道》《聖靈天下》《神羽劍客行》源自→有§看§書§社版§公§眾§號
玄幻奇幻類:
《不滅雷帝》《劍御長空》《寶血魔尊》《武煉神域》《萬靈劫尊》《執劍噬天》《萬古吞天決》《天元冥君》出自於→有℡看℡書℡社℡公℡眾℡號
科幻末世類:
《星際榮譽》《系統之末日奇襲》《星徒》《星海獵人》《末日極限逃亡》《我在末世求生記》《美女控器者》源自→有§看§書§社版§公§眾§號
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及花草鳥蟲的描寫,作用是渲染故事氣氛、烘託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暗示社會環境、深化作品主題;社會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具體背景、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等作描寫,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環境、交代人物的社會關系、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熱點內容
靈異女主強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4 19:30:19 瀏覽:658
高評分言情小說甜文 發布:2025-02-04 19:26:08 瀏覽:97
交換身體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2-04 19:09:27 瀏覽:408
開局一顆細胞科幻小說 發布:2025-02-04 18:53:33 瀏覽:672
對不起許不了你一生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4 18:44:28 瀏覽:330
免費全本小說狼性總裁不做你的女人 發布:2025-02-04 18:41:23 瀏覽:575
最好看的現代獵奇小說 發布:2025-02-04 18:02:18 瀏覽:915
yy仙俠小說完結小說排行榜完本 發布:2025-02-04 17:28:45 瀏覽:191
看過小說沒記名字怎麼找 發布:2025-02-04 17:26:16 瀏覽:318
醉亦歡小說閱讀答案 發布:2025-02-04 16:50:58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