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路邊野餐在線
『壹』 《路邊野餐世界科幻大師叢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路邊野餐》((俄羅斯)阿卡迪·斯特魯伽茨基)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7uMwJc_VjcV-Bw_CzIAHEw
書名:路邊野餐
作者:(俄羅斯)阿卡迪·斯特魯伽茨基
譯者:蘇寧寧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頁數:168
內容簡介:
外星人造訪太陽系,在地球上丟了一堆垃圾之後揚長而去,卻給人類留下一個爛攤子。
年輕的瑞德是一名研究助理,他的工作是在外星人的造訪帶里搜尋外星物品、研究外星科技。這片造訪帶輻射強烈,污染嚴重,對人類安全有著極大威脅。為此,聯合國封鎖了所有的造訪帶,只有持通行證的研究人員才可以進入。然而,仍有一些人甘冒生命危險私自潛入,他們是賞金獵人,是潛行者,遊走在寸草不生、危機重重的造訪帶里,為人們趨之若鶩的高科技外星垃圾不惜獻出生命。
外星人造訪地球而後離開,丟下了「泰迪熊」,一切從此開始。小人物們在造訪帶附近上演悲歡離合,無論他們怎樣掙扎,也逃不脫現實生活的藩籬。
作者簡介:
斯特魯伽茨基兄弟出身於書香門第,哥哥阿卡迪以翻譯日本名著而聞名,弟弟鮑里斯為天文學家。兄弟倆從1957年起開始了聯袂創作的嶄新模式,為世人奉獻了無數科幻佳作,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
最能體現他們創作思想和價值的作品當屬「日正中天」系列,該系列共八部作品,這些作品之間既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又能相對完整地獨立成篇。本書即為「日正中天」系列之一。
『貳』 路邊野餐txt全集下載
路邊野餐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免費的,直接下載就行
『叄』 路邊野餐的影片評價
影片監制中影(上海)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沈暘女士認為:「作為國際發行的一支新軍,我們希望將中國創作的新力量、新電影呈現給國際市場和世界觀眾。畢贛是2015年的一個驚喜,他和整個團隊接近90後,令人驚訝的是他能將扎實的理論功底,與自己天才的感知融合為渾然天成的審美判斷與經驗,創造出獨特的視覺語言與電影敘事。他的創作既是去意識形態化的,但又是當下中國卻又超越了時空。」
畫天影業總經理單佐龍認為:「我們覺得畢贛導演是一位對自己的創作規劃設計得相當清晰的年輕導演,他有著自信的電影思維和結構,尤其在視覺實現上更有著突出的才華,對於製片公司而言,則需要為他的飛揚的信心儲備好足夠的裝備能力。」
如果在霧都,一個旅人。國境之南,現實的最邊緣,為了找回被弟弟拋棄的孩子,詩人陳升毅然跳上火車,他還不知道,在前方等待的,卻是早該逝去的戀人。把時光摺疊,體驗中國最南方一趟奇幻浪漫旅程,顛倒迷離,當時間不再是線性,記憶成為站牌,在別人的記憶中漫遊,一站過了一站,一個記憶勾引出下一個記憶,模糊了真實與想像的邊界,幻中尋愛,愛里求真,誰都是蝴蝶,回來找自己。以科幻預視現實,用長鏡頭寫詩。
新銳導演畢贛生猛出擊,故事與鏡頭皆放膽實驗,電影中出現長達四十分鍾的長鏡頭,橫穿夢境與現實,由水底直達陸地,自由流暢,技驚四座,法國影評人甚至於洛迦諾影展贊譽「這將是電影史一個著名的長鏡頭」。
洛迦諾電影節選片負責人馬克·佩蘭森在其撰寫的短評中寫道:「導演畢贛創造性地構建出一種詩意地進入自己家鄉的途徑……在這部令人驚訝的長片處女作中採取了一條最簡單的實現道路。」
法國真實電影節藝術總監瑪利·博賽提認為影片以不可思議的長鏡頭形式,創造了獨特的電影空間。
法國影評人瑪利·喬凡娜則稱贊這將是一個「著名」的長鏡頭,不僅完成了一次不可思議的技術實現,更因為它充滿了意涵。
法國著名的影評刊物《電影手冊》刊文稱,導演畢贛「創造了一種強有力的新魔幻現實主義,有時令人費解,卻刻刻讓人著迷」,並認可了影片在電影美學上的驚人嘗試與成功。
電影學者、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司徒兆敦認為,今年只有26歲的畢贛很可能成為年輕一代中比較中堅的電影導演,「越看到後面越驚訝,他的敘事完全沒有任何借鑒……畢導的作品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冒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就像候孝賢出現在台灣,阿巴斯出現在伊朗,畢導是小人物,但通過電影表現他的生活感受,很值得重視。」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選片人謝楓觀看影片後稱贊道,「整部電影猶如一首抒情詩般,柔軟似水而光芒四射!」,並認為這是近年來最好的華語藝術電影處女作之一。
