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科幻小說創作教學課件

科幻小說創作教學課件

發布時間: 2022-04-19 07:36:53

『壹』 如何實現讀寫結合教學內容生活化、模式多元化思考

重教輕寫」或「讀寫脫節」一直來是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現象,而實踐證明「讀寫結合」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這種「讀寫結合」應是一種基於閱讀教學並在對教材文本的解讀過程中,結合單一文本或單元整體中存在的典型的「模仿點」(可以說寫作的每一個訓練點都能在閱讀文本中找到範例),找准契機,或滲透或專題式地進行的針對性寫作訓練與指導。筆者現斗膽就此問題談談自身在實踐中的點滴體會,論述如下: 一、科學認識「讀寫結合」的寫作指導教學活動的特點毋庸置疑,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升華,二者相輔相成,有著「藕斷絲連」的天然的互補性關系。基於閱讀教學的「讀寫結合」的寫作指導,除了要充分發揮這一特點外,實踐中還要特別關注以下兩個重要特點:(一)「讀寫結合」的整合性。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雖分屬於兩個范疇。但兩者又都是為著同一的目標的,即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將兩者的教學目標統一起來,作為一個互補性的整體來看待。這個整合的根據:一是學生寫作的實際,二是單元作文訓練的目標。將單元寫作目標分解,課課訓練,步步為營,循序漸進,等到寫單元目標規定的大作文時,已是水到渠成了。這也是符合作文訓練的邏輯性的。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教材及教學思路,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整合起來,以期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為此,教師要改變閱讀教學中重內容分析的陋習,把內容分析和寫作特色賞析結合起來,增強在閱讀教學中進行作文指導教學的自覺性。這一整合性的特點和要求,對於文言文教學尤為重要。因為,如果對於文言文的教學只是停留在「字詞疏通」和「內容分析」的層面,學生就很難真正地感受這些「文言經典」的魅力!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岳陽樓記》,它產生於封建時代,卻絲毫沒有因歷史的變遷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經歲月的滄桑,愈顯其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除了作者范仲淹心中於八百里洞庭激盪出來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閃爍著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之外,還應在於文章的「深廣的意境,精妙的構思」和「嚴密的結構,靈活的手法」等「寫作特色」。正是做到了「情美、理美、形美」三個層次皆具,它才成為既有思想內容,又有藝術高度的經典美文。《岳陽樓記》留給我們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財富應是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官」和「怎樣作文」的統一。由此觀之,閱讀教學只有做到類似這樣的「內容分析」和「寫作特色賞析」的「整合」,才能真正讓學生感悟到教材名篇的「經典魅力」。而這樣的名篇在教材中俯拾皆是,如《岳陽樓記》所在的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四篇文言文(另:《小石潭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就是最好的證明。對於這四篇美文,若語文教師不能從「讀寫結合」的行動策略上,在教學中對這四篇文章進行深入挖掘的話,那麼,勢必造成學生不能真正感悟四篇「經典」的「記」的「多元化」魅力,更糟糕的是將嚴重地背離了教材編訂者之所以將這四篇文章整合到這一單元的編寫意圖(即游記類文言的讀寫指導)。因此,只有將這一「意圖」作為主要寫作指導目標和四篇美文的賞讀目標整合起來,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實該單元的教學目標。(二)「讀寫結合」的序列性。所謂序列性,筆者以為就是按照寫作知識或技能的深淺難易程度排項分級列序,由此從淺到深、從易到難地指導或接受訓練。讀寫結合,要有利於學生建構有序的寫作知識、技法體系。