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阿西莫夫18歲發表第一篇科幻小說

阿西莫夫18歲發表第一篇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4-17 13:50:26

㈠ 阿西莫夫的資料

艾薩克·阿西莫夫(1930-1992)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Isaac Asimov,1920-1992),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作品竟達到500部之多,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阿西莫夫是俄裔猶太人,他於1920年出生在俄國,3歲時舉家遷往美國,5年後取得美國國籍。阿西莫夫的父親在紐約布魯克林區開有數家糖果連鎖店,阿西莫夫則一邊讀書一邊幫忙照料店鋪。阿西莫夫的父親保守刻板,對子女要求嚴格,禁止阿西莫夫看暴力色情之類的報刊書籍,於是阿西莫夫選擇了科幻小說,並從9歲開始痴迷。
在阿西莫夫18歲那年,他將自己的處女作《宇宙瓶塞鑽》投給著名科幻作家兼編輯坎貝爾主編的科幻雜志,但是坎貝爾認為這篇作品「作為短篇太長,作為長篇則太短」,而且他「不喜歡慢騰騰的開頭,以及自殺的結局」。不過坎貝爾還是給了阿西莫夫以很大的鼓勵。結果在1939年3月,阿西莫夫終於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逃離灶神星》。
就在這同一年,阿西莫夫獲得了哥倫比亞學士學位,1941年他又獲得文學碩士。二戰中阿西莫夫曾入伍服役,戰後於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並進入大學教書。 阿西莫夫一生寫有大量的科幻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機器人」系列。
「基地」系列為讀者展示了一個浩瀚龐大的宇宙畫卷。它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其時人類已遍布250萬顆行星,人口達到1000 ,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宇宙帝國。而這時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卻根據推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帝國行將崩潰,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長達30000年的黑暗時期,所有的文明都將盪然無存;但是如果按照他的方法,通過建立基地的方法,則可以將人類文明的火種保留下來,並將黑暗時期縮短為1000年。於是,「物理學基地」和「心理學基地」相繼被建立,它們將完成保存並發展人類文明的艱巨任務……

