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中的敘事藝術閱讀理解
1. 《三體》有哪些吸引人閱讀的地方
羅輯,人類最後一座豐碑。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暗度陳倉,幫助人類建立起戰略威懾力,並持劍50年,為人類贏得了50年的寶貴時間。他本人也經歷了被奉為救世主、被質疑、再被崇拜、再被質疑,最後甚至要被審判。人類總是不會太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人類不感謝羅輯)韋德,不解釋,看人類的渺小,看黑暗森林的可怕,看人性的本質
2. 想知道劉慈欣的《三體》的主要內容 主要人物 故事梗概
1、主要內容: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天文學家葉文潔在期間歷經劫難,被帶到軍方絕秘計劃「紅岸工程」。
葉文潔以太陽為天線,向宇宙發出地球文明的第一聲啼鳴,取得了探尋外星文明的突破性進展。三顆無規則運行的太陽主導下,四光年外的「三體文明」百餘次毀滅與重生,正被逼迫不得不逃離母星,而恰在此時,他們接收到了地球發來的信息。對人性絕望的葉文潔向三體人暴露了地球的坐標,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地球的基礎科學出現了異常的擾動,納米科學家汪淼進入神秘的網路游戲《三體》,開始逐步逼近這個世界的真相。汪淼參加一次玩家聚會時,接觸到了地球上應對三體人到來而形成的一個秘密組織(ETO)。
地球防衛組織中國區作戰中心通過「古箏計劃」,一定程度上挫敗了拯救派和降臨派擾亂人類科學界和其他領域思想的圖謀,獲悉處於困境之中的三體人為了得到一個能夠穩定生存的世界決定入侵地球。
在運用超技術鎖死地球人的基礎科學之後,龐大的三體艦隊開始向地球進發,人類的末日悄然來臨。
2、主要人物:葉文潔、汪淼、史強、常偉思、楊冬、丁儀、伊文斯、羅輯、章北海等。
(1)葉文潔,劉慈欣科幻小說作品《三體》中的一個人物,擔任過大學教授、天體物理學家、ETO統帥,人類毀滅的元兇。
(2)常偉思,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和《三體2:黑暗森林》人物。亞洲軍事力量中太空軍的奠基者,人民解放軍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太空軍司令員。
3、梗概: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
(2)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中的敘事藝術閱讀理解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政府加強「科技興國」宣傳、科技事業不斷發展,出現了諸多有利科幻創作的條件;同時以科技工作者為主的創作隊伍逐漸更新,一些從科幻迷中分離出的精英化讀者也成長為作家。
劉慈欣1999年起在雜志《科幻世界》上發表作品,此後接連創作了多個中短篇小說;在2006年1月發表短篇小說《山》時,許多讀者去信說希望他寫成長篇,於是劉慈欣就決定不再寫中短篇了;「有三顆無規則運行恆星的恆星系」這個構思他最初打算用來寫短篇。
後來發現能寫成一部長篇小說,於是把這和吳岩在《中國軌道》里描寫人們不顧一切地探索太空的歷史相結合,設定以「文革」時期為整個故事的背景,描述一些人物與外星力量間的接觸、以及華約和北約的冷戰。
在一位出版人的影響下,他對原來的構思做了較大的變化 ,改為一個長篇的三部曲系列,敘述從20世紀60年代到五百年後人類的一段特殊歷程。
3. 誰告訴我科幻小說《三體》的大致內容
《地球往事三部曲》是劉慈欣的新作,現在已經寫出2部,《三體》為該系列的第一部,可以看做一個更長的故事的開始。這《三體I》是一個關於背叛的故事,也是一個生存與死亡的故事,有時候,比起生存還是死亡來,忠誠與背叛可能更是一個問題。瘋狂與偏執,最終將在人類文明的內部異化出怎樣的力量?冷酷的星空將如何拷問心中道德?作者試圖講述一部在光年尺度上重新演繹的中國現代史,講述一個文明二百次毀滅與重生的傳奇。小說《三體》與三體問題有關,其中描述了一種在半人馬座三星(應該是指半人馬座α星: 這是一顆三合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生存的三體人及其三體文明。同時《三體》也是小說中的一個模擬三體文明在一個有三顆太陽的星系中掙扎生存並發展的網路游戲,應該是由希望三體文明降臨地球介入人類文明的三體組織開發的。該小說已經在《科幻世界》上連載完畢,第二部已經出版,並名為《黑暗森林》。科幻世界雜志社已出版了《三體》和《黑暗森林》單行本。
《三體》並沒有揭示那個宇宙文明的圖景,其中的兩大文明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圖景,只是揭開了其面紗的一角。比如,既然距我們最近的恆星都有智慧文明,那這個宇宙一定是十分擁擠的,可為什麼它看起來卻如此空曠?這些內容已經在《黑暗森林》中描述:
被發現 既是被毀滅.