要在整體作文教學計劃的指導下,有選擇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寫作教學內容,並整合成一個有序的、循序漸進的作文教學序列。這種序列性,一方面,體現在對「寫什麼」這一問題上對初中三年的整體作文教學內容的序列化安排。另一方面體現在對「怎麼寫」這一問題上對初中三年的整體作文教學內容的序列化安排。為此,教師可以按照「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這樣的主題定序列。事實上,從初一到初三的由記敘文到說明文,再到議論文的由淺入深的整體寫作訓練安排,本身就體現了序列性的特點和要求。如初一年級重點進行「寫人」的作文教學,為此,我們可制定這樣一個訓練序列:通過一件事來寫人(抓住人物的特點--直接表現人--間接表現人--運用環境描寫來烘託人--寫出自己的情感--寫出人物的品質)——用多件事表現人。而初二的作文訓練,在「寫什麼」問題上,可以由寫「人、事」拓展到寫「景、物」。在「文體上」,則可以由寫一般的記敘文,拓展到寫一般的說明文。初三的作文訓練除了繼續鞏固記敘文等文體外,有必要進行簡單議論文的寫作訓練,多做一些深度訓練。比如寫作內容可從關注「小我」,拓展到關注「生活」。而對散文的訓練,針對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精美散文篇目的情況,筆者認為要在初中三年中,利用隨筆寫作的形式進行常態化的散文訓練(抓住特點來描寫--描寫中景情結合--描寫的順序--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結合--散文中的聯想和想像--散文的構思--散文的立意)。當然,這種序列性的要求,更應常態化地體現在同一單元或同冊教材的讀寫結合的寫作指導活動中。總之,在實際的讀寫結合的教學中,序列設計要分散難點,減少重復,訓練要涵蓋語言訓練、思維訓練、技能訓練、文體訓練,注意前後銜接,形成系統。在訓練步驟上,應從簡到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級上升形成一定梯度。即文體訓練「由易到難」,寫法訓練「從簡到繁」,內容廣度「從局部到整體」,內容深度「從淺顯到深奧」,形式廣度「從單一到綜合」,形式深度「從簡單到復雜」。二、靈活運用「讀寫結合」實踐中的操作模式(一)教材的閱讀教學環節中「相機滲透」模式1.在教學環節中採取「問一問」。如「有什麼值得寫作借鑒的?」、「本文的標題有什麼深意嗎?」等。如筆者在《親愛的爸爸媽媽》(八年級上)的教學的結束環節,我有意識地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怎麼來的?」學生紛紛回答說:是從文章的最後的「心願」中提煉出來的。通過師生的簡單討論,學生就深刻明白了這一「題目」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表達了熱愛和平的人們的呼聲:永遠不要戰爭了。文章用孩子這一稚嫩的的呼喚聲——「親愛的爸爸媽媽」作為課文標題,使得上述的主題更顯得深刻、凝重。在這里,教師只是通過簡單的「問一問」,帶動了學生的「議一議」,並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了文章標題的如何提煉和做到深刻性的。俗話說,「花香蝶自來,題好一半文」,好的題目,透過它可以洞悉文章的靈魂。新版語文教材中含有好題目的文章俯拾皆是,比如,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的第二單元的五篇課文(魯迅的《阿長於》、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階》、楊絳的《老王》和余秋雨的《信客》),毋庸多說,這些都是好題目,而且這些題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線索型標題並且都能高度概括文章的主旨。當然,在閱讀教學環節中,類似的「問一問」應該是隨文而定,滲透其中,隨處可見的。除了可以問一問「標題」外,還可以問一問「立意、選材、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等。如「布局謀篇」方面,以八年級語文上冊為例:《親愛的爸爸媽媽》的「引文--小標題」、《阿長與》的「先抑--後仰」和《背影》的「開篇設疑,點出背影--回憶往事,追述背影--別後思念,難忘背影」(即「開篇--中間--結尾」),乃至文言文《觀潮》的「首句總領點題--正面描繪敘寫--側面敘寫烘托」的布局謀篇等,都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在師生賞讀的基礎上,通過相應的「問一問」進行對文章寫作特色的總結。實事證明,類似這樣的在閱讀教學環節中相機滲透進行的「問一問」(寫作特色)是非常有助於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和認識的,尤其能加深學生對閱讀教材的「經典」的「鍾愛」,使其愛上閱讀。由此,「讀」就促進了「寫」,而「寫」也提升了「讀」。2.