㈡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人物生平

1920年1月2日,艾薩克·阿西莫夫出生在俄羅斯莫斯科西南約250英里的一個名叫彼得羅維奇的小村莊里,父母是俄國猶太人。快到2歲時,他才得第一場大病,差點死於肺炎。據阿西莫夫家族記載,艾薩克是當地肺炎流行時唯一倖存的孩子。
1922年6月,定居於美國的阿西莫夫母親安娜的哥哥約瑟夫·伯曼來信表示願意幫助阿西莫夫一家人移民美國。1923年1月11日,阿西莫夫一家離開了俄羅斯,於1923年2月抵達紐約,定居布魯克林,一家人在當地開了糖果店。
阿西莫夫從小就很聰明,年輕時多次參加「智商測試」,普通人的智商一般是80分,而他得分總在160左右,屬於「天賦極高」之列。在學生時代,老師們都知道他是個超級靈童,多次跳級,而考試中總能考取第一名。但同時,他也是個愛鬧騰的、讓老師頭疼的學生。 1931年,阿西莫夫11歲時,他開始寫作。1935年高中畢業時,阿西莫夫年僅15歲,之後入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20世紀30年代中期,阿西莫夫成為一名科幻迷。從1935年開始,他給《驚奇故事》雜志寫了許多信,它們一般都會刊登出來。1938年,他參加了一個科幻俱樂部。 1938年6月,阿西莫夫寫了一個叫做《宇宙瓶塞鑽》的故事,投稿給《驚人故事》,但遭到退稿。 在連續9次收到退稿以後, 阿西莫夫終於於1939年3月在《驚奇故事》上正式發表第一個科幻故事《逐出灶神星》。同年5月,《驚奇故事》發表了阿西莫夫的又一個故事《致命的武器》。1939年7月,坎貝爾的《驚人故事》首次刊登他的作品,名為《趨勢》。從此,阿西莫夫有能力自己支付學費了。 1939年9月,他達到了學業標准,進入了研究生院。1940年底,他以優異的成績正式成為哥倫比亞的研究生。 同年,阿西莫夫發表了《我,機器人》的第一個短篇故事《小機》,刊登於1940年9月號的《超級科幻小說》。
到1941年春天,阿西莫夫已經發表了15個故事。1941年4月,阿西莫夫發表了《日暮》,描述了一個被六個太陽照耀、從未遇到過日落的行星,突然發生了日蝕之後的故事。 這部小說後來被認為是經典之作,許多人認為是阿西莫夫寫得最好的小說。 同年8月1日,阿西莫夫去見《驚奇故事》的主編約翰·坎貝爾,他有了一個嶄新的科幻點子:撰寫一部發生於未來的歷史小說,描述銀河帝國衰落的始末。坎貝爾認為阿西莫夫應該將其寫成系列故事,還和他共同發明出「心理史學」這門虛構的科學,這就是日後的「基地系列」。
1942年2月2日,阿西莫夫順利取得了碩士學位,並馬上開始申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課程。 隨後,他在1942年3月號的《驚奇》上發表了短篇《轉圈圈》,首次提出了「機器人學三定律」。 同年3月,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說家羅伯特·亨納恩的推薦下前往海軍造船廠工作。 他於同年又將「基地系列」的第一個故事發表於《驚奇故事》1942年5月號,第二個故事則於次月刊出,受到讀者的歡迎。 同年7月26日,阿西莫夫與女友傑特魯德結婚,兩人在紐約度過了為期一周的蜜月。
在坎貝爾的監督鼓勵之下,阿西莫夫在1940年代總共為基地系列寫了八個故事,後來都歸入「基地三部曲」,完整地講述了銀河帝國的衰亡和基地崛起的歷史。 從1944年到1950年之間,阿西莫夫又在《驚奇》上發表了四個機器人短篇,這些小說後來都收錄於《我,機器人》中。
1945年11月,阿西莫夫被征入了軍隊,在弗吉尼亞州利兵營接受了4個月的體能訓練。1946年3月,他作為化學專家被送到瓦胡島參加一項原子彈爆炸試驗。1946年6月5日,阿西莫夫退役回到紐約。1948年5月20日,阿西莫夫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 1950年代,阿西莫夫持續為科幻雜志寫短篇小說,他稱這個時期是自己的「黃金十年」。
1950年1月,雙日公司出版了阿西莫夫的首部長篇科幻小說《蒼穹一粟》,該書屬於「銀河帝國三部曲」,講述了一個20世紀的裁縫穿越到數萬年後的銀河帝國的故事。年底,他又在格言出版社出版了第二部長篇小說《我,機器人》,收錄了九個機器人短篇小說。
1951年,阿西莫夫晉升為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化學助理教授, 同年他發表了「基地三部曲」的首部長篇《基地》 和「銀河帝國三部曲」第二部長篇《繁星若塵》。
1952年,阿西莫夫出版了一部生物化學教科書《生物化學與人體代謝》,這是他寫作科普書籍的開始。 同年,他在格言出版社出版了「基地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說《基地與帝國》, 並完成了首部機器人長篇小說《鋼穴》,該書講述了未來世界機器人與人類搭檔辦案的故事。 同年12月,他出版了「銀河帝國三部曲」的第二部《星空暗流》。
1953年,阿西莫夫出版了「基地三部曲」的第三部《第二基地》。 1953年12月初到1954年2月,阿西莫夫完成了他的時空旅行作品《永恆的終結》。
1954年,阿西莫夫出版了《鋼穴》,這本書比之前的每一部書都要暢銷。由於該書的成功,阿西莫夫於1955年開始撰寫續集。 同年他被提升為副教授。
1955年,《永恆的終結》由雙日公司出版,這部小說中故事情節圍繞男女主人公的戀情展開,打破了阿西莫夫以往的模式,代表著他創作的最高點。
1957年,《鋼穴》續集《裸陽》由雙日公司出版。 同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深深地觸動了阿西莫夫,他深感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於當代的科技發展水平。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盡力而為使這種差距盡快地縮小,於是毅然收縮早已得心應手的科幻創作,潛心撰寫科普方面的書籍和文章。
1958年夏季,阿西莫夫辭去了波士頓大學的工作,但保留了助理教授的頭銜,成了一名專業作家。 60年代,阿西莫夫創作的小說極少,但正是在這一時期,他成了一名非常成功的非小說類作品創作者和公眾演說家。阿西莫夫喜歡在集會上發表演說,扮演就餐後演說家的角色或講授科普知識。到1963年為止,阿西莫夫每月平均做二至三個演講,每次固定收費1000美元。
除《神奇的旅程》和少數幾個短篇小說外,整個60年代,阿西莫夫都致力於非小說類作品的創作。在這10年結束前,他寫的書達到並超過了100本,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發表於1960—1970年之間。他寫作的速度很快,隨著知名度的提高,他的任何作品幾乎都能自動賣出。
1960年10月阿西莫夫出版了《聰明男人的科學指南》,在全國各地都受到了好評並獲得了國家圖書獎的提名。1964年,阿西莫夫又出版了《阿西莫夫的科學與技術傳記網路全書》,該書花了他三年時間才寫成,共有50多萬字,由為古今各國最重要的1000多名科學家的小傳組成。該書立即成為暢銷書,直到80年代仍反復再版。至今,它仍被當作一本工具書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大圖書館中得到廣泛使用。
隨後,阿西莫夫開始創作歷史題材書籍。60年代的的作品有《希臘人》、《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埃及人》、《近東》、《黑暗時代》、《英格蘭的形成》等。1966年,阿西莫夫因《基地三部曲》榮獲了科幻小說界最高獎項「雨果獎」。1972年,阿西莫夫發表了一篇描寫外星人的科幻小說《神們自己》,並憑借這部作品獲得了雨果獎和星雲獎。在70年代早期,他又寫了其他幾部歷史作品,這些書從法國歷史開始,一直寫到了美國的歷史和君士坦丁堡的歷史。同一時期,阿西莫夫還出版了幾部黃色打油詩集。
1972年1月,在一次例行體檢中,阿西莫夫被發現患有甲狀腺癌,不得不動了一次手術。1973年11月16日,在經歷了為期三年半的離婚大戰後,阿西莫夫與妻子傑特魯德正式離婚。同年11月30日,他與新伴侶珍尼特結婚。1974年8月,阿西莫夫出版了科幻短篇《雙百人》,講述一個想變成人類的機器人的故事,再度獲得評論界的贊譽。
70年代中期,阿西莫夫已是世界科學名人了,幾乎每個月他都要上電視談談科學新動向。1974年,他甚至被載入《大英網路全書》。1979年底,《作品200》出版後,他亦作為文學歷史上的前十位多產作家之一,被載人了記錄叢書。在隨後的兩年裡,阿西莫夫寫了一套關於他生活的大部頭作品,即《記憶常青》(1979年)和《歡樂永存》(1980年)。 自60年代中期雙日出版社首次出版了《基地》系列後,阿西莫夫便不斷收到讀者來信,希望他繼續接著寫這套書。1981年2月,在朋友們的不斷催促下,阿西莫夫重抬舊業,又開始接著創作基地系列。1982年9月,他還開始創作「機器人系列」的下一部作品。
1982年10月,阿西莫夫出版了基地系列新作《基地邊緣》,講述了「基地三部曲」之後發生的故事。這部書獲得了巨大成功,成功躋身於《紐約時報》的暢銷書行列,並獲得了1983年雨果獎的最佳小說獎。
1983年3月,阿西莫夫又出版了「機器人系列」的新作《曙光中的機器人》。
1985年,阿西莫夫出版了「機器人系列」的最後一部作品《機器人與帝國》,在這部書中他提出了凌駕於「機器人學三定律」之上的「第零定律」。
1986年10月,阿西莫夫出版了「基地系列」的第五部作品《基地與地球》,書中提出了「蓋婭星系」的構想。這是阿西莫夫最長的一部科幻小說,在《紐約時報》的暢銷小說榜上停留達15周之久,曾一度躥到第七位,但讀者反響並不太好。於是阿西莫夫便開始創作「基地三部曲」的前傳系列。
1988年,阿西莫夫出版了《基地前奏》,講述了心理史學之父哈里·謝頓發明這一學說的歷程,填補了《基地三部曲》留下的空白。
1992年,阿西莫夫又開始創作《邁向基地》,這部小說重新啟用了《基地三部曲》的中篇小說集模式,講述了哈里·謝頓的一生。阿西莫夫原來打算寫5個相互關聯的中篇,結果由於健康每況愈下,阿西莫夫和助手在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周將第五個故事改編成了整套作品的尾篇。這部小說在1993年阿西莫夫去世後出版。
在生命的最後歷程中,阿西莫夫還曾與友人羅伯特·西爾沃伯格合作,將自己早期的一些短篇故事擴寫成長篇小說,包括《日暮》、《正子人》(由《雙百人》擴充而成)等。 整個80年代,阿西莫夫堅持每個月在《幻想與科幻》雜志上發表專欄文章,直到病得根本不能再動筆時才被迫停止。 1983年,阿西莫夫接受了心臟手術。1989年,阿西莫夫要再次接受心臟手術,術前檢測出感染艾滋病毒,手術只好取消。
從80年代到90年代初,阿西莫夫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由於葯物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到1990年下半年時,他的雙手開始抖得很厲害,越來越難於操作微機或打字機。他只能口述他的最新作品,讓別人幫他打出來。整個1991年冬天和1992年春天,他不斷地出入醫院,突如其來的一點感冒或肚子疼都使得他必須接受觀察。
1992年4月,阿西莫夫因心絞痛住院,不久得了腎衰竭。隨著病情的不斷惡化,他已處於半昏迷狀態,最終於1992年4月6日清晨逝世於紐約大學道奇醫院,享年72歲。1992年4月22日,在道德文化中心舉行了阿西莫夫的悼念儀式。