「真是有你的!畢贛。怎能把我們夢境給影像化了呢?《路邊野餐》的故事打開了多面向意義的可能,從一開始到結束像似夢一回。乍醒後發現我們生活不再像似失焦鏡頭,反而是一生快門閃爍回憶,在這42分鍾一刀不剪里匯聚成慢鏡頭,42分鍾久久纏繞於心。如果蔡明亮看過《路邊野餐》,小康也可能要念起詩來了。」——何和威(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影評人)
「《路邊野餐》就像華語版的《穆赫蘭道》,模糊現實與夢境的界限,融合寫實與奇幻的神韻,賦予文本更多的可能性。一個個看似疏離的對象、情節與人物,在大膽的長鏡頭下都將串起成為雋永的影像詩。當畢贛導演的光曝在大銀幕上,名為電影院的暗室就是觀眾共鳴的道路,特別詩意。」——林子翔(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影評人)
「《路邊野餐》是一部無與倫比的、大師級別的作品……觀眾們至少應該觀看兩遍,並且應當被當做優秀範例在全世界所有的電影學院進行放映和學習,也值得被全世界所有觀眾所欣賞。」——Ron Norman杜子樹(美籍製片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路邊野餐》奪得第52屆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評審團認為,《路邊野餐》「富有極具創意、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呈現與詩意表達,與當下失序的生活與時代聲氣相通,意在弦外、充滿哲理。」
『肆』 如何理解姜峯楠的小說《你一生的故事》
Ted Chiang是Brown University的CS科班出身,我覺得他的一些小說的想法是受到了計算機科學的啟發。比如《巴比倫塔》是對臭名昭著的溢出問題的隱喻,《七十二個字母》講的是第一個能編寫程序的AI的實現,《領悟》描述了一個防火牆系統是如何被一段惡意代碼搞崩的。《你一生的故事》中的heptapod用的書寫語言不知道受到了什麼啟發,不過從「在落下第一筆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最後一筆該落在何處」來看,感覺與編程語言里「Declarative programming」的思想有點像(比如prolog),宿命論又讓我想到了數值計算里的不動點迭代。
『伍』 《路邊野餐世界科幻大師叢書》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路邊野餐》((俄羅斯)阿卡迪·斯特魯伽茨基)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ymYaG1KQBI-9lI6ZyTGy0w
書名:路邊野餐
作者:(俄羅斯)阿卡迪·斯特魯伽茨基
譯者:蘇寧寧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頁數:168
內容簡介:
外星人造訪太陽系,在地球上丟了一堆垃圾之後揚長而去,卻給人類留下一個爛攤子。
年輕的瑞德是一名研究助理,他的工作是在外星人的造訪帶里搜尋外星物品、研究外星科技。這片造訪帶輻射強烈,污染嚴重,對人類安全有著極大威脅。為此,聯合國封鎖了所有的造訪帶,只有持通行證的研究人員才可以進入。然而,仍有一些人甘冒生命危險私自潛入,他們是賞金獵人,是潛行者,遊走在寸草不生、危機重重的造訪帶里,為人們趨之若鶩的高科技外星垃圾不惜獻出生命。
作者簡介:
斯特魯伽茨基兄弟出身於書香門第,哥哥阿卡迪以翻譯日本名著而聞名,弟弟鮑里斯為天文學家。兄弟倆從1957年起開始了聯袂創作的嶄新模式,為世人奉獻了無數科幻佳作,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
最能體現他們創作思想和價值的作品當屬「日正中天」系列,該系列共八部作品,這些作品之間既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又能相對完整地獨立成篇。本書即為「日正中天」系列之一。
『陸』 《路邊野餐世界科幻大師叢書》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路邊野餐》((俄羅斯)阿卡迪·斯特魯伽茨基)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9KZsdnVkcUHKz3edgdVrfw