在教學環節中採取「點一點」。有些文章,由於難度較大或是學生初次接觸,學生很難或不能總結和發現文本背後的寫作特色,此時就需要由教師將教材中潛在的或隱藏著的寫作特色點在教學中向學生「點化」出來,從而提升學生對這篇文章的認識。如,《旅鼠之謎》(八下)一文,筆者在與學生梳理完旅鼠的三大謎(繁殖之謎、自殺之謎、投海之謎)之後,就在教學的小結環節對本文寫作特色作了簡單的「點一點」(記敘的框架、對話的方式;科學的內容與文學的形式)。從而使學生初步了解了《旅鼠之謎》這樣的說明的好處:寓知識於敘事之中,知識性與趣味性結合。又如,《喂——出來》(八下)一文,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科幻小說,教學中筆者順勢作了這樣的「點一點」處理:⑴科幻小說的三要素:科學(警示)、幻想(翅膀)、小說(外衣);⑵小說基本情節(情節鏈):發現一個洞深不可測——人們用來傾倒垃圾——最後垃圾飛回來了。再如,《藤野先生》(八下)一文,通過師生的「常規性」的閱讀教學,學生往往會認為這只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回憶性的記人文章而已,抒發的也只是魯迅先生對藤野先生的濃濃深情(學生對選自《朝花夕拾》的魯迅作品往往有「思維定勢」)。但我們都知道,對於這篇文章若僅僅只是這樣的理解是非常不夠的,也是膚淺的。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在學生基本上能從文中感受到「我」對「先生」的無比懷念、感激和敬佩之情的同時,就順勢拋出一個問題(這篇文章僅僅只是抒發作者對老師一片深情嗎?)通過充分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才真正明白了:《藤野先生》一文並不只是為記藤野先生而記藤野先生的,它主要記魯迅先生的日本留學生活,以及這些年對此的所思所想,目的在於清理自己,藤野先生是作為深刻影響了魯迅選擇的人而被載入文章的。因此,《藤野先生》首先是回憶錄,而不是一般的紀念性文章。通過這樣的深入分析理解,老師的「點一點」(《藤野先生》的雙線結構:明線(主)是「我」與先生的交往及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暗線(副)是「我」的思想感情變化及其愛國思想)就水到渠成了。3.在教學環節中採取「練一練」。主要是結合句、段、篇的「模仿點」進行相應的練筆。比如,《敬畏自然》(八年級下)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議論性散文。文中有很多「模仿點」,如「每一段都有中心句」、對稱性句子多等。所以筆者在教學環節中先後讓學生進行了改寫第八段(去掉問號,改成肯定句)和仿寫「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的「練一練」寫作訓練活動。又如,筆者在教學孫犁的《蘆花盪》一文中,在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了小說那詩化的語言(如「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的魅力之後,讓學生結合生活進行類似的「詩化語言」的模仿訓練。有學生就寫出了「天上星星稀疏,我腳步匆匆,老街依舊燈光暗淡,但路的盡頭一盞燈光格外明亮……」(寫的是晚自習後回家的心情)、「特殊的日子,清爽的晨風,我踏入那熟悉而陌生的校園,心中感慨萬分。」(寫的是開學初第一天的心情)等這些很具有生活化的「詩化」的語言。之後,筆者再用《天凈沙·秋思》讓學生進行誦讀,感受詩化語言的味道,並借機概括出「詩化語言」(簡言之,具有詩的韻味、詩的意趣、詩的風格的語言叫詩化語言)的一般性特點:⑴語言形象、生動、含蓄、凝練;⑵以描述代替一般的敘述,形象飽滿,感情豐富;⑶句式靈活,整散結合。再如,筆者在教學完《陋室銘》後,讓學生根據銘文「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偶句用韻」的文體特點進行仿寫。首先,筆者通過課件呈現了我在博客中創作的《教室銘》(堂不在高,有童則名。室不在寬,有夢則靈。斯是教室,惟吾德馨。晨曦沁堂明,晚霞映室新。談笑有自律,往來皆誠信。可以音體美,讀詩經。無散漫之亂神,無違紀之煩心。陳中讀書院,二(3/4)求學庭。師者雲:何夢不成?),一下調動了學生創作的積極性,有學生就寫出了「房不在大,有光則明。人不在多,知學就行。斯是教室,學子品清。聚精會神在,應考便得心。同窗皆好友,往來為知音。可以共玩樂,把心傾。杜外界之誘引,絕游戲之花心。匡衡苦鑿壁,車胤奮囊螢。吾輩雲:何苦之有?」這樣不錯的仿寫文。當然,這樣的「練一練」,還可在閱讀教學中抓住寫作契機,有效地指導學生及時進行寫作片段訓練(如讀後感等)。如筆者在教學《背影》一文時,發現學生已經被父親這份沉甸甸的愛而感動,於是適時地安排了一個「此時此刻,你最想對你的父母說些什麼?」的「真情告白」的寫作訓練,有學生就寫出了「媽媽,現在我明白了,你平日里對我的點點滴滴的愛,哪怕是您的嘮嘮叨叨,現在對於我來說都是那麼的彌足珍貴啊!