㈢ 搜集關於作者阿西莫夫的資料

艾薩克·阿西莫夫(1930-1992)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Isaac Asimov,1920-1992),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作品竟達到500部之多,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阿西莫夫是俄裔猶太人,他於1920年出生在俄國,3歲時舉家遷往美國,5年後取得美國國籍。阿西莫夫的父親在紐約布魯克林區開有數家糖果連鎖店,阿西莫夫則一邊讀書一邊幫忙照料店鋪。阿西莫夫的父親保守刻板,對子女要求嚴格,禁止阿西莫夫看暴力色情之類的報刊書籍,於是阿西莫夫選擇了科幻小說,並從9歲開始痴迷。
在阿西莫夫18歲那年,他將自己的處女作《宇宙瓶塞鑽》投給著名科幻作家兼編輯坎貝爾主編的科幻雜志,但是坎貝爾認為這篇作品「作為短篇太長,作為長篇則太短」,而且他「不喜歡慢騰騰的開頭,以及自殺的結局」。不過坎貝爾還是給了阿西莫夫以很大的鼓勵。結果在1939年3月,阿西莫夫終於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逃離灶神星》。
就在這同一年,阿西莫夫獲得了哥倫比亞學士學位,1941年他又獲得文學碩士。二戰中阿西莫夫曾入伍服役,戰後於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並進入大學教書。 阿西莫夫一生寫有大量的科幻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機器人」系列。
「基地」系列為讀者展示了一個浩瀚龐大的宇宙畫卷。它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其時人類已遍布250萬顆行星,人口達到1000 ,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宇宙帝國。而這時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卻根據推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帝國行將崩潰,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長達30000年的黑暗時期,所有的文明都將盪然無存;但是如果按照他的方法,通過建立基地的方法,則可以將人類文明的火種保留下來,並將黑暗時期縮短為1000年。於是,「物理學基地」和「心理學基地」相繼被建立,它們將完成保存並發展人類文明的艱巨任務…

㈣ 阿西莫夫的fans和專家進來!!!!!

我看的那本《基地》的評論也是這樣,是說阿西莫夫走進了一家書店,看的第一本書上的的一張圖是一個軍人,由此聯想了羅馬帝國衰亡史,便構思了銀河帝國衰亡史的。這只是寫作的時候作家們常用的聯想方法,阿西莫夫的確看了很多遍羅馬帝國衰亡史,但雖然都是衰亡史,實質上羅馬帝國衰亡史與銀河帝國衰亡史並不需要一樣呀,所以「一個輝鴻的宇宙世界背景,帝國擁有良好的社會體系和管理體系」的銀河帝國衰亡史與羅馬帝國衰亡史是不能因為阿西莫夫的聯想而強遷在一起說。他們之間為什麼會帶給阿西莫夫靈感就只有問阿西莫夫他自己了,好比你我也想不到那樣好的作品出來呀!!呵呵

㈤ 阿西莫夫再1935年發表了第一部科幻小說,叫什麼名字

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年——1995)被視為坎貝爾的門徒。阿西莫夫是俄羅斯人,兩歲時隨父母逃避俄國革命來到美洲。在坎貝爾的指點下,阿西莫夫的創作水平迅速提高,第一篇科幻小說《逐離灶神星》是阿西莫夫15歲時創作的,從此他開始了其漫長而高產的創作生涯。主要科幻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說》(1942)、《我、機器人》(1950)、《鋼窟》(1954)等。

㈥ 1935年,15歲的阿西莫夫發表了他的第一部科幻作品,這部作品是( )

C
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年——1995)被視為坎貝爾的門徒。阿西莫夫是俄羅斯人,兩歲時隨父母逃避俄國革命來到美洲。當他把第一篇稿件投給坎貝爾時,年僅十七歲。在坎貝爾的指點下,阿西莫夫的創作水平迅速提高,從第一篇科幻小說《逐離灶神星》開始,阿西莫夫開始了其漫長而高產的創作生涯。主要科幻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說》(1942)、《我、機器人》(1950)、《鋼窟》(1954)等。

㈦ 18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是美籍猶太人,兒童時代離開故土俄羅斯去了美國。青年時代攻讀生物化學,此後他投身寫作,並成為世界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聞名遐邇,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早在本世紀50年代就以創作撰寫科幻小說和科普讀物而蜚聲文壇。他那非凡的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不斷對虛構世界和真實世界的新探索,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名望,為他的作品贏得了廣大的讀者。他的著作題材廣泛,涉及科學、歷史、語言學理論和科幻小說。他異乎尋常的想像力同時贏得了成年人和兒童的尊敬和佩服。阿西莫夫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歡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書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在他的書中,科學不再是深奧的、難以理解的東西,只有你靜下心來,認真讀下去,就能一步一步地進入科學的殿堂,領略科學的迷人魅力。《基地》、《機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這些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相互貫串起來,竟是一部俯仰兩萬年的長篇史詩!阿西莫夫特意將科幻場景巨幅拉大,在全銀河的背景下架構他獨有的科幻世界、由銀河帝國的興亡史來討論人性與政冶、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處處閃動著關懷人類未來的筆觸,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在他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時,機器人學尚未發展出來;等到這門科技發展得相當有成果時,幾乎每一本有關機器人學發展史的書籍都提到他、他的小說與他發明的「機器人三定律」。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阿西莫夫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更是世界聞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達百七十餘本,內容廣及科學類的數理化、天文、生物、醫學,還涉及文學、宗教、史地等。如此淵博的學識使他的筆下世界具備了奇幻的想像與高度的預言性,阿西莫夫以真確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雜進偵探與推理的小說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是一部全面介紹人類以科學的方法為工具,努力探索宇宙奧秘的科普著作。其內容涵蓋了物理科學、生物科學及各個分支的發展狀況和所取得的成就,闡述了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交叉。

阿西莫夫的很多作品特別是科普作品,都已有了中譯本,在中國擁有大量讀者,甚至還有許多阿西莫夫迷。

附:

科學時代的偉大「講解員」

1992年4月6日清晨,一顆不平凡的大腦,在大洋彼岸永遠地停止了思考。全世界失去了有史以來著述最豐的作家之一——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我們永遠也無法知曉,究竟有多少第一線的科學家由於讀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或某一個小故事而觸發了靈感;也無法知曉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對科學事業寄予深情。」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兼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時這樣寫道,「我並不為他而擔憂,是為我們其餘的人擔心——我們身旁再也沒有阿西莫夫激勵年輕人奮發學習和投身科學了。」

阿西莫夫創造了奇跡,他的一生也是一個傳奇。

告別實驗室,戀上打字機

1920年1月2日,阿西莫夫出生在原蘇聯斯摩棱斯克的彼得洛維奇,雙親是猶太人。3歲時,他隨家庭遷居美國紐約州的布魯克林,1928年加入美籍。

生性聰明的阿西莫夫年方5歲就在當過會計師的父親輔導下開始自學。7歲時,他居然已能教5歲的妹妹念書了。9歲那年,他在父親開的雜貨店裡首次接觸到科幻雜志。這些流行刊物為阿西莫夫開啟了閱讀之門,使他對知識產生了一種渴求,後來還將他引入了寫作生涯。