《三體》第二部,又名《黑暗森林》完成於2007年的11月9號。三體人在利用魔法般的科技鎖死了地球人的科學之後,龐大《三體II》的宇宙艦隊殺氣騰騰地直撲太陽系,意欲清除地球文明。
面對前所未有的危局,經歷過無數磨難的地球人組建起同樣龐大的太空艦隊,同時,利用三體人思維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訂了神秘莫測的「面壁計劃」,精選出四位「面壁者」,秘密展開對三體人的反擊。三體人自身雖然無法識破人類的詭譎計謀,卻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選出的「破壁人」,與「面壁者」展開智慧博弈。小說中的主人公將通過人體冷凍技術跨越兩個世紀對三體人的進攻而做最後的反抗准備。《黑暗森林》中提到了兩條宇宙公理。以此為基礎加上猜疑鏈與科技爆炸兩個因素推出了一個黑暗森林法則。小說的最後主人公正是依靠了這個法則才讓三體人妥協,做出了暫時停止對地球的進攻的決定。地球文明與三體文明最終會發生什麼,是一方會被另一方銷毀掉,還是共同在太陽系中生存,這些疑問將在最後一部中得到解答。
劉慈欣,中國當代很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家之一。自1999年出道以來創作了一批讀者反響強烈的科幻作品。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等,中短篇《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等等。劉慈欣居住在山西省娘子關,祖籍河南,出生於山西省陽泉市。
4. 如何客觀全面地評價《三體》
客觀全面地評價《三體》,可從其創作背景、思想主題、藝術手法、創作水平等多個角度去鑒賞。
(一)創作背景。中國科幻小說創作一直處於低潮。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政府加強「科技興國」宣傳、科技事業不斷發展,出現了諸多有利科幻創作的條件
;同時以科技工作者為主的創作隊伍逐漸更新
,一些從科幻迷中分離出的精英化讀者也成長為作家。劉慈欣正是在從事工程師的業余進行科幻寫作。一開始,劉慈欣的創作以中短篇小說為主,正是由於中國科幻小說的匱乏,應許多讀者要求寫出長篇科幻小說。所以,一定程度上,其對《三體》的創作填補了中國科幻長篇小說長期的一個空白。
(二)思想主題。《三體》具有深切的社會意識,小說中逐漸浮現出的「宇宙社會學」,糾結在制度建構與人性道德的沖突之上,實際上也更為直接地將「中國經驗」的難題投放在整個宇宙的尺度之上。可以說作者構思的「三體世界」盡管有著上億光年的時空,其實卻並不遙遠。正是以現實情景為基點構想出的《三體》的宏大世界,明確地建立在「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麼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准則嗎?」的道德追問之上。
(三)藝術手法。在《三體》系列中,作者突破了硬科幻的傳統模式,讓其故事更好看,與此同時,在其哲學基礎上,還是沿用了地球思維的某種框架。而其採取的描寫方式具有技術主義的特點,這會使他在驚嘆「方寸之間,深不見底」之後,進一步帶讀者深入宇宙(比如奇異的「四維空間」)中去認知它的「尺寸」。尤其《三體》以全景細密的「寫實」方式加以刻畫,小說的文字精準而結實,使幻想變得栩栩如生。
(四)創作水平。從讀者接受度看,《三體》系列在創作成功不到8年的時間里,在中國的銷售量總計已超過100萬冊,而其第一部的英文版在全球銷量已超過11萬冊,目前已有5個版本的實體書在國際市場上發行,足見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評論家嚴鋒在讀過《三體》以及《三體Ⅱ·黑暗森林》以後,指出「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5. 《三體》出成中學語文閱讀理解題會是怎樣的即視感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於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於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於2010年11月出版。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其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天文學家葉文潔在期間歷經劫難,被帶到軍方絕秘計劃「紅岸工程」。葉文潔以太陽為天線,向宇宙發出地球文明的第一聲啼鳴,取得了探尋外星文明的突破性進展。三顆無規則運行的太陽主導下,四光年外的「三體文明」百餘次毀滅與重生,正被逼迫不得不逃離母星,而恰在此時,他們接收到了地球發來的信息。對人性絕望的葉文潔向三體人暴露了地球的坐標,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地球的基礎科學出現了異常的擾動,納米科學家汪淼進入神秘的網路游戲《三體》,開始逐步逼近這個世界的真相。汪淼參加一次玩家聚會時,接觸到了地球上應對三體人到來而形成的一個秘密組織(ETO)。地球防衛組織中國區作戰中心通過「古箏計劃」,一定程度上挫敗了拯救派和降臨派擾亂人類科學界和其他領域思想的圖謀,獲悉處於困境之中的三體人為了得到一個能夠穩定生存的世界決定入侵地球。