媽媽,我愛你!請原諒我當初的疏忽和莽撞……」這樣感人的心語。(二)單元整組閱讀教學後的「專題指導」模式單元整組教學,就像是一部恢弘的交響樂,導語部分就相當於序曲,一篇篇課文就是疏密得當的樂章,而回顧與感悟就是樂曲主題的升華。就「讀寫結合」而言,單元導語就如「讀寫指針」,篇篇課文就如「讀寫實例」,而伴隨閱讀教學中的「相機滲透」則是寫作「十八般武藝」的「小練兵」,最後結合單元「綜合性學習或寫作」的要求而開展的單元整組閱讀教學後的「專題指導」,可以說是讀寫結合的「大練兵」。具體如下:(1)單元教學後的「主題寫作」訓練與指導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的幾篇課文,就很具有特點,如下表:課題題材主旨(人生感悟)寫法走一步,再走一步事如何應對人生困難以事寓理蟬物生命不論短長要活好托物言志貝殼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紫藤蘿瀑布景生命長河無止境人生應奮發借景抒情從表中,我們可以歸結出:這幾篇文章都是屬於感悟類的文章。所謂「感悟」,就是對事物有所感觸而領悟到的某種道理、某種哲理、某種詩化了的思想(如本單元中的《在山的那邊》就是一首哲理詩)。引申到作文訓練中,學生作文中的感悟,就是通過對人、事、景、物及生活現象的抒寫來表現或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領悟,而這樣的因「感悟」而成的文章,就稱為感悟類作文。感悟類作文因其文章有思想、有深度,往往表現出動人心弦的作用,也往往能在考場中博得閱卷老師的親睞,而且感悟類的作文在中考中有越來越被重視的傾向。為了提高學生對於這類作文的寫作能力,筆者在教學完本單元後,就讓學生進行了感悟類作文的訓練(作文題:《真沒想到》,要求:或選一人,或選一事,或選一景,或選一物,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記敘文):在「寫作知識課」中,我為學生介紹了「感悟類文章的特點:或敘說一個事件,或講述一個故事,或敘寫一種現象,或轉述一個傳說,或描繪一種景物,或吟詠一類物品,然後,亮出一個精美的閃光的道理!」;在「作前指導課」中,我對學生進行了構思指導(構思提示:無論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都要升華出一點什麼,以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感悟。表達感悟的那一句話力求精煉,有那麼一點哲理、有那麼一點詩意、有那麼一點理性……);在「作文講評課」和「作文升格課」中,我結合學生的習作,進行了詳細地分析,並對部分學生的「習作」進行了師生互動式的「升格」指導;最後在「作文總結課」(即「寫作理念課」)中,我對學生進行了此類作文的理念指導:要想寫好感悟類作文,就要多積累生活,多觀察現象,多積累富有哲理的語言。歸結起來,這種模式遵循的是一個基於體驗的操作過程,即「課文引路——技法提煉——佳作賞讀——習作講評——病文升格——真題演練」。(2)單元教學後的「寫作特色」梳理與總結「專題指導」模式,並不只是採取「主題寫作」的方式進行,也可採用梳理與總結單元教材寫作特色的方式進行。如,在教學完八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的《敬畏自然》、《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謎》、《大雁歸來》、《喂——出來》這五篇課文後,筆者就採用對比閱讀的方式,組織學生討論,對這五篇課文的「寫作特色」進行了如下的梳理總結:《敬畏自然》通篇議論,但是層層推進,水到渠成,對比鮮明,讓人不得不承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須對自然秉持敬畏之心。《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通過史料、調研和考察,將羅布泊今昔呈現在人們面前,使我們也感染了作者的沉痛心情,想和作者一起大聲疾呼,喚醒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旅鼠之謎》在記敘和對話中講述旅鼠之謎,卒章顯志,警示人類,用自然生動的方式介紹科學知識,讓人容易接受。《大雁歸來》是一篇科學小品,也簡直是一篇愛鳥的抒情詩,文中處處以擬人的手法對大雁進行「抒寫」,使得本篇說明達到了形象性、知識性和抒情性的完美結合。《喂——出來》是一篇科幻小說,藉助「想像」的翅膀,披上「小說」的外衣,傳達「科學」的警示,故事生動有趣,情節跌宕起伏,使人不知不覺受到了教育。這樣的寫作特色的梳理總結,最大的好處是能讓學生對「說明文」的寫作有一個整體、全面的了解。使得學生心中明白:把一個對象說得准確、清楚乃至生動,是可以有很多種方式選擇的。總之,基於閱讀教學的「讀寫結合」的寫作指導是實現作文教學「有效」乃至「高效」的重要方法之一。若能將這一方法在初中三年的閱讀教學中持之以恆地扎實推進,那麼,筆者堅信語文教學的這艘航船因此能更好地承載起它應有的使命破浪遠航。