書名:路邊野餐
作者:(俄羅斯)阿卡迪·斯特魯伽茨基
譯者:蘇寧寧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頁數:168
內容簡介:
外星人造訪太陽系,在地球上丟了一堆垃圾之後揚長而去,卻給人類留下一個爛攤子。
年輕的瑞德是一名研究助理,他的工作是在外星人的造訪帶里搜尋外星物品、研究外星科技。這片造訪帶輻射強烈,污染嚴重,對人類安全有著極大威脅。為此,聯合國封鎖了所有的造訪帶,只有持通行證的研究人員才可以進入。然而,仍有一些人甘冒生命危險私自潛入,他們是賞金獵人,是潛行者,遊走在寸草不生、危機重重的造訪帶里,為人們趨之若鶩的高科技外星垃圾不惜獻出生命。
外星人造訪地球而後離開,丟下了「泰迪熊」,一切從此開始。小人物們在造訪帶附近上演悲歡離合,無論他們怎樣掙扎,也逃不脫現實生活的藩籬。
作者簡介:
斯特魯伽茨基兄弟出身於書香門第,哥哥阿卡迪以翻譯日本名著而聞名,弟弟鮑里斯為天文學家。兄弟倆從1957年起開始了聯袂創作的嶄新模式,為世人奉獻了無數科幻佳作,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
最能體現他們創作思想和價值的作品當屬「日正中天」系列,該系列共八部作品,這些作品之間既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又能相對完整地獨立成篇。本書即為「日正中天」系列之一。
『柒』 為什麼蘇聯時期能拍出《潛行者》這樣的電影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個問題可能比你問的更為復雜,或者更簡單。說簡單是因為解讀的角度不同,政治審核並不是看這部電影有多麼深入的抽象表達,也並不一定(甚至多數時候不是)依賴一系列的文件和指示進行的。社會、政治以及經濟形勢,國際環境,甚至領導人的個人偏好都可能成為藝術審核的變數。而且對藝術片的理解完全因人而異,對政策的解讀也是因人而異的。復雜則是說這個問題有很多個可探討的方面,可以從蘇聯特定的歷史時期及其政治背景環境來討論,也要從當時莫斯科製片廠的具體執行和對放映的爭取上看,當然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從俄羅斯本身的文化基礎。這三個方面都是比較大的促成因素,這里只是簡單羅列一下。每一個方面其實都已經有一些書籍論文可供參考。
從當時蘇聯政治環境來說。經過斯大林時期的蘇聯,這個階段已經不再是最黑暗的夜晚了。相比《STALKER》怎麼生存下來的問題,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更可能是「像安娜·艾哈邁托娃這樣依從社會主義氛圍的藝術家是怎麼從大清洗中倖存下來的」。1965年到1984年是蘇聯文化發展的一個特殊時期,在之前是所謂的赫魯曉夫解凍期,之後則是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期, 而在中間這將近20年時間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冷凍時期。蘇聯的文化在斯大林執政期間是受到了毀滅性打擊的,如果不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家都將過被封禁甚至被消滅。斯大林死後,赫魯曉夫上台立刻對斯大林主義進行了修正,在經濟改革的同時在國內推行「文化自由」。當然這個文化自由是有限度的,和斯大林類似的是赫魯曉夫也會親自干預審核中的具體事務,而不僅僅是指定方向和政策。比如對《日戈瓦醫生》的抵制,連他自己後來也意識到這種個人的抵制是完全沒有根據的(1)。而總體來講這一時期是蘇聯文化的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很多在斯大林時代瀕死的文化形式又得到了復甦和發展。這個時期對安德烈的影響非常大,從學院的學習到贏得1961紐約學生電影節的頭獎,以及他的第一部全長電影《伊萬的童年》都是在這個時期進行的,這個歷史時期對安德烈後來的職業身涯和思想的影響特別大。