在運用超技術鎖死地球人的基礎科學之後,龐大的三體艦隊開始向地球進發,人類的末日悄然來臨 。
6. 劉慈欣在科幻小說創作中有哪些特點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有以下特點:
1、有著恢宏的科學意境
在人類能大規模改造自然之前,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人類對於神秘的自然是懷有一種敬畏之感的。隨著工業和科技的興起和深入發展,人類不再有這種敬畏感。
然而科幻文學卻可以讓人們從單調空乏的生活中抽身,讓思想在既虛幻又現實的世界裡遨遊,重拾對自然和宇宙的敬畏與想像。
劉慈欣科幻小說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科學、想像力豐富、時空尺度極大,能帶給讀者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
劉慈欣在其在小說中展示了很多宇宙的科學之美,這種美雖然基於科學,卻也具有中國文化所講求的意境之感,並且無論想像力多麼恢宏,卻可以落地與現實結合在一起,展現一種壯觀的詭譎,這也是其小說所特有的。
2、有著樂觀的科學態度
劉慈欣曾表示自己是一個技術樂觀主義,即對科學技術充滿信心,認為它可以解決人類的各種問題,尤其中國還處於發展中,需要對科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民眾需要科學的思維,因為這將有利於國家的發展,科幻小說不該總描繪科學的負面,這種觀念也讓他的作品顯出一種推崇科技的傾向。
比如,在解決人類生存、能源、環境等問題的小說中,最初帶來災難的技術幾十年後終於造福人類,一個科學研究支持的愛好最終給城市帶來降水,百年後人類回望古代人的探索不禁感嘆當時的艱辛不易。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死神永生》中是人性最終導致了人類文明的毀滅,但劉慈欣對此並沒有表達負面的情緒。他對理性和科學有著明顯的傾向,但仍保持了比較中性的立場。
3、重物輕人的形象刻畫
在主流文學中小說一般都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要求小說具有生動的人物形象,然而與主流文學中的著重刻畫人物形象不同,科幻文學中一些以自然科學為主的硬科幻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畫被弱化甚至符號化的,更多是作為人類種族形象或者類群形象出現的。
在完全是出於對科學的迷戀而非愛好文學而進行科幻創作的劉慈欣看來,人類只是浩瀚宇宙沙漠中的一粒沙,主流文學只注重人的描繪是一種自戀,而科幻要超越這種自戀,將目光投向整個宇宙。
這也許可以解釋劉慈欣的想像力為何如此恢宏恣意,他不受傳統文學和時空的限制,到達了常人無法企及的宇宙深處。
在他的作品中被突出的是科學形象,而很多人物是被弱化的。這種刻畫方式雖然展示出了一些科幻文學的特質,但人物形象的扁平和不合人情也被一些評論者和讀者詬病。
(6)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中的敘事藝術閱讀理解擴展閱讀:
劉慈欣為人低調,一直以科幻迷自居,對於媒體的稱贊從來都冷靜對待,但他在科幻文學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已經成為談到中國科幻小說便不可繞過的作家。
他的作品用空靈想像力展示宇宙的宏大壯美,更有樂觀的科學態度、獨特的科幻意境和幽深的宇宙哲理。
通過分析和總結他的創作特點可以得知,其最與眾不同的便是將現代科學精神、西方科幻小說經驗以及中國文學傳統和社會歷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科幻創作,帶讀者進入了出乎意料又似曾相識的想像世界。
中國的科幻文學還處於起步階段,有名氣的作家和優秀的作品數量還很有限,我們的科幻文學離世界頂級水平還很遠,但是現在劉慈欣已經站到了這個高台之上,為中國科幻文學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
7. 劉慈欣的《三體》文筆,為何會飽受人們的批評
劉慈欣《三體》的文筆一直是受到詬病的一個地方,許多人認為大劉的文章語句太生硬,辭藻不華麗,潤色不行,不過在我看來這正是劉慈欣科幻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劉慈欣的科幻文屬於“硬科幻”裡面有許多大量數據和相關論證,如果對基礎物理沒有了解那麼《三體》很有可能是看不下去的。