『貳』 科幻小說怎麼寫

如何寫科幻小說?這是個極難回答的問題。如果有固定答案,豈不是人人都可寫科幻小說?豈不是科幻小說再不會發展?我這里不想詳細敘述寫科幻的技巧,只想列舉一些作家的經驗之談,供同學們參考。

先說兩件美國寫作課上發生的事。

一次,在寫作課剛開始時,學生在教室里坐定,教師走進課堂,從講台上看看學生,開口第一句話是:「一切能夠寫出的故事都已經寫出,你們不可能寫出更好的故事!」

還有一次,也是第一次上寫作課,教員把這門課定名為「為樂趣和收益而寫作」的寫作課。他開口第一句話是:「《灰姑娘》的故事已經寫了5萬次,都能賣掉。這故事還可以再寫——再賣!」

兩個教員講的話是什麼意思呢?按第一個教員的說法,豈不是無需再學寫作?按第二個教員的話說,豈不是一切故事都是重復或抄襲?

否!他們的含義是我們必須向前人學習,學習前人的寫作經驗。他們那樣說只是為了幽默,引起學生的興趣。

現在,我們列舉一些著名科幻作家關於寫作經驗的名言。

一、關於科幻小說的結構

傑克·威廉森(曾參加成都科幻會議)說:

永遠不要讓讀者設想有多個基本前提……保持故事連貫一致,小說中的一切都要合乎邏輯順序,前後呼應……要讓讀者極想知道你准備告訴他什麼。

A.E.范·汪說:

考慮一些大約800字的場景……每個場景都有一個目的,一般在第三段陳述,在場景結束時這個目的可以完成也可以尚未完成……場景不一定按最終順序來寫……想到它們就寫下來。

二、關於科幻小說的人物

傑克·威廉森說:

保持人物符合邏輯……壞人一般比英雄人物好寫。

約翰·布魯納說:

如果誰有志寫科幻小說,對銀河帝國的興衰極有興趣,而對他故鄉街道上的人卻漠不關心,那麼我勸他回家,在自己腦門上用硫酸寫上下面的標語:「科幻小說與所有的小說一樣,是關於人的小說,」這樣他一照鏡子就能提醒自己。

約翰·坎貝爾說:

首先,科幻小說是關於人的小說。即使以狗為主人公,我們也會把人的品質投射到狗的身上,只注意它象人的一些特徵,而不管它是否是四條腿。如果一個能思維的機器人是主人公,那麼這機器人要麼具有人性,要麼與它們支持的人物為敵。

三、如何向別人學習

雷·布拉德伯里寫道:

1940年,我拆散斯特金的每一篇故事,找出它的內部結構,看看是什麼使他的故事引人入勝。當時我20歲,還未能發表一篇故事,因此我熱衷於找到成功作家的秘密。我暗暗地懷著痛苦的忌妒注視著斯特金……然而由於他有我追求的獨創性,我仍然不斷地回到他的小說,拆解、分析、反復考察小說的結構。

約翰·坎貝爾寫道:

人們常說,你若要寫作,就得研究專家的作品,這並不是說你只是閱讀他們的小說,而且還應注意他們的寫作方式,為什麼用那種方式?他們為什麼成功?這次成功和下次成功有什麼不同?