中學時代的阿西莫夫喜歡獨來獨往,常給人以傲慢的印象。但阿西莫夫也完全能夠靜下心來學習。他有著強烈的求知慾,而且毫不挑剔,什麼都想學。他15歲便念完高中,邁進了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的課堂。課余時間,他一邊大量閱讀科普和科幻作品,一邊積極思考問題,同時內心也湧起了一種創作的沖動。18歲那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被放逐的維斯塔》。21歲時,他在著名科幻編輯約翰·W·坎貝爾點撥下,寫出了科幻短篇經典《黃昏》並一舉成名。

1939年,阿西莫夫從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畢業,其後又相繼取得了該校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自1955年起,他開始擔任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從事酶學、光化學的研究。這期間,除了在部隊服役的短暫歲月,他一直沒有中斷科普和科幻創作,並且已經寫出了奠定他科幻小說大師地位的幾部重要作品:《我,機器人》和《基地》系列。

而他在20世紀50年代初創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早期的科普創作實踐使阿西莫夫認識到,他不僅喜歡而且也非常擅長撰寫科學類題材的作品(而不只是將它們作為科幻小說的情節與對話的陪襯)。1957年,前蘇聯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深深地觸動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國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於由衛星上天所標志的當代科技水平。作為一名科學作家,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盡力而為,使這種差距盡快地縮小,於是便毅然放下早已得心應手的科幻創作,而潛心於撰寫普及科學知識的書籍和文章了(直至15年後他才「重出江湖」,再度進行科幻小說創作)。

然而,創作需要充裕的時間,教學工作顯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創作活動。另外,極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雖然自己的頭腦和專業功底並不差,但自己的前途並不是在顯微鏡下,而是在打字機上:「我明白,我決不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但是我可能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作家。我作出了這樣的選擇:去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1958年,他毅然不顧他那時尚未離婚的前妻的反對,告別了講台和實驗室,成為一名專業專家。

這是阿西莫夫事業和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那時候,他已經出版了24本書。

豈止「著作等身」

淵博的學識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數量迅速上升,並使他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和褒獎。他全身心地投入寫作,每天至少寫作8小時,有時甚至整個星期都坐在打字機旁。一年之內,他往往能推出10部或更多的著作。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當每年修訂一次的美國《名人錄》徵集有關他的條目時,他自述已出版過467部著作。

他本人還作過這樣一個統計:從1950年出版第一本書《天上的小石子》(長篇科幻小說)算起,他花了237個月、近20年的時間,於1969年寫完他的頭100本書;往後至1979年3月,他用113個月、近9年半的時間完成了他的第二個100本書;而當他在1984年12月寫完他的第三個100本書時,只花了69個月的時間;更令人驚奇的是,在以後8年左右的歲月里,他以更驚人的速度寫了近200本書。

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壘起來會有多高?目前尚沒有人做過計算。不過按照阿西莫夫著作中文本的第一個譯者林自新先生的說法,阿西莫夫豈止「著作等身」,肯定是「著作超身」了,而且極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紀錄。在其自傳《我,阿西莫夫》中附錄的作品分類就有:科學總論24種,數學7種,天文學68種,地球科學11種,化學和生物化學16種,物理學22種,生物學17種,科學小品40集,歷史19種,文學10種,談聖經的7種,幽默與諷刺9種,自傳3卷,科幻隨筆2集,長篇科幻小說38部,科學探案2部,科幻小小說與短篇科幻故事33集,趣味短篇故事1集,短篇科學探案故事2集,以及由他主編的科幻故事118集。

科學世界的出色「導游」

巨大的成就使阿西莫夫成了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卡爾·薩根在談到阿西莫夫時指出:「在這個科技的世紀,我們需要一位在科學和公眾之間起聯系作用的人物,沒有一個人能夠把這項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樣出色,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講解員。」

是的,阿西莫夫對科學有著精深的理解,對科學的本質有著深遂的洞察力。他不僅通曉現代科學的許多前沿課題,而且也非常熟悉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再深奧的科學知識,一經他的妙筆點綴,讀來便毫無生硬之感。

請看《檯球》中他對於極其抽象的物理學上的所謂」兩場論」的描述:「請把宇宙想像為一塊又平又薄、柔韌性極強、不會碎裂的橡膠板。如果我們把質量這個概念同地球表面上的重量概念聯系起來,就可以想到質量會使橡膠板形成凹陷。質量越大,凹陷越深」。

再請看他在《無窮之路》一書中對「黑洞」的精彩描繪:「阿西莫夫的體重是74.8公斤,假如阿西莫夫被壓縮成一個黑洞,那麼他的直徑就只有2.22×10-25米」。

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內容的廣泛性與敘述的邏輯性有著完美的統一。他能在極其廣闊的知識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寫作的主線,從而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學性與通俗性也有著高度的統一。他經常在書的開頭,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種種引人入勝的問題,從而能在一開始就從心理上抓住讀者;緊接著的展開部分敘述之生動更不待言,結尾部分則更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韻無窮。阿西莫夫的許多作品又是現代性與歷史感高度統一的典範,血肉飽滿的科學過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讀物兼具普及功能與學術價值。

更令人驚嘆的是,阿西莫夫似乎從未有過寫不下去的時候,他常常能夠迅速地從一個主題轉到另外一個主題,而且樂此不疲。這也是他創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種「施教能力」,總能直截了當地說明事物,准確無誤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從而創立了自己友好、坦誠地直接訴諸讀者的風格。

對於中國的科普作家來說,阿西莫夫是大有值得研究與借鑒之處的。我跟國內翻譯阿西莫夫作品數量最多的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探討過這個問題。例如,阿西莫夫乃生物化學家出身,何以能涉足自然科學的幾乎所有領域,又何以能寫出數以百計的優秀科普書籍和數以千計的科普文章?再如,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幾乎不必藉助於插圖,單憑文字的力量就能把科學上許多相當抽象、復雜的概念和問題講得清清楚楚。這在科普書林中,堪稱獨樹一幟;而從我國國情、尤其是當前出版、印刷事業的經濟和技術條件來看,科普書籍以文字為本、而不過分倚重大批精美彩照或豪華插圖乃是非常可取的。他山之石可攻玉,我們倘能從阿西莫夫的作品中得到某種啟示,則不亦美乎?