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的“三巨頭”克拉克、阿西莫夫、海因萊因,這三個人都有許多著名的科幻作品留存於世,但是寫作風格也是大相徑庭的,有的人很擅長人物環境描寫有些人則和大劉一樣更擅長科學技術描寫,這都不影響他們的作品成為經典。劉慈欣的《三體》也是一樣,看大劉的科幻文看的更多的是宏大的世界觀和格局,那種心靈上的震撼不比辭藻優美的修辭來的差。
8. 閱讀答案 雨果獎得主劉茲欣在深山裡締造科幻王國
因未提供閱讀題目,網上也沒有相關題目,故附上相關內容參考:
2015年8月23日,科幻作家劉慈欣憑其代表作《三體》,在美國奪得第62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該獎項被稱為「世界科幻界的諾貝爾獎」,這也是亞洲人首次獲此殊榮。把中國科幻小說推上了世界高度的劉慈欣,曾以370萬元的版稅收入躋身作家富豪榜,在無數粉絲眼中,他簡直是「神一般的人物」。但在生活中,他是一個質朴至極的山西漢子:每天朝九晚五地去發電站上班,回家還要給孩子、老婆做飯,不會開車,不會玩微信……是什麼樣的力量和契機,讓他攀登上了世界科幻界的巔峰?他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
我就是為科幻而生的
1963年,劉慈欣出生於北京。原本在中國煤炭設計院工作的父親,後來被下放到山西陽泉煤礦集團,當時還在讀小學二年級的劉慈欣,也隨家人轉到了陽泉第三礦區讀書。
父親在去山西時,偷偷帶著一大箱「文革」時的禁書,這些書豐富了劉慈欣幼小的心靈。他經常從床底下悄悄拿出那些「大部頭」,查著字典,一本本似懂非懂地看。情節和想像在腦海中齊飛,讓他感覺恍若置身於夢中仙境。
上小學三年級時,劉慈欣讀到了一本比蘇聯小說、莎士比亞的著作更令他興奮的書——凡爾納的《地心游記》,他說:「出現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這種感覺就像是我尋找了很久,終於被我找到了。我感覺這本書就是為我這樣的人寫的。」
從小時候開始,他就發現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小夥伴們的不同,他說:「別人的形象化思維有一個尺度,但對於我來說,多大的宏觀事物,我都能把它形象化。」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到「光年」的概念時,就馬上開始想像:光1秒鍾能繞地球7.5圈。這么快的東西走一年,能走多遠呢?劉慈欣說:「我只要一想到在黑暗的太空中,光走了一年的那種無窮無盡的距離,就特別有畫面感,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很震撼。但其他的小夥伴就不覺得有多遠、多震撼。」現在,劉慈欣把這種感覺描述為:「我就是為科幻而生的。」
劉慈欣上初一時,「文革」結束。也是在那一年,中國的科幻小說進入黃金時代,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童恩正的《珊瑚島上的死光》等書出版,引起轟動,他所喜歡的作家凡爾納的系列作品也相繼出版,他感覺「就好像在一個黑屋子裡,窗戶一下子被打開了」。
那時的科幻市場盡管繁榮,但書的總量仍然有限。「全國就那麼幾家科普雜志、幾家出版社在出版長篇小說,每出一部到書店就能看見,所以每年出版的科幻小說我都看過。」劉慈欣說。
但好景不長,1983年他讀大學時,科幻作品被當成「精神污染」加以清除。在他的印象中,那時科幻作品在一夜之間就沒有了,他感到非常恐慌。如果想找科幻書,只能去北京的外文書店,可那裡的書都是幾十塊錢一本,根本買不起,劉慈欣只能帶一本英漢詞典過去站著看。但那時候的書店不讓隨便看書,看的時間長了,就會被店員趕走。
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一些科幻作品才開始披著文學的外衣被陸續引進,比如羅傑·澤拉茲尼的《科魔大戰》。「我眼睛很尖,一看就知道哪些是科幻作品。」劉慈欣難掩喜悅地說。
在深山裡締造「科幻王國」
1985年,劉慈欣在從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山西娘子關發電廠的計算機室工作,每天就從宿舍區走到辦公區,再從辦公區返回宿舍區。偏僻的小鎮上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同事們大多熱衷聊天和打牌。劉慈欣不打牌,也很少跟人聊天。
他常常在下班後坐在院子里的一把躺椅上,目送春雨秋風,慣看夏花冬月。在看似平靜的生活中,劉慈欣把想像投射到數萬光年以外的浩渺太空,靈感的火花不經意間就冒了出來……在這個閉塞、落寞卻處處回盪著歷史韻味的大山中,劉慈欣對科幻文學越發痴迷。沒有科幻小說可看,他索性開始用筆構築自己的科幻王國!