四、關於科學的精確性

哈爾·克萊門特寫道:

你不能使故事與生活中已知的事實矛盾,例如跑得快的動物一般腿長,吃草的動物腦子不會發達。

保羅·安德森寫道:

約翰·坎貝爾曾引用過一個可怕的例子:一顆行星圍繞著一個藍白色的太陽,上面有氧氣和氟氣。這在化學上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氧和氟在陽光照射之下立刻爆炸結合。

五、關於寫作和投稿

最後,羅伯特·海因萊因對初學者提出幾點忠告:

必須不斷寫作(光說不練不行)。

必須寫完你已經開始的故事(不可半途而廢)。

除非編輯提出要求,一定不要擅自重寫你的故事。

『叄』 科幻小說寫作技巧

單線式結構中的線索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物,或者事。在科幻小說中,以物、事,特別是具有神奇色彩的物或事為線索的情況要遠遠多過以人為線索情況,某種神秘事件從出現到解謎,通常就是一篇科幻小說的全部內容。這也是科幻小說的重要特徵。
二,復線式結構,即以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交插表現形成的結構。復線式又分平行復線、主次復線、明暗復線等情況。村上春樹的科幻小說《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是平行復線的典型。「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兩個線索一直平行出現,直到小說結尾處才合為一體。王晉康的《生死平衡》是空間上主次復線的典型。圍繞主人公皇埔林展開的故事是主線,其餘是復線。劉慈欣的《地火》是時間上主次復線的典型。劉欣主持的地下煤制氣實驗上主線。一百多年後一個初中生體驗前輩采礦生涯的內容是副線。而他在《鄉村教師》里,更是運用復線式結構的佳作。一方面是極端落後的鄉村學校環境,一方面是先進得無法理喻的銀河系「碳基智慧生命」和「硅基智慧生命」的大戰。兩條線索最後交匯到一處,取得一種奇特的美學效果。金·凱利主演的科幻片《楚門的世界》則是明暗副線的典型。主人公被製片人操縱的生活是明線,製片人的活動是暗線。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是圍繞著主人公的明線,直到內容過了一半才進入另一條線索,揭開謎底。
三,散文式結構。這種結構打破了情節核心,以作者希望創造的某種意境、氛圍、情感為結構中心。比如克拉克的名著《地球凌日》,就是宇航員臨死前的樂觀主義精神為結構中心。國內作品採用散文式結構的有劉維佳的《黑太陽升起來》、凌晨的《燃燒的星球》,以及天津作者張卓的短篇科幻小說等。散文式結構較易表達作者的內心感受。不過,由於沒有情節線索,讀起來不太有趣,散文式結構的小說是那種提供給知音細細品味的作品。
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輻射式結構。在這種結構里,情節從一點發散開,向不同的方向輻射。王晉康的《解讀生命》也運用了這種結構。在這篇小說里,外星人來到地球,並且在與人類的沖突中被殺死。然而它們那種奇怪的死法最終沒有得到解釋。父子兩代科幻作者就根據這種死亡現象,虛構出不同的致死理由。在這里,小說從外星人死亡這個事件開始輻射出去,引出了不同的線索。與其它結構方式相比。輻射式結構過於復雜,適用范圍也小。
更有一些表面上凌亂不堪的結構方式,卻正符合作品本身的主題。比如,賽伯朋克流派的開山之作《神經漫遊者》,被譯成中文後,許多讀者無法接受那種天上地下的隨意式結構。但作者運用這樣的結構方式,正是為了表現網路世界裡人們支離破碎的生活特點。
上面這些結構方式,主要談了小說的主幹部分。小說的開始和結尾也是作者必須要注意的。開始決定了一篇小說是否吸引人,在讀者缺乏時間和耐心的今天,開始部分不吸引人,小說就失敗了一半。甚至可以這樣說,三五個自然段里不能讓讀者喜歡的作品就是失敗的作品。而結尾則決定這篇小說能給人留下什麼回味,好的結尾可以把全篇的努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所以開始和結尾的構思往往更費力氣。
楊平的小說《黑客事件》的開始一個自然段只有一句話:「這個世界只有二百五十六色」。了解計算機技術的讀者一下子就知道,這是一個數字虛擬世界的故事。而對計算機技術了解不多的讀者也會產生疑問:什麼叫「只有二百五十六色」?這個優秀的開篇一直為科幻愛好者稱道。王晉康的《生死平衡》用了一個歌舞昇平式的開端:人類終於消滅了天花,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來到最後一個天花病人那裡,想取些樣本,卻得知已經有神秘人物取走了樣本。這個很喜氣的開始卻為後面的悲劇故事埋下的伏筆。
出色的結尾在科幻小說中也屢見不鮮。在克拉克的《與拉瑪相會》中,外星人的巨大飛船絲毫不理會人類的一番折騰,從太陽中得到能量後,轉頭高速飛走。星河的《殘缺的磁痕》中,主人公放棄了躲避地球磁場變化的機會,讓女友進入隱蔽所,獨自去面對危險的未來。這些結尾都把充分的想像空間留給了讀者,同時又結束了整個故事。
不過,對於不少作者來說,寫小說開頭時還很有創作沖動,寫到結尾時可能就會煩了、倦了,於是匆匆收尾了事。如果有這種情況,作者一定要提醒自己重視結尾的構造。
掌握小說的結構藝術,還要了解所謂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一種電影藝術手法,指把本來不在同樣時空的畫面、聲音等因素擺放在一處,使觀眾產生聯想,達到編導希望的效果。蒙太奇手法原本是電影工作者汲取自小說的技巧。只是這種技巧在小說創作中不為人注重。當蒙太奇在電影里大放光彩時,小說家們又把它請回來,加以改造,成為一種成熟的小說結構技巧。
(還是我,接上個回答)