而到了1964年年底隨著勃涅日涅夫取代赫魯曉夫成為蘇共中央委會主席後,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相對於赫魯曉夫解凍期來說,這一時期則是一個冰凍期,或者是停滯期。這一時期一直持續到1984年戈爾巴喬夫進行改革。有學者認為這一時期在於文化方面的政策的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時任黨中央科教部部長的謝爾蓋·特拉別滋尼科夫(Sergei Trapeznikov)在1965年發表於真理報上的一篇名為《個人主義的異教》的文章。此後的文化政治環境急轉直下,蘇維埃採取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減少蘇聯生活的負面曝光,增大對黨在執政中所獲得的成就的贊揚」 (2)。 1965年塔可夫斯基的《安德烈·魯布烈夫》就受影響沒能夠通過審核。而在俄羅斯電影界,《安德烈·魯布烈夫》被禁這個事情常常被人稱作是後斯大林時期「蘇聯電影停滯期的起點」。《安德烈·魯布烈夫》在1971年公映了一個閹割版。對於電影人來說,這個停滯期最開始的5年是非常辛苦的。1967年導演亞歷山大·阿斯克多夫(Aleksandr Y Askoldov)因為拍攝《Commissar》(被禁20年)而遭到和諧並結束了其導演生涯。1973年受到塔可夫斯基影響的電影導演謝爾蓋·帕拉傑諾夫則被關進了西伯利亞的監獄。
這一時期的蘇聯政府職能部門在文化管制上顯得越發僵硬和官僚化,審核制度缺乏統一和連貫性,而恰恰卻也是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有關部門《STALKER》的審核鬆懈,或者說「受到個人意志的操縱」。Glavlit (保障國家新聞機密總指揮部)的老大諾曼諾夫在1969年不給任何緣由地禁止了詩人塔道夫斯基的新詩發表《By Rights of Memory》, 而猜測的原因則可能是塔道夫斯基反斯大林的傾向造成的。1970年電影《白俄羅斯車站》被禁,後來又因為勃涅日涅夫的個人喜好而解禁。很多的決策顯得自由散漫,造成了文化政策上很多漏洞和胡作非為。甚至還有封殺御用文人的烏龍事件發生。也正是在1970年代初期這個相對危險的時期,斯特魯加茨基兄弟開始了科幻小說《Roadside Picnic》的創作,這就是後來《STALKER》的原型。
小說完成後立馬被有關部門禁止在蘇聯出版單行本,只能以連載形式在一些特定的雜志上發表。在《Library of Modern Science Fiction》叢書上也只進行了部分發表。1977年這部小說在美國首次發表單行本,在蘇俄發表完整的單行本則是在蘇聯解體後(1980年代發表了閹割版)。
塔可夫斯基在1973年注意到斯特魯伽茨基兄弟的這篇小說,並在其後決定要將其製成電影。當時他還在拍攝《鏡子》,他想拍的片子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自知不能獲得許可則放棄了),作為替代又准備了托爾斯泰的《伊萬·伊里奇之死》和《路邊野餐》。最後是選擇了後者。
這里不得不提一個人,Filip Yermash( Ермаш, Филипп Тимофеевич ),1972年-1986年的Госкино(國家電影委員會)主席。塔可夫斯基把他看成是自己影視創作事業上的一個敵人和畔腳石,因為塔可夫斯基奇特的藝術家特質和特立獨行的怪癖性格讓他無法承認Yermash對他電影事業的幫助。但恰恰是Yermash批准了《Stalker》的上馬,是他在攝制中遇到巨大失敗和挫折的時候繼續支持塔可夫斯基。甚至在拍攝完成後,Yermash和委員會的其他領導一致維護塔可夫斯基這部電影,使其能夠在直受到了很少刪減後於1979年5月中旬在Dom Kino公映。當然後來在新聞報道和拷貝分配上依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審核。一直到1981年才開始有關於這片電影的正面報道出現在報紙上。《Stalker》本身的審核焦點按照當時的審核重心來說,主要是集中在後末世世界觀不符合社會主義建設核心價值的要求這一方面上。通常當時代科幻中後末世都是被設定在遙遠的星球和不知名的外星世界。另一個方面則是主人公是誰,他們在干什麼的具體問題收到了批評,認為這部電影是沒有積極意義的。 不過這些審核點都在委員會主席的保護下順利通關(3) 。 但對於塔可夫斯基來說,是絕對不會承認也不會領情的,即便在1980年Yermash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塔可夫斯基獲得了俄羅斯共和國「人民藝術家」稱號。
最後一個方面則是蘇聯本身的文化發展。
這個很難評價,那些研究文學和歷史的人自然有他們的見解。我只是覺得俄羅斯受到歐洲啟蒙運動影響深遠,在理性和科學的發展上遠遠超出亞洲多數國家。近幾百年文化發展里程才是最根本的內在原因,而不同時期的政治氣候則是外部因素,只要氣候合適,種子就會發芽。
路邊野餐,靈貓,末世生存系統,這幾本我都看過,感覺不錯,我是在 我愛讀電子書 那裡下載回來看的,你可以試試
『玖』 有哪些新的科幻小說
斯特魯伽茨基兄弟的《神仙難為》、《人煙之島》、《路邊野餐》;中日作家合著的《青銅神裔》;《星雲IX-港台科幻專輯》
以上圖書由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都是算得上比較新的
『拾』 挑戰與極限—— 每周科那個幻