《宇宙塌縮》和《微觀盡頭》,是這位「科幻迷」參加工作之初的兩篇試手之作,雖然語言顯得有些生澀,描寫也較粗糙,但已孕育了他後來創作的小說氣魄大、懸念足的風格。短篇小說寫得不過癮,劉慈欣就開始了長篇創作。1989年,他完成了《中國2185》,兩年後又寫出了《超新星紀元》。
《超新星紀元》描述了一個孩子掌控的世界:一顆超新星突然爆發,強烈的輻射使13歲以上的人類普遍患上了輻射病,並相繼死亡,只剩下12歲以下具有基因自主修復功能的孩子。這些失去大人的孩子與成人一般,坦克、航母、殲擊機、核彈頭……所有的武器都是他們的玩具。《超新星紀元》實際上是對獨生子女的嬌氣、貪玩、不愛學習、自私等壞毛病進行了抨擊。
但由於當時科幻文學正處於寒冬,他的《超新星紀元》等作品相繼投了幾家出版社,得到的回復都一樣:「書稿很不錯,但出不了……」
直到1999年,見科幻文學在國內已經出現「冰雪消融」的解凍現象,劉慈欣又從自己的作品中遴選了5篇,列印出來投給《科幻世界》雜志。編輯唐風從如山的來稿中發現了劉慈欣的5篇小說:《鯨歌》《微觀盡頭》《宇宙坍縮》《帶上她的眼睛》《地火》。初讀之後,唐風拍案叫絕,立即給劉慈欣打了電話,告訴他5篇全部留用!
同年,《帶上她的眼睛》還榮獲了第11屆中國科幻「銀河獎」一等獎。從此,劉慈欣的科幻作品創作一發而不可收,而且作品質量頗高:《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道阻塞干擾》《鏡子》《贍養人類》《贍養上帝》《球狀閃電》……他的科幻作品一篇接一篇、一部接一部。
劉慈欣說,他是一個把科幻和現實分得很清楚的人,科幻和現實各有各的規則。「有人說,寫科幻小說是為了逃離現實,對於我來說不是這樣的,我與現實相處得很融洽。我每天按時上班,還要不斷更新專業知識,下班後就騎著自行車接孩子、買菜,只是利用業余時間寫作而已。」劉慈欣說。
9. 為什麼很多評論都說劉慈欣的小說《三體》沒有文學性,人物塑造不豐滿呢
閱讀經驗和習慣造成讀者和評論家得出《三體》文學性不足人物不夠豐滿的的結論
文學評論家和普通讀者的評判往往囿於自身的經驗,文學評論家會以中國傳統小說為背景衡量《三體》,而普通讀者會以大量網路小說和通俗小說為標准衡量《三體》,從這樣習慣的角度為標准,《三體》確有可能被誤解為文學性不足,人物不夠豐滿。
劉慈欣公開承認的老師阿瑟克拉克的作品《與羅摩相會》,簡直就如同一篇冗長的說明文,如果不是因為奇幻的想像力,可能大多數人根本讀不下去,(而且就算你津津有味的讀完了,但沒有一個人物形象可以長久保存下來),相比之下,我認為大劉已經大幅度地超過了他的這位老師。
所以,在硬科幻文學領域,劉慈欣不是文學性與人物塑造的反面教材,恰恰相反,《三體》已經是硬科幻文學領域文學性的典範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