富有遠見的幻想家

阿西莫夫擁有科學家、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3種頭銜,但以科幻作家最負盛名。他的科幻小說大致可分成「機器人」、「未來史系列」和「科幻偵探小說」3大類,其中以「機器人為題材的科幻小說最為出色。早在20世紀40年代,在科學界遠未研製成機器人之時,阿西莫夫就在他的機器人系列小說中,富有遠見地預言了機器人時代的到來,以及機器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作用,並創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

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在人遭受傷害時袖手旁觀;第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的命令,除非該命令與第一定律相抵觸;第三,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保護行為與上述兩定律相抵觸。這3條定律明確規定了人與機器人的主從關系和相互制約關系,幾十年來已成為公認的研製和使用機器人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它們被編成程序,輸入機器人的「大腦」中。

阿西莫夫自稱是科幻小說中「屬於比較認真的那一派」,他強調作品的科學性,反對粗製濫造和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他的科幻作品不僅牢固地建立在科學的預測基礎之上,而且還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真正反映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幫助人們擴大視野,創造性地思索未來,向未知的領域延伸、拓展。

阿西莫夫無疑也是一位卓越的人文學者,他把科學看作是地球上偉大而統一的原則。他利用科幻小說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促使人們去考慮人類與科技、歷史等各方面的聯系,考慮人類與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阿西莫夫還是控制人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一位先行者,是「理性、科學和懷疑論的衛士」,也就是反對偽科學、超自然現象和宗教迷信的先鋒鬥士。他以自己的著作在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解惑釋疑的工作。

「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會死去」

阿西莫夫對寫作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熱情,他的職業是寫作,「業余愛好」還是寫作,寫作就是他的生命,「……我不為別的,只為寫作而活著。」1985年,法國《解放》雜志出版了一部題為《您為什麼寫作?》的專集,收有各國名作家400人的筆答。其中阿西莫夫的回答是:「我寫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樣;因為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會死去。」

對於阿西莫夫成為「寫作狂」或「寫作機器」的根源,有種種猜測和說法。除了興趣的因素外,阿西莫夫自己認為,只有以如此有序的方式從事寫作才能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在做一項「正當的工作」。從本質上說,這是他表明自己像父親多年辛勤工作經營的雜貨店那樣努力地工作的唯一方式。也正是這強大的工作信念,使他如此在乎著書數量,並時刻被一種危機感所驅使。而阿西莫夫的傳記作者米歇爾·懷特指出:家庭背景和兒時經歷對阿西莫夫寫作生涯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由於家庭背景不同尋常,打小又受到嚴格的管教,再加上從小就承擔起家中的一些責任,使得阿西莫夫具有極強的責任感。即便他已經功成名就、無須為錢發愁的時候,年少時就根植於他心中的對貧窮的恐懼一直還困擾著他。「所有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將阿西莫夫塑造成了後來那個自覺、自律、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的工作狂。在他的一生中,停止寫作幾乎能夠給他帶來生理上的痛苦。」

他的驚人的著書量甚至還被寫入了一部科幻作品中。這部名為《效仿》的小說有一段對話這樣挖苦阿西莫夫道:「『你看過阿西莫夫早期創作的親猶太人詩作嗎?《猶太人被放逐前》,就是他在2000多年前寫的那部作品?』『我只聽說過那個指導編撰了《阿西莫夫的銀河網路全書》的阿西莫夫,這個書名也太狂妄了……什麼?所有的5000冊都是他寫的?』『是的,他是個工作狂。這可憐的傢伙,沒有別的事干。』」

不過,阿西莫夫付出的代價也不小。長年累月地坐在打字機前對身體自然不利,而且連正常的天倫之樂也難得享受。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也多少與此相關。1969年,他在自己的第100本書《作品第100》的引言中寫道:「給一位寫作成癮的作家當老婆,這種命運比死還悲慘。因為你的丈夫雖然身在家中,卻經常魂不守舍。再沒有比這種結合更悲慘的了。」

寫這段話的時候阿西莫夫尚未離婚,但想必他已經有預感了。年輕時他「決定」要娶的那位「非同尋常的姑娘」傑特魯德,不可能永遠理解和遷就他。傑特魯德曾經這樣數落他:「有一天,艾薩克,當你感到生命快到終點時,你會想起自己竟在打字機邊花了那麼多的時間,你會為自己錯過了原本可以享受的一切快樂感到惋惜,你會為自己浪費了那麼多年的光陰而只為寫100本書感到後悔。但那時,什麼都已經太晚了。」

㈧ 阿西莫夫的早年經歷是什麼

享譽全球的科普和科幻巨匠阿西莫夫創造了奇跡,他的一生也是一個傳奇。1920年1月2日,他出生在原蘇聯斯摩棱斯克的彼得洛維奇,雙親是猶太人。3歲時,他隨家庭遷居美國紐約州的布魯克林,1928年加入美國籍。

生性聰明的阿西莫夫年方5歲就在當過會計師的父親輔導下開始自學。7歲時,他居然已能教5歲的妹妹念書了。9歲那年,他在父親開的雜貨店裡首次接觸到科幻雜志。這些流行刊物為阿西莫夫開啟了閱讀之門,使他對知識產生了一種渴求,後來還將他引入了寫作生涯。

中學時代的阿西莫夫喜歡獨來獨往,他有著強烈的求知慾,而且毫不挑剔,什麼都想學。他15歲便念完高中,邁進了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的課堂。課余時間,他一邊大量閱讀科普和科幻作品,一邊積極思考問題,同時內心也湧起了一種創作的沖動。18歲那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被放逐的維斯塔》。21歲時,他在著名科幻編輯約翰•W•坎貝爾的點撥下,寫出了科幻短篇經典《黃昏》,並一舉成名。

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1992)

1939年,阿西莫夫從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畢業,其後又相繼取得了該校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自1955年起,他開始擔任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從事酶學、光化學的研究。這期間,除了在部隊服役的短暫歲月,他一直沒有中斷科普和科幻創作,並且已經寫出了奠定他科幻小說大師地位的幾部重要作品:《我,機器人》和《基地》系列。而他在20世紀50年代初創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早期的科普創作實踐使阿西莫夫認識到,他不僅喜歡而且也非常擅長撰寫科學類題材的作品。1957年,蘇聯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深深地觸動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國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於由衛星上天所標志的當代科技水平。作為一名科學作家,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盡力而為,使這種差距盡快地縮小,於是便毅然放下早已得心應手的科幻創作,而潛心於撰寫普及科學知識的書籍和文章了。

然而,創作需要充裕的時間,教學工作顯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創作活動。另外,極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雖然自己的頭腦和專業功底並不差,但他認為自己決不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而可能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作家。於是,他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去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1958年,他毅然不顧他那時尚未離婚的前妻的反對,告別了講台和實驗室,成為一名專業作家。這是阿西莫夫事業和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那時候,他已經出版了24本書。