『肆』 科幻小說怎麼寫

科幻小說怎麼寫呢?下面分享一下其中的寫作技巧。

科幻小說怎麼寫一:要設定故事背景

科幻小說一般都寫的是未來以後的事情,有些是寫未來幾百年之後,有些是未來幾千年之後等等,但是不管把科幻小說的時間線都定在哪裡,這些之類小說的時候,首先就是要設定故事的背景,這是寫小說的大前提,如果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背景,寫起來會比較困難。


科幻小說怎麼寫二:科幻小說的寫作離不開現實

其實我們閱讀一些比較經典的科幻小說,比如劉慈欣作家《三體》或者是國外一些作家的科幻小說,就會發現,其實很多科幻小說的寫作都是離不開現實。


因為說白了,科幻小說也就是關於人類未來的生活,而人類未來的生活自然就離不開人,自然也就離不開人類現在的生活,包括人現在的感情,觀念,價值觀,思維等等都是離不開的。



科幻小說怎麼寫三:要列詳細的寫作大綱

其實寫科幻小說跟寫其他類型的小說一樣,都是需要詳細的寫作大綱的,不論你是想寫二三十萬字的科幻小說還是兩三百萬,五六百萬或者上千萬的科幻小說,在寫之前都要列詳細的大綱,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為了避免小說太監要做的准備。


科幻小說怎麼寫四:要注重突出人物的特點

科幻小說同樣其實也是寫人,但是怎麼寫才能突出人物的一些特點,讓人物的形象在小說當中鮮明起來等等,這些又是寫作者所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伍』 明天要搞課前十分鍾,想介紹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誰能幫我做個這方面的ppt,四五頁就行了,最好有

艾薩克·阿西莫夫(英語: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1]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題材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與儒勒·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並稱為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2]同時還與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並列為科幻小說的三巨頭。[3]同時也是著名的門薩學會會員,並且後來擔任副會長。[4]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 」。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和兩項阿西莫夫獎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1]他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定律」被稱為「現代機器人學的基石」。[5]

熱點內容
網路小說作家張小花 發布:2025-02-04 23:51:55 瀏覽:124
玄幻武俠小說掌法 發布:2025-02-04 22:45:08 瀏覽:359
好看的修真小說完結推薦 發布:2025-02-04 21:13:07 瀏覽:665
煉丹師小說排行榜女頻逆世為凰 發布:2025-02-04 20:10:21 瀏覽:155
網游小說第一排行榜 發布:2025-02-04 19:50:27 瀏覽:997
台灣經典小說言情有 發布:2025-02-04 19:50:17 瀏覽:134
靈異女主強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4 19:30:19 瀏覽:658
高評分言情小說甜文 發布:2025-02-04 19:26:08 瀏覽:97
交換身體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2-04 19:09:27 瀏覽:408
開局一顆細胞科幻小說 發布:2025-02-04 18:53:33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