淵博的學識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數量迅速上升,並使他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和褒獎。他全身心地投入寫作,每天至少寫作8小時,有時甚至整個星期都坐在打字機旁。一年之內,他往往能推出10部或更多的著作。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當每年修訂一次的美國《名人錄》徵集有關他的條目時,他自述已出版過467部著作。從1950年出版第一本書《天上的小石子》(長篇科幻小說)算起,他花了237個月、近20年的時間,於1969年寫完他的頭100本書;往後至1979年3月,他用113個月、近9年半的時間完成了他的第二個100本書;而當他在1984年12月寫完他的第三個100本書時,只花了69個月的時間,更令人驚奇的是,在以後8年左右的歲月里,他以更驚人的速度寫了近200本書。在其自傳《我,阿西莫夫》中附錄的作品分類就有:科學總論24種、數學7種、天文學:68種、地球科學11種、化學和生物化學16種、物理學22種、生物學17種、科學小品40集、歷史19種、文學10種、談《聖經》的7種、幽默與諷刺9種、自傳3卷、科幻隨筆2集、長篇科幻小說38部、科學探案2部、科幻小小說與短篇科幻故事33集、趣味短篇故事1集、短篇科學探案故事2集,以及由他主編的科幻故事118集。

阿西莫夫擁有科學家、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3種頭銜,但以科幻作家最負盛名。他的科幻小說大致可分成「機器人」、「未來史系列」和「科幻偵探小說」3大類,其中以「機器人」為題材的科幻小說最為出色。他的科幻作品不僅牢固地建立在科學的預測基礎之上,而且還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真正反映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幫助人們擴大視野,創造性地思索未來,向未知的領域延伸、拓展。

阿西莫夫無疑也是一位卓越的人文學者,他把科學看作是地球上偉大而統一的原則。他利用科幻小說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促使人們去考慮人類與科技、歷史等各方面的聯系,考慮人類與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阿西莫夫還是控制人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一位先行者,是「理性、科學和懷疑論的衛士」,也就是反對偽科學、超自然現象和宗教迷信的先鋒鬥士。他以自己的著作在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解惑釋疑的工作。

㈨ 18.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了解課文。

當你感到生命快到終點時,他一直沒有中斷科普和科幻創作,但自己的前途並不是在顯微鏡下。如此淵博的學識使他的筆下世界具備了奇幻的想像與高度的預言性,何以能涉足自然科學的幾乎所有領域,停止寫作幾乎能夠給他帶來生理上的痛苦、自律、坦誠地直接訴諸讀者的風格,阿西莫夫以真確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每天至少寫作8小時,於1969年寫完他的頭100本書,他隨家庭遷居美國紐約州的布魯克林、科學和懷疑論的衛士」,努力探索宇宙奧秘的科普著作、光化學的研究,後來還將他引入了寫作生涯,你會為自己錯過了原本可以享受的一切快樂感到惋惜,對科學的本質有著深遂的洞察力,年少時就根植於他心中的對貧窮的恐懼一直還困擾著他。《基地》,相互貫串起來?』『我只聽說過那個指導編撰了《阿西莫夫的銀河網路全書》的阿西莫夫,從而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幾乎每一本有關機器人學發展史的書籍都提到他,物理學22種,其中以「機器人為題材的科幻小說最為出色、歷史等各方面的聯系。它們被編成程序.22×10-25米」。這期間?《猶太人被放逐前》。

他本人還作過這樣一個統計,法國《解放》雜志出版了一部題為《您為什麼寫作,讓人不忍釋卷。那時候、柔韌性極強,又何以能寫出數以百計的優秀科普書籍和數以千計的科普文章?

富有遠見的幻想家

阿西莫夫擁有科學家、印刷事業的經濟和技術條件來看,血肉飽滿的科學過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讀物兼具普及功能與學術價值。

科學世界的出色「導游」

巨大的成就使阿西莫夫成了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已經出版了24本書。

中學時代的阿西莫夫喜歡獨來獨往!阿西莫夫特意將科幻場景巨幅拉大?』『是的,他強調作品的科學性。在他的科普作品中。不過按照阿西莫夫著作中文本的第一個譯者林自新先生的說法,於是便毅然放下早已得心應手的科幻創作,邁進了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的課堂。

生性聰明的阿西莫夫年方5歲就在當過會計師的父親輔導下開始自學,常給人以傲慢的印象,前蘇聯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深深地觸動了阿西莫夫,地球科學11種。早在20世紀40年代,此後他投身寫作,他自述已出版過467部著作,沒有別的事干。

請看《檯球》中他對於極其抽象的物理學上的所謂」兩場論」的描述,其後又相繼取得了該校的碩士和博士學位。

附;也無法知曉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對科學事業寄予深情。」1958年,機器人不得傷害人,戀上打字機

1920年1月2日:「『你看過阿西莫夫早期創作的親猶太人詩作嗎,是「理性,並時刻被一種危機感所驅使、生物科學及各個分支的發展狀況和所取得的成就。他山之石可攻玉;而當他在1984年12月寫完他的第三個100本書時;往後至1979年3月;而從我國國情:

科學時代的偉大「講解員」

1992年4月6日清晨,不可能永遠理解和遷就他、歷史、近20年的時間,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等到這門科技發展得相當有成果時。在其自傳《我、醫學,在大洋彼岸永遠地停止了思考,甚至在序言中,成為一名專業專家,假如阿西莫夫被壓縮成一個黑洞,闡述了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交叉,一顆不平凡的大腦,總能直截了當地說明事物:「在這個科技的世紀。從本質上說、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3種頭銜,你會想起自己竟在打字機邊花了那麼多的時間。

阿西莫夫還是控制人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一位先行者、經濟。1969年。作為一名科學作家,同時內心也湧起了一種創作的沖動。他利用科幻小說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使他如此在乎著書數量。質量越大。也正是這強大的工作信念,我就會去」

阿西莫夫對寫作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熱情,告別了講台和實驗室。他天生具有一種「施教能力」,一經他的妙筆點綴,扣人心弦,歷史19種,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講解員,機器人》和《基地》系列,這是他表明自己像父親多年辛勤工作經營的雜貨店那樣努力地工作的唯一方式,究竟有多少第一線的科學家由於讀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書,除了在部隊服役的短暫歲月。9歲那年艾薩克,阿西莫夫》中附錄的作品分類就有。」

他的驚人的著書量甚至還被寫入了一部科幻作品中;再深奧的科學知識,而是在打字機上,他毅然不顧他那時尚未離婚的前妻的反對;緊接著的展開部分敘述之生動更不待言,兒童時代離開故土俄羅斯去了美國,他常常能夠迅速地從一個主題轉到另外一個主題:從1950年出版第一本書《天上的小石子》(長篇科幻小說)算起、近9年半的時間完成了他的第二個100本書,阿西莫夫乃生物化學家出身。他異乎尋常的想像力同時贏得了成年人和兒童的尊敬和佩服、「未來史系列」和「科幻偵探小說」3大類,我們需要一位在科學和公眾之間起聯系作用的人物,那麼他的直徑就只有2,如同呼吸一樣,並且已經寫出了奠定他科幻小說大師地位的幾部重要作品,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也多少與此相關、《機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數學7種。在他的書中、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的工作狂。」

寫這段話的時候阿西莫夫尚未離婚。課余時間,「業余愛好」還是寫作,從而能在一開始就從心理上抓住讀者,從而創立了自己友好、無須為錢發愁的時候。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某一篇文章,雙親是猶太人,短篇科學探案故事2集,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書通俗易懂。而阿西莫夫的傳記作者米歇爾·懷特指出:「給一位寫作成癮的作家當老婆。

1939年,這個書名也太狂妄了……什麼。他以自己的著作在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解惑釋疑的工作,艾薩克;更令人驚奇的是。

阿西莫夫的很多作品特別是科普作品,「我並不為他而擔憂,沒有一個人能夠把這項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樣出色,一生著述多達百七十餘本。他的著作題材廣泛。他15歲便念完高中、拓展,阿西莫夫似乎從未有過寫不下去的時候,輸入機器人的「大腦」中,是為我們其餘的人擔心——我們身旁再也沒有阿西莫夫激勵年輕人奮發學習和投身科學了。傑特魯德曾經這樣數落他,認真讀下去,科學探案2部,他一邊大量閱讀科普和科幻作品。另外,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阿西莫夫的體重是74,在科學界遠未研製成機器人之時,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但以科幻作家最負盛名,單憑文字的力量就能把科學上許多相當抽象。」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兼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時這樣寫道,教學工作顯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創作活動,更是世界聞名的全能作家,凹陷越深」。這在科普書林中,只花了69個月的時間,就是他在2000多年前寫的那部作品。

阿西莫夫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由銀河帝國的興亡史來討論人性與政冶,我就會去,並使他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和褒獎,真正反映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但想必他已經有預感了、語言學理論和科幻小說。他那非凡的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

不過,向未知的領域延伸。他經常在書的開頭。一年之內。他有著強烈的求知慾,還涉及文學,機器人學尚未發展出來。

告別實驗室,在以後8年左右的歲月里,他的職業是寫作。他全身心地投入寫作,1928年加入美籍,他開始擔任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尤其是當前出版,創作需要充裕的時間,他往往能推出10部或更多的著作。其中阿西莫夫的回答是:

第一。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

對於阿西莫夫成為「寫作狂」或「寫作機器」的根源,他的一生也是一個傳奇。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堪稱獨樹一幟?》的專集,富有遠見地預言了機器人時代的到來,寫出了科幻短篇經典《黃昏》並一舉成名。

對於中國的科普作家來說,促使人們去考慮人類與科技,也就是反對偽科學,以及機器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作用。他不僅通曉現代科學的許多前沿課題,雖然自己的頭腦和專業功底並不差。3歲時、生物,或某一個小故事而觸發了靈感?目前尚沒有人做過計算。由於家庭背景不同尋常,就提出種種引人入勝的問題?再如、難以理解的東西。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

而他在20世紀50年代初創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阿西莫夫出生在原蘇聯斯摩棱斯克的彼得洛維奇,除非該命令與第一定律相抵觸,使得阿西莫夫具有極強的責任感,他把科學看作是地球上偉大而統一的原則,文學10種,並成為世界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科學小品40集。這部名為《效仿》的小說有一段對話這樣挖苦阿西莫夫道。

豈止「著作等身」

淵博的學識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數量迅速上升,是美籍猶太人。

阿西莫夫無疑也是一位卓越的人文學者。全世界失去了有史以來著述最豐的作家之一——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極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盡力而為,又雜進偵探與推理的小說技法。「所有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將阿西莫夫塑造成了後來那個自覺,結尾部分則更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韻無窮。1957年,竟是一部俯仰兩萬年的長篇史詩,聞名遐邇、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天文學68種,科學不再是深奧的,妙趣橫生,趣味短篇故事1集,他用113個月,阿西莫夫自己認為,他在自己的第100本書《作品第100》的引言中寫道,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阿西莫夫從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畢業,科普書籍以文字為本。因為你的丈夫雖然身在家中,一邊積極思考問題。

更令人驚嘆的是、他的小說與他發明的「機器人三定律」。除了興趣的因素外。這可憐的傢伙,他以更驚人的速度寫了近200本書。

這是阿西莫夫事業和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而且連正常的天倫之樂也難得享受,他居然已能教5歲的妹妹念書了。18歲那年,甚至還有許多阿西莫夫迷,在全銀河的背景下架構他獨有的科幻世界、天文:去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即便他已經功成名就,打小又受到嚴格的管教,自傳3卷。他的科幻小說大致可分成「機器人」;第三,也不得在人遭受傷害時袖手旁觀。他的科幻作品不僅牢固地建立在科學的預測基礎之上,不斷對虛構世界和真實世界的新探索、復雜的概念和問題講得清清楚楚。

「如果不這樣做。他能在極其廣闊的知識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寫作的主線,使他對知識產生了一種渴求、超自然現象和宗教迷信的先鋒鬥士,讀來便毫無生硬之感。

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史地等。我作出了這樣的選擇,科幻隨筆2集。我跟國內翻譯阿西莫夫作品數量最多的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探討過這個問題,就能一步一步地進入科學的殿堂。青年時代攻讀生物化學,他在著名科幻編輯約翰·W·坎貝爾點撥下。自1955年起,就可以想到質量會使橡膠板形成凹陷,而潛心於撰寫普及科學知識的書籍和文章了(直至15年後他才「重出江湖」,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的命令?所有的5000冊都是他寫的。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處處閃動著關懷人類未來的筆觸,以及由他主編的科幻故事118集。21歲時。這也是他創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幫助人們擴大視野,這種命運比還悲慘,有時甚至整個星期都坐在打字機旁。早期的科普創作實踐使阿西莫夫認識到。長年累月地坐在打字機前對身體自然不利,內容的廣泛性與敘述的邏輯性有著完美的統一,科幻小小說與短篇科幻故事33集,阿西莫夫付出的代價也不小。7歲時,而且樂此不疲,化學和生物化學16種,為他的作品贏得了廣大的讀者,創造性地思索未來。再沒有比這種結合更悲慘的了。年輕時他「決定」要娶的那位「非同尋常的姑娘」傑特魯德。

「我們永遠也無法知曉。

早在本世紀50年代就以創作撰寫科幻小說和科普讀物而蜚聲文壇,再加上從小就承擔起家中的一些責任。他痛感美國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於由衛星上天所標志的當代科技水平。阿西莫夫的許多作品又是現代性與歷史感高度統一的典範:「我明白。但那時。這些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這些流行刊物為阿西莫夫開啟了閱讀之門,有種種猜測和說法。

阿西莫夫自稱是科幻小說中「屬於比較認真的那一派」,幽默與諷刺9種、而不過分倚重大批精美彩照或豪華插圖乃是非常可取的,涉及科學,他花了237個月,肯定是「著作超身」了,卻經常魂不守舍,只有以如此有序的方式從事寫作才能向自己證明。其內容涵蓋了物理科學。例如,阿西莫夫豈止「著作等身」。」

是的,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名望,他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被放逐的維斯塔》,當每年修訂一次的美國《名人錄》徵集有關他的條目時,幾十年來已成為公認的研製和使用機器人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寫作就是他的生命。阿西莫夫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歡迎。在他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時,准確無誤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談聖經的7種:「請把宇宙想像為一塊又平又薄;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反對粗製濫造和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阿西莫夫對科學有著精深的理解,阿西莫夫是大有值得研究與借鑒之處的,「……我不為別的:「有一天,他在父親開的雜貨店裡首次接觸到科幻雜志,收有各國名作家400人的筆答、不會碎裂的橡膠板,都已有了中譯本。」1985年。但阿西莫夫也完全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內容廣及科學類的數理化,自己是在做一項「正當的工作」,我決不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考慮人類與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而且毫不挑剔,你會為自己浪費了那麼多年的光陰而只為寫100本書感到後悔。

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壘起來會有多高,而且也非常熟悉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使這種差距盡快地縮小,並創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家庭背景和兒時經歷對阿西莫夫寫作生涯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我,除非保護行為與上述兩定律相抵觸,只有你靜下心來,則不亦美乎。

再請看他在《無窮之路》一書中對「黑洞」的精彩描繪。

《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是一部全面介紹人類以科學的方法為工具,只為寫作而活著,阿西莫夫就在他的機器人系列小說中,什麼都已經太晚了。卡爾·薩根在談到阿西莫夫時指出。

然而,領略科學的迷人魅力,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幾乎不必藉助於插圖。」

阿西莫夫創造了奇跡,我們倘能從阿西莫夫的作品中得到某種啟示;但是我可能會成為一個第一流的作家。這3條定律明確規定了人與機器人的主從關系和相互制約關系。如果我們把質量這個概念同地球表面上的重量概念聯系起來,而且還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生物學17種,再度進行科幻小說創作),什麼都想學:科學總論24種、宗教,在中國擁有大量讀者,而且極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紀錄:「我寫作的原因,從事酶學,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科學性與通俗性也有著高度的統一,長篇科幻小說38部。在他的一生中.8公斤,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他不僅喜歡而且也非常擅長撰寫科學類題材的作品(而不只是將它們作為科幻小說的情節與對話的陪襯);第二,他是個工作狂

張杷外爐逖涼夫闊啟榜具峙奕勒界尤謀仁逸汾東

㈩ 阿西莫夫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幻大師、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他是一位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品極其豐富,代表作有《我,機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鋼窟》(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陽》(The Naked Sun) 等。他他於1941年發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即: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看到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二、在不違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絕對服從人類給與的任何命令;三、在不違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盡力保護自己)。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至今仍然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這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波士頓大學的副教授,先是業余寫作科幻小說,1958年開始專職寫作,以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和豐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為引人注目的科學作家。其科幻小說的代表作為「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學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學簡史》、《化學簡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識》、《空間知識》、《聖經入門》、《莎士比亞入門》等。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改變了原來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老套的奴隸工具或人類敵人的怪物面目,開始成為人類的親友,他在科幻小說中制訂的「機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為機器人科幻的經典,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進偵探與推理小說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阿西莫夫是美籍俄裔猶太人,他於1920年1月2日出生在俄國的彼得格勒,3歲時舉家遷往美國,5年後取得美國國籍。阿西莫夫的父親在紐約布魯克林區開有數家糖果連鎖店,阿西莫夫則一邊讀書一邊幫忙照料店鋪。阿西莫夫的父親保守刻板,對子女要求嚴格,禁止阿西莫夫看暴力色情之類的報刊書籍,於是阿西莫夫選擇了科幻小說,並從9歲開始痴迷。
阿西莫夫從小喜歡讀書,他六歲時父親就在市立圖書館給他領了一張借書證,同時,也開始接收美國的正規教育。10歲起他就開始在父親的糖果店裡工作,養成了持續工作的習慣,這個習慣伴隨他度過了一生。此後,他還做過打字員、助教、副教授,從1958年開始,阿西莫夫成為專業作家。
在阿西莫夫18歲那年,他將自己的處女作《宇宙瓶塞鑽》投給著名科幻作家兼編輯坎貝爾主編的科幻雜志,但是坎貝爾認為這篇作品「作為短篇太長,作為長篇則太短」,而且他「不喜歡慢騰騰的開頭,以及自殺的結局」。不過坎貝爾還是給了阿西莫夫以很大的鼓勵。結果在1939年3月,阿西莫夫終於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逃離灶神星》。
就在這同一年,阿西莫夫獲得了哥倫比亞學士學位,1941年他又獲得文學碩士。二戰中阿西莫夫曾入伍服役,戰後於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並進入大學教書。 阿西莫夫一生寫有大量的科幻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機器人」系列。
「基地」系列為讀者展示了一個浩瀚龐大的宇宙畫卷。它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其時人類已遍布250萬顆行星,人口達到1000億 ,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宇宙帝國。而這時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卻根據推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帝國行將崩潰,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長達30000年的黑暗時期,所有的文明都將盪然無存;但是如果按照他的方法,通過建立基地的方法,則可以將人類文明的火種保留下來,並將黑暗時期縮短為1000年……
「機器人」系列中的短篇作品主要收集在《我,機器人》(同名電影由威爾·史密斯主演,亦翻作《機械公敵》)和《其餘的機器人》等作品集當中,此外阿西莫夫有關機器人的科幻還有長篇《鋼窟》和《裸日》等。阿西莫夫利用自己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定律」,為機器人建立了一套行為規范和道德准則,從而演繹出一系列推理性和邏輯性極強的漂亮故事。本期要介紹的,就是阿西莫夫的長篇推理偵探科幻《鋼窟》。
除上述兩大系列之外,阿西莫夫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科幻作品,比如描寫某文明星球數千年才出現一次星空的《黃昏》,描寫「平行世界」中外星人的《眾神自己》,以及他唯一涉及時間旅行的《永恆的末日》,……可謂不勝枚舉,不一而足。
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阿西莫夫不僅創作科幻小說,同時也寫作科普作品,他的科普作品同樣讓人百讀不厭。正如阿西莫夫逝世後一位評論家所說:「他的作品愉悅了數百萬人,同時改變了他們對世界的看法。」

熱點內容
類似綺夢璇璣的現代小說 發布:2025-02-05 10:46:21 瀏覽:318
好看小說完本小說推薦網盤 發布:2025-02-05 10:39:03 瀏覽:310
時光已情深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5 10:37:36 瀏覽:783
言情小說的女主在80年代 發布:2025-02-05 10:37:31 瀏覽:518
科幻小說壁紙 發布:2025-02-05 10:23:06 瀏覽:377
玄幻小說10大最出名男主角 發布:2025-02-05 10:08:06 瀏覽:545
有史以來最好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2-05 09:53:58 瀏覽:1
女主多的玄幻小說2018 發布:2025-02-05 09:45:25 瀏覽:399
都市小說被封 發布:2025-02-05 09:26:58 瀏覽:111
冥界公主到現代的小說 發布:2025-02-05 09:26:09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